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024-10-15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共9篇)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1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也不断的发展与深入,教育教学领域也不例外。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一、现代教育需要信息技术。

众所周知,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信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对社会各个部门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到生存与发展。例如,一个企业没有信息,就如同一个瞎子、聋子,不能对市场需求等信息作出反映,导致竞争失败,甚至被淘汰。另外,最重要的是有了大量的信息我们该如何去处理,如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决策失误。

什么是“信息处理”?它对教育教学有什么影响呢?信息处理就是指为了准确、高效的完成某项任务,对各类相关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要包括明确任务目标,分析问题与需求,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制订方案,优化等环节。这是一种科学的系统化、工程化的思想方法,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符合一般事物发展规律的。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或教学部门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分析学生个人或社会环境等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并制订出教师个人的教学方案或教学部门的总体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问题是我们所身处的这个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我们面临的学生个性更加突出,并趋于多元化,以前或许开个会,领导传达一下,大家讨论一下就可以解决。

“信息处理”的问题,现在明显落伍了,无法完全处理更加复杂的各类信息。因此尤显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信息技术就是利用各种先进的方法、设备、制度、人员等参与信息处理全过程的一门技术——即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它使得信息处理更加合理和高效,因此现代教育离不开信息技术。

二、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使其在现代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在有种观念认为计算机技术就是信息技术,把两者等同起来,我觉得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后者是前者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从前者中分离出来的,专门研究利用计算机等先进设备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利用。纯粹的计算机在不确定因素较少,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对大规模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并制订方案的效率较高,也就是说在条件较稳定的情况下,它对信息处理中的实施阶段参与度较高,有较大的帮助。

换句话说,它的优势是“计算、操作”,而非“分析、思考”。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科学,它不仅是一门可操作的技术,正如前面讲到的,它更是一种在逻辑上科学的、严密的思想方法,是符合社会实践活动一般规律的,不是只研究某环节或阶段的技术,是一门完整的过程技术。它除了要有先进的设备,更要有合理的方法、正确的制度、优秀的人员协调发展。这种范例在我们教育部门还是很多的,现在绝大多数的学校配备了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等先进设备,可由于管理制度的欠缺,使用的紊乱,以及没有合适的人员操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充其量作为“打字机”和收发通知的工具。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内在规律,扬长避短,使其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劳技课程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的思想方法在根本上与劳技教学规律与劳技课程新标准中的功能、内涵是一致的。二期课改中劳技学科的功能定位从原来的劳动教育逐渐向技术教育转变,重制作,强调设计和手脑互动,强调参与技术全过程的实践,能根据问题需求,去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形成方案,并在制作过程中加以改进。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应摆脱原先“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摆脱那种老师怎么做,学生跟着怎么做,依瓢画葫芦的教学方式。“参与技术全过程的实践”详细的说就是,让学生参与从接受特定的任务和目标开始,经过明确需求,信息收集处理,直至方案形成并优化的整个技术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某个环节,例如只参与产品制造等。

由此可见,技术过程就是从实际应用出发,对各类情况和信息进行处理后,得到较佳方案的过程。与我先前讲到信息处理过程是一致的,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质量、效益等意识正是信息技术所追求的,是符合信息技术科学规律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无论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还是教学目标都不能把它割裂开来,不应该重应用,轻过程,而应利用其优势,合理的与教学结合起来,是我们真正“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

四、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

二期课改中提出了将信息教学与劳技教育整合起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劳技教学之间的关系。下面就上教版的高一(上)《劳动技术》试验本的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据我所知,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做出美观的图样和方案结果,过分重视计算机具体软件的操作技能的教学,忽视其它环节的教学。这样做的缺陷就是使学生误认为设计就是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制作一个方案和图样就可以了,这明显是违背设计的科学规律和生产实践的规律的。事实上设计过程中最具普遍性的是明确任务、目标以及分析问题、需求,这是整个设计过程的方向和目标,设计工作必须围绕这个来进行。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是任务最为繁复和重要的阶段,如这个阶段出现了偏差,或问题没有明确解决的话,会造成后期的信息处理,方案设计等环节出现偏差,从而造成各种资源的巨大浪费,我们应充分的加以重视。

例如:教学中,我们可在课堂上提出任务与目标,比如让学生设计一个能体现当代中学生精神面貌的招贴广告等,接下来不要急于用计算机去制作方案,而应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隐藏在这个目标背后的问题,以及解决此问题所要的机会与需求,因为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因而更能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个性,调动其积极性。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当代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与前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而有的认为:当代中学生期望能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过多的约束学生的思维,不要把条条框框定死,而应充分的理解他们的想法,而且尽力使他们可能有些朦胧的、并不完全清晰的思路更加完整和明确,加以引导和鼓励,使其更有兴趣和信心,在这个目标和需求的基础上,开展下一阶段的设计工作。

