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县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

2024-09-24

武隆县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武隆县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 篇1

武隆县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

市经管站: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自愿组织起来,在资金、技术、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它的发展是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之上,不改变现有的生产关系,适应了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了农业集约化水平和农民专业组织化程度,是适应我国入世后农业和农村新形势的迫切需要,他对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按照市经管站《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面调查的通知》(重农合经发〔2003〕7号)文件要求,我县认真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落实

由于这次调查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把这次调查工作开展好,我中心统一了职工的认识,精心组织,落实了两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选择了长坝镇蚕桑专业合作社和木根乡蔬菜协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调查方式采取听汇报,走访会员的形式。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概况

我县是国家级山区贫困县,自然环境恶劣,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农民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农业的科技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导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起步晚,发展较慢,规模小,队伍还不够强大,发挥的作用不大。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涉及猕猴桃、蚕桑、蔬菜、苎麻、生猪、豆腐干、黄豆、花椒等产业。全县共有17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其中:专业合作社15个,专业协会2个。涉及11个乡镇、121个村,741个农业社,共有会员31722人,占全县农户的31%。带动农户65000户,占全县农户的64%。其组织形式主要是会员型、入股型、协会型。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业划分,种植业有15个、畜牧业1个、加工业1个;从社员所在区域划分,村内2个、乡内15个;从兴办方式划分,农民牵头兴办的10个、企业牵头兴办的3个、农技部门牵头兴办的4个。从登记情况看,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的有13个,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有4个。全县农产品行业协会1个,即武隆县猕猴桃生产发展技术协会,该协会是由县农业局牵头兴办和管理的一个行业协会,主要负责全县猕猴桃的生产管理和产品的销售,共有会员56人,会费5000元,县财政拨款5万元。

三、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还处于初始阶段,从总的情况看,还存在规模小,发挥作用不大,发展不平衡,管理体制不健全,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农民认识不足等问题。

1、发挥作用不明显。我县18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只局限于生产,多为自产自销,没有形成共同体,多为初级农产品生产者,本身不从事加工,产品在此未实现增值。未将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纳入社会统一的大市场中。比如发展较好的豆腐干协会,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生产销售,协会根本没有在生产销售上统筹安排和协调。有的专业合作组织的行业加工未跟上,使得这些行业的产品销售困难,农民收入较低,效益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2、组织内部机构不规范,组织化程度不高。一是全县大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机构不规范,乡镇行政领导任职较多,以至行政干预较大,在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方面并未召开各股东大会,而只是几个组织负责人说了算,内部机构的监督制度、民主制度不健全。二是组织化程度不高,表面上是合作组织,而实际上是农户分散经营为主,难以在技术上、服务上、利益上形成真正的联合。

3、认识不足,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由于农民的市场意识不强,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已成习俗,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缺乏认识,加之各级各部门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不够,因此发展缓慢。

四、对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进程中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能有效满足了农民致富的需要,增强了农民市场竞争能力。它是联系农民走向市场的纽带,是连接农民与科研、教学、农技推广单位的桥梁,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支新生力量,已经成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一种新的组织载体。但从我县的情况看,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要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顺应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在此除了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信息提供,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我建设、自我强大以外,急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扶持。

1、用现代企业观念建设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组织公司化、机构规范化、运作合理、合法化。现代企业观念要求政企分开,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社会市场经济的大范畴,以需求为导向,并不断完善自身的机构设置和组织规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定要在自身运作上严格监督制度,组织的重要决定要集思广益,注重民主。

2、鼓励有条件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经济实体。在业已形成的主导产业中,围绕加工、销售等环节兴办经济实体,是增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实力的有效途径。兴办小型销售或加工实体可充分利用会员的分散资金设备和剩余劳动力,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减轻组织原材料供应不稳定、成本高的困难;又增加了积累,改善了条件,提高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使服务由生产经营中的某个环节,逐步向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延伸,实现全方位、系列化服务。

3、建立健全利益机制,激发组织活力。利益驱动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建设是农业市场化的主要内容,多元化组织的参与主体都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目的而来的。所以必须处理好诸多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关系,形成一种相辅相成、互相有利的利益机制。这种利益机制还要扩展到组织内部,比如把组织的产品销售量与各成员的利益联系起来,按销售额提成,多销多得,调动广大成员的积极性。

4、要强调“坚持一个基础,保障‘三民’原则”

政府在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始终要把它作为广大农民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入会自愿、退会自由、管理民主。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三民”原则,制定符合广大农民实际特点和需要的一些管理制度,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既有凝聚力和活力,又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6、制定其他优惠扶持政策

一是在土地承包方面。鼓励农户间进行合理的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鼓励农户用土地入股成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一员;二是人力支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业、组织都必须加大自身的科技含量,要有现代营销的观念。政府鼓励广大专业人士置身于农村合作组织组织的建设中。专业人士不仅要有农业科技人员,还应有高级管理人员、营销策划人员、有超前意识的人才。建立工作补偿制度,并把对这种专业人员的补偿或奖励与其业绩相挂钩;三是税收支持。1994年我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已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化等作出了规定:“对其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得的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了一批小型经济实体。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在起步,就更需要县财政在税收这一方面的支持、优惠;四是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国家扶贫资金、项目资金、贴息贷款等优先安排给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使用。各金融部门也要积极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在贷款上给予优惠和照顾。

