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2024-09-25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篇1

村镇环境保护工作汇报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

一、xxx环境的过去和现状

我记得小时候,家乡的小河水是清澈见底的,河里鱼虾成群结队,傍晚时分河里的水草上会有螃蟹停趴在上面,我们就这样一边捡着螃蟹,一边嬉戏,这里曾是我童年快乐的回忆。可是近年来小城镇的人口不断增加,鸡场、甲鱼场、洗澡堂污水等不断流向沟渠河塘,可是现在河道里满是废器、垃圾,由于垃圾的堆积,没有清理,河水变得臭气难闻,部分河里没有了鱼虾,更别说小孩嬉戏了。不仅仅在于河里,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是有是污染。今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天气也变得异常炎热,特别是在夏天令人难以接受。2011年江苏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工作全面开展,我镇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现在全镇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加大环境整治的力度和投入

对镇区和沿路各村加大了整治的力度,动用了多台次的挖掘和车辆,对镇区所有的沟边、河塘进行疏通和清理,对居民户的门前屋后的杂草杂物进行清除

但城镇建设费用很少,无力改变这种现状。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家乡环境污染的原因有:

(一)、“白色污染”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

3、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幸好国家新出台了“禁塑令”,但效果还不显著。希望能有大的作为。)

4、尽管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镇的口号下,我们的县城变得整洁得多,但是总的来讲,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用和随意乱倒塑料制品现象相当普遍。

(二)、森林遭受迫坏,水资源污染严重:

1、森林面积减少,除了一些自然因素外,还有就是认为造成的森林面积减少。人类大量开发森林资源,然而又没有及时的进行补进;

2、由于森林面积的减少,土壤变得松散,雨水下来,泥土冲进河道,造成河道,河水可以的道换新,形成污染;

3、森林减少,造成了水土流失问题;

(四)整治仍不彻底。在城区,鸡鸭屠宰点和烧肉摊点污染严重;花盆和盆景中烟头、纸屑较多;摊点商户占道经营较多;车辆乱停乱靠现象依然存在;牛皮癣仍然很多;向河道里倾倒垃圾依然严重,河水污浊。在乡镇街道,乱丢乱吐乱倒现象严重;农贸市场垃圾较多;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小食店清洁卫生问题突出;存在重城镇轻农村、重干道公路沿线轻边远村社的现象;

部分乡镇对场镇和主要公路沿线外的村社还未开始环境整治。在农村,农户院坝散养家禽严重;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较为普遍。

(五)设施不够完善。一是环卫设施数量不够多,尤其是垃圾池、垃圾桶、果皮箱、垃圾清运车、路灯、人行道板等环卫设施配套不足,破损严重;二是部分设施布置不合理,有的修(洗、停)车场、水果市场、畜禽交易市场布局不合理,造成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影响市容市貌;有的垃圾池设置、垃圾桶摆放位置不合理,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视觉污染。

(六)、交通工具(、车辆、轮船、飞机等)废气和噪音音;

(七)、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八)、废水、废渣

【境污染的危害】

人类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要拥有健康的生活环境。环境污染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吸入有害的气体,影响呼吸,影响健康;“白色污染”的危害有:

1、视觉危害,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市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2、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保护环境的措施】

通过调查的了解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激起全镇人民保护环境的义务。虽然家乡现在在的环境状况不是很乐观,但是我们镇人民政府、镇党委,正在努力进行环境保护的工程: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向老百姓宣传环境保护,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等;在镇人民政府、镇党委的努力下,作为这片土地主人的我们,更应该努力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爱护它,保护它,从手上的事做起,不乱扔、乱折、乱吐;从身边的是做起,共同把我们的家乡建成美好的家园。

【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每当大风刮起时,空中就弥漫着黄色的粉尘,有时在空中还飞舞着白色塑料袋。使人们出门十分狼狈。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改变这种状况,光靠环卫工人的努力是

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牢记心中!

镇城管环卫中心2012年5月27日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篇2

良好的资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黑龙江省在全国经济系统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 多年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掠夺式经营, 黑龙江在自身发展和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 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因资源减少和破坏而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已经开始威胁到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水旱灾害频发、矿区衰落、森林工业“两危”、石油产量递减等诸多矛盾日益突出,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矛盾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耕地是黑龙江省宝贵的农业资源, 其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两大平原的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6.6%。其中松嫩平原耕地面积534.9万公顷, 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7.1%;三江平原耕地面积335.1万公顷, 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9.5%;北部大、小兴安岭山区的耕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4.6%, 南部张广才岭、老爷岭山区耕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5.5%。大部分耕地地势平坦, 坡度平缓, 土壤比较肥沃, 黑土、黑钙土、草甸土占耕地总面积的70%。凭借辽阔的面积和肥沃的土壤, 耕地在以粮为纲的年代成为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生产优势, 凭借这一优势, 我省也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长期的粗放经营, 耕地质量下降, 其中土壤退化和水土流失表现最为突出。

由于我们在以往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忽视对耕地的保护, 长期重用轻养, 导致肥力下降、土壤退化。中国科学院关于“黑土水土流失与作物生产力关系”的研究显示, 目前黑土层变薄趋势十分明显, 受水土流失和过度垦殖的影响, 漫岗坡地的黑土层厚度已经下降到30~40 cm, 坡度较大的地块黑土层不到20 cm, 个别地块已经出现了“破皮黄”, 即显露出母质层。黑土母质为黄土状亚黏土, 理化性状均不适合于农业生产, 上覆的黑土层流失后, 裸露的黄土母质几乎没有生产力。在位于松嫩平原腹地的海伦市进行实验, 并模拟水土流失强度对作物生产力的影响。结果显示, 与原30 cm黑土耕层的作物产量比较, 黑土层流失5 cm, 大豆和玉米的产量降低2%;黑土层流失10 cm, 分别降低4.7%和3.1%;黑土层流失20 cm (黑土层不足10 cm) 时, 作物产量明显降低, 玉米和大豆产量分别降低34.6%和33.2%;而当30 cm的黑土层全部流失掉后, 生产力严重丧失, 大豆和玉米产量分别仅为未侵蚀产量的40.8%和4.3%, 玉米生产力几乎完全丧失。

