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突出问题的调查报告(共9篇)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突出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1
近期,我们对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政策、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当前春耕备耕等三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去年中央和省委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开始复苏;今年,中央和省委继续在加大农业投入等方面拿出了许多“真金白银”,大大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整个农村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这些大好形势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突出问题,农村多年积累下来的突出问题很难在一朝一夕予以解决,在农村问题的上我们只是刚刚破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很多。就我市而言,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一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近些年,我市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利用国家的水利项目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改造了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完成,大型泵站水库有所改善,但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多年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二是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田成块、路成网、渠相通、沟相连”的标准化农业比例低,综合生产效益低,全市标准农田不到50%,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三是农村生产生活“四难”问题突出。即行路难、用水难、看病难和信息交流难比较突出农,生产生活条件太差。大多数村没有像样的公路,只有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农村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基层运转困难,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十分缓慢,村级公益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农村税费改革完成后,相应的配套改革还没有跟上,村组机构仍然比较庞大,而用于支撑村级运转的农业税附加和转移支付还不能满足村级的正常运转,部分村干部待遇过低,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造成农村基层运转困难;另一方面多年来形成的沉重镇村债务像是一个巨大的包袱压在镇村头上,就赤壁市而言镇村债务仍然很重,通过去年的多法化债,债务仍高达4064.61万元,其中债务最多的村达到100多万元,镇村债务不能妥善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将长期受到制约。
3、农村土地纠纷不断,二轮土地延包完善工作较困难。由于好政策给农业带来了很多实惠,农村土地从过去的包袱变成了今天的抢手货。土地的一轮承包已过去30年,二轮延包也过去七八年,农村土地结构、人员结构和经营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土地多年来不值钱,土地和承包者之间的经营关系没有理顺和规范,而造成当前大量的土地纠纷问题,再加上由于过去的二轮延包极不规范,许多土地一时难以确权、确地到户,所以二轮土地延包的完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困难。
4、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全市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和抗御市场能力弱,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5、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就我市而言,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比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在科技队伍建设、科技机构的健全、科技宣传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人事编制等问题的制约,造成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再加之服务机构机制不活、体制不新等问题,使服务体系很难发挥自身作用,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呈现出“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科技队伍人心不稳,多数人知识老化,农村普遍存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开,农业信息获取缺乏有效渠道等问题。
6、城乡统筹程度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到位需要一个过程,县乡统筹发展尚未起步,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缺乏后劲。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程度。
7、春耕备耕中存的问题。一是高产高效种苗推广适用效果不好,对不熟悉的良种农民不是很接受;种子市场管理不到位,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购种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少农户购种时上当受骗。二是农资管理有待加强,一方面农资市场价格不稳定,农民担心农资涨价;另一方面农资品质不高,以次充优、以假乱真的象现依然存,农民防不胜防。三是农金相对短缺,由信用社按农户的信用等级予以放贷,而我市农民的信用意识不强,评上信用等级的农户不多,所以造成一方面农民贷不到款,另一方面信用社的钱放不出去。
针对存在的问题,今年我市将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1、解决“四难”,建设“四网”。一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在抓好通乡油路建设的同时,利用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彻底消灭断头路、泥巴路,实行桥涵闸配套,逐步形成市、镇、村三级道路硬化网络。二是加大“三建三改”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实施好“人畜饮水”工程,今年初步完成全市40%以上村的供水管网建设,通过2—3年的努力,逐步建起农村自来水供水网络,让农民用上卫生安全的饮用水。三是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每年选择1至2个乡镇办合作试点,健全规范村级医疗机构,解决农民小病不就医,大病难就医的问题。四是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网的覆盖面,开设农业信息专栏,延伸互联网信息到农村,设立村组信息中心户,采用高科技手段为农民搞好农业信息服务。在“四网”的在建设中,实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综合建设。把农村小康建设、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项目等资金捆绑在一起使用,提高投入效益。“四网”建设分层次推进,每年选择几个有基础的乡镇,实施好一两个项目,花3—5年的时间建设农村“四网”。同时,抓好农村投资体制改革,逐步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大力推行“民主谋水利,民营兴水利,民众干水利”,把水利经营推向市场,利用民间资本改造农村水利设施。
2、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一是继续落实好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把农业税免征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二是进一步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去年我市开展了合村并组工作,全市247个行政村已合并为149个,减少村干部750人,今年重点抓好组的合并,力争合组在现有的基础上减少三分之一以上,把减人、减事、减支落到实处;村组合并完成后,将村干部纳入财政供养,每村财政供养三人,按村的大小不同每村每月财政支付村干部工资1000至1200元,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考核,增强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确保村组的正常运转。三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继续落实好“双代管”的有关政策;努力化解村债务,要采多法化债,今年再化债30%;继续加强涉农收费的监督管理,定期开展专项整治,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切实维护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综合经营能力。从今年开始我市将突出林纸、粮油、茶麻果和水产等“四大产业”重新进行部署,从基地建设到龙头兴建到市场开发,高起点规划,加速度发展,使我市农业综合经营能力有一个全面提升。一是强化对产业化经营的领导。按“一个产业,一名市级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激励政策,一抓到底”的方案抓好产业化经营,二是培植壮大产业龙头。加快发展壮大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逐步扩大赤壁晨鸣集团生产规模,达到年产20万吨的产量;重新运作好林纸公司,使其在竹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粮油产业和茶叶产业的龙头企业发展上,按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培植加工大户,引导加工企业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转变,以企业群组建联合体形成大龙头、大产业。三是大力发展专业协会。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和“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逐步规范”的原则,积极发展以专业协会为重点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协会延伸产业链,扭紧农户与企业和市场的利益关系,网络更多的农户,逐步形成真正意义的产业化经营。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市政府从财政列支100万元建立一个产业化发展基金,用于产业化经营绩效挂钩、科技推广、检查评比、外出考察、名优申报、产品宣传、办公经费等,对推动产业化经营发展贡献较大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4、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按照省里提出的“农业实用技术落实年”活动的总体要求,组建农业科技网络,开展“科技承包”,培育村组“科技明白人”,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教育培训体系。组织农业技术服务团,农机、水利维修服务团下乡巡回服务。力争全年培训农民2.5万人次以上,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工5000人以上;加快推广优质高产良种应用、高产高效模式、轻型简化栽培、稻鹅共育、秸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养殖业高产优质配套养殖、动植物疫病防治及避灾减灾等十大增产增效适用技术;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承包,实行“五包一赔”,要在办好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推广;建立农机、农资、农技、农金一体化的综合农业服务体系,做到市有配送中心,镇服务公司,村有分支机构的覆盖全市的服务网络。
