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综合楼

2024-08-27

教学综合楼(精选12篇)

教学综合楼 篇1

(一)工程概况

南宁市莫村小学教学综合楼,位于南宁市青秀区,总建筑面积:8391.60m2,建筑占地面积:2257.81m2,地上5层,无地下室。建筑总高度:18.9m。平面尺寸单侧147m X 45.6m。如图1。

本建筑平面凹凸多变,且总长过长,结构上进行了分缝处理。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1.1条,伸缩缝最大间距按55m考虑。结构平面布置上考虑到同一结构单元内结构平面形状简单、规则,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均匀,且使风作用效应较小。由此建筑平面分成了五个结构单元分析计算,如图2。

图2中, (1) 、 (5) 单元端头,即建筑东西两端头有斜向上的构架,直至出屋面3m,倾斜度为9度。 (3) 单元一层处为多功能厅,进深11.1m,使用功能要求大开间,对净空要求也较高,而一层以上由于建筑造型要求,均内收1.8m,故结构上采用预应力梁做转换梁,确保一层多功能厅的大空间、经济的使用要求。并通过对结构体系的计算分析,保证结构的可靠性。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0223)确定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计算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构造措施用抗震设防烈度:7度。根据南宁市地方标准,本工程计算抗震设防烈度也提高一度设防,故按7度计算。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g (g为重力加速度) ;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特征周期值:Tg=0.35s;建筑场地类别:Ⅱ类;地面粗糙度:B类。本工程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1.0;设计基准期:50年。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基本风压:0.35KN/m2。

(二)结构体系

除 (3) 单元外,均采用框架结构体系。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东西两侧的倾斜墙体,由于倾斜角度大,且倾斜墙体落于挑梁上,挑梁外挑最大2.65m。结构上采用斜撑传力,其途径为:屋顶构架及各层倾斜墙体荷载→斜撑→挑梁。但由于斜撑作用点在首层挑梁上,为确保结构有足够的承载力,墙体不向外倾倒。每层挑梁均分别验算斜撑作用,并进行受拉构件计算,对斜撑起到足够的拉结作用。

(3) 单元底层为多功能大教室,对净空高度及开间有较高要求,跨度11.1m,教室中间不可落墙、柱。上部墙体不连续,均向内收入1.8m。本次设计采用预应力梁做转换梁,一层定义为转换层,楼板采用弹性膜定义。结构体系采用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简单、对称布置如图3。一层框架按二级,以上各层均按三级计算。剪力墙抗震等级均为:二级。转换层楼板按180mm厚,钢筋双层双向加强处理。转换层梁、板、柱混凝土等级均按C30计算。

(三)基础设计

本工程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建筑物场地类别Ⅱ类,地基土等级:Ⅱ类。场地无断裂通过,区域构造相对稳定,未发现地裂和土洞等不良地质作用。持力层采用红粘土层,揭露层厚1.60~12.30m,持力层承载力为240Kpa.场地抗震设防裂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特征周期为0.35秒;建筑场地类别为Ⅰ类,场地无液化土层。持力层膨胀土类型:B2,自由膨胀率:54.8%,膨胀土胀缩性等级:中等。基础底均设砂垫层,选料中粗砂,厚度不小于0.3m,含水量9%左右,夯填度 (夯实后的砂垫层厚度与虚铺厚度的比值) 不得大于0.9,散水做法参《广西膨胀土地区建筑勘察设计施工技术规程》DB45/T 396-2007:表8,散水宽度1.5m,且宽度大于基础外边缘300mm。面层100mm,面层混凝土强度C15,碎石垫层厚100mm。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2.4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如下公式修正: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

(四)结构设计难点

1. 结构超长:

在建筑里面允许的情况下设置伸缩缝,使每个结构单元长度控制在规范限制的温度区段内,将楼板钢筋特别是楼板各外角位置钢筋加强。

2. 结构扭转不规则:

(1) 、 (5) 单元由于端头墙体体外挑大,且墙体外倾斜度较大。 (3) 单元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限制,墙体不能完全对称布置。使结构扭转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实际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所能做的调整是有限的,在设计中结构措施主要按照以下两个原则进行:

(1)“抗”的原则:尽可能提高结构抗扭承载力,适当加大四大角的柱截面,以增大刚度和提高延性。适当增加Y向框架梁的高度,以提高结构扭转刚度。

(2)“减”的原则:通过调整结构构件的刚度,减少刚心与质心的偏心距,从而减轻结构扭转效应。

根据以上两条思路,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斜支撑等抗侧力构件的平面设置位置,尽量使结构刚心与质心接近。由于柱网尺寸的原因,框架柱的截面尺寸无法再加大,只有增加Y向框架梁的高度,来提高结构抗扭刚度,采取这些措施后,结构楼层的层间位移比明显减小,周期比明显改观,满足规范要求。

3. 斜支撑的设置:

由于 (1) 、 (5) 单元端头,即建筑东西两端头的斜向上的墙体设置,且墙体不落地,常规做法将形成多层梁抬柱的转换层结构,为避免结构体系成为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的不规则结构体系,设置了斜支撑。由于本工程斜支撑不落地且均落与挑梁上,挑梁均按受拉构件、悬挑构件逐层验算承载力。截面及钢筋的配置分别满足受弯、受拉及悬挑构件计算要求。

4. 预应力梁及转换层的运用:

(3) 单元由于下部的大开间,上部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为满足建筑使用和美观的要求,结构上采用局部预应力梁做转换梁,设置转换层的计算模式。转换层楼板均设定为弹性膜,板厚按180mm,钢筋双层双向配置加强。由图2可见,此部分平、立面较为不规则,扭转较大,在局部增加小片剪力墙,按框-剪结构设计,周期比及结构楼层的层间位移比明显减小。

(五)专家组技术审查意见

广西教育厅及建设厅,对关系学生的生命安全的工程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于2009年底,组织专家团对该工程进行了技术审查。审查意见如下:

1. 结构设计应采取措施确保各单元自身的抗震安全,应补充各单元单独的设计计算并与楼盖变形的整体分析进行比较。

2. 斜支撑上下端部的相关构件应考虑附加内力,采取相应加强措施;与斜支撑上下端部连接的楼面挑梁应按中震弹性复合承载力。

3. 基础持力层局部较深,达3.5~4m。计算时应验算室内地坪以下柱的承载力,必要时设联系梁,并指定室内地坪以下按1层地下室计算。

根据以上意见,按分缝后单元逐一单独验算,并与整体分析进行比较得出最终结果。斜支撑及其上下端部的相关构件考虑附加内力作用,并箍筋全段加密,楼板钢筋双层双向设置;与斜支撑上下端部连接的楼面挑梁应按中震弹性复合承载力。计算时考虑基础梁的计算,室内地坪以下柱按最不利情况柱高考虑,并设定并指定室内地坪以下按1层地下室计算。

(六)结构整体计算分析和构件处理

本工程设计计算所采用的计算程序PKPM系列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 软件之PM、SATWE、JCCAD软件 (2010年3月版) 进行分析计算。根据上述要求确定计算参数。电算中对转换层楼板均设定为弹性膜,板厚按180mm,钢筋双层双向配置加强,以确保整体刚度。局部外挑斜支撑处由于重心与型心的偏差,设计时即使计算结果不需要,都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对结构的不利影响。由于程序没有对斜柱进行0.20Q的剪力调整,本次设计采用变通的方法,对于一般柱,直接按电算结构配筋,对斜支撑将计算总信息里的地震剪力放大,近似模拟斜支撑剪力放大效果。对于楼梯,计算中应考虑其对整体抗震的影响。电算结果如表1。

由表1得出程序分析出的结构反应特征、变化规律及各项指标均能满足周期比不大于0.9, 最大层间位移比不超过1.5,及其他相关规范要求,结构安全可靠。

(七)设计心得

莫村小学教学综合由于建筑体形、建筑功能的特殊性对结构体系提出了很高要求,结构形式独特,结构设计较为复杂,采用了多道抗震设防的概念以及重要构件基于性能化设计的思想确保结构体系安全合理,并满足相关规范的各项要求。目前本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及施工图审查,准备开工。基于设计全过程的种种结构不利情况,及解决的途径,为保证结构抗震性能安全:一方面结构计算模型应符合实际情况,力求计算结果能准确地反映结构抗震能力及薄弱部位;另一方面要按概念设计的原则,采取适当的抗震构造措施。

参考文献

[1]GB50011-2001 (2008年版) , 结构抗震设计规范[S].

[2]GB50007-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3]GB50010-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4]JGJ3-2002, 高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S].

