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共9篇)
对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1
对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马雪鸿 刘宇新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使用。根据北京市教研中心的统计,全市中学计算机拥有量已达到校均72台。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不但起到丰富教学内容、改进
教学方法的作用,而且也起到改变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观念的作用。应当承认,信息技术正 在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然而,相对于数理化等自然学科,语文学科运用 信息技术则显得滞后。似乎语文教师凭借一支粉笔一张嘴,没有讲不清楚、教不明白的内容。其实,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随着教学手段的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同样遇到了信息技术 的挑战。为了了解语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实际状况,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我们对北京市18个区县的250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6份。通过调查,我们
对北京市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下面陈述我们的调查与思考,以求教于语文界同仁。
一、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设计了8个问题。
第1题:您是否已按规定要求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
结果为,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有15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1.3%;未通过的有62人,占
28.7%。
这表明,在我市中学语文教师中,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的教师已为数不少。随着我市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深入展开,全市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将熟练掌握计算机。这就为信息技术 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2题:您应用计算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见表一)
调查显示,语文教师使用计算机,主要是用于编写教学计划和教案,及进行课堂演示。这正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教师备课文字量比较大,用计算机无疑可以提供诸多方 便。语文教学,尤其是涉及到“形象”的内容,用计算机将其演示出来,增强直观性,无疑 会提高教学效果。
当然,从表1中可以看出,也有一些教师在利用计算机收集、管理教育教学材料,甚至利
用计算机改进学生的学习模式。这表明,语文教师在使用计算机方面,也正在从文字处理、形象展示,向教学信息库和学习模式变革的方向发展。
第3题:您应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教学的情况是怎样的?
回答:“经常用”的有31人,占
14.35%;“偶尔用”的有118人,占54.63%;“不曾用”的有67人,占31.02%。
统计显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还不够普遍,不够自觉。这里有计算机硬件 配置和软件开发不配套的问题,但也存在教师不知道怎样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功能的问题。
第4题:您应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教学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回答“一般教学内容”的有46人,占21.3%;回答“难点”的有19人,占8.8%;回答
“重点”的有22人,占10.19%;回答“重点与难点”的有129人,占59.71%。
统计显示,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但是,从统计中也可以看到有21.3%的教师使用计算机只是为了解决“一般教学内容”,这 一方面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尚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有效功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教学中使 用计算机有“为用而用”的倾向。
第5题:您应用的主要教学软件的来源情况?(见表二)
从软件的使用情况来看,教师通过自制、网上下载和其他方式获取软件的占7315%。这说明“商品软件”还相对滞后。而教师自制或找来软件,固然有针对性强的一面,但是有 时又无法保证软件的质量,而且还给教师增加了一定的负担。
第6题:您能否自制教学软件?
回答“能自制软件”的有85人,占39.35%;回答“不能自制软件”的有131人,占60.6 5%。
可见,有一部分教师具备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但多数教师仍需要使用现成的软件。如 果不能及时提供一定数量的、可用性较强的软件,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就会受到限 制。
第7题:您经常运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是什么?(见表三)
目前,在语文课堂上,主要是由教师操作演示。这说明计算机的使用仍然是以单向交流 为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尚未形成。计算机在语文课中的运用仍处于初级阶段。
第8题:您认为制约计算机应用,亟须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见表四)
统计显示,制约计算机教学应用的主要因素是“软件不适用”。解决“软件”问题,已 经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结合的前提条件。
二、分析与思考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方面,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但仍存在着 一定的问题。有利的条件是:第一,计算机的硬件配备已基本到位,能够保证一般的教学需 求;第二,大部分教师已经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第三,计算机语文教学软件开发有了一定成果。例如,目前就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科利华公司、清 华同方公司等开发的语文教学软件,以及广大教师自制的教学软件。第四,随着新的教学理 念的出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要求教师在转 变观念、改革教法中不由自主地、必然地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第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 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第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的基本模式有哪几种。
其实,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首先要弄清二者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结合,也就是二者结合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依据教育部重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学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而有之。“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要保证训练 学生具备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人文性”则要求语文教学在增加学生文化积累、形成健 康人格方面发挥作用。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第一条原则就是要保证中学语文 教学按照自身学科性质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
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尤其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感受文学形 象,揣摩作品语言,领悟作品艺术价值。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第二条原则,就 是要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信息技术可以起到展示或演示“具象”的作用,这对促进 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又不能用计算机来替代学生的想像。所以,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作用,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应当是灵活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这是课堂教学的必然结果。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第三条原则,就是信息技术的 使用要能够适应并与多种教学形式自然结合,而且对于改进语文教学方法,建立行之有效的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第四条原则,就是要建立在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水平、接受的程度、及其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的基础上,不能一哄而上,一蹴而 就,更不能搞命令式。
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模式,就目前而言,我们提出以下五种。
第一种,信息选择模式。语文教学中,经常要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利用计算机组织 和呈现。例如,有位教师讲《林黛玉进贾府》。在分析王熙凤外貌描写时,教师用计算机为 学生提供相应的分析文章和评价意见;在分析贾宝玉性格特征时,又提供一组文章;同样,在分析作品语言和作品主题时,也都相应地提供一组文章。建立信息库,在教学时从中选取 有用的信息提供给学生,这是语文学科运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形式之一。