武隆县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 篇2

一、常德市鼎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常德市鼎城区位于洞庭湖西滨, 辖32个乡镇, 604个村 (居) 民委员会, 2010年末, 全区总人口82.4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64.05万人, 农户18.67万户, 农业劳动力34.96万人, 耕地面积77933亩, 其中水田69200亩、旱地8733亩, 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217平方米, 形成了优质稻、高品质棉、“双低”油菜、蔬菜、果用瓜、柑桔、葡萄、花木、楠竹、油茶、生猪、家禽、水产品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 (县) 。近年来,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步伐加快, 鼎城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涌现。据常德市鼎城区农业局调查, 截止2010年底, 该区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9个, 社员 (会员) 总数33090人, 带动农户55875户。其中, 专业协会64个, 会员总数28870人, 带动农户274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5个, 入社农户4220户, 带动农户28445家。从该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和运行状况来看, 主要有如下3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产业结合紧密

该区现有的159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 以粮食、柑桔、西瓜、棉花、蔬菜、瓜果、牲猪、蛋鸭等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为依托的有96个, 占总数的60.4%;以花木、雷竹笋、食用菌、山羊、蜂业、甲鱼、鳜鱼、鳝鱼等特色高效农业为依托的有57个, 占总数的35.8%;以农机作业、农产品购销、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有6个, 占总数的3.8%。该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是依托当地传统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如蔬菜种植协会主要集中在牛鼻滩镇、中河口镇等蔬菜主产乡镇, 花木种植协会主要分布在石板滩、大龙站等花木主产乡镇。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足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 充分挖掘本地特色农业资源, 与产业基地紧密结合, 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壮大。

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不断完善

一是规模不断壮大。近年来, 该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无到有, 不断发展壮大, 社员 (会员) 发展到了33090人, 带动农户扩大到了55875家, 占全区农业户总数的29.9%。二是地域界限不断突破。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始向跨区域合作发展, 实现了农业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市场优化配置。如该区中河口镇的鼎城区湘中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员已由中河口镇发展到周边的蒿子港、镇德桥、十美堂等镇, 会员达到631人, 打破了乡镇的地域界限, 服务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展,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三是领域不断延伸。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由传统的生产领域向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扩展, 组织方式由单一的农户联合向企业+合作社 (协会) +农户+基地的多主体有机结合, 服务领域由单纯的技术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全程服务转变。

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效果日益突显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有效提升了该区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2010年, 该区有7个优质稻米协会带动全区发展优质稻78667亩, 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65.4%, 其中, 订单生产32000亩, 总产优质稻谷495600吨, 订单收购优质稻谷近200000吨, 通过优质优价, 为农民增加收入5000万元以上。该区灌溪镇穗丰优质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大力推广优质稻, 实行订单生产, 对社员种植优质稻实行种植、肥料等“物化补贴”, 按社员订单交售的商品量实行“利润返还”, 并设立“突出贡献奖励”、“优秀社员奖励”, 组织“高产竞赛”活动。2010年, 灌溪镇穗丰优质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全镇6100个农户种植高档优质晚稻1800亩, 订单收购高档优质稻原粮近5000吨, 为全镇农民新增收入220多万元, 农民户均增收360元。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晚, 尚处起步阶段

200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具体政策, 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 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模小, 合作层次低, 市场竞争力不强。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设施落后, 资金实力不足, 服务能力不强, 服务内容单一。从整体发展来看, 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相对独立, 合作和联系不够, 缺乏整体竞争力。企业、公司、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等经营主体之间联系在有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不紧密, 相互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力较脆弱, 扶持力度不足

受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多种资源禀赋的影响, 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整体实力比较脆弱, 服务范围偏窄, 效益不理想,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很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 国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要在项目建设、财政资金、金融服务、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扶持。虽然国家和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但是, 真正享受到政策扶持, 特别是资金扶持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占极少数。县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受财力限制, 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方面的优惠政策不够, 往往只流于口头重视、口头支持, 实质性的资金投入较少。同时, 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受经济实力、社员 (会员) 的政策水平、信息捕捉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主动利用国家政策争取项目投资和资金扶持的专业合作组织较少。

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登记管理脱节, 管理体制不顺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 依照法律规定, 依据各自职责,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 当地民政部门是专业协会登记管理机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 (科学技术协会等) 是专业协会的业务主管单位。但是,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 没有专门的机构和部门联系和协调, 更谈不上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后, 业务指导 (管理) 部门不知晓, 或不积极主动履行职责, 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

4.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不够规范, 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社员 (会员) 的主人翁意识不强, 主观能动性不足。大多数合作组织只是名义上的合作, 社员 (会员) 不入股金, 不交会费, 不负责任。在日常经营和管理过程中, 主要依赖领办人想事、管事, 社员 (会员) 没有真心实意地把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与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没有真正建立起稳固的利益关系。二是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日常组织管理不规范。组织机构形同虚设, 章程往往流于形式, 财务制度不够完备, 内部监督管理不严, 登记管理部门日常监管缺失, 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多数社员 (会员) 维权意识不强。三是人才缺乏, 现有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缺乏懂技术、会管理、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特别是综合素质高的领办人严重不足。

三、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路

1. 统一思想认识, 广泛宣传发动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意义, 要把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促进农业产业化开发, 促进农业增产增产和农民增收,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 通过会议、培训、典型推介等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宣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典型和做法, 引导更多的农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2. 加强组织领导, 形成发展合力

县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调领导小组, 明确1名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指导 (管理) 部门、财政部门、税收部门、金融机构等负责人为社员 (会员) , 负责组织和协调本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管理工作。要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划。要明确各部门的工作任务、职责分工, 强化督导考核,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 集中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切实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工作抓落实。

3. 加大扶持力度, 营造宽松环境

县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政府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尽快出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具体措施, 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要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扶持;要积极牵线搭桥, 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企业、公司、市场之间的联系, 协调各种矛盾, 为其发展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要重点加强对基层干部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办人培训, 培育一批热心社会事业、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乐于奉献的骨干人才。

4. 抓好日常管理, 促进规范运作

各级登记管理机关、业务指导 (管理) 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业务指导, 帮助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搞好技术、信息服务, 加强内部管理工作, 促进规范化运行;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广大社员 (会员) 的政策理论、法律法规、道德诚信、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等的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人员素质,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要依法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日常监督管理, 规范其日常运行行为, 维护社员 (会员) 的合法权益, 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摘要:调查常德市鼎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特点, 分析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提出工作思路。

关键词: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化,组织化

参考文献

[1]孔祥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识、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5期.

