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精选9篇)
地理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篇1
地理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摘要: 当现代教育技术遇上初中地理教学,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本文主要论述了信息技术于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地理学科特性需要信息技术来支持、多媒体教学适应了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需要、新课改需要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作为教学演示的工具、作为主体交流的媒体、可优化资源环境的生成、利于研究性学习、利于构建新的知识,同时我针对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一、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一)地理学科特性需要信息技术来支持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单就地图而言就包含了静态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多种,一般地图需要教师根据图例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景观图需要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示意图最好是动态显示……这在教室难以做到或难以做得尽善尽美的内容,利用计算机则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计算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宏观和微观的限制,可以无限延伸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动画将地理教学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直接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且身临其境,形象、直观地感知和认识地理事物,从而掌握地理知识。这是传统的挂图、投影等电教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同别的学科相比较,地理学科更适合于也更需要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多媒体教学适应了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需要
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类型包括听觉式/语言型、视觉式/文字型、运动式/实际操作型和组合型。传统教学形式下,听、视觉型学生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往往成为优秀生,而运动型学生却常常被视为学习的“低能儿”、“后进生”。试想,一只听觉敏锐到可以清晰听到20公里以外的声音的狐狸,能够因为他不能飞翔而被称为智力残障吗?在具体教育管理中我们常发现:许多“后进生”都擅长一项或两项与文化知识无关的运动技能;许多学校“后进生”进入技术学校学习后能成为技术尖兵……这说明他们不是智商差,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给他们适当的学习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新课改需要信息技术
地理学习方式与地理课程改革的关系十分紧密。地理课程与教材直接影响学生的一理学习方式,如呈现学生的是以“干巴巴的知识点”堆砌起来的地理教材,那么学生就很容易走上“死记硬背”的老路。而相反,学生地理学习的方式也会制约地理课程的改革进展,如果学生旧的地理学习方式的“惯性”仍在起作用的话,那么再富有创意的教材还会被作为“背记”的课本来对待。为此,针对地理学习的这种现状,决意实行新的教学方法,那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地理教学中来。
二、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演示的工具
本人利用教学软件和多媒体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课件,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用图表、动画、影片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这样一来,自己制作的课件中幻灯片播放顺序、文字图片的出现方式就是我上课的思路,较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体而言更得心应手。
例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时,等高线的形成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我仔细研究教材并搜索相关资料制成演示文稿,插入了等高线形成的flash动画,在上课时使用,很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等高线的形成原理。
(二)信息技术作为主体交流的媒体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的硬件环境,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专题质疑、问题研讨、个别辅导和感情交流,以及师生与外校外地外界的链接,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目的,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训练的最大效益。这种整合模式可以实现个别辅导式的教学,既能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评定等,还能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解决因主体个别差异导致的质量失衡问题,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自觉性。
(三)信息技术优化资源环境的生成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突破书本知识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而不断优化生成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例如异地景观、背景材料、实物模型等,很多是课本所容纳不了的,而这类材料却能极大地丰富教学的资源环境,传统教学模式所受局限太大,根本无法全部生成。
在初一地理下册的教学中,会涉及到世界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知识,这些是在地理教材中或者说一节地理课堂中无法完整有效地呈现出来的,这就需要学生课后运用多媒体搜索相关资料,了解老师布置的任务,以及自己对某些国家想要了解的知识内容。
(四)信息技术利于研究性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通过规范的课程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生存、懂得知识、掌握本领、发展能力的身心健康的四有人才。研究性学习正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成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并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探究、发现,这极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初二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曾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地理环境,调查周边地理事物的变化及原因。我们班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合江河流水污染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为了完成这份研究报告,学生不仅到实地考察访问,还上互联网搜寻相关的资料:居民生活对河流的影响、工业生产对河流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综合,学生终于写出了自己的研究报告。
(五)信息技术利于构建新的知识
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新知识构建的载体,缘在于它与教学整合时,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这种整合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时,对信息进行重新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因而能将大量知识进行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三、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注意问题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确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它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做到的。所以受到很多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的喜爱。但是,信息技术毕竟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必须适度,切忌“照网宣科”。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切不能缺席的是教师的主体讲授地位,如果学生根本无暇顾及教师在哪里,至于教师讲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强调的重点在哪里?学生毫无印象或过耳不留,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大失败,因为缺少教师的主体讲授,造成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理论性、系统性缺憾,将是以后教育中永远无法弥补的。
在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引诱和冲击下,仍要大力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讲地位,要努力积累综合文化底蕴,苦练教学特别是课堂讲授基本功,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要花大气力了解学生,吃透统编教材,不能光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编用课件和多媒体的使用上,不能忘却身份做多媒体“操作员”,而必须坚定不移地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以教师主体讲授为主要媒介。