第二种,形象演示模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 演示作品中的形象。例如,有位教师讲授曹禺的《雷雨》,用多媒体播放人民艺术剧院创作 的话剧《雷雨》。学生将剧本《雷雨》与话剧《雷雨》相比较,把文字变成了形象,这样对 理解剧本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又如,有位教师讲授《死海不死》,文中写到死海的形成原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自制了“死海形成原因”的软件,演示给学生看,这种形象的演示,使学生准确地了解了相关的文字内容。
第三种,师生交互式。这种模式建立在师生共同操作计算机的基础上,一般应当是师生 各自拥有一台计算机学生可以两人拥有一台。这种模式适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例如,有位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讲授《史记·鸿门宴》。教师和学生都带上耳机,教师在主控台发出 信息,学生利用本课的学习软件与教师交流。比如,教师提问文中“臣活之”的“活”的意 义和用法,学生就点开这个字,于是关于“活”字的各种义项、用法、例句及相关解释一并 出现,学生可以从中进行选择,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利用主控台随意与某个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和全体学生进行交流。采用这种模式,是把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材料,与学生自主 学习、师生交流结合在一起。
第四种,练习指导模式。针对教学中的某个内容,对学生进行练习指导。例如,有位教 师讲授如何鉴赏诗歌。教师先展示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明确命题人的命题 思路;然后,对学生进行练习指导,将学生回答这类题目时出现的问题逐一罗列,指导学生 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最后,再提供相应的练习材料,让学生练习。这种模式,训练强度大,针对性强,比教师在课堂上凭嘴说、发练习题要省时省力,效率明显提高。
第五种,网络学习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化进程的加快,网络学习已成为可能。然而,在现有条件下,使用较多的是局域网。例如,有位教师利用局域网教授《死海不死》。教师 自建一个主页,内容包括:与死海相关的图片,与死海相关的文字资料,教师以此作为学生 讨论研究的资料库。课上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网上去寻找答案。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 况下,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例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搜索 因特网上有关的网址,可以让学生进行在线交流,还可以让学生给专家发电子邮件求教。可 以说,网络学习模式是对现有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但要使这种学习模式得到推广普及,还需要些时日。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对北京地区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促 使我们针对北京的实际,进一步去探索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对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2
多媒体技术由于拥有极强的表现力、重视力和较好的受控性和交互性, 让中学地理课堂焕然一新。
一、创设情境。好的情境能深深吸引学生, 学生只要在上课时激起强烈的求知欲, 调动起浓厚兴趣, 学习起来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在讲“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这一章节时, 笔者在两个班采用不同的尝试。甲班按部就班细讲课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乙班只放了两段录像, 一段是中国商业发展史及当今商业形式及商业发展成就, 另一段是关于中国主要旅游景观的介绍。结果两个班的反响截然不同:甲班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乙班学生因有“走马观花, 身临其境”的体会, 所以, 在能掌握本节内容之外, 还对地理学科产生了强烈兴趣。
二、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地理课中许多天体现象、风土人情, 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 而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于一体, 化静为动, 生动有趣, 直观形象虚实结合, 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观要求。如洋流、地壳运动, 其漫长的演变和运动过程使人感到抽象又无法察觉它的变化, 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但通过信息技术可化静为动, 让学生直接感觉到地理现象的发生演变过程。信息技术的应用, 也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性学习。
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给教师提供交互性和智能化很强的人机对话系统, 我们利用这个系统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快速的智能分析, 随时获得学生学习效果的情况, 随时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这是传统评价手段所不及的。
我在运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探寻过程中, 有以下一些教学反思。
1.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为了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但并不意味着每堂课都要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多的内容是学生能够看得懂或通过自学掌握的, 或只需要教师简单指导便能融会贯通的, 这部分内容就不适合应用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不能代替实践探究。社会实践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计算机的模拟毕竟是有限的, 不可一味地追求, 过分地依赖。有机会通过实践探究的东西无须用多媒体来替代。如河水的污染, 可以让学生到家乡的河边走一走。思考河水污染的危害、原因、治理整顿的办法, 无形之中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注重问题创设的精当。初中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刻, 可能停留在表面现象。教师必须利用学生这种好奇心, 正确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实质, 真正把这吸引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 也是探究事物的需要。
对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机遇思考
地理学科课程的教学具有地理课程之比较明显的特色,学生学习的空间是那样的广,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综合能力是那样的强,地理学科与其他诸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也是那样的明显。针对如此的学科课程教学的特色,我们比较明显地明确当今信息技术普遍运用的形势给地理课程教学的高效带来理想的机遇,作为教学必须努力把握住这样的机遇。
一、把握信息技术运用机遇需力劈教师的一言堂
应当说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便捷是人们所有目共睹的。但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言,课堂上是便捷了,作为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准备上其麻烦还是多端的。相比之下,有时运用现代技术还没有教师的课堂直白来得便捷。所以,虽然现代技术是如此意义上的便捷,但我们地理教学的课堂,仍然多是教师的一言堂。对此,我们所需要得出的结论是把握信息技术运用机遇需力劈教师的一言堂,需教师在力劈自身一言堂的前提下,从需求性上努力把握信息技术运用的机遇,将信息技术运用自己的教学课堂。特别是那些比较难以解决的教学难点内容以及相关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则必须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比较自主地突破学习的难点。人们都这样认为:高中地理难在地球运动,地球运动又难在太阳的视运动。针对这样的情形,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就必须充分利用起来,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方面信息,让学生能够初步接触到太阳视运动的相关常识。当学生能够借助计算机、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工具视频到太阳视运动的图、文、声、形相结合的课件时,聆听到动听的音乐,视频到鲜艳的色彩和优美的图案,那学生将会对其产生直观的形象、逼真的视觉,让学生产生比较理想的抽象思维和空间观念,还让学生从一定的角度去培养起学习地理的科学精神和探究兴趣乃至能力。
二、把握信息技术运用机遇需力图学生的主动性
