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案(共9篇)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案 篇1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总累计第1课时
课课题题
第1节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课课题型
综合课
教学目的、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其系统构成;
2、懂得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
3、掌握Internet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
2、网络地址及域名形式。
教学难点、TcP/IP网络协议;
2、统一资源定位器(URL)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I、引言: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里,时刻需要获取和交换信息。例如,各商业银行的总行要收集各业务点每天的资金情况,铁道部门要及时了解每一辆火车的运行状况等,这些数量极为庞大的信息怎样才能方便、快捷地传输呢?而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那么,究竟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又有什么用呢?
II、讲授新课
一、计算机网络及其分类
1、计算机网络基础?1)概念:凡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再配有相应的支撑软件,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作用:①资源共享②集中管理和分布处理③远程通信
2、计算机网络分类(按通信距离分):①局域网②城域网③广域网④互联网
二、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1、硬件系统:①服务器②工作站③网卡④调制解调器(卡④)⑤集线器⑥交换机⑦传输介质e2、软件系统?1)网络系统软件:windowsXX
indowsN、、Uni网络应用软件:电子邮件软件、浏览器软件、网络教学软件
3、网络信息:在计算机上存储、传输的信息称为网络信息,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资源。
III、练习、作业、预习①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主要分为哪几类?②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包括哪些?③预习:Internet网络基础。
IV、教学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以及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构件和其他的一些相关的网络基础知识。
教学后记
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总累计第2课时
课课题题
第2节
Internet网络基础
课课题型
综合课
教学目的、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其系统构成;
2、懂得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
3、掌握Internet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
2、网络地址及域名形式。
教学难点、TcP/IP网络协议;
2、统一资源定位器(URL)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I、引言: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础知识,应该说,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可算是Internet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Internet的知识,看看Internet的作用和使用。Internet起源于1969年的一个广域网计划,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发起组建的一个异地计算机网络系统,它是Internet的前身---ARPAnet。
II、讲授新课
三、Internet(因特网)基础
1、连接到接到Inte
mo)③宽带(②一)④其他上网方式D2、网络协议:①TcP/IP协议②其他协议Transfer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3、网址统一资源定位器(URL):http://主机机地址(域名)UniformResourceLocator:因特网采用的一种特有的统一地址格式。HyperTextTransport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例如:http://202.121.103.101域名:①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一级子域名(cn表示中国)com:二级子域名(com表示商业网站)k12:三级子域名(k12表示“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服务器名)www:四级子域名(worldwideweb:万维网)III、练习、作业、预习有条件的同学可在家利用空余时间练习使用Internet。IV、教学小结本节主要讲述Internet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能初步懂得什么是Internet?如何连接到Internet?如何使用Internet的基本功能等方面作了简述。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案 篇2
一、巧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进学生探究欲望和热情的基点就在于激发学生愉快的体验, 这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育艺术, 而信息技术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课前, 应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课件, 创设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情境,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逐渐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例如, 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 我先以一段庐山的风景短片将学生引入情境, 利用那千姿百态的云雾紧紧抓住学生的视线。兴浓之际, 请学生通读课文, 整体感知, 并展开讨论。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交流, 让学生找到课文中构段成篇的线索。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既给学生创设了情境, 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对课文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学生参与较积极, 以此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运用信息技术, 突破教学重、难点
由于学生年龄小, 生活经验缺乏, 往往在教授一些离他们生活实际较远的知识, 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并且容易出现理解偏差, 不到位, 甚至思维阻滞的现象。此时, 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特点, 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直观的画面唤起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 学生们都能用流畅的语句说出各种恐龙的特点。因为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收获的知识, 学生的印象就会更深刻, 既节约了时间, 又提高了效率。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化解难点的同时, 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 信息技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 特别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适时运用信息技术,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被广泛地运用, 学生在信息意识形成之后, 对信息的加工, 处理和筛选能力也会随之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 能够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 扩大观察的范围。许多在教室里或在实地无法看到, 但根据教学需要又必须让学生观察的事物或现象, 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都可以把它们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能够突出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 提高观察的效率;还可以对观察对象进行有目的地选择、剪辑, 让其更集中、更典型, 有时甚至比学生在现场观察的效果还要好。
四、发挥教学机智, 实现信息技术与阅读能力的有机整 合
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是依据作者的书面语言, 领会作者思想及表达技巧等的过程。理解文章的主旨, 就必须深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感情的表达不外乎两种方式, 即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后一种方式, 学生的情感融入较慢, 需要一个过程, 而若借助多媒体教学引导就迅捷多了。人的情感在特定的情境中才会产生。借助图片、音乐、影像资料等手段能够将学生很自然的带入作者所描绘地情境中, 触景生情, 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学生对事物的情感体验越深刻, 对事物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思考分析的也会更透彻。
