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综合教学计划

2024-09-30

三上综合教学计划(共8篇)

三上综合教学计划 篇1

1.我家的开心辞典

活动目标:培养家庭情感对于让学生体验家庭亲情、塑造良好的个性、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与家人在共忆家庭快乐时光的过程中,进一步融洽家庭情感,感受家庭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

教学重点:培养家庭情感对于让学生体验家庭亲情、塑造良好的个性、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与家人在共忆家庭快乐时光的过程中,进一步融洽家庭情感,感受家庭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

活动过程:

一、寻找开心

1.学生回家搜索各种记录了自己快乐时光的物品,如:照片、玩具、某一纪念品。

2.发动家长搜索各种记录了他们快乐时光的物品,如:照片、玩具、某一纪念品。

3.填写家庭开心辞典并展示于班级。

二、探究开心

1.参观同学填写的家庭开心辞典,适当记录下自己新的发现及最深的感受。2.与家长共同探讨自己家的开心辞典说明的问题,结合参观感受完成分析报告。

三、大话开心 1.展示分析报告。

2.展示搜集到的记录全家共度快乐时光的照片,并配以简短文字介绍。3.主题谈话:我读开心辞典。围绕以下话题:

读了各家开心辞典后我最大的发现是什么?

四、收藏开心

让我们来做一本《开心一刻》小相册。

1.准备若干张15×18cm的卡纸(稍结实的白纸也可以)。2.按图示用美工刀刻开。

3.选出记录家庭开心一刻的照片,卡在底版纸上。

4.在照片下面配上文字说明,还可以用你的水彩笔美化一下。

5.为自己的《开心一刻》小相册设计一个封面,并请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写上祝福语。

6.将封面和卡有照片的版纸装订起来,小相册就做好了。喜欢吗?

五、共享开心

开一个家庭联欢会

六、记录开心

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写成一则开心日记。

2.慧眼识“珍珠”

活动目标:

通过让学生发现班级同学的优点,学习他们,取长补短。通过评选独具慧眼奖,懂得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教学重难点:

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并能向他学习这一闪光点。活动准备:

水彩笔,采访记录表。活动过程:

一、芝麻开门

谈话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用它可以发现许多美好的事物。在你身边的同学身上,有许多优点,它们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你发现了吗?

相机板书课题:慧眼识“珍珠”

二、观察在线

1.看图,你发现哪些同学具有以下的优点,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最好学的同学: 最懂礼貌的同学: 最热心的同学: 最讲卫生的同学:

2.除了书上所画的,你还发现了哪些同学的哪些优点?

三、点击问号

在老师和其它同学眼里,那些有优点的同学是怎样一个人呢?做一小采访,最后请那些有优点的同学谈谈是怎样养成这些优点的。

四、巧手作坊 一起来种“赞美树”。把你想赞美的同学的名字和他的优点写在树上的苹果里,再涂上红色,让“赞美树”上挂满红红的苹果。

五、携手共享

1.全班评选出独具慧眼奖

2.除了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外,更重要的是什么?

六、总结

希望我们每个同学既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还要学习别人的优点。

3.我们去远足

活动目标:

1.懂得远足的意义;

2.学会在远足中自我保护,认识地图、图例; 3.知道要安全、文明地远足; 4.注意搜集远足的资料。教学重点:

懂得远足的意义,学会在远足中自我保护。教学难点:

认识地图、图例;制作指南针。活动时间:两课时 活动过程:

一、芝麻开门

谁会唱《去郊游》 ——齐唱

“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游;白云

悠悠,阳光柔柔,青山绿水一片锦绣„„”

唱着歌,让我们一起远足去!迷人的大自然里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让我 们走进大自然,放松身心,放飞心情。

二、观察在线 远足的意义

1.你有没有去远足?到过哪里?觉得怎样? 2.你认为远足卡仪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开阔眼界,积累广博的知识; 增强体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磨炼意志,获得勇于登攀的力量;

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

三、学会看懂地图

1.我们出门远足,除了要有健康的身体、坚强的意志、足够的盘缠,还要一个最重要的——这就是看懂地图。

地图是远足中最重要的工具,是随身携带的“导游”,你认识地图吗? 2.一般地图的图幅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①(出示投影)你能在下面的图上把宁宁、康康、平平、雷雷和枫枫的家找出来吗?请说出各家的方位。

宁宁:西、康康:北、平平:东南、雷雷:南、枫枫:东北 ②再说说我们学校附近熟悉的地理位置。③认识图例。

(出示投影)地图图例 3.有了地图在手,可就不怕了。去远足吧!远足参观的景点,主要分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解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找一张家乡的旅游图,结合自身实际,看看家乡有哪些能够游览的名胜和值得考察的地方,把它写出来。

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

四、点击问号

1.在这些地方游览时,有时会遇到一些意外的情况,如迷失方向、扭伤腿脚、被蛇咬伤、失足落水„„这时你该怎么办?

2.能应付得了这么多意外,你的远足自然十分开心,于是有了这些行为,对吗?

(出示投影)

3.你认为还应该注意什么?(不乱扔废纸、瓜皮果壳)

五、携手共享

远足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你将用怎样的方式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采集标本、照片、摄像、搜集门票)

4.迷人的冬天

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学习,让学生发现冬天的知识,感受冬天的美丽; 通过制作沙包,毽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冬季锻炼意识。教学重难点:

冬天的相关知识和动手制作沙包,毽子。活动准备:

观察冬天的各种自然现象,制作沙包,毽子的各种材料。活动过程:

一、芝麻开门

谈话导入:冬天来了,下雪了,好美呀!你喜欢雪吗?雪是冬天的使者,冬天还有许多秘密,正等着我们去探究呢!

学生活动:查找资料

二、观察在线

1.谈话:冬天来了,它就在你身边,你找到了吗?快到大自然中去找一找吧!

学生活动:查找资料为冬天的使者办理一张身份证或资料卡 所包含内容;(1)、雪花是怎么来的?(2)、雪花是什么颜色的?(3)、雪花是什么形状的?(4)、雪花落下后住在什么地方?(5)、雪花对植物、动物、人有什么利用价值? 身份证 姓名;雪

2.根据观察,填表,集体汇报。调查项目调查内容调查结果 冬天的植物落叶的植物 不落叶的植物 青蛙到哪里去了

蚂蚁、蜻蜓到哪里去了 记录一个星期的气温

记录一个星期的风向、风力

三、点击问号

冬天有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你发现了吗?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 为什么我们一张嘴就会看到哈气? 为什么有些人会生冻疮? 有些植物却不这样?

为什么下雪暖和、融雪冷? 为什么有的树要落光了叶子过冬?

2.集体汇报,你知道哪些?你还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四、巧手作坊

根据书中的提示制作方法,自选制作

制作沙包;

2、制作毽子。老师相机指导,讲解制作要领。

五、携手共享

举办一个交流会:我的新发现——冬天里的秘密。

六、儿歌赏读

朗读描写的冬天的儿歌《冬》、《雪花》 冬

冬天到,喜鹊叫,朵朵雪花像鹅毛。松树、柏树绿油油,腊梅、水仙开得好。

雪下麦苗眯眯笑,冬眠动物睡大缴

雪花

千朵花万朵花,开在蓝天下。飘飘飘洒洒洒,飞向大地妈妈。温暖着地下的,许多嫩嫩春芽。为孩子带来了,无数冬的童话

5.校园安全警示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校园已有的警示牌的内容、位置,能够通过讨论得出警示牌的确切含义。

2.通过对警示牌含义的理解,探究出警示牌的作用,让孩子认识到校园的美,校园的安全人人有责,从自身做起,从而培养孩子的环保、安全意识。

3.自由设计警示语,制作警示牌。教学重点

1.明确警示牌的含义及它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了解警示牌的含义以及作用,并能自己设计警示语,制作警示牌,提高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警示牌的含义以及它所起到的作用,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警示牌的设计及制作,从而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以及安全意识,提高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是这个学校的学生,我们当然要了解自己的学校,那么我们该怎样去了解呢?