5、积极抓好春耕备耕工作。一是搞好春耕农业生产资料调度,发动相关职能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储备充足的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并组织服务队实行全市大配送,满足农民生产所需;二是开展为期一个月送科技下乡活动,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我市已于3月8日正式启农业“三下乡”活动,深入到村组户把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和农村政策送到千家万户,争取不留死角;三是开展打假保春耕活动。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人,从3月16日开始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农资市场整顿,确保农民买到“放心种、放心药、放心肥”。四是搞好农业信贷资金放贷的协调工作,争取信用部门的支持放宽贷款条件,确保有需求的农户能够及时贷到款,不务农时。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突出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2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 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通过“以奖促治”, 推动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严重地区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 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二) 基本原则。
注重实效, 农民受益。有针对性地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保证农民得到实惠。政府引导, 多元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促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大投入, 吸引社会资金, 鼓励农民出资出劳。规范管理, 公开透明。整治项目的确定、成效考核和奖励资金的使用要向社会公布, 尊重群众意愿, 接受群众监督。
(三) 工作目标。
到2010年, 集中整治一批环境问题最为突出、当地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村庄, 使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 环保意识得到增强。到2015年, 环境问题突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村镇基本得到治理, 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加强, 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二、实施范围、整治内容和成效要求
(一) 实施范围。
“以奖促治”政策的实施, 原则上以建制村为基本治理单元。优先治理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松花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区域, 以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范围内, 群众反映强烈、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庄。在重点整治的基础上, 可逐步扩大治理范围。
(二) 整治内容。
“以奖促治”政策重点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和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等与村庄环境质量改善密切相关的整治措施。
(三) 成效要求。
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定了水源保护区, 在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了截污设施, 水质监测得到加强, 依法取缔了保护区内的排污口, 无污染事件发生。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妥善处理了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 并确保治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通过生产有机肥、还田等方式, 有效治理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 对分散养殖户进行人畜分离, 养殖废弃物得到集中处理;对历史遗留农村工矿污染采取工程治理措施, 消除了隐患。推广化肥、农药污染小的生产方式, 建立了有机食品基地;在污灌区、基本农田等区域, 开展了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工程, 保障食品安全。
三、实施程序和监督考核
(一) 申报程序。
每年上半年, 由环境保护部、财政部根据有关规划和年度预算安排原则及重点, 发布年度“以奖促治”资金申报指南, 提出具体要求。“以奖促治”资金由县级人民政府申请, 经市 (地) 级环境保护、财政部门审核, 省级环境保护、财政部门审查汇总后, 联合报送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会同财政部组织审查。已有投资渠道的农村环境治理项目, 按现行工作程序进行。
(二) 资金管理。
“以奖促治”资金是财政奖励资金, 专项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省级财政部门应在中央财政下达资金的20个工作日内, 及时下达资金预算。资金使用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 县级财政、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资金审核和管理, 确保专款专用、专项核算, 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使用和整治进展情况要在当地张榜公布, 实行村务公开。财政部会同环境保护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 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或有其他违规行为的, 将相应扣减或取消安排下一年度资金, 并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 监督考核。
省级环境保护、财政部门要加强“以奖促治”政策实施进展和成效、资金使用、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群众满意程度等情况的考核验收, 于每年2月底之前将上年度实施情况报送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2008年已安排的“以奖促治”项目应于2009年6月底前完成, 省级环境保护、财政部门要于2009年8月底前将实施情况报送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会同财政部对“以奖促治”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抽查并考核, 考核的重点是“以奖促治”工作机制、责任制落实、治理目标完成、资金管理等情况。对按时完成治理目标、考核情况较好的地区, 优先安排“以奖促治”资金;对未按时完成治理目标, 考核情况较差的地区, 将通报批评并取消申报资格、停止资金安排或追缴已拨付资金。
四、组织领导
(一) 地方责任。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以奖促治”政策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 合理规划本行政区域综合整治的目标和任务, 建立工作制度, 完善政策措施, 制订具体实施方案, 逐级明确责任, 层层抓好落实。县级人民政府作为政策落实的责任主体, 要抓紧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 通过签订责任书等形式, 明确具体承担单位的任务和要求, 并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稳定达标排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参照国家“以奖促治”政策, 结合当地实际, 安排本级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补助资金。
(二) 部门分工。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突出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3
一、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
农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力度不够.近两年,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近两年,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由于农业生产的低效益,农村中稍有文化素质,有一技之长的青年男女,纷纷外出,不愿从事劳动强度大的种植业,而留在农村的老年劳动力和妇女劳动力,因缺文化、见识窄,对新技术、新生事物接受慢,宁可固守低效益的传统种植业,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植物饮料、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农民群众观念陈旧,市场意识不强。农民是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注意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把农业推向市场,把农民引入市场,对于实现农村经济的腾飞,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传统农民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生活的影响,时间观念淡薄,松散拖沓,不讲效率。“一壶茶,一包烟,小茶馆里泡半天”的慢节奏的田园式的悠闲松弛生活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益。具有较低文化素质的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市场意识不强,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不能正确分析当地的资源优势,抓住市场竞争强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只是盲目跟从,盲目投资。还有的村庄,镇、村干部千方百计从外地引来外资项目,给农民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和服务,但大家就是脑袋不开窍,不配合,致使成型的好项目无法落实
