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2024-08-03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通用12篇)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篇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 我们需要获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对于教师和学校中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及校园网来应付和处理大量的信息, 并能独立选择和评价信息质量, 从而更高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将成为必备的能力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 信息技术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培养能力, 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而学科知识本身也就是信息。正因为如此, 可以说, 信息化时代所有的教师都是信息技术课教师, 本文所谈论的就是广义的信息技术教学, 是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教学。

理念更新与技能培养

要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教学, 首要任务是要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的素养, 而这又有赖于全体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此, 我们不妨采取以下策略。

1.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这包括:布鲁纳的建立学生认知结构的发现学习理论、加纳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等。还要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改经验, 学习兄弟学校的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的经验, 并结合学校的实际, 分析和研究与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有关问题。

2.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电脑、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师通过学习培训, 要会运用电脑和学校信息管理平台进行自动化办公, 会使用常见的电脑应用软件, 会运用电脑技术制作和处理文字、图像、影像、动画、声音等文件, 从而掌握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基本技术。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是:每个教师都能熟练使用浏览器查询和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 不仅会运用它查询校园网内的信息资源、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教学软件, 还会利用它在Internet上搜寻各种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和信息, 为自己的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服务。

技术准备与特征呈现

信息时代, 网络教学成为了可能, 这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计算机网络系统由服务器、教师主机和学生工作站联接而成。教师通过主机控制整个网络的每一个终端, 与学生进行交互会话, 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前接受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教学活动中, 学生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 首先在局域网 (如校园网) 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若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要求, 则可进入Internet网, 以寻求更多的资源或信息。网络具有实时、高效传递信息的功能, 可以实现点对面、点对点的信息传递与统计, 教师不但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料, 向部分学生提供个别辅导, 而且还能通过网络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探究方案设计、探究过程及结论, 在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过程后对全体学生课堂诊断并实时统计诊断结果, 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反馈, 为教师实施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参考信息。这一切都需要技术的支撑, 既包括硬件技术也包括软件技术, 更离不开通讯技术。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 (1) 体现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科课程比较而言, 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再有, 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2) 实践性, 即教学上要求学生手脑并用, 注重操作训练, 在课程设计时应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 (3) 课程的整合性。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求与其他学科整合; (4) 信息化和网络化。学习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 学习者是信息的处理者, 那么学习者就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是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的一个挑战:施教者和受教者都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信息工具, 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 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因此,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网上信息的获取、发布和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 (5) 创造性。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

实施模式与教学优势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本着网络化、互动性、自主性、层次性、合作性、创造性等原则, 可以创生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势。在网络环境下, 师生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动方式更加丰富。多年来, 我们对以下几种模式进行了实践。

1.教师为主的情境展示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学习目标, 依据课文内容, 从网上搜集资源, 创设情境, 教师和学生围绕问题共同思考讨论, 教师再展示情境资源,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建构。

2.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课程学习需要, 提出相关学习主题, 并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和收集方法, 学生围绕主题, 从网上收集有关信息, 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 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教师或同学进行网上交流, 最后归纳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3.师生与生生互动的交流教学模式。通过由教学软件、多媒体和网络设备构成的信息技术教学支撑平台围绕所要学习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之间通过多流向思维的碰撞、交互、沟通, 使学生能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多种解决途径, 从而对构建知识产生创新的洞察力, 培养了学生推测、质疑、批判、争论等探索知识的能力。

4.学习小组为主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学中, 教师将学习风格和性格差异较大的学生组成协作小组, 协作小组围绕学习主题对各协作小组及各小组的同学都进行分工, 负责问题的不同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与学习主题有关的信息, 并协作建立小组的展示作品, 小组间的作品相互共享, 相互交流、讨论和评价, 达到构建知识的目标。

以上教学及教学模式的实施, 使网络环境下教学优势显现了出来。首先, 能突破时空界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 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自行安排学习计划, 随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能及时地得到解答;网络的教育手段有利于个体化学习, 它以学生自学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

其次, 教材在网络中得到扩展和延伸, 学习内容、学习资源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便于扩充和获得学习资源和信息, 促进学习者探索前沿知识, 能够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角色转换与作用发挥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动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垄断者, 不再是知识的机械灌输者, 而应是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学生自学的咨询者和学生智力交流的协调者, 是学习情境的建构者, 是学习资源和过程的导航者。实现角色转换后,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分析学科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 分析知识结构以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 然后根据知识点的结构和教学目标勾画出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同时根据知识点的属性 (事实、概念、原理、技能、问题求解等) 和教学目标 (知道或了解、理解、简单应用或会、掌握等) 列出教学目标分析表。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和资源, 选择教学媒体。选择哪一种教学媒体, 主要是根据教学信息对学习者的感官产生有效刺激和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决定。教师要学会选择和使用各种类型的媒体, 学会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材料, 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把学生圈在狭小的信息范围内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3.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和学生自主性活动。教师指导性活动主要是交待教学目标, 引起学生注意, 明确具体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对情景的观察;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协商讨论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观点;对学生进行评价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度较大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解答;联系实际, 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自主性活动主要是围绕有待探索的问题, 对教师和网络中提供的情景, 进行积极观察, 并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人机交互实际操作, 对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 进行查询、阅览、检索, 对所得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取舍、加工处理;学生独立思考, 对学习资源的选择分析后, 与教师、同学进行协商讨论, 深入思考, 发现并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积极通过语言文字 (电脑输入) 来表达观点;通过语言文字 (电脑输入) , 进行意义建构。

