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县农村经济与环境发展的问题思考

2024-06-04

长丰县农村经济与环境发展的问题思考(通用9篇)

长丰县农村经济与环境发展的问题思考 篇1

长丰县农村经济与环境发展的问题思考

【摘要】对于长丰县农村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本文中进行了详细思考论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长丰县 农村 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区域环境建设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目前,全县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发展热潮的同时,环境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长丰县位于安徽省中部,为合肥市辖县,1965年由寿县、定远、肥东、肥西四县的边缘结合部划并而成,因境内大部分地区属清代寿州长丰乡,而取“长丰”之名,寓意“长治久安,人寿年丰”。现辖15个乡镇、1个省级双凤开发区,总面积1922平方公里,总人口80.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7万人。县城水湖镇,南距合肥市70km,淮南铁路,合淮高速,206国道,311省道穿境而过,县域内外交通四通八达。

一、我县农村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活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大部分村没有统一收集垃圾统一转运设施,也不能统一处置,管理措施不足,村民的环保意识不强,个别村庄的垃圾乱倒,没有足够的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尤其是那些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受到影响的是农村群众的生活环境。

(二)没有利用资源优势的观念

部分的乡镇过分强调客观理由,没有资源,没有项目,没有积极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缓慢。但同样的水湖镇,但它可以根据乡情,主动争取更高层次的政策,资金支持,强大的服务,建市场,搞宣传,“长丰草莓” 已成为富裕和发展的主导产业,这说明乡镇经济发展在主观努力上是不够的,发展观念不够创新。

(三)畜禽污染治理项目进展缓慢

目前,我县尚未建造专业养殖区,在农村地区的牲畜和家禽大多是分散的小农户,没有环评手续,也没有缺乏污染治理设施,没有粪便处理设施的综合利用,集中管理难。

(四)群众的思想观念存在问题

部分群众对企业的保守思想,缺乏整体的概念,发展的概念,法治的概念。漫天要价,企业在征收领域过程中百般刁难,在修建道路,电力的架设方面,村名以各种不正当的原因,人为阻拦。

(五)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普遍存在目前,我县对于农药的使用,尚未有具体的管理措施,他们大多使用普通化肥,其中的肥料渗入土壤和水体,农田和周边环境受到威胁。

(六)一些存在资源的浪费

比如,农作物收获时所产生的作物秸秆大多数农民都直接就地焚烧。这不仅对当地的大气环境产生了污染,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对于动物产生的粪便等大都直接被泼洒在了农田里,这样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沼气的设施,造成大量浪费。

(七)宣传工作的欠缺

政府组织,机构和部门在植树活动中,没有有效对树苗的管理和保护,所以大部分的幼苗刚种死亡或被破坏。此外,当地村民不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主要是由于村民对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看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因此,一直对于这些活动比较消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当地政府不耐心细致的宣传,不做出很大的努力,那么对于我县整个地方的植树造林,环境保护工作是困难的,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加强农村经济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环境建设工作机制,在经济和环境治理工作实现零的突破

首先,把环境建设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党的经济,执法,社会事业和其他管理部门的不同性质和功能,提出不同的环境建设任务,确定不同的环境建设指标考核分值。其次是给党的部门相应的环境治理职能,在党的部门的考核指标下,以提高经济和环境治理的努力。然后,建立县乡企业征山,占地等事宜协调处理工作组,负责处理此事的组织和协调。最后,法律建立了科学合理机制,统一规范企业征山,占地面积补偿措施,在一个统一的政策,统一标准下的相关问题的处理,杜绝群众互相比较,漫天要价的现象,减少不稳定因素。

(二)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在农村的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环境的热点,难点问题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水源保护,畜禽养殖,农业无害化污染防治,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污染无害化处理技术,保护农村环境,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

(三)加强基层环保力量,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引导舆论

逐步建立农村基层环保机构,提高环保督察制度在乡政府,继续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的知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并调动他们参与的农村在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模式。

(四)在政府的支持下逐步增加对社会和环境的投资渠道,切实加大农村环保投资 首先,政府应每年安排一些农村环境保护预算,确保资金到位,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排污费;积极争取增加投资重要流域和区域污染控制的水源;然后是要采取倾斜,要优先为环保类项目的资金补助及其他环保设施业务。最后,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种类型的投入机制,利用资源的补偿,区域生态补偿,并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五)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我县可以在不同的乡镇投资建立农作物秸秆回收处,以合理的价格将农民手中的秸秆统一回收起来,然后可以建立沼气池进行沼气发酵,再将其供农户使用。这样不仅做到了废弃物的充分利用,还可以做到保护环境,避免了其产生的安全隐患。

(六)实现干部的思想在人文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

人类生存整体环境的基石和根本的人文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

干部要持之以恒地对群众开展思想教育,注重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和强化四种意识。

1.开放意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要靠项目,通过开放,教育干部和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靠山吃山”的概念,强化零资源排放的概念,建立庞大的开放意识。

2.整体情况。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全局意识,整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并建立一个科学的发展观。

3.法律意识。增加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知法守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4.进取意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摆脱掉保守思想,培育发展自觉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强化责任,密切配合,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决策机制

一个是要加强企业管理和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律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主要责任包括各种环境的严格考核,奖励和惩罚制度的实施,各级政府村和生态环境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编制包括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其次,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与通力积极合作,建立长期的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分工明确,劳动协调性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结束语

碧天蓝水,空气清新,是理想的描绘我们的新农村生态环境。虽然我县广大的农村人口居住分散,自我净化能力比城市要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县人民不需要关心农村污染。相反,由于我县赖以生存的食物,油,蔬菜大都来自本地农村供给,农村污染的关注,不仅不能低于城市,更要超过城市。而且农村经济发展对于推动我县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我县新的经济推动的关键所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县的农村环境是健康的,充满希望的,也是值得我县人民所称赞的。

【参考文献】

1.李惠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和对策.应用能源技术.2011

2.李丽萍[1] 张宏宇[2].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与思考.农民致富之友.2010

3.惠振鹏.关于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2008

4.赵毅宏.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调研.2011

5.长丰县农业委员会

6.强文哲[1] 傅智勇[2].论增强人文环境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006

7.蒋志平.环保,不能热了城市冷了农村.2012

长丰县农村经济与环境发展的问题思考 篇2

从概念上说, 经济发展软环境主要是指经济发展中不具有物质形态的非经济因素, 它包括思想与观念、政治与文化、法律与政策、体制与机制、管理与服务等内容。它与交通、资源、通信等硬件条件, 构成经济发展整体要素, 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快慢程度。其内涵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营造是政府职能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政府是环境营造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 政府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软环境。我们说政府职能转变是软环境, 主要是指政府的透明程度、办事效率、工作机制和廉洁状况。这就要求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 要自觉地把权力转化为责任, 把管理转化为服务。

