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2024-09-05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初探(精选10篇)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篇1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作者/张艳

荥阳三中,河南荥阳450100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全面普及的信息时代。掌握信息技术技术已经是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必然需要,且已成为当今合格人材的必备素质之一。而要想学好信息技术,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不可忽视的基础。下面是本人就几年来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一些经验心得,对如何更好的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动力源泉

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自发探索信息技术科学,培养信息技术素质,打好信息技术理论基础和基本操作技能。所有学生能熟练进行信息技术基本操作,对常用软件熟悉。使部分学生将来能成为信息技术专家性人才。初中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我们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要注重激发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尤其是实践和创新能力。老师则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突出重点,联系实践,切忌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完全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状态。如果说理论教学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教学的实践性。那么教师就应该使所教的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践。并且能够指导实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理论指导实践的可行性。在初中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基础理论教学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但实践教学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十分重要,教师必须努力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上机实习。掌握操作技巧,增强操作技能,使学生体验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从而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验证、巩固和深化。

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技术与前几年一些书籍中曾提到过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概念不同,后者只是将几种媒体加以简单的.组合(如把幻灯、投影、表格、声音、录像加以组合)。今天的多媒体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把语言、图像、视听等技术集成在一起,而且能双向传送,使同一信息通过用图形、文字、数据、表格、声音等多种方式显示出来。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可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决定,学习内容、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预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与这个过程。在多媒体教学教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在和信息技术的交流对话中完成的,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在多媒体教学中,信息技术能按照学生的要求提供信息,同时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判断、调整或修改学习方案,提供适用的教学内容。这种智能化的交互特征是传统的教育媒体很难做到的。

四、联系实际设置悬念

上课时,教师可先提出―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悬念,让学生具有想解决问题的驱动心理,且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Excel中,教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就在我们电脑里,现在要求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出名次,你们该如何应用Excel处理这些问题呢?”引出Excel 应用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 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又如:在讲Word 操作技巧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电子板报?”同时展示给学生一个图文并茂的纸质板报。能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学习热情。教师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信息技术确实有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五、给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作业

学生之间有着各不相同的个性差异,对于同一本教材,学生的兴趣点也是有差异的。在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表格做得特别漂亮,有的学生设计的网页特别有个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有的放矢的给学生提供多个作业项目,并不要求全部做,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给学生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机会,并把教材中没要求讲解的,应用软件能够支持的操作,作为附加分,鼓励学生用心地学习和制作。当他们如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把有些同学的特色作品向全班同学展示出来,激发学生互相学习。竞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水平。此外,教师还可以保留一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向别的班级和下一届学生展示,以鼓励其他学生学习,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不能够完全按照常规科目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跟上信息技术软硬件发展,尤其是软件的发展。教学方法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让学生自己动手,以其是否熟练地掌握操作方法为标准。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新性,最后,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篇2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如学校领导和负责人不重视这门课程, 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学配套设施的配备, 制约了教学, 如信息技术教师素质不高,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不重视等。在这些因素中, 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因为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当, 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提不起兴趣, 进而导致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学生的操作技能得不到提高等, 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二、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策略

要想真正改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必须要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 下文主要介绍几种能够激发学生信息技术课学习热情, 能够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的教学方法, 旨在改善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低效的现状。

1. 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与学习目的的明确。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兴趣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知倾向, 因此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以及学习目的的明确是极其关键也是十分必要的。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较强、好动等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这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做一些小小的变动, 诸如更换桌面图案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以往枯燥的学习氛围。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让他们明白, 信息技术可以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好帮手, 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2. 硬件设施的完善与配套。首先, 学校应当加大对信息技术课程硬件设备的投入; 其次, 还要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与人员, 即在计算机出现故障的时候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维保, 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也应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 等等。只有从师资水平和硬件设备两个方面进行管理和提高, 才能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模式的改进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应当顺应新课改的要求, 进行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运用小组学习、互动学习以及网络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做到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如采用案例教学。如在学习“数码照片的合成与修饰”时, 学生在掌握Photoshop知识方面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不同的情况, 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例如大部分学生的Photoshop基础知识比较弱, 操作不熟练, 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参考步骤或者是简化操作步骤和要求。如果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熟悉Photoshop操作过程, 教师可以加大作业的难度, 让学生叠加多张图像等。

三、结语

总之,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爱学; 要善于创造条件, 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能学;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让学生会学,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因而使得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理念得到渗透和实施。虽然信息技术在中学中是一门崭新的课程, 但是它的应用将逐步渗透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同时对于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就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实际探索了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策略, 以期能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尚美英.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途径浅析[J].赤子, 2015 (12) .

[2]张会江.浅议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对策[J].中学时代, 2014 (21) .

