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芸)信息化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4-10-18

(周芸)信息化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通用9篇)

(周芸)信息化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1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龙驹中学

周芸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训练水平。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

1、运用信息技术,形象生动,视听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

如《三峡》一课,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的风光之美,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三峡,对三峡景观没有形成形象认识,而文言文又较难理解,学生单凭想象难以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休播放长江三峡的风光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解说。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教师声情并茂的配文朗诵,学生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此外,我还提供了一些网址,指导学生课外到相关网站去浏览有关三峡的图片、视频文件、文字说明等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对三峡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有趣多了。

2、.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大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著作,是用来指导学生鉴赏、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极好材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我在教学时播放了有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迎春图、的录像,让学生面对着绚丽多彩、声色并茂的画面进行朗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运用信息技术,节省时间,拓展空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样不仅能加速知识传播的速度,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现代学生的学习天地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他们在课外利用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多种媒体,凭借教育软件、校园网、资源库等,可以随时随地、有选择地学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想广泛阅读、多方涉猎是较难实现的。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有极大优势,它可以极大拓展学生阅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获得较大的选择自由。多种媒体的综合效应,还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语言信息的加工、汲取,可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吸纳和输出语文信息的质量,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4、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合作,资源共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大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探究的天地,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三、语文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语文教师要加强对语文教改的追求。教改的根本意义是凭借一切可能来兴利除弊,实现教学最优化。但有些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只一味地追求形式变化,却忽略了教育思想的改进。如果教师只是把原来的课堂教学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不仅不能让信息技术“化”掉语文学科原有的弊端,反而会失掉语文课堂教学中某些固有优势;把学生引上因特网去随意浏览,当然更不能与“优化”同日而语。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发现、探究、认识社会和接受新信息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知识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并重视反馈情况。

其次,语文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直观、形象、立体的综合效应在语文课堂中充分发挥作用,让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智能化、网络化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开发。而不能仅是“板书”搬家,把写在小黑板上的内容挪到幻灯片上;或仅是书本和作业本搬家,把学生读纸制品的书、做纸制品的练习册子,变成从计算机屏幕上读书、做ppt。

再次,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必须更新观念。现在的社会,连农民都懂得通过互联网发布产品信息来推销产品,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仍然坚持传统观念,坚持一本教科书、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教学方式,必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被时代的列车所抛弃。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更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荣,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的开发性研究,使之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最后,在语文学科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中,我们要明白:多媒体技术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但它终归只是一种提高语文能力的辅助性教学手段,只是为学科课程服务。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让它凌驾于语文学科之上,而要看到它的优势与不足,让它与语文学科有机融合,更好地进行教与学。

综上所述,我们相信,经过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只要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找到它们与教育规律的契合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一定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和优化语文教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周芸)信息化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2

一.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 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同发展。只有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掌握、素养的形成, 才能真正建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网络为传媒的新型三维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重要作用。

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其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愈来愈广泛的运用, 也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语文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 远程即时交流成为现实, 为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开辟出了一块新天地。正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等特性, 使其大大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领域。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平面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多媒体形式和立体型的语文教学模式, 构建适于学生学习、交流的语文环境, 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语文学习中的重难点, 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 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地注入活水, 它才有发展前途。《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应当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 强调“面向未来, 增强课程现代意识,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这一课程改革导向必将有力地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 以此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正确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 给语文教学手段的改革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它作为教学工具的重要性正在不断被证实。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打破“粉笔加嘴巴”的传统模式, 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同时也是时代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殷切呼唤。把信息技术引用到语文教学中, 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它既可以为教师提供更直观、更形象、更高效的教学手段, 又可以通过文字、图象、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多种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为学生的全脑开发、智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等提供更有效的途径。