教学综合楼 篇2

申请项目名称:教学楼扩建和危旧房改造项目项目建设地点: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初级中学项目负责人:黄项目申报单位:隆林各族自治县教育局项目申报时间:二

0一二年三月

一、项目工程背景

德峨乡初级中学位于德峨乡府所在地西面,距县城36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学校创建于1957年,原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含普通高中),1962年因与县城农业中专合并而停办,1968年恢复创办,1984年取消普通高中,改名为职业高中,1986年职业高中迁至县城独立办学,学校更名为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初级中学。服务全乡15个行政村和邻近的猪场乡、克长乡、蛇场乡部分村屯的适龄学生就读初中,在校生中有苗、彝、仡佬、壮、汉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98.6%,苗族学生占96.3%,是一所以苗族学生为主的少数民族初中。现有10个教学班,在校生456人,女生178人,寄宿生437人,教职工42人,专任教师35人,其中本科学历23人,大专学历12人。

校园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81平方米,绿化面积2160平方米,现有一栋3层9间79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栋3层24间890平方米的男生宿舍楼;一栋3层18间590平方米的女生宿舍楼;一栋3层6间1050平方米的综合楼;一栋1层265平方米的学生食堂;两栋共14间206平方米的砖瓦结构教师住房;一栋17个蹲位厕所,其中男10个蹲位,女7个蹲位;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各一间;物理仪器室、化学仪器室、生物仪器室、图书室各一小间;藏书16200多册。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由于该校只有一栋3层9间的教学楼,现有10个教学班,其中有1个班占用物理实验室来上课,教室和教学辅助用房十分紧缺,缺少卫生室、体育器材室、音乐室、美术室、科技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教学辅助用房,极大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2.该校属集中办学规划保留和中心发展的学校,2012年9月份撤并德峨乡常么初中到该校,2015年9月份撤并猪场乡初中到该校,到十二五末该校的学生数将达到1100人以上,20个教学班。

为了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促进我县教育的均衡发展,急需在该校修建一栋4层12间教室的教学综合楼,以解决该校教室和各功能室紧缺的问题,有效推进我县集中办学的步伐。

三、建设规模及投资预算

拟建一栋4层12间教室的教学综合楼,建筑面积1356平方米,投资196.6200万元;

四、资金来源:申请上级拨款。

五、项目实施效果

项目建成后,该校可解决近1200名学生就近入学,既能解决德峨乡、猪场乡的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又能辐射到邻近的克长乡、蛇场乡的部分适龄儿童到该校就读,巩固“两基”成果,推进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均衡发展,达到促进隆林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经济繁荣的目标。因此,新建德峨乡初中教学综合楼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六、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为使申请援建项目工程按时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确保工程质量,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决定成立援建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项目工程的全面管理工作,即:项目总体规划、总结分析与评估、实施效果监测、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自治县教育局。

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一)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曾慧玲(自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副组长:(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黄 凯(自治县教育局局长)

成 员:(自治县财政局副局长)

(自治县发改局副局长)

(自治县审计局副局长)

(自治县建设局副局长)

李世冠(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

(二)办公室成员名单: 主 任:黄 凯(兼)副主任:李世冠(兼)

工作人员:丁廷安、许建军、陆炳高、邱永朝、王映送、莫宝宇、龙猛、向才春、王成明

七、项目实施管理及监督

项目工程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归口管理,负责工程发包、签订合同、质量检查、工程进度监测、信息反馈。项目领导小组对项目实施进展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反馈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一)项目管理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招投标法》的有关规定实施管理。

1.施工管理:项目工程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报建、报监,并选派责任心强,并具有一定相关业务知识与技术的人员担任施工现场监理,负责监督检查进入施工场地的建筑材料、预制构件、试块取样与检测、做好施工日记、工程质量的检查、施工进度的监控、工程信息的反馈。

2.资金管理: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专款专用。项目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对项目资金定期审计,严防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法、违纪现象发生。

(二)项目监督

综合绘画教学现状分析 篇3

在当代中国,传统的油画、国画的划分仍具有普遍意义。但在西方,综合材料绘画已经成为毫无争议的主流,画种的概念几近消失,我们熟悉的毕加索、布拉克、基弗、塔皮埃斯、克利等作品中都可见大量的综合材料的运用。克利曾在他的一幅作品后亲笔写下绘画步骤和材料,其中包括了纸板、油色、瓷漆、水彩、蛋彩、纱布、石膏等多种材料。

综合材料的运用使得画家更自由和准确的表达成为可能,它将注定成为这个时代最具活力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也是这个多元化艺术时代的重要特征。综合材料绘画比较传统的绘画,更倾向于抽象或半抽象,与中国传统的“意象”有颇多相通之处。对它的研究和运用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局限,不仅可以有效地融合东西方的不同材质,同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现代艺术,并与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相融合,拓展更宽阔的艺术思路。

一、综合绘画的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美术教育模式受到苏联影响,对现实主义艺术的片面重视使得非具象绘画在中国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而倾向于抽象性的综合绘画也因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艺术家的学院背景浓重,而学院的教育往往是落后于艺术的发展现实的,它往往不具有前瞻的远见,而是对发展较为成熟的现实的反映,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西方的画派的演变和更迭不同,国门打开后,新鲜的思潮不断涌人,西方国家几十年的流派演变在这个没有任何现代艺术基础的国家同时显示出了繁华和混乱。尽管主义众多,但目前写实主义仍然是真正的主流,大多数艺术家和观众深层的审美态度并没有改变,对再现的迷恋和对“手艺”的赞赏仍然占据了主流。

当我们更加深入理解了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精髓后,对现成品的运用和对材料的研究开始列入日程。

目前,在各大美院和普通高校的美术院系中,综合绘画日益得到重视。中国美术学院率先在1994年设立了综合绘画工作室,2000年成立综合绘画系,2003年更名为综合艺术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也于1994年设立了材料技法工作室,1997年更名为材料表现工作室。其它美院也先后设立了命名各异的系所。即使是普通高校中的美术院系也大部分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在各级各种画展中,我们也开始看到各种综合绘画的出现,甚至还在有的画展中有了一个单独的展览单元。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将中国的综合绘画作为一个具备了与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具备平起平坐资格的画种。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但除去这些因素,鉴于当代中国艺术家们普遍的学院背景,高校教学对于综合绘画的教授效果也理应受到质疑。

(一)师资的局限

综合绘画要求教师具备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并且对综合技法具备研究和实践能力,兼容并蓄的美学观。这对于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现实是,大多数高校中的教师毕业于传统的油画或国画专业,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惯性,对于学生的创作不能做到从形式美感到材料美感的准确判断,并具备给予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的能力;而由于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的不同,使得师生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他人总是困难的,这时,教师的指导不是有益的。反而成为学生无所适从和矫饰的诱因。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作品的判断又大多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使得学生的创作被阉割,呈现机械和呆板的面貌。

(二)学生的局限

首先,中国的现状是:社会美育严重缺失。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们的博物馆没有承担起这个艰巨的责任,而民间力量是如此微薄。其次,现有的录取体制是以学生的“基本功”即写实的能力作为主要的标准的,对绘画手头功夫的看重和以考取学校为目的的功利的基础美术教育,使学生缺乏对美的基本的感知能力。再者,对写实主义的长期推崇,对现代艺术的发展脉络的无知都让学生无法真正在美学上认同以抽象为主的综合绘画的价值,那么结果只能使得课程演变为令人生厌的作业。即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综合艺术的价值,大多数学生也并不具备进行相关创作的能力。综合绘画的产生有深刻的哲学思考作为背景,如果对西方绘画流派的演变一知半解,对其哲学和美学的演变没有深刻的领会,这时的创作只能是个人对于材质的简单实验,并不具备真正的意义。长时间对于材料的漠视使得学生对于各种材质的物质属性和精神意义都不甚了了,如何运用合适的材料来准确地表达自己,并使作品具备形式的美感和材料的美感将是困难的。

(三)课程设置的局限

除去美院直接设置的综合绘画院系,高校中往往安排四周左右的时间来进行综合绘画的学习,显然,依靠四周时间使学生抛弃根深蒂固的审美习惯和绘画习惯,建立一种全新的创作理念,学习现代绘画的语言构成,并实验和熟练使用各种从未接触过的材料来进行绘画活动,这简直是不可能的。综合绘画并不仅仅是材料由单一到多样的过程,它同时是观念的深刻变革。它的前期课程应当包括了艺术史、绘画材料学、构成,并和色彩学、构图学有深刻的联系。这就要求在相关课程的讲授中有效地将这些课程整合,并在教学中贯彻关于绘画面貌多样性的内容。

