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新版三上数学教学反思

2024-05-19

苏教版新版三上数学教学反思(通用9篇)

苏教版新版三上数学教学反思 篇1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我在实际教学时分两节课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教学整时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入计算。重点研究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使他们在操作中明白口算的道理,并找到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应该说这部分的内容是很容易的,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而且积极性非常高。但我发现,学生对于计算方法很快就能理解学会,而在算理理解方面就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将“20、200”理解成2个

十、2个百较容易,但是要理解2个十乘3,2个百乘3就比较难。所以可以将教学目标完全达成放宽到练习课。第二课时学习估算,我发现教材没有规定估算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格式,课堂中学生练习反馈并不好,不知道如何答题。所以我同意规定了“52≈50,50×2=100”这样的格式,我发现能力稍微弱一些的学生对于这样的过程不容易理解,因为他们不理解估算的意义,也不能在具体情境中很好的选择算法(估算)。综合这些问题,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计算难度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估算意识就低;计算难度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上,估算意识才较为明显。所以在后面的练习课中不仅要加强解题格式的练习,还需要从题型上对学生进行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

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后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到身边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本课通过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活动,引出数学问题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在解决问题时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小组合作交流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巩固练习中巧妙地设计不同的练习方式,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宽松的能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而且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课标强调“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为此,教师要构建生活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探索发现。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单纯的知识的递进。而且是折射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之后的拓展。笔算的方法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正确地进行计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较注重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同时使估算与笔算相辅相成,因此本节课设计时有意地要将估算渗透其中,利用估算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得到提高,这是其一;其二,计算教学较为枯燥,属于“纯数学”的内容,如何让这部分的知识“活”起来,变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体会数学的价值,使我对这节课的结构动了一番脑筋。

通过教学实践,教学之初的两个设想基本上是实现了,尤其是其中的“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处理的方法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我认为较成功地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在情境创设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他们将要举行的冬季长跑比赛,出示问题情境,提出,你读懂了什么,使他们感受到“问题”就存在于生活中,就存在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我们的需要,拉近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

2、在提出问题上,放手让学生提出。创设情境之后,问:根据图中的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班上举手的同学不多,随后我又问了一句:你还想知道什么?这时班上举手的同学多了。从学生的口中迸出了一个个问题,其中有价值的就有6个。这两种不同的问法,使我感受到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的,关键是教师的语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去创设空间,那么学生为自己创设的空间才会更大。

3、在解决问题上,自主探索。学生提出6个有价值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随手板书了出来:①大生家离体育场比小华家远多少米?②大生家和小华家离体育场各有多少米?(即小华家里体育场有多少米?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③大生每分钟比小华多行多少米?④小华共跑了多少米?⑤他两家相距多少米?⑥他俩谁先到体育场的?其中第3个问题是旧知识,他们有能力解决。而第6个问题提出后同学们马上给予了回答,因为他们都用了4分钟到达,所以是同时到达的。然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就第2个问题中隐含的两个问题进行探索,交流。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大胆尝试,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对于第1、5这两个问题,本想留在课下解决。但当铃声响起时,学生提出马上就能解决,于是我尊重学生的意愿进行了解答。这样处理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很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有好处,因为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给了我较肯定的回应。同时较大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的思想。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环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导入新课时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先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条件提出乘法问题,并请全班同学帮助列式解答:850×15,板书两种计算过程,让学生自己比较哪种简便,使学生产生最简便计算的意识。再提出一个乘法问题,要求用简便的计算方法计算,正好对应了书中的试一试,这样设计既灵活地运用了教材提供的情境,又尊重了学生提出的不同的问题,还运用了阶梯式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

教学“想想做做”时,第1题计算之后,要着重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添上的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让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巩固简便笔算方法。第1题到第2题的练习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第1题主要巩固简便笔算方法,而第2题在此基础上还着重强调学生的竖式计算的列式方法,在教学第2题的练习时还要让学生自主产生列式方法的不同,做题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第二单元

认识千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表现的都很积极,这可能是由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当我提问:怎样比较这两袋食品的重量?有的学生立刻想到了用秤称一称,有的学生又想到了可以用手去掂一掂。当我刚要表扬发言的学生时,突然有一个学生举手,然后回答道:“老师,还可以将两袋食品同时从一个高的地方放下来,哪个最先落地哪个就重。”学生能想到这种比较的方法确实出乎我的意料,虽然这种方法不正确,但是这个学生的想法是非常好的,说明他爱动脑筋,敢于打破常规思路、敢于创新,我不禁为这个学生感到高兴,同时也让班级其他的同学为他精彩的发言而鼓掌。由此看来,在一个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里,学生的思维常常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介绍秤的时候,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分别介绍了自己见过的秤,并且说出了秤的基本用途,甚至还介绍了一些我没准备介绍的秤,远远超出了我的设想。由此我想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将表演的舞台让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放飞思想,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去。此外,学生能够根据台秤秤面上指针的指向,正确地读出所称物品的重量,丝毫没有遇到困难,这一点也让我感到意外。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我准备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的生活素材,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单元小结

教完千克、克的认识,感觉学生对这几种质量单位的认识总是那么模糊,几乎完全处于一种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状态之中,由于受学生年纪和生活环境所影响特点,物体的质量观念相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一种空白,怎样才能从抽象到具体,加深学生对物体质量单位的认识呢,本着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注重了以下方面的教学:

一、课前收集信息

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课前,我布置学生随家长一起进入超市,进行小调查:记录物品包装袋上表示物品质量的有关信息。在信息调查中,让学生感受到克和千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单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掂量超市里的小包食品的重量等,初步体验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二、课中探索发现

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有了课前的调查,学生对克和千克已不再那么陌生,他们已经亲身感知了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单位是用克来表示的。当在课堂上交流信息时,他们对克与千克的认识已不再那么空洞和抽象,已经建立在一种亲身感知体验的基础之上了。当出示课本信息窗中动物趣闻的信息时,他们已经有了想象与对比联想的思维方式,对1克、1千克有了浅层次的比较。然后在研究1克有多重的活动中,估一估,掂一掂。估一估2分硬币有多重,再通过比较、用天平秤来验证,就使得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有了充分的基础,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克与千克在学生的探索中已成为知识的一种再创造,深入学生的脑髓

第三单元

认识周长教后反思1:

本节课很好地践行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它依据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教师对教材提供的素材作了适当的调整、重组、补充,使教学思路更清晰,教学内容更充实,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其次,教师提供给学生装的材料都来源于生活,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感受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再次,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学生自始至终是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最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数学学习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后反思

