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2024-10-12

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分析(精选12篇)

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篇1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在很长的时间里, 农村美术基础教育总是没有起色, 真正相当一大部分学校还没有真正落实美术课教学。由于过分强调语文、数学课的主要性, 语文、数学课当然就成了老师的责任田, 而艺术学科则成为被遗弃的一片荒土, 无种无收。大部分农村学校老师将美术课视为副课, 可上可不上。学生也就想不到上美术课, 在各级各类美术竞赛活动中, 农村学生获奖甚少。

(1) 教学理念的陈旧。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农村教师因信息闭塞、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 传统的教学观念仍强于新课程的理念。因此, 在教学观念上, 仍旧是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2) 教学方式的落后。美术教学不只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还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并努力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持久的兴趣。而在农村小学的美术课堂中呈现出来的现象却是教师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 仍然只重视单纯的技能与技巧的训练, 而且轻视美术文化的学习;只重视教师的示范演习, 轻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

(3) 评价标准的单一。以往美术教学评价只强调美术技能技法, 而忽略认知和情意。即使是技法部分也只强调训练而已, 因此评价的内容是单一的。除此之外, 传统评价只是学生完成作品, 教师一个人给予评价。因此, 评价方式、评价人都是单一的。多数美术教师的评价仍是在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层面, 忽略了学生在美术学习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注重一些标准化、规范化的技能训练, 轻视了学生多元的、逆向的思维创新及人文素养的有效养成。

误区一: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 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 忽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同时评价形式单一, 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误区二:教师认为美术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价, 课堂上, 学生作业刚完成, 教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 评价“优”的固然高兴, 但不知好在哪里, 评价“一般”的心里难过也不知差在何处, 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掌握学习信息, 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长此以往造成迷惑厌学情绪。

误区三:教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 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即让学生临摹一幅画或者是其他的比较简单的做法, 然后给出一个成绩, 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 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

(4) 环境条件的制约。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有三大制约:一是教育管理者教育意识落后, 他们往往只是为了任务而任务, 特别是农村完全小学, 为了各自学校的语、数质量在乡镇学校中的排名, 几乎都是语、数教师包班上课, 完全剥夺了学生上美术课的权利;二是农村美术专业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大部分担任美术课都由语、数老师兼任, 缺乏相应的美术学科的教学培训, 所以也缺少这方面的观念, 更没有及时开展美术学科的教研探索;三是相应的教学设施欠缺及交通、信息等方面的闭塞, 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缺乏,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与城市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距离。

二、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策略设置

通过对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状况的分析, 深感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难以真正实施, 特别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后劲不足。在课程改革的今天, 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学工作,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转变观念, 反思扬弃, 让美术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多年来, 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受传统观念的禁锢, 加上教育管理意识落后, 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相应教学设施落后, 使得这旧传统教学模式依然与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相互并存, 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课改的实施。小学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启蒙教育, 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 加强师资, 改善条件, 释放美术教师的活力。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而且多是兼职, 因此学校应加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 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此外, 要鼓励教师不断总结经验,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挖掘乡土文化, 自制乡土教材,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以科学的态度和创业精神去研究美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教学。

(3) 因地制宜, 激发兴趣, 让美术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相适应, 以活泼多样的课堂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为此, 在课堂上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如: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游戏、材质、体验、鉴别、判断、写生等, 使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美术课堂教学, 增加直观形象感受, 提高其审美能力,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 感受到美术课程的人文精神,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

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在一次次教学课堂探索中我们总感到有许许多多的不足与遗憾!我觉得, 美育是一门既遗憾又很美的艺术, 在一次次的遗憾中我找到美的不足。如果我们的“美”育能够实现平等对话、民主融洽、师生互动的心智对流, 那么, 一颗颗跳动的活泼的火花瞬间就会被点燃。教师用爱心施教的同时, 要给学生创设适宜的人际环境, 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舞台, 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 在实践中创造。

参考文献

[1]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编写组.美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篇2

普九以来农村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目睹这些,特别是从2006年后省综合督导评估后,农村教育确实有了以大的变化但是农村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费不足,教学条件落后

尽管现在国家实行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改革,学校减免了学生的学杂费,办公经费也由政府财政拨付,但是农村小学的校舍和硬件设施配备上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许多学校幼儿园与小学仍然同校,功能教室严重不足。例如:部分学校校舍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绝大多数村镇小学没有微机室及微机,即使有微机室也是多年前的并没有更新,教师学生是可望而不可及;图书室的书籍大多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可以不负责任的都是按斤买来的使用率也极低使用价值根本谈不上大多数是面子工程。乐、体育器材贫乏,很多设备纯属摆设。

二、教师队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缺乏后来之人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后继乏人,形势严峻。虽然我县陆续补充了一些师范类毕业生,充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但仍然杯水车薪。二是学历水平过低。以我乡为例,大部分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甚至部分老师仅仅是完小毕业生,一直以来只是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任教。即使近年来部分老教师取得了大专学历,也只是有名而无实,学历是提高了,自身知识水平却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三是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农村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科目,任课教师绝大多数是兼职的,好容易来了几名专业教师,也变成了“全能型”老师。专业教师不足既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又有可能浪费部分有专长学生的天赋。四是教师分布不平衡。县城及周边乡镇小学人员超编现象严重,而那些偏远地区的小学却缺乏人手。据了解,个别学校老师太多,上课不得不实行“轮休制”。缺编严重的学校,老师只能疲于应付,而超编的学校教学质量也并不高,反而是看的看,干的干,更让部分教师心理不平衡。

