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通用8篇)
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1
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呈现出新面貌,城市的环境质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 同时也普遍呈现恢复态势。但也应该看到,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问题却越 来越突出,各种污染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农村的环境问题已是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对荆州市监利县农村环境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对问题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农村环境 生活污染 农业污染 环保意识 生态农业
【正文】改革开放以来,监利县的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对我县的经济建设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县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农村环境正在逐步的以隐蔽或公开的方式遭受破坏。经济发展了,但农村的环境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一、监利县农村环境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监利县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一是生活污染,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没有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和垃圾收运情理系统,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乱堆乱放,畜禽散养,形成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二是农业污染,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形成农村面源污染、农膜污染,乱烧秸秆形成的大气污染等问题普遍存在;三是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二、农村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
1农民的环保意识较差重视程度不够。环保意识问题是导致
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是农民的环境意识不强温饱即足只顾眼 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 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 作中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二是相当部分企业环保 意识淡薄在利益驱动下在防治污染上消极对待有的甚至闲臵污 染处理设施搞偷排。三是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群众的环境保 护意识总体不强许多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 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2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治理力度不够。当前农村环保工作主要
靠县市级环保部门乡镇级环保组织机构标准不健全落实工作还是 以县市环保部门为主使农村环保工作在工作质量和效率上大打“折 扣”很难将各项环保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 设臵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3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药、化肥及农膜的大量使用使农产 品的污染居高不下“白色污染”有增无减。农民盲目追求农产品 单产超量或不科学使用化肥使农产品质量降低过量或滥用农药 使粮食、果蔬等农产品受到污染同时还影响到有益生物与生物多样 性的保护致使生态失去平衡大量使用地膜或塑料大棚使农作物 早结果早上市但不容忽视的是大量使用地膜又不进行清理或 科学处理长期使用对土壤十分有害造成了农用地膜污染严重。城镇、农村及农业污染日益加重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逐步上升。
4农村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污染。农村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有效 处理生活垃圾在沟渠、村头路边随意乱倒堆积成为新的污染源。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养殖专业户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 但是大多数养殖专业户对畜禽场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和贮运能力不 足畜禽产生的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放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无害化 处理臭气四溢粪水横流畜禽场产生的废液污水多数就直接排 入沟渠导致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加剧。未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畜 禽粪便含有多种致病病菌和寄生虫卵直接作为肥料或一遇大雨 粪便污水随地表径流入水体必然会导致疾病传播威胁到人体健康。
三、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1、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合力。归根结底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的重视不够 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各级领导要重视要把 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从教育百姓、提高百姓思想认识和环境意识 入手使老百姓树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农业意识。开展多层次、多形 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 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 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帮助农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 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2、切实加大农村环保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效 能。
各级组织要将环保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
加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重点解决所辖地区 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一是要切实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财政支持和
保障的重点制定“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激励政策加大对乡镇、村两级资金投入。二是要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 护。农村环境保护的最终目标是要持续改善农村环境状况提高农民 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因此农民的主体作用必须充分调动起来在政府 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以奖代补”支持下主要依靠农民自身力量 大力开展“三池一改”以及庭院绿化、美化、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等工作。三是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环保专项 资金支持。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都将持续加强农村环保投入 我们要把握机遇积极申报项目努力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
3、全面推进村镇“清洁工程”着力整治农村环境。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完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 等环境基础设施认真做好应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 染防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技 术实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发展使用清洁能源建立健全农村环境 保护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 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 生产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物耗少、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用治理技术、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
4、加强农业科技的攻关和推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加大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积极推广先进的耕作技 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 径。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 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物耗少、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用治
理技术、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
【结语】总之,我县的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不仅仅限制我县农业的持续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其他危害直接威胁到农民的健康、生命和财产安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必须找到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从多方面入手寻求解决途径,使我县的农业得以持续发展,以利于农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我县应该结合我县农村环境污染的实际,努力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参考文献】
[1]陆新元:《农村环境保护与“三农“问题》,《生态环境与保护》2006年第3期。[2]严文:《农村环境不能成弱势》,《中国环境报》2005年11月29日。[4]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农村经济》2004年第9期。王恩举:《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与解决对策》2002年
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2
1 江苏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
1.1 农业与工业污染并重
1.1.1 农业污染严重。
农业生产是农村经济的基础与根本, 农业生产的经营行为关系到生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影响到农村生态系统的保护, 进一步研究表明, 当前的生产方式对农村环境的不利影响在农业相对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随着物质需求、生产技术等的发展, 江苏农业生产在结构、规模、生产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见表1) , 这些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村居民收入、释放劳动力等方面产生推动力的同时也助推了环境问题的产生。
资料来源:江苏农业网http://www.jsagri.gov.cn.
