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问题思考

2024-09-17

农村环境问题思考(共12篇)

农村环境问题思考 篇1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包括:由于不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如水、土地、生物资源等, 导致生态失衡难以修复与更新, 造成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由于农药、化肥、农膜、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的过量使用以及规模养殖带来的畜禽粪便污染, 产生农业的自身污染;由于乡镇企业、转入的城市工业及农村生活垃圾等排放的“三废”污染, 导致农业的外源污染。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多种因素、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从本质上讲是人类行为的结果, 要改变它法律法规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为法律法规具有调整人类社会关系、规范人类行为的职能。本文就从法制角度, 探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一、保护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1.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生存的迫切需要。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在威胁到农民的生存权。由于环境污染, 恶性肿瘤已经在中国农村人口的死因跃居第一位, 许多地方因环境问题出现了“癌症村”[1], 环境污染对农民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国际上恶性肿瘤高发通常是工业高度发达地区, 而不是农村地区, 因此这反映了中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污染对农民比贫穷更可怕, 贫穷只威胁温饱, 而污染却威胁农民的生死存亡, 已成为农民最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因为疾病损害了农民身体健康, 需要支付高额的医疗费, 疾病又导致劳动力的损失, 让农民的收入化为乌有, 更重要的是生存权面临威胁, 这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设新农村就要着力解决农民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不断满足广大农民需要, 切实保障他们的权益, 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保障他们生存权益。

2.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

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基地, 也是全国人民的生活源泉。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恶化, 生态环境破坏进一步加剧, 污染越来越严重, 环境问题已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由于传统农业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资源的不合理开采与利用, 如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 造成农产品质量下降, 同时, 化肥施用不科学、利用率低、农药使用剂量大等, 破坏了土壤结构, 降低了土地生产力。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 成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瓶颈, 威胁到农民发展权。

3.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解决农村社会矛盾的迫切需要。

农业增长依赖资源的高消耗使资源约束矛盾凸显, 这不仅引发人与自然的矛盾, 更引发农村社会矛盾。企业排放污染导致农村和企业、农民和工人的矛盾, 甚至发生群体事件, 因污染导致的民事、刑事案件增多, 已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安定团结;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加剧了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导致农民民生问题突出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大公害, 这些社会矛盾得不到解决, 就必然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秩序。

4. 保护农村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村容整洁主要是指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社会秩序稳定、村容村貌整洁。如果只是片面强调经济指标, 强调道路、水利、住房的建设, 忽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新农村建设是不全面的。因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建设起来的新农村也无法持续下去。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障碍

1. 农民环境权的缺失。

环境权即“生活在满足尊严和福利要求的环境中, 并拥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 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1972年,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斯德哥尔摩宣言》首先提出, 现已有40多个国家将环境权明确制定入宪或其他法律, 法律上的确认, 是实现公民环境权的最强有力的保护措施。目前, 中国宪法与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 公民的环境权变成了“环境义务”, 环境维权处于尴尬境地, 而农民环境权保护更是无从提起。

2. 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意识欠缺。

农民保护环境意识欠缺是农村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的思想根源。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知识的缺乏, 使得很多农民对环境、生态、污染漠不关心。他们只看眼前利益, 无视长远利益, 更不顾忌生态环境, 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堆积, 农药、化肥无节制地使用, 加重了农村环境污染。另外, 许多地方政府和官员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 以“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方式来发展经济, 使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对立起来, 在环境与经济关系处理上, 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2]。许多农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不知道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更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面对殃及自身的环境污染却无动于衷。

3. 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

中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环保法律体系, 但农村环保法律体系很不健全。城市生态环境是中国环境保护法的对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没有一部独立的综合性法律, 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和治理, 都分散在其他如森林、草原、土地、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等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法中, 没有一部专门的系统的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和研究多注重对环境的预防方面, 很少涉及到治理方面。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专门提到农村环境问题外, 其余法律法规都很少有针对性较强的规定;《农业法》仅对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规定了一些关于农田环境保护的规定。在这些法规中农村环境保护都有体现但没有针对性的直接内容, 明显滞后于快速发展的农村发展进程, 不能满足农村环保的新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对农业资源的保护仅停留在原则上, 概括抽象不具体, 缺乏可实施性和操作性, 对农村污染的防治和保护方面没有规定、尤其是处罚规则过于简单笼统, 没有规定处罚的金额和措施, 造成现实中处罚缺失。立法在农村环境保护、农业环境的治理仍然空白, 要加快该领域的法律建设,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4. 农村专门领域立法缺失。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范围广、速度快, 不但有农业生产造成的也有城市工业转移造成的污染。而中国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重城市轻农村, 导致农村在环境法规实施上基础薄弱。特别是在一些领域规定空缺, 一些重要的实施细节上空白。另外在农产品安全等重要方面一直立法缺失, 而在农田灌溉、化肥农药的污染防治、农村饮用水安全等方面, 虽有“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加以规定, 但大都属原则性规范, 内容简单, 缺乏配套实施细则, 难以建立相应的执行制度[3]。有关农村生态立法基本都是“确认性”规则, 即确认应有的保护行为, 却没有违反后的惩罚措施, 造成许多“违法行为”成为“无罚行为”, 环境法自然丧失了其应有的威力。

5. 农村环境执法管理体制缺陷。

现行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多层次多部门的管理机制, 在国务院下设国家环境保护部, 在省市政府设专门的环境机构, 在工业集中的地区设专门机构由有关部门监管, 甚至在较大的工矿企业也设环保部门和环保专职人员。绝大多数乡镇没有环境保护机构设置, 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基本上空白, 县级环保部门在村镇设立派出机构困难, 农村环境管理人员配备、经费空缺。农村环境保护难度很大[4]。环保部门作为本地区行政的附属机构不能独立, 无法有效地保证国家和地方环境法规的贯彻执行, 环境保护工作没有整体观念和协调, 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常常出现, 法律实施常常流于形式。农村环境管理执法中遵循的法律依据不明确, 法律条文规定缺乏灵活性, 不系统, 不具体, 针对性不强, 实际工作中无法有效实施, 给农村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带来障碍。某些条款已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且农业环境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罚责任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 农业主管部门难以做到依法管理环境、利用环境、保护环境[5]。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对策

1. 明确公民的环境权。

宪法应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 使环境权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从宪法的高度加以保护。环境基本法应明确规定环境权的权利内容, 如公民享有宁静权, 日照权, 眺望权, 通风权, 清洁水权, 清洁空气权, 优美环境享受权, 环境知情权, 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权利, 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检举、控告的权利等。其他环境法律法规应规定具体的操作程序, 便于权利的实现。

2. 加强生态环保法制宣传, 强化农民的意识。

目前, 大多数农民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甚至无意识。因此, 要大力开展宣传工作, 提高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农村各级政府应根据农村文化习俗和生产生活特点, 利用村民学校、“三下乡”、“五下乡”等各类宣传教育活动, 以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单等一切形式, 合声、光、影、画等各种手段, 将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编成小品、快板、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大力宣传, 在农村中小学校广泛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影响社会。使农民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法律法规, 促进农民环保意识、环境公德和环境法律观念的提高, 增强农民抵制生态环境污染的自觉性, 以维护环境权益保护农村环境。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决策、环境执法监督活动, 充分听取农民环境保护的意见。另外, 对乡镇干部、乡镇企业人员应加强环保教育, 使他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积极、务实地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3. 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涉及农村环境保护内容分布比较分散, 概念性强、针对性差、操作性差。为了遏制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必须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 把农村环境保护从整个环境保护法中独立出来, 重点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及中国农村环保的特点, 使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具有针对性、可实行性和独立性[6]。 (1) 在立法层面, 要落实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 立法层次要从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升到全国人大来, 加大此项法律的权威性。同时, 农业环境管理法规列入农村生态环境基本法的范畴, 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 (2) 补充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中欠缺的单行法。如制定《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的空白对农村环保工作十分不力, 因此, 建立一个关于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 保护农村水环境防治水污染;制定《农村清洁生产促进法》。使污染预防、清洁生产全程联动全程控制, 达到农业生产废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障人民生活的全面进步。 (3) 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 以使农村环保法制建设与国际环境保护接轨。如《水污染防治法》中增加排污费税规定, 《农药管理条例》中限制农药使用范围, 对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处罚等。 (4) 加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各地各有自己的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国家环境立法没有规定或是不宜规定, 地方环境立法针对本地的根本环境情况和现实需求, 解决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要避免对上位法的照搬照抄, 对上位法规定不明确或有矛盾的, 制定适应本地的法规, 以地方环境立法加以调整。地方应根据自身实际需要, 制定合理农村发展规划、乡镇工业污染防治规划、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规划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等, 切实推动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