1.2 经济发展软环境是机关公务人员的服务质量。

一般说来, 软环境建设上的问题, 往往出现在那些与基层、与企业、与群众、与投资者经常打交道的公职人员身上。从这一意义上讲, 我们说公职人员的服务质量是软环境, 主要是指公职人员的服务态度、责任意识、自身能力和工作作风。这就要求每个公职人员要人人成为环境, 真心实意地为服务对象着想, 为服务对象负责。

1.3 经济发展软环境是社会诚信程度。

在现实社会中, 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选择, 往往看重的是你这里能否有良好的社会诚信度, 其投资的回报率能否有效的实现。从这一意义上讲, 我们说社会诚信程度是软环境, 主要是指政府要讲诚信, 企业要讲诚信, 公民要讲诚信, 投资者也要讲诚信。事实上, 最讲诚信的地方, 就是对外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1.4 经济发展软环境是浓厚的文化氛围。

地域文化既是历史的产物, 也是现代文明的创造。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并以其独特的优势, 成为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象征。大概说来, 投资环境好的地方, 都是文化氛围浓的地方。从这一意义上讲, 我们说文化氛围是软环境, 主要是指这个地方有没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有没有特色明显的文化产业, 有没有知名的文化品牌, 有没有活跃的群众文化活动。如果有了这些, 就能构成强大的文化支撑, 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奠定定基础。

1.5 经济发展软环境是社会治安的实际状况。

其实, 社会治安实际状况如何, 对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试想, 哪个投资者愿意把资金投放到一个不但回报不安全, 甚至连人身安全都不能保障的地方去?从这一意义上讲, 我们说社会治安状况是软环境, 主要是指那里的治安、刑事案件的发生程度、黑恶势力的存在程度要低, 社会稳定和环境的净化程度要高, 为投资者的全力营造一个“安全、赚钱、舒心”的环境。

2 干扰和影响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各种不利因素分析

2.1 政府职能错位的影响。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 政府的职能还没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而很好地转变过来, 有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市场主体, 直接参与应由市场运作的事情, 使政府应有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 这不但制约了经济发展软环境, 而且也降低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2.2 经济管理部门违规操作的影响。

本来, 经济管理部门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 理应是“纳税人”的“保姆”, 但是, 有些经济管理部门过分看重于手中的权力, 在实施管理过程中, 乱检查、乱收费、乱推派, 甚至不顾企业和投资者的实际情况, 随意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 影响了企业和投资者的正常生产和经营, 这不但伤害了企业和投资者的信心, 而且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2.3 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的影响。

服务于经济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是执法部门的重要职责, 执法人员是代表国家行使执法权, 是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建设者和“保护神”。然而, 有些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 在执法过程中不能秉公办事, 而是以情代法, 甚至把执法权力变成为部门、为个人谋取利益的工具, 使社会正义受到侵害。

2.4 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不高的影响。

服务行业是直接为企业、为投资者提供服务产品的部门, 这些部门, 特别是那些服务“窗口”的服务质量的高低, 对经济发展软环境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从目前来看, 有些服务部门, 缺少“亲商”理念, 对服务对象不但态度生硬, 而且办事效率低下, 给人一种“出了这个门就不想再进”的感觉。这样的服务环境, 能引来大项目吗?能招来大客商吗?能实现大发展吗?能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吗?

2.5 社会舆论“杂音:

”太大的影响。作为一个社会来说, 一点舆论“杂音”没有是不现实的, 但是, “杂音”过大就会引偏舆论导向, 自己把自己的环境搞坏了。像那些无中生有的“告状风”、小题大做的新闻炒作风、茶余饭后的怪话议论风等, 都在潜移默化地消磨人们的斗志, 恶化人们的情贯, 使人“干也不是, 不干也不是, 干不好更不是”。试想, 这样的环境怎么能激发人们的创业热情, 又怎么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呢?

3 建设一个健康良好的软环境应当采取的基本对策

3.1 要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是由过去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一是要在理念上转变, 即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为我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服务。二是要在方针上转变, 即要坚持非歧视性原则, 公平地对待企业和公民, 保护和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三是要在宗旨上转变, 即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宗旨, 把工作重点放在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公共产品、搞好公共服务上来。四是要在机制上转变, 即要坚持公开透明的运行方式, 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

3.2 要规范行政行为。

从身边发生的一些破坏软环境的案件来看, 大都是由于行政行为不规范造成的。因此, 我们要把规范的重点放在经济管理部门、执法执纪部门和各服务“窗口”, 特别是要放在与企业、与群众、与投资者有直接管理关系的公职人员身上, 使其既不能不作为, 又不能乱作为。一是要进一步清理审批项目, 缩小审批范围。二是要进一步清理收费项目, 降低投资运行成本。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办事程序, 提高办事效率。四是要进一步约束公职人员的管理行为, 执法行为和服务行为,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五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干扰、破坏经济发展软环境案件查处力度, 在全社会形成强烈的软环境建设意识。

3.3 要提高服务水平。

要建设好经济发展软环境, 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就是提高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服务水平, 力争在“依法服务、诚信服务、创新服务、高效服务、廉洁服务、人性化服务”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一是要变一变感情。要在思想上树立“亲商”理念, 在感情上贴近企业、贴近投资者, 在工作上要善待企业, 善待投资者, 将其视为自己的服务“上帝”。二是要变一变位置。在服务过程中, 要善于换位思考, 也就是说, 假如你是企业, 你是投资者, 你希望怎样为你服务?如果我们都能这样来考虑问题, 相信一定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答案, 获得截然不同的结果。三是要变一变角度。在现实工作中, 我们有些做法, 或者企业和投资者的某些要求, 和现行的某些政策规定的符合,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就应该按照有利于企业、有利于投资者的原则来调整一下角度, 既要体现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服务, 又不硬碰“高压线”。

