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关于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调查报告

2024-06-07

县关于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县关于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1

XX县关于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和农村还面临着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如农业生产分散,单体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农民市场意识差等等。这些与市场经济要求极不协调,以致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昌盛。党中央对此十分重视,将三农工作列为全党工作之首,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旨在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收入问题。广大农民也迫切需求各种经济、技术和信息服务联合起来进入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使农民“小群体”对接“大龙头”和“大市场”,是农业、农村经济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本途径。本人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20多年,现就加强和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一、XX省XX县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情况

截止目前,XX县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个,吸收会员3800余人,辐射农户1.2万余户,占农村总户数的28%,涉及四大主导产业6个项目,其中牛业协会1个,中药材、龙脑樟、蔬菜、金秋梨等经济作物协会6个,畜牧兽医水产、贡溪鸡养殖协会2个。2005年,来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收入1.2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1%,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创收0.6亿元,户均增收5000元,人均增收680元,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1、加强扶持服务,培育、催生、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XX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一些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协会,以技术与协作为链接,小规模经营农产品。由于受交通、信息、技术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市场销售不畅,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自我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XX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培育、催生、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信贷上予以支持,多次组织典型到乡村现身说法,促进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XX县牛业协会成立较早,但以往由于人员少、实力弱,在引进项目、更新技术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为扶持肉牛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筹资300余万元,建成了XX省西部最大的牲畜集散市场,还列入了全国秸杆氨化养牛示范县,并顺利通过了省科技等部门的验收,该项目总投资2010余万元,各级财政投资200万元,有效地推动了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生产、技术服务、销售等过程中,协会以牲畜集散市场为舞台,向农户提供优质牧草种,2005年全县种草大户达380余户,种草面积1.6万余亩,并已建立冷冻配种站(点)21个,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价格销售,既整合了湘西黄牛品牌,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娘家人”和“源动力”。

2、强化信息引导,逐步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的组织层次。在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注重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与省农科院、林科院、农大等科研部门及院校建立技术协作联系,在协会与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农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定期聘请专家,集中或分散对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2005年,共举办有针对性培训班68期,培训会员4.86万人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引进培育新品种28个、新技术8项,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6个,加快科技推广步伐,健全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更新。全县298个行政村,已全部安装“村村通”,占信号覆盖村的100%;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集中突出问题,县电视台开播专题节目106期,从而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

3、创新培育模式,激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潜能。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培育引导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产业型”的发展格局。一是行业协会调控型。发挥行业协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组织协调功能。由农民联合发起,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协会,构建“一家一户为基础、千家万户成规模、区域布局作基地、龙头企业拓市场”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组建的县肉牛产业、龙脑樟等协会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将不同经营主体组合起来,促进公司与农户、农户与基地及市场的紧密联系,构建了外辟多元市场、内建特色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大户群体扩张型。能人大户“以一带十”共同致富是激活农民调整结构的源动力。扶持种、养、加、运、销和为农服务的农村大户,牵头组成专业协会,把广大农民的“着力点”和“兴奋点”引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主导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XX镇XX村贩牛大户XXX(肉牛协会副理事长)针对农民单一长途贩牛市场行情不了解、风险高等实际问题,投资12万余元长途贩牛,2005年向浙江省、福建省、长沙等地贩牛3800余头,产值近100万元,得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湘、黔两省远近闻名的“贩牛王”。三是村组、农户、公司、市场联合型。由村组集体牵头,吸收本村及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建立协会,通过组建协会,集聚农户联手经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规避了市场风险,产品质量及效益得到逐年提高。XX镇龙脑樟协会针对当地农民种植龙脑樟等问题,在县农业综合开发办积极争取世行贷款支持该项目的同时,并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办理了“XX”牌天然冰片商标,实现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四统一”。每公斤枝叶收购价格比原来提高了0.1元。流通决定生产,销售决定效益,搞活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合作,采取“市场+企业+农户+基地”的运行机制。县龙脑公司已在美国、加拿大及北京、上海、台湾等地打开了销售市场。四是院校基地合作型。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主动挂、靠、联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XX镇龙脑樟协会与湖南省林科院林化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XX省XX院XX所派驻专家对龙脑樟协会会员进行培训和指导,龙脑樟面积由2004年的400亩发展至2005年的1600余亩,年产“XX”牌天然冰片2.6吨,产值达200余万元,三年后将建设7000亩龙脑樟原料林基地,成为特色产业一品村镇。五是加工企业带动型。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内部新型利益关系,改变农民单纯卖原料的传统经营方式,吸引农民以土地、原料、进厂做工等形式参股分红,由单纯的买卖关系变为伙伴关系;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预付定金、二次结算等办法,反哺基地及农户,形成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年加工、贮藏、包装、销售肉牛等农产品1200余吨,产值达5200万元。龙头企业集群初步形成,带动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成为县域农产品搏击市场的中坚力量。

4、规范运行管理,保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实现合作的认识不足,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合作的积极主动性,致使合作的范围尚小,许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摇摆不定的初始化起步阶段。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上,做到了“两规范、一完善”。一是规范政府行为。坚持民营团体进位、行政管理退位的原则,经过初期一段时间直接扶持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经济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会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会员的发言权,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达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订单合同方式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害,逐步使公司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形成效益均沾的信用载体。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XX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合作经济组织合作不够规范,联接链条脆弱。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二是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有序管理。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够健全,成员素质不高,只是凭经验、凭干劲办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三是缺乏来自国家、政府层面的法律支持。目前,我国是亚洲除朝鲜外唯一一个没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的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性质和地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支持。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这对合作组织的发展无疑是一大福音。由于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农村改革中再次以实践先于理论,先于政策法律支持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发展还缺乏良好的环境氛围,客观上限制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四是组织化程度欠缺,服务水平不高。多数合作组织没有兴办实体,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三、建议

如何加强培育、发展和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以上存在问题,关键是要国家立法支持,坚持“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保增收”,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乡(镇)有合作基地、县有合作企业(公司)、产业有专业协会”的综合服务体系,才能支持和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1、扶持、培育和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充分释放政策导向效应,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惠。二是优化政策。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组织农业、林业、畜牧、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开绿灯,创造有利条件。三是资金扶持。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一定的财政支农资金的扶持,使其发展壮大。四是立法、规范及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促进其健康发展。五是加强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确保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序发展。