村级干部素质偏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是团结带领农民奔小康的骨干力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村干部素质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因此,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村干部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的问题。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有些镇.村干部,整天忙于应付日常事务,精力难以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还有的偏重于显性的政绩,乐于做“形象”工程,对“高、大、外”项目的战略性投入思考较少。素质偏低。一方面表现在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开拓进取精神,面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措施不多,方法不活。另一方面表现在畏难情绪严重,工作主动性差,进取心不强。尤其是在农村取消农业税后,工作只停留在上级怎样安排下级就怎么执行的简单传达贯彻的层面上。面对当前农村工作出现的矛盾和困难,不去主动解决,影响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创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新思路
完善农业产业结构。积极组织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着力支持粮食主产区重点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发展农区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继续推进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加快畜牧业养殖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大力培育良种畜禽,提高品种质量,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地区竞争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开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要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场,使之成为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在结构调整中发挥带动作用。
提高农民市场经济意识。首先,发展要有新思路。既要从国内外市场需求方面有效拉动农业增长,更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改善供给,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既要根据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又要改革城乡分割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既要稳步推进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又要建立起根据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基本需求向农村贫困地区确定转移支付的制度。其次,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切实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一方面,政府要努力加大农村科技教育投资,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此外,各级政府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经济意识,扎扎实实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服务,要为农民送项目、送资金、送技术,搞好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提高农村干部素质。村级政权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政权,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村干部工作在基层一线,生活在群众当中,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的具体执行者,是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提高农村干部素质,教育是根本,优选是关键,但管理必不可少。即使选任的干部很好,监督管理跟不上,时间一长也可能发生蜕变。因此,在对村干部严教、优选的同时,还要加强监督管理。针对村干部相对分散的特点,应打破"少数人管少数人"的旧格局,克服上级管理"鞭长莫及"、针对性不强、连续性差等缺陷,把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力交给群众,形成人人管理,事事监督的局面。
“三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收入问题,而农民增收的基础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也是十八大以后五年的一个工作重心。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其中制约因素,并着力解决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问题。支持农民生产,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调查问卷 篇4
您好,我是来自江西师范大学小学教育14级学生,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三农”问题,特进行此次调查问卷。
本调查问卷共包括25道选择题题和1道发挥题,请您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在你所选的答案前的序号处打√,您如果还有什么其他更好的想法或建议我们很高兴你能标注在选项后面,如果您遇到什么疑惑或者困难,我们会很乐意为您解答,再次感谢您对我们本次调查的参与与配合。
下面请您答题: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请问您的年龄是下列哪个年龄段: A 20-30
B 30-40
C 40-50
D 50以上 3.请问您的年收入大概是多少:
A 5000元以下B 5000元—10000元C 10000元—30000元D 30000元以上 4.您是否关注“三农”问题:
A关注,经常看关于这方面的问题B不够关注C不关注D其他 5.您觉得您所在的村子的经济状况较之十年前怎样: A改善很多B改善一般C没有明显变化D不如过去 6.您认为您所在村子改善最多的是哪一方面: A住房条件B交通状况C家庭配套设施D儿童教育 7.在农村建设中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A农村实现了民主管理B村容整洁C乡风文明得到提高D家庭收入增加,生活得到改善 8.您认为农村建设主要依靠什么:
A国家政策的支持B国家在资金投入方面的扶持C发展农村集体经济D不太清楚 9.您认为怎样才能摆脱农村贫困的状况?(多选)* A国家继续减免农业税
B政府引导农民自主创业
C大力发展农村特色经济 D其他 10.您认为如今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机遇是:
A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关注三农问题的政策B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关注C农民自身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高涨D其他方面
11.您觉得目前‘农民’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多选)* A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B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欠缺
C农民的素质较低 12.您认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是*(多选)A农民转移就业难度大
B城镇化水平低,使农民就业空间小 C农业生产风险大
D我国对农业的投入明显不足 E农民普遍文化知识水平较低
F其他 13.您认为国家对农业教育宣传做得怎么样?* A一般
B宣传到位
14.就您了解,对于农业的相关技术支持情况如何?* A情况较好
B情况一般
C基本没有 15.您对于新技术持什么样的态度* A接受并尝试运用
B漠不关心
C抵触
D其他 16.农产品商品化水平* A高
B中
C低 17.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A自销
B经销商
C公司收购
D其他 18.产品滞销应对方法* A降价处理
B分发乡亲
C放任不管 19.您在生产时遇到问题该如何解决* A找专家
B找同行
C自己解决
D找干部 20您认为当地农村、农业的发展有什么问题?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突出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5
关于农村青年教育以及未来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农村每10万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的人口有492人(城镇则是8,899人),高中和中专起点的5,316人,初中水平的有33,266人,小学及以下水平的有42,756人。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主要是因为大部份农村家庭无力支付教育费用。儿童中能完全接受小学教育的比例较高,但能够进入初中继续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学生比例却骤降至40%左右。有人测算,就教育水平而言,目前农村青年的平均文化水平还不到小学5年级。就今天人类浩博的文化知识而言,5年小学教育所能提供的文化知识极其有限,这样的文化水平实际上处于准文盲状态。中国农村中文盲人口现今仍高达6,66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8.25%.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文盲率有所下降,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老年文盲人口的自然减员。但是,目前这一下降趋势正在被激增的失学儿童所抵消。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的文盲率将出现上升趋势。
尽管目前中国的城乡收入差别很大,但低收入的农民并不能在教育费用负担方面得到任何优惠;相反,政府把有限的教育投资集中投入城市,使得城乡的基础教育设施和师资状况呈天渊之别。结果,10亿农村人口中有幸进入大学的青年人数远远少于两亿都市人口中的在校或毕业大学生,最后能够进入社会上层的农家子弟更如九牛一毛,倘偶有一人,必然成为其家乡农民数代人的骄傲和楷模。在2010年7月的一个星期里,张家界慈利县刚经历了一场洪灾的侵扰,我们小组8人走进乡镇,走家串户访谈交流、作调查问卷,希望能够得到科学的数据,并以此为依据研究当今农村青年教育问题。