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最后不但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第四单元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本节课重点在于口算,学生在掌握表内除法的口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运用知识迁移模仿类推出整十整百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说清算理,60除以3看成6个十除以3得2个十,2个十是20,400除以4看成4个百除以四,得1个百,一个百是一百,还有一种特别的,比如像200÷4这样的算题,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注意引导学生讨论它的口算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这里应该 把200看作20个十,而不能看作2个百,因为把2个百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不能分得1个百的,学生口答得数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口算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反复述说,再练习题目掌握这种算理。效果较好本节课想“表内除法”口算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学生不在少数,我觉得这也有一些好处,比如

1、易想好算,降低了难度,正确率高。

2、便于知识的类化

3、对于以后还有迁移的空间

4、有利于后面的要学的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当然学完后还需要加强练习,形成技能才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教后反思:

1、应该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我在结合现实情景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借助实物摆一摆,在这个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要先分整筒的,每班只能分得2整筒,还有1整筒就只能折开来分,既然折开了那就和2个单个的合起来再分。有了这个1个整筒折开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学生对十位上余下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接着除,就有了直观的理解,从而自然而然地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技能。

2、应该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两份教案中,我都安排了口算算出52÷2,以为既然能口算了就必定能列竖式。其实这是大错特错,能口算只是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要想从生活经验转变数学经验,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尊重学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思维,更需要老师智慧地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

商末尾有0的除法,在计算方法上没有新内容,只是末尾0的处理,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安排独立探究、交流验证、归纳概括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例11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究。在试算中学生有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得到正确商后,针对难点展开讨论:(1)哪一步可以省略?(2)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使学生明确个位上的0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得0,添0起到补位的作用。试一试让学生试算后讨论“除到百位上的数正好除尽后面0怎么办”引导学生将例11与试一试比较讨论概括得出:一个数除多位数,当被除数前面的数除尽,末尾有0时,有几个0商末尾就补上几个0。此处在具体实施时,我没有问学生商末尾的0可以不写吗?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对比验证得出商的末尾写0起到占位的作用。

例2的教学仍按上述三个层次进行学习探究,在关键处设问:除到十位正好除尽,个位上不是0,但比除数小,怎么办?通过讨论得出,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就是余数,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道例题说说商末尾有0的几种情况,在第二组试一试中边计算、边议论、边小结、边巩固,归纳出计算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我在前面没有让深入让学生说商末尾有0的情况,所以在总结的时候学生就说不到点子上。

三年级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教学了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已经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2.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2)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3)竖式中的4、12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已有知识(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迁移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第二个4、12分别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缺点:

缺乏新旧知识点的对比

本单元有两次比较。其一:以有余数除法笔算方法为基础,但两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前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是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商都是一位数,而现在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则商是两位数,不能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而要从十位开始算起。其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与不能整除在算理、算法上也不尽相同,找出他们的共同点总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找出他们的不同点,讲清竖式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及时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和以前的知识产生混淆,没有突破竖式计算这个难点。在以后教学中要发挥板演的作用,加强竖式写法的指导。

苏教版新版三上数学教学反思 篇2

这是一篇鼓舞人心、给学生树立信心的课文。这篇课文是要让学生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 只要坚持、顽强, 困难总会克服;只要有信心, 成功总会出现。这篇课文既有知识的教学, 也有情感和意志的传递, 知、情、意完美结合在一起。如何上好这篇课文?在课堂教学中, 我通过设疑、联想、互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

当布鲁斯无意观察到磨坊屋顶上的蜘蛛网由于大风不断吹来, 蜘蛛新结成的网一次次地被吹破, 它一次次地从头再来, 结了断, 断了结, 一连七次都没有成功, 可是它并没有灰心, 第八次它终于成功了。这时“布鲁斯感动极了”。布鲁斯为什么感动?此刻的布鲁斯心里想的又是什么?有的学生认为蜘蛛的持之以恒感动了布鲁斯, 有志者事竟成;有的学生觉得蜘蛛都有着顽强、不放弃的精神, 布鲁斯自己更应该向蜘蛛学习;有的学生提出因为布鲁斯和蜘蛛有着同样的经历, 布鲁斯曾想放弃, 但蜘蛛却从没想过要放弃, 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还有的学生说:“布鲁斯作为一国的王子, 肩负了国家存亡的重大使命, 蜘蛛尚且能坚持到底, 布鲁斯更应该坚持下去。”这一句句从学生心底迸发出的思索的火花, 让我动容。

解决了以上问题后接着设疑, 布鲁斯成功容易吗?他的不容易体现在哪儿?从“七次失败”“唉声叹气”“几乎失去了信心”到“四处奔走”“招集被打散的军队, 动员人民起来抵抗”“激烈的战斗”,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布鲁斯的心理和行动,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

二、联想

从蜘蛛结网的过程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持之以恒”“顽强”“坚持”“毅力”“坚持不懈”“失败乃成功之母”“有志者事竟成”“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一个个词语、一句句名言像泉水一样不断从学生口中涌出。因为这篇课文涉及到战争, 所以我还设计了引导学生联想战争的场面来感悟文本。学生争着表达, 没想到竟对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撕心裂肺”“血流成河”“残酷”“失去亲人”“战鼓雷鸣”“冲锋陷阵”“人仰马翻”“英勇作战”……来了个总汇。

三、互动

苏教版三上数学期中检测卷一 篇3

一、填一填。

(每空1分,共35分)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门高约2()。

跳绳长约20()。

汽车每时行驶76()。

2.填一填。

3000米=()千米

80毫米=()厘米

200厘米=()米

5米=()分米

7分米=()毫米

9千米=()米

3.看一看,写一写,读一读。

写作:()

写作:()

写作:()

读作:()

读作:()

读作:()

4.在里填上“>”“<”或“=”。

20131999

483438

30÷535

56÷78

8691001

39203902

72÷88

25÷530

5.找规律,填一填。

(1)988,989,(),991,(),()。

(2)7790,7890,(),(),8190。

6.学校买了50个篮球,平均分给6个班,每个班分到()个,还剩()个。

7.学校运动会上,50米赛跑有32人报名。如果每组最多分5人,至少需要分()组。

8.看一看,填一填。

书店在广场的()面,小乐家在学校的()面,果果家在学校的()方向,学校的东北方向是()。

二、辨一辨。

(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每题1分,共5分)

1.与南相对的方向是北,与西南相对的方向是西北。

()