2、理顺关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协调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组织。因地制宜,逐步引导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松散变紧密。针对登记管理、业务指导等问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划清管理权属,落实业务指导部门,监督合作经济组织及时到县民政部门注册登记,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建立规范完善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体系。二是规范运行。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引导、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程民主推选负责人,实行民主管理。三是规范章程。督促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3、多元合作,灵活方式参与创建。鉴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合作需求与农民合作能力不足、经济实力不强等矛盾,利用农村现有组织资源,走多元化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路子。一是技术经济部门领办。鼓励农技推广、畜牧兽医、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发挥技术、资产、营销网络等优势,成立技术推广股份公司,鼓励科技人员入股创办实体,自建或联建肉牛、畜牧水产、龙脑樟、中药材、蔬菜、金秋梨等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集聚科技力量,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群体扩张,使其真正成为推进一方经济发展、带动千家万户共同富裕的骨干力量。二是能人带头创办。多举措激励大户快速成长,引导大户成立行业协会、同行协会等中介组织,形成技术、生产、市场、信息联盟。支持专业经营大户、经济联合体、有技术专长的农民技术员或专业技术干部牵头领办,带动更多农户投入专业生产。立足龙脑樟协会已有资源,以县龙脑公司与四川巨能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为投资主体,积极与省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灵活开展多形式的无偿、有偿服务,实现民营化、实体化、市场化,带动XX县龙脑樟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集体农户联办。积极倡导村组与农户联合兴办新型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以建立和发展产业协会、经纪人实体及农产品购销网络为重点,鼓励农民打破地域、行业限制,积极向宽领域、多层次拓展,努力构建“联手闯市场、合作兴协会、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格局。四是龙头企业兴办。扶持、引导实力更强的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将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建设产品基地紧密结合,提升龙脑公司、肉牛加工集团等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联度,扩大订单农业规模,创办企业与农户互利合作经济组织,发挥龙头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农户加基地的链条作用,尽快形成从“土地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多次增值,并使农民分享产业各个链条的利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4、创新服务,积极完善组织领导。切实抓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一是坚持“尊重民意”原则。借鉴国际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组织原则。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所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不能例外。比如上面所说的扶持、培育和引导“官民结合”型就比较适合成立初期需要政府大力扶持的合作组织。但是不管何种类型,要想充分发挥合作组织的作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组织原则是必须的,是各种类型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改进的方向,是保证农民利益的有效途径。民办是基础,民管是保证,民受益是目标,如果不能坚持三者的统一,就不能保证成立的合作经济组织是真正的为农民服务的组织,不能实现农民增收的愿望。明确农民在合作经济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财产所有权,做到引导不包办、参与不干预,保证农民入退自由、互助合作,为会员提供所需经济技术服务,积极实行二次分配,让农民真正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实惠。二是切实加强指导。XX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成立了9个,但决不能沉醉于这点“成果”,象波洲镇长塘坪村蔬菜协会,合作组织是成立了,但是缺乏最起码的理性,仅仅因为合作而合作,对于合作的前景缺乏考虑,难免走了弯路。实行领导干部和有关职能部门挂钩经济实体制度,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农产品注册和质量认证,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生产,创建“有机、环保、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品牌组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典型示范。扶持现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向其它行业延伸,在总结推广经验的基础上,树立一批管理规范、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典型,辐射带动更多农民联合致富。四是遵循市场规则。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快速发展。在一些农业发达地区,逐渐形成了农产品规模化种植,部分地区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经营格局。但是如果质量标准不统一,难免会因此而蒙受市场的损失,这些依靠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农民个体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就可以对外与市场连接,对内协调社员间在产品生产、销售、技术指导以及品种改良等问题上的一致性关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可以为所有的社员提供统一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服务,在农产品的分级、整理、包装、品牌、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以及产品的无公害等方面制定统一的标准,从而增加产品的高附加值,真正给农民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县关于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2

近年来,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已经引起了中国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广泛关注。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 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帮助农民应对加入W TO带来的挑战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因此, 国家和政府加强了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视和政策支持。2006年10月31日, 十届全国人大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并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 标志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它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进行了合理的规范。国家为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增加了资金投入, 出台了相关政策,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就目前现实看,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仍然存在着政策支持不力、农民参与度不高等制约因素。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概述

根据四川省委农办的统计资料, 到2007年底, 四川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593个, 成员达到515.21万个。2007年,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一销售农产品73.33亿元, 统一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31.41亿元, 固定资产净值累计达到11.92亿元。四川农业总体上还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初始阶段, 农业发展中存在着土地零碎化、分散化经营,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 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正因如此,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是四川农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

成都市是四川省的经济发达区域, 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模也相对较大, 据成都市农委的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 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为1911个,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总数达到20.7万个, 占全市农户总数的9.9%。据不完全统计, 2007年成都市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规模不一的种养殖生产基地1100余个;直接组织和指导成员生产的农产品总量达到250多万吨, 约占全市农产品总量的1/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产品销售总量达到180多万吨。

比较而言, 邛崃市和温江区虽然因区域不同而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存在一定差异, 但同样代表着四川省较高的发展水平。

1.邛崃市

邛崃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 距成都65公里, 幅员面积1377平方公里, 共辖24个乡镇。2007年末户籍人口65.06万人, 其中60%是农业人口。2007年, 邛崃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04亿元, 比上年增长13.5%。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5亿元, 增长216.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98元, 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4969元, 增长14%。

据邛崃市提供的资料, 2007年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5个, 带动农户7.4万余户, 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4%。2007年邛崃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收入5.4亿元。

邛崃市位于成都远郊, 农业特征较为显著, 种养殖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 农户对发展合作组织的内在需求较强。同时由于农产品加工业有较好发展基础, 这一区域公司领办型的合作组织发展较快。因此, 邛崃市代表着典型农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特征和水平。

2.温江区

温江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心, 是成都市第一个“卫星城”、全省第一个“小康县”, 辖6个镇、4个街道办, 幅员面积277平方公里, 人口34.39万, 常住人口38.51万人, 拥有耕地19.33万亩, 是四川省重要的花木和蔬菜生产基地。2007年, 温江区实现生产总值120.42亿元, 比上年增长19.4%。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4.08亿元, 同比增长1.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88元, 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6245元, 增长16.7%。

温江区的资料显示, 目前温江区已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7个。2008年新增加30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联系带动农户3.3万户, 占全区农户总数的45.9%。2007年全年组织农产品销售3.5亿元。

温江区是成都近郊城市化快速推进区域,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温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经济效益不好的传统农业已经不适应温江农业经济的发展, 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花木、特色蔬菜等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其合作组织发展更多地源于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集体经济组织的推动和农民的参与。相比而言, 龙头企业的直接介入不太明显。因此, 温江区代表的是受城市影响较大并且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地区合作组织的基本类型。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现实分析

我们在邛崃市和温江区一共调查了44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调查表明, 邛崃和温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虽然已有一定进展, 但是从整体上看, 邛崃和温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仍不充分, 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结合实际调查和问卷分析, 我们认为这一区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注册情况并不理想

从调查数据看,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后, 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占被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54.5%, 现实表明, 《合作社法》颁布后依法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仍然不理想, 并未达到预想的较高比重。一方面, 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未开展运销和加工服务, 利益保障的需求不够强烈, 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为登记注册作用不大, 因而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方式不愿主动去登记;另一方面, 法律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尚未明确, 一些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面临报税纳税问题。因此导致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愿进行工商登记。这一事实表明,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律保护与其现实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行政推动式的发展方式并不能真正产生法律保护的内在需求。

2.产业覆盖领域仍然有限

调查结果显示,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与农业的市场化和专业化程度紧密相关。同时, 邛崃和温江的差别也表明,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主要以当地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为依托, 这既是地方政府产业政策导向的结果, 也符合农民通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增加收入的需要。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布在附加值较高的种养业, 尤其是畜产品、花卉、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商品率高的行业。粮食、油料等大宗农作物合作较少, 其基本原因是粮食生产缺乏比较效益, 不能产生合作需求。与发达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向着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纵向一体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相比较, 邛崃和温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还很低, 仍主要停留在初级产品的生产流通领域。

3.外部力量大量介入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异质性特征日益明显

调查显示,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多元主体兴办的特点。除农民以外,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办主体主要还有基层政府、农业部门、龙头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相对而言,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真正由农民自己兴办的较少, 只有19.6%的比重。外部力量的介入数量及其程度, 事实上成为现实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快慢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在外部力量中, 又以政府部门为多。在实际调查中, 有一半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 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产生并成长的。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 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支持, 尤其是来自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单靠农民内部的自发力量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既是非常困难的, 也是十分缓慢的。但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实际运行中, 过多地借助行政力量, 无疑会降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自主性和影响力。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际发展规模较小

尽管县级统计资料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模扩大较多, 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但调查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普遍偏小, 有14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员数不足50人, 由于规模偏小, 带动和辐射农户一般只在本村小范围内, 能发挥区域性带动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较少。值得指出的是,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仍然较小,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较弱,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市场竞争能力相对不足。但现实中农户生产规模较小, 对技术和信息服务的需求仍然强于购销服务的需求, 因而以乡村为重点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体上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相反大区域范围的专业合作由于需求不足和组织管理困难, 在现阶段还不具备大力发展的条件和可能。

5.产权结构的相对集中容易导致决策权集中

在有成员出资的27个股份合作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 占出资额第一位的成员平均出资比例达到了37.7%, 平均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出资金额前五位的成员出资总额占总出资额的71.9%。由此可见, 这类股份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产权结构有明显的集中化倾向。由专业大户、村干部等“农村精英”出资入股, 再吸收少量社员股金组建而成的这种产权结构的集中化必然表现为决策权的集中化, 一股独大的控股人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拥有绝对的领导权。普通农户由于投入资金少, 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发言权有限。尽管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章程》约束, 但由于双方经济实力的悬殊及拥有信息量的不对称, 加上农民较低的参与水平, 其权益的表达和维护往往得不到保障。由此导致治理结构不规范、对优势股权监督约束机制缺位,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成为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普遍现象。

