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

2024-07-16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精选8篇)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 篇1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信息技术的第一课,这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课是很感兴趣的,让他们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无论在今后的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是离不开计算机的,计算机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

本节课学生是不需要打开计算机的,刚开始同学们还有点失望,但是随着老师给大家展示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信息和信息处理的实例,让学生亲身参与看、听、闻、说、摸等方式获取信息,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让学生看一看老师出示的图片,通过眼睛看,让学生对图片进行描述,启发从中得到了怎样的信息。再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让学生用耳朵听一听,老师播放的声音,听听从中获取了怎样的信息,同学们个个竖起了小耳朵,听得特别认真。老师拿一朵花,让学生闻一闻,这是什么?学生都能回答出来是鲜花。最后老师让学生摸一摸身边的物体,看看获得了什么信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这一系列的活动体验,真切的感受到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也加强了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设置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的环节,让学生对原本比较空洞的知识,能够得到感性的认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

本节课的教学,由于要求学生了解的理论知识较多,所以我以学生自学课文的形式、学生回答提问的形式为主,不乏单调。在学生进行桌面背景操作的时候,有发现个别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图片是,虽然能够更换背景,但是却很模糊。这一点,我事先没有考虑到,所以只好在学生遇到问题之后,个别给予解决和帮助。其实我现在觉得,还是在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之后,广播教学,呈现学生的问题,将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既可以让全班同学知道问题所在,也可以加深印象。

另外,有个学生利用桌面主题软件,更改和设置了桌面背景,当时他呈现给我看的时候,我还蛮惊喜的,但是我的惊喜却忘了给学生鼓励,我只是随口跟这个学生说了一句“很好”。其实现在想想,我完全可以把他的作业在班级里展现,并给予表扬,然后引导学生不仅仅是桌面背景图片可以上百度搜索,其实整个桌面主题同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更改。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 篇2

理念更新与技能培养

要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教学, 首要任务是要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的素养, 而这又有赖于全体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此, 我们不妨采取以下策略。

1.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这包括:布鲁纳的建立学生认知结构的发现学习理论、加纳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等。还要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改经验, 学习兄弟学校的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的经验, 并结合学校的实际, 分析和研究与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有关问题。

2.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电脑、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师通过学习培训, 要会运用电脑和学校信息管理平台进行自动化办公, 会使用常见的电脑应用软件, 会运用电脑技术制作和处理文字、图像、影像、动画、声音等文件, 从而掌握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基本技术。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是:每个教师都能熟练使用浏览器查询和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 不仅会运用它查询校园网内的信息资源、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教学软件, 还会利用它在Internet上搜寻各种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和信息, 为自己的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服务。

技术准备与特征呈现

信息时代, 网络教学成为了可能, 这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计算机网络系统由服务器、教师主机和学生工作站联接而成。教师通过主机控制整个网络的每一个终端, 与学生进行交互会话, 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前接受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教学活动中, 学生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 首先在局域网 (如校园网) 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若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要求, 则可进入Internet网, 以寻求更多的资源或信息。网络具有实时、高效传递信息的功能, 可以实现点对面、点对点的信息传递与统计, 教师不但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料, 向部分学生提供个别辅导, 而且还能通过网络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探究方案设计、探究过程及结论, 在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过程后对全体学生课堂诊断并实时统计诊断结果, 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反馈, 为教师实施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参考信息。这一切都需要技术的支撑, 既包括硬件技术也包括软件技术, 更离不开通讯技术。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 (1) 体现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科课程比较而言, 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再有, 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2) 实践性, 即教学上要求学生手脑并用, 注重操作训练, 在课程设计时应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 (3) 课程的整合性。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求与其他学科整合; (4) 信息化和网络化。学习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 学习者是信息的处理者, 那么学习者就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是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的一个挑战:施教者和受教者都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信息工具, 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 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因此,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网上信息的获取、发布和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 (5) 创造性。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

实施模式与教学优势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本着网络化、互动性、自主性、层次性、合作性、创造性等原则, 可以创生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势。在网络环境下, 师生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动方式更加丰富。多年来, 我们对以下几种模式进行了实践。

1.教师为主的情境展示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学习目标, 依据课文内容, 从网上搜集资源, 创设情境, 教师和学生围绕问题共同思考讨论, 教师再展示情境资源,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建构。

2.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课程学习需要, 提出相关学习主题, 并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和收集方法, 学生围绕主题, 从网上收集有关信息, 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 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教师或同学进行网上交流, 最后归纳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3.师生与生生互动的交流教学模式。通过由教学软件、多媒体和网络设备构成的信息技术教学支撑平台围绕所要学习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之间通过多流向思维的碰撞、交互、沟通, 使学生能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多种解决途径, 从而对构建知识产生创新的洞察力, 培养了学生推测、质疑、批判、争论等探索知识的能力。

4.学习小组为主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学中, 教师将学习风格和性格差异较大的学生组成协作小组, 协作小组围绕学习主题对各协作小组及各小组的同学都进行分工, 负责问题的不同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与学习主题有关的信息, 并协作建立小组的展示作品, 小组间的作品相互共享, 相互交流、讨论和评价, 达到构建知识的目标。

