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精选11篇)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1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和学习的工具。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声情并茂。
二、信息技术促进思维的羽翼翱翔。
三、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
四、信息技术改变师生关系。
五、信息技术,永远无法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大家提供一种视角,请同行指出不足之处。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三角形
教学
运用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如何恰当地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在一起,为教学服务呢?本文谈一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信息技术促推思维的羽翼翱翔。
在班级人数多达五十人的今天,谈关注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或许只是理想的追求。但信息技术的介人,却使得这一理想很快成为现实。
例如:在“在三角形的认识”中,教师可以设制“起跑线”、“加油站”,这些极具挑战性的“冲浪”,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对话。计算机充满人性化的即时判断,让每个孩子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了然于胸,以便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调节:或一路闯关,满面怀信心接受新的挑战;或寻求来自教师、电脑等的帮助,扫除障碍,继续前进。在这种新型的人机交互环境下,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经验,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传统的大班教学中全班整齐划一地练习,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参与,一切都得听从老师的摆布,一切都得服从大局。在课堂上,单靠一个人的力量,面对五十双渴求得到不同发展的眼睛,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信息技术所独具的交互特性,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开拓思路和学习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按不同方式与屏幕显示内容进行沟通,提供反馈。
二、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声情并茂。
在上“三角形”一课中,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运用呢?随即播放教师制作的演示文稿,画面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徐徐展现:蓝天中展翅翱翔的双翼飞机,暮色中的埃菲尔铁塔,灯火通明、川流不息的杨浦大桥……孩子们屏息凝视,感受着三角形稳定性的广泛应用,陶醉在这个色与声交织、音与形交融的世界里……
“三角形的认识”所展示的是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上网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制成幻灯片进行交流。这使得远在天涯的美妙景象近在咫尺,一幕幕生动形象的画面在眼前展现,既看得见,又听得到。三角形,不再是老师口中念叨的一个抽象的图形,而是演变成为一个个生动的、立体的、眼光可触及的活生生的事物,学生的视觉、听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下,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三角形的世界是美丽的,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劳动竟然创造了如此伟大的奇迹!学生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一切,都是来自活生生的三角形世界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薄薄的教科书就是学生的唯一世界,黑板加粉笔主宰了一切,枯燥的文字讲解,有限的挂图演示,受“教师——课本”这种单一传递模式的限制,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只能处于较低的水平。空洞的说教,乏力的语言,学生的体验是浅层次的,感悟是不深刻的。
如今,在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下,广袤的世界成为了学生多彩的书本,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和动画等手段呈现,教学内容以其无穷的张力,让学生享受审美的乐趣,接受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情感、态度、价值观伴随知识得以同生、共长。
三、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提倡的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观,光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显然已经远远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而借助信息技术屏幕切换、及时反馈等功能却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
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就使得这一操作较之常规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时效性。因为它缩短了“学生练习——教师批改——集体订正”的周期时间,使得反馈更及时,也更具人文性。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兴趣盎然,也更好更快地掌握了本堂课的重点内容。
四、信息技术改变师生关系。
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师生关系由原来的不平等趋向平等,然而这种平等极易引发新的不平等——生强于师。就在这个矛盾统一体中,教学相长。信息技术,创造了一种平等和谐不断发展的师生新关系。
五、信息技术,永远无法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果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回归,我们不难想像这种场面: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漫无目的地漫游而一无所获,在讨论区中自由地发言而不围绕主题。这样放任自流导致的后果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甚至连规定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因此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在学生自由快乐地冲浪的同时,教师积极地旁观,加强了指导与调控,辅导、点拨,让学生走好每一步。
当然,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应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有专家认为:“如果没有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一步步展开深刻思考,则信息技术整合就失去了灵魂。信息技术为教师换取一两声喝彩的花拳绣腿和表演道具。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这句话在信息技术整合的今天,我们仍应积极地倡导主导作用并且身体力行。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2
一、哪些内容可以运用信息技术
(1) 多媒体是目前主要的信息技术工具, 它能呈现出大量的信息, 如图片、声音、数据, 所以教学到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全等、相似等内容时, 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大量的图片信息, 让学生有很好的视觉感受, 而且也能很快体会到各种图形的特征, 这是纸质学案所不能达到的, 有时多媒体充当幻灯片的功能也是挺好的。以往课本中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设计大多是让学生用铅笔绘画,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在, 为什么不可以用电脑设计呢?几何画板是很好的软件, 学生用几何画板设计对称图形的热情很高, 而且也达到了会设计的教学目的。学生对电脑操作的积极性远比铅笔绘画高很多的, 而且用铅笔绘画不能画出的, 用电脑都可以做到, 既丰富又美观 (如图1) 。学生在用电脑绘制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时候, 图形的性质基本上在绘制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有所感悟, 这比教师对着黑板讲十遍的效果都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通过网络了解相关知识的链接,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像黄金分割、勾股定理这些涉及较多知识面的内容, 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搜索了解黄金分割涉及的领域很多, 有音乐、美术、建筑、人体、摄影、饮食等, 学生觉得特别有趣, 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我制作了黄金分割和勾股定理的专题学习网页 (如图2) , 让学生得到专门的学习。勾股定理是一个古老的定理, 它的历史富有魅力, 它的证明方法多种多样, 有我国的赵爽、西方的毕达哥拉斯、美国总统等都证明过它, 我认为让学生更多了解它的历史和证法, 使学生体会到这个定理的重要性, 这是传统教学经常被忽视的。学生常常对数学是有畏惧心理的, 主要原因是数学没有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言:“造成数学难懂的主要原因是脱离实际”。那我们何不将它变得有趣而又贴近生活呢?
