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精选10篇)
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篇1
浅谈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耿雪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把这种“个性化”的“感受式”阅读。如何在课内少作一些“讲解,多一些品味性的阅读,有效地支持阅读顺利进行呢?我想,信息技术是媒介,它可以使课内的阅读更精彩。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能对某种知识感兴趣,一是学生情感心理的作用,二是外部条件刺激的作用。教师要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是要创设浓烈的学习氛围。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唤醒学生的情感以及内在的求知欲、好奇心,造成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心理,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进入阅读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
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与广泛的语文资源和丰富的现实生活,联系得最为密切,那么能不能凭借网络条件有效增强这方面联系,从而为发展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创造一些新模式?比如,语文阅读能力是一种多维的能力,不同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趋向差异很大,这一直是语文教学难以因材施教的难题,那么能不能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更合理、更充分的发展?这些都是“教”和“学”方面专题性的、很值得实验的项目。
阅读不是学生的随意阅读,而是需要教师不留斧凿之迹地、巧妙地把阅读的要求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完成阅读的目标、提高阅读的能力。所以,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像《夜莺的歌声》,上课开始的就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但有的学生读完一遍,明白了事情的大概之后,就进入了阅读低谷,甚至是休眠状。此时,教师要采用种种方法,或朗读,或提问,或讨论„„再次激励学生。然后,让学生看有关的录像或动画,把课文与画面景象联系起来进行联想,体悟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与情感。从而唤起了学生多种感知器官的活动,学生始终能兴致勃勃地参加课堂阅读活动,从而提高了语言感受能力,享受到了审美乐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灵感。
我常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当读到文章感人的地方,往往会鼻子一酸,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原始的感动。有的甚至是教过几轮的课文。我想,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阅读时我融进了自己的感受、理解和体验,我已经与文本进行了深入的心灵的交流。这样的阅读才是全身心投入的阅读,才会让人感受到阅读是惬意美妙的,是幸福温馨的。但学生缺乏阅读语感的积淀,对一些阅读材料往往感悟能力不强,影响阅读的进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促成学生与文本心灵交流、唤起鲜明的“内心视象”,使学生也深得文章旨趣。
语文学科,是学生个性差异表现最突出的学科,也是资源极为丰富的科目。在语文学习中不能“一刀切”。历来语文教材争议大,篇目的选择总是批评的“靶子”,也是缘于众口难调。自从信息技术强大的存储与检索功能受到青睐,把超量资料推给学生似乎成为一种时尚。应当说,扩展
学生视野,是绝对必要的。但问题在于是不是多多益善。一股脑儿塞,或任凭学生生吞活剥,都无济于事。也许在大撒手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天才,但那绝不应归功于“大撒手”,而且若以牺牲多数为代价也并不可取。
至此,学生的感情体验、心灵交流可谓是水到渠成。在经历了感受之后,我又通过课件展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并激情朗读,这样,学生的紧张的情感一下子得到释放,变得欣喜无比,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起来,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欢呼雀跃之余,学生自然感悟到盲人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利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思考。
由于受环境的制约,加之本身的个性、情趣等因素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常常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而这些,正是学生智力发展所必需的,特别是创新思维发展所必需的。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是自主式阅读的重要目标。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直接与大师对话,直接亲近原汁原味的“绿色文本”,创造自己的“哈姆雷特”,而且能使自己的哈姆雷特形象不断丰满、生动。
在教学《桂林山水》的过程中,先用搜集的资料。在学生对异国风光有了感性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景色这么丰富斑斓,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山和水”?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全文。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抓住关键,质疑问难:桂林的山、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然后,把学生引到第二、三自然段的探究学习。学生喜欢读,就用心地读;学生喜欢画,就把心中的小艇画出来,甚至可以用PowerPoint绘画软件画;喜
欢制作表格的,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体现出来。之后,再交流。最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也有许多水乡,像苏州,绍兴,浙江等。要发展这里的旅游业,你怎样看?这个问题抛出以后,教师出示苏州、绍兴的画面,并出现画舫。学生通过再次研读课文后,各抒己见,把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谈了出来。有人认为美是相通的,桂林到绍兴也是美的;有人认为,只有在桂林才是最美的,那是一种和谐的美;也有人认为,管他和不和谐,新奇是最要紧的,游客肯定喜欢„„无论怎样的意见,都是学生通过反复咀嚼、认真探究后提出来的,小读者不仅了解了桂林山样子,还研究了水的样子。这样的阅读比你给他一个答案更有含金量。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传统语文教学往往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而把非常完美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孤立地进行字词句段的教学,“纠缠于离开了课文整体背景的那种字词训练”。结果,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枉费了一片风景,更辜负了作者的满腔热情。自主式阅读不仅需要质的保证,更需要量的积淀。抛开了细碎的肢解式阅读,教师就有一部分时间组织课外的感悟性的、放松惬意的阅读。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就有这个无与伦比的优越条件,精心安排,可以读一带一,就是说,能够读完课文,再带上一篇甚至一串文章,使学生领悟到语文艺术天地和“精神家园”的广阔。
又如学完了《草船借箭》,学生们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马上调出《空城计》、《借东风》等有关内容让学生品读,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通过补充阅读,学生对诸葛亮的形象认识更加厚实,同时调动了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敦促他们看更多的有
关诸葛亮及三国战事的文学作品。好多同学都看了整部《三国演义》。尽管他们对书中的内容理解得不很全面,但他们已获得了靠传统媒体无法得到的收获。况且,他们还会不断追寻更多的故事、阅读更多的作品,从而培养阅读的习惯。最终,语文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精神世界的提升,都将成为水到渠成的事。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倘能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这个法宝,巧妙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终身受其益。
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篇2
一、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如图片、音乐、视频和文字材料等等, 阅读教学过程中, 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 应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新课是每一堂课的开始。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一堂课的导入是多么的重要。好的课堂导入能很快地抓住学生的心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成学生情绪高涨, 步入求知的振奋状态。导入新课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可以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文体不同课文内容安排设计教学的导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应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容易让学生意想不到, 能迅速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 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激发学生阅读求知的欲望。