[3]何天乐.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 培养合格人才[J].成才之路, 2014 (17) .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兴趣;方法;操作

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项融知识性和技能性为一体的基础性学科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相比较它的教学理念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思想都远还没有定型,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又具有几个非常突出的学科特点:突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因此,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最初对计算机都充满着好奇,都非常想学,但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记忆,且枯燥无味,难度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日益减退,这时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近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的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对学生加以引导、扶植和培养,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比如在介绍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系统时,在学生不熟悉计算机的情况下,可预先示范改换桌面图案或背景、改变图标下字体的大小、随意拖动任务栏和调整窗口的大小等等,让学生感知Windows系统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计算机操作系统时,由于Windows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强,有些学生在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会在上机时做出一定花样,诸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移动或改变桌面的背景等等,这时老师可请这些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学生不仅通过相互传授了解更多的内容,也激發了更浓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要告诫学生,一些随意操作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不能随意改变系统设置。

在教学中,采用兴趣激励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习,不仅效率高,还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从而学习兴趣进一步深化,形成良性循环。

二、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

目前,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就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把每一个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来逐步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中文Word2000的功能和使用”一章时,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2000的基本概念和如何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2000的图形功能;(5)Word2000的表格功能。“任务教学法”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教学有时不易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因此,在下达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操作过程中把握知识点,在完成任务后指导解决难点,共同归纳任务中涉及的知识、概念,使之系统化。

三、利用益智游戏,渗透寓教于乐

爱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很多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往往会在老师不注意时,偷玩游戏。我的做法是把学生最喜欢、最热衷的游戏引入课堂,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势能转化为动能,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把游戏作为教学的手段,以富有趣味的途径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提高操作熟练程度。

四、注重教学演示、加强同步操作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性学科。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就成为许多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就是教师边讲解边操作示范,操作过程一步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感知、模仿和操作,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领会操作要领。比如,在学习窗口的基本操作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边讲解边操作演示窗口的移动、最小化、恢复、组织和关闭等,学生边听讲边进行同步操作。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亲自上机实践,既掌握了操作技能,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上机实践课,加强分层指导,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构思、创新的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训练,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自学和应用能力。

五、恰当使用课件,注重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法是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学软件一般具有界面生动活泼、形式新颖、直观效果强、个别化学习特点突出、操作性和交互性强等特点。利用这种软件辅助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多种感官刺激中获得认知,因此,CAI教学法备受教师关注。这种方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实施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教学软件,为讲授课程内容服务;其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学软件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教学软件只是教师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工具,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才能使CAI法真正为教学服务。

常言“教无定法”,这是指在教学上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一节课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结合,因此对于信息技术的新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篇4

篇一: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论文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论文

摘要:在采用分层教学时,一定要综合分析学生的情况,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要促进学生整体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不能导致两极分化的后果。

在二十一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掌握信息化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想在工作岗位处于不败之地,或者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掌握信息化技术是谋求发展的基础。为了给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优秀人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舞台上“各显身手”,积极推进教学创新,提高学生信息化技术的能力。笔者也不甘落后,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分层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作用。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起步时间不长,是个“新鲜事物”,虽然奋斗在一线的教师努力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它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成熟的教学体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难于取舍。信息技术在初中阶段是一门“副课”,所以学校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很多学校,一般是每周安排一节课。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初中阶段的总课时量为68个学时,教材也是根据这个课时也编排的。由于实际课时量的不足,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时很难取舍。只好 篇二:初探初中信息技术分层复式教学

龙源期刊网.cn 初探初中信息技术分层复式教学

作者:于建玺

来源:《新一代》2014年第05期

摘 要:目前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学方式无法再沿用旧的方式时,提出使用复式教学的方法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复式教学。这分层复式教学体现在多个方面:学生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课堂教学的分层、课堂练习的分层、测验的分层和教学评价的分层。本文主要讨论如何进行分层复式教学,以及进行分层后如何安排教学,来提高分层复式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层复式;教学

一、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分析

信息技术课没有中考高考的压力,但是它难上,难在于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为没有中考高考的压力,以至于各方面不重视。对新生进行调查统计,有些小学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而有些尤其是城里的小学,在三年级至六年级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就此学生之间的差异可想而知了。

2.家庭学习条件各不相同有的从小就接触,堪称“电脑小专家”了,而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3.学生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学生求知欲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大部分学生则是被动地学习,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

4.学生自身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等。

二、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探索 1.直观感知法。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主机箱内什么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然后再简单地解释其作用。这样学生就能对教材中基础知识部分很轻松地掌握了。

2.对比、类比讲解法。如讲授资源管理器,可通过观察“我的电脑”窗口界面的不同来进行对比,加强学习的效果。再如“复制”、“移动”文件或文件夹时,运用对比教学法,教学效果不错。

