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污染及其保护(精选12篇)
农村环境污染及其保护 篇1
1 引言
农村水资源对农村生产生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不仅供给农民饮用水, 还是农民灌溉土地的主要资源, 另外, 其对维持生态平衡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水环境即指承载这些宝贵水资源的载体, 包括河流、地层、各条沟渠等。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环保意识不强, 再加上一些工厂排污超标等原因, 致使农村水环境恶化, 昔日的清澈已不复存在。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环境, 相关负责人士就要从源头抓起, 弄清水环境恶化的来龙去脉, 并加以分析, 最终制定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以求改善农村的水环境、保证水资源质量,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助力。
2 目前我国农村水环境现状与问题
据我国国家环保局公示的水环境监测数据显示, 目前有大部分农村地表水已出现断面现象, 同时各地区水质急剧下降, 农村水环境岌岌可危。地面表层水是农村获取饮用水的主要来源, 地表水的大规模断面意味着日常生活的饮用水供给将日趋紧张。水质的下降一方面使有害物质有机会危害人类以及其他动植物的生命健康, 另一方面超过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 破坏生态平衡, 造成环境越来越恶化, 鸟语花香、环境优美从此只能变成一种愿景。此外, 各地污水处理设施不到位, 致使一些污水处理不达标即被排放, 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治病讲究对症下药, 同样地, 若要改变这一现状, 必须先要找到其症结所在, 而明确影响农村水环境的因素不容小觑。
3 农村产生水环境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如今, 不健康的水环境是多种影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据调查, 影响农村水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化肥污染
农田施用的化肥均为化学产品, 其包含对农作物生长有利的氮、磷、钾等元素, 但是每次施洒的化肥的利用率不会是100%, 未被利用的化肥则会渗透到土壤水体中, 再随水体流动汇入河流或湖泊中。过量地施用化肥, 日积月累就会使河流或湖泊由于营养元素富集, 超出自身调节能力, 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紧接着为水生植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水生植物如藻类大量繁殖, 同时加速了河流或湖泊中氧气的消耗量及消耗速度, 制约了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生长, 从而使水体变臭且鱼类消失、水质变差, 造成水污染。
3.2 农药污染
农药污染同化肥污染对水环境有着相似的作用机制, 不同之处在于残留农药是剧毒物质, 通过各种途径最终还是会进入水体, 如若浓度超标的话, 将会直接威胁水生生物或者是人类的生命安全。况且近几年由于病虫害的加重和抗药性的逐渐增强, 农民使用农药的频率较前几年明显成增长趋势, 因此农村水环境的形势非常严峻, 减少农药使用、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刻不容缓。
3.3 畜禽养殖污染
畜禽养殖在农村随处可见, 它是农民获取经济来源的一部分, 然而大部分养殖户不太重视环保或者是缺乏再利用意识, 直接将粪便随意堆放、污水随意排放, 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 还造成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 影响水质, 威胁饮用水安全。
3.4 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
人类生活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被排放, 流入水体, 造成水质的下降。由于环保意识的缺乏以及农村生活的无拘无束, 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举止逐渐缺乏管理, 一些生活垃圾随处乱扔乱堆, 污染环境, 再加上风的吹刮以及雨水的冲刷, 很容易进入水体, 威胁农村水环境, 造成严重的后果。
3.5 工业污染
相较于其他因素而言, 工业上的污染是影响力最大的。大多数的工厂投资者看中农村丰富的土地资源, 将工厂建在了人烟稀少的农村地区。但是由于各工厂数量众多且分布相对比较分散, 多为小型工厂, 生产工艺落后, 缺乏严谨的管理制度, 污水处理不到位, 致使大量未达标的工业废水被排入水体, 严重污染农村的水环境。另外其产生的固体废物未做处理就随处堆放, 易渗入地下水, 污染地下水源, 影响饮用水水质, 甚至致毒。
4 农村水环境保护治理对策探析
针对农村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根据其影响因素, 制定出几项治理保护措施, 希冀农村水环境能够得以有效改善。
(1) 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法律法规是规范人类行为的准则, 建立健全与农村水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度以及管理体制, 能够有效约束各界人士的违规行为, 从制度方面对其施压, 具有一定的效用。目前的水环境保护制度由于一些原因未引起相关执法人员、农民和工厂相关负责人员的重视, 所以宣传保护农村水环境的思想口号, 全面考虑各个方面, 加强执法力度, 完善法律制度, 使各项活动有法可依, 不失为一种有效措施。
(2) 推进农村工业、畜牧业废污水处理规范化进程。防止污水排放到水体中是最主要的解决方式, 因此要规范农村工业及畜牧业废污水处理进程, 提高污水的处理率。其规范化管理可分四个模块进行, 第一是倡导企业工厂零污染排放生产, 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引进先进生产技术, 注重污水处理技术, 严格控制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第二是农村相关政府官员做好农村的发展规划工作, 尤其是对工业与畜牧业, 增强企业或养殖户水环境保护意识;第三是加强水环境实时监测工作, 随时获知水环境各项动态并加以保护, 同时责任到人;第四是实行污水再利用机制,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其过程的实现需要科研人员的技术研发。
(3) 大力开展农村水环境修复与亲水环境建设。水污染问题直接的表现就是河流污染和断流, 农村水环境修复活动就是从最直接的举动出发, 疏通农村河流或沟渠, 去除拥堵、淤积的垃圾, 采取有效措施净化水资源。另外, 倡导水产养殖, 将池塘等承包给养殖户, 通过水产养殖方式达到另一方面的水环境治理, 原因是这时养殖户为提高经济收益, 将会越发重视日常水环境管理等。农村是回归大自然的领地, 不同于城市, 其拥有众多的自然资源, 这些资源具有丰富的价值, 以水资源为例, 加强亲水环境建设, 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 开发旅游项目, 提高农村经济, 保护水环境, 还能够起到宣传环保的作用, 为保护水资源打下基础。
(4) 加强污水灌溉管理与技术研究。污水的再利用率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随着科学发展观念的提出, 各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被提上议程, 水资源也不例外。农村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将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后灌溉农田, 这就需要各项污水再处理技术的支持。污水灌溉管理要合情合理, 被处理后用于灌溉的污水必须保证不会对农作物造成伤害才可以使用, 以免得不偿失。
(5) 加强农村垃圾管理, 推行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垃圾管理模块同样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增强居住人员环保意识, 生产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对部分易造成土壤、水体污染的垃圾实行回收再利用政策, 推行经生物降解后不会对环境造成负担的归类生活垃圾卫生填埋, 落叶归根, 为土壤提供养分。
(6) 加强湿地保护与建设。湿地不但是鸟类等动物的栖息天堂, 而且还对生态尤其是水资源平衡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保护好湿地, 有助于保持水资源平衡, 稳定生态。天然湿地逐渐减少, 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 加强人工湿地的建设更有利于水资源的净化处理, 为农村水环境的治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7)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推行绿色生产。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是人为因素, 因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的。推行绿色生产观念, 提倡用有机复合肥代替化肥,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对保护水环境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5 结语
综上, 农村水环境问题关系到生命的安全以及生态的稳定, 理应受到重视。但由于其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且是长时间综合作用的结果, 故治理起来是项复杂又漫长的工程项目。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必须靠大家团结起来, 共同参与, 才会收到成效。有效治理保护农村水环境是推动农村向前发展的标志, 依据各农村水污染状况的不同, 因地制宜, 实行适合某一地区的治理保护对策是明智的水环境工作者的选择。只有保护好农村的水环境, 才能保障水资源的无害供给, 进而发挥其在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农村的可持续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决策性目标的提出, 农村水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就这一话题, 以我国农村水环境现状开篇, 指出了目前农村水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 然后针对造成农村水环境问题的因素进行了逐个解析, 最后提出了治理和保护农村水环境的多项措施, 以实现农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农村,水污染,现状,影响因素,治理对策,水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金龙.浅谈农村水污染问题[J].地下水, 2010, 32 (5) :48~49, 61.