学科整合与素养提升

实践新的教学模式, 发挥网络的优势, 各学科教师都要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去, 这正是我们在本文开头所讲的, 信息化时代,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信息技术教学, 这是一种大的信息技术课程观。通过信息技术教学, 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 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有利于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观念的更新。

1.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 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拥有了个人的空间, 学生会感受到自己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每个学生在网络中都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 学生在参与性的学习中, 学会了独立观察, 独立地获取信息, 独立地判断, 独立地思考。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参与讨论的机会, 且在这些讨论和活动中都有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与此同时, 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的个性, 显示自己的能力, 展现自己的学习和思考的成果。学生在这种自我表现中可以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是真正的个性化的教学, 学生有发展自己的机会, 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基础, 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 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

2.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和培养可以提升信息素养, 如前面所讲, 这是信息化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较高, 能熟练查询和获取网络上学习信息源, 并能从信息源下载所需的资料;能根据学习需要, 对所选择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加工、存储和运用;能和教师或其他学习者通过网络直接通讯, 进行学习问题的咨询、讨论和交流;学生在作业和课堂讨论时思维方式活跃, 想象力丰富,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 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知识面更广, 知识结构更合理, 知识更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具个性, 创新意识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强, 学习更有计划, 更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3.领导、教师、家长都实现了观念的转变。由于网络化环境下教学显现了实效性, 学校领导、教师及学生家长的观念都发生了转变。教育领导者感受到了时代为教育带来的新面貌, 教师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 家长与学校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渠道也变得畅通起来。

有一点这里需要提及, 那就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出现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还要建立和完善适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体系, 正确评价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使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建构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和谐学习环境, 达到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总之,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 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造就优秀的新世纪人才, 是刻不容缓的事。随着计算机的全面普及, 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校园网将在学校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 更是一种挑战, 只有不断奋进, 努力进取, 才能跟上时代潮流, 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篇2

[日期:2007-10-11]

来源:吕超 作者:和桥二中

[字体:大 中 小]

一、教学背景

1、使用教材: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

2、教学内容:第1单元第1节

3、课时安排:1课时

4、教学环境:极域广播系统

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书本自备光盘(信息技术应用的视频)

二、教学设计

1、学习目标: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编码方法。

2、学习感悟:任何事物都包含特定的信息,认识信息和有效地获取信息才能更好地利用信息。

3、实践创作:调查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信息、信息技术的含义; ②、信息的二进制编码。

(2)、教学难点:

①、信息的二进制编码。

5、内容分析:《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课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

6、学生分析: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教学策略分析:

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的平台。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应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应此在讨论的过程中,重在学生说出他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在情境中感悟,在解决问题中交流探索,在实践中内化、自悟。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这一课的多媒体课件;

(2)、揭示课题:《信息与信息技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将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1)、教师展示本节课完成的教学任务。

①、信息的含义?信息的基本特征?

②、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③、信息的二进制编码?

(2)、学生自学书本2至13页,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3)、学生解答问题,对于有疑问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4)、对于共同性问题,教师做适当讲解;对于难点二进制编码,教师做详细讲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总结归纳,体验成功

(1)、交流学习心得,各自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3)、设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识的迁移。

四、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 篇3

一、利用网络,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从事作文教学的一线教师大都有这种体会,就是学生常常对作文有一种畏惧心理,认为作文是高深莫测的,或者是写起来空洞无物。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这种情况更是严重。所以我在开学伊始,就带领学生浏览互联网,查阅相关的优秀作文网页,如“中学生作文网”、“中学生优秀作文网”、“秋千作文网”、“小荷作文网”等,阅读了大量同龄人的作文。当同学们看到许多同龄人也在网站建起了个人主页,自己所写的各类习作都上了网,十分羡慕。我也积极鼓励学生,只要自己努力,你的文章也能上网,并能拥有自己的主页。在惊羡之余,学生也产生了我要表达的需求,激起“我要写”的欲望。我利用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赞赏这一心理,积极改变原有的作文评价标准,带着“放大镜”,及时发现平时学生优秀的日记作文,把它输入电脑,编辑成“芳草地”作文小报,上传到校园网,添加到“学生作品”栏。这样,凡是上网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及时查看到我班同学的最新习作。通过查看人气指数的高低,就有一种成就感在促使他(她)进一步写好作文,不断地超越自我。为了鼓励全班每一个同学,我也把目光放在弱势群体同学身上,让他们也有文章“发表”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习作的热情,形成了“比、学、赶”的良好氛围。这样做,长此以往,学生们都会觉得习作十分有趣。当然,对于其中特别优秀的习作,也积极向网上作文类期刊投稿,推荐他参加网上作文大赛。这样,为学生的成长打开另一片蓝天,让学生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和追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习作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当学生打开学校作文网,看到自己的习作时,自信心、成功感便会油然而生。我班的同学,原是一个中等生,自从有习作在《校园网》上发表后,就一发不可改,喜欢上了写日记和作文。通过网络作文,激发了写的欲望,调动起改的乐趣,碰撞出评的情趣。慢慢地,学生变得喜欢写作了。当同学们在网上看到自己获奖的喜讯时,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

二、利用网络,拓展习作视野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新颖性、趣味性,教学过程不受时空限制,教学手段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而且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它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扩大作文教学的容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提供多种渠道,鼓励学生多读

我与其他各科老师联系,凡是有机会到电脑室上课,就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文章,查找一下网上其他学生作品。学生为了写好话题作文,上网查阅了许多中考满分话题作文,提高了作文水平。

四、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师生交流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篇4

一.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意义和价值

在探讨如何加强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和措施之前, 我们必须对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这样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1.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推动中学语文教学形式的创新发展