生产方式方面, 江苏是全国的农业大省, 2012年, 粮食总产量实现“九连增”, 达到3372.5万t, 居全国第4位, 单产连续多年居主产省第1位。然而, 这种持续稳定的发展更多的是以物质和能量的高投入为代价的。一方面, 江苏省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另一方面, 也离不开农药、化肥等的大量使用, 以此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据统计, 虽然近年来江苏省加强对农药、化肥使用的控制, 但整体效果不明显, 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见表2) , 化肥施用量持续达600kg/hm2左右, 农药施用量16kg/hm2左右, 明显超过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225kg/hm2, 也超过了2012年我国平均化肥施用量434.3kg/hm2、农药13.4kg/hm2的水平, 过量使用现象十分严重, 加之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35%, 绝大部分都挥发到空气中或从排水沟渠流失, 从而造成了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的多重污染。
生产结构方面, 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种、养殖业, 农业生产已由传统的以粮食种植为主转变成粮食、蔬菜种植、禽畜和水产养殖并重的格局。2012年, 江苏以占全国3.8%的耕地, 生产了占全国5.7%的粮食、3.2%的棉花、4.2%的油料、4.8%的肉类、8.4%的水产品、7.1%的蔬菜, 创造了占全国6.5%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相比较而言, 粮食种植中产生的各类污染较蔬菜种植和禽畜、水产养殖明显要小, 这是因为江苏粮食生产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而蔬菜生产为一年多茬, 需要更多的农药化肥的投入, 而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量巨大, 由于缺乏先期规划, 很多养殖区靠近农村居民区、水体, 有的甚至设在居民点内, 同时, 由于规模化养殖比重不高, 生产区域无污染处理设施, 大量排泄物不能得到有效处理, 有的露天堆放, 有的直接排入河道, 对环境产生极大污染。目前江苏省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7000多万t, 化学需氧量的产生量超过170万t, 是江苏省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7倍多, 已然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 随着畜禽产品在居民膳食结构中比重的增加, 畜禽养殖及其污染物的排放量将进一步增加, 在农业污染中的比例还将呈继续上升趋势。
总之, 化肥、农药、废弃地膜、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造成的面源污染随着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和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 已成为制约江苏农村环境发展的主要因素。
1.1.2 工业污染持续扩大。
江苏是全国乡镇工业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省份, 自上世纪80年代起, 乡镇企业风起云涌, 遍地开花, 推动江苏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的历史性转变,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它在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乃至江苏经济的重要支柱 (见表3) 。但由于融资、经营模式等的特殊性, 乡镇企业多为个体小规模企业, 2007年, 江苏规模以上企业41024家, 仅占乡镇企业总数的7.7%, 在产业结构上, 主要集中于机械、石油化工、冶金、建筑、印染、纺织等污染较严重的门类, 在产品结构上, 初级产品多, 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少, 大多乡镇企业仍是科技含量较低的简单的粗放经济模式, 由此给乡村带来资源利用及回收率低、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 很多地域由于乡镇企业的废弃物和各种污染, 致使周边居民产生各种疾病, 甚至死亡。
1.2 农村和城市污染叠加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Ostrom在她的研究中指出:“经济收入越高其权力相应也大, 就越能够将环境成本转嫁到穷人头上, 社会就越难以达成共识与合作, 来共同解决环境问题, 导致环境质量更加糟糕。”江苏省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固然有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等自身原因, 但城市污染的转嫁也明显地表现出来。
1.2.1 农村垃圾的污染。
除生产过程造成的污染外, 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 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加, 污染也日益突出。目前, 江苏农村能实施垃圾集中处理的村不足50%, 每年产生的超过1500万t的生活垃圾, 绝大部分未处理而随意倾倒、随地丢放, “垃圾入河靠水冲, 污水满地靠蒸发”的现象普遍存在, 已经大大超过了自然净化的能力, 直接导致农村环境脏、乱、差。
1.2.2 城市垃圾的侵害。
填埋、焚烧、堆肥是城市垃圾的主要处理方法, 其中以单一填埋为主, 城市垃圾绝大部分又重新运回建于城郊或农村的垃圾处理场。目前, 江苏41个城市102个垃圾处理场中仅有6个焚烧发电, 5个堆肥, 其余91个均为填埋。由于一些填埋场选址不当, 过于靠近居民点或水源、农田, 加之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 有40%的填埋场勉强达标, 25%不达标, 堆放、填埋过程中常常造成渗漏对水体的污染, 有毒气体的挥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的安全, 由此造成的纠纷摩擦时有发生。事实上, 除这种直接侵害外, 还有间接侵害。就生产过程而言, 农业生产不仅提供农村人口自身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基本物质, 还承担着城市人口生存和经济发展所需的基本物质生产的任务, 是全社会一切活动的基础, 然而, 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却全都留在了农村。而且,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这种需求压力还会越来越重, 耕地在减少, 城市人口在增加, 城市经济在发展, 仅为保证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 农村就必须加大生产, 农药、化肥、塑料地膜、养殖场等的污染由此产生;就消费过程而言, “净菜进城”等又进一步将污染留在了农村。
1.2.3 城市工业的迁移扩散。
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城市化发展进程快速的地区, 江苏城市进入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发展期, 城市普遍“退二进三”, 工业从城市中心向郊区、农村迁移, 特别是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难以治理的企业迁移到农村, 除一部分进入开发区或工业集中区外, 更多的是进入对污染抵抗能力低的较落后、偏僻的农村地区, 污染也随之不断向农村地区蔓延和扩散, 产生的大量废水、废气、废渣直接排放, 已成为农村环境卫生的新威胁。
2 江苏农村环境保护对策
2.1 加大投入, 提高农业生产成效
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只有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 才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经济收入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重要基础, 当存在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社会区隔时, 农村地区相对较低的收入必然使得农村地区的人们更关心与个体福利相关的收入, 而对作为公共品的环境的关注较低。因此, 要改善农村地区环境, 首先必须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 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成效, 提升农民的经济水平。
2.1.1 增加农业补贴, 缩小城乡差距。
虽然江苏农村经济较发达, 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农村优惠政策, 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2012年为2.43:1, 明显小于全国3.21:1的水平, 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 但仍明显高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1.6:1的水平, 而从收入的结构分析, 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是非农就业, 其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1.5%, 且呈迅速上升的趋势, 而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业的农民收入增长并不明显, 甚至出现增产不增收, 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因此, 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加强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力度, 切实提高对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的补贴, 使农民从农业生产经营中得到更多收入, 以缩小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差距, 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 使之获得与其他产业从业人员同等的生活水平。事实上, 对农业给予补贴是各国通行的做法, 因为农业是基础产业, 带有很大的公共性、社会性, 同时, 农业又是弱质的, 受自然、市场不利的影响明显, 西方欧美国家, 农民收入40%以上都是来自于政府补贴, 而我国对农业的直接补贴仅占农民收入3%左右。根据江苏省实际经济情况, 仍有很大的补贴空间。
2.1.2 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