篇三:初探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初探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摘要: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也很不一样,来自不同小学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很大。因此本文针对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学方式无法再沿用旧的方式时,提出使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分层教学体现在多个方面:学生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课堂教学的分层、课堂练习的分层、测验的分层和教学评价的分层。本文主要讨论如何进行分层,以及进行分层后如何安排教学,来提高分层教学效果的。关键词:分层教学、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原因其他学科的老师说计算机课好上,是因为它没有中考高考的压力。而计算机老师说它难上,主要难在于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为没有中考高考的压力,以至于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不重视,把他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笔者对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进行了一个调查统计,了解到有些小学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那么这些学生可能就没有碰过电脑。而有些尤其是城里的小学,在三年级至六年级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那么这些学生等于比前者多学了4年电脑,那么差异可想而知了。

2、学习条件各不相同,条件好的学生,自己家里已经购置了电脑,甚至从小就开始接触电脑了,成为了一个“电脑小专家”了,而另外的学生,除了在学校上信息技术课时有机会接触电脑外,没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3、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

4、学生自身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等。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的限制,出现了好的学生,接触电脑早,基础好,学习爱好高,接收能力强,自学能力也相当好,有了这些基础后他们的学习是非常顺利的;相反,另一部分学生,他们接触电脑的机会很少,或者对电脑并没有什么爱好,接收能力也相当差,课堂习惯又不好。针对这一现象,假如仍是用老的教学方式,将相同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差异性很大的学生,势必会造成好学生吃不饱,教师的过多讲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不利于他们的更进一步发展;差生则会认为讲解进度太快,自己无法跟上,以至丧失了学习爱好,越学越差,形成对信息技术课的惧怕心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差异大的学生进行分开教学,成了势在必行的方式,由此笔者想到了分层教学。

二、分层教学的概念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先后达到目标要求。分层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在于: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素质教育的三种特性:基础性、全体性、发展性。

2、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解决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矛盾。

3、重视中学生在由少年到青春期过渡阶段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品格的不稳定性和知识、智力、能力与行为的差异性。

三、分层教学的实验笔者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把七年级、八年级各一个班作为实验班级,那么,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分层的呢?首先,笔者让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填写一个调查表,了解学生有没有学过电脑或者有无参加过爱好班、学过哪些知识点、家里有没有电脑、对学习哪些内容感爱好,自己在电脑方面有没有什么专长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调查可以初步了解各个学生的一些情况,从而为分层做好铺垫。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会表现出一些分化现象。此时,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尊重学生意愿,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学生为优等生,他们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对电脑很感爱好,学习自觉,理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中层学生为中等生,电脑基础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好,但在学习上只求过得去,欠缺强烈的进取心。低层学生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在学习上往往也不努力。但是必须注重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实行升降级制,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为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机房中进行组织教学的,所以恰当的排位置也是很重要的。笔者将高层学生安排在机房的边上两排,而让中层和低层学生交替坐在中间两排,方便老师对他们的指导教学,低层学生碰到不懂的问题,从心理上说,愿意接受比自己稍微好一点或者差不多的同学的帮助,高层学生在一起学习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得到提高。这种排位置的方法,有利于老师上课进行组织教学,有利于进行个别辅导,也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由此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需要以下五方面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高、中、低三个层次的不同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就应该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把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比如,高层次的学生要求在知识目标上,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主要提高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操作技能,通过自学把握如书本中的开动脑筋、亲身体验或者课后的高层次习题;中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上,要求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略微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重点培养操作技能,把握的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把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践上要求能模拟完成相关的操作。下面以教学《打字练习》一课为例进行说明。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严格按照键盘指法,正确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对于中层次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把握键盘指法,正确快速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高层次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把握键盘指法,正确快速地输入26个英文字母和10个阿拉伯数字。、课堂教学的分层课堂教学的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例:在教学八年级《电子邮件》这一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采用几种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演示一种用Web方式收发电子邮件,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计论、研究其他收发方式就可以了,必要时再作一些指导和点拨。而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演示一种用Web方式收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之后,就要求列出并讲解其他一、二种收发电子邮件的具体步骤,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对低层次的学生,采用的方法则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先作一些演示和讲解,学生把握了最基本的Web方式后,再给出几个任务,让学生去尝试练习,必要时还要再做一些演示。、课堂练习分层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规定,一堂课学生的操作时间要占整堂课的70%,做到多练。可见课堂操作练习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处理得好,学生的操作能力将会得到飞速提高。因此,在分层教学中笔者很注重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比如:在做比如将一个文件从A盘复制到D盘题目时,针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不同的要求,对于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把握利用“编辑”菜单中的“复制、粘贴”命令进行复制,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要求把握3种以上的复制方法,中层次的学生要求把握2到3种方法。凡是提前完成本堂课操作任务的同学,可以让其担任老师的助手或者辅导员,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帮助,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测验分层在学完一个单元之后,让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练习或作品制作,有时可以给出一些附加题供学生选做。比如:在学完word后,可以根据层次差异设计出不同的题目。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如让他们制作一份有关宣传环境保护的电子小,并提出如字体、颜色、大小、布局、行距、页面大小、艺术字等要求,并提供网络,让他们上网查找收集资料。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提供几个样板和素材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设计一张电子小。低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样板和样板中所需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让他们模拟着做。、教学评价的分层由于采用了分层教学和分层测验,学生把握的知识点不同,为了有效的反映出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的进步,必须进行分层评价。假如再以一张试卷的分数来评价学生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效,势必会造成不公平现象,并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果也反映不出学生实际的把握水平以及提高的幅度。因此,笔者采用了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的方法,主要看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对

