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用10篇)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篇1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姓 名:宗 静 出生年月:1977年01月 性 别: 女 民 族: 汉 籍 贯:山东省 职 称:中教一级
学位及研究方向:本科 多媒体设计 工 作 单 位:金昌市第四学 邮 政 编 码:737100 电 话 号 码:***
摘要: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包括制图、文字处理、搜索资料、网页制作等在内的信息技术课正逐渐成为各类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分八个部分探讨了这个问题:即初识计算机,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巧用比喻,提高教学效果;学以致用,使学生乐学;因材施教,不妨让游戏和动画进入课堂;用好小助手,减轻教师辅导压力;探索求知,强调重点;信息反馈,检查质量。关键字:信息技术课 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
人类已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转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随着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在中小学进一步开展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教育部提出:“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我国如果不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加快发展,就会拉大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指出: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在中学列入毕业考试科目。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为此,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甘教委的信息技术课课本基本上是以应用为主,其中有基本技能操作(掌握键盘鼠标操作,了解操作系统windows的基本用法,上网搜索资料等)和一些日常应用很广的应用软件(windows中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软件,office系列中的word、PowerPoint和FrontPage软件等)操作。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拓展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要点,重在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境界。
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几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
1、初识计算机,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
在学生初识计算机时,让学生们意识到认识计算机是一种文化,动态地看待信息技术知识及其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开端。
计算机是一种精密的设备,需要学生们的规范使用和护理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如何让学生们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并对其进行护理呢?这就需将有关计算机的简单组成及原理,基本性能及操作规程,和其它注意事项向学生认真介绍,并要求作为信息课的基本技能来掌握。以前,笔者所在学校也曾发生过此类事情。
A、学生乱敲打键盘,造成按键失灵。
B、不顾软驱指示灯是否亮,乱插入,拔出软盘,造成磁盘驱动器受损不能正常工作或软盘不能继续使用。
C、对鼠标乱用,新的鼠标灵敏度就很快降低。
D、不按正常步骤关闭计算机,忽视硬盘指示灯,强行操作,操作硬盘,造成死机现象时有发生等。
这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对计算机的主要性能不大了解,对遵循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规程不重视,甚至认为计算机水平就是这样“大胆操作”来提高的。因此,当学生开始上机课之前,我都先要向学生介绍清楚软驱、鼠标、硬盘、键盘等的性能、正确的操作规程及违规操作所造成的危害,这对于使学生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形成严肃的学习风气,迅速提高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2、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语”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根据调查许多中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经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于学。
短时的积极性很容易调动,怎样使学生长时间的、经常处于积极状态是很难办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诸如发问式:你能把你的姓名“写入”到电脑中吗?你知道怎样用电脑听歌曲吗?你能用计算机为你画出美丽的图画吗?这一系列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
另外,可以用“范例”代替“语言”,让学生听美妙的音乐、看用“画笔”画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版报、用powerpoint制作的班级通讯录……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之,上课伊始,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中了。
3、巧用比喻,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的指导目标是: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如:在给他们讲计算机的组成时,首先提问:人是怎样处理问题的?然后在黑板上写出“2+3=?”这道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呢?我又读“2加3等于几?”,你又是怎样知道的呢?告诉学生:
1、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将信息输入给大脑;
2、通过自己记忆的知识,经过大脑运算;
3、通过手写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同样计算机也是这样工作的。这时马上有学生举手问计算机的耳朵、眼睛、大脑、手和嘴是什么呢?这时我告诉学生:计算机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用键盘和鼠标把信息输入到计算机内,这两个部件就是我们说的耳朵和眼睛。大脑就是记忆运算部件,也就是我们看见的那个形状象箱子一样的东西,它叫主机。最后的运算结果就通过显示器(形状象电视机)和打印机显示出来,这就是电脑的手和口。经过这么一讲,学生明白了,计算机包括:键盘、鼠标、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常见部分。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中文名字叫中央处理器,英文缩写:cpu。形象的类比,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都学会了。
在给他们讲文件夹和文件时,我是这样说的,我们每天上学时都必须背书包来,我们的书包就相当于文件夹,书包里的书相当于文件,我们可以在书上、本上写字,但却不能在书包上写字,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在文件夹中写字、画画,只能在文件中写字、画画,然后保存起来,放到文件夹中。这样他们就容易区别文件夹和文件了。
4、学以致用,使学生乐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1)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在教小学生学计算机时,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笔”,4 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年片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用兴趣,乐于学。
(2)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的,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作为使用它的人才能想办法强化巩固知识。这说明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设计练习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powerpoint中的“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时很简单,只是单击、双击、拖动这些操作,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可是他们练习的热情一点也不高,大多数同学都是在那儿画、删除、再画,这种练习虽然学生也能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可是并不能让学生了解“自选图形”的作用。于是在设计这节课的练习中,可以提出一些任务,例如:用自选图形画一个圆柱体,并介绍一下各部分名称。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既练习了各种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同时介绍了数学知识,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练习就有了动力。
5、因材施教,不妨让游戏和动画进入课堂
