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中的德育教学

2024-08-27

信息技术中的德育教学(共12篇)

信息技术中的德育教学 篇1

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的灵魂所在。而从长远的发展看, 是学校文化的积淀, 是学校的三风 (校风、学风、教风) 的体现, 是学校展现出来的最深层次的东西, 是无形而显性的品质, 这就是德育形成的最终结果。因此, 怎么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积极作用, 则是一所学校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本文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出发, 谈谈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更好地将德育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如何将学科与德育进行整合, 从而达到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

一、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 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老师根据教学内容, 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比如, 在学习搜索引擎时, 介绍Yahoo搜索引擎, 指出它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人杨致远, 激励他们刻苦学习, 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再如, 通过介绍电脑的发展史, 使学生明白我国的信息技术 (IT) 发展还很薄弱, 让学生看到差距, 产生危机感, 明确责任,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鼓励他们从小立志为国争光。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 教育学生要产生爱护学校公共设备, 特别是使用电脑时, 要有正确规范的操作意识和行为,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电脑的习惯。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在课堂上,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注意分析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德育教育, 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 在介绍有关电脑基本知识的时候, 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XP中的正确关机步骤, 让他们明白这样做是为了延长电脑的使用寿命, 保护电脑内的数据安全。

2.教师树立榜样作用

榜样的作用是无形的, 也是无穷的, 老师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等, 老师应有良好的使用电脑的习惯, 为学生树立榜样,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培养合作精神

人与人合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 有益于身心健康。因此,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要学会善于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 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如,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对一个问题或任务采取交流、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网络资源非常丰富, 我们可以从网络中下载资源, 供自己借鉴和使用。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 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完成作品时, 可参考网上信息, 但不可照抄照搬, 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比如, 在学习利用Microsoft Office2003制作电子板报和学习制作网页时, 可以欣赏其他的作品, 启发自己, 也可以从网上下载素材, 但切记不要照抄照搬, 把别人的东西改个名字就是自己的, 这是不道德的行为。

在教学活动中, 制订一项学习任务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范围, 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给定的主题, 在一定的范围里进行自己的发挥, 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信息, 下载素材, 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 自动实际动手完成。对于学生的原创性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 而对于那些照搬照抄的不道德行为要进行思想教育。

五、培养节约环保意识

现在的中小学生由于生活富裕了, 节约意识不强, 常常乱花钱, 特别是每到节假日或同学生日, 总要买一些贺年卡或生日贺卡互赠。现在的贺卡便宜的几元, 贵的十几元乃至几十元, 给家庭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在课堂教学中, 有Powerpoint 2003制作电子贺卡这方面的知识, 既有动画又有声音, 学生都很喜欢。于是我抓住这个切入点, 教育他们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电子贺卡送给将要过生日的同学、朋友, 这样既时尚又节约, 而且还环保。随即带领学生在网上搜集了一些环保的资料, 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这样的一节课, 既满足了学生之间相互传情达意的愿望, 也教育学生知道金钱来之不易, 知道家长的艰辛, 从自身做起, 用实际行动来爱护环境, 保护我们的家园,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和热情。

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在学生当中, 有很多敬师爱师的好学生, 但也有些学生觉得“老师教我, 天经地义”。在校内或校外遇上, 不主动问好, 甚至于装作没看见, 低头匆匆躲过, 更有甚者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在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敬师爱师的品德, 让同学们把平时想跟老师说又没机会说的话, 写在电子贺卡上, 再用E-mail把同学们的心里话和祝福传递给每一位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教师的敬意, 学生都非常兴奋, 在贺卡上写下了很多感人的话语, 通过一句句稚气的话语, 充分表达了学生对教师深厚的感情, 加强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德育教育具有广泛性,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老师, 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探求德育教育的内容与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联系, 寻找它们之间的结合处, 要以学科教学为主, 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为目的, 同时要遵循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采取多种形式, 抓住时机、有机渗透, 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德育, 培养了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内容, 也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

信息技术中的德育教学 篇2

新墩镇中心学校

伊文杰

良好的课堂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文明的学生。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明白: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要让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会使其终身受益。