地理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篇2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更不是片面追求“学以致用”的职业培训, 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 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 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二、实践教学效益的探索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 就是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 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 自己去推论, 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 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而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 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 通过不断地实践, 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 提高了操作技能, 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 忌的是教师空谈。自然科学的教学非常重视实验教学, 就是这么个道理。你说氢气能燃烧, 学生可以接受, 但并不一定认同, 除非你给他看一下实验的结果;你介绍电脑的各种功能时, 他会觉得你可能在吹牛, 演示一下, 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他们不得不相信。在计算机系统组成中, 让学生面对计算机, 解剖整台计算机也是非常自然的, 硬件、软件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了;在程序设计教学中, 语句写得对不对, 程序能否实现所要求的功能, 在机器上运行一下, 马上就能知道。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就能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 学生的错误、疑点当堂就已经解决, 也不会留到课后, 或者是下一节课。结合多媒体课件, 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 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 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 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 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 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 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不同学校计算机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本人以为, 教无定法, 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可采用不同的方式。现在高二下学期上的Pascal语言, 由于学生的操作不能统一管理, 有些学生课堂纪律较差, 教师的讲授效果甚微。对于这种情况应当使用一堂讲、一堂练的模式, 将课时一分为二, 一半上机, 一半上课, 而是根据实际需要, 有时在教室上课, 有时在机房练习。需要讲理论知识时, 在教室上;需要运行程序时, 学生在机房进行。这样, 教学过程既集中又个别, 教师既传授了知识, 在练习课上, 学生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学有余力的同学, 在完成任务后, 可深入学习其他知识, 而学困的同学, 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 教师也可花较多的时间用以辅导学困同学, 既保证了课容量, 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个缺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实时操作, 不易发现教与学中的问题。尤其目前信息技术课时量很少, 两次课的间隔时间较长, 学生易忘, 会造成教学过程的重复。当然, 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模式, 教师都应精心准备论题;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其他教学法, 如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等形式,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必须加强机房内的巡视,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总之,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能, 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摘要:大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意见之一。因信息技术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为了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跟踪新高技术的能力, 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采用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 结合多媒体课件, 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 因人制宜, 因材制宜。实践过程中教无定法, 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学;有效性
1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知识涉及面广,不仅有记实性知识还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时既感到枯燥又难以掌握,抽象性知识也不少,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感,从而对地理课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难的情绪,对知识的学习极其不利。利用多媒体技术进入地理课堂进行教学,通过制作地理教学软件,使讲授的知识具有动态感,图文并茂,再配上音乐,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西双版纳》时,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并同时播放西双版纳美丽的热带雨淋风景——江边湖畔别致的竹楼、椰林曼、飞龙飞塔、林中悠闲散步的大象、美丽的绿孔雀、傣族盛大的泼水节等,问学生这是什么地方—西双版纳。西双版纳就像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云南南部。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云南,走进西双版纳,认识这个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悠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引发着学生联想,营造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中的“板块运动”时,播放有关日本福岛9.0地震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时对学生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及灾后逃生知识的教育,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地球上还有哪些地方火山地震多?我们国家是地震多的国家吗?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帮助。
2将繁杂的地理知识简单化、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
例如,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中,34个省级单位这部内容,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难不在于深,而在于繁、多、而且许多知识书中也未提及。如教学时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情境;如黑龙江的轮廓似天鹅;广东的轮廓似大象用象鼻去大海吸水;云南的轮廓似孔雀开屏;青海省的轮廓似玉兔等。学生一边看省区轮廓,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同时播放相应省区轮廓与对应的动物图像,使学生记住一些省区及轮廓。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扩大课堂的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还有通过让学生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长江干流流经的省区、北回归线穿过的省区、我国大陆海岸线由北到南经过的省区,这一系列活动掌握一部分省区;活动时采用了FLASH动画图,点击每一个省区都会闪动,进一步增加地图的直观效果。
通过谜语又掌握一部分省区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以前差不多要用两节课的时间,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后,用一堂课的时间就可学完,还可进行相关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反馈的信息得知,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这方面知识。
以上这些活动都是要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大容量的优点以及多媒体所具有的动画功能,将繁、难、深、多的知识简单化、容易化、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
3信息技术可以将静止的知识变成动画的知识,既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直观性,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动画教师讲解“地球的运动”这一难点知识时,特别是地球公转;四季是如何产生的?昼夜长短是怎样发生变化的?教学时,运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演示地球的公转;当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昼夜的长短如何变化,学生一目了然,多媒体的运用要胜过教师的多次讲解。通过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学生不难理解四季的产生原因,又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形象直观,地球运动这个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还有《地图》一课,尤其是海拔、等高线、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教学时,通过演示等高线的绘制,学生不难理解海拔的概念。通过等高线的FLASH动画的演示,学生,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信息技术具有传统地理教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所多有地理教师都知道,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又是教师上好地理课离不开的有效教学手段。地理教学如果离开了地图,犹如纸上谈兵。传统的地理教学缺少现代教学设备,虽然有教学挂图,但它没有动画的效果。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大量的时间在板书、板画上,浪费时间。而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既提高传递与接收信息的速度,而且美观,实用,省时,提高效率。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4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周瑞强 主要参加者: 张春兰 蔡红波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关键词:信息技术 应用 研究