(四)硬件设施的局限

高校中的美术学院,尤其是大多数并不在一线城市的高校。相关材料都是难以搜集的,例如绘画中常见和常用的各种胶。而统一购买的结果就是抹煞了学生的个人化的材料偏好。但依靠学生的自身又无法达到对少见材料的占有,综合绘画作品往往就成为了一堆化工原料、纸质、布头、碎玻璃和各种颜色的简单堆砌。综合高校中的美术院系也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完成相关设备的建设:电气焊工具是金属类材料所必需的:使用专用设备才能进行玻璃的吹制和加工;有些化工产品更有严格的操作规定。希望院系为一门课程设立如此众多的设施是不现实的。

二、改善之道

综合绘画的出现、发展和成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对传统绘画的丰富和反叛,也是对现代社会人们生存现状的反映。一个画种的发展绝非一日之功,西方对材料的研究自中世纪就已经开始,但我们可以将西方的发展成果进行总结,并以民族的立足点,通过改善高校综合绘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从而使得相当数量的美术从业者了解它,并壮大综合绘画的创作队伍,提高欣赏能力。

教学综合楼 篇4

确定内模布置图→安装模板 (检查验收) →划线定位梁钢筋、板底钢筋安装→水电预埋、肋间钢筋绑扎→内模安装→采取抗浮措施、安装抗浮钢筋→绑扎上层钢筋→检查验收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养护、达强度后拆模

2 内模布置图的确定

在原初步设计的基础上, 由GRC管厂家对布管图进行了深化设计, 并经原设计单位确认后作为施工用图。这是施工方案确定前就要做好的, 是现浇空心板施工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3 施工要点

3.1 模板工程应根据确定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进行梁板施工前要对已完成的模板进行检查验收, 检查验收合格后, 方可进行梁及板底钢筋的安装。进行板底钢筋安装时, 水电可同时进行划线定位 (管、盒等) , 对线盒安装、管道预留等。

3.2 内模安装

内模安装是现浇空心板安装的关键工作, 必须从内模质量到安装作业质量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 以保证现浇空心板的施工质量。内模的安装应按模板分项工程的要求进行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 并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3.2.1 内模进场时要按照规定进行质量检查验收, 以保证进场内模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3.2.2 为保证平面位置的准确, 内模安装时, 要按照内模

布置图的尺寸要求挂线 (划线) 安装, 区格板周边和柱周围混凝土的实心部分的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

3.2.3 为保证内模安放标高的准确, 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在板底钢筋上, 垂直内模放置两根适的支架或马蹬, 以保证内模到板底模的标高。 (2) 预制垫块:按照图纸要求, 做适当高度的垫块, 每个内模下放两块.以保证内模标高。 (3) 做形定位马镫, 每个内模两个, 可以保证内模的正确位置。

针对此工程, 我公司在每道内模下设两道钢筋焊接的马蹬, 采用HRB335级直径16的钢筋和12的钢筋焊接。 (见图示1)

3.2.5 排列布置好内模后, 为了控制内模左右移动移动用

Ф10的钢筋制作形卡子, 来控制内模上下左右移动及混凝土浇筑产生的上浮, 并把卡子固定到板底钢筋上。卡子上皮是内模上皮的标高, 每个内模两个。为固定卡的位置, 在每排内模上设两根HRB335级直径12的钢筋, 同卡筋绑扎在一起。 (见图示2) 。

我公司采用上述方法作为控制内模上下左右移动及上浮的措施, 除此之外, 再介绍几种内模抗浮的方法:

(1) 在浇筑混凝土时, 用重物下压内模, 在混凝土初凝后移开重物; (2) 对于内模直径在250mm及以上者, 可焊形钢筋网片, 来控制钢筋上下左右移动, 同时制钢筋卡子控制内模前后移动。将钢筋网片焊接到板底钢筋上。

3.3 混凝土的浇筑

混凝土浇筑是一系列工序的最后一个环节, 特别是振捣的好坏直接影响现浇楼板的受力, 混凝土浇筑宜采用泵送的方法, 在施工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3.3.1 钢筋、模板完成之后, 认真进行验收复合。

抗浮技术措施应全数检查。在验收前, 应将模板内的杂物清理干净。

3.3.2 浇筑浇筑前宜先将内模洒水湿润。

浇筑砼时, 先浇筑柱、梁部位混凝土, 后浇筑板部位混凝土, 混凝土应分层浇筑:先浇筑至内模底, 在进行上部浇筑。浇筑混凝土时宜沿顺筒方向推进布料, 不宜在内模上做放射状浇筑。分层浇筑时, 后浇筑混凝土时间必须在上层混凝土初凝之前浇筑。

3.3.3 为避免大面积浇筑混凝土时出现问题, 我公司在第

一次浇筑混凝土时, 进行了试浇筑, 各相关部门人员在现场进行指导、跟踪, 对可能影响现浇空心板质量的问题马上解决, 以保证以后的施工中不出现问题, 保证现浇空心板施工质量。

3.4 养护、拆模

非冬期施工时, 对浇筑完混凝土及时浇水养护, 并用薄膜、麻袋或草帘覆盖混凝土表面。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拆模。

4 内模施工中可能遇到情况的处理措施

4.1 情况一

由于内模下部钢筋或水电管道过高, 致使内模超出设计高度。对这种情况可采用如下措施进行处理:水电布置管、线、盒时尽可能从内模之间空隙走, 对于无法避开的部位, 对该处内模改用小直径内模。

4.2 情况二

内模处有预留孔。预留和预埋设施宜布置在楼板实心区域和肋宽范围内, 当预留和预埋无法避开内模时, 可对内模采取断开或锯切口等措施, 但事后应封堵。在管线集中处可采取换小尺寸内模进行避让。

5 结语

现浇混凝土空心板楼盖结构具有自重轻, 地震作用小等优点, 在跨度较大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中已有较多应用。本工程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施工过程中, 每个施工工序严格把关, 未出现质量问题, 最终质量检查一次性过关并得到各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摘要:结合工程实例, 对现浇GRC空心管内模混凝土空心楼板施工工艺、内模安装、混凝土浇筑及内模施工中可能遇到情况的处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旨在提供一些资料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空心楼板,GRC空心管内模,施工要点,抗浮

参考文献

[1]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CECS175, 2004.

教学综合楼 篇5

甲方:

农村小学教学点

乙方:##工程有限公司

甲方为了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决定对综合楼房顶进行维修整改,甲乙双方达成以下协议:

1、材料要求及价格:檩子30根,每根单价80元,计2400元;椽子800尺,每尺单价5.5元每尺,计4400元;砖5000块,单价0.35元每块,计1750元;水泥40袋,每袋25.00元,计1000元;河沙2400元,红瓦大约2400块,每块2.5元,计6000元,结算时按实际用数算。

2、清运建筑垃圾1450元。工时费4600元。

3、维修合计24000元,币贰萬肆仟圆整

4、安全保障:在施工过程中,乙方应按建筑规定进行操作,确保建筑工程和工人安全,确保施工不对学校师生生命财产造成伤害,若发生安全事故,全部由乙方负责,甲方概不负责。甲方要求乙方做好安全工作,付给乙方100.00元人民币作为安全保障资金。

5、质量要求:严格按规定办事,有效地防止房顶漏水,做到房顶稳固,且与主体结构融为一体,且不影响主体结构安全,突出质量第一。

6、维修工期:本工程工期为8天,即从2019年8月2日开始,到2019年8月10日完工,特殊情况除外。

7、付款方式:开工前甲方付给乙方100.00元安全保障资金,其余款项在工程完工验收合格、审计后付清余下工程款,资金来源为上级专项资金。

8、违约处理:乙方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工,若不能按时按质量完工,处罚总工程款的10%违约金,甲方如违约,处罚总工程款的10%违约金。

9、结算方式:竣工后,按合同规定计算。

此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1份,存档1份。

甲方:

##教学点

2019年7月30日

乙方:##工程有限公司

综合版教学实践认识 篇6

中国版画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一方面,传统版画版种不断深化,技艺日精;另一方面,新的版种、印刷方式不断涌现,目不暇接。

综合版画的概念,不同于以往版画版种的命名,它不是一种版材和一种技术的单纯指向,而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形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范畴,是一个集合式的版画语言的概念。当前国内的综合版画正步入成熟,不仅仅只是混合技法与多种材料拼合的版画样式,而是集实验性和研究性、文化性和当代性为一体的一种综合的思维方式;是启迪版画创作灵感的、使之具有更广阔的技术支撑的一种前趋式的可能。

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杨锋教授领导的版画教学团队,2009年被教育部授予“版画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综合版教学是其试示范区的特色课程,自2005年以来指导学生创作的版画作品获得全国美展及全国性版画展览奖项20项。其成功的奥秘何在?让我们在本期一同关注这个教学团队在“综合版创作”教学方面的成果及其卓有成效的贡献。