按一般经济理论, 每一轮新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都会引发一系列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我们在调研中发现, 许多地方在制定农村发展规划时更多考虑的是经济速度和GDP的数值, 对资源节约问题考虑的较少, 这种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 农村的其他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 如化肥、农药的不当使用, 生活污染物的增加以及养殖业带来的污染, 等等。同时, 城市工业向乡镇转移以及小城镇建设, 不仅占用宝贵的耕地资源, 也会导致新一轮环境污染。因此, 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因地制宜, 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和规划单位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进行正确引导, 在发挥农民自身积极性的同时, 兼顾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发展战略,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废除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 同时制定有利于激励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技术进步的相关制度和财税政策, 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生态保护和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 仅靠环保部门不能解决环境恶化问题。黑龙江省虽然具有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 但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粗放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 资源损失和破坏程度逐年增大, 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矛盾已经开始显露。同时也要注意到, 虽然黑龙江的资源和环境遭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 但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 黑龙江地区的生态与环境还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如能及时、有效地转变增长方式, 制定有效的投入保护策略, 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基础建设、加强科学管理和科技创新, 达到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进而实现整体好转、良性循环, 资源和环境的矛盾还是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的, 否则很难达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建议相关部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开展资源环境调查, 建立黑龙江省资源环境数据库, 制定科学的资源环境保护发展规划。

2.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立法工作, 结合实际, 制定和完善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3.建立生态环境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制定以政府为导向, 全社会为基础, 银行信贷为补充的投资政策。生态环境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 森林的缺失可影响气候变化, 草原植被的破坏可引发水土流失, 等等。所以, 要做好投入补偿工作, 有效解决补偿资金不足问题, 必需按系统原则建立起一种完善的投入补偿机制, 确保实现国家投资份额的较大增长。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保护资源环境投入的经济政策和法规体系。

4.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增加资源环境保护投入。

5.增加技术投入, 开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研究。对不可再生资源要节约利用, 对可再生资源要有效、循环利用是我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的两个重要原则。就这一意义来说, 技术投入就成为我们在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另一关键环节。技术投入又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资源恢复保护技术, 二是资源利用技术。前者如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农田基本建设以及黑土耕地的恢复和草原保护, 等等;后者如林木产品的深加工, 牧草资源的高效利用, 等等。

6.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设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资源效益多向性的特点决定了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有相应的扶持体系。林业、牧业既是一种产业, 又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本身存在着周期长、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以及市场竞争力弱的特点, 对以发挥生态效益为目的的生态资源, 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从税收、补贴扶持牧业、林业等消耗性资源产业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为我们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如日本的“森林法”规定, 国家对于划为保安林 (即生态公益林) 的森林所有者, 国家要补偿其由于被划为保安林而遭受的损失;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森林法”规定“根据土地和森林法被取消木材限额的人, 有权从林业部获得补偿”;德国黑森州“森林法”规定, 如林主的森林被宣布为防护林、禁伐林或游憩林, 或者在土地保养和自然保护区范围内, 颁布了其他有利于公众的经营规定或限制性措施, 因而对林主无限制地按规定经营其林地产生不利, 则业主有权要求赔偿。国外的补偿办法主要就是建立基金进行补偿制度。如法国的国民林业基金, 主要来源就是征收专门税和政府拨款;马来西亚的森林发展基金, 来源一是国家拨款, 二是向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单位征收林业发展税。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篇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环保总局、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建设部、卫生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林业局《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十一月十三日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环保总局 发展改革委农业部 建设部卫生部 水利部 国土资源部 林业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农村环境形势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一些农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切实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二、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三)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力劳动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四)基本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农村改厕和粪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实际,按照东中西部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积极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政策,优化整合各类资金,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五)主要目标。到2010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有所控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摸清全国土壤污染与农业污染源状况,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提高10%以上,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以及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率均提高10%以上;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顺利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严重的农村环境健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地区工作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到2015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公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着力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

(六)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把保障饮用水水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配合《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的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与管理,根据农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应建立水源保护区,加强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要把水源保护区与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结合起来,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强分散供水水源周边环境保护和监测,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防止水源污染事故发生。制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大力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监测。开展地下水水功能区划,制定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七)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逐步推进县域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村庄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可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进行处理。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把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作物秸秆,推广“猪-沼-果”、“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措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八)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向西部和落后农村地区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防

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

(九)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健康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等措施。开展水产养殖污染调查,根据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方式,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的监管,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围栏养殖:禁止向库区及其支流水体投放化肥和动物性饲料。

(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采取技术、工程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在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能力。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在粮食主产区和重点流域要尽快普及。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在高污染风险区优先种植需肥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推行田间合理灌排,发展节水农业。

(十一)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做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查清土壤污染现状,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十二)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加强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沙化。加强海洋和内陆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逐步恢复农村地区水体的生态功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外来有害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

四、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措施

(十三)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抓紧研究、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按照地域特点,研究制定村镇污水、垃圾处理及设施建设的政策、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投入和运行机制。对北方农业高度集约化地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调东中线沿线、重要湖泊水域和南方河网地区等水环境敏感地区,制定并颁布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技术标准。加快制定农村环境质量、人体健康危害和突发污染事故相关监测、评价标准和方法。

(十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研究部署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组织编制和实施农村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制订工作方案,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各级环保、发展改革、农业、建设、卫生、水利、国土、林业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效率,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建立村规民约,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自我管理方式,组织村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工作。