五、灵活运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多媒体的运用提供了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大多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切身体会, 对于一件事或一个场面, 如果学生能够较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那么, 再用文字把它写下来, 也就容易多了。图片、影像资料,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能够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再加上作文技巧的指导, 要完成一篇习作也就相对容易多了。
六、搭建展示平台, 促进信息生成
网络在给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 也使学生产生了点击的茫然和筛选的困难,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例如:可以建立信息库实现资源共享, 推荐相关优秀的网站, 指导学生快速浏览、查找信息, 提高他们对信息的敏感性等。还可以充分利用论坛和BBS的留言版功能, 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生成的信息、搜集到的资料在网上发布, 鼓励学生、教师、家长参与讨论, 以增强运用信息的能力。这样不仅增进了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交流、协作, 实现了资源共享, 提高了教学效率, 分享了各自的学习成果, 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和语文素养。
实践证明, 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恰当、灵活地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周婷.追寻充满魅力的语文教学.成才导报·教育周刊, 2007年
[2]谢翠萍.运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学语文, 2008 (1)
信息技术手段与语文课堂 篇3
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教育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勇立教育潮头的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研究作为信息技术极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理论应是时代的发展对学校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位置。”(1998年5月16日《中国教育报》)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为根本特征,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形成人的健全个性。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即教育的主体是人,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地位,一切的教育或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前提的;素质教育能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即既重智力的教育,又重情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开放的。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是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对优化语文教学的作用
1.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上《三峡》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先放映三峡风光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充分利用图像和声音来表达文字所无法表达出的效果,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作品,充分的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思维,使学生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学生对三峡风景民俗、美好境界的向往之情和学习兴趣。
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一旦和教师的指导珠联璧合,信息技术手段所展示的生动,具体的信息资料一旦与学生的审美兴趣和认识相契合,便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感悟其中的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运用音乐、动画、制成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描述意趣横生的人物、场景,创设一种审美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每课教材中都有其重点、难点,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我们顺利解决,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教学效率。
3.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信息传递将静态变动态,加强直观认识。
如:教朱自清的《春》首先放上一曲《春之声》让教室里一开始就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然后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一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艳阳高照,绿草如茵,花木争荣,蝶飞蜂舞,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然后播放配乐朗诵,在优美的钢琴曲中教师朗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中,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到课文充满激情,意蕴深刻的美。此时此刻,文学语言无可比拟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以及给人形象逼真的美感,一下子被学生感受到了,学生也自然体味到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教《故乡》一文时,教学的重点是理解闰土这一形象的变化,把握作品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设计复合投影片,先演示少年闰土的投影片,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归纳其形象特点,又演示中年闰土的投影片,让学生结合课文归纳人物形象,看前后有什么变化,通过具体形象的演示,学生很快地归纳出人物在外貌语言、动作、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并很快概括出人物变化的原因,这样用画面突破抽象文字下包含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扩大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智力的核心地位。传统的语文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很难为学生提供可感直观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想像力、分析力、审美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而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教学,抓住思维能力这一核心训练,就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并结合语文学科的认知规律,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让他们在大量的阅读中升华审美情感和审美情趣,提高想像力、分析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课本中不少地方存在着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面对课文中的“空白”我引导学生去想象,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头脑中创造成新事物的形象,如教《桃花源记》一文时,我用多媒体手段绘制了村中人“咸来问讯”的画面。画上围着渔人问话的有壮汉、孩子等,我引导学生想象这些人围着渔人问了些什么话。有一个学生这样描述:有一位花白胡子的老人走到渔人面前问道:“如今外面世道如何?人们过得好不好?”,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握着渔人的手问:“你们那儿的壮汉除了种田还干些什么?”,简短的一句“咸来问讯”,借助画面,通过想象,不仅丰富了原文内容,而且使学生的想像力、分析力、创造力也得以锻炼和提高。
5.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要注意的问题。
转变教育观念,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强学习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在使用过程中,要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让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教育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改变,但对信息要进行选择,Internet上的信息量非常大,其内容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好关口,通过“防火墙”技术和教育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尽量接触有益和有参考价值的内容。我们的观点是:从传统教育中吸取精华,从现代教育中捕捉灵气。应尽量发挥计算机和网络辅助教学的长处,和语文学科教学相整合,而不是为了一种形式而去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或者让电脑去代替教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向我们走来的网络信息技术无疑给比较沉闷、滞后的语文教学送来一股清新的风,灌输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奇的神力,从而使语文教学如虎添翼,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使语文教学具有了众多的拓展。
