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共11篇)
现在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1
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日常用语的基础上,以询问职业为背景,培养学生谈论自己与他人的职业及自己与他人将来想从事的工作,通过对话练习能掌握询问对方职业的常用语。
学生情况分析
我的学生究竟能在网络上学到多少的英语知识?网络可以使学生获取哪些方面的英语知识?这两个问题是我在设计这堂课和网页想得最多的。根据我们学生英语的实际掌握,绝大多数的学生不能看懂纯英文的网站,如果也像语文一样让学生自由探究,既不实际也不合理。网络最大的特点是交互性,所以是培养学生读和写的最佳手段,而我们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其他方面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本课旨在运用网络手段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真正溶入我们的课堂教学。
这堂课的设计紧紧扣住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特点,在教学上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教学设计转变到以学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主动性,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共同学习的交互环境,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追寻的乐趣。同时我突破了传统的课件制作,以网页形式构成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学生在英语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使学生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将本课的网页设计为五个板块:一是学习目标,包括本节课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知识在线,包括本单元生词及可能用到的相关单词(以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和目前所学的日常用语中提问的语句,学生可在自主探究时搜索到有用的信息;三是资源协助,包括本单元所涉及到的句型的应用,以flash动画的形式展出,使学生在欣赏动画的同时学会运用询问职业的句型。四为自我检测板块,包括本课语法功能 1 要点(Grammar Focus)、课后探究活动、习题精选,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教材上的习题、游戏及欧美电影链入其中。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主动的、有选择的吸收所感兴趣的知识,并完成习题;五为交流展示部分,我将互联网上我的网站的留言板作为学生交流展示的基地,使学生的语言能更直观的反映出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重点词汇:doctor, nurse, waiter, reporter, policeman, policewoman, bank clerk, shop assistant, 重点句型:1.What do you do? I am a teacher.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She is a nurse.2.What do you want to be? I want to be a doctor.What does she want to be? She wants to be a policewoman.2.能力目标 :
1.学会不同工作的英文表达方式。2.了解同学父母的工作。3.学会介绍自己想从事的职业。
3.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话练习,能掌握询问对方职业的用语。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明白:人要生存,就得工作。所以学会找工作的英语表达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介绍自己或他人的职 2 业,并能询问他人的职业。掌握句型:“What do you do? I am a teacher.What do your want to be? I want to be a doctor.” 难点为重点句型的实际运用。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英语课程要创造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面向适合英语教育的学生,它所谋求的不仅是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还要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在情感、素养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这节英语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以能力的培养为宗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努力创设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和生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自我评价的方式);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独特的感受,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结合起来。教学方法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法、任务驱动法和交际法等,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探究、参与和合作等学习方法完成任务,感受成功。
【本课的探究任务】
1、学生能在网页的帮助下发现本课的重点、难点,并在自主探究和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掌握这些重难点。
2、学生能独立完成本课的练习。
3、学生完成课后探究活动----干部竞选及调查同学父母职业。【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本课教学以网页为载体,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自主会话的同时掌握本课重要语言点。既培养了学生探求新知、运用新知的能力,也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交互性、开放性、协作性和反馈及时的优势。教学中并辅以游戏、欧美文化、英文电影和歌曲等,使学生在玩的同时也能获取新知,以达到最佳的课堂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 1.What do you do? I am a teacher.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She is a nurse.2.What do you want to be? I want to be a doctor.What does she want to be? She wants to be a policewoman.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设计能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教学环节过渡较自然,学生易接受,多数学生能打开思维,较灵活多变地去想问题,课堂氛围较好,学生能积极大胆地去想去说,彼此合作交流较融洽,重点知识基本都能把握。
现在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2
关键词:一般现在时,常见错误及分析,任务型教学
一般现在时是英语初学者首先接触的一种时态。它是人们描述日常活动和所做事情的一种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也是英语最基本的时态之一。因此, 一般现在时在英语语法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语法知识。然而, 中文是一种动词无时态变化的语言。由于中文和英语的动词用法差别巨大, 中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母语副迁移作用较强。有鉴于此, 一般现在时的学习一直被视作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首先讲述和分析学生在学习一般现在时过程中常见的错误, 接着将探寻应对的教学策略。
1 常见错误及分析
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的动词变化是学生最难以掌握的语法规则。学生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在第三人称单数后面仍然使用动词原形, 而非动词原形+“s”。例如:My mother go to the supermarket every weekend.此外, 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的否定形式也是常常使学生困惑的难点。学生往往喜欢在句子中使用don’t取代正确形式doesn’t。例如:My best friend don’t like football.Tom don’t walk to school today.
学生使用一般现在时的第三个误区就是和其他时态, 特别是现在进行时混淆使用。例如:I do homework everyday but I am playing computer games sometimes.