6.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利益联结机制比较脆弱

调查结果显示,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比较单一, 仍然以技术和信息服务为主, 在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和加工、统一品牌等方面起到的作用还较为有限。从目前已有的利益联结机制看, 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的利益联结关系属于松散型, 这种松散的合作机制实质上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或者合作互助关系, 合作双方并未以产权为纽带形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调查中有43%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生产技术指导、信息交流为主要任务;把农产品加工、仓储、购买、农机、品种推广领域作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比例只有17%;即使发展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对会员进行利润返还的比重也不到一半。还有一些建立了股份联结机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也只是半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 特别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占绝对优势股份的龙头企业很难与参股份额很小的农户会员具有一致的利益目标。实质上, 许多龙头企业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非真正为了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和保证规模化的农产品原材料供给, 降低与分散农户分头谈判的交易成本, 而是为了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之名享受由此带来的免税优惠及政府部门的财政、信贷扶持等政策。上述问题表明, 目前邛崃和温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利益联结机制还比较松散, 实际带动力还较弱。

7.内部管理制度不规范

从表面上看, 所调查的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成员共同制定的章程、入退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档案制度等, 但就实际运行过程分析, 许多合作组织的章程和制度, 甚至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都形同虚设。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比较粗放, 管理人才匮乏。特别是有56.8%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 一身两职, 往往将村发展目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目标相互混淆, 责权利不明确, 更加加重了管理不规范的矛盾。一些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自身素质不高, 外部支持不力, 同样存在管理水平低下的实际矛盾。

8.实际运行情况不佳

实际调查表明, 即使在邛崃和温江这样处于四川相对发达区域,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较好的仍然不多, 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利益关系十分松散, 很少开展实质性活动, 一些甚至名存实亡。对农民没有什么实质性吸引力和凝聚力。调查数据显示, 有24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固定资产, 占被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54.5%。进一步分析, 其它有一定固定资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实际上大部分或是龙头企业资产或是村集体组织资产, 真正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累而成的资产甚为有限。还值得重视的是, 在被调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 有25个没有任何赢利, 占到了样本总量的57%, 可以判定, 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只能提供简单的技术和信息服务, 没有能力在更重要的购销环节给农民提供所需要的帮助, 因而其对农户的吸引力必然较低, 农户实际参与性也必然不高。

9.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仍显不足

已有的实践证明, 政府的支持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中, 尤其在发展初期起着重要作用, 虽然中央的一系列文件都强调要加大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力度, 但目前这方面支持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一是政策覆盖面有限。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未得到政策支持, 调查表明, 只有30%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享受到了政府的扶持政策;二是政策支持不均衡。现有的支持政策主要来源于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资金, 市县两级政府具体的扶持政策较少;三是政策手段单一。主要为单纯的财政资金扶持, 信贷工具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从总体上看, 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方面的扶持还很不够, 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渠道不畅, 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制约表现得十分明显。

当前,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整体上仍然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 即使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 其实际发展水平同样相对较低。在此条件下, 政府有效的政策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外部力量的合理进入也是必然趋势, 关键是必须根据农民的现实需要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同时, 必须注重构建合理的利益制衡机制, 实现有效保护农民利益的基本目标。

关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探讨 篇3

[关键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问题;策略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主要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农业经济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水平,为农民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原有的农村经济经营方式比较粗放,并且呈现分散的状态,不利于与市场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由此缺乏有效的动力。

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能够将农业生产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有效的协调和重组,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便于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管理,与市场之间能够建立全面的信息对接,为农业生产起到引导作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不仅有效的提升了农业生产能力,并且还具有服务功能,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实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一)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较小

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起步较晚,所以目前还没有广泛的普及,在体系建设方面还不够成熟。由于资金来源大部分都是现有成员自己筹措以及原始积累,所以规模较小,基本上都是限制在乡或者村一级的范围内,无法形成大规模的经济组织机构。由此在合作的过程中无法接触到更高层次的对象,限制了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而在资金受限的情况下,在应付市场风险方面的抵御能力较低,阻碍了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进程。

(二)政府的宏观管理力度不足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顺畅运行,需要得到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从政策、资金以及技术等各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但是由于部分地方政府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所以缺乏宏观调控管理,不仅资金支持力度不足,并且在政策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更加缺乏技术指导,由此导致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缓慢。

(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大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外力的帮助,而当地龙头企业是最佳的合作对象,可以有效的带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但是由于中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引导,所以龙头企业并没有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合作,而是独自发展。即使有契约合作关系,而由于合作细节不够规范,加之合作规模较小,所以无法保证农民的权益。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大,不利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四)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内部治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大多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并没有很规范的管理体系,缺乏完善的内部治理制度,职责不清,在落实成员的资格问题、选举组织机构领导等方面的实际运行中有很大的随意性。在产权运行机制方面,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托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企业或供销社等组建而成。从决策机制方面,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决策权通常都是控制在个人手中,绝大多数的社员对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管理以及监督只是流于形式。

二、促进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扩大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

增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力,培育农民的合作的精神和观念,政府更应该做好宣传,主要是合作社知识的宣传及教育,包括对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功能以及它的重要作用的宣传,大力培养农民的合作精神,增强农民自身所具有的自主、自强、自立以及群体意识,从而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形成重要的思想教育以及文化基础。同时政府要提高重视程度,逐步扩大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确保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顺畅运行。

(二)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

认真完善现存的有关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方面的法律法规,尤其是需要明确的规定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分配的机制、管理的体制以及企业的治理结构等。增加财政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各地方的财政部门都应该整合支持农业发展的专项投资资金,尤其是重点支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建立一些农业合作发展方面的基金项目,采取以奖励代弥补,弥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的生产、食物的安全、环境的保护以及技术的培训等费用。

(三)加强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

首先,政府部门应当积极鼓励与引领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经合组织进行相互合作,从而形成风险基金管理机制、保护价格机制以及合同管理机制等,通过各种机制来制约相关各方的具体行为。其次,要积极鼓励与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经合组织以及广大农户运用现代股份制改造方式,形成更为稳定的购买、销售关系以及利益分配方式。最后,要全面引领农业龙头企业使用团体会员之身份加入到农业经合组织之中。

(四)创新内部管理机制

从产权关系的方面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必须为成员依法建立自己的账户,使他们的成员享有组织的决策权、剩余价值的索取权以及对组织内部的净资产的处置决策权。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初期阶段,产权的最初安排对发起人有利只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但绝对不是最终的选择,因此,必须从股金的数额等多方面对优先股予以适当的限制。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内部管理的机制看,必须实按照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章程严格实施,严格划分出一些部门的权力、责任以及利益。

三、结束语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途径,对于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为了提高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需要提高政府的宏观管理力度,从资金、政策以及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强化农民的合作意识,扩大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以政府为导向,加强与当地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带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还应该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创新内部管理机制,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国影.浅谈如何提高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3(3).

[2]王惠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与其推广目标关系论证[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0).

[3]胡耀华.大力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产业化的作用[J].北京农业,2014(27).

县关于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4

发展情况的调查

关于胶州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2007-02-10 16:50:2

2近几年来,胶州市为适应加入后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探索和建立了一批上接市场,下联农户,对外参与竞争,对内提供服务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些组织的兴办和发展,对解决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胶州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目前我市已拥有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个,其中专业合作社个,专业协会个,股份合作社个,有户

农民加入了合作经济组织,吸收和带动农户户,占农村总户数的。在这些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中,涉及种植业的个,其中蔬菜个,食用菌个,其它个;养殖业个,其中畜禽养殖个,水产养殖个,其它个;农产品加工业个;运销服务业个,科技信息服务业个。这些组织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协会创办适应性。近年来,胶州市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各乡镇也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起与本地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胶州市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与本地产业结构相联系,多数围绕当地已形成的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如马店镇根据本镇大椒种植、加工这一主导产业,建立了马店镇大椒协会;北王珠镇针对蔬菜种植的优势,建立了多家蔬菜协会营海镇发挥临海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远洋捕捞业建立了多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形式多样性。胶州市农村新