例如我在导入《阿炳在1950》这篇课文学习时, 应用信息技术, 播放了一段凄美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同时一边展示江南无锡锡惠公园一座墓穴前的一尊塑像:头戴旧毡帽, 身着粗布衫, 背上一只破琵琶, 左手抱着二胡, 右手执弓。随着音乐的节奏, 图片慢慢由小到大铺展开来, 最后音乐停, 图片定格。接着教师指着定格的图片, 深沉地说:“这就是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民间音乐家阿炳, 他的一生充满悲苦困顿, 沧桑无奈, 今天我们就通过《阿炳在1950》这篇报告文学来了解阿炳的人生际遇。”话音刚落, 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文要阅读了。这种高涨的阅读热情如果没有音乐、图片等信息技术的融入是很难达到的。
(二) 应用信息技术消除学生阅读倦怠
传统的阅读教学, 常常是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来达到教学目的的。但因为阅读文本所凭据的语言不过是传达思想感情、塑造形象的符号, 而非客观事物本身, 因而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单靠语文教师的分析讲解, 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和感悟文本内容和情感, 学生的阅读兴趣大打折扣, 阅读倦怠潜滋暗长, 阅读教学的效果甚微。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能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 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语文教育目标更富有真实性并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为此, 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 根据教学需要和文本特点, 应用信息技术, 援引音乐、绘画、书法、电影、风景、动漫、文字材料等, 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 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消除学生的阅读倦怠。
例如教学丰子恺的《山中避雨》一课, 在介绍作者时, 我援引了丰子恺的两幅漫画, 一幅是《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 一幅是《瞻瞻底车———脚踏车》。学生的兴致极高。带着这份兴致很快转入了课文的阅读。教师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标段序, 标记不懂的生字词, 理清记叙六要素。读着读着, 有部分学生开始有倦怠的表现:有的趴在课桌上, 有的不看书, 有的发呆……如果接下来教师仍一味地分析讲解, 学生被动参与, 那么学生的倦怠感只会有增无减。而如果将应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 学生的倦怠感就将一减再减, 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于是我接下来的做法是运用多媒体播放《梅花三弄》, 让学生配乐朗读。音乐响起, 学生的兴致又起来了。接着, 我继续配乐播放杭州西湖一处处靓丽的风景, 最后定格为杭州西湖全景图, 让学生在美的背景图片下同桌互讲山中避雨的故事, 学生阅读课文、讲述故事的兴致再度高涨。后面的教学中, 我又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细读课文, 理解和认识“乐以教和”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学生的兴趣很高, 特别是播放二胡曲《渔光曲》、钢琴曲《命运》及小提琴曲《梁祝》的选段时, 学生简直完全沉醉在音乐中, 谈感受时都争先恐后地发言, 倦怠感荡然无存。
二、应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阅读对象主要是课文或报纸、杂志等纸质文本, 阅读面狭窄, 阅读量少, 阅读渠道单一。而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出现, 使图像、声音、视频的运用与文本一样便利, 电子书籍、电子报刊、网络语言、网络文学海量出现。信息技术与文本的融合, 凸现了语文学习领域的广阔性,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阅读平台, 扩大了阅读面, 拓宽了学生的阅读渠道,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一) 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
课堂教学中, 供学生阅读的文本篇幅是有限的, 所传达的内容和思想则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变得深远而宽广。这主要依赖于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来完成。教学任何一篇课文, 都会涉及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主题分析、内容补白等环节。课本对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只有很简短的一两句话, 学生根本不能详细了解。而详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主题, 增强阅读体验, 提高阅读积极性。在课堂上可应用信息技术及时搜索相关信息并展示在屏幕上供学生阅读, 或者给时间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搜索相关信息有选择性地阅读。教师还可以课前就把相关信息收藏到班级博客, 课堂上让学生进入班级博客, 很快找到需要的阅读信息进行阅读。这样还培养了学生利用文本媒体与其他媒体一起完成阅读任务的能力。
例如教学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一文时, 课堂一开始, 我应用多媒体把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和人物图像展示出来, 学生阅读后感到很惊讶和好奇。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人, 竟然成了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竟然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 还完成了一系列著作,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多么的令人敬佩啊!学完课文后, 学生对莎利文老师更是崇敬。课中我还利用信息技术把小学的一篇课文《厄运中的海伦》及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呈现出来供学生阅读, 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海伦·凯勒。再把和海伦·凯勒一样身残志坚, 顽强不息的保尔·柯察金、史蒂芬·霍金、张海迪的相关事迹和图像通过超链接技术展示给学生阅读, 学生更为震撼, 受到的教育和启发更大。
(二) 课外应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充分说明冲破课堂教学格局, 拓展教学时空, 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着力点。同时,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单凭课堂内的阅读教学是难以达到的, 很有必要把阅读教学的任务延伸到课外, 引导学生课外应用信息技术拓宽阅读渠道。
例如要求学生利用放学后的时间或周末、节假日的时间, 健康上网, 浏览时政新闻, 关注时事热点, 观看励志影片, 学习名家名作, 积累写作素材, 查看班级博客, 探究与课文学习有关的人物、故事、主题、艺术特点、写作手法及相关作品。也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各种学习网站, 接受名师名家的培训学习。还可以引导学生下载语文课件、语文课例、语文专题讲座、名著知识等内容阅读学习。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阅读超越了时空界限, 极度的开放和自由。当然, 这还需要引导学生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 有分辨优劣, 去其糟粕, 留其精华的能力。
三、应用信息技术增进学生的阅读交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应该是让学生积累语言, 学会表达, 善于运用语言与人交流。因此, 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侧重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共同交流和提高。传统的阅读教学, 课堂上比较多的交流是老师提问, 学生回答, 即便是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也因为时间关系或学生主动性不够而走过场。应用信息技术融入阅读教学, 可以减少传统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不足、主动性不够的缺陷, 最大限度地增进学生的阅读交流。
例如教学鲁迅的《孔乙己》一课, 学生阅读交流的内容很多。如围绕孔乙己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展开交流, 围绕孔乙己最后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死展开交流, 围绕文中多次出现的“笑”各是怎样的“笑”展开交流, 围绕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展开交流, 围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展开交流。这么多的交流任务, 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 开通班级博客, 教师和学生都进到班级博客发表自己的观点, 交流彼此的看法, 做到了每个学生都踊跃参与交流, 教师又及时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把握情况, 最后教师把学生优秀的观点推荐出来供大家分享。学生在阅读交流中分享了知识, 锻炼了分析问题、表达观点、与人交流的能力, 尝到了阅读交流的快乐。