1、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审美情操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何优化导入, 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教师教授新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变无声为有声, 生动、直观的画面, 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例如, 《云南的歌会》一课, 沈从文在文中巧妙地将旖旎绚烂的自然景色和形式多样的云南民众的歌唱形式描绘成一幅幅清新、多姿、生机盎然的歌会图画。我在执教《云南的歌会》一课时, 使用多媒体演示教学, 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音画同步的秀美的云南风景视频, 它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 教师趁机要求学生猜一猜这是哪里的风景, 说一说看画面的感受。此时, 学生兴趣高涨, 都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这样, 为下一步教学中分析歌会的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 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 学生的身心受到熏陶与感染, 惊叹于大自然的无雕琢的美, 使自已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入境生情, 无形中提高了审美能力,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信息技术的使用, 无疑地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 它以其丰富的表现力, 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丰富教学内容, 拓展思维空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所能使用的备课资料以及能展现给学生的学习资料少之又少。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却可以给教师提供大量的备课资料: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习题资料等等。而这些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音乐等音频信息, 经过教师的适当筛选与组合就可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是文本内容的补充、延伸, 它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我在教授《中国石拱桥》一课时, 就用多媒体展示出古今中外有名的桥以及它们名称的由来, 有关桥的诗歌、俗语, 桥梁的发展历史等图片或文字介绍。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把学生带到了世界各地, 使他们领略到各种桥的风采, 对桥梁的发展历史、建筑艺术、文化气息等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 一改以前学生对桥的抽象理解, 而这种种设计都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

3、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 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 如语言讲述、挂图展示、幻灯演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然而, 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后, 传统的课堂教学就会如久旱逢甘霖, 焕发出勃勃生机。过去单靠老师口如悬河的解说, 手舞足蹈地比划, 表格挂图等机械呈现手段与之相比立刻相形见绌。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 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 《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作者在描写击鼓场面时, 课文没有多少直接描写动作的句子, 而是通过大量比喻句, 来表现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这是课文的重点又是难点。缺乏生活阅历、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理解这些是有一定困难的。我在课前先通过网络搜索到几组关于安塞腰鼓的图片和视频, 再根据课文的描述对这些图片和视频进行相应的剪辑。在课堂教学时, 学生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师再用课件展示进行验证。学生通过看画面, 听鼓声, 再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沉浸在美妙的敲击氛围中, 不但读得好, 而且说得更好, 真正做到了入情入境地读, 用情用心地说, 营造了热烈的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技术比以前传统教学中光听录音磁带的教学效果好得多。在这里, 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对削除学生的学习障碍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使教学难点的突破变得十分顺利。

三.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避免盲目滥用信息技术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价值, 在于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更大自由, 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因此, 运用信息技术的前提是必须认真研究教学内容, 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恰当、适当, 不能喧宾夺主, 不能只为课上得热闹、新鲜而忽略了教学目的。也就是说多媒体不能代替教师的讲解和板书。

第二、使用信息技术要以学生为主体

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 使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力不应全在机器上, 置学生于不顾, 而应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 该快就快, 该慢就慢, 该停就停, 改变过去那种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的状况。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当做学生获取信息、探究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 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和信息技术运用的“四个结合”。

信息化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信息化技术如何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会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转变,而且会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其中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于教学领域。

一、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1.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作为高职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主要是对理论和原理的教授。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以生动和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易于理解,克服传统教学内容显示过于呆板的弊端;通过模拟生产实际的操作过程生动形象地分解操作步骤的技术要点,并能反复重复进行,使学生能顺利、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

2.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实践教学中,譬如实验原理、实验过程的描述和实验结构分析等,应用传统手段讲述困难,难以讲清、讲透。通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较好、较形象地解决以上问题。

3. 教学的网络化

网络化教学是高职教学的最新发展形式,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学的网络化是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主要的应用形式之一,通过把理论课、专业课等课程以网络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开发高职学习网站,学生通过免费注册成为学员,通过互联网学习相关的课程,并通过邮箱、留言板等方式跟教师相互交流。这样不仅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提高其知名度。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知识不是单纯通过教师的讲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主动建构意义而获得。信息化教学促使教师由讲台上的“独奏者”转变为学习者的“引路人”和“服务者”。教师要扮演好信息化教学中新的角色。首先的工作就是运用网络技术,在校园网的环境下搭建资源丰富、层次分明、户主便携、界面美观的教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作为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奠基工程,前期全方位的调研准备尤为重要。充分的调研意义在于:网络教学系统的受众极为广泛,它不但为全校学生提供了教学课程自主学习的信息平台,而且为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以及与教师的交流提供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横向比较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要纵向研究各类专业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既要细致了解各个层次,又要广泛听取专业教师的建议和要求。功能完备的网络教学系统可以辅助课堂教学,也能帮助教师在课堂以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即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还为学生的專业发展以及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理论支持。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服务性原则

服务性原则就是要突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职教学的目的性,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原则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精髓。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是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关键仍是辅助教学,因此,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职教育教学中,技术过程及资源的创建、使用和管理都应本着服务教学内容和服务学生的个体发展的原则。