(十五)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中央集中的排污费等专项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地方各级政府应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质改善和卫生监测、农村改厕和粪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农村环境健康危害控制、外来有害入侵物种防控及生态示范创建的开展。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加强投入资金的制度安排。研究制定乡镇和村庄两级投入制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十六)增强科技支撑作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

(十七)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全国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环境管理制度。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研究建立农村环境健康危害监测网络,开展污染物与健康危害风险评价工作,提高污染事故鉴定和处置能力。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篇4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强化组织领导,科学制定规划,加大资金投入,严格目标考核,全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工作成效

根据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县创建的要求,我县自我加压,部门联动,全力推进以工业污染防治、生活垃圾集中处置、河道整治、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卫生改厕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1、环保工程取得进展。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将全县污染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先后出台了推进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和化工生产企业搬迁、关闭、转产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今年4月份,县长环保专题办公会明确了09年的18项重点减排工程与20项重点生态工程。目前拼茶、袁庄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已完成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岔河、河口、双甸以及新店已完成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丰利、兵房等镇也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全县30个省级生态村创建单位已有10个村已经获得省级生态村命名,73个村为省、市、县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单位。农村的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机制正逐步建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完成招标进入环评阶段。河道清淤、绿色造林得到较好推进,农村改厕、畜禽粪便处理正在积极实施。重点稳步推进,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环境的改善。

2、循环经济有效推进。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全县通过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的方式,积极引导企业进行循环经济试点。目前已有83家企业的100个项目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和循环经济试点验收,29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去年以来,全县先后组织实施了化工、印染两大行业污水排放提标工程。“大豫纸业”、“富发纸业”等8家造纸企业逐步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快达农化” “建民化工”等31家企业稳步推行着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试点。循环经济的实施,有效降低了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削减了全县的排污总量。

3、环保宣传不断深入。近年来,全县通过组织环保培训、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环保讲座、媒体立体宣传等形式,积极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位于全县重点要道周围的十多块固定式宣传标语牌,高大醒目,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关注环境、关注健康。良好的宣传造势,营造了人人珍惜环境,自觉保护环境,努力建设环境的良好风尚,逐步建立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广大农村民众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4、环保机构逐步完善。为了做好农村环保工作,县政府组建了15个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所和2个经济开发区环保分局。各镇政府配备了专(兼)职人员,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办事程序、以及考核办法,基层环保机构步入了规范化良性运作状态。

二、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环保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环保投入少、制度保障不力等种种原因,全县农村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环保问题还非常突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的现象尤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农民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滥施农药、化肥,不仅造成农产品存在有害残留物,也逐渐污染了土壤、空气以及水源。地膜的大量应用,虽提高了收益,但由于废弃的地膜不易分解,也造成农田污染。这些都对农业生态系统都造成极大威胁。

2、镇村环境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到目前为止,除县城以外的14个镇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及配套收集管网都未有实质性工程进度,也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理场,导致了全县污染物削减量仅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给我县“十一五”期间减排任务的11%,滞后于序时进度49个百分点,远远落后于周边县(市)和全市的完成进度。

3、小作坊企业安全风险较大。在全民创业中陆续建成投产的喷水织机、浸胶手套、塑料粒子、玻璃制品、农产品、海产品加工等企业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远远大于当地环境承载能力。少数业主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惜以身试法,擅自将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入海,偷排、直排现象较为严重。不少锅炉、窑炉、生活大灶烟尘严重超标。

4、产业结构及分布不合理。由于历史原因,我县化工、印染、电镀等重污染行业结构偏重,仅化工企业就占全市的26%,并且有不少企业单体规模较小,工艺技术落后,而且多数都分布在村镇。实行化工行业专项整治,虽有所好转,但整体力度不够,搬迁与关闭的企业不是很多。面广量大的园外化工造成了我县目前存在着很高的环境安全风险,给社会带来了安全隐患。

5、地表水不能适应功能要求。我县地处长江和淮河流域下游,入境水量是我县再可利用的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综合性的污染,全县内河水质常年处于V类,有时还出现劣V类,加之上游污染物下泄,来自周边县(市)的客水对我县环境影响也较大,环境容量弹性很小,尤其在特殊干旱年,我县的可利用水资源不能满足全县经济发展的用水需要。同时,由于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空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时常会出现丰水年份存在缺水时段,干旱年份有废泄水现象。

三、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要解决我县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必须对症下药。

1、加大环保知识及法律、法规宣传。环保、农林、建设、水务、城管等相关部门、各镇区及各个新闻媒体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大农村环境宣传活动的力度。把保护环境灌输到每个村民头脑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让农民明白什么是环保,为什么要环保,怎样才能环保。通过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促进他们规范其环境行为,树立起农产品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从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2、建立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建议将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大考核力度,并将考评结果与各级领导干部的任用挂钩。其次,要建立健全生态安全机制,建议各级都要制定并不断完善重大污染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快速反应预案,健全环境事故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过错责任追究制,按“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对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下降的责任人追究过错责任;再次,要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建议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制约和杜绝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行为。第四,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积极协调和配合,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多部门联合作战,形成合力,以点带面,共同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3、切实抓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在做好农村环境基础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抓紧制定、修编农村环境保护规划,重点做好镇区环境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流域治理等规划。要立足实际,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紧密结合,与当地村镇布局和村组建设规划紧密结合,统筹推进实施,从决策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继续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理念,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清洁生产为切入点,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利用,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可按照生产基地规模化、产地环境无害化、质量管理制度化的要求,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另外要积极开展农村造林绿化。加大绿色镇住宅区和农村集居点建设,重点实施一批造林工程,不断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

5、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整合各类支农资金,集中财力,加大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不断改善村镇环境面貌。要切实推进并逐步形成“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垃圾收运体系,各镇区要按照“以园带镇、以城带镇、以企带镇、镇镇联合“以及独立建设的思路,以投入成本与发挥效益相结合、近期减排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选好本地的集中式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模式,使我县逐步实现城乡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