1.小朋友四人小组讨论:(用哪些方法)

2.老师小结:眼睛看、嘴巴问、用手摸、用脚走、脑子记、用心想„„ 3.师:其实,我们要知道的事情太多了,那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好办法,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学校的更多情况。同学们今天真精神,大家一起看大屏幕,读读上面的文字,看看是不是很熟悉?你在哪儿都看到过?谁知道他们的作用是什么?(生自由讨论)

(由于是校园已有的警示牌,学生随处可见,能够结合它们所在的位置,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及作用。)

小结:大家说的都对,这些文字的作用非常大:(1)提醒大家注意安全;(2)宣传环境保护;(3)提倡行为、语言文明;总结:像这些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起到警示作用的牌子就叫做警示牌,它们一般挂在显眼的位置,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挂在校园里的警示牌就叫做校园警示牌―——板书课题

二、授课

1.警示牌除过在校园里出现,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同桌交流,学生举例)

(学生会谈到在小区里、公园里、马路边等地方都能看见)

2.除过这些文字性的警示牌,还有一些特有的标志也能起到警示的作用,一起看看都是什么标志呢?(课件出示标识---见附二)你还知道有哪些类似的标志?(生自由说说)

总结:看来生活当中确实少不了警示牌,今天万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照片,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问题?准备好了吗?

(生自由说一说)

总结:生活当中的确存在着不少的安全隐患,以及一些不良的行为,在我们的校园里面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你发现了吗?(生自由谈谈自己发现的问题)那我们怎么来解决呢?

师小结:对,我们在学校里树立一些警示牌,来提醒大家,让我们的学校变得更加美丽、干净、文明。

同学们发现的问题,校长也很重视,她委托郑老师向我们安小的小主人们征集一些富有童趣的警示语,来解决学校的难题。

(课件出示征集信)征集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为共创校园文明,警示同学们爱护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注意校园安全及卫生,我们学校想在学校里设立一些富有童趣的警示牌,特此征集警示语,将选出优秀的警示语进行奖励。

警示语要求:

要简洁通顺、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

(结合实际情况,给孩子创设情景,激发孩子的兴趣。)

师指名读信,并解释警示语要求,参照已有的警示语,强调警示语要简短、明了、语气不要太生硬、活泼富有童趣。

(同桌或者四人小组合作设计警示语)生评

互评

小结:同学们设计的警示语各有特色,要做成警示牌还需要一个步骤——设计警示牌(板书出示)

要求:先选好材料,制作成型,然后打底色,写警示语,配插图。

注意:警示牌的材料大小都随意,警示语的字体随意,颜色要鲜艳,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起到警示作用,图案以突出文字为前提。

(小组合作完成警示牌---板书出示)

三、总结

同学们设计的警示牌各有特色,下来以后继续完成,下节课我们进行成果展示,选出符合要求的警示牌送到学校参加竞选,看看谁是最后的胜利者,在这里郑老师祝你们成功!

板书设计:

校园警示牌,确定警示语,设计警示牌(形状、大小、字体颜色„„),制作警示牌。

6.轻松呼吸每一天

活动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21世纪教育提出新口号:学会生存。生存必须健康,健康才能更好地生存。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的原因和症状,知道预防呼吸道疾病的方法,能积极主动地预防呼吸道疾病。

活动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呼吸道传染病方面的知识。2.回想自己或家人的患病经历。活动过程:

一、芝麻开门

1.秋去冬来,气温变化无常,人体一时不能适应,使呼吸道的抵抗能力降低,这时非常容易得呼吸道疾病。想要轻松呼吸每一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预防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好吗?

2.出示图片,认识呼吸器官

呼吸道是人从鼻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通道,它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肺组织等。

人们常将鼻、咽、喉叫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肺组织等叫下呼吸道。

二、观察在线

1.得了呼吸道疾病会有哪些症状呢?

2.你得过哪种呼吸道疾病?把你的患病经历描述一下,并想想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把它们写下来。

三、点击问号

1.呼吸道疾病是会传染的,怎样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呢?他们做得对吗?(出示图片)

(1)天冷加衣。(2)常开窗换气。

(3)房间定期进行消毒。

(4)不对人打喷嚏,不随地吐痰。

(5)疾病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出门带口罩。(6)不去有传染病人的地方玩。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四、携手共享

1.分小组出一张“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知识小报,并把它贴在学校的橱窗里,让每个同学都能积极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2.教师提醒:内容包括呼吸道传染病的种种症状,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方法等

7.快乐的中秋节

活动目标:

了解中秋节的有关习俗,让学生能针对主题学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等能力。

活动过程:

一、芝麻开门

1.上课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谁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日子?

中秋节

2.中秋节这个节日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这样的一句诗词,描写的也是团圆时刻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会背诵吗?

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它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情形 ?(重阳节)4.重阳节有什么习俗?(吃糕、登高等)

二、观察在线

1.那你知道每年的中秋节又有什么习俗吗?吃月饼、祭月亮等

2.不同的地方习俗也不同?阅读江阴日报中秋特别报道《中秋习俗》,了解江阴本地不同乡镇的习俗。

3.小调查:以小组为单位到附近的商场、超市作一个调查,看一看那里都供应了哪些种类的月饼。

品牌类型产地生产厂家价格规格口感评价

三、点击问号

1.你知道中秋节的由来吗?中秋节的传说很多,我们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嫦娥奔月了,你知道这个故事吗?

2.生通过书本、父母或网络查找有关嫦娥奔月的故事 3.课堂或课后向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4.完成书本上的问题。

A、中秋节人们为什么要吃月饼? B、月饼为什么一般是圆的?

C、今年的中秋节你准备怎么过?和爸爸妈妈制定一个方案!

四、巧手作坊

1.诗歌诵读:八月十五月儿明,我俩驾“船”登天庭。小小飞船两头翘,一艘追着一艘船。飞啊飞,追啊追,怎么飞都追不到。要问这是咋回事,做了玩玩便知道。2.做一做

A、器材准备:吹塑纸、针、橡皮泥、剪刀、直尺、摁扣 B、制作过程:

(1)按照图,在吹塑纸上画出小船轮廓并剪下(2)在小船中间,用针戳一小孔,把摁扣摁上

(3)把小船折叠好,把针的一端顶在摁扣上,一端插入橡皮泥。(4)动手调整小船,使之平衡。

(5)用塑料直尺在头发或衣服上摩擦过后,迅速靠近小船,观察出现的现象。

3.议一议

(1)为什么摩擦后的塑料直尺靠近小船,小船会被吸着跑?(2)如果用没有摩擦过的塑料直尺去接近小船,小船会动吗?学生动手尝试

(3)你认为小船被吸引着动或没有动,跟什么有关?

五、携手共享

1.摘抄有关中秋诗歌(可以通过询问语文教师等手段)2.酷站漫游:

/geography/mfms

8.流动的公益广告

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培养学生从事探究活动的意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公益广告的产生、含义、作用、特点、分类、设计等,并会收集、欣赏、试着创作公益广告,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意识,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和应用的能力。

4.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互相合作.感受流动的公益广告的魅力。

5.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活动时间:2课时 活动过程:

一、芝麻开门:

1.出示文字、图,这是什么呀?对,是广告,如今,我们不管是在大街上,还是坐在电视机前,抑或是随手拿起一份报纸,扑入你视野的可能除了广告还是广告。有好多广告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来让我们一起说说这些广告。

2.打广告:

师: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亮亮的,滑滑的,就是亮壮 人靠亮装,美靠衣装。蒂花之秀,青春好朋友。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毛毛香。

3.小结:你看,你这些广告可真是精彩纷呈,琅琅上口,他们都是以推销商品为目的。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还有一种广告不是以推销商品为目的,而是用来教育公民树立公德意识提高精神素养,那是什么广告呢?(公益广告)

二、观察在线:

1.师:只要大家留心一下,你也会发现,我们身边的公益广告也非常多,你能说一条吗? 生:远离毒品

珍爱生命。。(师:声情并茂,让我感受到,多么精美的广告语,难道我们还忍心吗?这则广告提醒我们?)

2.关于公益广告,你们有什么要提问的吗?

归纳以下课题:

1、广告是怎样产生的?

2、什么是公益广告?

3、公益广告的作用是什么?

4、公益广告的特点是什么?

5、公益广告是怎样分类的?

师:我知道大家在课前围绕自己的课题收集了很多公益广告的资料,愿意与你的小组分享吗?

3.自愿成组,讨论交流。(填课题表)

4.小组各显其能,把资料归纳整理制作小板报。(要求:内容详细,制作精美)

三、巧手作坊

板报比赛,欣赏公益广告语,感受它的艺术魅力。1.各组展示,评出“最佳收集组”

2.师:老师也收集了几条公益广告语,你喜欢吗?为什么?(1)小草正在睡觉,请你不要打扰。(2)我健康,我献血,我自豪。赏析

(1)是啊!这句话利用拟人的手法告诉我们小草也是有生命的,一颗颗稚嫩的小草就是一个个充满鲜活生命的小孩,我们怎么人忍心打扰他们香甜的美梦呢?还是让我们绕道而行,不要踩伤它们!