(3) 几何画板对函数的绘制也是相当有用的, 所以当我们在教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时候, 用几何画板进行图像性质的研究, 可让函数变得不再抽象。如一次函数y=kx+b中, k的变化图像会怎样, b的变化图像又如何, 自变量x的变化函数y的值会怎样, 几何画板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自己演示, 也可以学生自己操作, 当然让学生自己完成, 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但可能要花费较多时间。如果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几何画板的用法, 多花些时间也是值得的。
(4) Z+Z智能教育平台的超级画板有强大的绘图功能、动画功能, 学生可以运用其动画和追踪功能制作很复杂的电脑图案, 可以用它来制作七巧板, 并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各种图案。电脑拼七巧板要比用塑料或木头制品的实物要困难, 但学生可以了解七巧板的制作。学生用它也可以亲手制作一棵勾股数, 但需要一定的软件操作能力。
二、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1. 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 教师要对电脑软件有所掌握, 比如自如地运用Word、Express、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 只有自己掌握, 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
其次, 教师要制作好脚本, 安排好整节课的程序。
最后, 教师要驾驭好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2. 对学生的要求
首先,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也要学习一些软件知识, 如果在数学课上再学习软件的操作方法, 时间不够, 所以, 需要学科之间的渗透。
其次, 学生间的合作, 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要让教学顺利进行。
3. 对硬件的要求
我们学校没有每个教室都安装多媒体, 只有几个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 这需要和其他教师和班级协调进行, 以免发生冲突。
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的优势
(1) 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数学实验室”, 利用“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和其他工具软件, 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 让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探索, 来做“数学实验”。如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进行“24点游戏”, 在游戏中, 电脑自动出示4张牌, 学生可以通过鼠标拖动各张牌并添加+、-、×、÷和括号进行运算, 电脑除了能作出评判外, 还会列出所有的解法, 大大提高了学生训练的效果。再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 但由于其实际操作起来都有误差, 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 点击度量, 就可以显示出每个角的度数, 再点击计算, 求出三个内角和, 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 发现无论怎么变, 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这无疑大大地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的欲望。
(2)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 可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 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动感方面的不足, 增强了学生的直观印象, 为降低教学难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利用几何画板研究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时, 先绘制一幅二次函数的图像, 然后在图上任取一点显示它的坐标, 当随着点在图像上移动时, 学生可以观察到纵横坐标的变化, 从而轻松得出y随x的变化情况。如果学生每个坐标都要通过笔算, 实在浪费时间。
由于数学教学的主阵地还是学案式教学, 所以, 适当运用信息技术也不会给教师带来太多的负担。传统教学经历了这么多年, 一定有它的可取之处, 学案式教学在一片争议声中慢慢成长, 适当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 让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对数学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 2003, (2) .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教育研究, 2002, (7) .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改革日新月异,其中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一名新课标下的教师,无论从事哪个学科的教学工作,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大潮中,也同样能够感受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最佳整合,必须瞄准教学目标,巧妙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才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中知识是本体,多媒体技术是载体,以“载”促“本”才是整合课成败的关键。在这里我们着重来探讨:如何将本体和载体有机统一,利用好载体的问题。
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
最好的学习动机就是学生对所学习的东西存有较高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就一定能集中注意力,积极地思考,学起来才会更快更好。众所周知,多媒体具有形声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方面比其它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因此,自制课件时,我们就应该选择能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景的内容,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样也符合中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能很自然地深入理解课题。
二、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活动能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尽管多媒体有其独到的优越性,但是它难以调动学生的触觉参与,代替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这就要求我们在自制课件时,要巧妙的运用网络,达到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多媒体的完美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直观演示与学生的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了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造思维。
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敢于创新。
现在社会最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创造力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想象力丰富,教师应当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激活并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信息,便于学生感知所学的材料。但是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仅仅靠视听感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判断、推理、想象等一系列思考过程,来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及时抓住学生所闪现出的点点光辉,要将那些有独到见解的孩子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让他们带动其他同学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上要尽量使每个学生的思维空间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让每一位学生都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与赞扬声中,充满了自信,带着更高的积极性与探索欲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四、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认知环境,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提供了捷径。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使学生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知识结构的现状。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生动地展示知识脉络,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就是容量大,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把学过知识和新知识有效的贯穿起来,让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把学过的旧知识也能重新复习,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把新旧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质上的东西,提示其内在规律,从而完成知识构建。