总之,语文教改绝非一蹴而就,信息技术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探索、创新、完善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 篇4
1、学会应用设计模板美化幻灯片
2、学会添加幻灯片背景
教学重点:
学会应用设计模板美化幻灯片,多种方法添加幻灯片背景
教学难点:
多种方法添加幻灯片背景
教学准备:
打开学生机房,准备课件(录制本节课完整操作过程),学件(每台学生机发送一份),组织学生进机房。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美化自己的幻灯片。
一、学生观看教师完整操作录像后尝试自己制作。
1、播放本节课完整制作录像。(5分钟)边播放边解释每个步骤的操作要点。
2、请同学们尝试完成老师刚才制作的三张幻灯片(12分钟)教师查看指导
二、分步教学(15分钟)
由前面完成的较好的同学当组长,帮助本组同学,及汇报本组完成情况。
1、教师演示制作应用设计模板美化幻灯片。学生完成应用设计模板美化幻灯片。
2、教师演示制作添加幻灯片背景(其他颜色)。学生完成添加幻灯片背景(其他颜色)。
3、教师演示制作添加幻灯片背景(填充效果)。学生完成添加幻灯片背景(填充效果)。
三、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让自己的幻灯片变漂亮了,我们使用了设计模板美化幻灯片,还通过设置背景颜色,让背景变得更美了。其实,PowerPoint设置背景还有其他方法和效果,剩下的时间,就请同学们自己探索或互相交流经验,设计出更漂亮的背景吧。老师还有一个提议,设计一张贺卡发送给亲朋好友。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篇5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对在知网上搜索到的此研究领域的58篇文献进行综述,总结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发展现状,在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内涵的基础上,归纳了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教学模式及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研究中的主流观点,最后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语文 研究现状 理论基础 问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今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终将可能影响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是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虽然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步较晚,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实践的研究逐步深入。语文课程是我国的母语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我国语文课程教育的落后和不足,是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第二节 文献具体分析
一、文献总量上的宏观分析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为主题进行搜索,共搜索到58篇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有关的文献,最早一篇文献是来自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韩艳梅所撰写的,题目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动因及质变》,该文指出了21世纪语文课程的发展方向——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的融为一体,提出二者整合的三个动因:现代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现代新型人才观的要求;国内外课程改革潮流的推动,由此引发了语文课程在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师生角色、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方面的五大质变。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献中看出,我国在21世纪初就已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并且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这58篇文献中,有1篇文献发表在《电化教育研究》上,发表在《中国电化教育》上的有3篇,有20篇硕士论文,1篇博士论文,剩下的都发表在一般的期刊、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可见,核心期刊上面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文献并不多。
二、发表论文的时序分析
笔者根据搜索到的这58篇文献,对每年发表的这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如下图所示:
图1 每年发表文献统计
*********2011数量
图1的统计结果表明,2004年发表的文献最多,2005、2006年发表的关于这方面的文献也不少,2004-2006年应该是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最热的时候,而近两年对这方面的研究却有下滑的趋势。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综观诸多研究文献,笔者归纳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如下: 1994年,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立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领导,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等牵头组织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把小学语文的识字、阅读、作文教学与计算机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计算机应用”四结合。近十年,已初步建构起了全新的识字、阅读和作文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另外,在此基础上由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领衔开展的《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研究》,包括小学语文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研究,它依据儿童发展新论,“力图通过两年左右时间,使中国儿童‘能读会写’——掌握2500—3000以上常用汉字,并能写出800—1000字左右结构完整、通顺流畅的文章”;探索了语文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活儿童的认知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目前这项研究更多地是从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进行研究,缺少对学生的文化陶冶和人文关怀。
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人员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于1998年6月开始设立“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组,并将其列入“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进行立项。1998 年12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提出报告,汇报“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的理念、进展情况,获得有关领导的认可。
1999年1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有数十所学校参加的“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开题会,“课程整合”项目开始走向有组织的研究阶段。
2000年10月,陈至立在第一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这是第一次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由此引发了从政府到民间的全国性“课程整合热”。课程整合与校校通、信息技术必修课、网络教育一样都成为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热点和焦点。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提出课程整合较早的是美国。美国的著名的“2061”计划在较高层次上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整合”思想。这项计划的目标是要大力提升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即特别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和能力。按照着重培养这类应学会的科学文化知识,重新归纳为“科学本质”、“数学本质”、“技术本质”、“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12类。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的第三(2000)报告比较系统、完整地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方法等三个方面作了阐述,而且就其撰写人的研究水准与资历来说在美国乃至国际上都称得上一流,因此最具有权威性与代表性。该报告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这儿的数字化内容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的信息技术。