造成学生这些语法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受母语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将目标语和母语进行对比, 同时借助对母语的知识来学习目标语。这种现象称之为“迁移”, 即“学习者已有的知识 (母语) 对所学新知识 (目的语) 的影响” (孙芙蓉, 2009) 。“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似或完全一致时, 往往出现正迁移;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不同时, 学习者借助母语的一些规则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 (张国杨、朱亚夫, 1996) 中文是一种动词没有时态变化的语言, 因此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负迁移, 忽略动词的变化, 并混淆各种时态的使用。
英语第三人称单数动词+“s”的语法规则不包含重要的信息, 故错误的使用不会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但是, 语法知识标志着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在书面表达以及正式场合中, 频繁的错误将会给读者或听者留下负面的印象, 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 混淆一般现在时和其它时态则让听者无法确定说话人描述的事件发生在何时, 直接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 一般现在时是英语语法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态。无法正确掌握其使用将阻碍学生以后的学习。以下笔者将提出一些策略, 帮助学生攻克这一语法难关。
2 应对策略
在现实生活中, 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沟通交际而孤立地存在。因此, 语言习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是创造一系列不同的语境, 让学生通过使用这种语言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Gibbons, 2002) 。笔者认为, 在强调沟通交际的同时, 我们可以引入任务型教学方式。把一般现在时的教学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 展示材料;第二, 发现与学习;第三, 控制性练习;第四, 自由发挥练习。所谓任务型教学, 就是在教学活动中, 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 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 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 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其优点在于: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活动,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 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2.1 展示材料
有效的语言学习必须在适合其使用的场合和环境中进行。老师的责任就是建立一个适当的语境, 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导出一般现在时,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教师可以把一般现在时的介绍建立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上:How do you go to school every day?教师可以先谈谈自己是如何到学校的:I walk to school sometimes.I often go to school by car.接着, 教师可向不同的学生提问, 并把他们的回答写在黑板上。在导出第一、第二人称的用法后, 教师可接着引出第三人称单数的用法:How does Miss Li go to school?如此类推, 通过讨论和提问的方式, 一般现在时的各种用法便全部写在黑板上。这些句子给学生带出一个概念:这个时态是用于描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情。与此同时, 也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发现与学习
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原来课堂提问的基础上, 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一般现在时的用法。语言学习是在不断尝试中发现和纠正错误, 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 这种由学生成为课堂主导的方式比填鸭式的灌输和讲解更为有效。教师应引导学生以黑板上的句子为材料, 通过课堂讨论总结出语法规则。如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加“s”, 以及通常和often、every day、usually等一起使用。接着利用听力、对话等练习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刚掌握的语法规则完成一系列任务, 进一步巩固知识。
2.3 控制性练习
第三阶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使用一般现在时的句型、语法规则、功能和词汇的机会。如第三人称单数加动词“s”, 否定形式用“does not”等。这些练习仍然以沟通互动的形式进行。例如, 教师以图片为材料, 让学生讲述美国女孩Mary从周一至周日的日常生活。然后再让他们讲述自己在做什么事情。最后要求学生写下来, 并对两个国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这样, 学生就可在这些沟通练习中再一次巩固一般现在时的语法规则和使用特点。
2.4 自由发挥练习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学习, 学生已经逐步掌握了一般现在时的语法规则和使用方法。这个时候, 我们就可以进入自由发挥练习阶段。在这个阶段里, 学生不再把重点放在某个语法点上, 而是要利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有通过积极主动运用目标语言进行沟通交际, 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该种语言 (龚亚夫、罗少茜, 2003) 。这个阶段的练习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关联, 并鼓励他们通过小组讨论、互动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例如可以“What do they do on weekends”为题进行调查访问, 并为杂志写调查报告。
这时候, 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 鼓励他们发挥创造性思维, 并把教学重点放在是否能运用语言顺利进行沟通上, 暂时忽略那样不会引起沟通障碍的错误, 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第二语言的习得是通过使用目标语言进行沟通而完成的。创造真实、有目的、有意义的沟通环境应该是外语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上文介绍的教学方式就是建立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它把语法知识的学习融入到真实的语境中, 不仅能提高语言的准确性, 还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沟通的能力。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任务型教学方式对一般现在时, 以及其它语法知识的学习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应该在英语教学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Gibbons, P.Scaffolding language, scaffolding learning:teaching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in the mainstream classroom[M].Portsmouth, NH:Heinemann, 2002.
[2]龚亚夫, 罗少茜.任务型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孙芙蓉.汉语语音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迁移研究与教学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 2009 (9) .