五、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课前在为学生准备学习资源时,就应该考虑到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设计由易到难几种类型的资源和练习题来作为学生进行探究的资料。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个人的喜好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最终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验证,从而获取新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整堂课能够兼顾到每一位学生。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收获,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避免了出现“学生一部分无所事事,一部分艰难吃力”的现象,真正做到了“优等生吃得好,待优生吃得饱。”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还应与时俱进的将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出更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信息技术成为新时代学生不可或缺的、挖掘知识的工具。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4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1、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媒体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要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媒体等方面进行改革,而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因此教学也已不再是局限于校园内部的、师生之间的活动,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不再局限于单纯地依依赖教师的传授和阅读课本。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传统的知识获得模式。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数学知识,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互动学习软件自主进行探究、利用网络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利用互联网搜索更多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获得数学知识的平台,从而使数学学习由变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信息,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补充,学生还可以根据各自的能力和爱好,在网络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满足学生个体对学习的不同需求,以求获得不同的发展,从而实现自我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实现素质教育提供有支持。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获得不仅可以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获得知识和拓展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现代学习的重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也培养了学生使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运用信息正是数学教学的内容之一。
2、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传播媒体也从单一的粉笔加黑板向多媒体转化。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原来一些比较难以表达的分析过程变得直观形象,有效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预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密度,为实现减负增效提供了支持。
多媒体互动学习软件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操作、学生观看的演示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学习软件,在实际操作开展探究性学习。
实时监控系统可以使教师同时了解多个学生操作情况,与传统的课堂巡视相比,教师的监控效率和效果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并可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或实时显示学生的操作情况。
3、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来源
传统的纸质教材由于受篇幅、编写周期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知识的容量和对最新知识的及时更新,所以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则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学生通过互联网的支持,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自主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搜索相关的信息,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更新。
4、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可以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教师利用互联网可以快速搜寻更多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图片等),还可以搜索和下载合适的教学课件,使单纯的自制教学课件发展为自制教学课件和通过网络搜索和下载适用的教学课件互为补充,从而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纸化教案设计不仅可以方便地进行教案的实时修改,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数学教学之中,构建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可能性
1、学生具备了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国家通过加强对教育的支持和投入,目前在大多数地区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已列入中学和小学的教学课程。经过多年的努力,“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已见成效,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就基本具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的提高,多数一、二年级的学生也初步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的使用方法。这些条件都为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基础,教师再加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就可以比较熟练地操作互动学习软件和运用网络搜索相关的信息。
2、教师具备了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十五”教师职务培训中,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培训内容之一,通过培训和考核,教师都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了一种或多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网络搜索合适的资料,包括备课资料、优秀教案、多媒体课件等,也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在“十一五”教师职务培训中,信息技术也是教师培训的课程之一,每一位教师进一步接受相应的培训和考核,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通过各类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和能力,为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基础和有效的保证。
3、硬件的配备和软件的开发
在上海地区,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各学校都按标准配备了班级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专用教室,建立了校园网并与局域网相联结,宽带网联结到每一个办公室和每一个教室,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开发为课件制作提供了方便,二期课改教材还设计了配套的教学光盘。这些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为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提供了支持,为顺利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教师教学理念更新
随着各类学习和培训的开展,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不断的更新,教师通过学习和培训,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已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
通过学习和实践,教师认识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感受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学科内容,同时也丰富、拓宽了学科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上各要素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可能,二期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又促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三、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1、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是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或是图形的教学,都需要教师通过一定数量的板书帮助学生进行分析,采用当堂板书则会占用相当的教学时间。在练习中也会出现大量的书写,如填空、计算题和应用题的解答等,都会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如果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课前预制的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密度,使有限的教学时间产生更高的教学效益。