高层学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对中等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低等生,应该寻找其闪光点,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让提高快的学生升层,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经过接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同时,又有效的杜绝了有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很难把握,而有的学生却觉得所学的内容过于简单这样一种知识水平不平衡的矛盾,而且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基础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使优等生课课都吃得饱。分层教学开展之后,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了,不少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变得开朗活跃了许多。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的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爱好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把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顾小清、祝智庭、庞艳霞,《电化教育研究》2004.1《课堂差异分层教学策略》,孙建国,中国教育2002.9.20第4版《中学信息技术课分层导学模式的构建和实现》,钟和军,2001.6《分层教学实验告》,辛结容,2004.8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篇5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双龙街乡初级中学 陈云

现在,现代信息技术己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个个层而都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既是新世纪、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在新的技术环境下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进行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就分别从整合实践的背景意义、实践的结果与分析、实践的反思等方面谈谈。

实践的背景和意义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是适应当前教育形势发展需求的。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的发展。2001年7月教育部又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简称新课程大纲或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展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鉴于此,我们开展这一实验是顺应当前教育发展形势的,是于当前教育发展形势相吻合,相适应的。

2、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相整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初中数学教材中也出现了诸如“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等数学实验的内容。但是,目前国内的相关实验研究主要是探索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和初中数学教学中开设实验课的一般性操作。对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等问题,涉及得很少。因此,进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的研究,是全面推进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3、师生欢迎 我们设计了《教师应用计算机技能情况调查表》、《教师运用常见工具制作课件情况调查表》、《教师使用教学课件来源情况调查表》(共250份)、《学生对应用媒体手段教学所持认可度调查表》(200份)、《学生方面的调查表》(250份)、《教师对学科整合掌握情况调查统计表》(40份)。经调查统计发现:①教师应用计算机技能情况。有80%的教师会基本的WindowsXp操作,能利用Word或Wpsoffice进行文字处理的占67.6%,表明已具备制作电子教案和使用课件的能力,但是具有编辑、开发教学资源技能的教师比例还比较低,如会上网查找教学资料的占56.8%,会收发E-mail的仅占43.7%。同时年轻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青年教师在操作系统和网络技术方面占较大优势。②教师运用常见工具制作课件情况。约有60%的青年教师掌握了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课件制作工具,他们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的生力军,但目前他们的制作水平还很低,制作的课件缺乏交互性、动感等。③教师使用的教学课件来源情况。青年教师使用的教学课件中有10%的直接采用商品软件,有40%直接采用网上下载软件,有12%直接采用自制课件,这说明教学软件不足或质量水平很难满足实际教学要求,成为制约“整合”的瓶颈。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青年教师使用的教学课件中有45%采用加工改造后的教学软件。④ 学生对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大体上持欢迎态度。⑤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仍存在不足。⑥学生在除信息技术课外的学科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时间极少,让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自主探究开展交互式学习的机会每学期几乎没有。⑦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理解,但当前尚未达到我们的初衷。⑧学生自主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有待加强。⑨75%的学生对“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教学中持欢迎态度(包括非常欢迎),20%的学生持一般态度,只有5%的学生持不欢迎态度;30%的教师对“学科整合”掌握,15%的教师稍微会一点,55%的教师希望多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实验研究。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师生对于“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是很欢迎的。

4、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是打造新时期现代化学校的需要。我校是一所现代化的农村综合示范性中学,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流的省重点综合性中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现代化的学校需要现代化的设施和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技术,有现代化理念为指导的教师研究学校的发展方向,明确学校发展给自己的发展目标,然后将技术、理念、方向有机地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师师合作、师生合作、人机合作、生生合作,发扬合作精神,为较好地实现以上目标奠定 了基础;学校有一支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他们有各自的优势,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与应用相对有一定的难度,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不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的长处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以课件为依托,以丰富的知识为载体,可以将老教师丰富的经验和年轻教师计算机技术的长处,快捷地扬长避短;我校的学生情况是在张掖市普通中学中属于中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基础不很扎实,学习目的性不很明确,学习方法尤其不够科学,学习兴趣不高,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做文章,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做文章。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以其特有的长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起到独特的作用。以上情况表明:我校这样的校情,既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长处,也是短处。正因为如此,整合课题研究对于学校才更加重要与迫切,更有现实意义。通过整合实践,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篇6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以学生为主体,融合基于任务驱动式、探究式和互动式的团结协作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操作技能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采取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体系和手段,其评价方式可以是:过程性评价、无纸化考核、电脑制作能力考核等。