“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二十一世纪的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一定会涌现出很多计算机爱好者,他们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特别是对网络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在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低年级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高年级主要是信息搜索、加工、处理的能力的培养。有组织、有计划、有选择地把一些游戏引入课堂,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例如,运用windows中自带的“扑克”和“地雷”游戏训练鼠标的操作,运用打字游戏练习键盘的操作等等。当然,目前能进入课堂的游戏还比较少,必要时也可以自己开发一些诸如地理填图等方面的小游戏,服务于课堂教学。当然必须注意的是,对这些学生的爱好要给予保护和正确引导,避免他们成为网络游戏的牺牲品。
6、用好小助手,减轻教师辅导压力
信息技术课全部是在机房上课,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喊老师我的电脑怎么了,教师根本忙不过来,也就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笔者大胆采用了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的效果。即示范操作后,一边巡视辅导,一边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然后运用广播功能展示他们的成绩,予以表扬,并宣布由他们作为教师的助手,一人或两人负责辅导一组同学。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使教师能有重点地辅导某些方面的问题或某些同学。
(2)解决了辅导不过来的问题,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保护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学生间的辅导各有特点,也易于交流。有时比教师指导的效果还要好,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得到了提高。
(3)锻炼了小助手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内容也得到了强化。
(4)不好意思问老师的学生,可以问同学,既解决了问题,又增加了同学间的友谊。
另外,我还鼓励家里有电脑的同学,把我设计的任务提前拷贝回去,通过参照有关资料自学,完成任务,争做老师的小助手。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培养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7、探索求知,强调重点
探索式教法就是指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其自己完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引路人和鼓手两个角色。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给予学生创造一些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多帮助和开导后进生的思路,使探索过程顺利的进行下去。如在进行用自选图形画图教学时,上课时就告诉学生自选图形在什么地方;插入——图片——自选图形,然后就给出一幅用自选图形画的图,让学生用自选图形把它画出来。画这幅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探索:A、怎样用自选图形画出图形来;B、改变自选图形的大小;C、移动自选图形的位置;D、给自选图形填色;E、在自选图形上写字;F、改变自选图形的形式和方向。采用探索式进行教学,多用于趣味性强,既有一定的难度,而难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活跃课堂,增强学生间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突出教学的重点。在探索式学习中,主要的不是对目标课题的学习,而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探索过程,是学习者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思维飞跃。
8、信息反馈,检查质量
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注意信息的反馈和适时进行考核是不可缺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理论题、有框架的作业设计模式来检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情况和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或根据学生回答和作业设计所反馈出的信息,分析学生接受的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重点地指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对教学的进度、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性、教师教学方法、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教师依据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这样的信息反馈,既检查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又摸索清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沟通信息、了解需求,必然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6 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总结: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地探索,上面提到的方法和策略是我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很扎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可以认为这些是具有先进性的、非常实用的方法和策略。当然,作为一个长期的课题,只要不断总结,还会找出更多、更适用的方法,这样才能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的内部驱动力,完善教学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起到一定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宏慧浅谈教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几点做法北京教研网——信息技术 类型:J
[2]朱惠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探索新功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 类型:J
[3]李强在信息技术课中探讨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杭州市余杭区中小学信息技术网 类型:J
[4]胡卫星、李美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教育技术通讯(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01-7)类型:J 7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篇2
一、教学内容应切合自身实际
教学内容要结合本校教学设备和学生具体情况, 一方面要重视教材上基础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也要与时俱进, 尽量跟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节拍, 这也是本门课程富有时代性的特点。我们要精选优化教学内容,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合理确定重点难点, 切合自身实际情况。每个学校最好开发切合自身实际的校本教材, 并不断地更新充实完善, 与时俱进。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兴趣激发:
1. 流行知识的传授
结合当今计算机最新技术, 及时把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讲计算机的存储器时, 不但讲内存储器、外存储器、CD—ROM等概念, 还要使学生了解CD—ROM盘片的规格、容量, 由于U盘的出现使软盘基本被淘汰, 以及时下流行的MP3、MP4等。这不仅没有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课业负担, 反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多讲一些信息技术界的故事
教学中教师要补充对现代计算机发展有特殊贡献的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传奇故事, 从几百美元起家, 到目前全球首富的经历, 这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使他们从中受到的教育。
3.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 让成功带来更高的兴趣, 使成功——兴趣——成功成为一条规律。如:对于学生学习新课的表现成果, 我常常将它们保存起来, 让学生互相传阅;对学生提出的任何做法, 都会加以重视, 并将它们付诸实现, 让学生发掘自身的重要性;同时, 让学生互相管理学习, 介绍好的操作方法, 这比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效果要好很多, 而且学生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
三、重视让学生动手实践
几乎所有的学校电脑室教师机上都安装了“电子教室”软件, 有些教师喜欢用教学广播软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程控制, 甚至时常中断学生的学习, “好心”地为全体学生示范如何操作。这会阻碍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实践的教学过程, 我们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 凡学生能动手操作的, 教师绝不代替;凡学生能阐述的, 教师绝不替代。通过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 在动手中思维, 在思维中动手,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打包演示文稿时, 让学生自己看书进行操作, 学生完全是在兴趣和欲望的驱导下, 自己边看打包步骤, 边进行操作的,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只是兴趣的激发者和简单的指导者, 而通过对未成功的同学的错误讨论后, 学生把所有的要点都记住了,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有些东西我们真的需要教吗?