型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从性质上看,主要有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股份合作社;从兴办主体上看,有农户联办的、龙头企业兴办的、农业技术服务部门领办的;从服务功能上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技术服务型,主要以技术研究和实用技术推广为主,在会员中开展技术指导和经验交流,信息共享。如马店镇大椒协会,就是以引进培育新品种,普及推广大椒种植新技术,促进学术交流,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水平为宗旨。会员达到名,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余次,发放技术资料份,人数达人次,共推广新品种个,覆盖面积达万亩。二是综合服务型,其特点是协会在产前、产中、产后对会员进行技术、资金、物资、销售等多方面服务。如洋河镇奶农协会建立了兽医疫病服务站、奶牛配种服务中心、技术

培训中心、大型养殖场、饲料加工厂、鲜奶收购站等,对会员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力地促进了洋河镇

奶牛业的发展。目前,全镇奶牛饲养量由年的头发展到头。三是实体经营型,主要是通过自我积累或集资入股的形式发展成为经济实体。如北关永存苗木股份有限公司,以庸生花卉有限公司为龙头,吸收周围部分村庄和农户,采取入股的形式共同组建而成。目前入、运行机制统一性。胶州市在兴办和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过程中,普遍坚持了两条原则:一是坚持自愿原则。农民自主选择合作经济组织,政府给予引导扶持,而不进行行政干预;二是坚持平等原则。成员在权利上都是平等的,每个成员拥有参与决策和监督的权利。各专业协会都有自己的协会章程和制度,定期召开会员会议,按规定交纳会费;专业合作社采取入股、利益分配等途径建立社会共同体。

二、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起的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胶州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刚刚起步,但已呈现出旺盛 的生命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销售,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如马店镇大椒协会,由农业技术服务部门、龙头加工企业、营销大户、种植大户、科技带头人等组成,协会指导会员围绕市场转,市场需求什么品种,就种植什么,市场供求信息、技术信息始终处在前沿,会员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户会员户均年收入达元人均元。、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步伐,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科研单位、职能部门联合,利用举办培训班、开发新技术等形式,不断向农民提供良种和技术服务,加快了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和应用技术的普及推

广,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洋河镇奶农协会,通过建立奶牛配种服务中心,实施品种改良工程,利用冷冻精液配种技术改良本地黄牛头、奶牛头,使杂交改良后的奶牛产奶量提高了,引进荷兰黑白花等优良品种多头,全镇奶牛良种率达到以上;先后聘请欧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家、世界粮农组织专家及青岛、胶州等畜牧专家多人进行培训授课,共举办各种培训班起,培训农民多人次。科学技术的传授不仅提高了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还培养了农民重视科学,依靠科学的新观念。、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它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有序地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改变了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分散、不稳定的状况,调节了种养、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益分配关系,形成了“龙头企业协会农户”、“协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专业协会的带动下,马店镇的大椒生产和洋河镇的奶牛养殖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了服务质量。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根据农民生产经营特点,以其灵活的机制、健全的网络,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优质服务,弥补了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职能部门服务的不足,提高了农民自我服务水平。洋河镇的奶农协会从年成立开始,即为奶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优质服务,解除了奶农的后顾之忧,深受广大奶农欢迎。

三、存在问题

虽然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胶州市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尚处于起步阶段,总量较少,且大部分只局限在本乡范围内,专业合作组织自我积累和服务于民的能

力较差,辐射面狭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各类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认识;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够明晰;宣传力度不大;对鼓励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各项扶持政策不明确、管理不完善、发展不规范,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胶州市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几点建议

县关于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5

按照年初县政协制定的2009年工作要点的安排,为了加快我县农村沼气建设发展步伐,县政协组织县农牧局新能源办、部分市县政协委员、部分乡镇联络组长及政协办有关人员,于2009年7月至8月间,深入乡村,就我县农村沼气建设情况进行调研,8月26日县政协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县农牧局关于农村沼气建设情况工作汇报和参加调研的委员们的意见,调研组根据调研的情况,起草了调研报告,经县政协主席会议、县政协常委会议研究,修改整理后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农村沼气池建设现状

我县非常重视以沼气池建设为核心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领导小组。2003年以来,我县连续6年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把沼气建设作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民心工程之一。县农牧局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在技术和项目上的支持,推动我县沼气建设的快速发展;积极培养沼气示范户,组织农民学习和观摩,激发了广大农户建池积极性;强化施工队伍建设,培训农民技术员198名,组建了52支沼气池专业施工队,施工质量得到了保证;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级沼气物业服务体系,建立沼气物业服务站17个。

全县的沼气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全县共建17立方米以上户用大中型沼气池2万多个,涉及全县20个乡镇、270多个行政村,有力地促进了我县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我县连续被评为省级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先进单位。在2003年全市沼气建设工作会议上,我县作了典型发言,省电视台也曾做过专题采访和报道。在2007年省组织的沼气建设大比武活动中因成绩优异,省新能源办奖励我县新能源服务面包车一辆(保定市只奖了3辆)。

二、发展农村沼气的必要性

沼气作为绿色能源,对农村生产生活是一项重大变革。沼气建设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途径。第一,节约能源,减轻经济压力。据了解,一户四口之家建一个12立方米的沼气池(我县因地制宜,所建沼气池一般是17立方米),如果管理得当,原料充足,所产沼气可解决常年的做饭、烧水和照明用能。

第二,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沼气池对人畜粪便密闭发酵,进行了无害化处理,阻断了疾病传染源,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使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带动了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了农村社会文明的进步。

第三,保护生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村发展沼气,减少了秸杆焚烧和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沼液沼渣作为良好的有机肥料,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减少了化肥、农药对土壤的破坏,能够促进“种植业(饲料)—养殖业(粪便)—沼气池—种植业(优质农作物)”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建立农业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具有巨大的综合效益。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县的沼气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沼气建设的意义了解不深,缺乏建池积极性。在乡村调研时,罗庄乡的南罗庄村支书,对相关的惠民政策和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了解后,当即表示要争取列入项目村,大力发展沼气。由此可见,沼气建设的宣传工作非常重要。二是有些农户有等、靠、要的思想。国家给扶持就建,不给就不愿建,给少了也不愿建,没有认识到沼气建设关系到自己的卫生环境、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提高。三是部分农户对沼气的认识仅限于解决点灯做饭,而对沼液、沼渣的使用可以增加土壤肥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的综合效益缺乏认识。

(二)建设经费不充足。推广农村沼气发展,资金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一是农户方面。随着建材和人工工资的上涨,每建一个17立方米(因我县处北方地区,经测算,建17立方米的大池比较适宜)的沼气池并完成改厨、改厕、改圈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在平原地区需要资金3500元左右,在山区则需4000元左右。国家对沼气项目的补助标准因项目不同从800元到1200元不等,其中大部分还是炉具等物品,只有少量现金,资金的大头要由农户自筹,直接影响群众的建池积极性。因此,在我县出现平原经济状况好的地方建池多,山区经济水平差的地方建池少的情况。二是农业主管部门方面。国家补贴的沼气建设项目款直接对应到农户,县农业主管部门因缺乏配套资金,办公经费紧张,在沼气建设的宣传、推动和后续服务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沼气建设的实施,完全依赖中央投资,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投资主体过于单一,往往是项目终结,建设推广也告结束。

(三)客观条件受限制。一是近几年农村许多家庭不再搞家庭养殖,沼气原料不能自给;二是由于绝大多数农村男劳力进城务工,留守的老、幼、妇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管理沼气。我县的沼气池建设有两个建池高峰,一是春天年后男的尚未外出,一是秋天以后打工的回来,直接反映了这个问题。经调查,许多留守的妇女觉得备料出料太麻烦,不如用煤气、电来得省事,因此积极性不高。我县大洋乡的中长店村和长古城乡大洋店村对全村的建池户从购买建池材料、与施工队议价到日常管理修护、沼液沼渣的处理都进行了集中统一管理,减轻了农户在经济上和体力上的负担,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四)建设模式较单一。我县的沼气池建设主要集中在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项目上,而学校、宾馆、医院、商店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尤其是各种大中型养殖基地沼气建设滞后,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缓慢。目前我县的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共发展规模饲养场919个,其中存栏60头以上的猪场32个,70只以上的羊场73个,500只以上的鸡场615个,奶牛场(户)56个,这些养殖场多数集中在靠近水源的地方,污水粪便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农田、水源,破坏了周边环境。许多养殖场周围的土壤出现了富肥现象,严重影响了土壤的再生能力。我县在沼气产业化开发上作了一些积极探索,如汉唐牧业有限公司正在筹建一个投资400万元的沼气发电项目;齐家佐乡葛公村正在筹划将养殖、种桃、种菜、沼气建设有机结合,形成生态产业链。这都需要得到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扶持。

