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精选8篇)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 篇1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
研 究 方 案
———— 柏林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学校教育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和个性化。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教育中信息传播仍旧是以教材为本的“口耳相传”为主要途径,这极大地影响了教育信息的传播质量、效率与规模,而且也严重挫伤了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况且,现有教育资源的滞后、贫乏,也已跟不上信息时代的需求。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我们要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促进中小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这是本课题提出的背景依据之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教学中,学生很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致在学生的作文中,很少有真情实感。现代研究表明:人们的大脑获得信息有几种方式,当我们接受信息时,采用的方式越多,学习和记忆就越容易。在现代的教学手段下,让计算机进入教室,成为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工具,把传统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信息技术引入语文教学之中,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重大变革,信息技术所蕴涵的超大信息量正符合了“大语文观”的要求。这是本课题提出的背景依据之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二者整合,能为语文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因素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具体而言:
1、丰富学科知识,激发探索热情。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技术的因素,通过教师的开发和整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信息意识,而且能够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可以引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求知。
2、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形象的教学内容需要展示,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其中包括大量的图片、影音资料和影视资料。常规的电教手段,只能按线性的方式组织各种媒体信息,学科教师难以控制,且交互性差。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以超文本和超媒体的非线性方式组织媒体信息,教师容易控制,且交互性好,为多媒体信息的呈现提供极好的展示平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
堂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扣人心弦的跌宕悬念,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
3、优化学生认知,掌握思维规律。传统教学让学生走成功的捷径,不重视思维训练,以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灌输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现代课堂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利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能够针对学科实际,制作出一些动态课件,不仅较好地表现了事物内在关系和变化规律,并且能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发现规律,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能够有意识地通过多媒体技术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4、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授之以“渔”,因此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学地设置学生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等方法,采用指导自学、独立练习、协作学习、网上学习等各种形式,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整合,可以使课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达到学生随时随地均可学习的目的。
二、研究的依据和假设
研究的依据: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假设: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具体而言:
1、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2、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凸现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
3、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增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识字与写字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在整合模式研究中,课堂教学结构涉及的各个行为主体都是研究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过程等,其中主要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方式进行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研究方法:
1、本课题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采用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作为辅助。
2、行动研究法注意人员组织结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与实践教师)的“三结合”和“五个环节”(计划、实施、观察、反思与调整)。
3、观察法:要对研究课上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进行现场观察,并作好记录。
4、调查法:要在研究前、中期评估阶段和结题阶段对班级进行专项调查。
5、经验总结法:A.每堂研究课有实践个案,并做好小结工作;B.中期评估阶段写出有关专题文章;C.结题阶段写好研究报告。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构建提高学生自主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摸索出把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与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目的统一于同一教学过程中的途径和方法;
3、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
4、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掌握以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综合性学习形态。自我生存能力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确定课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主体判断、相互交流、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培养学生利用语言、文字表现自己的思想和要求,通过对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以一定的信息表现形式,有效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五、研究内容
1、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2、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3、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4、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
1、学校制定《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建立学校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3、组织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
4、配置相应的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环境;
5、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中期评估阶段(2007年1月~2007年9月)。
1、学校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方案申报;
2、对各班学生进行课题实施前的有关专题问卷调查与测试;
3、对参加《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专项课题组成员组织培训、交流、研讨活动;
4、确定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框架;
5、接受《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专项课题组中期评估。第三阶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推广研究成果阶段(2007年9月~2008年9月)。
1、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实践课展示、检测、评估与小结;
3、完成实践课录像资料及测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4、撰写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
5、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1月)。
1、进行研究资料分析与数据检测统计,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与有关论文;
2、组织专家鉴定;
3、接受区教科所、区电教站终审评估、结题验收研究成果。
七、研究的保障措施
1、课题组教师要制订好具体的研究工作进度,确定每阶段重点研究的课目,制订好详细的实践课教案及重点检测的项目内容,及时收集好实验资料;
2、每次实践课完成后,实践教师要及时做好资料的整理、统计及汇总工作,要写好个案资料、心得体会及撰写专题研究文章(论文),做好经验总结;