中学语文无论是课文长度, 还是内容难度, 与小学语文相比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板书教学已经不适应中学教育的发展。例如, 像《离骚》等长篇古文, 板书教学是难以承载其教学任务的, 而且类似“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这样晦涩难懂的内容, 是需要细致、系统的讲解的, 而多媒体教学就能通过投影仪的辅助, 高效、便利地展示文中重点、难点的释义, 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降低教师授课难度。

2.加强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融入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则更为灵活、有趣。像《囚绿记》 般, 语言平实却情感细腻的文章, 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 常常感到无聊与枯燥, 而作者通过对破房子里顽强生长的一片“绿野”的赞扬与向往来表达的对战争必胜之心、对祖国深爱之情, 只通过老师单调、直白的讲解难免显得苍白无力, 也即缺乏感染力。而借助信息技术, 在授课之前, 老师就播放能够展现文章背景的影视片段, 就能很容易地吸引学生的关注, 同时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作者当时满腔的热血和报效祖国的决心, 而老师也能在影视剧渲染下, 与学生们深入交流文章主旨和情感。

3.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 一方面, 老师们能够便利地与来自各个省市、各个学校的资深教师共享教学资源, 从中吸取经验, 完善自己的教学课件,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 学生也能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提供的便利, 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掌握信息技术无疑会对他们自主学习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带来极大的帮助。

二.加强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和措施

1.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立体情景, 实行体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影、视、音、像于一体的强大功能, 为课文学习创设立体、真实的情景, 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例如, 在学习课文《黄河颂》时, 老师可以播放有关黄河风貌的影视资料, 让学生通过直观、立体的视频加深对黄河的了解与认识, 引发他们对黄河作为我们母亲河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对黄河如今水土流失的现状的反思, 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与老师互动交流当中, 并对作者表达的对黄河深厚的情感有更深的感悟, 实现体验教学。

2.借助信息技术扩展教学深度, 丰富教学内容

与传统教学方式———板书教学不同的是, 借助信息技术的现代化语文教学能在完成教学任务、保障教学进度的前提之下, 丰富教学内容、扩展教学深度。具体说来, 老师必须做充分的备课准备———制作完善、高质量的PPT课件, 或者是利用Word软件展示链接资料和相关文献。例如,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这一文章篇幅较长, 因此, 老师在教学之前, 就可以事先制作授课课件, 将文章“做意志坚定的人,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这一主旨思想下的脉络和结构展示给学生们看, 从而让学生对文章体系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同时将作者其它优秀文章, 或者是同类型的教育性文章通过Word文档让学生浏览, 丰富教学内容, 也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让他们对什么是坚定的意志有更深的了解。

3.鼓励学生借助信息技术,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篇5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题信息与信息技术时1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实施“双主教学”模式,使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特征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寻求知识的能力;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情感目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教学重点信息的含义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及其重要作用。教学难点辨别信息的真伪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札记一程引入二堂教学1(1)什么是信息(2)辨别信息的真伪(3)如何获取信息2信息技术的重要性:3学生自学内容:4后任务

问题1:大家平常都用什么方式和朋友或者家人进行交流呢?

我们交流的内容是不是可以叫做“信息”呢?哪些东西又可以称作为“信息”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信息社会:了解一下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社会问题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什么是信息呢?哪些东西可以称作信息呢?问题3:信息的特征是什么?普遍性、无限性、可传递性、共享性信息载体的可变性教师总结:教师归纳学生所说的信息并总结提出更多详细的信息实例;概括“信息”的含义。思维拓展1:了解了什么是信息之后,我们来想想哪些信息对你来说是有用,哪些信息有是没用的呢?或者说,哪些信息是不真实的?总结学生结论,并指出出现信息泛滥的原因。以及大家应该采取的态度。知道了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那么我们又如何来获取有效的信息呢?信息技术就是指获取、处理、存储、传输信息的技术。现在我们通过下面两个个例子来了解获取信息的过程:(展示例子)思维拓展2:从这个例子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A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越来越快,越来越广,越来越大越来越强B现代人对信息的过度依赖性会有什么后果?(学生答案)D(学生答案)E(学生答案)F(学生答案)老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并进行补充。思维拓展3:通过以上一段话,你觉得美国及其盟国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迅速并且零伤亡的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进行了信息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那么大家可以翻开我们书上的第3页,看一下刚才我们练习的如何获取信息等步骤。根据上面一个例子,我们看到了,因为以美国为首的盟国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军事上创造了全新的信息战战法,所以才轻松地取得了胜利!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关系到了国家的命运。那么,信息技术除了运用到军事上面,还可以在哪些领域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呢?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并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文字---造纸和印刷术----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使用------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2: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正迅速将全球联成一个整体,“地球村”不再是梦,信息的交流及传播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计算机从处理文字和数值,扩展到处理声音、图像、影像等。查找有关的资料:电脑报、上网、十万个为什么之等信息学科,培养自己的外阅读和自习的能力。

学生举例说出交流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际生活举例说出信息实例A:共享信息的人越多,信息的价值就越大B: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也会过时D:信息离不开载体讨论: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举例子来说明。

不信,不传,不造阅读第一个例子:古人通过烽火台、信鸽,驿站传递信息,近代人通过电话、电报,书信传递信息,现代人呢?通过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阅读第二个例子:自第一次海湾战争开始到南联盟战争、阿富汗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美国及其盟国都以绝对的优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快速地,如此“零伤亡”地取得胜利呢?是上帝偏袒他们还是……?(想一想)举例子说明信息技术在哪些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