在信息处理(搜集、分析、加工)阶段,有条件的话,应提供多种途径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目标需求去搜集信息,例如市场调查,网络查询,查阅图文资料等等,然后对所得信息要“去伪存真”,即要分析整理,因为有些信息对实现目标是有用的,而有些则是看似有用,实则分散目标与注意力的,这些都是应该在教学中对学生指明的。

下面就是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也就是运用各种工具把各类信息、材料根据自己的设计意图进一步加工,得出较优方案。这时,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就可以大显其能了,把自己的意图明确、高效的表达出来,因而,在此时我们应充分重视对计算机的教学,并有所侧重,如学生的目标是广告设计,我们可着重“Photoshop”等平面设计软件的教学。

最后,强调一点,设计图样出来了,并不意味着设计工作完成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优化”,这也是教学中比较容易疏忽的。每个人最难看清楚的就是自己,因而一下子要挑出自己成果的毛病也不太容易,我觉得教师讲评是一个方法,但有时教师很难完全用学生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造成学生较难接受或相互沟通困难。学生小组讨论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较接近,很容易沟通,而且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又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学应从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在教授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过程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真正了解到技术的全过程,并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充分展示、发展其个性,而且培养安全、效益、合作等意识。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现在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许多教师局限于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写写漂亮的教案,或是上课时“多媒体”教案的演示。对于这个问题,我曾听一位学校领导这样说道:在教学中,不能纯粹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多媒体”的应用应着眼于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和不能达到的领域……真是一语中的。一枝笔,一张纸同样也可以写出精彩的教案;没有“多媒体”,许多老师不是照样上出有内容、有深度的课,不要把“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停留在那些表面上“花哨”的事情上,要用其长,而非取其短。前面提到,计算机等“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在于——处理大规模规范的信息的效率较高,还有在Internet高度发达的今天,获取信息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它的缺点同样明显——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较慢。而在课堂上我们面临的是许多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和需求可能每时每刻都是不同的,计算机无法象人脑那样及时做出回应,尺也有所短,计算机不是万能的,要不然还要老师干吗?

那么我们应怎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处理设备为教学服务呢?前些日子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是上海市郊有一位教师一次无意的将自己的e—mail地址告诉学生,刚开始时该学生将一篇未及时完成的作文通过e—mail交给老师,这位老师认真的批改并在网络上与该生交流,逐渐这件事在学生们中间流传开来,更多的学生与这位老师在网络上交流,将自己的作文,将其它作业和其它不是作业的文章,甚至于思想情况在网上与其交流,这位老师都仔细认真做出回答,并且了解了许多在课堂上、学校中不一定掌握的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这件事给我的启发很大,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涉及的面很广,对它的使用不要拘泥于课堂上,况且这也非它的所长,比如说,我们可利用高度发达的Internet能更及时的获取教学信息,参与更广泛的教学交流,使自身学识的发展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还可在教学管理上发挥其优势,例如利用数据库建立学生档案等,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信息迅速高效的特点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测算、分析,得到一些理性的数据,作为教学实施的参考之一。还可以利用网络加强于学生的、家长的联系,解决一些可能面对面难以了解的问题,等等。

或许以上想法还不太成熟,总之,信息技术涉及的、可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因此它也作为教学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我们不要局限在某一方面使用,要在多环节利用,使它真正的发挥优势,提高教学效率,为教学服务。

最后,我想无论是学生学习、使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还是老师学习、使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目的只有一个:使自身的发展能跟上和融入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为了这个目标,让我们努力去研究这门技术真正的用途、内涵,用好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2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1. 多媒体课件能生动形象地模拟化学的微观世界

宏观的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如分子、原子, 而原子又是由质子、电子、中子构成的。它们小到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同学们理解起来很困难。特别是物质的微观结构, 如氯化钠、氯化铯、金刚石和石墨等的晶体结构, 甲烷的三维立体结构, 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等。运用多媒体动画制作成球棍模型后就会立体、直观、一目了然, 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的理解;另外, 化学键的断裂、旋转和新键的形成, 也可制作成动画。这些使得学生可以从动画中深刻体会到微观世界的奥妙, 形象地构建起自己对微观世界的认知结构, 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多媒体课件能生动形象地模拟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通过实验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物质变化的规律, 所以化学课堂上演示实验必不可少。但是教师在前面演示实验也有很多不足, 例如细微的现象同学们很难看到, 特别是后面的学生几乎看不到任何现象。为了照顾后面的学生老师还要拿着仪器绕教室一周, 观察效果不好, 又浪费时间, 课堂效率低下。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事先将实验过程及现象制作成多媒体教程, 然后在课程上进行仿真演示, 即可将实验步骤、要点及结论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对那些危险性较大的实验、污染较严重的实验和对身体有害的实验, 也可用动画模拟, 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安全环保。

