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必要性

2024-10-10

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必要性(精选11篇)

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必要性 篇1

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以网络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教学改革一次质的飞跃。因为它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物质保障,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1、多媒体的运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在新课导入环节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激发起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后,多媒体的运用不能就此嘎然而止。如何将课文中的静态画面和比较抽象的,离我们生活久远的意象转化为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易于理解和想象的动态画面、图象。是许多语文老师冥思苦想在研究的课题。多媒体的出现为改变这一现象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出路。运用了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连环画,让学生根据连环画叙述故事,这样枯燥的文字,也因此生动了起来,学生也更乐于参与。再如,语文学科的学习,很重视课文的朗读,教师虽然可以通过设置多种多样的学生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读书乐趣,但如果更多点通过现代的计算机多媒体运用音像把语言文字中描写的情景再现,可以使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听过多媒体示范朗读后,学生自然受到感染、熏陶,并很容易理解、接受课文内容。

2、多媒体的运用,使课程的导入形式变得多样,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多媒体的应用,有利于激发情愫,产生写作欲望

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培养学生从听到说,从阅读、理解课文到运用和写作。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可以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领会中过渡到图画的解说,由对课文的理解过渡到学生自己的口、笔头作文训练。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愫,产生了写作的欲望。学生根据教师展示图画,展开想象,使作文课更富想象,最终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4、多媒体的运用,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信息内容丰富的学科。如何在课堂中恰当地扩大学习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如果能同时动用起身体上的多种感觉器官,能收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再者还可将互联网引入课堂,通过网上浏览既可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消化理解。

5、多媒体的运用,为师生之间的信息技术交流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可能。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无论是在多媒体技术教学还是在传统教学中都不可缺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方式、手段等无疑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上能得到很好的熏陶和教育,增强其在各方面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其次,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动手,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自己的活动信息以幻灯片、电子图书、个人网页的形式展现出来,亲身地实践了一次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运用。

随着科学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科的整合是必然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能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我们应该自觉地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有机地整合到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上述可见,多媒体技术于语文课堂的运用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的影响都是积极的,重大的。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已是势在必行了。

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必要性 篇2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更不是片面追求“学以致用”的职业培训, 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 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 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二、实践教学效益的探索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 就是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 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 自己去推论, 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 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而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 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 通过不断地实践, 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 提高了操作技能, 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 忌的是教师空谈。自然科学的教学非常重视实验教学, 就是这么个道理。你说氢气能燃烧, 学生可以接受, 但并不一定认同, 除非你给他看一下实验的结果;你介绍电脑的各种功能时, 他会觉得你可能在吹牛, 演示一下, 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他们不得不相信。在计算机系统组成中, 让学生面对计算机, 解剖整台计算机也是非常自然的, 硬件、软件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了;在程序设计教学中, 语句写得对不对, 程序能否实现所要求的功能, 在机器上运行一下, 马上就能知道。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就能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 学生的错误、疑点当堂就已经解决, 也不会留到课后, 或者是下一节课。结合多媒体课件, 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 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 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 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 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 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 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不同学校计算机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本人以为, 教无定法, 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可采用不同的方式。现在高二下学期上的Pascal语言, 由于学生的操作不能统一管理, 有些学生课堂纪律较差, 教师的讲授效果甚微。对于这种情况应当使用一堂讲、一堂练的模式, 将课时一分为二, 一半上机, 一半上课, 而是根据实际需要, 有时在教室上课, 有时在机房练习。需要讲理论知识时, 在教室上;需要运行程序时, 学生在机房进行。这样, 教学过程既集中又个别, 教师既传授了知识, 在练习课上, 学生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学有余力的同学, 在完成任务后, 可深入学习其他知识, 而学困的同学, 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 教师也可花较多的时间用以辅导学困同学, 既保证了课容量, 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个缺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实时操作, 不易发现教与学中的问题。尤其目前信息技术课时量很少, 两次课的间隔时间较长, 学生易忘, 会造成教学过程的重复。当然, 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模式, 教师都应精心准备论题;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其他教学法, 如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等形式,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必须加强机房内的巡视,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总之,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能, 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摘要:大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意见之一。因信息技术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为了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跟踪新高技术的能力, 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采用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 结合多媒体课件, 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 因人制宜, 因材制宜。实践过程中教无定法, 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必要性 篇3

下面结合“圆的认识”的教学,谈谈现代教育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知。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讲“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教“圆的认识”引入新课时,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形的,然后利用一段flash动画:森林中在举行自行车比赛,小熊骑一辆方轮自行车,小猴骑一辆椭圆形轮自行车,小兔骑一辆圆形轮自行车。他们一起出发,谁会最先到达终点?