除对农业实行财政、信贷、补贴等一般优惠外, 还可将优惠、奖励政策与技术促进结合起来, 加强高质量的农业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服务,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这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控制农业污染至关重要。为此, 要大力发展生态发展农业。
生态农业不是回到不用农药、化肥、机械等外部投入的那种非集约化生产方式, 而是通过技术研发达到合理有效地使用农药、化肥等, 同时构建起农、林、牧、副、渔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目前, 虽然江苏一些地方开展了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但推广较慢, 农业污染的控制, 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社会行动, 必须加强引导, 尤其是通过奖励政策发展生态农业, 一方面鼓励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研究有效的农业灌溉技术、农业施肥技术、农业耕作技术、新型农产品技术等, 有效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自身污染的产生;研究秸秆、养殖废弃物等的综合利用技术和无害化处理技术等, 有效消纳生产环节产生的污染物, 从源头有效控制其对水、土壤及其他环境的有机或无机污染, 达到既发展生产又保护环境的双重目标。另一方面奖励积极引入生态农业技术生产的农户。从长远看, 生态农业技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投入、土地持续的高效产出、生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 有效提高农业效益, 但短期而言可能会因为产量的降低影响农民收益, 因此, 必须用一定的奖励政策鼓励农民采用生态技术, 在弥补其短期损失的同时, 逐步建立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 促进农业污染态势的彻底改善。
2.2 强化管理, 引导工业有序发展
农村工业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但由于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不大、设备简陋、工艺技术落后、布局不当、管理不严、经营者和生产者环境意识薄弱等因素, 其过量消耗能源、资源和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都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问题。因此, 要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就必须解决农村工业的污染问题。
2.2.1 强化工业结构管理。
工业项目的选择上, 应严格审批, 对可能影响大气、水、土壤环境的污染源以及扰民严重的噪声污染源, 特别是化工、印染、电镀、造纸等重污染行业要重点防范, 对所有不符合村镇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项目坚决给予取缔;对于已造成污染, 又无力支付环境治理资金的农村工业应逐步加以淘汰或转产;要立足于农村实际, 大力发展农产品 (精深) 加工企业, 使农产品能就地增值, 同时形成“一镇一品”的农村特色工业, 增强效益与竞争力;还可以鼓励乡镇企业投资农村的交通、通信、供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乡镇企业投资农民的住宅建设, 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
工业企业的选择上, 优先选择劳动集约性企业, 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目前江苏乡镇企业有6000多个较大的骨干企业, 其产值利税均占55%以上, 还有200家企业达到国家规定的大中型企业标准, 近百家涉足高科技领域, 今后应进一步结合江苏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优化龙头企业布局, 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引导促进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创出农产品名牌, 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对小型的乡镇企业, 可联合兼并, 通过做大、做强, 实现乡镇企业发展的规模化, 在规模化的基础上, 通过持续的清洁生产审核, 优化生产工艺, 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2.2.2 强化工业布局管理。
地域上的分散是农村工业的特点, 1991年, 江苏全省有近9万个乡镇企业, 其中约73%的乡镇企业分布在村, 48%的产值由村及村以下工业构成 (不含农村合作经营及个体工业) 。近三十年来, 乡镇企业的布局与发展虽然经过几轮的调整, 也建起一批乡镇企业园区, 但游离于园外的企业数及其完成的经济量仍占乡镇企业的主体, 布局过于分散, 由此带来管理、运输、水电供给、环境治理等诸多难题。针对于此, 提倡进一步建设农村生态工业园, 强化工业集中布局。鉴于农村工业的特点, 借鉴国内外经验, 每个工业园不宜过大, 面积为10~20hm2, 容纳15~30家大中小企业, 吸收3000~8000名农民就业, 新办企业和新吸引的外资、民营企业要到园区落户, 已建企业要逐步搬迁到工业园区之中, 以园区为载体, 形成“一镇一品”、“一地一业”的发展格局。
2.2.3 强化企业清洁生产管理。
清洁生产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鼓励乡镇企业加大环保投入, 开展清洁生产, 通过清洁生产的审核与管理, 促使企业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综合利用等措施, 从源头削减污染,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在担负好经济职责的同时, 履行好应尽的环境责任。
2.3 提升意识, 推进城乡和谐发展
2.3.1 提升政府的管理意识。
地方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 在农村环境保护中承担着重大责任, 尤其是当前农村经济还不发达, 农民和农村经济行为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 地方政府更占有主导地位。因此, 必须强化政府部门的环境管理意识, 摒弃“重招商引资, 轻环境保护”的纯经济发展的政绩观, 严格环境准入, 严格审批对农村环境有影响的项目, 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加强农村地区工业企业污染专项督察, 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和设备。地方政府还是服务者, 其服务应主动接受当地农民的监督, 对农村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项目计划对外进行公示, 以此推进环境监管向农村延伸。
2.3.2 提升城市的责任意识。
毫不夸张地说, 当前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的, 正如国家环保局局长潘岳所说:“农村在为城市装满“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 出现了地力衰竭、生态退化和农业面源污染。这是极其不公平的, 城市的发展不能一而再, 再而三地建立在对农民权益的损害之上。”城市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一方面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提供一定的环境治理和生态补偿资金, 用以农村环境的治理与修复;另一方面, 本着“城乡统筹, 资源共享”的原则, 把人、车、场、物、技统筹安排, 合理调用, 让有限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设施资源发挥更大效益。如目前江苏农村生活垃圾是造成农村环境“脏乱差”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其看似是由于不收集而随意抛弃所致, 实际上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后续处理, 事实上, 江苏市市有垃圾处理场, 镇的比例也超过60%, 如果能将农村环卫工作纳入城镇环卫部门管理, 形成城乡一体的垃圾处理机制, 乡村地区只要建几个固定的垃圾投放点, 安排几名保洁人员即可大大改善环境状况。
2.3.3 提升农民的参与意识。
当然, 农民作为农村地区的主体, 既是农村环境的接收者, 也是农村环境的直接制造者, 其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但在农村经济水平仍相对薄弱的情况下, 要求农民再对环境加以投资是不现实的。因此, 在当前阶段, 通过其他途径创造一定的外部环境, 农民以出人出力、出点子, 参与环境建设将更为可行。为此, 可通过农业环保、工业环保、生活环保等知识的宣传、普及,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推广农村环境卫生典型、各地经验, 用典型教育农民, 激发他们净化美化家园的热情, 更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摘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广大农村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作为经济发达的省份, 江苏农村更面临着农业与工业污染并重, 农村与城市污染叠加的多重压力, 为此, 必须加大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成效, 强化管理、引导工业有序发展, 提升政府的管理意识、城市的责任意识和农民的参与意识, 以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和城乡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江苏,农村环境问题,城乡差距,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海鹏.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分析与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7.
[2]郑伟.中国化肥施用区域差异及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5.
[3]张晓敏.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立法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5 (6) :164-166.
[4]王晋, 李定龙, 张凤娥.江苏省城市生活垃圾特征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6, 29 (s1) :117-119.
[5]杜华章.江苏农村就业结构与农民收入关系实证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 2013, 19 (10) :51-55.