预想的回答:电话,聊天工具,信等预想:图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例:x疆7事中不真实信息起的作用?教学方法:通过例举两个例子:让学生阅读一小短文字,回答通过文字你能获取什么信息…由以上第二个例子: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决定其命运可以得出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引申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工农业生产、医疗、军事、教育、电子商务、网络、娱乐生活等。简单提及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及现有水平,指出我国信息技术同世界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操,鼓励他们学好知识,报效国家。

三、后补充:学校信息技术竞赛及上机要求。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探析 篇6

一、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上的误区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得好,使用恰当,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就会流于形式,干扰教学。当前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时尚而使用。 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必需使信息技术资源和语文教学内容作到“整合”而不是“凑合”。目前,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只是为了追求时尚,简单应付了事,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信息传递的载体应用到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

二是流于形式,不讲究实效。 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闹”,而要讲求实际效果。一要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二要在采集、整理信息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适量、适度,把教学效果放在第一位。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不好是看学生能够正确反馈的信息量,而不是看其接受过多少信息。

三是课堂教学必须用多媒体。 语文是文化的、社会的、生活的、情感的、思想的载体。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这种交流和碰撞只有在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多媒体的使用应以能否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为标准,能促进教学则用,反之,则不用。

二、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1.改变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等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遇到学生提出质疑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相关信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通过作业的方式,指导学生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三是通过网上聊天室、留言本、E-mail、BBS等方式与教师或他人交流沟通,探讨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培养他们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信息时代学习的主人。

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再现文中情境,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情感的震撼中获取美感,学习知识,陶冶情操。

如在教《沁园春·雪》一课时,可以利用录像资料把这首词演绎成动人的图画,画面中色彩富丽、冷暖相间、情景交融的景象,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那气势磅礴、意境恢弘的冰雪世界,再配上激情的朗读,使学生们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完全沉醉在“江山如此多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想象空间随着课文内容的展开而不断地扩展,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这种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3.启发多元思维,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智力的核心地位。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抓住思维能力这一核心训练,就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很难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想象力、分析力、创造力的培养。而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教学,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并结合语文学科的认知规律,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把学生带入文学艺术的殿堂,让他们在大量的阅读中提高想象力、分析力和创造力。

在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在《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火星和地球,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联象和思考:火星和地球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结合课文分析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当课文的结尾讲到“科学家推测,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只要有适当的温度,就可能孕育出生命来”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有关的科幻片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火星上真的有生命,它们是什么模样的,又是怎样生存的?以激发学生探究宇宙秘密的浓厚兴趣。

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新离不开“想象力”,信息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首先,通过交互式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网络真正的力量在于互动性。网络交互式小说的兴起,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欲望,他们置身其中,可以让自己的想象插上飞翔的翅膀,随意改变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命运和结局,可以说互动性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其次,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还可以将影视中的时间颠倒、空间跳跃、图形变化等手法运用到电子文本的合成中,这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更主要的是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崭新领域,其发展空间是无限的,作用是巨大的。但作为一种教学形态,在使用上要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语文认知规律。教师要不断学习,要会用、善用信息技术,努力探索,赋予语文教学以新的生命与活力,为语文教学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何春奎.多媒体教学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四川省信息技术化教学,2004(9).

[2]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2(2).

[3]彭小明.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论[J].教育研究,2008(1).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分院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篇7

一、驰骋信息高速路,促进实践广研究

众所周知,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而如何使互联网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工具呢?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把互联网的运用巧妙地融进语文教学中。互联网的搜索是强大而实用的工具,邮箱是快捷而最方便的,实用软件更是多不胜数……。如果学生能运用好这些功能,将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效率,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我在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要具有使用网络效率高的观点,这不能空谈,而是通过实际的例子来证明给学生看。

如我在教《向命运挑战》一课时,学生对霍金的资料了解甚少,课前,我带领学生到网络教室集体预习,学生很快就方便地寻找到了很多有关霍金的生平事迹、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资料。课后,我又在“向命运挑战”的学习网站引领学生在论坛上发表自己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当然,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后,可将信息技术的提高融进平时的学习之中,如把作文赏析课的内容交给学生去搜集整理,把作业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交给老师,把朗诵比赛的伴奏、布景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来完成,这就把信息技术的运用融进了语文教学中。

将信息技术综合能力的培训融进语文实践活动中,还有很多有益的事情可做的。比如利用网络,指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最终综述成文,其本身无疑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以及能力水平、阶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等设计出可行的课题,并建设“专题网站”。也是语文教学促进信息技术提高的良好途径。

二、全面接触多媒体,审美想象求合一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育学生学会语文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多媒体综合处理能力。例如我在和学生一起学完《向往奥运》一文时,请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北京奥运2008奥运会徽、吉祥物或设计宣传海报等,来表达自己心中对奥运的向往。学生在广泛地查找、搜集资料后运用“画图”、“金山画王”等设计出了“小报”“海报”“吉祥物”“音像宣传片”等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的作品,

由此可见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进行课后实践,自己进行思维加工,通过电脑图象来表现课文内容、人物形象、风景静物。学生有了课堂的学习基础,就能通过“画图”绘出富于思想的图片。就好像我们让学生出黑板报、手抄报那样,学生既是作者,又是编辑;既是设计师,又是美术师。这一活动虽然工作量较大,但学生普遍非常喜欢。它既是读写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良好审美情趣的形成、高尚道德情操的陶冶,更是信息的获取与筛选、图象的处理、音乐的剪辑、小动画的制作、整体的设计规划等电脑技术的操作与应用。学生的多媒体综合处理能力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多大的提高。