教学任务设计中的德育渗透;利用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抓住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抓住个别事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利用网络环境,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工具,而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科也越来越显得重要。教育部周济部长曾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可见,所有教师在所教学的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材已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就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结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课堂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文明的学生。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明白: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要让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会使其终身受益。朝阳小学南校区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习的习惯参差不齐,基本的“坐、立、行、听、说”很不规范。我做到了对学生的培养从最基本的常规训练开始,课前将书本和鞋套准备好,上课后,低段学生由老师到教室整理队伍严格要求并督促学生按照要求到微机室;中段学生由班上的干部同学在班级上整理好队伍带对到上课地点,我在不远处进行监控;高段学生在课前就到上课地点,在上课铃声一停就进入上课状态。其过程不管是排队、走路、上楼梯、过走廊都有明确的规定,脚步轻、安静、靠楼梯走廊的右边行走,经过一定时间的强化训练,学生逐步形成了较好的排队、行走习惯。在课堂当中,学生的坐、站的姿势有严格的要求,说话,必须得经过老师的同意,说之前要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说的时候声音要响亮,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听的学 生要会安静仔细地听别人的说话,听明白别人说话的意思,想别人说的话和自己想的有什么区别,学会尊重别人,不在下面随意反驳别人的发言。课堂中一切行动听指挥,服从集体的决定。下课后能做好下课的准备,将鼠标、键盘、凳子放回指定地点,自觉维护和保持学习场地的整洁,将不要的鞋套放进垃圾桶,处处体现主人翁的形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南校学生逐步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作为教师我坚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一定带头做到。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我们现在运用的信息技术教材中,将教学内容分为:信息技术基本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画图工具的使用、WORD文字编辑软件的运用、网络知识的基本运用、PHOTOSHOP软件的学习、FLASH动画的制作等。在这几部分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发掘许多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挖掘其内涵,联系实践,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教学任务设计中的德育渗透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特性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很适合这一课程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和编排非常关键,既要贴近学生又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在进行教学任务时,还要注意联系实际,体现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每个学期都制作了形式不同的奖票,每期奖票的都以套为单位,每套都比较精美,都有一定的数量,学生收集齐以后可以在老师处换取增添了学生本人照片的大奖票,做为学生的最高奖励。既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又增加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所以奖票的设计很费苦心,让学生具有收藏的兴趣,才有获取的动力。例如:在一次设计奖票的过程中,正在为无法定夺奖票的主题费心时,周末在家看电视直播2008年奥运吉祥物揭晓,当我看到五个活泼可爱的福娃时,突然有了灵感,立即决定把本次奖票的主题设计为10 多张形态不一的福娃奖票。上课时,我将设 2 计好的奖票展示给学生欣赏时,学生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福娃!老师,我认识,这是福娃。我想要,我一定要收集齐福娃奖票。”还有同学跟我说:“老师,奥运吉祥物昨天才公布,今天咱们上课就用上了。”我抓住时机对他说:“对,这就是信息时代的特点。想要就得在学习中努力哟!”学生对福娃的喜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无论是课堂的常规、还是学习的效果,都非常出色。制作出了多幅优秀作品,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圆满完成了,学生既主动地学习了信息技术知识,也受到了关心时事,关心奥运,宣传奥运的教育。

2、利用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团结合作,相互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学中我常利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七年级中例如电子板报制作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素材的搜集、整理、图片的加工、板报版面的设计、色彩的搭配等许多知识与技能。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程度、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都有差异,如果让其单独制作很难出精品。针对这个问题,我决定采取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通过讨论、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电子板报制作的基本内容之后,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推选出一位组长,首先确定电子板报的主题,然后按每位同学对各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分工,分头进行搜集资料、设计版面、录入文字、处理图像等工作,合作完成电子板报的制作。各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又通力合作,一个个主题鲜明、图文并茂又独具特色的电子板报赫然出现。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学们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合作精神的重要。

3、抓住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中学阶段各学科的德育目标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教学任务、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兴趣小组学习电脑动画Flash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浏览网页,学生在网页中经常看到Flash动画,所以一说要学习3 Flash,兴致都很高。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学生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基于同学们对电脑动画的喜爱,我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凭借对Flash的兴趣,从基本的任务要求出发,逐步掌握Flash的基本制作,并且尝试大胆的创新。在完成课外兴趣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4、抓住个别事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更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面对新时代的小学生,作为教师更应该时刻注意培养他们的诚信品格。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学生要搜集、使用大量各种来源的信息资料,在信息的使用上,我一直要求学生参考了别人的东西要注明出处,同时绝对禁止抄袭别人的作品。

在一次课堂作品收集中,我发现一位同学写的电子日记和别的班级同学一模一样,只是改了名字而已。在下一节的作品评价总结课上,我先找了几位电子日记写得不错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日记,让同学共同点评。然后我说有些同学的日记也写得不错,但是却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而只是利用了电脑的功能实现自己懒惰的思想,这样不好,接着我给大家讲了敢于诚实的故事,教育学生做人要诚信为先。下课以后,我找到那位同学主动谈话,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己重新完成一份电子日记。全班同学也都受到了诚信的教育。

5、利用网络环境,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使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观建设已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迫切任务,作为直接引导学生和网络打交道的信息技术教师更是肩负起这个关键的任务。

“黑客”是学生接触网络后必定会遇到的,有些同学对“黑客”高超的网络技术总是充满神秘感和崇拜心理,好奇心驱使他们跃跃欲试。由于黑客总与病毒联系在一起的,我就在学生学习网络知识之前,通过对病毒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病毒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甚至使网络瘫痪,告诉学生,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对于黑客也是一样,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非法进入别人的机器,盗取别人的信息也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策略 篇3

〔中图分类号〕 G40-01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B)—0009—01

随着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增强,一些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对计算机硬件进行有意或无意的破坏、使用不文明语言、不能正确对待网络等一些不良的或者说不道德的行为。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已显得十分迫切、重要。

一、相机诱导,适时教育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在一节课内不可能长时间地讲事实、摆道理。因此,德育教育必须抓住时机,有机渗透,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当有学生在拉键盘时由于用力过猛,造成键盘掉在地上,我就及时指出:大家要像爱护自己的财物一样爱护电脑。在操作时,动作要轻,过重、过大的动作很容易造成电脑硬件的损坏;关机时一定要按程序进行,不能经常硬关机,否则将降低电脑的使用寿命。同时告诉学生,只要按规定操作,电脑是不会被弄坏的。因此,要大胆而细心地用好电脑。

