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

2024-07-22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通用12篇)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工具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使用, 已经把数学带入了各行各业。高新技术的高精度、高速度、高安全、高质量、高效益以及全自动化等, 都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在计算机的计算和控制下实现的, “高新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使现代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中学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加速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步伐,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已经在探索信息技术在改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和教师数学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的作用和途径, 以及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建设和发展等的途径。在此笔者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对初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多媒体技术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同学, 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制作中, 我适当地运用动画、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 在上课前, 不再让班长叫起立, 而是通过媒体播放一首CD的音乐, 让学生在专心致志地欣赏中达到情感智商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 我针对把一个用橡皮泥做的正方体, 用一刀切去一部分, 那么剩下部分切口图形为哪些形状制作了多个正方体。然后用FLASH制作动画, 一一把剪切的形象演示出来, 剪切的角度由小而大变化, 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了解, 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3.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 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 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例如, 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中, 学生对图形的特征虽然了解, 但应用上把握不定。我在设计课件这一部分时, 采用动画显示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4.多媒体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实验模拟和难点突破。

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数学有两大难点:立体几何部分与概率统计部分。以往教师对这二部分知识较难做到实验模拟。我们在选择相关软件的基础上, 设计有关课件用于计算机模拟实验, 可多次出现, 帮助学生复习掌握。

二、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材设计中的应用

多媒体应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容量。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 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容量比以往的常规教学容量多, 教师应注重掌握教学节奏。节奏的快慢强弱、轻重缓急,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我在设计课件时从以下方面考虑节奏情况:

1.增加问题情景设计, 激起课堂高潮。以往的数学教学课件因程序化太浓, 难以达到学习的高潮。用PowerPoint97自编的课件, 灵活结合教材与教学实际是可以做到的。

2.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 培养师生感情。课堂45分钟学生眼睛盯着荧光屏容易产生疲劳感, 我在每一课件的适当位置给予学生思考与活动、讨论的时间, 让学生积极参与, 这样能注意学生的学习反应, 克服因人机对话造成的情感淡薄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情商。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 篇2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广大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也深感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教师能力结构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就数学教育教学来说:数学作为学生学习各科的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因其严谨的知识系统性,链状结构性,以及在学生思维训练所独具特色的逻辑性,科学性,有它独特的特点。因此,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题整合的过程之中,如何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发挥信息技术这一先进教育技术的作用,更好地驾驭这种新式的教育教学手段,就成了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这就要求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有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构成的动态教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之中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相关软硬件支持,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以及网络信息下各种数学原件、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形等不同形态的信息,超越了课本的视野,拓宽了数学的范畴,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创造出使知识、学问来源多样化的人文教育环境。

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偏重于逻辑推理,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动画演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景再现,可以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学习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例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有关知识时,可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制作一个课件,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通过旋转、翻转、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描述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轴对称、关于某点中心对称的内涵,便于学生切实理解。在课件《生活中轴对称》的制作中,我利用网络展示了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又利用蝴蝶飞舞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将一只蝴蝶框定放大成为平面图形;在讲授多面体的展开图时,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实物,给正方体的六个面标上字母A、B、C、D、E、F,但由于实物不透明,学生观察不方便。因此,我利用《几何画板》做了个正方体,给六个面着不同颜色并标上字母且可透视,再结合实物进行教学,这一过程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自然,抽象于实践,创设了数学教学的良好情境,建构了较理想的学习环境,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比较自然地接受数学概念,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2、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学生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建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要能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介入到数学教学中,提供的是超大的信息量和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充分利用计算机及软件的模拟技术,可以让学生把纷繁复杂的运动图形或数据用计算机处理,达到形象直观的目的,从而易于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其实,它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能力,深入理解

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时,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

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内容抽象,概念严谨却又枯燥,因此数学教师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课本知识活起来,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顺利达到效果。我在讲授无理数时,就做了几张有关第一次数学危机的背景资料和人物介绍的幻灯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我还利用《几何画板》演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直观地表现了三线合一的现象,让学生从感官上区别具体概念,加深了记忆;运用《几何画板》指导学生自制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积变形课件,同时又引导他们由此推导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起到了形象直观,节约时间和教具,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实例探索