四、应用信息技术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由于学生的阅历浅, 生活体验少, 也因为有些文本内容及作者的生活年代离学生的生活久远, 学生往往对文本内容和作者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感受不深, 体验不到。应用信息技术播放音乐, 能渲染一种气氛, 营造一种情绪氛围。学生随着音乐有节奏的, 或高亢或低沉、或欢快或悲戚的旋律, 容易进入情境之中;播放图画, 容易唤起人的生活回忆和生活体验;播放影片, 容声音、图画、人物、事件于一体, 刺激人的各种感官, 容易让人如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信息技术的融入, 强化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例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 播放悠扬又略带凄怨的音乐, 再加上教师深沉的解说和朗诵, 很快就把学生的思绪带入远离此时此地的另外一种境界中去了, 学生沉浸在一种浓浓的思乡的愁绪之中。教学刘大杰的《巴东三峡》, 播放长江三峡壮丽雄奇的山水风光的动画, 时而水流汹涌湍急、时而山峰遮天蔽日、时而江面狭窄曲折、时而奇峰突兀险恶。一处处山水风光无不让学生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无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南京大屠杀》, 组织学生观看《南京大屠杀》影片中的有关片段后, 运用多媒体播放悲凉的音乐和几段文字。 (1) 1937年12月13日, 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在以后长达六个月的时间内, 日军对我无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遇难者达30多万人。 (2) 日军采用了枪杀、刀砍、割腹、肢解、水溺、火烧等屠杀手段, 其野蛮暴行为人类文明史所罕见, 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空前的劫难。 (3) “江边流水尽为之赤, 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摘自《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 (4) 历史不容抹杀, 历史不容篡改, 历史不容重演。影片和文字强烈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当然,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远远不止上述内容。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多, 同时会给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重大的变革, 给阅读教学带来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赵呈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0.
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互动阅读教学 能力 素养
信息技术进入农村课堂,引起了农村教学模式的变革。尤其是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来说,更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教师仅凭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对待信息来源丰富的学生,那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利用信息技术让阅读动起来,通过多媒体穿越时空把信息传到学生的各种感官中,将过去、未来与现在转瞬之间随意转换,就能使阅读互动起来,实现阅读课堂的愉悦性。
一、调动学生强烈的互动交流欲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互动阅读教学有声有色
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动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冲动。比如,在阅读《美丽的珊瑚》一文时,主要从颜色、形状、家族、种类、体积、繁殖等方面介绍了珊瑚的情况。对于从没见过真珊瑚的学生来说,很难想象珊瑚的样子。于是,我借助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多形式向学生展示海底珊瑚。随着画面的出现和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乐朗诵,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当教师提问短文从哪些方面介绍珊瑚时,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得准确、完整、科学。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声画并茂、视听并举的方法,为学生创设科学的学习情境,使互动阅读课堂活跃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信息技术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呢?怎能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信息技术走进小学语文互动阅读课堂,使学生和多媒体互动起来,推动了学生的主动阅读,使阅读教学有声有色。
二、通过各种互动活动突破教学重点、难
点,化难为易,综合提高语文互动阅读教学效率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主要途径,更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理解、思考和感悟能力的切入点。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推进学生互动阅读,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互动阅读、交流效果。比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我利用“互动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把学生带进电子阅览室,让学生搜集网页上有关的文字、视频等材料,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相互交流阅读心得。这样,学生对“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的损失”这一中心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且不需要教师的强调和解释。这样,学生在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中,体验到了互动阅读的愉悦,享受到了阅读的成功感。这些,就是“互动阅读”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有效优化。信息技术突破了课堂上难用语言解释的难题,使学生在互动中“活”起来,综合提高语文互动阅读教学效率。
三、让学生在互动中拓展阅读空间,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交流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在互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天地。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要妙用信息技术手段多角度训练学生,伸展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每一篇读文、每一部适宜学生看的影片,都有深刻的教育思想。对此,教师可从读、观、思、写等角度启发学生思索:文中、片中的哪个人物、哪句言语、哪个情节打动了你的心?你想到了什么?通过启迪,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使他们沿着各自不同的思路,酝酿各自不同的感受。比如,在阅读《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时,我首先播放三国中有关片段,从刘备、孔明的人物性格特点入手,让学生结合自己发表感受。然后,我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的故事,推荐阅读这本书。我还让他们想想在自己所积累的诗句中,哪些是表现忧国忧民的诗句,来个小组背诗竞赛。最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这个故事设计问题。我这样引导学生:你一定想了解他的前因后果,请你围绕这个故事,至少提出有助于阅读这部书的三个问题。这样教学,有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所以,出一些趣味性强、想象空间大、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题目,并结合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能有效丰富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总之,信息技术与“互动阅读课堂”的有机结合,给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能充分发挥农村小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农村学生创新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环境,这也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所必不可少的。只要我们注意在运用中克服农村教学环境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其长处,相信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巧妙结合,必将对农村小学的阅读教学起到助推器的作用,为农村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农村小学生的阅读互动起来,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晓红.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时间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8):3.