二、结合事例,及时引导

学生首次上信息技术课时,我先向他们介绍有关计算机的发展史,让他们了解计算机,走近计算机,熟悉计算机,消除神秘感。然后,再介绍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当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后,我紧接着举出一些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使国家财产蒙受巨大损失,也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的事例。此时,学生的心灵会受到震撼,虽然没有言语,但是,他们严肃的表情显示了自己的决心和志向。通过这种讲故事、举实例的形式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点拨动机,学以致用

青少年上网的时候,很容易沉溺其中,有的学生因此而荒废了学业。这让不少的家长操碎了心,众多媒体、专家以及各类社会人士对此忧虑万分。因此,我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适时教育学生,现在还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帮助我们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作为高级的游戏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正确处理虚拟和现实的关系,把网络变作交流、学习的途径,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信息,我搜集了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网址,并介绍他们上一些专开放给学生们使用,具有一定学习价值的网站,让上网的同学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去实现自主学习。并提醒他们反思自己在使用网络中的偏差,思考“为何用?怎样用?”的问题。同时,鼓励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同学,如果你想自己编出更好玩、更有趣的游戏软件,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将来努力成为一个出色的软件设计师。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四、家校结合,齐抓共管

为了使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我平时注意与班主任老师相互配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育外,我一方面将有关情况向学校领导反映,请学校及时与社区联系,对校园周边的网吧进行监控;另一方面还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和家长进行沟通,共同教育。在与七年级一些学生的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们上网主要是玩游戏和聊天。由于学生好奇性强,你越不让他上网,他越觉得网络的神奇,我就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探讨如何控制学生单独上网的时间和次数,并和学生一起分析沉溺于网上游戏和聊天的利弊。这样,内外因共同发挥作用,收到较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中的德育教学 篇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学科教学过程中, 获得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 在坚守本学科教学目标旨归的背景下, 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成为一种必需, 有着深刻的内涵。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德育范畴

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参考《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以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和选修《网络技术应用》两个模块内容载体为例, 从信息道德认知、信息道德情感、信息道德意志和信息道德行为等方面概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德育范畴。

第一, 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实践, 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 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思想交流, 合作互助, 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恰如其分地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确自我责任承担, 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技术价值观,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对学生的道德渗透起正向显著影响。

第二, 通过“信息的获取”学习, 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引用实例, 进行深入剖析, 启发引导学生关注信息获取活动, 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和技术手段上进行信息的获取, 认识到信息获取活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经历、经验, 掌握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内化为个体自然意识, 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所用, 解决问题。

第三, 通过“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学习, 明确信息加工与表达的重要性。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信息素养的表现之一。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 达到信息的“再造”, 发挥信息的价值, 让学生感受信息加工的先进性, 增强信息加工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

第四, 通过“信息的管理”的学习, 培养学生对信息管理的正确认识, 了解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能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信息进行分类, 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思想, 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 养成乐于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习惯, 体验到信息技术给生活和学习所带来的便捷。

第五, 通过“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学习, 逐渐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围绕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讨论信息技术给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以及带来的矛盾和问题, 从而用辩证的态度对待信息技术, 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 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文明前行。

第六, 通过“网络技术应用”学习, 了解网络对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互动的影响。网络成为我们平时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通过学习, 达到基础知识理论与基本应用技能的共通认知, 强化根据实际需求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渗透网络应用的道德规范和丰富的技术价值观内容,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

(一)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 认识“信息”这一事物, 从大量客观现实中感受信息, 归纳信息的特征,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特征分析信息问题、甄别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 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 具有整体的认识, 通过对五次信息技术的学习, 体会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 亲历、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中的经验与技巧, 教育学生获取信息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有效地甄别信息, 学会有效组织信息和处理信息, 为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服务。 (4) 了解通过计算机应用软件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 认识它们的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通过对这些软件数据进行整合、挖掘、提炼、统计和分析, 找出其所蕴涵的信息, 为学习、生活和社会生产服务。 (5) 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 体会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了解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法, 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工具, 有效管理信息, 形成科学管理信息的意识。 (6)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形成正确的道德信息观。 (7) 体会信息、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确立信息技术是社会进步的生产力的观点, 认同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 (8) 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 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价值观。