六月十三日,我们小组八人在叶春霞老师的带导下,乘的长途汽车离开长沙并于当日下午抵达慈利,在慈利稍作休整又马不停蹄的搭车前往岩泊渡镇。在当天的下午5钟左右我们敢到了本次的任务地点慈利县岩泊渡镇。镇上的领导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且安排好了生活起居问题,来到住处老师召集大家开会强调了活动内容和重要性,以及安全问题并且安排了专人负责。随后队员们就开始忙着活动的前期准备。有的画海报,有的讨论活动的细节,我们联系了当地的市团委和学联委的老师,为我们日后的活动做好准备。出来慈利我们从镇政府和村民口中了解到岩泊渡镇位于慈利县城西部17公里处,西距张家界中心90公里,地处湘鄂黔水陆交通要塞。岩泊渡镇始建于解放初期,1956年改岩泊渡镇人民公社。自1984年改乡镇以来,历经两次行政区划变更即成现今岩泊渡镇,全镇现辖2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68万人,其中党的基层组织、(支部)37个、党员846人,总版图面积93.7平方公里,人口地域居全县第三。该镇境内沟壑纵横,是一个典型的丘陵镇。镇区面积2.8平方公里,镇区总人口达1.23万人。看到队员们热情高涨,我坚信此次三下乡活动定能出色的完成。
7月13日来到住处岩泊渡镇敬老院休整,慰问了当地的孤寡老人和五保户。7月14日,我们在岩泊渡镇万家村走家串户做发问卷做调查,和当地的居民互相交流做调查问卷,在晚上为敬老院播放电影。7月15日我们在万家村发放有关农村的法律政策,新农村建设,家电下乡政策的宣传资料,前往镇小学做深入的调查,支教,与孩子们一起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晚上在敬老院播放电影。7月16日我们兵分两路,一路人马前往当地的镇政府,帮助带地政府的工作电
脑做“体检”,帮助其安装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并且帮其建立了前期的数据库和数据表,并且教会当地的工作人员操作。另一路人员前往镇上为村民家中的电脑做义务维修和“体检”。7月17日,我们被告知会有暴雨,前几天的洪水还未完全消退,我们提前结束了本次的“三下乡”活动。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被调查者中普通居民、店铺老板、政府官员。白天我们做调查和洽谈交流,夜晚总结当天活动,补充活动中的不足并就活动主题根据当地情况作更深入的讨论。岩泊渡镇天气变化大,昨天还是阴雨连绵,今天就烈日炎炎,队员们白天都晒得汗流浃背,由于日夜温差大很多队员在晚上都受了凉。活动开展到最后,大家均已疲惫不堪,但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大家又十分高兴,幸福得像个孩子。俗话说得好,苦尽甘来,在当地的镇政府和居委会、团委老师的支持下和居民的理解下,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以下是此次活动调查的部分内容和调查数据:
在被调查的人中有79.1%的有孩子正在读书,其中25% 的人家觉得学费负担很重,不能支付,需借款读书,有54.1% 人家觉得能支付学费,但占家里的收入的比例很大,有20.9%人家觉得能支付学费,但占家里的收入的比例小;认为文化程度对自己的收入有很大关系的占59.3% 有一般关系的占32.3%对自己的收入无影响的占8% ;被调查的人群中最关心学校的教学环境的人占17.7%关心教师素质的人最多有 44.7%关心学费的占28.1%关心教育体制改革的占9.5%;对于政府对教育投资情况只有4%人很清楚,有58%的人只了解一些,有38%的人完全不了;对于农村青年的未来发展有47%人希望留在农村建设新农村,有34%的人希望能出去发展,有19%的人选择其他;在调查中有36%的人觉得读书是最好的出路,多读书才能多赚钱,有14%的人觉得只要能赚钱,不必要多读书,还有50%的人认为读书关系到孩子的人生幸福,赚钱倒是其次要的;本次调查中有54%的人是初中文化,37%的人是高中文化,6%的人是专科、本科文化,3%是硕士以及硕士以上学历。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 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 教育更应加强。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一方面继续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三农”问题也浮出水面,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国的“三农”问题深深寓含农村教育问题于其中。农村教育问题既是现阶段“三农”问题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构成“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如果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已成为近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矛盾,那么,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趋势也成为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焦点问题,并且成为不仅是制约整个教育发展,也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甚至是制约中国现代化持续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正是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出发,也正是从更高的立意上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出发,我国政府在调整国家宏观政策之时,适时地将农村教育发展问题列为国家政策议题,并且颁行了一系列新的旨在进一步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2001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一决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2002年,国务院又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这一决定中得到特别的重视与强调。2003年,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这是进入新世纪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政
策宣示,加强农村教育工作亦因此成为各级政府更重要的政策行动。2005年,国务院又发出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通知》要求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政策,除了国务院颁行的这些重大决定外,来自教育部及中央其他部委,尤其是来自各省、市政府的相关政策决定则更为多样。可以这样认为,当新世纪的大门开启之后,农村教育政策建设进一步成为国家教育政策建设的重心,一系列旨在推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政策的颁行与实施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建设最突出的事件,并反映出教育政策建设新的加强与进步。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重大变革与调整,是对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积极回应,它基于解决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并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今日,农村教育的政策变革,乃是直接着眼于并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但为什么农村仍会出现这些准文盲和青年人的教育落后的现象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 得向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 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 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 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 招待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 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 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 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 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 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 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一些学校和幼儿班还巧立名目设立一些虚名强制性的让学员缴纳费用,让村民们都抱怨读不起书,有的一个小学生的伙食费加起来要一千多元,大家普遍都反映收费都太贵了。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 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 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 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即使一些教师留下来,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对于学生的看管不到位,据反映经常在上班的时间 进行自己的娱乐活动,明显的缺失责任心。
四、资源分配不公平教育投资少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 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 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 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 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 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 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 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另外在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基础上,政府对于教育的投资少之又少,在调查中就可以看见群众对于政府教育投资有大部分人是不知道这件事情,不知道政府在教育上做了投入,甚至认为政府根本就没有投入,其次就是政府对于教育投资这一块的宣传做的不到位,没有让大家及时的知道一些关于教育事业的政策和资讯。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尽快、更好地帮助落实农村地区的青年教育事业呢?我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 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 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 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 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 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 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 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 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 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 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 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 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二、发展区域经济、多层次构建留守儿童监护体系。