以上教学及教学模式的实施, 使网络环境下教学优势显现了出来。首先, 能突破时空界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 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自行安排学习计划, 随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能及时地得到解答;网络的教育手段有利于个体化学习, 它以学生自学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

其次, 教材在网络中得到扩展和延伸, 学习内容、学习资源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便于扩充和获得学习资源和信息, 促进学习者探索前沿知识, 能够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角色转换与作用发挥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动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垄断者, 不再是知识的机械灌输者, 而应是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学生自学的咨询者和学生智力交流的协调者, 是学习情境的建构者, 是学习资源和过程的导航者。实现角色转换后,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分析学科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 分析知识结构以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 然后根据知识点的结构和教学目标勾画出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同时根据知识点的属性 (事实、概念、原理、技能、问题求解等) 和教学目标 (知道或了解、理解、简单应用或会、掌握等) 列出教学目标分析表。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和资源, 选择教学媒体。选择哪一种教学媒体, 主要是根据教学信息对学习者的感官产生有效刺激和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决定。教师要学会选择和使用各种类型的媒体, 学会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材料, 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把学生圈在狭小的信息范围内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3.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和学生自主性活动。教师指导性活动主要是交待教学目标, 引起学生注意, 明确具体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对情景的观察;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协商讨论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观点;对学生进行评价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度较大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解答;联系实际, 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自主性活动主要是围绕有待探索的问题, 对教师和网络中提供的情景, 进行积极观察, 并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人机交互实际操作, 对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 进行查询、阅览、检索, 对所得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取舍、加工处理;学生独立思考, 对学习资源的选择分析后, 与教师、同学进行协商讨论, 深入思考, 发现并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积极通过语言文字 (电脑输入) 来表达观点;通过语言文字 (电脑输入) , 进行意义建构。

学科整合与素养提升

实践新的教学模式, 发挥网络的优势, 各学科教师都要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去, 这正是我们在本文开头所讲的, 信息化时代,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信息技术教学, 这是一种大的信息技术课程观。通过信息技术教学, 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 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有利于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观念的更新。

1.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 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拥有了个人的空间, 学生会感受到自己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每个学生在网络中都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 学生在参与性的学习中, 学会了独立观察, 独立地获取信息, 独立地判断, 独立地思考。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参与讨论的机会, 且在这些讨论和活动中都有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与此同时, 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的个性, 显示自己的能力, 展现自己的学习和思考的成果。学生在这种自我表现中可以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是真正的个性化的教学, 学生有发展自己的机会, 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基础, 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 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

2.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和培养可以提升信息素养, 如前面所讲, 这是信息化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较高, 能熟练查询和获取网络上学习信息源, 并能从信息源下载所需的资料;能根据学习需要, 对所选择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加工、存储和运用;能和教师或其他学习者通过网络直接通讯, 进行学习问题的咨询、讨论和交流;学生在作业和课堂讨论时思维方式活跃, 想象力丰富,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 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知识面更广, 知识结构更合理, 知识更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具个性, 创新意识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强, 学习更有计划, 更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3.领导、教师、家长都实现了观念的转变。由于网络化环境下教学显现了实效性, 学校领导、教师及学生家长的观念都发生了转变。教育领导者感受到了时代为教育带来的新面貌, 教师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 家长与学校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渠道也变得畅通起来。

有一点这里需要提及, 那就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出现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还要建立和完善适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体系, 正确评价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使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建构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和谐学习环境, 达到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 篇3

关键词 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将两者的概念混淆,认为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但是,从事实角度来讲,这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有一定的交集,两者之间的领域不同,概念更不同。本论文针对两者之间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对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论述。

1 比较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

1.1 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含义

信息处理、手机、存储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集合体被称之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它包含了技术性非常高的内容,涉及到技术层面以及应用层面。它是在70年代,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通讯技术水平的提升而针对信息收集、储蓄、整理、传送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它是能够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高科技技术,并且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为主导。

1.2 教育技术的概念和含义

教育中的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统称为教育技术。其中教育中的技术是物化了的技术,是教育媒体本身反应出的技术,被称之为软件和硬件技术。例如,教育信息的传播和通讯技术,加工和处理技术。它是利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成果,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教育的技术是指非物化技术,如何使用教育和教材,设计教学活动计划等问题,是从教育角度研究教育技术的问题,其中涵盖了教育心理技术、计划技术等等。现代教育及时就是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优化教学效果。

1.3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比较

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新科技对于教育的影响和运用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在1920年左右我国所兴起的视听教育技术就是围绕着那个年代所兴起的电影技术的运用发展起来的。到了1950年代,我国计算机得到了普及,我国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些历史事实足以证明,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教育技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同时,证明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能够影响教育,必须将信息技术和教育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影响教育,也就是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结合。

2 教育信息技術的发展和应用

2.1 教育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含义

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体,是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它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不仅涵盖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还包括了如何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和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推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2.2 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80年代中期之前强调了计算机辅助教学,80年代到90年之间强调了计算机辅助学习,90年代之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转变成强调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这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这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因在于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结合在一起,需要一种新的教学环境支撑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机构,实现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例如,中小学信息技术和课堂整合,高效教育信息技术和课堂整合。