3. 应用实物投影仪优化教学效果

用课件再现化学实验过程虽然直观但是也有缺陷。通过实验同学们不仅要获得视觉、听觉的信息, 还要获得嗅觉、触觉的信息, 对于这一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是难以做到的, 这时实物投影仪就可以大显神通了。将这些实验在实物投影仪下完成, 演示在大屏幕上, 既可以给学生视觉的刺激也能使学生亲身感受触觉和嗅觉的刺激, 优化了实验效果。

4. 在课件中播放录像, 让学生感同身受

在实际化工生产的教学中, 如合成氨工业, 接触法制硫酸等, 这些内容的学习最好带学生去实地参观,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才是理想的。但实际条件的限制使上述做法往往难以实现, 而枯燥的说教学生又提不起兴趣, 对于工业流程、生产设备等, 学生摸不着头脑, 只能死记硬背, 效果当然不好。而如果将有关内容摄制成录像或从互联网上搜集相关内容, 穿插在课件当中, 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感性认识, 使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感同身受,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局限性

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固然优点很多, 但多媒体课件都是事先编好的, 所以灵活性和交互性很差, 如果盲目应用, 必然会走进误区。如果一堂课上教师只是播放提前准备好的课件, 学生则把注意力放在不断变化的屏幕上, 忽视甚至来不及分析重要的知识点, 课堂上没有活泼生动的气氛, 更没有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那实际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 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手段并不是可取的好方法, 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 用课件模拟实验代替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性实验也有很大局限性。我们知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 还要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掌握知识的方法的培养, 计算机辅助教学虽然能以其强大的功能为化学实验注入生机和活力,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但却无法达到实际动手操作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的模拟实验是无法让学生经历实验的真实“过程”的, 从这一方面讲, 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作用不大的。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3

【关键词】体育课堂;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一般情况下,对于公共课程中的体育课堂教学,是指以学生学习身体健康知识、运动技术、心理健康为主要教学内容,为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师生间进行的一系列的互动教学活动。随着我国全面进入信息技术普及时代,将信息技术引入体育课堂教学,可以更好地构建体育课堂。

一、有效整合网络信息资源

我国进入云时代以来,网络信息传递更新速度飞快,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便利。体育学科的发展十分迅速,体育活动的规则的实时变化,所以体育教学也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通过网络,可以有效的丰富体育教学资源,立体的传递最新的体育文化,使得原本仅限于围绕教材内容的体育教学生动活泼起来。教师应将网络中的体育信息资源有效整合,科学合理的筛选加工,将其融入教学设计当中。

二、巧用多教学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多媒体教学技术包括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两大部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黑板、粉笔等多为传统媒体;常见的电视、投影仪、计算机等为现代媒体技术。无论是训练课还是理论课程,无论是室内教学还是室外教学,都可以使用。

(一)目标动作展示

以常见的篮球课程为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篮球教学动作示范,由于篮球运动的特性,篮球运动动作的示范,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教学示范过程,通常情况下是一个快速事件,有时学生可能根本没有反应过来,这个动作就已经完成了。但是如果教师将速度放慢,进行分解动作示范,这时又往往影响动作的完整性。通常情况下,教师就会使用反复教学的方法,但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影响教学进度。面对难度系数较高的动作,或者是动作速度比较快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例如:进行三步上篮的教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收集全美男篮职业联赛经典三步上篮视频,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拍摄示范动作的方式,利用多媒体信息的相关技术,多示范动作进行分解,将其制作成课件,在课程中进行动作展示。由于视频或者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可反复进行播放,将教学目标动作,立体化全方位的展示,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快速开展。

(二)创设情境氛围

在公共课体育课堂教学中,通常将男女生进行分开教学,这里以女生体育课为例。近年来,在保证完成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女生体育课堂教学趋势呈现多元化发展,特别是加入形体课程教学之后,这种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除传统的形体训练之外,更是将瑜伽、体育舞蹈、健美操等大面积的引入课堂教学,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巧妙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创设。训练课为主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准备活动是每一节必须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就可以将准备活动加以利用,编排不同的准备活动,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音乐效果,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自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就进入教学所需的情境。如本节课是需要比较大的运动量,准备活动就中音乐的选择,最好以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主;如本节课需要的运动量适中,在音乐选择相对也要做出调整。如体育课为室内课程,有条件使用多媒体教学器材,教学情境创设可以更为丰富。