三、教师待遇低下,难以体现教师的价值。

从我县的教师待遇来讲,09年上半年的绩效工资还没有落实。并且绩效工资的底数太少,工资也很低,现在大多数四十岁以下的教师工资在1500元左右,1

马上要入冬了取暖费依然是30元5角。在物价飞涨的今天都是典型的月光族,买房子那只是梦里的想法。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数包班,工作累领导还要要求各科都上,从单一变全能,老师的总体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教育的发展,教师的上进心也非常的低下,现在讲老师的压力大,待遇低,老师不是圣人只是普通人,所以农村的教育堪忧。

四、素质教育难于实行,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力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新课程标准也推行了十来年了,但当今农村小学的课堂却一如既往。受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老师们却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及主管部门也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加之目前绩效考核制度实行,这种“应试教育”还将继续下去。素质教育手册的填写都是公式化的,目的是应付检查,音乐、体育、美术课程大多数根本就没有开设没有教师,即使有也是形同虚设。

五、学校管理水平不高,教师工作效率低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许多的学校甚至教育局这个行政机构都是外行管内行,大多数并不是教学优秀或者多年的优秀基层管理人员出身的管理人员。从而难以形成管理的规范化的科学管理,从而造成教师和学校的效率低下。

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溺爱;拜金主义;体罚

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学堂。古有“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故事,都说明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息息相关、处处相连。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有或多或少的缺点或不足。重要的是家长能及时发现并及时进行教育。就像小树的枝杈,需要及时修整,才能成材。通过我们课题组的调研,发现我们学校所辖范围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

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二、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据了解,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更大。凡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

三、體罚,应试教育的“最好”帮凶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家长们理由万千,“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学生。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父母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就想去玩儿?”“你们老师不是让你写五十遍新字词吗?你写了几遍了?”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也是每个人都服从过的。

四、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

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大不相同,相应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差别。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甚至,这个现象有两个极端,一是家长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长的话一言九鼎;二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完全“自由生长”。但无论如何,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视或过分重视,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尽人意的。

马克思在1837年给父亲的信中说:“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着、温暖凝集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子女的心灵之花,只有得到父母心血的滋润才能开放。子女成才,离不开父母的深情爱抚和关怀。

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变迁,姐姐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当我们长大成人时候,才真正有机会重新反思过往的经历对我们成长的意义。深入理解每一代人的历程,就必须思考生活的时代,成长的环境。在认知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本身,只追求一种表面化的统一标准,还要通过各种鲜活的形式,直达孩子们理智和心灵的最深处,激起他们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孩子应该在成长的地过程中对身边的社会有更清晰的认识,承担着培养任务的家长更应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向上的影响。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分析及思考 篇4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绩, 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当我们把目光从城市转移到乡村, 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教育的时候, 就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反差。中国农村因为受其经济发展情况及对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的制约, 教育状况一直比较落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亟待改变。

1.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办学条件艰苦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 政府投资规模不够,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致使农村学校基础建设不配套、办学条件艰苦落后、教师待遇比较差、教学效率低效果差。过去地方政府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大多数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 为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体制改革, 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促进很大, 但是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各级政府之间的经费分担体制还不完善, 中央财政用于补助地方基础教育的经费主要是用于满足农村孩子读得起书的愿望。由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的征收, 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又不能及时到位, 这对于农村小学无异于雪上加霜, 有的学校连最基本的活动经费都没有办法解决, 就更谈不上改善落后的办学条件、更新简陋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了。这种局面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的话, 在农村小学工作的教师们, 无疑成为了政策调整的牺牲品, 工作积极性受到沉重打击, 工作热情遭到严重挫伤。农村教师们过去那种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全心全意抓教学工作的局面不多见了, 教育教学质量呈现急剧下滑趋势。

2. 师资队伍建设不配套, 教师业务素质待提高。

由于广大农村小学所处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水平及社会生活环境相对较差, 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力有限, 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 农村小学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开展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 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 给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严重障碍;农村小学教师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长期保持在极低水平, 直接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情绪日趋严重, 部分家庭负担较重的乡村教师, 不得不依靠种土地或者下苦力以补贴家庭开支, 他们很多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考虑生存问题, 直接导致用于自身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大大降低, 这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加强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手段落后, 教学效率不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依赖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施简陋、手段落后、方法陈旧是难以提高教学水平的。在城市学校和重点中学, 教学设施现代化程度很高, 他们有校园网站、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图书馆、体育馆、科技大楼等完备的教育教学设施,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非常高, 因此城市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是不言而喻的。农村小学不仅仅是教学设施落后造成教学手段落后, 很多农村教师自身学历水平不高或是一些原来的民办教师, 接受新教学方法培训的机会少, 也是农村小学教育水平不高、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

农村小学教育走出困境的策略

2004年9月, 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 明确了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义、目的和任务, 同时也为农村义务教育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农村小学教育要想走出现在被动的局面, 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完善政府拨款体制, 保证教育经费的落实。中央政府应该及时研究和落实相关政策, 出台规范性文件, 将农村教师工资发放做出统一规定, 尽量缩小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差距, 保证农村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地发放到教师手中, 建立贫困地区教师待遇的公正保障体系, 监督各级地方财政及时兑现广大农村教师的津补贴和提高福利待遇水平。建议国家出台标准, 由政府财政下拨学校公用经费, 保证专款专用, 服务教学, 从而进一步规范学校收费行为, 从根本上杜绝农村小学校乱收费的不良现象。同时, 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形成良好的教育风气, 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2. 改革人事制度,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要认真贯彻人事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要加强编制管理, 调整和优化农村小学教职工队伍结构, 解决好城镇学校超编、农村小学缺编问题, 注意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倾斜, 保证这些学校教学编制的基本要求。要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农村小学任教。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 适当提高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津贴、补贴。在职务评聘上应适当提高农村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的比例, 在制度上保证农村小学校“政策留人”、“待遇留人”。要完善校长负责制, 实行教职工聘用制, 评聘分开, 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把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强队。