一、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正在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手段之一。现代教育信息的获取、使用及优化组合,已成为新课标、教材拓展、延伸的主要渠道和教师教学创新、学生学习创新、领导管理创新的基本手段,可以说,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究、实验,现已取得以下进展: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现代信息技术参与了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优化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构建了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本课题组通过对本校实验班的学生的前后成绩对比、分析,充分证明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能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符合高效课堂理念的。
二、课题实施回顾
2011年12月我们申报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被定为米河镇和学校重点教育科研课题,从那时起到现在近两年的研究时间里,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组织理论培训
1、课题基础知识培训
课题被审批立项后,学校领导对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极为重视。校长亲自主持召开了课题组开题会议,在会上他就“课题的选择”、“论证”、“设计”、“申报”及“研究过程”等具体环节,对课题组老师进行了培训,动员教师争做研究型教师,要求老师们树立“课题意识”,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组长周瑞强同志通报了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学校开展该课题研究的软、硬件条件,初步拟定了课题实验方案。
2、明确课题组成员组成及分工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落到实处,结合各实验教师的自身特点与学科优势,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做到分工细致,责任明确。周瑞强同志负责主持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参与课题实验;张春兰老师曾获得过语文学科优质课一等奖、河南省优秀班主任,负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为:利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进行情境创立;利用信息技术创造趣味课堂,拓展语文阅读空间,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创造语文教学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周瑞强、蔡红波等老师负责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具体的探究目标为: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过程整合的教学新模式;开发能促进教与学双方互动性发展的教学。
3、课题理论知识培训
开展研究之前,课题组负责人周瑞强老师收集印发了有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研究》的理论成果,课题负责人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和计算机专业的优势对研究人员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培训,提高了教师理论水平,为本课题方案的实施打下了理论基础。
(二)以点带面,全员参与
1、任务分解,落实研究者责任制。课题组负责人将课题任务细化,涵盖语文、数学等学科,在研究中既各自重点突破,又一起互相协作。各实验老师在明确任务后,随及制订好了学科课题实验方案及工作计划,实验结束后及时总结反思,并形成书面材料上交给课题组长。对无计划,无方案,无资料的研究者,实行淘汰制,这一系列举措的出台,大家的课题意识进一步提高了。
2、实验阶段的调查分析
实验教师方面:课题实验起始阶段,课题组在开放性实验教师之间进行了问卷调查,就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探讨,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为课题实验的全面推行,扫清了障碍。
在学生方面:阶段实验后,我们进行了学生调研问卷,就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计算机辅助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95%的学生有希望采用信息技术辅导教学的愿望。我们将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前后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语文学科实验后比
实验前的班级平均分提高在5分以上,数学学科实验后比实验前的班级平均分提高在9.6分以上,并且优秀率和良好率提高都在10%以上,由此可见,试验班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以活动求深入,促发展
课题实验仅凭实验组的老师来探究还远远不够,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我们镇是处于农村,基层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渴求异常期盼,怎样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走近教师,走进课堂是我们实验组的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以活动来求深入,促发展。三月份,我们举行了课题实验学校公开教学周——基于电子板的课堂教学活动。实验学校教师一百多人出席参加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我们确立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中的应用研究”这一专题,主要研究推广电子白板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课堂教学。由周瑞强、蔡红波张春兰老师公开执教。他们在教学中所展示的课件及教学风采赢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五月份,我们开展了青年教师基本功系列赛——课件制作和电子白板应用。就课件制作的知识、技巧与教学内容的衔接和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各个层面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掀起了一股争学信息技术的高潮。另外,我们课题组老师还利用网络资源,积极主动地加入网络教研群体之中,变校内教研为社会公开教研,如加入河南省语文教师群和数学教师群,在那里,每天都有语文、数学教研专题进行探讨,我们的实验老师也与全省各地的老师们一起在群内进行交流
与沟通。
三、阶段性实验心得
Ⅰ语文学科: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上我们做了以下探讨:
(一)整合的教学模式
1.设置情景、引发兴趣。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这一环节,就是要使学生进入主题后,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观摩《会摇尾巴的狼》(人教版第五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放映一段关于狼掉进陷阱里,与老山羊对话的有趣的课件。这个软件在光、声、色、图的配合下,营造了一种赏心悦目的氛围,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童话世界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可以说这一段的开场白达到了“设置情景、引发兴趣”的效果。
2.提出主题、完成主题。学生在明确教师提出的主题后,立刻构思完成主题的方法与手段。通常情况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网络知识,获取相关的资料,但如果学生无法自主学习使用搜索网站的技巧时,教师引导使用另外一种完成任务的方法、技巧。譬如在学习《赵州桥》的时候,教师先提出“桥”这个主题,继而教授课文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古今中外的名桥(主要是查找其外形、结构的特点),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到了要进行的主题之中,出色地完成了教师的任务。
3.归纳整理、思维创新。学生在完成教师的任务后,教师要进一步利用或尝试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学生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处理,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一定的认识。如前面所提到的“桥”这一主题搜索,学生找到了各色各样的桥的网站,教师在此就要教会学生学会选择。保留有用的,去除无用的资料。在这个阶段,可以使用浏览、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使学生处理信息,从而让学生根据自己得到的不同信息初步形成学习体会,从而达到思维的创新。
4.总结与成果展示交流。课堂活动过程中,学习者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比较与补充,完善、加深对拓展阅读主题的认识。这一阶段是信息的深度加工阶段。
(二)整合的教学实例 1.课文学习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教学上的一个误区,因为部分教学内容在多媒体环境下以直观的形象凸现出来,无法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养成了学生的惰性,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通过实验我们认为,要启发、拓展学生思维,不必拘泥于课文内容,应该从实践入手,所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是可行的。
下面以人教版第六册《雨中》一课谈谈上述模式的运用。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拉车运货的年轻姑娘在阴雨的傍晚,车子歪了,一箩筐苹果翻倒在马路上,过路人主动帮她拾苹果的事,突出了
人们助人为乐的好品质。这一节课的内容重点是理解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一、二自然段主要是描绘美丽的雨景。为了让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实验老师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方案。
(l)赏读
首先让学生闭眼想象自己正步人雨中,边走边欣赏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读毕,学生睁开眼睛,欣赏着教师制作的课件。该软件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有雨前乌云密布的天和淅淅沥沥的雨,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路上行人各色的雨伞等等一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景,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
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是紧接着,学生在教师诵读方法指导下,自由朗读,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根据软件所提供的画面或字典来解决。最后,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诵读(可采用表演读、小组合读等形式),他们都表现得踊跃、积极,效果良好。
(2)精读
在赏读的同时,教师适时地提出“你读懂得了什么”,以此作为“精读”的突破口,从而使他们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知道每一句话所使用的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重新将雨景中所描绘的实体又合理地发挥想象成另一事物,达到了思维创新的目的。
2.阅读扩展