4. 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执法体制。

(1) 加强执法体制主体建设。健全农村环境执法体制, 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制法治化。对现有农村环境保护执法体制进行改革, 建立协调、统一的综合执法体制, 加强环境执法的体制保障。实行环境执法机构独立管理, 避免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干预环境执法。协调管理跨流域的环境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逐步健全农村环境综合执法体系, 将农村生态环境监管行政职能统筹于某一综合执法机构[7]。各级环保管理机关中都要设立农村环境管理机构, 专门负责农村环境的检测、研究、治理和统筹规划工作, 尤其是乡镇政府要设立专门农村环境管理机构, 明确职责职权给足编制。定期对执法队伍人员的法律培训和法制宣传, 实行执法人员岗前培训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 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执法水平。设置环保法律咨询机构, 加强环保信访工作加强对执法机构和自身队伍的监督管理。 (2) 加强执法程序制度建设。规范环境执法行为, 杜绝执法实体、程序违法等现象, 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程序。完善执法程序法律法规, 如《环境监理工作程序》、《环境监理人员行为规范》、《环境监理工作制度》等。环境执法人员必须按规定依法取得国家颁发的环境行政执法证件, 在开展环境监督、调查时, 必须两人以上, 在对执法程中, 必须按法律规定程序进行, 法律、法规未规定的, 应遵守相关规章中的规定, 并报经单位领导审批。在环境行政处罚时也必须按程序的规定, 先报送环保部门进行审查后备案, 调查取证和处罚决定分开, 处罚决定与实施罚款收缴分离, 重大行政处罚适用听证制度, 使用规范的环境行政执法法律文书, 环保实施情况报告制度等。 (3) 明确执法责任。建立严格的环保问责制度, 将执法权限分解落实到具体的环保机构和执法岗位中, 对执行违法甚至滥用职权, 导致严重后果的要严格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建立包括环保的干部绩效考核制度[7]。经济增长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硬性指标, 使之地方政府重经济效益轻环境保护。把生态责任纳入到绩效考核中, 作为官员绩效考核的内容, 成为“政绩”之一, 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 以此促进环境的良好发展, 调动地方政府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刘冬梅, 雷玲.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6) .

[2]钟骏树.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的法律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6, (4) :29-30.

[3]蔡守秋.建设和谐社会、环境友好社会的法学理论——调整论[J].河北法学, 2006, (10) :23-37.

[4]宋孔翊.依法治理农村环境问题探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49-50.

[5]张建伟.完善政府环境责任的若干思考[J].河北法学, 2008, (3) :26-33.

[6]谢根成.加入WTO后中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 2007, (3) :10-11.

[7]张成立.论农村环境污染的法律规制[J].农村经济, 2007, (3) :72-73.

农村环境问题思考 篇2

行业论文精品尽在豆丁 http:// 农村环境论文关于农村环境论文:关于葫芦岛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的思考

摘要:分析了葫芦岛市农村环境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进环保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等建议,通过调动群众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更有效地治理农村环境。

关键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葫芦岛市

1引言

近年来,葫芦岛市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65.5亿元、214.6亿元和177.7亿元,分别增长7%、11.6%和19.4%。自2006年以来,葫芦岛市开展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省级环境优美村的创建工作。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环境优美、青山绿水,沿河路绿树成荫,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全面促进了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

2葫芦岛市农村环境基本情况

当前,集约化规模畜禽养殖业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6年葫芦岛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源调查,开始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控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污染,逐步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已完成有机肥厂和沼气池建设,减少粪便污染25%,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积极探索农药、化肥、农膜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促进农用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利用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作物病虫害,减少常规农药施用量5%。通过开展有机食品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严格规范农药化肥使用,实行秸秆还田、科学施肥,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减少7%左右,高毒高残留农药施用量减少8%左右,有效控制了化肥农药流失导致的污染。

不断强化秸秆禁烧与能源结构调整。据调查,全市农户常年用能种类为秸秆柴草、煤炭、沼气、化气和电。其中秸秆柴草占70%,燃煤占10%,沼气占10%,液化气和电各占5%。用沼气、液化气和电的用户数呈逐年增加趋势。

全市坚持采取飞、封、造三大措施相结合,实行春、夏、秋三季节造林,推行国家、集体、个人多种形式造林共同发展,不断加快造林绿化进程。建市以来,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作业面积25.58万公顷,飞播造林作业面积21.71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5.93万公顷,封育成林9.13万公顷,全民义务植树1.12亿株,森林覆盖率由24.9%增加到34.9%。

3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3.1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

葫芦岛市是辽西地区乃至全国的缺水地区,由于市境几大地表水流域范围内村庄生活以及畜禽养殖区产生严重的面源污染,导致大凌河、六股河和女儿河流域饮用水源地水质污染恶化,直接影响到兴城市、建昌县、绥中县、南票区的96个村庄18.2万人的饮用水安全,乃至整个葫芦岛市中心城区的饮水安全。

3.2乡镇工业企业污染

随着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也随之而来,影响葫芦岛市124个村庄,直接影响23.6万人的生活环境。乡镇企业污染源分散,其分布大多与农村聚居点重合,污染状况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加之乡镇企业数量多,分布广,生产工艺比较落后,普遍缺乏环保设施,“三废”大多直接排入农业环境。

3.3农村成为城市的垃圾场

多年来,城镇产生的大量垃圾,都运往农村进行填埋处理,农村成为城市的垃圾场,特别是许多城市的郊区,被垃圾场所包围,垃圾到处乱飞,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对水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水资源短缺,城市未经有效处理的污水,成为农业灌溉的水源,不仅污染了土地,也不同程度地对食物安全带来隐患。

精品行业论文

行业论文精品尽在豆丁 http:// 精品行业论文

行业论文精品尽在豆丁 http://

3.4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形势严峻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差距,重污染行业在经济结构中仍占相当比重;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快速上升,有限的环境容量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

3.5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

给水设施尚未配套完全,生活饮用水仍采用“自来水+地下水”的混水方式。居民生活能源系统不健全,仍依靠大量的燃煤以及燃烧秸秆等用以补充居民生活能源使用的不足。

4关于葫芦岛市农村环境整治问题的几点建议

4.1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县、镇(乡)政府领导实施的目标考核

建立评比奖励机制,分解工作目标和任务,年终进行评比。召开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以奖代补,对农村环保综合整治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个人予以表彰。建立巡回督导制度,每年定期抽查,并将结果报送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督导制度,细化考评措施,加强监督,要把制度建设和定期考评作为促进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有力措施,抓紧抓实;要明确各级工作责任,形成市考评县、县考评乡镇、乡镇考评村庄的层层考评机制;要把全市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活动与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以此促进整治工作。考评由日常检查和定期考评两部分组成,日常检查结果计入年终考评。检查考评工作,原则上每月调度一次进展情况,每季度进行一次检查,每半年进行一次考评,年终进行总评。定期或不定期调度整治情况, 及时进行通报。

加强各类建设项目的管理,完善投资决策程序,建立项目公示制度,确保公开、公正、公平。实行建设项目绩效督查机制与责任追究制,制定科学的目标考核体系,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建设项目落到实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村民的监督作用,以督促、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4.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所需资金数额较大,不能光靠中央财政支持,我市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工作落实。市财政要向农村倾斜,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落实好试点工程的配套资金。县、区级有关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制定补助、贴息等政策,引导村民、企业、村级经济组织和乡镇政府等多元主体在农村环境整治中投入启动资金。

4.3推进环保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全面实现各项任务和目标,需要多方面技术的有力支撑。应加强村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系列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针对农村地区经济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开发低成本、操作简单、高效的新型实用环保新技术。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科研成果积极研究探索,在不同地区选取典型村庄进行试点示范,逐步推广。