[2]甘洁.落实小学阅读教学目标的几点尝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S1):286-287.
[3]孟凡丽.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J].中国校外教育,
2012(5):2.
[4]段明素.小学阅读教学初探[J].现代阅读,2012(19):489.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4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我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已经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我教学的主要手段,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用音频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过去的语文教学,用录音带给学生放课文朗读录音已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了。可如今与网络相比,落后的多。我们利用网络可找到多种朗读方法,并有与内容相适应的视频画面,可根据师生的需要有选择的使用。学生爱听,有兴趣,很容易地在听读和自读过程中去把握“读”得要领。另外,我还指导学生用电脑中的录音机录下自己读的课文,然后自己听,找出读的不足的地方,再读再录再修改,直至自己满意为止,学生自己给自己当评委朗读兴趣极浓,就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如《安塞腰鼓》一课,重点就是要读出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读出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我利用多媒体音频朗诵和视频画面相结合的教读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教语文,喜欢读,也非常重视读,愿意在课堂上听到学生流利、清脆地读书声,有了网络,我的教学方便了许多,我经常开展朗读比赛,逐渐地变教师教读为学生自读。每讲一篇课文之前,学生都能自觉地在家找到音频朗读,模仿朗读,到课堂上,个个都是朗读高手。
二、课件制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过去老师只能用粉笔在有限的黑板上写来写去,费时费力,效率极低。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应用已走进课堂,语文教学设计面非常广,要求老师通今博古,多才多艺,既要教师会说,也要会画,还要能歌善舞,这对语文老师来说无疑是个难题。可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这一切已不再是语文教师的难题了,课文中的人、事、物、唱歌、表演等都能利用网络快速地真实地展示给学生。例如,过去我在处理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时我搜集后只能在课堂上读给学生听或利用小黑板挂在前面,学生记起来费劲,所以没有学习兴趣。现在,利用课件让学生看着作者的生活照在去记该记的东西,更直观,易掌握。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可利用课件同时展示多个问题,可从多个角度分析同一个问题,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找你能够理解的讲给你的同学,和同学、老师一起探讨那些感到疑惑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堂上个个有事干,他们感到自己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老师的学生,学生在课堂学习感觉轻松、愉快。网络真有神奇的力量啊!一个鼠标,不仅能满足全班同学的需要,更能把古今中外的知识在瞬间汇聚在屏幕上,传递给每个学生。有了网络,就有了课堂的多元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也随之达到多样化,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改变了过去教师累死、学生烦死的灌输性教学模式。因此,利用课件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三、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教学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如果老师布置学生回家看课本,预习教师布置的几个死规定的问题,学生会把它当成负担,好学生肤浅的看看,中下等学生基本不看,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看,也不知道对不对。可现在不然,让学生 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帮助预习,他们会把网络当成他们的老师、朋友,可在网络上毫不客气地、大胆地查找任何自己想找到的东西,找到后他有收获感,有成就感,而且对他找到的答案的正确率也很有自信,在课堂上毫无顾虑地讲给学生,这就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此同时,学生还可利用网络查找到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不懂得问题,他们也会自觉地去网上查找答案,同学们探讨,主动向老师发问,久而久之,学生自主研究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大地提高。
四、利用网络教学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要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今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网络是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在网络环境下,拥有大量信息的互联网成为新的知识来源。
例如:我教《秋天》这一课时,如果仅靠课本上简洁的语言,学生很难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更体会不到诗歌的优美意境,而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秋天组图,并播放音乐,在声、形、色上对学生的审美感官产生刺激,使之能更好地理解诗歌。使学生的情感融入了季节,思想交汇了自然。现在的学生没有机会接触自然,更谈不上了解自然、热爱自然,更何况大多数学生生长在城市里,对自然界的动植物以及劳动人民的感受知道的少之更少。互联网上大量的图片和影音资料,让学生们真正地去听、去看、去亲身体验,并从中感悟出那些东西,我想一定会给他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从而起到很好教学效果。如果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网上查看等多种学习方式去积极获取、整理、加工信息,一定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和知识含量。
五、利用网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因此教师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但是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错漏严重、用词不当、语不成句、书写不规范、条理不清析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有效教学,因为网络“无限的资源、无限的点击、无限的探索、无限的学习、无限的发展”,可激发每个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优秀作品阅读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扩大视野;利用网络资源的多样性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使学生的写作激情和思维源源不断。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而学生迫于升学的压力,他们长期在家庭到学校两点一线上徘徊。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的机会少了,写作文成了无源之水。而网络就是解决以上几个方面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对利用网络资源服务写作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把它应用到了我的作文教学当中。我改变了过去教师写下水作文、认真批改学生的作文、认真讲解作文的落后做法,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去想,自己去写。从这点出发,我让学生到网络空间去查看适合自己口味的文章,从中汲取他人文章中的营养,补充自己的不足,边写边发现自己词语方面的空缺,仍可利用网络去补充。批改作文我也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学校批不过来,我把我的邮箱地址交给学生,让他们把自己的作文发到我的邮箱里,我可以随时批改,也同样用不同颜色的字体给学生作批注,同时还能在QQ群中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平时有些自卑的学生、胆小的学生不敢把自己的作文拿给老师看,总怕写不好让同学老师见笑。利用邮箱传递,避免了这一现象,调动了全体同学的写作积极性。现在,我的邮箱里每天都能收到学生的习作、日记,他们写的作文有的真让我刮目相看。这一切,都归功于网络。
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篇5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具备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及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