(三)动画展示

利用多种动画制作技术,进行体育动画的制作,将动画与课程相结合。常用教学动画制作软件有:Flash和Authorware。由于体育理论课程部分,经常涉及到很多抽象的体育理论,教师将其转化为生动的动画,进行播放。例如体育历史一类的理论知识,可以使用动画将理论立体呈现,适当加入动画元素,调节严肃气氛。

三、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件制作

课件的设计制作,必须先明确选题后才能进行整体的制作。教师在对课件制作中,应考虑课件使用次数、范围、效果等因素,是否符合教学目标,能否通过教学课件的使用达到教学效果。课件的制作可依托系统论,针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科学制作。课件必须突出选题,要达到主次分明,规避课件形式化。建立教研室分工合作制作体系,有效整合全体体育教师的资源,进行课件制作的优化重组,完成教科资源的有效共享。

(二)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

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方法而独立存在。常见的传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严肃生硬,但是对于讲授内容不同,往往传统教学在还是有其优势存在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学智慧的结晶,应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完美融合,创建传统教学和信息技术共存的平衡课堂。

(三)强调师生沟通

新时期,我国的教育界的主流声音是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进入体育课堂之后,开始面临的问题。过多的信息技术充斥课堂教学,会渐渐的淡化学生同教师之间的联系。将课堂中,教师必须通过学生的语言反馈、形体语言反馈等,观察了解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的基础,就是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试问作为教师和自己的学生都沟通甚少,又能通过怎样的途径的去了解呢?教师可以在网络中建立教学中心点,例如建立微博、聊天群、主页等,迎合新时期学生的兴趣,规避不良沟通带来的问题,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联系,对学生进行指导。无论课上课下,都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重视。

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学中是必然的趋势,每一位体育教师,应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将体育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程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永玲.多媒体技术教学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03)

[2]孙敦武.信息技术与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J].林区教学,2010(10)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4

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协作式学习。

(一)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而信息技术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融为一体,将抽象的叙述变为有形的实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小学生天真、稚气,好奇心强, 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课件,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二)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迷人的动画,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可根据习作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学生平时不易看到的内容呈现在眼前,以生动的图、文、声、像拨动孩子们的心弦,然后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抓住特点,观察事物,效果很好,也可以将特定的镜头缓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复,强化学生的观察训练。教学时,指导学生随着图像的播放,按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进行细致地观察,学生有序地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并展开联想。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的题材,促使他们现表象,逐步使学生克服了“望题生畏”的心理现象,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激动的状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把收集的零散素材通过生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一篇习作语言的运用与表达的精彩与否也是形成好习作的关键。我们可以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写出通顺优美的语言。如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让学生对着画面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学生在说时往往是语言不连贯,这时我们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纠正补充,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这样学生就会很快形成较为连贯的语言。

(四)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我多次适时地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替代教师的范读,让学生跟着试读、复读、跟读,收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我在教学人教版第六册《荷花》一文时,利用课件中的课文朗读录音,再配以精美的课文图片,同时出现文字,这样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反复让学生听读,跟读,比读,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

(五)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教学时空,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引发争论,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学生对更赢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我设计了一幅动画,并录制了拉弓声和大雁嘶鸣声。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推测:听到大雁叫声悲惨,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拉弓振动传声,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通过声像并茂的课件演示,难点突破了。电化教学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二、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优化了语文教学过程,同时也较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它必将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产生了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

1、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另一方面,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实也同时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认识这个世界。比如,《动物过冬》、《蟋蟀的住宅》等讲的是动物的世界;《植物妈妈》讲的是种子的传播;《黄河象》、《琥珀》讲的是化石的形成;《蝙蝠和雷达》讲的是仿生学,《黄河是怎样变成的》讲的是环境的保护;《将相和》、《草船借箭》、《田忌赛马》讲的是历史故事。正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就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比如《鲸》一课,在鲸的种类中介绍了鲸分成须鲸和齿鲸,但是具体哪些鲸属于须鲸,哪些鲸属于齿鲸,课文只字未提。这些鲸各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有什么区别,我们也无从知晓。课文只提到“虎鲸”,它属于哪一类却没有说。教师在备课时通过信息网就可以查到大量的关于鲸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你还知道哪些鲸是属于哪一类的?”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在网上查到蓝鲸、虎鲸等图片资料,并通过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它是哪一类鲸,有什么特点。

2、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了语文教学过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重难点,训练思维。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一课,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脚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这篇文章的第三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用实物投影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投影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加强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感,渗透美育。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那鲜活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恰到好处的色彩运用,确实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难忘的印象,有时甚至能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

3、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了学生主体性

课堂不是教师演讲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指导、点拨,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课前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国石拱桥有许多,但文中为何只选赵州桥与卢沟桥?在教师引导下,课余同学们各显神通,利用网络资源找到了大量图文并茂的石拱桥,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段段精彩的文字诠释,令学生对中国石拱桥,乃至中国桥文化,有了深入了解,甚至学到了书上未有的知识,丰富了知识面,真是其乐无穷。