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将传统教学和计算机教学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强调了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强调了教师培训通过对办公软件的了解针对教学制作教程,强调了教师在数量掌握计算机的我基础上,通过信息检索、学生自主学习等手段实施课堂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它将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辅助教学中,强调了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机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从整体上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了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激励工具和认知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从总体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3 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

教育信息技术不仅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的特点,而且能够实现教学设备自动化、多样化和微型化。具有广泛的作用和影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的乐趣,改变了传统说教的现状,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从被动性学习转变成了主动性学习。这一系列的改变都归功于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结合,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必然会使我国的教育有质的飞跃。

3 结语

本论文着重针对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含义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进行了细致性的论述。认为两者的结合对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教育信息技术的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遵从教育价值观念、现代化教学理念出发,在适用于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前提下才能够发挥其根本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宇锋.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J].计算机教育,2011.(4).

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题信息与信息技术时1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实施“双主教学”模式,使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特征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寻求知识的能力;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情感目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教学重点信息的含义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及其重要作用。教学难点辨别信息的真伪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札记一程引入二堂教学1(1)什么是信息(2)辨别信息的真伪(3)如何获取信息2信息技术的重要性:3学生自学内容:4后任务

问题1:大家平常都用什么方式和朋友或者家人进行交流呢?

我们交流的内容是不是可以叫做“信息”呢?哪些东西又可以称作为“信息”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信息社会:了解一下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社会问题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什么是信息呢?哪些东西可以称作信息呢?问题3:信息的特征是什么?普遍性、无限性、可传递性、共享性信息载体的可变性教师总结:教师归纳学生所说的信息并总结提出更多详细的信息实例;概括“信息”的含义。思维拓展1:了解了什么是信息之后,我们来想想哪些信息对你来说是有用,哪些信息有是没用的呢?或者说,哪些信息是不真实的?总结学生结论,并指出出现信息泛滥的原因。以及大家应该采取的态度。知道了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那么我们又如何来获取有效的信息呢?信息技术就是指获取、处理、存储、传输信息的技术。现在我们通过下面两个个例子来了解获取信息的过程:(展示例子)思维拓展2:从这个例子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A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越来越快,越来越广,越来越大越来越强B现代人对信息的过度依赖性会有什么后果?(学生答案)D(学生答案)E(学生答案)F(学生答案)老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并进行补充。思维拓展3:通过以上一段话,你觉得美国及其盟国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迅速并且零伤亡的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进行了信息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那么大家可以翻开我们书上的第3页,看一下刚才我们练习的如何获取信息等步骤。根据上面一个例子,我们看到了,因为以美国为首的盟国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军事上创造了全新的信息战战法,所以才轻松地取得了胜利!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关系到了国家的命运。那么,信息技术除了运用到军事上面,还可以在哪些领域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呢?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并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文字---造纸和印刷术----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使用------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2: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正迅速将全球联成一个整体,“地球村”不再是梦,信息的交流及传播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计算机从处理文字和数值,扩展到处理声音、图像、影像等。查找有关的资料:电脑报、上网、十万个为什么之等信息学科,培养自己的外阅读和自习的能力。

学生举例说出交流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际生活举例说出信息实例A:共享信息的人越多,信息的价值就越大B: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也会过时D:信息离不开载体讨论: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举例子来说明。

不信,不传,不造阅读第一个例子:古人通过烽火台、信鸽,驿站传递信息,近代人通过电话、电报,书信传递信息,现代人呢?通过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阅读第二个例子:自第一次海湾战争开始到南联盟战争、阿富汗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美国及其盟国都以绝对的优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快速地,如此“零伤亡”地取得胜利呢?是上帝偏袒他们还是……?(想一想)举例子说明信息技术在哪些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

预想的回答:电话,聊天工具,信等预想:图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例:x疆7事中不真实信息起的作用?教学方法:通过例举两个例子:让学生阅读一小短文字,回答通过文字你能获取什么信息…由以上第二个例子: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决定其命运可以得出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引申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工农业生产、医疗、军事、教育、电子商务、网络、娱乐生活等。简单提及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及现有水平,指出我国信息技术同世界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操,鼓励他们学好知识,报效国家。

三、后补充:学校信息技术竞赛及上机要求。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 篇5

纵观以往作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以下问题:教学过程呈现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单向性。

老师展示教材上的题目,结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做指导,学生按老师划的道写作文,老师依据学生的作文是/a>是否合乎自己的“心意”给以修改,打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想,被动地写最后还要被动地接受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教学结构呈现教师指导与学生需要的不一致性。

成功的商家会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决定进什么货物,而我们的教师在喋喋不休地告诉学生××题目该怎么写时,是否考虑过学生需要这些指导吗?我曾经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当你见到一个作文题目时,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80%以上的同学说不知道写什么。可见,一篇作文难住大多数学生的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的问题。但我们老师的指导则重点在怎么写上: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无不下大力气去教。于是形成了老师的供与学生需的不一致。

闭门造车现象严重。

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只有当学生热爱生活,融入到生活中去,懂得观察生活,作文才会有内容,才会生动。传统作文教学过于强调甄别功能,学生在被动的考核压力中不得不抄、背、套,出现了闭门造车、无病呻吟,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严重现象。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受到冲击,高速发展的时代呼唤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扩展语文学习环境。”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当中,我有了以下一些收获。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展写作空间,创设写作情景。

“作文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书面表达,这种表达的起因完全是出于一种需要。”1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他们眼中的世界较之成人就更为丰富。天边的彩虹,门前的小树,昨日的朋友,今日的活动,无不令孩子们或喜或忧。在这些多姿多彩的事件面前,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们心中不会波澜不惊,他们心中一定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以前许多老师研究发现,只要多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他们就不会发愁作文没的写。这种观点是非常正确的,这些老师的经验我们是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但同时我们又应该注意到这样的问题:

一、学生玩儿得高兴,忘得快!

