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精选12篇)
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 篇1
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绩, 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当我们把目光从城市转移到乡村, 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教育的时候, 就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反差。中国农村因为受其经济发展情况及对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的制约, 教育状况一直比较落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亟待改变。
1.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办学条件艰苦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 政府投资规模不够,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致使农村学校基础建设不配套、办学条件艰苦落后、教师待遇比较差、教学效率低效果差。过去地方政府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大多数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 为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体制改革, 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促进很大, 但是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各级政府之间的经费分担体制还不完善, 中央财政用于补助地方基础教育的经费主要是用于满足农村孩子读得起书的愿望。由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的征收, 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又不能及时到位, 这对于农村小学无异于雪上加霜, 有的学校连最基本的活动经费都没有办法解决, 就更谈不上改善落后的办学条件、更新简陋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了。这种局面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的话, 在农村小学工作的教师们, 无疑成为了政策调整的牺牲品, 工作积极性受到沉重打击, 工作热情遭到严重挫伤。农村教师们过去那种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全心全意抓教学工作的局面不多见了, 教育教学质量呈现急剧下滑趋势。
2. 师资队伍建设不配套, 教师业务素质待提高。
由于广大农村小学所处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水平及社会生活环境相对较差, 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力有限, 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 农村小学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开展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 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 给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严重障碍;农村小学教师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长期保持在极低水平, 直接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情绪日趋严重, 部分家庭负担较重的乡村教师, 不得不依靠种土地或者下苦力以补贴家庭开支, 他们很多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考虑生存问题, 直接导致用于自身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大大降低, 这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加强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手段落后, 教学效率不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依赖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施简陋、手段落后、方法陈旧是难以提高教学水平的。在城市学校和重点中学, 教学设施现代化程度很高, 他们有校园网站、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图书馆、体育馆、科技大楼等完备的教育教学设施,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非常高, 因此城市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是不言而喻的。农村小学不仅仅是教学设施落后造成教学手段落后, 很多农村教师自身学历水平不高或是一些原来的民办教师, 接受新教学方法培训的机会少, 也是农村小学教育水平不高、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
农村小学教育走出困境的策略
2004年9月, 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 明确了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义、目的和任务, 同时也为农村义务教育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农村小学教育要想走出现在被动的局面, 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完善政府拨款体制, 保证教育经费的落实。中央政府应该及时研究和落实相关政策, 出台规范性文件, 将农村教师工资发放做出统一规定, 尽量缩小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差距, 保证农村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地发放到教师手中, 建立贫困地区教师待遇的公正保障体系, 监督各级地方财政及时兑现广大农村教师的津补贴和提高福利待遇水平。建议国家出台标准, 由政府财政下拨学校公用经费, 保证专款专用, 服务教学, 从而进一步规范学校收费行为, 从根本上杜绝农村小学校乱收费的不良现象。同时, 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形成良好的教育风气, 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2. 改革人事制度,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要认真贯彻人事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要加强编制管理, 调整和优化农村小学教职工队伍结构, 解决好城镇学校超编、农村小学缺编问题, 注意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倾斜, 保证这些学校教学编制的基本要求。要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农村小学任教。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 适当提高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津贴、补贴。在职务评聘上应适当提高农村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的比例, 在制度上保证农村小学校“政策留人”、“待遇留人”。要完善校长负责制, 实行教职工聘用制, 评聘分开, 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把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强队。
3.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农村小学点多面广, 地域分散, 应根据各地实际,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整合教育资源, 优化办学条件。根据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生源摸底调查, 我国大部分省份人口高峰期即将过去, 生源即将减少, 因此, 各地政府应集中财力、物力、人力, 建好标准的示范学校, 撤掉办学条件差、效益差的学校。对于边远的贫困山区, 建议国家采取扶贫倾斜政策, 帮助这些地区建好寄宿制学校, 合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
各级政府要统一规划、全面部署、结合实际, 尽一切努力增加投入、完善设施, 提高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的现代化程度和水平, 构建和完善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体系。农村小学一方面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采取各种措施, 狠抓中青年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培养, 在加强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提高的同时, 努力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 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充分发挥教科室、教研组的集体智慧, 针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开展深入广泛的教学研究, 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 狠抓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构建并形成具有农村教育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体系,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目标。
新时期对农村小学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思想、道德风尚的传递者, 教师工作关系着国家的未来, 而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所以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工作可谓重于泰山。新时期给了农村小学教师新的机遇, 同时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 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已经远超过他们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影响。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 往往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师;对小学生而言, 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素质的教师, 往往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并使学生终身受益。其次,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通晓所教授的学科和专业, 而且必须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正确、合理地利用规律, 运用科学的方法实施教学, 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个性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 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实施有效的教育。最后, 新时期的优秀小学教师自身也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的急剧变化,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将使教师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教师难做、学生难教、难以保持良好心态已成为如今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教师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好坏。