学校建立、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培育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
三、打好“两基”攻坚战,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农方针的奠基工程。农村是实现“两
基”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继续将“两基”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已经通过“两基”验收的地方,要进一步落实教育部颁发的《认真做好“两基”验收后巩固提高工作的若干意见》,扎扎实实抓好巩固提高工作,严格控制并降低初中辍学率,同时大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两基”未验收的,要按照规划进度保质保量地做好验收工作,切不可盲目赶超进度,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特别贫困地区扶持力度。要积极进行农村初中的课程改革,开发地方课程,课程内容要适应、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学生走向社会服务,有效地落实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热爱农村、扎根建设农村的教育。要加大农村扫盲工作的力度,把文化知识教育与实用生产技术培训紧密结合起来,与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扫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使农村学校既可以为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服务,又能使返乡的学生具有一定择业与创业的能力,为毕业生成长为新一代农民奠定基础。
四、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农村教育中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最直接的部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农方针、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在确保“两基”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现有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要进一步挖掘潜力,扩大招生规模,要抓好农村小学后、初中后分流,要使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学生都受到不同年限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压力。农村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要实行更加灵活的招生制度,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优势,办好农村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要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行产教结合,探索有效的办学模式,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职业和成人学校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专业设置要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相适应,努力办好农业类和农村急需的专业。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改革办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和编写体现农村发展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及教材。要重视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实验示范基地建设,为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办好单独或共用的实验、实习基地,为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创造条件。
在农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农村各类教育的沟通与协调,实行三教统筹,形成普教、职教、成教相互沟通的教育培训网络。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搞好学校布局调整和专业设置调整。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沟通与协调,发挥一个基地多功能的作用。建立起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的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抓紧培养一大批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推广人才、乡镇企业管理人才和医疗卫生人才。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一两项脱贫致富的实用生产技术;使广大农民获得“绿色证书”,适应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和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需要。对于务工农民要加强岗位培训,提高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
同时,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扩大农民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
总的说来,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就是要在农村素质教育中,逐步实现三
个方面的转变:教育价值观由“功利性”向“人本性”转变;即农村教育制度由“阶段”向“终身”转变;教育内容由“单一”向“综合”转变。使广大农村青年做到立足农村,面向农村,与农村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当前农村形势相适应,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还应了解和懂得农村劳动生产技术,树立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建设农村的远大志向;掌握一定的农村实用新技术,具有运用、试验、创造农村生产劳动技术的基本能力,具备新型农民的基本素质;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能够不断掌握和熟练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还会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发明新的实用技术。
总之,农村素质教育,要引导全社会转变人才观、成才观,积极创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舆论环境,尤其要大力宣传那些扎根农村、为农村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初、高中毕业生;应致力于构建选人、用人新机制,由重学历、重名牌学校向重能力、重综合素质转变;搞好农村实用技术教育的渗透,真正让每一位初、高中毕业生掌握一至两门农村实用技术和致富本领,直接投身农村经济建设,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收到实效,得到实惠。
只有这样,农村青年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广大农村青年的发展服务,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村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作用。
日 期:2010年7月19日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突出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6
一、我市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现状
(一) 入学率水平较低下
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率为72%和巩固率为60%, 远低于两纲的基本要求, 特殊教育发展不平衡, 我市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低于健全儿童的入学率。
(二) 区域差距比较大
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特殊教育发展较好, 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特殊教育发展相对缓慢。我市近郊六区三残儿童入学率为100%, 14个区县市达到90%以上, 9个区县达80%以上, 5个区县达70%以上, 1个县达到60%以上, 2个区县达到50%以上, 1个县达到40%以上, 还有个别区县特殊教育还未起步。
这组数据充分表明, 智力残疾儿童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他们入学、巩固问题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社会、家庭强烈关注的焦点问题, 残疾儿童迫切要求的问题, 同时也是政府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三) 辍学失学现象还相当普遍
调查中发现智残儿童在应入学残疾儿童中的比例在25%~42%之间, 除少数人随班就读外, 相当比例的人未入学或辍学, 这种现象在区县农村较为突出。
二、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现状原因分析
农村智力残疾儿童残疾种类多, 残疾的等级复杂, 具体的身体差异不同, 入学难、巩固难问题的具体情况也呈现多种多样。较为突出的几类情况:
一是部分中重度智力残疾儿童, 行动不便, 生活基本无法自理, 必须专人护理, 增加入学难度;
二是家庭经济原因无法使其入学 (调研中石柱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在3000元左右) , 经济条件较差, 入学难、巩固难;
三是提供智力残疾儿童教育的学校办学条件并不能充分满足智力残疾儿童入学的需要, 造成入学难、巩固难;
四是山区交通不便, 村小撤并, 轻度智力残疾随班就读儿童往返时间太长, 安全隐患太大, 家长接送不便, 造成入学难;
五是山区农村对智力残疾儿童的认识有距离, 不愿亲近他们, 缺少关心和爱护, 甚至在生活、学习中故意排斥他们, 造成智力残疾儿童家长心酸、儿童心理自卑, 使他们不想上学, 不愿上学, 害怕上学.