活动组织了,孩子们玩儿得也很高兴,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活动结束后,却只记住个大致过程,很难回忆起当时的具体情节。活动中哪个同学说了什么,有什么表情,其他同学是什么表情?要么说不上来,要么谁和谁说得都不一样。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注意一件事时,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所以大都是无意注意。因此,也就出现了活动花费了大量时间,但为学生提供的写作帮助却很少。难怪有的语文老师说作文教学是一个费时低效的教学过程。由此可见,当学生亲身参与了一个活动之后,已经有了表达的需要,但对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印象模糊,只记得大致轮廓。如果老师此时急着去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把重点写具体,只会把学生越讲越晕。也就出现了前文所说的供需不一致的现象。怎样才能使一个活动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做到省时高效呢?现代教育技术因其有准确记录和反复播放的功能,无疑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1、情境再现。

我校曾经组织过一次拔河比赛,比赛当中我请电教老师用摄像机记录下了比赛的全过程。作文课上学生一边看录像,一边回忆当时的比赛情景,个个说得兴高采烈,好像比赛还没有结束,他们仍在赛场一样。对于精彩的情节,暂停下来让学生仔细观察,从而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引发出更加深入、广泛的思考。

2、反复播放。

在训练写人作文时,我鼓励学生写自己身边的同学。但要表现他们什么呢?典型事例又在哪儿呢?好办,把以前拔河比赛的带子找出来再放一遍。引导学生观察平时极腼腆此时却拿着小旗在队伍前面大喊“1,2,3……”的班长,观察站在队伍最后脸憋得像茄子一样,但还拼命拽绳子的体育委员,观察其他奋力拼搏的同学。好了,孩子们记忆的大门打开了,人物有了,事件也有了!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一个活动利用了两次,甚至可以更多次地利用。

二、活动的范围狭窄。

老师可组织的活动不少,各种比赛、故事会、游戏,内容不能说不丰富,但大都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圈子里。偶尔走出校园,时间也很短,很难说得上是融入生活。天边的彩虹多美呀!但它转瞬即逝。我们事先不可能组织学生观察,也就白白错过了一次训练学生观察、习作的良机。李吉林老师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学习语文是非常重要的。潘自由老师也认为学生习作的需要可以由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情境中产生。而现代现代教育技术恰好给我们这样一个平台,使我们能更好地创设出习作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世界,认识一些我们平时甚至不可能接触的事件,从而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1、突破时间限制。

比如说彩虹,我们可以搜集到许多彩虹的图片、视频,制作成剪辑播放。学生可以仔细观察,一次没看清再来一遍。从彩虹一点点出现,到彩虹慢慢退去,即便此时教室外艳阳高照,学生却早已陶醉在自然界瑰丽的奇观之中。

2、突破空间限制。

以前听过许多优秀的语文老师授课,他们在讲到类似《我爱三峡》这样的课文时,总会展示许多三峡的图片、视频,使我这个从未到过三峡的北方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我于是想到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否学习这种方式呢?

如在训练学生写《我又找到一个家》这篇想像作文时,我首先出示了许多优美的风景图片,接着播放用flash制作的动画地球上的树越来越少最后一棵也没有了,土地慢慢变成了黄色的沙漠,以同学形象制作的人物缓缓出现在屏幕上,一群无家可归的小鸟,以为找到了一棵树,纷纷飞了过来。图片、视频前后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同学们被震撼了,陷入了沉思当中。许多同学的作文出奇地深刻,有的同学写到:“我似乎感到那个人就是我自己,是我剥夺了鸟类的家园,也失去了我自己的家园,看着无家可归的小鸟,我哭了。人们啊!觉醒吧……”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合作中作文。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世界各国引起强烈反响,被人们誉为“近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应让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合作是比竞争更重要的素质,而传统的作文教学认为习作是学生个人的行为,不重视甚至忽视合作的功能。有的老师虽然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但却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使之能真正为学生服务,成为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21世纪之所以称为信息时代,人们之所以越来越依赖于现代教育技术,就在于现代教育技术使人们之间的合作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广泛、更深入。我们的作文教学既然定位在习作的基础上,就不应只让学生“单兵作战”,应充分发挥集体力量,使学生互学、互助、互评、互赏。

一、写前合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最广泛的素材。

学生总说作文没得写,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材料。但一个人的材料再多也没有集体的材料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互相交流、材料共享,从而使每个人都能拥有更广泛的素材。