中外名家喜爱雨景的有不少,其中还留下许许多多的名篇佳作。于是,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上网查找资料。学生反响很热烈,马上找了许多的“雨”作品,有叙事文、散文、诗歌等,并归好“春、夏、秋、冬”的类别。事实证明,利用网站资源多读好书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阅读内容,并且以交互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体会,效果明显,为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为实现新大纲所提出来的阅读要求提供了一条捷径。
3.仿写练习
学以致用,在学了如此美妙的雨景文章及欣赏众多的名人佳作以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仿写练习。结果是令人惊喜的,仅从题目看就让人耳目一新,如《春雨之声》、《浪漫雨夜》等。内容也是多姿多彩的,有纯粹写雨景的,有写环保的,也有写事的,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由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三)符合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包括阅读、写、听、说等方面。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要有新的特点。
阅读: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应该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由此可知,信息技术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一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所以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顺应潮流的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为整个教学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Ⅱ数学学科: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直觉思维
1、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这种模式,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电子白板、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各种信息给学生。由于计算机将教学素材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处理,将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
堂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电视机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时间内,计算机使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的利用率。解决某些探索性问题时,就可以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一些结果的必然性。另外,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简单明了,以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认识,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起到很好的效果。
2、利用计算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的思想,以问题共同解决为中心的思想,发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强调终身学习的思想。问题是教学发展的动力,所以对解题的教学历来受到教师的重视,现代数学教育更是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由于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为数学的发现学习提供了可能,它的动态情境可以为学生做数学题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手段,使学生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例如“求圆内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一课,在电脑网络教室里,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交流、讨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由此可见,对一些教学内容,我们作为教师的完全可以让学生分组去探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3、通过计算机人机交互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产生出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二)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眼界。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当然,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
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特点:改变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优化教学模式,使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增长知识。
1、多媒体是辅助设备,多媒体教学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目前课堂多媒体教学以成为各级各类学校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出现不可忽视的各种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霸权”现象,教师被课件所左右,课堂灵动生成不够。在公开课、展示课中不少教师利用多媒体时抛开了粉笔和黑板,但是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然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黑板的及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增减,有些内容是教师突然而至的灵感,而这往往是教师的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本是一
中教学工具,教师不应该“退居二线”,而应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优势互补,交互使用,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要尊重和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运用多媒体实施教学时,除了不能忽视应遵循的辅助原则,也不能忽视教学的重要环节——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是计算机的功能无法取代的。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尽管可以使教学活动进行得快,执行教学工作准确无误,但由于过分强调多媒体,导致教师把“主导”地位让给了屏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陷入了“可有可无”的境地,形成了以媒体为核心独霸课堂教学的局面,那么使教与学失去了主动和谐的气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产生了距离,就无法引导学生进入教材特定的环境。
实验中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过分倚重计算机和网络的功能,变以前教师的“满堂口灌”为今天的“满堂电灌”,多媒体“霸占”了整个课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明确提出: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是最具有亲和力的,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是比较重要的教学途径。但受到课件的牵制,课堂上教师的表情、手势对学生的暗示作用不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
3、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也促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多媒体的广泛应用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冲击。首先,教师要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就不能只当“解说员”
和“播放”操作者,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与要求,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的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其次,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不能固守自己的已有的知识体系,要不断充实自己。适应新生事物,并且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阶段性成果
(一)教师方面
学期末,我们对教师又进行了调查,95%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99%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自己也希望进行这样的教学实践。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对本校的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提高了全体教师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技巧,学会了制作简单的课件。现在,约有70%的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并进行组织教学。课题组成员中,周瑞强老师的论文《浅谈家长对初中生学数学的辅导》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二等奖,论文《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创设情境》荣获全国素质教育教研成果一等奖,《浅谈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全国发行的CN刊物《试题与研究》上发表;张春兰老师辅导的学生张佳佳在河南省课中小学生课改论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张老师获得优秀辅导奖;蔡红波老师获市级优质课二等奖,所辅导的学生马宇在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组织的中小学生课改论文比赛中获得二奖,本人获
得优秀辅导教师奖。这些都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学习、实验、成长的轨迹。
(二)学校方面
随着我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校的现代化建设也随之得以发展。学校于2012年8月份成立了校园网,全面更新了多媒体教室和一类电教设备,为本校教学资源共享打下了坚实的物质设备基础。
五、今后的研究设想