六是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力度。国家各种扶残助学项目虽得到大力的很好的实施与落实, 但是, 智力残疾儿童在享受政策的时候较其他类别的残疾儿童没有得到实惠, 智力残疾儿童的有限政策资源被忽视。
表现在:缺少对《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条例》、《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和《重庆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等法律法规的宣传, 本次调研中了解部分地方只听两纲其名, 未见其文;部分家长法制意识淡漠, 仍是智力残疾儿童上不上学一个样, 反正都是混日子, 长岁数, 可送可不送的心态和想法在农村局部地方存在;由于山区交通不便, 智力残疾儿童入学每天必须接送, 一次往返要走20-30公里, 造成部分家长送子女上学负担, 随意让孩子旷课和辍学, 导致智力残疾儿童的入学、巩固成为难题。其次缺少对农村山区智力残疾儿童的投入保障机制和有效渠道, 其经费和项目基本上靠义务教育投入在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 而往往由于其智力残疾儿童在学校班级的作用和能力不能得到发挥, 甚至对班级造成负担, 因此除非针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助学项目对智力残疾儿童发放外, 其他奖学、助学性质的项目基本上与他们无缘;缺少对残疾儿童享受农村或者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明确政策依据, 致使残疾儿童享受相应待遇必须受到家庭收入、名额总量的政策限制。
七是缺少有效的医疗救助通道。残疾儿童的医疗救助,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有所体现, 比如视力残疾儿童的白内障手术, 肢体残疾儿童的假肢安装, 语言残疾儿童的助听器配带, 然而智力残疾儿童的医疗救助体系还尚未起步, 没有形成系统的救助体系。
表现在:缺乏智力筛查体系和机制, 没有科学鉴定评价智力的机构、设备和人员, 智力评价采用“望”“闻”“问”的方式, 有一名智力残疾儿童一直被鉴定为肢体残疾;缺少对智力残疾儿童伴有癫痫等疾病的儿童先治疗后教育的救助模式和体系, 以及缺少相应的经费来源渠道和保障机制, 往往就是采取随班就读, 随病任发的局面出现;缺乏对智力残疾儿童因智力引发的肢体协调, 手脚灵敏、行为失调等的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
八是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平台。目前全市对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管理采用最多的方式是随班就读, 随班就读系我国教育界专用名词, 指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中吸收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形式, 目前对随班就读教师编制、培训、待遇等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 对其质量的管理、考核、评价尚未行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表现在:缺乏对校舍场地的无障碍化, 或者添置辅助设施, 帮助智力残疾儿童行走, 减少参加教学活动的困难;没有对随班就读学校的编制、人事、经费给予适当倾斜, 缺乏针对随班就读的教材设计, 教师的教学计划只能因循正常儿童的进度适当放慢节奏, 放松要求, 降低难度;缺少一套有效的招生标准、模式、系统, 智力残疾儿童什么年龄入学, 到那里入学, 怎样入学应该具有一定标准。
九是缺失有效的社会资助环境。残疾儿童由于先天的生理缺陷, 智力残疾儿童由于其反应迟钝、思维呆板、行动缓慢, 被冠之“傻子”“呆子”等刺激性很强的字眼, 人为的被贴上标签, 在人群中, 社会上无形有一种自卑感, 缺少应有的认同感和关爱。
表现在:对智力残疾儿童的成果宣传不够重视, 事迹不够典型, 从而社会各界对这一群体存在的价值缺乏足够认识, 缺乏足够认同, 缺少足够了解, 甚至认为是家庭、社会的负担;家庭对残疾儿童的生活、心灵、学习、发展等的了解、帮助、关心不够、不足、不深。无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
三、加强智力残疾儿童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一) 加强宣传, 扩大社会影响, 引起社会关心、关注和关爱
首先, 加强对两纲的意义、目标、作用的宣传, 扩大社会影响, 以及市政府组织检查组对重点目标指标的检查, 督促区县落实情况。其次, 大力开展对智力残疾儿童的事迹收集, 典型成长故事的传播;还有采用各种方式宣传、动员智力残疾儿童入学, 讲学生入学后的未来, 讲入学标准、入学方式, 入学渠道, 入学补助等政策, 使家长懂政策, 明事理, 清未来。
(二) 落实经费保障, 开展医疗评价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保障机制、建设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贯彻中发[2008]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以及渝委发[2008]27号精神《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文件, 加大投入, 落实经费渠道, 保障经费来源。
1、率先开展智力残疾儿童医疗评价、救助体系。
智力残疾儿童医疗评价体系是智力残疾儿童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客观的鉴别、判断、评定智力残疾儿童的残疾程度, 以及检测是否伴随有多动、行走困难、癫痫等并发症, 才能有针对性对智力残疾儿童实施救治、康复或者入学。
智力残疾儿童救助体系是根据智力评价团队得出的科学客观数据、结果, 制定相应的适合智力残疾儿童需求的救助模式和方案。救助体系主要是针对中重度智力残疾儿童, 并伴随有多动、行走困难、癫痫等并发症, 生活基本无法能够自理, 需要进行医疗救助、生活护理等方面的帮助。
2、健全社会福利保障机制。
残疾儿童家庭一般都是贫困家庭, 智力残疾儿童家庭更要承担护理责任, 家庭的收入和负担更重, 出台低保政策按照智力儿童残疾水平和评定等级, 给予指标倾斜, 金额倾斜, 或者设立残疾人福利生活补助基金。
3、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我市的智力残疾儿童入学主要采取的方式就是随班就读, 其就近入学, 节约开支, 方便儿童, 为儿童融入主流社会提供了一种快速的便捷通道, 然而其不便管理、管理复杂、师资水平要求高等客观问题也暴露无遗。建设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首先, 给予随班就读学校人事、编制、财政的倾斜, 给予吸纳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班级在师资配备、教师待遇、职称评定、奖励表彰等方面给予倾斜照顾;特教学校各类功能教室和设备要资源共享, 成为对周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进行教育和训练的资源中心。特教学校安排巡回指导教师, 配合做好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业务指导工作。
(三) 加强领导, 保证政策落实, 得到政策倾斜