现在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 英语教学
如何恰当地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英语教学,是每一个英语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已经在教育一线工作三年的英语教师,我谨在此浅谈英语课堂中如何应用现在教育技术。
一、教师要革新教学观念
在我工作的学校,仍有部分老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知之甚少,甚至持抵制的态度。他们从没有摸过鼠标,上课自然还是使用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模式,教师在黑板上写,拿着书念,学生在底下听。而且他们不以为然,觉得这是在保护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说现在的孩子只知道键盘上打字,钢笔字都写不好了,有的甚至没有动过毛笔字,中国的传统文化都丢失了。诚然,他们说的也是现状,但这并不是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呀。让学生写一手好的钢笔字,继承优良的中华民族传统,与课堂上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毫不冲突。相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促进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革新自己陈旧的观念,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以满足新时代,新课改条件下英语教学的需求。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知识背景
多媒体技术教学是指录音机、影碟机、录像机、实物投影仪、计算机等多种媒体的组合进行英语教学。多媒体技术以其优越的特点,集中了图片,文字,声音,影像于一体,使得知识的表现形式多样化,生动化,易于记忆和掌握。我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几乎没有一节课离开过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导入部分,经常以多样化,有效的图文声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到交通方式这节课,我就会给他们展示各种交通工具,有的是生活中见不到的,因此多媒体技术弥补了这一缺点。又如讲到诗歌鉴赏,我会配乐让学生来朗诵诗歌,使他们融入到优美的诗歌中,尽情去品味,欣赏诗歌,体味诗歌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韵味,鼓励他们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生活。所有这些课堂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点点滴滴,给学生带来的享受和收获,是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师生合作,互动的课堂模式
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最受欢迎的“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之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得到保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启发。在教学中,我发现,让学生自己参与教学过程,自己搜索相关信息,为新的一堂课做准备,虽然累,他们却乐此不疲。比如在讲到感恩节这堂课,我提前把学生分四组,让他们分别准备感恩节的由来,意义,庆祝方式和对自己的启发。结果到上课那天,各组选的组长来给全班做感恩节介绍,竞相比赛,效果好的超乎想象。比老师干巴巴地念书本上感恩节介绍有趣的多。在锻炼了自主参与课堂的同时,学生之间又互相合作,显然,学会这种能力比单纯的了解感恩节重要的多。而没有多媒体的帮助,这一切都是空想。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它可以突破时空的界限。它可以把远在天边的东西带到眼前,把不复存在的远古生物展示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要展示给学生更多的课外的知识,开阔眼界。有一节课我们讲的是我最喜爱的动物,大家侃侃而谈,有的人谈到最喜欢恐龙,可是还有很多同学对于这已经灭绝许久的生物并不太了解,这时候多媒体技术再次发挥了自己的优越性,把远古生物活灵活现地带到我们眼前。有的同学说喜欢北极熊,可是谁又真正地去过北极,看过北极熊居住的地方,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惯呢。这时候,一个小小的短片又让大家一目了然。当大家看到胖乎乎的北极熊在北极雪白的冰面上慢吞吞地走动,那憨态可掬的样子引得学生哈哈大笑。而当她逮捕食物时,动作又是那么迅速灵敏,让大家感觉很不可思议。看到这里我就听到有同学小声议论说将来要当科学家,去极地考察,我想,如果他们没有看到这样栩栩如生的画面,自己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感慨。这样的一堂课,充满欢笑,充满豪情壮志,远比单单聊我最喜欢的动物意义重大。
以上四点是我对与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应用的一些经验和看法。实践证明,适时,适量的多媒体应用对于教学必不可少,但它也不能取代传统教学的地位,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确保高效的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 珊伊. 我在美国教高中,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1.1.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篇4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教育也因受到信息化的冲击而迈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对于促进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有着重要作用,正确认识使用信息化教育,合理设计、选择教学媒体,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改革是根本,现代教学技术应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催化剂”,应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培养目标有机联系起来。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每个环节: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都能起到有益的影响,它不仅能使学生充分感知所学教材,活跃思维,还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
何谓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一般说,信息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总和。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的普遍渗透,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目的是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是,由于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制约,现代信息技术在应用上存在着误区。信息技术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正面和负面作用。信息化教育可以使师生的教与学更加生动有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开扩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即信息化教育使用得当,能使师生的教与学事半功倍,而使用不当则会给教学带来负面作用。在实际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某些误区导致了使用信息化教育时产生许多负面作用,或是没能使信息化教育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有些教师常常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代替一切信息化教育,显然这是一种误区。比如,本来可以由学生完成的实验,教师却把它变成了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演示;课堂上教师的活动完全被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取代;学生本来可以在教学媒体的帮助下自己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却没有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等等。如果每节课都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那么一学期的教学任务是无法完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确定是否应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有些教学内容应用现代媒体教学后,还要利用时间再讲一遍;有些教学内容,学生易于接受,一点即破,在教学时,如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就显得做作了;有些教学内容应用现代媒体教学,可以收到奇异的教学效果。还有,在教师没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之前,不必强制教师去应用,允许采用其他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
有些教师信息化教育用了很多,不太成功;但也有教师使用信息化教育少而精,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满地完成教学目标,课上得也很成功。说明媒体多而未精选,就不可能优课堂教学,信息化教育少而精的合理组合,使用得法就能把课上得很好。为了有利教学,使用媒体要有时多,有时少,但要适度,要找到一个尺度,只要能达到教学目标,首先以少而精为基础,再向多而优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对信息化教育的精选是相当重要的事。
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使用上具有选择性,适用性,不能赶时髦,滥用、套用课件。
虽然现代信息化教育的确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但教师教学中语言的抑扬顿挫,神态表情的暗示作用也是现代信息化教育所不能及的。所以课堂教学手段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包办代替,应结合教学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传统的、独创的,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在选择信息技术的应用时应考虑一些因素:
1.信息技术有用来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的,有用来增进了解的;有适合团体教学的,也有适合个别教学的;有以画面为主的,也有以声音为主的,选择时要注意考虑。
2.要合理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并使各种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
3.所选用的信息技术,在准备和使用上不宜花费太多的时间。
4.所选用的信息技术,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信息化教育创新应用的有效性呢?