再如:为了提高学生朗诵古诗的水平,我们班举行古诗朗诵比赛,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古诗,挑选伴奏,设置布景。在老师指点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文学网站上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古诗,在电脑里播放自己喜欢的与古诗协调的古筝伴奏,在大屏幕上布置与古诗内容吻合的图片作为背景。一次简单的古诗朗诵会却和信息技术紧紧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古诗朗诵精彩纷呈,而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使用了搜索引擎、文件下载、多媒体软件等多种互联网工具,不知不觉中学生遨游互联网的能力获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且这种进步不仅是技术上的,更是运用信息技术为自己服务的实践应用能力的长足进步,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新的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得到落实了。

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的魔术师,在信息技术走入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信息技术使用的量与度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操作中,应该把握好使用的时间跟效率的问题。例如:作文的写作,我们既要强调网络的优势,但又不能全部的作文均在网络上来完成,传统书写保持有的让学生随时写作的优势是很明显的,我们可以掌握好这两方面的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两方面的优势,克服两方面的缺陷。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篇8

一、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作文指导

1. 利用信息技术, 激发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 特别是90后的学生, 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 好半天也开不了头, 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兴趣, 产生写作欲望, 才能用心作文, 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俄国教学理论专家斯卡特金就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色彩, 要引起学生的感受, 不考虑学生的情感, 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就不能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作文指导中, 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显示优美的动态画面, 可以播放动听的音乐、纯正的朗诵, 可以方便地调用图表、文字、图片, 把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艺术片, 把抽象的语文变为生活的语文, 使语文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如:学生写《我的好妈妈》、《妈妈, 我想对您说……》等作文, 容易写空话、套话。为此, 可在《烛花里的妈妈》的乐曲声中, 让学生看《懂你》的视频, 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 学生的情感被触动写作欲望被激发, 情景之中进入角色, 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 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 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 让他们处于兴奋状态, 注意力集中, 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 利用信息技术, 提供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作文素材的积累离不开生活体验。但学生每天面对“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 写作素材的匮乏是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加强生活实践,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料, 引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写景可点击“自然风光”, 叙事可点击“时事新闻”, 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当然, 要写出好作文, 必须注重书面语言和日常生活的积累。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班级网站上建立个人主页, 在主页上开辟“写作素材库”专栏, 一方面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粘贴”到素材库;另一方面, 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见闻感受记入“写作素材库”, 并定期将“粘贴”的素材和生活素材进行分类、选择、整理。每两周利用专题课进行写作素材交流, 相互补充, 去伪存真。这样, 作文写作就不再是“无米之炊”。

多媒体网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素材, 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教师可在网上开辟“习作发表区”, 既能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网上辅导, 更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发表的园地。学生利用信息技术, 将自己的习作发表到园地, 不必经过老师的审定、筛选、淘汰, 可以直接上传, 与同学、朋友、老师、专家进行分享、交流, 或通过电子邮箱投寄给报社, 也可以把作文打印出来, 编辑成册。这些积极做法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使他们在不断练笔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写作水平。如果学生的习作中教师再写上一两句评语, 那学生的写作热情不高涨都难了。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 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这样, 他们的写作热情才能持久保持。

3. 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写作情景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特定的情境对情感、语言、思维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一个生动的情境设置, 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 从而调动大脑皮层中的优势兴奋中心, 提供想象与思维的前提。”因此,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常常带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让大自然陶冶他们的心灵, 进而把大自然的美表达出来。让学生贴近生活并把对生活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无疑是符合创作规律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但同时又是很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 多媒体组合恰恰就可一展所长, 变“不能”为“可能”。如用视频播放一段故事给学生观看, 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然后让他们马上写一篇续篇或改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虚拟现实系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大海的澎湃, 看到大海的蔚蓝, 听到大海的怒吼, 甚至可以让学生穿上数据服, 通过数据服上的压力传感器感受一下海浪的撞击和海水的温度。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作文指导, 则是作文教学成功的一半。

4. 利用信息技术, 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们对已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创造、产生新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作为主观性极强的写作更是离不开想象力。写作思维如果缺少了想象力, 思路便会受阻, 行文当然难以流畅。所以, 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没有想象力的作文, 是没有生机的。

在作文指导中, 如果有目的地运用多媒体组合加强直观教学, 向学生提供与写作有关的形、光、声、色等感性材料, 变无形为有形, 变抽象为直观, 指导学生细致观察, 帮助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 开拓他们的作文思路, 那么, 最后学生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运用多媒体设计的情境, 即“生活显示、实物演示、音乐烘托、图画再现、参与体悟、语言描述、想象创造”, 能解放学生的思想, 使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发展。听鸟鸣, 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闻水声, 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的大海;录上一段马达声、车鸣声、人流声, 想象出海场面、告别情形、欢腾闹市、正在启动的火车等。想象使生活变得精彩, 想象也使作文丰富, 让静止的画面“活”起来。

二、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作文评改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一是“教师批改”, 即教师一页页、一本本地翻看学生的作文, 不辞辛苦地在每一篇习作上写上评语, 一星期后的作文课上, 再发给学生;但教师辛辛苦苦写的评语, 学生早已失去阅读与思考的兴趣。二是“学生互评、自评”, 即首先向学生出示作文评分标准, 并联系题目略作解释。然后教师朗读或印发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作为例文, 按照评分标准分项评分并作解释, 再把各项评分相加得出总分, 并给予恰当的口头评语。接着把每组收上来的作文让学生组与组之间交叉评改。这样做的目的是试图为学生批改作文提供示范, 使他们掌握评改标准和方法。