武隆县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人才缺乏;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资金短缺

中图分类号:F2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99-1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者为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乃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基础上,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共营经济组织。作为适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组织和制度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甘肃省临洮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以及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 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农业、供销等部门本着“政府支持、部门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化、特色化、科学化”的思路,围绕我县种植业、养殖业等几大重点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2009年底,全县已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省级龙头企业3个;创办了六大示范园区:及十大产业基地。全县共有43个合作经济组织。从总体情况上看,全县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态势良好,呈现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创办合作社的主体多元化。既有养殖种植业大户、经营能手牵头,又有龙头企业带动;既有基层农技干部和原供销社职工领办,又有村干部领办。二是全作社运作实现规范化。大部分农民合作社都按照规定制订了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基本做到来“民办、民管、民受益”。三是产业分布区域化。合作社的成立依托当地的四大支柱产业即:蔬菜业、畜牧业、马铃薯种植、花卉养植等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布局特点。四是服务范围一体化。原有合作社的服务领域包括单纯的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但新型的农民合作社已经开始向组织供应农资、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全方位转变。

2 农民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实践,临洮县农业合作社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县农业合作社的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村合作社的认识度不高,在基层工作中并没有把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工作去抓,有的基层干部只重视专业大户,忽视了将农民与生产大户的联合;也有的基层干部把合作社与一般企业相等同去对待,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2.2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影响了农民合作社的健康有序发展

由于尚未出台农民合作社的地方性法规,合作社的登记审核、建社要求、跨地区吸收成员以及组建合作社的人员等问题,均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这也不利于合作社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2.3 资金短缺

虽然现有法律对农民合作社在项目、资金、信贷、税收方面提供了保障,但尚未明确,且限于地方财力,政府扶持力度较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费多由领办大户垫资自筹,加上利润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还无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合作社的建设中来,合作社自身也无法积累足够的资金,由于政府财政扶持为度不够,又没有健全的担保贷款体系,导致部分农民合作社缺乏流动资金,运作困难。从客观上制约了合作社运营活动的发展和壮大。

2.4 人才缺乏

由于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较多,因此造成了农村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另外,合作社牵头人虽然是本地的一些能人或专业户,但仍缺乏全面管理经营知识,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这些都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再者,农民素质普遍不高,一些农民缺乏法律法规观念教育,法律意识不强,合同意识淡薄,在市场行情好转时,单方面撕毁合同,不顾合作社规定自行销售农产品的现象不见少数,致使合作社的合作效益不高,难以获得突破。

3 对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3.1 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宣传

农民合作社是新时期农村体制结构改革和发展在组织上和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县级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发展农民合作社的宣传力度,让各级干部真正理解、认识到位,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并能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给农民以信心。

3.2 出台地方法规政策,保障合作社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建立合作社贷款担保机制,为合作社提供融资担保。目前,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已出台农村小额贷款,不需要抵押担保,手续简便。

3.3 加强扶持力度

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支持合作社突破地域和行业限制,扩大合作社规模。

3.4 适应合作社发展的新形势

改进管理方式,改善服务态度,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政府部门应树立起支持合作社就是支持农业、支持农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观念,需要引起政府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的一项工程。

3.5 注重发挥农民合作社作用

充分发挥其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引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的载体和示范作用,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发布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保驾护航。

武隆县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 篇4

一、背景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由一家一户势单力薄地面对市场,转变为千家万户联合起来有序进入市场,发展和壮大自己,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是为了克服农户分散经营,引导农民有序进入市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背景下产生的。《农业法》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项重要原则,2004、2005年两个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列入立法计划。2004年5月在浙江省台州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建设和立法安排国际研讨会,2005年1月1日浙江省在全国首个出台实施《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这些都旨在鼓励、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起步较早,其作用和成效也有目共睹,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市还只是起步阶段,在发展规模以及运行中还有很多不规范、不成熟的地方,远远落后于当前市场经济快速推进的步伐。浙江省新条例出台后也带来了新的情况和问题。有鉴于此,今年我们对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行了专项调研。

二、**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为主要成员,围绕某一专业或产品组织起来的,在技术、资金、采购、销售、加工、储运、开发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和技术组织,是农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和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90年代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户作为生产经营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产生了互助合作的愿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

根据调查和不完全统计,**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82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24个,占专业合作组织总数的43.97%;专业联合社3个,占1.06%;各类专业技术协会138个,占48.94%;行业协会17个,占6.03%。已登记注册157个,占专业合作组织总数55.67%;已制定章程的124个,占总数43.9%;有农产品注册商标品牌的89个,占总数31.5%。2004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固定资产总额达5862万元;全年销售各类农产品31.29万吨,年经营性收入5.36亿元,平均每个组织189.9万元。全市入社(会)员人数16980人,平均每个组织60人左右,带动农户15万多户。

按产业划分:种植业148个,占52.48%;畜牧业67个,占23.76%;水产业44个,占15.60%;林业16个,占5.67%;农机业及其它7个,占2.48%。