(2)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洋溢在拟你的心中?你再读一读,把这种情感读出来。为什么有这种情感?是啊!因为我拥有健康的身体,所以我能够义务献血,我献的血能拯救病人的生命,所以我无比自豪,让我们无比自豪的说:我健康,我献血,我自豪。现在,要是让你义务献血,你愿意吗?(愿意)

这就是公益广告的魅力,你看,他已经让你有了奉献爱心的思想了。3.出示一张广告图:(1)说说这广告的设计意图

(2)说说收集到的广告图片意思,要求:正确到位。评出“最佳解说员”。

4.点击问号:书上39页

四、小组创作一幅公益广告,并评改。(要求:设计新颖,可用性强)在评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评价的标准。评出“最佳设计组”。

五、活动总结:

1.师述:从这次活动开始,到这次活动结束,同学们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感受也很多,谁来向大家倾诉一下。

2.学生谈收获。,3.师总结: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里,很多事物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用聪明的大脑去创造更多的东西吧!

9.会斜眼的小猫咪

活动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自主动手、动脑能力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活动时间:1课时或课后自主完成 活动过程:

1.儿歌欣赏:小猫咪,真淘气,挑着担子“上山”去。一头高来一头低,猫咪斜眼在叹气。小猫小猫别着急,我来帮你理一理。两头重量一样多,现在你该笑嘻嘻。2.制作过程:(1)、材料准备:木条2根,卡纸、棉线、剪刀、针、水彩笔、废弃圆珠笔芯等

(2)制作步骤:A、将卡纸上的海星、底座、猫咪、担子剪下 B、按要求折叠 C、按要求组装(3)学生自主制作 3.作品评比

10.小丑走钢丝

活动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 活动时间:1课时或者课后 活动过程

一、器材准备:钢丝一段、棉线1米、橡皮泥2块、胶带、剪刀

二、制作步骤:

1.将硬纸上的两个小丑剪下

2.将铁丝按要求弯成弓形,两端弯成钩形

3.将两块相同大小的橡皮泥搓成圆球,并插在铁丝两端 4.用胶带将铁丝粘在两个小丑中间

三、游戏:两位同学手持棉线绷直,将小丑放置于线上,双方交错,使棉线一高一低,让小丑在棉线上“走钢丝”

四、思考:

1.你认为小丑不倒的原因与什么有关?

把小丑手上的钢丝扳直了,看看小丑还能站在“钢丝”上吗/ 把钢丝弯好,但取下两端的橡皮泥球,看看小丑还能站稳吗? 2.学生动手实践并填写P48的“我发现”。

三上综合教学计划 篇2

2005年11月第一次教学:想改, 可又走回了老路。

清楚记得那时喊得最响亮的新理念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理念, 我们还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互相学习。可翻开第一轮的备课本, “砸了, 目标还是盯着结果”几个大字印入我眼帘, 教学反思如下: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上完探索、发现这个环节后, 学生们认识和理解了素数和合数的意义, 掌握了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思维很活跃, 兴趣也很浓。看到学生们这样, 我想既然学生们已掌握了方法, 而且在以后的考试中也只是考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 与其浪费时间完成想想做做1、2, 还不如先完成想想做做3, 再次巩固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教参上又注明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数除1和它本身外只要能再找到一个因数, 这个数就是合数。因此不必先把一个数的因数找全后再判断。就这样我头脑一发热, 临时改了原先的教学设计上了这节课。当我放手让学生们各自先思考想想做做3时, 我很得意, 觉得自己的临时决定非常正确。我悠哉悠哉地巡视一圈后, 发现部分学生坐着不动, 两眼看着这几个数在发呆?一询问, 学生说:我在用数一个一个试。是啊!学生虽然会判断了, 但毕竟不熟练, 怎么能跟上我的思维, 一下子达到我的要求呢?怎么办呢?木已成舟, 我只能硬着头皮先请基础好一点的学生讲, 不能说完整或说到位的自己再补充。学生一脸的疑惑, 我一脸的无奈。嗨, 我只是把理念说在嘴上, 哪有落实在行动上呢?我仍旧用以前的模式上课改的课, 我的眼睛仍只盯着结果, 哪有关注到过程呀!回到办公室, 我坐在办公桌前, 思来又想去, 新理念怎样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呢?再次打开教材与教参, 把它们并排放在桌子上边浏览边思考着:我要得是什么?我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我想教给学生们的又是什么?……看着看着, 我惊呆了, 教材的编写是如此的有层次, 我怎么就没看出来呢?例题与试一试中出现的数是1—10, 想想做做1中的数是11—20, 想想做做2中的数是50以内, 想想做做3中的数也是小于50的。如果我顺着这条思路教学, 就可以弥补上节课的不足, 就可以……

2011年11月第二次教学:自主学习, 生长智慧

“课改, 必须改课”。这是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对发轫于世纪之初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概括和判断。然而, 数学课堂不管怎么改, 其根本性的价值取向不能变, 那就是“为学生的智慧生长而教”。那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转化为智慧, 什么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生出智慧呢?成尚荣先生认为:“活”的知识才能转化为智慧, 即知识应“活”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 “活”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中, “活”在探究与合作中, “活”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知识“活”起来, 首先要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处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状态中。

在第三次的教学中, 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素数和合数的过程, 结合具体的数理解素数和合数的意义, 掌握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2.使学生在探索数的特征的活动中, 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验证、猜想, 或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必要的说明, 进一步发展数感。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态度和习惯。新授开始我引导学生根据因数的个数把2、3、5、6、8、9进行分类时, 先组织学生讨论分类的标准。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教材给定的分类标准的合理性。分类后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 发现:只有两个因数的数, 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本身。介绍素数和合数的概念时, 利用上述分类的结果, 结合具体的数进行描述。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 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状态, 亲身经历了列举、讨论、观察、发现、总结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对素数和合数的概念越来越清晰, 慢慢地与已有的知识体系结合, 构建成新的知识体系。

超越知识, 学生看到的是更广宽的前景, 生发的是闪光的智慧, 灵魂发育会更健全、更丰富。这种生存是幸福的。智慧生存就是要让学生充满信心、充满喜悦、充满欢乐, 在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寻找到一份成功的欢悦, 在刻苦钻研的过程中去打开一扇又一扇智慧之门。我们可以说, 欢乐和幸福是智慧的表情, 智慧地生活着肯定是幸福的, 脸上露出笑容的学生肯定闪烁智慧光芒。

参考文献

[1]成尚荣.课改必须改课:课程改革十年断想[J].基础教育课程.2010.

三上综合教学计划 篇3

一、PEP三上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通读新版教材,并进行新、旧教材对比分析后,本人发现新版教材有如下特点(变化):

1、更加重视字母教学。原来只在三下、四上教材中断断续续的反复出现,对起始阶段学生的单词整体认读负面影响。我校早在2007年,就调整了字母教学的时间,在学习英语的第一学期要求学生认读与朗读字母,在第二学期要求学生书写过关,以便学生可以“做作业”。新版教材把字母教学安排在三年级起始教学阶段,回归到了外语学习的本真,这样能有效促进单词的快速认读能力的提高,学生中不会产生诸如elephant和eleven的读音混淆了;字母、字母音、音素三位一体,单词表中注上音标,符合国情,给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选择。

2、重视字母、单词的书写教学。从起始年级开始学习书写,能有利于小学中低段学生对英语单词的整体感知,有效克服单词认读混淆严重的现状。从小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

3、强化认读要求:每个单元中都新增了字母或单词的认读版块(Read and Count; Read and match)。从教材高度,训练学生的认读能力,切实体现新课标的认读要求。

4、精简内容:每单元的编排淡化了A、B、C三部分界限,但仍保持每页的上半部分为重点内容;C部分只保留下story time部分,故事内容或多或少有所改编,个别篇幅作了替换,可读性、故事性、情境性、趣味性更强;每单元只保留或调整为一首歌曲(除第一单元,另有字母歌),原来有两首;Recycle复习单元从6页减少到4页,烦琐的评价也删了,修改后 “遇梯子上,遇蛇退后” 的游戏更符合此类的游戏趣味,更具可玩性;