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会在今后的课题实验中加以探究。我们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成功标志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高效性;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与提高;有利于认知结构的优化。我们期盼各级领导、专家对我们的课题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指导。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式下,面对当前的信息社会,作为我们教师——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应该用新的教育理念,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潜力,为推动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技术培训教程》2007年6月。
2、齐建华,大象出版社,《现代数学教育》,2001年3月。
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5
怀化市中方县泸阳小学
雷传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促进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是当代乃至未来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不好教,学生不愿学。经过我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只要“充分发挥好信息技术的优点”,“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一、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信息技术是集图文、动画、声像于一体的科学技术,是一种新生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它具有色彩鲜明的图画,栩栩如生的动画,生动逼真的音效,能从多种器官刺激呈现信息。在作文教学的导入环节,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创作的欲望。
如:教学作文《美丽的春天》,根据春天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设计制作精美的、趣味盎然的课件,让学生欣赏课件中的景象:冰雪消融、溪流淙淙、桃李绽放、斜风细雨、“草色遥看”、“绝胜烟柳”、蛙声一片……在声、光、色、像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写作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因为有了可写之物,下笔也就轻松了,学生也就不会为难而退。
二、用信息技术搜集资料,提高表现力。
写作教学中,在学生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后,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自己列的写作提纲安排材料。网络是资源共享的资源库,学生可以打开网络搜集可以增强自己作文表现力的材料:格言、民谚、警句、歇后语、历史典故或名人故事等。
如:教写《复兴中华在少年,有志不在年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描述中国由兴盛走向衰败后,搜集引用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一句引出下文和论点。文中引用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头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和范仲淹“划粥割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励志故事来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和说服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具有鲜明的个性,教师不能在指导时束缚学生的思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他的励志故事来安排材料,否则,学生就成了“带着镣铐跳舞”,失去了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意义——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三、充分利用校园局域网,为学生习作搭建习作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快捷方便的交互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现在,大多数学校已建立了校园局域网,语文教师在校园局域网建立一个班级或年级网站,将本班的学生习作上传到网站,教师可以在网站中批阅习作,学生亦可以在网站中欣赏到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学生习作、感悟教师的批注,还可以发表交流自己的意见;教师还可以围绕某一主题,上传指导意见、写作材料、注意事项等,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种开放式的评价交流,不仅突破了老师单一瓶盖的局限,而且突破了一般课堂上学生之间或背靠背评改的局限。师生一起充分参与,增强了课堂的悬念和学生的期待感,扩大了语文教学的外延,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习作。正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的那样: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情境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交流协作、积极思索、积极表达、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
地理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篇6
姚安县光禄中学刘家勇2016年9月
摘要: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是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多媒体教学硬件设施的普及,要求教师必须尽快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运用于教育教学。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形象、生动、动态、直观的优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突破。但在地理教学中具体应用时,常存在一些误区,使实际的教学效果与理论估价并不一致。如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这是每位地理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
初中地理教学优势存在问题 途径
地理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内容极广,包含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经济、人文等内容,具有研究对象的联系复杂性、空间多维性、地域广阔性、时间漫长性等特点,这些因素的综合,使初中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概念、发展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困难。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织编制成交互性、实用性强的教学课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课件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充分体现地理学的特点,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诸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客观及主观的原因,地理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尽如人意。下面就将自己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感受提一些肤浅的见解,和大家 分享交流。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教育改革的要求
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要求地理教师提高信息技术素质,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为学生学习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地理教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学习环境。地理多媒体课件作为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整合的主要载体,必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促使地理教育理论和观念、地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发生深刻地变革。
2、互联网的发展
目前,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上发布了大量的高品质的地理课件,地理课件的交流渠道更加便捷,再加上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对各种地理课件的应用也日趋熟练,课堂教学应用技巧增强,应用频率增加,对地理课件不断创新,从而为地理教师运用地理课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3、国家对教学硬件设施的普及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比重逐渐加大,多媒体技术的硬件建设在各地学校日益完善,广大城镇学校基本普及多媒体教学硬件设施,这就为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创造了必要条件。
4、教师能力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地理教师要积极应用多媒体开展教育教学,以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不仅要掌握单纯的地理知识,还必须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LED一体机的能力。
5、学生的要求
由于学生所掌握和了解信息技术知识日益丰富,眼界逐渐开阔,要求地理教师能够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资源,改变教学方式,特别是改革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对更高、更深层次知识的渴求。
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1、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就是对所学的材料本身发生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运用地理课本、地图册或一些教学辅导材料进行地理教学,地理课堂显得枯燥、呆板,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运用能力亦较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教学,可以利用地理课件本身具有的特点,模拟显示地理景观,有效地解决学生无法感知的地理现象,同时能够有效地 创设教学情境,把知识融于新颖别致的形式中,通过传递大量优质新异的情景,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大脑较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达到开发智力的效果。