3.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农村小学点多面广, 地域分散, 应根据各地实际,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整合教育资源, 优化办学条件。根据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生源摸底调查, 我国大部分省份人口高峰期即将过去, 生源即将减少, 因此, 各地政府应集中财力、物力、人力, 建好标准的示范学校, 撤掉办学条件差、效益差的学校。对于边远的贫困山区, 建议国家采取扶贫倾斜政策, 帮助这些地区建好寄宿制学校, 合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

各级政府要统一规划、全面部署、结合实际, 尽一切努力增加投入、完善设施, 提高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的现代化程度和水平, 构建和完善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体系。农村小学一方面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采取各种措施, 狠抓中青年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培养, 在加强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提高的同时, 努力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 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充分发挥教科室、教研组的集体智慧, 针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开展深入广泛的教学研究, 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 狠抓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构建并形成具有农村教育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体系,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目标。

新时期对农村小学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思想、道德风尚的传递者, 教师工作关系着国家的未来, 而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所以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工作可谓重于泰山。新时期给了农村小学教师新的机遇, 同时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 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已经远超过他们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影响。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 往往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师;对小学生而言, 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素质的教师, 往往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并使学生终身受益。其次,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通晓所教授的学科和专业, 而且必须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正确、合理地利用规律, 运用科学的方法实施教学, 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个性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 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实施有效的教育。最后, 新时期的优秀小学教师自身也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的急剧变化,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将使教师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教师难做、学生难教、难以保持良好心态已成为如今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教师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好坏。

农村学校教育现状分析及 篇5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分析;思考

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应采什么对策?亟需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经费严重不足。教育历来是国家财政投资大户,教学条件的改善,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多年来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是不争的事实,致使有很多农村小学基本建设问题突出。比如,有的学校校舍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很多乡镇小学除了教室,各种功能室缺少或不足。有功能室的,设备也已经陈旧不堪而无力更新。校园面积普遍偏小,没有像样的动动场、60米直跑道。现在农村小学的收入只有上级下拨的生均公用经费,而大部分农村完小学生人数少,基本在百人以内,学校所得经费非常有限,远远不适应办学需要,更何况学校通过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安全设施的投入等需要大量配套资金,学校往往捉襟见肘。因为农村小学经费严重不足,导致教师急需的设备、图书等奇缺。无法开展一些教研活动,也无法派老师外出听课、进修、学习。

2、教师队伍素质欠佳。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青黄不接,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达一半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多达三分之二以上。自2000年开始,除了个别学科有补充老师外,大部分农村小学极少分配新的年轻教师,就我镇小学而言,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达47周岁,导致工作无激情,知识老化现象严重。教师队伍出现的严重的“断层”现象,成了农村小学教育发展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二是专业教师不足。农村小学,像音乐、美术、劳动、自然、信息技术教学都是兼职的,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师,除中心小学外几乎没有,因此,小学英语根本无法开展教学。

三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农村小学教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他们几乎没有多少外出学习的机会,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闭塞,几乎无科研能力可言。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四是教师职务评聘分开问题多,现在小学教师中,几乎全是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而小学高级教师岗位职数僧多粥少,未聘教师大部分是中青年教学骨干,大大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觉得自己无奔头,工作起来消极应付。

五是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农村小学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学校的教师编制紧,很多教师不得不担任多学科教学。同时,农村家长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现象严重。流动子女家长忙于生计,无暇关注孩子成长发展。这种现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责任心,但农村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普遍偏低,更有部分教师职业素质本身就低,教学积极性不高,对学生责任心不强,造成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越来越大。

3、教育功能不断减弱。农村父母们一是受传统跳农门思想的影响,二是鉴于目前大中专生毕业后需自谋职业的现实,对孩子受教育的目的往往定位特别近视,对升学有望的孩子,就盼望成龙成凤,跃出农门;否则就认为教育投出是浪费,不如让孩子认点字,就直接去学手艺挣钱。因而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娇宠过分放任自流,或严厉有余,使这类学生的品德个性和文化求知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产生了许多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问题。农村现在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那就是孩子的父母亲出门打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导致孩子缺少父爱和母爱,家庭作业不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甚至沉迷网络游戏。农村家长很多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没有尽力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知识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甚至违背小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有些家长的教育思想不正确,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全推给学校。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把本应由家庭、学校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

二、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对策思考

1、端正农村办学思想。要使农村小学教育健康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是关键。地方行政领导,学校校长教师和家长学生,都要认识到为高等教育输送新生不应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惟一目标,而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会生存打下基础,才是小学教育的重心。具体措施:一是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切实灌输到教育工作者的心田;而是创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沟通,以形成素质教育的合力。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优化培训机制与途径入手,帮助在职农村小学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育能力、教育评价的全面转变。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一是健全农村小学教师在职进修制,学校每年必须保证一定数量教师进修培训,将教师在职进修与提高学历、职称评定三者挂钩,促进教师自觉参加脱产学习、函授、自考等进修。二是加强教师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定期轮训,分散自学,分段考试,定期派出教师外出学习,做到培训学习与教学两不误。三是全面开通、不断扩展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四是强化城乡教师交流制度,采取更多优惠政策鼓励城区教师优秀教师到农村小学定期任教,尤其是派往偏僻地区支教。有计划地安排农村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到城市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接受培训。促进学校之间的教学交流,尽量缩小学校之间的师资水平差距。五是加大教师考评力度,激发教师们的竞争意识,真正做到奖优罚劣。对好的要给荣誉给待遇,对确实差的要教育要激励,并通过再次培训上岗等手段,提高其从教素质。比如,有的县就给提升学历的教师给予奖励,这的确让老师们感到欣慰,如果能够坚持下去,必定会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通过以上措施,促使全体农村小学教师不断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树立教育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完善现代教育行为。此外,要加强师德建设,培养农村小学教师敬业精神,增强责任意识。

