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4-10-26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共9篇)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1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周瑞强 主要参加者: 张春兰 蔡红波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关键词:信息技术 应用 研究

一、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正在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手段之一。现代教育信息的获取、使用及优化组合,已成为新课标、教材拓展、延伸的主要渠道和教师教学创新、学生学习创新、领导管理创新的基本手段,可以说,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究、实验,现已取得以下进展: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现代信息技术参与了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优化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构建了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本课题组通过对本校实验班的学生的前后成绩对比、分析,充分证明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能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符合高效课堂理念的。

二、课题实施回顾

2011年12月我们申报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被定为米河镇和学校重点教育科研课题,从那时起到现在近两年的研究时间里,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组织理论培训

1、课题基础知识培训

课题被审批立项后,学校领导对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极为重视。校长亲自主持召开了课题组开题会议,在会上他就“课题的选择”、“论证”、“设计”、“申报”及“研究过程”等具体环节,对课题组老师进行了培训,动员教师争做研究型教师,要求老师们树立“课题意识”,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组长周瑞强同志通报了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学校开展该课题研究的软、硬件条件,初步拟定了课题实验方案。

2、明确课题组成员组成及分工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落到实处,结合各实验教师的自身特点与学科优势,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做到分工细致,责任明确。周瑞强同志负责主持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参与课题实验;张春兰老师曾获得过语文学科优质课一等奖、河南省优秀班主任,负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为:利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进行情境创立;利用信息技术创造趣味课堂,拓展语文阅读空间,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创造语文教学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周瑞强、蔡红波等老师负责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具体的探究目标为: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过程整合的教学新模式;开发能促进教与学双方互动性发展的教学。

3、课题理论知识培训

开展研究之前,课题组负责人周瑞强老师收集印发了有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研究》的理论成果,课题负责人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和计算机专业的优势对研究人员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培训,提高了教师理论水平,为本课题方案的实施打下了理论基础。

(二)以点带面,全员参与

1、任务分解,落实研究者责任制。课题组负责人将课题任务细化,涵盖语文、数学等学科,在研究中既各自重点突破,又一起互相协作。各实验老师在明确任务后,随及制订好了学科课题实验方案及工作计划,实验结束后及时总结反思,并形成书面材料上交给课题组长。对无计划,无方案,无资料的研究者,实行淘汰制,这一系列举措的出台,大家的课题意识进一步提高了。

2、实验阶段的调查分析

实验教师方面:课题实验起始阶段,课题组在开放性实验教师之间进行了问卷调查,就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探讨,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为课题实验的全面推行,扫清了障碍。

在学生方面:阶段实验后,我们进行了学生调研问卷,就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计算机辅助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95%的学生有希望采用信息技术辅导教学的愿望。我们将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前后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语文学科实验后比

实验前的班级平均分提高在5分以上,数学学科实验后比实验前的班级平均分提高在9.6分以上,并且优秀率和良好率提高都在10%以上,由此可见,试验班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以活动求深入,促发展

课题实验仅凭实验组的老师来探究还远远不够,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我们镇是处于农村,基层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渴求异常期盼,怎样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走近教师,走进课堂是我们实验组的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以活动来求深入,促发展。三月份,我们举行了课题实验学校公开教学周——基于电子板的课堂教学活动。实验学校教师一百多人出席参加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我们确立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中的应用研究”这一专题,主要研究推广电子白板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课堂教学。由周瑞强、蔡红波张春兰老师公开执教。他们在教学中所展示的课件及教学风采赢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五月份,我们开展了青年教师基本功系列赛——课件制作和电子白板应用。就课件制作的知识、技巧与教学内容的衔接和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各个层面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掀起了一股争学信息技术的高潮。另外,我们课题组老师还利用网络资源,积极主动地加入网络教研群体之中,变校内教研为社会公开教研,如加入河南省语文教师群和数学教师群,在那里,每天都有语文、数学教研专题进行探讨,我们的实验老师也与全省各地的老师们一起在群内进行交流

与沟通。

三、阶段性实验心得

Ⅰ语文学科: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上我们做了以下探讨:

(一)整合的教学模式

1.设置情景、引发兴趣。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这一环节,就是要使学生进入主题后,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观摩《会摇尾巴的狼》(人教版第五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放映一段关于狼掉进陷阱里,与老山羊对话的有趣的课件。这个软件在光、声、色、图的配合下,营造了一种赏心悦目的氛围,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童话世界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可以说这一段的开场白达到了“设置情景、引发兴趣”的效果。

2.提出主题、完成主题。学生在明确教师提出的主题后,立刻构思完成主题的方法与手段。通常情况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网络知识,获取相关的资料,但如果学生无法自主学习使用搜索网站的技巧时,教师引导使用另外一种完成任务的方法、技巧。譬如在学习《赵州桥》的时候,教师先提出“桥”这个主题,继而教授课文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古今中外的名桥(主要是查找其外形、结构的特点),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到了要进行的主题之中,出色地完成了教师的任务。

3.归纳整理、思维创新。学生在完成教师的任务后,教师要进一步利用或尝试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学生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处理,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一定的认识。如前面所提到的“桥”这一主题搜索,学生找到了各色各样的桥的网站,教师在此就要教会学生学会选择。保留有用的,去除无用的资料。在这个阶段,可以使用浏览、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使学生处理信息,从而让学生根据自己得到的不同信息初步形成学习体会,从而达到思维的创新。

4.总结与成果展示交流。课堂活动过程中,学习者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比较与补充,完善、加深对拓展阅读主题的认识。这一阶段是信息的深度加工阶段。