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3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花垣县
中图分类号:X321;F323.2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7.091
花垣县地处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脉中段,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矿产20余种,其中锰矿储量3112万t,铅锌矿储量1600万t,分别居全国第二位、第三位,有“东方锰都”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称[1]。2005年前后,随着工矿企业迅猛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花垣县耕地污染程度不断加剧。据统计,2014年全县耕地污染总面积达到0.56万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2.55%。污染种类以重金属污染、工业“三废”污染为主,化肥农药、畜禽水产养殖排放物以及农村生活垃圾等面源污染为辅。其中,锰、铬、汞、铅等重金属污染面积0.28万hm2,占污染总面积的49.94%;工業“三废”污染面积0.20万2.98,占污染总面积的35.52%;化肥农药、畜禽水产养殖排放物以及农村生活垃圾面源污染面积0.08万hm2,占污染总面积的14.54%[2]。以上污染问题严重威胁到该县农村生态环境安全,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只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调查研究,才能找出合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效遏制污染蔓延的根本方法,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1 花垣县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1 花垣县工业三废排放总量大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花垣县各类污染源废水排放总量为1066.728万t,其中工业源排放废水381.47万t,生活源排放废水685.258万t;各类污染源废气排放总量为428284.379万标准m3,其中工业源排放废气355494.99万标准m3,生活源排放废气72789.389万标准m3;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363.77万t,处置量为1354.63万t,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381.47万t。
1.2 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1.2.1 农业生产污染
据测算,2014年花垣县化肥使用量为32390 t,其中氮肥18220t,磷肥9580 t,钾肥1920 t,复合肥2670 t,施用比例以氮肥所占比例最大,达56.3%,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40%;农药使用量为158 t,在使用农药品种、生物农药只占5.2%的使用,在使用农用薄膜170 t,其中21.6%的农膜没有回收,残留于土壤,滞留在农田里,呈逐年增加趋势;农用柴油使用量为670 t。此外,每年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2万t,约有40%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被随意焚烧或丢弃,污染空气、土壤,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同时也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合理性开发[4]。
1.2.2 禽畜和水产养殖污染
禽畜养殖在给人们提供肉蛋奶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调查发现,大规模农场通常建在村,但小户型喂养更多的牲畜,牲畜和家禽粪便,畜禽食物残渣和清洁繁殖地的未经处理的废水大量的泄漏和溢出,导致地下水和浅地下水严重污染。另外,据污染源普查,水产养殖业排入外部水体量1240083.4 m3,排入农田量127400 m3。
1.2.3 农村生活污染
近年来,花垣县农村居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增加其排放量,和农村污染物能力较严重滞后。据统计,各类生活源垃圾产生总量为7.5万t,处理量为5.8万t,排放量为1.8万t,处理率仅仅为76.7%,由于管理不善,废弃物没有很好地综合利用,乱堆乱倒现象严重,向河体倾倒的甚多,致使河床抬高,河道变窄。另外,医院垃圾产生量为87.1 t,全部无害化处理。此外,尽管全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用能结构仍然粗放,主要以燃煤、柴草,造成一定程度的大气污染。
2 花垣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花垣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农业生态环境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的链接是空白的,国家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不力,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农村环保的管理体制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第二,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加了困难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农民靠水吃水,靠山吃山,粗放式的生产模式,仍然没有摆脱高投入低产出的经营模式,大量的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甚至高毒农药的使用。大量的化学投入品,由此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第三,资金不足,治理模式不适,中国的长期形成的城市,农村发展战略导致农村环境保护投资的缺乏,大部分地区没有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项目,有分散,重复建设等现象基金,在控制污染,采取有效措施。
3 解决花垣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花垣县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上述分析,进一步促进经济一体化的政策和激励措施,结合县的实际问题,同时积极支持政策,理顺机制,加强环保建设,完善环境保护宣传。农村经济得到健康发展,农业现代化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农村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关系国家和社会繁荣稳定的基础。
3.1 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及机构
政府应该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适合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全面监管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检测和市场准入标准,农业、生态有机农业识别系统;制定和实施限制,积极探索经济激励。使用市场价格得到调整,将产生质量和市场价格,直接由市场价格监管反馈生产者的生产行为约束。
此外,探索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坚持受益者补偿、损害者付费的原则。开发者不但要为其利用资源的行为做出补偿,而且要对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做出赔偿,补偿的数额应与其所获利益相匹配,以最有效地发挥农业生态服务效益;环境受损对象根据损害程度,有权利平等地享受应得的补偿。
3.2 加强中、小企业污染的治理
解决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的中小企业最基本的措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了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和调整中小企业发展方向,必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强中小企业的环境管理、环境规划、布局合理,使中小企业发展健康发展。
同时中小型企业生产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淘汰陈旧设备,最大限度提高物质产品转化率,降低物耗、能耗、水耗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最大限度减少“三废”排放量。对“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建立废渣库、废水处理池,开展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电解锰渣是花垣县的一种主要工业废渣,当中含有农作物需要的中量、微量元素,花垣县农业局、环保局技术人员经过多次探索,研制出了电解锰渣富硒多元素混配肥并获得国家专利,它具有成本低、肥效高的特点,经在花垣、凤凰等县农村试用,效果很好,稻谷、玉米和红薯都有不同幅度的增产,颇受农民欢迎。鐵合金炉渣和铅锌矿尾矿产要是在建筑行业上的利用,铁合金矿渣可用来铺路,加入水泥中作制作水泥原料,团结水泥厂和秀山县石耶水泥厂用铁合金矿渣作原料生产水泥,此外可用铅锌矿尾矿生产砖、砌块、大型墙体材料。中小型企业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可用作农田灌溉。污水灌溉农田是充分利用水肥资源,简化人工处理污水,节省能源的城建经费,化害为利,变废为宝,防止污染,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一项综合性措施。花垣县的废气主要以二氧化硫、粉尘为主。控制二氧化硫的措施主要有:一是使用低硫燃料;二是使用燃料脱硫;三是使用烟气脱硫。控制粉尘的措施主要有安装废气净化装置,高烟囱扩散稀释等技术,粉尘主要是改进燃料和安装除尘装置。
3.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
有效贯彻执行国家优惠政策,积极调整花县农业结构,实现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发展全面。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农业标准化的过程中,鼓励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尽快出台落实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财政补贴办法,直接补贴给申报企业,提高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在食物供求平衡的前提下,扩大以苗汉子合作社和兴盛公司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注意力和恢复绿肥作物,发展饲料作物,提高渔业的比例,充分发挥成本的优势,促进以德龙牧业和鲟鱼等为代表的畜牧业的发展。在区域结构上,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分发挥花垣县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等优势,积极建立各种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翠园山庄等体闲农业,将体闲农业与调整、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紧密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花垣县现代农业示范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创业乡镇企业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科学和技术的措施,增加投资有效地建立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在兄弟河、花垣河等重要水域建设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种植有利于净化水体的植物,进行湿地建设,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3.4 推广农业新技术,减轻自身污染
一是优先使用农业、物理和其他有害生物控制技术。如促进昆虫网、杀虫灯、生物农药,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完全清晰的市场。二是加强病虫害的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实现肥料,减少伤害示范项目,控制农田氮、磷肥料用量,减轻白色污染。三是进行土壤培肥,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推广秸秆资源化利用综合技术,全面推广撩穗收割稻草还田、旱作土壤实施秸秆易地覆盖,减少肥料的使用量,提高肥料结构,实现土壤测试和肥料促进化肥和有机肥的应用程序中,氮磷钾的应用程序,如使用缓释氮肥。为此,可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水平的农民科学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农业繁殖。