一、综合版的概念

版画是通过“间接”的印刷手段实现其艺术目标的,它异于“直接”描绘,是经过“版”转印成画面的一种印刷语言。版画成为艺术是通过在“制版”、“印刷”过程中个性化语言特质体现出来的,而综合版则主动地拓展制版材料,着力于印刷多样化,是对版画艺术语言的延伸。制版与印刷原理是识别版种的依据,也是版画“综合”概念认识的依据。

目前综合版的概念是:

1.两个版种混印(如:平版加凹版)。

2.一次性制版多方法施印(如:凹凸并用)。

3.多材料制版(用能产生肌理的材料拼版)。

4.应用印刷原理一次性的直接表现(转印、独幅等)。

因此,不管是利用材料综合制版或多种印刷方式混用都在综合版的概念之中,也包容了非传统版画形式呈现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给定的这个“综合版”概念,是在传统技术走向现代艺术表现的过程中观察到的,更是当下艺术突出材料,注重表现过程的领悟,也是画种“自律性”发展的必然。

这里要明确指出,这个“概念”只是一种版种指认,是认识综合版的开始,确定的概念不能替代实践过程,特别是要根据版画发展现状,随实践环节调整对综合版的认识。

综合版教学很容易被学生简单地理解为甲版种加乙版种的模式综合,更容易产生以罗列材料为目的,陷入为综合而综合的怪圈。如果这样,我们就会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泥淖,失去综合的当代文化意义与画种延伸的根本目标。综合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丰富版画语言的表现性,在实践中要明确:以综合各种材料制作版画,是为了强化版种语言的表现力;以综合版种混印是为了增加技术的有效性。转换传统制版材料并施以综合印刷是目前综合版教学的内容,它得到以下效果:

1.改变了单一版种原有的趣味,淡化了传统版画概念中的版种形式特征,使版种物质化限制变为视觉的自由化表现,使印刷语言有了链接其他表现方式的可能。

2.提升了材料语言的质感表达,使暗藏于物质中的细节有了视觉的解读与呈现。

3.在淡化版种意识的同时,实践过程有了原始的动机,又可在图像生成上有效的借用当代技术手段。

4.综合过程中的偶然性、可反复性,变为提升主体自由把控制版过程的能力。

这个方案是建立在对版画发展的思考上,也是对“规模印刷”(商业印刷)的“有意”技术脱离,促使版画摆脱这种技术限定使艺术最大程度地自由化,进入艺术家个性表达的“技术私有化”空间之中。

在综合版实践与发展过程中,对于版画的认识早已超越了传统版种的范畴,这些概念认识,多建立在对现代艺术的认知之上,它是在形式与个性化的目标下实现的,使今天“制版印画”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在当代印刷技术已经进入到无版(菲林)印刷的时代,作为版画家是否应该思考:离开制版印刷的版画还能剩下什么呢?我们试着建立这样一种版种概念:充分理解传统版种的表现力量,在加深固定这种风格元素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可被指认的文化符号,脱离规范性制版模式,表现上直指风格样式,使版画在“虚拟印刷”时代再生。其二,应用综合印刷技术的变异,产生新的“个性化”的印刷语言,以延伸版画的历史。其三,返回到与“印”的艺术有关的起源问题,使印与复数、传播之间,找到物证与痕迹语言间的精神联系,在还原版画原初状态下再接艺术前沿。我们试图从版种延伸、替换传统材料开始,到印刷手段的变化中建立综合版的基本概念,并把具有版画风格特征的,处于画种边缘的艺术表现都解读为综合版。这既是画种实验研究又是版画内在逻辑的演绎,是由先前的版画知识所支撑,以对综合版的假设为基础,由当代艺术发展现象作为引导,在技术层面上展开的讨论。版画综合版的探索没有固定的样式和完整的理论,它还有很多未知的可能性。

二、综合版的实践基础

版画材料与版种概念的再认识是综合版学习的实践基础。

在版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思考限定在版种形式技术的固有模式中,因为传统技法的完美目标已是短时间内无法跨越的门槛,久而久之很容易产生对传统形式的被动依靠。而综合版的学习,要求及时地对基本用材作出本质性的理解,要求应用生活常识来释解材质的原始物性。从理论上讲,应该抛弃形式与物质相对立的传统观念。在综合版中,材料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一件综合版作品诞生于材料与形式之间不断交换的过程之中。根据后面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我们先设计综合版源头上的十个主题,以利于进一步理解综合版的实验手段。

1.纸张的性能认识

印刷是随纸张的发明而发展,纸的品质又不断定义着版画的样式,对纸品的识别有文化学上的涵义,也是版画创作所必须认识的。当然,版画对纸的原初理解是感性的,是作为承印物的粗、细、光、滑、厚、薄、强、弱的选择应用。而不同纸张用同样画材产生不同痕迹的认知练习,是强化对材质感知度的有效方法。在素描练习中,纸的材料特性几近消失,但造成差异的还有纸的色调,肌理以及工具的特性——蜡笔、色粉笔、墨水或碳精笔。这些基础的,对材料的认识在素描中往往被忽视。在这里专门提出,你将会观察到材料如何将自己的形式强加于艺术形式。有了对看似相同的物质,经过“涂绘”实践产生差异的经验,是建立综合版材料观的基础。①同一纸张上应用钢笔(水墨)加炭笔(碳有亲水性)铅笔,这些早已习惯使用的绘画工具,能够认识松动、自由、流畅。这个练习可强化对材料的敏感度。②不同纸张上的同一画材产生痕迹语言的物性思考,认知材料细微差异形成画面对比生发表现语言的例证。

2.关于“印”

版画创作中与“印”有关的讨论已有很多,并且还将继续讨论下去。但作为艺术实践来讲,若是试图摆脱这些讨论所暗示出的“版画依附论”(版画依附刷印传播),版画的功能会消失与改变,画种也就失去意义,如果发展也只能随传播方式的路径被动前行。其实“印”是直接取得痕迹最原始的方法。“印刷”过去叫“刷印”,字面形象暗示出其作为传播手段的规模印刷方法,而“印”则是先于印刷时代,即人们触摸材料的迹象,它有从自然印迹到人为印迹的发展过程(从人类肢体的印迹到捺印、孔印、模印、拓印),“印”也连接了传播的历史,但原始的印迹冲动至今还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亚肢体语言”,于是也成为了表达思想的视觉方式。例如,对一段残墙的自然痕迹产生幻想继而有复制的冲动,面对生活用品有拓印的欲望等,都是先于版画印刷而存在的原始动机,又与版画制版冲动相联系,实物平面化印迹是制造绘画视幻的最初手段。“个性印刷”(版画)更能把握“印”的目的。我们回到“印”的原始理解上,它是为了在版画技术的范围内,对综合手段的扩展。

3.水性与油性材料认识

绘画材料指已成表现体系的传统用材,而所谓的综合材料常常超出这个范围,于是,从源头上了解“材料性”的练习,既针对绘画材料,也针对材料知识的普及。

“水油混印”早在传统的水印木刻中就曾出现过。这两种相斥的物质在具体材料表现中,“排水”与“亲油”的程度不同,可制造丰富的画面效果,我们在源头上进行练习,是为了充分理解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产生偶然性效果的机率。“偶然性”异于“偶然”,是已知属性强行搭配产生的材料顽性留存,其不可控制与可控制之间是自然肌理的充分释放。它的存在与主体期待与认识不同,它超出个体的才能,是由材质构筑形式范例,产生矛盾,于是,认识“偶然性”与控制痕迹成为这个课题的重要内容。我们目前应用的传统绘画表现材料实际上只有水与油两种,它是表现材料的介质。同时,了解“水油相斥”也是综合材料版画运用的基本原理。

4.传统版种的再认识

(1) 反识

在版画作品中,是材料还是印刷方法决定了版种样式?其实形成一个版种范式是两种因素的综合体。但长期以来,认识版种风格是以简化的方式,是审美习惯产生的一个定式,如:木刻为凸版,铜版为凹版。其实凸凹印制是最初的材料认知,方法并不永远决定材料的归属。综合版画的材料性就是要对印制方式再认识,设定印刷方法在固定材料中的“反识”练习,是打破版种固有认识,回到材料未形成审美定式的最初阶段,以寻求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改变对木版和铜版的印制方式,就可观察到:木版凹印,除有铜版的细致外,又多了木版印迹。铜版凸印,制作方法更为简便,保留了木刻刀法特征外又使画面坚实。这个观察很有启发性,认识了材质表现的多样性和表现过程的不确定性,强迫思维改变对材质的固有认识。凹印材料的改变扩展了凹印的表现领域,凹印可完整地展示版上的所有的自然痕迹,有精密的金属版趣味的同时,又增添了非金属材料的自然肌理,增加了画面的可读性。而金属版凸印制作中有书写的味道,印后作品又有强烈的版迹,其意义还在于反向认识与互换材料产生的递增关系。其实这种方法,已见于早前的各种技法书籍,可以说是很传统的做法。但由于各版种过分从经验出发,把表现技术浅解为一种固定的模式,一味守望着纯粹的版种,使材料延伸版画的路径反而显得非常态了。