(二)整合的教学实例 1.课文学习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教学上的一个误区,因为部分教学内容在多媒体环境下以直观的形象凸现出来,无法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养成了学生的惰性,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通过实验我们认为,要启发、拓展学生思维,不必拘泥于课文内容,应该从实践入手,所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是可行的。

下面以人教版第六册《雨中》一课谈谈上述模式的运用。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拉车运货的年轻姑娘在阴雨的傍晚,车子歪了,一箩筐苹果翻倒在马路上,过路人主动帮她拾苹果的事,突出了

人们助人为乐的好品质。这一节课的内容重点是理解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一、二自然段主要是描绘美丽的雨景。为了让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实验老师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方案。

(l)赏读

首先让学生闭眼想象自己正步人雨中,边走边欣赏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读毕,学生睁开眼睛,欣赏着教师制作的课件。该软件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有雨前乌云密布的天和淅淅沥沥的雨,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路上行人各色的雨伞等等一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景,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

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是紧接着,学生在教师诵读方法指导下,自由朗读,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根据软件所提供的画面或字典来解决。最后,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诵读(可采用表演读、小组合读等形式),他们都表现得踊跃、积极,效果良好。

(2)精读

在赏读的同时,教师适时地提出“你读懂得了什么”,以此作为“精读”的突破口,从而使他们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知道每一句话所使用的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重新将雨景中所描绘的实体又合理地发挥想象成另一事物,达到了思维创新的目的。

2.阅读扩展

中外名家喜爱雨景的有不少,其中还留下许许多多的名篇佳作。于是,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上网查找资料。学生反响很热烈,马上找了许多的“雨”作品,有叙事文、散文、诗歌等,并归好“春、夏、秋、冬”的类别。事实证明,利用网站资源多读好书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阅读内容,并且以交互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体会,效果明显,为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为实现新大纲所提出来的阅读要求提供了一条捷径。

3.仿写练习

学以致用,在学了如此美妙的雨景文章及欣赏众多的名人佳作以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仿写练习。结果是令人惊喜的,仅从题目看就让人耳目一新,如《春雨之声》、《浪漫雨夜》等。内容也是多姿多彩的,有纯粹写雨景的,有写环保的,也有写事的,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由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三)符合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包括阅读、写、听、说等方面。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要有新的特点。

阅读: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应该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由此可知,信息技术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一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所以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顺应潮流的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为整个教学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Ⅱ数学学科: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直觉思维

1、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这种模式,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电子白板、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各种信息给学生。由于计算机将教学素材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处理,将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

堂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电视机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时间内,计算机使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的利用率。解决某些探索性问题时,就可以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一些结果的必然性。另外,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简单明了,以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认识,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起到很好的效果。

2、利用计算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的思想,以问题共同解决为中心的思想,发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强调终身学习的思想。问题是教学发展的动力,所以对解题的教学历来受到教师的重视,现代数学教育更是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由于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为数学的发现学习提供了可能,它的动态情境可以为学生做数学题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手段,使学生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例如“求圆内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一课,在电脑网络教室里,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交流、讨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由此可见,对一些教学内容,我们作为教师的完全可以让学生分组去探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3、通过计算机人机交互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产生出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二)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眼界。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当然,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

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特点:改变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优化教学模式,使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增长知识。

1、多媒体是辅助设备,多媒体教学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目前课堂多媒体教学以成为各级各类学校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出现不可忽视的各种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霸权”现象,教师被课件所左右,课堂灵动生成不够。在公开课、展示课中不少教师利用多媒体时抛开了粉笔和黑板,但是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然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黑板的及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增减,有些内容是教师突然而至的灵感,而这往往是教师的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本是一

中教学工具,教师不应该“退居二线”,而应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优势互补,交互使用,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要尊重和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运用多媒体实施教学时,除了不能忽视应遵循的辅助原则,也不能忽视教学的重要环节——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是计算机的功能无法取代的。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尽管可以使教学活动进行得快,执行教学工作准确无误,但由于过分强调多媒体,导致教师把“主导”地位让给了屏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陷入了“可有可无”的境地,形成了以媒体为核心独霸课堂教学的局面,那么使教与学失去了主动和谐的气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产生了距离,就无法引导学生进入教材特定的环境。

实验中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过分倚重计算机和网络的功能,变以前教师的“满堂口灌”为今天的“满堂电灌”,多媒体“霸占”了整个课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明确提出: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是最具有亲和力的,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是比较重要的教学途径。但受到课件的牵制,课堂上教师的表情、手势对学生的暗示作用不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

3、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也促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多媒体的广泛应用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冲击。首先,教师要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就不能只当“解说员”

和“播放”操作者,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与要求,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的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其次,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不能固守自己的已有的知识体系,要不断充实自己。适应新生事物,并且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阶段性成果

(一)教师方面

学期末,我们对教师又进行了调查,95%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99%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自己也希望进行这样的教学实践。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对本校的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提高了全体教师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技巧,学会了制作简单的课件。现在,约有70%的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并进行组织教学。课题组成员中,周瑞强老师的论文《浅谈家长对初中生学数学的辅导》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二等奖,论文《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创设情境》荣获全国素质教育教研成果一等奖,《浅谈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全国发行的CN刊物《试题与研究》上发表;张春兰老师辅导的学生张佳佳在河南省课中小学生课改论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张老师获得优秀辅导奖;蔡红波老师获市级优质课二等奖,所辅导的学生马宇在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组织的中小学生课改论文比赛中获得二奖,本人获