3.4 要健全监督机制。

长丰县农村经济与环境发展的问题思考 篇3

近几年,全县卫生工作紧紧围绕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这一主线,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对标百强县,在深化医改、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强化新农合保障水平、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初步建立“统放结合、适度把握、责权对应、奖罚分明”的管理体制。为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的目标。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居民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快乡村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尤为重要。课题组就如何进一步提高长丰县农村医疗卫生保障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我县农村卫生医疗服务事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共有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232家,其中县级医疗机构2家,县直卫生单位7家,乡镇卫生院(防保站)20家,民营医疗机构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10个,村卫生室191所。全县医疗机构共有病床1235张,平均每千人达1.62张。在职医务人员1060人,副高以上职称15人,中级职称196人。

1.乡镇卫生院基本情况

乡镇卫生院是具有卫生行政和医疗预防职能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承担着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任务。在我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乡镇卫生院处于联结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与村卫生室的中枢地位。2010年9月我县启动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成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建立、人事制度改革、分配激励机制建立、绩效考核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等方面改革。初步建立了财政投入保基本,医院收入保发展的机制。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分院)临床用药全部通过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采购中标药品,零差率销售,药价降幅超过40%,广大群众从取消药品加成中直接得到实惠约2200万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药养医”的局面。

2.村(居)卫生室基本情况

村(居)卫生室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处于网底,主要承担健康教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女、儿童、老年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及医疗服务。我县从2007启动乡村(居)一体化村卫生室建设工作,目前全县已建成运行191个村(居)卫生室,共投入资金1255.2万元,其中卫生院自筹资金占50%。服务农村人口数量608513人,年门诊数量111.34万人次。现有在岗村(居)医务人员499人,其中具有执业助理及以上资格的有117人,50周岁以上115人,占据总人数的23%,35周岁以下69人,占总人数的13.8%。从2013年7月起,我县在乡镇试点推行乡村(居)医生签约服务,通过在村医和村民间建立稳定的契约型服务关系,由村民自愿选择村医并签约,村医作为签约服务的第一责任人包医到户;签约后,村民可享受基本医疗、基本公卫、健康评估、转诊等服务;有需要时,只要一个电话,村医就会上门提供诊疗服务。

二、当前我县农村卫生服务呈现的新特点

调查发现,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常住人口的减少,我县乡镇卫生服务呈现出三个新特点。

1.服务对象以常年在家的非青壮年为主。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人口老年化的加剧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壮劳力外出务工,农村就诊居民以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人为主,乡村医疗服务对象逐渐以老年人和幼儿为主体,所占比例约为80%。

2.住院治疗病因主要为基础性疾病。农村居民中一些基础疾病(如:慢性病、常性病、多发病、老年病)病例比重逐渐加大。老人常见病为高血压、心血管、脑血管、哮喘病等慢性病为主;儿童多为外伤、流感等一般性传染性疾病。

3.医疗需求由传统的诊疗需求不断向健康需求转变。随着老年病及慢性病患者日益增多,针对腰椎、颈椎、中风后遗症、肢残、肩周炎、风湿等疾病进行的中医药手段结合现代理疗康复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和重视。

三、对策与建议

加强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美好乡村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保障。

1.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为了有效提升全县医护质量医技水平,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和设备短缺问题,保证本地病源不流失,建议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加强基层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项目,逐步形成一个针对性强,覆盖面广、运行有序、保障有力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框架。

2.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和谐的医院文化氛围,追求单位与个人的共赢是留住人才的根本。一是卫生院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管理层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随时了解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的思想动态,及时协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员工对医院的归属感和满意度。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形成团结、进取、合作、竞争的医院文化,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到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

长丰县农村经济与环境发展的问题思考 篇4

西南生态脆弱区环境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思考

西南岩溶山区是举世公认的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系统之一,也是我国典型的极贫困代表区域之一.当前,在西部大开发的.大视野下,不仅要对长期以来遭受破坏的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进行恢复和建设,而且要发挥潜在的资源富集优势,消除贫困,把环境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西南岩溶山区生态、资源、人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马贤惠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学院西部开发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4刊 名: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年,卷(期):“”(4)分类号:F127关键词:生态脆弱区 资源 开发 利用

长丰县农村经济与环境发展的问题思考 篇5

[内容提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发展环境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和吸引投资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代表一个地方的对外形象和发展潜力,对于一个地方科学发展、突破发展、和谐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结合实际,深入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出发,提出了针对性、科学性、政策性、操作性很强的建议和对策。[关键词]发展环境优化调查建议经济发展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直接反映了一个地方思想解放的深度、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和行政执法水平,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建设的速度、对外开放的广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就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推动上津科学发展、突破发展、和谐发展,我进行了一些调查与思考。

一、现状透视近年来,上津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的开放带动战略,始终坚持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通过全县上下的齐心努力,经济发展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上津的形象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全县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滞后,特别是经济发展环境依然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发展环境不尽人意的地方仍很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领导干部认识不足。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经济发展环境的竞争,资金、技术、人才都是从环境差、效益低的地方流向环境好、效益好的地方,改革开放初期,大量人才、资金、技术流向沿海开放程度较高地区,“孔雀东南飞”现象,就是人们追求事业最大发展空间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突出表现,这是一个社会规律,也是人们思想的普遍反映,然而,一些领导干部对此认识不足。有的单位和部门特别是一些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心中无全局,只有部门的一亩三分地,把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只要触及到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便斤斤计较、寸步不让、工作难以推动。有的部门和单位的领导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表里不

一、阳奉阴违,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局部利益,闹得是非不断,矛盾突出,没有企业想企业,没有投资想投资,有了企业宰企业,有了投资就设卡,动不动就堵门断路,完全是一幅“地头蛇”的架式,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二是少数单位部门风气不正。一是服务意识淡薄。个别部门工作人员本末倒置,高高在上,重管理轻服务,把党和政府授予的权力作为刁难企业、单位创收、个人谋利,为难群众的工具,重人情、轻原则,门难进、脸难看,工作疲沓,甚至有吃、拿、卡、要的恶劣现象。二是机械执法。一些执法部门把部门利益摆在第一位,不是一切从有利于发展出发。而是变着法子为部门着想,墨守成规,履行职责时上推下卸,有利可图时就你争我抢,从来没有想过要如何去规范管理、如何去服务社会。结果执法部门是得了点好处,却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伤了企业的感情,损坏了上津的形象。三是一些基层单位和干部做事不讲规矩。一些基层干部,置县委、县政府的三令五申于不顾,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置入脑后,你开你的“绿灯”,他亮他的“红牌”,目的就是想谋取私利。造成“领导表态都很好,实际办事却太难”的局面,也就是人常说的“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三是个别执法人员滥用职权。突出表现为乱作为、不作为和慢作为。个别执法人把检查变成了找茬,执法变成了治人,想吃谁就吃谁,想查谁就查谁,想罚多少就罚多少,把服务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少数服务单位成为企业头上的一座座大山,加重了客商、企业负担。有些人占据了一个很好的位置,手中握着人民给予的权力,不是好好地珍惜,而是为所欲为,把职权变成特权,变成拉关系、捞好处的工具,到处谋私利、捞好处。