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与传统教学相比,他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而“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正是其于交互型整合方式所产生的,目的是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变被动的听和练为主动的探索和运用。下面以《勾股定理的应用》在网络环境下教学为例来进行实例分析。

1、课件制作设想

数学是现实生活的数量化和抽象化,就是说数学知识是从实践中起源的,同时,数学必须解决实际问题,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所以,在本堂课的引入和高潮部分都以实际问题的数学化为基础,增强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巨大魅力。课件以网页形式发布在互联网上,分为五个页面,学生可以自由切换。但是,在页面的排列上按照知识的科学性为序,从产生到运用,从易到难,方便学生自学。同时,例题以中考题为基础,进行适当的改编,增强了开放性,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最后,本课件强调了师生的互动性。

2、教学过程实例

知识探索请学生例举一个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的生活实例。此过程安排学生提前完成。学生可以搜集生活中的有关例题,然后整理下来,交给老师,老师再从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几题,拿到课上供大家交流。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许多与勾股定理有关的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并自由建构的过程,体现知识产生于实践的思想,符合新课标理念。

三、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基本步骤:

1、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按照传统方式准备好教案;

2、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形式选择不同的制作软件,比如需要交互的可用Authorware制作,以展示为主的概念课可用PowerPoint来完成,而几何中有关动点问题、旋转问题、翻折问题等则可用动画极强的FlashMX来完成效果更佳。

初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3

【关键词】 数学课程;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一、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数学教学

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将使数学教育的重心发生转移。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数学教学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数学教学从重视培养学生的算术和代数技能转向侧重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及家长,甚至部分教师认为数学只是枯燥乏味的算术训练和无边无际的代数运算。这个结论的得出反映了学校平时教学与考试的方式,不过,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日益走入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十分熟练的算术技巧与代数运算已经不再显得特别重要。这样,数学教育将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可以达到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数学、更容易地推广和应用数学,从而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信息技术正改变着数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小学数学课程发生了重大改变,同时也为各种数学教育的新要求提供了机会。在技术发达国家,人们正在试图缩减或是删掉利用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做到的部分,而新的数学教育观念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必需的了。如统计思想、概率思想、估计思想、数量级的思想等;一些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数学,如模糊数学、离散数学、算法等已成为人们呼吁应在数学教育中增加的内容。因此,人们不得不考虑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数学,同时也要考虑可以用信息技术处理的材料。不过,应该注意到的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相互渗透,即课程整合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

3.信息技术在数学与学生的认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人类的思维空间是三维的,即语言(包括文字、符号和有声语言)、形象(具体形象和经过一定抽象的图像)和声音(自然声音和人为声音)。然而我们的传统教育却几乎局限在一维语言空间上,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只能在抽象的、呆板的、静止的、缺乏情趣的语言世界里进行。就数学而言,学校的教育是以正规的逻辑为基础的,这就导致了数学从其它学科中分离和孤立出来。一般来说,学校的教育目标与儿童的有限生活经验并不相符,孩子们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数学对他们来说就变成了让他们忘记自然得到的数学经验,而信息技术让数学生活化、形象化,让学生将生活认知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与认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1]。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方式

1.信息技术辅助教师的数学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或补充教学内容,进行常规的运算、作图、列表及模拟动态过程等,从而达到辅助教师教学的目的。在现实数学教学中,可能常常遇到一些比较费时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并非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但为了达到所需目标又不得不经过这些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的运用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在学生学习《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时,教师要列表、作图,比较繁琐,这也是非常费时间的,教师很难分出更多的时间去讲解函数的性质,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就可以很快给出函数值和画出函数图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把多媒体计算机与电视、投影仪、幻灯机等其它信息技术设备连在一起使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数学。

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出示一组难度渐增的练习题,让学生作出回答,计算机会及时给予评判和指导。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固定出题,也可以是随机出题,增加练习的智能性,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计算机会自动给出必要的提示或辅导,从而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很快形成技能技巧。