得优秀辅导教师奖。这些都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学习、实验、成长的轨迹。

(二)学校方面

随着我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校的现代化建设也随之得以发展。学校于2012年8月份成立了校园网,全面更新了多媒体教室和一类电教设备,为本校教学资源共享打下了坚实的物质设备基础。

五、今后的研究设想

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会在今后的课题实验中加以探究。我们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成功标志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高效性;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与提高;有利于认知结构的优化。我们期盼各级领导、专家对我们的课题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指导。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式下,面对当前的信息社会,作为我们教师——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应该用新的教育理念,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潜力,为推动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技术培训教程》2007年6月。

2、齐建华,大象出版社,《现代数学教育》,2001年3月。

3、张仁贤,天津教育出版社《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法中的运用策略与实践》,2008年6月。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2

一、教师要提升教学素质, 充分备课, 以学定教

在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 教师要不断学习, 充实自己, 提升教学素质。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将学生课前预习和教师充分备课结合在一起。在翻转课堂中, 教师要课前备课, 备课的前提就是要熟悉教材, 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流程。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的重难点来设计练习题, 还要根据学生的习题完成情况和所提出的问题来调整教学内容, 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这就是所谓的“以学定教”。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制作教学视频, 并充分利用教学视频, 让学生先学。在翻转课堂中, 主要是教师将学习材料下发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给予指导。翻转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要完成导学材料中的练习题, 并针对练习题中的问题做出思考, 尝试着用相关的信息技术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和问题, 这会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 进而更加努力地去学习。这时, 学生会打开教学视频, 并根据教学视频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二、学生要自主选择学习, 建群分组, 提高学习成效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主张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稳固。在信息技术翻转课堂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将导学材料传送至服务器。导学材料下发给学生后, 学生就可以边看视频边操作, 使课堂任务得到基本完成。对于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来说, 优等生可能不需要观看教学视频就能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 中等生可能需要边看边操作就能学会, 而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来说, 除了导学视频之外, 还需要教师的辅助教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将翻转课堂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效果显著。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建立一个QQ群或者建立一个flp服务器, 为学生下载、上传学习资料与线上讨论提供一个平台。学生加入教师指定的QQ学习交流群, 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 分享学习经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将学生分为A、B、C三大类, A代表着优等生, B代表着中等生, C代表着学困生。教师要根据这三大类, 尽可能公平地将学生分组, 并保证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水平相差不多。教师要在每一组成员中选出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为组长, 再由组长建立一个组内QQ群, 这样让学生不但能在班级QQ群中交流学习, 而且还能进行组内讨论。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也让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用武之地。

三、定期举办成果交流会, 分享成果, 共同进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定期为学生举办成果交流会, 让学生多看他人的作品, 在他人作品中寻找亮点, 学会主动思考。让学生将自己已经构思好的创作意图表达出来是信息技术学习的一个难点, 是绘画还是制作动画, 是制作网页还是电子报刊, 需要学生自主选择。他们会通过网上查询资料或观看学习视频, 也会通过QQ群进行讨论, 切磋交流, 充分了解相关信息之后, 自己动手操作。学生在切磋交流的过程中, 学到更多的知识, 了解更多的信息, 使学生的信息技术不断提高, 学生之间能够共同进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组织各小组进行成果汇报, 将学习中所获得的成果在课上分享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有课前准备学习资料的心得、对问题解决的方法、组内讨论交流过程中汇总的学习经验等。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 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 并给予相应的解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组织好学生的成果展示, 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问题提出点评, 给出建议。在翻转课堂中, 教师定期组织成果展示和成果交流很有必要, 这不但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技术水平, 也让学生在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 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我国的信息化工作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广大教师对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相结合, 如何优化教学设计作出了探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翻转课堂的出现, 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 能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 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也得到相应的锻炼与提高。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将翻转课堂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中, 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提升教学素质, 充分备课, 以学定教;学生要自主选择学习, 建群分组, 提高学习成效;还要定期举办成果交流会, 分享成果, 共同进步。

关键词:翻转课堂,信息技术课程,以学定教,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梦.“翻转课堂”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数字教育, 2015 (01) .

[2]赵思思.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D].河北大学, 2015.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3

一、在争论中融合,创新出对研究核心的认识

在我们所能查询到的文献资料中,关于“支架式教学”的论述大致相同,即“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主张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置学习任务。在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有策略地给予帮助和支持,并随着学生自身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减少支持。通过这种类似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作为一种教学改革的行动策略,“支架式教学”如何作用于具体的教学的问题在我们的研究中逐渐有了进展。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的研究者们在这个关键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并引发了一场争论。

(一)认识之争:“支架式教学”是什么

一方:它是一种教学模式。它包含了搭建支架、进入情境、进行探索、合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五个步骤。将这些程序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就自然形成了一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

另一方:它是一种教学理念。它强调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时、适当、适量的帮助与支持。这些核心思想所昭示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它不应该是一种固定的、封闭的模式。

(二)行动之争:如何实施“支架式教学”

一方:彻底改变,严格执行。既然要实施这种教学法,就应该彻底丢弃过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教学形式,按照“支架式教学”的“五步”开展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

另一方:本来就有,无需特别。认为即使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教学形式中,教师的演示、讲解由于为学生提供了帮助与支持,也可以视为一种重要的、有实效的“支架”。也就是说,在我们过去的教学现实状态中,已经存在着与“支架式教学”相一致的教学行为。只是需要将其典型化和明确化,不必另行一套。