农村幼儿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篇6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问题;对策

农村幼儿教师是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儿童发展的重要他人,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首要条件就是全面提升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则成为当务之急。

一、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

1、农村地区幼儿入学率低。在农村,许多家长都有这样守旧的观念,认为学前教育学不到什么实际的知识本领,上不上幼儿园无所谓。家长总是认为幼儿的成长目标就是吃好、穿好、玩好,并没有期待通过学前教育促进孩子今后的成长。除此之外,农村的居住地都较为偏僻,幼儿园无法独立成班,这也使得幼儿的就近入园和家长的接送十分不便。许多以个体形式举办的幼儿园大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往往会在选址的时候考虑到生源、管理、成本等一系列因素。

2、办园设施、条件建设有待扶持与管理。一般情况下,公办幼儿园在农村是很少的,大多数都是民办幼儿园。而且幼儿园的规模都比较小,大多只有2~3个班,教师人数也多为3~5人。大部分幼儿园的业主都是采用自建房、租用房或店面等作为园舍。许多幼儿园没有幼儿寝室、食堂。幼儿的休息、就餐等存在诸多不便。有些幼儿园甚至连户外活动场地都没有,只能在室内进行小范围的活动,光线和通风条件等都非常的差。这些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

许多幼儿园仅是在活动室摆放十几张桌椅,前面挂上一块小小的木质黑板,几盒粉笔,这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教学课堂。连VCD、彩色电视、录音机、投影仪都没有,硬件设备极为缺乏。这些都是需要得到迫切解决的问题,社会以及相关部门应当要引起重视,加强管理和扶持。

3、家庭与幼儿园教育脱节。农村家长的主要职业都是务农,由于大多数家长一年四季都在忙于农活,孩子基本都是自己入班学习。离班的时候虽然有教师组织护送,但是教师与家长见面的机会极少。即使能够见面,交流的时间也是微乎其微。

教师对于幼儿的家庭情况并没有进行详细了解,亦没有和家长主动沟通联系。将幼儿的在校情况向家长做出及时的反馈和说明。与此同时,家长也并未积极与校方交流沟通,配合幼儿班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对于幼儿的教育认识不到位,存在严重偏差。他们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应该是幼儿园全权负责,与自己毫无关系。这样一来,校方与家长就形成了完全没有交流的局面,对于幼儿的教育二者并没有采取一种相互积极配合的态度,也就无法共同为幼儿创设出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改善对策

1、行使政府职能,出台配套政策。为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可优化激励机制,出台有关激励性政策,如把参加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与职称评聘、晋级和评优等挂钩;将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列入地方骨干教师工程及名师工程等项目;将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作为对相关机构和单位考核的指标。虽然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是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但在具体操作中并没落到实处。如果让农村幼儿教师自费参加继续教育,无疑会加重他们的经济负担。各地应明确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承担的费用项目或比例,建立健全农村幼儿教師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同时,加大对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和监督,将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与拨款数额直接挂钩,在各类培训机构之间形成平等竞争意识,提高培训质量。

2、提高继续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培训内容与实际脱离是当前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上级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应根据成人教育的规律来选择继续教育内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应建立在需求调研的基础之上,以参培学员为中心,确立按需施教的教学思想,突出能力培养,强调实用性和综合性,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职业认同感;针对参培教师的层次差异,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本身要有层次性,使参训教师在每一环节的培训中都有相应提高,从而增强其参加继续教育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培训内容也还应体现层次性和多元化,针对农村幼儿教育的具体特点,坚持从农村幼儿园实际出发,尽量开发适宜的农村幼儿教育资源,着眼于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3、丰富继续教育形式。为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培训形式应多样化。首先,培训机构应深入农村幼儿园开展调研工作,了解农村幼儿园及教师的需求,根据培训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培训方案,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其次,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形式应呈现多样化和层次性,根据农村幼儿教育的实际,运用问题研讨、案例分析、活动方案设计、园本教研等教学形式,注重学员在培训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再次,培训模式可以园本培训为主,加大送教下乡的力度,加强高校与幼儿园合作,充分发挥幼儿园在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以远程培训为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开放灵活的继续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三、结语

农村幼儿教育是全国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幼儿教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魔,各级部门、社会各界应充分重视对农村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体魄,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为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做好基础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潘君利.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其改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09).

[2] 张淑琼.浙江省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对策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 杨南萍,吴瑾.湖南省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对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篇7

一、教育思想陈旧, 体育设施落后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课堂, 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走近新课程、树立新理念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一些农村学校, 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张“缠身令”, 把提高升学率作为唯一追求, 并以此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业绩。农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思想, 特别是到了中学, 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 体、音、美课程自然就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了, 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由于受地域或经济条件的影响, 不少农村教师尤其是体音美教师缺少对外界的交流和学习, 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开展的又比较少, 造成对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 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仍停留在新课程改革前的水平。多数体育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 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部分人不会备课, 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和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 学生学得很乏味, 陈旧的教育思想、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施是学校的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 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现在, 虽然上级实行了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 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 但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是改变不了现状。由于农村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影响, 再加上一些学校对体育教育的漠视, 对体育教学设施的投入微乎其微。我所了解的一所农村小学, 现在操场内就一副水泥台乒乓球案子, 由于年久两个角都断裂掉了, 还裸露着约5厘米长的钢筋, 看上去非常危险;还有一所农村小学教学点 (1~2年级两个班) , 无任何体育设施;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 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 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 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总之, 缺少必要的体育设施和教学资源, 导致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下降, 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体育师资不强, 体育课堂“放羊”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 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目前, 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 地方政府迫于财政的压力, 多年来教师队伍不能正常补充, 特岗教师又无名额分配且每年都有一部分老教师退休, 造成师资紧缺现象。尤其是农村地区语文、数学教老师都不能保证, 体育教师就更不用谈了。基于这种情况, 学校只得选择语文或数学教师兼职体育教学, 这样就导致体育教师专业基本功十分薄弱, 缺乏相应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施行教学中内容单一、乏味, 学生因此不愿意学习, 结果体育课成为自习课或放羊课。