6、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继续加强和完善镇区环保机构建设,逐步延伸到村组是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严格查处高污染行业违法排污行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有效办法,并确保人员编制、岗位职责、工作制度、经费保障、业务培训五到位。

7、建立行之有效的应急保障措施。鉴于如东特殊的地域,建议在认真做好调研的基础上,规划在县范围内建筑2-3座总容量在4-5亿m清洁水质的蓄水库,并确保引入符合工农业生产用水水质,平时采取严格的水源保护措施,以便解决年际变化较大造成水资源分配不均年份应急用水。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篇5

摘要当全球都在呼吁保护环境的时候,各个国家各个城市都在积极响应,而最易忽略的地方就是我们农村。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纳方。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与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而保护环境需要政府的决策,更需要全民的参与。公民是社会的细胞,每个人如果都能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选择善待自然的生活方式做起,我们生存的土地也才能生命之水长流。

关键词生态系统污染监管

前言为了解我县农村环保工作的基本情况,推进农村环保工作的进一步开展,2010年7月至8月,我们对我县农村环保工作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对我县农村村容村貌整治、垃圾和污水处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面源污染、饮水安全等方面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直观的了解,就进一步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整治乡镇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我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存在问题

(一)水生态系统失衡

近年来,农村旱涝灾害频发,不少的湖泊在萎缩,现有的渔场破坏严重。河道不流通,导致污水不能自然净化。同时,也有大量的生活污水与乡镇工业废水排入自然水域,从而造成大面积的水域受到污染。由于政府的招商引资,许多工厂应运而生,在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其产生的工业污水。农村生活中的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农家使用农药与化肥,以及日常生活的污水。为了提高收益,农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而农药、化肥、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使大量水域造成严重的化学性污染,并且这些难以处理。目前我国农村每年产生了大量生活污水,且大部分都末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而问题在于农村里没有建立良好的污水处理机制,排污除污系统不完善,单靠自然净化是远远不够的。

(二)农村固体垃圾污染

—直以来,农村的环境措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虽然各级政府都在逐步重视农村环境工作,但由于投入少措施不力,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以至于人们对生活垃圾随意倒置,而不加处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超市也在不断产生,连锁的以及大型超市的数量正在不断扩大。再加上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从而农村固体垃圾污染加重。

经过几天对周边超市的调查研究,大部分农民的环保意识薄弱,许多垃圾都是就近扔进小河里,以及在河旁焚烧等污染。这些固体垃圾大部分是那些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废旧电池之类的有害物质。—节小小的废电池可使1平方米的土地长久板结,肥效大减。可见,农村固体垃圾污染是不容忽视呀!

(三)禽养殖污染的防治。

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强化畜禽养殖环境监管,不断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引导畜禽业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过建设沼气发酵池,使畜禽粪便资源化,实现了“畜-沼-农”循环发展,节省了不可再生能源。村围绕沼气池建设改厕、改圈、改灶,建成多口沼气池,不仅有效防止了人畜粪便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而且还使我们农村的煤气费大大节省了下来,提高了生活水平和质量。

(四)土壤污染防治初见成效。

通过对我们村的土地采样分析,调查走访。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得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土壤有机质、钾和微量元素严重失调,土壤理性化性质恶化,稳定性差,肥力下降。过度使用农药,不但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且污染环境。非降解农膜碎片进入土壤后,会严重改变土壤物理性质,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农作物吸收和根系生长,导致减产。我县加强对农业用地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通过技术、工程等多种手段,积极防治土壤污染。我县以科学施肥为指导,大力推行测土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减少农田氮、磷流失,积极鼓励使用有机肥,发展绿肥种植。同时加大了对假冒伪劣化肥农药的检查打击力度,坚决取缔销售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剧毒农药,净化农药市场。

(五)农村大气污染和工业企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我县加大了区域大气环境整治力度,取缔了一些碎石和大白粉加工企业,捣毁了一些废旧塑料加工点,建立了联合整治扬尘污染的工作机制及空气质量预警机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强化了对城镇工地及渣土拉运车辆的监督检查。为防止焚烧秸秆严重污染环境,秋收将之,我县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机制,明确责任,一方面确保禁烧工作顺利开展,一方面实施秸秆的综合利用,变害为利,成为惠民利民、优化发展环境的好项目。秸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成效显著,今年夏季秸秆禁烧工作实现了未出现一起着火点的可喜成绩,秋季秸秆焚烧工作也取得好成绩。我县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技术、秸秆气化技术,加强企业排污空气的监管力度,使农村老百姓呼吸的空气更清新,居住的环境更舒适。

二、对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村环保是落实科学、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县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对此要高度重视。根据专题调研的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境意识。各级人民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渠道,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保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努力形成人人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活动,通过青少年文明素质的提高,带动家长,影响社会。

(二)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监管体系。农村环保是一项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到环保、发改、财政、农业、建设、卫生、水利、国土、林业、科技等部门。因此,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环保自我管理的村庄保洁机制,鼓励、支持村民建立村规民约,增强村民的自主保护环境能力。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与诉求,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三)发展生态农业,重视科技支持。县人民政府要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农药、化肥控制,坚决禁用超标农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扶持生产企业开发生产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品种。推广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视对塑料农膜的污染防治。采取适时揭膜技术,增加塑料地膜的回收率;要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开发农膜再生加工技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四)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能力建设。县政府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逐步增加农村环保的资金投入,加强能力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保工作,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质改善和卫生监测、农村改厕和粪便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及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开展。

(五)加强法制建设,促进依法治理。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制定较早,其规定虽然适用于农村环境的污染治理,但不够具体,针对性不强,其侧重点是工业污染控制和城市环境保护,对农村环保相对薄弱。为保证环保法律的有效实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村环保事业协调一致的发展,完善农村环保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十分必要。加快制定农村环境质量、人体健康危害等相关监测、评价标准和方法。抓紧研究拟订有关土壤污染防治、面源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法规规章。