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改变着,从最初的台式电脑到笔记本电脑再到智能手机上网,信息的载体和其传播速度、方式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料和信息,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而《语文课程标准》中给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相关信息的能力,并形成一种良好学习素质,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加知识储量。
首先,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解释、整理、归类、运用的信息加工过程。其次,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拓宽学生的语文课程资源,树立大语文观念,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活动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而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因此,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是必然的趋势,我们要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语文学习环境。
一、课前做好信息搜集,了解课文
语文教材课文的内容背景性很强,诸如社会背景、作者背景、知识背景、文化背景等。在上课之前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看课外书、运用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上网搜索等渠道搜集、了解这些背景并在课堂上交流,既锻炼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一夜的工作》写得是,作者何其芳亲眼目睹了周恩来总理整整工作一夜的事,由此产生了对周总理的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敬爱。在教学前,我发动学生搜集有关介绍周总理的资料,了解周总理的生平事迹。课前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了他们搜集的信息,有诗歌,有故事,还有图片等。教学时,有意识地将这些信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并与课后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搜集、获取信息的快乐,同时也更深地感受到了周总理几十年如一日,为人民辛勤操劳、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
对鲁迅学生都有耳闻,但鲁迅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孩子们知道的很少,所以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的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以上是人物信息的搜集。做人物信息搜集,还有一则好处,就是能让学生觉着“英雄人物也是人,不是神!”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前搜集。课前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
二、课中处理整合信息,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课文、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才能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制作了声影并茂的课件,让学生了解课文,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我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还呈现了另一个信息。为学生提供一篇《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课外材料。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个主题的材料时,就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顺当地归结出了周瑜、诸葛亮等人物丰满的性格特点,使学生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在介绍动植物的科普性说明文,如《鲸》这一类课文时。课文中有关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作用等内容有的介绍得不是那么具体。课前,我就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有关的更详细信息,并要求对搜集的信息作整合处理。以《鲸》为例,我要求:与课文某些次要内容相关联,不影响文章阅读理解的,只需作一般了解,如有些同学搜集的关于抹香鲸的资料,通过出示各抹香的图片和录像,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抹香的特点。使用这些信息对课文重点处、难点处作补充的,课上就要很好地加以运用,如有的同学搜集到的关于虎鲸为什么不同于一般鲸类,会对同类发起攻击的信息资料;交流时不能捧着获取的信息资料照本宣读,而要自己概括着用二、三句话有针对性地交流。
三、搜集、处理信息,解决重难点
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我让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搜集相关信息:“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圆明园的珍贵文物、圆明园的毁灭史”。学生通过电子信息网络很快完成了信息的收集任务。在课堂上汇报交流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平台等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进行交流。有的学生交流现成的网上资料,有的交流自己摘录的文字资料,有的是经筛选、整理后重新制作过的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
通过这样的交流,不仅不需要教师制作课件,而且通过学生自主的搜集、处理关于圆明园的信息,使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对它的灿烂文化有了更形象地了解,对它的毁灭感到无比地痛惜,因而对课文中的“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也有了更深刻、更生动形象地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从课内到课外,拓展知识
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学完课文了,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见多识广。我说:“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我便将《故乡》推荐给了学生。学生读完后,对中年的闰土的变化以及造成他的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讲闰土变了,变傻了,变呆了。也许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难,不过,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这一点我们做到了。课堂外的世界更精彩,教《草船借箭》,便可把学生带向英雄辈出的三国;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便把学生带向亦真亦幻的《西游记》。教《匆匆》时,带学生认识了著名作家朱自清;教《草原》时,带学生走向老舍。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从课堂之内带到课堂之外,拓宽语文课程的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学生不仅仅要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信息,使这些信息为我所用,是这些信息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教完《只有一个地球》之后,我要求学生去搜集有关地球被污染毁坏的图片资料及文字资料,最好是关于我们本地区的资料。让学生使用已经掌握的技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写成调查报告;有能力的学生还可制作成PPT或网页,在班上交流或网上传送。教完《鲸》后,我让学生继续研究查找与课文有关的鲸的信息资料,如:鲸有没有鳞?须鲸没有牙齿,过去它在地上吃什么?怎么生活等等。加工、处理后,同样可写成调查报告或自编小报等。
现在的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并不低,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有效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丰富了阅读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调查报告、网页、电子小报等这些信息整合方式既改变了过去课后作业的单一形式,又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锻炼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浅谈博客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篇6