然而,在美国,小学、中学没有与中国语文课相类似的英语语文课程,英语的学习被融入到世界文化史、世界艺术史、地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之中。一个中学生,一学期下来,需要自己完成一张读书报的设计,包括自己写了五六个表达自己想法的小书评、小简介等文字的编辑和制作报纸的美工插图像等。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这种教学方式给母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十分综合的教育平台,母语的教学实际上被融入到了多学科之中,体现了整合的思想。
德国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开始了课程改革,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新技术,加强教师的培训,希望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去把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到90年代德国议会于1996年12月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多媒体法》,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
法国于1985年在小学开设“计算机入门”作为必修课。1997年法国开始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多媒体教学发展计划。到2000年,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开始进行了多媒体学习活动。
日本也于1998年7月,由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的“关于改善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的咨询报告中指出:“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各个学科中都要积极利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进行教学(即将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一、语文课程的特点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工具性来决定的,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工具,更是人类存储、传递信息的工具。只有很好地掌握好语言这个工具,我们才能更好地工作、生活和学习。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由语言的情感性、思想性、民族性、文化性与审美性决定的。语言是打开人类心灵深处奥秘的一把钥匙,马克思也曾经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既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又是表达思想和精神的工具,而人的思维和交际无不自然流露出思想和精神。从这一层面上来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是统一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工具性训练时,必须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情操、审美等人文精神的培养,以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课程的作用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曾经说过,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而语文又是基础的基础;小而言之,学好语文可以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基础;大而言之,随着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训练,高尚的思想情操,人类文明的精华就流淌到学生的心田,塑造学生心灵,哺育学生成长;语文是民族的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语文新课标》中也指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它的奠基作用体现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另外,语文还具有多重教育功能,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品德修养教育、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精神的、人格的陶冶与心灵的塑造,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品质与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也更难以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传统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三中心”的状况,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无法从亲身体验中去学习。这就需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契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实现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
既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很有必要,那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真正涵义是什么呢?通过仔细调查和分析相关文献,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内涵,国内外学者都有论及,但是都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描述。陈至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祝智庭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学的效果。
邵娟娣: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理论针对学科割裂知识的弊病,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由上述理念可知: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使得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要求突出人,作为整合的主动因素的的地位,并促进人与信息之间的融合。究其实质,信息技术不是简单的结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由此引发课程的变革,是信息技术主动的适应过程。
由此我们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语文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语文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模式
在深入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和内涵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依据,它需要一些理论基础来作为支撑,这些理论基础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起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与思维科学理论。
冯镅:在硕士论文中总结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系统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方法论基础,语文教学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育学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重要根据,传播学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有力支撑,教学设计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核心理论基础,思维科学理论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桥梁”。
李军庭:在硕士论文中总结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系统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
张香竹:总结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石”——学习理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信息论基础——传播学理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桥梁”——思维科学理论。
许蕾:在硕士论文中总结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学习理论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包括: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划分为三种: 1.基于课堂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教师演示型阅读教学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等制作或选择符合需要的课件或资源,并在课堂上利用课件演示教学内容,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在生动的情境中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这是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在这种整合模式中,教师控制教学进程,操纵教学媒体,与教学媒体间是强交互,学生主要是接受学习,通过教师与教学媒体产生间接的交互。