影片一放完,同学们就纷纷议论起来。这样的设计不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二、优化学习方式,获得新知。

新课程中大力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正符合新课程这一理念。

如教“圆的认识”前,我先提问学生:“以前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让学生主动地面对新知去回忆再现旧知,并通过交流互相启发补充。接着提出:“你在生活实践中还见过哪些不一样的图形?”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根据学生的交流,用多媒体出示圆的图形,利用在固定点上的绳子画一个圆,使学生对圆形成初步认识。然后用多媒体演示圆的直径和半径,让学生讨论圆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

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小组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加上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即使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自卑感和紧张的压力也会消失。

三、培养学生个性,创新学习。

新课程标准同时提出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与使用,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間,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机充分展示自我的个性。

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了强化学生对圆直径半径的理解,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的舞台。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些圆并标出直径和半径,让学生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深化理解圆的认识的基础上,又可以让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闪现。

四、开展智力游戏,体验新知。

如果能把学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具有玩游戏这一特点,让学生在游戏中开发智力,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学生兴味盎然地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向。

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必要性 篇4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恰当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就是多媒体教学,它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的弊端

(一)教学观念的局限与偏差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发挥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方面也只是片面地传授学生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实践操作上的缺陷

1、过分注重教师的作用,忽略学生的地位。传统教学过分注重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教师自己在课堂上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扮演被动接听的角色。这样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不可避免地成了制造“乖学生”“后进生”“高分低能者”的机器。

2、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机械过程,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传统教学将学生视为认知工具,忽视了学生作为人本主体的情感体验和发展潜力。

3、过分注重课堂的有序性和计划性,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以教育为本位,是传统计划教学的需要。

二、多媒体教学的工作模式

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适应范围广的特点,使用多媒体更容易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更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设置最恰当的学习环境,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而且也方便教师的因材施教。

多媒体教学的工作模式多种多样,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多媒体教学可进行网络影院形式的教学展示,这种形式结合声音、影像、文字等媒体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上的感知,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把枯燥的教学和知识传授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主观上乐意接受这样的知识传播方式,并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相关知识,达到了乐学的效果。

2、多媒体教学可以采用主机播放声音直接传到学生耳机上的形式,这样使学生的听觉效果更佳,也更容易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避免走神等现象。

3、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让学生自己自由操作学习。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自己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根据自身的学习和认知水平进行有针对性地预习、自学和复习。再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制定更为合理的学习计划,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4、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方便同学之间互相传递消息,便于沟通,而不愿意被其他人知道的信息也可以只在方便知道信息的几个同学内传递,有一定的保密性。

5、利用多媒体可以方便地将学习文件传输给任何人,方便了教师布置作业和同学之间互通有无。

三、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各有各的短处,也各有各的长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将两种方法进行有机地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目前来说,我们应该采用以传统教学法为主要手段,以多媒体教学法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将多媒体教学穿插到传统教学中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为了使用多媒体的便利而完全采用多媒体的形式,放弃传统模式。传统的教学有其自身的优点,多媒体教学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教师应该在根据两者的特点的基础上,在课堂中将两种教学方法适当地互相穿插和转换,以达到最佳效果为目的。这样教师就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利于教学。

2、在制作课件时应充分考虑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一般都内容全面,使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师一部分精力解放了出来,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和劳动强度,同时也节省了一定的时间。可如果完全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会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种情况,要留有一定的空间给传统教学。一些重要的内容尽量留给教师在课堂上以板书方式去讲解,去发挥。3。在制作课件时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夸大它的作用,认为它可以代替其他所有的教学手段,而在课堂教学中唱独角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只有采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方法,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各展所长,才能起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5

【论文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的新时代。然而各个领域,各个部门都利用信息技术为本行业服务。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利用信息技术辅导教学,能生动直观地通过图文、声像的综合作用,创造逼真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 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 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 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在实践中培养。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关键词】现代信息教育技术 教学 应用

引言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这样一来就使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不良习惯,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对书本和老师不能怀疑。在课堂上,险非教师主动提问,否则是不容许学生随意打断教师已制定好的教学计划的,学生也决不敢这样做。这种思想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的新思想、新观念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基底上移走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人地赖以孕育、滋生和成长的全部土壤,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不难想象,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如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创造型人才。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课程才逐渐发展起来。这种教育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程的关键在于从现代教学媒体构成理想教学环境的角度,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知道,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的出现带来了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具备的特性:计算机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这些特性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有所改变,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与传统模式相比,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把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 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远程教育是没有围墙的学校,其教学信息通过国家提供的卫星电视系统覆盖全国,利用计算机网络面向全国实施网上教学。同时,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分工协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