总之, 时代赋予了新时期农村小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农村的小学教师也应该抓住时代给予的机遇, 与时俱进, 全方位地完善自我, 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为更好地培养祖国的下一代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 篇2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调查题目: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分析
姓名:缪宇1152100216
曹烨115210020
2涂文伟 115210021
5曾嘉伟 115210021
3宁振玮 1152100218
邓傲群 115210021
4肖国亭 1152100217
分数:
调查日期:2012年4月14日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日趋完善。但其办学条件与城市基础教育相比,仍相差甚远。因此,了解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现状,对于研究如何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开发,优化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效益有重要意义。我们作为子在校大学生,更应给予关注。我们利用这次社会实践的机会调查了桂林的两所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深感农村教育的不足,特作此报告,以期望引起更多人士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共同为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农村小学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费不足,教学条件落后
尽管现在国家实行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改革,学校减免了学生的学杂费,办公经费也由政府财政拨付,但是农村小学的校舍和硬件设施配备上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在基础教育方面,政策仍然向城市倾斜,城乡差距仍然在拉大,导致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各个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以亳州为例,好的学校不仅有图书馆、实验室,还有配套齐全的体育馆、塑胶跑道;差的乡村学校连像样的教室都没有。其结果必然是如报纸所报道的:“最好的中小学校在中国,最差的中小学校也在中国。”
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工作质量欠佳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
二是学历水平过低。
三是专业教师严重不足
四是教师分布不平衡。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
农村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科目,任课教师绝大多数是兼职的,好容易来了几名专业教师,也变成了“全能型”老师。专业教师不足既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又有可能浪费部分有专长学生的天赋。
据了解,个别学校老师太多,上课不得不实行“轮休制”。而有的学校缺编严重,老师只能疲于应付,而超编的学校教学质量也并不高,反而是看的看,干的干,更让部分教师心理不平衡
三、素质教育难于实行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力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新课程标准也推行了十来年了,但当今农村小学的课堂却一如既往。其原因主要是观念陈旧,教育目标错位。受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老师们却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及主管部门也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加之目前绩效考核制度实行,这种“应试教育”还将继续下去。虽然学校征订英语教材已经三、四年了,但是英语课程在有些农村小学一直没能开设,那些教材只能成为一堆废纸。音乐、体育、美术课程虽然开设,但形同虚设,它们大都被语文、数学老师以各种理由“借用”,学生们难以得到全面发展。
四、村级小学减少,造成上学不便
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广,以及现在的农民工热潮,许多家长将孩子带出去上学,导
致农村儿童数量减少,学校人数随之锐减,从而出现撤并学校现象。学校变少了,孩子们上学就集中了,但是路程也变远了,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近几年屡次出现孩子上、放学途中发生意外伤亡事故,足以说明。
五、学校管理水平不高,教师工作效率低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些管理有序、高效优质的城镇学校,都与校长及其班子成员的管理水平高和工作负责紧密相关。反之,那些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学校则与校长的低管理水平脱不了关系。因为校长管理能力差,学校制定的一些管理方法、措施制度,往往流于形式,不求实际效果,而且不能做到及时更新,与时俱进。更有的用人任人唯亲,评价制度不切合实际,结果就是好的上不去,差的罚不了,优的进不来,劣的淘不出。干好干坏一个样,干的不如看的。这样的学校,可谓一片混乱,教育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综上所述,当下农村小学的教育情形实在是不容乐观,而农村小学教育占据了整个义务教育的半壁江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病。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许多渴望变革的小学也只是生硬的照搬别人的经验和方法,结局自然是以失败告终。他们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基本原理,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可行的管理方法,措施制度,所以他们得不到成功。在对待文化类课程时,大多数小学都忽略它的重要性,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韩非常重要的。根据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通过对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启蒙教育,慢慢的使他们的艺术细胞得到培养,最后才有可能产生质变,获得这些方面的成功。这就是艺术家绝大多数产生于城市家庭的原因。
针对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提出的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
可以看出,国家在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方面作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是对于急需改变现状的农村基础教育而言,仍然无法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希望国家尽快出台有关教育经费投入的法规,使教育经费的筹措、支出有法可 依,充分显示政策的合理性和权威性,以法约束和惩治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使用上不规范行为。
另外,可以调动社会多渠道投资办学的积极性,积极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办学或捐资助学,从而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如上所述,近几年来,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级地方政府基本上提高了对农村基础教育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基础教育的任务。建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将农村基础教育的“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体制,以尽快的速度转变为“实行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要求各级政府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基础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要进一步完善现行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建立相对集中的基础教育资源投入的管理体制,这也是十分必要的(三)提高教育资源的管理水平。
教育事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教育的各种规律,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学校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和使用,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增强办学效果。一
方面,在人员管理上,中小学真正落实“校长负责制”,给校长真正的支配权力,同时校长也要不断强化自身教育理论素养和提高民主管理的水平,选贤任能,合理用人。另一方面,在财务管理上,要明确各项经费开支使用的范围,严格执行财政政策,遵守财经纪律,控制不合理的开支,禁止违反政策的一切开支,减少无关费用支出。
(四)合理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分析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改革;问题;对策
农村小学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从教育改革的实际来看,农村小学教育改革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人才。
一、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1.学校硬件设施落后
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农村教育经费非常有限。大多数农村小学的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设备都不完备或未正常使用。另外,因为办学经费缺乏,在现代化教学仪器的购置上也非常有限,导致现代教学技术水平较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接受现代化信息的机会。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来看,基本农村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社会、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的开设表面上看很齐全,但是由于缺乏音体美的专职教师与教学设备,这些课程很多时候就是形式,没有真正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于艺术以及德育课程学习,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