1、搜集材料。

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指电脑、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只要它能够有效地传递教育教学信息,我们都应把它视为现代教育技术。我鼓励学生坚持每天观看新闻节目,鼓励学生收听广播、看报纸,开阔学生视野,及时积累好的写作材料。

2、材料共享。

以前,我经常在班内召开“小小新闻发布会”做“日记展览”等活动,使学生个人积累的材料能被更多的同学获得。随着学校电子教室的建立,我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学生机上建立电脑日记本,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更方便、更仔细地浏览他人的资料,互相学习。从而避免了以前班内展示时不全面和走马观花的不足。当学生需要资料时,只要进入别人的资料夹,就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当然,我们所说的材料共享不是简单的照抄,不是毫无体验地拿来就用,对于好的材料可以让搜集材料的同学详细介绍,还可以制成幻灯片或排成小话剧演一演,为学生创造出习作的情境。

二、写中合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最便捷的交流平台。

学生完成草稿后,我们经常要进行再指导,肯定学生文中的成绩,指出文中的不足。我在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时,经常是在电脑上进行。学生通过学生机首先欣赏优秀文,教师电脑演示,指出文章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然后出示需要修改的文章,学生先自行修改,然后将文件另存,指导时展示这些被同学修改后的文章,经过和原文比较及修改后文章之间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应该怎么改,为什么这样改,既明确了写作的方法,又增强了合作的实效性。

三、写后合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全新的习作展示园地。

21世纪是网络信息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为了能更充分地利用网络,使之能科学地为习作教学服务,我除了鼓励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在班上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外,还大胆鼓励学生在网上发表作文。

这学期,我通过调查了解到,班内尽一半的同学家里具备上网条件。我就鼓励同学登陆小学作文网站,申请网上作文本,将自己的习作在网上展示出来。家里不能上网的同学,我就利用学校的办公网帮学生发表。现在班内同学以全部拥有自己的网上作文本,四分之三的学生已在网上发表过自己的作文。我们班有个同学叫冯伟,平时对作文没什么兴趣,自从有了网上作文本以后,像变了一个人,不仅爱写了,还总追着老师问写作的问题。一问才知道原来他已经在网上发表了好几篇习作,好些不知名的同学给他留言。有的表示向他学习,有的给他的习作提出了建议,还有的表示想和他结成笔友,希望能和他更多地交流作文。可见,利用网络不仅能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园地,使同学有用武之地,更能将合作推向更广泛的范围中去,使学生能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学生和教师的作文观。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搜集、积累材料,在更快捷的平台上写作文、展示作文,有助于消除学生对的畏难心理,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材料,事事皆可作文。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在这种情绪下,习作教学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也使我——这个语文教师的作文观有所转变:

一、习作应成为学生的需要。

习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由于受到知识窄、视野范围小的限制,出现无话可说的局面,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语文学习的水平。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延伸功能,它可以使作文课堂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大大增强教学的功能和人体器官的功能,大大提高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还能提供替代的经验,实现具体与抽象、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在大量的资料面前,学生必然有话可说,甚至不说不行,从而主动地习作。

二、习作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

爱想象是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倘若忽视了这一点,学生的创造力也会受到影响,也写不出真正有童趣的习作。因为想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说,“想象是创造力”。爱因斯坦也指出:“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它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现代教育技术因其能提供生动、形象的特点,无疑使学生更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

三、习作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我们常常把写作看成是一个瞬间成文的结果,忽视了成文的整个过程,包括成文前的思考,成文中的交流与再思考,以及成文后的反思。而恰恰需要关注的是写作活动中思考与交流一直伴随着整个过程,因此,写作就一篇作品来说,它是有开头也有结果的。但是就写作活动本身来说,它是一个持续与永续发展的过程。

四、习作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可以是一个个体独立思考与创作的过程,但不应是一个个体唯一孤立而封闭的生命活动过程。习作是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生成的,所以,应该在习作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开放有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无疑使这种交流更及时、更广泛。

五、习作应成为一种生活行为。

通过网上作文本的建立,使作文从课堂延续到生活,使作文生活话。使学生认识到作文不是课堂上完成的作业,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处处可作文,时时应作文。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篇6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教育是较早接触信息技术的领域之一,比如信息技术学科的出现、课程的设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但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显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对教育的正能量没有突显。某种程度上来说,信息技术似乎成了可有可无,有它不多、没它不少,绝非必不可少的因素,更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几乎80%以上的教师都经历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比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应用、课件制作等,但是培训的最终结果并不理想。而通讯行业的手机,也是信息技术终端,每个人接受它之前并没有接受培训,功能开发的都很完美,能够用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教师没有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所带来的真正实惠,学生也没有真正体会到应用信息技术给学习带来的乐趣,因而导致一段时期以来大家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迷惑于茫然。

何克抗教授提出: 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网络环境下“三段式”教与学

“三段式”教与学是把教与学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课后。如果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划分,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学生的自主学习(预习)、课堂学习、知识拓展与延伸,因此把它称作网络环境下“三段式”教与学(下面简称“三段式”)。