【摘 要】:博客这一网络教学平台也已悄悄悄悄走进校园,大部分教师已运用这一平台进行教学活动、与学生交流、教科研活动,学生也已运用博客进行日记、交流,博客在教学中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关键词】:博客 学习教学 信息技术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普及,网络在教师的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教师教学已从简单的课堂教学演变成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博客这一网络教学平台也已悄悄悄悄走进校园,大部分教师已运用这一平台进行教学活动、与学生交流、教科研活动,学生也已运用博客进行日记、交流,博客在教学中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博客技术的不断成熟,博客在学校教学这一片天空中一定会发出它耀眼的光芒。本文试从博客技术的意义和方法谈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博客学习方式运用的意义
运用博客学习方式,已成为当今学习的一种时尚,这是因为它有以下优势:
1.易操作——博客的申请和Email的申请一样简单,平时教学时,我将这两课结合起来,让学生一学就会,能触类旁通。博客的书写和平常在Word的输入汉字一样,可设置字体、字的颜色,还放入一些图片等,Blog的访问和平常上网访问网页一样简单,对于已掌握汉字输入和学会上网的同学来说,得心应手。2.个性化——博客的写作比较自由,你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习心得或成长中的一些困惑和不解,也可以把一些别人优秀文章或值得自己学习的经典故事放在自己的博客中。而且有文字、图片或链接,可以图文并茂。3.交互性——用博客作为辅助教学平台,会增加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每个同学和老师都开了博客,可以将对方添加为好友,就可以互相交流,让他们觉得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关系,更增加了老师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充分利用课后这块阵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给老师反馈课堂上学习的效果、提一些建议、帮助老师搜集一些资料、交换一些自己的想法(不仅学习方面,而且可以生活方面)等。博客的交互性不仅体现在师生交互,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老师与家长的交互、学生与家长的交互等等。4.实时性——有了教学博客,老师与学生沟通更加方便和迅捷,有什么好的材料立刻可以发上去大家共享,有什么重要的通知可以马上挂上网让大家知道,有什么课外作业可以放博客中让大家去做一做,老师和学生有什么想法还可以通过留言、顶帖、小纸条等方式随时进行个别沟通。
二、博客作为互动平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和谐、平等与互动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师生之间产生积极的正向情感。平时,课堂上或课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非常少,会有一定的障碍。而通过博客进行交流,我们称之为“无障碍交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无需太多的顾忌,这样使得老师更多的了解学生,满足学生的一些需求,使得老师更具亲和感,学生更加喜爱老师,从而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有更大的动力。
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有的时候显得格外重要,也是师生交流的补充。老师和学生、家长和学生之间不便交流的问题,可以通过博客进行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使得学生之间相处更加融洽,促进学生之间的友情更加深厚。
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阅读教学,融合,信息化教育,创新性思维
1前言
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融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转引自胡济良,李尚仁,2004)。目前,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表现。以英语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利用自制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为学生阅读创设各种情境,使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扩大课堂容量,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教学融合中发挥作用的可行性分析
2.1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
目前,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尤其是城市家庭,家长非常重视孩子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多家长都利用双休日、寒暑假鼓励孩子学习电脑知识。因此,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另外,很多学生对计算机有着强烈的兴趣,这种兴趣使学生获得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迅速提高,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其带来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人际交往的便利、虚拟世界的神奇强烈地吸引着天性好奇的中学生,这些学生完全可以在信息技术方面成为“教师的教师”。教师不妨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教学融合中发挥作用。
2.2 信息技术的支持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在中小学全面开展,这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兴趣和意识。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所要用到的实践环境是统一的,学习的过程往往就是实践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教学的融合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信息技术实践的机会。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教学融合的过程是学生与教师交往、互动、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信息、思考、经验和知识,并进行情感体验的交流和观点的分享。同时,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为构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的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
2.3 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从狭义来讲,可以认为:信息化教育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信息化教育是一个实践过程。教育系统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系统,教育活动的实质是信息的交流,包括信息的传递和交互。从广义来讲,“信息化教育”这一术语深刻地表征了教育的技术性本质 ( 李龙,2005)。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保证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可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并且能够在运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3 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教学融合中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学习内容从课本扩展到互联网,教学媒体从纸张、黑板扩展到计算机多媒体、交流方式从单项变成多向互动。这种进步对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及学习习惯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要想应对这些挑战,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1 学生是信息的搜集者
信息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 教育部,2003)。在英语阅读教学的备课阶段,教师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搜集与文本相关的信息,然后制成课件呈现给学生,但教师搜集到的信息经常挂一漏万,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笔者建议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各个学习小组承担不同的任务,搜集与阅读文本有关的信息,以达到“做中学”和“学中做”的目的。
让学生搜集信息从空间和时间上改变了他们传统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速度和效率,但是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也会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促进其学习,教会学生筛选信息的方法。在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依照阅读文本筛选有用的信息,以提高有效信息的利用率和实现课堂效果的最大化。
3.2 学生是新信息的组织者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读者自始至终地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断地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 (Grellet,1981)。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巧妙利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他们所掌握的信息技术,使其所解码、加工和处理出来的信息得以有效输出,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成就感和阅读英语文本的兴趣。