2.基于课堂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的学生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所创设的情境,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积极的地位,教师则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协调和监督。信息技术在这一整合教学模式中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信息加工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
3.基于课堂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的网络作文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自主控制学习进程、使用信息技术来自主写作,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监督者和指导者,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打破课堂和学科教学的界限,只要能够获取信息,学习就能发生。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信息,通过主动探索完成意义建构,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表述自己对某一内容的理解,创造、传递新信息,所以信息技术在该模式中是作为学生学习的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而存在的。
这三种教学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把学生带到某种真实的情境当中,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观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信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追求信息技术,使其充斥整堂课教学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过程,但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这点,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录像视频、录音范读、堆砌的图片、无聊的动画......课件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成了展现教师技术水平的一种手段。这就把信息技术用偏了。对于教学没有实际价值的东西无疑是画蛇添足。
2.教学设计不当,用信息技术图解文本形象,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一些语文课件往往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文字部分,而将重点放在了选用色彩比较艳丽,画面感很强的图片,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正常的学习。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通过文中那细腻的语言文字,自然而然在各自的脑海中都刻下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图画;而教师提供的画像一出现,往往窒息、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用信息技术把文字转换成图像,学语言变成了看图像,势必影响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3.忽略了学科特点,用信息技术代替了学生的语文实践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语文教学,不能因为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
杀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在有的整合课中,教师搜集了大量拓展的内容,又急于在一堂课中把它全部展示出来,造成了信息技术代替学生触摸语言文字的实践机会。课堂上,我们听不到学生对文本的反复诵读,看不见学生对文本的细细体味,也就谈不上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深体验。
4.师生双向互动不畅,忽视师生情感交流
一些老师在教学中成功地运用多媒体,确实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仅靠书本、教鞭、粉笔传道授业的套路,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们也要看到, 使用多媒体,为达到光影的最佳效果,需要营造灰暗、柔和的教室环境,课件一放,教师就得时刻注意点击鼠标,仔细搜索,这必然减少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互活动;教师借助电子平台教,学生通过电子平台学,往往忽视了师生间直接的知识研究探讨和情感交流融会的活动。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一堂好课不是单纯地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就可以了,关键是要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信息技术绝不是解决教育症结、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整合作为一项科研课题,认真剖析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整合的实质,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在价值。2.恰当设计教学过程,找准整合的最佳结合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突破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教学难点。3.整合要紧紧把握语文课程特点,为语文实践提供舞台
《语文课程标准》始终关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践行” 的场所。现代教育媒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决定了它能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供舞台,交互式的课件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提供了条件。4.重视师生交流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自由参与性、平等交互性、虚拟探究性以及客观公正性来打破教师对于知识、技能的绝对权威,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来相互促进和启发,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像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比如理论相对滞后于实践的研究、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和忽视师生的情感交流等。然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它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可观的,国家对信息技术也越来越重视,未来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将会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从学习内容的拓展转向学习功能的延伸,从学习工具的丰富转向学习方式的变革,从单纯的计算机教学工具、教学课件向综合性学习网页网站发展,从个别教师单兵作战走向地区性和全国范围联合。这一系列的变化还可能引发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甚至教育体制的真正变革。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信息及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能力。
重点难点
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及应用,能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什么是信息 信息的种类什么是信息技术
使用教具电脑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总结信息的定义
教师:大家都知道信息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怎么来认知信息,搜集信息,利用信息为人类服务?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信息和信息技术。
内容组织
信息:信息就是消息,它是多种多样的,文字、符号、图像、声音、语言都是信息的载体。
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现代社会中,信息对于人们来说就像水和空气一样重要,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信息。人们通过信息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前进。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指一切与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处理和应用等有关的各种技术和手段。
我们将要学的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1.信息技术的发展 2.信息技术的应用 3.信息技术的展望
树立正确的态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1.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人是信息技术的发明者,信息技术有不足,不可能完全代替人
2.人要学习并使用信息技术
3.要正当使用,不可违法使用信息技术
课堂小结
人类离不开信息技术 要学会信息技术,开发信息技术,正当利用信息技术为人类造福。
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学好信息技术
布置作业
(1)我们身边能接触到哪几类信息?