2、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直观地演示分析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习题的分析如果采用传统的方法是比较困难的,例如传统的媒体就很难实现相向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同时行动的演示,如果采用信息技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一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加明显。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下载的Flash多媒体课件,直观地演示了四种车轮的行驶情况,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概念。在同一课件中,还直观演示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同一圆中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圆是轴对称图形等知识以及直观演示了利用各种工具绘制圆的方法。
3、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来源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通过课堂的传授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去搜索相关的知识,拓展知识面,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扩展。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与年月日有关的信息,了解二月是28或29天的来历,了解了闰年产生的原因等知识。
4、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在二期课改中,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而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大都是通过操作实现的。
传统的教学中也有学生的操作,但由于受学具可操作性的限制,影响了学生的操作速度和操作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克服这一缺陷。
例如,在低年级教学《几时和几时半》时,我校的教师就通过互联网下载了一个互动学习软件,该互动学习软件既可以自动显示几时和几时半,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表示几时和几时半。学生通过操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理解并掌握了有关知识,而且有效地突破了表示几时半时如何正确确定时针位置这一难点,在以后的练习中可以发现,学生在画几时半时,错误明显减少。虽然这一操作也可以利用学具进行,但操作的速度明显慢于互动学习软件,而且也不如互动学习软件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
又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知识时,学生通过互动学习软件的操作,每构成一个新的长方形,就会实时出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等的相关数据,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辅以教师的引导,学生就可以自己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较传统的学具操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且效果也明显提高。
四、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探讨
1、改变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同于以前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是教师个体的操作,是教师在课前事先制作课件,然后在课堂上按教师事先设计的教案进行操作演示,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则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操作,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除了教师的教学之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学习软件开展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搜索,对教材加以补充和拓展。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过程的整合是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之中,使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实现学科内容的有效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自主探究,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还没有突破原来的模式,表现在数学教学中仍旧是教师操作学生观看,没有真正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解决方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学习软件和网络信息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从教师教学生学向师生互动转变,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在数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硬件配套数量的矛盾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必须有硬件的支持。虽然目前各校都按标准配备了计算机教室,但也只能满足部分班级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需要,如果在全校范围内都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目前还不具备条件,何况除数学学科外还有其他学科也需要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解决方法:在目前还不可能大量增加计算机的情况下,根据学校中现有的硬件设备,采用统筹兼顾的方法,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也为以后大面积开展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积累经验。
3、在数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互动课件配套的问题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的数学教学课件配套工作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是互动式的教学课件更是缺乏,大都课件还停留在供教师操作的多媒体课件阶段,而一般的教师由于受技术和时间的限制,只能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学课件,不具备自己制作互动软件的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停留在原来的多媒体课堂教学阶段。
解决方法:在互动课件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一方面发动教师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应的互动课件,通过校园网在教师之间通过资源共享,另一方面通过有关部门的培训,帮助教师在Powerpoint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一些新的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方法,如Flash、Authorware等,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互动课件。根据我的实践,Authorware就是一个比较实用的课件制作软件,利用它的交互模式和判断模式等就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互动课件。
4、课件与积件的问题
通过互联网下载的都是课件,而且大都经过了“打包”处理,二期课改教材配套的课件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使用这些课件,就只能根据课件的内容设计教案。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的发挥,不利于形成形式多样的教学风格。
解决方法:在课件设计的基础上开展积件设计,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教案设计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积件,通过优化组合,形成适合的课件。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可以节约教师自己制作课件所耗费的大量时间,还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缺乏制作课件的技术能力问题,使互动课件大量进入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可能,而且制作的课件能符合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同时这些积件还可以用于不同年级和不同教学内容的课件制作,使积件发挥更大的效益。
5、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运用
目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时,很少把信息的收集、整理和运用结合于数学教学之中,即使有也大都只是学生在教师预先准备的信息范围内开展运用,没有体现对学生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运用方面的能力培养。
教学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运用、创造、传递等各种操作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时,应该强调通过学生收集、分析、判断、运用、创造、传递信息实现对课程内容的探究学习。