调查数据显示乡镇以上学校,小学三——六年级的学生有上网经历的占40-60%(随着年级的增长比例加大),初中占85-90%。这些数据来自几所学校,也许不具有代表性,但也说明一半以上中小学生是会上网的。但是遗憾的是上网的学生几乎100%不是为学习,所以现在有个现象:家长一听到学生上网,坚决反对。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我们对网络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学生缺少教师正确的引领,二是学习软件的设计界面不友好,兴趣点偏低等,导致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所作所为与学习没有任何关联。因此,如果每位教师在这方面都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上网,上网解决教育教学问题,那么打破时空的局限,有效地利用网络实现自主学习和知识的巩固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有些学校的教师、学生都建有自己的博客或QQ空间,其实利用好了,就是一个很好的网络学习空间。现在的问题在于不是大家不会用,而是没有把它和我们的教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真正把它当做实施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也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尝试着,在博客里写一些教学反思,学习体会,试着用自己博客进行教学,但仅仅是某一专题,没有形成常态化,不成系列。但是这种做法很好,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很有帮助。博客或QQ空间这一类网络工具所面对的是所有人群、具有开放性、随意性强、个性化,非实名制等特点;而网络学习空间更具针对性(学生、教师、家长等),实名登录,在同一平台下,格式基本相似,内容主要以教育教学为主,师生之间互访简单快捷等。我省全力打造的“龙学网”,既可以为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广大师生搭建一个全天候的学习的平台,同时也为师生注册自己的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来体现这一点,我们是否做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真正得到发挥?答案是“NO”。我相信大家都会有共同的感受,就是不管是教材改革还是课程改革,到头来都只是一种形式,教学结构、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环境、方式方法的改变,因此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三段式”恰恰解决了这些问题,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一)“三段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程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三段式”对学生而言,“课前”就是学生根据教师网络学习空间提供的“导学案”,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新知、自主学习; “课上”就是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交流预习、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其他同学和教师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就是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巩固,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利用网络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当然这些拓展和延伸的内容要有梯度、有层次,既照顾全体又照顾个体。

借助网络环境实现在课外的有效时间内,既可以与教师沟通与交流,实现个性化教学,又可以实现同学之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多数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导致学生围绕教师讲的内容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局限,进而不会学习。“三段式”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三段式”有效发挥教师主导地位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课程标准对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地位的界定。对于教师来说,“三段式”就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

(1)教学设计

“三段式”对教师教学设计的要求更加严格,设计的过程既要考虑到教师、学生、技术、媒体,又要考虑知识内容等多种因素。多数教师缺少教学设计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过程仅仅是一种形式,只注重课堂教学的设计,忽视了课前准备的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基本都是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来实施,很少照顾到学生的预习和知识巩固与延伸,所以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利用常规的网络通讯工具,比如QQ空间、博客或网络学习空间,这些学生易于接受,耳熟能详的网络工具,将预习要求、教学设计、重点难点、教学资源、知识拓展等内容上传到空间(绝不仅仅是文字教材的复制品)方便学生预习,让学生在课前知道如何预习和自主学习,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很有帮助。

(2)课堂教学

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来看,95%以上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是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上(这里指的是在教学中应用的教师,没用的就更谈不上了),而且大部分都只是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环节上的应用,比如图形、图片、视频、声音等等,还有些条件较好的学校试图尝试利用网络教室完成课堂教学过程,也只是形式的改变,课堂教学没有发生结构性变化,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以夭折而告终。

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认识与理解多数教师仍是停留在公开课、赛讲课、教研等活动中。要想让所有教师在教学中都能正确认识、理解和使用,确实还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具前瞻性,尤其是理念更要适度超前。课堂教学仍然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主战场,应该尽可能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三段式”所呈现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每个学生都呈现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获,教师解难答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主动参与,教师只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和指导者,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这种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比常规的课堂教学好得多,三维目标的达成会很轻松。

(3)课后反思: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学习体会、知识巩固与拓展延伸,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教师或学生的空间,师生可以互访,并可以实时交流沟通。如龙沙小学快乐作文博客,就是属于课后知识拓展与延伸方面的,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三)网络环境为“三段式”提供保障

没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作支撑,“三段式”将无法完美实现。无论是课前、课上,还是课后,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是实施“三段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保障网络的安全快捷至关重要。

浅析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篇7

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教育信息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高,但是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特别是教育信息技术和教学相互割裂现象严重,教学方式仍旧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的人工指导。而当前教育信息技术生产的教学工具和信息平台应用率和普及率较低。教学的时效性和质量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手段上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和发挥。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并没有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下得到缓解。与此同时,教学信息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整合和发掘,优质的教育信息技术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存在错配现象。可见,研究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入问题,对当前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困境

1.1教学软件和信息平台

在教育信息化推动下,我国教育信息技术水平得到飞速提高,教育信息化软件和信息化平台在教育领域遍地开花。 各种各类教育信息软件和平台不断的推送到教学单位、教师和学生面前。教学单位、教师和学生在没有真正体验教学软件之前,很难做出适用性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和客体会采用某种,甚至同时采用几种软件。这些软件和信息平台各有利弊,却没有一个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在某些时候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要让步于软件和信息平台的缺陷, 而进行适应性改变,违背教学规律。教育软件和平台的不完善,造成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在教育经济成本约束下,某些教学单位在采购软件和信息平台时,采取有限制的购买方式,即仅仅购买部分功能和模块,造成教学软件和信息平台的整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样在教育经济成本约束和软件更新速度较快的现状下,教育信息化的软件、硬件和信息平台的升级维护难以得到可持续的提升,造成教学软件和信息平台不能与教学改革协同发展。