按服务方式分:综合服务的占40%;以购销服务为主的占4.07%;以技术、信息服务为主的占31.48%;以加工服务为主的不到1%。

按地区分布:其中市本级2个;南湖区、秀洲区分别为14个和18个;平湖、桐乡、海宁市分别为80个、43个和39个;嘉善、海盐县各为43个。

按服务范围分,同一乡镇内的243个,占86.17%。跨乡镇的39个,占13.83%。

按组织领办方式分:由农民牵头领办的15个,只占总数的5.32%;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技部门或其他部门牵头领办的267个,占其总数的94.68%。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组织类型多元化。很多地方依托农村丰富的组织资源,改造和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政策引导下,多种社会资源按市场机制多渠道向农业领域配置和流动,在组织方式上,表现出多部门、多类型、多层次兴办的特点。特别是乡镇农业系统及基层供销合作社,出于自身改革的需要,领办或合办专业合作社;近几年新培育的组织资源,如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经营大户、营销大户、农业园区管委会,根据生产发展需要与种养大户自愿联合起来,兴办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发展态势,很有生气和活力。据调查,目前**市主要有规模经营(贩销)大户带动型、农技(供销等)部门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股份合作型等4种不同形式的合作社。

2、产业种类多样化。**市的农业产业优势比较明显,尤其是通过多年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增加投入,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了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色乡镇”和“特色专业村”,这些专业乡、村绝大多数依托当地农业产业优势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开展产业化经营,从而使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传统的粮、畜、桑向特色产业拓展;从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拓展;从专业生产向加工、营销流通拓展,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的产业更加多样化。

3、组织方式坚持农民自愿、民主管理和为社(会)员服务的原则。**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在发展上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不改变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二是在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普遍实行一人一票制,民主选举董事会和监事会负责人;三是在经营方针上,坚持组织与社(会)员共同发展的宗旨,努力帮助社(会)员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由于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不一,服务的内容和手段灵活多样。目前有民政部门登记的社团法人,也有工商部门注册的合作社法人;有以纯服务为主的无经营实体,也有以服务与经营并重有经营实体的,按农民的需求灵活运作。

4、政府引导,“民办官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交错,一定程度上还受部门间的制约,单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有不少困难。因此,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起步阶段,特别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扶持和保护。这种做法,概括起来叫“民办官助”。**市绝大部分专业合作社也是这样兴办的。

5、利益联结机制以松散型为主。**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差,因而多数没有与农民建立起成员之间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经济关系。据调查,目前实行二次返利的组织不到5%,合作经济组织多数是通过对农户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优惠供应生产资料、种禽种苗等形式,与会员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有的组织尽管与农户签订了订购合同或契约,确定了最低保护价,但由于缺乏规范性,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双方利益得不到应有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发展也必然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就整体而言,尚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困难。这既有内部因素,如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又存在外部因素,如正确理顺与农村其他组织的关系等。既有宏观的原因,如缺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有微观的原因,如内部活力不足、民主氛围有待加强等。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行政色彩较浓,缺乏农民广泛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联合、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合作经济组织,应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目前,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乡镇部门牵头,机关干部领办,以不同方式挂靠政府部门,实际运作过程中很多经营方面的事往往由政府部门包揽,致使合作经济组织偏离了民营化轨道,农民对这些组织的依赖心理很强,很少参与经营管理,什么事都是这些组织说了算,容易变成“二政府”,这也是造成农民只能接受利益共享、不能风险共担的一个重要原因。个别组织甚至为了“肥水不外流”,享受所谓的优惠政策,行政事业官员牵头,政府职能部门兴办。这些做法在组织发育初期给于扶持是值得提倡,但只能是“民办官助”,而不是政府包办,这是农民的主体地位决定的。行政干预过多,民主管理停留在形式上,社员很少参与管理,农民不能从中获得稳定的市场销售、增加收入,对组织的发展也不太关心,组织无法按照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律运作,难于培育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影响了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作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首先,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同虚设,只是一个空壳,没有制定组织的章程、制度等,没有发挥组织应有的功能。目前**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上虽有增加,仅2004年就新增42家,但有实力、活动多、能有序开展工作的只占1/3左右;缺少生机、勉强维持的占1/3;其余1/3基本上有名无实,个别组织挂牌后没有开展过任何活动。其次,一些组织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利益机制等不够健全,还有近45%的组织没有登记注册,大多数组织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保护机制,对农户遭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时保护不够;第三,服务比较单一。多数组织的服务集中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某个环节上,进行综合服务、搞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很少。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能力建设薄弱,缺乏系统扶持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的能力直接影响组织功能的发挥。组织能力建设薄弱的表现: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自己的示范基地,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只能帮助农户解决常规的技术问题,在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显得无能为力;二是缺乏信息获取的平台,对专业技术人才、先进设备等了解不够,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三是缺乏一定的资金,经费来源主要是有限的会费,且收缴困难,由于缺乏资金,服务设施简陋,限制了组织活动的开展和功能的发挥,无力为会员提供有效服务,一些组织出现活动萎缩的趋势,缺乏影响力。对运作较规范的合作社在收购农产品时资金经常严重不足,各地虽有信贷扶持的政策,但贷款额度极其有限,致使运行不畅,难于发挥较大的作用。四是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如电脑、冷库、冷藏车、检测设备等,无法对产品品质进行检测、储运以及信息的获得和传递等。

武隆县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 篇5

翠屏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川

“三农”问题从表面上看,关键是农民收入问题,但从本质上分析是农村经营体制问题。面对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家庭经营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才能使分散、弱小的农户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必然选择。近年来,翠屏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较快,质量较好,成效明显,涌现了一批省内知名的专合组织,但是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仅在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生产物资的采购等较低的层次上开展合作,对市场营销合作等较高层次的合作只在少数运作较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进行,而这又是广大农民和会员所急需的。笔者以翠屏区一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调研对象,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治理模式和实际运行中的机制缺陷进行剖析,借鉴国际农民合作社运行原则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做法,对建立科学规范的治理结构和利益机制进行了思考。