传统的作文修改方法是:因传统作文以纸为媒介, 故让学生在原作上进行修改, 或是修改后重抄一遍。但作文修改以牺牲文面和增加抄写负担为代价, 这使得学生不愿意对作文进行深入的和长期的修改, 从而严重影响了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作文评讲方法是:教师朗读或印发范文, 然后指出范文在立意、选材、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值得借鉴之处, 也指出文章的缺陷, 并作升格指导。

但在教学实践中, 要让学生合理地整体感知例文全文是很困难的, 这些例文评改与学生实际评改脱节, 既费时费力, 效果也不佳, 导致作文评改不规范, 标准不统一, 甚至会打击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一般来说, 以往的作文评改, 教师的活动居多, 学生的参与太少,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严重欠缺。

运用信息技术, 通过实物投影仪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多媒体课堂教学, 使学生“眼见为实, 动手为真”。可取得作文批改、修改、评讲“三合一”的功效。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 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 好文章自然是改出来的, 多媒体写作课的优势是让学生直接参与从批改到修改、评讲的全过程。在交流评议中, 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可以接受别人提议, 真可谓是各抒己见。学生在这种交互活动中, 可以取长补短。

有这样一节作文评讲课。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了三篇作文 (分别代表三个不同层次) , 让多名学生用不同修改符号或不同颜色笔迹逐一进行修改, 直观地指出哪些用语不当, 哪些句子不合语法, 谋篇布局上的适当与否等。师生共同交流每一篇习作的选材、结构、议论、抒情等方面有哪些亮点以及存在不足, 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同时把学生修改的作文作为生成性资源进行保存, 学生在这种互动教学情境中感受写作的乐趣、提高写作水平。然后, 教师又展示了几篇习作,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 再相互评价, 在讨论中提高, 在评价中进步。这节课, 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了集体的智慧, 又使学生在自改互改中提高了作文的水平。

这种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评改作文的方法, 改变了传统作文单由教师评改作文的方法, 扩大了参与评价的对象和范围, 变单纯的师生之间单向的感情交流为多向的交流, 真正发挥了语言的交际作用, 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同时, 这种方法统一了作文评改的标准, 加快了评改的速度, 缩短了评改的时间, 提高了评改的效率。如果评改效果好, 学生的作文水平可很快提高。

总之,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作文教学, 是大有可为的。它以富有成效、形式多样、气氛活跃等鲜明的特点, 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张纸的教学方式, 给作文教学带来了生机。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尤其是虚拟现实系统的普及,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信息技术将在作文教学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赵国忠主编.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2]王跃著.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赵呈领, 杨琳, 刘清堂编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信息技术与有效教学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教学,针对性原则

源于20世纪上半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 有效教学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在新课改以来作为一种理论为我国教育界了解和广泛引用。关注有效教学的发展, 思考与其有关的问题, 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摆脱旧教育观念的影响, 从有效教学的角度认识并实施信息技术教育, 才能深刻理解信息技术给学生现在以至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的终身影响,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 (effective teaching) ———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果。包括有效地教和有效地学。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 即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 这个教学效果包括显性教学效果和隐性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 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对于大学阶段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则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宗旨, 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 掌握信息技术, 感受信息文化, 增强信息意识, 内化信息理论, 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因此, 信息技术课中的有效教学, 就是要努力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 活学活用, 用有效的学法和教法来学习。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无效现象

1. 学生无效地学

经过笔者对学校信息技术的学习走访、了解, 现在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是:课前无预习, 课后不温习, 全凭课中随意学。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能有效吗?

2. 教师无效地教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无效教学表现以下几点:

(1) 教学目标设计简单、空洞、粗糙, 甚至无目标教学。正所谓“铃声一响, 走进课堂;要讲什么, 等我来想”。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有些教师一味强调“自主”, 讲什么, 由学生来定, 教师完全跟着学生走。他们对学生完全听之任之, 口口声声说是“以学生为主体”, 是“尊重学生的意见”, 是“满足学生的需要”, 这种做法其实恰恰背离了新课标精神。

(2) 为教学生而教, 不放开学生, 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不出来。“教师在课上讲的津津有味, 学生在下听的昏昏欲睡”。学生只充当着听众、观众的角色, 更谈不上个性的发展了。杜威有一段话正是针对这种模式讲的, 他说:“柏拉图曾在什么地方说过, 奴隶之所以为奴隶, 乃是因为他的行为并不代表他自己的思想, 而是代表别人的思想。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 要比柏拉图时代更为迫切。因此, 做事的方法、目的与理解, 必须存在于做事人自己的意识中, 使他的活动对他自己是有意义的。”成长永远是成长者个人的事情, 别人是不可能也无法代替的。教师首先应设法把来自教师自己的要求变成学生愿意接受或可以接受的需求。

(3) 教师教的多, 讲的多, 动的多, 演的多, 学生学的少, 特别是独立的学、思考的学、探究的学、质疑的学少了。满堂课都是重点、难点, 学生明白的地方重复讲述。

(4) 学习过程无评价、反馈, 或者用单一的评价对学生发展进行片面的评估。

三、改善措施

如何让学生主动有效学习, 并将其保持下来?就是信息技术课中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以下是对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些考虑和做法。

1. 针对无效地学

通过笔者的实践认为, 坚持“指导———自主学习”对有效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按照首先编写预习或导学提纲, 其次针对教学中的问题有针对的讲授。导学提纲不要写成练习或作业提纲, 否则容易导致学生把先学仅仅局限于完成练习或作业。提纲还要给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留有空间, 这样好让学生很有目的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针对学生在超前阅读和思考中存在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 学生要是一时提不出问题, 教师就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提出问题, 然后围绕问题进行互动式的教学, 切实解决问题, 问题意识一定要强。