2.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德育目标, 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 通过倾听校园中的铃声、观看运动场比赛的场景、学习资料上的知识和习题、浏览报纸上国内外的新闻等活动, 发现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无时不在, 无处不有。进一步归纳出信息的一般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传递性等;再通过《史记》中“增兵减灶”和《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典故, 指出信息具有真伪性, 现实社会中存在某些信息的假象, 让学生在遇到不明信息时留意。 (2) 人类发展史上有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了解发展的节点, 让学生感悟在历史长河中信息技术对人类前行起到的推动作用。穿插介绍微软公司, 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机和商业计算机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 其开发的GUI (人机交互界面) Windows系统至今仍是全球操作系统的主导者。然后介绍国内红旗Linux从1999年8月创办到2014年2月, 成立14年之久的国产操作系统厂商衰败破产, 增加了学生的危机感与使命感, 激发了学生认真学习、自我发展、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 (3) 一般信息获取, 就是搜索引擎的使用, 是一种相对固化的认识, 往往通过平铺式的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要打破学生这种依附课本知识的拿来主义,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对网络技术发展多一些参与感和期盼感, 可以设计以“家乡特产知多少”为切入点, 从学生内联角度出发, 打开学生思维的天窗, 在体验中掌握多种搜索引擎的应用, 这样既掌握了搜索引擎的应用, 又培养了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道德情感。 (4) 在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模块, 选择合适的软件加工信息, 并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在浏览者面前, 在此章节中, 教师适当将国产WPS Office与微软Office进行对比, 并且说明在一般计算机中大多使用的是微软Office,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另外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和设计、展示学生的作品等,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5) 通过“信息资源管理”的学习, 了解从古代的藏书阁、户籍管理, 到近代的实体图书馆、档案管理, 再到现代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售票机构、在线联网学籍管理系统, 人类社会的信息资源管理源远流长。通过“选修课我做主”的案例, 简单了解数据库的构成、表的关联以及创建新的查询表, 在教学过程中合作、尝试操作数据库, 体验数据库的功能,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 养成良好的数据管理的习惯和意识, 将学生的视域引向技术背后的信息思想和信息价值。 (6) 在信息的集成与发布的学习中, 让学生认识个体应对自己发布的信息承担责任, 事先要查询可靠的官方数据库, 清楚自己发布错误信息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不轻信谣言, 不传播谣言, 不误导别人, 形成正确的道德信息观。 (7) 强化信息技术的技术价值观。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比尔·盖茨曾经这样说过, 计算机在未来社会就像现代社会人家中必备的螺丝刀一样。在信息技术课堂必须进行“道德渗透”, 用好这把“螺丝刀”, 才能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信息观、道德情操”, 达到培养文明, 启迪智慧, 培养其敏锐的、积极的捕捉信息、甄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 选修《网络技术应用》教学过程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 倡导网络道德自律, 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 体会网络与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同网络的价值, 正确地认识网络、网络技术应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关心网络环境, 树立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德育目标, 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 2013年7月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 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全体网民的23.2%, 这表明青少年是网络的庞大群体, 他们普遍缺乏自控力, 痴迷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这些信息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传递了道德渗透的必要性、迫切性, 我们应利用课堂的有利条件, 有意识地做好道德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 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 形成网络道德自律。 (2) 处在信息化的社会, 网络信息高速流通, 网络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渠道, 网络及其衍生出来的新媒体充斥网络环境, 为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然而, 与此同时, 腐朽、落后、色情文化和有害、蛊惑、邪教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 腐蚀学生的心灵。在消极因素的影响下, 部分学生可能会精神空虚、行为失范、误入迷途, 基于此, 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明确指出网络的两面性, 它既有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 服务社会的正面价值, 也存在危机、隐患的负面影响。例如网络信息的获取部分, 网络为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也使很多人随意地复制互联网信息, 甚至随意地抄袭别人的成果, 也使我们的学生过度依赖网络, 学生本应该有的想象力、创造力消失殆尽, 网络的信息资源可能导致学生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迷航。 (3) 通过网络通信各工作原理, 理解DNS域名解析的过程、网络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感受通信技术在网络互联中的核心价值。2014年初, 国内部分.com域名网站、腾讯、百度、京东、优酷等大批网站无法正常访问, “断网”的原因与DNS故障有关, 从本质上说是掌握中国网站命门的DNS根服务器控制在美国人手中。DNS根服务器是互联网运行的大脑和中枢神经, 谁控制了DNS根服务器, 意味着谁就有对互联网的最终控制权, 这种情况直接威胁着我国的网络安全。通过这样的内容讲解, 使学生认识到, 不管难度有多大, 都必须迎难而上, 建立属于自己的根服务器, 从而树立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摘要:文章依据十八大报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根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提出加强信息技术学科的德育渗透, 可以从德育范畴、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对传统信息技术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构建、探索与实践。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5

单位:肖营子高级中学 作者:张永生 邮编:066507 联系电话***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实践与技能为一体的课程,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应运而生的。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德育因素。如果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穿插、渗透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就能使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

目前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科内容,很少探讨道德问题。那么,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学科自身优势,利用课堂这一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以下就是我本人对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上机实践中培养学生爱护设备、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信息技术课是动手能力很强的课。根据学科特点,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例如: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恶意开关机、猛敲键盘鼠标、随意删除资料、乱涂乱画、撕掉标签等破坏公物的行为;也有上课吃口香糖、乱丢果皮纸屑、随地吐痰等破坏公共卫生的现象出现。