一、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本情况

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至今,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阶段,2003年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翠屏区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二十个试点示范区县之一,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导小组。一是实行区级四大班子分管领导联系重点协会制度和乡镇、部门“联挂制”。重点扶持动作规范、带动面宽、维护农民利益好的优质水稻、花卉、养鸭、特种水产、水果、蔬菜等重点示范协会和与协会紧密联系的支柱产业。二是把“党员农贷快车”与“企业+协会”有机结

合,推行“协会作中介、银行发贷款、银农获双赢”的“银协合作”模式,突破协会资金“瓶颈”,形成协会带农户创品牌闯市场、协会联农户搞示范、协会组织技术培训解难题、信用社贷款筹资金的良好运行机制。经过多年发展,全区现有农村专合组织88个(其中省级示范协会3家,市级示范协会4家),会员2.5万人,带动农户8.7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72.5%。按合作形式划分:专业协会71个,专业合作社17个(其中较规范动作的合作社有6家);按行业划分:种植业59个,畜牧业20个,农资流通3个,其他6个;按依托方式划分:依托企业有18个,依托市场有59个,其它有11个;按设立人身份划分:农民83个,农技服务组织及农技人员2个,基层供销社3个。

全区农村专合组织初步形成四种动作模式:一是企业(公司)依托型,即企业(公司)牵头发起,以“公司+协会+基地”为运作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公司)的优势,在连接基地和市场等服务功能上,发挥专合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结成紧密的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如李庄生猪养殖合作社和牟坪优质稻合作社。二是农民合作型,由农村能人或专业大户组建,以“协会+农户”为运作模式,以种养大户牵头、销售经纪人为纽带、技术人员为支撑,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生产、加工、销售联合体,如宗场沙梨协会、赵场花卉协会、沙坪优质稻协会等。三是涉农部门领办型,以采取“部门+协会+农户”为运作模式,发挥部门场地、技术、经营管理以及市场销售等优势,在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等作用较为明显,如翠屏区蔬菜协会、区果业协会、区茶叶协会等。四是村集体组织牵头型,由村党支部或村委会发起,以“村集体组织+专合组织+农户”为运行模式,利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优势,围绕本村的传统主导产业,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如凉姜水果协会、邱场茶农协会、邱场生猪养殖协会等。从农业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农

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实际上是公司、专合组织、农户三方在生产、加工、销售三个产业环节之间利益分配模式转变的过程。

二、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利益主体分工不明确,组织结构、管理体制极不健全。虽然几乎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其组织章程中都明确规定了要设立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财务部门以及各种管理部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一个专合组织是完全做到了的。绝大多数都设立了会员大会,但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也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但监事会的人都是由理事会的人兼任。另外的一些财务人员、管理人员也都是由理事会的人兼任的,所以在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机构中真正起作用的只有理事。

(二)龙头企业组织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是产业化的关键。但龙头企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影响了其在产业化发展中重要作用的发挥。翠屏区已发展农产品生产、仓储、加工企业41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市级9家,龙头企业采取合同契约、订单收购等方式,带动农户24.72万户(包括区外农户),吸纳农民工就业1388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8个,拥有农户会员24329名,带动农户104505户。但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规模与实力、科技与产品质量、品牌及经营方式等整个产业体系上综合竞争力较弱,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

(三)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无紧密的产权联系,参与度低。由于翠屏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数是协会型,社员没有把个人财产投入到集体中运作,社员间以及社员与专合组织之间的联结不紧密。合作经济组织中的会员大会本应是合作经济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但却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会员的权利

大多仅限于知晓权,而组织的大小事务全由几个核心会员掌握,许多合作经济都出现了由几个人做主,几个人说了算的现象。这其中,农民自身素质低下,意识不到位,也是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四)专业人才缺乏,财务制度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监督,直接关系到与专合组织有关的利益主体的切身利益。但是由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组织者到成员大多数出身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组织结构不严密,规章制度不完备,责权利不明确等问题。

(五)利益联结与分配机制不规范,利益主体间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翠屏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润分配一般都是单纯的按股分红或按交易量分红,很少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的,随意性太强,尽管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上注明了年终利润分配的顺序与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专合组织亏损或者是红利太少等多方面原因,都没有严格按照章程上的规定执行,甚至有的根本没有分红,仅给了会员单纯的农产品卖价,这种单

一、不健全的分配机制导致了会员与协会之间的利益联系不紧密。

三、对解决问题的思考

(一)明确建立利益机制的目标和原则。从翠屏区实际情况出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四个原则:从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原则、让农户合理得利反哺农业原则、增加积累壮大龙头企业原则以及有利于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农户总体利益最大化原则。

(二)完善利益机制的保障体系。完善利益机制的保障体系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即组织保证;制度保证:如合同产销制度、保护价格制度、风险基金制度等;非市场安排:包括资金支持农户用于某种资源、产品、品牌和技术等开发,无偿