(五)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农村沼气池的数量不断增加,而服务人员却非常有限,导致沼气建设的后续服务严重滞后。沼气池出现不产气、漏水、漏液等现象后,农户个人不会维修,请专业人员维修麻烦,维修成本也较高,后来就干脆弃之不用了。比如罗庄乡的坡上村,建池时间比较早,技术水平有限,建好的沼气池不能产气,引发了一些群众对沼气技术的不信任,也影响了周边村庄群众的建池热情。仁厚镇的北野羊村沼气发展早,规模大,大多数农户都有,因早几年的建池技术已落后,夏天沼气用不完,沼液外溢,味道难闻。目前已有更新的建池技术,可以防止沼液外溢,但需对技术人员进行再培训,相应又出现培训费用负担问题。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首先要培树一批沼气池建设质量高、效益好、功能全、设施完善的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发放资料、组织学习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村干部要带头建沼气池,然后在村学校、村卫生室、小卖铺等公共场所、人群聚集的地方建沼气池,农户翻盖新房时连沼气池建设一步到位。要让农民充分了解到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国家扶持的优惠政策以及沼气的使用、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使农民自觉自愿地建上沼气池,正常持续地用好沼气池。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农村沼气建设的纵深发展。

(二)完善投入机制,拓展融资渠道。由于修建沼气池的同时要求完成“一建三改”(建

池、改厕、改圈、改厨),一次性投入较大,农户难以承担,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当前沼气发展的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须在充分发挥农民的投资主体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吸引社会投资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沼气建设持续投入机制。一是充分抓住国家、省对农村沼气大力支持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加快推进步伐;二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广大农民增加对沼气建设的投入;三是把各种支农资金“捆绑”使用,把扶贫资金、农村改厕、沼气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资金集中起来,统筹安排;四是县财政应设立相应的沼气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鼓励非项目村的农户建沼气池。

(三)统筹规划,综合推进。建议现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一是以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为主,着力提高沼气及其综合利用水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以村为单位,统一购买原材料,联系施工队,并做好日常管护工作。二是适时推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凡规模化养殖场和达到一定加工废水排放量的农副产品加工厂,必须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实行达标排放。在一些住宅密集区、山区和农户小规模分散养殖而无力建池的地方,也可由乡镇或村级组织协调,将养殖户的污水、禽畜粪便通过管道装置集中起来,建设大中型沼气池,以减少污染。

(四)丰富建设模式,提高综合效益。只有显著的效益才是保证沼气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要跳出就沼气论沼气的传统思路,以建设生态家园的思路来定位沼气,引导发展沼气。沼液具有很强的杀虫效果,可谓“生态农药”。用沼液培育的水果、蔬菜产量高、品质好,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建议要把沼气建设与无公害食品的种植结合起来,培育我县名优无公害食品。积极推广沼气贮粮、水果保鲜、沼液浸种、喂猪、叶面喷施、沼渣种植食用菌、养鱼等综合利用技术,扩大沼气利用范围,使沼气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通过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用户档案,健全服务体系。服务体系是保证沼气技术在广大农村安全使用的重要条件,沼气池的后期维护工作解决不好将直接制约农村沼气技术的推广。建议由县、乡、村三级联动,成立农户沼气协会,培养专业化的沼气施工队伍和维修服务队伍,及时为建池农户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走出一条以服务促进沼气建设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路子。要建立完整的沼气用户档案,及时详尽地了解沼气池的建设情况、用户的使用情况,分片管理。由协会牵头,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常管理,彻底解决广大农户在建池、使用方面遇到的种种困难,为建池户提供全方位的后续管理和服务。待时机成熟可采用市场化运作,对服务的农户合理收取一定费用,保证沼气使用的良性发展。

县关于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6

经济结构情况的报告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我县赶超升位、富民强县的必然要求,是发挥我县特色优势产业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县改善发展环境、破解发展难题、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县域经济建设、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举措。”十一五”以来,县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自治区建设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的契机,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在“调结构、促转变”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十一五”以来“调结构、促转变”工作基本情况 在推动经济发展、破解发展难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过程中,县政府始终把“调结构、促转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努力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

(一)产业结构调整初现成效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37.95亿元,比2005增长1.3倍,“十一五”年均增长18.8%,比“十五”快4个百分点; 2010年一产、二产、三产依次为6.7亿元、24.27亿元、6.98亿元,对比2005年,增幅分别提高72.67%、176%、65.8%,工业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1亿元和19.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91%上升到93。在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农牧民人均收入等重要指标上,更是比2005翻一番,分别达到30548元、28.75亿元、882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1.98亿元,同2005年比增长4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59亿元,同比增长87%。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3:52:25调整为16:64:20,区域经济特色进一步凸现。食品、化工、电力三大支柱产业迅速壮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入园企业达43家。旅游农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迅速起步,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2010年全县旅游接待规模、旅游总收入分别达40.1万人次和0.79亿元。金融、物流、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二)工业主导地位显著加强。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我县工业及城镇经济紧紧围绕“工业是富县之源、强县之本”这个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新兴产业,将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贯穿于工业结构调整的全过程,按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资源的加工深度,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增强工业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经过多年努力,构建电业、纸业、乳业、矿业、化工、食品六大支柱产业。到2010年,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到全县工业总值的95%以上。使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8亿元。实施以调整优化工业经济结构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大优化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力度、培植支柱龙头企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为重点的工业立县战略,全力推进工业外延扩张和内涵拓展,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特色产业建设全面推进。我县积极拓宽发展新思路,依托县内资源优势,转变发展方式,数质并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加快扩张电力产业,努力打造矿山产业和新兴产业,努力发展特色园区。

——农畜产品加工业。

乳制品加工:继续加大奶源基地建设,全力支持蒙牛、乌兰布和乳业公司技术改造项目,增加科技含量,提升产品的档次,扩大高端市场份额。推进盘古集团、圣牧高科、秋林公司和宝牛公司有机奶项目,启动实施宝牛公司欧式奶酪项目,争取蒙牛二期开工建设。粮油加工:依托现有的上海佳格公司、内蒙古食为天面粉油脂公司等龙头企业稳定和扩大基地建设,尽快使企业达产达效。积极引进方便食品、速溶食品、保健营养食品等粮油产品延伸加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现有粮食仓储条件。番茄加工:继续扶持好泰顺、中粮、蔬珍食品等重点企业的发展,稳定种植基地,加强技改,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果蔬加工:积极支持粮台农业发展公司胡萝卜深加工及果蔬饮料小包装项目,扩大苹果梨、华莱士瓜保鲜及贮运规模,实施品牌创业。——化学工业

铬盐化工: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铬盐生产基地,以黄河铬盐公司为龙头打造特色产业,形成铬盐化工循环经济圈,努力延长产业链,带动发展高档颜料、金属铬、不锈钢等产品。硫化工:积极推进利川化工公司技术创新步伐,打造精细化工,争取实施2.5万吨硫化碱化工项目。化肥:积极促成鑫盛能源32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项目的实施,争取在“十二五”中期建成投产。液化天然气:围绕“打造自治区西部天然气液化城”目标,争取在2011年实现日处理110万方的基础上,启动二期前期工作。煤化工:作为全县重点招商项目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力争使年产52万吨甲醇制丙烯项目、年产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100万吨焦炭和煤焦油、无锡双诚年产9万吨炭黑、3万吨工业硅冶炼等项目落地建设。

——电力工业

XXX县风能充足、太阳能丰富,依托这一优势我县积极引进风能、太阳能发电项目,重点打造“电力产业集中区”。光电有中电投漳泽电力公司的20兆瓦项目,总投资3.5亿元,已获得区发改委路条,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计划于年底完工;另外已和无锡尚德、内蒙古神舟签订协议。风电有已签订投资协议的国电龙源、大唐、华能等120万千瓦项目,目前正在开展测风和项目申报工作; ——矿山工业