长丰县农村经济与环境发展的问题思考 篇6

经济学者提出一个观点——环境也是生产力。通过绥棱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个观点十分正确。新的县委班子组成后,按照“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要求,将全面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整体谋划,把握关键,完善配套机制,使经济发展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就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建设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我县经济发展环境的现状 [文章-帮您找文章]

1、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理顺。通过两年来的探索实践,县委班子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用全新的施政理念,推动**经济的发展。针对我县经济基础较差,实力较弱的实际,提出了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与域内的林业局、省浆果研究所、**农场及***两个部队农场等客属单位,成立了联席会议及多边或双边会议的联系机制。从而打破了过去那种互相封闭的被动局面,通过发挥**林业局的林木资源、省浆果研究所科技成果、**农场的旅游资源、部队农场机械化农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科学谋划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谁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明显,就由谁来统领。不搞小而全,避免重复建设,为**经济的腾飞聚合了力量,增强了实力。采取改革措施,重新调整了经济和发展改革局、经济局、商务局等机构设置和工作任务,理顺了工作体制。为了加大改善环境工作领导力度,县委制定了《全县整治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方案》,将工作任务分解成舆论环境、服务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行政审批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六个专题,同步推进。做到了分兵把口,责任到人,形成了层面清晰、任务明确、职责到位的工作推进机制。同时,加大工作的督查力度,县委、县纪委抽调人员成立了整治经济发展环境稽查队,专项督查各部门的践诺情况,及时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

2、浓厚的舆论氛围已经形成。为了突破思想上的障碍,我们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学浙闽、找差距、快发展”大讨论。经过认真学习、查摆、整改,全县共查摆出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思路不宽、队伍建设不力、执法理念僵化、服务意识淡漠、科技含量低等7个方面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共2600多条。通过“揭疤触痛”、“换脑洗心”,接触深层次问题,提高认识,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在县电视台设立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专栏节目,通过正反两方面事例的宣传,努力在全县上下大力营造“支持经济发展是功臣,阻碍发展是罪人”的舆论氛围,要求26个执法执纪部门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做出放宽经济发展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公开承诺。强化了激 励机制,重奖举报者。同时,出台《关于对在项目建设中有突出贡献者给予相应待遇的意见》,明确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给予奖励,进一步营造全县上下都支持发展的工作导向。几年来,总结推出了国税局等5个先进集体和**等10名个人典型。设立大型宣传牌45块,书写标语1684条,在县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专栏节目28期,专题新闻82条,人物专访8期,专题片6部,在省部级以上报刊发稿13篇。浓厚的舆论氛围,发挥了较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3、优惠扶持政策更加宽松。县委提出:“别人能给的政策我们都要给,别人不能给的我们也可以给”。在县委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有关解放思想、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招商引资、劳动力资源开发、推进畜牧经济、绿色食品开发、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国企改革等项工作的十个配套文件。制定出台了《关于招商引资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暂行规定》、《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意见》、《非国有经济发展工作实施意见》、《争取外来资金奖励办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全县各基层部门结合实际制定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性文件64份788条,废止审批收费341项,减免210项,其中城建部门把基本建设方面的城市规划费、建工质量检测费、管理费等22项税费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平均降幅58.6%,使县城镇开发连续两年突破 10万平方米。

4、服务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县“政务服务中心”,以“服务第一”为理念,实行“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设立32个服务窗口,集行政审批、税费收取、招商咨询、协调督查为一体,做到了“方便快捷、公平公开、廉洁增效”,构建了一个“利企便民、廉洁高效”的服务平台。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建立了双向联系制度,对外来投资商发放绿卡。县纪委挂牌保护企业68家,向投资商发放绿卡42个。持卡人在**投资兴业享受治安、交通、就医用药、子女就学、供水用电等多方优惠。县直各部门普遍推行了“六项制度”。41个部门开展了“正行风、促发展”的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县电业局主动为**酒业投资的庆丰酒厂和**客商投资开发的第一塑料厂恢复供电。县技术监督局主动为广大米业投资的鑫秀农副产品开发公司代办市场准入证。今年年初县委又授予13位来**投资外地客商“**县荣誉公民”的称号,以此鼓励外地客商继续为**县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5、惩诫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县委要求,纪检监察部门每年至少要公开查处12起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制定下发了《关于就破坏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行责任追究的规定》。去年,公开查处破坏和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12起,处理违规人员13人。今年,县委又 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整治经济发展环境的补充规定》,规定凡是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一经查实,一律从严处理。截止10月份,查处影响和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10起,党纪处分3人,退回原单位一人,调离执法岗位一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解放不够,执法理念僵化。一些部门口头上也讲解放思想,但行动却默守陈规,思想僵化,办事情处理问题死抠条文,对已经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作调查了解,以没有上级指示文件为借口,拖着不办。执行规章制度缺乏灵活性,怕担风险。有一客商想办粮食营销企业,连续三天跑一主管部门,也没得到一个明确答复。

2、部门利益、局部利益至上。有的部门看重自家利益,忽视整体利益。怕失权丢利,对手中的权力舍不得放,在落实县里优惠政策上打折扣,不按新政策办事,用部门规定抵触县里政策,合意的落实,不合意的不落实。个别企业的领导在与外来企业合作中,片面维护自身利益,只想索取,不愿付出,只想自己赚钱,不愿他人赢利,很少设身处地为外来企业着想。

3、行政收费管理问题矛盾突出。有些行政职能部门重管理,轻服务,存在较严重的以罚代管,只罚不帮的现象,导致管理职能弱化和执法目的的扭曲。罚款、收费自由裁量权过大,执法程序不规范,一些执法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没有 按照警告、限改、处罚的程序办案。群众对管理就是收费,检查就是罚款意见很大。

4、政策环境有待协调完善。法制观念、诚信观念淡薄,随意违反合同,随意改变政策。在招商引资时,各种优惠条件应有尽有,而一旦外资进入往往很难落实,职能转变滞后,存在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以及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权限不明,各部门相互掣肘、相互推委的问题。