想要获得最佳的效果,就必须做到人与信息技术的恰当结合,这并不是简单的事,信息技术是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服务的,由于它在教学的实际应用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使用中还需要符合一些具体的教学原则,如: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教学原则;依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围绕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展开;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非任何一节课都需要使用信息技术,要适时、适度地使用;信息技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恰当结合,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技术的特长„„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从教学整体上来说,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为依据的,从局部而言,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为达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因此对信息化教学的选择在教学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要选择能有效地解决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关键、难点的教学媒体,要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媒体之中,有利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信息技术要有效地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要分几个阶段,抓住几个环节,去达到教学目标。使用信息技术,有经验的教师还善于抓住好时机,注意媒体使用次序和时间,对媒体要分主次,讲统一,才能对媒体合理使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是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要素,任意两个要素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要素发生了变化,都会影响到其它三个要素。良好的交互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中具体表现为教师与信息媒体的交互、学生与信息媒体的交互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只要将这三方面的交互处理好、实现好,教学过程中的各大要素就能各显其能、融会贯通,真正地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从视、听、触等各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这种新颖、多种而又富于变化的刺激,会使学生的注意、兴趣稳定而持久,自然会有好的效果。借助图像、音乐等于手段不仅培养了形象思维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能把一些复杂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这样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这在生物教学中更为突出.多媒体还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东西直接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去领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展现一些直观的东西,也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依据,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思维才能随之展开。运用多媒体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由于多媒体能提供丰富的图象及声音信息,这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情绪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都要去适应这种形势。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进行协作学习,通过媒体向教师反馈学习信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与教材之间的信息交往,达成教学目标。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既是教师的辅助工具,又是学生的认知工具。我们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课堂就不再局限于一间教室,而把课堂空间得到充分的扩展,大大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起到呈现事实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具有易操作,使用方便,交互性强的特点,但多媒体的应用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哗众取宠的 道具。
那么,如何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生物教学中呢?
信息化教育的类型有很多,录音、投影、录像、电影、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都可以作为教师可以选择的教学媒体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增进学习,促进师生互动。教学中的内容有易有难,有些是不必要进行多解释、讲评的,学生也能理解,但有些是学生不能理解的,既使教师进行讲解。教师应该如何选择和设计呢?应该选择和设计那些最真实直观,最能恰如其分地说明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媒体。不能一味地去追求使用固定类型的教学媒体。比如,有的生物教师用自己制作的电脑图来代替真实的生物;有的教师完全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代替自己的板书,等等。这些做法都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多媒体课件更适合于运用在那些在现有条件下无法观察到的、难于理解的、抽象的或是动态的内容上。比如,初中一年级生物中的“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过程”、“传粉和受精的过程”等内容适宜做成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进程中的恰当运用,不仅突破了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还能增强学习的趣味。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还需教师对所要出现的多媒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让它们在关键处出现,有助于教学。学生学习起来有了成就感,学起知识也就轻松了,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潜力,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对多媒体中的内容精心选择,精心设计,充分挖掘它们的潜力,为教学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断增多,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重新选择或设计教学媒体。例如,初中二年级生物“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验,教材上提出用粗糙的纸和玻璃板作为对比蚯蚓运动的辅助材料,如果按照教材上提供的材料做实验,得不出预期的结果,而以解剖盘(或大一点的脸盆)内放入少量的水来代替玻璃板,则实验效果很好。因此,灵活对待信息化教育,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不仅如此,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篇5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大新镇李王小学
电话:0558—8226780 邮编:236620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合理运用能很好渲染气氛,激发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关键词:信息技术 营造氛围 创设情景 开发潜力 净化心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多媒体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直观鲜明、声情并茂、生动形象等独特优势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运用的教学媒体多种多样。这些教学媒体既是教师的辅助工具,又是学生的认知工具。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营造氛围,情感共鸣
在上某些情感性足的课文,用上多媒体,能很好的渲染气氛,使之产生情感的共鸣。例如《小音乐家扬科》有一个片段说的是扬科从小很爱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能听到乐声。我特地选了斯特劳斯的《春天的歌》,播放给学生听。在动听的音乐声中,我让学生闭眼去体会大自然的一切响声,配上和弦的旋律,于是那田野里风儿“呼呼”作响声,小鸟“叽叽喳喳”叫声,青蛙“呱呱”声等等也就在乐曲中想象产生了。接着我又抛出一个话题:那森林里“噢咦”!“噢咦”!又是扬科听到的什么声响呢?(这是课文的一个空白点),学生思绪 顿时一泻千里,联想翩翩。有的说是小虫在鸣叫,有的说是小鸟在呢喃,有的说是小兔在交谈……最后我又一次播放出音乐,让学生美美地朗读这一段,从学生的表情中,不难发现他们也陶醉在这音乐声中了。让学生轻松体会到音乐的美妙和扬科热爱音乐的热忱。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能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的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认知主体。