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篇5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的带动下,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步伐也在不断前进,语境化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学生的欢迎。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能较便利地展现感性材料,创设最佳语境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体现学生的“学”特别是“乐学”的自主学习形式。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这就不仅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现代化的合格人才,而且要求教育自身也要现代化。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所体现的就是在教师有效辅导下,学生通过运用网络课程资源积极地、愉快地、自主地进行探索与发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一个过程。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有效网络课程资源所进行的学习是可行的、有效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乐学的,他们是在自主参与、乐于求知的心态下获取知识的。在运用过程中,发觉它确实有许多优点。关键词: 信息技术 英语教学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这一进程,也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声画并茂、形象直观, 能将教材中的静态图形变为动态,以揭示图形、图像的丰富内涵,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质;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语言教学情景,使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将教学导向深入。它还便于师生交流、及时反馈,因而倍受广大教师的喜爱。本文试就英语新课标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信息技术在字母、音标教学中的运用
学英语的第一步是字母、音标的教学。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认读字母、音标卡片。借用现代信息技术,则可将字母的读音、笔画、笔顺、框架结构制作成生动有趣的课件,更有利于学生记忆。比如在学习某一字母时,可以用Flash作一些技术处理:优美的画面上显示要学的字母,并将字母的笔画、笔顺这一教学过程动态完整地展现出来。如果需要也可分段展示,让学生先猜一猜即将出现的是什么字母,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记忆也就更深。
二、信息技术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在完全掌握字母和音标的学习后,直接面临的是单词关。单词是构成语言的基础,没有一定量的词汇输入就不可能有相应的语言输出。而传统的背诵和默写往往使学生很快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并丧失自信心,因此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词汇教学不失为良策。生动逼真的图片,准确清晰的发音可以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从而将单词的抽象含义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形信息反馈给学生,使枯燥的单词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跃,趣味盎然。例如在学习衣服类的单词时,可以给出一男一女两个卡通人物,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帮人物搭配不同的衣服,学生在充满好奇中,解决了这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乐学。如在学习牛津3AUnit2颜色这一单元时,可以采用涂色游戏,让学生点击画板上的颜色按钮分别给unit1的cat、dog等涂色。在学习新鲜知识的同时复写已学知识又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信息技术在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学语法规则,如果光做机械的语法操练,会使学生觉得头痛。如结合信息技术进行语法教学,则可变抽象为生动,具有传统语法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在教名词单复数变化规律时,可采用动画展示,较生动形象,也可让学生即时人机练习,然后点击练习的得分,激励他们深入学习更多的内容。在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刺激的同时,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数量,加深大脑的识记,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从而轻松地掌握了更多的语法知识。
四、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现在的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都被不同的学习任务占据着,对外界环境认知能力变得很差,而教师如能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则能使课本里的英语阅读得到进一步拓展,使它不再只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而可延伸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场所,瞭望世界、融入世界的窗口和界面。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时,教师也可以适当补充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小短文,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这些短文可直接从网上下载,对阅读后的问题也可及时做到人机练习。
五、信息技术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写作是学生普遍感到头痛的事。尤其是小学生,很难将不同的词语联系起来变成完整的文章,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看图说话、写话练习。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关键词,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将关键词连起来,在做适当的修改,变成一篇文章。利用多媒体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范文,教者将范文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标注起来。
大家都清楚,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交际。要实现这一目的,英语教学就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究,主动获取信息,发展能力。但任何事物都有利弊,多媒体教学也是一样,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多媒体教学适度作用,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辅助教学。参考文献
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篇6
微课的类型非常多,按照教学方法来分,有讲授类、问答类、演示类等11类,教师在开发信息技术微课时应充分考虑根据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来选用适合的微课类型。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课型都需要微课,如理论性知识及作品评析更需要教师亲自对学生讲解,师生互动交流会有更好的效果;操作性知识的新授课则更需要结合微课来进行讲解,在微课中学生可以重复查看某个操作,从而完全理解和掌握操作的步骤。
通常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比较实用的微课类型主要有:讲解说明型(以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讲授为主)、操作演示型(具体的实例需要演习其具体操作步骤尤其需要强调细节)、主题活动型(分析主题活动的探究目的,讲解探究方法)、解题推理型(对某个程序任务进行具体的讲解分析等)。教师应该根据实际课程内容的需要与一节课中各环节的需求选择制作微课的类型,让微课在辅助课堂教学时发挥更好、更大的实效。
微课的设计和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要想开发实效性强的微课,必须规范开发流程。有学者认为微课的开发过程一般经历:确定教学内容、细分知识点、分析学习者特征、设计微教案和微课件以及微练习、撰写视频录制脚本、教学活动实施及拍摄过程、微视频后期编辑、微教学反思、形成微课资源包上传微课平台、微课教学应用、微学习和微反馈、微课资源动态优化和完善。只有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反馈、完善等环节结合起来,微课才会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在信息技术教研中才能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微课的开发设计应该从单个知识点往微课程的开发设计转变,微课程一般由几节微课组成,具体的节数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而这几节微课之间应该是连续的,有层次的。微课本身是碎片化的,单个知识点就能做成一节微课,但只有系列化、联系性、层次化的教学才能给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知识技能。将一个知识分散,进行梳理和分类,做成几个有层次、连续性的单个微课,对每个微课都进行微教案设计、微课件制作、微练习等资源的设计开发,形成一个主题鲜明的专题微课程。
微课是一种很好的分层教学资源。学生的差异是必然的,课上要面对全班的学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但教师有责任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一节课一般包括课前复习、新课导入、新课讲授、知识拓展、小结与练习等五个环节。在新课讲授环节,可以针对本节课中的重难点进行点拨,运用微课让学生观看问题的详细解析。知识拓展环节,可以选择一些反应社会发展、具有前沿性的课外知识放进微视频中,让学生观看作为课内知识的补充。如作品制作课时,将制作重难点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可以自己控制观看进度,基础技能较好的学生角块能掌握制作技巧,完成后还能观看到一些有创意的能开拓自己眼界的资料;而基本技能较弱的学生可以重复、缓慢的学习每个操作,让其快速、更好的巩固基本技能,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创造思维的培养了。
现代网络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使学生除了课堂上学习之外,教师还可以将课堂中还未掌握的重点、难点问题制作成微课,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微课进行自主探究,这样一来,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学习就不再那么被动。微课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甚至在移动设备上都能进行观看学习,只要学生有学习的欲望就能实现“教师”在身边指导,真正做到“哪里不会点哪里”。目前,国内外出现了几个著名微课网站,如可汗学院、全国首届微课大赛官网等,这些平台能够更智能、更高效地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微课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产物,当然微课在国内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前景无限,不仅可以在学校课堂内使用,而且适合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微课的使用可以辅助教学,却要注意不能为了形式而使用微课,本末倒置。它能推动教师培训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微课这种手段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的快乐更高效。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篇7