针对此类情况,教师可以用事实来教育学生:如果由于别人破坏了计算机使你无法正常上机,你会作何感受?正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案例,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公德意识。例如:对于恶意开关机的行为,教师可以明确告知学生,这样容易导致系统崩溃使计算机无法使用,同时告诉学生正确、规范的操作;但如果这时教师对这种行为直接制止,学生可能不理解,甚至产生负面抵抗情绪。若老师从侧面点拨,结果可能就会大不一样,他们也能欣然接受。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信息技术课中,从表面上看没有多少显性的德育内容,但只要我们认真领会教材,找出其内涵,就会发现德育无处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教师应适时把握相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介绍北京金山公司的WPS,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文字处理软件。并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在处理电子表格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个与气候相关的主题,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平时注意资料的积累,多钻研教材与教法,努力创新,找到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三、抓好网络德育,增强作品保护意识。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已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网络的发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福音,它在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对学生的影响也常常超过了学校、家庭的教育。网络的特殊性为信息技术德育教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可借鉴和利用的东西很多,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完成作品时,可参考网上信息,但不可照抄照搬,不能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比如,在学习利用Word制作电子板报和学习制作网页时,可以从网上获取素材和参看已经有的作品,给自己一点启发,但切记不要照搬来作为自己的东西。再如,有的同学就将其他同学做的作品更改一下名字占为己有,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每制定一项任务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主题范围,学生可根据主题内容,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完成。对于尽量体现原创性的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而对那些照搬照抄的侵权行为要进行强化教育。一段时间后,学生作品提高了原创性,同时对自己的作品保护意识也会得到增强。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6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德育

一、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开展德育的必要性

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亦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当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必要工具时,它也以其自身特有的传播信息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于信息的辨识能力不强,德育就显得更为重要。有些学生对于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无法正确区分,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利用文字与表情与陌生人沟通,却不愿意在生活中与父母和同学用语言交流,导致语言表达能力逐渐下降,而过度运用电脑与人交流同样会削弱人的书写能力。

网络中的信息大量采用多媒体呈现方式,这种有声有色、声画并茂、过于直观的信息表达方式可能会使学生过分依赖于形象思维,而回避抽象思维。有的学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上网就连续几个小时,却只是聊天游戏,从而导致产生网络综合症甚至上网成瘾。有的学生易受网络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影响,崇尚一些不合国情的文化观念、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等。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产生,减少不良影响,信息技术教学就要开展德育。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1、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各种素养。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将法学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融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师要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可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网络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在进行计算机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又不能让学生产生恐俱心理。适当地选择现实生活中有关计算机安全的典型事例和一些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

2、在施教之中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道德。信息技术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载体,而且也是一种思想教育的载体。我们应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德育素材,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搜索引擎》一节,笔者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奥运在我心”的情境导入。课始,笔者让学生欣赏一段北京奥运会我国运动员夺冠的短片,让学生感受奥运夺得金牌那一刻胜利的喜悦,而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了自己作为国人的自豪感,为祖国骄傲的激动心情。之后,告诉学生这短片是从互联网上找到的,就这样自然导入新课。在施教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学会了利用搜索引擎有效地获取信息,而且得到了生动的、形象的、极具有说服力的爱国教育,提高了人文道德水平,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渗透培养了学生人文道德。

3、利用信息技术操作实践课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竟争的时代,更是一个合作的时代,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多人的团结协作,才能超越个体认知以及个体力量的局限性,才能发挥集体的通力作用将事情完成得更好,才能有所创新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操作,由于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因而非常适合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例如:在学习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可以结合今午的特大旱灭,要求学生做一份班级电r小报,内容包括新闻的文本、图片、感想等,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需要积极地与他人交流,主动与同伴合作根据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程度将其搭配分组,小组内有的查新闻找文本,有的搜集图片,有的设计版面,有的写感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树立学生敢于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总之,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師,要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有心栽花花满枝”,只要做个有心人,挥洒辛勤汗水,定能让信息技术在教育这块沃土上遍开德育之花。

参考文献

[1] 余健美,论计算机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 6.

[2] 吴晓强德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渗透[J].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8,:31 }-32 2: 102-102.

[3] 徐建荣,沈理玮.谈如何在计算机专业班级(职业中专、大专)进行教育阴.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4: 75-77.

[4] 王素艳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

[5] 孙继清.浅议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6] 如飞.浅谈德育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渗透「J].职教论坛,2003,2010, 2:28: 15439^-3912: 53-54.

[7] 李桂玲,张德辉.浅谈德育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渗透[月.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8] 李晓丽信息技术教学与品德教育[[J]跨世纪,2008, 3: 329-3292009, 14: 144-144.

德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 篇7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的信息技术,是学生们异常喜爱的课程,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更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让学生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伦理和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责任感和价值观。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把德育渗透于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之中,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呢?

一、以信息技术 知识为切 入点 ,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在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讲到计算工具发展简史时,着重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创造了一种算筹的计算工具,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工具,对今后计算工具和计算方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就是用算筹计算出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的。继算筹之后,唐朝发明的算盘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杰出贡献,不仅我国普遍使用,其他一些国家至今也仍然在使用。这些发明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上的成就,也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古老文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同时还表现了我们民族的光荣和伟大。通过历史事实教育,不但树立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为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以信息技术历史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教育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在教学中要有机利用和本地区地域文化有联系的知识来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讲信息编码时,要讲二进制数。二进制数是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次发明的,莱布尼次是根据中国的八卦发明了二进制数。八卦是传说中的伏羲发明的,伏羲是天水人。于是,我就抓住这个机会教育学生,为自己是一个天水人而自豪。伏羲是人文始祖,发明了八卦、鱼网,建立了婚姻制度,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伏羲文化源远流长,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伏羲文化,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使天水这个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信息时代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三、以现代科 技竞争为 出发点 ,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现在的教材内容一般都有Windows、Office的内容,它们都是美国微软公司开发的,在世界上处于垄断地位。我国还没有与Windows相抗衡的国产操作系统,软件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使用国产软件,支持我国民族软件产业,为它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此激励学生,促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先进科学知识,将来诞生更多的IT精英,为中国的软件发展作贡献。