2. 针对无效地教

(1) 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导向, 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置于教学目标的控制下进行, 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 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 这样就可避免传统教学由于目标模糊不清所带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布鲁姆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到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所以, 有效教学的显著特点是以教师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整节课的目标与每个教学环节的目标; (2) 目标的三维性,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 预设与生成目标。

(2) 坚持独立性原则。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来, 学会阅读和思考。

(3) 坚持针对性原则。针对学生的问题教;针对学生的难点、疑点和关键点教;针对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教。这个措施为老师在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提供了方向和路径, 很有针对性。

(4) 坚持评价性原则。没有评价的教学等于无效的教学, 有效评价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元素。评价不仅可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有效教学的实施, 而且还能促进教师的发展。信息技术新课程评价应注意如下问题: (1) 确立符合课改精神的课程学业评价指导思想; (2) 注重过程性评价。与传统教学相比, 信息技术新课程强调过程性评价, 在各种任务驱动学习、项目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常常涉及到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一般来说, 基于任务或项目的学习由于包括了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其过程性评价要经过如下五个教学阶段:评价动员阶段、自主评价阶段、小组互评阶段、班级评价交流阶段和汇报总结阶段。 (3)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支持课程评价的改革。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提倡教师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 (4) 建立规范化的评价管理保障措施。 (5)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评价的专业技能, 加强团队合作。

此外我们还要应用反馈性原则、面向全体性原则。反馈性原则指的是及时反馈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问题使其能按照预定目标有效运转、自我调控和纠正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 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潜在能力;另一方面则能起到防微杜渐、堵漏补缺的作用, 从而防止和避免学习中出现缺陷积累现象, 确保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全体性原则指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学有所得, 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对每个学生负责。

参考文献

[1].王继新.《信息化教育概论》

[2].余文森.《“指导———自主学习”与有效教学》

[3].华东师大出版社, 《杜威教育论著选》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篇10

关键词:历史教学,网络环境,知能整合

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深入,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界逐渐盛行, 促使教学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使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成为可能。历史学科其特性在于内容丰富, 涉猎领域广泛, 而网络资源的丰富快捷和多样性的特点非常适合学生的学习的思维方式, 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 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我尝试着针对《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一堂教学课, 对现代教学作了一些探究。本节课改变了以往的计算机演示教学内容的方法, 设法让学生主动接受信息, 具体表现在: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创设教学情景, 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 使干巴巴的历史概念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本课开始, 我没有去讲太多的知识, 而是用当时热播的电视剧《郑和下西洋》的视频作为开场, 学生看完之后不仅对本课知识有了大致了解, 而且通过看教材对郑和下西洋这一问题的要点及答案都能整理出来。学生不仅会思考问题, 还能根据所看内容发现问题并且主动解决问题。

二、运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历史的含义本身非常丰富, 而传统历史教学却淡化了历史的多重意义, 使历史课变成一种简单的价值判断或说教。网络教学极大地克服了历史教学上的这一缺陷, 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学生看书思考阶段, 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海上航行会遇到哪些问题?我们应该事先做哪些准备呢?这一问题一提出, 立刻把学生的思绪放飞到了茫茫的大海上, 学生各显神通, 给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答案。我又不失时机地点拨, 学生顿时领悟到郑和的伟大、我国航海技术的进步, 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情感渗透

使学生在情感震撼中, 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新课程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方面, 特别强调, 教师需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 采取一切有效手段, 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 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 使学生独立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在讲对外冲突时, 讲到了澳门问题, 我在课件中插入动画歌曲《七子之歌》, 大屏幕一显示, 稚嫩的童声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音乐结束, 老师紧接着提问:澳门为什么被称作“妈港”?等学生弄明白之后, 再问, 我国的统一大业实现了没有?层层提问不仅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识难度, 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 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使本节课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四、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更好地突破难点

历史学习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 仅凭教师的讲解, 学生很难直接理解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学生没有任何直接经验的历史概念, 仅凭死记硬背不仅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而且还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运用多媒体会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以往在讲郑和航行路线时, 学生由于对地理知识一知半解, 所以讲半天也弄不明白, 这次在制作课件时, 我运用FLASH设计制作了一幅地图, 然后画了一艘小船, 让小船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航行, 并且标出了所到地点。这样, 学生在了解郑和下西洋路线的同时, 自己也几乎成为一名航海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也就发现了进行学习的新方法。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生独立性充分施展的过程中, 便会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

五、知能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探究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高科技装备和教育手段进入了课堂,随着电子白板的普及,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被普遍采用,它对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些探索。

一、发挥信息技术情境再现效果好的优势,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堂有许多环境和细节描写,生动形象,有很强的画面感,但是,语言的描写总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缺少这样的体验,这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就发挥出来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根据创设教育情境的需要,精心设计、剪辑、制作,使课件展示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为质疑、探究、创新提供条件。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力的因素。传统教学凭借一支粉笔的口耳相传,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的运用,不仅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能让教学内容的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也得到充分体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画意又不受时间、地域、宏观、微观的限制,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美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例如讲授《孔乙己》时,我从网络上下载了该课文的视频给同学们播放,在鲁镇酒店的特殊格局中,各种酒客的言谈举止中,营造出了小说描写的环境,在这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同学们深受感染,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1、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赏析字词句能力,教师就要结合一些典型句段,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在教学发掘出有利于达到训练目标的字词句。典型句段选好了,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字词句,适时展示课件,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準确表达内容的匠心所在。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对字词句的赏析训练,让学生体会到准确用词的重要性,感悟作者传达出的独特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小巷深处》时,我精心准备了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场景图片并出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体会到了句子蕴涵的丰富情感,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体验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批文人情”的目的。