3、教育技术人员根据课题组教师每学期的实施计划及早做好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与编制工作,并为实践课的正常顺利进行作好精心准备;
4、学校要在财力、人力、物力上尽可能地满足研究工作的需要,以保证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八、最终成果形式及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有关专题研究课的课堂教学实录若干节;
3、实践课的优秀个案或教学设计;
4、实验过程中资料收集与检测;
5、课题研究专题论文汇编。最终完成时间:2008年11月。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谢玉生:技术指导
杨林利:全面负责,主持研究工作,负责总体规划的制订与实施,负责撰写结题报告
沈 威:协助负责,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整合 吴会芳: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整合
肖文伟: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 陈 飞: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 雷 琴: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作文整合 李 满: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作文整合
李艳梅: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整合 张进平:运用研究、理论论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整合
2006年10月16日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 篇2
一、对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内涵的分析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是以学习理论、先进教育思想为基础,把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及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目标,使之成为教师教学的利器,从根本上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变革的一种阅读教学新模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并非只是利用计算机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结合,计算机辅助阅读教学虽然可以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的资源,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和效果,但是并没有突破传统的传递教学模式,它只是传统教学的模式的一种补充,在教学改革中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真正意义的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是把信息技术融合到教育教学中,使传统阅读教学结构从根本上改变。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分析
1. 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很难把很多真实情景展现于课堂之中,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描述,结合自身经历,加以想象,这样就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课堂的互动也随之减少。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把课文中的场景通过视频材料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创设出来,并加入一些惟妙惟肖的言语,真实的呈现给学生,自然的会被视频内容吸引,这样就可刺激学生的视听感觉器官,让学生感同身受。例如,在教授《木兰诗》一文时,可以把我国演员赵薇饰演的《花木兰》电影精彩片段进行剪辑做成课件。在上课时,教师把《木兰诗》一文中的问题“封建社会中,女子很少从军,而花木兰却从军了,并且是替父从军,为什么?她立下显赫战功却不受禄,为什么?”先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好奇心瞬间就被激发,对其产生了兴趣,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同时观看精彩的视频课件,对花木兰的整体形象就可大部分掌握。此时,教师要做好引导,让学生互动,从而使学生轻松完成阅读学习,培养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2.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提高阅读能力
(1)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逐步掌握精读、略读和浏览三种阅读方法。本文主要论述阅读方法中的精读和略读。精读就是逐词逐句,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的对文章进行认真,细致,反复的阅读。弄清字词句段篇的含义,深层次领会文章的主旨大意,并且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对文章做出恰当的评价。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理解,让学生感知文本语言。通过已经标记好了字体大小或者字体不同颜色的关键字、词、句的课件呈现给学生,老师结合具体文本语境,提出问题。同学进行思考,然后讨论,解答。教师还可制作相应的网页,提供给学生,老师和学生可以利用此网页进行交流探讨,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
略读是不求精细,只求重点的读法。略读主要是通过浏览文章,抓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还是选择多媒体来教学,忽视了涵盖各行各业的知识信息、存有巨量资源宝库的网络。教师应该找出办法,充分的运用网络,建设一个训练略读方法的网站,以此为支架,引导学生进行训练,使网络成为学生寻找信息、处理信息的得力助手。另外,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专网上项辅导训练,在线答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或多或少的疑问和学习心得,通过专网,学生可以很快的想老师提出疑惑,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提出的问题,针对性的解答。同时,学生也可以和老师或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大家共同进步。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建立在阅读者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基础上的,学生想要提高个人的阅读能力,就必须牢靠的掌握字、词。教师可以融入信息技术手段,以到达强化学生认读能力的目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录音录像功能,强化学生认读能力。现代网络上,有许多录像的录音,教师可以找出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视频和录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从而快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字音的准确认识,也减少了因为教师方言重,发音不准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借助此手段,可以随时对视频或录音进行调音、暂停、复读,更加便捷的对学生认读能力进行训练,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认知。
3. 丰富学生阅读内容,激发学生创造力
(1)丰富学生阅读内容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最快速、最大程度的获取想了解的知识信息,它为语文阅读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学生的读物也可以从网络渠道获取,不再为缺少教材而发愁,也不再局限于教材和笨重的纸质读物。学生利用网络可以找到活灵活现的视频、声音、图片、文字,丰富了学生的课余,也刺激着学生的感官。
(2)激发学生创造力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很大程度影响和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学生可以最大限度的接触到有声有色的图文,并且图片、视频、声音结合,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扩充了知识信息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交流、质疑,充分的发挥自身想象力,在看、听、想、说的过程中,慢慢激发创造力。例如,文言文《口技》一文中,用非常简单的道具,只靠一个口技者,模拟妇人哄两个啼哭的小孩吃奶声,丈夫怒斥小孩声以及千百小孩的啼哭声,千百犬吠声,这个过程一气呵成,无间断之处。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利用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把整个故事模拟出来,声情并茂、惟妙惟肖的展现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同时,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自主的就融入课堂之中,加之教师恰当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就能得到快速高效的挖掘。
三、总结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一场教育的伟大变革,它很大程度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给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生命。它在教育行业的广泛运用,可以有效的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信息技术固然有其独特功能,这对我们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创新,使用更为灵活的手法,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最大功效。另外,对于网络的运用,需要张弛有度,适度使用,不然,可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韩颖.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例谈[J].学子,2014,(02).
[2]陈曦.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4,(99).
[3]王根志.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思路[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
[4]赵昕.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08).
[5]田艳琴.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J].甘肃高师学报,2009,14,(04).