二、把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Internet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诸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其教育过程必然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的参与、体现现代化手段的应用、体现多种媒体资源的利用

三、把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Internet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 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这不仅是一种教育形式的改革,更是一种教育哲学思想,它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现代教育技术及灵活的学习支持服务,为一切有学习愿望的人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条件和全方位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以教育技术和媒体手段为课程载体,使教与学的过程可以异步或同步进行,由于学习者不同的家庭经济环境对自主学习的推动力和影响力不一样。家庭经济较好可以有更多的物质条件来接受和消费教育,能力的提高会反过来促进生活环境的改善,这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持续提升。

四、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可以使学业上失败的 学生在同伴帮助的过程中经历成功的体验,重塑自尊;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 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消除了在应试 教育中竞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形成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关系。可见,合作学习是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以上只是简单地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创建 新型教学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才能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还应由各地区、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创造性地探索与开发。

总之,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使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吴仁芳,沈文选.《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关于教师角色的探析》[J].天津:数学教育学报,2005(1).2.康从英.《充分利用多媒体提升课堂教学效果》[J].北京:教育与职业,2006,4(下).94-105.3.顾炎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J].上海教学研究.2004(4).

4.陈旭远、黄薇.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 篇6

“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皮,一本教科书”的传统教学模式单一,除了板书之外没有更加行之有效的展示办法,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加上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积累少,而且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更别提知识的理解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精心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努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化教育手段,正好适应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它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它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声画俱全的视听效果,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就是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导致,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地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案例一: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我们可以先以《快乐的星期天》动画片段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激发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参与《平移和旋转》的学习;再用多媒体出示窗户、冰箱的开关动画,电风扇、观光电梯运行的视频,初步揭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再以“快乐的游乐场”情景引入,让学生从感兴趣的动画画面中,体验和理解平移和旋转。这样设计,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完全调动起来,学习成了他们内心的需要。

案例二:在教学《秒的认识》时,传统的方法就是借助课本上的主题图片和钟面等实物让学生观察,老师再通过语言叙述、动作比划、实物演示来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建立时间概念,老师讲得费力、模糊,学生学得吃力、糊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就得心应手了,首先用春晚倒计时的视频片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课——秒的认识,接着用PPT动画演示让学生自主探索:1秒有多长?秒针走1小格、1大格分别是多长时间? 秒针走1圈,分针怎么走?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归纳总结:1分=60秒。最后,教师通过图片和音效讲解1秒钟的价值,教育学生珍惜时间达到情感的升华。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学生思想集中,求知欲强烈,自主独立思考,亲身感受学习其实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二、运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数学课本上的例题、插图、推理、证明等都是静态的、抽象的,单靠教师语言描述、讲解学生不易理解。到底怎么解决这种困惑,怎样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利用,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可以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抽象的知识情境化,把复杂运动的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从而突破难点,把平时非常难以讲授的内容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接受,案例三:在教学“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底和宽相等,高和长相等)的关系,然后提出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图形,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接着通过ppt动画演示:分割——拼接——组合,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过程,弄清“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然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最后要求学生按照ppt动画演示的方法,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验证猜想,加深印象。观察——演示——操作——讲解整个过程融为一体,化抽象为直观突破重难点,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四: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运用ppt课件,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对角有了初步感知以后,教师适时让学生自主探究: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有无关系?(屏幕显示探究任务),在大部分同学完成探究任务的基础上,教师利用flash动画直观验证他们判断的正误,学生通过观看演示,推导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样就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动起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的概念。使学生更乐意地学好数学。

三、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要完成教学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但这一切与现代信息技术相比立刻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的教学中有绝对的优势。

案例五: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教学重点,教学步骤设计:①课堂小魔术——园变“长方形”(教师用学具完成);②PPT演示“变”的过程;③自主探究: “近似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宽与圆的半径分别有什么关系?“近似长方形”与圆的面积又是什么关系?④小组合作导出公式。简单明了,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重难点比较容易地突破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案例六: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演示时,这只会飞的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根据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会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并受此现象启发还能列出很多轴对称的其它实例。在这现象化的情景中,在这欢快的气氛里,教学重点突出了,教学难点也轻松地突破了,学生们一点也不会感到枯燥,相反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会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快就会理解和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