2.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要做到适宜、适度和实效,提高其使用绩效。适宜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和切入点;适度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宜的问题,使用频率与教学时间相吻合;总之,我国的教育资源还比较短缺,尤其在职业教育方面,办学资源更为紧张,所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应讲究手段与效果相统一,以效益性为原则,追求使用绩效的最大化。

3.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学主体潜能和想象力,更大限度地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来展现教学内容。当今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促使教师要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在教学设计上要有独创性,还要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促进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路,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只有发挥创造性,才能促进发展,这里的发展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设计和开发)本身的发展和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两方面,并使两方面获得统一,使之相辅相成。

四、现代化技术在室内空间设计课堂上的应用

1. 运用现代技术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技术

《室内空间设计》课堂的主要特点是合理利用表达建筑空间划分及其功能的划分为主要教学内容,为了能有效的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会在课堂上用电子白板、无限传输文件下发、无限传输文件上交、手绘板、多媒体课件等形式使教学环境更加丰富多彩。教师使用电子白板直接可以修改学生的方案,这样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

2. 运用现代化技术(家装网络平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室内空间设计》课程研究的对象是建筑空间的平面、立面、三维立体的设计和表现。利用家装网络平台可以很好的解决教学过程中无法时时显示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利用生动形象的动画直接表达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育思想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高职教学服务,还需要广大的教育学者和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树安.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较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2]潘淑秋.多媒体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影响[DB/OL]. 北京教育信息网.

[3]何克抗.对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DB/OL].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4]王彦超.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与误区[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8).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4

实验中学—— 刘静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的网络化,不仅是21世纪教育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也是语文学科克服自身弊端,进一步实现科学化的有效途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训练水平。具体作用如下:

1、运用信息技术,形象生动,视听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

如《三峡》一课,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的风光之美,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三峡,对三峡景观没有形成形象认识,而文言文又较难理解,学生单凭想象难以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休播放长江三峡的风光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解说。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教师声情并茂的配文朗诵,学生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此外,我还提供了一些网址,指导学生课外到相关网站去浏览有关三峡的图片、视频文件、文字说明等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对三峡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有趣多了。

2、.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大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著作,是用来指导学生鉴赏、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极好材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我在教学时播放了有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迎春图、的录像,让学生面对着绚丽多彩、声色并茂的画面进行朗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运用信息技术,节省时间,拓展空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样不仅能加速知识传播的速度,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现代学生的学习天地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他们在课外利用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多种媒体,凭借教育软件、校园网、资源库等,可以随时随地、有选择地学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想广泛阅读、多方涉猎是较难实现的。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有极大优势,它可以极大拓展学生阅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获得较大的选择自由。多种媒体的综合效应,还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语言信息的加工、汲取,可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吸纳和输出语文信息的质量,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4、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合作,资源共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大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探究的天地,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 篇5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的教学目前是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往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的研究,本文介绍了信息技术的概念,现代化教学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的意义以及现代化教学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整合教学模式中的“情景化”教育模式。关键字:信息技术 高中数学教学 整合

一、信息技术概述

所谓信息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为目标的理论和实践”。信息技术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它以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及信息高速公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数学教学手段的叠加,而是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使数学教学中的各要素丰富和谐、协调共振,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先进教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从数学教学的整体观出发,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增强获取知识的技能,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实现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的提高。

下面本文将详细介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整合教学模式中的“情景化”教育模式。

二、“情景化”教育模式

亲和的人际情境可以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习在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进行;生动的学习情境可以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情境化学习(Situated leanings)是当前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1.基本流程

“情境化”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或模拟一个 探索数学知识的典型场景,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 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 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数学家从己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情境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创设情景—明确问题—独立探索一一协作交流—归纳升华—强化训练—总结提炼。2.教学策略 2.1设计教学情景

“情境化”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知识要点,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以学生生活为素材或具有生活背景的、虚拟数学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诱发主动性,把被动的学习变成像数学家探索数学奥秘那样的主动过程,自己亲自去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①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 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悬念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急 切的思维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悬念的设置方法很多,若把悬念设置于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 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思考的热情。同时,对学生的课外预习起了指导作用,使下一节课的教学水到渠成。