利用计算机辅助练习,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知识,而且还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软件操作技能,而对软件操作技能的学习就是对数学事实、概念和原理的学习。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学生和计算机的交互,它摆脱了传统的教师控制教学的局面,消除了教师主观意志的影响,增强出题的客观性,能够更加真实地检测教学的实际情况,节省大量的时间,把教师从传统教学的出题、编题、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创造[2]。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几何中的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引导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教师可以提供边长相等的3~24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地板的平面镶嵌图。学生可以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千姿百态的图案,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当然,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要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只可巧用,不能滥用。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我们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和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凭风巧借力,送我上青云”,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学习的目的。

注释

1 田桂玲,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素质教育》,2012年4月总第82期。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探究 篇4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重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适应新课改的精神.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还为一些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体学习的机会,以便于教师为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

二、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自觉地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

1. 信息技术使学生变 “学”为 “做”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 提高应用能力. 而多年来数学教学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对观察、实验、想象、猜测等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 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 教师经常代替学生思维,结果本来生动、机智、充满创造力的整个数学思维过程不见了,导致学生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纯粹的理论和枯燥的运算和证明,没有多少实际用处. 现在,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利用“几何画板” 和其他工具软件,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 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 过去被动接收“现成”的数学知识,而现在可以像“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

2. 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图像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 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 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同时, 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 图形,生动、直观、形象,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

三、正确把握好整合的方位

1. 要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密性、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并大量使用形式化、符号化的语言. 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 揭示思维过程、 促进学生思考领悟成为数学教学的特殊要求. 因此, 整合必须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不能把数学搞成电脑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 整合中, 我们关心的不是信息技术,而是课程本身.

2. 应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

整合时应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 发展智能的一种工具. 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变辅教为辅学. 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建构学生乐学的情境为原则,因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在所开展的整合研究中,反对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 使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是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3. 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整合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一讲到整合,我们老师就以为每节课都要用电脑来教学,其实整合后的教学活动不应理解为全堂上机或多媒体演示, 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应忽视阅读、计算和证明. 同时,学生的活动不应是自由活动. 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过计算机.

四、整合中常用的几种模式

1. 演示型课

它在整合的初级阶段被广泛地采用,主要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图、文、声、动画的演示,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 以多媒体的形式解决教学难点,使知识的再发现过程符合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2. 实验型课

它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进行数学实验,亲身体验知识再发现的过程. 数学软件“几何画板”的广泛使用,使这种课型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3. 网络型课

它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而逐渐深入到中学教学领域,是以资源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它体现教师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 教师运用网络课件和专题网站等资源进行情境创设和提供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丰富资源的优势和网络的交互特性, 进行以任务驱动的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和数字化学习环境,成为学生学习的协作工具和探究工具.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 篇5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这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技术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益。因此,本文拟就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谈谈这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1、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它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2、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任何教学改革,教师都是最初的创造者和最终的执行者,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根据初中数学

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应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以学生为本、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现。

3、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4、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现代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5、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数学的学习不应也不可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

二、现代通过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确定新的教学观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也不可能单一的是学校课堂这一渠道。而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给数学的,从广义

来说,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含: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些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这些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

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1、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教学环节,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

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2、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计算机对初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数学知识探究解决的数学问题,使探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突破;其次,探索型教学平台整合进数学课堂后,使数学问题的探究朝着开放与服务方面前进。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探究步骤,优化自己的探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这样的数学教学才使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和数学教学应追求的目标。如学生对城市交通的调查探究,在采集大量与之有关的数据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所提供的统计分析软件,来帮助自己得出探究结论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驾驭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平台的使用从教师手中转移到了学生,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开发者。又如,在探究电视发射台对城市的辐射的范围探究性课题中,学生必须收集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通过自主地与人合作的方式,利用计算机为我们提供的分析工具,去完成研究。从这一探究中,学生可更多地思考为什么要发射人造卫星,能覆盖全球各地区,共需多少颗卫星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这对学生开拓知识面,实现学科的综合与交叉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探究性学习,是充分建