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必要性 篇7

1 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中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目前, 为了快速实现工业生产的自动化, 我国的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的应用, 这也预示也我国工业迎来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 由于我国自动化技术兴起时间较短, 其各项技术还不是完全的成熟, 在工业生产中也只是应用了CAD、CAM以及OA技术, 完成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以及综合办公管理的自动化控制等三个方面的自动化建设[1]。虽然仅仅只有三个方面, 但是却在极大的程度上帮助我国的工业生产实现了智能化与自动化, 这也是自动化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就被应用在石油、化工、冶金以及轻、重工业等其他工业领域的原因, 并且这些领域也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而提高了自身的生产技术。另外, 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自动化的应用, 不但实现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 还实现了行文、事务处理的自动化, 以及辅助决策的自动化, 使得工业生产中对于生产设备和流程的管理与控制能力不断提高, 增强了工业生产效率。

2 将自动化技术引入到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2.1 使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一体化与机械化得以实现

诚如人们知道的, 所谓自动化技术, 就是全面解放发展生产力, 用机械运作来代替人工操作, 最大化的节约人力资源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这也是自动化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原因。以从事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工作的人员角度来看, 要想更好的工作, 不仅需要全面的掌握电子设计的原理, 还需要了解一切与信息工程设计有关的计算机应用理论。从电子信息工程本身具有的特色来看, 其本质就是将计算机、信息以及电子技术相融合产生的一项事物, 这就使得其设计工作不论是对机械化的程度, 还是自动化程度, 都有十分高的要求。所以, 将自动化技术引入到当前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中, 不仅能够促进设计工作的机电一体化, 有效的转变当前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情况, 提高设计工作的效率, 还可以最大化的发挥电子信息工程在设计工作上的优势, 准确的反映出设计工作的多元化以及功能的标准化。

2.2 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智能化快速实现

在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中, 主要是依靠人力来处理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开发、设计、集成与应用的, 工作效率十分缓慢, 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工业化发展对于信息的需求。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之中, 能够从根本上变革当前工业生产对于信息的处理、开发、设计、集成与应用的方式, 极大的提高电子信息工程在设计方面的智能化水平[2]。通过将计算机、信息以及网络等自动化技术的融合, 能够为处理和应用大批量、高频率和密度的信息提供一条更加便捷的途径, 从而提高电子信息工程的整体设计水平, 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智能化建设, 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2.3 推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整体的进步

首先, 自动化技术本身就是一种集多项现代化先进科学技术为一身的, 具有较高优势的现代技术, 这种优势不仅是其他各种单一类型的技术或者技巧无法到达的境界, 也是当前电子信息工程在设计时需要依靠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原因。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 对于对信息的处理、运用以及控制技术的精确度要求极高, 这一要求是无法依靠人力资源来实现的, 所以就需要自动化技术来辅助完成。例如:在设计信号与系统时, 设计师必须要全面的掌握信号的分解与信息系统的分析等相关技术, 这就需要设计工作必须具备极高的精度, 此时, 设计师就必须要以自动化技术来提高设计整体的水平, 提高精确度[3]。由此不难看出, 自动化技术对电子信息工程的整体设计以及精确度水平的提高, 具有的重要作用。

3 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表现

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工作的重要作用, 使其在该领域的应用范围被不断的扩大, 应用效果也不断提高。总体来看, 自动化技术在当前电子信息的设计中, 主要别用于以下几大方面:一是, 电路分析的设计和计算机的控制领域, 这也是整个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核心所在。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此领域, 可以提高其三相电路、双口网络以及含有点感电路等方面的工作效率, 促进设计整体的自动化和智能化[4]。二是, 计算机的辅助设计领域, 所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主要就是通过综合的应用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和网络等, 促进设计整体的有效完成。将自动化技术引入其中后, 设计这只需要将相关数据输入其中, 计算机就可以自行分析计算, 极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设计的精确度。

4 结语

总之, 无论是自动化技术还是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 究其本源, 都是促进工业自动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是, 二者的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单就任何一项技术而言, 都无法有效的快速促进我国的工业自动化建设, 只有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中, 促进其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建设, 才可以促进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

摘要:自动化技术是当前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技术, 是以电子、电力电子、传感器、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等技术为主要工具, 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各行业、产业以及部门工作的自动控制。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的核心是信息的处理和应用, 这就使得其对自动化技术的依赖性较高, 本文也是以此为研究方向, 就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中实际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实际应用,探讨

参考文献

[1]郑家林.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 2014, 08:181-182.