悬念设在课头,作为引入问题,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也有 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②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探索思维 矛盾具有吸引人的魅力,它是激发学生产生活跃心理状态的最佳途径。有矛 盾,才能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探索思维。③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学生乐于思维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游戏活动、模拟游戏活动、竞赛活动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融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寓学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锻炼学生分析信息、制定决策和对 各种资源做出统筹安排的能力。④创设“喜悦”情境,激励学生有效思维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获及成功而产生欣喜和愉快的生动写照。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课堂学习的动机集中反映在成功动机上,即追求成功,希望获及成功。只有多次获及成功,体验到需要被满足的乐趣,逐渐巩固了最初的求知欲。

创设“喜悦”情境,教师首先要运用心理学理论对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学 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认真分析。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有准确的预见性。一是创设 的问题教学情境既要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结构(学生在长期生活和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的沉积);二是要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在长期学习实践中的知识(积累):三是要合理适度地把握问题的梯度。小跨度符合渐进分化原理,但成功 后的欣喜感不强。大跨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设计不当可能成为思 维的障碍。⑤创设争论性情境

争论是一种使学生积极思维的情境,表现为学生思考问题时不墨守成规,追 求标新立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不受陈规的约束,通过变换命 题、变换解法、变换图形等方式,提出新见解和异议,探索解题的捷径,这种情 境创设策略多用于解题教学中。

2.2积极鼓励,大胆猜想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要给予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在己有的 知识基础上,敢于对新知识进行大胆的猜想。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 机为学生准备充足的“素材”,做到有效调控,适时提出新问题,以提高学生提出猜想的水平。同时,要突出创造性,鼓励求异,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2.3启发诱导,攻克猜想

引导学生利用己有知识和教师提供的计算机素材进行推理或演示,直至证实 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为止。学生提出的猜想也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教师要根 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的或通过计算机为学生设置“启发诱导”,“启发诱导” 应紧紧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给不同情况、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程度的内容,如点拨、提示、分析等,使学生及时地废弃错误的猜想,确立正确的猜 想。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 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直至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 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登。2.4强化、规范正确的猜想

指导学生采取查询、讨论、演示、讲解、阅读课本等多种形式,对各种猜想 进行分析,纠正错误的猜想,强化、规范正确的猜想。

在情境教学中,要善于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渗透教育性、突出创造性,发挥数学的理性美。特别要重视极富启示性的数学家探索数学奥秘的过程、方法 和事迹,以及趣味性问题对学生的启示性,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将教育与教学统 一起来。

三、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 学手段与传统数学教学手段的叠加,而是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使数学教学 中的各要素丰富和谐、协调共振,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和教 学效益,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先进教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从数学教学的整 体观出发,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 作研讨、主动创新,增强获取知识的技能,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实现 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的提高。

四、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单 位: 姓 名: 时 间: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是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优势进行教学;二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新教育观念。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计算机 网络 语文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在改变社会、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同时,也正在渗透到学校教育之中,让我们不得不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由于小学语文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生活能力,对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都有很大帮助。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借助其他教学手段,为学生开拓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提高小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识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并且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然 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整合的优势呢?

一、利用计算机形象生动的特点,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教师空洞的讲解也很难起到预想的效果,也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然而,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生动高效,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二、巧妙借助网络,启迪学生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题。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现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思维向深层次发展。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相关背景资料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则可能出现障碍,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了解,对课文的理解,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借助计算机,突破重难点

小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进而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四、以计算机为辅,提高写作能力

以往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出一个作文题目或一段材料后学生们便静坐下来冥思苦想,这样难以激发灵感,收效不大。将信息技术或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运用于作文教学中,有效的缓解了这一矛盾。教师可在课前收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主旨有关的文字、图象、声音等相关的资料,将枯燥的材料、题目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写作兴趣,为动笔写作打下基础。

五、发挥计算机储存信息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计算机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合理利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曾经有教育家提出: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来营造这种学习环境。让学生聆听声音,给他们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用电子白 板展示图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冲击,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情绪的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语文教学,这样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与探索,我们深深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小学语文网络教学给小学生以自由学习的新天地,给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工作平台,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推广应用,必将有效推动我们的学生语文素养和教 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适应现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国家建设中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 《语文课程标准》,2001;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7

一、利用图片, 扩展视野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内容, 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甚至没有见过的事物。教师的口头介绍无论怎样详细、周到, 都不如让学生见一见更加直观。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大量的图片, 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教育。