四、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 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 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有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 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 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 计算机病毒肆虐等, 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 我不仅要向学生讲解英特网的优秀之处, 而且还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另外教师除了本课程教学外, 还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教育学生, 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 以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五、及时开展网络资源的学科整合学习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电子收发邮件、网上浏览、资料检索等计算机技术, 为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 应着重培养学生网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 同时结合其他学科内容进行渗透式教学。例如, 在信息技术课上组织学生在网上检索关于生物的起源、进化内容;查找有关社会、科技问题等资料;还可以进行网上作文, 其他科目老师在网上发布作文题目和要求,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练习电子邮件的收发过程, 通过电子邮件把作文发给老师, 学生若遇到问题也可以通过留言板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问, 寻求帮助。这样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既巩固了计算机知识也参与了其他学科的学习, 极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重视多元性和发展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的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方面进行整体和综合性的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 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全面发展并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学中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作品欣赏等是对学生的评价, 也是学生学习交流的过程, 同时可以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彰显, 也使学生从情感上乐于参与, 产生极大的学习欲望。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09-01
教育部提出:“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我国如果不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加快发展,就会拉大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指出: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在中学列入毕业考试科目。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为此,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甘教委的信息技术课课本基本上是以应用为主,其中有基本技能操作(掌握键盘鼠标操作,了解操作系统windows的基本用法,上网搜索资料等)和一些日常应用很广的应用软件(windows中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软件,office系列中的word、PowerPoint和FrontPage软件等)操作。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几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
1、初识计算机,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
在学生初识计算机时,让学生们意识到认识计算机是一种文化,动态地看待信息技术知识及其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开端。如何让学生们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并对其进行护理呢?这就需将有关计算机的简单组成及原理,基本性能及操作规程,和其它注意事项向学生认真介绍,并要求作为信息课的基本技能来掌握。以前,笔者所在学校也曾发生过此类事情。
2、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语”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
3、巧用比喻,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的指导目标是: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计算机包括:键盘、鼠标、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常见部分。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中文名字叫中央处理器,英文缩写:cpu。形象的类比,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都学会了。
4、学以致用,使学生乐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1)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2)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5、因材施教,不妨让游戏和动画进入课堂
因材施教,在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低年级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高年级主要是信息搜索、加工、处理的能力的培养。有组织、有计划、有选择地把一些游戏引入课堂,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例如,运用windows中自带的“扑克”和“地雷”游戏训练鼠标的操作,运用打字游戏练习键盘的操作等等。当然必须注意的是,对这些学生的爱好要给予保护和正确引导,避免他们成为网络游戏的牺牲品。
6、用好小助手,减轻教师辅导压力
笔者大胆采用了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的效果。即示范操作后,一边巡视辅导,一边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然后运用广播功能展示他们的成绩,予以表扬,并宣布由他们作为教师的助手,一人或两人负责辅导一组同学。
7、探索求知,强调重点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活跃课堂,增强学生间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突出教学的重点。在探索式学习中,主要的不是对目标课题的学习,而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探索过程,是学习者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思维飞跃。
8、信息反馈,检查质量
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理论题、有框架的作业设计模式来检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情况和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或根据学生回答和作业设计所反馈出的信息,分析学生接受的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重点地指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对教学的进度、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性、教师教学方法、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教师依据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
初中生物教学信息技术优化策略 篇4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也使教育领域发生变革,初中生物教学也随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本文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机结合,分析生物课程教学的特点,充分利用教育技术的作用,帮助教师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物教学
作为当代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现代教育技术成为一项制高点,带动了整个教育领域多个领域的发展。推进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这是顺应教育时代发展的具体需要,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只有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真正提升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使教学课堂得到优化提升,为培养生命科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生物知识及技能。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图片、文字、音频及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呈现丰富多样的生物知识,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提出几点看法。