信息技术基本已经普及到各个行业,也应当就是开始普及到城乡广大平民的家庭。但在相关的现实中,由于学生比较普遍的喜好目标有偏,其家庭乃至学校和社会是比较担忧学生对信息技术之运用的。因为学生一开始上网,往往不是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而是去打游戏,甚至就是沉迷于游戏。因此,高中学生已就在自不自觉地放弃着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自己的地理学习中来,这应当就是在某些意义上提高学生自身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地理课程学习的主动性问题。由此,把握信息技术运用机遇需力图学生的主动性。为了能够建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地理学习的主动性,我们不仅仅就将精力放在学生学习的课堂上,还应当去比较完全地将其延伸到学生学习的课外。如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时,我们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搜索;让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性学习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围绕相关的地理问题进行自个儿网上探究。平素的教学,让我们感到比较有意思的是,学生学习地理对信息技术运用主动积极起来,那地理教学就是那样的事半功倍。这不仅仅就是解决了地理学习中的问题,更是解决了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问题。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相关内容时,就让学生去自主运用信息技术查阅相关信息,学生的积极性很是高涨,兴趣极浓。学生便比较理想地获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形式以及所需要的时间,比较好地知晓着一天和一年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三、把握信息技术运用机遇需力求学生的合作性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 篇4
另外,我国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学科教师及学生能够熟悉
[1] [2] 下一页
信息技术的应用,熟练地解决学科中教和学的问题。目前,除了极少数学校能够做到这一点外,大多数学校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困难。教育部大力开展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包括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为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广度和深度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信息技术的整合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即在学样设置信息技术课,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同时大力提倡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落后,以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这两者互为促进,互为补充。
即使若干年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了很好的整合,在中小学要不要设置信息技术课,笔者认为这还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信息科学技术是当今科技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新成果不断出现,它的发展和应用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现代化水平,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它的研究和应用。为了促进我国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后备力量,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要有所改变,不再是停留在信息技术应用层面,而是涉及到信息技术本体层面的内容,如机器人、人工智能等。
2.教师培训是关键
实践证明,教师是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因素。教师对整合的目的和实质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进行整合的前提。为此,对什么是整合进行准确的界定或描述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让广大教师通过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真正理解整合的目的、实质、方法和如何评价等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高质量地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发布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总之,是为了促进学科教学,全面地、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综合目标,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竭动力,是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质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服务于学科教学,有利于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等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简单应用,它是附着在新的教学方法之上,为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工具和信息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不可替代作用,如在探究学习中展示问题情景,提供探究问题解答和评价的工具;在协作学习中提供检索信息、交流和发布信息的工具,等等。总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能够用作绩效工具,探究工具,获取信息资源、处理信息、交流和发布信息的工具,以及评价工具。这种工具的应用,使原本难以实现的教学方法得以实现,并产生用其他手段难以得到的效果。
为了有效地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用参与式方法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培训,让教师自己动手进行用于整合的教学设计,并利用小组方式进行讨论和评价,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确实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施之后还要适时地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提高进一步整合的水平。
评价是保证整合有效进行的关键环节。它既包括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又包括实施结束后的评价。无论是哪种评价,都必须有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和量规,以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3.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分层次、重实效地进行整合
我国中小学中的信息技术设施和师资水平相差极大,虽然我国政府在大力推进教师培训和“校校通”工程,但是这种差别的消失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做到的。因此,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用一种标准去要求所有学校去进行整合实践。学校应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设备,尽可能地利用社会和家庭的信息技术力量,取得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同样可以取得整合的良好效果。即使条件很好的学校,可以进行更广泛、更深层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同样需要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
4.建立持续发展的机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的必然结果。它有开始,但不应有终结。就像粉笔、黑板一样,至今仍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建立不断推进整合发展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包括:
● 不断提供财政支持,保证能及时扩充和补充必要的软硬件资源。
● 集中力量(包括人力、设备和财力)开发、建立可供各学科使用的教学信息资源库;
● 为学科教师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使他们能得心应手地使用信息技术;
● 不断地培训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倡创新意识,创造性地建立适合本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
● 为教师提供选用(或开发)适合自己教学用软件资源的空间和时间。
对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5
九江六中 程小娟内容摘要:现在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课程屡见不鲜,笔者也曾在这方面做过很多尝试,本文以我设计过的《聚落》、《澳大利亚》、《黄河》、《长江》等学科整合教学为例,对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初中地理教学的若干问题思考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地理教学 资源库
正文:
伴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的交叉性等特点,而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广泛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决定了信息技术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如何用好信息技术,真正发挥其作用,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
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地理信息化教学平台
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形成的教学过程结构,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知识交流的载体。为此我构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辅以大量资料集合和信息交流工具的地理信息化教学平台,同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意义建构→综合评价”的教学模式,这样知识获取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而是在老师的主导控制下,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协作交流去获取知识。