二、利用文字, 详细了解

由于课本容量的限制, 课文对一些作家作品的介绍只是非常简洁的概括, 而关于作家的生平、经历、相关的作品、反映的思想, 关于作品的内容介绍, 反映的社会生活背景及其思想意义与社会影响等, 全靠教师的一张嘴来介绍, 即使板书也只是有限的内容, 况且对课堂上主要内容的教学会产生不利影响。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从网络上查找相应的丰富的资料, 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详尽具体地向学生展示相关内容, 对于学生了解、理解或掌握知识必然会有很大帮助。

三、利用声音, 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声音声效是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距离的最有效手段。学生不光是看到图像、文字, 还会听到更为广阔的生活的声音, 进而丰富了课堂的内容。网络信息中的声音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大至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根据课文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查找声音;二是根据课文情境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播放声音。

四、利用动画及影片, 激起兴趣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中的动画或影片。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可以从网络上查找适当的动画效果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中的影片, 以便更具体、更直接地感受课文。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效率;多媒体

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适应了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以题呈现,增大容量

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例如,讲授《岳阳楼记》一文时,我就大胆尝试运用了多媒体课件,首先给学生展示关于岳阳楼的几幅图片、配套解说、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在学生感受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同时,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

1.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着重写哪一方面?有什么作用?滕子京被“谪守巴陵郡”为什么还能做到“重修岳阳楼”呢?他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可联系学习与生活)

2.第二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换成“连”,把“吞”换成“接”好不好?为什么?

(1)指名叫学生口头翻译课文第一、二段,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岳阳楼雄伟景象的画面,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解说。

(2)请划出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空间上描写洞庭湖广阔无垠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时间上描写洞庭湖景象的句子(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第三、四两段描写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请找出相关语句。然后用多媒体展示洞庭湖阴晴时的画面,并进行比较。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与“喜”?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用多媒体呈现课堂上学生讨论的问题:

(1)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迁客骚人往往因为个人的遭遇或外物的好坏或喜或悲。)

(2)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么古仁人的悲喜感情与什么有关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悲喜感情跟个人的进退、荣辱没有关系,而是和天下百姓有关。他们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也许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力主革除弊政、为官勤政爱民。他借写《岳阳楼记》,提出了自己的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抱负”,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喜悲,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劝勉。文中最后一句自明志向,委婉含蓄。)

针对以上诸多环节,传统教学中或采用板书教学,费时费力,往往事倍功半;或采用学案教学,形式老套,学生无新鲜感。而今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所有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这样无论是学生讨论,还是师生交流,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以形呈现,强化体验

信息技术为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教师可以改变黑板、粉笔、教具等传统、单一的教学授课形态,采用更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呈现教学。既可利用现成的教学软件用于自己的讲解,也可用PPT或其他制作工具编制适合自己教学的演示文稿和教学课件,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关键的内容或无法看到的现象,帮助学生迅速获取知识。例如,《春》是一篇景情俱佳,文质兼美的散文。按照传统教学,无色彩无画面,教师讲得干巴巴,学生听得无趣味。若是改用多媒体,将朗读与画面,想象与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可达到更完美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五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处理,可以让学生读一段,播放一个相应的画面,学生既熟悉又亲切,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加深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情感回味,让学生充分感悟到春天的气息和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人生哲理。至此,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教学目标得以轻易化解和顺利呈现。

三、以声呈现,突破难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来源,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一种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首优美的借景抒情的词,内容很丰富,阅读它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艺术的欣赏,而且可以从中受到深邃的人生启迪。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朗读。所以在学习这首词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赵忠祥的配乐朗诵,然后让学生一起朗诵全词,注意音准、情炽。

读完全词,总体把握。不难看出词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建功立业的豪情,全词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表达了空前绝后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

结合范读,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1)“千里”“万里”朗读时要适当延长,读慢些,表现出意境的开阔。

(2)“望”字要重读,“长城”“大河”读时要适当延长并略加重音。

(3)“莽莽”“滔滔”要能表现出一种雄浑气势。

再请学生按指导进行朗读。

再放一遍赵忠祥的这一段配乐朗诵,让学生在听的同时,分三步展开想象:首先勾勒轮廓,把长城、黄河、远山、高原的形态勾勒出来。其次化静为动,北风呼啸,雪花纷飞,远山舞动,高原奔驰。最后要让画面更细致。请学生将自己想象出来的内容口头上用语言描述出来。

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提供范读可以营造一种浓浓的氛围,使学生得到一种熏陶。而有关朗读的指导,则使学生在真正感受诗词意境的同时掌握了诗词朗读的方法。