(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是我们大家都不能否认的,它极大地拓宽了小学语文教学 的空间,优化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与此同时也较好地发挥了学生 的主体性。但是,通过实际教学的考察,我们发现现代信息技术在 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并非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理想,仍然存在着 很多的问题。

1、多媒体的小学语文教学形式比较呆板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 教学的时候已经脱开了粉笔和黑板,甚至有部分的教师上课,不论 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也不管合适不合适,动不动就用多媒体,但 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然有 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我们也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该用的时候才应该用,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将信息技术拒之门外,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对的,不科学的,我们应对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从而开创语文教育崭新的局面。

2、多媒体的展现形式比较单一

很多教师在做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地反映出多媒体 制作的实质,只是简单的媒体运作,即幻灯片的表现形式。现代信 息技术的独特优势比如生动、形象的特点就发挥不出来,再加上教 学课堂上缺乏必要的教学互动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机制就非常难得调动起来,学习的兴趣也很难 得到很好的培养,更谈不上怎样的主动地去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结果使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得到发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多媒体演示来完全代替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及灵活驾驭课堂的机智,更加重视学生的体验,学生的感受。

三、信息技术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效途径

(一)辅助教学不能主导教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二)辅助学习但是不能完全替代其它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可以及时迅速地拓展教师的教学方式,开始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对于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不能忽视的作用,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全方面素质。不过教师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和互联网教学,任何教学工具都有它的使用性。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该得到肯定,但是教师要从内心清楚其利其弊,扬长避短,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

(三)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转变。作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信息素养,摆好主体与主导的位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提高其实效,推进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在关心、关注和参与新一轮课改的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才能走出认识和操作的误区,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更多地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应该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作用在课程标准当中强调,学生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就明确要求教师需要把整个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分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讲解,更需要让学生自己去读教材,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地让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进而提高学习小学语文的效率。运用信息技术创建教学情境,就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这种主动性。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5

信息技术与基础课程的整合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正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以计算机、通讯、软件为主要内容的信息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教学方式的改革,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步入了语文教学的课堂,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带来了阅读方式、写作方式的变革。下面就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结合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正确有效的实现“整合”。

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中,主体是语文课程,而非是信息技术,所以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教师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为语文课程的展开而服务,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达到在课堂上使用信息的目的。语文课学习的主体内容就是字词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而不是信息技术的教学。语文教师应以语文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声、光、色结合起来,知识的信息通过人的种种感官接受,产生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通过录音范读,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堂小结对展示知识框架,让学生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优化教学过程。而且科学合理的应用于日常课堂教学,能使每一堂课如虎添翼,真正取得事半功倍、以一当百的成效。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我第一次利用多媒体讲授语文课时,我惊喜的发现:原来想象中的“高质量”的课堂离我并不遥远,是知识的生动、形象、逼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想而知,课堂效果将会较从前有怎样的提高。于是,我的语文课堂中又走进了一位新助手,学生有多了位新朋友——多媒体。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图文并茂,生动并存的特征,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从而增添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艺术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源,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一种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对某一事物有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在大脑皮层中会产生一个兴奋中心,外界对他的多种感官同时刺激,而且刺激越强烈,学生的注意力愈集中,感知愈深刻,愈有利于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生认识客观世界。因此利用多媒体声像系统的多彩画面和美妙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学”为“我要学”。

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师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生动的反映客观事物,可以在形象的虚实、动静、快慢、远近、抽象与具体之间转换,不受时空限制,寓教于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供前提。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感知语言,培养语感。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强调抽象思维而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发展。这就造成了语文课上的“老师讲学生听”。如何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能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呢?如何才能使学生意会到语言文字的“味道”呢?如何才能最终提高他们驾御语言的能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呢?在教学实践中,本人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训练语感,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语感的训练不能凭教师的三言两语,而是要以形象思维理论为依据,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形象思维是一种以表象为材料进行的思维,它具有形象性、整体性、直觉性和富有情绪色彩等特点。而我们的阅读教学正是要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把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在头脑中活动起来,甚至在此基础上想象出超乎语言本身的事物时,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词、句有具体的感受,产生语言的形象感,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可见语感的训练关键在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现代教育技术的恰当运用,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对语言文学的感悟,其核心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美感,渗透美育。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的形象反映,感受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把语文课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录象、投影、计算机展现出来,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直至使学生拥有鉴赏美的大脑和创造美的双手。因为通过审美感知,可以引起学生心态的系列变化。或爱、或憎、或欢快、或沉闷,这些情感色彩的印记,在触动学生理智、改善认知行为上具有微妙的功能。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启发想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躯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要把学生培养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一代新人,在教学中即要发展智力又要发展能力。利用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知识直观化,把学生很难用形象去感知的内容充分的展现出来,时时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对学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尽管课文将云的特点详细介绍了,但一篇文章中介绍十几中云彩,学生难于接受,而且对于云的变化也很难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各种云的彩图展示给学生,在默读课文基础上,根据图画说出各种云的不同之处。还可放一段录象:晴朗的天空,白云朵朵;暴雨来临时,阴云密布„„直观形象,加上比较,学生对云的识别能力大大增强。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师精心编制或采集的课件水平越高,学生在利用这些课件学习的时候,就越能充分发挥认知主体作用。他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基础或经计算机测试后提出的建议,自主的决定学习进程,甚至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策略。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高涨的学习兴趣和充分的主动参与,形成了优化的内部心理进程,与优化的外部刺激相互作用,就能使学生获得有效的认知。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语文是各学科之本,语文教师对此研究更是责无旁贷。我们应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去进行适时的教育,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把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树立“大语文”观,逐步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用心