一、要处理好课件“动态性”与板书“静止性”的关系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 会存有误解, 觉得要把上课内容都做成课件, 上课时就点点屏幕挺省力, 犯不着用粉笔来书写板书, 这些教师用课件取代了黑板。其实, 板书和课件之间是不能互相取代的, 两者各有各的优势和局限:课件的优势在于能动态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 给抽象的数学知识提供直观的平台, 但它也有缺陷, 就是当进入下一个页面时, 前面的内容就很难一直保留在屏幕上, 即使是电子白板有小窗口功能, 也会因屏幕的大小有限而效果不佳;而板书虽然在形象、动态方面受到限制, 但它却能将重点内容静静地留在黑板上。为此, 我认为要将课件与板书动静搭配起来使用, 对一些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要用电脑 (结合电子白板的专用软件) 制作成课件, 以直观动态的形式辅助学生攻克难点。而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或知识结构体系要精心设计成清晰、美观的板书, 整堂课始终停留在黑板上, 让学生 (特别是中下学生会跟不上教学节奏) 不断地、反复地理解、记忆、揣摩, 从而以充分的时间获取最大的知识摄入量。
例如, 教学《长方体的特征》一课时, 课件要在难点的突破上发挥作用。如运用电脑的动态“闪烁”, 让学生形象地感受“面”“棱”“顶点”这些部位, 在数数量的时候, 点到面时, 一个个移出, 点到棱时, 同一组棱相同颜色闪烁, 进而让学生有序地数出它们的数量。在此基础上将相对的“面”或“棱”进行动态移动、重叠比较, 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最后可以运用电子白板的拉伸功能, 调整长宽高, 将长方体拉成正方体, 动态地展示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板书方面, 从“面、棱、顶点”三个维度精心设计知识网络图:, , , , , , , , ,
通过这幅美观的静态板书,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充裕的时间对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内化, 进而逐渐地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总之, 一边进行动态的过程演示, 一边进行静态的结论板书, 两者互相配合、合拍共振, 既突出了重点, 又突破了难点。
二、要处理好课件“模拟性”与教具“真实性”的关系,
利用计算机做成的课件和实体教具都属于“演示”类媒体, 它们有共同的作用:为了突破知识的抽象性难点而进行直观辅助, 或形象地展示某个知识点的形成过程。但它们有不同的价值倾向性:在真实性方面, 课件往往不如实体教具, 因为课件是模拟的;在动态演示方面, 许多实体教具却不如课件 (特别是用电子白板专用软件做成的课件) , 因为不是所有实体教具都能制作成灵巧可动的。所以, 笔者认为在使用课件和教具时, 要处理好课件“模拟性”与教具“真实性的关系, 在教学中要将两者有机结合, 形成优势互补可以用课件时要充分利用, 而不能用课件时, 还是要准备一些购买的或自制的实体教具, 以提高可信度。
例如, 一位教师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 在课件上出示尺子, 让学生在大屏幕上清楚地看到尺子的刻度来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 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大屏幕, 然后闭上眼睛记住一厘米大概有多长。这种做法已经给学生造成“错觉”了, 因为大屏幕上的“尺子”是经过放大的 (不放大看不清楚) , 它上面的1厘米比实际长度大得多, 学生会误把它当成标准长度印入脑中。其实, 这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建立厘米的“长短”概念, 此时还是应借助真实的教具和学具, 让学生在反复地观察、想象、记忆、测量等活动中建构起厘米的长度概念, 然后用课件放大尺子刻度 (明确告诉学生是放大的) , 来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看得更清) 。又如, 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时, 有些教师也会将公式推导的实验用“课件”来演示。笔者认为, 此时也用实物演示比较好, 因为实物演示时, 学生能真实地看到“水”或“沙子”倒进、倒出时有没有增加或减少, 此时得出的结论可信度比较高。而用课件演示, 可信度较低。
三、要处理好课件“演示性”与学具“操作性”的关系
课件有较好的“演示性”功能, 它往往是以“观看”为主, 虽然现在的电子白板交互性方面提高了, 学生可以在电子白板上操作, 但在大班额的背景下, 又受时间的制约, 不可能有很多学生上台操作。课件的播放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具操作, 数学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 还要处理好课件“演示性”与学具“操作性”的关系。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 并以最佳方式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可见, 学具操作在理解“算理”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 在数学教学中, 要将学具的操作和课件的演示有机配合起来使用, 需要自主动手操作的地方要让学生动起手来 (新课程有许多配套学具) , 学具操作不了的可以借助课件演示, 或者在学生操作学具的基础上, 将学生零散、肤浅、不完整的操作过程用课件进行条理清晰、完整系统、深刻到位的梳理性演示, 揭示出知识的本质属性, 发现规律性特征。
例如, 学习了《平面图形》后,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组小棒, 让学生操作小棒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先搭出一个梯形, 接着更换梯形中的某几根小棒, 使上底和下底一样长, 进而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然后调整平行四边形中小棒的角度, 使它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最后调整长方形中长和宽小棒的长度, 使它成为一个正方形。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 逐渐认识到“四边形家族”之间是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 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学生充分操作的基础上, 用课件动态演示“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将梯形的上底延长到与下底相等时, 它的面积就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将梯形的上底缩小为0时, 它的面积, 就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学具操作和课件演示的有机结合, 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理解更加深刻, 获得了“内联”的规律性认识。
四、要处理好课件“形象性”与思维“抽象性”的关系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 在学习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 他们需要以直观形象作为支撑。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直观教学,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条件。但是, 在数学学习中不能一味地依赖课件的直观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直观教学, 其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作铺垫。因此, 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中, 不能使他们的思维水平总是停留在形象直观阶段, 而应根据实际需要, 不失时机地进行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此, 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时要处理好课件“形象性”与思维“抽象性”的关系, 在学生真正需要直观辅助时才提供而不能滥用, 否则会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 一位教师教学《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一课, 例题是:, 经过前测了解, 发现已经有许多学生知道分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的道理, 并且知道了将, 再按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来算。该教师了解了真实情况后, 进行分层处理, 主要分成两类 (两组) , 对第一类思维能力已发展较好的学生, 让他们脱离直观拐杖, 直接讨论“为什么这样算”的算理, 并抽象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对第二类需要引导和帮助的学生, 教师则运用课件演示, 使他们明白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 通过直观的图形变化演示, 感悟出可以通过通分将“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的算理。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总结出算法, 从而将新知化为旧知, 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有效迁移。