四、网络平台,事半功倍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现代网络教育平台能为教师实现网络教学提供良好的备课和组织教学环境,通过E-Mail、PPT进行学习讨论,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镜头播放身穿长衫的孔乙己的外貌:身材高大、脸色青白、脸有伤痕、胡子乱蓬蓬、长衫脏破。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我们从他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吗?(例如身材高大,说明他体质好,有力气。长衫脏破又说明他穷酸潦倒、好吃懒做。)其次再利用多媒体镜头播放孔乙己几次到咸亨酒店的情形。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自命清高、好吃懒做,但心地善良最终穷酸潦倒的旧时代的读书人。)孔乙己所处的社会是怎样的一个社会?(是一个被封建统治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化了的势利、麻木、毫无同情心的社会。)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媒体素材的选用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学资源的选用和设计要符合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原则。多媒体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只能是一个辅助工具,不能允许它超越它的“职权范围”喧宾夺主。因此,多媒体的使用要掌握好一个“度”和一个“点”,要恰当、适时、合理地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才能使其真正发挥为教学艺术增彩的作用。

(作者单位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龙居初级中学)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9

(摘要)信息技术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学中适时利用三模式教学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民主协作的教学氛围,构建了网络资源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模式。教师通过设计、收集、加工、整理,制定了较为满意的课堂教学资料,依据模式实施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应用 课题概述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洽的教育体系”,《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主要是在语文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这些阐述告诉我们:必须树立植根于社会和生活的语文观,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必须依托大语文观理念的树立。

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时代,教育也必须接受时代的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无疑对教育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是课程改革走向成熟深化的翅膀。

从2000年开始,县教研室陆续组织实施了素质教育语文课堂模式的研讨和推广、创新教育语文课堂模式的研讨和推广等研活动,这些活动为我校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曾使语文课堂教学面目一新。我们在教学中也深切体验到:固有的模式一定要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优化,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保证其旺盛的生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能够使语文教学课堂模式呈现万紫千红的崭新色彩。

我校地处农村,单调封闭的田园生活环境使我们的眼界相对狭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单一的语文教学手段依然禁锢着语文教学的课改。为了“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碾砺能力”,这一要求的实现,随着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我校配置了大量优质快速的远程设备,已建成的微机室、多媒体教室使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优化教学,提高效果的有力保障。因此,我校结合实际经多次研讨,反复论证,确定我校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将学科资源建设的理念转化为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让教师在研究中树立新型的教学观。让学生通过学科资源与教学整合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成为具有广泛的知识和信息社会的有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目标

我们研究的思路是:根据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参照发达地区一些 好的想法和做法,借鉴一些成功的教学模式,遵循边实践边总结和循序 2 渐进的原则,寻找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科资源建设的最有效的途经和做法,以语文科为突破口,逐步整合到各个学科。(1)、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迫使教师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自觉学习和应用,同时进行定期集中培训,个别指导,用传、帮、带、考试等方式,促使教师不断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熟练地掌握三种模的播放、课件的下载、制作整合等,使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运用自如。(2)、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让学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会与同伴相互学习,学会带着问题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立创新的能力。(3)、宏观发展目标:

我校已建有电脑室,多媒教室各一个。为了让其充分发挥作用,电脑室,上课学生用,课后教师用,假日培训用。多媒教室制定专用上课表,让教师轮流使用,同时教师的每一节上课课件存入计算机,形成校本教学资源库,赛选优秀课件向上推荐、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课题研究,促使学校加快校园网络建设,努力探索的信息技术发展之路。

3、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文献研究法:

关注国内信息技术发展崭新成果与发展的动态,学习我国基础教育 改革的趋势,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佳方法。(2)、我校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3 在一定范围内,科学系统地开展课堂教学并研讨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此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个体实践、共同交流、集中研讨、撰写论文、制作课件、成果展示、评优树模等教研活动,不断把课题研究推向深入,以求达到快速而良好的效果。(3)、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消除干扰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总结成功经验,及时推广,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二、课题实施情况

我校的课题研究分为五个实施阶段(2005年4月——2008年元月)。

(一)、第一阶段(2005年4月——2005年5月)准备、报审阶段。主要步骤如下: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实施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李元龄任组长,付校长王伟民任副组长,李建德、薛宝斌、白伟民为领导小组成员。主要负责课题的全面管理,指导课题研究小组开展教研活动,落实课题资金,为课题研究提供时间及设备保证,召集课题研究实施小组开展研讨活动,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困难。课题实施小组由教导主任李建德任组长,薛宝斌副主任为副组长,课题实施小组成员高宝化、李晓继、李博、白伟民等人主要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杜振源、吴浩源主要负责软件下载与整合的研究。