或低偿服务,低价供应或赊销生产资料给农户,保证系统内资源配置及时到位和营运效率稳定提高,以及保护价格制度和风险基金制度等五个方面。

(三)加强政府引导、协调,为完善利益机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翠屏区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将施展的空间让位于真正的市场主体—企业、专合组织和农户。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引导主要体现在将投资资金从直接生产领域退出,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资上,以改造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设施,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农技推广服务、农业公益事业、农业技术监督检查、农业技术培训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培育;利用多种渠道,筹资并引导国内游资和外资流入农业领域,保证农业贷款的有效供给,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土地和技术等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合组织,培育利益机制运作的中介组织载体。《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这就是说,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完备、发达的大市场,不仅要有合格的市场主体和健全的运行规则,还需要有起沟通、协调、服务作用的农民专合组织。因此政府应该做的是明晰产权关系、健全管理机制,采取各种方式解决各类农民专合组织的资金融通问题,努力造就一个大发展的社会环境。

(五)加强农民专合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监督,理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农民专合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监督,直接关系到与专合组织有关的利益主体的切身利益。当前,翠屏区农民专合组织在财务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财务人员不齐,业务素质低下;财务收支不规范,透明度不高;项目管理混乱,存在隐患和漏洞;财务核算不规范,财务基础薄弱等。针对以上问题,需按照农民专合组织财务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来对其日常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规范和完善,提高人员素质,提高财务透明度,健全监督机制发挥监督职能。

武隆县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 篇6

一、本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产物,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突破农业产难、卖难瓶径,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在我县出现,便显示出了旺盛生命力,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截止目前,全县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1个,发展会员1090名,从业人员20757名,参与党员935名。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办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出现及其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了农业走合作化道路符合了农民的利益要求,顺应了农业发展潮流,是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鉴于此,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早就把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引导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至今,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已经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个,发展会员822名,从业人员8147名,参与党员325名。

我们的做法是:

(一)调查摸底,掌握情况。我们组织各乡镇对所辖行政区域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名称、数量、规模、会员及现状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摸清了底子,掌握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呈现出“一小一窄一散”的特征,“一小”即规模小,“一窄”即覆盖窄,“一散”即组织散。同时,也发掘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前景较好的产业项目,为我们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育树典型,示范带动。根据调查摸底情况,选择发展潜力大、前景较好的产业项目,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采取领办、创办、联办、参股等多种形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民会员,不断总结经验,向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广辐射,示范引导他们健康发展。同时,注重开展“双培双带”活动,即把会员中的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或业务骨干,把会员中的技术骨干或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合作组织又好双快发展。如由顿岗乡农业服务中心党支部领办的优质水稻生产者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786名,党员43人,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在生产和销售中的难题。通过借鉴经验,葛桂林农民经纪人公司推广无土棉花育苗种植技术,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就在全县发展无土育苗棉花种植1.6万户,5万余亩,取得了较好业绩。

(三)出台措施,加强扶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我们积极采取措施,给予扶持。在培训上,我们经常组织司法部门、涉农部门的业务骨干或技术骨干,对会员及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发展经济,参与市场的本领;在信息上,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指定专人关注市场动态,定期为合作组织提供市场发展前景、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在资金上,与金融部门协调,给予合作组织及其会员和从业人员贷款优惠待遇。如练村镇对运行规范、带动能力强、效益明显的基层党组织领办的专业合作组织不仅给予元的奖励,而且还在税收、用电、用地、贷款等方面出台了优惠措施,促进了这些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四)搭建舞台,发挥作用。按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的方针,我们选派党建工作好、技术力量强、资金积累多的县直部门、乡镇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与基层党组织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结对共建,加快技术升级改造步伐,提供资金支持等。同时,积极动员专业合作组织中的党员致富能手和技术骨干与困难群众结对,为困难群众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帮助,促使其尽快脱贫致富,早日奔小康,构建了城市服务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组织服务社会的大服务格局。如涧头乡组织合作组织中的每名党员致富能手和技术骨干与5-10户困难群众结对,目前,已帮助50多户困难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发挥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社会,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作用。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方面遇到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有误。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或会员认为合作组织的事是自己的事,在合作组织规划、建设、发展等方面,基层党组织不宜插手,不愿接受基层党组织的指导,乐于“自编、自导、自演”,任凭其发展。

武隆县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 篇7

一、菏泽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 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我市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并逐步成为农民增收创业的新起点, 农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点。根据统计, 截止2011年底, 全市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17个, 成员数量13.8万人, 带动非成员15.2万人, 入会 (社) 成员在100人以上的96个, 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在100万元以上的合作经济组织36个。其中, 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2个, 入社成员1689户, 带动农民18236户, 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在1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24个。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 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组建形式多样

一是专业大户牵头组建, 主要由种养大户、工商企业主、有经济头脑的农产品经纪人牵头领办, 特点是易组织, 发展快, 与农民的利益关系较为密切;二是龙头企业牵头组建, 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发挥自己与农民、生产基地联系紧密的优势组建的, 特点是农产品有稳定的销路, 辐射范围较大, 各种服务到位, 但农民容易处于弱势地位;三是基层涉农事业单位牵头组建, 主要是基层农业技术站和经营管理站利用原有的技术服务体系和网络组建的以农业技术服务和农资供应、农副产品销售为主的合作组织, 特点是基础好, 农民容易接受;四是涉农干部职工领办, 特点是运作形式较为规范, 带动能力较强。五是农民自发组建, 农民根据自己的区域种养情况, 自发组建起合作经济组织, 特点是形式多样, 利益共享, 但季节性较强。

2. 依托特色产业组建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都是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的。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农业, 我市初步形成了以粮食、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 以牛、猪、羊、鸭、鸡等为主的规模养殖业, 以苹果、桑蚕、杨木丰产林为主的林果业, 以优势农产品为主的加工储藏业和农产品贩运、营销为主的流通组织。围绕产业化生产, 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为农民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如:成武县大田集、白浮图、张楼等乡镇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 大蒜种植30多万亩, 围绕大蒜的种植、销售、加工、储藏, 成立了多种类型的合作社或协会, 促进了大蒜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郓城县黄安、唐庙、双桥等乡镇是木材加工聚集区, 在乡镇经济管理部门的牵头、组织下, 都相继成立了林木加工、销售协会, 在技术服务、信息共享、市场管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促进了林木加工业快速健康发展。曹县城关、倪集等乡镇围绕畜牧养镇, 成立了养奶牛合作社或协会, 有力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壮大。