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的,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精神的结果,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方式与方法上进行了积累。

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直接学习素材,可以是数学问题,而且这些学习素材都附带一定的情景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对比,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如在进行“税收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站上用“协作”与“对话”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各种税费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税收政策。又如,在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中,也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的“数学竞赛”网站,让学生在这些网站上查找有关初中数学竞赛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并参与网上讨论,扩展学生的视野。

总之,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研究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程;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1、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2、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任何教学改革,教师都是最初的创造者和最终的执行者,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根据中学数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应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现。

3、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術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4、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确定新的教学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也不可能单一的是学校课堂这一渠道。而信息技术提供给数学的,从广义是来说,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我们认为,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含: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些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这些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1、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教学环节(逻辑思维过程),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

2、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行学习。计算机对中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数学知识研究解决的数学课题,使研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突破;其次,探索型教学平台整合进数学课堂后,使数学问题的研究朝着开放与服务方面前进。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研究步骤,优化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这样的数学教学才使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和数学教学应追求的目标。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中学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直接学习素材,既可以是数学问题,而且这些学习素材都附带一定的情景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他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7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乐于有更多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教学改革就是将现代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充分运用, 并整合教育资源, 实现数学教学现代化, 促进数学教学的整体改革。例如多媒体教学就能将抽象的概念、定理、法则等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演示, 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增强教学效果, 扩大学习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因为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还处在尝试与探索的阶段, 因此, 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1)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思想上不被重视。很多教师因为教学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运用甚至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只有在公开课才运用, 因此, 信息技术是教师上公开课的装饰。一些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持有“应付了事”的心态, 能省就省, 不运用信息技术, 因此, 很多教师的课上,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就变了改革的情味。 (2) 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应用能力不足, 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水平还不熟练, 实现整合就出现了障碍。教师请高手为自己做课件, 软件的单一落后, 设计考虑不周全等, 都会造成效率低, 机械演示课件, 累积的数学教学经验得不到发挥, 因此, 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得不到很好的实现。 (3) 完美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到课程试验中, 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要通过开展实验活动, 恰当完美地融合, 形成具体的思想和实践。怎样加强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呢?首先, 要更新教师的观念。教师要积极改革, 不断更新理念, 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和探索, 更新知识结构, 争取课堂都能实现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其次,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教师培训。教师的电脑操作问题要解决, 形成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教师能自如地进行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 并制作软件。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培训, 把握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目的和本质, 解决教学理论和实践问题, 实现课程整合。初中数学课堂实现和信息技术的整合, 要满足教学需要, 确立教学环节, 选择适合信息技术和数学整合的内容, 选定合适的软件, 创造学习空间, 推进信息技术和数学的整合, 整体优化数学学习模式。具体在实践中, 有这样一些好的做法可以成为实现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经验。

一、借助信息技术的交互性, 全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角”的过程中, 理解角的动态的意义, 在平角和周角的问题上, 学生难以掌握, 教师运用多媒体软件, 画出重叠在一起的不同颜色的射线, 绕着顶点缓慢移动射线, 闪烁着顶点和两条平行的重叠的射线组成图形, 让学生理解。经过这样的动态显示, 实现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 并转化静止的为动态的, 让学生获得正确的清晰的思维。人机交互式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显著特点, 信息技术能生成图文并茂、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 产生积极的反馈, 能优化教学过程,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 挖掘持久的学习动机。

二、借助信息技术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 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 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数学理论性强, 教学不能只重视逻辑思维的训练, 而忽略图形的支持, 缺少学生探究的空间, 学生不能死记, 教师不能硬讲。例如, 在“轨迹”教学中, 轨迹是一些直线或者射线, 学生没有想象能力, 运用几何画板能解决问题, 显示从点开始, 一步一步动态展示的直线或射线, 旁边还能显示形成这些轨迹的点的条件, 展示动态的图形就能让学生理解, 实现了数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