[2]姜俊勇, 万仁保.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 2014, 11:140.

[3]尹坤任.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 01:253.

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必要性 篇8

关键词:高中教学;信息技术;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35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重要性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渐显端倪,无论是在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不难看到信息技术应用的缩影,因为它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那么显然在教学中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定能够方便教学的开展,也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由此,笔者主要通过对传统教育弊端、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性、未来发展趋势等层面的研究,对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做了初步的探究。

一、高中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从应用伊始的辅助工具,现目前已经很好的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和课后的交流中。并且在部分高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达到了比较先进的水平,在这些学校中信息技术基本上融入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譬如许多学校已经构建起了师生资源共享平台、考试成绩自主查询小帮手、校园网络图书馆等一系列的智能终端。久而久之,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始与传统教学相接轨,也逐步的走进了师生的教学活动中。

二、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学的裨益

1、优化了教学资源的配置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成绩分化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但是由于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教师即便意识到了问题,也很难做出太大的调整,所以也难免使学生成绩的分化日益加剧。但是当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之后,这样的窘境似乎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瓶颈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学校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去获取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资料。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向教师请教时的尴尬同时又高效的解决了问题。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首先没有调动起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其次再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往往不能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最后在课后的答疑方面也是鞭长莫及。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便很好的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通过研究总结出了几点提高学习效率的具体表现:(1)减少了学生查阅资料所浪费的时间。学生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在以往普遍只有通过查阅资料去寻求解决办法,但是在茫茫的知识点中,学生往往很难把握其重点所以难免就会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但在信息技术深入融入教学的时代,学生可以下载教师总结的资料包,然后通过智能检索很快就可以找到相应的知识点。(2)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易懂。信息技术与教学接轨之后,在教学中对于知识点的透析,就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了。因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中的影像资料更加具体的反映知识的本质,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晰了理解知识的涵义及应用的范围,这样就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能接受知识的效率。(3)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了平台。部分基础较弱接受能力不足的学生,在课堂往往不能及时的对知识进行吸收与总结,这就需要课后花功夫去弥补。但是一般情况下,教师下可以就会回办公室继续工作,加之许多学生羞于相教师请教,这就使得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最后就像黄河泛滥一般不可收拾。而利用信息技术搭建起的师生资源共享平台上,会有在线答疑的教师,利用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可以很好的隐匿学生的信息,从而使学生能够大胆的提问有效的解决学生的疑惑。

3、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教学工作其实从本质上讲是教与学的综合,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利益,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人民教师切身的利益。但可喜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项双赢的教学改革方案。因为其改变了以往需要教师长篇板书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轻松的进行公式演变、习题计算、思路分析等工作。这样一来就极大的解放了教师的双手,从而使教师有足够的精力高效的推进教学进程。于此同时,也减少了由于粉笔末对师生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4、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师本位”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学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即仅仅只能跟随某个教师的思路去学习。然而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之后,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教学资源,并加以甄别的进行知识吸纳的主动获取者。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三、高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趋势

1、教学应用多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会更加普遍和多元。或许到了未来的某天,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及时的监控,当然只是一种猜想。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随着教学软件的开发,信息技术会越发深入的与教学活动相融合,并且不仅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会逐步关注学生身体心理健康等问题,从而保证学生全方位发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2、教学模式更加开放。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会越来越广泛,同时也会使教学模式变得越来越开放。学校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构建起数字化校园、并且也有可能会实现远程教学,所谓的远程教学就是指学生可以利用智能终端,与课堂同步对接,学生学习就不再受时空的约束了。除此之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还会出现许多难以想象的应用来丰富现有的教学模式。

四、结言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无论是对社会文明发展,还是对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由此观之,在教学中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合理的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于此同时又能后减轻师教与学的负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节省了学生的时间,由此就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发展兴趣爱好,这样一来就有利于学生能的全面发展。一言以蔽之,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大有裨益,因此各个学校一定要把握机遇,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宋燕玲.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18)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9