[2]姜涛.农村水体污染治理技术及政策研究[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09 (3) :129~130.
[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及产业化.中国21l6人口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项目第3项.1998.
农村环境污染及其保护 篇2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保护对策
在发展、规划、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应当注重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作 者:田尧 杨梅 作者单位:合肥市长丰县环保局,安徽长丰,231100刊 名:安徽农学通报英文刊名:AU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年,卷(期):200713(23)分类号:X503关键词:环境 现状 对策
农村环境污染及其保护 篇3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城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03
我国的农村环境问题长期以来未得到足够重视。城市由于发展早,开发早,环境问题出现早,所以较早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得到了长效地治理和大量地投资。然而,由于农村开发晚,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环境问题已经日益严重。目前,我国农村的环境问题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加之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环境治理的技术和资金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在未来会严重影响农村的发展。
1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农药污染
农村人口以土地耕种作为生存的根本手段。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这对农民和土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产量,保持农作物的基本供应,大量的农药使用到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这些化学农药不但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同时还难以降解,对土质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1.2 农膜污染
大棚种植让人们对果蔬类农产品的食用不再受季节影响。但农膜简单处理的后果是大量的白色污染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土质。近年来,我国的农膜产量以每年10%的速度不断增长,到2010年我国的农膜废弃量达到50万吨,这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破坏了生态环境。
1.3 焚烧秸秆
近几年,曾经有新闻报道称,乘客在飞机上看到了一片广袤的地区上空冒着滚滚浓烟,这正是农村大面积焚烧秸秆产生的现象。秸秆焚烧不但使空气中产生大量的漂浮颗粒物,严重影响环境,而且由于火情控制不当非常容易造成火灾。
1.4 养殖污染
养殖污染主要来自于对牲畜粪便处理的不彻底。这些粪便往往被直接掩埋,甚至露天处理。粪便中的BDO、CDO、氨氮等物质都严重超标,不但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1.5 工业污染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开始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工厂。由于审批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不严格,这些工厂在环境治理和废料排放方面毫无作为,废弃物的排放对农村环境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
2 农村环境治理存在问题
2.1 政策导向不够明确
在唯GDP论英雄的时代,各地政府对环境问题不够重视。为了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充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农药用量也不断增加。为招商引资,忽视了环境问题。这些都是农村在发展经济和环境治理过程中政策导向不明确而导致的。
2.2 先进经验不能吸收
在城市,许多治理环境问题的方法已经被证明有了良好的效果。然而,这些先进的经验不但没有得到农村环境部门的重视,农村环境的破坏行为反而有增无减。这种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的行为是严重的本末倒置。
2.3 制度宣传不够扩展
农村交通闭塞,对外界的了解相对较少。在治理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靠相关部门的宣传和指导。而由于不重视、不明确、不作为的现象,导致农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停滞不前。
3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建议
3.1 清洁生产
农村的环境治理要吸取城市环境治理的经验教训,破解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环境问题改善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洁生产。无论是农产品生产,还是畜牧业养殖,都要进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就是要在源头上保证农作物的质量,同时减少“饮鸩止渴”的生产行为。做好清洁生产就解决了农村环境一半的问题。
3.2 循环利用
农村的土壤污染、水污染都是由于农村发展的粗放模式造成的。在当今,城市已经开始逐渐摆脱这种发展模式,但在农村做得还不够。农村要吸取城市发展积攒的宝贵经验,改变观念,引进技术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被循环利用的原材料不被浪费。循环利用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收益,同时对治理环境也有重要意义。
3.3 边建边治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和投资的引进。但是,在引进企业的同时,政府要制定政策对企业实施边建边治的方式。招商引资和环境治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特别是对周边环境能够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在引进之前,要重点考察企业资质,手续是否健全,污染物排放处理设施是否完备等情况。只有在通过考察以后,才能允许企业进入。对于没有资质的企业,宁可不引进,也绝不能等生态坏境崩溃以后再治理。
4 结语
当前,我国农村的环境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由于长期生产积累的弊端和企业进驻以后产生的新的环境问题,农村的生态环境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程度。各级政府应当充分认清农村环境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针对环境问题进行治理。特别是优化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管控农村招商引资手续是农村治理环境污染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邢巧,饶云聪,王晓辉,等.海南农村环境保护规范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3):23-241.
[2] 郭建,孙惠莲,胡俊苗.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制度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110-17112,171151.
[3] 黄韬,高宏,梁润霞.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1):9270-92721.
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 篇4
1 农村环境污染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突出
我国人口众多,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代替了传统的有机肥。我国是农药和化肥使用大国, 使用量居世界第一, 但是利用率较低, 重复使用添加农药和化肥造成大量的化学物质流失, 产生农村的面源污染[1]。此外, 塑料地膜技术在农村农副业生产中广泛使用, 而且使用量很大, 回收不净会造成“白色污染”, 回收的大部分塑料地膜和农田秸秆大部分焚烧的方式处理, 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 造成大气污染。
1.2 乡镇企业污染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乡企业快速发展。大量乡镇企业在农村兴建, 乡镇企业布局分散, 工艺落后。由于企业过度追求经济效益, 为了减少生产成本, 没有建设配套处理工业垃圾和污水的设施, 给当地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1.3 畜牧养殖业污染
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27亿t, 80%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 大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便对土壤和大气造成污染。此外, 畜禽粪便中的氮、磷、碳氢化合物经冲刷进入水体, 很容易造成生化需氧量 (BOD) 、化学需氧量 (COD) 指标上升, 造成河流及地下水质污染, 危害人类健康[2]。
2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2.1 欠缺环保机构和人员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环保机构比较薄弱, 甚至根本未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农村环境问题。在乡镇环保机构中, 基本处于无专人、无经费、无装备的“三无”状况, 因而对农村环境难以实施有效的监测与管理。
2.2 农民环保意识薄弱
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较慢, 农民的素质和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因此, 大部分农户对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和环保污染的后果了解不足, 过于关注眼前利益, 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环境维权意识差, 缺乏环保意识[3]。
2.3 环境监管力度不够
由于机构的设置限制, 县级及以下基层环保部门力量比较薄弱, 95%以上的乡镇没有环保机构。农村环境缺乏必要的监测、监察设备和能力, 无法有效开展环境保护工作[4]
3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3.1 加大环保宣传, 普及农业科技知识
应采取媒体宣传、专家讲座等宣传手段, 以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 使农村大众自身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普及农业科技知识, 改变传统的耕作形式, 采取新技术。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 合理、科学施肥, 减少化肥流失, 提高化肥利用率, 从基础上进行农村环境的保护。
3.2 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系统。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手段。要积极引导农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调整农业结构,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努力实现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3.3 加强环境监测、监管力度
要加强农村环境的环境监测, 实时有效地掌握农村环境状况, 将环境整治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切实加大农村环境污染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严把企业环保关, 对农村的养殖业与养殖农户制订相关的措施, 建立严格的许可证制度, 对不达标的企业, 令其停业整改。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以实现农村环境的良好发展。
3.4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农村的乡镇企业和畜牧业等所产生废气、废水、废渣对农村的水资源、空气、土壤等造成严重污染, 农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应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力度, 建立健全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 制订国家和地方保护与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具有强制性的政策法规。
4 结语
农村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峻, 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不仅会限制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更为严重的是其会直接威胁到农民的健康、生命和财产安全, 农村环境保护的任务是紧迫而艰巨的。应通过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法律制度,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管理,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实现农村环境和经济协调优化发展。
摘要:阐述农村环境污染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农村环境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期提高农村环境发展水平。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学珍, 刘东玲, 李彩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环境影响及生态工程措施[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3) :334-336.