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课中,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将一些地区的气候资料变成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展示这些地区相应的民居景观图及简介),然后提出问题:“请说出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和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探索,将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接着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达成对这一问题的共识,再到全班,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班级交流(学生发言或通过网络平台演示),得出结论,实现意义建构(总结出民居与当地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课后再利用平台对全体学生进行学习评估,可以师生共同进行(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发现问题,提出不同见解的创新意识;合作交流;利用已有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
二、要善于借鉴、积累与创新,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
地理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因此需要建设与我们地理教学有关的教学资源库,其不仅包括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还应包括大量的文字材料。多媒体素材能带给学生感官上的直接刺激,但其容量有限,制作困难,且所耗的存储空间大;而文字材料却能弥补这些不足,同时通过学生对文字材料的选取、分析、综合,也能够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我在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过程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善于借鉴。地理多媒体教学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互联网上这方面的`资源非常丰富,几乎包括了地理学科的各个章节,种类也五花八门。因此我在构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或设计课堂整合案例时,总要在互联网中进行搜索,大量浏览并借鉴,其中的很多素材、资料都可以直接使用,而且在浏览、借鉴的同时,也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带来新的启示。我最近上的八年级地理上册《长江的开发》一课,其中大量的资源都来源于互联网,而且通过借鉴其他地区优秀的教案,使我在课件的设计上大量运用了九江长江段以及九江98抗洪的图片,这些在实际的上课中不仅使学生觉得课堂内容离自己更近、更亲切,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做出的回答也更有创意,令人惊讶。
其次,多积累、善管理。互联网上的资源经筛选可作资源库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靠平时的积累,扫描的图片、录制的影像和声音、撰写的论文、报纸杂志上的文摘和学校教师制作的课件都是资源库的范畴,只要平时稍加留心,资源无处不在。资料多了,管理时就要注意分门别类,我在管理资料时就分了课件、图片、影片、声音、论文和文摘六个大类,大类中资料多的再按年级、课程或制作时间分小类,这样管理更规范,查找、使用也更方便。我在上《黄河的治理》一课时,发现平时积累的我校和其他学校教师制作的关于黄河的课件非常多,在对它们进行重组、再加工后,就很轻松地完成了该课的整合设计,可见平时积累的重要。
第三,要善于创新。在建设资源库的过程中,不但要借鉴、积累,还要在思想和方法上敢于创新,让资源库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我在建设资源库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对于自制的课件必定配有相应的电子教案或整合案例文字材料,以便以后使用;二、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大量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请他们提出建议或参与,这不仅实现了多学科间的资源共享,而且使很多技术上的关键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三、吸收了部分学生制作的作品(电脑图画、动画、电子报刊、科技小论文等)进入资源库,让资源来源于学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入手,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这也是当前整合教学最迫切解决的两个问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指其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组合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其个人素质的组成,培养起来不是一日一科之功;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考老师的多方引导、多年积累建立。如果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将使整合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地理的教学质量。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相互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我认为:学生要想上好信息技术整合课,首先要上好信息技术课。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也讲究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其学习生活相结合,例如制作课程表、制作个人网页等,但由于学习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这些结合稍显牵强,也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如果能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群策群力,设计一些既符合技能要求,又与各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的课程来岂不一举两得。我在上七年级地理下册《澳大利亚》一课时,课前首先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的时间在互联网上搜索与澳大利亚相关的知识材料,而后与信息技术教师联系,让他简单介绍以下网络搜索的知识,使学生的搜索更有针对性,这个建议不仅信息技术教师乐于接受,学生也非常配合,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对信息的搜索、整理和加工,更加丰富了课本原有知识,一些枯燥的理论和概念变得生动直观起来,也更易于学生接受,在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时之功,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课中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帮助,但也要注意教师的自身修养和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具有信息量大、视野宽、快速进行时空交换、多种媒体给学生的视听带来全方位冲击等特点, 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引导他们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让他们在不断地成功中获得自信,建立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信息技术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主要是教师的作用被弱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交流被忽略,为此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能够运用精妙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对知识进行归纳;能够为教学、为学生设计更多精彩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案例;能够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之间的交流和谐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对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6
南江县政府办公室 林仲铭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人的目的是提升国民素质,要提升国民素质就得发展基础教育,发展基础教育就得重视农村教育,农村教育与家庭教育又密不可分。南江农村覆盖面积大,教育不能均衡发展现状着实令人深思。据笔者扎根山乡多年的经验,调查研究如下:
一、基本现状
南江属国定贫困县,南江全县学生总数117527人,其中初中生26254人,小学生77671人,留守儿童52877人。受打工潮的影响,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蜂拥,留守儿童剧增,致使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放羊式”教育。学生一旦被放即毫无拘束地漫山流浪此之为“放羊式”。农村中一大批“留守学生”被家长毫不吝情地留下,放到学校,放到社会。这些留守孩子中男女生均上过网的几乎为90%,有网瘾的不低于27%,一部分孩子打架斗殴、偷盗抢劫、行为恶劣;其性格孤僻、学业成绩普遍下降。一到放假,这些孩子便街上闲逛,网吧游荡,形式严峻,如捅散的蚂蚱到处都是。在学校,父母均不在身边的占32.7%。如此之多的孩子被处在“放”的状态。放出了大批留守孩子父母监护该管管不了,爷婆隔代让管不敢管,学校代管想管难管好的现状。
“遥控式”教育。“遥控式”就是远距离指挥的高层次的现代工业新名词。在教育空间上是距离,在教育形式上是脱节。经调查,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情况:长赤镇所辖的两所九义校及一所小学共计3876名在校学生,召开的一次家长会,没有参加家长会的就有1300多人。配合教师工作情况:在另一所学校的一二年级的调查中,能坚持在学生作业本上签字的家长占60%,其余40%的作业本是学生自己签字或请他人代签;学生犯错误学校要求请家长时,人不到校电话到学校的家长几乎近1/3。关心子女情况:在小学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的家长不足30%。还调查过小学六年级学生,六年快毕业了家长每年都看通知书的有78%,隔三岔五看过通知书的占20%,还有22%的一次都没有看过孩子的通知书。家长在其位不谋其教,一部分学生处在遥控式教育状态。