3.5 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加强污染治理
依托同建同治严格考核评比和责任追究,彻底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打造一批生态村、休闲农庄、民俗村。努力结合农村特点,采用分散或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一是能纳入城镇体系的尽量纳入,二是针对广大分散户主要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工程。比如,建立统一的污水沼气净化系统;对居住相地集中的地区建设生活污水暗排沟,集中污水,统一处理;对居住较为分散户,无法建立统一排污管网,可采取单户或相近的几户共用的污水沼气净化处理模式;在村庄的空地或原有低洼湿地建设生态拦截沟、人工湿地、生态塘等。针对农村生活垃圾问题,修建生活垃圾收集坑,收集后集中处理。
3.6 推进养殖污染防治
整体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要求,科学规划和布局的牲畜和家禽育种。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配套设施建设的处理和利用、改善设施,育种过程中,改进技术和设备条件,鼓励和支持家庭垃圾收集的牲畜和家禽,自由放养的集中地区。
3.7 加强领导,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境意识水平
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和形式对生态环境保护教育,通过组织各种科普宣传和活动,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律知识,让农民掌握木材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注意提高领导者的综合素质,明确责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虹扬,王立刚.湖南省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规划,2011(5):27-28
[2]郝吉明,马广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4
摘要:
伴随着农村留守儿童人数的增加,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日渐凸显,不容忽视。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和未来社会的主人,这些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心理和文化的教育,实在令人堪忧,一方面可能造成国家人才的损失,另一方面有可能形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股潜在力量。文章从国家未来人口素质战略和长治久安的高度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现状 原因 对策 问题 农村
所谓留守儿童[1],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从宏观上说,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与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紧密联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劳动力转移、流动人口增多的问题,这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从微观来说,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打工,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局限,他们大多选择和孩子留在家里独自进城打工赚钱。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学术界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起始于2002年左右,相关专家在湖北、福建、河南、四川等地的调查揭示了留守儿童这一现象的普遍性,以及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个性发展方面受到的影响[2-5]。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留守儿童中重要群体,其基础信息依然比较缺乏。段成荣和周福林的研究表明[6],86。5%的留守儿童居住在农村,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基础信息的研究却极少。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分布、性别年龄结构等基础信息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受教育情况等最受关注的问题还不为我们所知。鉴于此,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7],概括和分析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地域分布等各项基本特征,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各方面的问题提供基本依据。同时,本文还将围绕目前备受关注的留守儿童热点问题,重点阐述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家庭照料状况等。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亲情缺失。据有关调查显示:约73%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3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沟通较少,很多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在父母务工回家时对父母投以陌生和惧怕的眼神,不愿让父母抱,更不愿开口叫父母;而处于学龄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甚至也只是在父母给生活费的时候才感受到父母的温暖,亲子情结淡化、沟通冷漠化,“世上只有奶奶好”是他们亲情缺失的真实写照。
(二)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几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现状分析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8]
(三)性格缺陷。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囚,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子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9]
(四)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10]
(五)安全缺保。由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监管衔接上的缺失,加之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有效监护及他们对危险缺乏识别和自救的能力,因此溺水、触电、被拐卖、食物中毒、女童被委托监护人性侵犯等事故就时有发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留守儿童产生了极大的威胁。[11]
(六)生活缺助。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有一位近80岁的农村老人,曾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带过7个留守儿童,大的读高中,小的三四岁。在生活方面老人本身就需要自己的儿女照顾,但是反过来还要帮带7个孩子,造成老人生活失扶、留守小孩生活失助的现象。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增加了劳动负担,年龄稍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就不得不过早地参加家务劳动。遇有疾病时,由于老人缺乏医疗意识,不及时带小孩到医院就医或胡乱弄一些土药方给小孩喂服,小病拖成大病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留守儿童对目前生活状况不满意,有58%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生活的不快乐。
(七)心理问题。由于经济原因,民工回家次数很少,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孩子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心,家长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用物质弥补,子女的亲情缺失导致对家长的怨恨,与家长沟通障碍加深。同时,监护人通常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孩子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厌世自闭、情感冷漠、社会逆反、行为孤僻、不善与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二.留守儿童形成原因
留守儿童其实是“三农问题”的副产品,我们可以从解决“三农问题”找到留守儿童形成的根本原因一一农村打工者在城市较低的收人和经济地位。从个体层面讲,农村父母在城市中较低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很多子女的留守状态。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的存在,折射出流动农民工在城市中经济和社会的弱势地位。从制度层面讲,我国教育政策的设计与执行的矛盾对留守儿童起着很大的影响。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具体来说:
(一)义务教育的制度性障碍。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及其派生的其他相关制度是留守儿童出村入城就学难的制度性障碍。由于当前我国的户籍不仅仅是具有人口登记的基本功能,还在户籍上附加了许多权益和福利,如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致使农村儿童在城市中不能享有与城市儿童平等的权利进入同样的公办学校享受同样的义务教育,导致孩子无法随父母外出务工、被迫留守在家乡就学。近年来,我国逐步确立的“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保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当前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体制与户籍制度直接挂钩,按户籍分配教育资源的拨付制度又直接导致了进城的农村流动儿童教育经费缺失和流入地政府负担加重、义务教育经费困难重重,农村儿童进城就学问题无法解决。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机能单一,资源严重不足。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三大主要环境,学校毫无疑问是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平台,但学校主要是针对儿童的文化教育,对基本生活技能、言行举止、生理及性教育等方面的社会化教育有其局限性和单一性。社会化理论认为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具有先主性。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上的正确引导,所接触到的农村社会环境有些具有极其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不良的遗留文化或庸俗文化。这些儿童尚不具备是非辨别能力,对一些似是而非的社会现象极易产生认识和价值取向上的偏离,并由此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及其功能的弱化致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资源严重不足。