四、以新课程 标准为出 发点 ,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启迪

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伦理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是最有效的信息处理工具,每个人都必须会使用计算机。近年来,利用计算机进行高科技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教育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要遵循相关的道德标准和法律法规,从小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使用好这一现代化工具,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8

一、将德育渗透于课堂常规中

课堂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例:刚上完课的机房桌椅乱摆,桌面上或隐蔽处常见有果屑、杂物、书本和笔;个别学生强行关闭网络教室,拒绝接受老师的屏幕广播,自行玩游戏、QQ聊天,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课堂常规没有落实到位。

1.结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学生一生受益。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注重引导和督促。高中生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高速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喜欢自己去发现真相,不喜欢别人把他们当小孩一样的教育。为此,我们在第一节课讲机房规则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比如外国很多旅游景点用中文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垃圾箱在哪里,厕所在哪里等”。 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中国现在太强大了,汉字成为世界通用的文字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原来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仅代表自己的形象,也代表整个国家的形象,让他们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平时的生活和上机过程中,教师还应加紧从旁进行督促和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上机习惯。

2.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既要合理引导,又要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时,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并且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此外,还要对不良现象提出批评,对犯错误的学生视情节轻重进行教育和适当的处罚,如要求犯错的学生清洁机房等。另外,树立模范,每周对上课表现良好的班级进行表扬。

3.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时,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时,注意这个问题,就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模仿心理很强,他们就会照猫画虎,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可能养成类似的不良习惯。所以,作为教师, 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

二、将德育渗透于教学内容中

1.教学任务设计中的德育渗透。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特性的课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很适合这一课程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和编排非常关键,既要贴近学生,又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例如,“在演示文稿中制作图表”一课中,知识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此时正逢学校运动会刚刚闭幕,于是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任务:制作一张“运动会总成绩统计表”或者为本班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制作一张“运动员个人成绩统计表”。学生们此时怀着对班集体的自豪和对运动员的敬佩之情,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创作,效果自然非同寻常。

2.利用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结合作, 互相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学中,我尝试利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例如,“演示文稿制作”这部分内容涉及素材的搜集、整理、图片的加工、版面的设计、色彩的搭配等知识与技能。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程度、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都有差异,如果让其单独制作很难出精品。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引导学生学习演示文稿制作的基本知识之后,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确定主题,让小组成员按每个学生对各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分工,进行搜集资料、设计版面、录入文字、处理图像等工作,合作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各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又通力合作,一个个主题鲜明、图文并茂又独具特色的网站赫然出现。通过合作的方式,学生们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合作的重要。

3.利用局域网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使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观建设已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迫切任务,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例如,由于不当炒作,社会中有些人产生了对 “黑客”好奇和崇拜的心理,甚至淡忘了是非观。由于黑客总与病毒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就介绍了一些“计算机病毒”的内容。通过对病毒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病毒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甚至使网络瘫痪,告诉学生,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对于黑客也是一样,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非法进入别人的电脑,盗取别人的信息也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通过不断挖掘教学中的积极因素,抓住德育教育的一切机遇,坚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达到将德育教育与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三、将德育渗透于课外辅导与实践活动中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段,定期开展电脑绘画、电子报制作、网页设计等活动。这些电子作品是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然后自主研究、创作出来的,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 那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展现了学生美好的心灵。在这过程中学生自我表现、自我管理,实现师生、生生思想、情感的平等交流。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锻炼自己运用计算机的能力。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成功中培养自信心和审美能力,这些活动的开展其实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新阵地。

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积极探索与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挖掘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课内外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全面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当然,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的过程。 正如古人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应思考的问题。基于此,对德育渗透于课堂常规、教学内容、实践活动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浅议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9

在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 我不断思考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的渗透问题, 如何让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知识教育的同时, 在思想素质方面也得到良好的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 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我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 尝试把信息技术教学与思想德育进行有效的结合。

●在技能训练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 教育学生要正确、规范使用电脑设备。电脑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 在使用的过程中, 对学生多进行机房各项制度的灌输, 教育学生爱护电脑, 把电脑当作与自己一起学习的朋友, 养成正确开机、关机的习惯, 以保护电脑设备;其次,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要求学生在上课前、下课后要及时洗手, 禁止在微机室内吃零食, 因为键盘上有很多的细菌、尘土, 并且与当前的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疾病教育相联系, 保持学习环境的清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更要作出榜样, 以身示范, 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逐渐让学生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 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