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传统地理教学是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材等辅助材料,把地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在根本上忽视了学生是否能够获得真正的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则不同,它是以学生为中心,把计算机网络、教材等辅助资料作为学生获取知识、探索问题、协作讨论、交流认知的工具。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老师仅提供学生资源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教师须确定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进度;另一方面是要给学生恰当的指导,使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的背景下学习。教师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3、发挥优势、创造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以其显著的优势为素质教育拓宽了新的天地,它以声、形、色等表现形式刺激感官,使学生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的优势中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它能实现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各种信息的交互传递,如色彩能增加感染力,音响和动画的结合能增加逼真效果,从而能使抽象的理 论生动化、具体化,使教学内容更富吸引力,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探秘情境,吸引他们走入想象的空间,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地理学的认知范围大,许多是学生无法亲见和亲身体现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实验,能很好地弥补语言、文字描述的局限性,弥补实践难以体验的局限性,能促使学生去推理、想象,把书本中的文字转化为一种动感显现,把远的场景拉到眼前来,往往能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理解地理信息、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容量。
4、灵活运用、突破难点
地理教学有它独特的特点,它需要学生能形成地理空间意识,能分析地理原理,能正确解释地理现象。但在自然地理部分的讲述时,学生明显地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这时借助多媒体就能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弥补学生的独自获取信息的不足之处。如在讲述《地球的运动》一节中的“地球的自转的方向”时,我设计一个地球自转的动感画面,让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然后切换不同的角度,使学生形象地去理解,从而得出结论“地球总是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总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模拟演示,用定格、拉近、加快、放慢、闪动、语言提示等动感手段,根据需要把每一个过程或瞬间的各种情况展示得一清二楚并加以重复,既形象又快捷,大大缩短了学生对抽象地理原理的艰难认识旅程,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5、激发主体、培养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利用计算机的强大的交互功能,能实现各个画面的任意切换,能在合理有效的范围里改变对事物不同角度的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同步思维活跃,即激发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性,从而突破传统教学中出现的“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真正的感觉观察比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凭借感性材料由形象思维迅速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认识上的飞跃。通过多媒体对复杂事物进行分解、综合,对容易混淆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鉴别,使学生能较快地通过思维活动形成概念,并从中学到正确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的视频功能把“现实生活”推进了课堂,通过反复播放各种现实场景,让学生在不同的现实场景中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在真正现实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很容易把课堂中的模拟训练的能力迁移到生活中去。如在野外,地理方向如何辨别方面的知识。地图是地理知识的综合载体,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对图的讲解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的识图、辨图、用图能力是地理技能的最关键的一个方面。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将地图挂在黑板上,老师指图讲解时,往往有学生看不见、看不清或看不准确的情况出现,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而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可以通过把图放大、某区域间闪动或色调加深等手段,使学 生更清晰地接受并掌握有关地图知识及图上信息。因此,有时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和不可替代 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运用中存在问题
1、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以实用为主,切忌花里胡哨 现代信息技术的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其视听效果的完美结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有时会出现片面追求花哨的视听动画效果的情况。忽视学生的注意规律,导致学生的注意力的最终落点不在教学内容而在媒体上,过多的花哨会使学生无法专心于视听媒体所蕴涵的教学内容,既不益于学生扎实掌握教材内容,又会削弱学生思考。
2、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要结合教学实际,切忌全盘照抄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果课堂容量大,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却相对减少,就会出现一种新形势下的现代媒体灌输,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上课的节奏过快,一张图片接一张的播放,学生的反应根本跟不上,而且出现视听疲劳、思维受制的情况,最后学生只剩下看热闹的心理情绪,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大容量的、快节奏的教学内容无法及时摘录,经常留下许多空白,而且课后无法全部回忆出来,从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结构的理解程度。
3、强化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忽略优势传统教学手段
教科书、粉笔、黑板、挂图、模型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声像、动作的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下,似乎一下黯然失色了,因此某些老师言必称多媒体,不管使用的多媒体是否是课文内容需要,都千方百计地使用。需强调的是,现在的各种评比课、观摩课等公开 课,似乎有不上多媒体课就肯定不好的趋势。
四、地理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发挥的途径
1、掌握原则,提高设计层次
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时,教师确实要尽可能搜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丰富的资源全部都灌给学生,要考虑“最优化原则”。教师要从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来选择资源,保证资源和教学过程的双重最优化。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舍得放弃一些干扰性的信息。在设计课程时,教师要注意掌握“主体性原则”。运用多媒体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介入学习过程。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自我评价、自我调整,通过积极思维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课堂中应留有适当的“空白”让学生去思考、尝试与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避免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现代化的灌输式教学。
2、协调关系,实现最佳效果
协调好“主与次”的关系。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地理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支配者,多媒体课件只是起辅助作用的用来突破教学难点、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的。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是知识的讲解者,还具有情感的交流和世界观的渗透等功能,切忌主次不分。
协调“容量与效益”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授课效率。但从现代心理 学角度看,人在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时需要一个过程。大容量教学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样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授与受”的双向高效。
协调“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每种教学手段都有其优势的一面,也存在其不足之处。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师和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合理的安排。如多媒体会变抽象为具体,但它仍代替不了老师板书、语言、教态的变化传递给学生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切记要择优而用,因势利导。
综上所述,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中可以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这种技术是我们地理教师教学的一种现代工具,有其先进的一面。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媒体的有效性是依赖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体现在教师对新技术新方式的掌握与运用,这是对教师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让我们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作用,使之能更佳地服务于地理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地理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篇7
通过对信息技术在高职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 结合自身及同行在多媒体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经验, 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 高职地理教师融合信息技术的水平有待提升