(三)教育管理方式简化,忽视对留守儿童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化,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多乡村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不相适应,只注重应试教育,方式简单化,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生理、心理课程,更不用说配备专业教师,没有注意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忽略了留守儿童的生存、安全、道德、生理、心理以及法制教育等问题。教育管理理念也还只是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受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大都偏爱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有的老师把成绩不太好的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谈起留守儿童时,几乎每个老师都能够罗列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很多教师认为大多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没有“家教”,不讲卫生,缺乏礼貌,对他们存在诸多偏见。许多留守中小学生无奈地倾诉:“老师就连排座位时都把我们排在最后面。”同时,乡村小学老师普遍教务负担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关注留守儿童的特殊性,进行有效地管理教育。
(四)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弱化。农村留守儿童很难在短时间内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部分基层干部全力以赴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农民收成和收益求衡量绩效,关注的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及其所带回的经济收入,并把此视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对相伴产生的留守儿童监管和教育问题却缺乏认识。只考虑为农民抓票子,没去考虑为农民带孩子,更没有采取实际可操作的管理措施,有效的政策性文件更难以出台,基层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功能弱化。
我们需要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若干年后他们将是农村社会的“主力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村家庭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三农问题,而是一个急需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是新农村建设必然要面临,而且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解决好,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理解,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来根本解决。学校家庭要倾情参与,政府、社会各方面要齐抓共管,紧密协作,共同努力,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留守子女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子女教育的问题。
三.留守儿童的对策分析
要真正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既需要我们理性对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更需要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网,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12] 首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并做到家长双方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即使双方外出,也应该增加回家的频率,或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
其次,父母要改变教育观念,尤其应改变“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应该明白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若子女未能通过上学丰富自己的知识,成年后将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还要有对子女进行全方位教育的意识,注重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最后,要强化监护人的角色意识。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履行其义务,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做到爱与严相结合,从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因此学校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首先,加强与家长或监护人的联系。学校要记录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其次,建立留守儿童的教育档案。学校要及时了解班级里学生的家庭情况变化,尤其应该明确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所在,针对他们所缺少的家庭教育“对症下药”,比如:对行为不端的留守儿童严加管束,对缺少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多加关爱,对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加强辅导。
再次,重视教育的理论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向他们解释生活的道理,让他们学会体谅父母,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学校还应提供适合儿童的图书、报纸杂志等读物,并且增加儿童的娱乐设施,增添儿童精神上的慰藉及生活上的乐趣。
又次,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将心理咨询室引进农村中小学,配备心理教育教师,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健康、和谐发展。
最后,在农村家庭功能不健全、家长教育素养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承担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要对家长和监护人进行教育和培训,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养方法,提高监护能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三)加强社会的综合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首先,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公平的义务教育政策。要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13]
其次,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积极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农村中小学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但由于国家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倾斜,使农村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因此,国家和政府应适当调整宏观政策,从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大力扶持农村中小学,切实落实支农政策,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再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乡土环境。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手段就在于在提供物质性公共品共给的同时,也提供非物质性公共品供给,共建一种经济成本相对较低,生活质量却相对较高的乡土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是农村能否长期稳定,城乡能否良性互动,中国现代化转型能否顺利完成,农村“留守儿童”现象能否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的关键。
最后,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孩子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学校,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功能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当前基层党政机关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可考虑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三农”问题的衍生物,是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化进程而产生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的存在是短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各有关方面应相互协力,面向留守儿童构筑起更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制,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5
浅析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及管理对策
摘要:农村环境污粢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21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结合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农村环境管理的一些对策和建议.作 者:张伟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阳东县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广东,阳江,529931期 刊:现代企业文化 Journal:MORDEN ENTERPRISE CULTURE年,卷(期):,(6)分类号:X22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 农村环境保护 农村环境管理
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6
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和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给农村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农村的产业结构从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而成害。现将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农村主要存在三类环境污染问题:
1、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由于地膜的不可降解性,残留地膜严重污染了土壤,使得农作物大幅减产。
2、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差,管理制度欠缺或不完善而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了“脏乱差”现象:如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生活污水直排等问题,使得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恶化,对人群健康造成了威胁。
3、乡镇企业及畜禽养殖造成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给农村环境带来的压力日益俱增。受经济水平和科技、文化等因素影响,乡镇企业大多为技术含量低的粗放经营,污染治理水平不高。又因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造成污染分散,治理起来难度很大。同时畜禽养殖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受此影响,农村大气、水体及土壤等生态环境日益脆弱。
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困难