双方争论的背后是思想的碰撞。在随后的研究与实践中,双方开始了调适与融合,从而得到了这样的共识:

应该说,这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认识。承认它是一种培养理念,是对学生学习阶段发展的目标定位,肯定了“支架式教学”能有效解决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应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认同它是一种教学策略,则是针对了当前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结构单一的问题,即在所谓的“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学习过程总是沿着“教师→学生→操作”的线索进行,教师所设定的任务缺乏挑战性,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有策略地提供支持与帮助。

二、在探索中前行,立足课堂开展行动研究

(一)主动适应,进行基于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

从文献资料上看,“支架式教学”虽然还不能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教学模式,但作为一种“范式”,它还是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的,明确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各步骤应当完成哪些任务。资料显示,“支架式教学”由五个教学环节组成,但我们在研究中并不是简单地执行这五个环节。

我们认为,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需要一定的条件,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普遍适用的模式。因此,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方法上的调整。在基于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中,我们突出了“支架式教学”对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并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形成了我们认为适合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支架式教学”模块化构成。

“情境与导入”模块。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让学生顺势进入技术学习的情境中。

“引导探索”模块。这是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探索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探索学习所需要的“支架”,并力求使“支架”的作用力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减少。

“自主、协作探索”模块。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在于实践。在这一模块,教师主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合理的方法与技术进行实践,并充分关注学生间已有经验的差异,运用差异有效开展协作学习。

“交流评价”模块。信息技术教学多是基于任务来进行的,但最终目的并不在于任务或作品的完成,而在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很显然,任务或作品的完成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终点,对作品及其完成过程的交流与评价既是课堂结尾时必需的一个环节,也是引导学生超越任务(作品)的完成过程,提升信息素养的具体举措。

(二)剖析任务,进行基于教学理念的行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多是基于任务展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任务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组成和发展线索。为此,我们将“支架式教学”与学习任务的设计、完成过程相结合,开展了两个方面的行动研究。

1.任务的设计:改“微软操作培训”为提供有挑战性的、有层次的学习任务

我们在任务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给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创设出“发展区”,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为了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我们以“支架式教学”为指导,将复杂的任务合理地分解,并使各层次任务呈现出一种逐层深入的趋势。这样,我们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的系列任务,使已有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支架”,进而将学习逐步引向深入。

2.任务的完成过程:改全程演示为有策略地提供帮助与支持

在基于任务的教学中,教师都习惯于首先将一项任务的操作过程或分步或整体地向学生演示。如果每一项学习任务都给予这样的帮助与支持,就会出现“帮助过度”的问题。因为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任务只剩下了简单的模仿,失去了思考的必要与动力。不需要付诸智慧的学习是没有兴趣的学习。如果经常这样,学生就会对学习任务开始冷漠,甚至厌恶,随之而来的就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为此,我们在研究中努力践行如下有策略的帮助与支持。

适时的帮助——“先挑战,后帮助”。将帮助置于学生的独立探索之后。学生在挑战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时他们更易于接受帮助与指导。

适量的帮助——“你需要,我帮助”。学生间的差异会形成这样一种情况:对于同一项任务,一部分学生已经很熟悉了,另一部分学生却难以完成。此时,就需要通过分组指导、个别指导等形式,向不同的学生提供适量的帮助。

适当的帮助——“我保留,你创造”。在同一主题下的连续多项任务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完成基本层次的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发散层次的任务;帮助学生完成单项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综合性任务。

(三)重新认识,对“支架”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研究

在我们的行动研究中,“支架式教学”既是改进教学的行动策略,也是着眼于学生在一个阶段内发展的培养理念。它的目标是“随着学生自身能力的增强,教师逐渐减少支持,直到学生完全独立时撤除支持,让学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调控”。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经过“搭建支架——拆除支架”的过程。我们的行动研究在此遇到了明显的阻碍与失败。例如课上,教师的演示与讲解被我们看做是一种最常用的“支架”,但在逐渐减少演示与讲解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如学生无法适应、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并没能成功拆除“支架”。

面对陷入困境的行动研究,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支架式教学”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其核心概念——“支架”的本质及其外在形式的认识还存在缺陷,甚至是错误。在进行这项研究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所谓的“支架”就是对学生提供的帮助与支持,相应地,在教学现场中主要通过教师演示和讲解的方式来“搭建支架”。为此,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对“支架”进行了重新认识。

第一,对其内涵的认识回归其“原义”,即“提供一种概念的框架”。这个重新认识也在我们的行动研究中得到了实证。例如在研究课上,两位教师同上《视频、动画信息加工》一课。其中一位教师将课定位成“Flash动画制作”,指导学生完成从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动画的制作任务,并围绕制作任务给学生逐项演示操作,要求学生在课的结束时独立制作完成一个简单的动画。但完成率不很理想。另一位教师则引导学生经历了“动画、视频的认识与比较→传统动画、计算机动画的认识与比较→Flash动画基本制作过程和方法的了解与实践”的过程。相比之下,第二位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直接演示操作软件等的帮助极少。但是通过系列的比较与认识活动,学生对于动画制作原理的认识与理解获得了“概念的框架”。正是在这种“支架”的作用下,学生很顺利地经历了从认识到实践的提升过程,而且在最后的独立制作环节也相当成功。

第二,我们对“支架”的外延也进行了重新认识。我们认为:①“支架”可以是教师给予的指导与帮助,但更应该是指导或帮助学习者从教材、网络、专题性网站、学习软件等学习资源中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②“支架”可以是操作过程的演示,但更应该是对完成任务的方法、思路的引领。③“支架”的搭建可以从教师开始,但更应该在学习同伴间的交流与协作中延续。