2、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织学习了《基础教育课题实施纲要》、《语文课程标准》,组织开展了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课标解读,教材分析与研究等学习,从现实上充实了课题的研究,从思想意识上使远程研究小组成 4 立更新了理念。

3、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确定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目标,对课题研究作了科学的预期分析,提出了课题研究的阶段及每阶段实施的预期成果。

4、聘请县电教中心教师来校指导,邀请县教研室教研员来校观摩教学,指导骨干教师,结合课题研究实施小组教师的个人特长,确定研究的专题及方向。

5、分析认证,申报研究课题

(二)、第二阶段(2005年6月―――2005年8月)课题研究第一阶段主要工作如下:

1、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制订了龙亭中学远程教育师资培训实施方案,由杜振源、白伟民老师对全体教师,尤其是课题研究实施小组教师进行培训,使其能熟练运用光盘、录音带、VCD等媒体创设语文课堂情况,能够掌握远教设备模式

(一)和模式(二)辅助语文课堂教学。能够独立运用网络下载优秀课件和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制作及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

2、确立课题研究实施对策。我校把七、八年级各2个班作为实验班,任课教师均选为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知识和深厚教学功底的骨干教师承担 教学研究,四个班学生分为两个层面分头进行。

3、尝试利用远教资源,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和研讨活动。

七、八年级四个班的语文教师在掌握了远教设备的应用后,尝试在远程教育设备辅助语文教学的环境下,各自开展了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白伟民老师执教 5 的《社戏》,高保华老师执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李晓继老师执教的《大雁归来》,李博老师执教的《岳阳楼记》等。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初步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体现了多元化思维。多次观摩教学活动后,在全校师生灵魂深处引发了巨大振动,师生共同认识到远教应用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课题领导小组组织教师又开展了两次研讨活动,执教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得了奖励。

(三)、第三阶段(2005年9月――2005年12月)课题研究第二阶段。

1、总结出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师生对语文教学的理念,教学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再认识:运用远教资源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兴趣提高,视野开拓,学生学习态度及课堂结构发生了变化。明确了远教资源运用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课堂教学中,已经生成的资源如何恰当地切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完美链接整合。

2、全方位学习实践,多角度研讨交流。利用课余时间,教师加强了

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的实际学习,采用讲解与上机实践相结合,互帮互学,取长补短等方式,极快地熟炼掌握了远教的操作与应用,进一步加强了理论学习。利用《中语教参》等杂志和互联网,强化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理论学习,进一步牢固树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改理念,从而把实际操作与理念学习结合起来。6 在课堂教学中,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织安排了多次观摩教学示范活动。这些教学实践,丰实了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体现出了教材立体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了根本娈化,互动型课堂结构已形成。

在这些学习实践中,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率先深入学习,及时指导,全校教师积极参与,不断学习提高。教学实践之余,研讨活动紧随其后,通过评课、说课、总结每节课的成功之处,探讨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执教教师撰写的论文,制作的课件,随堂录制的课堂实录等成为全体教师学习借鉴的丰富的技术教育教学资源,全体教师达成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构的共识。

3、积极探索符合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远程应用研究开展过程中,我们自始自终明确一个目标: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构建在远程教育环境下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课堂模式。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和反复的研讨交流,我们把在远教环境下的教学课堂模式定位为:教学目标――远教资源――质疑答疑――迁移引申四环节,并且始终以学生互动协作交流为主线,以远程资源为主要教辅手段组织语文课堂教学。

(四)、第四阶段(2006年2月――2007年5月)课题研究的第三阶段即推广经验,丰富成果阶段。

遵循认识论的一般规律,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依据求同存异,取为存真的原则,对课题研究已产生的经验成果,让全体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修正。这一阶段我们分为四步:教学示范、全体教师上公开课、研讨交流、撰写论文,最后群策群力,共同 7 提高,并且确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

(五)、第五阶段(2007年6月----2008年元月)汇集成果,总结材料,准备结题。

1、收集整理课件,个性化教案,优秀论文,教学实录,心得体会,总结材料等。

2、总结分析归纳,分析研究,汇总成果,形成结论。

3、撰写研究报告及课题研究工作总结,上报课题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究成果及分析