计算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形、光、声和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如讲“DNA结构和复制”一节,我采取声像点睛的方式,首先让同学们看一段课外阅读,思考什么是遗传物质,DNA为什么能控制性状的遗传,引导学生去探索DNA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然后打开显示器,就可出现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及代表各种化学分子的图形……在复制过程中,首先出现一个旋转的DNA空间结构,有一个动态的自动解旋、碱基的配对和形成两条DNA分子的过程,这是在其他教学手段中所不能比拟的。在演示DNA分子复制的同时,还可进行强化训练,也可自学练习。如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这就是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在计算机的显示器上如碱基配对不符,会发出“嘟嘟”的响声。(我用它的谐音“不不”)这就对学生出现了声刺激,如果对了会发出清脆悦耳的音乐声。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记忆深刻,课后练习时正确率达到90%。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极大的兴趣。突出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并且能使微观世界宏观化

直观性原则是教学中一个重要原则。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真实、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的各种生理活动,显示生物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如讲葫芦藓的生殖特点。葫芦藓个体小,生殖过程必须借助于水的条件才能完成。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示器上首先出现葫芦藓的完整植株,再把各个部分用分解的形式描述:其蒴帽和蒴盖脱落后,由孢蒴中放散出大量的孢子,孢子萌发形成原丝体、长出假根和芽体,由芽发育成葫芦藓植株(配子体)。配子体中的精子器和颈卵器放大,精子器中产生精子,借助水游到颈卵器中与卵细胞融合,完成受精过程。受精卵在颈卵器中进一步发育成胚,长出长柄……。整个的显示过程形象逼真,给同学以直观的感受,使不易理解的教学难点轻松自如地解决。通过计算机软件的显示,90%的同学都能自己概括出葫芦藓的生殖过程。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生理学科的特点是细微、动态、抽象。如人体的细胞、血液的流动和尿的生成等。这些均是教 1 学中的难点、重点,但又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讲血液循环时,过去我用“讲述 版画”的形式讲授,以语言讲述为主,板画为辅,虽然也能强调重点,但缺点是既不真实,也缺乏动感。如果应用计算机软件来显示这一生理过程,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心脏的结构和血液流动的动态过程,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显示之前可设思考题,让同学带着问题去看。如心室收缩时,心房处于什么状态?血液为什么没有流回心房?心房收缩时心室处于什么状态?另外,教师可先出示模型,使同学对心脏的形态、大小,各部分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打开显示器,首先出现的是心脏剖面图。用光点把4个腔进行强化,接着就是瓣膜的强化。血管与4个腔相连,分别用红光和蓝光强化,然后就是心脏搏动和血流方向,说明心脏是动力器官,使同学进一步懂得心脏的重要性,为下节讲体育锻练对心脏的影响奠定基础。另外在显示过程中,可以根据时间放慢速度,边讲边显示。这样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以后测验这一内容时,85%的同学都能用绘图的方式画出血流的方向,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掌握这部分内容。能提高一节课的知识含量

计算机软件运用了视、听并用的记忆效果,在帮助学生认识与记忆学习材料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葫芦藓的生殖和蕨类植物的生殖”这一节,过去用一节课时间特别紧张甚至还需延长时间,现在通过运用软件教学,大大缩短学生对重点、难点的学习理解过程,仅用半节课就完成了。目前计算机主要通过屏幕显示提供视觉刺激,通过声音提供听觉刺激,所显示的图象是平面的。将来立体电视技术的应用将可使学生见到立体图象;香味电视技术则可以使学生嗅到不同的气味。生物教学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我们的教学结构,使我们的生物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将为培养我们的生物科技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进行整合,达到全面提高各学科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是近年来国内外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医学、林学、环境等生物学科的基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要靠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生物教学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虚 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因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教学尤其是生物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

1、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时期,而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加上生物的部分比化学相关的内容早接触,给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也带来了麻烦。根据生物学科的这些特点,运用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

在生物课堂,让学生接触尽量多的生物资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生物的特征》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生物体的六个基本特征是一个重点,我为了讲清楚这一部分内容,就从网上收集了大量的图片、电影资料,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如果是按照原来的教学的方式:教师讲,学生学。那么学生理解起来很难,利用多媒体,在网络环境下,收集的大量图片、电影资料只需要使用超级链接,通过网络将这些资料从教学资料中学传输过来,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就可以使学生从不同侧面接触教学内容,达到教学要求的同时,拓宽了知识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降低了我们教师的备课强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以后的教学中,一旦需要同样的素材,仍可以通过网络从教学资料中心获取。突出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并且能使微观世界宏观化