5、降低难度:词汇表中的关键词突出,而且以名词为主,减少其它词类单词。词表中词汇量从125个减少到64个,对话中的有些单词只要求在句子中整体理解,暂时不要求个别理解。增加了常用表达法的中文注释,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句子的整体理解。P.49中的Let’s do中删除了show, cut, pass, make, smell的短语,增加了 open, close的短语,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数数NUMBERS贯穿六个单元中的,并在U6中小结学习。

二、使用PEP三上新教材教学建议

1、加强朗读和认读。养成开口大声朗读的习惯,现在仍有一部分学生不敢开口读给别人听。重视学生对单词和习惯表达法句子的认读(中文意思理解),这是符合国情的英语教学,不要片面理解外语的习得性输入,不要片面理解“全英文”课堂教学。重视“听磁带”和朗读背诵的有效输入。 “30+10”模式的课堂教学十分钟巩固环节中可以着重朗读等训练。

2、利用并创设高效的情景开展课堂教学。避免过多的、重复的甚至无效的游戏活动。

3、开展小组合作。通过4-6人的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会有更多的全体学生参与听、说、朗读训练的机会;在课后,在新课上完的几天后或单元学习完成后,由学习小组组长检查过关,能有效养成学生“开口”习惯。切实减少并消除“被遗忘的角落”。

4、争取并组织好每周两次的英语早读课。组织学生领读、齐读等,有效克服“回家朗读作业”完成情况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5、处理好字母、单词拼写、音标教学的时长、时机、深度。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对教材、小英教学、高年级中小学衔接的理解,可以采用“先集中、后分散”或“先分散、后集中”灵活开展教学。

字母发音和书写教学是三年级第一学期的重点之重点,是学生今后可续性学习的关键和基石。当前,小学三年级学生大多参加过各类校外英语培训,教师们反映字母发音错误的面广人数多,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定势费时、费力。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要多花时间、多花功夫,在吃透教材和把握学情的前提下,教材中每个单元只出现5-6个字母的新授内容,页面底下呈现一排26个字母表,采用“小步子、重纠音、求准确、多循环”的策略。第一单元的字母歌可以延迟教唱,可以听歌听音,暂不开口唱,以防止一些学生错误发音的反复负强化,直到纠音工作全部完成后才可以准确地唱字母歌。字母发音的纠正可以通过字母音的分解拼读来呈现,让学生清晰地听、清晰地拼读、清晰地模仿。小学生字母书写教学中的笔顺也要十分强调,特别是i,f,g,k,t,p,u等的大小写。

是否在字母教学的同时,渗透字母的音标拼读?分解字母的音素进行拼读有助于养成对单词发音的分解,从而有益于初步形成“音形对应”的单词观。新教材中,是否可以要求学生记住(一部分)单词表中单词的拼写了?什么阶段要求学生音标拼读过关?需要大家思考。小学语文在一年级的两个月里,完全掌握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并能熟练拼读,是否英语音标要比汉语拼音要难?!据了解,早在四年前,上海一些学校就已要求学生在四年级时音标及拼读过关了。

三、结束语

诚然,学科教材专家尚且能对自己所编的教材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从而课标质量和教材质量不断更新、不断优化,新修订的 PEP三上教材更加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更加符合以三年级为起点的小学外语学习的规律,昭示着小学英语教学的探索之路不断走向成熟!在这样的大好背景下,我们一线教师在新课标、新教材的指引下,就没有理由不与时俱进,没有理由不更新教学观念,没有理由不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没有理由不去追求教学质量的优化!

三上科学教学计划 篇4

龙洲小学 三 年级上册 科学 学科计划

计划人

一、教材分析

湘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是整套科学教材的起始册,本册教材从儿童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40多个观察和探究活动,在卡通人“指南车”的引导下,以认识生命体的外部特征和周围常见物体的性质与功能为线索,学习一些基本的观察、比较、分类的方法,渗透敢于质疑、重证据、珍爱生命、关心环境等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培养,为全套教材的学习打好基础。本册探究技能的训练重点是:观察、比较、分类、提出问题。

本册教材以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分类、提出问题的能力为重点,编排了“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奇妙的水”、“空气”、“各种各样的材料”6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3课。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

(1)“走进科学”—— 此单元用一个主题活动“校园寻宝”来架构全单元的教学,以 “校园寻宝”活动为主体,顺着“寻找”、“观察”、“整理”等一系列活动展开教学,以科技史“达尔文的寻‘宝’活动”贯穿始终,引领学生按照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探究活动,初步学习观察、分类、简单制作等方法,体验探究过程中的愉悦,激发起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与热情。

(2)“身边的动植物”—— 此单元学习的是生命科学部分的内容,要让学生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动植物。本单元以认识常见动植物的典型特征为线索,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和动物,在学习分类、归类,同时渗透关爱生命、敢于质疑的情感态度教育。

(3)“土壤”—— 此单元是以本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观察、鉴别、调查等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土壤的构成,了解土壤对于人类的作用,感悟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意义,并主动参与到保护土壤的行动中来。

(4)“奇妙的水”—— 此单元选择以儿童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水作为研究地球物质的切入点(从生活走向科学),以认识水的性质与功能为主线,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为重点,从交流讨论有关水的问题开始,引导学生运用感官和工具,经历观察、测量、实验等过程,意识到水与生

龙洲小学科学学科计划

命体的关系,增强节水意识,保护水资源。

(5)“空气”——此单元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周围确确实实存在着空气,并以此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空气,认识空气能流动、可以被压缩等性质,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感官认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借助其他介质(或物体)对空气进行观察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使用提供的器材和自制的器材设计、进行简单实验的能力、动手制作的能力、敢与表达的能力。

(6)“各种各样的材料”——此单元选择学生身边常见的材料,通过收集资料、观察、调查、实验、制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材料的多样性、尝试探究材料的性质。通过了解材料产生和应用的历史,使学生充分感受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使学生知道要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产生民族自豪感。

(7)“我学习了观察”——此单元是教材的总结单元、综合单元,具有“方法提升、学以致用、自主探究、整体评价”等多种功能。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运用多种感官直接观察常见的动植物、土壤、水、空气、材料、岩石的形态特征;能按要求的顺序观察(观察对象的前后变化。如观察水的形状、溶解等);能在教师引导下借用工具间接的观察物体;能运用对比观察法(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对被观察对象进行简单处理后,有时可以提高观察效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控制变量实验;能在教材引导和教师的帮助下制定简单调查计划、实验或观察计划;会使用刻度尺、量筒进行定量测量。●能从“是什么”、“不是什么”、“怎么会这样”、“怎么样”、“会怎样”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尊重证据。科学知识

●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并加以描述;能根据特

龙洲小学科学学科计划

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能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知道土壤的构成,能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三、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2、明确目标,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抓住重点单元、重点课,落实本册的能力训练重点。

4、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

5、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四、教学进度安排(每周3课时)周次

教 学 内 容 拟定计划,建立常规,翻阅新书,《序》 2 《校园寻“宝”》、《观察宝贝》 3 《整理百宝箱》 第一单元复习《身边的植物》 5 《常见的动物》 6

《本地的土壤》 第二单元复习7 《土壤的种类》 《土壤的保护》

《认识水》 第三单元复习9

《流动的水》 《溶解》 《浮与沉》 《地球上的水》 期中考试 11 期中考试情况分析 《周围的空气》 12 《流动的空气》 《压缩空气》 13 《空气中的灰尘》 《形形色色的材料》 14

《我们的衣服》 《纸》 15

《材料的应用》 第五单元复习

三上教学反思(定稿) 篇5

我对学生练习调色环节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两种原色份量的多与少会影响所产生的间色的深浅,学生不是那么容易调出三种间色的。

平时三年级的学生在完成美术绘画作业时,一般都是用水彩笔涂色,几乎不使用颜料。我认为想要让学生进一步的掌握调色的技能和学会运用水粉、水彩颜料绘画,就有必要在今后的美术活动中多提供机会,使学生对颜料的认识逐渐从陌生到熟悉,对画笔的运用逐渐从生疏到熟练,亦使美术教学的连贯性得到体现。

2、《万花筒》

万花筒是一种很奇妙的小玩具。而以它为主题进行创作更是很有意思的一节课。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我建议他们家里有万花筒的可以带到课堂上来,因为凭空地回忆和想象远不如在课堂上亲自去观察和体验来得直接。虽然有些孩子可能没有玩过这个玩具,从未看过那里面神奇的“花花”世界,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协调一下,给出一两分钟的时间让带万花筒的学生借给没带的同学玩一下、观察一会儿。