智力残疾儿童的入学难、巩固难问题成为一个难题, 成为每个儿童平等享受教育权利的阻滞, 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保证政策的落实, 政策的兑现, 早日实现国家对智力残疾儿童的生存、保护、发展目标, 应定期召开会议, 研究问题, 发现情况, 提供决策, 制定政策, 检查落实执行情况。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突出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7
关键词:农村居民 农村有线广播 光缆和音频电缆 农村大世界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农村有线广播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辉煌于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这期间,在农村,有线广播曾独领风骚,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自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电视的发展和有线电视的普及,农村有线广播逐渐衰落。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加上许多农村征地拆迁,变化很大,除个别地方外,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有线广播呈现出半瘫痪状态,有的地方甚至销声匿迹。然而,农村有线广播与农村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农民仍然需要广播,想听广播。党和政府也需要这一块农村宣传阵地。
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农村有线广播始建于1955年初。经过50多年的发展,萧山农村有线广播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良师益友。在这50多年的发展中,虽然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几次变化,也面临着新的传播方式和新媒体的不断冲击,但萧山的农村有线广播仍然走在浙江省乃至全国农村有线广播的前列。目前,萧山区的有线广播网络覆盖率已经达到了100%,广播喇叭总量达到了25万余只,入户率达到91%,通响率达到98%。萧山有线广播成了向农村居民传播党和政府政策的好载体、农民朋友生活的好帮手、老百姓致富的好参谋。
那么,在全国农村有线广播已呈滑坡的大背景下,萧山的农村有线广播为什么会是“这边风景独好”呢?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突出工作支撑着萧山农村有线广播。
一、坚守的理念
农村有线广播的地域性、贴近性强,在农村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和应对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中都具有较大优势。在拓宽信息渠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更使党和政府的声音能够及时传达到农村基层,在疫情防控、政策解释、传播科技文化知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萧山,虽然由于历届党委、政府的重视,保留了一张较为完整的有线广播网络,但同样也受到了广播电视两网“分家”、新媒体兴起、农村征地拆迁、新小区建设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有线广播在新的历史时期真的到了该“出局”的时候了吗?有线广播几十年来深深扎根农村,集针对性强、覆盖面广、传播迅速、收听方便、成本低廉等众多优点于一身,服务于亿万农村居民。它的辉煌历史、已有的实践和特性,决定了它对于基层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和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不可替代性。并且,基于多年来养成的收听和生活习惯,新时期的有线广播仍然受到广大农村居民特别是中老年群众的欢迎。
正是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萧山区党委政府排除各种干扰,面对各个时期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始终把农村有线广播作为党和政府在农村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牢牢坚守并巩固发展了这个阵地。
二、不断完善的网络
萧山在发展农村有线广播事业上舍得投入,不断加强对广播网络的升级和改造。2005年初,面对广播电视两网“分家”,广播网受到较大影响的实际状况,开展了“广播发展年”活动,并将它列入当年区政府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当地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广播发展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和《萧山区农村有线广播网升级改造技术标准》两个文件,开始全面改造有线广播网络,并要求各镇街把“广播发展年”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当地政府的实施计划,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为加强督查,推出改造进度排行榜并定期公布,再以镇街为单位进行奖励。在持续两年的“广播发展年”活动中,共投入资金4500万元,对农村有线广播网进行整网改造。整网后,由原来的电缆升级为光缆和音频电缆,有线广播网长度达4600公里,新建和改造广播室474个,广播喇叭总量达到25.5万只,入户率达到91%,通响率达到98%。
三、精干稳定的队伍
针对前些年镇街广播电视站单一机构建制取消、职能弱化、队伍不稳等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2010年萧山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镇街文化广播站建设的若干意见》,除了明确镇街文化广播站总体目标、设施建设、职能范围、设备配备、组织机构、管理体制、资源整合、后勤保障、资产管理、考核验收等方面外,对队伍建设、人员配备、待遇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在广播人员配备上,要求镇街站一般不少于3~4人(站长、编辑、线务、播音各一人),村(社区)广播室1人(由党支部宣传委员兼任)。在待遇上,站长为镇街中层正职,其他人员是事业编制的按事业待遇,聘用的按照企业待遇。目前,全区所有镇街站均已达到了这一目标。同时,建立起了一支监听员队伍,对广播节目质量实施监督。
四、对农民胃口的节目
按照“打造为农民服务的广播”的要求,萧山区有线广播不断增加时长、扩大容量、提高质量,使广播对农宣传形成了以《萧山新闻》《萧广快讯》为主打新闻节目,以《农村大世界》为骨干的服务“三农”节目;以《致富经》节目为农民提供致富、经济信息,以《气象与农时》节目提供生活、农时服务;以《莲花落》《越剧》《绍剧》《难忘的旋律》等对农文艺节目服务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有线广播节目年播出时间达到了3285小时。
除了区电台有一套全区性的有线广播节目外,全区28个镇街(场)文化广播站都在早中晚三个时段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浙江之声、区电台的节目,并自办广播新闻和“三农”专题节目。每个站每周要求播出3组新闻、2组专题,临浦、瓜沥镇等站每周达到了6~7组节目,每年节目量达到7280组(约1200多小时),确保了各种服务和重大应急事件等信息迅速及时传达到广大农村居民家中,架起了一座党委政府与农民、农民与市场、农民与农民之间畅通无阻的桥梁。