三、过分强调安全, 体育工作不前

近年, 由于部分地区学校安全事件发生, 对学生和家庭造成一定的伤害, 在社会上负面影响很大, 相关学校和当地领导都承担了相应的责任, 各地对学校安全工作格外警惕。现在各校都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分解安全责任领导与学校、学校与班主任, 甚至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层层都签订了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抓好学校安全工作无可厚非, 但是过分地强调学校安全, 弱化了学校其他工作也不可取。

出于安全考虑考虑, 一些学校为了避免安全事件的发生, 做出了取消体育课、尽量少开展或者不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的决定。因此“为了学生的安全”这句话就成为取消体育课、不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的充分理由。这种剥夺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 泯灭了学生的天性、违背了教育规律的做法,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同时也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针对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需采取以下相应的措施

(一) 措施要得力, 奖惩需分明

真正要改变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首先应对体育工作高度重视并付诸行动。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来规范体育教育行为, 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有效开展, 对学校体育工作做的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 对学校体育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处分,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开展好学校体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悉, 为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切实为了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 河南省教育厅发出通知, 从2013年起, 我省中招体育考试统一按满分50分计入中招成绩总分。这一政策的出台, 无疑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二) 摒弃旧思想, 走近新课程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时不我待, 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 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 教育正面临着一场变革, 传统教育思想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更要加强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育观念, 紧跟时代步伐。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开始多年, 但我们农村一些教师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 现在仍沿袭二三十年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给农村的教育事业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后果, 我们要认真反思。

为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首先我们要走近新课程、树立新理念;加强继续教育, 学习课程改革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 大胆实践、敢于创新;提高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认识, 坚信体育教育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彻底扭转语文、数学、英语科目重要, 体育、音乐、美术为“小三门”的错误观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真正认识到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设施需完善, 活动常开展

要想开展好学校体育工作,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 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制教具 (如接力棒、跳高架、海绵垫等) , 根据学校能力逐年完善体育设施。此外, 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保证体育课时不得让其他教师随意侵占;体育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 使得体育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都重视起来, 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也已经出台。学校体育教育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任重道远, 光荣而艰巨。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关心、支持体育工作, 尤其要关注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只有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了, 国家的体育事业才能得到发展, 全民健身计划才能得以实现。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也已经出台。学校体育教育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任重道远, 光荣而艰巨。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关心、支持体育工作, 尤其要关注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只有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了, 国家的体育事业才能得到发展, 全民健身计划才能得以实现。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篇8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 学校音乐教育虽然获得迅速发展, 但由于地区差异、管理制度、师资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制约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使其处于一种相当滞后的状态。我认为,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 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 以提高升学率为惟一追求, 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 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 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 一律不去“浪费”时间。此外, 乡村中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孩子在整个中小学阶段也就几乎与音乐断绝了缘分, 这对于那些无数渴望美、向往美的儿童来说, 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二) 音乐教师素质低下, 缺少正规培训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 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学校音乐师资严重“贫血”, 多数学校无专职音乐教师;即使有专职音乐, 其专业基本功也是十分薄弱。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升评优的需要, 又有近半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 音乐只是兼教。因此, 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 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 教学条件差, 缺少相关设施

首先, 缺少音乐专用教室。在农村中小学, 不仅低年级的音乐唱游活动难以开展, 就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上课也受到制约。其次, 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虽然学校有电脑、多媒体、D V D机、等设备, 但极少用在音乐教学上。由于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 也就使得音乐教学的设备缺少独立性, 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最突出的就是没有从事音乐教学的多功能讲台。

(四) 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

农村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较为落后, 并且发展相对缓慢, 有的学校连一架普通的风琴都没有就更谈不上钢琴、电子琴、音响、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 即使有一些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的教学中, 最多也不过是在公开课或赛课等时候用一下, 其他时间也就像博物馆用来展览的文物一样。

二、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 加强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针对农村音乐教师紧缺, 教学设施简陋的诸多问题。我们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教师要定期进行培训, 积极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作用。

(二) 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 有计划地开展文艺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设施, 如教学用具、音响设备与音响资料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

(三) 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与艺术实践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课堂教学改革也随之而来,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普遍为单纯的唱歌教学, 其课堂内容枯燥, 教学方法呆板,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 制约着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用新的理念, 新的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增强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笔者在音乐课堂教学改革中, 开展了一些教学实验,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收到了良好效果。

结语

音乐教育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来关心、支持它, 尤其要关注相对落后的乡村音乐教育的发展, 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面貌有一个较大的改善, 从而与城市学校音乐教育并进, 也只有这样,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至成为一句空话。

摘要:近年来, 学校音乐教育虽然获得迅速发展, 但由于地区差异、管理制度、师资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制约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使其处于一种相当滞后的状态。鉴于这种情况, 本文重点对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第1版