例如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植株的生长》这一节时,我就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尝试“种”一株“植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用鼠标点取不同的“肥料”加在“植物”上,得到计算机显示的各种表现的“植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教师的指导,终于“种”出了一株“健壮的植物”,就这样,在游戏中,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带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索,并且还能得出植株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一旦缺乏某种无机盐,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长,出现响应的症状。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又如:在学习《开花和结果》这一节时,我发现学生不容易掌握花的各个部位(如雄蕊、雌蕊、花瓣、萼片等)的相对位置。这时,我做了一个课件给学生完成这样一个练习: 提供一些散乱摆放的花的部分,学生用鼠标点击,拖动各个部件到屏幕上一确定位置,位置正确则连接,同时给予表扬,错误则返回原处,并给予提示。经过多次尝试,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花的结构的知识。3 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实验本身一般是不适宜选用多媒体来替代的。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经典实验,则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来实现,帮助解决问题。比如,讲血液循环时,过去我用“讲述+板式画”的形式讲授,以语言讲述为主,板画为辅,虽然也能强调重点,但缺点是既不真实,也缺乏动感。如果应用计算机软件来显示这一生理过程,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心脏的结构和血液流动的动态过程,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显示之前可设思考题,让同学带着问题去看。如心室收缩时,心房处于什么状态?血液为什么没有流回心房?心房收缩时心室处于什么状态?另外,教师可先出示模型,使同学对心脏的形态、大小,各部分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打开显示器,首先出现的是心脏剖面图。用光点把4个腔进行强化,接着就是瓣膜的强化。血管与4个腔相连,分别用红光和蓝光强化,然后就是心脏搏动和血流方向,说明心脏是动力器官,使同学进一步懂得心脏的重要性,为下节讲奠定基础。另外在显示过程中,可以根据时间放慢速度,边讲边显示。这样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以后测验这一内容时,85%的同学都能用绘图的方式画出血流的方向,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掌握这部分内容。4 能提高一节课的知识含量

计算机软件运用了视、听并用的记忆效果,在帮助学生认识与记忆学习材料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葫芦藓的生殖和蕨类植物的生殖”这一节,过去用一节课时间特别紧张甚至还需延长时间,现在通过运用软件教学,大大缩短学生对重点、难点的学习理解过程,仅用半节课就完成了。生物教学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我们的教学结构,使我们的生物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将为培养我们的生物科技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5、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实践证明,课堂讲授与适当组织讨论相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辨识,而且可以使他们在这种讨论中,更好地认识自我,促进其开拓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更有效地组织讨论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有一次讲到转基因食品是否可以大力推广时,同学们发生了争执,我就让学生自己上网寻找答案。如果你认为可以,你找到哪些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你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我就将有代表性的一些看法转换到大屏幕上进行交流。这样的讨论,充分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点拨、开导,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东西,而这正多媒体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的教育价值所在。

6、可以提高复习质量

生物的许多内容都是需要反复理解和记忆的,学生可以通过终端与网络中心连接,将课堂上讲解的多媒体课件再次从教学资料中心的服务器读取,对不理解的环节可以反复观看,并且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内容,这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随着社会科技进步,计算机的日益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普遍进入了中学课堂。传统化学教学中形象、直观的教学媒体如标本、模型、挂图等,已被现代多媒体技术所代替.在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能最人限度地以声、形、视、听等手段,形象逼真地对各种化学实验和反应原理进行模拟,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不仅优化课堂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协作与参与,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获取知识效率。

一、微观知识“实物化”

化学世界就是微观世界,正因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很难对微观世界进行客观的、准确的描述与验证,也很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想象和模拟微观事物。比如:原子结构晶体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与限度、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小为大,变静为动,把微观粒子扩大为宏观的实物动画,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理解化学原理。

二、抽象内容“具体化”

化学其基本的化学用语,如: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量等很难描述与表达,学生在思维上很难建模、理解与掌握,原因之一就是内容太复杂、太抽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会使教学变得十分轻松而愉快,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讲到“碳的同素异形体”,可利用《三维分子模型》中的分子模型库直接把金刚石、石墨的分子模型打开放在同一区域内进行比较,有球棍模型,也有比例模型,同时可以进行宇符模型与框架模型间自由切换,给学生一种直观的动画模型,很容易比较金刚石晶体的空间网状以及石墨的层状结构,进而很直观地对两者性质的不同进行比较。

三、零乱内容“网络化”

中学化学知识的特点是比较零乱散杂,内容比较多,若采取分散记忆,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而且知识掌握得不深刻.若把零星分散的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进行梳理、归纳,使其知识化,条理化,网络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与记忆,而且有利于知识的灵活运 用。

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必要性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教务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9