3. 生产需要确定合作形式

一是购销合作型。这是目前数量最大的一种形式, 主要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产品为纽带, 统一组织收购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收购农产品一般都高于市场价格, 据典型调查, 凡是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 增收幅度一般都在20~30%以上, 部分农户成倍增长。如以食用菌为纽带的食用菌协会、专业蔬菜协会等等。二是技术物资合作型。这是一种比较早的形式, 大部分由涉农单位和农技人员兴办, 供应技物一般都低于市场价格, 会员从成本低、卖价高两头受益, 一般都能获得较高收益, 最差的也能做到保底。如由定陶县南王店乡政府领头创办的西瓜协会、由定陶县农业局牵头创办的定陶县惠民农业生产合作社。

4. 联结、运作机制较松散

在全县比较成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 目前主要有两种运作机制。一种是会 (社) 员制, 主要是专业协会。合作组织资产归组建者所有, 农民只要缴纳少量会费, 就可以享受到合作经济组织无偿或低偿的信息技术服务。只要农产品按标准生产, 合作经济组织就会按约定的价格收购。这种形式农民易接受, 发展也快, 但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联结较松散, 合同和契约不能保证履行, 有的根本没有签订产品购销合同和契约, 合作组织只维护自身利益, 无法形成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全市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属于这一种形式。另一种是股份合作制, 主要是专业合作社牵头组建者在为弥补资金不足或增强凝聚力, 吸收农民以资金、劳力、技术、土地等入股组建的股份制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产权归组织成员共有, 农民既能享受到合作经济组织的各种服务, 又能在年终分得一些红利。这种形式目前占比重较小, 但代表了发展方向。如以吸收村民资金为股份的定陶县孟海镇黄庄果品蔬菜专业合作社;以牵头创办人持大股、农民持小股的定陶县惠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建设, 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为农业提供生产技术手段和物质手段。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包括物质投入的现代化, 生产的专业化, 社会化和区域化及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生产管理方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随着农业市场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 农民既要承受自然风险, 又要承受市场风险, 其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明显难以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要求。通过市场经济规则建立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实行订单生产, 坚持生产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 以共同利益为纽带, 将农民连接起来, 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从而有效地降低乃至避免了市场风险。专业合作组织能够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 制定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 进行标准化生产。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 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涉及种植业的农民合作组织都按照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整地施肥、统一施肥标准、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的方式组织生产。并就基地内的基础配套、土壤深耕、良种供应进行扶持, 逐步建成了当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如鄄城县董口镇伊楼蔬菜协会, 通过扶持, 实行了“六统一”服务, 产品产量得到了提高, 质量达到了标准, 加工企业收到优质原料, 推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再如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东明县金科西瓜合作社, 由合作社统一注册商标, 统一市场销售, 农民生产的产品无后顾之忧, 仅无籽西瓜销售亩增收入达500元。

2.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 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处于分割脱节和无序状态, 难以形成社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区域经济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种、养、加、销, 产前、产中、产后有机地连接起来, 形成了以市场为导, 效益为核心, 科技为支撑, 利益为纽带, 服务为保证的产业化经营的崭新格局, 农产品竞争力的明显增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 作为“公司+协会+农户”产业化经营链条的中间环节, 既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解决了农产品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的问题, 又减少了企业与单个农民的交易成本, 使农产品价格有保证, 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如鄄城县农业综合开发甜叶菊种植协会, 是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扶持下由青岛润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农户、种植企业、科研单位等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 会员达500多户。协会由会长、副会长、会员组成。协会的建立, 并通过政府的扶持,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维护企业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 促进了农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有计划的生产, 坚持从良种、良苗引进, 生产过程的技术服务和指导, 产品订单收购的一条龙服务, 凸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新格局,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4. 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以及市场经济法则的无形作用, 使其能把服务渗透到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 解决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 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 农民千家万户干不了的事情, 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网络信息平台是农业开发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一项主要建设内容, 在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合作组织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及时了解市场行情, 并颁布销售信息。鄄城县董口镇伊楼蔬菜协会就是通过销售网络, 畅通了市场, 使蔬菜生产销售有了保证。

5. 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传统的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经济向商品化、集约化经济的转变, 无序生产向有计划订单生产的转变, 粗放型经营向科技型集约型经营的转变, 高市场风险向低市场风险的转变, 带来了经济效益提高和收入水平增长的必然结果。农民合作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 变单个盲目生产为有计划地按订单或合同生产, 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 技术指导到田间, 种子、化肥、农药供应到地头, 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 也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应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 带领了农民学科技, 用科技, 使广大农民素质得到很大提高, 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大幅度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鄄城县彭楼镇何庄金银花协会, 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对会员免费进行技术培训, 提高了农民的种田技术, 520个受益人年均增加收入600多元。

三、扶持情况及建议

2009年以来, 我市共相继扶持了4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其中: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 (东明金科西瓜专业协会) , 农民专业协会8个 (牡丹区王浩屯樊寺大蒜协会, 定陶县黄店镇西红柿产销协会, 郓城县双桥乡绿色果品协会, 巨野县董官屯镇伊坪坊优质小麦专业协会, 巨野县谢集大蒜专业协会, 鄄城县彭楼镇何庄金银花协会, 鄄城县董口镇尹楼无公害蔬菜协会, 鄄城县郑营乡甜叶菊种植专业协会) , 农民用水者协会33个, 完成投资586.5万元, 共有28722户社员参加, 直接带动农户31964户, 带动农民120034人, 农民人均年直接增加收益66 0元;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了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完成投资21万元, 共有239户社员参加, 直接带动农户923户, 带动农民3269人, 农民人均年直接增加收益326元。