加强农村环保科技人员培养与引进,组建高素质的科技人员队伍。高度重视农村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人才结构的优化,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社会氛围、政策环境和用人机制。为保障示范工程的顺利实施,各地方相关单位,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4.4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舆论宣传和农村环保科普知识宣传,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推动建设活动的全面展开。引导农民群众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环境意识。

5结语

通过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工作,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将明显改善,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与建设将取得较大进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精品行业论文

行业论文精品尽在豆丁 http:// 精品行业论文

行业论文精品尽在豆丁 http:// 将最大限度地促进葫芦岛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创造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传统的增长方式向生态型效益增长方式转变,将建成人与自然和谐、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葫芦岛市环境保护局.葫芦岛市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M],2008

[2] 骆世明.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M].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 席北斗.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8

[4] 张军丽,李荣强.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安徽农业科学[J],2007,(15)

[5] 王冀平,刘晓颖.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山西能源与节能[J],2006,(3)

[6] 高成全,邢燕.谈农村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6(4):219—220.精品行业论文

农村环境问题思考 篇3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要创新

确立正确的原则,对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党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三贴近”原则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由于对象、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继续已有的有效原则,还要根据形势的需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1.要坚持“以人為本”原则

“以人为本”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方针,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所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是一切问题的“根本”,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社会发展多元化,人们思想观念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服务机构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任务是帮助引导服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荣辱观,使他们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充分调动和激发他们参与计生事业改革、促进计生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以“政”为主转到以“人”为主上来,真正尊重人的主体和选择性。随着人们的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内容在不断丰富和深化,多元思想和多元文化影响的存在,职工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应允许职工价值取向的多元存在,允许职工根据自己的智能状态,人性价值追求,环境条件等因素,对自己的个性发展、道德文明方向等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作自主选择、自主完善。

2.要坚持“发展为先”原则

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和谐的定位和标准也不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新时期和新形势下。作为计生服务机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要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不断加强和改进,以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变化,要始终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以创先争优为主题来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要创新

1.要关注和谐文化建设

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的冲击,下大功夫引导群众将思想中业已形成的浅薄、混沌、片面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念进行矫正,增强群众分辨、抵御和清除各种错误价值观念影响的能力;大力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杰出代表,以榜样的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引导人们树立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立人,实现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并且通过个体的道德建设和发展,影响促进群体的道德建设和发展;从普遍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增进整个社会优良风尚的角度,来引导人们树立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扶正祛邪,奖优罚劣,尊荣抑耻,以促进良好道德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形成。

2.要拓展诚信教育的内容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对于计生服务人员来说,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在公民中普遍地培育起诚实守信意识,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就无法协调。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做到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社会生活就不能做到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全社会的诚信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诚信历来为中华民族所推崇,诚信建设也一直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诚信教育内容局限于社会诚信和商务诚信,内容狭窄,与今天的形势不相适应。为此,计生服务机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不断拓展诚信教育的内容,使之与现实工作紧密结合,以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要创新

1.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如思想政治工作一贯遵循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思想道德导向与严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处相结合并以表扬和奖励为主的原则,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原则等等,要继续坚持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结合职工关心的热点和具体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手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从而为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善于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必须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要让人民群众从心眼里感受到党的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计生服务机构是公益性单位。是宣传计划生育的窗口,承担了政府购买的免费服务,虽然价格低廉,但是品质必须优秀。

3.健全组织,完善机制,抓住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点

一是抓好党支部建设。党支部是单位党的最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保垒作用。二是抓好政工队伍建设。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党、政、工、团组织要管,还要渗透每个科室,明确责任人,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同时要从立足于工作实际和特点,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制定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计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三是抓好工作制度。制度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只有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制定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机制和岗位责任制等,使单位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并加强监督考核、严格奖惩,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法制思考 篇4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法制,农村环境保护法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包括:不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如水、土地、生物资源等, 导致生态失衡难以修复与更新, 造成生态遭到破坏的严重后果;农药、化肥、农膜、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过量使用及规模养殖带来的畜禽粪便污染, 产生农业自身污染;乡镇企业、转入的城市工业及农村生活垃圾等排放的“三废”污染, 导致农业的环境污染。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人类行为的结果。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既是一个民生问题, 也是一个法律问题。

一、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1.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生存的迫切需要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农民的生存。由于环境污染, 恶性肿瘤已在我国农村人口死亡中跃居第一位, 许多地方因环境问题出现了“癌症村”, [1]环境污染对农民造成了直接损失。国际上恶性肿瘤高发区通常是工业高度发达地区, 而在我国却是农村地区, 这反映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污染对农民比贫穷更可怕, 贫穷只威胁温饱, 而污染却威胁农民的生死存亡, 已成为农民最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因为疾病需要支付高额的医疗费, 疾病又导致劳动力损失, 让农民的收入化为乌有, 更重要的是生存权面临威胁, 这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设新农村就要着力解决农民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不断满足广大农民需要, 切实保障他们的权益, 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2.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恶化, 生态环境破坏进一步加剧, 污染越来越严重, 环境问题已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由于传统农业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 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 如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 造成农产品质量下降, 同时化肥施用不科学、利用率低、农药使用剂量大等, 破坏了土壤结构, 降低了土地生产效率。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 成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瓶颈”, 威胁到农民发展权。

3.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解决农村社会矛盾的需要

农业经济的增长, 依赖对资源的高消耗, 这不仅引发人与自然的矛盾, 更引发社会矛盾。企业排放污染导致农村和企业、农民和工人的矛盾, 甚至发生群体事件, 因污染导致的民事、刑事案件增多, 已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安定团结;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加剧了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导致农村民生问题突出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大公害, 这些社会矛盾得不到解决, 就必然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秩序。

4. 保护农村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村容整洁主要是指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社会秩序稳定, 村容村貌整洁。如果只是片面强调经济指标, 强调道路、水利、住房的建设, 忽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建设起来的新农村也无法持续下去。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障碍

1. 农民环境权的缺失

环境权即“生活在满足尊严和福利要求的环境中, 并拥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 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目前, 我国宪法与环境保护基本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 公民的环境权变成了“环境义务”, 环境维权处于尴尬境地, 而农民环境权保护更是无从提起。

2. 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意识淡薄

农民保护环境意识淡薄是农村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的思想根源。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知识的缺乏, 使得很多农民对环境、生态、污染漠不关心。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堆积, 农药、化肥无节制地使用, 加重了农村环境污染。另外, 许多地方政府和官员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 以“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方式来发展经济, 使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对立起来, 在环境与经济关系处理上, 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2]

3. 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村环保法律体系中,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没有一部独立的综合性法律作依据, 没有一部专门的系统的法律法规。一些关于农业环境保护的规定, 明显滞后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 不能满足农村环保的新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只作原则上规定, 概括、抽象、不具体, 缺乏可实施性和操作性, 对农村污染的防治和保护方面没有规定, 尤其是处罚规则过于简单笼统, 没有规定处罚的金额和措施, 造成现实中处罚缺失。立法在农村环境保护、农业环境的治理方面仍然空白。

4. 农村专门领域立法缺失

我国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重城市轻农村, 导致农村在环境法规实施上基础薄弱。在农产品安全等重要方面一直立法缺失, 在农田灌溉、化肥农药的污染防治、农村饮用水安全等方面, 虽有《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 但大都属原则性规范, 内容简单, 缺乏配套实施细则, 难以建立相应的执行制度。[3]有关农村生态立法基本都是“确认性”规则, 即确认应有的保护行为, 却没有违反后的惩罚措施。

5. 农村环境执法管理体制不完善

现行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多层次、多部门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下设环境保护部, 省、市、县政府设置专门的环境机构。但绝大多数乡镇没有环境保护机构设置, 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基本上空白, 县级环保部门在村镇设立派出机构困难, 农村环境管理人员配备、经费空缺。农村环境保护难度很大。[4]农村环境管理执法中遵循的法律依据不明确, 法律条文规定缺乏灵活性, 不系统, 不具体, 针对性不强, 实际工作中无法有效实施, 给农村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带来障碍。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对策

1. 明确公民的环境权

宪法应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 使环境权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环境基本法应明确规定环境权的权利内容, 如公民享有宁静权、日照权、眺望权、通风权、清洁水权、清洁空气权、优美环境享受权、环境知情权、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权利, 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检举、控告的权利等。