(2)你和朋友传递信息采用哪些方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篇7
一、整合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入手。
1. 信息技术的特点。
(1)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2)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
(3)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4)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2. 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1)阅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2)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3)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
二、学习环境的构建
学校建立语文网络教学网站“网络语文实验室”。网站分为资源区、学习区、交流区、教师区。
资源区分为站内资源和网络资源。站内资源有在线图书馆、基础知识、高考特区、新闻中心、学习方法、课件等;网络资源精选网上相关网站进行链接。
学习区分为课文、阅读、写作、口才、研究几个版块,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相应的版块以不同的课件形式呈现。
交流区有论坛和聊天室供学生进行异步或同步交流。
教师区介绍在线教师情况,提供电子邮箱,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整合的模式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1. 教学内容问题化。
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 教学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及其他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 教学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从网络获取资源的习惯。
4. 教学结果创新化。
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四、整合的实例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力于探索“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此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搜集、甄别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电子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小组内成员之间交流、协作,小组与小组之间以问题的方式进行质疑、辩论,最终达到全班同学都能共享任何一组的学习成果。
应用“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题化。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分析教材,然后确定系列课题,供学生选择。选题时,一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有事能做”;二要与学生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有事可做”;三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让学生“有事愿做”。
2. 自我学习、小组学习成果作品化。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一定要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呈现并在班级交流。因为学生根据选定的课题,在研究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在头脑中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让其制作成电子作品时,他们会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3. 组间交流问题化。
每个小组研究的课题不尽相同,为了使全班同学共享其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其目的有三: (1) 全班同学共享其研究成果; (2) 其研究的成果会存在不完善甚至错误认识的可能,通过展示会为其他同学或教师所发现,并通过解答其他组同学的疑问,使问题探讨的程度加深,认识更加合理; (3)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和向其他组提出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倾听、观察、分析、概括、归纳、讲解、提问、辩论、思维等能力得以提高。
五、引发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断受到观念的冲击、技术的阻碍,体验着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引发的思考是广泛而深入的。
1.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革命的支柱。
信息技术不应局限在“媒体论”的阶段,不能成为教师“机灌”的工具,应该认识到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是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
2.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篇8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 整合 教学效率 自主学习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信息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它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条自主实践、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力量。低年级儿童的无意注意、无意识记还占优势,他们的学习活动常受直接兴趣所支配,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更要重视兴趣的激发。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反应和情感上的主动参与。
在教学《金色的秋天》这篇课文时,为了将树叶从树上纷纷落下的场面呈现给学生,我利用计算机给学生展示了一段配乐动画场景:夕阳下满树都是金黄的树叶,一阵秋风吹过,树叶纷纷从树上落下来,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看完后,学生们已置身于这个金色的秋天中了,天真的孩子们争先恐后说要到落叶是多么的美。这节课借助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使他们在模拟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而取利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将趴在纸上的文字活起来,生动起来,唤起学生的形象再现感,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那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而多媒体的视听因素,可以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学习中积累大量的表象,达到“启其所思、导其所难“的目的。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常常可以运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图片等形象的视频音像,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如在拼音教学中,可以观看图片,借助字母与图片的联系,用动感的课件演示拼音,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为语文课堂教学营造直观的学习情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理解语言文字的意思,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情感,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同时还为语文教学增加了学习信息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也就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学习《我们去植树》时,我让学生搜集植树的好处,他们都能说出“防风、净化空气”等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我联系学校正在开展的低碳环保活动,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低碳环保的好行为。这样,课文内容得到了深入的理解,同学们不但会搜集资料,也会运用资料来思考问题、拓展问题,有利于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利用资料的能力和创造的精神。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合作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到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会合作,充分找到了自己在学过程中的位置,实现了自我价值,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追求的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语文教学,让我们看到了它对传统语文教学所带来的强大冲击,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种种优势。它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平面型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多媒体形式和立体型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余胜泉 《信息技术與课程整合的层次》