1营造愉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自然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这种情况下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好,接受能力强。如果是受到外界的强制才被动展开学习,学生的思维将会受到很大的局限,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生物知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搜集寻找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通过直观而丰富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过去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往往是教师依靠黑板、粉笔和书本,教学环境枯燥无味,所教的知识也不符合学生的天性和心理,这样的环境下,自然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如果将内容丰富的图文声像植入生物教学中,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会大大增强,这样丰富的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心理特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有关线形动物和原生动物这一知识点时,如果教师按照课本的内容再配合几张挂图,整个教学气氛会显得枯燥无比,不容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效果较差。而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后,这一现象就会得到有效缓解,教师可以寻找线形动物蛔虫在人体小肠内寄生的场景资料,采取模拟动态的形式配合讲解。这样的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教学气氛轻松愉悦,也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2整合教学资源,将教学延伸到课外
传统生物课堂上,教材是教师的唯一依据,教师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中心,教室是唯一的授课场所,学生的视野局限于教材上、教室内,学生学到的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并且也仅仅掌握了理论部分,学生并没有因此而掌握必要的技能。众所周知,生物是一门生命学的学科,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并且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生物教学可以由教室延伸至户外,将广阔的生活空间作为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让学生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随着新课标的实施,现代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丰富教学资源的有效手段,它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将学生带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将教材与生活有机结合,再配以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资源,让枯燥的生物课本活起来。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以唤起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生物学科的应用意识也逐步增强。学生的生物知识与技能可以得到同步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3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作为一门观察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生物课程应当以实验作为基本形式,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帮助学生培养较强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新课标的实施,对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尤其重视,针对实验教学的开展,新课标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现阶段初中生物教材应当与新课标实现同步,教师应当安排学生开展更多的探究活动,例如鼓励学生积极观察和思考,在实验中探究和调查,这些都可以促进实验的顺利完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实验都可以顺利完成的,有的实验会受到现实条件的影响,这是现阶段生物课程中开展实验教学的最大瓶颈。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模拟演示功能,对于受到现实条件影响的不可能进行的实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巧妙地讲这些实验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打破时空的限制,引导学生可以顺利观看实验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公共实验积极观察和思考,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获取和掌握,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例如,在生物课程中,显微镜是非常重要的实验仪器,它所能运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如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更多的实验。传统课程中,生物教师会将实验的要求及步骤
通过板书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学生并不能通过这种讲授方式掌握实验的真实情况,如何使用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以及粗细调节器等,这些都不是讲授能够传达的。无论教师讲解的如何清楚,学生也无法通过听讲掌握操作技能,很多学生会在具体操作中不知所措,不能准确进行实验操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依靠更加直观而形象的讲解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操作,并从中掌握基本技能,轻松愉悦中收获知识。例如,在在开展蚯蚓的探索性实验时,需要学生饲养蚯蚓并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及形态结构,这些实验并不适合在课堂中开展。为此,生物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在课下开展实验活动,还可以根据蚯蚓的不同阶段拍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课堂中可将这些拍摄的图片以信息技术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突破重重阻力,将蚯蚓的探索实验开展地栩栩如生,专业的实验课程自然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已经全面进入现代信息化时代,教师与学生改变了过去的传统学习及交流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由信息化带来的全新局面,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促进了学生生物知识与技能以及综合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金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景[J].中国电化教育,2004(12).
[2]严凤林.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福建中学数学,2004(09). [3]袁建敏,翟振宏,王玉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J].中小学电教,2004(01).
[4]梁芳.现代教育技术与幼师生物学教学整合的研究初探[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5]陈飞.多媒体优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和实践[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篇5
【摘要】:电教媒体技术虽然在我们欠发达地区的小城市运用还不是太广泛,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学校和社会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学校硬件(如幻灯、投影、电子计算机)设备的投入不断加大,我们还是想方设法把电教媒体技术运用在化学教学之中。本文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电教媒体技术在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化学实验效果、辅助学习总结、深化反馈检测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举煅烧石灰石、稀释浓硫酸、O2的实验装置课件、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等实例说明了采用电教媒体技术进行化学课堂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采取的对应措施。
【关键词】电教媒体;教学过程;教学难点;措施
目前,由于我校电教设备已配备有幻灯、投影、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及电子计算机等。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谈几点做法和不足以及采取的措施。
一、电教媒体优化教学过程
㈠、使用电教媒体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同时使用视、听觉,能明显地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在化学课堂教学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来刺激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使其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以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给学生以 1 置身其中的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及规律,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极大兴趣。比如,在讲“煅烧石灰石”时,运用多媒体的缩影作用,把开发、煅烧石灰石、技术人员检验煅烧后生成物的成分以及于谦的名诗《石灰吟》,用图像、声音、文字动态地展示整个过程,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煅烧、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讲“碳的化学性质”时,我将课本中古画放大复印,上课时展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模型的展示、挂图及活动挂图的合理运用,均是一些简单却不失为有效的教学媒体。
但是,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中,如果一味地追求使用媒体,整个课堂教学变成视频图像,或频繁地更换媒体,都会成为教学的干扰因素。因此,传统的教学媒体也无需都被电脑取代。如讲“煅烧石灰石”和“碳的化学性质”时,我只把煅烧石灰石的过程和古画作为教学情境在教学前引入,达到把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中去就可以了。
㈡、使用电教设备可以提高化学实验效果