2.在数位顺序表上,从右起,第一位是个位,第四位是万位。

()

3.5176里有5个千、1个百、7个十和6个一。

()

4.6425>6□35,□里最大可以填4。

()

5.☆÷8=6……□,□里的数最大是7。

()

三、选一选。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0分)

1.右图中铅笔长()。

5厘米

6厘米

6毫米

2.下面各数中,最接近3000的数是()。

2001

2900

3010

3.右图①号杯里大约有100粒豆子,②号杯里大约有()粒豆子。

200

300

400

4.□×8<60,□里最大能填()。

5.五(1)班同学去医务室检查视力,每次进去6人。贝贝排在第25个,第()次才能进去。

四、计算挑战。

(共12分)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每题0.5分,共6分)

12÷6=

54÷9=

24÷6=

64÷8=

35÷7=

72÷8=

32÷4=

9×2=

40÷8=

15÷5=

16÷4=

42÷7=

2.用竖式计算。(每题2分,共6分)

36÷6=

54÷8=

25÷7=

五、我会按要求解决。

(共12分)

1.每个数中的“3”各表示多少?用线连一连。(4分)

5023     314     9836     3078

2.淘气家离学校920米,笑笑家离学校和淘气家差不多,小洁家离学校比淘气家远多了。

(1)笑笑家离学校有多远?

画“△”。(2分)

856米

913米

1200米

(2)小洁家离学校有多远?

画“○”。(2分)

798米

930米

1600米

3.收玉米。

小鹿

小猴

小熊

狐狸

数量/根

867

1031

1960

1400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四个小动物收的玉米数量。(4分)

()<()<()<()

六、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共26分)

1.折一颗五角星需要8厘米长的彩带。一捆彩带长7分米2厘米,能折几颗五角星?(4分)

2.33张卡片,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张?还剩几张?(4分)

3.(1)笑笑有28元,可以买到几个文具盒?(4分)

(2)乐乐有4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玩具白兵?(5分)

4.妈妈买来18枝花,如果每个花瓶插5枝花,可以插满几个花瓶?还剩几枝?(4分)

5.旅行社45人乘车去机场,至少需要几辆车?(5分)

限乘8人

答案

一、1.米 分米 千米 2.3 8 2 50 700 9000

3.412 四百一十二 3051 三千零五十一

1463 一千四百六十三

4.> > < = < > > <

5.(1)990 992 993(2)7990 8090

6.8 2 7.7 8.西 北 西北 邮局

二、1.× 2.× 3.√ 4.× 5.√

三、1.② 2.③ 3.① 4.② 5.②

四、1.2 6 4 8 5 9 8 18 5 3 4 6

2.五、1.2.(1)

856米

913米

1200米

(2)

798米

930米

1600米

3.867根 1031根 1400根 1960根

六、1.7分米2厘米=72厘米 72÷8=9(颗)

答:能折9颗五角星。

2.33÷6=5(张)……3(张)

答:每人分到5张,还剩3张。

3.(1)28÷7=4(个)

答:可以买到4个文具盒。

(2)40÷9=4(个)……4(元)

答:最多可以买4个玩具白兵。

4.18÷5=3(个)……3(枝)

答:可以插满3个花瓶,还剩3枝。

5.45÷8=5(辆)……5(人)5+1=6(辆)

答:至少需要6辆车。

苏教版新版三上数学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至第6页1-8题,思考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除法计算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逐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并能有条理地表达思考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举行一次“人人争上星级榜”的活动。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的同学,都能获得老师奖励的“智慧星”和“守纪星”。大家有信心吗?

二、练习提高

1. 用除法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

谈话:新学期来了,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你看,他们正在教室里认真学习呢。

课件出示:练习一第4题的情境图。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什么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出示题目:我们班有48位小朋友,分成4组,平均每组多少人?全班一共需要多少张课桌?[48÷4=12(人),48÷2=24(张)] 提问: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交流到第二问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求全班一共需要多少张课桌的。)这两道题分别怎样计算? 2. 用除法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谈话:我们班的同学心灵手巧,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小组。有的同学正在做飞机模型呢!

课件出示:三组小朋友做飞机模型的场景。(8个同学分成两组做飞机模型,第一组做了34个,第二组做了30个。)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再问: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一个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一共做了多少个飞机模型?平均每组做多少个飞机模型?平均每人做多少个飞机模型?)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提问:要知道平均每组做多少个或平均每人做多少个飞机模型,必须先求什么?(必须先求出一共做了多少个飞机模型。)比较:上面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 用除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谈话:秋天的郊外风景如画,异常美丽。同学们想不想去游玩呀?(想!)那么,我们一起到车站去乘车吧!课件出示:练习一第5题。

提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整理成下面的表格:

老师

学生

汽车辆数

每辆车要坐的人数 学生独立完成,并把解题方法写在答题卡上。反馈:解答上面的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2)课件出示:练习一第6题。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谈话:请同学们独立解答,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3)课件出示: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组织交流(着重让学生说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4)课件出示:练习一第8题(在原图的基础上标出“每个小篮球35元”)。提问: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每个小足球多少元?每个小足球比每个小篮球便宜多少元?或每个小篮球比每个小足球贵多少元?)谈话: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根据一幅图提出了两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在提出的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解答。学生解答后,组织反馈。(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要求“每个小足球比每个小篮球便宜多少元,要先求出每个小足球的价钱;要求每个小足球的价钱,要先求出3个小足球一共有多少元。)

三、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三上习作五教案 篇5

习作5 教学目标:

1.课下通过观察和查阅、收集各种资料了解动物特点,经过正确处理为写作服务。2.明确习作要求,综合运用各种能力有创意的为动物设计名片,并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动物,吸引读者。

3.恰当的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生动。

4.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先打草稿,再朗读修改后誊抄在习作簿上。教学重难点:

1.明确习作要求,综合运用各种能力有创意的为动物设计名片,并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动物,吸引读者。

2.恰当的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生动。教学评价设计:

1.采取鼓励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产生对习作的兴趣,激发习作的欲望。2.重视评价学生参与习作活动的全过程的态度、方法。在收集各种资料、择取习作素材、起草、修改、誊写、参与展示活动的每个环节,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3.展示学生习作,注重推进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写作的兴趣。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下通过观察和查阅、收集各种资料了解动物特点。教师准备:

1.素材库词句锦囊袋。2.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

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 激活愿望(一)发起活动,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已经对作文不陌生了,有的同学已经能写出优秀的小文章了,这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今天,我们要利用我们的本领为枣庄市动物园分忧解难。最近,动物园引进