2. 加强生态环保法制宣传, 强化农民的意识

目前, 大多数农民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甚至无意识。因此, 要大力开展宣传工作, 提高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农村各级政府应根据农村文化习俗和生产生活特点, 利用村民学校、“三下乡”、“五下乡”等各类宣传教育活动, 以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单等形式, 合声、光、影、画等各种手段, 将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编成小品、快板、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大力宣传, 在农村中小学校广泛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影响社会。使农民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法律法规, 促进农民环保意识、环境公德和环境法律观念的提高, 增强农民抵制生态环境污染的自觉性, 以维护环境权益保护农村环境。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决策、环境执法监督活动, 充分听取农民环境保护的意见。另外, 对乡镇干部、乡镇企业人员应加强环保教育, 使他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积极、务实地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3. 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为了遏制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必须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 把农村环境保护从整个环境保护法中独立开来, 重点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及我国农村环保的特点, 使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独立性。[5]

在立法层面, 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补充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中欠缺的单行法。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 以使农村环保法制建设与国际环境保护接轨。加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

4. 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执法体制

(1) 加强执法体制主体建设

健全农村环境执法体制, 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制法治化。对现有农村环境保护执法体制进行改革, 建立协调、统一的综合执法体制, 加强环境执法的体制保障。实行环境执法机构独立管理, 避免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干预环境执法。协调管理跨流域的环境问题, 提高工作效率。逐步健全农村环境综合执法体系, 将农村生态环境监管行政职能统筹于某一综合执法机构。[6]各级环保管理机关要设立农村环境管理机构, 专门负责农村环境的检测、研究、治理和统筹规划工作, 尤其是乡镇政府要设立专门的农村环境管理机构, 明确职责职权, 给足编制。定期对执法队伍人员进行法律培训和法制宣传, 实行执法人员岗前培训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 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执法水平。设置环保法律咨询机构, 加强环保信访工作, 加强对执法机构和自身队伍的监督管理。

(2) 加强执法程序制度建设

规范环境执法行为, 杜绝执法实体、程序违法等现象, 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程序。完善执法程序法律法规, 如《环境监理工作程序》《环境监理人员行为规范》《环境监理工作制度》等。环境执法人员必须按规定依法取得国家颁发的环境行政执法证件, 在开展环境监督、调查时, 必须两人以上, 在执法过程中必须按法律规定程序进行, 法律、法规未规定的, 应遵守相关规章中的规定, 并报经单位领导审批。在环境行政处罚时也必须按程序的规定, 先报送环保部门进行审查后备案, 调查取证和处罚决定分开, 处罚决定与实施罚款收缴分离, 重大行政处罚适用听证制度, 使用规范的环境行政执法法律文书, 环保实施情况报告制度等。

(3) 明确执法责任

建立严格的环保问责制度, 将执法权限分解落实到具体的环保机构和执法岗位中, 对执行违法甚至滥用职权, 导致严重后果的要严格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建立包括环保的干部绩效考核制度。[6]把经济增长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硬性指标, 问责地方政府重经济效益轻环境的做法。把生态责任纳入到绩效考核中, 作为官员绩效考核的内容, 成为“政绩”之一, 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 以此促进环境的良好发展, 调动地方政府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刘冬梅, 雷玲.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6) :1815-1816.

[2]钟骏树.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的法律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6, (4) :29-30.

[3]蔡守秋.建设和谐社会、环境友好社会的法学理论——调整论[J].河北法学, 2006, (10) :23-37.

[4]宋孔翊.依法治理农村环境问题探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49-50.

[5]谢根成.加入WTO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 2007, (3) :10-11.

农村环境问题思考 篇5

一、我县农村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我前不久在江苏农村的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的农民在充分享受着改革开放给他们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工业化飞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工厂废水横流,河里漂浮着垃圾,黑黑的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漂亮的农家小院被垃圾包围着。现代物质文明与污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口袋鼓了,房子宽敞了,但村中的环境却少有人管。不少农民认为,要提高生活质量,一味追求收入而不顾环境的生产方式应该改变。他们希望彻底治理“垃圾里的村庄”,还昔日的青山绿水的美景。所以总结出来有以下几点:

(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硬环境建设亟需加强。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强电力、通信、道路、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随着农村矿业的兴起和农业特色产业的壮大,水、电等资源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我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生产经营干扰因素亟需排除。一是来自行政执法部门的干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化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并要求各部门按照县有关要求为企业和外商提供优质服务,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但个别行政执法部门自身利益、个人利益至上,不顾大局,我行我素,“吃、拿、卡、要、报”现象仍时有发生,企业有苦难言。二是来自企业周围村民的干扰。企业周围部分群众思想保守,缺乏大局观念、发展观念、法制观念。在企业征山、占地过程中漫天要价,百般刁难;在修路、架电过程中以种种不正当理由,人为设置障碍;个别村痞村霸无事生非,敲诈勒索,蛊惑群众,制造事端。三是来自行业不正当竞争的干扰。我县食用菌、杏仁露、活性炭、铁选等行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竞相压价、以大欺小、以熟欺生等现象。同时有少部分业户只顾眼前利益,以次充好,作弊搀假,致使品牌受损,影响行业发展。

(三)乡镇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亟需更新。部分乡镇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不能积极主动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致使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同样没有现实“资源优势”的王家庄、前谢庄,却能立足乡情,主动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强服务,建市场,搞外联,使蔬菜产业成为富民立乡的主导产业。这说明部分乡镇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还是主观努力不够,发展观念不新不活。

(四)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亟需维护。今年以来,我县农村连续发生多批进京、赴省、到市集体访和单户访。大量的信访案件分散了各级领导抓发展的精力,也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促进镇江生态市建设

1.按照生态分区思想,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建设城市生态廊道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城市

(二)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城市非点源污染,深化城市环境保

护工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农村矿业的发展暴露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企业开工缓慢,不能如期投产达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适度超前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加快新建、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以及雨污收集管网配套系统积极推动污水集中治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开发区(包括各类园区),充分利用国家环保国债资金加快开发区内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建设高资开发区、丹徒新区、丁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工程;完善镇江新区污水处理厂;提高现有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无法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新建大型住宅生活小区实施污水集中处理的示范工程,基本形成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框架。

(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防治土壤污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建设绿色农村社区,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编制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并逐步实施;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考核。到2020年,有效控制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趋势,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得到切实改善,为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四)转变干群思想观念,在人文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人文环境是形成整体环境的基石和根本,软环境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要对干部群众持之以恒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重点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和强化四种意识。一是开放意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靠项目、靠开放,要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靠山吃山”的资源发展观,强化“零资源经济”的发展观,树立大开放意识。二是大局意识。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全局意识,转变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三是法制意识。加大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群众知法守法水平,依法维护正当权益。四是进取意识。引导干部群众破除小富即安的保守观念,培树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

(五)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政务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一是加强乡级执政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乡镇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种能力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增强服务意识。乡镇政府要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壮大经济人队伍,活跃农村经济。三是实施阳光工程。扎实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建立重大事项公示、社会听证、社情民意反映等长效机制。四是加强行风建设。有效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有效实施群众监督;开展执法、执纪大检查,突出解决部门行业不正之风问题。

(六)建立信访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在稳定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一是以预防为主,加大调处力度。要充分发挥信访网络的作用,常排查,勤调处。同时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要预先考虑信访因素,一旦发生矛盾,能够及时就地解决。二是齐抓共管,构建大信访格局。对信访工作,各乡镇、各部门一把手不仅要亲自抓,而且要善于调动副职及一般干部共同抓。三是加强干部教育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努力建设规范化机关,提高各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减少工作偏差,维护群众利益。四是规范信访程序,坚持依法治访。加大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教育群众依法信访。对于有理访,要依法引导,妥善解决;对于无理访及信访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严厉打击,促进信访工作法制化、规范化。五是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引导群众支持党委政府工作。教育群众既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又要依法规范自身言行。对群众反映符合政策,但一时又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讲明道理,取得他们对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在群众中创造优化环境、加快发展的强大氛围。