“棍棒式”教育。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他们坚信“不打不成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理念。既挨“体罚”还受“心罚”的现象在农村就司空见惯了。在家庭中经常使用“不争气的东西,蠢货,笨蛋……”等尖酸刻薄语言来教育学生。据学生反应,大多数家庭都以家长为中心:家长动辄就翻孩子日记本;动辄不准孩子与异性交往等以家长式的权威和命令主义教育为主。父母缺乏与孩子交流,凭着自己的情绪去教育孩子,据调查,农村孩子没挨过家长打的学生几乎为零,每周都要挨打的占10%,这样多的孩子处在蛮横的“棍棒式”家庭教育状态。
“溺爱式”教育。家长们相信“树大自然直”的理念,过分迁就、溺爱孩子,普遍认为孩子还小,等长大了自然就“不学而知”了。连犯错误也成了一种“美德”,“敢尝试”“有创造”嘛。故把孩子当成了“宠物”、“心肝宝贝”。他们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染其苍则苍,染其黄则黄”这些有着时代通病的孩子越来越多。
二、原因分析
教育主体空缺。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蜂拥,农村孩子便缺少了监护人或无监护人照管。据统计,长赤镇共计36896人,外出打工就有9230人,这还不包括在本市以及流动性打工的,该镇9166户中有80%的家里只有老人和小孩在家,留守儿童2116人,占全部儿童47%左右。据调查我县大部分乡村留守儿童比例都在40%以上,有的甚至更高,从长赤镇九义校、竹林小学。付家小学、贵民中学提供的数字看,全校学生中留守儿童比率都在45%左右,而红顶九义校,则高达50%以上。这些低收入的家庭,只有外出务工才可能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为了生活的“钱图”,忽略了孩子人生的“前途”。首先,家长有能力,有体力、健康的在外占大多数。其次,父母全都在外的家庭,由爷爷婆婆代养的隔代教育家庭,老人的文化素质相比较弱一点,他们不能代替教育的主体。再次,寄养或大带小的家庭,教育主体直接空位。
教育过程脱节。农村文化水平偏低,是造成农村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脱节的根本原因。据调查,今天的中小学生家长,有95%出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又在偏僻贫困的农村,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极其有限。教育实践中发现只有30%左右的家长具备基本的教育知识。首先在农村,许多家长认为把子女送进了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学校是教育机构,教育孩子属于学校的事,”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卸载于学校。这是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认识偏差造成脱节。其次,在农村流传一种“读书无用”的谬论。大学毕业是打工挣钱,高中毕业是打工挣钱,初中毕业是打工挣钱,打工热潮萌生读书无用的思想。思想上忽略教育,拜金主义产生教育过程脱节。再次,考虑家庭的经济情况。老百姓总爱说那句话“他念书有条件”。条件即经济嘛。即使孩子读书成绩与生较好,家里条件差“送不起”也就自然心生懈怠,教育过程同样脱节。目前,学校碍于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对难管的“问题儿童”,干脆放任不管了。也是形成学校家庭、教育脱节的原因。
教育观念滞后。家庭教育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严而无爱” “爱而无教”。据调查,农村绝大多数家长的教育观念滞后,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他们曾经经历和接受过的教育方式教育子女。“严而无爱”。首先,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在农村家长的大脑中根深蒂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能成龙,不能成凤,便采用武力解决了。在农村,按老人的话说“一代一代都是打出来的。”其次,教育孩子不注意场合,不讲究分寸,普遍存在恶语伤害孩子自尊心。心罚和体罚都不是很好的教育方法。再次就是过分溺爱,“爱而无教”。从小不教,习惯养成自然,殊不知在小树上的一小伤口,以后便成了大疙瘩了。
三、对策建议
增强学校职能,改变残缺模式。篮球教练员讲究是“补位”战术。教育者应该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关爱农村儿童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涉及到“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的大事,是落实“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重要行动。从学校教育的职能上去弥补家庭教育主体的缺失。加大学校教育的管理,切实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省市成立关心下一代成长工作委员会;学校建立相关的留守儿童家园;聘请留守儿童辅导员;对留守儿童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实行“惠民惠农”政策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缓解教育主体继续缺失。
提升人口素质,改进联系方式针对家庭教育脱节的现状,只能加强家、校联系。这联系就是抓好教育的中间环节。抓好这一环节还得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及教育质量。教育者普遍认为,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是搞好家庭教育的根本,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是防范家、校教育脱节的有效措施。首先提高家长的认识,从转变观念入手。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教育,举办家庭家长教育讲座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性。不能放了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关键作用。从教育实践中发现,凡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与家长的高尚品德、文化基础知识有关。没有高素质的家长,怎么能造就高素质的孩子?不具备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好子女有从何谈起?其次,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教育机构的督察和监管力度,加强学校教育职能是解决家、校联系的有效措施。再次,打造“名人”效应。农村中小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成为国家机关重要干部,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雁,自然可以消除“读书无用”的谬论。最后,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别。实现现代化,不能只是城市现代化,还要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
提高家教水平,改良教育形式。岳母没有较高的文化,但他造就了一代爱国英雄——岳飞。她靠的是正确的方法。提高监护人的家教水平,就是让他们改良落后的教育方式。不能将传统的“不打不成才,几代人都是这样打出来的,”教育悲剧重演。“体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而“心罚”伤害更多是孩子的心灵。忽略了精神上的关心,孩子自尊将被摧残,自信将被打击,智慧将被扼杀。“哀莫大于心死”,不管你的出发点是多么善良,理由是多么实际,不合适宜的东西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家长应多关注电视媒体,多与有文化的人交流,多向好的教育家庭学习。对孩子多鼓励,多表扬。多沟通、多联络感情、多与孩子谈谈心,抓住了孩子的心,就抓住了育人的绳,就抓住了教育的本。
对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7
一、结果分析
(1) 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67%的教师认为有作用, 33%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要, 认为不重要的为0。由此可见, 教师对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认同的。
(2) 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是否能满足需要, 91%的教师认为基本能满足需要, 每个班级配备有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接口。这是近几年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 办学条件快速改善的结果。
(3) 语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 59%的教师能熟练应用, 23%能简单应用, 其余为不太会用。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熟练程度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好。
(4) 参加教师类信息技术的专门培训, 有76%的语文教师参加过市级及以上的信息技术培训, 95%参加过县区级及以上培训。参加过市级以上培训的比例, 城区好于农村, 中学好于小学。
(5) 语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 82%的人仅仅是参加了计算机和多媒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培训, 只有18%的教师参加了含有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变革等内容的培训。单一的培训内容影响着语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6)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情况, 只有28%的语文教师经常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72%的人是开设公开课、示范课等大型活动时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日常的课堂教学基本不用。显然,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不十分普遍。
(7) 在日常教学中, 不经常使用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师, 年龄45岁以上的占61%, 30岁以下的占23%, 其余为30~45岁。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应用不理想的情况主要集中在老教师和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身上。