信息技术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载体, 也是思想教育的载体, 信息技术教材资源丰富, 形式多样, 更容易让学习接受, 所以要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思考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内容, 作为其中重要的学习目标, 尽量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德育素材, 渗透到信息知识的学习中, 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在学习计算机发展时, 用投影机出示计算机各方面应用的视频资料及我国最新的计算机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 激发学生热爱信息科技, 热爱国家的热情。在学习网络信息交流的内容时, 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 首先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教育, 了解网络文明公约, 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 争做一个有教养的网络文明好学生。另外, 借用网络上真实案例, 让学生从心里去感知网络不良的一面, 结合网络上的病毒, 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受, 计算机病毒给电脑使用带来的危害, 以及计算机犯罪现象, 如网络诈骗、盗取别人的网络信息等, 都是违法行为, 过度进行网络游戏、网络聊天都是不良的行为, 因为这会使学生消耗在电脑上的时间逐渐增加。引导学生上网查找学习资料、网络交流、收发邮件、网络论坛、智力游戏, 教育学生遵守网络公约, 讲文明, 讲礼貌, 尊重别人, 遇到无聊、不健康的信息马上离开, 学会自我保护, 谨防受骗, 养成文明的网络道德, 彻底端正学生对网络应用的正确认识, 消除学生的好奇心理, 让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

●在小组合作中,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团结协作是目前衡量人才标准一个重要方面, 不会协作就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教学中, 先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 两人或三人一组;然后在教学时, 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的有趣和难度大小适宜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讨论, 互帮互学,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对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记录, 考核小组, 促进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参与讨论, 建立一种和谐亲密的伙伴关系, 让学生从进步中体会团结协作的快乐和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结合本地的人文资料,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 挖掘本地的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料。临淄是齐国故都、世界足球起源地, 学生知道齐国时期的天文、军事等方面的成就吗?让学生围绕“齐国历史知多少”为主题, 利用搜索引擎, 搜集相关的资料, 利用Power Point或Word软件, 做成电子报刊的形式进行展示, 领略齐国历史博物馆、古车博物馆、姜太祠等家乡历史的人文资源, 同时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引导参加信息技术各种比赛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 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电脑作品比赛、威盛中国芯计算机表演赛等活动,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知识, 进行电脑绘画、电子报刊、网页、动画作品的制作。学生在操作中, 渗透了创新意识教育, 体会到只有创新, 才能在大赛中获奖, 这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力、创新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学生信息素质明显提高, 适应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0

一、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渗透德育

德育的内容十分丰富, 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哪方面的德育, 教师要心里有数, 要有一桶水, 甚或活的水源, 才能端出一碗水。教师应具备学生德育发展的理论知识, 并根据学生德育发展的阶段特点,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交流或辩论, 作出判断, 寻找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考虑他人的观点或意见, 协调与他人的分歧。如果自己对德育内容都糊里糊涂, 理解片面肤浅, 就谈不上端出水去浇灌渗透, 更不可能游刃有余, 有的放矢。所以, 教师本身对德育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是前提。只有这样, 我们的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二、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是知识的传授, 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气质性格和道德素养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课, 它注重对学生操作技巧的培养,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一些基本习惯的养成, 不能被学生有意无意地仿效。因此, 在机房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良好的培养, 在学生面前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在机房中, 学生对教师机都很好奇, 每次进机房都会刻意地看教师机, 而且特别关注教师此时的“所作所为”, 有些教师稍不注意, 就会被学生悄悄模仿。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因此, 教师要用自己的博爱之心、无私之情、容人之量, 实现对学生的思想、行动的实际教育, 耳濡目染,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三、在作品评价中渗透德育

在信息技术课中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 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 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等基本能力。在作品评价中, 教师可以看到每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通过学生的观察表述, 了解学生的想法, 看到学生的创新所在, 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 学生对作品能够欣赏, 对社会、自然和艺术真善美和假恶丑能够辨别, 能够多体会感知和创造美, 能够吸收和借鉴艺术上的精华, 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使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得到升华, 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推动社会进步, 是极为有利的。由此可见, 作品评价对审美教育不容忽视, 它为学生的德育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觉得要根据信息技术教材的要求, 结合信息技术自身的教学特点, 有意识地在课中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平台。通过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树立学习的信心, 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四、在相互协作中渗透德育

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作为一名学生, 要想取得成功, 就要学会与人合作, 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 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 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 计算机技术却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据报载, 有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 缺乏与同学的交往, 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 以致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 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 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去奋斗,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 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 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当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 有些学生的依赖性过强, 在操作中一遇到困难就求助于老师和同学。为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师可采用限制他们的求助次数的策略。即要求他们在某些情况下, 如已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未复习时、对问题未作深入思考时、自己没有尝试操作时等, 都不得请求别人的帮助。虽然这样要求对学生来说, 显得有些“苛刻”, 但只要能坚持一段时间, 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就会有明显提高。

五、在培养健康兴趣中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的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 它在带给我们丰富信息和便利快捷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尤其在网络环境中, 不同世界观、不同价值观的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世界, 使不少学生混淆是非, 沉迷其中, 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 让我们的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因此, 作为信息教师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德育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就拿游戏来说, 有集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 也有血腥、暴力甚至色情内容的。帮助学生认识游戏, 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游戏, 是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客观上说, 现在有许多网络游戏是不健康的, 或是丑化社会, 或是宣扬暴力, 或是鼓吹侵略, 或是践踏道德。对于单纯的学生, 这些游戏无疑是一颗颗毒果, 食之将严重侵蚀他们的心灵。因此, 我们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辨别良莠的能力, 使他们自觉地远离不良游戏的诱惑。