在我们传统的高职地理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教学都是以高职地理教师为中心, 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沟通模式。虽然教学技术在不断进步, 但多数高职地理教师都是简单地利用多媒体进行照片展示和课件放映, 并没有深入挖掘多媒体的功能, 以及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融合和整合, 扩展高职地理教学途径, 提高工作效率。这种高职地理教学中的“表面文章”, 既是对人力财力的浪费, 也无益于高职地理教学。
(二) 教师、学生与课件三者错位
多媒体高职地理教学中, 在“以高职地理教师为中心的教”“以高职学生为中心的学”与“以多媒体为中心的手段”之间, 过分强调其中的一面, 都会走向极端, 不能取得好的高职地理教学效果。目前高职地理教师过分强调“以高职地理教师为中心的教”, 同时又过于突出“以多媒体为中心的手段”, 更加忽视了“以高职学生为中心的学”, 使得高职地理教师、高职学生、课件三者错位, 并没有形成新的教学方式, 依然是传统教育三中心的高职地理教学方式, 没有突破了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
二、信息技术在高职地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高职地理教学中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评价
很多高职院校都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软硬件建设, 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建设, 但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没有进行科学和系统的效果评价。总之, 由于缺少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评价机制, 导致了大量现代高职地理教学媒体的浪费, 而且高职地理教师缺少对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动机, 这不利于高职地理教师素质的提高, 也不利用高职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高职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有待提升
高职地理教学媒体日益丰富, 而其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利用率却不高, 这与高职地理教师信息技术薄弱有很大关系。这里所指的信息技术不仅包括多媒体软件的利用, 还包括相应多媒体利用的知识技能。许多高职地理教师缺乏对高职地理教学媒体功能、特性的分析能力及选用媒体应遵循原则等基本知识技能, 影响了高职地理教学媒体的合理选择和有效的设计、利用。
(三) 高职地理教学中多媒体定位错误
多媒体高职地理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技术, 代表着一种新的高职地理教学思想与高职地理教学模式, 这更是现代教育的需求, 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应该由先进的高职地理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做指导。而有的高职地理教师只是表面上热爱现代信息技术, 内心则不以为然。于是便出现了用落后的理念指导先进的教学手段的“教育怪象”, 在计算机辅助高职地理教学的先进教育形式下, 沿袭着传统高职地理教学模式。多媒体高职地理教学对传统高职地理教学改革的影响仅仅是“治标不治本”。
三、信息技术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一) 在高职地理学导式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即“以高职学生活动为主, 高职地理教师讲述为辅, 高职学生活动在前, 高职地理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联系实际安排高职地理教学内容。采用高职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高职地理教学法。
(二) 在高职地理问答式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模式
在高职地理问答式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模式, 可培养高职学生初步学会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源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使高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产生学习乐趣、积极的情感, 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利用电脑课件, 让高职学生观察卫星云图, 可以培养实践能力。
(三) 在高职地理讲授式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模式
在高职地理讲授式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模式可以突破时间方面与空间方面、微观方面与宏观方面的限制, 将高职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 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的兴致, 改变无趣的课堂, 使高职地理教学重点和难点易于让学生掌握。同时, 计算机多媒体简单、易操作, 可以节省高职地理教学课件制作时间, 提高高职地理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先明.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08.
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地理 教学方法 应用
作为信息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师,我们在传承传统地理教学方法的同时,肩负着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技巧,与时俱进,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教师要如何教才能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快乐和容易,是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面对的首要问题。
我认为教师自己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一、做好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高中地理教材中主要在部分单元后的单元活动中安排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地理教学内容,例如,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中的单元活动介绍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必修二第二单元中单元活动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第三单元中单元活动设置了“学用电子地图”;第四单元中单元活动罗列了“全球定位系统与交通运输”;必修三第三单元中的单元活动介绍了“走进数字地球”。高中地理教材的选取和编排,也说明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有增无减。那么,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才能够提高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地理教师不容回避的问题。信息技术用与不用是一个问题,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又是一个问题,能否在地理课堂中有效驾驭信息技术又是另一个问题。
二、认识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教学的作用
第一,通过网络可以更加全面的完善自己的备课内容。
课堂信息泛滥不仅会冲击地理课堂的主体知识,造成学生视觉疲劳和思维混乱,不利于学生获取知识迁移的能力,而且会降低课堂学习效率。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教材内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本节课地理概念多,如天体、天体系统、太阳系、黑子、耀斑等,涉及的知识理论性较强、空间跨度较广、理解难度较大。如果教师仅仅是依靠课本文字和图表,课堂难免落入生涩枯燥的氛围中。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网络信息,做一个PPT课件,植入一些天文奇观介绍如狮子座流星雨、彗星轨迹、日食、月食等的简短视频,可以唤起学生无限的遐想。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第二,通过信息技术会有利于地理课件的制作。
在众多的多媒体软件中,相对而言,PPT操作简易又比较适用。网络中的地理信息资源浩如烟海,可供挑选的图片和资料令人眼花缭乱,但PPT课件制作中需把握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learner-based),不能盲目追求课堂信息容量而忽视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即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能力处在起始发展阶段。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多为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因此在课件制作中不能泛泛地使用地理图片、材料和例题,而要精选典型的图片、动画资料和例题,以免给学生造成课堂视觉疲劳和信息灾难。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褶皱和断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洋流运动、锋面雨、冷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台风等地理事物和现象,借助Flash动画演示,教学效果会更明显。因此,教师在PPT课件制作中要注重地理信息资源的筛选,尽可能选取与教学内容紧密关联的重点幅图和典型例子,再利用好超级链接,就能够做出有效适用的地理课件。课件中超级链接主要链接相关地理视频、Flash地理动画、地理教学资源和练习题等,方便自己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灵活处理教学进度,开展个性化的地理教学工作,有效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增添色彩。
第三,通过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控制地理课堂教学。
在高中地理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常见的地理课堂教学形式是使用PPT课件、Flash动画、视频、网络在线、电子白板等方式。每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都有其优点和不足,高中教师要甄别每一种教学辅助手段的优劣,选取适合于自己教学风格的辅助手段,才能真正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有大量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分布,如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包括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洋流等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于是初学,高一学生很难建立起地理空间概念。针对触手不可及的地理事物,地理教师如果能够较好地掌握网络技术,在课堂中利用好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不会觉得很难懂。在对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所学的地理信息技术,对区域进行分析,找到分析区域地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借助地理教学课件,能够把抽象的地理事物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野中,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空间思维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地理的空间思维习惯。地理教师要做教学的主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能被教学课件和繁杂的地理信息所束缚,被动地使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而要通过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地理信息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篇9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