了一动物,(用幻灯展示动物:)为了让游客更好的了解这些动物,准备为这些动物设计名片,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帮忙设计,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写作欲望)

2.那么,你最想为哪种动物设计名片呢?你收集了那些动物的资料呢?能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说说理由呢?(学生说理由,要指导把话说完整,不禁锢学生的思维。)3.这节课,我们就来为动物设计名片(板书:动物名片设计),替你喜欢的动物设计一张名片,好不好?(二)借助例文,感知写法

1.其实,给动物设计名片一点儿也不难,还非常有意思。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叫薛爱华的同学设计的两张名片。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一读,相信读了之后,一定会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2.自由读例文,谈谈感受。

引导讨论:薛爱华是怎样给她喜欢的海洋动物设计名片的?我们来学习鲸的名片。她向我们介绍了鲸的哪些方面? 我的名字叫鲸。(名字)我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大)我可不是鱼哟。(不是鱼)

那么,她怎么把“大“写具体的呢?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大“的句子,体会体会她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如果我把嘴巴张开,可以当餐厅。里面放上一张桌子,周围做上五六个人绝对没有问题。(举例子)

当我还是婴儿的时候就有3吨重,7米长。我每天体重增加90千克,每小时增加4千克。我每天能吃3吨食物。(列数字)

3.这位同学还向我们介绍了海龟呢。指名读例文《海龟》。她向我们介绍了海龟的哪些方面?又采用了那些写作手法?

【老师领学第一篇例文,这篇例文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汇报时注重指导以下方面。我的名字叫海龟。(名字)个儿挺大;(体型)

我的潜水本领非常;我还有一种“特异功能”;(本领)海滩产卵(生活习性)

同样是写“大”,她介绍海龟时又是怎么介绍的呢?怎么介绍海龟出色的潜水本领的?】 4.这样我们对鲸鱼和海龟有了详细的了解!你们还发现了吗?薛爱华同学给鲸和海龟设计的名片,都是把它们当作人来写的,像是在进行介绍自己一样。这样的介绍给你什么感觉?(读起来感觉非常有趣,有亲切感。)

当然,除了用“我”来写,我们还可以用“他”来叙述。

5.除了文字的介绍,薛爱华同学还给名片配上了动物的图案,做到图文并茂,非常可爱、生动。

这个图片除了找现成的剪贴,我们还可以怎么办呢?(自己动手画或用卡纸做剪贴画。)6.名片要有整齐的形状,薛爱华同学为这两个海洋动物设计的名片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当然,你也可以把你即将设计的名片做成圆形或其他形状。

7.小结:现在,我们要来为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设计名片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比薛爱华同学设计的名片更好。相信你设计的这张名片一定能与众不同,别人读后,对这种动物会有所了解,也能喜欢上它。大家在设计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让更多的小朋友明白。环节

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三)确定选材,辅助构思

1.讨论写作内容。

⑴好了,现在你对自己给动物设计名片有没有信心?你想给哪个动物设计名片呢? ⑵你想为它设计名片,首先你要对它有很深的了解。课前收集它的资料可要下大功夫,怎么样,你收集到充分的资料了吗?这些资料你都打算全部用上吗?当然不能,要从中选择最感兴趣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动物资料,可以与你们共享。

【出示:词句锦囊带

1、描写动物性格的词语:

凶狠 凶暴 凶悍 恶狠狠 凶相毕露 龇牙咧嘴 张牙舞爪 青面獠牙 温柔 温良 暴躁 粗暴 驯顺 驯服 桀骜不驯 胆怯 怯弱 怯生生

描写动物性格的句子:

★ 骆驼很能够忍耐饥渴。它的性格温顺,但有的时候也有点固执。他能负重致远,号称“沙漠之舟”。

★ 猴,有猕猴、金丝猴等。猕猴也叫作恒河猴。猴子喜欢群居在山林中,喧哗好闹。★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3月29日报道,袋獾是全世界体型最大的肉食性有袋哺乳动物,同时也是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特有的生物种类。袋獾以它那独特的嚎叫声和暴

躁的脾气著称于世,塔斯马尼亚最早的居民因为被夜晚远处传来的袋獾可怕的尖叫声吓坏了,因此称它们为“塔斯马尼亚的恶魔”。

★ 企鹅的性情憨厚、大方,十分逗人。尽管企鹅的外表道貌岸然,显得有点高傲,甚至盛气凌人,但是,当人们靠近它们时,它们并不望人而逃,有时好像若无其事,有时好像羞羞答答,不知所措,有时又东张西望,交头接耳,唧唧喳喳。那种憨厚并带有几分傻劲的神态,真是惹人发笑,也许,它们很少见到人,是一种好奇的心理使然吧。

2、描写动物动作的词语:

打 击 拍打 拉扯 拖 高举 挤压 抓 跑 散步 溜达 漫步 信步 闲游 徘徊 蹑手蹑脚 飞檐走壁 大摇大摆 高视阔步 狂奔 跳跃 跳腾 雀跃 纵步 连蹦带跳 撒欢儿

描写动物动作的句子:

★企鹅不会飞,善游泳。在陆上行走时,行动笨拙,脚掌着地,身体直立,依靠尾巴和翅膀维持平衡。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卧倒,舒展两翅,在冰雪上匍匐前进;有时还可在冰雪的悬崖、斜坡上,以尾和翅掌握方向,迅速滑行。

★ 有只雄鴞鹦,在洞里打了一天的盹,现在出来觅食。它有敏锐的听力,可听见危险的到来,它顺着规律的足迹,抵达到山坡的最高处。有只雌鴞鹦已经攀爬到灌木丛的顶端,正在寻觅食物,其身上的绿斑羽毛,为它遮盖了身影,避开了猎隼的攻击。不过尽管如此,它还是不敢闯到最高的枝干处,得等到夜晚来临才行。午夜到来,雄鴞鹦脚步沉重的往山顶笔直走去,它抵达其中一块洼地,在那里发出山谷间回荡的巨声(一种极其低频的声音,低音效果一般的音箱只能回放出很小的声音。假如有人具有雌鴞鹦的听觉能力,那他会在这时候听见巨大的震撼声!)召唤雌鴞鹦。

3、描写动物心理活动的词语:

高兴 开心 愉快 欢快 快乐 欢喜 手舞足蹈 难过 悲哀 发愁 烦闷 烦乱 烦躁 愤怒 恼火 直眉瞪眼 暴跳如雷 怒气冲天 得意 怡然自得 自得自乐 轻松自在 紧张

4、描写动物外形的语句:

★大山雀为山雀科中体型最大的鸟类,背羽绿灰色,头黑且两侧白色,形成明显的白斑状,故名白脸山雀。腹面白色,正中则纵贯以黑色宽纹,加以前胸黑缘,故形成丁形的黑襟。

★它的羽毛像纤维一般,看起来像覆盖了粗厚的皮毛。夜间行动,似乎披着皮毛,靠嗅觉觅食,住在洞穴里——这是一只像獾一样的鸟!