[2]诸培新, 曹晓君.我国农村环境现状与防治机制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 2009 (5) :11-13.
[3]黄韬, 高宏, 梁润霞.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21) :9270-9272.
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篇5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山东省农村经济几年来也取得历史性的进步,支持了全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此同时,近年来山东省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不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山东省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工作的基础仍然十分薄弱。这严重影响了山东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该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应该有针对性的从完善立法体系、健全法律责任、加强农民环境权益保障等方面加以完善。山东省农村环境保护立法概况
山东,古为齐鲁之地,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省内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物种齐全,具有重要的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山东是全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重点产区,素有“粮棉油之库,水果水产之乡”之称。山东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条件,主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年产量居全国首位。此外,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以及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山东省是农业大省、资源大省、生态大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是立省之本、强省之基。11.1山东省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1.1.1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积极进行
海洋是山东经济发展的特色与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沿海地区积极实施“海上山东”建设战略,向海洋进军,掀起了开发海洋资源的高潮。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山东省强有力的经济支柱。然而,海洋在为山东省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超量污染的巨大压力。这不仅会对山东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带来威胁也使山东省广大渔民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为此,山东省紧扣本省实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为指导,围绕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从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制定了《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推进生态省建设,促进人与海洋的和谐发展,维护好、1刘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山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630
如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各相关部门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职责,规范了各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强化了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管理措施,使农村环境保护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不断完善对山东省逐步将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1.2.2规范农村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行为
通过立法来规范执法主体和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程序、制度,落实执法责任制,整体规范农村环境行政执法行为,坚持文明执法。自2000年12月山东省先后印发了《山东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山东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考核验收标准》,为使各级环保部门规范化建设有章可循,在集中全省环保执法人员智慧的基础上,统一制定了33种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文书,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11个程序,建立了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等5项制度,为县(市、区)环保局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提供了范本。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12个市88个县(市、区)环保局通过了省环保局和省政府立法办联合组织的考核验收。通过规范化建设,各级环保部门的执法主体合法,执法行为比较规范,程序制度日益完备健全,能力建设有所加强,执法水平明显提高。
1.2.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监督
目前,各级环保部门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执法难是一种普遍现象。其主要症结是对污染责任者个人行为追究不力,存在着处罚违法单位多,追究政府责任少;处罚罚款多,处理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少;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现象,使执法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中关于排污收费和行政处罚方面的“下级不收上级收”“下级不罚上级罚”的规定有利于克服地方保护对农村环境执法的影响;此外,《山东省环境污染行政责任追究办法》提出的对干预农村环境行政执法的地方政府领导、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环保部门负责人、违法排污的企业负责人追究行政责任的规定,使对因失职导致辖区环境受到污染的各级领导干部行政责任的追究有了明确的依据,对有效查处环境污染违法行为,防止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将为推动全省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保法置之不理,造成了地方保护主义极为严重。另外,各环保部门之间为了部门利益而互相扯皮,关键时刻相互推诿责任,形成了一种恶劣的部门保护主义,最终造成执法混乱,法律法规失去法律效力,致使环保工作无从说起。1但在现实中,《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如何监督其他部门,拥有哪些监督权均没有做出具体规定,致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没能真正的对环境实行统一监督管理,特别是当有关部门不认真履行职青,给违法者开绿灯时,作为同级的环保部门,却无法给予必要的制约。正是由于体制的不完善,监督力度自然也就上不去。因执法主体繁杂,上下级形不成垂直关系。往往为了地区利益、部门利益,形成了上级有政策,下级有对策的应付局面,使许多监督政策不能得到实施,法律得不到执行,监督变得苍白无力,环境污染日益严重。2.1.3 农民环境权益无法保障
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加之农村文化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民们不知法、不懂法、不学法、不用法。法盲人数远远超过文盲人数。这些直接导致农民的环境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贫困的农民在环境问题发生时往往无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因而在发生环境纠纷后一方面不知道通过怎样的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即使在诉讼中也往往因为举证能力不足、负担不起诉讼费用造成自己应得环境权益的丧失。对于农民在环境权益救济方面的弱势地位,山东省现行环境立法几乎处于失语状态。据悉,目前许多农村地区村民自身的抗争已成为解决环境纠纷的主要途径。
2.2山东省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主要问题的成因
2.2.1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重视不够
在我国农民处于环境弱势群体地位,而环境保护工作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农民环境权益不受重视。所谓“环境弱势群体是相对于经济、文化、政治弱势群体而言的,是指在自然资源利用、环境权利与生态利益分配与享有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2在我国,由于长期存在的分割城乡的户籍制度以及重工抑农的“剪刀差”经济发展战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表现仍很突出,导致农民的权利很大程度上被制度性消解,农民作为一个群体与其他群体相比,很多法定权利缺失或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由于在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处于不利的景况,受到过或正在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农民成为我国最 12朱俊丽.我国农村环保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农村环保法制建设的设想[J.科技信息,2008(03):20 黄锡生,关慧.试论对环境弱势群体的生态补偿一从环境法视角关注农民权益[J].环境 与可持续发展,2006(02):107
划,但总的来讲,山东省普法宣传工作收效甚微。特别是农村,政府的普法投入不足,未能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宣传,只是简单地发放普法法律法规选编,普法流于形式,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法制宣传中较注重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的灌输,忽视人们对法律权利的认识,注重实体法,而不重视体现法律正义的程序法等等,这势必使农民对法律产生厌倦的心理,影响其法律意识的提高。正如博登海默所说:“法律作为一种行动指南,如果不为人知而且也无法为人所知,那么就会成为一纸空话”。1因此,加强农民环境权益的保障,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法律援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国内外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先进经验
在国家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的指导下,山东省开展了比较深入的地方立法工作,在环境管理的一些重要领域进行了规范。但是,山东省的地方立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与国内先进的省份相比,与加入w To后的新形势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用全新的管理理念指导山东省的地方立法工作,研究国内外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的先进经验,广采他山之石,结合山东省的实情加以借鉴,不断完善山东省农村环境立法,以法保护环境,促进山东省农村环境实现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在今后的农村环保立法建设过程中,充分吸收利用先进国家和省(区)文明的发展成就,尽量少走弯路,取得更大成效。
3.1国内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先进经验—河北省
河北省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位于北京、天津两市的外围,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河北是我国重要粮棉产区。河北省与山东省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两省居民在生活习惯、人文风韵、性格品质等诸多方面,融会了许多相似之处。近年来,河北省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方面。各级环保部门紧紧围绕环境保护中心工作,逐步完善海洋资源保护法规、规划体系,建立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制度等举措。对山东省农村海洋环境保护立法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3.1.1海洋资源保护法规、规划体系逐步完善。