建构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自己的知识的建构者,教学需要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 ( 陈琦,刘儒德,2007)。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依据阅读文本进行的建构往往形式比较单一,如读或写,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重组信息、呈现新的信息的形式则可以是多元开放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当然,学生在组织新的信息,建构新的作品时,教师应尽量提供一些支持,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带领学生梳理出文章框架等,这样的信息输入会带来学生更有效的信息输出,也有利于学生选择设计多媒体作品的工具。
3.3 学生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新的资源的开发者
为了解决融合中的资源问题,教师应该发动学生在加强资源库的建设方面多下功夫。在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师生观,教学应由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更多地关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以及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工具性支持。所以,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机会,以开发更多的适合学生使用的信息资源。
例如,必修3第五模块的阅读课文Philosophers of Ancient China( 古代中国的哲学家 ) 介绍了中国古代三位先哲——孔子、孟子、墨子及其学说,对三位哲学家的介绍多半是中文的,即使有英文的,也多半是中国人翻译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有关书籍、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等途径搜集关于三位哲学家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重新对资源进行开发,配以插图和声音及文字,制作成英文资料,全班共享并放入资料库,作为对课程资源的更新和补充。这种开发课程资源的方式其实提供了一个学生和电脑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极为自然的学习、沟通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并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获得及知识的更新。因此,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用于英语阅读教学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新的资源,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以有力的支持,提供必要的图书、音像资料等,同时把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以保证学生更加高效地开展工作,否则会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降低学生资源开发的积极性。
4 结语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8
一、紧扣画面,逐层设境
诗词具有较强的概括力和跳跃性,诗词教学中及时运用电教媒体,有利于化整为零定格图像,变为可感知的东西,让学生观察、发现、理解,形成多种技能。如,散文诗《海燕》,学生对本散文诗主题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巧妙运用电教手段,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赋予新的生命,化成融声、光、色为一体的多媒体静面,进而采取逐层设境的方法辅助教学。第一层“暴风雨来临”,可投映出以狂风卷集乌云、众鸟丑态百出的情景为背景,海燕展翅高翔的灯片静面,烘托出诗文教学的第一层意境。第二层“暴风雨逼近”,可投放出乌云直逼海面,波涛与狂风争斗的情景为背景,海燕低飞,箭一般地穿透乌云的幻灯静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教学的第二意境。第三层“暴风雨即临”,可投放出以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海浪汹涌的情景为背景,海燕在闪电中高傲飞翔的静面,带领学生步入诗文教学的第三意境。三个意境,随着诗文教学的深入由远及近、由表到里逐层展现,有效地展现出环境逐渐恶化和海燕愈战愈勇的精神面貌,平面的诗词立体地站在了学生面前,学生的理解变得简单但更深刻。
二、紧扣中心,换角设境
诗歌之美,美在灵魂、美在中心、美在意境,这是诗歌创作的真谛。依据课文内容,紧扣中心巧借电教媒体,采取换角设境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意境,探寻美、体验美,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是一首歌颂领袖人物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无产阶级品格的力作,为深刻了解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美。教学时,可精心设计三类幻灯片。一是“背景片”,即抓住第一节“想总理”的中心内容,设计以“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广场”等为主体的大幅画片,以展示“到处找总理却到处找不见”的诗文意境。二是“特写片”,即围绕诗文第2节至第5节的“找总理”的中心内容,设计“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和“广场”等为背景,总理为党为人民在祖国大地处处辛勤工作的特写画面,以展示“到处找总理而总理到处在”的诗文意境。三是“遐想片”,即抓住诗文最后一节的“念总理”的中心内容,设计以太阳为主体背景,总理迎着光芒万丈的朝阳大步奔向锦绣前程的遐想画面,以展示“到处找总理,总理永远在太阳升起的地方”的诗文意境。学生的视角随着情节的不断变换而变换,一方面避免了枯燥、单调,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另一方面也达到了育人的目标和要求。
三、紧扣主旨,交替设境
电教媒体以其超越古今,不受时空的限制,以其变化多端的表现力倍受青睐。用其呈现纵横交错、左右互换设置情境,可展现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更远、更深、更细地凝练文章主旨。
诗篇《青纱帐一甘蔗林》,诗人郭小川通过精妙的构思,独特的象征表现手法赞颂了无产阶级普通战士的胸襟,这首诗意义深远,诗境变换复杂。利用电教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可增强学生对诗文内涵的把握。教学时,可利用幻灯片软件能自动连续放映的功能,结合诗文把青纱帐和甘蔗林各自依托的背景交替展现在屏幕上,一会是碧翠挺拔的青纱帐,一会又变成怒指青天的甘蔗林:一会是埋藏着千军万马的青纱帐,一会又变成笑声回荡的甘蔗林……随着读文教学的推进,同学们的心时而飞向艰苦的年代,时而又回到了幸福和平的建设时期。如此这般,场景更迭,时空更换,情随境生,境随意明。
四、紧扣心韵,对比设境
诗词是作者生活与灵感、心智与情感交融后的生成物。同样题材、同样境地的诗词,但因诗人心境不同,出发点不同,观察角度不同,诗调中呈现的景象也自然相殊。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和唐代诗人岑参的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一个屏幕上,左画面是主人公毛泽东身披大氅,目光炯炯,骄首昂视,脚下是雄浑的黄地高原,极目远眺,四周是壮丽的北国雪色,有蜿蜒巍峨的长城,呈现出“江山无限好,处处尽朝晖”的明朗意境,表露出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乐观豁达的心胸。右画面则见北风劲吹,大雪漫天,愁云惨淡,主人公孤立辕门,举头探望,目光忧伤,背后战旗僵直,天山之路曲折朦胧,表现出“风劲雪猛,人困马瘦”的灰暗消极意境,表露出诗人因挚友返京而临雪的无限惆帐的心境。区区一比,诗境尽显淋漓,学生理解就容易多了。
总之,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设置情境,具备了由难化易、由繁化简的特点,缩短了学生认识新知到掌握新知的进程,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篇9
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眼界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小学数学的知识学起来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们主动的学习热情。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向往,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并获得快乐和享受,这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数学的教学形态有了根本改变,将抽象的知识以可视化和人文化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
《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就可以用卡通形象,创设出这样一组画