[6]杜媛,刘美凤,钟名扬.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08).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 篇3
关键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快,时间更短,信息更多。如果单单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势在必行。初中语文阅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不仅能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能够入境,生情,获得獨特的情感体验,析境,得知,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还能增加阅读训练,开阔视野,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
一、增加阅读内容,提高信息素养
阅读本身就是一个搜集资料,处理资料,增加认识,发展思维,提高审美体验的过程。而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在于通过多媒体和网络,花费较短的时间,传输更多的信息。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资料的搜集,对阅读内容做适当的补充,拓展知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例如,作者的生平轶事,写作背景,以及其他和文章内容相关的资料信息,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文,加深印象,还能在充分涉猎,开拓眼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在浩瀚的网络信息海洋中,给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选择上的迷茫和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一方面给学生建立一个专用的阅读信息库,让学生进行选择性的阅读,另一方面可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网站,为学生的信息知识来源把好关,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又能提高学生对于信息的敏感度。
二、创设阅读情境,激发自主学习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同样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活动的参与者。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都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只有在宽松、平等、民主,又存在阅读需要和急切感的教学氛围和心理氛围的基础上,才能主动阅读,积极学习,自主探索。虽然传统的教学模式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它将以往教学中线性的信息组织结构转变成为网状,不仅为学生提供阅读知识,还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和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的提高。呈现网状的多媒体和网络阅读材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张扬个性,加快了学生个体进入文本语言吸取知识的速度。
三、多维阅读交流,促进合作互补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大都会组织小组合作,让生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进行知识共享和取长补短。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为学生创设了更加宽阔,更加多元的交流空间。在课堂上,学生可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可将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与同学,与老师探讨;在课下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可利用便捷的网络手段寻找解决疑惑的良药;学生之间可利用网络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交流,一起思考,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阅读想法;此外,信息技术环境更是为那些性格内向,胆小,话少的学生提供了平台。
四、丰富阅读感受,提高创新能力
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敏的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而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合,不仅增加了学生视和听的机会,而且还通过图、文、声的全面结合增加了课堂内容的含量,多渠道地充实和丰富着学生的阅读感受。这样,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发现,去评价,去质疑,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得到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增加课外阅读,丰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其中包含了各种古今中外的名著,目的就在于拓展教学内容,课内课外相结合,加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就可以将这种结合落到实处。就以《水浒传》为例,一方面学生认真研读书籍,勤做笔记,另一方面教师设置相关的网页,其中可包含电视剧《水浒传》的视频,动画,相关的历史文化故事,常说到的诗词歌赋,俗语,歇后语等,专家对文章的评析以及其他人的精彩跟帖,也可以附上一些其他相关的网络链接等等,供学生浏览。也可设置交流园地,让学生们在网上交流读书心得。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教学与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冲突,而是互相补充、促进的关系。但是这种方式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将弊端最小化,将信息技术与整个阅读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闫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J].中小学电教,2008(5).
[21]艾奉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1(9).
[3]邵世敔.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磨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10).
(作者单位 重庆市大足区教育委员会)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篇4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对在知网上搜索到的此研究领域的58篇文献进行综述,总结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发展现状,在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内涵的基础上,归纳了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教学模式及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研究中的主流观点,最后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语文 研究现状 理论基础 问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今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终将可能影响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是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虽然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步较晚,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实践的研究逐步深入。语文课程是我国的母语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我国语文课程教育的落后和不足,是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第二节 文献具体分析
一、文献总量上的宏观分析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为主题进行搜索,共搜索到58篇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有关的文献,最早一篇文献是来自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韩艳梅所撰写的,题目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动因及质变》,该文指出了21世纪语文课程的发展方向——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的融为一体,提出二者整合的三个动因:现代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现代新型人才观的要求;国内外课程改革潮流的推动,由此引发了语文课程在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师生角色、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方面的五大质变。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献中看出,我国在21世纪初就已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并且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这58篇文献中,有1篇文献发表在《电化教育研究》上,发表在《中国电化教育》上的有3篇,有20篇硕士论文,1篇博士论文,剩下的都发表在一般的期刊、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可见,核心期刊上面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文献并不多。
二、发表论文的时序分析
笔者根据搜索到的这58篇文献,对每年发表的这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如下图所示:
图1 每年发表文献统计
*********2011数量
图1的统计结果表明,2004年发表的文献最多,2005、2006年发表的关于这方面的文献也不少,2004-2006年应该是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最热的时候,而近两年对这方面的研究却有下滑的趋势。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综观诸多研究文献,笔者归纳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如下: 1994年,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立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领导,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等牵头组织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把小学语文的识字、阅读、作文教学与计算机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计算机应用”四结合。近十年,已初步建构起了全新的识字、阅读和作文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另外,在此基础上由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领衔开展的《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研究》,包括小学语文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研究,它依据儿童发展新论,“力图通过两年左右时间,使中国儿童‘能读会写’——掌握2500—3000以上常用汉字,并能写出800—1000字左右结构完整、通顺流畅的文章”;探索了语文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活儿童的认知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目前这项研究更多地是从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进行研究,缺少对学生的文化陶冶和人文关怀。