5、政策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差。主要表现为:政策法规不健全,政府缺乏依法行事的规章制度,人治痕迹过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现有税收、土地、人才等优惠政策缺乏创新,较沿海相比没有比较优势,缺乏吸引力,已出台的优惠政策不落实、不配套、不平等,偏向外资,不利于民间投资创业。

6、工作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相当一部分人素质不高,认为改善投资环境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一些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言行不文明,态度冷、硬、横,甚至发生打骂当事人现象。“吃拿卡要”现象时有发生。有些部门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官僚主义严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行政执法透明度低,缺乏有效监督。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较突出。

三、加强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的对策

1、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和创新观念。一是要 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增强全民自觉参与改善投资环境的意识。党政干部尤其更要带头增强责任感。二是要树立“诚实信用观念”。在经济交往中以诚待人,重承诺守信誉。三是要树立“互惠互利观念”。奉行平等互利的原则,树立“双赢”思维方式和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意识。四是要树立“民主法制观念”。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和信用经济,更是法治经济。要尊重企业的自主权,提高依法办事的水平,引导市场竞争主体在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合理合法的竞争。五是要树立“人才观念”。要建立完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激励政策吸引人才,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努力提高其知识水平、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科技人才、企业家,造就和培养一批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

2、要加大扶持力度,打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一是为所有投资者和所有企业创造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实行统一的国民待遇。要公平税赋,创造平等的融资条件,一视同仁地对待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域的企业。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二是落实好优惠政策。将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县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关于对在项目建设中有突出 贡献者给予相应待遇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整治经济发展环境的补充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和各基层部门制定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三是强化服务机制,加强政务大厅建设。配齐配强领导班子,成立综合执法稽查大队。各行业部门全面实行“六项制度”。在县电视台设立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专栏节目,执法执纪部门向社会做出公开承诺。

3、要加大保护力度,构筑两条高压线。要规范有关部门的管理职能,认真清理各种收费项目,杜绝“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现象。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到政务公开、制度公开,政策透明,处事公正。对外来投资者实行“三证”保护,即向投资商发放“绿卡”,对其所办的企业挂牌保护,对其车辆发放绿色通行证。对重点企业实行封闭式管理,凡是到企业检查的,必须经过批准,罚款必须经过审核,采取强制措施的必须事前报告。

4、要加大监督力度,开通监督主渠道。一是开展整治发展环境专项举报,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号码。二是设立监督台,聘请发展环境监督员。设立监督台、投诉站。面向社会各层面诚聘义务监督员,形成义务监督网络。三是实行双向联系制度。将挂牌保护的企业和新投建的重点项目,划分给委内各室,由纪委书记、副书记、常委按分工负责,开展经常性、互动性联系活动。

长丰县农村经济与环境发展的问题思考 篇7

环境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 它将会计学科内容和环境学科内容融合于一体, 通过运用会计学的基本方式方法, 对企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及由于生产经营活动导致的环境负债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道, 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社会效益。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类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经济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然而, 最初的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掠夺和开采, 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近几十年,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 保持经济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成为各个国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低碳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倡利用高效、清洁能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不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而是追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1. 实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会计的支持。

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显著降低, 全球经济整体增速放缓,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保持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各国务必要解决的问题。推行低碳经济是控制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避免全球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的必然手段。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它强调不能以牺牲后世子孙的生存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前一时的经济利益。实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会计的支持。环境会计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 从社会利益角度对企业的环境维护和开发进行合理的计量和报道, 有助于引导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 提高社会整体效益。环境会计关注企业的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迫使企业整合考虑企业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2. 实现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会计的支持。

所谓循环经济, 是指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和利用的基础上重构经济系统, 使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经济系统和谐的融为一体。循环经济它兼顾了清洁生产和资源的综合利用, 强调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及资源的循环利用, 以及在整个经济系统中不产生或只产生少量的废物, 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减缓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之间的矛盾。循环经济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必要手段。而实施环境会计是推进循环经济在微观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会计核算自然资源的消耗、污染环境的成本, 关注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3. 正确计算“绿色GDP”离不开环境会计的支持。

国内生产总值 (GDP)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通常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绿色GDP是指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 也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体现了经济增长和环境的密切联系, 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真实的经济增长水平。而这里要扣减的自然资源损耗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 都可以通过环境会计的核算加以考量。环境会计正是通过对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道, 分析环境质量效益, 衡量经济增长活动的现实效果。

4. 调整产业结构低碳化发展离不开环境会计的支持。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而传统高碳能源, 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正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所以, 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求使用核能、风能等无碳能源代替传统的高碳能源。这就要求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当然, 在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取代传统高碳能源的同时, 还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总量, 降低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 大力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这一切都离不开环境会计的有力支撑。环境会计采用定量的方法控制企业能源成本的发生, 引导企业获取环境保护效益、降低环境损害成本, 保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5. 增强民众低碳环保意识离不开环境会计的支持。

会计本质上是一个向各有关部门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种有用信息的信息系统。在推行低碳经济、大力倡导环境保护的今天,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做出决策时都要考虑到经济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比如, 政府部门需要了解不同行业、甚至各个企业的碳排放指标;投资者关注企业的环境行为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债权人需要评估企业的环境行为对其偿债能力的影响, 借钱给企业是否存在信用风险;企业的内部管理者需要做出与环境相关的决策;消费者则关心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安全可靠、其产品的“绿色化”程度。这些信息虽然决策重点各不相同, 甚至存在较大差异, 但是都可以从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中找到答案。环境会计满足了信息使用人的决策需求, 推动了民众低碳环保意识的提高。

三、基于低碳经济背景发展环境会计的对策思考

1. 增加政府部门扶持力度。

政府是环境会计实施的保障方, 然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体系, 没有将关于环境会计的制度、方式方法纳入工作规范。环境会计制度的缺失不利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核算与披露, 不利于保护自然资源, 发展低碳经济。所以, 政府首先应大力推动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 倡导环境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另外, 政府应加强环境法规的完善, 提高污染环境的违法成本。比如推行污染许可证制度, 并对违规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征收高额罚款;增加涉及环境保护的税种, 并对带来高污染的消费品适当提高消费税税率;地方政府与辖区企业签订协议, 明确企业的环保责任及违规处罚方案。