爱心

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6

湖北南漳 霍效菊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教学 应用

内容摘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创设情境,解剖化学难点,优化化学实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化教学媒体已逐步进入了课堂。传统化学教学中的教学媒体如实物、图片、模型等,虽然形象、直观,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最大限度地、生动形象地以声、形、视听等手段,形象逼真地进行模拟,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了课堂容量,优化了教学过程,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是使人入胜的好途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愉悦的课堂情境、求知的课堂情境、成功的课堂情境,适时地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材料给学生多渠道的刺激,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表象和本质。用生动、具体的化学现象揭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变枯燥为生动,就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引起探索化学世界的好奇心,为积极主动地学好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在讲煅烧石灰石时,运用多媒体的缩影作用,把开发、煅烧石灰石、技术人员检验煅烧后生成物的成份以及于谦的名诗《吟石灰》,用图像、声音、文字,动态地展示整个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对煅烧、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有了深刻的理解,效果颇佳。再如教“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时,播放溶洞的视频文件,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地形成蕴有千姿百态钟乳石、石柱、石笋的溶洞的化学原理,学生为自己能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而兴奋,从而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解剖化学难点 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把静态图示转变为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使“教”与“学”变得易于开展。例如:初中化学原子这一节,重点、难点是让学生建立“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这一思想。这些内容很抽象,讲述时描述也很困难,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吃力。为了化解这一难点,在教学中可播放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氧气和金属汞这一实验的视频文件,再运用三维动画,生动、形象地模拟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成更小的氧粒子和汞粒子,这些粒子进行重新组合,每2个氧粒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许多多汞粒子聚集成金属汞,使学生看到放大了的原子世界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了学生的宏观视野,强化了直观效果,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地气氛中掌握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化学试验

初中化学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无法在课堂上直接演示,学生受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学起来比较抽象,学生既要理解课本中的文字说明,又要发挥想象力,有时也不易弄清楚反应原理。如工业制氧、石油炼制、合成橡胶、制造塑料;我国对沼气的开发利用;钢铁冶炼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软件可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每一步生产过程,在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在短时间内多角度多层面展示化学反应流程,使学生获得多纬信息。许多化学实验有毒、危险性强,污染严重,操作困难,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化学实验中一些错误操作,只能靠教师讲其错误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却不能用实际操作实验证明,否则会造成危险。使用Flash动画模拟这些特殊实验及这些错误操作,它可将步骤分解,放慢动作,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喧染气氛,学生看后印象深刻,加深对错误原因的理解。

四、应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的掌握包括三个阶段: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运用。这几个阶段是紧密相联的。为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从探究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入手,抓住制约学生化学学习发展的重要因素,发挥其优势,进而改进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化学课堂效率,达到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的。多媒体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教学量和知识量(在学生可接受的前提下)。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去调动信息资源,还可以将具有逻辑判断能力的交互式媒体与视听媒听结合起来,大大提高教学密度,而且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这必然会加快学习进程,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五、应用多媒体培养创新能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一条重要途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自觉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主体,教师则是指导、帮助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就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课教学中,对于问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能否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或者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以及问题“在泡沫灭火器中能否用碳酸钙代替碳酸钠?用稀盐酸代替浓盐酸?为什么?”等问题,老师先不予讲解,而是制成相应的教学软件先让学生动手在电脑中验证,并找出原因,最后学生再用药品实际验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又如在化学活动课中布置这样一道作业:学生分组用电脑绘制一份《化学报》,要求有刊头、有插图、有所学各项化学知识、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等,形式各异,内容不尽相同,格式不限,要求学生制好后打印出来。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既充分应用了电脑知识,如打字、排版、绘图等,又使自己的化学知识系列化,并形成自己的创见,教师再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发挥,创新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培养。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是为教学服务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应避免一些误区:⑴不能用多媒体的高“技术含量”掩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⑵不能滥用多媒体,忽略与学科的整合;⑶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而颠倒了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⑷不能用多媒体教学全代替化学实验教学;⑸更不能过分夸大多媒体的效果,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的重要意义在于充分而恰当应用它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和实践如何充分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使之与其他手段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才能体现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⑴刘知新《化学教学论》