(2) 从复数、复印,看版画的状态

首先得提出“复数”作为传统版种的依附概念,已在艺术创作的变化中慢慢被弱化,“地道的版画”让位于具有版画特征的艺术创作,而复数出绝对稳定的“拷贝”成为规模印刷品的技术指标。现代艺术正是“限量的”与“无数的”两个概念来初步的界定艺术与商品。但进入当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定失去意义后,这个问题变得复杂了起来,(版画可以不复数吗?)版画创作在复数面前常常让人解释为印刷品(这个问题还一直会讨论下去)。其实我们可以忽略这样的讨论,而是把“复数”转为技法的层面,这样“复数”就成为一种表现语言。从发生学的角度重新理解复数,从捺印与模印上,我们看到“一模多印”和“一模一印”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境界,求得复数的心理需求,是人类原始的表达方式,它曾给人以循环、繁殖、空间的神秘联想,从这点上去思考画面的复数存在,让印刷成品复数概念存在于商品之中。让“复数”概念存活。

复印,可以理解为寻求印痕行动(原意为求图像的复数)。而现代机械复印技术却在图像的转换过程中产生“失真”,透出机械操作生成相似的,似乎绝对真实的迹象。这和“拓印”相似,图像“受知面”,被人工与机械压缩为平面的、明晰的、“真实”的副本。“复印”与“拓印”在这里已脱离了“复数”原初观念或在求得复数要求中延伸了“手工”制作的精神诉求,但它无疑是作为版画发生学意义上的存在。版画发生于触摸到的实物(版)转变为视觉的方式,而由视觉的方式回到实物状态中的认识,是回避印刷商品功利性的前题。

版种存在的状态已严重地被商业行规所定义(如:1960年的国际规定)。解决这个问题的当务之急是让版画再次回到其发生之初的状态中,而综合版的实践让多种非传统版画用材、陌生的、日常的材料进入,又从印刷原理上进行“试错”性应用,最大程度地占有表现空间,这样有可能使综合版的意义不再是形成的一个版画版种,而是艺术家的一个关于印的表现行动。

对印与复数形式形成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这种原始的感受力是不同种族,不同国籍的人所共同具有的,无论是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版画艺术在这一方面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

5.关于数字版画

版画“版”的存在一直是一个物质化的表象,由“版”来决定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存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所有画种历史存在的基本模式。而版画在“版”与“印”的技术环节上,最先触及到了当代科技的冲击,由数字技术的虚拟印刷所形成“无版”引申出一个精神概念上的“活版”的存在。数码版画脱离了传统版画的制作,在其制作的流程中使用了Mac工作站,Wacom绘图板,Epson绘图仪等,在此工作平台支持下,传统版画的风格样式以虚拟的形式得到链接,产生了似版画而非传统版画程序制作的风格样式,这种“新版画”在各类的展览中时有出现,并还在争议之中。根据我们对综合版的定义,一切替换材料,一切新的印制方式都可接纳的建议,数码版画创作可在这个概念里得以顺畅地进行。

6.关于技术

谈论综合版的实践基础,不可能回避讨论技术问题。无论你从艺术史的那个片段出发论及版画,总也绕不开技法,没有抽取技术的版画存在,只有独立的技术系统以及无法替代的创作手法。但长期以来,版画的技术与观念、技术与艺术总是处于矛盾之中,这是因为现代主义关于技术内涵的转移和当代艺术观念去技术化的结果。应该说有画种就得探讨技术,我认为眼下的版画发展正从固有的版画观念出发,走向更为深入的技术观念中。“深入“指技术还原,回到可解、可读、利于操作的有效性中,形成一个替代版画“经典”样式的技术“范式”,这个范式是从技术本身与人类生活经验相关的,可利用多元的技术因素,从为制造视觉愉悦的有关风格样式的版种技术中解放出来,变技术无思为有思。

版画技术认识的独立性,应指“印”的结果,一切取得印迹的技术都是有效的,而不是去附会与重复经典技法,这样“综合”就变为多样性的代名词,综合版就成为有关“印”的技术,有关收集痕迹语言,述说生活经验的技术。

7.版画元素的立体方式

形式主义完成经典的印刷,而当代则把印刷制版过程与生活相联系,以印制的工具、材料、原版来诠释“版”与“印”的意义,让人联想到文学作品中倒述的语境。

以版画元素的立体方式呈现,成为近几年版画技术延伸的一个现象。它有别于波普式的“印刷”成品和现成品方式的展示,把个性化的版画制作分解成技术元素,应用在日常用品中,使版画最大程度的生活化,使版画回到社会关系之中,模糊了痕迹语言的独立性。还有一种方式,仍然是利用版画中的“版”与“印”的概念,解构其技术过程,分单元、分材料提纯技术的文化含义, 以立体的方式图解观念,再使版画的技术环节所指成为无限扩大化的观念指涉。由这样的观念去揭示版画技术风格化的极端性所造成的精神隔离,其真正的意义在于用最坦白、最坦诚的方式建立一个可解、可读的大众化的文化平台。

8.金刚砂技法

在综合版技法中,金刚砂制版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面貌。其丰富的材料性和灵活的表现方法使其成为综合版学习的首选技法。金刚砂技法的原理是建立在凹印(铜版)技法上的,即铜版凹处藏墨的原理。先选择粗细不同的砂子(铁砂、金刚砂、自然砂石等),平均地粘合(一般用黏性好的白胶)在薄板上(以厚纸板,三合板等作为作为基版)。这个基版根据所选砂的粗细在凹印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藏墨变化(通常是细砂墨色淡、粗砂墨色浓)。再在这块砂版上用不同厚薄的白胶(白胶加水、白胶加立德粉、产生不同层次)堵版(画)。这个过程像在黑板上用粉笔做画一样自由。堵版完成后,用砂布打磨版面,再用漆片固定版面,最后应用凹凸并用的方法印刷。这个技法的特点是:改铜版的刚性材料为柔质材料,由腐蚀制版产生图像变为直接绘制图像。由于是用胶粘合,修版变得容易,表现方法上可反复、叠加、组合,版面的大小、强度、自然痕迹的把控,都在制版过程中非常直观的显示。

9.木版凸凹印技法

木板由于呈薄板状,形状与铜板相类,自然也可以凹印。木刻凹印最初是出于“反识”材料,为发现传统材料的多样性而进行的“试错”实验。而凹凸并用使版的痕迹完全被还原,木刻纸面作品常常会被认为原版上面的信息更丰富,那么这个技术就是完全的复制原版效果。这个过程展示了各种“胶合板”隐藏于版纹中的丰富肌理,其痕迹语言的精致与潜在的力量感,不经过机械压印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材料内在的生命被技术的转换所唤醒,木质与刀具碰撞所产生的强硬的品性变为自然柔韧。这是反识材料引发技术变革乃至语言符号形态变革的一个例证。我们的讨论已从“板”的感觉到“版”的认识。选择什么样的板材,到怎么处理“版”。这就要求创作者具备一定的版种常识,更重要的是理解“材料如何将自己的形式强加于艺术的形式”。

10.脱胶版画技法

脱胶为独幅版画技法,其制作技术是利用水油相斥制造漏印的原理。所谓脱胶,是以胶形成胶膜为版,用胶膜封出图形,再用油墨、油画色等油性颜料擦入胶膜封漏处后,再用水冲画面。这样,胶膜被水溶解后,随水冲走(也造成了毁版,成就了独幅),油性的颜色就自然地留在了印纸上。这个技术原理最早出现在石版、铜版制版中,民间“蜡染”工艺也是同原理,它是去油(蜡)留水性色(染料)。利用水油相斥原理来制造图像与痕迹效果,其实很实用与普遍(当代胶版印刷业还在应用这个原理)。作为脱胶版画技法,主要应用胶膜层隔离来制造痕迹语言,像丝网技术中的孔版,由于直接制作在纸与布上(非印刷)也称“独幅版”。这个技法没有更为科学的方法确定名称,就约定俗成为“脱胶版画”。