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篇8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新的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文章就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中的具体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孩子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好奇,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新课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中多媒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对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将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图、声、像兼具的动态教材,教学内容范围的扩大,更新速度的加快,有效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新的灵感,进而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三、借助信息技术,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例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者是我们教师,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运用信息技术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借助信息技术的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网络资源丰富浩瀚,如果利用的好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但是现在许多的学生上网只是以娱乐为主,既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支持,还耽误了学业。然而,在网络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各种课内课外的知识,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上网搜索有关“圆周率”的发明人、看谁找到的小數位数多。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学生们利用网络辅助自己学习的意识,并通过自己研究,探索在网络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资源的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地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小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李跃中.小学数学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0(4).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9
在教学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面广,其中最常见的是多媒体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被信息技术的到来彻底转化,进一步将教学效率提升,并在教学发展中将网络技术运用进去,从时空的界限中脱离,所供给的教学资源多式多样,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同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提升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对于教师而言,必须掌握信息技术,并从传统的黑板、粉笔式乏味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找到采取信息技术的方法将自己的教学效率提升,根据我多年累积的工作经验,我总结了一些方法如下:
一、采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形式拓展
小学生具备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性,所以,数学教师要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有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最有效的方式,能够摆脱传统的数学教师模式。通常农村学校,班级人数普遍少,所以运用小班化的教育模式较为常见,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这样能够让教学形式不再那么单一化,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课程传授过程中,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实践互动,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我通过计算机编制了一个互动式的游戏展开教学———拼图游戏,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将自己所认知的图形画出来,如三角形、四边形等等,学生能够通过拉动图形构成很多好看的图案,并在多媒体中展示,进行作品的交流,这种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了认识,另一方面还让学生学习到了基础的计算机知识,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化技术运用所带来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兴趣,并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通常都根据形象思维来思考,所以对直观看见与详细的知识容易接受,但是恰巧数学本质就属于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小学生的思维习惯,通过将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起来,能够将抽象的数学公式与图形直接变大处理,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具体的看到材料,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并改进了传统的黑板板书,节约时间,并提升了课堂效率,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运用,将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学生能够更直观详细地感受数学中的奥妙,特别是在教学课堂里,学生在既有图形与声音的结合中,提高学生的感知度,更易掌握数理知识,将数理知识通过多媒体转化,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生动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推动了创新思维的产生。
(三)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按照数学教学的需求,将有关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让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性,从大与小、快与慢、整体与局部还有外表与本质方面结合,有利于数学规律的表达,集中学生的观察力,对数学问题理解、分析的同时,将数学知识从难一直到简单形成一种过渡。
三、在小学数学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优化策略
(一)提升课件制作质量
为了进一步将多媒体教学健全,首要应当从教师教学课件制作水平入手,老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应当慢慢摸索,主要是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针对课件全部结构的掌握,教师应当对布局的整体进行规划,然后再是找各种资料,可以是国外内优秀的课件,这样基本上课件就完成了;第二个阶段,课件的完善,制作完后教师应当多次放映,自己观察,并针对不足的内容进行修改,让内容更加充实、精简。
(二)合理地将信息化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是教学的一种方式而已,主要是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技术,但是也不要太过将多媒体作为核心,还是应当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取之精华,弃其糟粕,其教学方式应当正确合理,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四、结语
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构建有效率的课堂教学
在化学课堂上,因为微观粒子及其结合、运动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由此导致部分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果教师仅仅凭借教材照本宣科,或者简单地利用模型和照片进行教学,也往往达不到实际效果,甚至会让学生进入误区。在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每一节课,涉及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化学反应、化学规律,都要求学生的第一印象非常正确,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造成理解上的模糊或者意义上的混淆错误。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需要运用多媒体手段,来构建有效率的课堂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等生动鲜明的特征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尤其是当今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发达,很多的新鲜资讯和知识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机会。经过教师对选材的加工,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既有丰富的信息量,也保证了课堂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尤其是生动具体的化学现象可以让学生看得清楚,变客观为主动,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例如我准备的小课件里播放了氧气和氮气在雷电的作用下,小部分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遇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遇雨水转化为硝酸,硝酸遇土壤转化为能被庄稼吸收的硝酸根离子,一场雷雨过后,庄稼变得更加茁壮了,是因为大自然给庄稼施了一次氮肥,可见科技的魅力和大自然的奇妙。这样既生动,又有科技含量,还条理清楚脉络顺畅的小短片,最受学生的欢迎,也让学生发出了:“原来是这么回事”的惊叹,在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课堂的优势