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人员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于1998年6月开始设立“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组,并将其列入“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进行立项。1998 年12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提出报告,汇报“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的理念、进展情况,获得有关领导的认可。
1999年1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有数十所学校参加的“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开题会,“课程整合”项目开始走向有组织的研究阶段。
2000年10月,陈至立在第一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这是第一次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由此引发了从政府到民间的全国性“课程整合热”。课程整合与校校通、信息技术必修课、网络教育一样都成为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热点和焦点。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提出课程整合较早的是美国。美国的著名的“2061”计划在较高层次上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整合”思想。这项计划的目标是要大力提升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即特别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和能力。按照着重培养这类应学会的科学文化知识,重新归纳为“科学本质”、“数学本质”、“技术本质”、“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12类。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的第三(2000)报告比较系统、完整地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方法等三个方面作了阐述,而且就其撰写人的研究水准与资历来说在美国乃至国际上都称得上一流,因此最具有权威性与代表性。该报告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这儿的数字化内容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的信息技术。
然而,在美国,小学、中学没有与中国语文课相类似的英语语文课程,英语的学习被融入到世界文化史、世界艺术史、地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之中。一个中学生,一学期下来,需要自己完成一张读书报的设计,包括自己写了五六个表达自己想法的小书评、小简介等文字的编辑和制作报纸的美工插图像等。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这种教学方式给母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十分综合的教育平台,母语的教学实际上被融入到了多学科之中,体现了整合的思想。
德国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开始了课程改革,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新技术,加强教师的培训,希望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去把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到90年代德国议会于1996年12月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多媒体法》,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
法国于1985年在小学开设“计算机入门”作为必修课。1997年法国开始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多媒体教学发展计划。到2000年,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开始进行了多媒体学习活动。
日本也于1998年7月,由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的“关于改善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的咨询报告中指出:“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各个学科中都要积极利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进行教学(即将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一、语文课程的特点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工具性来决定的,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工具,更是人类存储、传递信息的工具。只有很好地掌握好语言这个工具,我们才能更好地工作、生活和学习。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由语言的情感性、思想性、民族性、文化性与审美性决定的。语言是打开人类心灵深处奥秘的一把钥匙,马克思也曾经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既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又是表达思想和精神的工具,而人的思维和交际无不自然流露出思想和精神。从这一层面上来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是统一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工具性训练时,必须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情操、审美等人文精神的培养,以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课程的作用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曾经说过,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而语文又是基础的基础;小而言之,学好语文可以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基础;大而言之,随着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训练,高尚的思想情操,人类文明的精华就流淌到学生的心田,塑造学生心灵,哺育学生成长;语文是民族的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语文新课标》中也指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它的奠基作用体现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另外,语文还具有多重教育功能,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品德修养教育、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精神的、人格的陶冶与心灵的塑造,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品质与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也更难以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传统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三中心”的状况,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无法从亲身体验中去学习。这就需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契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实现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
既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很有必要,那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真正涵义是什么呢?通过仔细调查和分析相关文献,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内涵,国内外学者都有论及,但是都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描述。陈至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祝智庭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学的效果。
邵娟娣: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理论针对学科割裂知识的弊病,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由上述理念可知: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使得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要求突出人,作为整合的主动因素的的地位,并促进人与信息之间的融合。究其实质,信息技术不是简单的结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由此引发课程的变革,是信息技术主动的适应过程。
由此我们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语文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语文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模式
在深入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和内涵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依据,它需要一些理论基础来作为支撑,这些理论基础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起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与思维科学理论。
冯镅:在硕士论文中总结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系统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方法论基础,语文教学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育学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重要根据,传播学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有力支撑,教学设计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核心理论基础,思维科学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桥梁”。
李军庭:在硕士论文中总结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系统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
张香竹:总结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石”——学习理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信息论基础——传播学理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桥梁”——思维科学理论。