因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成因多、涉及面广,治理起来难度比较大,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现有的环境管理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等特点,这使得对面源污染的管理难度很大,目前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同时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且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2、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技推广系统为了获取收入,多从事卖化肥和农药等经营活动。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3、治污资金缺乏导致治污不力。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因而治理效果不佳。
4、现有的治理模式不适应农村污染防治工作。农村污染问题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即末端治理,都存在着技术、经济障碍: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其它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
三、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方法及建议
1、积极引导,提高广大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广泛开展环境生态文明教育,逐步推进生态保护工作。引导农民发展无公害绿色产业,减少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严格控制秸秆焚烧,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和青贮氨化工作;植树造林,提高农村绿化覆盖率。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自觉参加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环境管理。以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为着力点,借助改水、改厕、修路等工程,逐步改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修建沼气池,农作物秸秆和动物粪便等废物的再回收利用,有效改善人居环境。
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7
1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性
1.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长期以来城镇和农村发展缺乏必要的规划形式, 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能实现对居民点、农村用地规模的有效控制。 此外由于农村土地资源类型比较多, 为了实现资源的规模化发展, 需要保证土地应用形式的有序性, 按照科学有效的结构机制的要求, 适当的整治能满足城市化用地的需求, 促进城乡结构的优化[1]。
1.2扩大耕地面积
近些年来农村经济取得了突出的发展成就, 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应用, 能满足已有配套设施建设的需求, 适应农村土地资源整合的要求。 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应用, 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根据整治形式的要求, 减少压力, 扩大耕地面积, 适应土地资源整合的要求。
1.3提升经济效益
通过系统有效的土地资源开发, 能体现出农民的主体性地位, 为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 能适应已有整治机制的要求, 对资源形式进行系统的分析。 当前农村土地资源的应用多是以承包责任制为基础, 能形成规模化发展结构。 根据资源整合机制的要求, 相关责任负责人必须了解土地整治的整体性要求, 结合资源控制机制的趋势, 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化应用。
2当前农村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土地资源整合的特殊性, 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落实有效的管理体系, 完善整治措施。 但是由于干扰性比较多, 会存在很多问题, 以下将对当前农村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1重视度低
由于农村发展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必须提升重视度, 做好各方面管理工作。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存在重视度低的情况, 多是由于土地整治部门的协同度不够, 相关责任人对农村经济发展缺少一定的了解。 土地开发整治工作能有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由于工程体系比较特殊, 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好招投标项目的管理工作, 由于认知度比较低, 导致协调工作无法落实到实践中, 甚至出现引导体系不完善的情况, 直接对农村土地发展造成影响[2]。
2.2建设执行力度不够
农村土地呈现出差异性比较大的特点, 其建设执行力度对工程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基于已有建设体系的要求, 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对执行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分析, 做好规划建设工作。 但是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存在执行力度不够的情况, 部分施工队伍、管理队伍对土地整治工作缺乏必要的认识, 导致建设执行力度不够, 进而无法保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有效运行。 工程项目本身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 如果协调工作进展不顺利, 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工程纠纷, 滋生农民的不满情绪, 增加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应用难度。
2.3土地整治管理制度不完善
土地整治制度是土地改革的重要衡量标准, 在实践过程中要将具体制度落实到实处, 做好整治管理工作。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 绩效评价机制不合理, 甚至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 严重影响土地整治的一体化管理。 系统有效的绩效考核形式和监督机制作为重要的审核标准, 必须以系统有效的约束机制为基础, 根据绩效考核机制的要求, 保证制度形式的有效性[3]。
2.4资金缺乏保障
基于建设项目的特殊性, 需要结合建设形式的具体化要求, 做好质量选择工作。 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资金缺乏保障的情况, 项目建设不配套, 导致资本无来源。 在政府主导作用的影响下, 对土地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需要引起重视, 如果存在资金缺乏保障的情况, 必然会对城镇建设造成影响, 进而出现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情况, 导致乡镇财政困难, 无法及时对资金进行整治, 增加管理难度。 土地资源的应用形式趋于多样性, 缺乏系统有效资金结构, 必必然无法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应用, 进而会出现发展控制机制不完善的情况, 增加管理难度。
3农村土地整治措施分析
基于农村土地整治体系的特殊性, 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落实具体的控制措施, 结合发展体系的需求, 明确整治要点。 以下将对农村土地整治措施进行分析:
3.1制定专项整合计划
农村土地发展体系比较特殊, 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制定专项整合计划, 从资源应用现状入手, 探究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 首先工作人员需要明确基础操作形式, 对农村土地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 根据村庄建设体系的建设目标, 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对策, 使其适应计划发展机制的整体优化要求。 各个部门必须创新土地资源的发展机制, 根据土地资源的开发现状, 落实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保证综合运行形式的有效性。 工作人员要从土地资源的应用现状入手, 明确控制机制的最大化要求, 完善组织控制形式, 将专项整合发展计划落实到实处, 适应经济发展体系。 此外随着经济发展体系的不断完善,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明确创新发展机制, 制定有效的发展政策, 强化工作责任机制, 进而维护广大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3.2调整资源配置形式
根据区域性土地资源的应用现状, 需要采取综合整治和建设措施, 按照土地资源的应用现状, 做到土地资源的后需要配置工作, 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此外可以将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机制结合在一起, 不断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不断改善农村人的居住环境, 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 城乡资源配置流程如图1。
为了带动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发展, 要对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化配置, 及时调整生产布局, 根据布局形式的要求, 不断改善居住环境, 使其适应农村土地发展的整体化需求。 在土地资源整治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周围环境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和社会因素, 对建设机制进行有效的分析, 明确土地控制机制的最大化要求, 明确最佳控制形式, 避免出现损害农民经济效益和土地非法整合的情况[4]。
3.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由于土地资源的整治和规划工作比较复杂, 在后续控制过程中需要明确参与主体, 结合不同低级发展形势的要求, 做好资源的规划工作, 满足已有发展控制形式的需求。 整治工作的参与主体比较多, 涉及到施工企业、 社会投资及参与单位等, 必须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的要求, 发挥整治工作的最大化作用, 积极调动各方参与人员的积极性。 在实践过程中要建立系统有效的激励机制, 及时对所属辖区耕地面积进行了解, 掌握红土地整治和专项资金的应用趋势。 在后续整合过程中可以开展招投标的发展形式, 考虑到土地股份制模式的特点, 维护农民自身权益。
3.4优化市场配置机制
由于土地项目类型比较多, 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必须做好资源的配置工作, 从当前市场发展现状入手, 结合控制形式和监督管理体系的具体化要求, 落实具体有效的配置形式。 土地资源整合后, 可以按照土地开发、 整理及耕地面积划分等要求, 做好市场资源的配置工作, 积极推行有效的运作管理制度, 实现土地的有偿使用。 工作人员要对土地整治项目有深入的了解, 使其形成良性循环体系, 进而调动乡镇、村开展土地资源整合的积极性。 项目种类比较多, 需要在市场配置体系的要求下, 根据资源控制体系和资源应用现状, 做好基础性配置工作, 保证土地整治工作的有序进行。
4结束语
近些年来农村经济取得了突出的进步, 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好土地资源的整合工作, 根据整治工作的具体要求, 落实有效的管理措施。 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整治形式的具体化要求, 明确控制机制, 发挥土地资源管理的最大化作用, 适应土地整治的后续要求, 进而促进土地资整治工作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高向军, 彭爱华, 彭志宏, 等.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 2011, 13 (01) :56~58.
[2]魏庆.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 2013, 01 (14) :159~160.
[3]黄祖辉, 王朋, 张艾嘉.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01 (01) :69~70.