二、原因分析
1.教育改革思想比較落后
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农村小学的领导和教师都是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来开展教育工作,很少有创新意识。还有的部分小学将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造成不论是在老师还是学生心中,都觉得成绩至上,导致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以及美育等方面的发展常常采取漠视的态度。
2.教育资金投入较少
农村小学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软硬件比较落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受到资金的制约。这就导致学校的硬件建设比较落后。很多农村小学都没有设立计算机机房、运动设备也比较匮乏,这些都会使学生受到影响。
三、对策和建议
1.强化教育改革思想的转变
农村小学教师应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例如,可以通过分组讨论以及主题班会等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动脑与动手能力的提升,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加快农村小学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办学条件来看,与城市相比,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要差很多,许多设施都不够完善,所以,农村小学课程在设置上就应该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避免盲目追求“城市化”,努力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另辟蹊径。
参考文献:
赵娜.浅析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08).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篇4
一、部分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现状
( 1) 思想上 ,在一些地区 ,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从社会到老师到家长最后到学生本身只重视升学考试科目成绩, 对其他辅助学科不太重视。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程,地位低,受重视程度不够。这种现象在有的农村学校尤为严重。
( 2) 师资力量上 ,农村相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和不理想的薪资水平难以留住甚至吸引优秀教师。有些农村小学没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兼职任课教师也没有合理的待遇,缺乏爱岗热情和教学热情,加上农村学生逐年减少,教师的去留问题也凸显出来,由此导致恶性循环。
( 3) 教学上 ,课程目标不明确 ,缺少大纲指导各模块的学习内容及学时分配。学生上课仅仅满足好奇心和新鲜感, 没有实质性收获。有的学校不配备教材或教材使用频率较低,内容难易深浅不一,难以把握。
( 4) 硬件上 ,有的学校机器配置陈旧落后 ,缺少维护升级 ,软硬件整套系统处于淘汰边缘, 远远落后于主流计算机配置。交通的不便,经济的欠发达,使网络的覆盖率和网络带宽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 5) 有些农村家庭 ,受条件限制 ,难以在物质上满足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要求。除了学校信息技术课堂上, 学生难以接触到计算机。很多农村学生的家长长年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鞭长莫及。
这些多方面的客观原因, 导致部分农村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与城市学生差距较大,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关于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部分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暴露出义务教育中的一些现象: 国家重视教育经费的投入, 但有时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学校设施、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内在教育质量提升不大;政府政策鼓励推动,但有的学校内在驱动力不足;城市和示范重点学校发展受重视,有的农村和一般学校建设受轻视;有的农村学校追求同质发展,但忽略本身特色办学。这些现象,某些程度上也反映各种教育资源的分配还存在一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有如下几点思考。
( 1) 政府在政策上继续侧重支持、鼓励信息技术教育。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一种基本技能进行教育,进行竞赛,甚至进行考核。比如定期举办校际信息技术能力比赛,奖励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比如进一步完善升学考核机制,将信息能力作为部分评价依据,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政策上引导学校改变教育理念, 完善农村教育思想,更新社会、教师以及家长的教育意识。
( 2) 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合理进行学校布局,有效分配教师岗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加强对教师的监督考核,同时制定合理的奖励措施,使专职、兼职教师劳有所得。制定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支援农村教育,为农村教师生活工作提供便利,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教师进城培训交流等。
( 3) 特色办学,创新发展。依靠政府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的同时,还要依据农村学校本身实际情况、学校自我特色,将信息技术课程与之结合,利用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与敏感,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农村学校要创新发展观念,特色办学,特色授课,从单一走向共同,从一元过渡到多元。
( 4) 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着力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 进一步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同时针对农村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茶陵农村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篇5
此次下乡实践期间,我们对茶陵的农村教育进行了一些浅入深究的调查。通过调查了解,茶陵某些中学面临如下几方面的挑战现象。
一、生源降低。
例如:茶陵某所农村中学在2003年秋季入学的初一只有六个班。在2004年秋季报到五个班。今秋入学减到四个班,人数上有很大下滑。不仅低年级生源滑坡,对于初
二、初三学生也出现中途缀学或转学的现象。
主要原因在于:(1)计划生育政策使农村人口降低,该年龄段的学生基数低。(2)随着农村打工热的急剧加温,许多家长考虑家庭生活经济状况由子女的将来定位,早早将子女推入打工热潮或学艺行业中。(3)农村因打工经济的推动加速了发展的脚步,富裕的家庭越来越多,许多家长带上了子女上外地求学或送孩子上教学质量高级点的学校。(4)因农村中学在近几年中考成绩不甚理想,重点中学升学率大幅降低,导致许多学生迁至交通便利的县城中学。
二、经费紧张。
茶陵某些中学比较大的开支在于学校基建、日常办公、教师奖励补贴、学生生活常备。这两年,这些学校常常资不抵债,亏空甚大。学校的基础设施停滞不前,办公费用拖欠现象严重,教师奖励迟迟不能兑现且数额偏小,学生生活条件差。
主要原因在于:(1)国家将在校学生的学杂费的标准定的很低,虽给学生家长减轻了不少负担,但对于学校来说经费上主要收入也相应减少,教师工资由财政直发,使得资金没有到学校,资金流动也给学校的经营造成影响。(2)生源的降低也大大的降低了学校的收入,学校承包给私人的几家小卖部经营滑坡从而上交给学校的利润也相应降低。(3)校方的经营管理不善也是造成学校经费紧张的重要因素,据群众反映,校方的个别领导不以学校发展为大计,坐待时日流逝,错过许多发展机遇,碌碌无为、自私保守,使得学校没有往昔的生机勃勃之景象。
三、教学质量滑坡。
还是以那所学校为例,该所中学每年中考升高中率逐年下滑,03年有56%,04年只有47%,重点中学升学率人数04加上指标后只有6人,在每次与县城中学的教学比赛中,该中学总是略显下风。
原因分析:(1)因学校各方面综合因素,生源质量总体下滑,据查,04年向该乡小考的前20名学生大部分去了县城的中学,优考生生源不足。(2)师资力量整体滑坡:因学校经营不景气等学校因素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许多学校的骨干教师选择另择良巢,如今留下的老师或年高事繁或年小稚嫩,导致教学质量滑坡。
整体看来,该所中学的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与学校的低迷不同的是,打工回来的家长们对子女的教育愈加重视,舍得花钱与精力。可见,这正是该中学重振旗鼓的大好机会,我们建议:(1)重视初
一、初二年级的基础教育工作,这是全校教师的工作重点,集中集体智慧和人力物力打好初三年级中考一役,尤其是初三年级实验班的工作更是重中之重,重点中学的升学人数与升学率将是决定学校是否回有转机的一个重要参数。(2)形成对学校生活、工作各方面经费的统一管理,科学规划学校的发展大计,开发宽、大、细的学校商业,自主的掌控学校的生存与发展。(3)给予教师更宽和和优厚的待遇条件,招凰引凤,吸引优秀人才,加大从严的抓好教师工作评比,优奖劣批,整合师资,重振学风校风与教风。(4)更好的定位自己,重视与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与贡献,发挥文化主导作用,推动当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和教育对策 篇6
[关键词]留守 成因 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3-083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农村收入与城市收入差距较大,农村青壮年纷纷南下务工,以获得可观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但紧接而来的问题是孩子的入学。留守儿童给学校带来了新难题。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我们教育者共同研究和探讨,因为它对农村的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只能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随父母一起生活的儿童。
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比较,主要存在以下差异:
1.生活差异
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孩子对是非分辨不清,容易犯错。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亲戚做监护人,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达到预想的要求。孩子每天自己上学、放学,没有人接送。有的留守儿童在上学路上边走边玩,经常迟到;有的放学后并没有按时回家;有的中午回到家吃完饭就出去玩,下午回学校没精神上课,晚上也没有按时休息。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有的农村家庭家务繁忙,有的是亲戚怕管严了伤和气;有的是因为老人力不从心,无法约束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了解老一辈的特点后,就目无尊长,放任自由。生活上没有约束,对身心健康影响极大。