(8) 影响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原因, 排在第一位的是花费的时间太多, 语文教师工作负担较重, 来不及准备课件, 占53%;排在第二位的是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没有明确的要求。
(9) 当前的语文教学信息资源是否丰富, 51%的教师认为丰富或者比较丰富, 49%的教师认为比较匮乏。当前的教学信息资源还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
(10)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或者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课题, 4所学校均没有市级以上课题。这点有点出人意料, 这说明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 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1) 课堂上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情况, 只有9%的学生在课堂上亲手操作过信息技术;91%的学生没有动手使用过, 课堂上只是看和听。课堂上经常动手使用信息技术的学生数为0。信息技术基本上还是仅限教师使用, 学生参与程度远远不够。
(12) 学生是否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 有73%的学生选择了基本找不到所需要的学习内容, 其余27%的学生认为个别内容能找到。学生的学习资源还不够丰富, 没能满足学生日益广泛的学习需求。
二、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情况, 为进一步应用好信息技术, 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提出如下建议:
1. 切实加强对语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完善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计划, 每年都能对语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尤其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和年龄较大的教师。培训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更要重视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 重视教学思想的更新, 重视应用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各学校要加强校本培训, 加大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力度, 比如聘请专家开设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的讲座、示范课、公开课等, 让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要求、目标等有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优秀现场教学课和录像课评比、语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大赛等教学研究活动, 促进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提升其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和熟练程度;通过加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等课题研究, 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2. 加强信息资源库建设, 丰富语文教与学的内容
具有一定质量、内容丰富的资源库是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的关键。因此, 当务之急是以语文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 紧扣当前教学改革精神, 围绕新课程标准, 开发出实用的语文教学资源, 包括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研究性学习资源、与新教材配套的网络学习课程、主题网站以及语文教学交流平台等。
语文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一是要适合本地区教育教学实际需要, 实现语文教学资源的本地化, 不能一味地购买, 搞“拿来主义”。二是要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优势和力量, 加强对学校的指导, 或与学校密切协作, 共同建设语文教学资源库, 既能保证资源的质量, 也能体现资源的个性化, 提高资源使用的有效性。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分层建设, 比如建设县区级的语文教学资源库和学校语文教学资源库。三要不断充实、丰富资源库的内容。语文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要根据教育的发展、技术的进步, 不断充实、更新内容, 并在应用中优化、提升, 真正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多样性需要。
3. 应用信息技术创新语文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语文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了广阔的空间, 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充分应用信息技术,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 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加工、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当前, 既要完善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语文教学, 更要创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型的教学模式;既要重视以教材内容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 更要重视在开放性学习环境中的自主学习模式。在语文教学新模式中, 教师只能是指导者、促进者, 学生自己决定需要什么信息, 采取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 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也是当前推进语文教学变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4. 建立合适的评价机制, 引导语文教师科学应用信息技术
对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信息技术;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0-0044-02
一、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习动机
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通过多种感官接受信息,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英语教学则不然。网上有大量的英语教学资源,它包含了许多新颖、生动、实用的英语素材,我们对这些资源如果能有效地进行利用,制作成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课件来辅助教学,很容易吸引学生,让他们快速地融入教学情境。一只小小的鼠标就完全可以替代多次交换使用录音机、幻灯机、实物投影仪等繁杂的过程,大大提高了信息输出量,加快了课堂节奏,节约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多媒体课件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丰富英语的教学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已有知识迁移;集成多种素材(视频、音频、动画、文本等),扩大教学空间。如在学习圣诞节时,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主要节目,并比较中西方习俗的异同,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思维得到拓展;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另外,色彩、形象、动作、声音等是最容易引起学生本能的兴趣。从记忆的角度看,人们对动画的记忆最强,图片次之,文字最弱。因此,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影俱全的功能,将静止的图片设计成色彩明快、形象活泼、动作有趣、声音优美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增加信息传递的渠道,提高传递信息的容量,同时还可以及时双向地传递、反馈知识信息,课堂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英语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英语学习中“说”是学生最大的障碍,尤其在农村地区,没有“说”的环境,甚至大多数学生羞于开口,这一直是农村学校英语教学最大的一块“绊脚石”。但如果能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则不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进行大容量的仿真交际练习,使英语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产生一种“说”的愿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得到锻炼,进而能更有效地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个性