2. 变抽象为直观。

学生不能被动接受数学概念, 要理解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教师为了让学生形成明晰直观的印象, 运用多媒体展示直观特性, 用声音动画的形式展示, 还可以播放一些动态的录像,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

3. 变静止为动态。

教师要运用几何图形来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 并产生强烈感受。在圆的教学中, 教师要实现知识的动态连接, 并把握图形的位置变化, 重视图形的结论和规律的规律。教师可以通过几何画板来演示一些数学定理, 鼠标一动, 结论立现, 效果很好, 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演示知识定理的证明。用几何画板动态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并通过移动鼠标的点, 来改变图形, 让图形的结论能够成立。信息技术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不少帮助和力量。

4. 变繁琐为简练。

计算机辅助教学重视实现教学目标,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在重点讲解透彻步骤、方法和道理的过程中, 将数学原理和规律, 论证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 提高教学效率, 增强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实现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实现教育教学面向现代化的需要。八年级数学中的“函数”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 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对于x的每一个值, 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 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 分别显示解析式y=x+1。

三、借助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发展发现式学习

如用Authorware制成“题目”训练课件, 学生用笔算来确定答案。学生答对的情况下, 会有激励性的文字, 显示学生答对了很优秀, 学生答错的情况下, 电脑又显示答错了, 请再试验一下, 一直到出现正确的结果。初中数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要发挥出优秀的能力, 并将两者整合提升到新的高度, 不断优化学习过程, 不断扩充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1]马忠林.数学学习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张奠宙.数学的今天[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

[3]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8) .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 篇8

一、有助于创设情境, 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数学课内容抽象, 概念严谨而枯燥, 因此数学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课本知识活起来, 而运用信息技术可让这一考虑水到渠成。在数学教学中,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增设疑问, 巧设悬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配合课堂教学, 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 一张嘴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

例如, 教师在讲授“轴对称”的概念课时:可先利用Flash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蝴蝶, 这只蝴蝶刚一“飞”上屏幕, 立刻就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 一些平时不喜欢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 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样, 知识便有了生命, 知识就有了灵魂, 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就不会认为数学知识枯燥乏味、抽象而难于理解。

二、有助于直观、形象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某些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信息技术的融入恰恰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 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讲解三角形全等有关知识时, 采用信息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动画、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 制作一个课件, 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或几个不同色彩三角形, 在鼠标的控制下, 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 形象生动描述图形全等内涵, 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学生一看演示过程就明白了。这样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还在不经意间突破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运用信息技术,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个性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我们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以开发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例如, 在教学《旋转》时,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生通过教师制作的课件, 自由地选择生活中的一些图形, 从中发现一些有关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学习过程中, 如遇到困难可请求别人帮助, 通过大量的课件演示继续进行学习, 探索出图形上的点与旋转中心的位置关系的性质, 并利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 实现了个体化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同时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助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这是人类认识过程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但是,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 一般都是前人在实践中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 它不再是感性的, 在教学过程中, 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 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例如, 教学《勾股定理》一课时, 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直角三角形斜边直角边的联系, 再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动态演示, 用“割补法”推导直角三角形斜边、直角边关系的公式即勾股定理的过程, 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 让学生在观察从等腰直角三角形至一般直角三角形的转化过程中, 理解“两直角边的长的平方和与斜边的长的平方相等”, 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 拼一拼, 整个过程中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 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猜想结论, 发现定理,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提高创新能力。

五、信息技术的融入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而现在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 无疑就为数学教学内容注入了时代活水。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而且最大限度地扩充教学知识量, 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 从而拓展学生知识的视野, 发散思维, 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 创设虚拟的真实情境, 体现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感性的空间里, 在拓展的无限信息的视野里,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思想意识在乐学的过程中也不断的升温。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更多、更广泛的指示。

六、信息技术的融入使教学内容得以及时反馈, 强化学习效果

传统教学虽然可通过提问或课堂练习, 收到一定的及时的教学信息反馈, 但由于人数有限, 其所得到的教学信息反馈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可能对全体学生的错误进行全面有效的矫正。教师往往要等到批改作业甚至考试以后才能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特点, 学生的大量练习和作业可直接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 并得到及时反馈, 这样既可满足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迫切心理愿望, 又可使学生正确的结果得以强化, 错误之处得以及时矫正。