2.个性差异
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留守儿童的性格难以捉摸。有的留守儿童在上课不爱发言、走神、发呆,且性格孤僻,但自尊心特别强。每到周末,他们见到同学都有父母接送,而自己总是孤身一人,回到家后,监护人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漠不关心,交流时间少,更谈不上交心。这样使他们觉得自己永远比不上其他同学,苦没有人分担,快乐没有人分享,体会不到家的温暖,无依无靠,对生活、学习失去信心,影响学习。
3.品德差异
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教育方式方法上,教育不到点子上,就难以适应当今的孩子。由于隔代教育,加上农村老一辈文化水平不高,家务又繁重,只管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只要孩子乖巧、听话,就用钱来奖励,时间长了,孩子就容易养成浪费的坏习惯。有的老人怕孩子受苦,一点家务都不舍得叫他們做,让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动手能力极差。正因为这样,他们在学校满口脏话,脾气暴躁,还爱打架。这都是老人溺爱所致。
4.环境差异
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有极大的影响,甚至是改变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在新环境里,他们需要时间来适应,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鼓励。如果父母没有出现,会让他们感觉到新环境没有安全感,从而使得在新环境中的求学欲望变成了恐惧,对学习环境厌倦,甚至因此逃学、辍学。
5.监督差异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表面要求很严,但其实并没有管到点子上,使得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力很差,在家是为所欲为。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监护人也没有深入了解,只是水过鸭背,没有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使孩子在监护人面前一套背后一套,没有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监护人没有认真履行监督孩子的职责,同样影响孩子的学习。
6.网络负面影响
随着科学的进步,各项高科技设备进入孩子的生活,如何使用它们成了一门学问。由于不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给孩子买学习机;有的家长为了方便联系,给孩子买手机;有的家长怕孩子在家孤单,给孩子买电视机做伴;有的家长怕孩子吃不好,总是想办法给他们很多钱,然而由于监督不力,使这些为孩子着想的行为变成了孩子变坏的台阶。有的留守儿童,放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打开电视,而且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把功课抛到九霄云外;有的连家都没有回,直奔网吧。这些都是长期缺少父爱母爱,缺少监督,而使孩子沉迷网络。
二、学校教育对策
1.利用班级教育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决定学生的未来。从入学那天起,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班里。对留守儿童而言,班级就是他们的家,班主任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因此,班主任要抓住各个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全面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的情况,以便对症下药。班主任要利用班级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到班集体给他们带来的温暖和关怀,使他们更热爱班集体,热爱学习。
2.做好家访
留守儿童回到家后,时常感到孤单,苦与累没有人诉说。有的留守儿童还要担起家里的大部分家务,这是许多同龄孩子无法想象的。班主任应该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家中了解他们的一些实际困难,让其他学生也加入到帮留守儿童做家务的行列中。这样不但增加了孩子之间的交流,还使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带来的爱,即使父母亲不在身边也不觉得孤独,而是对生活充满信心。
3.建立亲情线
“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多好,都挡不住他们对父母的思念,这样的感情是无法忽略的。学校可以建立一个“亲情电话”办公室,逢年过节,免费为留守儿童开放,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牵挂与学校的关爱,怀着感恩的心,更加努力学习。
4.充分利用各种活动
有的留守儿童家庭条件比较艰苦,学校应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解决他们的一些困难;可以在儿童节,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在学雷锋活动日,带他们到敬老院帮孤寡老人做家务。在培养留守儿童动手能力的同时,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也能培养他们关心、帮助他人的习惯。
5.与留守儿童一起过生日
班主任应该细心记住留守儿童的生日,想办法与孩子一起过生日,与孩子一起唱生日歌,让同班同学送上美好的祝福,大家一起分享快乐,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班级的温馨。
6.提高家长觉悟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留守儿童的家长更要注意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在农村,很多家长认为家长只需满足学生物质上的需要,而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所以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因此,家长无论工作有多忙,都应该定时向班主任了解孩子的情况,和孩子多聊天,及时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惑,多给他们精神鼓励。
总之,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学校单方面努力就可以的,应让监护人明白他们的监督与关爱对孩子的重要性,同时还应加快农村寄宿制建设的脚步,为留守儿童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让他们体会到关爱。只有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才能确保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学业,实现教育的目的。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篇7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 学校音乐教育虽然获得迅速发展, 但由于地区差异、管理制度、师资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制约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使其处于一种相当滞后的状态。我认为,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 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 以提高升学率为惟一追求, 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 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 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 一律不去“浪费”时间。此外, 乡村中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孩子在整个中小学阶段也就几乎与音乐断绝了缘分, 这对于那些无数渴望美、向往美的儿童来说, 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二) 音乐教师素质低下, 缺少正规培训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 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学校音乐师资严重“贫血”, 多数学校无专职音乐教师;即使有专职音乐, 其专业基本功也是十分薄弱。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升评优的需要, 又有近半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 音乐只是兼教。因此, 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 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 教学条件差, 缺少相关设施
首先, 缺少音乐专用教室。在农村中小学, 不仅低年级的音乐唱游活动难以开展, 就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上课也受到制约。其次, 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虽然学校有电脑、多媒体、D V D机、等设备, 但极少用在音乐教学上。由于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 也就使得音乐教学的设备缺少独立性, 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最突出的就是没有从事音乐教学的多功能讲台。
(四) 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
农村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较为落后, 并且发展相对缓慢, 有的学校连一架普通的风琴都没有就更谈不上钢琴、电子琴、音响、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 即使有一些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的教学中, 最多也不过是在公开课或赛课等时候用一下, 其他时间也就像博物馆用来展览的文物一样。
二、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 加强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 教学设施简陋的诸多问题。我们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 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
(二) 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 有计划地开展文艺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设施, 如教学用具、音响设备与音响资料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
(三) 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与艺术实践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课堂教学改革也随之而来,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普遍为单纯的唱歌教学, 其课堂内容枯燥, 教学方法呆板,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 制约着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用新的理念, 新的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增强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笔者在音乐课堂教学改革中, 开展了一些教学实验,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收到了良好效果。