结束语

总之,当前农村环境问题不容乐观,污染区域不断扩大,污染源难以杜绝,政府重视程度低,以至农民生活质量不可确保。农民环境问题若不解决,将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大障碍。农村环境问题将是—个重要的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篇6

一、我县农村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我前不久在江苏农村的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的农民在充分享受着改革开放给他们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工业化飞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工厂废水横流,河里漂浮着垃圾,黑黑的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漂亮的农家小院被垃圾包围着。现代物质文明与污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口袋鼓了,房子宽敞了,但村中的环境却少有人管。不少农民认为,要提高生活质量,一味追求收入而不顾环境的生产方式应该改变。他们希望彻底治理“垃圾里的村庄”,还昔日的青山绿水的美景。所以总结出来有以下几点:

(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硬环境建设亟需加强。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强电力、通信、道路、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随着农村矿业的兴起和农业特色产业的壮大,水、电等资源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我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生产经营干扰因素亟需排除。一是来自行政执法部门的干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化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并要求各部门按照县有关要求为企业和外商提供优质服务,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但个别行政执法部门自身利益、个人利益至上,不顾大局,我行我素,“吃、拿、卡、要、报”现象仍时有发生,企业有苦难言。二是来自企业周围村民的干扰。企业周围部分群众思想保守,缺乏大局观念、发展观念、法制观念。在企业征山、占地过程中漫天要价,百般刁难;在修路、架电过程中以种种不正当理由,人为设置障碍;个别村痞村霸无事生非,敲诈勒索,蛊惑群众,制造事端。三是来自行业不正当竞争的干扰。我县食用菌、杏仁露、活性炭、铁选等行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竞相压价、以大欺小、以熟欺生等现象。同时有少部分业户只顾眼前利益,以次充好,作弊搀假,致使品牌受损,影响行业发展。

(三)乡镇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亟需更新。部分乡镇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不能积极主动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致使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同样没有现实“资源优势”的王家庄、前谢庄,却能立足乡情,主动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强服务,建市场,搞外联,使蔬菜产业成为富民立乡的主导产业。这说明部分乡镇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还是主观努力不够,发展观念不新不活。

(四)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亟需维护。今年以来,我县农村连续发生多批进京、赴省、到市集体访和单户访。大量的信访案件分散了各级领导抓发展的精力,也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促进镇江生态市建设

1.按照生态分区思想,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建设城市生态廊道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城市

(二)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城市非点源污染,深化城市环境保

护工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农村矿业的发展暴露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企业开工缓慢,不能如期投产达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适度超前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加快新建、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以及雨污收集管网配套系统积极推动污水集中治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开发区(包括各类园区),充分利用国家环保国债资金加快开发区内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建设高资开发区、丹徒新区、丁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工程;完善镇江新区污水处理厂;提高现有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无法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新建大型住宅生活小区实施污水集中处理的示范工程,基本形成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框架。

(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防治土壤污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建设绿色农村社区,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编制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并逐步实施;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考核。到2020年,有效控制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趋势,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得到切实改善,为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四)转变干群思想观念,在人文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人文环境是形成整体环境的基石和根本,软环境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要对干部群众持之以恒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重点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和强化四种意识。一是开放意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靠项目、靠开放,要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靠山吃山”的资源发展观,强化“零资源经济”的发展观,树立大开放意识。二是大局意识。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全局意识,转变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三是法制意识。加大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群众知法守法水平,依法维护正当权益。四是进取意识。引导干部群众破除小富即安的保守观念,培树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

(五)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政务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一是加强乡级执政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乡镇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种能力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增强服务意识。乡镇政府要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壮大经济人队伍,活跃农村经济。三是实施阳光工程。扎实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建立重大事项公示、社会听证、社情民意反映等长效机制。四是加强行风建设。有效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有效实施群众监督;开展执法、执纪大检查,突出解决部门行业不正之风问题。

(六)建立信访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在稳定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一是以预防为主,加大调处力度。要充分发挥信访网络的作用,常排查,勤调处。同时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要预先考虑信访因素,一旦发生矛盾,能够及时就地解决。二是齐抓共管,构建大信访格局。对信访工作,各乡镇、各部门一把手不仅要亲自抓,而且要善于调动副职及一般干部共同抓。三是加强干部教育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努力建设规范化机关,提高各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减少工作偏差,维护群众利益。四是规范信访程序,坚持依法治访。加大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教育群众依法信访。对于有理访,要依法引导,妥善解决;对于无理访及信访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严厉打击,促进信访工作法制化、规范化。五是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引导群众支持党委政府工作。教育群众既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又要依法规范自身言行。对群众反映符合政策,但一时又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讲明道理,取得他们对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在群众中创造优化环境、加快发展的强大氛围。

(七)完善环境建设工作机制,在经济环境治理工作上实现突破。一是将环境建设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党群、经济、执法、社会事业及其它管理部门、垂直管理部门的不同性质和职能,分别下达不同的环境建设任务,确定不同的环境建设指标考核分值。二是赋予党群部门相应的环境治理工作职能,并在党群部门设立“经济环境治理工作”考核指标,以此加大经济环境治理的工作力度。三是县乡分别成立企业征山、占地等事宜协调处理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处理相关事宜。四是依法制定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企业征山、占地补偿办法,以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处理解决相关问题,杜绝群众互相攀比、漫天要价等现象,减少不稳定因素。

农村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 篇7

一、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 加强农村环保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目前, 农村环境污染蔓延, 农村的土壤和水质遭到严重破坏, 削弱了农用地的产出能力, 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 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而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的发展, 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2. 加强农村环保有利于农村居民生活宽裕。

农村环保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生活。目前, 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以上, 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 就不能说整个国家人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改善, 只有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问题, 改善农村的面貌,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社会发展水平。