我县境内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的有20多种,其中,红柱石确定储量为3600万吨,远景储量不少于6亿吨,是亚洲最大的红柱石露天矿床。铜矿矿石量41万吨,铜金属量4441吨,平均品位1.07%,属黄铜矿,远景储量铜金属量4万吨;白瓷石矿石量176.83万吨,属硬质原生陶瓷;矿泉水年自流量8280吨,属含锶、重碳酸型纯天然优质矿泉水。积极构建红柱石生产基地、铜矿石生产基地、大理岩生产基地、白瓷石等生产基地,是推进我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

——装备制造业

积极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引进100万吨PVC异型材加工、LNG制造和利用配套、电池制造、石墨炭黑生产、给水设备制造、风机配套服务、晶硅板制造等。带动农机具制造等老企业发展壮大。

(三)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各项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基石,基础扎实的第一产业,是实现壮大二产、培育三产的先决条件。

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达到54万亩,同比增长5%,其中:粮油面积增加到31万亩(小麦9万亩,玉米17万亩,油葵5万亩),同比增长6%,根据泰顺、中粮等番茄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番茄面积保持在4.5万亩,效益比较好的花葵,依据国际、国内市场经济供求信息,面积稳定在6万亩,在沿沙一带安排籽瓜种植面积4万亩,葫芦2.5万亩。瓜类面积扩大到1.5万亩,蔬菜、脱水菜及其他作物的面积1.3万亩。利用有利的灌溉条件和充足的光热优势,安排制种玉米0.7万亩,根据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牧草型青贮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在稳步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今年依托XXX县渔业良种场,继续扩大渔业养殖面积,渔业养殖面积力争达到4.6万亩,出产水产品达到1050吨左右,同比增长3%。

(四)服务业领域多层次发展

培育现代商贸流通中心。建立了以商贸市场、金山商城、鼎元购物中心为龙头的三大商业圈,以巴彦高勒镇为中心,努力加快老商业街区的改造升级,进一步完善金融、商务、餐饮、文化、娱乐、邮政、电信业等服务功能。建立三个综合物流区,一是依托三盛公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而形成的以农产品、农资为主的综合物流园区;二是依托铁路西货场、110国道等交通优势,建设具有货物集散、公路运输、仓储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的西北地区综合物流区;三是依托XXX工业园区,形成一个为工业集聚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综合物流区。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以腾达、锦达为龙头的大型物流企业,实施复式联运和转运、城市配送、农村牧区物流、应急物流等物流工程,推动关联服务发展,促进物流产业链形成。力争到2015年,物流企业发展到10家以上,其中,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物流企业达到2家以上。

大力发展原生态旅游。以重点开发黄河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阴山历史古迹旅游景区、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XXX)生态旅游景区、巴彦高勒文化休闲旅游景区为突破口,全面带动XXX县旅游业发展,实现旅游产业由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向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过渡。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去年我县经济增长是在去年基数较低的基础上的提速,经济回升的基础仍需加强。在各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县经济指标基数及增幅在全市各区县中均排名靠后,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更是排在全市末位,可见,虽然我县经济在平稳发展,但发展的速度却颇为缓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反思。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够快。重大支撑项目落户不多,规模大的龙头企业仍然偏少,特别突出的支柱产业、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还没有完全形成,企业“小、散、乱”现象仍大量存在。

三是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展缓慢。除了秋林公司有机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元泰、德胜液化气项目、圣牧高科有机奶加工项目等几个大项目有实质性推进外,鑫盛能源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项目、刘拐沙头旅游项目、黄河铬盐项目等项目大都停留在规划调整、用地报批、招商融资等前期阶段。

三、“十二五”期间工作安排(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富民强县为根本要求,突出加快发展主题,明确赶超升位目标,全力推进资源转换、产业转优、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实施创新引领、开放提升、城乡一体、人才强县、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战略,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开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二)战略定位

根据XXX县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因时应势主动融入“二圈二区一带”(即呼包鄂经济圈、蒙西经济圈、京呼银兰经济区和陕甘宁蒙经济区、沿黄河经济带),做大做强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电力、矿山、旅游五大支柱产业,重点建设五大基地,努力把XXX县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文化旅游城镇、内蒙古新兴工业城镇、沿黄河产业带的商贸物流中心城镇和适宜人居的生态园林城镇。

(三)战略目标 ——国民经济实现跨跃式发展。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到2015年突破92亿元,比2010年增加52亿元。人均GDP达到全区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35%左右。

——民生事业不断发展。把富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保障城乡人民收入年均增长15%和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面完成生态移民工程,提高自治区温饱线下人民收入,城镇化达到60%,明显缩小城乡差距,基本实现城乡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提高,水、空气、土地等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自然灾害防御水平进一步提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4%,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达到国家、自治区要求;“三废”处理率力争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土地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得到有序利用。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增等级公路里程600公里,新建4座110KV变电站,完成节水灌溉30万亩,解决1.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明显提高,数字广电信息传输网络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城乡文体活动场所基本满足群众要求。

——对外开放形成新局面。积极融入“二圈二区一带”,以发展自我和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不断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平安XXX。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四)发展战略

1、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起点谋划工业大发展 坚持全党抓工业,重点抓项目,突出抓重大项目方针不动摇,发挥水煤组合优势,转变发展方式,数质并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加快扩张电力产业,努力打造矿山产业和新兴产业,努力发展特色园区。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52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占GDP的比重达57%以上,工业上交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比例达80%以上。

2、加快建设现代农牧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期间要围绕产销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效解决设施、装备、科技等问题,努力实现生产力提高,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目标。力争到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1%,达到12亿元以上。

3、拓宽发展领域,提升服务业结构层次

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使其成为全县服务业的新亮点和重要支撑。一是要充分利用XXX县独特的沙漠、湖泊、山脉、河流等旅游资源,以黄河文化、历史文化、阴山文化为灵魂,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养生、度假为一体的中国西部沙漠生态旅游和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二是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以腾达、锦达为龙头的大型物流企业,促进物流产业链形成。三是要进一步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积极调整服务业投资结构,重点向新兴服务业和公益性方面投入。要适当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重点行业的服务设施建设,并针对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相应完善我县服务业调查统计体系、信息化以及促进平台建设等。同时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的资金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以政府贴息、担保、补助等形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服务业投资体系。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

切实落实县“调结构、促转变”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组织有关单位制定专项工作计划,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形成区域发展竞争的比较优势。

2、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一是继续完善园区道路、排污、供水、供电、邮电等基础设施。二是加快生活设施的配套建设步伐,解决工业园区生活娱乐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为引进和留住高层次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加大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积极协调各家商业银行与上级银行部门疏通渠道,主动争取优惠政策,提高企业项目的资金需求量。通过金融机构、信用担保、企业间的合作,尽快引进小额贷款担保公司,进一步探索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搭建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四是加大园区信息网络建设的扶持和投入力度,建立园区内外数据传输、信息沟通的方便、快捷、高效、统一的交流平台,促进各级各地工业园区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同时为企业和客商提供一个了解园区的窗口。五是完善职能,不断提高园区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园区管理职能,逐步实行委托授权管理模式,代表政府行使同一级综合管理权和部分行政管理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实行以“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收费”、“一个部门执法”为主要内容的封闭式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政策环境,提供人性化服务,营造融洽的人文环境,推进项目入园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快。

3、突出特色产业,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一是立足本地优势,加快引进大项目,壮大支柱产业。利用XXX四面来煤、中间有水的有利条件,重点引进关联度高的煤制气等煤化工产业项目;依托电厂和现有的工业硅产能,发展多晶硅、单晶硅生产项目,同时带动氟化工发展和硅矿、莹石矿开采;以多晶硅、单晶硅项目为依托,利用充足的沙漠荒地和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引进太阳能发电设备制造和沙漠光伏电站产业示范项目,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利用电厂丰富的热、汽等条件,发展以苁蓉、甘草加工为主的等生物制药工业。二是进一步完善专业招商、小组招商、驻外招商等招商模式,建立健全围绕资源造优势、围绕优势作规划、围绕规划选目标、围绕目标搞策划的招商工作机制,加强同国内知名企业和招商中介组织的联系,努力在招大项目和大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上实现新的突破。三是建立和完善招商项目库,搞好项目前期论证和包装,使之更具吸引力。大力营造招商引资氛围,层层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