许蕾:在硕士论文中总结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学习理论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包括: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划分为三种: 1.基于课堂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教师演示型阅读教学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等制作或选择符合需要的课件或资源,并在课堂上利用课件演示教学内容,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在生动的情境中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这是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在这种整合模式中,教师控制教学进程,操纵教学媒体,与教学媒体间是强交互,学生主要是接受学习,通过教师与教学媒体产生间接的交互。
2.基于课堂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的学生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所创设的情境,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积极的地位,教师则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协调和监督。信息技术在这一整合教学模式中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信息加工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
3.基于课堂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的网络作文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自主控制学习进程、使用信息技术来自主写作,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监督者和指导者,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打破课堂和学科教学的界限,只要能够获取信息,学习就能发生。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信息,通过主动探索完成意义建构,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表述自己对某一内容的理解,创造、传递新信息,所以信息技术在该模式中是作为学生学习的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而存在的。
这三种教学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把学生带到某种真实的情境当中,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观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信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追求信息技术,使其充斥整堂课教学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过程,但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这点,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录像视频、录音范读、堆砌的图片、无聊的动画......课件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成了展现教师技术水平的一种手段。这就把信息技术用偏了。对于教学没有实际价值的东西无疑是画蛇添足。
2.教学设计不当,用信息技术图解文本形象,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一些语文课件往往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文字部分,而将重点放在了选用色彩比较艳丽,画面感很强的图片,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正常的学习。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通过文中那细腻的语言文字,自然而然在各自的脑海中都刻下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图画;而教师提供的画像一出现,往往窒息、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用信息技术把文字转换成图像,学语言变成了看图像,势必影响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3.忽略了学科特点,用信息技术代替了学生的语文实践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语文教学,不能因为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
杀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在有的整合课中,教师搜集了大量拓展的内容,又急于在一堂课中把它全部展示出来,造成了信息技术代替学生触摸语言文字的实践机会。课堂上,我们听不到学生对文本的反复诵读,看不见学生对文本的细细体味,也就谈不上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深体验。
4.师生双向互动不畅,忽视师生情感交流
一些老师在教学中成功地运用多媒体,确实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仅靠书本、教鞭、粉笔传道授业的套路,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们也要看到, 使用多媒体,为达到光影的最佳效果,需要营造灰暗、柔和的教室环境,课件一放,教师就得时刻注意点击鼠标,仔细搜索,这必然减少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互活动;教师借助电子平台教,学生通过电子平台学,往往忽视了师生间直接的知识研究探讨和情感交流融会的活动。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一堂好课不是单纯地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就可以了,关键是要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信息技术绝不是解决教育症结、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整合作为一项科研课题,认真剖析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整合的实质,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在价值。2.恰当设计教学过程,找准整合的最佳结合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突破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教学难点。3.整合要紧紧把握语文课程特点,为语文实践提供舞台
《语文课程标准》始终关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践行” 的场所。现代教育媒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决定了它能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供舞台,交互式的课件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提供了条件。4.重视师生交流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自由参与性、平等交互性、虚拟探究性以及客观公正性来打破教师对于知识、技能的绝对权威,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来相互促进和启发,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像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比如理论相对滞后于实践的研究、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和忽视师生的情感交流等。然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它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可观的,国家对信息技术也越来越重视,未来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将会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从学习内容的拓展转向学习功能的延伸,从学习工具的丰富转向学习方式的变革,从单纯的计算机教学工具、教学课件向综合性学习网页网站发展,从个别教师单兵作战走向地区性和全国范围联合。这一系列的变化还可能引发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甚至教育体制的真正变革。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总结 篇5
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借新课标实施的契机,做好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真正从数学教学规律自身特点出发,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的被动学习方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一点探索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议题已摆到广大教育者的面前。传统的行为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得是由环境的刺激引发人的行为上的反映,就是说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基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新的教育技术,能够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充分发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优势。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题整合的过程之中,如何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发挥信息技术这一先进教育技术的作用,更好地驾驭这种新式的教育教学手段,就成了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之中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相关软硬件支持,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以及网络信息下各种数学原件、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形等不同形态的信息,超越了课本的视野,拓宽了数学的范畴,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创造出使知识、学问来源多样化的人文教育环境。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偏重于逻辑推理,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动画演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景再现,可以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学习数学。在课件《生活中轴对称》的制作中,我利用网络展示了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又利用蝴蝶飞舞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将一只蝴蝶框定放大成为平面图形;在讲授多面体的展开图时,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实物,给正方体的六个面标上字母A、B、C、D、E、F,但由于实物不透明,学生观察不方便。因此,我利用《几何画板》做了个正方体,给六个面着不同颜色并标上字母且可透视,再结合实物进行教学,这一过程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自然,抽象于实践,创设了数学教学的良好情境,建构了较理想的学习环境,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比较自然地接受数学概念,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2、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介入到数学教学中,提供的是超大的信息量和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充分利用计算机及软件的模拟技术,可以让学生把纷繁复杂的运动图形或数据用计算机处理,达到形象直观的目的,从而易于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其实,它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能力,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学校教育离不开德育,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德育。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要进行有关数学史教育,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例如:在讲授几何中圆的知识的时候,我就布置了上网查找《割圆术》的有关资料的课外作业通过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上有目的的漫游,获取全面的相关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动手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所以,只要是简单的素材资讯查找,教师尽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建构。