2. 强化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及监督。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环境会计系统的最终环节, 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由于各个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各不相同, 企业可采取不同的方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企业, 可在现有财务报告框架内增设环境会计要素, 披露相关信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 可编制单独的环境会计报表, 方便信息使用人做出决策。无论采用何种披露方式, 都应由政府或社会相关机构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对企业出具的信息进行监督, 防止企业为获得私利而隐瞒污染环境事实, 误导信息使用人, 危害社会利益。同时, 还应推行由第三方机构对环境会计信息实施审计。由专业的审计机构对企业的环境报告书进行鉴定, 可以提高社会公众对于企业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公信力的认可。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环境会计信息审计制度是保证环境会计实施的有效手段, 对于促进环境会计的发展、推广低碳经济的运行至关重要。

3. 推动绿色经营模式在企业内的实施。

绿色经营是指企业基于有利于消费者和社会公众身心健康的目的, 将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理念应用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从而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达到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绿色经营模式和环境会计信息系统是相辅相成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推行绿色经营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 绿色经营模式又为环境会计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作保障。企业实施绿色经营模式, 重视污染物的控制、资源的循环利用, 这一切都离不开环境会计提供的环境收入、环境成本等信息, 进而必然会推动环境会计的普及与发展。

4. 树立全社会的低碳环保观念。

推动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环境会计的实施, 转变观念是根本。首先, 企业的生产经营者要转变经营思想。企业的经营者要率先树立低碳环保的观念, 在制定经济决策时注重对资源及环境的管理, 把环境因素作为获取竞争优势、提高利润的重要手段。同时,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把这一思想灌输给每一个员工, 使员工充分意识到保护环境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密不可分, 和自己的切身利益密不可分。其次, 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通过媒体及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树立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 使公众认识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如果作为消费者, 大家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 都倾向于选择使用清洁能源、环保业绩好的企业的产品, 也必将迫使企业重视节约能源、重视环境保护, 积极设计和开发符合甚至优于环保标准的工艺和产品以提升企业形象。

总而言之,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只有大力推行环境会计, 发展低碳经济, 才能维护生存环境的健康, 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状态。

摘要:本文分析了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 明确了实施环境会计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进一步发展环境会计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会计,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卫稼.基于科学发展视角的环境会计研究[J].财会通讯 (综合下) , 2010, (5) .

[2]陈文君.低碳经济下江西产业转型的战略选择[J].价格月刊, 2010, (10) .

[3]邱玉莲, 余琪.低碳经济下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12, (1) .

[4]姚素媛, 张杰.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推进环境会计[J].市场论坛, 2011, (9) .

[5]Jones M.J..Accounting for the environment:Toward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J].Accounting Forum, 2010, (34) .

长丰县农村经济与环境发展的问题思考 篇8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长丰县城乡统筹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城乡二元结构是困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长丰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城乡统筹突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破解我县城乡统筹发展难题提供一些参考性思路。

一、长丰县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情况

(一)基本县情

长丰县是合肥市北邻的市辖县,1965年建,总人口80万。地处江淮丘陵北缘,自然资源比较贫乏,是比较典型的农业县,过去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十二五”以来,长丰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坚持快抓实干,县域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发展,先后成为全省十快县、十佳县、十强县、全国中部百强县。

(二)主要做法

1.统筹发展理念。作为合肥的近郊市辖县,在发展理念、发展意识上,始终与合肥市同频共振、全面统筹。

2.统筹规划布局。紧跟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科学制定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合肥市“141”城市发展战略提出后,迅速启动完成合肥北部组团发展规划,为北城新区的建设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统筹基础设施。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统筹兼顾、确保重点的原则,统筹城乡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4.统筹项目推进。借助北城新区的地域优势,在产业发展和项目推进上主动融入合肥。按照合肥的产业分工,积极推进工业、农业以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向长丰县转移。

5.统筹社会事业。教育上,按照“优先发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大力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工程;医疗上,大力抓好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上,加快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成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

6.统筹资源使用。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捆绑使用”的原则,整合各类资金,各级财政安排的发展资金全部纳入整合范围,在此基础上把资金集中投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形成“各炒各的菜,共办一桌席”的局面。

经过多年的努力拼搏,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化进程加快,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二、长丰县城乡统筹发展存在问题

(一)城乡建设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配套服务落后

全县城乡建设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方面享受的公共服务明显低于城镇,一些偏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村综合环境差。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难

2014年较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农民收入仍主要靠打工和传统种养业,增收渠道相对单一。特别是一些农村残疾、五包等弱势群体,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三)集镇规模小、发展不足,对周边农村带动能力差

长丰城镇规模总体偏小,综合实力不强,城镇发展相对缓慢。县城水湖镇常住人口不足8万人。现有的14个城镇中,除南部双墩、岗集镇以及中部下塘镇有一定规模,其余乡镇集镇规模总体偏小。一些小企业效益差,仅能维持生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小,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

(四)城乡居民市场化观念差异大,农民总体文化素质不高

我县目前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的60%左右,46万农村人口(除去外出务工)的科技、文化等素质都不高,市场化观念不强。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长丰县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对策

(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主动对接合肥市总体规划,坚持顶层设计、全域规划的理念,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北城新区总体规划,做到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为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新的平台和空间。统筹编制美好乡村建设规划,推进城乡总体规划与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发展、公共服务等规划多规衔接。

(二)以产业发展为重点,着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一是抓主导产业规模扩张,通过稳粮、优果、强畜、扩菜,发挥比较优势,做大规模,提高效益;

二是抓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对国家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加以有效整合,引导项目资金、技术优势与农村资源相结合,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产业融合。重点发展双凤、双墩现代建材、食品加工、现代物流产业,岗集汽车配件产业,吴山电力电器产业;加强与新站区合作,打造三十头新型平板显示产业。

(三)以重大项目为载体,着力推动城乡建设同步进行

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新要求,抓好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与国土整治等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当前,要以项目为依托,重点抓好双墩、岗集镇等老集镇的改造,加快中北部乡镇小城镇建设。

(四)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体制机制障碍

一是抓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登记工作,推动农村产权要素实现市场化配置。二是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挥村镇银行,小额担保公司、农业保险公司等作用,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搭建政策性投融资平台,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实践。三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着力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完善县乡财税管理体制。深化县乡财税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加大对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增强县乡两级公共服务能力。

长丰县农村经济与环境发展的问题思考 篇9

时间:2007-12-20来源:中国农村金融网作者:刘爱国 叶 龙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正处在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阶段,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又是直接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突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放眼农村大视野,立足农村大市场,支持农业大项目,寻求农业大效益,以不断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使经济、金融共兴共荣,这是目前亟待探讨的现实问题。对此,笔者近期对湖北省武当山农村信用联社金融服务与地方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这一个案专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发表浅见作以探讨。