3、《大人国与小人国》

这节课我主要抓住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喜欢新奇事物的心理,关键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具体的电脑制作的大小对比图片来让学生体会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显示出来的。当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我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理性地提醒学生不仅要会想,更要会把自己的想法表现给大家看,绘画时提醒学生注意画面的完整性,主题要突出,用自己的巧手来描绘一个心中神奇而有趣的幻想世界

4、《前前后后》

就像这一课的导课,先是让学生通过欣赏一组具有鲜明透视效果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来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但因为缺少直观的对比,没有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地认识,取得的效果并不如预想的好。似乎已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但学生的作业交来后,我发现他们的表现对象仅限于近距离的前后关系,或是书上的内容,并没有拓展开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方式,观察教室、观察课桌、观察站在第一排和站在最后一排的同学,来丰富学生的认识等。

5、《登山游戏》

本课主要是通过学习让学生画一幅登山游戏线路图。因为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玩这种的游戏,所以学生十分兴奋。但这毕竟是第一次自己来设计线路图,对学生来说这又是一次挑战。开始每个学生都很认真的设计,不过当我巡视的时候发现每个学生设计的大致相同,都是这里一个陷井要停一次或倒退多少步,那一个幸运点可以前进多少步或者再多走一次。虽然有的在线路图上画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贴一些可爱的卡通形象来装饰,涂上漂亮的颜色,但没有新意。

6、《黑与白》

本课旨在通过大量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发现黑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组合所产生的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感受黑白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通过尝试,表现出具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的黑白图形作品,在教学中采用“认识黑白——感受黑白——探索黑白——表现黑白”的教学策略。通过分割法来创作一幅黑白画,很多同学都很认真。

7、《快乐的回忆》

本课通过欣赏各类题材的作品,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最快乐的一件事,并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与材料进行表现。对学生来说快乐的事情有许多,比如过生日,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得到老师或爸爸妈妈的表扬等。我课前让学生收集带给自己快乐回忆的照片,然后用展示台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并进行讲述,要求学生说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同学们都很兴奋,引导他们在人物动态的表达上可运用夸张的手法,在色彩运用上可大胆使用鲜艳的颜色,以此表达出快乐的情绪。

8、《星空的联想》

这一课主要是教学生学习一种新的绘画方法——刮蜡法。这种方法是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所以在教授以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但学生最后作品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一部分的原因来自于自制的刮蜡纸不是很好用,另一方面是在课上引导学生欣赏的刮蜡画范画过于复杂,导致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整体画面没有把握好。另一方面,我在欣赏作品并联想这一环节中,没有做好引导工作,本来我的本意是要让学生自己来归纳联想方法,让他们多说说,可能是他们习惯了我多说的教学方式,开始还不太敢张口,但是改变后的教学效果还是有不少的闪光点,例如在最后的作品评价中,学生在自评与互评环节中就相较于以前放的比较开了。

9、《天然的纹理》

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按教师的要求收集了很多有天然斑纹的物体或图片资料。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直观。学生用心、用手、用眼睛去感知这些平时不太被关注的细节之美,种种发现,让他们不时地发出惊叹,这时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提升的一个好的契机,如果引导学生进一步的用美术的眼光去分析理解这些斑纹,体会它们纹理的杂乱无序和细腻整齐,触感的光滑柔软和粗糙坚实。便可轻松得解决本课重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

10、《美丽的花》

本课启发学生对花瓣、叶片的形状特征以及枝杈的前后穿插关系进行细致观察,并采用写生与创作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善于发现大自然中的美,激发学生造型表现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绘画艺术的多种表达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1、《各式各样的鞋》

实现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课堂上,教师从猜谜入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内容。在启发学生时教师使用了带有夸张性与视觉冲击力很强的“鹿腿鞋”“楼梯鞋”“双鱼鞋”“名画鞋”使学生感到鞋子的创新,趣味无穷,“女士穿上鹿腿鞋会显得亭亭玉立”,“穿上双鱼鞋,走起路来简直如鱼得水”。在做简单介绍的同时,教师又加上了自己的肢体语言,学生在笑、乐之间感受到了创新的魅力,在让学生感到鞋的创新过程时,教师以近乎玩魔术的方式很快地让一个旺仔牛奶易拉罐和一个喜糖包装盒变成了一只:“旺仔牌”的女士高跟鞋,并异想天开地按装了夜间照明的小灯泡,看似无中生有,其实是生活中合情合理的创新,很适合学生的口味,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创新冲动油然而生。在创意的展示中,教师又安排了一个展示会,师生在强烈的音乐节奏中。举着创意鞋,走着模特步。

12、《团包纸工》

总体上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的环节衔接还是比较好的。一节课下来学生是学会了团包手工的制作方法,也巩固了手工课“揉”、“捏”、“弯”、“折”、“包”等制作方法。可是,就是在最后的学生作品展示的时候,课后我一直在反思,很多学生的作品脱离不了老师的范例,最多在范例的基础上稍加改动,我觉得这是很失败的地方,都说现在的孩子聪明,有想象力,可为什么他们创作不出很新颖的作品呢?

13、《化平凡为神奇》

教师带领学生浏览网页,欣赏一些工艺品的展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欣赏,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评价时,可从学生能否合理运用废弃材料进行组合创造的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对手工课热情高,但是由于对生活中的各种废旧材料观察不够细致,容易导致构思创意方面的局限。通过废旧材料的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通过教师演示制作,使学生直观了解用废弃物制作工艺品的方法和过程。再通过学生间的自评、互评,使学生主动取长补短,挖掘自己的想象力。

14、《梦幻的城堡》

教学中,让学生多观察、多想象,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在头脑中积累更多的表象,发展好奇心和想象力,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创作时,播放一些明快活泼、优美悦耳、低缓悠扬的音乐旋律,使学生陶冶情操,拓展视野。生活本身就充满了美,充溢着艺术气息,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美的所在,并用艺术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

15、《我设计的自行车》

课前我布置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自行车,并搜集相关的资料,同时我也搜集了大量相关知识素材:从自行车的结构外形、功能作用、发展历史、种类变化以及最新的概念款自行车的资料。经过仔细斟酌,精心设计,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制定出了相适宜的学习内容。前期大量的浓缩知识结构,结合课件,给学生们在头脑里建立一个便捷快速的网络体系,更加利于创作。而欣赏评述概念款自行车的内容,则在外形设计、功能创新方面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启发……

16、《新颖的电脑》

我问大家电脑有哪些用途,学生们有的说可以聊天,有的说可以查阅资料,还有的说可以购物等等。接着出示电脑图片,让大家了解电脑的发展历史和电脑的组成。然后再出示显示屏、键盘、鼠标等各部分具有特色的作品,引导学生想象:我们还可以从电脑的外形、功能上进行怎样的变化?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学生们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式做成了自己喜欢的电脑,有的用彩笔画,有的用纸盒剪,有的用橡皮泥捏等等。出现的问题是在制作时有的学生没想好自己作品针对的对象就匆匆进行,设计不够新颖,结构不够完整

17、《会响的玩具》

本节课制作的玩具特点是会响的,所以在让学生搜集材料时提醒了,所以许多孩子都带了小铃铛,玻璃瓶和小珠子。在本课授课过程中,制作环节就要考虑到如何制作才能够使玩具发出的声音更响一些是本课的重难点。手工作品的制作要体现出美观性,这里就装饰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根据自己所带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装饰达到美观的效果。

评价阶段,由于学生制作兴趣浓郁,很多同学没有完成自己的作品,孩子们忍不住一直在做自己的玩具,也就无心去评价别人的作品了,这就使得这一环节不尽人意,有些“虎头蛇尾”了。今后,教师一定要注意平时课上对学生倾听行为习惯注重进行培养。在提高美术作品质量的同时,对学生课堂行为习惯也要提出相应的要求,让每一位学生在美术课上获得能力与习惯的“双丰收……

18、《电脑美术——画“花布”》

传统的图案学习主要以手绘方式入手,单位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一路画下来,学生既无法保证纹样绘制的规范性,同时又会觉得枯燥乏味。Windows 画图板软件的运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既避免了重复绘制的枯燥,更好地保证了重复纹样的规范性,又更加方便学生在重复绘制中去发现规律和变化的美感。