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使整堂课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进行。教师首先通过计算机向学生展示杨梅树、杨梅果的诱人图片及视频资料并配以播音员朗读课文的动人声音,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了要了解、探究杨梅树、杨梅果的欲望。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灵活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更加兴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愈加强烈。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喜闻乐见,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 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雨中杨梅树的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出示动画片:一幅细雨如丝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看”,静静地想,来理解春雨的特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紧接着,在教师的指导下,计算机显示杨梅在细雨如丝的背景上不断长大,让学生观赏杨梅树贪婪吮吸春雨的诱人画面,在那身临其境的境界中去体会“贪婪” “吮吸”的含义。再接下来,教师把杨梅树吮吸甘露,不断旺盛生长的样子通过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生动再现了杨梅树在雨中成长的形象过程。学生此时面对那翠色欲滴的杨梅树不由产生了喜爱之情,觉得它是那么可爱。最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一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的?”学生读屏幕文字,看提示加以思考,并调出描写杨梅树生长的动画片进行学习,动画片中配合教材组织的画面,配以播音员有感情的朗读,能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写作方法,体会出雨中杨梅树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样子。在讲杨梅果时,教师也同样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成功地完成了第三段的教学任务。学习时,学生对杨梅果那鲜红的果肉和那甜津津的味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面对画面中的儿童吃杨梅果的样子,仿佛自己就置身其中,谗得口水直流,使学生们产生了对杨梅的喜爱,从而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过程中,教师没有过多的语言,也没有用过多的解释,而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不再是简单的“内存”。在技术媒体环境下,学生面对鲜活多变的认知材料、形象友好的人机交互接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杨梅的形、色、味,感受杨梅树和杨梅果的生机与美。
三、拓宽视野,开发潜力
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发展创造力,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活动,这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要能在将来挤身于社会,现在一定要让孩子成为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
我记忆犹新的是教《惊弓之鸟》一课,学生对更赢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我设计了一幅抽拉活动片,并找到了有关“拉弓声和大雁嘶鸣声”的磁带。教学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推测。得出:更赢听到大雁叫声悲惨,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于是就拉弓振声,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通过声像并茂的电教演示难点突破了。多媒体教学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使他们领略到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愉快——创造的愉快。
四、声情并茂,净化心灵
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们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在上《我爱绿叶》这篇课文,课伊始,老师便出示绿叶图片,配乐朗诵,导课。这里给予多媒体具有视、听及一身的效果,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导课,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学生很快产生对绿叶的敬意,便迫切地想知道下文。随着学生在情感上对绿叶产生爱的升华时,老师又出示了一组组照片,那是一幅幅被人们砍伐掉的只剩下一桩树根,那被浓烟染黑了天空的烟囱,那排放的污水使得不能成活的庄稼……触目惊心,老师用沉重地话语问道:“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留给人类的又是什么?”“一片望不到边的沙漠。”“一颗失望的心。”……瞧,多美的答案呀!在同学们情绪高涨、义愤填膺时,老师又问“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呢?”于是一个个实际行动(如植树、搞宣传等)便动态生成,学生不仅在思想上,更重要的是在实际行动中得到深深地教育。
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南充市大北街小学 蒋中文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社会的快速信息化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越来越离不开对网络的依赖。信息化网络的运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教育也不例外,网络信息资源也成为我们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的主要手段和来源,在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因此网络教育也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发展方向,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校校通”、“班班通”、“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学校的普及运用,网络教学已经或正在成为广大教师教学的主要手段。
1.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不可否认,网络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比拟的优势。其具有以下特点:(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2)检索方便,信息的获更加快捷。
(3)利用网络,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双向快捷的交流。
通过将网络与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合理利用网络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手段,必将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2.网络教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1)教学内容的变化
网络教学的运用为师生者提供了相应的信息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大大丰富、拓展了书本上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在更少的时间学习更多内容。
(2)教学过程的变化
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讲解或课堂讲述+演示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网络教学中,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掌握,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提高,通过信息技术,学生既要掌握知识的学习,又要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同时还要学会进行协同学习,与他人交流,共享信息。
(4)教师角色的变化
在教学中,网络教学的运用,教师角色必然发生变化,从教学的主导者变成学生指导、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创设有利的情景,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
(5)教学媒体作用的变化
教学媒体由原来的教师授课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建构知识的工具。同时,教学媒体即网络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6)教学模式的变化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通过模拟教学、虚拟教学、问答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模式来提高知识传授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网络自身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模式。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习惯。
例如在进行画图工具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设计诸如贺卡、宣传画、海报等形式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帮助适时点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实施任务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1)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实际,尽量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内容或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起来。