河北省先后制定了《河北省海域管理条例》、《河北省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编制了《河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和《河北省海洋开发规划》、《河北省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1王丕琢.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与思考[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6)
环境恶化的趋势和频繁发生的重大恶性生态环境灾难,使我们不能不检讨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所作的种种努力,因为在某些方面我们的努力是失败的,某些方面的努力没有取得实效,在某些方面我们还没有去努力,这样的结局最终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对自然界的征服,因为每一次这样的征服自然界都会给予我们报复。”因此,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立法建设的能力,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农村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这决非“杞人忧天”,防微杜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4.1转变立法思想、完善立法体系
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必须以健全、严格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山东省现有的环境法律特别是环境污染控制法律是在工业和城市污染的基础上建立的,着重反映城市的环境要求,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需要转变观念,对现行环境立法加以重新整合,创设适应山东省新农村建设要求的调整农村生态安全及乡村企业环境管理的法律机制。同时,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体系,将相关条款进行清理、修订,修改现行《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增加综合性的农业环境管理法律,以完善农村环境和资源保护基本法这一块,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污染防治、自然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的综合性基本法律。填补立法空白,如涉及土壤污染的防治、化肥农药的污染防治、禽畜的污染、振动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放射性污染、光污染、乡镇企业的污染扩散及城乡污染转移等农村地区的污染防治问题,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此外,海洋经济是山东省的经济命脉,实现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保障山东省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需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健全海洋综合管理法规体系,依法管海、依法用海。这是山东省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的重要内容。山东省农业生态环境立法建设还要适应农业国际化、贸易自由化的要求,与国际环境立法接轨。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山东省农村环保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形成一个单独针对农村的环保法律体系。使农村环保法律体系统一化有利于山东省农村环保立法建设有序地进行。
4.2健全环保法律责任、依法保护环境资源
当前山东省环保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比较普遍。由于环保法规处罚力度太轻,罚款数额明显低于排污污染损失数额,致使违法者为 1赵淑琴.提升生态环境法制建设能力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8):8
当前农村环境保护之我见 篇6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
搞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生态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这一系统化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加强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恶劣的影响
1.水体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水质恶化严重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主要因素。它导致农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导致农作物有毒物质富集,降低农产品质量,甚至完全丧失使用价值;导致渔业受损等。
2.农村生活垃圾成为新的污染源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范围内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环境新的污染源,这些污染物由于基础设施滞后和管理不善而大部分没有得到妥善处理,而是随意堆放在田边地头、道路两旁、或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其中快餐盒、塑料、废旧电池、玻璃等不可降解物数量多,难分解,且危害周期长,往往会借助自然循环的路径直接威胁着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存环境。
3.乡镇企业和小家庭作坊污染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它们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对农村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 4.畜禽养殖等农业活动的废弃物污染日益加重且综合利用率低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能力有很大提高,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业粪便、污水以及残留农业生产资料,如农膜等生产废弃物大量增加却得不到有效地处理,成为我国农村新的污染源。畜禽养殖业排放污水污染浓度极高,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甚至还会造成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蔓延。另外,许多农民将不经发酵处理的粪便直接施于土壤作肥料,造成许多有害病菌和寄生虫对土壤和农作物形成污染,甚至再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身健康。
二、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1.政府要發挥主导作用
把农村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和生态文化推广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战略内容,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该规划应对农村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目标、行动纲领、经费筹措、效果评估等作出具体说明。培训工作要首先从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开始。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也要认真组织、主动参与、积极宣传生态环保理论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生活废物处置和利用技术,发掘典型事例、组织案例讨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
2.要让农村居民认识到目前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让城市居民认识到保护农村环境是与城市利益息息相关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政府、科研部门组织更加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大力培育以保护农村环境为目标的非政府组织,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其他国家保护农村环境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地方政府应当充分重视农村居民的环境权益,重视农村的环境问题,在对政府城市环境质量考核时,也要考核辖区内的农村环境质量,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政府应当调整资源配置,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以及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加大农村的环境保护投入。
3.要建立新的污染控制模式
根据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更要建立新的污染控制模式,这种模式要适合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特点,并且必须是源头控制模式。在农业环保政策上,要由政府管制性政策向引导性政策转变,而不能像目前管理工业污染那样主要靠管制如排污收费、罚款、审批等措施。应当从宣传上发动、财政上投入、经济上靠市场引导的方式帮助农村改善生产与生活环境,引导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走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的道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面源污染问题。
4.创建农村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农村环境管理制度
首先,根据目前农村环境立法现状,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集各界意见,全面建设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其次,应当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机构,依据农村环保基本法和环保管理体制,明确环境保护部门、农业部门、林业、水利、渔业水产等部门的各自责任,在各级政府的组织下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或者成立一个综合农村环境保护部门,对全国农村环保建设进行统一部署、管理、指挥、协调,各省、市、县级以至乡镇政府设置专门农村环保机构,在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下开展工作。
5.要持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宣传,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法制意识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农村面源污染方面没有法律约束或者引导,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知识知之甚少。很多农民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一无所知,而知道的也只是了解自己有不受工业污染危害权利,多数人将农村面源环境污染视为平常事,认识不到其危害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宣传。各级政府各种媒体应当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农村环境保护法的宣传活动,使农村环保知识进村、进户、到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农村各级政府、工商企业以及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多种手段。应当将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充分发挥法律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预防作用、救济作用、惩治作用,使法律成为“绿色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的保护神。
参考文献:
[1]刘树庆.农村环境保护[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2]席北斗,魏自民.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8.