电脑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但是当前因为很多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多数学校、家长对学生接触电脑持否定的态度。其实强制并不能“绝缘”,更好的方式是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电脑。

19、《美术小记者》

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什么是新闻,怎样识别新闻,了解新闻的特点、新闻的媒体、新闻的形式、新闻的报道的作用及基本途径、方式。感受美术在新闻报道中起到的视觉冲击作用,能够尝试运用美术语言、文字,合适的素材编辑进行新闻创作、版面设计;在学习活动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从生活中搜集、处理素材的能力。

不足之处: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虽然学生对新闻工作的认识加深了,但是在理论的学习上还有些模糊,学生以报刊形式制作的新闻报道,可能因写作能力问题,内容上不是过于繁琐,就是过于简单化,过于繁琐就显得重点不突出,主题不明确。过于简单化,就显得没有生机活力,没有可读性……

20、《迷人的动画片》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一节美术欣赏课,因为动画片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题材,所以这节课总体的风格我想以轻松自由的谈话式来进行教学,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效果是不错的。

三上数字编码教学反思 篇6

从9月份开始就一直在精心准备这一节课,由于要去参加区里优质课,对于我这个刚毕业的新教师来说,压力还是有一点的。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总归是会紧张的。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备课的反复交替,终于圆满的完成了任务。结果怎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体验过了那个过程,磨课5次,几乎每晚下班后就关在房间里备课,看人家的视频。过程很辛苦,但是收获很大,很锻炼人,感觉自己还是有点进步的。

《数字编码》原本是人教版五上数学广角里的内容,现在新教材安排在了三上。两年的跨度其实还是蛮大的,加上原本的资料都是针对五年级的学生,所以教学的深度很难把握,一不小心就把课上得太深了,导致学生无法接受。这节课也是学校的数学教研组反复讨论后才定下来该怎么上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认识身份证号码、邮政编码等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体会数字编码的特点,初步探索数字编码的方法。

2、让学生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数字进行编码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运用数学的意识。所以我们把本课的重点放在了让学生体验数字编码的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引入部分是这样设计的:校长需要找一名学生担任校长助理,这名学生的学号就在老师的手上,打开纸条是12号。而这个12号并不是唯一的,只有确定了班级才是唯一的,由此让学生体会到编码的唯一性。接着再打开另一张纸条,这张纸条上写着班级,确定是这名学生后再给他编码。30412。然后试着给自己编码,会发现一位数学号该怎么办。3046还是30406,学生自己提出是30406合适,数位要统一,由此体会到了编码的一致性。最后升年级了,校长助理继续连任,这时的编码还能用吗?显然不能了,那该怎么办,有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四人小组讨论,体验编码的过程,以及编码的不变性。最后讨论得出结果:201204122。最后一位表示性别。

这个编码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过了才能明白数字编码的方法以及特点,提高小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实践运用能力。

但是这个编码只能在本校内使用,出了本校,在北仑区,在宁波市,在浙江省,在全国都是不能用的。因此通过一个视频了解全国的终身学籍号是怎么编的,以身份证为基础进行编码由此引入身份证。学生对身份证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前也已经让学生准备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为了让学生提高兴趣,我将自己的身份证原件做进课件,正面反面,让学生看看真正的身份证是长什么样的,同时也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关于身份证其实有很多内容可以讲,如果深入来讲,可以单独作为一节课。但是本节课的重点是会找身份证号码里蕴含的出生日期码和性别码,只要学会找这两个就好了,其他只是作为一个了解,针对这个我特地设置了一道练习题。

小马虎在课前搜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分别是谁的,你能帮帮他吗?

***857

爸爸 ***845

奶奶 ***838

爷爷 ***826

妈妈

这道题不仅要学会找出生日期码、性别码,还要知道出生的越早年纪越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可以先看性别,再看出生日期,也可以先看出生日期,再看性别。信息量也是很大的。最后是生活中的数学,我收集了比较常见的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车牌号、条形码、公交车号、门牌号这6钟,学生的想法要比我多得多,但是往往公交车号他们是想不到,所以当出现生活中最最常见的公交车号时恍然大悟,也将课堂又一次带向了高潮。而课本中出现的邮政编码当然也是作为这一环节的重点部分来讲,选取学生身处地区新碶街道的邮编315800来讲,也让数学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生活息息相关。

三上综合教学计划 篇7

【课前活动】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找不同”的游戏吗?想玩吗?(生答后课件出示图1、图2)

师:请仔细观察比较这两幅图,图中有3处不同,看谁先找出来!

学生饶有兴趣地找出不同后课件圈出不同处。

师:同学们找得又对又快,说说你找不同有什么经验?

生:要会细心观察。

生:要把上下两幅图进行仔细比较,才能找出不同。

师:同学们说得对,找不同的关键在一个找字。

师:刚才我们玩了找不同的游戏,接下来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找规律。找规律和找不同一样,也需要大家细心观察,用心比较。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分析与思考:课前“热身”已成为上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如何“热身”却大有讲究。本环节,教者独辟蹊径,巧妙地以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找不同”的游戏方式开展活动,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沟通了前后教学间的联系;既无痕地作了方法上的“导引”,又使学生产生了急欲求知的认知倾向,可谓一举多得,余味无穷。)

【教学过程】

一、观察发现,明确特征

师:今天我们要找的规律藏在哪里呢?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图1)。没想到吧,规律就藏在这幅图里,有信心找出来吗?接下来,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幅图。

师:在这幅图中,主要有三排物体,找一找,是哪三排?

生:小兔和蘑菇排成一排,篱笆和木桩排成一排,手帕和夹子排成一排。

师:仔细观察一下,小兔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生:我看到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

生:它们是一只小兔跟一个蘑菇这样排列的,小兔与蘑菇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小兔与蘑菇这两种物体是一个隔一个排列的,我们把这样的排列称作是间隔排列。

师:图中还有哪两种物体也是间隔排列的?(生答)

师:比较一下三组物体,它们在排列上有什么共同特点?(生答)

师:通过观察情境图,我们发现图上有三排物体,每排两种物体的排列很有特点,都是间隔排列。

(分析与思考: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表述可以分为排列特征和数量关系两部分,本环节所要解决的是排列特征问题。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出示主题图后,教者注意用既具针对性又富启发、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素材内容进行数学分析,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并对共同特征进行归纳。教学中,由于教学切入点的准确选择,整个过程给人以要言不烦、干净利落之感,学生在观察中比较,比较中发现,既明确了一一间隔排列的形式特征,也为后面分析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由表及里,探究规律

师:我们要找的规律就藏在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现象背后,和这些物体的数量有密切的关系。

师:想一想,既然和数量有关,我们要找出规律,就要先知道什么?

生:先要知道每种物体的个数。

师:这张表格(多媒体出示下表)在数学课本第78页,等会儿请同学先数一数每种物体的个数,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然后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和同桌说一说你的发现。

学生数数、填表、交流。

师:说说都有哪些发现?

生:小兔比蘑菇多1个,木桩比篱笆多1个,夹子也是比手帕多1个。

生:我发现上面的物体都比下面的物体多1,下面的物体都比上面的物体少1。

生:也就是每排两种物体数量都相差1个。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们的发现吗?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找到了规律!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研究这条规律,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正好都是相差1个呢?是凑巧吗?那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看图想一想。(学生看图思考,逐渐开始举手)

师:谁先来解释为什么小兔比蘑菇多1个?

生:一共有8只小兔,8只小兔中有7个空档,所以小兔比蘑菇多1个。

生:第一只是小兔,最后一只也是小兔,所以小兔比蘑菇多1个。

师:这两位同学大胆地表达了他们的想法,真好!还有谁来说说你的看法?

生:前面的小兔后都有蘑菇,最后一只小兔后没有蘑菇了。

师:说的真好!如果我们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这样一组一组地连一连(电脑演示),最后余下的是什么?

生:(齐)小兔!

师:是呀,最后余下的小兔没有蘑菇和它组成一组,所以小兔要比蘑菇多1个。

师:如果最后没有余下一只小兔,那么小兔还会比蘑菇多1吗?小兔和蘑菇的数量就怎么样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把小兔和蘑菇这两种物体一个对一个地比较,知道了为什么小兔会多1,这样的比较方法,我们称作是一一对应。

师:那为什么木桩比篱笆多1个,夹子比手帕多1个,你能像图上这样一一对应,先连一连,再和同桌说说理由吗?(学生独立在书上连线,然后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木桩比篱笆多1?夹子比手帕多1?(生从一一对应的角度作答,教师根据回答电脑演示圈的过程)

师:同学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解释为什么木桩比篱笆多1,夹子比手帕多1,真好。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个,想明白了吗?