[2]管建华著.《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篇9

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长期在外务工, 生活在户籍所在地的年龄未满15周岁的农村孩子。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 年龄普遍较小, 生活自理能力差; (二) 生活环境艰苦, 家庭经济条件差; (三) 缺少父母关爱, 亲情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通过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品德和心理等方面普遍存在问题。

(一) 生活方面。

由于受到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在饮食上普遍比较节俭, 大部分仅仅维持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层面上。农村留守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长期缺乏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 必将对生长发育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此外, 由于缺少父母在身边的细心照顾, 个人卫生、疾病预防和人身安全等方面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隐患。

(二) 学习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引起的, 具体表现在学习成绩较低, 不能及时完成作业,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由于在学校外缺乏父母的教育与督促, 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制力和纪律性较差, 容易产生不遵守学校和课堂纪律, 严重的甚至出现迟到早退、旷课以及打架斗殴等情况, 从而对自身的学习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三) 品德方面。

由于缺少父母在身边的榜样示范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例如, 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具有不服从长辈管教、违反校纪校规、迷恋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 更有少数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和社会闲散人员结交走上歧途, 乃至触犯法律法规。

(四) 心理方面。

由于缺少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诸多问题。首先, 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偏重孤僻内向。一方面是与外界沟通能力的欠缺, 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 造成心理自闭。另一方面是在与同龄人交往过程中, 不能及时适当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受挫感。其次, 农村留守儿童在亲情方面表现冷漠, 具有淡化父母亲情等不良心理倾向。再次, 农村留守儿童的包容心较差, 容易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 进而导致言行过激等不良行为的产生。

2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

(一)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 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在孩子的教育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父母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等方式可以对孩子产生良好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因此, 以父母为主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教育作用不容忽视。 (二) 学校教育理念落后, 缺乏必要的师资队伍。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 我国现有的学校教育理念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在此形势下的需求。传统的学校教育仅仅局限于学生在学校范围内的日常教育, 难以将教育活动深入推广到学校以外, 造成学校教育的成果难以在学校以外进行巩固和加强。由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 已有的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足, 教师队伍短缺等原因,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此外, 学校、教师和家长三者之间难以有效的沟通也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 社会关爱意识薄弱, 缺失必要的保障机制。虽然我国已经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 但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社会上仍然没有得到与之地位相等的重视和关注, 主要表现在政府在农村教育体系建设上的力度不足, 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程度不够, 没有建立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机制。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为了更好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应当着力加强政府、学校和家庭三者之间的联系, 通过积极配合和合理分工, 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创造和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一) 政府方面。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积极履行政府职能, 努力缩小城乡差别, 保障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平等的教育权益;加大引导和鼓励社会、民间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建设的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 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宣传,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动态, 动员全社会参与和解决农村儿童教育问题。

(二) 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 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 发挥带头作用, 展开相应的教育工作, 力争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加强学校与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互动, 及时准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品德和心理等方面的动态, 疏堵结合, 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然;呼吁政府和社会力量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适当引入社会公益机构参加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工作, 积极释放社会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正能量, 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 家庭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应当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除了关心物质需求, 农村留守儿童家长不能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 做到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关怀”, 创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应当努力提供自身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 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示范和榜样, 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 在潜移默化中, 影响和教育孩子。

4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我国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 应当积极面对和解决。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应该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整合政府、学校和家庭等三个方面的资源,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形成合力, 为早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创造积极氛围。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与研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及策略, 旨在为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参考文献

[1]闫茂华, 王继顺, 辛振海.苏北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体质健康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01) :259-361.

[2]何建云.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01) :47-48.

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篇10

2012年9月5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深刻把握新形势新要求, 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 切实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优先保障农村和边远地区, 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的‘数字差距’[1]。”近些年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的“校校通”、“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农村教育水平, 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 但是在整个农村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 仍存在诸多制约农村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过去15年间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现状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借助专业分析软件, 力图形象展示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1 数据来源以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所检索的文献主要是基于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检索时间为2012年10月26日, 检索条件为“ (发表时间between (1997-01-01, 2011-12-31) ) 并且 (主题=教育信息化并含农村) (精确匹配) ”, 检索记录共计472条, 去除无关结果, 最终将剩余447条记录确定为有效数据。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和高被引论文分析法进行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法 (Bibliometrics Analysis) 本是情报学领域的分析方法, 主要应用于科学学、科技管理、科学评价与预测领域, 目前已经在各个学科的元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社会网络分析法 (SNA) 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数学、通信科学等领域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分支。[3]

2 文献计量分析

2.1 研究论文刊发时间及数量

根据论文的发表年代对农村教育信息化主题进行分析, 可以了解其研究历史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 从2000-2011年所刊发的论文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从2000年第一篇由河南财经学院统计学系的赵乐东发表的《信息化教育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关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论文开始, 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 发表的相关论文总量达447篇。虽然2000年只有一篇相关论文, 但从2008年到2011年相关论文总量皆超过60篇, 即使2002年、2009年和2011年这3年较前一年在年总量上有稍许下降, 也无法影响其总体的上升趋势, 特别是2006年国家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文件后, 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更是得到广大学者的高度关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4]相信在未来几年中, 农村教育信息化这一主题仍将继续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2.2 研究论文期刊分布

对论文期刊分布的统计可以反应出论文的质量, 从而体现出该主题现阶段的研究水平。据统计, 共有169种期刊刊登过此类论文, 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期刊, 其中有10种刊物是教育学核心期刊 (以CSS-CI2010—2011年收录为准) 。发表该主题的论文在6篇及6篇以上的刊物共计12种, 共231篇, 约占所有论文总量的51.678%;而在教育学核心期刊上刊登的此类主题论文共计80篇, 仅占总论文数量的17.897%, 所占比例较低, 这说明我国对于农村教育信息化问题的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 研究的层次相对较浅, 因此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图2为刊载量在6篇及6篇以上的期刊刊载情况。