信息技术中的德育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新课改以前,信息技术课堂以单纯的讲技能为主,课堂的教学围绕着软件的操作进行。这样的教学,只有当讲解到网页浏览的相关操作时才会让学生去自主地浏览网络,其余的教学时间不需要网络的支持。新课改以后,要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长时间地浏览网络,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中学生来说,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所以在高中信息课程中渗透德育势在必行。

一、分析好教材,挖掘隐性德育教材

信息技术课本中,从表面上看没有多少显性的德育内容,但只要我们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材料找出其内涵,就能发现德育无处不在。

二、结合网络犯罪案例渗透法制教育

当今,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道德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互联网应用的时候,可以号召学生一起来净化信息环境,不传播不文明的言论,自觉抵制腐朽思想、言论的诱惑;在介绍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危害,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有的青少年随意删除文件、更改系统设置,以至恶意攻击政府网站、破坏金融机构数据、窃取考试信息以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习《信息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教育学生不制作、不传播计算机病毒及恶意文件,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等。让学生懂得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软件难以创作却极易被复制。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必须加强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鼓励学生自觉使用正版软件。

三、巧设思辨话题,在思维碰撞中渗透德育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中,对人对事的看法已经逐步在每位同学心目中萌芽。同时,这段时间人生观、价值观的可塑性很强,可以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内容引导同学们讲出对人、对事,甚至对自己的想法、看法,并由老师跟学生一起辨别是非。所以根据信息技术学科内容巧设思辨性的话题,让学生们都讲出来并一起分析、探讨、总结,从而达到德育跟信息技术教学的双赢。

在同学们阐述完观点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角色互换的环节。让正反双方改变自己的阵营,通过论述来维持原先的“反面”观点。通过课堂评价,笔者发现,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都深刻领悟了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真谛,同时在合作辩论中增强了集体意识,在辩论中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也迈进了坚实的一步,更有几位同学通过结合当前计算机病毒、网络谣言等时事进一步加强了民主法制的观念。

四、加强网德教育

网络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渗透性和吸引性。它能让学生及时获取大量信息,使学生自由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在网络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健康、优秀、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论坛、聊天室、网站等,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也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进行教育,如“上海两名女中学生约见网友离家30多天,身心受到伤害”等,教育学生要慎交网友,不要随意约见网友……在上课时,如发现有些学生同时打开过多的浏览窗口而造成网络不畅时,要及时指出虚拟网络世界也存在着资源浪费问题。要使学生懂得网络社会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社会,也需要注意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分配,也强调规则和美德。

五、巧设主题活动,明确目标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很强,这就给课程的设计者很大的知识运用空间。很多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巧妙地设计出主题活动,学生们在一个个主题活动中自然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巧妙地渗透进德育。

考试是高中阶段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看待考试、如何应对考试,一直是高中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信息技术基础》的第四章的一个难点内容《表哥数据加工的多元性》一课中,笔者就设计了一个主题班会“考试分析”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们作为老师请学生思考,在用Excel分析成绩的时候要分析出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分析这些内容,如何用Excel实现这些内容。同学们在这样的主题活动的带动下,不仅仅从不同角度考虑表格的处理并巩固了函数、图标、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内容,同时也逐步明白了考试的导向、诊断、发展性、选择性的意义。

总之,网络对于中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学生正处于思想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成长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烦恼,他们需要向别人倾诉,需要交流的平台,因此,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培养适应新世纪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下一代。

浅谈德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篇12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1. 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

在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 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 循循善诱、晓之以理, 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 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 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 即待屏幕上出现“你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的信息时, 才能关闭电源, 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 并且要使他们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 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2. 教师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 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 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在计算机教学中, 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比如, 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 可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 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 损坏计算机的硬件, 造成系统崩溃, 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 不论出于何种目的, 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 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同时, 要培养学生自觉守法的意识, 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要让学生懂得: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软件的研制和开发,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 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 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鼓励学生自觉使用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

此外,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已逐渐进入家庭, 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日益增加, 上网浏览、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因此, 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比如, 对“黑客”行径充满了神秘感、把“黑客”当成偶像来崇拜的这些学生, 加以正确引导, 使其不要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的破坏者。同时也教育了学生网上活动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 用语文明礼貌、不讲脏话。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之一, 爱国是一种崇高的责任。通过学习《第六章数字奥运尽显风采》时, 对我国这些年的奥运会的成绩取得情况的分析, 了解我国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 使学生们更加热情地投入爱国家、爱体育运动的实际行动中。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未来的社会, 人与人的交往日益紧密, 竞争与合作同在。所以, 作为一名学生, 要想取得成功, 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 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据报载, 有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 缺乏与同学的交往, 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 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 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 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后, 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 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 然后组织交流、讨论,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五、有利于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做跨世纪人才的志向

成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也是德育工作的归宿。在信息技术课渗透立志教育。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 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 (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 , 让学生看到差距, 产生危机感, 明确责任,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鼓励学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如在学习建立学校网站时, 可以介绍百度CEO李彦宏以及开发阿里巴巴网站的马云等著名人物, 为学生树立榜样, 激励他们刻苦学习, 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上一篇:事故处理下一篇:教学综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