【关键词】信息素养 方法探究协作 互助 创新 过程评价 作品评价

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探索现代教育模式和方法,开发教材资源,已成为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我校已进入新课改第四年,以下结合自己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谈点体会,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早在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上,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作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大会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等重要文件。《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探讨

基于上述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要求,作为教学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只有根据学生的学情,探讨适合自己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目前,许多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或者漫无目的地让学生上机玩游戏、聊天、听歌等娱乐活动,停留在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主要内容阶段,根本谈不上信息技能和素养的培养,所以当前急需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研究,这也是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环节。

信息技术课比其他学科更具有现代教育模式和方式的特点,融合基于任务驱动式、探究式和互动式的团结协作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操作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最常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的特点是: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活动,随着解决问题的进程,学生就会掌握相关知识及操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生”为本,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在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究尚存的疑虑,达到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的目的。

下面从一个教学实例来简析教学中的几个阶段(PowerPoint使用中的《让幻灯片动起来》):

1、情景创设阶段: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根据本课的目标,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以课件导入新课,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升旗仪式》。《升旗仪式》的内容是以每周的全校升旗仪式为题材,我准备了两张幻灯片,一张是没有任何动态效果的升旗仪式,另一张是展现出整个升旗仪式过程,有各对象出现的先后顺序和动态效果:全校师生集合―升旗手出场―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的同学出场(选本班的真实人物照片)―学校领导讲话(也是真实的)―全校师生有序地离开。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欣赏,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学生每周都要进行的校园生活一幕,很自然的引出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学生自己就会提出“如何让幻灯片中的各对象动起来”的问题,也为学习环境的建立做了铺垫。因此,情境的创设不仅要适合学习主题,而且要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利用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接近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有利于本节课学习目标的提出。

2、问题分析和解决阶段:在以“学为主”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教师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想法,然后确定围绕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学习的内容,并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这一教学环节是任务驱动教学的核心,它要求教师设计任务时要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把教学内容融于其中,让学生有成功体验。

在这一阶段中,我没有直接讲述,而是精心设计了问题:要想让幻灯片中的各对象动起来,在哪个对象话框中可以设置?又怎样才能让他们按照我们的要求依序出现?有几种方法可以办到呢?然后让学生分小组看书学习,讨论,互助,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练习操作,尝试操作教科书上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以小组的形式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师生一起小结,学生回顾,明确操作步骤,整理知识,理清思路。

3、信息收集阶段:教师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线展开、筛选信息,确定学习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和资源,包括应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平时日积月累,利用课余时间,我搜集并制作了和主题相关的资料、图片,也鼓励学生自己在网上或通过其他途径收集一些适合自己作品的资料,并经过筛选后资源共享,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资源自主学习。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以适当的帮助。

4、协作学习、掌握提高、操作阶段:在自主学习环境下,学生通过“网上邻居”(或校园网)访问教师资源库,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的信息,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由科代表组织的小组长负责的小组讨论,分工协作,巩固提高相关知识及操作。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学生布置新的任务,利用所学知识,大胆发挥,创作自己的作品。

在本任务的驱动下,很多学生创作出了出乎我想象的作品,还有的对自己的作品添加了旁白,让作品更生动。在这颇富挑战性任务面前,学生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潜能,设计出了许多构思巧妙、创意新颖、图文声并茂的作品,在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的同时,又有了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这可是我们素质教育真正要达到的目的。在这一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通过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可以增进学生间的友谊,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同学间的互助也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5、反思评价、成果欣赏阶段: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要及时给以帮助和指导。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让学生交流各自的作品,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且学会欣赏他人作品。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适当做出点评,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知道自己的不足和亮点。通过对作品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创作乐趣以及成就感和荣誉感,树立自信心。

总之,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资源,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并且要及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特别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课前应精心设计任务,在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好坏难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科学,有层次感,由浅及深、由易到难,任务不能过小、过细,也不能过大过空,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认知特点,又要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当主角,在教师设计的任务驱动下,当他们在操作中遇到疑难问题就会极力想法解决,就会请教同学和老师,或相互讨论探究,无形之中也会出现团结互助,协作学习的氛围。