★从古巴引入的牛蛙可算是蛙中的“巨人”,体长可达20厘米。它那哞哞的鸣声很像牛叫,所以叫牛蛙。其实我国也有身体很大的蛙,例如生活在江南稻田中的虎纹蛙,身长超过

12厘米,鸣声犹如狗叫。

★角蜥身长只有11cm,好可爱吧!更有趣的是它受惊或愤怒时眼里会流出血泪!】(3)怎么样才能让动物园从那么多参选作品中选中你的设计呢?(指名说)那就要多动小脑筋了,发挥你的创造性,尽可能与众不同,比如,名片的形状,插图可以画也可以用照片,更重要的是,内容要抓住特点,介绍得有意思,语言不能太罗嗦。

2.学生自行设计。

第二课时

环节

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四)修改设计,展示设计

1.自己修改。请同学们把自己设计的名片认真地读几遍,把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改一改。2.相互修改。自己修改满意了,把作文读给同桌的同学听听,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3.展示设计。将作品贴到黑板上或者教室的一个区域,组织学生参看并评价。(1)学生自评。让学生欣赏自己的设计进行自我评价,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2)师生评价。教师与学生一道参与评价,要引导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的设计,分享快乐。

⑶ 评出最佳作品,颁发最佳设计奖。张贴创意设计。

板书设计:

动物名片设计

使用建议:

成功之处:

1.以例文为凭借,以组织习作展示活动为依托,关注学生积极参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多元评价学生的表现,树立习作的信心,培养习作的兴趣。

2.注重收集资料的教学渗透,从例文入手,引导学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梳理利用,积累习作素材。

3.鼓励学生个性化展示,减少对学生的束缚,把对习作成文质量的评价放在培养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以及写作的基本功上。

不足之处:

1.作文的层次不清,还不能正确划分自然段。

苏教版语文三上《航天飞机》教案 篇6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3、了解航天飞机的一般知识和基本特点,激发儿童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重点难点:

充分朗读课文,了解航天飞机的基本特点和神奇本领。

教学准备:

录像,小黑板,图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一、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注意读准“航”。

2、我的十分钟

师:航天飞机是什么样的?你见过吗?你了解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视频录像。

看了录像,你有哪些与航天飞机有关的问题?

生交流: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又称为太空梭或太空穿梭机)是可重复使用的、往返于太空和地面之间的航天器,结合了飞机与航天器的性质。

它既能代表运载火箭把人造卫星等航天器送入太空,也能像载人飞船那样在轨道上运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在大气层中滑翔着陆。

航天飞机为人类自由进出太空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它大大降低航天活动的费用,是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航天飞机是世界上唯一的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而载人飞船又称宇宙飞船,是一种运送航天员到达太空并安全返回的一次性使用的航天器。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思考:你知道了关于航天飞机的哪些知识?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出示要求

先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再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碰到不理解或感兴趣的地方,标号记号并多读几遍。

2、检查

(1)出示生字,纠正读音。各种方式读。

一架 翻筋头 翅膀 智慧老人 手臂抖擞 捞回舱中 帕米尔高原 无影无踪

(2)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呼啸 庞然大物 智慧老人 抖擞 无影无踪 帕米尔高原

(3)识记字形

指名读生字,能不能给这些生字找几个成语朋友?

描一描书上生字表中的生字。

描的时候,你觉得哪个生字比较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

指导书写

“慧”上下结构,间架要匀称,中间部分起笔在横中线上。

“臂”上面的“辟”要写得扁一些,不要太大。

“米、尔、卫、巨”都是独体字,要写在田字格正中。

描习字帖。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音。

小组比赛读课文,读完以后指名说说什么是航天飞机。

四、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课文,了解航天飞机的一般知识和基本特点。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1节,思考

1、一架普通飞机在没有见到航天飞机前是什么样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当普通飞机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得意地飞行时,它心里会想些什么?

2、小结,指导朗读

(二)学习课文2、3节

1、默读第2节,想航天飞机是什么样的?它跟普通飞机有什么不同?用笔画出有关的词句。

2、交流

航天飞机是什么样的?读了这一段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外形特别大:“庞然大物”(补充介绍相关数据)

气势特别大:“一声呼啸”、“腾空而起”

速度特别快:“转眼间”、“无影无踪”

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评议

4、小结

5、再来看看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分角色朗读。

从这些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6、自由朗读智慧老人说的话,画出航天飞机比普通飞机飞得更高,更快,作用更大的词语,填写表格。

普通飞机 两万米 四个多小时

航天飞机 几十万米 七分钟

7、我的十分钟

出示

例: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他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他就伸出巨大的手臂把卫星捞回机舱,带到地面上来维修。

读读例句,想想画线的句子起什么作用。

再读读下面两个句子,在开头写上起同样作用的一句话。

普通飞机能飞两万米,而航天飞机能飞几十万米高。

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普通飞机要飞行四个多小时,航天飞机只需要7分钟。

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扮演航天飞机写一段自我介绍吗?

讨论,小结练习

8、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4节

1、默读第4节,想象:如果你就是这架普通飞机,这时你会想些什么?

2、读读智慧老人的话。

讨论 :(1)“替代不了”是什么意思?

(2)这里指谁不能代替谁?