(2)强化任务,淡化计算机知识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3)任务与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任务具有连贯性,形成任务链,加强任务之间的互相渗透。
2.研究性教学法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研究性学习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班级BBS、QQ群等讨论网络的利与弊,畅想未来网络化生活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这种方式的研究学习,极大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研究能力。
3.合作式教学法
合作式教学法常与任务驱动、研究性教学法结合起来,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利用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交互性,最大化个人和他人的学习效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学科整合教学法
学科整合教学法是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克服信息技术课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网络环境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也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教学,提高整体教学的科技含量。
网络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将软件教学与学科内容结合,把学生活动过程中把实质性东西讲透,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以上几种教学模式,没有严格的区分度,在具体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四、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与非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大同小异,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网络教学中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包括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知识材料,学生活动,学习环境设计等。
网络环境下教学,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会“学”的方法上,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情景,教会学生学习,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比传统高了许多。
除教学内容外,教师还需要对网络教学环境进行系统化设计,这一点常被很多教师忽略,很多教师片面认为网络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搬到网页上,将教学内容作为网络教材提供给学生使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其实不然,网络教学来说,网络教学更适合学生的资源共享和搜集;就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网络教学比较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协同学习。
而网络教学中常引起关注的问题是学生成绩的评价,我们在网络教学中可以利用BBS、E-mail、留言簿、共享文件夹的评价,还可以将作业和考试结果可放在学生记录数据库中进行评价,还可以采用教师评定、小组互评等方式更加方便、快捷等等。通过实践,我们觉得不管哪种方式均比传统评价方式更为方便快捷。
但是网络教学中也应注意以下问题 1.学生网络学习习惯问题
在网络教学中,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候往往会偏离教学目标,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对学生认识的转变、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一方面加强引导,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软硬件的管理。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
网络教学要求学生要有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是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自学的能力也有大有小,所有的这些因素影响了在网络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决定了其学习成绩。所以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这些因素,做到因材施教。
3.关于网络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设计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以上三个方面是影响网络教学的主要因素,归纳起来就是学生的参与度问题,学生个体差异包括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上差异和学生信息能力的差异。
除此之外,如何增加学生参与度也是我们网络教学需要考虑的问题。1.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来引导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比如:电子绘画、科幻作文、电子小报比赛等,通过开展有意义的学生活动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参与度。
2.在网络课堂教学中,在进行小组学习或者自主学习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具体学习任务,对完成好的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教师可以留时间给这部分学生让他们自由安排(包括聊天、玩小游戏等)或者教师将评价结果作为综合素质评定的部分,这样增加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学习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4.在网络教学中,根据课题需要,教师需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表现在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来提高参与度。
5.此外,有条件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信息学教学系统、在线作业提交系统),经常给学生发信息或者发邮件,比如:学生登录到作业提交系统,可以看见老师布置给他的作业和老师对提交作业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无声的关爱,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
信息技术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篇7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信息技术使用没有针对性
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出课堂教学中有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 因此就设计了很多使用信息技术的环节, 但是这些环节有时候并不需要使用信息技术。在实际听课中还发现, 一些教师用了电脑, 但只是把课文内容打在了屏幕上。如果是为了达到放大的效果, 用实物投影仪就可以了, 不用一节课都开着电脑。在使用不同的信息设备时, 教师的选择往往比较单一。识字教学中有不同的重点和难点, 信息技术也有着直观形象的特点, 如何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 应该根据教学中具体出现的重点难点来实施, 决不可以想用就用, 或不分场合不分具体环节随便使用。
(二)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 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 他们在智力、思维、想象、兴趣、性格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个体差异对教学会产生影响, 信息技术运用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 也存在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现象。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相关内容在时间上可能比较快, 例如:声音、影象、动画等, 有一些学生因为反应比较慢, 没有来得及看清楚, 听清楚, 从而没有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这一点是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应该注意到的。另外由于一些教师认为低年级学生能力有限, 在使用信息技术时也会存在困难, 如果让学生操作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由老师自己操作可以有针对性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而且也比较容易操控课堂, 维持纪律, 提高讲课的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对策
(一) 有针对性地使用信息技术
应该根据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使用信息技术,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切实解决识字教学中的重难点, 提高小学识字教学的效率。
(1) 区分汉字语音
南方人由于受地方音的影响, 在前后鼻音的区分上存在较大困难, 成为低年级的识字学习中的一大障碍。如仔细分析一些汉字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其实在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编排上, 编者也注意这样的规律。例如“丁”, 和“目”“口”“金”“火”相结合组成的“盯”“叮”“钉”“灯”都是后鼻音, 在课文练习中安排了转转盘识字的方法, 旨在让学生找到形声字的规律, 而“丁”是后鼻音, 所以带有“丁”的字大多数都是后鼻音。掌握了这样的规律, 学生往往可以注意到前后鼻音的区分。如果运用信息技术, 有时可以让学生对这种规律掌握得更快, 更牢固。