投影是在投影仪上进行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经过投影可以得到形象放大、清晰、真实的实验现象,因此可以大大提高演示的实验效果。实验现象经过投影可以放大几倍,使教师中远离展示台的同学也能清楚的看到。有些实验只有细微的变化或变化现象不太明显,如果通过投影放大,可以清楚的展示在屏幕上。一般我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都是从侧面观察实验现象,而有些实验则需要俯视仪器内部才能较全面的观察到化学变化中的各种变化。使用投影仪竖直投影时,银幕上的影象是,侧视观察到的现象,投影仪水平投影时,银幕上的影象是俯视观察到的现象,因此可以根据需要选不同的角度观察,方便快捷。如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一般是在烧杯中进行,水面与学生的视线持平,学生从侧面很难观察到完整的实验现象,我采用投影仪水平投影,学生可俯视水面,能很好的观察实验现象。计算机可以对有毒害物质出现的实验或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进行模拟,可以避免毒害物质对师生身体的损害,减少实验消耗: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创设教学情景, 可以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渲染气氛, 学生看后印象深刻。下列错误操作都可用动画来模拟: 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液体沸腾飞溅;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发生装置的爆炸;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水倒吸试管炸裂; 加热装有液体超过容积1/3 的试管时, 液体冲出管外等。学生看了错误操作的动画演示, 对错误操作的原因及危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这些限于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用多媒体模拟,也是可取的;或者实验中涉及有毒气体的,我们可以事先 做好实验的实录,到时再播放。
但是,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化学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化学实验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所以说化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我主张化学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享受第一感觉。
㈢、电教设备辅助学习总结
在九年级化学总复习时,运用计算机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例题、练习制成一个CAI课件,即可增大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进行O2、H2、CO2实验装置及相关练习部分的复习中,用传统的方法若把装置图画在黑板上很浪费时间,用一些挂图,又没有动态效果,如果制成CAI课件,只需一按键即呈现出来,运行极为方便。也可制作化学实验常见的仪器素材库,根据每节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组合实验,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在总复习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充分以导为主,启发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九年级学生大多十四五岁,他们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如果整个过程完全使用多媒体教学,那么很有可能扼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㈣、利用电教设备可以深化反馈检测
快反馈、强矫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利用计算机贮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方式、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以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 过程。调用计算机题库中的试题,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练习或考试。练习或考试完后,学生可以调出参考答案,及时找出问题的所在,起到教师面批的效果,而且还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编拟试卷,可随时修改,随意排序、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帮助分析试卷、分析成绩;通过各种成绩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弥补不足,强化优势。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把试题审核一下,试题不仅要包括化学课程标准的全部知识点,而且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帮助,这样,就要求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设计程序,而要编程序,难度大,由此需要有一个CAI教师备课系统,使教师便于选择、存储、检索加工组成课件。可是,现在许多教师不具备这种能力。还有,在使用计算机时,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如问学生期望的问题,用赞美的信息肯定学生。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容易接受。
二、使用电教媒体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九年级化学教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九年级化学教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利用电教媒体自身优势,把电、光、声、形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在动和静、虚和实、局部和整体、外表和内质之间进行转化,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充分显示出来,有利于多角度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 理。例如,在讲授初中化学第二章《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这节课时,我运用两台投影仪模拟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运动情况。学生在投影银幕上看到钠原子核外离核最近一层排有2个电子,较近一层排有8个电子,最远一层排有一个电子,通过投影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运动情况。这时教师指出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运动是这种情况,那么其他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运动情况如何呢?通过投影解题,学生饶有兴趣,急于学到新知识。如用微观知识解释化学反应时,利用电脑动画模拟“氢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别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水分子”的过程。
但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中,既要注意画面的设计,不追求过分刺激而忽视教学效果;同时又要注意,表象不能代替经验,不能片面追求化难为易,而忽视对学生思维的敏捷和深刻性的培养,应在丰富的计算机表象基础上,给学生思维设置一些坡度,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如讲授《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和用微观知识解释化学反应时,我先让学生想象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运动和“氢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别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水分子”的过程,等学生做出不同的回答以后,再出示投影和电脑动画。
总之,我只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化学教学和教学难点突破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新课程改革和实验向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中,不论是中小学硬件设施,还是教师的现有的技术水平,以及相关配套的软件资源,都相对不足,因而不能很完善地为实验课程改革服务。因此,要实现在多媒体环境下对化学教学取得更大的效果,需要我们的共同参与,并真诚地献身于这场改革之中。
参考文献:
[1]范宁,左靖,钱玲.教育游戏中兴趣体验的激发与维持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1,(295):72-75.[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作者简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篇6
一、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要求学生具备动手实践的能力, 所以教学直观性是很重要的。但在传统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一点, 大篇幅的口头讲解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 导致学生听得糊涂。当需要亲自动手时还不知道从哪下手, 教学效率低下, 因此, 我们要注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利用多媒体先进技术辅助教学, 将抽象的操作指令与操作结果用多媒体投影仪形象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既有助于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效率事半功倍。特别是在学习Office办公软件和Windows操作的时候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尤为突出, 教师在讲操作步骤的时候用投影仪进行详细直观的讲解, 学生看得清楚, 理解记忆起来就会轻松容易得多, 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例如, 在学习利用Word制作表格的时候, 笔者就将操作步骤用投影仪进行了演示, 在Word中定义一个表格, 对表格的边框和页面进行修饰和调整,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兴趣, 笔者在“艺术型”的讲解上进行了具体直观的演示, 这时学生就会发出惊讶的呼声, 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再将时间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自主制作一个Word表格, 主题就为课程表, 看一看哪位学生设计的表格速度既快, 页面又能美观, 在大家积极参与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处于活动状态, 这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再如, 在学习Excel这部分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掌握求和与求平均值的方法, 笔者利用投影仪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已知表一中有以下数据, 求这些数据的平均值。