(七)完善环境建设工作机制,在经济环境治理工作上实现突破。一是将环境建设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党群、经济、执法、社会事业及其它管理部门、垂直管理部门的不同性质和职能,分别下达不同的环境建设任务,确定不同的环境建设指标考核分值。二是赋予党群部门相应的环境治理工作职能,并在党群部门设立“经济环境治理工作”考核指标,以此加大经济环境治理的工作力度。三是县乡分别成立企业征山、占地等事宜协调处理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处理相关事宜。四是依法制定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企业征山、占地补偿办法,以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处理解决相关问题,杜绝群众互相攀比、漫天要价等现象,减少不稳定因素。

农村环境问题思考 篇6

一、佛山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情况

2014年11月,佛山乡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全乡干群的共同努力,扎实开展农村环境大清扫、大整治活动,全力治理农村“脏、乱、差”,全乡面貌显著改善,形象大幅提升。全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呈现出“群众得实惠、政府树形象、干部转作风”的社会效应。

1.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乡上成立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抽调专人组建了环境卫生整治办公室,结合实际制定了整治方案,各村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明确了职责。

2.广泛宣传动员,引导全民参与。通过悬挂横幅、宣传栏、散发宣传资料和召开乡镇党代会、人代会、村干部会议、党小组长会议、群众大会等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大力宣传“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性,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推动农村环境整治的深入持久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3.开展集中整治,改善农村环境。(1)加快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在乡整治办的带领下各村组都开展了以垃圾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以“农村是我家,卫生靠大家”和“清三堆”(土堆、粪堆、柴堆)、“治三乱”(污水乱泼、垃圾乱倒、柴草乱堆)、“美三口”(村口、路口、家门口)为整治重点目标的集中整治活动,组织发动群众对村内外的积存垃圾进行集中清理,共组织发动近5千人次干部群众,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清扫活动100多次,清除公路、河道、村庄、乡村道路等区域积存暴露垃圾90余吨。(2)整顿秩序“治乱”。整治乡政府驻地广告牌乱悬挂、车辆乱停放、街道卫生难保持等突出问题。采取统一模式,统一尺度,所有广告牌统一贴墙;对街道实地勘察,定位置、划车位,规范车辆停放;与商家住户签定“三包”责任制,确保门前卫生有人管,门前绿化有人护。(3)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筹集整治资金,共新建垃圾池47个。努力改善农村环卫设施基础条件,为长期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4)以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为出发点,建设“绿色乡村”。全乡共种植柳树、雪松等各种树木3万多颗,核桃树和油橄榄15647万颗,不仅美化了乡村人居环境,同时也为群众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真正做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齐抓共管的良好效果。

二、对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对策措施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德钦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增强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改变农村面貌,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效,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要把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当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事来抓,要改变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进一步扩大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影响面,努力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增强公民“讲文明、讲卫生,保护环境、洁我家园”的思想意识,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

(1)要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各级政府部门和环保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经常性地宣传教育,可以以发放宣传单、建立宣传栏、利用板报、宣传标语等形势,进村入户,加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目的意义、措施方法的宣传教育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和健康知识的常态化宣传普及,引导群众自觉保护环境,增强卫生观念,使环卫知识真正深入人心,完全把村民“要我干”的观念转换成“我要干,干得好”的自觉。

(2)要通过制定卫生公约等村规民约,规范约束个人家庭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行为,对不卫生、不文明行为给予批评教育或一定的经济处罚,并给予公开曝光,有效促进群众规范个人卫生行为,以巩固垃圾处理成效。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农户卫生检查评比、文明卫生户创建活动,促进观念转变,影响带动群众自觉参与村容村貌整治,实现全民参与。

(3)以典型促发展。对在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的工作经验、工作成效、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加以宣传推广,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2.科学规划,加快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科学的规划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长远成果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村庄建设规划是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取得长远成果的重要条件和基础,规划不合理,势必影响农村的后序建设与发展。

(1)要高度重视乡村规划工作,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大盘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真正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

(2)县级相关职能部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科学的规划配置各乡镇的环卫基础设施,可以由县环保局牵头,对各乡镇的农村环卫基础设施情况进行一次摸底检查,并绘制区域环境卫生设施散布图,科学考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分级管理。

(3)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县级的主管部门要帮助各村考虑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综合考虑道路、水沟、公厕、公共场所、公益事业设施、绿化美化等多种因素,派专业人员进行建设指导,使村庄建设科学公道,整洁美观。

(4)对已实施的不符合要求的乡、村建设应尽快制定整改方案,以弥补规划滞后带来的种种弊端,规划实施时,城建部门及乡、村两级要加强指导,强化服务,使村庄建设科学公道、整洁雅观。

(5)尊重村民意愿,号召全民参与,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效性。村庄的整治与规划必须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使整治规划成为广大村民的共同熟悉。在整治规划与方案中,要广泛了解村民的需要,只有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设计出村庄整治的最好规划与方案。

3.拓宽资金渠道,建立整治投入机制。

(1)政府主导。县委县政府继续积极争取省、州政府对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项目资金支持补助,以弥补乡镇资金运转难的空缺;

(2)财政倾斜。提高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环境建设资金的倾斜比例,安排量化的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以物代补等有效形势,确保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对经济薄弱村,要增加村庄环境整治专项资金补助力度,全力打造“干净、有序、优美”的城乡环境。

(3)部门帮扶。县委各级各部门,特别是环保、农业、林业等职能部门,要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和垃圾处理工作,除提供资金外,还可以提供项目、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帮助联系村解决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4)村民参与。不让村民出一分钱不见得是一个好方法。由于没有付出,所以才不会去珍惜环境卫生整治的成功果实。要想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与村民的亲身利益联系起来,就必须让村民加入到整治的全过程中来,通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卫生保洁费制度,使村民构成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保障长效管理走得更远。

浅论农村环境问题与农村环境规划 篇7

在环境问题已经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的今天,人们开始把视野从城市转向更为广阔的农村。在中国,农村人口高达9亿,且分布地域广阔而分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脱贫致富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已经暴露的各种环境问题也亟待解决。因农村环境问题特有的重要性与特殊性,目前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及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都已明确了解决并改善农村环境问题的目标。

2. 农村环境问题概述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大,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与身体健康,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污染转移及乡镇企业排污造成的环境污染。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难治理的企业迁往农村,而农村为图眼前快速的经济增长大多欣然接受。这些迁入的企业和当地自身发展的乡镇企业一样,大多规模小,资金技术力量有限,污水处置设备不完善,布局分散不利监管,加之地方保护主义情况存在,使得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排、偷排河流及农业灌水渠道难以根除。由此造成的水体污染,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生长,还会危害到农民及畜禽的健康。此外,约90%以上的城市垃圾在郊外农村填埋或堆放,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当地的土壤、水体和空气,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

(2)由化肥、农药和地膜等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农业污染。据统计,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每平方千米,远超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每平方千米的安全上限。不仅如此,化肥利用率仅为30%—40%,其余60%—70%进入生态环境,导致土壤有机质降低、理化性质恶化、肥力下降,还会加剧湖泊、海洋的富营养化。我国地膜年使用量超过60万吨,多为价廉的一次性产品,不利回收,据调查,平均残留量为3.78吨每平方千米,因此,造成的减产损失可达产值的20%。

(3)农民生活污染及由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带来的环境问题。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生活垃圾逐渐集中化,且其中多为难分解的塑料制品等。农村每年产生的约1.2亿吨生活垃圾和2500万吨生活污水,在无处理堆放及随意排放的情况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荀彦平、张有贤,2006)不仅如此,规模化养殖业的兴起带来了一种新的污染方式:养殖业的粪便直排。据统计,我国每年养殖畜禽排放的粪便粪水总量已逾17亿吨。据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23个省市的调查显示,90%的规模化养殖场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的养殖场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由于点多面广是这类新型污染的特点,对于该类污染的治理难度较大,效率偏低。在一定程度上,由此导致的水体污染与工业污染的总和相当。

(4)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在广大农村地区,地处偏远及开发度不足限制了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很多地区被迫选择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种掠夺式的开采会破坏当地的局部生态环境,进而提高自然灾害发生的几率。该类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问题,土地沙化和石漠化问题;局部地区土壤盐渍化问题;草地面积的减少;河流断流及湖泊绿洲的萎缩,地下水位的下降;矿产资源开发造成大面积土地破坏。(荀彦平、张有贤,2006)