(3)从智慧老人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他们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作用,既不应妄自尊大,也不应妄自菲薄。)

3、引导想象,普通飞机向着高高的蓝天飞去,去干什么呢?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总结课文。

四、课外拓展

板书设计:

航天飞机

飞得更高

速度更快

苏教版新版三上数学教学反思 篇7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认识本课“萧 扎”等6个字,会写“访 遇”等8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学习萧伯纳的谦虚自律,体会其宽广胸怀。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萧伯纳的谦虚自律,体会其宽广胸怀。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2.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掌握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后词语。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萧伯纳人物画像。2.讲述。

萧伯纳:英国作家,主要成就在戏剧.一生共写剧本51部,小说5部,还有其他著作多部.主要剧作有《华伦夫人的职业》《康蒂妲》《魔鬼的门徒》《人与超人》《巴巴拉少校》《苹果车》《真相毕露》等.1933年到中国访问,在上海时曾与宋庆龄,鲁迅,蔡元培等会面.二 揭示课文题目

1.板书课文题目:大作家的小老师 2.引得学生质疑。

(1)大作家萧伯纳的小老师是谁?(2)小孩子为什么会是大作家的老师? 三 初读课文,学认生字、词语

1.自读课文,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出示卡片)访(fǎnɡ)遇(yù)预(yù)料(liào)震(zhèn)事(shì)取(qǔ)待(dài)萧(xiāo)扎(zhā)吻(wěn)娜(nà)触(chù)虚(xū)

(1)注意读准翘舌音“震 事 扎 触”,前鼻音“吻”,后鼻音“访”。(2)识记生字 熟字加偏旁(熟字):访:方+讠预:予+页 料:米+斗 震:辰+⻗ 取:耳+又 待:寺+彳 吻:勿+口 娜:那+女 触:角+虫

组词扩展:“遇到 事情 扎着 虚心” 3.读词语。(出示卡片)暗想 意识 惊喜万分 出乎预料 口吻 自夸 为之一震 深有感触 四

指导书写

出示:访 遇 预

震 事 取 待

“访 预 待”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料、取”左右相当。“事、震”注意把笔画写得紧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学习萧伯纳的谦虚自律,体会其宽广胸怀。2.通过人物对话的反复朗读,体会文章内涵,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由题设疑,引发思考

自读课文,思考:

1.这篇课文中的大作家指的是谁?是哪一国的人?

2.小老师是谁?是哪国人?

3、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小姑娘”怎么会成了大作家的老师的?

二、读文解疑,弄清事情

学习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思考、答问:

萧伯纳在莫斯科与一个小姑娘相遇后,为什么会和这个小姑娘“玩了好久”?

(萧伯纳非常喜欢这个孩子,萧伯纳童心未泯。)

这个孩子为什么让萧伯纳这么喜欢?

(“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真是可爱极了。“)学习第二部分(第二到四自然段)

2.思考、答问:

(1)临别时,萧伯纳对这个小姑娘说了怎样的话?

(“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

(2)萧伯纳称自己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反映了萧伯纳怎样的思想?

要点:得意。

自以为了不起。

有点瞧不起别人的意思。

希望别人崇敬他。

(3)你是从课文哪里的描写中看出来的?

(“他暗想:当小姑娘知道跟自己玩的是一位世界大文豪时,一定会惊喜万分。”)

(4)小姑娘听了萧伯纳的话后,是怎样的反应?她是怎么说的?

(“出乎预料的是,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道:‘请你回去后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

“出乎预料是什么意思?

出于谁的意料之外?萧伯纳意料之中的应是什么?

小姑娘有没有“惊喜万分”?小姑娘答话中用了一个“请”字,这个字你觉得用得好在什么地方?

小姑娘的话表现了她的什么意思?为什么?

(自己是人,萧伯纳也是人,同样是人,“大作家”又有什么了不起呢?)

小姑娘在自己的名字前为什么要郑重其事地加上“苏联小姑娘”?

(一种爱国之情。在她看来,你萧伯纳为自己是世界闻名的英国名作家而自豪,我也为自己是苏联小姑娘而自豪)

(5)萧伯纳听了小姑娘的话后有什么反应?

(萧伯纳听了,不觉为之一震,他马上意识到刚才太自夸了。“)

“震”是什么意思?“为之一震”究竟是为什么而“震”?

“意识”是什么意思?他意识到了什么?(“刚才太自夸了“)

3.小结:

正因为这件事情使萧伯纳产生了震动,意识到在小姑娘面前太自夸了,所以才有后来的反思,才会认识到小姑娘娜塔莎是他的老师。

三、抓住“感触”,明白由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

2.思考、讨论:(1)“感触”是什么意思?“深有感触”呢?

(小姑娘的话使萧伯纳深受刺激,使他的思想感情久久难以平静)

(2)具体说说萧伯纳究竟有哪些“感触”?

要点:

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

对任何人,包括对小孩子,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

小姑娘娜塔莎让自己明白了这些深刻的道理,应该成为自己的老师。

萧伯纳“感触”中最后一点“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除了给上文所写的事情作结外,在全文中还起了什么作用?

(点题。点出课题之由来)

板书设计:

25大作家的小老师

不能自夸

读文

平等相待 永远谦虚

解词

读懂 教学反思:

26菩萨兵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2.理认识本课“菩 议”等8个字,会写“途 段”等8个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和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军民一家亲,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2.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掌握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后词语。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长征吗?(教师简单叙述红军长征背景)谁愿意给大家讲一个有关长征的故事?

2.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在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军爱民的感人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1)“什么是菩萨兵?”

(2)“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

二、初读课文

过渡: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一读课文,看能否从课文当中找到答案。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打个“?”。

2.同学们,预习的效果又如何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文当中的生字词。三 初读课文,学认生字、词语

1.自读课文,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出示卡片)途(tú)段(duàn)胞(bāo)糟(zāo)紧(jǐn)帮(bānɡ)助(zhù)抢(qiǎnɡ)菩(pú)译(yì)糊(hú)涂(tu)怨(yuàn)蹋(tà)饶(ráo)播(bō)(1)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糟”,翘舌音“助 饶”,前鼻音“段 紧 怨”,后鼻音“帮 抢”。(2)识记生字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胞 糟 帮 抢 糊 蹋 饶”。组词扩展:“前途 段落 紧张 菩萨 译文 埋怨 传播” 3.出示词语。

修整 同胞 动员 尽心尽力

整治 赶紧

抢种

热火朝天 藏族 菩萨 糟蹋 糊涂

(1)指名读,相机正音。提醒:“藏族”两个均为平舌音;“菩萨”、“糟蹋”、“糊涂”第二个字均要念轻声;多音字“挨”在本文“挨饿”中读“ái”还有一个读音是“āi”,组词为“紧挨”。

(2)开火车读,齐读。(3)用“尽心尽力”造句。

3.理解词意。

(1)本课的词语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

(2)讨论交流,相机介绍解决方法:查字典、向别人请教、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

尽心尽力:指费尽心力。一般比喻一个人做事非常的卖力,或为一人非常的卖命,以用尽了自己所有的能力。

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像炽热的火焰燃烧一样。整治:整顿、治理。

糟蹋:亦作“ 蹧踏 ”。浪费;损坏。

三、理清脉络

过渡:同学们,扫除了以上阅读障碍,老师相信你们能把课文读得更好。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指导朗读长句。(师生评议)2.指导分段。