要求学生既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口算的方法, 而教师则利用Excel中的函数计算, 结果无论是用笔算的学生还是口算的学生都没有教师计算的快, 于是学生都想知识教师是如何计算的, 在大家跃跃欲试的情况下再导入学习函数法, 指导学生用Excel的“粘贴函数”来计算数据的平均值与总值, 在积极思维活动下, 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学习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激发潜能的过程,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成长空间,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发展特点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满足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基础上实现潜能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 在不断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突破, 促进自我完善与成长。例如, 在学习Microsoft Word时, 可以以编排考试试卷为例, 将制成的局部作品给学生展示, 让学生有个参考对象, 为了锻炼学生能力, 在字体、标题、字号和页面设置这些基础内容外, 还可以让学生自主研究分数、大于小于号、根号以及文字对齐的操作方法,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思考, 大胆尝试, 在经历多次失败之后才能完成基本操作, 看似浪费了教学时间, 但实际上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掌握的技能会更加牢固, 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护。
三、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无论再好的预设都无法避免偶发性事件的发生, 虽然偶发性事件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但如果我们能够处理及时, 偶发性事件还会成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为我们所用, 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利因素。其实, 正是学生的变化导致了偶发性事件的发生, 这是学生学习反应的一种表现, 教师要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及时的回应, 增强对学生的了解和关注, 特别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 教师更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灵活调控课堂, 保证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开展。例如, 笔者在教学利用Word排版时遇到了这样一个突发状况, 当学生快要完成作品向老师提交时机房突然断电, 这个时候学生都很沮丧, 更感到惋惜, 但这时笔者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引出如何及时保存避免文档丢失的方法, 将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吸引到另一件事情上来。再如, 当学习制作演示文稿时, 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课而去看照片, 这时教师可以及时对教学计划作出调整, 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漂亮相册的PPT, 将学生的兴趣重新调动起来, 重拾学习的动力。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篇7
一、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1、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明确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2、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
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
二、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实自己
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轻松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才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心服口服,从而轻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三、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信息技术教学要采取分层教学
在实际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受遗传和后天环境及教育均衡程度的影响,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研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潜能的差异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他们电脑基本功扎实;b层为中等生,电脑基础一般;c层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或没有。上课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課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喜欢上理论课。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信息技术课大部分时间是在机房上课,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教师忙不过来,也就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我大胆地采用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然后运用广播功能展示他们的成绩,予以表扬,并宣布由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一人或两人负责辅导一组同学。这样做减轻了教师的辅导压力,使教师能有重点地辅导某些方面的问题或某些同学,解决了辅导不过来的问题,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保护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好意思问老师的学生,可以问同学,既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同学问的友谊,且学生间的辅导自有特点,也易于交流,有时比教师指导的效果还要好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得到了提高。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浅谈 篇8
【摘要】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发展,我国从2004年开始在部分省市启动高中课程新课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了很大的变化.在我市新课改实施的第一年,我们更应认真学习新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去不断地探索,研究,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对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一些认识.【关键字】分层教学 任务驱动
建构主义 【正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阐述了在新课标、新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1.打破模块──分层学
传统课程受大学教学方式的影响,严格按照计算机的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进行教学,初级阶段学习一些概念、原理和基本技能,然后再进行解决问题模式的高级学习。比如先学操作系统,后学应用软件,先抽象,后具体,好象学生不学操作系统,就不能使用计算机。现在是信息化的社会,有关信息技术的名词、术语,已经成了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已经成了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基本能力。因而,让学生了解或使用信息技术就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由于受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心理和生理特点的限制,不应一开始就向学生介绍系统的信息技术知识。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目前高一新生的现有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完全按新教材统一授课,必然会有部分学生跟不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分层教学.将学生分为A,B两类,A类学生是大部分操作能力较好的学生,而B类则为操作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学生.对这两类的学生,我们要区别对待,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A类是大部分学生,高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主要是按照教材组织教学,让他们通过学习对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整合升华,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高一必修课的主要教学任务.B类学生是高一新生中的弱势群体.由于硬件的原
故,初中没能按要求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使他们没有学习高一新课程的基础.在高一必修课的前半阶段,我们要更多的关心这些学生.在布置练习和任务时,要和A类学生有所区别,让他们通过学习也能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在课堂上要安排出适当的时间和条件对这些学生进行辅导,让他们学习本应在初中就该学习的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操作系统的使用,word,excel等软件的使用等.可以采用老师讲解,其他学生帮助,通过电子教程自学等多种形式快速提高他们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除了A,B两类学生,我们也应关注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如对编程,动画制作,网页制作感兴趣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2.任务驱动──做中学