结语
音乐教育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来关心、支持它, 尤其要关注相对落后的乡村音乐教育的发展, 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面貌有一个较大的改善, 从而与城市学校音乐教育并进, 也只有这样,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至成为一句空话。
摘要:近年来, 学校音乐教育虽然获得迅速发展, 但由于地区差异、管理制度、师资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制约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使其处于一种相当滞后的状态。鉴于这种情况, 本文重点对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第1版
[2]管建华著.《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 篇8
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长期在外务工, 生活在户籍所在地的年龄未满15周岁的农村孩子。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 年龄普遍较小, 生活自理能力差; (二) 生活环境艰苦, 家庭经济条件差; (三) 缺少父母关爱, 亲情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通过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品德和心理等方面普遍存在问题。
(一) 生活方面。
由于受到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在饮食上普遍比较节俭, 大部分仅仅维持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层面上。农村留守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长期缺乏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 必将对生长发育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此外, 由于缺少父母在身边的细心照顾, 个人卫生、疾病预防和人身安全等方面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隐患。
(二) 学习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引起的, 具体表现在学习成绩较低, 不能及时完成作业,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由于在学校外缺乏父母的教育与督促, 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制力和纪律性较差, 容易产生不遵守学校和课堂纪律, 严重的甚至出现迟到早退、旷课以及打架斗殴等情况, 从而对自身的学习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三) 品德方面。
由于缺少父母在身边的榜样示范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例如, 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具有不服从长辈管教、违反校纪校规、迷恋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 更有少数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和社会闲散人员结交走上歧途, 乃至触犯法律法规。
(四) 心理方面。
由于缺少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诸多问题。首先, 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偏重孤僻内向。一方面是与外界沟通能力的欠缺, 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 造成心理自闭。另一方面是在与同龄人交往过程中, 不能及时适当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受挫感。其次, 农村留守儿童在亲情方面表现冷漠, 具有淡化父母亲情等不良心理倾向。再次, 农村留守儿童的包容心较差, 容易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 进而导致言行过激等不良行为的产生。
2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
(一)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 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在孩子的教育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父母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等方式可以对孩子产生良好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因此, 以父母为主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教育作用不容忽视。 (二) 学校教育理念落后, 缺乏必要的师资队伍。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 我国现有的学校教育理念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在此形势下的需求。传统的学校教育仅仅局限于学生在学校范围内的日常教育, 难以将教育活动深入推广到学校以外, 造成学校教育的成果难以在学校以外进行巩固和加强。由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 已有的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足, 教师队伍短缺等原因,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此外, 学校、教师和家长三者之间难以有效的沟通也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 社会关爱意识薄弱, 缺失必要的保障机制。虽然我国已经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 但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社会上仍然没有得到与之地位相等的重视和关注, 主要表现在政府在农村教育体系建设上的力度不足, 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程度不够, 没有建立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机制。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为了更好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应当着力加强政府、学校和家庭三者之间的联系, 通过积极配合和合理分工, 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创造和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一) 政府方面。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积极履行政府职能, 努力缩小城乡差别, 保障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平等的教育权益;加大引导和鼓励社会、民间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建设的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 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宣传,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动态, 动员全社会参与和解决农村儿童教育问题。
(二) 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 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 发挥带头作用, 展开相应的教育工作, 力争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加强学校与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互动, 及时准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品德和心理等方面的动态, 疏堵结合, 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然;呼吁政府和社会力量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适当引入社会公益机构参加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工作, 积极释放社会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正能量, 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 家庭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应当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除了关心物质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家长不能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 做到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关怀”, 创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应当努力提供自身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 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示范和榜样, 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 在潜移默化中, 影响和教育孩子。
4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我国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 应当积极面对和解决。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应该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整合政府、学校和家庭等三个方面的资源,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形成合力, 为早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创造积极氛围。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与研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及策略, 旨在为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参考文献
[1]闫茂华, 王继顺, 辛振海.苏北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体质健康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01) :259-361.
[2]何建云.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01) :47-48.