全文一共有几个大段?各段说了些什么?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藏族同胞由于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对红军的到来非常害怕,躲进了深山。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讲朱德总司令急藏族同胞所急,请翻译去动员藏族同胞回来,在未果的情况下,总司令怕耽误了春耕的大好时机,决定帮助藏族同胞抢种。

第三段(第6、7自然段):讲总司令在第二天召开了春耕动员会,会后与战士们一起参加了春耕。

第四段(第8、9自然段):讲春耕行动深深地感动了藏族同胞,他们赞颂朱总司令率领的红军是“菩萨兵”。

四、学习课文第1、9自然段

(一)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

过渡:通过朗读,我们知道“菩萨兵”这个题目出自文中的一句话,请同学们快速地找出来。

1.学生自由读,划出文中的句子。

2.交流出示: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1)“菩萨一样的司令”是谁?“菩萨一样的兵”是谁?

(2)是谁这样称呼他们的?

(3)指导朗读:藏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注意读出感激的语气)

(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藏民们原来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交流:

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这里的“军队”能换成“红军”吗?

(1)抓住“一……早就……”等词语体会藏民的害怕。

为什么害怕?想象反对军队是如何对待藏民的。

(2)朗读体会。

3.教师小结:藏民们原来是如此害怕军队,可是后来又称红军是菩萨兵,藏民们的态度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 指导书写

出示会写字:途 段 包 糟 紧 帮 助 抢 重点指导。

“糟 助 抢 段”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其中“助 段”为左右等宽,而“糟 抢”左窄右宽。注意“糟”的笔画较多,注意穿插避让。“抢”右边的“仓”最后两笔是横折钩、竖弯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相关重点句子的含义。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赏析,理解藏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菩萨兵》。我们知道,菩萨是传说中善良、慈悲、救苦救难而又无所不能的神。那么,请同学们猜猜看,“菩萨兵”是什么意思?

2.学生交流。

3.师:“菩萨兵”是一个了不起的美称。让我们带着称赞、崇敬之情一起来读课题。4.师:那么,什么样的兵能称之为“菩萨兵”呢?着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授

交流收集的有关当时的一些历史资料 出示:

①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②几天以后,藏族同胞得知这一消息,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

师:两句话都是讲谁的?是啊,都是讲藏胞的,但一句是说他们“躲进”深山,一句是说他们“返回”家园。(点击鼠标,“躲进”、“返回”两个词红色显示)同学们,看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提问。

根据预设,将学生的提问提炼为以下两个: 出示两个问题:

①藏胞们躲进了深山,朱德总司令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②为什么开始时藏胞要躲进深山,后来又悄悄地返回家园呢?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跟老师先来研究一下第一个问题呢?

三、学文感悟:

(一)探讨:藏胞们躲进了深山,朱德总司令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1.朱德总司令很急(急坏了)。他急什么呢?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请你们自己读读第2、3、4、5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文后交流,相机出示:

(1)出示:“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围绕以下问题朗读、感悟

A、“怎么受得了呢?”是什么意思?

B、藏胞在山里为什么会受不了?(估计学生能说到山里很冷、很潮湿,身体受不了,山里没有足够的粮食会饿着肚子;山里有野兽出没,可能会受到伤害等)C、从朱德总司令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朱德担心藏胞的身体,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理解“乌云遮住了眼睛”

(2)出示:“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A、了解“节气”。

B、理解朱德总司令“急”是因为担心藏胞耽误春耕,急藏胞所急。2.指导朗读第2到5自然段。分角色读。

(二)探讨:为什么开始时藏胞要躲进深山,后来又悄悄地返回家园呢? 1.为什么开始时藏胞要躲进深山?

A、出示: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B、想象说话: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同学们,我们来回忆一下,从你看过的电视电影作品中,想想藏胞可能吃过反动军队的哪些苦头?

2.后来为什么又悄悄地返回家园呢?

A、引出: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理解“尽心尽力”和“热火朝天”。

B、师:在这么多耕种者中,你仿佛看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红军战士,此时此刻,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C、学生想象说话。引出“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含义。

D、朗读体会红军战士的心声。

E、师述:同学们,这不仅是红军战士的心声,同时也是朱总司令的真情号召呀,听!F、朗读朱德同志在春耕动员会上的讲话。

G、引导学生理解浅层次的“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H、想象说话:如果你是一位藏民,当你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想些什么,怎么做呢? I、师述:是啊,所以藏族同胞们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家园时,还看到了什么呢?引出“院子干干净净、土地平平展展。”他们看到这一切,会怎么感激朱德和红军战士呢?(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并进行角色扮演)? J、师述:是啊,千言万语,在此时都汇聚成了一句话,出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K、师动情述说,引导学生读好句子“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三)探讨:为什么称朱德和红军为“菩萨兵”? 引导学生分两层体会:

1.从朱德和红军战士帮藏胞春耕及打扫院子、整治土地体会。

2.出示“长征途中,红军来到藏民居住地区,准备休整一段时间。”通过此句体会。A、出示长征的背景资料: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1934—1935年由江西转移到陕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跨经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追击的国民党中央军,开进和顺利通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B、抓住“休整”一词,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朱德和红军战士本该做些什么?现在却在做些什么?

C、朱德和他带领的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做到这一切呢?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歌,课件播放,歌词如下: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D、歌中,把共产党人比作什么?把人民比作什么?由此理解深层次的“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E、师总结:这“种子”,指红军的形象、红军的精神。那么,红军的形象和精神到底有没有在藏民心中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呢?