传统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各种教学活动都是把学生置于共同的影响之下,他们读的教材相同,听的讲授相同,参与的练习活动也相同。教师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能为学生提供的个别帮助非常有限,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可以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下载所需要的资料等。教师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为学生提供经过摘要并编辑过的最新资料,以供学生阅读。教师的主页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做到使每个学生都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在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可在此主页中找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加以补充。对于课堂上“消化不了”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利用教师主页的教案复习课堂上学过的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相应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并扩充新的知识。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整合的实践
1.动画模拟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介词in、on、under、over等的区别时,在课件中制作出色彩丰富的卡通形象,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前进、后退、跳跃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地描述介词的方位及方向表意,学生很容易理解。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中的母语介入过多的问题,同时还能使知识传授的形式发生变化,大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的教学效果。
2.交互显示
运用视频技术,可以制作基于PowerPoint乃至Web页等简易的平台交互式课件。交互式课件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挈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的效果。例如:在进行动词时态训练、课文阅读的表层理解时,可以编制带有提问与选择答案相结合的课件,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尤其适用于学生的课堂及课后复习训练。
3.模拟演示
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及综合处理的功能,我们可编写出较强的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教学中的讲练结合的效果。例如:高中教材中关于人口控制及环保等主题的材料较多,教师在课件中可设计圆形或柱形的数据来强化学生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的理解。利用Flash等小插件还可以对火山爆发、珊瑚的死亡等过程进行演示,这对于学生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十分有效。
4.影视演播
中学教材,特别是高中教材中有大量的外来素材,其中名人故事(如马克思、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及名著都有大量的声像材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这些材料有机地糅合到课件中去,使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理解课文。比如介绍居里夫人的生平,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播所起的震撼效果是单纯的课文讲读无法比拟的。
5.练习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有针对性的系列练习效果非常好,传统练习方法无法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减负提素”的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排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自动调整试题的难度并及时给学生以必要的表扬和鼓励。
三、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整合教学的反思
1.教师计算机水平直接影响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各种教学软件不熟悉,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课件制作请人代劳,具体操作请人跟班,甚至会出现因多媒体课件无法运转而不得不改换教学内容的事。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想和个性就无法自然流畅地表达出来,多媒体教学就变成了“作秀”,流于形式。
2.搜集资料难,制作课件花费时间多
网络上的英语教学课件几乎都是收费的,教师即使在资料齐全的情况下,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制作出一至两个较为完整的课件。一旦有现成的课件可用,教师往往会放弃制作。
3.教学设备有限
大部分学校有了专门的多媒体教室,但大多是大的阶梯教室或会议室,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室上课,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并且较难组织学生的课堂活动。
解决这些问题,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并掌握新技术,提高驾驭信息技术的本领。学会有效地筛选、整合信息,使之真正为教学所用。第二,学校分科成立相关的多媒体教学库,并适当进行教学投资。第三,根据学生特点和不同的课题制作课件,有选择地使用课件。在制作课件时要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有知识性又要有别于传统教学,既要生动活泼又不能形式化。
对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9
近年来,在各级人行的大力支持和全力推动下,福建省永定县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辖支付结算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为当地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三农”经济发展提供了日益快速高效、便利畅通的支付结算渠道。但由于长期以来,农信社受体制的约束,电子化建设起步较晚,导致某些环节和结算渠道尚不够完善,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农信社支付结算服务仍然存在着不少缺陷,大大制约了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在调查我县农信社支付结算服务现状的基础上,就支付结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农信社支付结算体系,使其在支持“三农”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农信社支付结算服务现状
1、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取得飞速进展。近年来,在各级人行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农信社已逐步建立起以人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为基础,卡基支付系统及自助设备为支撑,票据交换系统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支付结算网络体系,支付结算网络已全面覆盖全县各乡镇,彻底突破制约农信社业务发展“通汇难”瓶颈,为“三农”经济发展提供了日益快速高效、安全可靠的支付结算渠道。目前,我县农信社已建立的主要支付结算系统有:省辖电子汇兑、银行卡支付系统、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系统、全国农信银系统等六大系统工程。县联社清算中心均开通了以上系统,省辖电子汇兑、银行卡和小额支付结算已遍布城乡每个基层信用社营业网点。据笔者统计,今年1~9月,全辖农信社结算业务累计发生1097265笔,金额4605933万元,其中通过省辖电子汇兑发生业务867927笔,金额3811397万元,占结算业务总量的79.1%;银行卡支付系统发生业务222224笔,金额544803 万元,占结算业务总量的20.25%;大额支付系统发生业务1962笔,金额243666万元,占结算业务总量的0.18%;小额支付系统发生业务3174笔,金额5078万元,占结算业务总量的0.29%;农信银系统发生业务1978笔,金额989万元,占结算业务总量的0.18%;支票影像系统未发生业务。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支付系统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依次是省辖电子汇兑、银行卡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大额支付系统和农信银系统。
2、各种非现金支付工具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我县农信社依托日益健全的支付结算体系,在辖区内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结算方式。目前,我县农信社已开通使用的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主要有:汇兑、转帐支票、银行本票、农信银银行汇票、委托收款、银行卡(福万通卡、农民工银行卡)等。据笔者统计,今年1~9月,全辖农信社结算业务累计发生1097265笔,金额4605933万元,其中汇兑业务859508笔,金额3662834万元,占结算业务总量的78.33%;转帐支票业务15527笔,金额398133万元,占结算业务总量的1.42%;银行本票业务4笔,金额114万元;委托收款业务2笔,金额49 万元;银行卡业务222224笔,金额544803 万元,占结算业务总量的20.25%;农信银银行汇票业务未办理一笔。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汇兑和银行卡仍是非现金结算业务中的主要结算工具。
3、特色支付结算工具及服务较为丰富。近年来,我县农信社立足实际,创新服务,围绕支持“三农”推出的特色支付结算工具及服务日益丰富,更好地满足了农村地区多层次的支付结算需求。一是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进一步深化,实现了银联卡受理网络向广大农村地区的拓展延伸,改善了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使广大农民工享受到方便、快捷、安全的银行卡服务。仅今年1~9月,全县农信社共受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2058笔,金额14742万元。二是建立了“涉农一折通”发放平台,用于落实低保、粮食直补、库区移民直补等国家惠民政策,仅今年1~9月份就向辖内农民发放涉农补贴资金4557万元。三是在经济基础较好的乡镇积极铺设ATM自助设备和大力发展POS机特约商户,截止目前,全辖共安装ATM机10台,POS机88台。四是大力推广电话银行,客户可通过身边的市话或移动电话拨通农信社客服热线96336实现账户查询、个人账户转账业务。