保护农村环境推进生态农村建设 篇7
关键词:环境保护,污染现状,污染来源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 在总计13.3亿人口中, 乡村人口6.1亿, 占总人口的54%[1]。对于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 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 是保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1 农村环境污染紧迫性
长期以来, 由于受思维习惯和乡村自然经济的影响, 我国大多数农村的环境规划与治理与城市相比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 发展程度严重滞后的问题。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部分地方的发展计划重城市、轻农村, 重建设、轻保护;农民为追求经济效益, 过量施用化肥农药, 导致地力下降。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极大地冲击了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 正逐步地以隐蔽或公开的方式破坏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
2 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2]
2.1 农村水污染触目惊心。
目前, 我国仍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 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 我们的饮用水50%以上是不安全的。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非常突出, 导致农业减少, 甚至颗粒无收;导致农作物毒物质富集, 降低农产品质量, 甚至完全失使用价;导致渔业爱损如2004年7月, 淮河发生重大污事件, 污水所到之处, 鱼虾绝迹;迫使部分地区改农业种植结构。
2.2 农村土壤污染严重。
全国约25%土地的土壤污染处于警戒状态, 约5%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事件时有发生, 农产品已经缺乏安全保障, 对安业生产, 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2.3 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 生活垃圾量也迅速增长, 而且大量城市垃圾向城郊和农村转移, 给农村带来严重污染。
3 农村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及来源[3]
3.1 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3.1.1 地方政府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 城市环境的改善往往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 而农村没有得到相应的生态效益补偿;相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也不够完善。
3.1.2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地方政府为促经济而忽视环保, 现有GDP核算体系也缺乏环保指标, 更没有专门的农村环保法规或考评政策来约束地方政府的环保行为, 导致农村环境执法部门处境尴尬, 农村环境管理不尽人意。
3.1.3 当前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相对粗放, 无论是农业企业还是农村的工业企业生产, 都存在生产过程中污染超标, 高耗低产, 治理不到位等问题。
3.1.4 农民对于农村环境保护和农村资源合理利用的意识薄弱, 也缺乏对农民生存权利自觉维护的观念。
3.2 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3.2.1 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
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等的大量使用, 已经造成了大气、土壤和水的严重污染。以化肥为例, 中国2008年化肥使用量为4124万吨, 平均每公顷施达400公斤以上, 比发达国家规定的每公顷225公斤的安全上限还高出许多。氮肥的平均利用率仅为40%左右, 其中一半在被作物吸收之前就以气体形态逸失到大气中, 或以液态从排水沟渠流失, 会对土壤、地下水、地表和空气产生污染。我国因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而污染的土地超过2187万公顷, 约占耕地面积16%。
3.2.2 养殖业造成的污染。
在农业养殖业生产过程中, 畜禽新陈代谢产生的粪便和畜禽疫病死亡是农村环境污染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农村的水产、生猪、肉牛等养殖业都比较发达, 发展牧业已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首选项目, 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 却忽略了养殖生产中, 会产生大量的污浊气体, 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畜禽粪便流入水体的COD、氮和磷也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3.2.3 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
随着乡镇工业开发区的不断兴建, 各类工业企业大踏步向郊区进军, 乡镇企业的大量兴起, 一些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粉尘、废气、废渣和废水, 对周边的大气、土壤、草原植被、地表水和地下水等产生严重的污染。
4 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
4.1 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名声,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健康有序发展。清醒地认识到农村环保形势的严峻性, 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同时加强农村宣传力度、提高农村环境意识。政府要加强化宣传教育, 引导农民正确施肥、科学用药, 并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 帮助农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提高环境意识。同时政府职能部门要做好职能监督。
4.2 加强组织建立农村环境保护投入机制。
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 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 用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坚持“谁污染、谁付费, 谁收益、谁负担, 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 建立适应市场体制的生态环境保护多渠道投资机制, 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
4.3 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
要严格防止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 坚决控制发生新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现象。强化环保投诉举报热线、信箱等渠道。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 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从根本上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不强的状况。
4.4 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生态产业。
当地政府制定村镇建设规划应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强化环境保护内容的前置约束作用。加快生态农业, 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积极推广沼气、秸秆利用、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
4.5 加大农村污染治理力度。
有关部门应针对部分农田废弃物品多、污染面大的情况, 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废弃物、菌渣、塑料棚膜等污染物的回收与处理。
4.6 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
引导农村向城镇转变,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发展非农产业, 引导农村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减轻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性。
当前农村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新时期生态农村建设的客观需求, 为了我国农村的持续、科学、谐发展, 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renkoupucha/2000pucha/html/t0105.htm.
[2]杨智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措施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6.
现在的环境问题及其保护 篇8
1 当今的环境形式
1.1 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
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生存和生活的条件, 例如:阳光水、森林、空气、土壤、岩石、草原和动物等。我们作为地球的表面的人类, 以上这些因素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环境。作为自然环境的产物的人类, 我们应和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 建立和谐的生态家园。哲学中所讲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正符合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依存, 相互独立的对立统一。根据自然资源被人类利用的时间长短和分布的特点可以将自然资源分为两类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有限资源又可划分为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两类, 再生性资源是具有循环特征, 可被人类反复利用而不枯竭的资源, 例如土壤、淡水、植物等。不可再生资源是终究有一天能利用完的资源, 例如煤、石油、金属和非金属矿藏等。因此, 我们应该珍惜可再生性资源, 尽量减少损耗和浪费, 使浪费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1.2 环境中的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 空气污染水平同等于发达国家在五六十年代最严重的水平。我国大气中的主要污染源是工业和家庭燃煤, 属煤烟型污染。大气中主要以烟污染为主, 烟尘、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是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并且硫污染占污染的70%。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私家车越来越多, 汽车尾气的排放量也不断加剧。污染分为好多种: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中国江河湖泊都已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据说水资源仅占地球资源的1/4, 目前, 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有一句话说得好: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 到那时动物就会灭忙, 植物无法生长。现在, 全国缺水的城市已有300多个, 而其中100多个城市是严重缺水城市。我国著名的五大湖的需水量也在减少。
噪声污染也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据报道每天有2/3的人口在噪声环境下工作和生活, 有90%的交通道路上的噪声指数达到了70分贝以上, 超出了国家标准, 社会生活噪声呈明显上升趋势。环境污染还包括工业固体废物, 特别是城市垃圾和粪便处理已成为城市发展中棘手的环境问题之一。
1.3 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环境污染指由于人为的因素, 污染物质进入环境, 使自然环境的组成、状态发生了变化, 结构、功能遭到破坏, 引起环境质量恶化, 生态系统破坏和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危害的现象。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扩大城市与工业布局的比例不合理, 以及农业方面的污染;对于环境污染的防止和综合管理策略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环境污染中不完善的治理体制和对智力的资金投入不足;缺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力。
2 应对环境问题的策略
2.1 加强环保法律的建设
当前环境问题已迫在眉睫, 要想是环境保护见成效, 是我们的环境条件有所改善, 我们首先应该从实质上解决, 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制约。并且还要有国家对环境这方面的重视, 让环境监测工作得到切实可行的改变, 以这个为前提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根据这个法律法规, 完善环境, 使从业人员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 增强环保的宣传力度, 让保护环境的口号与行动响彻全世界。
2.2 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保护环境不是孤立的, 而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紧不可分的。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循环经济, 使经济、社会和环境共赢,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循环经济法, 加快制定经济发展的政策、相关标准和评价方案, 以便促进经济循环。因此, 需要调整经济结构, 使经济建设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才能使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是遵循生态学规律, 增大环境容量,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以保护环境为基础, 不断发展经济, 使经济活动变得生态化。
2.3 提高全国的环保意识
首先, 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只有提高了意识和责任感, 环境保护的参与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以小之力汇成量的改变。其次, 鼓励公众与新闻媒体舆论对政府、工业污染大户等监督, 施以压力才能使环保政策切实的落实。尤其要指出的是一些环保民间组织的兴起开始影响到政府决策的形成与实施, 并在引导环保节能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推动着环境保护的发展。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 加大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环保试点示范及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
2.4 提高环境保护的全球化
扩大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环保技术与管理经验, 避免关门造车的错误。参与国际公约和有关贸易与环境谈判, 履行相应国际义务, 维护国家环境与发展权益。全球化的环境保护并不是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可以左右的, 是须我们所有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所有人共同努力的, 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体系, 达到环境保护的全球化, 实现良好的发展。
3 结论
环保工作关系到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 是我国民生工作中的重要的一部分,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的根本出发点, 为此, 我们要增强环保意识, 努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积极配合环保部门的工作, 使其工作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与世界接轨。
参考文献
[1]污染迁徙的中国路径:要“温饱”还是要“环保”[EB/OL].http://www.hg98.net/ynews/yhot/2006-01-22/2166.shtm l.[1]污染迁徙的中国路径:要“温饱”还是要“环保”[EB/OL].http://www.hg98.net/ynews/yhot/2006-01-22/2166.shtm l.