1.2电子化教学资源问题

如果把教学软件和信息平台作为信息化教学骨架的话, 电子化教学资源就是信息化教学的血肉。然而,当前由于信息化软件和平台较多,不同的软件和平台通过不同方式拥有不同的教学资源。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教学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教育软件和平台与教学资源的质量错配。优质的教学软件和平台缺乏优质的教学资源。某些教学软件在教学资源上面做出很多努力,教学资源的质量得到一定保证,然而该教学软件的功能和可适用性较弱。

教学资源的另一个问题是碎片化。优质的教学资源零星地分布在不同教学软件和信息平台上。用户在体验时,需要寻找或安装不同的教学软件或者登陆不同的信息平台,用户的搜寻成本增加,体验度下降。用户在使用软件和信息平台上的专注度由教学资源的学习,转向对软件和信息平台的学习,造成用户的学习和教学研究的专注度下降。

1.3教师个体掌握信息化工具的熟练程度差异较大

我国教育信息技术近年来得到快速的实践和应用,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同样存在从接触、了解、应用到熟练掌握的过程。教师在信息化浪潮下,即使被动的接受者,也会是主动的学习者和创新者。由于教师群体的年龄差距,学历差异,对现代信息工具的接触和掌握程度,以及对信息化工具的认知态度,导致教师群体掌握信息化工具的熟练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不同学科,对信息化的适用速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不同学科的教师对信息化的接受和应用也存在不同的差异。在现代信息技术还不够成熟完善的环境下, 教师群体中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一定程度下影响教师对信息化工具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工作量繁重,备课、授课、课后辅导和作业批改以及科研等其他相关教学事项,已经把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充分占用,教师学习应用现代信息化工具的时间不能得到保证,从而影响教师对信息化工具的掌握。

1.4学生信息化学习和阅读习惯尚需培养

传统的学习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主要依靠纸质媒介,而信息化教学的传播媒介是电子化平台。从纸质媒介的阅读和学习习惯,转向电子媒介阅读学习习惯是一个逐步而且艰难的转换过程。一方面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引导和鼓励,另一方面需要学校和家庭提供电子化阅读学习的硬件条件和环境。在信息化娱乐传媒和交流工具的影响下,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电子媒介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且容易被娱乐化活动和交流工具吸引,学习和阅读的注意力下降,学习和阅读效率降低。

2.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困境分析

2.1软件开发与一线教学实践脱节

在信息化浪潮中,软件开发企业为了能够尽快推出新产品,占领市场,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存在放松控制的现象。教育软件的开发过程缺乏征求一线教学人员的意见,缺少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的试验和实践,对师生的意见反馈重视不足。教学软件和平台竞争激烈,各自为战,缺少软件开发技术和教学资源整合。

2.2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普及效率不均衡

我国对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各级地方政府和学校非常重视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每年利用假期对在岗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提供很多便利条件和资金支持。这些投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教学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但是教师群体之间、学科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的教学信息技术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3教师教学内容与教育信息技术融合意识较弱

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能够学习教育信息技术本身就面临着很多客观困难。能够把教育信息技术深入教学中去更是困难重重。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课前预习、课后辅导、 家庭作业等在面对各种内部外部困境下,教师更愿意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困境下,教师在权衡利弊后,从教师个人教学效果、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家庭电子设备的配备等因素考虑, 选择传统教育方式,得到学校、学生和家长的认同。

3.提升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3.1整合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

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质量提高不是单向的促进关系。教育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课堂质量提高的同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设计、课程控制和课后辅导答疑同样促进教育信息技术的提升。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是相互融入的过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前需要整合现有的教育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一方面提升教育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对教学资源进行汇总、整合和分类。最终实现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良性匹配,优质的教育技术匹配优质的电子教学资源。同时教育信息技术的开发要对教学改革有预见性,提升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柔性和可持续性。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实践与反馈,要兼顾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3.2制定合理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在一项新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应用的初期阶段, 首先挑选自我学习能力强和创新性高的教师,学习、应用新技术成果,实现该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良好的开端,为该项信息技术广泛推广做好技术准备和人才准备;其次,通过教师群体的相互影响,逐步推广到其他教师,从而实现在应用群体既有领头羊,又有应用交流学习氛围,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再次,对于自我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采取相应的正激励或者负激励措施,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的动力。通过沟通以及正激励措施,降低教师技术焦虑的影响,同时采用负激励措施增强教师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动力。

3.3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和能力

信息化是国家中长期战略,也是未来发展趋势,教师需要重视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多媒体辅助手段、远程视频等技术,增加教学课堂的兴趣,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融入度,增加课后教学的互动性,增加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的黏度,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的质量和效率。