3. 加强农村环保有利于构建文明乡风。

近年来, 农村环境污染以企业的“三废”排放和污染事故居多, 长期污染积累的矛盾不能得到合理解决, 甚至造成农民利益严重受到侵害而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进而导致农民产生极端想法, 这给农村的社会稳定造成隐患, 而完善农村环境发展建设, 依法建设农村环境问题, 有利于构建文明乡风和和谐社会建设。

二、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1. 农村面源污染严重。

农村的面源污染主要包括水源污染、农田土壤污染、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和禽畜粪便污染等。另外, 城市和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已成严重问题。目前, 部分中小型城市对垃圾的处理不够重视, 较多的被运往农村堆放或掩埋, 而农村的生活垃圾更是得不到有效的处理,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2. 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的乡镇企业取得了迅猛发展, 在劳动力转移和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乡镇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原因, 导致乡镇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3. 乡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突出。

乡村城镇化被作为促进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做法, 得到了大力推广。但部分地方小城镇的发展由于没有合理的规划, 对环境的影响没有进行评估, 盲目引进落后项目, 甚至国家禁止、淘汰的项目, 以致造成土地荒废、河流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

4. 农村干部和农民环保意识薄弱。

由于我国农村环保法整体不完善, 宣传力度跟不上, 从而出现为了部分集体的经济利益“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做法。如, 盲目开采资源, 造成山体、河道被毁, 林木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等。

三、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1. 把环保纳入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是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一体的综合规划, 涉及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体、卫生的多元素优化发展及和谐共处的各个方面。要把规划的重点放在以道路交通、垃圾处理等硬件设施和村容整治上, 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2. 加大农村环保的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和环保职能部门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工作, 从宣传《环保法》等着手, 通过各种媒体和培训班来大力宣传农村环境环保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不仅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环保意识, 还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宣传教育, 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3.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 强化农村环境法律建设。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必须将强化法制建设作为基础保障, 加强立法工作, 严格执法管理。进一步加快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工作, 建立独立的农村环保法制体系, 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发展生态农业。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荷兰;环境合作社;农村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21;C912.82文献标识码:A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协调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是各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在那些人多地少的国家。在这方面,荷兰政府支持建立了环境合作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做法值得中国学习借鉴。

一、荷兰环境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

荷兰的环境合作社(Environmental Cooperatives, EC),可被描述为农场主的地方组织,通常与农场主有着密切合作关系的非农场主以及地方的、地区的和国家的机构也参与其中,它们采用基于地区观点的积极行动的方法来将自然管理结合进农业活动中[1]。

(一)荷兰环境合作社建立的背景

荷兰最早的环境合作社建立于1991年。荷兰环境合作社是在国内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的背景下,在欧盟环境保护政策的框架内,出台了相关的环境管制规则,农场主们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而组织建立起来的。

作为最早工业化的地区,西欧深受环境污染之害。在欧盟成立后,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不断加强。1992年的《欧洲联盟条约》把“关于环境领域的政策”列为共同政策之一,而欧盟的环境政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共同农业政策,它在很多场合都强调将两者一体化的重要性,共同农业政策与环境政策相互倚重,并通过“辅助性原则”首先由各国来加以实施的。

作为欧盟成员的荷兰,在狭小的国土面积上创造了发达的集约型农业,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在所有的欧盟成员国中,荷兰也许是集约化农业与环境之间冲突最明显的国家。”[2]205 “荷兰的东部和南部的一些地区好像一个巨大的污水处理厂。”[2] 205206为此,荷兰在欧盟政策框架下,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力度,制定了很多相关的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

这些政策的实施给农场主们以传统方式进行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与环境政策相配套的补贴也带来了机遇。如弗里斯兰省的弗里斯兰林地,是一个有着1.2万公顷风景优美土地的贫困地区,奶牛农场是主要的农场类型。根据政府的规定,该地区为酸雨敏感区,禁止在地表使用粪肥,奶牛的粪尿要强制注入土壤中。该规定并不符合当地情况:小农场、春季高地下水水位并不适合使用注入粪肥的重型机器。因此,该地区农场主们利用他们之间合作的传统,成立环境合作社同政府谈判,希望通过适应地方实际的方法来保护环境,以免除政府的强制性规定。在另外一些地方,农场主们通过成立环境合作社,集体同政府签约,通过保护环境来获得政府的相应的环境补贴。

(二)荷兰农业环境合作社的成立与发展

正是在以上的背景下,弗里斯兰林地的农场主们组织起来,“在1991年和1992年成立了VEL和VANLA”[3]18。参与的农场主们承诺他们将维持并进一步提高保护自然和风景的努力,作为回报,他们要求适用于全国的酸雨敏感目标不在当地适用。通过与政府的谈判,该建议被采纳。“VEL和VANLA两个合作社代表了荷兰农村历史的一个新的转折点:从1992年至今,超过300个类似的合作社由农场主或其他农村居民建立起来了。”[3]35其中代表性有1994年建立的Den Haneker,1994年建立的De Peel(后改名为PION),1996年建立的Kollumer Grien,2002年建立的Zwartemeerdijk,2001年建立的De Lingestreek,2004年建立的Meander[1]。 “根据2004年的估计,EC有近10 000名成员,占所有农场主的10%和农业用地的55%。”[4]

而最早建立的VEL/VANLA 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其地区有4个新的合作社建立起来了,两者合并为一个大的环境合作社(NFW)是一个新的发展……NFW涵盖了5万公顷的土地和五个自治市,这一地区大约有1000个农场,超过3/4的农场是这一大合作社的成员 [3]35。 NFW的建立并没有使单个的合作社解散,每个合作社还是在其领域内积极活动,但是一些行政事务交给了NFW。Den Haneker也由最先的50~60个成员[1],经过18年的发展,目前有300名农场主成员和700名市民成员,其农场主成员占其所在地区农场主数量的44%[5]。总体来看,当地环境合作社的成员占该地域内的农场主的比例,从Kollumer Grien和De Lingestreek的15%到Zwartemeerdijk的100%[6]。