县关于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7

1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成效

1.1 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培育优势主导产业,积极扩大高效农业面积,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有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下,全市种植业形成了苦瓜茶、马兰菜、咸秧草、食用菌、绿豆饼等“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全市高效农业建设初见成效,2008年基地面积达到2 433.33hm2,是2006年的2.2倍,有力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1.2 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基层干部、科技人员等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有机联结起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使广大农民接受了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扬中市三叶秧草专业合作社前身就是一家农业龙头企业———扬中市三叶咸秧草有限公司,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公司产值从原来500多万元扩张到3 500多万元,同时也带动农民增收450万元,形成了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

1.3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所急需的各种要素,降低农民的交易费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比不加入的农户平均入收多20%左右。扬中市绿健苦瓜茶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签订生产种植收购合同,带动周边400余户农民种植苦瓜,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资料、种子、农药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行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确保农民得到实惠。

1.4 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主、合作、诚实、守信的原则,弘扬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精神,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模式,使农民的现代意识得到增强,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事实充分说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愈繁荣,干群关系愈和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成为扬中市农村基层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组织规模偏小

目前扬中市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为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两类,由于审核设立部门不统一,发起人数偏少,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户不多。2008年调查,扬中市9个专业合作社,参加的专业户平均仅为26户。部分合作经济组织名称范围偏大,服务内容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制约着其在产业化经营中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2.2 规范化程度不高

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扬中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发展速度加快,但规范化运作不到位。典型调查表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制定了章程,内部制度却不健全,相当部分专业合作组织没有民主管理、财务会计、收益分配等制度,一些专业合作组织内部虽有机构,但常年很少活动,不能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应有的作用。

2.3 利益联结松散

一方面由于目前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受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限制,难以有效地为成员开展服务,满足不了成员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合作经济组织与成员之间利益关系脆弱,会员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2.4 带动能力不强

在扬中市现有31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部分合作社入社核心成员不足10人、带动农户不到50户;多数合作社的年销售额只有数百万元,超过千万元的数量不多。2008年全市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销售农产品仅1.6亿元,还不到全市农产品销售总额的20%,市场占有率偏低。

3 对策

3.1 树立新的理念和发展思路

农民的专业合作和联合,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普遍做法,是农村新一轮改革的迫切要求和必由之路,必须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继续解放思想,树立现代农业的意识。扬中市人多田少,工业经济相对发达,农业产值在GDP中比重占3.5%,要克服农业比重小,小产业做不出大文章的错误认识,改变认识落后于实践、指导落后于发展、服务落后于需求的倾向。

3.2 继续在特色产业上做大做强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托地方特色产业起家,必须在优势产业上做大做强,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满活力。一是依靠品牌战略,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靠外向带动,出口创汇,走外向型农业之路;三是靠拓展市场,发展名、特、优产品的横向联合,提高市场占有率。

3.3 发展与规范并重,提高组织化程度

认真理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完善运行机制,力求使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合作制基本原则规范运行。坚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发展中逐步规范,在规范中促进发展,从而进一步规范制度章程、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努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3.4 构建政策支撑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完善扶持政策,在完善发展现代农业政策的基础上,新增并加大对“三大合作”的奖励补贴力度,继续实行税费优惠。二是加大信贷支持,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农民创业担保基金为“三大合作”组织提供借贷资金担保服务,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符合授信条件的列为优先支持对象。三是优先安排涉及农项目和资金,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同时加大对“三大合作”组织的引导、培训和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丁红波.濮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路和对策[J].河南农业, 2009 (13) :10.

[2]王勇.青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20-24, 44.

[3]倪娟慧.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与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13) :30, 32.

县关于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8

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类型及特点

近年来,巴盟农村相继涌现出一批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据统计,目前全盟各类农村经济组织中,有专业协会138个,入会会员18033人,经纪人及营销大户8615人,带动农户37870户。年组织销售农畜产品23.5亿斤,销售额18.6亿元(杭后旗专业协会10个,入会会员2247人,经纪人及营销大户3400人,带动农户4606户;临河市专业协会51个,入会会员3050人,经纪人及营销大户1021人,带动农户6710户)。其中:从事种植业的专业协会124个,占总数89.9%;养殖业专业协会10个,占7.2%;流通业协会4个,占2.9%。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服务功能及合作形式划分,大体有五种类型:

一是产品流通型。这类组织主要是以个体营销大户为单位从事农畜副产品营销。如二道桥流通协会于1989年由本镇闫振江、姜有生等个体营销大户牵头组建,经过10多年发展,到目前协会已由当初的十几户发展到218户,从业人员1876人。农产品辐射到巴盟全境及伊盟杭锦旗等8个旗县市的58个乡镇,并与区外的27个省、市、自治区的90多家客商建立了常年业务关系。年营销农产品籽实5275万公斤,瓜果、蔬菜1000万公斤,大小牲畜3万头(只),营销额1.4亿元。从1995年以来,农产品销售产值、利润、税金等主要指标连年翻番,农民每年从流通中人均增收80至150元,流通业已成为全镇的一大支柱产业。

二是企业带动型。这类组织主要以企业为龙头,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的格局。即在原有公司加农户的基础上,通过创办协会,作为与农户联结的桥梁。如杭后旗脱水蔬菜协会就是以本旗鸣兴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由协会、种植户及加工企业共同参与组建的专业协会。公司侧重营销,企业负责加工,协会组织落实和联络,农户负责生产种植。2002年企业与农户以订单方式落实基地面积1.4万亩,并制定了最低保护价和二次返利等优惠政策,预计农户的亩收入均在1500元以上,经济效益可观。

三是农民协会型。这类组织主要是由当地长期从事种养、运销、生产、经纪的能人或大户,与农户联结比较紧密,为了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扩大经营规模,通过牵头或联合组成的专业协会,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体。如临河市图克镇隆强村蜜瓜产销协会,就是由该村4名党员经纪人,为解决村民蜜瓜卖难的问题,三结合(党员干部、经纪人、农户三结合构成致富链)构成蜜瓜产业链而组建的。协会在内部为会员和农户提供蜜瓜种子、农药、化肥、地膜,并负责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要求、统一收购标准等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2002年该村的河套蜜瓜已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质量认定,蜜瓜种植面积由去年的2200亩增加到3107亩。其中与广东省白云区浪峰瓜菜批发公司签订产销合同1600亩,又落实了200亩绿色蜜瓜示范基地,靠绿色品牌打开更大的市场。

四是技术服务型。这类组织主要是对外依靠科研、技术推广部门和农业企业,对内发展基地,并通过一整套的技术服务,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如临河市新华镇制种协会,通过与国内12家制种企业合作,对小麦、玉米、蓖麻、土豆及各类蔬菜等12个品种进行种子繁育,为农户提供各环节的技术服务。目前全镇制种基地已发展到3万亩,年产种子1275万公斤,年创产值3188万元。

五是技术经济部门创办型。这类组织主要是以县、乡技术经济部门为依托,立足于转变政府职能而创办的合作经济组织。如杭后旗农业局多种经营站创办的养蜂协会,发挥自身具有的技术、资金、管理、服务等优势,在为养蜂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中,做到了五个统一。即统一购进蜂药、蜂具;统一技术指导,现场操作;统一现场管理;统一产品包装;统一组织销售。协会成立两年间,共为养蜂户提供周转金50多万元。截止目前,全旗养蜂户已由成立时的81家发展到163家,蜂群0.8万群增加到3.1万群。2001年在严重歉收的情况下,蜂蜜收购价仍比上年的4元/公斤高出1元/公斤。2002年预计产值可上千万元,大部分养蜂户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以上五种类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目前的发展现状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发展速度加快,带动农户能力增强。据统计,2002年全盟新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1个,占合作组织总数的51.5%,比2001年增长了106%;新参加会员人数11473人,比2001年增长了175%;新带动农户24750户,比2001年增长了189%,占全盟农户总数的16.2%。