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
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黄埔全 《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法》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优化整合 篇9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人才类型深刻变革的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把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教育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近几年来,更被看作是改革传统教学弊端的重要举措。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所谓课程优化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板书、图片、图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以知识为关键
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我个人最近几年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语文学科进行优化整合的探索研究谈几点体会: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重点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晦涩难懂的内容生动形象化,很容易实现情境教学。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如教《苏州园林》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使学生了解,苏州园林奇异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无论照在哪个点上都是一幅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录像这一电教媒体,让学生走进苏州园林的各个角落,并辅之以配乐解说,让学生真切地体味苏州园林的如诗如画。又如《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其教学的难点是五幅图景的差异和写作角度的不同。但靠纯粹的讲解是不行的,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话很难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为此我们制作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动画,并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听觉把草的“嫩绿软”、花的“艳多
争”、风的“暖柔轻”、雨的“细密亮”、人的“喜旺美”直观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2、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Internet上发布的信息包罗万象、充满时代气息,几乎囊括各领域、各学科的最新内容和成果。在教育网站上还存储了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和优秀教案等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随之改变。教师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教师的功能更应集中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如何把“信息”化为“知识”,把“智能”化为“智慧”。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比如我在讲《真正的英雄》这篇里根总统悼念七名宇航员的演讲词时,让学生首先查阅了有关1986年“美国航天飞机失事,七名宇航员全部遇”的有关新闻报道和资料照片,又让学生查阅有关里根总统的资料照片,理解这次事故在美国乃至世界航天事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感受当时里根总统和美国人咨情悲痛的心情。这样学生在查阅过程中已经了解了里根发表这次演讲态度和重心,所以学起来就得心应手,无形中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的兴趣。讲动物小说《斑羚飞渡》时,引导学生查阅斑羚的图片及相关文章,了解斑羚的生活习性和善跳跃的特性,另外还让学生查找动物界为了种族延续勇于自我牺牲以及人类残
害滥杀杀动物的图片资料。,最终促使学生自己明确本文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也大大拓展了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
3、利用多媒体的视听功能,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在作文教学中,教者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如教师节前,我让学生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写一封信,表达对老师教育之恩的感激之情。这篇作文比较好写,但学生容易写空话、套话,或者写一些司空见惯的补课呀看病呀这类题材。为此,安排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乐曲声中,让学生看剪辑的影视资料《山村教师》《烛光里的妈妈》《一个也不能少》等,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老师平时对他们关爱的细节也都一一地展现出来。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完全进入角色,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老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4、优化整合要立足于语文课程,重视但不过分依赖多媒体。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体味、联想、想像,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的方式,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即学生对文本的涵咏玩索,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原著一样,如果一味地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因而背离语文教学。例如:有个语文教师讲歌剧《白毛女》一课时,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和放映剪接的影视资料,意在使学生对剧本内容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却忽略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新歌剧的特点以及“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大量的图片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了教和学的重点,把语文课上成了电影艺术课。所以,语文学科技要重视信息技术的优化课堂作用,又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正确、恰当、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之用到实处,恰如其分,一定能发挥出它的教学优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案】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06-15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10-07
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06-03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08-03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06-04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08-0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整合07-09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之体会08-27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初探11-18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与网络教案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