计算机技术极大的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教务管理人员借助计算机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功能、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现对教学时常工作的管理和决策,大大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大众信息化社会的实现,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管理机制不断创新,使教育管理工作向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务管理实践经验,分析了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发展的必然性和优势,最后就如何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发展给出了几点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教务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的整体情况,它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联系得非常紧密。如知识教学工作、思想教育工作、教育改革和教学体系建设方案的贯彻实施等等。这一系列的工作最终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状况。

在当前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教育不断快速向现代化、科学化发展。由于高校教学管理和学生培育机制不断发展和创新,办学形式变得多样起来,这极大的加重了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摸索一条适合当前高校教务管理的新模式显得急不可待。

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为教务管理带来了新的便捷。它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各种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等等,来进行教务工作的日常管理。这大大提高了教务管理决策制定的有效性和实时性,减轻了教务工作的工作量,为高等教育的科学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教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带来的优势

先进的管理手段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前提条件,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教务管理带来了许多先进管理手段。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构建高效灵敏的信息管理系统,让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和及时,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综合性。目前,各类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管理软件被技术人员开发出来,不但能处理教务管理工作,还能应用于教学研究。

教务管理主要是对学校教学的各方面综合信息资源进行控制和管理,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教务管理中涉及到信息资源,是分析教学状态、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而这些信息资源复杂繁琐,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无法完成对此类信息的管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教务管理工作变得简单,这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

首先,计算机使教务管理工作效率成倍增加。计算机引入到教学管理中后,能够利用计算机专业软件,对学生基本信息、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学状况及各种和教学相关的工作,进行有效评估和监控,提高教学质量,节省人力物力,提高教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其次,计算机管理系统能加强各部门的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如教学安排、教学资料和考试成绩、学生信息等等。教学状况可以直接反映给管理者,为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事实依据,为教务工作带来极大的便捷。

3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高校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开发了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务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的应用和推广,让高校日常教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进一步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小的问题,直接影响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

3.1 教务系统软件不完善、开发性差。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培养方案不断调整,这对教务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于已有的教务管理系统来说,系统的灵活性较差,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难以进行及时调整。系统开发人员多数从眼前需要着手,构建的系统没有充分考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求,使设计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外,许多教务部门间的系统兼容性不强,都各自采用各自的管理系统。他们之间的信息不规范,难以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多数管理系统是基于单机或局域网开发的,网络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智能化、网络化还需要继续发展。

3.2 师资建设和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不足。在现有的教务管理管理工作中,部分人只片面的把信息化管理理解为计算机记录数据,这使得教务管理工作处于机械的重复状态。虽然相关软件在高校日常管理中得到了比较好的推广和应用,但他们大部分只利用了软性系统中很小的一部分功能。其次,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管理理论的转变,管理者要将先进的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为高等教育服务。

3.3 高校间交流合作有待加强。目前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者较多,软件类型和功能多种多样,但软体整体水平不高,具备有智能化和可扩充性的系统较少。无论从教务管理的实际需求,还是从资源共享的角度考虑,高校之间都应加强交流合作。如果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缺少交流,会直接制约着教育水平的整体发展。

4 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具体应用措施分析

4.1 开发和完善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当前使用的教务管理系统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结构复杂、智能化程度、软件功能和实际需求存在差异等等。运用管理软件,就是为了对教学相关工作进行方便、快捷和高效的管理。这就需要在软件开发时,让教务管理者参与设计功能的讨论,让他们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出设计要求和修改意见,让软件在功能上和使用上更加合理,更加符合本校教务工作的实际管理。

4.2 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教务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一切管理决策的制定都要以教学工作为参考,把教学作为管理服务的重点。在具体事务开展的每个细节上,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作为基本工作原则。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后,要强化为师生的服务意识,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高层次管理中去,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4.3 加大信息系统的建设投入。教务管理系统在高校中的应用,需要配备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学校要加大物力投入,购买相应的计算机设备,建立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满足教务管理的要求。同时,一些有效的监控设备和智能分析工具,也是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开展必不可少的配置。

4.4 加强培养信息化技术人员。为了能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教务工作的管理,学校需要安排专业化的计算机技术人员,或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这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具备教务管理的相关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学校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素质培养,让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教务管理软件的应用,更好的为教学工作服务。

5 结语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大众信息化社会的实现,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管理机制不断创新,使教育管理工作向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计算机信息技术带来优势。全力推进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铁发宪.试论高校教学管理专业化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

[2]李梦璐.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J].成功(教育),2011,8.

[3]高炜.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

上一篇:杜甫《天末怀李白》下一篇:初中好朋友的毕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