二、荷兰环境合作社的运作

(一)环境合作社的组成人员与法律地位

荷兰环境合作社的创立者通常以农业经营为生的年轻农场主,他们组建合作社的初衷有的是维护小农场的生存,有的是出于保护环境的目的,有的出于虔诚的基督徒奉主之命来管理自然的信仰[6]。环境合作社向该地区全体农场主敞开。

随着合作社成员不断增多,产生了非农场主能否成为成员的问题。农场主与非农场主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甚至有时是冲突的。有些农场主成员担心非农场主成员会施展他们的影响进而控制他们的经营活动。同时,有些环境合作社所在的地区很少有非农场主,或其主要项目与非农场主不相关。这些导致不同的合作社其成员资格是不同的,有些合作社没有非农场主成员,如PION、Meander、Zwartemeerdijk等;有些环境合作社的成员来源是多样的,如VEL/VANLA、Den Haneker、Kollumer Grien、De Lingestreek等,其成员除了农场主外,还包括公民个人、环境组织、地方政府、动物福利组织等乡村利益相关者。这些有着多样化成员的合作社,通常“在EC起步阶段排除非农场主成员,允许农场主开始环境保护合作社的相关活动,然后逐渐开放成员资格”[1] 。非农场主成员经常给环境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一些益处,如组织经验、扩展网络等。有更多的非农场主成员也使合作社更易获得政府的信任。

环境合作社都有相似的法律地位,大多数都登记为协会[6]。它们在地方政府登记并采纳“协会条款”来管理其行为。有些环境合作社,通常是那些想购买土地或其他资产的,登记为基金会,因为基金会适合于拥有资产。

(二)环境合作社的活动

环境合作社的活动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组织学习交流,提供环境保护活动实践技巧的建议及培训。第二,指导完成申请政府环境计划的相关表格的填写。第三,代表成员联合提交申请,特别是那些允许联合提交的农业环境计划。第四,需要大量人员努力才能成功的发展项目,如Zwartemeerdijk协调其成员共同加固了堤岸,De Lingestreek在其6个农场的地域内修建了5公里步道,Kollumer Grien组织土地集约项目,并从国家森林组织那集体租了500公顷的林地。第五,提供专家支持成员的活动,如VEL/VANLA和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就农场主们关心的土壤养料管理提供研究和建议[7]。

一些环境合作社也参与其他活动,如项目研究、游说活动。项目研究包括教育和技术推广事务,确定能够产生环境益处的技术。在游说活动方面,很多环境合作社在农场主和相关机构中充当重要的中介角色,在个体农场主和政府组织中充当调停者角色。

(三)环境合作社的管理结构和经费来源

所有的环境合作社都采用了相似的管理结构。每个合作社有一个管理董事会(有的叫执行委员会),有选举出来的主席、秘书、司库、分委员会的主席和成员。管理董事会每月开会一次。分委员会通常在大的环境合作社中形成管理合同及倡议。正式成员大会一般一年两次,所有的合作社都会举行一次年度大会[6]。所有的环境合作社都给予了非农场主成员在选举管理人员方面以与农场主成员同样的权利和机会。

环境合作社建立初期的工作大多是由成员志愿完成的。但随着规模的扩大,合作社也开始雇用专门的管理人员。如Den Haneker由于成员数目多,活动领域较广,它有两名全职人员和两名业余人员。有时,环境合作社能够获得由省政府提供的职员,能够获得荷兰农场主协会、外部组织、发展机构和教育机构的支持[6]。

环境合作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会费和政府资金。大多数环境合作社都会向其成员收取会费,一般是固定收费——25欧元每年。政府每年给每个获得行政地位的EC投资1万欧元,并额外给予55 000欧元的共同储金以用于发展新的有关传播技术的知识。另外的55 000欧元的拨款用于支付服从风景和环境维护的津贴。1996年,第二部分拨款,数目达到200万欧元,用于对将农场经营与环境管理更好结合的更广更深的研究项目[4]。Den Haneker、De Lingestreek 、Meander在它们的启动阶段分别得到了省政府10万、1.35万和0.8万欧元的支持[4]。政府的财政支持和项目资金是合作社的重要的资金来源。

三、荷兰环境合作社所取得的成绩

荷兰环境合作社被视为是一个成功的边界组织,它“关注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的合作与理解的创立,它是在科学家、政策制定者、执行者的不同的边界内建立沟通的桥梁来进行治理的边界组织”[4]。它帮助形成问题框架,降低政府和农场主之间的交易成本,帮助在成员间以及在成员和政府间建立信任关系,以此来减少由不完全契约所造成的不确定性[8]。其运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一)提出适合实际的方法,保护和改善当地的环境

环境合作社将农场主及其他环境、发展利益相关者聚在一起,商讨本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适合本地情况的解决方法,如何和政府协商并签订环保合同,如何将提高收入,推动地方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等问题,形成新的生态管理方法,保护及改善当地环境。如 VEL/VANLA将研究者和农场主聚在一起,研究养分管理系统,降低化肥使用量,创造了一个更好的肥料、土壤、饲料的循环,减少对肥料的依赖,并发明了适应当地条件的施肥机。“2004年参与提高环境质量项目的60个农场主中的90%实现了预期目标(施肥低于180kgN/ha),一些还超过了预期目标,这在荷兰是例外的。同时还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以及更好的风景。”[3]34