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 篇9
一、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
随着中国对教育的不断重视, 中国农村近年来在教育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但因中国领域过大、农村数量较多等因素致使农村小学教育仍存在一定问题, 其困境如下:
( 一) 农村小学设施建设及教学资源短缺
农村小学是为农村孩子们学习提供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地方, 但因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地处相对偏僻, 农村小学的教学资源缺失严重, 许多的教材尚未齐全, 学生上课所需要准备的物资也存在一定的空缺, 尤为农村小学必不可少的体育、音乐及美术等的设施设备。譬如在农村小学, 因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导致农村小学学校的体育场地狭窄, 学生活动范围小, 体育器材数量少、品种单一、质量较差, 甚至于活动设施不配套[1], 故使农村小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目未能得到相应发展。此外, 农村小学生在图书馆看书的实现可能性较小, 因在农村图书馆的书籍数量贫乏, 或部分农村小学因资金或场地问题无法建设图书馆, 使农村小学生在缺少部分图书情况下得到的知识较其他非农村学生少。
( 二)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及知识水平偏低
农村小学教师作为农村基础教育主体之一, 为学生传授小学基础知识, 扮演着为农村提供智力和人才的不可缺少的角色, 肩负着提高农民素质的艰苦使命, 是以其重要性不可小觑, 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却仍值得商榷。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水平及专业知识在中国规定的小学教师标准中并未达到其应有的标准, 同时其相应的能力与知识储备相对不足, 普遍缺乏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思维创新, 在教学上较为呆板。其次, 因农村地处偏僻、教师获益颇少导致教师流动性较大, 部分农村教师存在兼职或短期代课现象。此外, 农村小学教师易因忙碌无法兼顾学生安全、心理健康等问题。正如李洪修所说: “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和社会福利都较低, 这加剧了农村教师师资的缺乏, 而在农村的教师普遍素质偏低和非标准化的学校使农村教师负担过重也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和专业化水平。”[2]
( 三)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农村本身是中国发展的薄弱环节之一, 其发展进度及改革难度一直考验着中国共产党对其实施的方针政策, 其中农村经费投入是中国发展农村的重要基础, 是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前提条件。江西省领导曾提出: “要以对人民群众身后的感情抓好农村教育, 用更大的经历、更多的财力优先发展农村的教育。”由此可见农村教育发展必须依赖财力物力的投入,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在农村基础教育中,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所需的经费远大于政府所给予的, 致使农村教育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 导致农村小学设施建设与教学资源未能得到较好改进及其设施设备未能在数量上增加, 农村小学教师数量也因工资不足、农村条件过差而锐减。
二、“民工潮”下的农村小学基础教育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许多农村青壮年涌入城镇经商、打工, 因工作原因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在农村的学生中, 一般情况下的抚养人分为: (1) 父母其中一人留在家中抚养 (2) 留儿女一人在农村或寄宿在校 (3) 由祖辈抚养儿女 (4) 由亲属近亲抚养儿女。在这些情况下, 孩子缺失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致使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并且在没有父母监管下, 孩子可能会因缺乏正确的引导而出现打架辍学的现象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3]。在 “民工潮下”小学基础教育易受学生家庭因素影响, 致使学生在小学阶段易出现心理、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无法得到家长的配合使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发展的进度受到阻碍, 不利于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
三、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对策
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如 “任重而道远”一词: 责任重大道路很远, 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故针对农村小学基础教育需 “对症下药”。对此, 本文将给予相应对策以期形成相关理论协助相关教育部门改变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
( 一) 加大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
农村教育问题是中国教育的中心关注点之一, 其中小学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的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更需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的重视与关注。因政府对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并不满足农村教育其实际所需费用, 使农村小学教育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建设匮乏, 教师素质及知识水平无法得到提升。故实现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必须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改善农村教育资源, 健全和保障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和待遇, 为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4]。
( 二) 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教育的关键点之一, 发展好促进好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使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得到更好的进步空间。故为了更好发展农村小学基础教育, 中国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应鼓励毕业生下乡深入农村教书并提供相应的福利和支持; 对于农村小学教师应给予一定政策机制上的鼓励, 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工资待遇, 同时确保农村小学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 在农村小学设置多个科目的教师并增添相应的审美素质、身体素质等教育, 使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为农村小学教师减轻工作负担, 同时给予农村教师适当时间学习其相关的专业知识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能力, 从而提高农村小学基础教育教师师资力量, 巩固其教师队伍建设。
( 三) “民工潮”下更好地促进农村小学基础教育
在 “民工潮”下,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大多程度不高, 因此, 作为中国政府和教育工作者, 必须尽力帮助农村小学生进行疏导心理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和疑惑。其中, 农村小学教师需发挥其重要辅助作用, 使农村小学生即使在无父母照料情况下也能在学校与教师指引和教育下走向独立自主、身心健康发展。
对于 “民工潮”下的父母, 作为学校应多帮助家长, 为家长提供相关教育方法, 同时家长应多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即使距离再远也应给予孩子精神上的鼓励, 在有意义的日子应回农村看一看孩子, 不让孩子因无父母的陪伴而自暴自弃甚至走上歧途; 此外, 校方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让他们了解小学基础教育在儿女成长中的重要性, 及他们的教育观念在儿女成长中占有重要地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其许多行为习惯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生活习性和个性特征, 故父母应明确自己对子女的责任意识, 不要因追求物质化生活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
四、结论
因众多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与环境条件的先天不足致使小学教育的发展仍然是一条艰巨的道路: 教育经费的投入仍相对不足,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不适应, 教师继续教育机制尚待完善, 农村小学的硬件水平偏低, 内部管理机制体制相对落后等[6], 将影响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发展, 影响我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 及影响我国小学基础教育的前进道路, 故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分析和了解, 改善及促进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 促进中华民族共和国的现代化建设。
以上是针对目前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些针对性建议, 由于笔者理论知识及水平有限, 研究深度不够, 许多方面存在不足与欠缺, 如有不妥之处, 恳请专家指点。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国城市与农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了一定的进步, 然而中国农村的发展仍未达到中国政府的预定目标, 尤为教育方面。而只有农村的教育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中国才能真正进步, 其中农村小学基础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故本文针对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 为中国农村小学的设施、教师、经费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为国家提出浅薄之见, 以期促进中国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郑胜利.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资源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4.