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内容抽象,概念严谨却又枯燥,因此数学教师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课本知识活起来,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顺利达到效果。我在讲授无理数时,就做了几张有关第一次数学危机的背景资料和人物介绍的幻灯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我还利用《几何画板》演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直观地表现了三线合一的现象,让学生从感官上区别具体概念,加深了记忆;运用《几何画板》指导学生自制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积变形课件,同时又引导他们由此推导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起到了形象直观,节约时间和教具,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分析
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与传统教学相比,他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而“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正是其于交互型整合方式所产生的,目的是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变被动的听和练为主动的探索和运用。
1、教师始终要起到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的介入应体现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而不只是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新颖,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知识发生、发展的播种者及浇灌者,更应是学生处事的模范。灵活的应变能力,严谨的求学态度,严密的逻辑思维,这些都要靠师生之间的心灵感应,靠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互融,来调动学生积极
参与。我们不应让 “人机对话”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键盘手。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极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个性。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不求时髦,但求实用。
课件的运用应整合于课堂教学内容之中,针对以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为培养目的的数学教学,课件中存储内容要精练,画面要简洁,讲解和推导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完成。为帮助解决数学中数形结合的难点,理解抽象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数学思想,我们认为,应根据数学自身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将课件设计成一些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模块,让老师能按自己组织教材需要,针对各自不同教学思路,灵活调用各模块里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
3、网络电子教室应成为数学教育的理想场所。
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研究问题,在网络中查找数学资料,形成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把学习数学看成负担,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直接动手操作,使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更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五、小结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 篇6
摘要: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它可以模拟生物的微观世界,实验室的实验也与之有效的结合,高效课堂的目的得到实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也使生物教学更加直观明显,当然了,信息技术在运用中也有很多的误区。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应用和实践中,探究出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的一些方法,这些新方法可以加深我们的理解。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运用误区
生物学更加侧重于实验操作,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疫情期间,我们就不能让学生到实验室操作,那么这个时候人工智能的运用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我们在使用职教云等一些软件进行线上课堂教学过程的演示弥补了这种不足。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除此之外,现代信息技术足可以让实验室与生物的微观世界紧密结合,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就能更好实现。当然信息技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运用中,也有很多的误区。我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所以我将对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作一下浅谈,与大家共勉。
一、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辅助教学还可以把生物的微观世界展现出来
信息技术可以弥补实验室在某些方面的空白,比如可以完成一些宏大的、微小的生物实验,而这些实验是在实验室中所不能完成的。运用信息技术更加形象直观的展现出具体的图像,图形和动画,信息技术还可以模拟宏大的、微小的实验,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通过形象直观的展示,可以顺利突破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瓶颈,让学生在感受生物教学中的魅力与奥妙,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收获颇丰。再比如在生物学中本来很小的细胞结构,抽象又不够直观,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动画模拟得以实现,在探究细胞由什么组成的时候可以深入浅出的让学生加深理解,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让同学们更加直观的探究、比较,自己就可以总结得出结论,这就非常符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和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在探究生物圈和生态环境的时候,实验室不能模拟这些宏大的实验,凭借教师的讲解并不能提高学生空间和时间的想象力,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不同的生态环境得以直接展现,让学生比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区别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再例如,通过观察生物圈2号探究生物圈,最终让学生了解到生物圈2号计划实验目标并未实现,我们想象的大自然并不是那么简单,人不是万能的,人类要依赖地球存活;也教育学生要懂得顺其自然,因此我们要把握规律,从小就要珍惜大自然的一切,生物圈才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形成这样一种正确意识。
二、传统实验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课堂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现在,许多地方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很不成熟,例如总是把传统的实验与信息技术分隔开,认为二者是孤立的,觉得传统实验与信息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没有太大联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和应用,更有甚者是单纯的比较传统实验与信息技术区别,不考虑怎么去发挥各自的特长。我认为在显微镜的运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课堂组织比较混乱,这是由于教师在讲解显微镜使用的时候,很多学生自身对于操作还不熟练,讲解后掌握的也不是很好,具体运用的时候一脸茫然,感觉到非常的陌生,教师指导也十分困难,照顾好了前排的,就照顾不好后排的。上述具体事例就间接说明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不过这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顺利地突破。第一步,教师把显微镜的相关知识用在课堂演示,尤其是模拟实验中,让学生细心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探究、总结使用方法,紧接着教师在播放一些实验室操作注意事项的视频,让学生观察一些成功的案例,自己模仿,最后教师在实验室指导实验,学生可以根据演示实验加深理解,那么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就会得心应手,他们不仅操作熟练,而且我们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自己的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自然也就把重点和难点突破了。因此,传统实验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相结合打造高效课堂,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新方向,我们应当大力提倡。
三、大数据和云计算在生物教学中的使用
众所周知,我们的生物实验组织,生物实验设计,生物实验结果还用实验具体评价这些方面都会进行具体的分析,那么这就需要发挥大数据优化初中实验教学方法与思维的作用。那么随着互联网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在2012年,我们国家在2015年对大数据应用到教育中展开了一定程度上的指导,明确以大数据作为驱动教育,促进了我国教学时代的变革,也明确了大数据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那么在实验设计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数据资源的分析和处理,比如对蛋白质,糖类,脂肪组织检测的实验中,由于材料的特殊性,那么对于材料的一些价格信息,属性等就很难获取准确信息,这时候仅仅依靠我们搜集的教学经验就不能为实验提供准确数据内容,这个时候就需要大数据的计算从而有效获取准确数据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方便。在实验组织上的应用主要是帮助我们搜集班上学生的一些个人信息,从而了解学生的一些兴趣爱好,年龄特征,还有学习风格和年龄特征,就可以应用大数据把他们划分成不同的实验小组,而划分就是一句大数据对学生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功能从而促使实验小组的划分更加科学有效。同样的,云计算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第一点就是实现生物教学的云环境,第二点就是给教与学带来的变化。随着生物科学信息越来越多,导致很多生物教学项目受到冲击,那么此时应用云计算就可以就可以使云环境得以实现。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沉重云计算可以代替传统的手机,而且学习内容不受限制,学生也可以自主学习,学生的角色也发生巨大改变,由教师被动传授知识变成主动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误区