第二,坚持农民自愿,为会员服务和民主管理的原则。首先,在组织发展上体现了农民自愿的原则,农民可根据自己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自主决定是否加入,入退自由;其次,在内部管理上普遍实行了一人一票制,民主选举出董事会和监事会负责人;再次,在经营方针上,坚持组织与会员共同发展的宗旨,帮助会员和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

第三,合作组织区域特色突出,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如杭后头道桥的苹果梨是全镇的一大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也是全盟唯一的万亩苹果梨之乡。在组建苹果梨协会的7年中,共带动657户果农种植苹果梨。同时协会为合理优化果品结构,加快实施了状树优果工程和千亩绿色苹果梨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为全镇果农增收和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合作的规模逐步向体系化建设拓展。随着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逐步形成,巴盟地区部分合作经济组织打破了地域界限,以产品为依托,实行了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合作。如杭后二道桥流通协会根据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对协会内部组织结构进行了优化配置,将原来行政区域划分协会改为按流通营销产品种类划分,将原来的1个总会、9个分会改为1个总会、4个分会,即瓜籽类、粮食类、瓜果蔬菜类、畜禽交易类协会。每个分会又下设信息、科技、营销3个服务部,从而形成了上下配套的专业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

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巴盟虽然刚刚兴起,但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所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有利于疏通农畜产品的产销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调查中,我们深深感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难以办到的一家一户生产买难卖难的问题,不仅有效保护了农民的经济利益,也增强了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杭后旗头道桥镇地处黄河北岸,早在十几年前,奶牛业的规模养殖就已形成雏形,到1996年总头数达1300多头。但由于畜产品流通环节不畅,产销矛盾日益突出,加上养殖户单兵作战,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差,经济利益受损时有发生。如厂家收鲜奶,奶款长期拖欠,压等压价,克扣斤两。为解决这些问题,在镇政府的帮助下,由奶牛养殖大户牵头组建了头道桥镇奶牛协会。奶牛协会成立几年间,共组织有关人员前去厂家谈判,协调处理这类问题共8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20余万元。2001年奶牛协会以蒙牛乳业为依托,在服务区内建起了四座鲜奶站,使奶户和奶站获得双赢。一是奶价实增0.18元/斤,进站奶牛1500头,年增收165万元;二是每个奶站收奶2.5吨/天,站均纯收入200多元;三是农户售奶就地结算,10天一清,不克扣一斤一两,奶款直接由蒙牛公司划入售奶户的账户上,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有利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专业化生产基地形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村市场流通的中介组织,本身就是市场经济信息载体,用他们掌握的信息来指导农民安排生产,自觉地按照市场的要求调整生产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又与政府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如杭后旗头道桥镇在当地合作经济组织和养殖大户的带动下,使全镇奶牛业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2002年该镇与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联系,在联丰村四社建设了500亩的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年内共安排种植牧草6100亩,其中单种2300亩,果树地套草3000亩,退耕还林还草800亩;加上上年返青2300亩,种草面积达到8400亩,为发展地区主导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有利于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目标。通过对两旗市的调查证明,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如杭后旗红旗乡星火花葵的种植起步较早,并涌现出齐绥生、杜建军等以花葵营销为主的经济能人。1997年6月,在镇政府的支持下,由这些能人牵头,成立了红旗乡星火花葵产业化协会,组织农民规模种植星火花葵,并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规程,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创出了品牌,打开了销路,成为自治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红旗乡的支柱产业。目前,全乡星火花葵总播面积由1997年的0.8万亩增加到3万亩,总产量由200万斤增加到1100万斤;产值由4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在全乡农业生产总值的份额由8%增加到40%。依靠品牌和品质,星火花葵每市斤高出其他花葵0.5元到1元,每年可为红旗乡每一个农业人口增加200元以上的收入。同时协会下设的加工流通分会,通过多种途径为星火花葵赢得了广阔的市场,销售范围已扩展到全国28个省市,并出口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国内知名的“傻子”、“恰恰”集团都将其列入首选原料。2001年由巴盟恒德商贸有限公司与香港国际商贸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创建的内蒙古恒德果仁有限责任公司,可年收购籽实农产品1.88万吨,深加工1.6万吨,成为星火花葵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截止目前,星火花葵产业化协会共发展会员1700多人,其中技术信息协会有500多名技术会员;种植业协会吸纳了全乡30%的农户为会员,加工流通协会有400名农民经纪人会员。星火花葵的种植面积已占全乡经济作物面积80%以上,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四)有利于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联企业和市场,下联农村千家万户。一方面具有引进、传播、推广新技术成果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致富经验和技术服务直接向农民传播,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如杭后旗头道桥镇苹果梨协会,在苹果梨的生产经营和技术服务上,做到了“三个强化”和“四个统一”:即强化科技信息服务,组织会员采取集中培训、实地操作、外出参观学习、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与果农加强了信息交流与合作;强化品种结构调整,引入世纪梨、七月酥、水晶梨等近10个新品种;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如苹果梨套袋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果品贮藏技术。“四个统一”: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喷施农药、统一修剪整形、统一组织销售,不仅提高和改善了果品的品质,也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临河市新华镇蜜瓜协会根据市场要求,引进新品种、开发新技术,按照梯次种植、均衡上市的种植模式、合理调整种植时间和种植面积,组织农户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进行生产,基本实现了蜜瓜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到目前,全镇蜜瓜种植面积5100亩,其中温室33亩,中棚84亩,小拱棚2538亩,平作2445亩,年创产值765万元。

(五)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巴盟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引导有能力的大户和龙头企业领办合作经济组织,靠典型带动,杜绝了强迫命令和包办代替。每一个成功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都包含着广大基层干部的不懈支持。这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领导方式,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体现,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收到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三、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巴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数量少,辐射面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还存在着一些限制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不利因素。一方面从内部运行机制看,多数合作经济组织结构比较松散,利益关联程度不高;管理制度薄弱,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尤其是领导层人员素质低,综合实力不强,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目前人们对市场经济条件,发展各类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专业合作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滞后;与合作组织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够明晰,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尚处于自发状态,组织服务与协调管理不力。上述这些因素,若任其发展下去,就会直接影响到全市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影响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及对策,予以妥善解决。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大势所趋,各级政府都应站在能否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应对入世挑战的高度,认识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快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和壮大经纪人队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专门组织领导机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履行好职责,认真制定发展规划、拟定扶持政策、开展试点示范、搞好人员培训、协调有关部门、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制定扶持政策。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政府及各级职能部门的支持是首要条件。因此,必须把扶持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政府扶持农业的重点,切实加大力度。第一,要在组织注册、税务登记等方面简化手续,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必要的方便;第二,对符合政策导向要求,具有较好经营业绩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以奖代补,以鼓励其健康发展;第三,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生产、销售自己的产品及其加工品,应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可减免农业特产税,以鼓励其积极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制定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放宽农产品出口政策限制;第四,从农业贷款或财政支农资金中专门切出一块作为专项资金和必要的周转金,提供财政和信贷扶持;第五,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农产品注册和质量认证,鼓励其实施名牌战略和标准化生产。

此外,要高度重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宣传工作,主管部门应做出宣传计划,加强舆论引导。新闻单位要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宣传力度,经常推介典型,搞好合作知识的普及,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加强宏观引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工作中,必须加强政府的组织引导。(1)尊重农民的意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农民为主体,农民自愿参加,入退自由。政府不干预限制,始终尊重农民家庭承包经营自主权。无论那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政府都要给予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2)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各级政府不直接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主要是在宏观上指导、帮助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与发展。同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不受侵害,通过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章立制,明确合作组织与农民的权利义务关系,明晰产权,做到成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指导专业合作组织内部建立管理机制,特别是民主管理、财务管理、资金积累、利益分配等机制,确保成员的利益和组织发展;(3)试点先行,示范带动。通过开展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并在群众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推开。同时,要注意总结面上工作经验,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搞好示范带动;(4)坚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可以由农民经纪人和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兴办,也可以由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和企业牵头兴办,不拘一格,不强求一律。

(四)加快立法进程,提供法律规范。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然成为市场主体。因此,要加大立法工作的力度,抓紧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地位、权利、义务等,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依法登记、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在此基础上,还要分不同类型制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章程,使合作经济组织逐步走上自助、自主、自强的持续、规范发展之路。

上一篇:你是我的朋友初一作文下一篇: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