一、典型剖析

武当山农村信用联社地处我国道教圣地——武当山脚下,是按经济区域设立的一家县级信

用联社,也是丹江口市内两家联社之一,1996年底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直接隶属十堰市农村信用联社领导和管理,区域所辖丹江口市其中江南9个乡镇和武当山特区的农村信用社,辖内共有行政村 212个,4.5 万农户,18.4万人口。根据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武当山的农村合作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较为典型。

武当山农村信用联社自行社“脱钩”以来,紧紧围绕当地政府经济工作中心,准确市场定

位,加大支农力度,强化服务措施,有力促进了经济和金融协调发展。

1、在支农的重点上:一是支持农民保丰产。多年来,该社始终把支持春耕、夏种、秋播等农忙时节农民生产费用和抗旱救灾贷款作为信贷工作的头等大事,情况早调查、任务早下达、资金早筹措、贷款早投放,确保了各个农忙时节农民生产费用资金需求和不误农时,据统计,每年发放春耕贷款就达2000万元左右,为辖区农民的粮食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发展特色促增效。在支农工作中,该社始终以突出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提供金融服务,重点支持了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柑桔品改、蔬菜大棚、种植烟叶、茶叶、养鱼等特色农业和科技农业,许多项目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三是扶持民营树典范。对辖区内优良的涉农客户群体,他们都把其视为“黄金客户”,建立大户档案,实行“一次核贷”信贷扶持政策,在核定的贷款额度内随到随贷,周转使用,同时,做好跟踪服务,实现规模化经营,并影响带动本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四是围绕旅游抓服务。近年来,该联社在重点支农的同时,还充分运用武当山旅游资源,大力支持武当山旅游行业和相关的服务行业。目前武当山城区80%的个体工商户与信用社都有信贷资金业务往来。与此同时,对农民生活、消费、建房、婚嫁、治病、子女上学、购买电器等也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2、在支农的方式上:一是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及时提出了“小额、流动、分散、安全”的信贷资金运用策略,并在不断完善农户联保贷款、“黄金客户”贷款等信贷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全面推广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每一个农户建起经济档案。据统计,仅今年前8个月就有2.4万农户在信用社办理了小额农贷业务,占辖区农户总数的53%;二是积极创建“信用工程”活动。通过宣传发动、调查摸底、评级授信等五个步骤,截止目前,已在辖区201个村开展“信用工程”,占总行政村的93%,参评农户共有4.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90%,已评信用户3.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75%,已颁发《贷款证》3.4万本,颁发《信用等级证》3.2万本,授信总额1.2亿 元,今年来急需支农资金的信用户已在农信社累计贷款7325万元;三是提供了包括资金、信息、技术于一体的“金融套餐”服务,改变以往等贷户上门要贷款为柜台办理、上门送贷和现场放贷。据了解,今年来仅信贷人员送款上门就达350余万元、送技术资料2000余份;四是实施了“阳光信贷”服务。把贷款方式、品种、对象、利率、条件、程序、权限、期限做到“八公开”,并公开信贷服务承诺,让客户贷的放心,贷的舒心。

3、在支农的措施上:首先在内部实行了“领导包片、信贷员包村、责任到户”的支农目标责任制和全员营销贷款制度,做到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压力;二是为方便农户贷款,结合各乡

镇区域差别,因地制宜下放贷款权限,缩短审批时间,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审批程序,尽最大限度地方便贷户;三是在信用社内部建立责、权、利挂钩的信贷管理机制,每人建立营销贷款台账,实行包放、包收、包效益、包损失的“四包”责任制,充分发挥全员营销的作用,实现了“四个转变”,即:由“坐等客户上门贷款”转变到“全员营销贷款”上来;在贷款投向上由支持企业为主转变到支持“三农”为主的生产、生活、消费并重上来;在贷款营销上由少数信贷员办贷尽快转变到全员营销贷款上来;在贷款管理上由考核收贷收息转变到考核放款数量、贷款质量和收益上来。

4、在支农的效果上:近年来,该联社由于支农力度的加大,取得了良好的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农民受益、农信社增收、政府满意的“三赢”局面。在内部效益方面,据统计,近三年该联社累计发放支农贷款2.1亿元,其中今年前7个月就发放支农贷款7325万元,同比多发放3465万元.由于支农份额的加大,经营效益也比往年有了明显提高;在社会效益方面,通过小额农贷的发放,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农村信用工程”开展后,经过评级授信的农户,只要拿“两证一章”就可以直接到信用社贷款,不再报报批和抵押,办理贷款如同办理存款一样方便,服务方式上的创新,赢得了各级党政的充分肯定和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有力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如土台乡已形成了15000亩柑桔、20000头牲猪和3000箱网箱等支柱产业;均县镇发展名晒烟叶3000多亩,等等,许多项目已成为各乡(镇)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反映出的问题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通过调查分析,武当山农村合作金融与辖区内农村经济的在相互协调发展上,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在金融服务、优势项目、龙头企业、商品基地、运行机制等农业产业化要素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村金融服务明显加强,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业产业化认识逐步加深,思想障碍在逐步清除,主导产品的商品基地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初具特色。但是,客观地分析,在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有些已成为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关于农村经济面临的问题

1、科技含量不够高。长期以来,许多乡镇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一味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

了品种的改造,如柑桔品种存在单

一、老化问题,晚熟品种多,由于受价格的影响,有时增产不增收;茶叶由于加工技术的问题,高品质、高等级、名牌产品的少,普通茶售价低又不好卖。因此,急需得用科技手段对现有品种进行改良改造,提高加工技术和品种质量。

2、流通渠道不够畅。如今随着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的不断提高,农业要想实现产业化发展,就必须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并在发展特色农业上下功夫。而现实情况是,由于受加工、储藏条件的限制,许多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民在种植上虽然尝到了不少甜头,喜获了丰收,可相关部门服务的内容、方式、方法跟不上农民的要求,例如在销售上大多靠市场调节,由农民自己去闹市场,没有形成一个“产供销”,“农工贸”一条龙的路子,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跟不上,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再生产的积极性。

3、产品规模不够大。现在有些地方“小打小闹”、“遍地开花不结果”的现象比较突出,农民的多种经营基地,优质产品量少分散,多数为粗放低效经营,既没有规模效益,也没有“龙头”效应,既是已形成的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也低、知名度不高、产业链条不紧、系列加工跟不上,经济效益低下。同时,对有些项目开发后,不能科学的管理,也不能科技兴农,而是穿新鞋,走老路,使一些好的项目不能发挥较好的经济效益。