尽管信息技术的优点很多,但是盲目迷信信息技术是万万不可的,有人认为信息技术可以完全的代替课堂教学,我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还存在以下一些误区。
(一)老师完全被信息技术的应用所取代
教师在生物课程中,如果任意下载资源拼凑,课堂上不加准备,完全给学生播放名师课堂的内容,代替自己讲授,而自己在一边放弃和学生的互动。这种方法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破坏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环境,而且不能让学生提高学生兴趣,更不用说能完成课堂教学了。
(二)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不够灵活
许多教师直接用信息技术代替自己简单的课件,而且下载后直接应用,并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来加以修改,直接复制到课堂,结果自己表现的比较拘束,不能使自己的技能和教学水平得到有效发挥,课堂教学效果大大降低,信息技术的优势也被很大程度的削减,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三)运用信息技术完全代替了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是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主要以实验操作为主,而自然学科都有他们的内在规律,对于规律和知识的探索就必须通过实验来探究,信息技术完全代替实验是不可行的。例如初中生物中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这两个考点就非常重要,我们就不能随意用动画模拟,因为仅仅用动画模拟而放弃具体的实验教学,不足以说服学生,也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不符合新形势下的课改新理念。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教学提供便利,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把信息技术与生物的实验相结合,因地制宜,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实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因此我们要合理有效地使用,扬长避短,最大程度的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让它成为我们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董学敏.信息化施教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轴对称图形”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 篇7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历来备受人们关注, 也颇有争议。人们通常认为这不属于语文的天地。因为语文的要求训练那么多, 而且感受语言文字的途径及效果争议很多。笔者认为,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融合在一起, 恰当、适时地运用, 会让小学语文教学更精彩。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形式,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合”为学生营造了理想的语文学习情境,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恰当、适时地运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1. 发挥整合优势:从“教”教材到“用”教材, 扩展内存, 加大信息
教材是作为引路的, 其中蕴含着规律, 在语文教材的安排上, 存在着许多螺旋式上升的知识, 如果能让学生探索规律, 发现其中的要点, 就可以带动学生的兴趣, 举一反三。由此可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来学无限的内容, 这要引导学生归纳方法。利用媒体、信息整合, 引导学生归纳方法, 可以大大减少信息传输的速度, 提高课堂的效率, 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来学无限的内容, 学习效率会很高。
例如, 在小学阶段不同的年级段有好多介绍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文章, 如《颐和园》、《莫高窟》、《长城》等, 可以在以点带面的方法牵引下,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从而达到教材的整合, 扩大内容。
首先指导学生学习三篇课文中相比之下程度较浅、容易懂的《颐和园》这篇课文:颐和园的景点特点是什么?课文是用什么方法进行介绍颐和园的景点?学了这篇课文, 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在学习和明白了自己的收获后, 利用网站呈现的学习教材, 马上进入学生的生活背景。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探究学习后归纳出学习此类文章的思路方法。
(1) 介绍的景点特点;
(2) 介绍说明的方法;
(3) 学了这篇课文后, 谈谈自己的感悟。
在此基础上学生讨论该怎样学习另外类似的课文。这就需要整合教材, 在较少的时间内进行学习。利用媒体、信息整合, 如此就大大减少了信息传输的速度, 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这就是采用电教等媒体手段所追求的拓展教材, 活化教材。
新课程提倡教材内容现代化, 拓展教材内容的来源和范围, 尽量提供教材内容的来源和范围, 尽量提供能丰富学生生活背景的素材。新课程只为教材的编写提供最低限度的要求, 而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必须根据实际进行再创造, 再组织,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例如上面所述的在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能进行自学《莫高窟》、《长城》, 从而让学生能用极短的时间学习课文内容, 通过朗读课文、图文对照等来提升自学的效果。
2. 发挥整合优势:从“搜”信息到“筛”信息, 有机整合, 学会选择
面对网站上众多的信息,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去筛选信息, 为我所用, 这不是某一学科的技能, 而是现代人所要必备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育部给出了小学阶段小学生必背的古诗70首, 而这些诗是有规律的, 如“送别诗”、“思乡诗”、“托物言志”等, 如何去开发利用, 就需要自己去选用适合自己的, 并为我所用。
例如, 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 课文是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古诗中描绘的场景的, 把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演绎成了一篇清新隽永的散文。在教学时, 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进行感悟诗歌, 而在朗读的情况下, 教师运用多媒体的辅助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模仿, 然后再让学生联系朗读,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不同语文水平和不同兴趣的学生, 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合适的进度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不仅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而且具有交互功能的计算机和网络学习资源还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以便及时改进学习方法, 确保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有人说阅读是发现的旅程。在旅行中我们总是希望不断地有新发现, 感受新的刺激。阅读同样如此, 在类似的诗文对照中教师引导学生不仅是在学习, 更是在发现, 从而将学生思维激活了, 经过一番思考他们也会很有收获。同样都是送别诗, 有的是凄凉哀婉, 有的是豪迈潇洒, 有的是激励劝勉, 学生在比较中辨析, 在对话中交流, 在争辩中撞击。最后不待教师“教”就可以自己“悟”。正如构建主义理论所认为的那样,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学习方式, 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3. 发挥整合优势:从“个体”交流到“整体”交流, 当场即现, 增强效果
传统的语文教学, 阅读中经常渗透着“写作”, 也就是“读写结合”。教完课文后, 要求学生仿照着写作, 这样, 学生就能从所学的知识中进行潜移默化, 然后从中掌握有关的知识点, 再有所迁移、拓展。但是, 学生在写后, 要当场反馈出来, 这很花时间, 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又非常宝贵。所以, 建立学习专题网站后, 学生可以把自己所写的当场上传到BBS上, 如此, 就可以直观地显示学生的实际学情如何。
利用网站的时空开放性、即时交互性,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 就不仅是学古代送别诗, 还可让学生了解现代送别诗, 课后还可以拓展到外国的送别诗。其次, 不仅是学习“送别诗”, 还可以按掌握的方法学习“山水诗”、“田园诗”等。
如此设计就充分发挥了网络的迅速、便捷、全面的优势。利用超文本优势, 集同类送别诗一起,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般性学习——深入发掘——向课外拓展。对于学生来说, 这是一个跳起来摘到果子的过程, 也是一个从“教材”出发, 进入更深更广境界的过程。而钻进去需要力量, 飞起来需要激情。教师惟有厚积薄发, 预先具备了较深的内功、预先蕴积了真诚的感动, 才有可能调动这种力量, 唤起这股激情。
学生在课堂学习、讨论中常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但由于时间限制, 没有机会表达。通过网站, 学生可以登陆后通过留言的方式, 与教师交流看法, 或请教, 或探讨, 或建议, 还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在论坛上一起讨论某个问题, 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及时解决问题, 促进合作性学习, 又能激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 主动探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反思
1.存在问题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主题应该是语言学习, 主体是学生, 媒体只是辅助。然而, 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中, 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如有些多媒体语文课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反而成了学生看热闹, 教师没有更新教学理念, 穿新鞋, 走老路等。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反思, 才能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更合理化、科学化。
由于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但是, 由于没有深入领悟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含义, 许多教师在使用中仍存在不少误区。如过分滥用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在课堂上流于形式;教师只注重媒体的新奇, 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或者只注重演示, 忽视学生的实践;或只注重人机交往, 忽视师生情感交流等。
2.调整措施
面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实践中出现的诸多“误区”, 我们该如何进行调整呢?