传统的观念认为学和做是两个过程,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应用是两个过程,必须先学了,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按菜单进行讲解,把菜单上的项目一条一条的逐一介绍,学生听起来空洞、枯燥、无味,离生活、学习相距甚远。本来是学生最喜欢的东西,却让学生越来越感到乏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是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师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但这都不应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配合、促进他们的探索过程。
3.学科整合──综合学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其实用价值,即与其他学科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不是单纯的学习计算机操作,而是要培养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它必须与其他学科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成果。比如图像处理与美术的结合,文字处理与语文的结合,多媒体展示和网页制作必须与美术、音乐、文学、其它各学科、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还要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思想品德的教育结合起来。
4.主动探索──自主学
新课标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怎样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充分地相信学生,有的教师老是对学生不放心,总认为我不说,学生可能就做不好,甚至不会做,其实学生的潜能是很大的,就看教师怎样去发掘。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对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方法指导,为学生构建向上攀爬的支架。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网上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为自主学习提供了的很好的研究平台,同学们可在计算机上尝试各种操作,不怕操作错误,而且计算机还可以即时反馈。
5.互相帮助──合作学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者与环境的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建立协作小组。通过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与辩论、结成伙伴、竞争等形式,使得
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同学和教师都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沟通,启发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这样的协作学习,使学习者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大家(甚至于教师)共享。【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李建平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肖川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何克抗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篇9
浅谈体验式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
常宁市水口山希望中学
吴方萍
摘要:近几年来,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育已全面进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不但承载着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能力的任务,还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的重任,探索体验式教学策略是否适合信息技术课堂,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好的向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转化,是更好的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字:信息技术 体验式教学策略
一、学校教学环境分析
硬件:我校地处常宁市松柏镇,属于农村学校,校内有学生多媒体计算机房一个,42台学生用计算机组成一个局域网,学生中家有计算机的不足5%。
软件:我校校园网能与因特网相连,信息技术老师可用的教学资源、学生用的素材大多数来源于因特网。
教师和学生情况分析:我校师资力量良好,青年教师占一线教师的70%,本科以上学历有40多人,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基础薄弱,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结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在我校信息技术课堂上开展体验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各自的特长,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体验式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
我们必须大力研发信息技术教与学的新策略。在传统上,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需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即可。而体验式学习则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认为没有这种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非理论型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究和合作,更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因此,加强学生的动手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一条超时空的隧道,把网上的和光盘里面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广阔天地,提供了学习环境,增强了对学生思维兴奋点的刺激。多媒体能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视听辅助,十分有利于增进理解,唤起兴趣,强化记忆,加速学习者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多媒体的动画画面所展示的仿真环境使学习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时,学生活动多以先观看后参与为主,通过展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信息,给学生营造创作的情景,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多媒体的使用一方面给学生创设了机近真实的环境,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了对多媒体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常采用的是体验式教学策略和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为完成任务的各个阶段设计不同的,富有创意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去体验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完成实践任务。此外,教师还应该抓住教学过程中的适当时机,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自评,相互观摩与学习。比如,在 我的一节flash课上,要讲“元件”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在flash中非常重要,但是单纯的讲解会使学生感觉很枯燥,也没有多少兴趣,因此我就先制作了很多简单的运动渐变动画,学生们看了之后都很喜欢,感觉也很简单,他们都兴趣大增,我便布置了实践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制作运动渐变动画,他们各个小组都兴趣盎然,利用原来所学的知识,积极探索,但是没有一个小组制作成功,大多数学生开始问:“我为什么不行呢?为什么我们制作不出来呢?”这时,我提出了元件的概念,并告诉他们必须把要运动的对象转化为元件才可以,同时还讲解了元件在flash中的重要性,学生们恍然大悟,按照我说的方法,又通过各组间不同同学的合作,制作出了精美的作品。但遗憾的是,这节课时间太短了,这个方案最终没有落实,缺少一个关键的强化反馈环节。我本来还设计了学生作品评价方案,包括学生之间的组内自评和组间互评以及教师评价,通过学生的展示及讲解,让每名学生真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中借鉴学习到他人处理事情及问题的方法。总的来说,这节课在教学策略上的应用不是很好,学生的体验只停留在第二个阶段,没有让学生在新情景中形成新的观念,也没有经过再反思,形成新经验的过程。但这是我的第一次教学策略尝试,我悟出了体验式教学策略的优势所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每个人发挥自己的特长,亲身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育结果学生终生难忘,我想这就是教育最大的收获吧!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英语;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逐渐地深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并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在初中阶段,英语的学习至关重要,为今后英语水平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的时候,需要将信息技术充分地利用到其中,对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策略进行创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1.丰富教学手段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的手段更加丰富,利用教学课件以及数字化的教材,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体现教学素材的多样性,让学生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拓自己的视野,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初中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利用不同的教材主题结合相关的影片视频,通过电影和视频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同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还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作为一门语言教学,只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2.激发学习兴趣