回望这段研究历程,我们发觉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支架式教学”能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枝繁叶茂”,并不取决于我们对其理论的占有,而是取决于我们能否将其从文本走向实践。我们业已进行的、充满着争论与困惑的研究历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我们坚信,研究就要容许每一位研究者独立、自由地思考,重要的是研究者能在坚持己见的同时,看到对方的合理性,能在实践中观察和思考。我们也坚信,研究过程中虽会遭遇困惑与失败,研究者只要能直面挫折,在过程中不断调适与发展,一定会在研究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4

摘 要:知识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从古代的四书五经到如今的物理化生,知识内容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教学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课堂上的教学不能仅仅只是向学生灌输枯燥的理论知识,应该以学生为主,重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事实证明:在生本教学理念的正确指导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同时,思维活跃度大大增加,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生本教学;信息技术课堂;应用

中国人口众多,而大学选择人才的唯一参考标准就是令人闻风丧胆的高考,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大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所有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方法思路都是老师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需要囫囵吞枣的全部接受,根本不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去探究来源,这样做造成的直接后果往往是“消化不良”,除此之外,学生易养成懒于动脑的恶习,并且对学习内容毫无兴趣,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依赖优秀的人才,但是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得国家损失了不少未来的精英骨干。因此,这就更加凸显了生本教学理念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应用生本教学理念的独特之处

1.学生的信息素养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生本教育理念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辅助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使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探究知识。时代在发展,信息每时每刻都在更新。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更加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独立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及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还间接的增强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显示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今全国大范围推行课改,多媒体信息技术课堂也紧跟国家政策的脚步,改革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就像大海里的灯塔一样,在学生陷入知识困境时充当“引路人”的角色。而高中生此时正处于心里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未知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憧憬,他们喜欢探讨感兴趣的话题,并享受解决问题之后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学生主体地位的逐渐凸显使得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大大增加,而且学生也对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乐此不疲。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更加有助于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知识技能。

二、生本教学理念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1.教学前以学生为本,做好完善的教学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信息技术课堂对学生的综合性能力要求很高,为使得课程能够顺利开展下去,老师必须做好备课工作,必须深入了解自己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以现有班上的同学的平均水平为依据,做好教学设计工作,不能盲目的以自己的认知为设计原则。例如: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在现有的科技发展水平下,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学生比较陌生并且难以理解的?哪些知识是学生经常接触的?学生通过独立探讨学习能够获得什么样的信息等等。然后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高中信息技术,然后针对教材中较为难理解的重点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进行下一步的探究。

例如,在学习《互联网的应用》这一课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增加对这节课的兴趣,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简单问题:(1)同学们是不是经常使用互联网QQ聊天、玩游戏、看电影呢?(大多数同学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此时,可以把所有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利用大家经常玩的QQ,分别让组长自行建立讨论组,让同学们围绕“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主题进行讨论,然后挑选若干学生进行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等到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被调动出来之后,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互联网的相关知识。老师要关注学生能力之间的差距,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

当然,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更加熟悉老师的教学流程,不至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手忙脚乱,教师应该提前一天把教案印发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实践性太强,所以传统的灌输理论的方式无法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并消化新的知识,所以在生本教学理念下,一个好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1)任务型引导法,提升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任务型引导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老师把教材知识隐藏在任务当中,通过引导学生,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这节课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这种任务探究的方法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加对了解未知领域的渴望。学生在动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的走动,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并给予合适的指导,从整体上控制课堂形势。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天赋和缺陷,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使成员之间进行优势互补,由于小组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中,每个成员都希望取得别人的认可,所以会更加积极和努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成员之间不仅可以相互学习,还能进行自我认知,对自己有个客观良好的评价,同时,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

三、结语

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国家损失了很多“奇能怪才”,因此,新课改已是大势所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生本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信息技术老师应该掌握生本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技能,在课堂中以学生实践为主,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学习的热情,这样可以使每堂课都可以高效率的进行,同时加快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5

蔡康明

(福建省石狮市第七中学)

摘 要:数学是一门需要很强的逻辑性思维和图形空间形成能力的学科,初中数学作为引导学生步入抽象教学理论的入门学科,对学生日后的成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正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有效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来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成为初中数学教学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以此为出发点,简单阐述了关于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网络和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结晶,其强大的信息交流能力推动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这其中也包括教育行业,因此对于网络和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成为当下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优势

1.充分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初中数学教学是很难顺利开展的,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比较抽象,并且专业性强的学科,加之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通过黑板板书来解释抽象概念,学生不能准确理解知识点,课堂效率大打折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集中体现在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课堂后,教师不需要再依靠耗时耗力的黑板板书来讲解,只需要在课前做好相关的课件,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现,学生就能容易地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学习,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等式计算后难以理解这个概念,但是通过多媒体巧妙的等式与不等式计算的代入阐述,在节约课堂时间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摆脱枯燥乏味课堂

基于初中数学的学科特色,需要学生对于部分专业理论、图形图像、公式概念有一个比较敏感和准确的把握,这不仅仅利于学生日后在数学方面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但是,迫于传统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以课本知识为重点,学生本身对于空间感的培养能力十分薄弱,只能凭借背诵学习,效率低下,课堂乏味。然而,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很好地弥补了传统以书本作为知识传播媒介所带来的局限性,增强了关于学生对于图形空间感和形象感的能力培养,课堂脱离了死板的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能够从听、说、看多个方面展开教学,充分增加了课堂趣味性,摆脱了枯燥乏味的课堂。以《几何图形初步学习》为例,几何图形的学习对于学生空间感和形象感的要求较高,传统的书本教材无法体现,而多媒体教学设备则通过图像、动态图画的`展示,让学生更易理解,自然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的缺陷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优异之处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快速发展,但是,网络和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注重其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在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以改进。