首先要摆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我们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工具辅助地位, 要充分发挥其优势, 使其服务于教学。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的目的, 是实现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 利用信息辅助教学要避免脱离教材内容, 单纯以学生兴趣为主的形式主义, 而要以“适时、适度、适当”为原则, 找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 精心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认识。在将信息技术适用于语文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理念、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及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因此, 为了熟练运用多媒体, 教师在课前要做出充分的准备;在教学中要避免课件提供的直观形象材料与语言教学脱节, 要防止使用网络教学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格外注意与学生的思想交流, 善于利用反馈信息来调控教学过程, 使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协调配合,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 篇8
【摘 要】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索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新路,拟从时代背景、整合的意义进行论述与阐释,并以实践探索的例子论证了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可行性、实效性与新颖性等。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课程整合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育时空也得到大大拓展,教学中的网络化、多媒体等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基础教育的一大特征。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提到:“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运用声、光、色、图形、动画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势在必行。
我多年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的体会有如下五点:
一、激发兴趣,启迪智慧
在《安塞腰鼓》一文的教学中,我首先播放“安塞腰鼓”片段一,将热烈击打腰鼓的情境展示出来,让学生观看欣赏,激发兴趣,进入学习状态。其次集体朗读“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的精彩段落,将音像教材与文字教材融为一体。然后播放“安塞腰鼓”片段二,将安塞腰鼓昂扬的气势和击打腰鼓者豪放的身姿进行展示,让学生由表及里地欣赏安塞腰鼓之美。继而让学生自由品读精要段落,理解精彩句子的深刻含义。于是,学生有了自己的认知体会。有的对“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体会是:此句以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击打腰鼓起势之猛,场面掀起之爆;“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层层递进,强劲有力,使人亢奋!有的对“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扎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认识是:以声寓人,体现了西北人民强大的拼搏精神和势不可挡的抗争精神。有的对“挣扎了、冲破了、撞开了”的理解是:此句是前句的继续,是抗争的结果,生动而形象,很有意味;“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这样由外而内、由实而虚,情感、思绪、波浪的交织,让人联想到苦与乐、快与忧就产生在正确与错误之间,成功与失败、繁荣与贫穷就出自于萎靡与舒张之念等。据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
二、绘形显画,身临其境
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教学时,为使学生能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感受到今日罗布泊的荒凉,我为
学生播放了幻灯片——草木植物全部枯死、胡杨林成片死亡的五幅图片。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技、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这使学生产生了极度的震撼。孩子们神情马上变得严肃起来,可见已经进入了文中的意境。趁此时机,我加以引导,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罗布泊是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呢?”“是什么因素导致这样的?”一系列疑问从学生头脑中冒出来。接着我继续引导学生:“今天的罗布泊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恐惧的死亡之地,然而它的过去却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请看——”接下来,我想把学生引入下一阶段的情景,即罗布泊的画面。而遗憾的是昔日的罗布泊如今无法再看到。于是,我又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让这一胜景得以还原:播放从网上下载的几幅图片:成群的牛马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地吃草追逐;湖边的绿树倒映在水中;成群的鸟儿或在清澈的水面上飞翔,或在一片广阔的湿地上觅食、休憩;渔民喜获丰收的一大网鱼等。这些图片使学生从感官上体会到了课文中的“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这个内容。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描写的过去的罗布泊的景象:“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通过以上两组反差强烈的图片,再加上适当的点拨,我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本课教学的三大目标:感觉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学习对比方法,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跨越时间,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拓展知识,创新能力
在古诗《观沧海》的教学中,我的设计其中有如下环节:一是收录机播放海涛声,轻柔音乐声……老师提问学生:“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此处的导入设计,用诗化的语言与音乐,将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情境——诗歌阅读中,让学生感性地了解一种诗歌的阅读方法——朗读、想象,进而体会诗的意境。二是请学生站起来,多媒体显示波涛汹涌、扑面而来的大海的图片,配之以澎湃的潮声……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同学们,现在,你就是一代枭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吹动你的战袍,衣袂飘飞,放眼观望苍茫天际的大海,不觉豪情满怀,放声吟诵《观沧海》……”此处的结束设计,为学生创造朗读、体会的情境,在语言、音乐、画面的渲染下,再次诵读这首古诗,使学生情绪达到顶点,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三是课后让学生以寄情于物的手法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散文,或写一首不少于十四行的现代诗,让他们去拓展,去创造,去开辟新的天地……此处拓展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结果有不少佳作产生。据此可见,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无疑使创新如虎添翼,将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落到实处。
四、自主阅读,终身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没有学会流利、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广读、多读才能有所悟,广读、多读必须要有大量阅读的材料。网络教学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习惯、方法等因素,多方创设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网络教学环境,还提供了丰富的网络阅读资源,网页图文并茂,有声有色,适合青少年年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课文时,由于我们农村的图书有限,难以查到相关的课外资料,我就安排学生去电脑室上网查找,学生通过网上搜索,分别完成了任务,收集到了有关月球的知识及有关航天的知识、园林风景及园林知识、古代建筑及皇宫建筑风格等。在此过程中,学生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外,还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走进“大语文”的精彩世界。这样就充分发挥出了让学生利用网络开拓阅读面的作用。学生的阅读需求随时得到满足,维持了阅读的兴趣,就这样,网络教学轻而易举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可以说,信息技术教学维持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丰富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资料,促使学生达到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也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五、沟通课程,融合信息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注重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课程的整合,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如我在《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如下:一是以澎湃汹涌的黄河为背景展示课题,同时教师激情讲述来导入。二是教师导入,学生听配乐、配实景诗朗诵。三是屏幕显示黄河流域简图,学生运用课前收集有关黄河知识的资料进行黄河知识竞答。四是学生活动:(1)屏幕显示黄河断流图及文字说明,思考答问。(2)屏幕显示黄河流域污染图及文字说明,进行反思答问。(3)请一位同学扮演小记者,游览黄河兼解说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4)演唱有关黄河的原歌或自编自改歌。(5)学生介绍自编、自画有关保护黄河的小品、故事、广告、书画等。五是教师总结,配乐诗朗诵《黄河,母亲河》。
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沟通、融合:学生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的学习实践活动,训练、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融入了地理、历史、环保等学科知识,采取了多种活动形式;通过黄河知识竞答和学生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伟大的母亲河、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10-07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之体会08-27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05-25
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的整合09-03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应用10-22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09-12
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07-07
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07-0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08-28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