英语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也是为了自己的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才能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传统的英语教学当中,教师只能够利用纸质的教材增加学生的英语知识,但是受到资源的限制,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有效地激发出来。现代电子产品的使用者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的特征,教师若是继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满足现代学生的多元化信息需求。
3.实现师生教学互动
现代学生在小学三年级就初步地接触电脑,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初中生都基本能够使用电脑,教师可以借助媒体技术实现家校互动,利用微博等信息软件进行教学互动,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来进行,学生也可以利用QQ等信息交流软件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展开个性化和自主式的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教师的指导开展自主学习,能够极大地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合理的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在这个平台中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出来,教师只需要从旁进行指导。初中英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课堂进行了有效的创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取学习的材料,与教师在微信平台上实现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的年龄有关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普遍集中在年龄层次较低的人群中,年轻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所以在现代教学中,年轻的教师更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手段,而年长的教师固守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懂得创新发展,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教学的质量,逐渐地丧失了教学和学习的成就感和新鲜感。
2.教学课件完全取代黑板
部分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的时候,只利用课件这一教学手段,没有开展合理的互动板书,光凭课件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虽然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但是却没有改变其本质,利用信息技术继续展开填鸭式的教学,无法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3.无限制分享学习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但是在分享信息之前没有进行合理的过滤,以至于学生接收的信息量过大,并且由于信息泛滥无法有效地吸收,对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没有帮助。微信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泛滥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教师若是随意地分享信息将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4.人机交流取代师生互动
初中英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课堂交流,导致传统的师生交流频率逐渐减少,最终变成教师与机器、学生与机器之间的互动,不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困惑,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则需要从旁引导,只有加强师生互动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信息技术的利用不能只让学生对着电脑开展学习活动。
三、如何实现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策略创新
1.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阶段中学校的领导需要发挥导向作用,把握教学方向。首先,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和学习上的交流,将最新的教学理论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最终得到新颖有效的教学理论;其次,初中英语教师需要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促进正确的教学方向和路线的形成,将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当中,最后促进英语教学的快速发展。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Unit 1 Playing Sports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开展有效的练习:T: OK. Now you can use the key words above to act out the dialog in roles.教师先进行示范,引导学生开展计划操练be going to+do句型,而后开展对话:
T: S1,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term?
S1: Im going to learn English better.
T: What about you,S2?
S2: Im going to study math hard.
T: Oh,its a good plan. S3,do you know what your partner is going to do?
S3: Yes. He is going to learn rowing.
T: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what you are going to do this term.
通过科学的教学计划的制订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有效掌握。
2.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当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具有重要性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教师需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重点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开展信息化的英语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容易遇到困难和瓶颈,在学习的时候容易形成沉闷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和谐自然的课堂氛围,利用多媒体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影片的展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通过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对话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更加了解英语这门语言,更愿意去学习这门语言。
3.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课堂内容的丰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在教授“our world”这个单元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找寻汶川大地震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在世界的面前是多么渺小,通过对图片的赏析,教师可以自然而然地贯穿知识点的讲解,补充信息,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总结和反思教学结果
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总结和反思,只有对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总结,才能够反思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完善,并且通过教学效果的反馈,更加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于对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同时也要让学生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学习心得这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最终实现自我提升。
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策略创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在信息时代也需要秉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水平,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与英语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郝月梅.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模式研究[J].电子测试,2015(18).
[2]滕微.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整合实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4).
[3]孙芸.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0).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推荐阅读: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10-17
信息技术教学初中英语05-15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德育05-28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刍议11-20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09-21
对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分析与思考00010-11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思考与探讨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