三、关于技法教学

对于版画初学者而言,所有的技法只是入门的基础,所谓“基础”是版画学习的起点,同时也是在根本上建立版画概念的途径。之所以称之为“入门”,那是因为这些技法当属“浅基础”范畴,有待在动手操作中深化。而艺术创作总会在广义的基础修养中突显基础技法问题,又常常在补充基础技法中完成自己的艺术理想。对于艺术家而言,本来在创作过程中已无法清醒地区别什么程度才算达到完成技术娴熟的目标。对版画家来说,不论是传统技法还是新技法演示都是借鉴他人的经验。版画技法的纯粹性直接导致了其技术的“排它性”。绝大部分版画家只从事版画中的某一版种,而不了解技术的能动性所赋予“版画性”潜在的精神价值。综合版技法在这个意义上,是为了化解传统技术之“牢狱”,使其艺术精神从长期遮掩的固有的版画技法中解放出来。综合版技法即是努力脱出版种认知,使技法演示的过程变为一种动力结构,这种结构,作为“亚肢体语言”是对周围事物作出有效的反应,让版画的生命力建立在行动基础上,使版画在认识世界的实际肌理中发挥作用。

教学综合楼 篇7

一、综合开放———“品德与社会”的综合性教材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的最直接的体现, 就是将学生面临的科学世界与其生活世界统一起来, 课程内容主要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 (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 , 而且教学的最终目的体现于整体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中, 这种综合性的教学特点将教学目标与生活实际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作为一门综合课程, 其综合特征主要体现于: (1) 社会综合特征。主要体现在课程最大限度地从生活角度来让学生接近和探讨社会问题, 增进学校和社会的联系, 形成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 (2) 单元综合的特征。苏教版教材中的教学设计注重单元教学的能量, 就单元的构建来说, 主要是通过认识体系和能力的构建来实现整体的综合性教学。 (3) 学科的综合特征。“品德与社会”从学科的角度来看, 减少了很多传统教学学科, 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将学生从繁多的学习门类之中解脱出来, 而且为拓展学生的眼界, 了解多种知识之间的连接线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 众多的综合性知识, 带来了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 调整了枯燥的学习内容, 不断地变化也比较适合学生喜欢新事物的心理, 其教学组织形式灵活, 及时反映科学新成果, 使课程结构进一步合理化。

二、启思导航———“品德与社会”的综合性教学设计

1. 通过综合性调查来拓展生活经验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设计也必须体现出综合性的设计特点, 保证其教学设计能够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综合性调查来拓展生活经验, 就是一项很有效的综合性教学环节设计。例如: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先进行综合性调查。如请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 看看在一天中有哪些人为自己服务过, 他们的服务给自己的一天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同学们在课前进行观察了解, 可以将调查结果展现出来供大家借鉴学习, 调查报告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的。这样的综合性调查主要是保证学生在学习之前有事实的考证, 联系生活的经验, 将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接下来, 就是要进行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将调查结果进行深入性的研究。如, 分组讨论平时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在为我们服务的人, 可以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所想以及查阅到的文字、图片的资料, 小组合作办一张小报, 分组派代表向大家做介绍, 在同学当中开展讨论, 他们的工作到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便利。最后, 是合作拓展环节。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先要通过教师对小组结论的归类总结, 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然后进行必要的思想指导。也可以让小组合作, 用一张纸写出为我们提供方便和服务的人们, 比一比, 看哪个组写得多 (在一定时间内) , 在全班展示, 使学生对社会中的各行各业有一个基本的感性认识, 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 开展单元综合性质的电教化教学

苏教版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单元综合性特点为单元自学提供了便利的教材条件, 但是这样的单元自学需要电教教学设备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单元问题设置, 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学来回答问题, 并设置信息反馈, 将学习疑问反馈给教师, 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网络反馈将知识点的渗入把握得更加牢靠。例如, 通过对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科书 (五年级上、下册) 的分析, 我们发现:童年的回归是这部教科书的主要理念, 童年的生活是其展开的基础。该教科书在内容结构、主题以及人物选取上, 都表现出紧紧围绕儿童日常生活的特点, 更加注重开展多样的活动, 强调儿童的实际参与、亲身体验。所以, 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自制软件,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开始阶段。然后让学生表达出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并将教学过程设计成网页传递给学生。这样, 网络教学成为新教科书的表达主体, 儿童的话语方式也同步受到更多尊重。

总之, 综合开放是《品德与社会》教材的主要特点, 启思导航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向。教师必须通过综合性调查来拓展生活经验, 从单元综合性质的电教化教学来进行自主学习的培养, 开阔学生的眼界, 带给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第一印象。

参考文献

[1]张茂聪.试论《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1) .

语文综合阅读教学初探 篇8

所以在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中, 首先要做到培养兴趣, 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第二要做到保持兴趣, 逐步形成正确的阅读学习动机。第三要做到常开展语文综合性阅读活动, 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综合阅读学习和训练。

1. 语文综合阅读的兴趣培养, 需要趣味。

从学生的阅读心理来看, 阅读的原动力即为阅读的兴趣。阅读的兴趣又缘自于文本的趣味、缘自于读者的一种需要、缘自于一种有效的激励。初中语文综合阅读自然也需要这种阅读的原动力。初中生综合阅读的兴趣特别需要阅读趣味的支持。因此, 教师在进行语文综合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阅读形式的多样性和阅读内容的趣味性。

2. 语文综合阅读的兴趣保持, 需要激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的心理需求能激起他对某个事物的强烈兴趣。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就需要教师通过一些合理的方式, 为学生设置一些阅读的心理需求,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语文阅读兴趣。

(1) 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一种督促学生进行综合阅读的有效方式。我要求学生每周起码阅读三篇课外文章, 并且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填写好综合阅读卡, 此卡中我设置有以下内容:文章题目、作者、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佳句摘抄、佳句创造、读书感言。这样的综合阅读卡既有利于教师进行阅读检查, 又有利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从而成为评价学生综合阅读的有效依据。

(2) 读书报告会。一学期内, 可定期或者不定期举行学生读书报告会, 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学生读书报告会先在学习小组内进行, 然后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报告自己的读书情况, 并评出“读书能手”。评选条件如下:有自己的读书清单, 有自己的读书收获, 有今后的阅读打算。

(3) 专题性阅读。围绕一个专题, 搜集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这种阅读便于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某个问题, 更有利于学生的阅读交流, 更有利于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事物。专题性阅读可以有效地配合语文综合性学习, 比如, 在“走进大自然”、“月球探索”、“人类的起源”等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分别开展“大自然探秘”、“自然之歌”、“月球探秘”、“月亮文化”、“人类起源探秘”等专题进行综合阅读。同时, 还可通过专题读书报告会进行综合阅读成果展示, 或者举办专题阅读成果手抄报等,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督促学生积极参加读书活动。

3. 开展语文综合性阅读活动, 进行激发和引导。

语文综合性阅读教学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鼓励他们运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 进行多样化的学习。这种学习, 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 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 所以除了教师的教学引导之外, 更多地还要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1) 以读引读。学生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 进而引导他们读同一类的文章, 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 再引导学生去阅读《父爱是金》, 这样就会另有一番滋味。学了叶圣陶的《苏州园林》, 进而读一读陈从周的《苏州园林》, 就会对教育家和园林建筑家介绍说明事物的角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综合楼 篇9

对于这个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很早就给出了建议, 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20世纪90年代, 世界各国就已不断加强对这部分的研究, 美国各州的中小学都设计和实施了如设计学习、应用学习等内容;法国中小学设计了动手做, 也是类似的活动;1999年, 日本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活动纲要》中规定, 中小学必须实施综合性施教活动, 并且它是以课题的形式来推广的。在我国, 上世纪90年代张思明老师就在初中尝试开展有关数学建模的活动, 小学近些年也在尝试着研究类似的内容。这说明“综合与实践”的研究已经具有了大的教育背景, 也符合世界的发展趋势。

一、“综合与实践”的内涵

“综合与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 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 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如何选择合作伙伴, 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成果, 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学生会逐步积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

1. 综合与实践活动要突出“综合”

这种综合不仅表现为数学内部各分支 (如几何、代数、三角) 之间的综合,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综合;还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的各种能力、各种方法、各种工具的综合。它不应该是一个具体知识点的直接应用, 不应该是已有数学知识、方法反射式的套用, 它应该给学生一个综合应用以往学过的所有数学知识、方法 (甚至可以是跨学科的知识) , 去实际解决一个数学内部或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 条件未必可丁可卯, 线索未必清晰可见, 问题本身和结果可能还需要另外的解读。当然, “综合”的结果也应该是“综合”的, 它应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2. 综合与实践活动要突出“过程”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 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教师通过问题引领, 让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 经历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它的核心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有目标地、自主地参与实践活动。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活动形式上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多采用诸如小组合作、实景观察、实地测量、动手操作、直接收集数据、问卷调查、真实数据计算等活动形式, 使学生能真正“动起来”, 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提升数学能力和素养。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 使“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成为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学生素质的互动过程。