我们都知道,有一些化学实验在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严重威胁师生的安全和生态环境,不利于动手实验。可是如果不动手的话,仅凭文字介绍或者教师口说,不能让学生在脑子里形成意识,也影响学生对化学原理的学习和分析,这个时候多媒体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多媒体课堂让化学过程详细、具体、直观地演示出来,一步一步都非常完善、清晰,可以从各个角度、各个时间段观察其不同的变化。这样不仅让学生观察的清楚,也符合我们对于环境保护的理念倡导。对于一些复杂的,时间花费比较长的实验,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时间缩短,将过程缩短,只展示其最重要的几个环节。例如,为了让学生对氨气有更加详细的认知,我准备了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视频、氨气分子结构动画模拟演示和氨气与酸反应的PPT,从多种角度让学生对氨气有所了解,在演示的时候,时而配有背景音乐的调节,时而有视频讲师的讲解,时而有教师进行重点穿插解说,充分发挥了资源的优势,优化了课堂效率,也让学生有了一种被知识所包围的感觉,无形中就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反应及收获
正确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会让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过一些实践也证明,学生对于传统教学已经在接受方面稍感麻木,而新颖的、不拘于形式的教学方式,更受到他们的青睐。多媒体所传递的信息更加新鲜,内容更加生动,形式更加多样,这些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是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在学习,因此兴趣浓厚,这样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他们愿意接受知识,而且接受的速度很快,所产生的效果非常好。而且还有一点是很多教师都忽略的,就是一些动手实验的课程,有时候不能全体学生亲自试验,往往是在前排的学生看得清楚,后排的学生就不甚了了,很难看清楚试管中的景象,无法观察仔细就不能吸引注意,时间长了就会没有兴趣。多媒体照顾到了全体学生的感知,在观察方面做到一视同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展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演示的可视度,让教学更加透彻、明了。
四、优化思路,拓展思维,动脑筋制作精良的课件内容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10
现代信息教学技术的产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和教学要求的,在初中历史的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注重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培养,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站在传统与现代对照比较的立场上来看,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恰恰能够弥补这种不足。具体来讲,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教师的教学内容,并且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课后的巩固学习。但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也在割裂师生联系的弊端,不恰当的课件制作也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为此,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争取使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到最大效果。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就此进行了相关探讨。
一、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够发挥积极的教学作用,一方面,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主要是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而得出的结论。在初中阶段,很多学生还不具备完善的理性思维,他们自我学习的控制能力和掌控能力也比较弱,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习惯于凭借感性思维进行判断,从而缺乏必要的理性思维逻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和学习也往往受到外资因素的牵引。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难被激发起来,而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则恰恰能够弥补这一教学不足,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新鲜的教学元素,通过网络等资源途径扩充教师的教学内容,并能够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将有关知识的视频和图片加以呈现,为学生提供形象化的教学条件。
另一方面,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对师生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兴趣的提高有助于调动学习情绪,进而促进教师课堂秩序的顺利进行,反之,就会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入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微课网络资源等途径的学习,学生还能够在集思广益的状态中,激发自我的思维创造能力,并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启示。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师课上讲解的时间就会大大缩减,这样教师也能够获得较多的时间对重点内容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
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技术不熟练,对相关的功能还不够了解。在很多教学课堂上,由于教师在教学操作中的失误而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这一问题屡见不鲜,可以说,教师的操作技术的不熟练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实施。而在一些虚拟的空间的沟通与交流中,教师对相关的软件和网络功能也知之甚少,比如在构建虚拟班集体中,有哪些资源和空间可以是和同学们进行学习、讨论以及相关资料的分享等,教师需要作出明确的认识,才能够达成对资源的优化利用的教学效果。可见,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教学技术,成为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其次,教师对现代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恰当,相关元素的使用还有待完善。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习惯于选取那些明亮的色彩,有时候也加入很多动态元素和声音元素。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教师在课件中加入过多的与课堂教学内容不相关的教学元素,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注意力降低的教学弊端,因此,改善课件制作的技巧也成为教师应当注意的教学问题。
再次,过多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容易造成师生距离的疏远。现代多媒体的技术不论有多么先进都是一种机械化的操作模式,然而过多的使用并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使用,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师生之间的关系的疏远,为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拉近和改善师生关系,也成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解决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的具体措施
第一,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了解度和操作能力。具体来讲,教师可以自主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网络应用技术和多媒体操作技术的相关讲座和研修课程,并能够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在认识到这一教学方式的应用所达成的真实目的的基础上,恰当的使用这一教学方式。
第二,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当的制作和使用教学课件。教师要有意识地避免使用声音、动画以及不合时宜的色彩等这些元素,以避免造成学生学习精神的分散。比如在讲解抗日战争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准备灰色主题的课件,并可以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英雄事迹、战争图片和纪录片等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而幻灯片转换时所采取的声音效果就可以省去。
第三,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度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增强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将提问的方式以及边讲解课本内容边展示图片的方式,加大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进一步改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隔膜状况。比如,在講解抗日战争相关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自己所阅读到的相关知识内容同学生进行分享,在对图片的讲解时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后感,以进一步带动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为课堂教学创造亲切、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教师日后的教学工作才能够获得更进一步的发挥和进步。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推荐阅读:
谈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10-20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08-08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运用11-06
现代信息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运用09-07
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汽车专业英语中的运用10-08
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07-07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