面:图中有两辆卡车,在轻快的音乐声中,有着圆形轮子的卡车缓缓地行驶着,紧接着一辆有着正方形轮子的卡车颠簸的行驶过来,同时伴随着行驶所带来的噪音。这样的一组卡通动画,不仅让学生们有了更直接的感官刺激,也勾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时,问题随即抛出:为什么有圆形轮子的卡车可以平稳行驶呢?这与圆形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的好奇,进一步的认识圆形,探究圆形的特征,学生就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去了。
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由于受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实现教育教学内容多层次、多样化的创作与展现。而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教师能够在互联网、电视、报纸中选择足够多的学习素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能够把图、文、声、色等及网络结合为一体,以多种表现形式,生动、有趣地模拟与展示现实生活的情景,方便地实现了数学与课堂的之间的联系,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促进了孩子们进一步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应用数学的综合能力。
三、信息技术让课堂教学更直观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可将音像、图像、以及动画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
创设直观性教学情境,为学生架设一座通向知识的桥梁,将数学中抽象、晦涩难懂的知识点简化,大大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效性。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仅仅让学生去观察课本上的静态图片,理解题目的文字去总结出这样复杂的数学原理和公式实在是
有些难为学生。而运用
flash
动画展示鸡兔同笼,实时标出动物的身体和脚,并逐渐通过一步步演示,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将困难的数学问题化繁为简。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对题目的理解越来越清晰,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导学的简单、学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就掌握了原理和规律。
信息技术对于直观地揭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也重要作用,能辅助学生分析数学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抛弃迷惑的数学表象,深入到数学本质当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直观作用,引发联想,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最终变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单,从而快速找到数学问题的答案。如在解答“一列长
200
米的火车以每分
1200
米的速度通过一座大桥用了
分钟的时间,这座桥长多少米?”这道题时,往往可以把火车行的路程与桥长等同起来。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模拟火车通过大桥,让学生很容易得出“大桥长度=火车
分钟行驶的路程-火车长度”这一数量关系式,从而利用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
四、运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作为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互动,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心理、社会和伦理乃至生态等方面的内容。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上课比较好奇好动、自制力较差等原因。在相对于比较枯燥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往往会感到无聊乏味。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很有必要。使用电子白板等交互性教学设备与学生交流互动,利
用好硬件和软件的教学功能,可以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拉近教师
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效率更高,更加趣味横生。
结语: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教师需要熟练掌握运用技术的手段,需要课前的认真备课,认真设计教学活动,课
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篇10
一、网络教室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场所
网络教室给学生提供了电脑,包括显示器、键盘、鼠标、耳麦、摄像头等,这些外设,可以让学生对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进行操作。首先,学生可以对电脑主机及其外设的硬件连接情况作大致了解,知道每一个硬件的作用。另外,学生可以把教师上节课教授的知识加以练习,俗称上机。学生的上机操作一定要落到实处,对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升他们的练习难度,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网络教室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场所
网络教室不像传统的教室那样布局,学生没有了传统教室上课的压力,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可以先以书本为中心,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等熟悉本节知识点后,再进行上机自学,这样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习是不依赖于老师的讲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学生完全凭借自身的能力,独立地完成自学任务,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网络教室是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场所
网络教室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网络教室的空间大,学生的学习活动较为自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这就促使了网络教室是信息技术课最佳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场所。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是几个学生为一小组,面对面地进行交流,通过合作交流,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先懂的学生,可以指导还未掌握的同学,互帮互助,特别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可以在计算机上展示详细的操作步骤,达到我懂你懂、组员全懂的效果。然后,小组长分配好展示任务,各小组进行比拼,这就在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机制,并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厌学、不学、学不懂现象将大大缓解。
四、网络教室是教师面对面、手把手教授学生知识的场所
现在的网络教室,几乎都安装有电子教室管理软件,教师可通过教师机控制所有的学生机,教师可通过教师机对学生进行授课,授课内容均可在学生机上显示,教师的声音也可通过话筒传输到学生机的耳麦上,每一位学生只能注视着自己的电脑显示器,听自己所带的耳麦,这就集中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师机上的每一次鼠标的移动,每一步操作示例,学生都能在学生机上看得清清楚楚。当学生对刚才讲授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时,教师可以在教师机上监视学生的操作是否正确,并可以用教师机直接辅导学生不会操作的地方,学生能在自己的显示器上看得一目了然。而且,电子教室管理软件还具备在线聊天的功能,当学生遇到不懂之处,可直接呼叫老师,这样,学生能够及时与老师互动。另外,电子教室管理软件还具备提交作业的功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及时地反馈给老师。可见,网络教室是教师面对面、手把手教授学生知识的场所。
五、网络教室是学生近距离与世界接触、从网上获取知识的场所
【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作用11-15
浅谈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12-23
电子技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11-18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0-26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11-06
谈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10-20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09-21
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9-26
浅析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0-28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深度融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