二、“综合与实践”分段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 有必要整体理解和把握课程总目标, 认识学段目标与总体目标之间的联系, 再把学段目标分解到单元教学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中, 这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所以, 准确把握“综合与实践”总体目标和分段目标是极为重要的。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依据课标总体目标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标:

1. 针对第一学段的目标定位

第一学段目标:

(1) 通过实践活动,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体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 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 在实践活动中, 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 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 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目标分析:

从外显目标上看:第一学段更加注重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初步获得活动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能获取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从隐性目标上看:让学生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 能参与数学活动;在他人的帮助下, 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 能尝试克服困难;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 能提出问题和一些简单的猜想。

在第一学段, 由于学生学过的知识很有限, 学生参与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学习, 更多仰仗教师对问题的确定, 教师对问题解决实施过程的组织, 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指导, 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对研究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积累了一些研究的意识、方法和策略。

2. 针对第二学段的目标定位

进入第二学段, 以第一学段为基础, 学生发展的目标会产生本质性的变化, 逐步从教师引导下的发展向自主研究、自主发展的方向进行转变。

第二学段目标:

(1) 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 结合实际情境, 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 在给定的目标下, 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订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4) 通过应用和反思, 进一步理解所用知识和方法, 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目标分析:

从外显目标上看: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经历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施和自主分析的综合实践全过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需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 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学生在进行综合实践的过程中, 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价值;学生研究的问题既可以从所学的数学知识背景中提取, 也可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从隐性目标上看:提高了学生自主研究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方法, 对感兴趣的问题和社会现象开展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升了对数学的理解, 感受到了数学应用的价值;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丰富了学习的路径, 拓展了学习的方式;加深了对社会以及对他人的了解。

从第一学段到第二学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者不能割裂开来。第一学段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是第二学段自主实践探索的基础, 而第二学段的开展又是第一学段的发展和延续。小学阶段两个学段的实践活动开展又为初中第三学段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建议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 重在实践、重在综合。所以,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特别关注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开展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等。所以, 关注“综合与实践”实施过程的设计与指导是至关重要的。

1.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

(1) 确定研究题目:第二学段的选题不同于第一学段, 由于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 因此, 可以逐步向学生自主选题进行过渡。但是学生自主选题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引导, 由于小学生在选择研究题目的最初阶段还难以把控恰当的研究题目, 因此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同伴的共同参与, 还是非常必要的。这阶段的选题已经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间。

(2) 设计实施方案:好的题目是研究的重要前提, 在第二学段教师可以在学生选题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施研究的方案, 并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调整问题。

(3) 具体操作实施:学生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独立地加以实施。与第一阶段由教师设计组织学生实施研究相比, 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这一阶段教师也要及时关注学生设计和实施中的问题, 及时加以引导, 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4) 研究成果及反思:由于第二学段学生的知识方法储备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 因此可以让学生逐步独立地对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 对自己所研究的数据进行处理, 并以自己恰当的方式进行总结和汇报。学生汇报实践活动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如手抄报、PPT、实验报告和小论文等方式均可。

这个流程的使用也不是绝对的, 教师可以依据学段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基础不同, 将流程中的部分环节分解开来进行使用, 自由组合或分阶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 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中教师的智慧

综合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研究 篇10

词汇在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词汇量越大, 对语言输入内容的理解能力就越强, 输出语言材料时质量就越高。学生的表达词汇量越大, 他们可写的内容就越多, 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发展的可能性也越大, 文本的质量也越高。而随着普通高校的大幅扩招, 高职高专学校面临学生水平的普遍下降。很多英语教师发现教学难, 而学生也觉得学习吃力, 这就出现了教和学的脱节现象。除了学生基础薄弱的原因外,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不了解高职高专英语专业新生的学习特点、习惯和兴趣。因此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适当调整和优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主要谈谈如何在基础英语 (综合英语) 课堂中注重词汇教学, 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从而帮助学生尽快提高综合英语水平。

二、学生的词汇学习特点

学生学习词汇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受中学学习习惯的影响。通过观察, 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记忆单词时只是孤立地一个一个地背诵, 把一个英文单词同一个中文解释一一对应地记, 以为这样记住的单词就是学会了英语;有的学生念过一两遍的单词就误以为掌握了;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监督自己, 对词汇理解和掌握不准确、不牢固;也有的学生对自己没有多大信心, 甚至认为自己记忆力不好。词汇的不足或不准确是每一位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最大的“拦路虎”。针对学生词汇学习中的种种困惑和误区, 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三、常用的词汇教学方法

(一) 充分利用上下文来推测词义

充分利用上下文来推测词义是一个很有效的词汇学习技巧,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利用上下文猜词义的能力。

扩大词汇量有两种方法: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即以记单词为目的的活动, 包括背单词, 词汇练习, 词汇游戏等。直接法缺乏技巧性, 容易使人感到枯燥, 乏味。另外一种是间接法, 即通过阅读和听外文材料来记住并学会单词。因此, 笔者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要求学生每星期在课外完成一定量的阅读任务, 如一周完成三篇四、六级阅读理解文章或是选择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小文章, 并且要做阅读笔记。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盲目查字典, 而是先通过上下文来猜测新单词的意思。切不可过分依赖词典而失去了培养良好学习技巧和习惯的机会。教师要定期检查, 监督学生把间接法和直接法结合起来记忆单词。

(二) 利用练习来加强巩固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关键词汇和短语能够熟练使用, 我们把每一个单元中的关键词和短语集中起来, 在教学中作为重点, 同时还编写了配套的单元词汇练习, 做到一单元一练。

(三) 归类

把meeting, conference, session, council, forum, convention, s e m inar, w orks hop, s ym pos ium和ple num这些关于会议的词归为一类来记, 并讲解他们的用法和区别, 从而帮助学生记忆和识别他们。

(四) 在教学中教授构词法知识

面对庞大的英语词汇, 我们要教会学生寻找构词规律, 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记忆词汇。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构词法的介绍和灌输, 如词缀法, 转类法, 合词法, 和缩略法等,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词汇学习习惯,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派生词为例, 如把sense, sensible, s e ns itive, s e ns itivity, ins e ns ible, ove rs e ns itive等词放在一起教学, 这样既容易记住这些意义有联系的词, 使用时也不容易出错, 而且能拓宽学生的思路, 丰富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英语词汇学习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 教授词汇学知识

有关词汇的知识是非教不可的, 因为学生不大可能对语音规律、构词法、组合、衔接等系统地自学。作为具有语言知识的教师, 应该把这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减少他们学习词汇的困难。在中国这样一个英语学习环境中, 学习者在生活中很少有频繁广泛接触英语的机会, 因而学习者就不可能像本族人那样自然习得英语词汇。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无论在学习生词时, 还是在讲解课文时, 或是做练习时, 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新词汇和巩固旧词汇的策略, 同时,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巩固英语词汇的机会。例如:在课后的词汇练习时, 有这样一道题, 要求用critical的各种变形给下列句子填空, 在正式填空之前, 教师不妨先激活学生头脑中与critical有关的同根词, 如:critic, critical, criticize, criticis m, critically等, 然后再要求学生填空, 这样不仅减轻了习题的难度, 也帮助学生巩固了以往的旧词汇。再如:讲解课文时, 遇到某些词汇, 教师可以让学生给出同义词或同义短语, 甚至可以让学生用重要的词汇说一句话, 为了避免做作, 教师可以先用这个词问学生一个问题, 然后让学生回答, 仅用几秒钟, 学生就可以在上下文中听到或用到某些词汇, 这也是词汇学习的一个好方法。

(二) 利用词汇板块和语境学习词汇

在阅读或听力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养成留意词汇板块的习惯, 因为一些词汇往往有习惯上与之搭配的固定词汇, 这就要学习者多加留意, 慢慢记住它们, 并学会应用它们。许多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第一语言学习者的词汇知识多数来自大量的阅读。所以,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在语境中推断词义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选择适合语境教授词汇的材料, 并尽可能在语境中呈现词汇, 在语境中操练词汇。

(三) 利用语言输出巩固词汇学习

教师的任务不只停留在向学生不断输入新词汇和巩固已有词汇上, 教师还要为学习者创造机会应用记忆库里的词汇, 即写和说。具体做法可以是要求学生利用所学过的新单词编一个小故事, 然后口头表达出来, 或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在作文中使用所学过的新词汇。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练习了口语, 也帮助学生锻炼和提高写作能力。对于学生输出的语言材料, 教师可以用恰当的方式为学生纠错, 以加深理解, 巩固记忆, 达到扩大词汇量的目的。

五、结语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忽视词汇教学即忽视了语言教学的本质。学习词汇的技巧有许多, 讲授词汇也有策略存在, 哪个最好, 哪个最适合, 还要靠教师和学生自己去发现。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关键是词汇教学不能脱离意义与实用, 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 让他们在语境中通过认知来接受词汇知识, 同时给他们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 让他们把所学得的词汇运用到实际中去。

参考文献

[1]沈敏瑜.词汇法-一种新的教学路子[J].外语界, 1999.