(生闭上眼睛思考,后纷纷点头表示明白了)

(分析与思考:规律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规律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所以,本环节中,发现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的关系,教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填表、观察、讨论交流中,在与同伴的合作中思维发生碰撞,对规律的认识顺利地从具象描述上升到抽象概括。值得注意的是,本环节,教者的教学并未停留在“是什么”,而是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更具思考力的“为什么”———产生结果的“原因”、导致现象发生的“本质”,也即规律背后的原理。过程的充分展开再加上教师的适时介入,学生不仅找到了规律,而且找到了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一一对应”不仅显示出了独有的逻辑力量,而且散发出迷人的智慧光芒。找规律的过程,不仅成为学生不断“发现”的过程,而且成为学生将一个或朦胧或隐蔽的认识打开、审视、分析的过程,成为学生内心不断感受“原来如此”“豁然开朗”的过程。)

三、灵活应用,深化理解

师:同学们,如果更多的小兔和蘑菇像这样排列,比如20只小兔站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1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多媒体出示题目)

生:(肯定地)19个!

师:说说理由。

生:还是只要一组一组地看,最后的一只小兔没有蘑菇和它组成一组,所以肯定是小兔多1个。

师:虽然小兔和蘑菇的数量增加了,但是由于它们排列的规律还是和前面一样,所以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一样的。

师:继续来看!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生:(齐)21个!

师:理由。

生:它的规律和前面一样,夹子要比手帕多一个,只要用20加1就能求出夹子的个数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刚才的这两道题目中,物体的数量变了,但是规律没变!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所以我们对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了!

师:老师知道,像主题图中小兔和蘑菇、夹子和手帕之类的题目已经难不倒大家了,如果把小兔和蘑菇抽象成□和○(多媒体呈现变化过程),就有了下面的题目,一起来看:把□和○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有10个,○最少有几个?最多呢?(多媒体出示,学生读题)

师:从问题可以看出,这道题有不同的答案,想动手摆一摆吗?

生:(响亮的)想!

师:每个材料袋中正好有10个□,以及一些○,请大家按要求动手摆一摆,试着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找到答案了吗?○最少有几个?最多呢?

生:○最少有9个,最多有11个。

师:确定吗?

生:确定!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老师这儿已经摆好了10个□,谁来把最少的○摆一摆?

学生上台,摆法如下:□○□○□○□○□○□○□○□○□○□

师:观察一下,这种摆法的特点是?

生:开头、结尾都是□,也就是两端都是□。

师:○最多有11个,这又是怎么摆的呢?

生说摆法,多媒体显示下图:

○□○□○□○□○□○□○□○□○□○□○

师:两端都是○的时候,○确实比□多1,也就是11个。

师:这两种摆法虽然○的具体个数不一样,但都是○和□相差1个。

师:□和○一个隔一个排列,还有不一样的摆法吗?也就是说,○的个数除了9个和11个,还有不同的可能吗?

生:我在摆的时候还数到了○的个数是10个。

师:新的情况出现了,○的个数是10个,这又是怎么摆的呢?

师指名摆一摆,摆法如下:□○□○□○□○□○□○□○□○□○□○

师:还有同学举手,是还有不一样的摆法吗?有请。

生上台摆,摆法如下:○□○□○□○□○□○□○□○□○□○□

师:这两种摆法○的个数和□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这样摆的话○的个数和□的个数是相等的。

师:为什么○的个数和□的个数是相等的?你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说一说吗?

生:我们只要把一个□和一个○看成一组,一组一组地看下去,最后没有多余的,所以○的个数和□的个数是相等的。(根据回答用多媒体连一连)

师:是的,如果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正好对上,没有多余,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师:□和○一个隔一个排列,有4种不同的摆法。如果要对这4种摆法分分类的话,你准备怎么分?

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两种物体□和○数量相差1,另一类是两种物体□和○数量相等。(多媒体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虚线分类)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什么情况下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相等?(多媒体出示问题)

师:在小组里说说你们的想法。(学生热烈讨论后汇报)

生:两端都是□时,□和○的数量相差1。

生:还有一种情况,两端都是○的时候,□和○的数量也是相差1。

师: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

生:也就是两端物体相同时,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

师:那又在什么情况下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生:两端一个是□一个是○。

生:也就是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师:其实,这也是间隔排列的规律。

师:学到现在,谁来说说间隔排列的规律可以分为哪两类?

师:谁能再解释解释,为什么两端物体相同,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数量相等?(生答略)

师:通过你们的回答,说明你们真正弄懂了今天学习的规律,太棒了!

(分析与思考: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不是一次完成的,对知识的理解总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可以说过程展开得越充分,学生的体验就越深刻。基于此,本环节在基本应用后,对间隔排列中不同情况和规律的认识,教者再次为学生营造了主动、开放的探究时空,学生在数学化的操作活动中,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探讨中,在比较、分类、概括等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最终从朦胧变得清晰,从浅表转向深刻,从零散形成整体,学生享受着数学学习中探究的乐趣、思维的张力和创造的激情,获得探索规律过程中的深度体验。在经历充实、丰盈过程的同时,教者在过程中所给予的细心真诚的点拨、恰如其分的引导、睿智从容的评价、热情大方的鼓励也都是值得肯定的,正是教师的价值引领、智慧启迪、思维点拨,才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情感的不断深化与提升。)

四、总结归纳,梳理方法

师:今天是我们第一次专题研究找规律,找到规律了吗?

生:(齐)找到了!

师: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觉得摆一摆留给我的印象最深。

生:我觉得连一连留给我的印象最深,通过连一连,我知道了为什么小兔比蘑菇多1个。

生:连一连的背后实际上还是一一对应,有了一一对应就能明白两种物体之间为什么多1,为什么相等。

……

师:今天我们找规律,是从观察物体的排列特点开始的(多媒体演示找的方法,以下划线部分呈现),通过数一数知道了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通过比一比数量我们初步发现了规律,又通过连一连,也就是一一对应的方法理解了规律,最后通过摆一摆完善了规律。当然,特别要表扬的是整个找规律的过程中同学们始终都在积极思考!

师:同学们,其实一一对应这种比较的方法我们并不陌生,在一年级时就接触过了。一起来看一看!(多媒体出示比较题目)

(分析与思考:本环节,教师深刻认识到课堂总结对学生思维的提升作用,把它作为反思的重点环节、全课的点睛之笔作了精心的设计、安排,从而使学习活动升华到更高境界。)

五、巧妙拓展,延伸思考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真不错。课前我们玩了找不同的游戏,还想玩游戏吗?接下来玩一个抢答游戏,好吗?(以下生答略)

师出示:○□○□○□……○□

师:○和□哪个多?

师:中间的图形没画出来,你怎么知道的?

师出示:□○□○□○……□○□

师:哪个多?如果有500个□,那○有多少个?

师出示:○□○□○□……○□○

师:哪个多?如果有500个□,那么○有多少个?

师:答得又对又快,一一对应的思想运用得很好,对我们数学学习真是如虎添翼啊!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找规律是把两种物体排成一排这种情况,如果把□和○一个隔一个围成一圈,□的个数和○的个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欢迎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继续研究。

(分析与思考:一节数学课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更为可贵的是引导学生继续研究什么。全课从课始“找不同”到本环节“抢答”游戏的前后呼应、自然对接,从两种物体直线排列再到围成一圈问题的巧妙拓展、应然思考,课堂淡化了边界,问题引领了方向,研究走向了深入。)

参考文献

[1]马云鹏.数学:“四基”明确数学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2012(6).

[2]王林.我国目前数学活动经验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1(6).