(二)提高了农场主的收入,促进了农村发展

环境合作社的运行,通过多种渠道提高了参与农场主的收入。第一,政府的环境支付。EC通过与政府集体签约保护环境,而政府给予合作社的农场主们以环境管理的财政支付。例如,在VEL/VANLA,“估计约有10%的农场主的收入来自于欧盟和荷兰中央政府给予的自然管理项目补贴。”[3]29第二,降低经营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并获得较高价格。如有的成员降低了化肥的使用量;有的成员通过环境质量的提高,使得牛奶的品质提升而价格提高,一些地方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和动物福利的提升,间接地增加了农场主的收入。第三,发展相关的涉农产业。很多环境合作社,由于环境质量提高,乡村旅游得到发展,进而提高居民收入。如在VEL /VANLA地域内,农村旅游的发展,“这使得当地居民特别是小店主、餐饮服务和参与奶酪制作或农业旅游的农场主家庭能够获得益处。”[3]22

环境合作社的运行也推动了地区发展。农场主们通过合作社提供的培训、参观、讨论、参与管理及与政府协商等活动,增强了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扩大了社会网络,强化了合作与信任,增强了所在地区的社会资本存量。合作社挑选出的地方领导人获得了在陈述、倡议、游说、协商、合作等不同领域的培训,会见了来自不同地区、国家和文化的人们,扩大了自己的社会网络并提升了才能,而地方领导人的才能对于农村地区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三)降低了政府环境政策的实施成本,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效率

欧盟和荷兰在实施环境政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实施成本问题。如果同数量巨大的小农场主签约并监督实施,其成本无疑是巨大的。而环境合作社将农场主组织起来,集体同政府谈判,传播政府的信息,并建立了“监督委员会”来监督农场主的行为,这极大地降低了政府政策的实施成本,提高了政府环境支持资金的利用效率。而环境合作社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方法。同时,环境合作社成员能够施展同伴压力,避免了“搭便车”现象,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效率。也正因为这样,环境合作社在荷兰的环境政治中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参与者。

(四) 推动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组织的发展

环境合作社使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来进行学习和产生新知识,如由合作社和专家(诸如自然组织的专家等)合作设计在自然保护和风景管理方面的课程;与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举行定期会议,如VEL/VANLA和瓦赫宁根大学的专家的合作,发展适合地方性的环境保护方法;“做中学”的方法也得到采用,科学家们和农场主们共同开展“田野试验”[7],发展相关的环境保护的方法与组织形式。所有这些推动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组织的发展,为其他国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之,在政府和相关研究机构、公民社会等的支持下,环境合作社已经成为环境管理的一个有价值的工具,它将不同集团凝聚到一块,确认环境问题并寻求多赢的解决方法[6]。环境合作社是农村发展模式的一个例证,是一种新的在地方、地区、国家当局和农场主之间的合约的标志及实践[9]。

四、荷兰环境合作社对中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启示

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背景下,荷兰环境合作社的做法,对中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着诸多启示。

(一)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在中国当前的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沿海和内地、城乡之间、农村内部的发展不平衡使得农村环境承担了过重的压力,农村环境劣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影响比当初的荷兰还要严重。在环境劣化的情况下,大气质量、水质量、农民的身体状况、食品安全等问题不断突显。正是因为如此,要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将环境考核纳入到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中。

(二)支持农民环境组织的发展

在当前的农村经济家庭承包制下,农村环境政策缺少实施的抓手。借鉴荷兰环境合作社的做法,政府应该积极鼓励、扶持农民组织特别是环境组织的发展,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努力利用本土知识和农民固有的地方知识,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环境保护办法,并通过这一途径增加已在逐步减少的农村社会资本,为农村发展服务。为此,政府在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合作组织支持的同时,可以将政府支农资金向环境保护方向倾斜,资助保护环境的行为及组织。

(三)政社互动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荷兰环境保护合作社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得到了政府、社会等多方支持,是一个科学家、政策制定者、执行者的不同的边界内建立沟通的桥梁来进行治理的边界组织,能够利用多方资源来进行环境治理。在中国农村环境保护过程中,在加强支持农民环境组织发展的同时,要通过政社互动为这些组织加强外部联系和互动创造条件,如同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科研院所等建立联系,以利于更好地利用多方资源,来促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Franks J R,A Mc Gloin. Environmental cooperatives as instruments for delivering acrossfarm environmental and rural policy objectives:lessons for the UK[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7(4):472489.

[2]Wyn Grant.The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M].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7.

[3]Sabine de Rooij,PierLuigi Milone,Jela Tvrdonova,Paul Keating.Endogenous development in Europe[M].Leusden,the Netherlands:BDU.Barneveld,2010.

[4]Jeremy Franks.Boundary organizations for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the example of Dutch environmental cooperativ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10,70(2):283295.

[5]Format examples of new collective approaches[EB/OL].(20131001)[20140601].http:∥www.groupedebruges.eu/pdf/Collective%20approaches,%20Den%20Haneker%20(NL).pdf.1/10/2013.

[6]Jeremy Franks.A blueprint for green cooperatives: organiztions for coordinat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ross farm holding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arm management. 2008,4(3):124.

[7]Stuiver M,Van Der Ploeg J D,Leeuwis C.The VEL and VANLA environmental cooperatives as field laboratories[J].Wageningen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2003,51(12):2739.

[8]Jeremy Franks.The collective provision of environmental goods:a discussion of contractual issu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11(5):637660.

[9]Wiskerke J S C,bock B B,Stuiver M,et al.Environmental cooperatives as a new mode of rural government[J].Wageningen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2003,51(12):925.

(责任编辑王婷婷)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domestic environment, Dutch government supports farmers to establish Environmental Cooperatives (EC) that provides some services,of suggestion,research and technical support on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lobbying environmental policies,etc.The operation of EC has improved the domestic environment while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promoting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reducing the implementation cost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of government,and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nowledge and organizations.In China, it's necessary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Dutch practice: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s'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s,and promoting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through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

上一篇:岗子小学体育工作自评自查报告下一篇:合同的格式条款可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