1.在技术使用上参差不齐

网络和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中,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然而,任何技术的产生都需要掌握者有熟练的操作技术。然而,教育事业中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对于技术的使用和掌握却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局面。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教师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得心应手,因为他们年轻,也不受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因此能够快速熟练地将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对于一些执教年龄较长的老教师来说,已经将传统教学思维深入生活,因此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远不如新教师来得快。例如《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这节内容,新教师能够很快做出比较合理科学的PPT,多角度展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但是老教师由于对多媒体技术的生疏,只能采用黑板作画讲解,学生的理解掌握程度有了明显的区分。新课程教学改革虽然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使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参差不齐,就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2.教学过程中不够重视

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还是针对有一定教龄的老教师,由于对新技术的掌握“滞后”,老教师又没有时间去专门研究新技术的使用,因此,为了保证课堂的进度,老教师不得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长此以往,逐渐对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产生了一种无关紧要的心态。除上文所述观点外,教育机构对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培训不够合理到位,使得教师即使想要掌握也无从学起,最后不得不敷衍了事,也是最终导致网络和信息技术无法良好应用的重要原因。

3.网络和信息技术自身的缺陷

网络和信息技术是时代快速改革发展的产物,是信息时代的结晶。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存在缺陷的,网络和信息技术也不例外。这里单指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出现的缺陷。初中数学本身就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也是学生的必学科目,因此,需要学生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重点掌握。网络和信息技术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学生的学习,但是同时也将学生对于知识点学习的注意力分散到了网络和信息技术本身,降低了课堂效率。与此同时,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存在地域分化,对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发达城市的应用率明显高于偏远地区和农村,受经济条件影响,不少地区缺乏对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客观条件,只能被迫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

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应用都需要一段磨合时间,将优点逐渐放大,缺陷逐渐改善。因此,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应用中,我们要看到它的两面性,既大力推广,发挥它的优势,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快速发展,又要看到它的局限性,采取相关措施,尽量避免局限性对于教学的影响,最终实现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绪光。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1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6

1.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具体了解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各种生活中存在的事实证明三个系统的存在意义。2.过程方法

三种系统的领域范围和具体举例说明解决肯掌握、通过各种的手段和方法去了解本节内容。

分析对比他们之间的差异与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空间领域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1.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原理和含义。2.为了解决学生的活题目,一定了解区域领域分别应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

这三种系统区域领域中越来越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同学们我们身边的生活例子来出发,前不久我们东边的那片草原被自然后,尤其是夜晚都村名们没有发现时,但是我们的消防官兵们已经在半夜灭火,消防官兵根本看不到那草原自然的结果,但是他们为什么能够半夜能发现,并且及时灭火。别说其他的村名都既然没有发现。到底为什么?甚至消防官兵们第二天也指出草原受害的面积以及受损程度。

【讲授】地理信息技术

一、地理信息技术 概念:地理信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的总称 包括: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讲授】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疫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讲授】遥感

概念:是例如人们在航天器,例如人造卫星上利用的一种一定的技术装备。【讲授】1.遥感

遥感的装置:(传感器)——遥感的装置。

作用:传感器在航空和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地面物体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的,传送到地面接受站。

遥感主要的环节:目标物——(物体反射或辐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和传输信息)——遥感地面系统(接受信息、处理,分析信息)【讲授】2.全球定位系统 概念: 定位和导航功能。作用: 找位置,找路况等信息。

特征: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讲授】3.地理信息系统 概念:计算机软件和硬件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7

一、信息技术在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必要性分析

1、符合职业学校教学特点

职业院校以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确立过程中以企业生产实际所需的关键技能为主。这一点即有别与初高中以思维训练为主, 也有别于本科院校以理论研究为主的学习目标。技能是一种熟能生巧的体力活动, 必须亲自学习, 并坚持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而一旦停止练习, 技能将很快变得生疏。能力是在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又成为顺利地掌握技能的重要条件。

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何向学生展示技能是多年来职业学校面临的重要难题。板书讲解是纸上谈兵即枯燥无味又不能深入透彻;在企业工作环境中讲解耗时耗力、需要企业提供真实环境, 不易达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形象、透彻、简单、快捷的展示技能。是职业学校教学的必然需要。例如在机制制造、汽车维修等专业许多实物拿入课堂不方便不现实, 但是通过信息技术展示会更加直观, 有利接受。

2、符合学情特点

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 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以下优势特点:职业学校学生一般动手能力强, 形象思维比较发达, 而且兴趣广泛, 精力充沛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与展示欲望。

但他们在学习上也同时存在以下劣势:第一, 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 逻辑思维能力不强, 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力和理解力不高。第二, 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 也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 课后不愿意再去看书、思考问题。第三, 学习兴趣不高, 缺乏明确的目的性。第四, 学习方法欠缺, 不少学生从不考虑学习方法, 学习没有计划性, 不考虑学科之间的关联性, 对知识系统缺乏整合, 课后留下的只有零散乱杂的、孤立的知识点, 基本上是被动上课、课后也以完成作业为目标, 很少涉及预习、学习、复习的过程。