1. 存在问题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虽有一定基础, 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面临着若干需要尽快解决的矛盾和障碍。一是组织较为松散, 利益联结机制有待更好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般都是由农民合伙组织发展而来, 大多数都是松散型的, 没有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导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单边承担市场风险, 积累薄弱, 难以发展壮大。二是组织群体小。大多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区域集中在几个镇或一个镇、或几个村, 有的甚至一个村, 区域范围狭窄, 导致规模小, 市场竞争力弱。三是组织运转困难。即使是建得较好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由于面对的是松散的农户, 从事的多为无偿服务, 其组织机构除个别依托于龙头企业的以外, 绝大多数缺乏必要的管理设施、设备和经费, 运转比较困难。如多数农民用水者协会, 虽然也注册, 但真正运行好的不多。

2. 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发形成的组织, 实践表明,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不变的前提下, 把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土地、资金、信息、技术等各环节、各要素联结起来, 较好地发挥了组织引导协调、服务功能, 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 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加大直接项目扶持的力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龙头企业的项目要给予优先立项, 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产品基地优先列入土地治理项目。在项目申报时, 除产业化经营项目必须由企业进行申报外,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优势农产品基地项目可以由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申报, 以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作用。

二是落实完善相应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除采取项目直接扶持外, 还要在政策上给予落实完善, 可以制定专门的扶持政策, 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经济主体注册, 在工商登记、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优惠, 使其作为一个真正的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并将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产业化经营项目的部分无偿资金作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股份, 以解决组织机构经费的短缺;还可以在政策中制定补贴、补助的办法, 以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办公设施、检测仪器及其他设备方面的困难, 以及在品牌申报上的资金短缺。

武隆县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008-1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具有一定规模,在提高农业市场化、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作为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核心——财务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

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不重视财务管理,财务制度尚需完善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农民自愿参加的互助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初期,存在着结构分散、经营业务少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必然薄弱。一方面,缺乏民主决策和监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缺乏财务知识,即使进行财务公开也往往是走形式,导致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混乱。

1.2 缺乏资金筹措渠道,且使用随意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弱势群体的联合,在成立之时吸纳的股金有限,合作经济组织又是一种非赢利性的组织,自我积累能力相对不足。资金来源主要渠道有社员股金和经营积累、金融机构贷款、向社员(主要是理事会成员)及民间借款。从会员股金的筹措来看,合作经济组织大部分成员都是由农民组成,原始资本积累非常有限,加之认识上的原因等,社员不敢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往往是随着发展情况而分次小量投入资金;从金融机构贷款来看,在信用社申请贷款也十分困难。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正常成长。

1.3 会计核算不规范,审批手续不完善。

目前部分合作经济组织缺乏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仍然在参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方法和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导致监控机制不健全。其表现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是没有统一的财务收支票据,原始凭证杂乱。二是账簿设置不完整,账务处理不规范。三是凭证审核不严格,票据不规范。四是会计档案不健全。

1.4 民主监督乏力

民主管理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重要特征,但实际中却往往是生产经营决策和财务收支不经过集体研究,一个人或者个别人说了算;年终不开社员大会;财务账目不公开等。社员在面对信息不平衡的情况下,往往引起内部利益冲突。

1.5 财务人员素质偏低

财会从业人员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其素质高低影响着财务管理工作是否能规范进行。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人员多为兼职,文化素质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发挥核算和监督职能。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教育和宣传

各级农经管理部门应科学规划,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让合作社的社员都懂得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到财务活动中,把财务管理工作当作合作社发展中的重要事情来抓。

2.2 丰富融资渠道

要弥补资金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提高资金筹集能力。如,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争取扶持资金;扩大社员数量,拓宽股金来源和数量;广泛利用农村金融系统对三农的支撑作用,争取信贷项目和贷款数量的增加等。只有资金充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2.3 实行独立核算,强化财务管理

《合作社法》第五章第三十二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各级财政部门应尽快制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制度,促进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机构要负责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核算经济业务的发生、记录和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编制会计报表,正确反映合作社经营成果;严格财经纪律,抵制侵犯、平调、挪用合作社财产。在财务管理机构内部设立财务主管、会计和出纳,实行岗位分工,严格按照章程和程序办事,并建立责任追究和监督制度,确保各项职能的发挥和执行。

2.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配备有专业知识的财务管理人员,挑选思想素质高、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人来担任。除了要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外,还要提高认识,形成全员搞管理的氛围,抓好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做到持证上岗,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应对合作社财务管理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尽可能帮助合作社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开展正常的财务管理工作。积极开发合作社会计电算化软件,指导合作社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

2.5 加强对合作社的监督管理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要切实履行合作法赋予的职责,加强对合作社财务的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对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保证国家补助不被少数人控制利用,不被有关部门截流,让全体社员共受益。

二是加强对合作社的股份设置、收益分配方案、民主理財、财务公开等方面的监督。逐步建立报表制度,定期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收益分配情况、民主理财、财务公开情况。

总之,必须抓紧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实地反映经营状况,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合作社才能真正依法规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探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2).

[2] 周霞,刘小平.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初探.财会通讯,2009,(12).

[3] 左永刚.聚焦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财会信报,2006,(12).

上一篇:2024年度自治区应用技术研发资金计划项目下一篇:煤炭销售会计年度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