3.4逐步培养学生电子化阅读兴趣和质量

电子化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逐步提高、漫长的过程。 学生电子化阅读习惯的培养,首先要建立好电子化阅读的氛围和平台。在这样的氛围中和平台上,筛选思想导向正确、品味高雅、内容丰富且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阅读材料。其次要鼓励师生在电子化阅读平台上互动,开展积极向上、务实高效的阅读竞赛活动和书评活动,教学相长,课内课外互动。 再次,与有实力的信息化设备商和平台合作,为学生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电子阅读设备,对学生的阅读内容经过筛选和评选,保证电子阅读终端、阅读内容的可靠性,避免学生在电子化阅读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

摘要: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中长期战略。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质量关乎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质量,关乎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成果质量。本文从教学软件与信息平台、电子化教学资源、教师个体差异和学生电子化阅读习惯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入的困境,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最后对信息化技术、信息平台和教学资源融入、教师信息化培训策略和提升学生电子化阅读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教学,电子化阅读

参考文献

[1]张刚要,李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之外的第二条道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路径之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6(05)

[2]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

[3]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05)

[4]柯清超,陈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08)

[5]高峰.教师的个人特质与教育信息技术的采纳——基于高校网络教学背景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

[6]杨子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与实施[J].职教通讯,2015(36)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 篇8

一、以生为本,多元激趣

纵观当前作文教学的种种弊端,其根源均在于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对作文写作更是深恶痛绝。信息技术时代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声光电多种感官的综合效力,以生为本,多元激趣,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难题。

(一)再现生活。教学《在生活中学会写作》时,笔者悄悄地用手机把学生们上课时专心致志,下课时恣意欢笑,宿舍里谈笑风生的情境录了下来,经过精心剪辑后在多媒体上进行了播放。学生时常埋怨生活太平淡,写作无素材,以这种方式将同学们的写作素材呈现在他们眼前,不仅告诉了他们“写作源于生活”的理念,更激发了他们要以手写心,在生活中写作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教学《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时,多数学生都选择了“母爱”这一主题。习作之前,我以满文军的《懂你》音乐为背景,播放了母亲蹬着电动车上班,风里来雨里去,在单位辛苦工作,下班就忙着下厨,节假日里还得洗衣服,打扫房间等极具真实性的视频画面,创设了温馨感人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们产生了必须写些东西来感恩母亲的动力,激发了学生们的写作欲望。

(三)海量搜寻。很多学生表示,很多时候他们也有写作的冲动,想记录一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但苦于单薄的写作技巧,只能眼巴巴地让那些心潮澎湃的场面转瞬即逝。为了指导学生细节描写、环境描写,我建议他们到网络中海量搜寻相关片段,或者写作指导,水平一般的学生会浏览阅读中学生的习作作品,优等生会阅读、品咂像《水浒传》里精彩的细节刻画了,《简·爱》里面的环境描写,对提升他们的写作技巧、写作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依托网络,便捷互动

作文教学中,笔者充分依托网络,利用其便捷互动的优势指导学生写作,在提升作文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形成了健康阳光、积极科学的上网态度。

关于青春,这是初中生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教版教材就安排了“青春随想”的写作实践活动。针对学生的习作,我建议学生们以图片的形式上传到班级QQ群文件里,我积极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时间进行评改。不曾想,这种方式在我看来非常新奇,就跟上网聊天一样就把日常的教学业务处理了,没有了压抑与抱怨,只有一腔热爱、真诚,还有良好的评改效果。当然,学生们也对这种方式非常欣赏,随时地在线交流,就和学生在面对面评改一样,如果您觉得打字非常麻烦的话,还可以打开视频语音交流,弥补了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师生两张皮的弊端。

另外,把学生的习作上传到班级论坛当中,还可以让生生互评成为现实。他们相互留言评论,或点赞,或指出不足,在便捷的互动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多元展示,发展个性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动力。现在初中生不想写作文,归根到底是他们从作文中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鉴于此,笔者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积极探索、多元展示,调动了学生们的写作兴趣,也发展了他们的写作个性。

(一)电脑桌面。传统的作文展示方式,教师会把学生习作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这样很容易被损毁,让学生们的心血毁于一旦。现在教室里都有了“班班通”电教设备,笔者常选择优秀的作文作为电脑桌面,无论是哪一节课使用电脑,这些作品都会扑面而来,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深刻地印象,让优秀者切实感受到骄傲、自豪。

(二)上传博客。无论是作文习作,还是日记随笔,只要学生们原意,这些内容都可以上传到博客当中。当然,对于优秀的作品,博客圈子管理员可以为它们加精、置顶,为学生们树立一个作文学习的标杆。至于博客圈子的管理人员,我们可以采取教师指定、学生选拔、自主推荐等多种方式,让这些精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在线投稿。无论是新兴的电子刊物,还是传统的纸质报刊,现在均采取电子邮件的投稿方式。对于博客圈子推荐的精品,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线投稿,如能刊载固然最好,即使不能发表,得到刊物编辑老师的几句指点,相信也会在学生的成长履历中留下深刻的烙印,给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施以积极的影响。

总之,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疏远了文字与文学,让作文教学面对着一片贫瘠的荒漠;但信息技术的兴起也为优化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式,我们需在这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创新与改革。

上一篇:对所属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的考核评价制度下一篇:父爱如灯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