三、教学评价的探讨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思想,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评价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的理念、方法、手段都将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挥棒。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1]。因此,笔者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采取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其评价方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关注过程性评价: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件作品,教师可采取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自评中,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互评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教师点评,引起学生对亮点和问题的关注,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在评价引导方面,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巧妙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在教学中,我发现每次到评价学生作品时,学生很乐意并争先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其他学生也很乐意观赏同学的成果。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尽量让自己的作品更完善,有的学生尽管制作出来的作品并不那么好,但在做的过程中很用功,对此教师也应该表扬鼓励,让其树立自信,得到情感上的体验。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2、逐步建立无纸化考核系统。通过无纸化考试,既能提高考试效率,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目前我们已实施了两年的无纸化考试,一般一学期举行一次,分2课时完成。题库里一般准备的是一些选择和判断题,还有部分操作题,学生一做完试题就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因为是随机抽题,所以在学生看到自己得分比较低时,在有限的时间里还可以另抽一套题重做,达到自己较满意的成绩,如果还不满意,课后还可以利用空余时间重考,但有个要求:不管何时,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可以翻阅教材,还可以利用现有的上机资源完成,因有的题上机一操作就能有答案,这样有利于学生回顾巩固所学知识,达到了我们通过考试让学生巩固和提高的目的,毕竟分数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对学习有了热情,学会了怎样去解决问题。

3、开展多种形式的电脑制作主题活动,对其作品进行评价考核。例如:举办电脑绘画、电子板报制作、多媒体作品制作、动画制作、个人/班级/校园网页制作、机器人制作比赛等,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在近几年的各级比赛活动中,我校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凡参赛的学生都获得了各级各类奖项。组织这类活动的关键在于如何去组织,因为这些活动学生乐意参加,但需要时间和精力,需要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支持,现在学校的教学压力比较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也不少。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探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方法以及评价方式,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与总结,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和学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李连宁:《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级研修班上的讲话》(9月26日)

[3]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4]李维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改革》(.1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学,实验课程

一、初中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化教学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实现教育的多媒体化、教学的网络化和管理的标准化, 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深入学习信息技术能力的学生, 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要职责, 因此, 在初中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初中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是整体教学的需要。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体现了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对初中整体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初中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是满足整体教学需要的重要措施。2、初中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带给了我们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为正常教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因此, 初中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3、初中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是促进教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目前初中教学发展很快, 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达到要求, 所以, 我们在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同时, 要在初中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程。

二、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考虑到初中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 我们必须要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 要采取多种措施, 保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取得预期效果。通过对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情况分析来看, 要想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念。

在任何一门学科中, 教学理念是教学的灵魂所在。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学理念, 才能有效指导教学实践, 才能保证教学取得积极效果。所以, 我们要想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就要从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念做起。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教学作用。信息技术要注重素质教育, 强化“双基”的落实, 挖掘素质教育的潜能, 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础性工具。 (2) 树立创新理念,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课程有自身的教学规律、教学特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提出任务和问题、假设构想,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发展思维, 开拓创新。 (3) 树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导作用。利用教师的权威性进行言传身教, 掌握计算机文化教育的主动性, 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促使学生对外来信息进行有选择的获取、传播, 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上信息, 这样学生上网吧玩游戏的现象就能得到有效控制。

2、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由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因此我们在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时候,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建立培养兴趣和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考虑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我们在创新教学模式的时候,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要以此为核心, 建立相应的教学模式, 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

(2) 建立尊重学生个性,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 要想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 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努力构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体系。

(3) 应用多媒体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以技术为主的课程, 要想取得课程的实效性和预期的教学效果, 就要与时俱进积极应用多媒体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

(4) 采用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 巩固课堂知识。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创新中, 由于该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 因此要想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 就要采用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 有效巩固课堂知识。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创新取得的积极效果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都得到了巩固和创新, 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保证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更具实效性, 满足课程的教学需要。所取得的积极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教学创新,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教学创新的目的是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使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加适合教学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创新,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2、通过教学创新,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效性得到了保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和相关能力, 通过教学创新, 教学目的得到了强化, 教学手段得到了增强, 最终使整个课程的实效性得到了充分保证。3、通过教学创新,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从作用上来看,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为初中教育提供新的教学手段的参考, 为初中学生提供了解新技术的途径, 鼓励学生学习新技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创新,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来看,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想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 就要明确课程开展的必要性, 要积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并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 从根本上保证该课程取得一定的教学实效性。因此, 我们要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 努力创新教学思路, 保证该课程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燕芳;;做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J];中国农村教育;2010年10期.

初探有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篇8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以明确的任务驱动为目标,在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的环境下,让学生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新的知识。任务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同时任务的制订要充分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初一学生在学习“表格制作”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仿照课程表,设计一个10行5列的空表格”。这个任务就包含插入空表格、合并单元格、表线添擦等子任务,在完成这些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表格的插入、行列的删除、表线的处理等操作就会逐步熟悉,从而达到本课时“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单表格方法”的教学目标。

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要做好对学生上机过程中的个别指导和答疑工作。学生之间水平存在差异是个普遍性问题,再加上具体操作的多样性,导致不同学生往往会遇到不一样的问题。以制作小报为例,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对“艺术字”的基本编辑方法不是太清楚,有的学生对应用图片、自选图形的组合、美化不了解,有的学生对图文混排的方法不熟悉……如果都采取“一锅端”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而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就很有必要。