⑵龚从荣、何浪 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7

一、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另一方面,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也同时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漫话小行星》《大自然的语言》《斜塔上的实验》《万紫千红的花》等文章包括了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正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 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所以,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备课时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 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增强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

二、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

1、运用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 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语文教学中,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 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 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 再现情境, 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 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如讲《变色龙》一课, 把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中关于变色龙的一段复制下来, 上课时放给学生看, 并请他们思考:变色龙的特征是什么?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变色的, 变色的目的是什么?待看完后便立即组织讨论。这样, 不仅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且且对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理解奥楚蔑洛夫的本质特征, 都有积极的意义。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突破重难点, 训练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 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 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 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 达到“启其所感, 导其所难”的目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达到开发学生智能, 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的目的。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激发美感, 渗透美育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 感受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 把语文课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录象、投影、计算机展现出来, 创设一定的意境, 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 陶冶其情操, 使学生拥有鉴赏美的大脑和创造美的双手。初中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优秀教材, 如《紫藤罗瀑布》《苏州园林》等展现自然美与人为景物之美的文章, 还有“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生动的语句, 诗情画意是一大特色。借助录音、录象、投影等多种教学媒体, 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 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大自然美景的壮观和大师们匠心独运的美妙, 再加上优美的乐曲, 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 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还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启发想象, 培养创造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 教学中, 充分挖掘教材因素, 经常进行想象训练,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想象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已存的, 但个人尚未感知过的事物的新形象, 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尚未有过, 还有待创造的事物的新形象, 所以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和内涵, 在课堂教学中, 恰当运用电教媒体, 结合教材内容, 凭借想象因素,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翱翔于想象的王国,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展创造力, 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三、小结

信息技术为我们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学生学习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只要我们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的内容, 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媒体, 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 灵活运用电教手段, 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 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 求得最佳“学”的效果。

摘要:本文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期望对今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有一些借鉴意义。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感染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乌申斯基:《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1]乌申斯基:《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邹明:《论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 《湖南教育》, 2001年12月。[2]邹明:《论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 《湖南教育》, 2001年12月。

[3]张馨:《现代技术教育的思考》, 《人民教育报》, 2003年12月5日第4版.[3]张馨:《现代技术教育的思考》, 《人民教育报》, 2003年12月5日第4版.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8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它已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实践证明,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具有互交功能的学习资源,设置全新的课堂情境,构建新的师生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设置全新的课堂情景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需要设置良好的课堂情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情景,这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缩短了认识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如《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课文描写的是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这对于北方孩子来说,从未见过、去过那里,很难想象文章所描述的情景,这里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和作者一同到“西双版纳”欣赏美丽的风光。信息技术的使用使课堂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情景,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地方,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过的景象。在这种情景下,学生认识事物就容易得多了。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兴趣的秘密何在》中写道:“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认知材料,可以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完全激发出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在《古诗两首》这一节课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将原本固定、刻板、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逼真、声音动听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调动听觉和视觉,越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学习障碍,体会到了诗中描述的情景,学生从接受到掌握到再运用这些知识的全过程都是在自发中进行的,他们不再感到新知识难以接受。相反,成功的喜悦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这使他们对知识本身的学习有更持久的兴趣,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人脑对感觉和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它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丰富内容,必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起到深远的影响。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出一些动态课件,较好地表现事物的内在关系和变化规律,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如《语言的魅力》一课,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是比较困难的,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制作两组课件进行对比,一组是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并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另一组则是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出现了一片漆黑的画面,这样的对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课文中“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的意思,更进一步体会到“春天来了,可是…”这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产生的魅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把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情境,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如在口语交际课《当有人敲门的时候》中,教者用录像分别创设了爸爸的同事来敲门、自己的同学来敲门、维修管道的工人来敲门和一个坏人来敲门的故事情景,引导学生:如果你就是那个小朋友,你会分别与他们怎样对话?与自己的同伴来表演一下如何与不同的来访者对话。这样的情景与现实生活非常接近,学生一下子就溶入对话情景之中,感到非常亲切、实在,从而体会与不同的对象对话时要注意好分寸,讲话要得体,要有礼有节。再如第十册基础训练3“听话、说话”,要求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学校。教师课前先按参观顺序从介绍校园角度拍成一段录像,然后让学生对着录像配解说词,学生争着拿着话筒煞有其事地介绍,俨然真的小导游。以上语言实践活动,由于恰到好处地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新的师生交流平台