[2]李洪修.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3.
[3]王建明, 王炎斌.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李洪修.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3.
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 篇10
如何做好农村职业教育工作, 现就服务宗旨、实际现状和应对策略作以下分析与思考。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宗旨
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着力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因此, 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时要充分发挥其以下服务宗旨:
(一) 农村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
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 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 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 帮助他们在城镇或企业稳定就业。
(二) 农村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进一步强化农村“三教”统筹, 促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 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 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 农村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
农村职业教育要紧紧与建设学习型社会相结合, 首先要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建立农村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 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其次, 要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农村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 在企业中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 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 建设学习型企业。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实际现状
(一) 农村职业教育地位低下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看起来热热闹闹, 但它在人们眼中的地位低下, 存在着严重的“三不重视现象”:一是各级政府不重视, 不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到统筹发展的规划中;二是主管部门不重视, 不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到全面指导的行为中;三是广大农民不重视, 不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到提高素养的思想中。
(二) 农村职业教育行为功利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和短视行为, 有些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教育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 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功利性思想和短视行为。他们尽可能地设置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 还减少办学成本的投入, 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 农村职业教育条件简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舍危旧。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及培训机构的用房绝大多数是被淘汰下来的房屋, 建设年代久远, 质量又差, 破旧不堪, 这样的房屋只配你地位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使用, 这还算幸运的, 更惨的连一砖一瓦一牌都没有。二是投入不足。上面虽有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规定, 就所了解, 地方政府几乎没有投入。三是设备紧缺。既然无投入, 更无法添置设备, 因而农村职业教育学校, 特别是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主阵地——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几乎是没有教学、实践设备的。四是师资簿弱。师资配备严重不足, 由于编制和经费的限制, 农村职业教育学校, 进不了教师, 在乡镇, 将进入成人教育学校作为一种福利待遇, 让在其它教育领域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退居二线的干部到成校养老, 严重缺乏专业课教师, “双师型”教师几乎为零。
(四) 农村职业教育内容陈旧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滞后, 内容陈旧、老化、空泛, 内容更新的节奏满足不了生产实践和劳动市场变化的需求, 有些培训还没有统一或系统的教材。
三、农村职业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 有效强化各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职责
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要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 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二) 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思想转变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 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积极开展订单培养, 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三) 进一步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 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 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四) 切实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一是建立和完善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以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为原则, 建立以县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 以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为骨干, 以村 (居) 教育服务站为基础, 以家庭学习点为补充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不拘一格选聘教师, 多渠道选送教师学习进修,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多方筹措资金, 添置教学实践设施。四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满足培训实践的需要。
(五)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农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篇11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引起人们的心理紧张。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除了承受社会生活压力外,还要面对学习压力和自身生理成长的困惑等多种心理困扰,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彰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有关部门也在逐渐重视,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在不少中学开展起来。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当前开展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为此,笔者在我市几所高中做了相关调查,对农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
一、我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前社会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很大,我校在我市率先开展了这项工作,但从总体上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在我国历史短暂,经验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困难还相当多,在全市范围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管理者在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上级有关领导和学校的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缺乏深入的了解,现行的应试教育使他们疲于应付高考和各种各样的考试,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推广到应有的程度。我校师生普遍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作“摆设”,认为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应付各种检查。正如我校心理健康教师调侃所说,“我校心理健康课程在上级检查时重要,平常教学时次要,考试升学时不要。”学校虽然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在具体落实课时的时候,特别是评价时,往往忽略了它,把它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课时得不到保障。
目前我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比较混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无提高,用考试的定量方法来评价,是难以反映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这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工作带来了困难,使评价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期末的时候任课教师给学生打一个分数就是心理健康成绩。在学生对老师的评教中,也没有对心理健康教师进行评价,由此,领导都看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绩。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最大的困难之一。