[2]Atsushi Terazono, Materialcycles in Asia:especially the recyclingloop between Japan and China[J].JMater Cycles Waste Manag, 2004, 6:82-96.[2]Atsushi Terazono, Materialcycles in Asia:especially the recyclingloop between Japan and China[J].JMater Cycles Waste Manag, 2004, 6:82-96.
[3]郑度.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J].地理研究, 2002, 21 (1) :9-13.[3]郑度.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J].地理研究, 2002, 21 (1) :9-13.
农村环境污染及其保护 篇9
首先, 相关政府要合理地将强制实施和行政指导结合起来, 在促进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工作水平提高的进程中, 相关政府部门针对一些违法法律要求的行为就要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 从而使得环保工作真正地落到实处, 但与此同时, 在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进程中, 政府可以针对一些具体的环保工作给予行政性指导, 在强制实施与行政指导的基础上为农村环保法治建设提供应有的帮助;其次, 在治理环境的科学理念下, 农村环境法治需要农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要通过进村宣传、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方式, 使得农民群众对环保法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提高他们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关注与重视;另外一方面要注重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到环保法治的进程中来, 以适当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鼓励的手段, 通过成立农民群众环保委员会等形式, 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的热情和主动积极性, 为多元化的农村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体制的构建提供活力, 也拉近了与农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便于今后其他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注重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执法者的综合素质
(1) 要定期对执法者开展一些教育与培训活动, 通过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题会议、主题性的拓展训练活动、推荐优秀执法者外出深造、邀请外界专家对他们进行专业指导等途径, 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使得他们能够更加从容、自如地应对执法工作中的新挑战与新任务; (2) 为了进一步让执法者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神圣使命, 要注重加强对执法者的考核, 考核的内容要涵盖工作能力、工作态度、执法手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水平等因素, 并将考核的结果与他们所获得的薪酬、福利待遇相挂钩, 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他们对农村环保执法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不断地加强执法水平; (3) 要注重增强执法者的心理素质, 因为在具体的执法工作中, 面对当事人的谩骂、责难、围攻等行为, 若是执法者的心理素质不大, 就很容易出现一些执法不力或者不文明执法等现象。
3 提高相关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能力
(1) 要尝试发展生态型农业, 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发展生态有机农业、高效农业, 实行有效的生态防治技术以及生态平衡施肥技术, 并征收面源污染税, 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促进环境法治工作的进步; (2) 要注重加强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 政府与相关部门要综合治理、合理布局、统一规划, 加快乡镇企业的改造升级, 促进乡镇企业的集约化与规模化, 对威胁城乡水源地的企业, 要采取措施严格限制其关、转、停、并等, 根据乡镇企业的区域布局以及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便做好县级和乡镇级的环境保护工作; (3) 促使环境防治工作和扶贫工作的完美结合, 有些地区的环境之所以恶化, 是由于当地农民群众为了生存而对环境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和利用所造成的, 这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要以市场发展为导向, 变防护性、单向性的污染防治为开发性的环境保护, 变救济性的扶贫为开发性的扶贫, 比如可以考虑在农村发展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等, 从而逐步实现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双赢。
4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并且形成以宪法为主要依据的《环境保护法》, 并且在法律规范的引导下,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获得了不少卓越的成就, 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与完善, 尤其是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立法方面。因此, 相关政府部门要针对现实发展情况, 对立法思想进行适当的调整, 要贯彻绿色农业的生产理念, 在科学发展观的影响与指导下, 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号召, 对立法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 把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环境、农村生活环境以及自然资源有机协调起来, 真正获得环境立法工作的实效性;还有, 政府部门应当根据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实现农村环境法治的相关要求, 对现有的《环境保护法》进行必要的补充与完善, 比如, 要进一步明确农村环境保护中主要的权利义务主体, 尤其是对农村居民的环境权进行落实, 要明确相关行政部门在执法工作中的主要行政责任, 从而使得立法执法工作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再者, 要对外来的污染转嫁行为加大惩罚力度, 提升违法成本, 以便有效地防止一些城市污染流入农村而造成的不必要的环境污染, 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工作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5 结语
农村环境的日益恶化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进步等都带来巨大的危害, 因此, 必须注重强化农村环境保护, 深化农村环境法治改革与完善工作。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 探索更多的有利于促进环境法治获得实效性的良好途径与方式, 努力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佑海.运用环境法治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环境保护, 2008 (08) .
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研究 篇10
一、农村环境的治理现状
(一) 生活垃圾。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为直接泼洒, 垃圾处理形式以填埋为主, 这也是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的主要原因, 这种生活方式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 工矿污染。近半个世纪以来, 工业污染逐年呈现向农村转移的趋势。部分中小型企业存在排污设备简陋和大气排放不合格的现象, 其排放的污染物包括有毒气体和重金属物质, 会对当地居民造成永久的伤害, 也严重影响了环境质量。
(三) 农田污染。不合理的农药以及化肥的使用会对水体、土壤和食品的健康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四) 畜禽养殖污染。提高农村建设步伐, 就必不可少地要注重畜禽养殖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但是大规模的家禽和牲畜的养殖也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二、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现状以及研究意义
(一) 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现状。一是在国家层面上, 近几年来制定了许多有关海洋环境以及节约能源方面的法律条款, 但是在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仅有不到5%的内容是提及农村环境保护。在已有的相关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内容也多是偏颇、零散的, 没有条理性, 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此外, 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出台较早, 例如:1999年颁布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 也早就失去其时效性, 不能迎合新农村的建设。同时, 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农村环保案件诉讼时效、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城乡污染转移、农村环境保护评价等方面, 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仍旧存在很大的缺失。二是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当地政府在处理环境保护问题上逐渐形成了一些特色处理方案, 对农村环境提出一些基本的规范性的要求。例如:严格对迁入的企业试行达标污水排放要求, 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定期进行设备的检查, 对不合格企业进行通报处理。对畜牧业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 进行二次利用, 栽培无公害绿色食品。对村民水源地进行保护, 抽查水质安全。
(二) 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研究意义。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 农村都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当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进步时, 国家的整体生态环境才能有质的飞跃。农村是整个国家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 因而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与人们的起居、饮食健康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密切相关。在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政府应肩负主要的责任, 环境保护立法是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 所以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拟定与修改。
三、加强农村环境立法的重要性
加强农村环境立法是对我国立法体系理论上的完善, 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给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破坏的解决方法, 通过立法来保护农村环境已势在必行。
(一) 解决工业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随着农村土地资源优势的凸显, 农村成为工业转移的主要方向。虽然工业的转移为农村经济事业的发展带去了很多的机遇, 但机遇和环境污染的威胁是并存的。例如:癌症村的频现。尽管国家明确规定严格产业准入, 当地政府也常举严禁污染企业落户的大旗, 但是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的面前, 企业转入的监控力度微乎其微。此时, 单靠当地政府政策性口号的呼吁, 以及农村自身的监控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制度完善的立法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二) 解决农民针对环境问题的权力匮乏。当前, 加快完善农村环境立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面对出现环境问题侵害自身权益时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 并且缺乏切实有效的维权方法。这对农民造成以下两点伤害:一是绝大数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有限且当地的医疗水平不高, 导致农民在出现严重问题时才发现。例如:一些农民当得知患有癌症时, 往往已达到后期。二是多数农民寻求帮助的途径单一, 就是找领导。然而这种救援方法会导致农民很多的精力与金钱的浪费, 这很可能是对受害人的二次伤害。究其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现行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对农民和农业的保护力度不够大, 农民能行使的权力不够明确, 其立法的具体内容存在监管主体不明的缺陷。二是司法救助制度的缺失, 没有单独的环境诉讼制度设计, 这对公众环境权益的维护是很大的障碍。