总之,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数学教学的信息化, 只要我们恰当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 充分分挥它的优越性, 不仅能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 发展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 教师可借助计算机相关软硬件的支持, 拓宽数学范畴, 丰富教学内容, 创造出知识来源多样化的人文教育环境。与传统教学相比,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 笔者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探索, 取得了良好效果。

谈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9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开展数学实验

(一)形象直观地揭示数形关系

数和形是初中数学的两大支柱,数形结合思想就是通过数与形(以数解形,以形助数)处理数学问题.在初中数学中,诸如函数图像的形成、图形的变换、方程解的几何意义等,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功能,运用动画模拟、过程演示、内容重放等手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变化有序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二)验证和发现数学规律

计算机具有极其强大的运算功能和图形处理能力.利用“几何画板”中的测量功能,构造动态数学模型和数据图表,可以动态的保持给定的几何关系,便于学生自行动手在变化的图形中发现恒定不变的几何规律,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规律,提高思维能力.

(三)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真切的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做数学”中发现数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创新意识.

(四)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问题解决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多元联系表示”得到充分发挥,它为学生提供了交互式的学习环境.许多计算机软件不仅是一种多媒体的演示工具,而且也是一种帮助学生探索和理解的工具,它丰富和扩展了数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测量和计算,提出假设并予以证明或否定,从数学模型的建立到演示、从性能预测到规律的探求,从而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

二、利用“几何画板”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直观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其特点是抽象.思维“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使数学变得深奥难学,数学教学借助思维的外壳———语言,进行思维的“翻译”和“交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传递动态信息的特点使思维“可视”,升华数学的理性.数学源于直观与实践.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到抽象认识,是中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中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学生难于理解,通过用“几何画板”制作成课件,进行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可以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直观思维能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与传统教学相比,他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而“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正是其于交互型整合方式所产生的,目的是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变被动的听和练为主动的探索和运用.

三、对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始终要起到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的介入应体现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而不只是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新颖,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我们不应让“人机对话”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键盘手.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极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个性.

(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不求时髦,但求实用

课件的运用应整合于课堂教学内容之中,针对以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为培养目的的数学教学,课件中存储内容要精练,画面要简洁,讲解和推导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完成.应根据数学自身特点,针对各自不同的教学思路,灵活调用各模块里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微机教室应成为数学教育的理想场所

在人手一机的微机教室,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研究问题,在网络中查找数学资料,形成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把学习数学看成负担,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直接动手操作,使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更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四、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因此,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而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向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作为教育工作者,身处教育教学法改革的前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积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接受挑战,真正从数学教学规律自身特点出发,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实施有机整合,以丰富课堂内容,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而又激发思维、体现自主建构的课堂氛围,使信息技术成为黑板、粉笔、三角板、模型一样得心应手的工具,让学生切身体会数学的美,全面提升课堂效率,做好新课程改革.

这样数学乃至整个教育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 篇10

1. 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

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 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 (或自愿) 到黑板上演板, 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另一片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 学生笔算后, 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 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 真了不起!”若答错了, 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 请再试一次!”只至出现正确结果, 万一三次尝试失败, 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 学生学习兴趣浓, 效率高。若在网络教室上课, 每个学生都有参入机会, 老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 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2. 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 教师是主宰, 学生是配角,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 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 学生只能被动参入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 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 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 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 因为初中数学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 从前置知识复习, 精选例题讲解, 到巩固练习作业, 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 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 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 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二、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 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1. 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 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 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 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 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 初三几何“点的轨迹”, 学生最终会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 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 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 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 清晰的, 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 化抽象为直观。

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 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初三代数“函数”, 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 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 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 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 分别显示解析式y=x+1, 《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 天气昼夜变化图象, 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 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 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相, 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 时间设为x, 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 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3. 化静止为运动。