三上东京考院生 篇8

一上东京——申请研究生

To胡澜:

初次见面,感谢您的来信。

您在大学里真的是学了很多领域的东西呢!很高兴有机会能和您交流。但您现在住在大阪吧?最近,如果有计划上京的话,我们可以协商一下见面的时间。

关于研究生,首先,请先向事务所确认一下本大学院是否接收研究生。我记得,研究生相关的资格比较严格,请先确认您是否具有相应资格。但是,如果作为研究生入学是不可能的话,接受院生的考试正式入学也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可以上京的话,请再和我联系。敬候佳音。

一藤

在日语里,“研究生”这个单词的意思,和中文里的三年学制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研究生”指的是非在籍学生,由于被导师认可具有潜力进学,所以提供一个与其他学生一起上课的机会,共同探讨研究,因此可以看做是旁听生。而国内的硕士研究生,在日本被称为大学院生或是修士。院生的入学需要接受和国内考研一样的专业考试,以及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日语测试。而研究生的条件则比较宽松,如果大学对此没有硬性规定,一般只要教授同意,就可以成为研究生。不过,一桥大学的规定比较奇葩,几乎不招收私费研究生,如我一般既不拿国奖又不属公派的小留学生,只能硬考院生。

而我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件事,首先把目标定为了申请研究生。发第一封邮件的时间是一个工作日的早上7点,并且不是周一。原因是,大部分教授有早上查收邮件的习惯,第二天早上发的邮件会比前一天晚上发的邮件出现的位置靠前,更容易被教授注意到。而周一早上教授的邮箱很可能堆满了整个周末的邮件,所以避开这个时间段为好。发完邮件后,我就去语言学校上学了。上午9点,用手机查看邮箱时,就发现收到了教授的回信。

收到可以去和教授面谈的消息,就算成功了一半。这意味着教授对我的研究方向感兴趣,只要不在面谈的时候表现太糟,比如根本听不懂教授说什么,或者在回答提问时毫无专业性,一般来说成功的几率是很大的。另外一个衡量教授满意度的标准,就是面谈的时长。时间越长,意味着教授对这项研究越有兴趣。而谈话的长度和深度,实际上也是语言能力的一个考量。我和教授的面谈超过一个半小时,内容从我的研究方向——戏剧聊到了小说、电影,甚至动漫。面谈结束后,教授说再过一个小时会有小组讨论,问我要不要参加。我欣然同意。

包括我在内,参加讨论的学生共有7人,其中有2人也是中国留学生。不过大家并不都是文学专业,比如这一天的主讲人就是商学院的大四学生。讨论的气氛很随意,桌子上还放着很多薯片之类的零食,教授是不会介意大家边吃边聊的。讨论的主题是“お笑い”,类似于小品。教授为了让我们对内容感受更深刻,让我们现场观看了一个时下有名的作品。考虑到我的存在,教授在大家讨论的中间,也向我提了几个问题。比如“这类作品和中国的小品有什么不同?”突然被发问,我也没做好准备,只好问了一个很不专业但自己真的很好奇的问题:“在日本,电视播出裸上身的画面真的是ok的么?”没想到大家哈哈一笑,接着真的就由此讨论起中日影视圈不同的文化语境这个问题来。整个讨论会起码持续了3个小时,直到晚上7点半,我要赶晚班新干线回大阪时,讨论依然没有结束。

临走前,教授陪我去教务处询问申请研究生的要求。没想到,今年政策发生变化,一桥大学不招收私费研究生。教授再次问了我和邮件里一样的问题,要不要直接考院生。我想,左右也是个机会,就答应下来。而这一天是7月4日,离9月21日的院生考试,不到3个月时间。

二上东京——参考院生笔试

To教授:

感谢您昨天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非常高兴获得您的教导。另外,有机会参与小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

我决定在秋季院生考试之前,努力学习,争取通过考试。今后也希望能得到您的进一步指导,请多关照。

To胡澜:

非常感谢来此共同学习。那天平安到家了吗?讨论开始之后就太投入,没注意时间,不小心结束得太晚,真是不好意思。关于接下来的院生考试,如果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请尽管开口。非常期待能和您一起学习的机会。

在这个潮湿的季节,请多珍重。

第一次上东京的时候还是梅雨季节,第二次就已经是夏季尾声了。这期间我回国一个月,准备申请报考院生的各项材料,包括毕业证明书和学历认证。前者由毕业大学开具,而后者需要联系就近地区的代理机构,办理时间在一个月左右。学历认证并不是所有大学院的共同要求,但如果申请材料单里有这一项,一定是越早办理越好。

曾经听语言学校的老师说,有的学生一开始也有申请大学院的打算,但后来因为材料繁杂,嫌麻烦就放弃了。当然这是个坏例子,但也确实说明,准备材料比起真正的考试,其折磨人的程度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桥大学的官网上有关于申请的详细信息,我把相关文件打印下来,上面列出需要我出具的各项材料有10项之多。有一项是入学志愿书,要求填写标明年份的就学经历,托数学不好的福,我在填错了4张之后终于填对了1张,看来提前多印几张空白表格的决定是正确的。

从寄出申请表到真正考试的这两个星期里,焦虑和不安不言自明。因为准备时间太短,加上日语能力也还没好到自己的理想水平,所以我不断地反问自己,仓促做出考院生的决定真的是对的么,甚至想要不放弃算了?

但等到准考证寄到邮箱的时候,我已经骑虎难下,只能硬着头皮做赴京赶考的准备了。定酒店、买车票,然后把上次去一桥大学时在教务处抄下的往年试题再看一遍。能抱的佛脚都抱了,接下里就看自己平日积累的实力了。

上午首先考日语。试题不多,只有两篇长文章,题目都是理解性的,没有一定的正确答案,但就像高考语文一样,得有能够得分的“点”。下午则是专业考试,考生可以从将近20道论述题里任选一道作答。由于之前看过往年试题,所以我对出题模式有一定把握,大部分都是结合作家作品,对某一文学概念进行分析阐述,比如“请选择英语圈的任意作家或作品,分析其中的隐喻及意义”。由于考生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所以题目大致分了英美、德国、法国、日本、华语文学等等范围,我当然是选了自己最熟悉的中国文学。考试结果4天后揭晓,我的准考证号出现在了合格名单里。

三上东京——与教授重逢在面试考场

To教授:

上周,感谢您在面试时对我的指导。

我刚刚确认,我已通过院生入学考试,我感到非常高兴。从今往后,我将继续认真学习日语,为能够今后在大学院的课程中积极参与而努力。

今后,也请多多关照。

To胡澜:

谢谢您的来信。

首先祝贺您通过了考试。面试的时候,您的表现非常好呢。

请注意身体,在学习的同时享受美和快乐。想到今后可以一起探讨学习,我从心里感到非常高兴。

面试紧接在笔试的下一个星期,我甚至来不及重新看一遍专业书,只能匆匆把自己的研究计划书背下来,事实证明,这很有必要。面试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研究计划书的框架和大致内容。一般来说,研究计划书分为四个部分: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及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因为一上来很紧张,我甚至忘记了研究内容中的一项,好在问这个问题的教授,正是我之前联系的教授,她对我的研究计划书很熟悉,反过来还提醒了我下。

实际上,在考场上重逢教授,是我不曾想到的。但这是件好事,因为之前有过交流,所以我在心底确定教授对我有期待,所以就算紧张,也有了一点底气。同时面试我的还有另一位专攻中国文学的教授,他主要就我之前笔试的论述题“文学艺术的革新性与政治的正确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发问。这有些超出我的预料,因为我几乎都快把笔试的内容忘光了。加之教授问了一题“你认为政治是什么”,我匆忙之下没有回想起自己笔试中的内容,答得很狭窄,只是差强人意。

后来话题转回到我的研究计划上,由于我在这方面准备比较充分,加上因为喜欢所以很有激情,气氛变得非常活络。我们甚至岔开话题聊了聊部分作品在文学史和文学价值上的不同意义,因为这个说法是两位教授之前比较少接触的,所以显得新奇又有趣。最后,40分钟的面试即将结束,教授问我最近看过的话剧是什么,我回答是新近在中国上演的孟京辉导演的《希特勒的肚子》。因为聊到兴之所至,我甚至恳求教授延长几分钟,听我说完我对这部话剧的观感。

面试结束,坐在回程的车上,我回想自己的做法,其实有些冒险。不过好在两位教授都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也没有因为我最后的任性而降低对我的评价。事实上,我再一次通过了面试,正式成为了准院生。

考上一桥是我始料未及的事情。在考完笔试后,我甚至没有考虑买下一次上京车票的事情,因为我想,反正希望不大,如果买了票还要退票岂不更麻烦。但结果我不得不在接到合格通知的当天,火急火燎地去订票,差点就来不及。在这不到3个月的准备里,我发现,在做任何一件困难的事情之前,放弃都是最容易的选择。但幸好,我选择了坚持。经历过这么一回我总算是知道,输给别人也没有关系,只要不输给自己。

上一篇:小学语文小柳树和小枣树说课稿下一篇:建筑公司地产项目奖励考核办法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