2.教材、课程目标、内容存在问题。
现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忽视一切为了学生的心理成长这一基本主题,选材上并不适应学生需要。我校选择的是西南大学编写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材,其内容虽比较适合西南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是学生普遍反映内容上偏低龄,而且内容上偏少,所以,我们的教师往往会自选一些教学内容补充进教材,这就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学随意性过大,不同老师上的班级教学内容也出现很大区别。教材基本内容上的失重。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随意性大,呈现出无序状态,没能实现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统
一,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本应具有的特色。在我市其他高中,学校只重视学科课程,不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相对固定的系统的內容,也缺乏固定的时间保证和研究检测的手段。因此,心理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缺乏。
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师范院校重点培养各学科各专业的教师而不重视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培养,致使中小学校受过专业训练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例如我校有64个教学班,还开设有一个学生心理咨询室,如果按每班每周一节课计算,我校至少应该有6名心理健康教师,但是我们现在只有4名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其中还有两名教师兼任学校中层职务和行政工作,导致我校心理健康教师奇缺,所以现在只能在高一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高三每学期做一至二次心理健康讲座,导致我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难度很大。我市其他高中心理健康教师更加缺乏,有的学校就是班主任老师担任心理健康教师,由于班主任其他工作繁重,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作为一名中学心理教师,也实实在在感受着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尴尬。在基层学校,不管承认不承认,心理健康教育是“副课中的副课”,其作用更多的体现在迎接上级有关检查的时候,这确实是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状况。也是由它在现实中的“无所作为”所决定的。因为,学生提高的分数中哪几分源自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也没有人能说清。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笔者希望高中心理健康工作能走出阴霾,对心理健康工作也有一些构想。
二、学校下一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构想
1.主动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得到相关领导的重视,我们心理健康教师也应该积极响应,主动营造好的氛围,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心理学专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
2.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师自己要乐观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定期聘请心理教育专家为教师举办各种讲座,让教师认识到增强自我心理保健的重要性,懂得善待自己,乐于助人,保持良好的情绪、维护心理健康。老师们用笑脸鼓励、赞许、支持、安慰学生,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使老师体验到了与学生情感交流的乐趣。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有探索的勇气,但更需要有行动的决心,在行动中不断创新、改善。
参考文献:
[1] 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2] 岳理.普通高中心理教师专业角色职能初探[J]. 现代教育科学
[3] 陈文琦.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策略[J]. 教学与管理
[4] 田丽.心理健康活动课评价标准的探究[J]. 中国教育学刊
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 篇12
一体育教育观念滞后
教育局和乡镇中心校重视学校升学率和文化成绩, 年底考评小学学校主要就看文化课排名, 小学体育成绩不作为考核;县里组织的运动会各小学只象征性的组成代表队参加, 但实际参加比赛的初中生, 能出成绩的就那么几所体育传统学校;体育课作为副科, 在期中和期末文化课考试前一个月, 将大多数学校体育课改为文化复习课, 严重影响体育教学, 这在大家眼里是很正常的事;很多家长认为小学生上体育课就是玩, 没有必要上, 还不如增加学习时间, 在课余时间家长都不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 认为会影响学习, 从小就灌输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 将来就会有份好工作。我国已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 就是初中参加中考把体育成绩和个人素质作为一部分参加考评, 但在小学未引起校方和家长的足够重视, 我们缺乏清醒的认识, 没有认识到没有好的基础再到初中练为时已晚。个别家长认为:农村的孩子们经常参加体力劳动, 劳动就是体育锻炼, 这只对了一部分, 应按照国家体育大纲要求做好广播体操和体育课各种项目, 这对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大有帮助。
二体育设备简陋, 投入少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使财政对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投入远远不足。很多学校没有正规的操场和训练场, 没有完备的体育训练器材, 大多数学校不符合国家要求, 限制了一些体育锻炼项目, 在教学和锻炼中使用的实心球, 有些学校根本没有配备, 有的学校损坏和丢失不能及时补上, 其他器材也是坏的坏、丢的丢, 得不到及时更新与补充。调查发现, 半数以上的学校在操场空地上用白灰划跑道, 一圈总长200米, 平时就在这里上体育课, 大家跑跑步、做做操和游戏, 被调查的20%的学校连跳高和跳远场地都没有, 学校不能给同学们创造良好的锻炼场地, 遇到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大家都在教室上室内课。个别班级和人员较少的学校干脆放弃体育锻炼, 上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 受不到正规的锻炼。
三体育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受经济条件和学校老师编制不足的影响,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大多是兼职老师, 或者这个学校就一个体育老师, 一个人带10多个班。一些正规体育学校毕业的老师大多选择在中学就业, 在中学搞体育可以出成绩, 可以施展自己学到的知识, 较少有人愿意到小学, 特别是偏远、不重视体育锻炼的农村小学。这导致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素质低, 学生得不到好的教学体验。一些没有取得体育教师资格的老师教体育, 只能带孩子们玩。体育老师执教资格的考核及认定的缺失, 也反射出当地教育主管机关的监管不力。
四学校在体育教学的安全保障上管理不足
事件1:某校一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跑步摔倒, 造成胳膊骨折, 学生家长认为在学校出的事就应该由学校负责治疗。学校认为老师在上课时没有保证学生的安全, 老师应该承担一半责任, 医疗费花了2万元, 体育老师自己掏了1万多元, 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相对低, 这得需要攒2~3年, 无形中也给老师增加了生活和心理负担, 造成了上体育课小心翼翼, 不安排剧烈的运动, 保证学生安全就尽到了老师的职责。
事件2:一位同学在上体育课跑步的过程中突发心脏病身亡, 体育老师没让他跑, 他自己非得跑, 家长不依不饶。这些事不仅仅仅对一个人, 而是影响了整个体育教师队伍, 老师们思前想后、缩手缩脚, 最终造成整个体育成绩下降, 降低了学生身体素质。一些学校的负责人要求上体育课, 必须以学生安全为主, 不配备危险器材, 要求老师不带学生做危险的动作和项目, 学生别出事就行了。笔者认为, 出于安全的考虑无可厚非, 但消极的考虑安全限制参加体育锻炼应进行的常规项目则不可取, 应在安全防护措施、风险规避管理方面下工夫, 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学校、教师、家长三者应统一思想, 加强沟通, 建立加深理解的渠道, 总之,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五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家里的“小皇帝”, 孩子挑食, 家长就怕孩子吃得少长得瘦, 爱吃什么买什么, 可现在的孩子大多喜欢“垃圾食品”, 造成现在的小学生体重偏重, 给他们的体育锻炼带来了不便, 时间久了就懒得锻炼身体。现在的小学生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即便是扫扫地, 家长还得给点“小费”作为报酬, 只要有一点小毛病就不上体育课了。
六地方上各级政府和小学学校对体育教学贯彻落实机制乏力
从党中央到教育部, 都非常重视小学体育教育, 并且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具体要求。政府和学校虽然制定了体育教学和锻炼实施方案, 却普遍存在没有明确规定学校和体育老师完成具体的目标, 缺乏对体育教学的经济投入和足够重视, 这一现状与中央体育发展纲要相违背。
综上所述, 农村体育教学存在着这六个方面的问题, 值得社会各界深入反思, 如何真正按照强国教育方针去贯彻体育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既要政府切实加大经济投入, 学校加强体育教学管理, 教师提升教育水平, 也要家长提升相关意识, 学生培养体育习惯, 唯有各方付出努力并积极参与, 才能真正夯实教育的基础:健康的体魄!
【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推荐阅读:
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报告10-28
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分析10-12
农村幼儿学前教育11-01
农村学前教育的论文08-27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规划08-29
农村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研究综述06-17
农村学前班混龄教育初探05-18
农村体育现状分析的论文10-05
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07-02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