2.3 研究论文作者所属单位分布

通过对论文作者所属单位的分析, 可以得出哪些群体在关注农村教育信息化问题, 也可以了解研究该主题团体的主要力量分布。如图3, 为发表论文在4篇及4篇以上单位机构的直方图, 共12所高等院校, 除去西北民族大学为一所民族类院校外, 其它均为师范类院校或由师范类院校合并的院校, 其中有5所为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 分别为西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 且安徽师范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也是省属重点大学和省重点建设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关于该主题的论文产量最高, 共计26篇, 随后的东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也有17篇和14篇。之所以这些院校高居榜首, 得益于这些院校相关专业的发展优势和人才力量, 也说明了在推动该领域的发展中我国高等院校处于主力军的地位。

3 高被引论文期刊分布

对于高被引论文的研究分析,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知论文的质量和论文的被认可度。

经统计, 被引次数在4次及4次以上的论文共92篇, 占论文总量的20.582%, 这些论文共分布在40种期刊中。其中出现频次在3次及3次以上的期刊有5种, 分别是《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现代远距离教育》、《教育研究》, 均为教育或教育技术类期刊。说明教育技术类专业是引领该领域发展的主要力量。

4 论文主题分析

对于研究论文的高频关键词分析可以直观、准确地概括出论文的内容和方向, 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使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对共现网络进行分析, 可得到共现网络图, 如图4所示。

由图4可以看出: (1) 教育信息化、农村中小学、农村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等词处于网络的中心, 说明这些词与其它关键词共同出现在同一篇论文中的次数最多, 它们是该研究主题的核心, 即其它研究领域都是围绕这些核心展开的; (2) 教育技术培训、农村远程教育、优质教育资源、教育改革、信息技术课、教师专业发展等词处在网络边缘的节点, 作为高频关键词共词在网络中的边缘节点, 表明它们是当前农村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的基本现状

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从近几年开始得到迅速发展, 尤其是2006年, 我国加大对信息化发展的重视从而进行的一系列战略部署,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从研究期刊来看, 《中国教育信息化》、《中国电化教育》、《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中国远程教育》、《教育信息化》、《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 》、《电化教育研究》是刊发论文产量较高的杂志, 其中《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是该主题研究成果认同度较高的主要传播阵地。

该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主要是我国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大学以及各省重点师范大学, 这些研究机构和团体具备很强的专业素质,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普通师范院校以及一线教师对该主题的研究和关注仍处在较浅层面, 有待进一步加强。

5.2 研究热点剖析

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发现, 对于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在研究中, 专家学者关注较多的是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信息技术课、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师专业发展等层面, 并将不断深入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培训、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师信息素养的完善以及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来不断完善课堂, 亦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使用能力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研究的层面会更加贴近于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这也将推动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5.3 研究的空白与薄弱点

从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研究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通过研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并且结合文献计量学分析可知, 主要问题有:

(1)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方面, 过多偏重于技术层面, 而忽略了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信息化教学环境中, 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是指使用多媒体的技术, 而更多的是指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能够具备一定的搜索、选择、使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技术是体现教学能力的手段, 教师获取相应的多媒体技术能力, 旨在用此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这一层面的研究还较为匮乏, 而一线教师的实践必须作为此类研究时所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从而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 学生层面, 虽然推行了“校校通”、“农村远程教育”等一系列工程, 但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接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机会仍然很少, 几乎没有使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

(3) 学校及各级管理部门对教学管理系统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偏低。高度重视教学管理系统的信息化不仅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高速共享, 且能促进学校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相互协作及了解, 同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4) 农村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层面较为狭窄。城乡差距、地区差异决定了城市与农村、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贫困地区在教学资源的需求上必定有所差别, 因此针对农村不同地区, 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作为教师, 在选择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要针对实际教学情况对资源进行甄选, 且在甄选过程中应遵循适用原则, 因此要求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信息选择能力。

5.4 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研究, 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发展中, 资源和设施的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仍然会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热点。

除了对现有研究领域深层次分析以外, 以下3点亦将逐步成为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焦点:

首先, 教师作为信息化教学课堂实施的主体, 其信息素养的培训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亦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只有当教师能够把握好信息化教学课堂, 学生才能从中受益, 信息化才能得以发展;其次, 作为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最有效途径的信息技术课堂, 其课程改革也将受到教师、学校和专家学者的重视, 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也将围绕我国教育信息化要求展开;最后, 良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教育信息化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学校以及各级管理部门的建设应受到重视, 一个团队的成功与否与管理有莫大关系, 完整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能高效、规范地进行各项管理, 更能在无形中对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

摘要:以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相关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文献计量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对中国期刊网 (CNKI) 1997—2011年间收录的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领域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统计, 运用关键词网络语义进行了分析, 以期揭示近15年来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问题, 为今后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教育信息化,CNKI,文献计量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

参考文献

[1]刘延东.把握机遇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11/144240.html.

[2]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EB/OL].http://www.chinanews.com/news/2006/2006-05-08/8/726880.shtml.

[3]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4]宋歌.社会网络分析在引文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14) :16-19.