(2) 理解汉字意义
低年级学生往往依靠形象直观的东西来理解事物, 如果让学生凭空想象或光靠教师的讲解让他们对字意进行理解比较困难。有些汉字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信息技术, 让学生更快地掌握了汉字的意义。
(二) 注意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华国栋在《差异教学论》中提出了差异教学的概念: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 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求, 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在低年级的识字课堂中也要注意差异教学, 让信息技术的使用符合差异教学的规律, 尽量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1) 恰当运用直观教学
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感觉器官参加感知活动的程度, 感知教材的方式愈多, 对材料就掌握得愈牢固。有些教师嫌直观教学麻烦, 主要运用语言教学。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 一部分学生也许可以理解, 但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并不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更加直观, 但具体怎样做, 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使用。
(2) 提倡小组合作
现在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案例
有学者认为: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最大效益。那么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课程整合,就应该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有利于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促使学生以新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是这样理解和尝试的。
一、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是:课时较少,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教学内容几乎涉及中学的大多数学科甚至大学的一些专业知识),但知识程度都较为浅显,按教育部的教学定位是点到即止的通识教育范畴。正是基于通用技术课程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上非常有利于信息技术手段与通用技术课程的整合应用。例如,教学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第一节技术的性质及其巨大作用”,章节课标定为两个课时。教学举措上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个课时是在本班教室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基本内容,熟悉教学目标和知识要点。第二课时则是带学生到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指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自主完成两个与教学目标有关的研究课题,并依此写出科技小论文。一个研究课题是“试分析历史学中的时代划分和技术发展的关系”;另一个研究课题是“举例简述技术的双重性”。这种教学方法可谓一举多得。不但培养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综合运用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能力以及专题练习写科技文章,而且刻意加强了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使零散呆板的知识得以鲜活的应用。教学效果远远好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模式。
类似这样的案例在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的教学中可以俯拾皆是,这全在乎授课老师不惧组织学生上网过程中的麻烦,愿意去有心地进行相关事宜的联系和策划。
二、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通用技术教学有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例如,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的“机械制图与识读基础”。其课本的书面内容和课时都少,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若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的演示动画模式的投影学原理;机械制图学的原理;三个视图的正投影原理;三视图的平面展开原理和平面三视图的绘图原理。其知识要点展示得清晰生动,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真正做到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高效突破。
在通用技术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中可以这样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内容很多。基本要求是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适当选用信息手段的观念与自觉。当然,整个过程需要授课教师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教材,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要认清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不能本末倒置
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优越性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高中学段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的教学应用地位大多时候只能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教育部颁布的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学生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的环节。而将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的教学中的应用是可以无处不在。基本上可以图文并茂地在各种信息设备中“学习或展示”通用技术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如:在多媒体屏幕上“画”工程图纸;在网络里搜索拷贝粘贴资料来“做产品的设计”;在电脑里“学习各种制作工艺的操作”。类似于这样“纸上谈兵”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确都显得非常轻松和省事,但效果不好。
笔者定性地做过对比实验,完全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替代通用技术亲手操作环节的学生,在通用技术课程结束后检测其动手能力,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进步和发展。这与通用技术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是极不相符的。因此,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整合应用也是双刃剑。整合时一定要把握好它的“使用度”,做到合理与恰当,这其实也应该是通用技术从教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应备素养。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教育信息化进程势不可挡。这是国家教育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所有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通用技术课程在我国开设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年,尚属初期。作为课改新课程,其教学方法、教学措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怎样将这门新课程与信息技术高效科学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所有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责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篇9
1、体育教师要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教育的深刻认识。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掌握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发挥网络资源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2、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地位,不能忽视。利用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不能忽视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的组织、指导和调控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协作、探究学习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在思维遇到障碍、学习受阻、学生不能自控时,能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有效的引导,从而能够进行有效的个别化学习