基于此, 传统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课程教学有效性低的情况。如果能够引入信息技术, 则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对学生具有更高的吸引力, 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在课堂中以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 也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外网环境, 使学生通过上网查询搜集相关信息, 提高专业技能。

二、信息技术在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功能研究

信息技术在职业学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与功能是多方面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教学有效性, 学生受益

恰到好处的信息技术可以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 减少了课堂写版书、写习题的时间, 使课堂信息量增大。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展示, 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式更活泼、对学生具有更高的吸引力, 极大地提高教学有效性, 学生受益。

2、能够促使教师继续学习, 教师受益。

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是迅猛的, 我们作为教师, 要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除了常说的观念更新外, 更主要的是知识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知识获取的环节, 基于应用的知识获取效率是高效的, 即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进步, 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三、信息技术在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常见误区

信息技术在与在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应用时, 存在误区并不奇怪, 关键在于要认真去思考如何走出误区。一般而言, 存在如下误区:

1、用信息技术代替过去的黑板来使用。

有了信息技术, 用白幕代替了黑板, 也就是说, 不论什么信息, 都通过电脑屏幕展示出来。这样不仅投入大成本高, 效果未必好。这是因为屏幕展示太快, 而黑板书写有教师的肢体语言, 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2、脱离学生实际地投放信息量。

由于用上信息技术, 可以快速地搜索到、编辑好与教学相关的信息, 作为教师往往认为这些信息很好而且不难, 特别是经过几遍准备更加觉得简单因此高估学生实际水平, 盲目投放信息, 造成学生无法接受, 影响教学效率。

3、拿来就用, 盲目堆砌。

由于信息时代, 互联网上资料非常多, 它既是信息爆炸时代, 也是信息垃圾时代。什么可用什么无用, 什么可不用, 什么不可用, 教师没有清醒认识, 拿来就用, 生拉硬扯, 或者盲目堆砌, 信息投放不合时宜, 结果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四、小结

总之, 信息技术在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会很好地提高教学有效性, 但要适时、适当、适量, 才适宜。

参考文献

[1]刘珍芳, 对高职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思考[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12

[2]覃其兴, 谈职业院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05

[3]聂影, 信息化时代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 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1-01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8

关键词: 娱教技术 中学信息技术 应用策略

在当前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模式也将随之进行相应的优化和创新。在中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偏向于基础性课程学习,对于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重视程度较为欠缺,应用娱教技术将日常生活实践与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结合,有利于提高中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热忱及学习兴趣,最终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一、娱教技术的相关概念

娱教技术实质上是指通过娱乐和教育两者的有效结合促进教育目标的更好实现。该理论基于人性论和认知论双重层面的融合概念,它的提出经历了一个争议的过程,但最终确定了娱教技术及相关的思想理论。娱教技术应用至教学范畴是指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和快乐地接受知识学习的创新模式,本质目的在于寓教于乐,将专业知识教育和日常实践经验进行针对性的结合,将日常实践经验中的乐趣应用至相对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避免传统知识教育的教条感,以人性化的教学技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当代社会信息化和数字化程度愈加深化。无论是在人们的生活或工作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都极其广泛,因此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在校园教育阶段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极强,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有一定要求,涵盖大众活动的一般性技术和专门化研究的专业性技术。传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偏重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授型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较为系统地进行知识教学,但在课堂教学中易出现枯燥感,不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因此应用娱教技术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之中,能基于信息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主体性作用,将课程理论知识教学与日常生活实践场景有效结合,创设富有趣味性的体验情境,帮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掌握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和开放性的创新思维。

二、应用娱教技术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趣味性的学习情境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应用娱教技术为学生创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鼓励学生将日常生活场景应用至信息技术教学中,增强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如在多媒体素材制作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融入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包括部分动漫题材,影视剧题材或游戏题材等日常生活娱乐性内容,同时可以包括学生自身的兴趣特长所在,如绘画、音乐等内容。教师可以适当鼓励学生将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原始素材,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进行专业选取和剪辑,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从而制作出富有极强个性化的多媒体作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娱教技术的应用,学生可以享受到更加轻松的学习氛围,同时能增强专业理论知识和日常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锻炼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应用游戏向的学习软件

应用娱教技术至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其中游戏向学习软件的应用可以称得上是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往往更加偏重基础性教学,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较为缺乏,因此课程内容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强。应用游戏向的学习软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关注程度,增强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参与积极性,避免产生厌倦感和枯燥感。如针对掌握汉字输入方法的教学内容,如果单纯地进行重复性的键盘练习,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疲乏感。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入游戏向的打字软件,为学生营造有趣的打字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游戏的同时进行打字练习,学到汉字输入的技巧,增强汉字输入的熟练程度。应用游戏向的学习软件,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兴趣教学的优势,同时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引入激励性的竞争机制

中学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偏重于基础性而非复杂的专业化教学,知识拓展程度并不高。在实现基础性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激励性的竞争机制,应用娱教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适当的游戏内容,以趣味性的游戏内容带入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加以适当的激励性手段,鼓励学生群体进行良性竞争学习,增加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动力。应用娱教技术至课堂教学过程,一方面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寓教于乐,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四)构建合作性的教学小组

在中学阶段,倡导协作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通过学习项目的协作完成,能极强锻炼小组成员的思维意识和动手能力。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用娱教技术来构建合作性的教学小组,教师可按照教学目标设置教学任务,将学生分成水平相近的学习小组,由小组成员自行制定任务目标,进行小组成员任务分配,确定具体实施步骤,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当学习小组出现实施困难和障碍时及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在各小组任务完成之后,进行小组间的经验交流和教训总结。应用娱教技术构建协作学习小组,可以在增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在中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作为基础性课程学习,较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倦怠感。因此教师可适当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应用娱教技术至教学实践活动中,利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青.娱教技术视野下中学《信息技术》“三课一体”教学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黄忠云.娱教技术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14,03:145.