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 产生强烈的印象。初中几何《圆》这一章, 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 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 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 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 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 鼠标一动, 结论立现, 效果相当好。

4. 化繁琐为简明。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突破重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三代数“频率分布”,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 找最大值, 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 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既繁琐又费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简洁明了, 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 排序, 最大值和最小值, 各组中的频数, 一目了然, 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 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 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 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 包括文字, 声音, 图片, 视频等, 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 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 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 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 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 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 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 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 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 在教师的启引下, 由简单到复杂, 逐步探究各种问题, 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 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 互相交流, 对比, 归纳。

当然,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它只可巧用, 不能滥用。凭风巧借力, 送我上青云, 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 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而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摘要: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 确定哪些环节, 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并选用合适的软件, 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 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本文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 谈谈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尝试作法。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 篇11

一、找准切入点,选对“吉时”

数学与信息技术可谓渊源最深。信息技术中编写程序、设计软件需要相当深厚的高数功底,这是不容置疑的。作为数学专业的学生,我接触过Basic,Pasic、Forbase、C及C+等等多种计算机语言,这为我今后改教信息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学中许许多多抽象的概念,空间点线面体的组成,空间中一、二、三维的形成,往往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完成,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键是不同的知识与技能要找准不同的“吉时”,要“门当户对”才能达到琴瑟相和、水乳交融的最佳效果。

二、瞅准整合处,选对“佳人”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都可进行整合,与初中数学的整合正是恰到好处。数学中的空间图形,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清楚的概念都可借助信息技术,与其“联姻”,同心同德,共渡岁月。例如,在讲双曲线、抛物线等的准线、切线方程时,讲不规则曲线的位置关系时,讲圆与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利用Flash或在网上下载一些相应的动画软件,所有难题即迎刃而解。教师讲起课得心应手,学生接受起来轻松愉快,实现了“双赢”,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体现数学中的数字美、图形美、逻辑美,让学生发现美、观察美、创造美,从而爱上数学这门课程,真心喜欢学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课堂能不“高效”吗?从而解放了教者,更解放了学者,何乐而不为呢?

三、看准结合点,修成“正果”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成功“联姻”后,不要过“好日子”。如何过,怎样过?需要教师费心思去琢磨,课件是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的,切忌喧宾夺主,从属成了主人,这是万万要不得的。也不能单纯把PPT课件变成“电子小黑板”,大材小用,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怎么才能结合得好,结合得妙,功夫要下在课外。教师要认真备课,在网上多“游”几遍,“筛选”有用资源,重新组合,为己所用,为教学所用。

只有这样,才能不走过场,收到真实的成效,才能让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由相识到相知,再到相守,“白头偕老”。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 篇12

一、从理论上看

(1)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机整合对深化新课程教育改革具有促进的意义。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机整合使课堂教学方法由原来单一的教科书教学方法转变成包括音频、动画、视频演绎等多种元素的形象生动的授课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 而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 将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相整合, 这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深化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以及培养初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2)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人创造了条件。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相结合, 改变了数学教育的智能形态, 同时也改变了数学教育的物化形态, 使初中数学教学融入了具有现代气息的教育艺术与教育思想的理念, 使初中数学教学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改革。通过信息技术, 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各种学习方法和交流手段, 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获得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形象生动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原则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从实践上看

(1)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对于数学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形成的。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使纯理论的数学知识变得和其他课程一样形象生动, 使学生容易接受。利用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 可以使数学课堂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形象化、生动化, 视觉感强, 印象深刻, 很好地展示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利于学生记住并应用到实际中,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最终达到数学教育的目的。

(2)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对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有重要的意义。信息化的社会要求人们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以及推动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同时改进数学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进而达到推进信息化进程的目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可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 从而解决信息化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的问题,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 与各个教学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 更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把学生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得到有效的锻炼。

总之,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是未来教学改革的一种新途径, 是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结构、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参考文献

[1]缪亮, 盘俊春编著.多媒体课件与课程整合典型案例——高中数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上一篇:计算极限的方法与技巧下一篇:中小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