2、在阅读说明文时,为了让学生对说明的对象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展示有关的图片或效果图,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时,使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让学生对荔枝的外形构造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对于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理解更容易。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一节课所传授的知识受着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教师要讲课和板书,很难将更多的知识在四十五分钟内充分展现出来。而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博采众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广泛接触,再经过自己的吸收消化,最后形成语文能力。因此,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语文,打好语文基础,要建立在广泛阅读和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与运用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互联网和互联网思维引入课堂,就突破了课堂时间的限制,穿越时空,把枯燥的课文制作成动画或影视作品进行欣赏;打破空间的局限,思接千载,神游万里,欣赏世界各地奇丽风光;可以同杜甫一起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壮,也可以同李白一道去感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种运用丰富教学资源的优势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实现的,而运用于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够很容易做到,从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量的知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成绩。

四、对多媒体的使用要掌握好度

在教学中,对待课件应主要针对某个教学难点或重点来设计,紧扣教学内容,切忌为追求视听效果而使课件内容华而不实。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以教学内容和要求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规律,将完美的外在形式与实用的内容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辅助教学。因此,有时,在能解决好教学难点的基础上,设计的时间短一些,反而会使学生印象更深刻,对所学的知识掌握更好。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是以语文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语文问题的综合能力,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特点,能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篇12

我县中小学教师在近几年时间里先后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信息技术初级、高级培训与考试。教师利用双休日、假期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参加培训, 通过培训大部分教师都能够掌握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课件制作等方面基础知识。但是, 通过培训后反馈, 我们发现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 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主要集中在青年教师中, 而这部分教师一般缺少教学经验, 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又较薄弱, 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极大地影响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以下, 我就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以就教于同行。

一、加强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培训

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 可以深化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 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 有了交互性, 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 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时实指导,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 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 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 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 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无论是是学科教学还是信息技术的运用都离不开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 应该首先针对教师的思想顾虑, 围绕素质教育观进行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讨论, 举例。让教师认识到, 现代信息技术是何等的重要, 对于各类学校来说, 它几乎是实现教学过程改善的期望的第一重要资源环境。其次是针对教师的心理惰性, 强化信息社会和未来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转化角色的思想认识, 信息社会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指导型、伙伴型、科研型、学习型, 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必须强化教师这方面的思想认识。让教师认识到现代教师所具备的各种素质, 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现代社会, 教学必须凭借各种教学技术,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大多数教师对于各种信息技术的运用目前仅仅凭靠经验, 很盲目, 经验是很重要, 但是在日益复杂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 已有的经验已经远远不够, 教师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按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原理设计、组织、实施教学。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 软件的开发、媒体的选择与优化组合、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设计是核心, 教学设计是解决一系列复杂问题、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

二、学科教师应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

近两年来我一直在思考,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 其信息技术技能到底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呢?是重技术, 还是应该重应用?尤其是在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 且不说家庭电脑的普及, 在学校里也基本上做到每个办公室都配有电脑, 并且连通了网络。如今网络中海量的信息资源, 每天呈几何级数字增长着, 我们是否能够运用自如, 是否能够找到自已需要的信息呢?这应该是当前教师基本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吧!另一方面, 现代的通讯方式, 网络环境交流平台, QQ、MSN、BBS、BLOG、FTP等, 教师们是否在利用这些为我们的学习、工作服务, 是否提高了工作效率呢?再有, 利于网络资源的研究性学习、Intel未来教育学习方式、项目学习方式、综合实践学习、webquest、Big6等新型的学习方式, 教师否了解, 是否尝试在教学中使用呢?我想:计算机培训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使用flash、autherware等几个工具软件, 更重要的是要力足于应用, 使教师了解网络学习的基本方法, 提高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 进而利用网络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

三、认清学科特点,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多针对性

每个学科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 对于不同的学科, 需要教师使用的信息技术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如数学教师掌握几何画板尤为重要, 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 几何画板较文字处理的作用要小得多。此外, 对于不同的学科,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方法也不可能相同, 各学科的教师应该能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设计教学。要培养教师的这种能力, 而将不同学科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同一形式和内容的培训显然是不妥的。因为这样培训没有针对性, 使用案例也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科的教师。如果受培训的教师只是将所学到的方法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教学中将起到不良的效果。因此, 应在培训时将各科教师分开教学, 这样才能针对这一学科的特点, 为本学科的教师量身定做培训方法, 培训内容, 使教师能够较快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 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四、信息技术培训必须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

大多数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时, 都带着自身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任务, 有一个预期目标, 想将信息技术技能与教学应用到达一定的层次, 期望培训内容的实用, 期望训练信息技术技能技巧, 特别是期望以信息技术在所关注的某学科教学中如何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等具体问题为中心, 而不是以信息技术本身为中心开展培训活动, 所以教师训练信息技术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期望解决的实际问题与目标进行一系列探索与寻求解决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教师本人、培训伙伴与培训指导者组合进行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教学实际问题的行动研究过程。

在培训过程中, 培训指导者必须围绕与迎合教师本人的实际问题与预期目标设计一系列具体任务, 在有交流协作与指导的前提下, 规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具体任务的时间, 这种以教师本身教学问题为中心的任务驱动训练方式能大大提高受训教师的培训兴趣与实践。

五、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信息技术培训方法

上一篇:电化学离子下一篇:人文特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