[3]王珊.娱教技术及其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5,17:29-30.

[4]朱蓉.娱教技术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5,21:78.

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9

武陟县小董乡第一初级中学 孙小琴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教学课堂,它为我们的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改革中作了一些尝试,传统的作文教学以讲范文、讲题材为主,学生往往是闷头坐,无从下手,勉强写出来,也是千篇一律,索然无味。而信息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大大改善了这一现象。首先,实现了作文教学过程的可视性,互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实现了不分城乡资源共享,为新课改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可视性 互动性 资源共享 个性发展

[作者简介] 孙小琴,武陟县小董乡第一初级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教学课堂,它为我们的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

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改革中作了一些尝试,传统的作文教学以讲范文、讲题材为主,学生往往是闷头坐,无从下手,勉强写出来,也是千篇一律,索然无味。而信息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大大改善了这一现象。

首先,实现了作文教学过程的可视性。

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图象及声音信息,因此,作文教学由抽象的说教到情景直观,由内容的枯燥乏味到生动有趣,这些多媒体的课件制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作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写作水平,使教者与学者受益匪浅,特别是在写游记、参观、访问记和说明文时,更显出网络教学可视性的重要。例如:在写习作“筷子”时,我们运用网络点击到“筷子”趣谈我们知道,从古代的筷子迄今为止有600多种,从商朝的铜筷、春秋的铁筷、玉筷直至我们今天用的竹筷和木筷,以及在筷子发展过程中的趣事,还有筷子的数字功能和民族特色,从而,学生受到启发,一篇说明文孕育而生。

还有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网络在线各种动物、植物的形态、活动、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使同学们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对它们进行归类总结,即兴写作,既提高了写作水平,又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素材,总之,在不同的习作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软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取不同的观察方法,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第二,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的互动性提供了条件。

学生以观察、收集、阅读的基础上列出了写作大纲,然后把自己的习作提纲向全班同学共享,达到了每个学生都积极思维,主动参与,相互评议的目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爱,自由的在网络中选择作品,点评、互评,基于这种评议,使全班学生都能在不同的时刻有选择性的看到自己想看的作文,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评议和修改。例如:近几年兴起的话题作文,因为它不象命题作文那样,有许多条条框框,因此,命题者只需要给出一定范围,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一范围去选材,文章体裁不限,选材宽泛,给学生以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网络的优势在这一文体中更发挥它最显著的作用。由于最近气候的变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们就环保写一篇习作,(话题设计)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没有理由不珍爱它、保护它,目前,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观注。请以环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思路点拨)可以写成记叙文,叙述你和周围人保护自然环境的一件事情;也可写成议论文,论述保护自然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还可以写成说明文,介绍地球上或我们国家目前自然环境的现状、前景等,无论采取哪一种文体,都不能脱离保护环境这一中心写作议题。同学们点击了各自喜爱的网站,网页上出现了很多内容,大到世界各国采用的保护自然的措施,小到日常生活的各种小事,其中一个同学点击了世界自然基金会这个网站,詹姆斯李普给我们讲述了他是如何从自己做起,来保护环境的,并且给我们分析指出,地面的升温与海洋的升温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享受海鲜、美味的同时,我们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我们吃什么、用什么、怎样做,关系了全球的环境,如果人人都有从我做起,世界环境、中国环境、周边的环境一定会得到改善,我们保护了环境,实质上保护了我们人类自己,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选择各自的文体,进入了作文的构思状态,关于以环境为话题的习作写出来了,内容丰富多采、生动有趣、切合实际、入木三分,从作文上看,同学们不仅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还写出了自己应该怎么做,然后又把各自的作文呈现在电脑上欣赏、评议,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收到了与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第三:信息技术运用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实现了资源共享。

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而知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积累,在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中,只有几个优秀的学生能达到,而在网络教室中,有大量的与当前课文紧密配合的阅读材料、课件,网络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频、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观的需要,更好的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的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的去学习、阅读,这样,由教师强迫阅读变成了学生的主动阅读,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很快提升,而信息技术又为学生的大量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进了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素养。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大阅读的信息量,充分的开了阅读资源。大量的信息刺激了学习主体,学习容量增加,信息量加大,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获 取了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有利于知识积累,这样作文由没什么可写,到有了用不完的资源,写出了极好的文章,得到了资源共享。信息技术使学生走进了情景,体验了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内容,品味语言文学,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写作的乐趣。

第四:信息技术在作文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以学生为主体,发展个性的特点。

通过在老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自列作文提纲,相互评议,充分发挥了每位学生自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作文教学模式,把原来枯燥无味的作文课上的津津有味,学生乐此不疲,深化了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现代素质,为学生发展个性提供了崭新的天地,我在教学实践中,更是深切的体会到现代信息教育不仅极大的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以课本知识、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改善了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建立起以教师传授和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的现代教育体系,而且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满足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了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无法得到的知识表达及传递效果,例如:前边我们所谈到的环保习作的写作过程,是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能学会老师交给的作文知识,而且懂得怎样去获取知识,日积月累,学生自主学习的风气一旦养成,那么,不仅作文的写作水平会飞速提高,其他学科的成绩也会大幅度提高,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上一篇:寝室床单不叠检讨书下一篇:高青县交通运输局百日安全集中整治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