3、信息技术只能对课堂教学进行辅助。有些老师对信息技术过分依赖,认为体育课上有了多媒体课件就万事俱备了。缺少了应有的讲解与练习。这样往往使学生只注意到了课件上新鲜的内容而没有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和动作技能。因此信息技术只是在适当条件下辅助课堂教学,教师的示范讲解与学生的动作练习,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强有力手段。
4、信息技术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在得用信息技术辅助体育教学时,我们要选择那些为学生所喜爱的如鲜活的图片,简短的动画,悦耳的声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材要紧扣本堂课的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因此内容要简洁清晰,以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心得 篇10
柯若年
在信息全球化时代,教育教学也要紧跟时代脉搏。教师在钻研教材教法的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它为教学所用,给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机遇,让信息技术真正为历史教学所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优势明显,但不能完全覆盖教学过程,不能赋予信息技术载体在教学中的绝对权威性。在让学生寻找所需资料的同时,不能让信息完全覆盖学生,使他们无从下手,而要他们在信息中去粗存精,找到为我所用的信息、真正为这节课的中心服务的信息,真正融入历史情境之中,感受时代变化。以“宋代商品经济”的新授课为例:进入信息技术教室后,根据老师要求,学生分成三组,一组寻找宋代城市地图的信息,一组寻找宋代衣食住行的信息,再一组寻找宋代娱乐生活的信息。一开始老师就要明确本课的重点是宋代经济,学生寻找的信息一定要围绕经济这条主线,不可盲目地耗费大量时间丰富信息量,所寻找的历史信息要能反映经济繁荣的主题。在海量的历史信息中选择、思考、提取、筛选有用的信息,筛除多余、无用的历史信息,并归纳图片给予我们的历史信息,让学生直面历史,了解历史,提高利用历史图片解题的能力,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手脑兼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分析能力。学生在动手整理材料、主动参与资料收集、分析因果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兴趣、成功的快乐、互助的快乐。在传统课堂中,生生交流很少或几乎没有,多数学生处于“沉默”状态。而现在信息技术改变了这种状况,提供了生生交流的新渠道。学生争论着图片的有效性,与这一课的主题是否契合,潜移默化中,历史信息已深深印入脑海,完全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强行灌输论,这正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由于准备充分,以图片为载体的课堂教学进行得有声有色,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认真作答,为了鼓励学生保持学习动力,在以往教学过程中,除回答问题外,师生交流是不充分的,且大多数流于形式,而这里提供了师生交流的新渠道。课后,我引导他们建立历史图片网站,包括图片和识图比赛的问题,鼓励他们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网站,丰富历史信息量,自己做一些题目。通过这一系列课程下来,我认识到应让信息技术真正为教学所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流于形式,教师要深挖教材,跟上时代主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让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与时代同步,两者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但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有的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有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信息资源的繁杂、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小学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的动因常常是那些具体、直观的事物。而数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很多学生怕上数学课就是因为数学课太单调。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程以后,将音、形、像、色融为一体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与智能的发展,也多在无意识下完成,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创造学习数学的愉快情景尤为重要。所以,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来创设情景,例如:在教学《甜甜的梦》时,课件将“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融入到小朋友甜甜的梦中和齐天大圣孙悟空比本领的画面。在这个情境中,学生看着熟悉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金箍棒变来变去,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而且使孩子们直观的认识了“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通过手势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表示逐步形成正确的表象。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觉得学习有兴趣,从而愿学、乐学,做到了在不知不覺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枯燥无味的数学练习题常常让同学们感到厌烦。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不仅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劳,焕发精神,而且可以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无意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识。计算机的反馈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精神,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达到了扩展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如在教学《万以内的数的加减法》时,我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练习设计为闯关游戏,按练习的难度把题目分为几关,有开火车、摘蘑菇、射击、帮小动物找家、火炬传递等数学游戏题目,并设置了只有闯过第一关才能闯第二关,关关都有鼓励的标志。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根据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克服困难,奋力拼搏,很多同学都很顺利通过关口,到达了目的地。下课后,不少学生兴奋地说:“我也当了一次火炬手。”虽然练习量很大,但是学生丝毫没有厌倦的情绪,而感受到的是兴奋,是成功的愉悦。这种练习的设计,每个学生操作自己的计算机,在老师制作的魔灯作业上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学生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与计算机的表扬和鼓励中不断进步,较好地体现不同学生完成不同数学的教学新理念。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教师空洞的讲解也很难起到预想的效果。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光、色、形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兴趣。因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在执教《火烧云》一课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计算机分别再现各种火烧云的特征及其重点词语的定格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必将大大提高。再如,在识字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把新授生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字宝宝,告诉学生,这些字宝宝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你能根据房间的门牌号码(即生字的读音)帮它找到家,你就能与这个字宝宝成为好朋友,字宝宝就会对你笑一笑。生动的情境,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为快乐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恰当正确的运用会使我们的小学课堂插翅添翼,这样也给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工作平台,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现在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0-26
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9-26
研究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5-25
浅谈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1-25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09-21
浅析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0-28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0-24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08-14
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必要性10-10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