3. 农村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及其原因

为区别于城市中的各种环境问题,总结农村环境问题特点有:污染源分布点多、面广且分散;缺少必要的污水、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置设备、场所;影响地域广、人口多、时间长,且潜在危害性大。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经分析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生存困境。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相对于城市的日趋繁荣,农村的经济发展迟滞,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部分自然条件较差地区的农民而言,迫于生计,常以开山修路、毁林种田、过度放牧、开采矿藏等方式改善生活。随之而来的,如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沙漠化、盐碱化等环境问题也因此加剧。较之城市生活,农村的工作机会偏少,农耕生产回报较慢,因此,陷入生存困境的农民们倾向于通过发展工业致富。在资本引进方面,因农村地区投资环境偏差,多以土地及矿产资源吸引资本。以此模式进入农村的各式企业,常常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牺牲了当地生态环境,加剧了农村环境问题。(荀彦平、张有贤,2006)

(2)环境意识薄弱。环境意识尚未在农村地区深入人心,而政府管理层环境意识的缺失造成的危害则更大。基层政府常关注传统职能,偏重短期经济收入,对环境问题则相对忽视。农民群众对环境权认识不深,在切身利益未受损时多轻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时则对自身权益的法律救济不甚了了。

(3)环境投入不够,法制不够健全。由于农村经济欠发达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当地政府可能尚无力组建全面的环境保护体系。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完全由国家财政补贴环保支出显然不现实。我国现有的农村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亟待完善,在部分环保领域依然存在立法空白。目前,立法上对于各个不同类型企业的环境保护规定,普遍缺乏针对性,导致实际操作中的执法难度较大。(张浩,2007)

4. 从农村环境规划角度提出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建议

环境规划是为使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合理安排。此类规划于城市中的应用已初见规模,但由于农村环境问题关注度不够,因此,农村环境规划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村已有环境保护意识,自觉采取一些环保措施,然而因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必要的引导,往往加大了环保投入却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对广大农村地区实施环境规划,是近几年我国环保事业亟待采取的措施。

农村环境规划应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农村居民提供让他们长期发展和逐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环境保障。良好的农村环境规划方案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彻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其中,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需予以重视。

(1)从宏观上规划整个区域的农业生产结构,并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关系,避免过度重复影响其经济性,大力提倡发展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在生态农业中,以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和组织开展农业,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使农村环境问题的恶化得到有效的遏止。

(2)规划要保证经济性并尽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避免过多的管理成本与税赋压力,必要时可采取政策倾斜、财政扶持。由于农民最为关注的是增收致富,因此,规划的可操作性要求农村环境规划建立在经济性的基础上。应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予农民关于环境规划的各类指导意见,改善现有制度以激励环保新技术的开发、农业技术推广,并辅以政策资金扶持、合理的生态补偿、有效的环境质量监控管理。(叶安珊,2006)

(3)注重节水节能,从源头控制污染,加强产前预防,弱化产后治理。水资源规划应开源、节流、治污并重,在西北缺水地区尽量回用中水,实行错峰调蓄补充河湖水源;农业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切实加强乡镇企业污水排放监管,避免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饮用水、灌溉水取水河道。同时,加强农业环保技术推广,建立农业污染监测网络与控制体系。对化肥、农药、农膜使用者加强教育和培训,减少施肥盲目性,推广高效、低残留农药和可降解地膜的使用,提高化肥、农药、地膜利用率。

(4)对农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注重基层干部素质培养,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保护。相关职能部门应统一协调农业资源的配置,对各企业布局合理化统筹,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展地方生态旅游。在干部素质问题上,应将环境保护的相关目标纳入干部选拔与考核指标中,加强基层干部的环保意识。在立法完善问题上,应推动环境保护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推动环保法制进程的同时,也应加强环保意识宣传、教育。(郑环,2006)

5. 结语

农村环境保护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百年大计,虽因短期效益较低一度被忽视,所幸现已得到政府及公众的关注。相信在全民关注与良好的环境规划之下,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环境问题, 分析其原因, 并从环境规划角度提出建议, 希望能为缓解并最终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特殊性,原因,建议

参考文献

[1]荀彦平, 张有贤.对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6年第4期.

[2]李世元.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问题研究.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年第2期.

[3]叶安珊.论中国新农村战略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选择.桂海论丛, 2006年11月第22卷第6期.

[4]郑环.我国新农村环境规划研究.中国科技信息, 2006年第21期.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思考 篇8

近年来, 定襄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 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 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改善村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产业调整有机结合, 通过农村饮水安全、通乡公路等工程的实施, 生态示范创建取得了一定进展,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加强, 各类危害人民群众生活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治理,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我县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表现在:镇村生活污染加剧, 农村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进展缓慢, 城郊乡镇工业污染存在隐患。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 一是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不力, 二是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机制不完善, 三是农村环保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四是农村基层环保工作机构不健全。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 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难点。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综合协调机制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没有了蓝天、碧水、青山, 再富裕也谈不上新农村建设。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增强责任感, 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抓紧抓好。县委、县政府要成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 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研究、同安排、同部署, 提高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绩效考核中所占的比重, 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加大对农村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污染事件的行政问责, 努力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落到实处。二要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点多面广, 要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打破单一的部门权责限制, 各乡镇要和职能部门建立区域的条块协调联动机制, 形成工作合力, 不断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宣传教育, 扩大环保公众参与度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主导是政府, 主体是农民。一要加大环保宣传教育。以尊重经济规律、顺应农民意愿为基本原则, 将“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 也体现在社会层面, 成为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际步骤。可以充分利用宣传栏、LED显示屏、电视、手机短信、网络等媒体手段, 向农民群众宣传环保政策、环保法律法规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环保知识, 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环保观念, 提高环保意识, 落实环保行动。二要扩大环保公众参与度。把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建立农村环保监督员队伍, 作为进一步扩大环保公众参与, 凝聚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 并作为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质的重要平台。而分布在全县各乡镇的农村环保监督员, 作为群众环境维权距离最近、反映情况最直接、解决问题最及时的“身边”监督员, 为群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了新的渠道。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环保监督活动, 提升公众对生态建设和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 并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环保监督工作, 为生态定襄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集约化程度逐渐提高, 种植业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 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快速增长,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养殖业畜禽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和农药化肥污染, 已成为当前影响定襄县农村生态环境三大污染的源头。因此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是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工作。一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完善测土配方专家系统数据库建设,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 进行科学、经济、环保的施肥指导服务, 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和配方肥施用到田。二是进一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 杜绝秸秆违法违规露天焚烧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三是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 严格化肥农药监管。四是强化农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 逐步建立“户收集、村清运、镇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模式。

四、建立多元化治理投入机制, 解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资金

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政府要安排一定比例的预算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 要设立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 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和补助力度, 并确保资金到位;要在收取的排污费中返还一部分专门用于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项目;要在乡镇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环保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二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要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 建立政府引导资金, 通过政府投入、财政贴息、前期项目补助等办法, 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种类投入机制, 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投入;要积极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区域生态补偿等方式, 探索农村公益事业社会化运作模式, 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收费制度, 重点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和生活污水处理的难题。三要加大村集体筹资力度。凡是有集体收入的村, 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环境卫生整治。同时, 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引导受益群众积极出资, 广泛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机制, 采取基础设施建设冠名权赞助, 鼓励和动员村民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行投工投劳, 发动社会各界踊跃捐资等办法, 为家乡建设做贡献。

五、加强环境风险管理, 保障县域环境安全

一是强化环境风险源的掌控。完善环境风险源数据库, 逐步实行等级分类管理。探索建立环境管理云平台, 完善管理信息, 严格监管措施, 保障环境安全。二是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深入推进专项整治活动, 在做好日常环保执法工作的基础上, 加强县、镇联动, 突出日常监督与突击抽查相结合, 特别是夜间、双休日等错时“飞行执法检查”, 增加突击抽查的频次。建立环保“黑名单”和环境违法举报奖励制度, 强化环保与检察院、公安等部门联动, 加大环境执法透明度, 依法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三是建立完善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体系。进一步强化危机意识, 着力构建以“主动预防、快速响应、科学应急、长效管理”为核心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 重点关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应急体系建设和监管基础资料, 深入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整治。完善各类环境应急预案, 加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演练, 不断增强处置能力。四是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不断增强突发环境事件中的现场快速响应和应急监测能力, 切实保障应急监测在污染事故处置中发挥更大作用。继续加大重点监管企业监督性监测力度, 深化在线监测数据在环保执法中的应用。

总之, 我们要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为主要任务, 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为全面推进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基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调研分析[J].价值工程, 2011 (3) .