二、农信社支付结算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农信社自2004年2月综合业务系统上线以来,陆续开通了一系列的结算业务,并与人民银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接轨,支付结算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充分改善了农信社支付结算工作滞后的局面。经调查发现,当前结算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观念影响,农民支付结算方式仍以现金为主。调查中发现一个典型的现象是:对于国家发放在存折上的涉农补贴资金,农民基本上利用逢集上街的机会将其从金融机构全部取现,很少将资金滞留在账户上,这造成银行柜面工作的巨大压力。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群众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受“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货两清”等传统结算观念的束缚,长期使用现金结算已习惯成自然,对新型结算工具缺乏了解,现代金融意识远远落后于城市,现金结算的传统习惯不易改变。
2、宣传效果欠佳,农村支付结算服务认知程度不高。近年来,我县农信社虽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了支付结算知识的宣传,但一方面,这些宣传基本上仅在每种支付工具推出时由上级部门层层部署下来,大多集中在中心集镇,并且往往仅满足于在各基层网点店堂贴贴宣传公告,柜面散散宣传手册之类表面文章,没有真正的深入乡村、农户进行宣传,加之宣传时间普遍较短,缺乏持续性和长期性,宣传语言过于专业,导致受众认知程度低。另一方面,组织新的支付结算业务培训时,多半是培训到信用社的主管会计一级,而对一线人员的培训和讲解不足,导致一线人员对相关支付结算知识不了解,当客户咨询业务时,无法给予满意的答复,影响了柜面对客户的宣传效果,从而影响了结算工具的有效推广应用。
3、配套支持不足,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推广存在制约。一是虽然省联社成立以来,对电子化建设投入不断增加,但对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金融行业来说,农信社支付结算服务方面的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并且出于效益最大化的考虑,农信社在科技投入始终是城市网点优于农村网点,因而在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方面的资金投入更是严重不足。二是由于县以下基层农信社网点的配套设施没跟上,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难以接入,致使现代化支付系统的众多功能及作用难以在县以下农村地区发挥,与此相关的大小额支付、票据影像、农信银等先进、方便、快捷的支付清算服务难以惠及广大客户。如银行本票、农信银银行汇票和支票影像系统,全县信用社31个网点目前仅有联社营业部1个营业网点开通。三是缺乏技术维护人员。目前,我县联社仅有1名技术维护人员,要保障和维护全县31个网点的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感到十分吃力。
4、结算制度和支付系统的设计与现实工作脱节。一是表现在基层网点结算人员缺位。按结算工作要求,每个基层社均需配备专职结算人员3名(录入岗、复核岗、授权岗),但由于现阶段大部分基层网点人员较少,内勤人员根本满足不了制度设计要求,录入岗和复核岗一般由会计、出纳兼任,而授权岗位往往由信贷员或主任等外勤人员兼任。二是表现在制度设计的滞后性。由于农信社的结算体系刚刚建立,很多工作处于摸索和探索阶段,造成结算制度的建设往往落后于业务发展,对于一些具体的业务操作尚无明确清晰的制度规定,导致制度对业务指导的渗透力减弱,从而造成操作不规范,潜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三是表现在产品设计脱节,农民难以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金融产品。调查中反映,部分农民存在小额贷款需求,但象农行“惠农卡”等具备信用贷款功能的支付结算产品在农信社还未推出;又如农村部分基层网点缺乏自助设备,银行卡无“用武之地”,其结算工具效能未得到充分发挥。这充分说明了目前农村地区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但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产品设计与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与其不相适应,农民难以享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支付结算产品与服务。
三、完善农信社支付结算服务的建议
1、转变客户观念,大力推广非现金结算方式。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知识的宣传普及,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和熟悉个人支付结算工具,并亲身体验办理个人支付结算业务的优势与便利性,从而有效促使农村传统结算观念的逐步改变,营造非现金结算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大力推广客户使用银行卡等非现金结算工具。农信社的客户具有数量多,现金流动频繁,存取额度小等特点,因而在银行卡的推广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市场。农信社要在市场经济较活跃的农村地区具有区位优势的场所积极铺设ATM机,重点选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资、超市等为特约商户,不断扩大ATM和POS等自助机具的布放范围,改善用卡环境。三是优化个人银行账户服务。账户与支付结算具有紧密的联系,账户是结算的基础,为推动支付结算,各基层信用社网点要严格执行各项规定,扩展个人活期储蓄账户功能,扩大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跨行转账功能,使个人银行账户资金能够更加方便、灵活地周转使用。
2、改进宣传方式,提高农村支付结算业务的社会认知度。联社要督促各基层信用社加大对支付结算业务的宣传力度,着力构建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宣传的长效机制。一是扩大宣传广度,督促各基层信用社充分发挥服务窗口的宣传作用,通过营业窗口、宣传栏、宣传折页、宣传单等方式全面、持续、长久地宣传、普及支付结算知识,要让客户知道农信社的结算品种和渠道并不比其它国有商业银行落后,不断提高农信社支付结算业务的社会认知度。二是扩大宣传深度,要从当前农村客户对支付结算的需求出发,结合各种结算工具的特点和功能,针对不同群体量身定做不同的宣传产品,开展专题性的结算产品推介,尤其要加强对具有强烈要求和经常使用支付结算工具的农业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种养大户的重点宣传,促进金融机构与客户的供需对接。同时,要扩大对员工支付结算业务知识的培训面,尽量让一线人员轮流参加,培训内容要全面,包括业务种类、使用范围、操作流程、结算纪律等,彻底改变内部员工都不了解农信社支付结算系统的局面,为员工更好的掌握结算知识,提高支付结算宣传工作效率打下良好的功底。三是创新宣传方式,摈弃华而不实的语言,尽量编写对农民来说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结合农村特点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和合适的宣传时机,如充分利用乡镇农民赶集时间召开专题宣传会;利用基层政府组织的力量配合宣传,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广大农村客户敢用、会用、爱用各种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
3、实行倾斜政策,各方共同推进农村支付结算服务工作。一是县联社对县以下网点的建设要有优惠措施,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在人员、电子设备和支付结算工具的配备上要向农村倾斜。同时,县联社要在每年的财务开支计划中,预算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系统升级改造和软件开发投入费用,促进农信社的电子化技术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联社可采取社会引进和内部择优聘用的方式,大力引进网络技术人才,加强对全县支付结算系统保障和维护的技术人员力量。二是人民银行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使农信社适当降低农村地区结算费率,深化服务内涵,从而让农村客户在办理业务中感受农信社的服务优势、网络优势和结算优势。三是加强基层网点配套设施改造,努力扩大结算系统的覆盖面,将农信银、大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系统等引入广阔的基层网点,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支付结算服务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外部条件。
4、体现以人为本,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产品设计。农信社要找准市场定位,对农村客户群体进行市场细分,创新金融支付结算工具,丰富金融服务手段,不断满足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支付结算需求,使农村地区的老百姓享受到金融系统建设发展的最新成果。如针对存在小额贷款需求的农村居民设计开发出具有信用额度的信用卡产品,或探索信用卡透支功能在农村地区的应用,针对农村居民特点制定信用审核办法,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个私企业、养殖户、农民经纪人等特定群体能在核定的授信额度内先交易后还款。针对农民个人账户查询难、取款难问题,可以争取在每个有条件的农村网点都布放ATM等自助设备,并逐渐开拓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业务,为农村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支付结算便利。
【对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推荐阅读:
对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分析与思考00010-11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08-24
对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材的分析和思考09-05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06-12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运用12-02
灵活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08-20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思考与探讨06-12
教学设计方案与信息技术运用说明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