二、探索发现式教学法

“探索发现式教学法”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设置疑问为出发点,以学生探究问题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思维,通过情感体验、实践尝试、独立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完成知识的学习。“探索发现式教学法”一般分为四个环节:设疑—探究—解决—发现。

例如,在学习“图表的建立与编辑”时,教师可以首先创设“出示这学期大家前三次的考试成绩”情境,然后引出问题“我们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那我们有什么更直觀的方法来表示吗?”由问题的产生到情境的引入,然后再适时引入图表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是用什么类型的图表呢?折线图还是用柱形图或者其他?确定了图表的类型之后,通过分组协作让学生再一步步建立图表。在整个图表完成之后,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如何来转换图表。这样,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一步步完成本节知识点的学习。

在运用“探索发现式教学法”时,教师一般要把握如下几点:首先,疑问的设置要有共性,既要游离于具体问题之外,又要紧扣知识点的核心。问题没有共性会让学生多走弯路,极大浪费课堂时间。其次,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引导,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解决问题后要及时总结,合理评价。恰当的评价既能汇总分析学生在前期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又能适时引出新的知识点供学生进一步探求。

三、实践启发式教学法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工具性较强。“实践启发式教学法”的本质是以教师启发为激励手段、以学生实践运用为线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三个环节:(1)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找出实际问题背后的知识点;(2)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点;(3)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给予肯定或补充,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新问题,为下一个知识点埋下伏笔。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迅速、准确地找到实际问题,并将之抽象为信息技术知识点呢?

首先,教师要善于与其他学科老师沟通,有些知识点需要借助计算机解决时提前精心设计,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的“渗透”能力。例如,初一学生在数学课中学到有关利用计算机制作图表的知识时,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案例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践操作,不断增强他们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课堂上大胆鼓励学生自己挖掘,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学习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成就感。例如,学校正在开展“唱响国歌”大合唱系列活动,学生了解到评委老师的打分系统还是人工操作,很不方便。于是,我鼓励学生利用Excel函数等知识帮评委老师们设计一张实时计分表及名次表。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结合评委老师的有关要求和竞赛规则,在学习了函数有关知识点后,经过小组合作,综合利用MAX(),SUM(),RANK()等函数巧妙地设计了一张数据表。通过此表大大提高了评委老师的工作效率,学生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体验到了Excel学习的实用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知识点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组织实施,有时甚至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追求“灵动”的课堂教学方法,让信息技术课堂发挥最大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希望的。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课堂教学必须实现由知识本位、智力本位到人文本位的转变,信息技术课堂呼唤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总结摸索,逐步实践出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篇9

摘要:新形势下,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推进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已逐渐成为诸多教育同仁所立志于实现的伟大教学目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述。旨在促进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论文发表,发表语文课堂教学论文,语文高效课堂论文投稿

随着新一轮课程教育改革的实施、普及与推广,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推进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已逐渐成为诸多教育同仁所立志于实现的伟大教学目标。为此,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我感觉有责任,也有义务针对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述,旨在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思考。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更有利于激发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大多是经典名作,或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或蕴含有较高的道德价值观念,或体现了创作者高雅的品味以及当时所处的优美意境……可是,受到年龄因素的制约,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尚未真正发展成熟,仍主要依靠直观、形象、生动的学习思维方式,而这就对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与不利影响。

为此,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生动立体的特点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将文字所描绘的意境真正还原出来,为学生巧妙创设一个丰富多彩且直观可见的.语文学习情景,以便在他们产生积极情绪和愉悦体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调动他们对于具体语文学习内容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而且,借助语文学习情境的创建,还能真正使学生做到情景交融,有利于他们在“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中,更好地发散自身的学习思维,发挥想象力及创造力,进而实现对于语文学习活动内容的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

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表达了作者浓浓的乡愁,可学生普遍对这一感情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为此,在教学这首散曲时,我利用多媒体幻灯片这一先进技术,依次向学生播放了几组不同的画面:秋气肃杀,黄叶满地,一只乌鸦瑟缩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不时发出几声嘶哑的哀鸣;但水边桥头之处,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几间小屋,炊烟袅袅飘起,恬静而又温馨;夕阳落尽,一位浪荡天涯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走在荒凉却又孤寂的古道上,却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归宿究竟在何处。

如此,借助多媒体幻灯片,一来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于这些图片背后所蕴含故事的探究兴趣以及学习欲望;二来还帮助学生感同身受地认识到了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无限愁思以及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为他们接下来更好地学习与掌握这首散曲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农村学生视野的开阔及见识的增长