在现代教学中,师生交流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它的功能已不只是停留在制作多媒體课件上,学生也不是课件的观看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环境。而通过网络这种形式的沟通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利用它可以构建新的师生交流平台,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近距离交流,可以使教师掌握到第一手的最真实的学生心理活动的状况,它必然能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防止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改变这一切的有效手段就是实现时时沟通,网络为实现时时沟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一点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学习《鸟岛》一课时,可以建立“青海湖鸟岛”、“鸟岛”两个主题学习网站,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满怀热情地展开学习。“青海湖鸟岛”主题网站是一个关于青海湖鸟岛的知识平台,学生通过这一情境,可以了解到鸟岛的各个方面知识,还可以通过留言板交流网站上没有的知识。“鸟岛”主题网站是一个课文内容的学习平台,这个网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通过这里学生可以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师生之间可以利用留言板交流信息。基于这两个网站,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就能够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语文课堂结构,丰富教学资源,构建新的师生交流平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立项报告》(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1998年12月)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章剑卫等,2001年4月)

3.《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分析与思考》(李文琪、解月光,《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11月)

4.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1.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9

1.提出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深入,信息技术将广泛地应用于数学探究学习过程中,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数学新课程的目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冲击和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21世纪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在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黑板、粉笔和教师不厌其烦地灌输,学生学习起来却很吃力,教学活动也显得枯燥乏味。电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采用多媒体语音设备将录音、录像、投影、DVD、教学软件播放机,甚至包括计算机等多种教学媒体集于一体,由教师根据不同课型的要求,灵活机动地运用相关的媒体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声像信号,使教学活动更加富有乐趣,在教学中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兴奋点得到多方面的刺激,这样既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更好更活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做到创新应用呢?

2.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一方面,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作为重要教育资源的教师的价值。例如在英语课上,可以使用录像、VCD等视听媒体将教师从重复讲授的环节中解脱出来,这样教师就可将宝贵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分配到解决问题和创新研究上来。

另一方面,多媒体可以减少学生的被动等待现象,增加学习机会,并可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如思想品德课与科学课等其他课程相比没有实验,因而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不多,仅有的课堂学生发言也只是少数学生有机会发言,多数同学上课习惯于被动地听教师讲授,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而多媒体课件具有较强的人――机――人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可以使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价值,这正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3.呈现探究过程 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节中,如果教师单纯用语言描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同矩形的面积相同,从而得出S平===底×高,学生可能要问为什么,而且对于这个公式也只能去死记硬背,这样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通过分割、添补的动画效果最终成为长方形的全过程,那么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S平=S长,这样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也会记得扎实牢固,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将多媒体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中呢?

由于所教学科不同,因此在多媒体的选择和应用上也有所不同。不是所有的学科都能通过运用多媒体来达到教学效果,同一门学科也不是每节课都必须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所以应在适时、必要时才使用它。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适当应用多媒体取得最佳效果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3.1用于新课导入 唤起学生求知方面的好奇心

在教学中,所学新课的内容往往同上节课的知识联系不大,这就给教师在导人新课这一环节上带来了不便。如在计算教学中,由于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是一些操作问题,而且各个操作问题之间联系不大,这样就无法用上一个问题来引出下一个问题。这时就可以将用相关的新知识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课件发现新知识、新内容,从而导出新课。

3.2用于显示过程 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有些学科的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而且有些知识无法用语言叙述清楚,且不能提供真实事例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一节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在草地中的木桩上,羊边吃草边走。提问:“你看了这幅图能提出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羊走了一圈有多长?”还有的学生提出:“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学习起来就特别有激情。

3.3用于强化重点 突破难点 使学生听懂学会体验成功感

一节课上得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是否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而许多学科仅借助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达到目的的。例如在自然课教学中,许多生命现象往往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来讲授,学生学习时缺乏感性认识,因而枯燥无味,造成对某些知识学习的困难,但生物的生命现象又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时教师就可使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抽象概念形象化,使枯燥内容生动化,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想象力,相对降低了学习难度。

3.4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每个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敢于展示,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选用学生能接受到的实际例子来引入课题,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兴趣,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既达到了授课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3.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过去教学中的一大问题是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于重视书面知识而轻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分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教师和教材自然就成为信息的载体,除此之外很少有别的信息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的话都是对的,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总是言听计从,缺少质疑,创造性自然差。而在信息条件下,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教师和教材再也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学生的知识广了,视野宽了,疑问自然也多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正确对待,转变观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提出教学要求和问题,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然后进行讨论、总结、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小结

上一篇:清明节扫墓活动演讲稿下一篇:赢在考试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