4、观念转变不够快。由于受长期以来“小农经济”的影响,现在有许多农民还存在“豆黄种麦、麦黄种豆”的“小农意识”,不能从传统的粮食种植中解脱出来,还一直把多种经营生产作为统称的“副业”来对待;也还有少数农民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认为只要解决了温饱问题就可以了,不愿意再资金投入进行产业化调整,即使农村信用社的同志找上门要他贷款再生产,还认为借钱是件“丢人”的事;同时,也还有一些乡镇的村组干部在推广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对政策理解不透,方法措施简单,不是采取引导,试范、说服的方式,而是采取强制措施用“一刀切”的办法来操作,从而造成了农民的逆反心理,挫伤了农民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二)关于农村金融面临的问题

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在“三农”,主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这一改革方向无可非议,但如今农信社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农信社自身发展不了,也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1、历史包袱沉重。农村信用社自1951年建社以来,由于受历史性、政策性因素影响以及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和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干预,当时发放的支农贷款目前许多已基本上已形成了不良贷款,加之目前受结构调整的冲击和中小企业的改制、破产影响,造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有增无减。由于农信社是一个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集体企业,沉重的包袱自己背着,同时还要承担支农的重任,支农资金显然不足,支农不足从而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

2、扶持政策太少。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对其资金投入周期长、见效慢、且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对其资金投入,资金的运用周转速度相应也慢,一旦遇到天旱水灾,支农贷款也就遇到风险。对此,国家在对农信社相应的倾斜政策上太少。

3、外部环境欠佳。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比起往年来说,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因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所决定,仍不够宽松,逃废债务、歧视政策、多头检查较多,给农村信用社经营带来了较大困难。

4、服务品种单一。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多元化,要求农村金融业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而从目前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品种与市场需求还有相当的差距,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农信社的负债、资产业务品种也一直比较单一,有待进一步创新。

二、几点建议

为使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协调发展、共兴光荣,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笔者根据武当山联社所辖区域的农村经济与金融服务调查分析情况,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地方政府:要立足资源开发,发展特色经济,逐步探索一条规模农业之路

1、因地制宜,明确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七山二水一分田”,这是丹江口市地貌的主特征。因此,该市所辖的武当山联社区域内的10个乡镇在抓好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应根据当地的地理资源等优势,因利势导发展各具特色的科技农业和特色农业。一是在山上做文章,致力发展药材、鲜果、绿茶、菌种等多种经营,加速科技品改速度;二是在库区和水上想办法,加速发展水产养殖,加大丹江口水库库区水面的利用率;三是在城郊农业上找出路,利用驻地国营大中型企业较多和邻近车城十堰市,用科技手段大力发展“菜篮子”工程建设;四是在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上下功夫,以武当山景区为中心,围绕旅游业的“游、住、行、食、娱、购”六要素,大力挖掘旅游资源,开展游武当山水、观武当风景、听武当故事、品武当山名茶等旅游观光农业。

2、把握原则,推进农村规模经营健康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金融服务中,务必要严把以下五项原则: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结合本地资源和地理优势,培植出发展前景好的主导行业和产品,从实践出发,不搞“一刀切”;二是要立足市场,规模经营,唯有此,才能形成批量市场和规模效益;三是要合理布局,科技兴农,尽可能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四是要正确引导,坚持自愿,不可强制推广,一哄而上,应做到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五是要生态平衡,永续利用,力求探索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好路子,切忌使资源的开发与退耕还林等项工作相矛盾。

(二)农村信用社:要改进工作作风,防范金融风险,不断提高支农水平

1、认真学习和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增强做好农村信用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随着农业生产商品化、产业化、社会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农村信用社要取得健康发展,必须尽快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首先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端正经营思想,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因此,在新形势下,农村信用合作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所做的工作,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实践者、推动者、促进者;要切实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工作的重要性,切实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新形势下农民自己的金融组织,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广大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办成联系千家万户的金融纽带。

2、转变工作作风,改善金融服务。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为“三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的根本宗旨。农村信用社要把服务的对象定位在农民,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各级信合领导干部要察民情,理民事,解民忧,帮民富,广泛听取农户意见,了解农民想什么?盼什么?要求信用社做什么?虚心接受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信贷人员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继续发扬“背包精神”,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朋友,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按照代表最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扎扎实实为农民办实事,把农民满意作为信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入农村、深入农户,切实了解农民的需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和农民一起研究市场变化和致富门路,靠优质服务争得农户对农村信用社的信任和爱护。要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改进贷款方式,简化贷款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农户贷款。要继续大力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新的贷款模式,真正起到靠支农促发展、靠支农降风险、靠支农树形象、靠支农增效益的效果。

3、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三农”,服务“三农”,既要讲社会效益,又要讲内部自身效益,在信贷支持中必须要把防范和化解信贷资产风险放在重要位置。一是必须

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信贷风险制度和内控制度,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建立规范的监审体系,定期进行检查监督,出现问题,从严查处;三是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依法保全资产。只有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增强抗御风险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信贷投入,才能充分发挥农信社服务“三农”的作用。

(三)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支持,多方理解配合,为农村信用社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信用社工作。当前,各级党政部门领导干部首先要从重视农业的高度来重视农村信用社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搞活农村经济,必须首先搞活农村信用社;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首先发展农村信用社。其次要促进农村稳定和防范区域金融风险的高度,来重视农村信用社工作。要全面提高对农村信用社性质、宗旨、地位、作用和风险的认识,增强对地方性金融机构依法规范经营应尽的责任和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2、有关部门对农村信用社应实行政策倾斜。一是应改变对农村信用社存款开户方面的歧视性政策,以不断壮大支农资金实力;二是应切实减轻农村信用社不合理负担。要从农村信用社承担政策性支农重任的实际出发,把信用社作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重点保护单位,严格监控,不准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应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避免重复检查;三是应制定和落实对农村信用社的各项帮扶措施。针对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亏损严重、支持地方经济任务重的实际,国家应按合作金融不以盈利为主这一性质适当减免信用社的税费,降低税费征缴比例,调整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村信用社以前因政策性造成的不良资产国家应划给相关的资产管理公司,以帮助农村信用社走出困境,夯实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后劲;四是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人熟、地熟、情况熟,建议国家委托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发放的扶贫贴息贷款改由农村信用社来发放,这样也便于此项贷款的发放和管理。

上一篇:县编制办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引导关键用户 为成功实施ERP奠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