四、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建议
鉴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独特的农村居民生活、生产的背景, 以及为了完成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全面推动农村的经济、生态、社会建设, 拟定完善、健全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关键。
(一) 对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准确定位。农村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 需要综合考虑其在社会发展的地位。我国立法可以借鉴先进的国外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明确对农村环境保护范畴作出定义, 并对其使用途径作出详细的设定。
(二) 完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理念下, 健全的法律体系能够为执法提供保证。严格意义上讲, 我国并没有一部独立的农村环境保护法, 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散布在几部污染防治法中。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是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相关政府和机构应对此开展积极的立法研究, 制定具体的保护惩罚措施。例如:努力修补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薄弱的部分, 对企业土地污染的防治、禽兽养殖污染的防治以及企业污水、垃圾的处理问题作出具体的规划。另外, 法规的设定在从宏观角度出发的基础上, 尽量避免流于表面, 应注重可操作性。
(三) 改革监督管理体制。加强监督机制是工作取胜的法宝。我国现行的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制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明确了各级管理部门相应的职责范围, 这有利于责任的分化和部门权力的使用, 也有利于调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冲突。但是, 权力的过度分化也容易造成部分部门推卸责任, 将保护环境的责任互相推脱进而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 在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修订过程中, 应对监督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应根据环境问题的重大程度和各管理部门的能力范畴科学合理地进行责任的划分, 以便在环境的防、治问题上得到快速、透明的解决方案。如以下几点:一是将农村的环境保护职权参照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划分, 国务院环保行政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在职责范围内各级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分工。二是针对农村的特色经济项目, 采取一视同仁的执法态度, 不可转嫁责任。三是对不承担责任的部门施行一定的惩罚制度, 严肃处理。另外, 社会的各界人士也应有对环境问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环境问题的处理过程应在大众的监督下。
(四) 为环境纠纷问题提供多元化解决途径。我国出现环境纠纷问题的主要处理途径是行政调解以及诉讼环节, 其繁杂的处理环节很难为农民快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修订农村环境保护立法时将协商、洽谈、民事调解、诉讼和仲裁等多元化的解决环境纠纷的途径纳入其中, 可有效处理环境纠纷复杂的问题。
(五) 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仅仅需要国家制定完善的农村环境保护制度, 还需要国家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 使广大群众拥有依法保护环境的意识, 这对农村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有积极的推进力量。同时, 定期在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讲座以及环境保护普法下乡活动, 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逐步加强农民环境保护的法制观念。当地环境保护政府部门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时, 应集思广益多听听来自农村、农民的声音, 尊重农民有关环境保护的意见与提出的问题。
(六) 关注环境保护设施以及增设专业机构。
1.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投入。因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 以及我国还没设立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 所以可用于投入环境保护的资金不足, 这也就导致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严重匮乏。针对此项问题, 当地政府可向国家进行资金的申报或是联合当地大型企业进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 并合理规划资金的使用。
2.设置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机构以及招募专业人才。大部分的农村没有设置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 即使成立了也缺乏专业的人才。这对农村环境保护而言, 是一块短板, 各个部门机构应认识到此类问题的出现。由政府出面面向全国招募专业的环境保护人才, 在当地设定环境保护机构, 也可相邻几个村镇设定一个。
五、结语
我国的农村环境保护道路是曲折、蜿蜒的, 走过错路、走过弯路, 也就更加认识到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重要性。只有健全的环境保护立法, 才能在行使环境保护权益过程中有法可依, 才能使相关执法部门执法必严, 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铺设牢固的平台。系统化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对实际的实施效果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也有利于国家整体环境法律系统的发展, 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摘要:面对我国农村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以及人们对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 农村环境立法的研究工作已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仍存在内容不充分、定位不清晰等问题, 因而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完善是推动农村环境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环境,立法保护,环境污染,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宋文华, 罗彦鹤, 陈启华.地方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34
[2]张晓文.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理论基础探析[J].农业经济, 2013, 1
[3]张建伟, 王艳玲.完善立法机制,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A].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C].2012
[4]张金山.农村环境保护立法探析[J].农家科技, 2015, 7 (下旬刊)
[5]赵明霞.关于农村环境保护地方立法的思考[J].南方农村, 2013, 6
[6]张晓敏.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立法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6
农村环境污染及其保护 篇11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原因;治理对策;研究
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村环境则是指农村居民为核心的乡村范围内,各种自然及人工改造的个各种因素的总体。其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如该区域内的土地、水资源、空气、动物、植被、交通道路、设施、建筑物等。对其进行保护则是针对农业或农村环境资源开展的一系列保护、管理、调节等措施。农村环境是是农业环境的核心,强化农村环境的保护则是为农村经济的提升、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等提供良好的条件,且能够保障农村居民身心健康,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1.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
1.1生活污染:我国本身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且在持续增长中,经济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人们在生活中产生的垃圾、生活污水等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农村人口的环保意识薄弱,未意识到该情况的严重性;且经济条件有限,各个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不理想,使得固体垃圾随意丢弃、生活污水肆意漫流,严重影响环境。另外由于资金有限、技术水平的限制等,村镇的生活垃圾处理厂的数量、规模、设施、技术等,均无法达到现在农村的发展要求,加剧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1]。
1.2生产活动造成的污染:农村的发展加快,其生产方式逐渐多样化,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包括以下三种:①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 现代农村禽畜养殖业由传统的分散养殖逐步转变为工业化集中养殖,禽畜粪便污染大幅度增加,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也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如养殖及养牛的过程中,其排出的废水量较大,且粪便的排放量也十分巨大,无法完全处理[2];②使用化学品不合理 为了追求高产,在农业生产中会使用大量的化学品,包括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学品,但是化肥的利用率较低,平均利用率不到50%,浪费了大量资源及资金,且会对土壤、水资源、大气造成一定的污染。农药的使用也十分泛滥,农作物害虫抗药性不断提高,农药的使用量再也在上升,用药时真正接触到目标害虫的仅仅为1%左右,其他全部在残留于农作物、空气、土壤及水体中,不仅污染了环境,也会对人们及动物的身体带来伤害。另外我国农业生产中会使用到大量的塑料薄膜,而使用结束后,没有进行相应的回收工作,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③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 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乡镇企业发展较为迅猛,在数量及规模上均有较大的提升,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布局不合理、工艺落后、技术不足、设备较为落后等,对于能源的消耗较高,且并没有采取防污染措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1.3城市污染波及到农村:自然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空气流动、河流的运动、固体废物处理转移等,城市的污染情况也也会向其周边扩展、蔓延。农村环境也受到了城市污染的波及,包括三废污染等,已经造成了大量农田受到污染,而固体废物的堆放也使得大量农田被占用、损毁,大气污染也逐步扩散,水资源的污染更加严重,据调查显示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面积在全国总灌溉面积中的占比已经达到了7.4%,造成每年均有大量粮食减产,经济损失巨大。
2.治理措施
2.1强化乡镇企业的管理:对乡镇企业的管理,需要统一进行规划,合理布局,并进行各项治理措施,把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等和治理其造成的污染全面的结合起来,并执行到位,才能有效的改善其污染情况。首先应制定相关的标准,包括生产效率标准、污水排放标准、废气排放费标准、能源消耗标准等,对乡镇企业进行审核,达不到标准的企业需要将责令其限期整改,或者直接将其淘汰。达到相关标准的企业需要引导其集中于相应的工业园区,对其产生的污染进行集中控制,并结合环境保护的计划要求,对其进行设备优化改造及技术升级等,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也能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成本,强化企业的生产效率,使之综合实力更强,能够更好的发展,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另外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强化城镇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设施,做好绿化活动,美化乡镇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2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的排污管网系统,并构建垃圾清运、处理系统,才能有效的控制污染情况,改善环境,逐渐成为了农村污染治理工作的首要目标。但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在环境治理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使得环境基础建设达不到相应的标准,环境污染治理效果也不理想。该情况下,政府的相关机构需要对环境治理事业予以高度的重视,将其作为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方面来抓,利用各种渠道及不同的途径,筹集资金,逐步提高环保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事业中,并可以将该项事业采用BOT等特许权方式进行运营,遵循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制定合理的价格征收标准,收取一定的生活污水费及生活垃圾处理费,充分利用各个方面的资源,强化环保基础社会设施的建设,为农村环境的治理提供有利的条件[3]。