受到区域经济、政治、文化、教育资源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及影响,农村初中学生无论是视野范围、学识见识还是对于外界的认识与理解等都要远远落后于城市发达地区相同阶段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这种背景之下,农村语文教师若是仍然一味地将教学活动局限在语文教材、教辅资料、课后作业等有效的信息渠道之上,不仅无益于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与发展,而且还将严重制约学生语文视野及见识的开阔及增长,而后一点对于学生日后学习活动的影响尤为恶劣。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合理且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开展教学,如此,才能在有效突破区域限制的同时,真正实现丰富课堂教学资源、促进初中学生视野及思路开阔的目的,帮助他们对于外部世界进行更好的感知与理解。

例如,发达地区的学生在旅游的时候可能近距离地接触过北京故宫,可是在我们农村中学,不要说学生了,就连我本人也没有实地游览故宫的经历,对于课文所描绘的“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等特点更是无法真正的领会。因此,在教学《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时,我不仅自己提前准备了北京故宫的相关图片与影像资料,还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北京故宫建筑群的详细信息进行搜集与整理,等到上课的时候再将大家收集到的结果一一展示。如此一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既帮助学生扩宽了获取信息的渠道与途径,有利于丰富他们的见识、开阔其视野范围;二来,更是帮助学生真正加深了对于课文所描述意境的深刻理解,真正实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篇10

【摘要】目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还多以语言知识为主,忽略了语言实践。作为书面交际的写作,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针对当前初中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探索适合初中学生的英语写作策略,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 写作教学 方法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而在这四种技能中,写这一技能又是一种较高的综合语言能力的训练,是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颇高,因此学生往往对写作感到力不从心。这提醒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必须从初中开始抓起。

一、阅读优秀范文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广泛的阅读可增强学生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对英语写作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方面下的功夫越深,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要写好英语先要读好英语,在语言学习方面狠下苦功,教科书要读透,因为教科书中的文章都是一些很好的范文,文笔流畅,语言规范,精彩的一些课文段落要背诵再就是要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并记住一些好文章的篇章结构。

二、紧密结合听说训练

要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听写填空、正误判断并纠错、听后笔述句子、根据所听内容概要写作、模仿写作等。在课堂上老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多设立一些交际情境,采用对话方式增加老师与学生或者同学之间的口语上的交流,更好地训练学生们的发音,说话的逻辑等等。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双语教学,说汉语的同时夹杂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英文单词,给同学进行讲解。当学生的口语的表达能力到达一定水平之后,再将它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行写作训练。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容易接受,对学生的积极性有着很大的提高。课堂内同学间尽量用英语会话,讨论,交流思想,看到周围的事物,尽量用英语描述,抒发自己一时的情绪和感想:或者可以复述新闻,评论某件事,简述故事等,从而扩大语言材料。如果还能把当时无法用英语表达的问题记下来,并设法通过阅读和其他方式来解决,那么还会有更为具体的成果。而练习量和内容可以由少到多,由短到长,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只要能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定能进行最有效的书面交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三、注意培养英语语感和思维

汉语有汉语说话的习惯,那么英语也有英语讲话的方式。我们在讲英语的时候不能按照汉语的语法来表达,学生要学习英语说话的思维。背诵文章是一种培养英语思维和语感的一种好方式,这里所说的背诵并不是死记硬背,在背的同时要理解句子中的含义,语法以及句型。背诵也是一种积累的过程是学好英语的一个有效途径,掌握英语的思维和语法,才不会在写作中出现汉化式英语。要学好英语,培养英语语感,就要平时多练习、多写英语。写作是对读、听、说的最好反馈。英语语感的成熟是形成英语思维的能力,而写作训练对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极有好处。我们可以通过写日记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只要坚持,日积月累,就会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进而训练和发展语感,反过来又促使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写作教学

众所周知,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书面表达是口头表达的提炼和升华。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写作水平也较高,因为口头形式往往包含了大量近似书面语的结构和措词。因此,课文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说出文章的大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写作打下基础。当然,对于教材中提供的一些文章,教师可让学生在仔细阅读并理解其结构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加工整理后,按照逻辑顺序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原文大意,从而形成一篇源于课文又与原文不同的文章。

五、运用指导性作文,增强带动作用

指导作文即guided writing,顾名思义是指通过教师不同程度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将自己的意思通过一定的组织后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写作方式。它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小组性。对于母语不是英语的学生来说,指导性作文是处于阅读和独立作文两者中的过渡型学习状态,学生只有在进行目标性写作后才能比较自如的运用写作技巧进行自由作文。指导性作文可以帮助学生从范文学习过渡到有创造性的自由写作。指导性作文不是单一的将范文介绍给学生,而是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层层递进,如从用适合的单词天空到连词成句,连句成段,到听写语段到参照例句写句子到用多给单词写短文到根据所给资料写语段或短文等。可以根据不同学龄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注意强调培养学生从被动接纳到主动创造性思维,从追求形似转而达到神似。

上一篇:大学生七一演讲稿:庆学校党支部成立下一篇:“12·5”国际志愿者日主题活动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