1、远程教育模式的应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意识增强。

1979年6月,美国曾派一个方问团来中国考察基础教育,他们在考察摄去的见闻部分第一条写道:中国的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的时候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除外)。但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欣喜的看到:在远程教育模式用的情景下,在我们这些农村学校,语文课前学生多方查看书刊、图片、收集资料。课堂上我们看到了一张张手

抄报,谈到了百日一新的短文,看到结构精巧的版面设计„„。那一只只高举的小手在告诉大家:“我也想说”,那一张张生动活泼的笑脸洋溢着:“我也能行”的豪情„„。学生钻劲的现象说明: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要喊出“我要革命”了,而其动因无疑是兴趣的提高,参与感的增强。

2、学生个性得到展示张扬,尊严和自信得到尊重,形成互动型的协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以往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教师、家长。课题研究过程中我 8 们发现,除了已有的途径,学生更多的利用报刊杂志,音像制品,甚至网络。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了知识也就丰实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也个性化了,头颅也昂扬了,课堂上,娓娓的交流时时被讨论的争吵声打断,家庭作坊式的学习方式带之而起的是知识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为师不再唱“独角戏”,搞“一言堂”。远程应用模式使学生的革命成为了现实。

3、实现了课内外结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迁移转化,教学效果和质量得以提高。《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碾砺能力”,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我们感受到学生知识得到迁移转化,能力还等培养,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我校七、八年级学生成绩变化统计表即可见一般: 七年级

课题研究前

课题研究中期

课题研究后期

平均成绩(分)68.3 75.5 88.6

优秀率(%)

8.2 18.1 24.3

八年级

课题研究前

课题研究中期

课题研究后期

平均成绩(分)

73.3 82.5 90.1

优秀率(%)

9.5 20.1 31.4

四、构建了语文教学课堂模式

我们把运用教学资源情景下语文课堂模式尤其是阅读课模式概括为:教学目标――-远教资源―――质疑答疑―――引申迁移。9 模式的各个环节实施都以远教资源的适时切入为催化剂,教学目标是在利用远教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的情景下师生共同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来选择达成的教学目标。再利用远教资源下载的图片、音像、文本资料促成学生对阅读村料的再学习,质疑答疑的过程实质是利用远教资源加以展示的过程,即展示疑是与释疑,又利用远教资源适当引申,拓展,使学生知识得以迁移,能力得以转化,其各环节流程如图所示: 确定目标展示教学

文本影音图片 课

件题文本链接

教 师

创 设 情 景 激 趣 导 入

提问质疑协作答题

学 生

总结归纳揭示规律

引申拓展迁移转化

效果评价总结提高

思考

1、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须具备“硬件”的支撑和“软件”的跟进,才能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同教学的整合。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导入课题整体感知阶段,创设情境、引发情感、或显示情境,形成表象。部分探究时,切入直观性强的媒体定格播放,突出特定画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发联想,激发集体思维。整体综合时,使用形象性强的媒体整体演播,能再现情境,能帮助学生整体思考意义构建,理解知识,强化记忆。或利用多媒体演示拓展资源,课外延伸能跨越时空,获取更多信息量。

2、不是每节课都必须,都适合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两者应互相补充。

3、优选多媒体课件要真正起到优化教学过程、构成诸要素作用。应重视信息技术切入的时机、方法。选用直观、形象、生动富有动感特点的媒体,更易于音、像、图文并茂,变抽象为直观、代静为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轻松教与学。

4、课题研究打破了学科课程孤立的界限,超越了文本资源,体现了学科的融合。

六、存在问题与后续研究

1、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素质不够高,远教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还不尽如人意,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学习。

2、受远教设备条件限制的惰性思想影响,远教资源利用率不够高,利用远教资源的外部环境不够成熟,需进一步完备资源,提高认识,优化资源共享。11

3、我们的课题研究处在运用信息技术媒体参与教学,以改变知识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构建通过直观、形象的资源自主探究学习上。还没界入网络环境下真正意义的学生自主合作交互式学习,这样是我们后续研究的目标。

4、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推行及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冲击,传统教学中以知识掌握为主的学习评价方式已不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在今后的探究实验中我们将努力探究完善以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为主的评价体系。结束语:

受于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不够显著,有的理念性的阐释多于实践操作,有的课堂内型如写作课、训练课的课堂模式还需尽一步完善,我们取得的成果还需在今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入完善印证,还需兄弟学校的指正批评。

洋县龙亭中学

上一篇:动漫节策划案下一篇:物业区域安全防范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