刍议初中数学综合题教学 篇11

关键词:综合题;正确认识;一般特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综合题是一个很好的体现,综合题的设置包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多种巧妙的数学方法,如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方程与函数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等。在综合题的实训中有很大用处。在课改形势下,初中数学教科书以及中考数学命题开始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就综合题而言,探究性问题不时出现,而且学生普遍得分率不高,考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逐步加强。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初中生认为这类综合题比较难,所以,今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一、对初中数学综合题的正确认识

1.初中数学综合题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

初中数学综合题目涉及数学学科内的各个分支,主要题型有:方程型综合题、函数型综合题、几何型综合题、情景运用型综合题、创新型综合题部分试卷还有跨学科性综合题,通过对初中数学教科书以及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训练题的分类整理,我发现一个很重要的趋势,研究性学习问题在不断增多,本身综合题就应该是一个研究性问题,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讨,所谓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进行初中数学综合题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道题侧重的知识点有所不同,需要学生有效地进行解剖,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总结这类题的共同点。最终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应用已学知识把题目一一化解。探究的道路是无止境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切实的落脚点,才能真正达到课改的目的。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综合题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我国初中的升学率逐渐上升,综合题具有很强的选拔性,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解题能力。所以,学生解题的能力要跟上课改的要求。一般情况之下,综合题的难度是逐渐递增的,在试卷中,学生往往很容易找到解决第一题的方法,但是由于粗心,计算上面很容易失分,这在平时的测试中是常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之外,还要求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检查。之后的题目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分解问题,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细小的问题,然后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解题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每一个已知条件都会透露出一定的信息,学生需要在平时多去总结归纳,掌握一些科学的解题方法,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综合题的一般特征

1.难度螺旋上升

在试卷安排上,综合题的难度一般都是递增的,这和我们的教材内容安排是一致的,教材采用由浅入深、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试卷也同样如此,只是在综合题的解答上一般具有混合性,不止运用一个单元的知识进行解答,一般都是知识点的混用,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我们具备以下技能:符号感、函数思想、统计意识、推理能力、空间观念等。这在综合题上面经常用到,所以,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综合题的考核一般出现在哪些单元,在每一册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学习领域中,学生们就要高度重视,这些内容都是数学考试中综合题的原型,其思维方式都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混编知识点

在综合题的设置上,“混编知识点”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不同的知识点对学生的训练有所侧重。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不同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给学生在知识点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即在突出数与代数的同时,我们可以穿插几何图形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思维得到有效的转换,我们也可以把空间几何与统计与概率结合,这是今后训练的一个方向,也是出题的一个方向。数学是具有整体性的,要去学生展示使用不同领域的数学知识去表达与思考同一研究对象,综合应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同时,学生还应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这些内容、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这一特色,指导学生去读、去做、去想,联系实际,就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针对学生问题建立分析和思考

1.新课改,新要求

近年来,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学生在平时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的无限创造力和潜能,心理学上分析,初中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都希望有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综合应用能力是初中数学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是解综合题的必备条件,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新要求,我们不能盲目地一把抓,而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状态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2.建构知识体系

以我自身的教学经验来看,综合题的教学要善于总结和归纳,建构一个适合自己教学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对于期末复习来说特别重要。数学学科的特点就是具有抽象性,把一些定理、公式、概念转化为解题能力。比如说,在几何教学中,这个特征就十分明显,需要学生把平面几何图形转化为立体图,同时有效地利用已知条件,这是一个推论的过程,也是一个训练思维的过程,在脑海中要形成一个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抽象的数学变得容易一些,将文字转化为技巧。教师在构建知识体系的时候要针对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平时就要收集好学生的错题,以便于进行高效的复习。学生在解题中也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变为更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所以,知识体系的构建不管是对老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是一个科学的方法。

四、数学综合题的教学策略

1.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不是一门直观的学科,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靠死记硬背,需要灵活掌握解题方法。建构主义的数学观认为:“数学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这就说明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假说在不断更新、发展,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我们不能一味要求学生去做题,“题海战术”是一种不得已的做法,更多的选择是学生自己基于自己的能力对题目进行分析、理解。循着建构主义的思想,我们必须经过学生这一课堂主体去感知和改造,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情景”与“会话”相结合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充满活力,这不仅是教学要求也是学生内心的要求,我们知道“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或属性。我主要来和大家谈论“情境”和“会话”在综合题题干设计和生活实际联系的越来越密切,这对理解能力较差的一部分学生来说,增大了题目的难度,他们不能从文字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也就不能把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这和教师平时的教学有直接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制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解答问题,也是会话的一部分,当然,更重要的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会话,学生向教师提出建议,教师向学生提供给方法,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综合题教学主要以分类解析、总结整理方法为主,教师在教学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思维方式的有效转化,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优良的数学品质。通过数学综合题教学,让学生掌握更多解题方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成涛.增强学生应用意识,突出数学的学习应用地位[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

[2]谭小容.如何激发高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科技创新导报,2014(06).

语文综合训练教学设计 篇12

1.培养即兴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景物、事物的习惯, 学会抓住特点表现事物, 描写景物。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当众演讲的习惯。

3.通过合作探究、写作,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勤于写作的思想

4.培养学生公证、客观的评价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学生对活动流程的全面而又细致的观察。

教学难点:

1.学生在有效合作探究后的写作落实情况。

2.学生中各发言员演讲的实施。

活动所需材料:

1、大白纸;2、胶带;3、彩笔;4、麦克风;5、播放机等。

活动主导者:

两名教师。

活动参与者:

45人左右的学生。

活动时间:

100分钟左右。

活动具体步骤:

一.分组 (将全班学生有序地组织起来, 按1, 2, 3, 4, 5, 1, 2, 3, 4, 5, ……报数, 之后让报相同数字的人各组合成一个小组。) (5分钟)

二.各小组分工 (3分钟)

各小组成员自行分配角色。此角色可分为组长, 发令员, 记录员, 发言员, 噪音控制者等。

三.活动前准备 (5分钟)

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监督下, 按发令员的口令做这样一个游戏:即发令员喊“坐下”时, 组员可站起来;发令员喊“站起来”时, 组员可坐下;发令员喊“大”时, 组员必须按小圆圈;发令员喊“小”时, 各组员必须按大圆圈, 如此再三, 各小组产生出1名违令者, 以之参加下面的活动。

四.我以我眼观万物 (15分钟)

各小组派出1名先前游戏的违令者来参加“扳手劲活动”比赛。此比赛进行时, 先抽签分组, 进行分组赛, 赛后再进行决赛。裁判由小组组长担任。当然为显示公平、公正性, 各裁判可避免参与本组的裁判工作。

在进行扳手劲比赛时, 各小组未参赛的成员自然成为观众。要求各个观众倾注全神观看比赛, 以之达到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效果。

五.我以我手写我心 (30分钟)

“扳手劲”比赛结束后, 老师令各个小组拟出最具本组特征的组名。随即要求各个小组在其组长的有序组织下, 对先前的“扳手劲”过程回味, 梳理, 讨论。之后, 由各组成员合写一篇与“扳手劲”比赛相关的文章。题目可以自拟。当然, 所完成的作文可令各组的记录员用彩笔整理在老师所分发的大白纸上。

六.我以我口述我志 (35分钟)

当各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写作任务后, 老师即刻让各小组组长将该组大白纸上的文章张贴到黑板上。随即令各个小组选出一位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组员次第登台诵读。在各小组展示成果时, 老师要侧耳倾听, 以便为以后的评价提供必要的依据。

七.评估 (5分钟)

各小组展示成果后, 老师当堂对各个小组的创作及其“演讲”做出颇为恰切地评价。之后, 评出最佳创作组及最佳表演组, 给予他们相应的奖励 (可对获奖成员奖励中国结或口香糖之类的物品。)

八.教师小结 (3分钟)

上一篇:信息技术中的德育教学下一篇:课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