月异,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互联网也已成为产业化,传统产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发展
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一浪潮为我国国力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而新课程的改革此
时也在教育战线上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随着新课程的到来,也恰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定会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更大的冲击和挑战。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代化教育技术也已深入学校的教育当中,各门学科在不
同程度的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作为为传统学科的学校体育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将大有用 武之地。
作为一名学校体育工作者,如何能把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体育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体育教学应该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他们才会经
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兴
趣和动机有赖于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引起。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作为教学信息的载体和传输信息的
工具和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的整合,创设情境,它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改变了传
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先播放一段
NBA 的精彩片断,在进行足球教学时先放上一段精彩足球射门集锦,学
生看了录像后,可以发现他们眼里流露的不仅仅是惊叹,还有兴奋好奇和跃跃欲试,使学生们学习的兴奋
因子激活,这时他们已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
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较好的发挥。
(二)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它能使师生之间增加了一些新的联系渠道和方式,把学生还未感知到的 或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社会生活、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绪和情
感体验。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现出袋鼠、青蛙等动物跳跃以及森林运动会的场景,孩子们的
学习积极性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起来。再如,当课程进行到放松整理阶段,师生在大屏幕画面及音乐氛
围的烘托下,一起模仿大雁飞、小鱼游、小船儿飘的优美放松动作,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二、利用信息技术使体育教学更简便、更直观。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体育课件在体育课上运用起来更方便、更直观,体育课是以身体运动或身体使用
器械运动为主和教师利用示范,讲解,口令提示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课程。它的内容决定了 它的特殊性,而正因为它特殊性的特点恰好适合运用信息技术来弥补,比如向学生示范排球扣球的技术动 作,示范是为了更清楚地让学生了解动作,但通常教师示范只是一瞬间的过程,大多情况下,学生还没来
得及看清各个部位的运作,整个过程就结束了,给学生的印象也很模糊,难免会出现各种错误动作老师的示范动作能够慢动作完成,且可以反复的观看,甚至上详细的讲解,效果比单纯的示范就要强了。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先将标准的扣球动作通过摄影机拍摄下来,制成多媒体课件,对动作的关键处配上解说和文字说明,在给学生讲解排球扣球要领时,可向学生重
复展示,直到他们掌握要领。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反馈、评价。
多媒体具有双向交流的“反馈”功能,所谓“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输出信息的结果“返回传入” 以影响信息再输出所起的调节控制作用。在理论课的教学中,计算机能及时在实践课的教学中,利用摄像
机与投影大屏幕连接,可以把学生练习时出现的正确与错误动作实录下来,反映在大屏上,便于学生自己
作正误对比,发现和纠正不足。在理论课的教学时,计算机能及时提供正确答案,及时判定学生的答案正
确与否。如果答对了,计算机屏幕上显示: “真棒!”、“你真聪明!
”等激励机制性的语言或带有大拇指、五星、卡通人物等图案,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即使学生答错了,计算机也会
很友善地建议他“多想想”、“你能行”,有的还伴以美妙的乐声。学生在这友好的激励和鞭策情境中,不
断愉悦身心,及时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当然,教师反思教学,也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来达到好的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
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它集科学性、趣味性和教育
性为一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如学生在做游戏《小动物搬家》时,让学生
自己从电脑中查询相关的电子读物,根据找到的参考资料,尝试练习,真正由被动地位变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一点印证了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观点的正确性:
“当学生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 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后果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相关学习这类参与学习比
消极被动学习有效得多。
”我们高兴地看到,学生从模仿小猴(肩扛单足跳)、螃蟹(仰卧支撑移动)、袋
鼠(双膝夹盒跳)、蜗牛(爬行头顶),进而又想出跳踢搬运、双人夹背搬运、抛接搬运、鱼贯合作搬运等 许多颇有新意的游戏方法,从而使得游戏既能充分活动全身各部分肌肉关节,又能提高动脑创想的水平,使显性和隐性的目标结合得自然到位。
五、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自主性,开阔视野、拓展教材。
在新课程标准下,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将突破以往所规定的竞技运动项目内容,更加注重内容
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更关注内容的实效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激
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内容都应该成为体育课的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
发展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方法。
如在进行有氧耐力的训练时,教师可在网上提供多种练习的方案:如:耐久跑、跳绳、打篮球、踢足 球,有氧健身操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选择练习的内容和方法。除了对传统教材的运动项目内容进
行改造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大众体育的蓬勃开展,新兴的运动项目不断涌现。
青少年喜欢追求时尚,当然也追求新兴的运动活动。通过校园网络,让他们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如让学生
了解网球、橄榄球、独轮车、壁球、板球,旱冰、攀岩、蹦极等项目,进而使这些项目走进学校,从而给
学校体育教学带来无限的魅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体育源远流长,是未来体育与健康课程将
着力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如我国民族的瑰宝
---武术、内蒙古的“那达莫”、朝鲜的荡秋千和跳板,汩
罗江畔的赛龙舟、北京天坛老人的踢毽子,山东潍坊的放风筝、西北地区的“斗鸡”、还有常见的“推铁
环”等等,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演示,这些项目经过千百年来的流传,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有良好的健身价
值,既使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这些项目请进我们的课堂,将
丰富体育课的教材内容。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响到各行各业,教育现代
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了,现代信息技术已走进了校门,进入课堂,只有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体育教 学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作为体育教
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一种形式,对教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 法。因此体育教师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充实到我们的体育课堂里去,合
【地理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教学高中地理12-29
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08-30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10-26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之我见06-11
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1-13
让信息技术成为地理课堂中有效教学的翅膀10-03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5-19
信息技术中的德育教学08-27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0-26
浅谈“尝试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