对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篇11

农村学校体育分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域的差异,学校体育的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还不平衡,甚至还有很大的差距,下面就笔者了解到的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作以下简要分析。

一、教育思想陈旧,体育设施落后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课堂,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走近新课程、树立新理念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一些农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张“缠身令”,把提高升学率作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业绩。农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体、音、美课程自然就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了,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由于受地域或经济条件的影响,不少农村教师尤其是体音美教师缺少对外界的交流和学习,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开展的又比较少,造成对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仍停留在新课程改革前的水平。多数体育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按照新课程的要求,部分人不会备课,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和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陈旧的教育思想、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施是学校的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现在,虽然上级实行了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是改变不了现状。由于农村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再加上一些学校对体育教育的漠视,对体育教学设施的投入微乎其微。我所了解的一所农村小学,现在操场内就一副水泥台乒乓球案子,由于年久两个角都断裂掉了,还裸露着约5厘米长的钢筋,看上去非常危险;还有一所农村小学教学点(1~2年级两个班),无任何体育设施;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总之,缺少必要的体育设施和教学资源,导致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下降,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体育师资不强,体育课堂“放羊”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目前,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地方政府迫于财政的压力,多年来教师队伍不能正常补充,特岗教师又无名额分配且每年都有一部分老教师退休,造成師资紧缺现象。尤其是农村地区语文、数学教老师都不能保证,体育教师就更不用谈了。基于这种情况,学校只得选择语文或数学教师兼职体育教学,这样就导致体育教师专业基本功十分薄弱,缺乏相应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施行教学中内容单一、乏味,学生因此不愿意学习,结果体育课成为自习课或放羊课。

三、过分强调安全,体育工作不前

近年,由于部分地区学校安全事件发生,对学生和家庭造成一定的伤害,在社会上负面影响很大,相关学校和当地领导都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各地对学校安全工作格外警惕。现在各校都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分解安全责任领导与学校、学校与班主任,甚至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层层都签订了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抓好学校安全工作无可厚非,但是过分地强调学校安全,弱化了学校其他工作也不可取。

出于安全考虑考虑,一些学校为了避免安全事件的发生,做出了取消体育课、尽量少开展或者不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的决定。因此“为了学生的安全”这句话就成为取消体育课、不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的充分理由。这种剥夺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泯灭了学生的天性、违背了教育规律的做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针对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需采取以下相应的措施

(一)措施要得力,奖惩需分明

真正要改变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首先应对体育工作高度重视并付诸行动。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来规范体育教育行为,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有效开展,对学校体育工作做的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对学校体育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处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开展好学校体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悉,为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切实为了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河南省教育厅发出通知,从2013年起,我省中招体育考试统一按满分50分计入中招成绩总分。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二)摒弃旧思想,走近新课程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时不我待,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正面临着一场变革,传统教育思想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更要加强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育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开始多年,但我们农村一些教师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现在仍沿袭二三十年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给农村的教育事业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后果,我们要认真反思。

为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我们要走近新课程、树立新理念;加强继续教育,学习课程改革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大胆实践、敢于创新;提高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认识,坚信体育教育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彻底扭转语文、数学、英语科目重要,体育、音乐、美术为“小三门”的错误观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真正认识到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设施需完善,活动常开展

要想开展好学校体育工作,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制教具(如接力棒、跳高架、海绵垫等),根据学校能力逐年完善体育设施。此外,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体育课时不得让其他教师随意侵占;体育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使得体育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都重视起来,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篇12

如何做好农村职业教育工作, 现就服务宗旨、实际现状和应对策略作以下分析与思考。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宗旨

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着力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因此, 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时要充分发挥其以下服务宗旨:

(一) 农村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

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 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 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 帮助他们在城镇或企业稳定就业。

(二) 农村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进一步强化农村“三教”统筹, 促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 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 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 农村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

农村职业教育要紧紧与建设学习型社会相结合, 首先要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建立农村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 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其次, 要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农村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 在企业中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 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 建设学习型企业。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实际现状

(一) 农村职业教育地位低下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看起来热热闹闹, 但它在人们眼中的地位低下, 存在着严重的“三不重视现象”:一是各级政府不重视, 不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到统筹发展的规划中;二是主管部门不重视, 不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到全面指导的行为中;三是广大农民不重视, 不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到提高素养的思想中。

(二) 农村职业教育行为功利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和短视行为, 有些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教育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 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功利性思想和短视行为。他们尽可能地设置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 还减少办学成本的投入, 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 农村职业教育条件简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舍危旧。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及培训机构的用房绝大多数是被淘汰下来的房屋, 建设年代久远, 质量又差, 破旧不堪, 这样的房屋只配你地位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使用, 这还算幸运的, 更惨的连一砖一瓦一牌都没有。二是投入不足。上面虽有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规定, 就所了解, 地方政府几乎没有投入。三是设备紧缺。既然无投入, 更无法添置设备, 因而农村职业教育学校, 特别是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主阵地——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几乎是没有教学、实践设备的。四是师资簿弱。师资配备严重不足, 由于编制和经费的限制, 农村职业教育学校, 进不了教师, 在乡镇, 将进入成人教育学校作为一种福利待遇, 让在其它教育领域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退居二线的干部到成校养老, 严重缺乏专业课教师, “双师型”教师几乎为零。

(四) 农村职业教育内容陈旧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滞后, 内容陈旧、老化、空泛, 内容更新的节奏满足不了生产实践和劳动市场变化的需求, 有些培训还没有统一或系统的教材。

三、农村职业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 有效强化各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职责

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要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 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二) 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思想转变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 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积极开展订单培养, 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三) 进一步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 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 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四) 切实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一是建立和完善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以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为原则, 建立以县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 以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为骨干, 以村 (居) 教育服务站为基础, 以家庭学习点为补充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不拘一格选聘教师, 多渠道选送教师学习进修,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多方筹措资金, 添置教学实践设施。四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满足培训实践的需要。

(五)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上一篇:剖宫产初产妇下一篇:绘画与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