五、完备的硬件设施
萧山区对每个镇街站的场地、设备等都有明确的、规范的要求。如场地,一般镇街站须有面积在120平方米以上的播出、技术、值班用房;中心镇站须有160平方米以上面积的播出、技术、值班等用房。设备上要求有数字音频工作站、播控台、输出柜、电源柜等设备各一台(套),办公电脑1~2台及广播采访机等。目前,萧山的28个镇街(场)站均达到并超过了区里规定的要求。
近几年,萧山区电台又投入数百万元,对广播音频工作站系统进行改造,更新了全数字直播调音台,购买了广播直播车,实现了区级广播播出数字化。建设镇街站新闻传稿系统,加强了区电台与各镇街文化广播站之间的联系。镇街站均建立了数字音频工作站。2010年利用镇街文化广播站重新挂牌的契机,又对村级广播网进行了升级改造,新增调频广播音箱一万余只,全区有线广播数量达到了26.835万只,较之“广播发展年”又有新的进展。
六、完善的服务考核机制
对于有线广播网络的管理维护,萧山区层层落实经费,实行专人负责制,并逐年加大了对镇街广播事业的扶持力度。区里明确,由区广播电视台负责对镇街站进行宣传业务指导和设备技术服务。定期进行业务辅导、节目评比,加强了对镇街有线广播编辑和播音员的培训、指导,并加强节目扶持,帮助镇街推出“农味”足的具有较高质量的自办节目、特色节目,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各镇街也纷纷出台《关于实行广播网络分级管理和落实广播长效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广播的管理以及线务员、播音员队伍的组建和待遇等作出明确规定。各村(社区)广播室也制定和完善村级有线广播管理制度,从坚持党的路线方针、选配好符合条件的村级广播管理员、加强政治和业务指导、文明规范播出等方面作出具体要求。到每年的年终,区委宣传部还牵头对各镇街文广站的规划目标、经费保障、站舍面积、广播宣传、广播事业、人员配备、团队建设、业务培训等方面工作进行考核。
(作者单位:浙江萧山广播电视台、浙江广电集团浙江之声)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突出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8
工作自查自纠报告
在接到中共明月县纪委下发的《作风建设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后,清风镇党委高度重视,及时按照通知要求,对“违规配备使用公车、滥发津贴补贴、违规公款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兼职取酬和经商办企业”五类问题严格进行了自查自纠。
根据上级相关部门工作方案的安排部署,紧盯财政、组织、人社、办公室、后勤管理等重点单位,聚焦“违规配备使用公车、滥发津贴补贴、违规公款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兼职取酬和经商办企业”五类问题,认真开展专项清理,全镇行使公权力的125名镇机关人员每人均签署了《承诺书》。
截至目前,我单位经过认真自查自纠,未发现和查实有“违规配备使用公车、滥发津贴补贴、违规公款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兼职取酬和经商办企业”五类问题的现象。
特此报告!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突出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9
情况汇报为深入开展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活动,4月6日,我局召开了以“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为主题的大讨论专题会议,现将讨论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好学习教育,为开展集中整治活动打牢思想基础。会议首先传达了《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x市x[201x]x号)、《xxxx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实施方案》(xxx监
[201x]x号)文件精神,明确了活动目标、整治范围、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使全体干部职工深刻领会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营造氛围,组织全局人员大胆开展讨论,引导全员共同参与,找准、认清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下一步努力方向的目的。
二、抓好问题查摆,找准不足之处
会上要求各部门和个人对照自查自纠内容,结合工作实际,全面做好自查自纠工作,找准、认清各自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本部门及个人工作作风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开展好干部职工互相评议和征求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意见工作,切实做到自查彻底,自纠到位。通会议
讨论自查,初步整理情况如下:
(1)、少数干部职工思想上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和畏难情绪。对上级部署的工作任务不用心思考,思路不清,方法简单,工作消极被动。
(2)、在作风上,少数人员存在着工作作风漂浮、效率低下等问题,工作流于形式等现象。
(3)、少数干部职工在管理上怕得罪人,存在不敢管、不愿管的畏难情绪,导致工作不实、执行力不强。
三、明确下一步努力方向
一是加大干部职工价值观教育力度,积极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当前工作作风中的“庸、懒、散”,领导作风中的“假、浮、蛮”,为政不廉的“私、奢、贪”,行政审批中的低效率及以从业人员乱作为等突出问题。二是继续做好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的问题查摆工作,从部门自查延伸到个人自查。三是继续广泛开展征求意见活动,将自查与消费者、烟农、经营户、业务单位所提意见相结合,积极做好落实整改工作。
通过此次讨论,我部门进一步将思想统一到市局对开展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的部署上来,以达到全员强化责任意识,增强进取精神,严守工作标
准,端正服务态度,树立纪律观念的目的。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突出问题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全市农村水利问题的调查报告09-04
【关于某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07-19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07-10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调查报告07-31
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8-02
2018关于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报告08-28
关于农村产业化经济的调研报告05-23
县关于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调查报告06-07
关于某地农村教育发展的暑期调研报告05-09
关于在农村发展党员情况的调研报告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