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8
南郑县地处国家连片贫困区的秦巴腹地,为破除农村人口和农村经济缺乏便捷支付结算服务的难题,在人行汉中中支指导下,南郑人行引领县内金融机构转变观念、积极创新、加大投入,大力开展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具体做法
一是四方联动,形成合力。采取“政府支持、人行主抓、金融机构参与、示范村配合”四方联动的工作模式,定期召开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工作会议,明确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及相关责任人,检查、督促工作进度。
二是试点先行,注重长效。选择经济特色明显、辐射带动作用强、支付结算业务活跃的黄官镇水井村作为“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示范村”,先行试点。在村委会设置了支付结算、银行卡知识宣传专栏,在农民夜校教室里摆放了宣传折页和相关书籍,组成金融宣传小分队深入农户家中面对面宣传网银和银行卡的使用方法,构建了支付结算知识宣传的长效机制。
三是整合资源,惠及农户。把信用农户评定、农行惠农卡、信用社富秦家乐卡、电话银行业务、POS刷卡取现等便农、惠农金融资源整合在一起,统一规划,在水井村进行宣传推广,使水井村村民成为熟知金融知识、会用金融工具的新型农民,从而有效发挥网银、银行卡等现代金融工具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四是依托特色,扩大影响。藤编制品是水井村的传统特色产业,县人行利用其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特点,依托良顺藤编厂大力开展“公司+农户+网银”业务。使该企业的货款收付、工人工资发放等绝大部分通过网银结算,以此来带动关联企业、客户和农户使用银行卡。
(二)取得成效
一是农村支付环境明显改善。各涉农金融机构在支付环境硬件建设上加大了投入力度,截至2012年底,全县布放ATM机42台、POS机413台,分别较支付环境改善前增长323%和422%。开通网银8558户,个人电话银行2073余户,客户基础持续稳步壮大;在农村布设支付通和POS机助农取款点216个,支付渠道持续拓宽。
二是“刷卡”正在逐步成为农民新时尚。通过两年多的宣传推广,部分农民居民已经接受和认同了银行卡、网银等现代支付工具。两年多时间新增银行卡22.8万张,增长79.18%。偏远地区老百姓拿着银行卡可以就近到助农取款点进行实时帐面余额查询、支取惠农补贴等单笔200元以下的款项,省时省力,方便快捷。外地打工人员再也无需担惊受怕地带着现金回家,而是怀揣一张银行卡轻松返乡。外地打工人员实现了“打工地挣钱、家门口取款”的美好愿望。
三是示范效应明显,带动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自从网银开通以后,良顺藤编厂利用便利的结算渠道使其业务不断壮大,年产值由网银开通前的400多万元扩大到目前的1500多万元。同时,也带动了当地120多户农民的网银和银行卡业务,该厂的工人工资、订单加工的报酬等均通过网银支付。由于该厂的示范效应,网银、电话支付、手机银行等现代支付方式受到了广大企业和居民的青睐,开户量得到了井喷式增长。目前,全县已开通网银64885户(其中企业528户,个人64357户),电话银行2073余户,手机银行120468户。
四是一卡在手,贷款随用随贷。截止2012年末,全县发放具有贷款功能的银行卡45782张,其中农业银行“惠农卡”35784张,农村信用社“富秦家乐卡”9998张。凭借这种银行卡,农民朋友无需担保可随时取得银行贷款,彻底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其中持有信用社发放的“富秦家乐卡”,在授信期内,可到全省任一信合网点自助办理小额信用贷款。2012年末,卡贷款余额3.82亿元,支持了4000多户农民致富创业。
二、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金融机构覆盖率低,支付服务供给不足。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撤离,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只剩下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代办机构,缺乏有效竞争,致使支付服务处于低水平状态。截止2012年底,南郑县共有22个乡镇393个行政村,布设金融网点61个,平均每个金融网点要服务6.44个行政村、0.75万名农村居民,而存取现金是最主要的金融服务。
(二)非现金支付工具城乡分布失衡,制约了银行卡使用空间。鉴于成本因素,金融机构在布放ATM机、FOS机等非现金支付服务设施时往往选择县城和经济相对发达的重点镇,在其它农村地区布放很少。如南郑县目前布放的ATM机和POS机90%都是在县城和大河坎镇,其它乡镇仅仅4台。
(三)现金偏好严重阻碍非现金结算方式的推广。由于经济不发达、贫困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使农村居民对现金具有特有的情感,拥有现金、数钞票对其来说具有强烈的幸福感和愉悦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用现金结算,认为银行卡里的钱看不见摸不着,心理总是不踏实。
(四)农村常住居民的现状使支付服务环境改善缺乏良好的群众基础。目前,农村常住人口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儿童,缺乏金融知识,不熟悉自助存取款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支付的操作流程,加之网络短信诈骗、银行卡诈骗等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使金融机构辛辛苦苦推广发行的银行卡老百姓却不会用、不敢用,放在家里“睡大觉”,依然是怀揣现金购物消费。
三、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对策
(一)建立财政补贴政策,加强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建议中央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对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布放ATM机和POS机进行补贴,降低金融机构安装成本,通过现代化的支付手段来延伸金融机构的服务触角,提高农民使用银行卡的便利度。
(二)大力推广农村“一卡通”业务,倡导农民形成使用银行卡的新习惯。银行应与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开发符合农村特点的支付工具,提供针对性服务。可以为每个农户办理一张惠农专用卡,使这种卡与国家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有机结合。通过机制的改变来影响和带动农民使用银行卡结算的新习惯。
(三)实行差别化费率,降低农村居民刷卡消费成本。农村金融机构要适当降低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收费标准,让广大农民能够愉快接受,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民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培育和扩大农村地区使用银行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固定消费群体。
(四)坚持支付结算知识的长期宣传,提高农民居民对非现金支付结算的认知度。人民银行应发挥组织作用,整合涉农金融机构的资源,设计出符合农村特点的宣传形式和宣传内容,以设立宣传站、咨询台、张贴宣传画进行阵地宣传,以组成志愿者宣传队进村入户,办培训班,现场咨询,进行流动宣传,让广大农村居民了解和熟知各种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方法、操作流程、风险防范等知识,为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奠定知识基础。
【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推荐阅读:
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10-22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现状的分析及主要问题08-09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08-26
农村环境问题思考09-17
农村的环境问题08-20
农村环境问题的总结06-03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调查报告09-05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08-29
和田地区农村就业现状及对策10-05
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