2.3倡导生态农业、开发绿色环保有机肥:生态农业是指利用各种学科的知识技术等,包括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将传统的农业与现代科学技术完美的结合起来,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兼顾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治理、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等,使之形成一个生态合理、功能全面、经济效益良好的综合性农业系统,达到农业的高产、高效、优质,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优化农村的各项环境。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倡导生态农业,引进生态农业的项目、技术、设备等,为发展该项新型农业提供良好的条件,且需要做好农户的思想工作,使之能够真正认识到生态农业的优势及先进性,积极配合,达到良好的效益[积极开展绿色环保有机菌种、肥料的研究,利用畜禽产生的废物进行处理酵素、环保植物源农药、生物菌种的研制,取代传统化学农药及肥料的使用,实现农业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农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保护环境,达到农业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
3.总结
农村的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工业化逐步渗透至农村,使得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限制了农村生产活动的开展,使得经济发展受到阻碍,且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予以高度的重视,进行有效的治理。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治理措施,在实际的环境污染治理活动中,还需要治理人员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综合把握,制定出有效的治理方案,以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优化农村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旭斌.新中国成立30年来农村环境的污染与治理[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64-69.
农村环境污染及其保护 篇12
近年来,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的强度开发利用、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 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
(一) 农业资源逐渐减少和退化
我国虽然国土辽阔, 但人均耕地面积很少, 且耕地质量不断衰退。水资源总量丰富, 但分布也极不均衡, 人均占有量少, 且受污染严重。植被破坏相当严重, 森林覆盖率仅为13.4%, 远远低于能够维持良性循环的指标, 影响了其生态功能的发挥。草原生态目前仍呈“局部改善, 总体恶化”的趋势。
(二) 农村环境污染源点多面广
随着“农村工业化”步伐的加快, 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 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在逐年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绝大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 成为农村内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农药、化肥以及地膜等大量使用, 加上畜禽粪便没有经过处理, 进入了环境, 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污染。这些都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如上所述,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种类繁多, 分布面广, 治理难度大, 它已不是农民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如不及早重视, 防范和治理, 将会造成比现在城市生态环境更复杂、更有害、更难治理和恢复的被动局面。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上重要位置,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调整控制污染, 制订政策, 研究措施, 落实目标责任, 促使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实现良性循环。
(一)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所出现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足所造成的, 有的则是由于科学知识水平的限制。例如乡镇企业发展中, 什么经济效益高就建什么厂, 不管对环境的影响和人体的危害, 农业生产中不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所造成的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等。因此, 不仅应对农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 而且应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态和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 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认识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危害的严重性;使公众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广泛和严重的威胁;使每个人都能自觉地从自己做起, 从小事做起, 提倡文明生活方式, 逐步营造一种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为荣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耻的社会氛围, 为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奠定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 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
为了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 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应积极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为此, 要正确运用生态学原理, 尽力避免或淘汰那些有害于生态平衡和良好环境的农业措施, 以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实际要求, 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续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 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兼顾的前提下, 探索最少投入、最大产出的各种构成模式, 提高综合效益, 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要逐步对主要农业土地、水资源、森林、草地、生物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并形成科学的监测管理系统, 把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资源增值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使有限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使可再生效益获得更多的增值。
(三) 健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法规制度体系
为了从源头上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或者即使产生也可以采取治理措施把问题减少到最小限度, 需要政府建立健全与农村生态环保有关的一系列的法律保障和制度设计, 在宏观政策层面做到有的放矢。首先, 要逐步推动环保机构向农村延伸, 建立覆盖农村的环境管理组织体系, 制定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和标准体系, 加强农村环境能力建设, 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 从政策源头上把关, 控制生态环境问题产生, 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其次, 要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制度, 控制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过程中污染产业的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 还应科学地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的安全体系, 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灾害的应急能力, 减轻灾难的损失。
(四) 加强科技创新, 提供技术支撑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因为科技的发展, 可以为缓解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有效的手段, 并且生态环境资源问题也是科技问题, 今后许多生态环境资源问题的解决将更依赖于科技的发展。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科技的发展战略思路应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指导, 以解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中的重大问题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本出发点, 为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当前, 尤为迫切的是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 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科技创新, 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境保护实用技术。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 促进农村环境保护适用技术的应用, 相对减少农业经济增长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需求, 从而减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 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力度
农村各级领导, 尤其是县、乡镇领导要重视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将生态环保工作提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要统筹规划, 充分考虑本地的生态环境资源和存在的环境问题, 协调制定有关规划。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及组织、管理、考评等一系列问题,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农村生态不断地得到改善, 必须建立健全一套长效的建设管理机制, 把环境保护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为此, 应当通过探索, 建立权责明确的组织指挥体系和目标考核机制, 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依法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的机制等, 使农村生态环保工作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这是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保证。
可见,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的环境形势决定的。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所以, 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是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 不仅直接影响当代人民的生活环境, 而且将影响子孙后代的健康。我们一定要认清当前农村的环境形势, 明确我们面临的任务, 按照党中央的要求, 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勇刚.中国农村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2001.
【农村环境污染及其保护】推荐阅读:
农村环境保护治理07-16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06-27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08-26
农村环境保护法12-07
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10-07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12-21
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12-02
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11-26
农村环境保护协议书05-09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调查报告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