关于开展农村环境监测的思考 篇9

关键词:农村环境监测,问题,对策

1 农村环境监测的内涵和内容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民聚居地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及社会条件的总和。而农村环境质量是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以及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环境质量, 主要包括农村水环境、空气环境、土壤环境质量, 以及农村环境中农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的质量。

所谓农村环境监测是指对农村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监测与评价的活动。长期以来, 我国更注重的是对城市环境的监测, 关于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实践较少。随着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应在依法治理环境的前提下, 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的监督, 合理利用农村资源,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最大程度地优化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例行监测。作为农村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例行监测时要注重提高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二是监视性监测。对农村环境质量要加强监视性监测, 要将仪器监督、人工监督和生物监督等办法用到主要污染单位的治理中。三是特种目的监测。主要包括污染源调查监测、污染事故仲裁监测和企业升级监测等。四是研究性监测。研究性监测是以某生态环境课题的研究目的为前提, 测试由排放源到受体的全过程, 并观察在此过程中污染物的浓度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2 我国农村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环境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国现行的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 因此, 在农村环境问题的管理能力上表现出力量薄弱、实用性不强和缺少相应的政策等特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的匮乏, 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难以建立良性运营的市场机制。二是由于农村普遍没有开展环境质量监测工作, 一些污染事故也无人处理。农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环境污染问题也无处咨询。三是由于农村环境管理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 因此在开展农村环境监测工作时, 往往出现要么大家都去管, 要么大家都不管的状况, 影响监测工作的开展。四是在农村环境监测工作中缺少统一的相关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对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2 农村环境监测力量薄弱

虽然目前政府机构中农村环境保护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但是县级环境监测站往往存在人员编制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我国的县级环境监测站一般建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又有当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并不突出, 因此, 县级环境监测站的人员编制一般核定在5~10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人员短缺问题日益凸显。目前, 县级环境监测站技术拔尖人才极度匮乏, 人才结构不合理, 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的状况还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 从而导致农村环境监测的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正常业务难以完成, 新业务也难以开展。

2.3 农村环境监测没有形成常态化

目前, 农村环境监测工作仍存在很多缺陷, 比如监测指标模糊, 检测内容不明确, 监测频率不规律等, 这些缺陷使得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离常态化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在农村环境监测过程中, 很多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 监测工作常常被忽视。重点监测和常规监测相结合仍处于初级阶段, 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相结合相对较弱, 农村环境监测处于不规范的状态。如果没有农民的监测诉求, 或者项目建设没有特殊的要求, 监测部门一般不会实施主动监测, 然而,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监测工作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

3 完善农村环境监测的对策

3.1 健全农村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目前很多地方农村的环境监管工作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真空状况, 因此,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农村的环境监管体系, 努力形成“层级职责清晰、面上责任落实、运转制度保障、防治公众参与”的农村环境工作的新局面, 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完善农村环境监测的各项工作制度的建设, 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环境监测标准和技术规定, 创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科学评价模式, 保障农村环境监测的质量, 促进农村环境监测水平的提高。

3.2 加强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环境监测的有效开展, 离不开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努力, 因此, 必须强化农村环境监测队伍建设。一是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县级环境监测站应根据实际业务工作的需要, 按照“因需设岗, 按岗设编”的原则, 确定合理的人才结构, 满足工作需求。二是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环境监测的人才培养机制。利用各种形式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 可以请行业内的专家到现场指导和传授经验, 对主要业务人员和技术骨干进行轮岗培训, 提高环境检测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促进农村环境监测队伍的可持续化发展。

3.3 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监测工作

要对农村环境状况全面了解和掌握, 遵循优选点位、强调代表性和随机布点、突出重点的原则。一是重点监测与常规监测相结合, 对于关系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 要重点监测。二是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 对于农民群众强烈要求的问题, 要主动监测, 发布监测信息, 确保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监控。三是联合监测与独立监测相结合, 应加大监测力度, 拓宽监测层面, 实现资源共享。四是职能部门监测与群众监督相结合, 职能部门应在农村环境监测中发挥核心作用, 同时也需要农民群众的密切配合, 这是监测工作的理想状态。

4 结论

开展农村环境监测是统筹城乡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对于掌握农村环境质量现状, 制定针对农村环境的保护措施,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 我国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刚刚起步, 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农村村庄特点的空气、地表水、饮用水源、土壤等环境要素的采样布点方法和监测指标迫在眉睫, 需要广大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廖岳华, 罗岳平, 赵晓军.关于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思考与实践[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1 (3) .

[2]赵怀全.浅谈农村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绿色科技, 2014 (6) .

[3]马士魁.农村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宁夏农林科技, 2012 (6) .

农村畜禽散养对环境污染思考 篇10

通过篾厂乡养殖业调查,全乡2015年散养畜禽饲养量为生猪68006头、大牲畜9769头(匹),家禽143092只。年排粪尿12.4万t和5.14万t,其中沼气、化肥应用只占排放的60%左右,其余部分被乱堆弃或雨水冲入河道。给治理环境污染带来了压力,畜禽粪便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畜牧业污染治理势在必行。

农村畜牧业污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传播“人畜共患病”;造成空气恶臭;造成水质下降;影响畜产品安全。

2 畜牧业对环境污染的原因

畜禽养殖散乱,选址不合理,受本地生活习惯的影响,大部分农户都有自己的猪舍并且都是建设在房前屋后,养殖一到多头不等的猪,产生的污水、粪便乱排乱放,大牲畜、家禽饲养为放养,无固定的圈舍,导致粪便乱排泄。影响环境卫生;农村居民环保观念薄弱,畜禽散放混养,畜禽粪便乱堆乱放,使得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粪污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理跟不上,大部分沼气设施年久失修,无法使用,村庄排污管道、沟渠不健全,雨污不分离;农牧脱节,粪便综合利用率低,由于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土地大量荒芜,庄稼种植面积缩减严重,农家肥使用越来越少,导致粪便堆积,无法全部进行消耗处理,粪便资源没有得到更有效的综合利用;病死畜禽乱丢弃导致空气恶臭,疫病传播。

3 减少农村畜牧业污染的措施

3.1 加强畜牧业污染宣传教育

不断提高养殖户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认真分析和调查研究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充分认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污染治理工程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让广大养殖户自觉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自觉按照畜禽养殖、粪污处理的相关要求进行生产。

3.2 规范建设圈舍

针对本乡内农户有饲养年猪和放养土鸡的习惯,合理安排猪的圈舍建设,要求有干湿分离的堆粪区,并要求加盖顶棚;有独立的排污管道和污水处理池,必须水污分离,定期清理。大牲畜和家禽实行圈养。

3.3 科学处理粪污

采用雨污分离的污水处理池净化污水;利用畜禽—沼气—农作物的方式处理粪污;推广立体养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开展养殖业或者在草地、荒坡实现放养,实现资源多层次综合利用,提高畜禽产品质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农牧结合,充分利用粪便堆积发酵,作为农作物的肥料提高作物产量,降低作物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用水量,畜禽粪便采用干清法清理,尽量少的使用水冲,畜禽清洗用水是畜禽养殖的主要部分,尽量少的使用水冲,减少液体污染物排放总量。饮水方面鸡场、猪场采用饮水器,可大幅度减少舍内的饮用水及污物排放。

3.4 开展生态养殖,建立生态养殖场

发展环保型畜牧业,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如畜林种养结合、林下养鸡等养殖模式,这样做即能做到废物的充分利用,又能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污染问题。

3.5 加强对畜禽养殖业法律、法规执法力度

坚决打击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案件,大力宣传畜禽污染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提高畜禽养殖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对畜禽粪便及污水进行综合整治,防止任意排污和粪便乱堆乱放现象的发生。使广大畜禽养殖户明白自己肩负着治理环境、消除污染的责任,从而减轻和消除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也促使畜禽养殖户及早注意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同时,严格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病死动物及产品无害化处理既涉及到社会公共卫生,也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相关设备设施建设的投入,规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

3.6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以全乡精准扶贫、整乡推进为契机,建立健全政府、养殖户、社会力量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乡村排污管道、排污系统建设的资金投入和监督检查;采用多种措施确保农村养殖业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到位,推动农村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

摘要: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村庄进一步美化亮化,但是畜牧业污染不容乐观,主要是农户散养的猪、牛、禽等的粪尿对居住环境和水源的污染,因此,对如何加大农村畜禽养殖业发展,提高畜牧业的管理水平,有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促进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必要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就如何降低农村畜牧业污染周边的环境,加快篾厂乡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意见。

城镇化中农村环境问题 篇11

目前我国乡镇大概四万个,行政村60万个左右,每个行政村一般有10-13个自然村。现在这些乡镇和村几乎都没有环境治理设施,环境治理上我们国家整体上是欠账的。现在每年90亿吨的污水、2.8亿吨的垃圾,绝大部分都没有处理,都是自己排放。有一个形象说法“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农村的饮用水安全,还有3亿人口的饮用水是不安全的,包括土壤污染的问题现在大家都非常关注。整体看,我国环境形势就是这样的现实。

在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方面我们还面临一些农村自身环境污染的特点。我们做土壤污染调查的时候,甚至上百年土壤的金属污染还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禁用“666”,现在有一些土壤还可以检测出“666”。我国从环境保护到现在四十几年,整体设计都是围绕城市和工业设计的,包括法规标准体系、监管体系,面对农村、面对农业很难适应。比如有些畜禽养殖场排污超标,老百姓不断地上告,有些地方部门去执法说你得停产整顿,养殖场所就问执法人员,你让我停产是不给这些牲畜喂养还是不允许它排?再一点就是我国的投入不足,从2008年—2012年国家投入135亿,地方财政146亿,这些投入才治理了4%的行政村,大概2.6万个村庄,所以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有一定的难度。

在农村环保工作的重点思路上,下一步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的综合整治,饮用水安全保护问题,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问题,这是重中之重。下一步还会重点推动全县覆盖,试行全省全覆盖,增加连片整治要求;二是畜禽养殖,“黄埔江漂浮死猪事件”也给我们上了一课,我们国家养殖业比较复杂,今后重点还是在规模化养殖上,密集养殖区管理起来非常难;三是土壤问题,今年1月23号国务院发了近期工作安排提出要实施土壤环境保护工程,实施“以奖促保”的政策,尤其是2013年将会有一些重点突破的工作。

针对今后的农村经济形势,有两方面建议。第一个方面建议关注三大问题:

1.城镇化过程中和农村经济社会尤其是和环境间的联动关系。因为城镇化以后不可能是空壳子的,没有产业支撑的,现在城市里“退二进三”(缩小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退二”退到哪里了?肯定是退到郊区,郊区往往是城乡接合部,往往是重点城镇化的区域。所以到底城镇化对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带来的积极因素是什么?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什么?如何有效应对?这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

2.关注农村的土壤安全问题。现在国家重点跟进是耕地和饮用水源地的土壤将作为重点考虑。

3.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在我们大量用人工系统替代自然系统将来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

第二个方面,建议关注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或者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一是特种种植养殖,现在是很多农村地区发家致富的来源。二是生态旅游,比如说农家乐,这也是延长产业链,甚至有和养生结合起来的。三是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大家都高度关注食品安全,环保部也在大力推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有机食品在国外占10%-15%,我国只有3%,所以说增长空间很大,这也值得我们关注。将来在水源涵养地区就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支持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为本刊记者范颖华根据作者2013年4月10日中国社科院农村所主办的《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2-2013)》出版发布暨中国农村经济形势研讨会上发言整理而成)

对农村音乐教师工作环境的思考 篇12

笔者走访了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郑州大学等几所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据调查, 那些从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宁愿改行也不愿意再回去, 就是回到农村任教, 也是暂时的, 希望有一天往县市调动。因为他们当初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要跳出“农”门, 脱离贫困。城市户口的毕业生习惯了城市的生活, 更不愿去农村工作。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音乐教师工作环境较差,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音乐教师地位低下

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对部分教师进行访谈得知, 很多学校的主管领导仍然存在着“主科”和“副科”的偏见, 认为音乐课与美术、体育课都是“副科”, 戏称“小三门”, 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导致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经常受到其他文化课的冲击, 音乐课常被当作自习课来完成文化课老师布置的大量作业。音乐教师在校地位之低下更是可想而知了。有很多学校往往把一些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安排在所谓的“副科”教学岗位, 让他们兼代如音乐课这样的一些与升学无关的科目。在所调查的农村学校中, 87.5%的音乐教师是兼职教师 (主要教文化课, 兼带音乐课) 。而在评优等方面, 基本上与这些所谓的“副科”老师无缘, 近93%的教师反映不能享受和其他学科相同的课时费、奖金等待遇, 严重挫伤了音乐老师的积极性。此外, 家长和社会上一直存在着“学生读书是为了升学, 跳出农门”“学习音乐没有用, 不当吃不当穿、不正经、不务正业”等观念。

农村广大的音乐教师在以上这些方面都受到的许多不公正的待遇, 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 工作倦怠, 由于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对音乐教育的轻视, 76.9%的教师改弦易辙, 骨干教师队伍流失严重, 从而影响了音乐学科的正常教学。

2. 教学设施简陋

据调查, 有97%的农村中小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 只能在上文化课教室里上音乐课。由于教学班集中, 其中一个班级上音乐课, 整个学校都知道了上课内容。钢琴的普及率在农村的高级中学里只占2%!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上音乐课还是只用一个破旧的、问题百出的脚踏风琴, 但年代久远一般都不能用, 条件稍好的就用录音机辅助或录音机直接教唱歌。至于说音乐教室、钢琴、功放音箱、多媒体……都只能是农村音乐教师的梦想。

很多学校在资金投入方面首先考虑的是课桌椅更换、实验室建设、运动设备器材购置等, 较少考虑音乐设施方面。农村地区音乐教育方面的投入是少之又少, 以前很长时间里甚至没有考虑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纵使专业音乐教师使尽浑身解数, 也难以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3. 工资福利待遇差

农村地区长期以来经济、文化发展滞后, 交通、通讯不发达, 教育经费不足。在广大农村, 除了有编制的教师工资是县财政拨款外, 还有一部分是非在编的教师 (被称为“民办教师”) , 他们的工资由村支部拨款, 几年都不发工资, 教师工资严重拖欠, 其他方面的福利津贴更无可提及。

2011年8月28日, 在第2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温家宝总理深刻指出:没有农村教师就没有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就没有人才的成长。农村音乐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强有力的音乐教师队伍, 要留住优秀教师, 引进优秀教师, 应全力加强改善农村音乐教师的工作环境:

1.加强思想建设, 牢固树立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念

心态决定状态。要想真正改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环境, 各级教育应革新旧的教育观念, 尤其是校领导的观念。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要想评论学校, 首先要评论他们的校长。合格的校长必需懂得美育, 只有在校长科学而民主的决策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才能得以发展。因而,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经常开办校长培训班, 从宏观长远的角度科学全面认识音乐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把思想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 真正做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加大资金设入, 确保农村音乐教育的基本需要

政府应加大教育的资金投入, 加强对农村教育投资体制的监管, 使有限的教育经费真正在农村学校教学中发挥作用。

一是要探索建立教师工资、待遇的中央、省 (市区) 、县三级政府共同承担制度:要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改善农村教师的住房条件, 把实施农村教师的安居工程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 兴建教师公寓或教师住宅小区, 实现农村教师生活城镇化, 使其安心乐教;切实保障农村教师能享受到与当地公务员同样标准的医疗与养老保险等待遇。并对长期献身于农村教育的教师进行奖励, 以激励更多的教师安心执教。

二是要加大对改善音乐教学条件的投资。首先学校应配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设施, 如教学用具, 音响设备与音响资料等。音乐教学的辅助手段尤为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 “唱”需要乐器辅助定调, “创造表现”需要学生亲自操作简单的乐器。有条件的情况下, 应配备音乐教室。同时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此外学校应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总之, 在崇尚人性化教育, “以人为本”的今天, 我们也应该给予教师中的弱势群体——农村音乐教师更多的关注, 切实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 吸引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投入到农村音乐教育事业中来, 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 贯彻落实国家农村音乐教育政策, 切实改善农村音乐教师工作环境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抓住未来消费者下一篇:服装艺术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