F、出示藏民伏地膜拜的照片,师讲解藏民对菩萨、对佛的崇拜。故事中藏民们把红军比作他们所崇拜的菩萨,这是对红军们最高的评价。

G、师述:藏民们说这句话时肯定是非常激动的,这是他们的由衷之言,让我们好好地在读句子:“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体会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H、师总结,出示对联 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和爱护,藏胞们对红军和朱总司令的无比感激和热情称赞。

四、拓展写话:同学们,一晃到了秋天,收割时,藏族同胞想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请你们代藏胞们给朱德和那些红军战士写封信。

学生练写,交流。

板书: 菩萨兵

时间:一天

第二天

几天后

地点:藏民居住区 人物:藏民

朱德

红军战士

起因:红军来了,藏民跑了

经过:找不回藏民,帮他们抢种田地。

结果:藏民返回家园 教学反思:孙中山破陋习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3.学习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2.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掌握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后词语。教具准备:

1.孙中山人物画像挂图。2.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孙中山人物画像挂图。2.讲述。

同学们,这就是孙中山先生(指着挂图)。1911年(农历辛亥年)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了成功。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从小就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他这方面的故事。

二 揭示课文题目

1.板书课文题目:孙中山破陋习2.解释课文题目。

(1)理解“破”“陋习”的意思。

破:破除。陋习:指不好的、不文明的、不合理的习俗。(2)理解课文题目。

孙中山勇敢地废除了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这一封建陋习。三 初读课文,学认生字、词语

1.自读课文,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出示卡片)破(pò)挑(tiāo)份(fèn)宗(zōnɡ)纪(jì)导(dǎo)废(fèi)除(chú)孙(sūn)陋(lòu)疼(ténɡ)既(jì)统(tǒnɡ)残(cán)(1)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宗 孙 残”,翘舌音“除”,前鼻音“份”,后鼻音“疼 统”。(2)识记生字

熟字加部件(偏旁):破:皮+石 份:分+亻 纪:己+纟 废:发+广 除:余+阝 孙:小+阝 疼:冬+疒 统:充+纟

形近字比较:桃一挑

宋一宗

异一导

即一既

线一残 3.读词语。(出示卡片)唱歌

空闲

祖宗

妇女 痛苦

总统

眼泪

废除 四 指导书写

出示会写字:破 挑 份 宗 纪 导 废 除 重点指导。

“破 挑 份 纪 除”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破”注意右边“皮”的书写顺序:横勾、撇、竖、横撇、捺。“导”注意与“异”的区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2.学习怎样把句子写具体。教具准备:

孙中山人物画像挂图。教学过程: 一 读课文

1.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第二段:第二至第七自然段;第三段:第八自然段。2.思考后回答问题。

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事? 课文的第二至第七自然段写了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事。二 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姐姐很能干,是一个很活泼的女孩子。板书:能干 活泼

(2)小结:孙中山有一个能干、活泼的姐姐。2.学习课文第二至第七自然段。(1)分角色读。

(2)口述:这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事。(3)提问: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受封建习俗的影响,妈妈要给孙中山的姐姐缠足,姐姐很痛苦。(4)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痛苦 流泪(5)提问后讨论: 为什么姐姐这么痛苦,并且流泪不止还要缠? 这是上千年的陋习,是封建制度造成的。(6)体会句子的意思。①出示一组句子。(电脑显示)②比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第二句中“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说明缠的道多,姐姐的痛苦也就更深。(7)出示投影片,指导看图。(8)齐读第三至第六自然段。①提问后讨论: 孙中山是怎么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呢?有用吗? 板书:又……又……说…… ②体会下面句子的意思。

从妈妈含着眼泪做出的举动,可以看出她深知缠足的不好,可又无可奈何的内心活动。(9)姐姐被缠足后变得怎样了? 齐读第七自然段。板书:再也……再也……

(10)小结:这部分主要写了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3.学习课文第八自然段。(1)齐读第八自然段。(2)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孙中山先生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功劳伟大。人民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铜像。(3)小结:这部分讲的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当上临时大总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三 总结

这篇课文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看到缠足给姐姐带来的痛苦,在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的事,表现了他对封建势力的痛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板书:

教学反思: 孙中山破陋习孙中山——破 陋习缠足

苏教版新版三上数学教学反思 篇8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通过剪纸艺术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传统艺术,发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欣赏、学习剪纸方法、技术,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和创造表现的能力。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剪纸的发展历史,艺术风格,审美心理以及在民俗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剪纸美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的创作,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

3、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创作,发挥个性才能与合作精神。教学重难点: 较熟练的掌握工具,掌握剪纸技巧与方法。教学准备:

1、示范用工具与材料。

2、民间剪纸作品。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教学:

什么是剪纸艺术?剪纸艺术的特点......2、欣赏民间剪纸作品,了解祖国传统艺术。

3、欣赏与交流:

学生课前收集剪纸作品、资料。集体讨论,自由发言。

4、欣赏探究、了解剪纸历史:

(1)、直观展示或创设氛围(选择各历史时期,各地域,各民族有代表性的剪纸作品欣赏介绍)(2)、查资料探究学习(通过自查资料,互动交流,加深对剪纸的认识)

5、剪纸知识:(1)、工具、材料

(2)、剪纸作品的构思与创作(草稿)(3)、剪纸方法介绍:

画、折、剪、帖

6、剪纸方法示范:

对称剪纸、团花剪纸、非对称剪纸......7、学生观摩演示、讨论,掌握制作程序(组内交流)

8、实践体验,掌握剪纸方法。

9、师生共同参与,教师重在指导具体操作。

10、同学互助互学,逐步掌握剪纸方法。独立设计,制作完成剪纸作品。

11、互动展评:

(1)、交流感受,说说对剪纸的感受,剪纸应用的讨论。(2)、对自己的剪纸作品优,缺点的认识(3)、教师点评学生作品,学生互评互议。

12、总结本课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17课 剪纸

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

剪纸的形式与特点(图示)(挂图)剪纸的方法

苏教版新版三上数学教学反思 篇9

栏杆集镇中心小学 林惠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2、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教学重难点:

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教学用具:情境图 教学过程:

先学探究

1、口算:50+20 学生出题,学生口算

2、用竖式计算:43-21 43-25 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减法怎样算?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以上的知识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减法。

一、情境导入:(多媒体课件出示)

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书香校园,图书室里有许多同学们喜欢看的书。想不想去看一看? 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一个书柜)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借出93本,还剩多少本?)借出93本是多了还是少了?要求还剩多少本用什么方法解决?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探讨:215-93=(多媒体课件出示)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吗?生答:215-93= 提问:怎样计算这道横式?(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竖式计算(2)汇报: 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百 十 个 2 1 5-9 3 —————

1 2 2 ①刚才在计算时,大家都碰到了十位上的1减9不够减,你们是怎么办的?

②在百位上的数相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了不忘掉被减数百位上退走的1,可以怎么办?

提问: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怎样计算? 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小结:刚才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在写竖式时一定要注意这几点,最后还不能忘记写横式上的得数哦!

2、探讨215—93的验算方法(多媒体课件出示)(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道题做得对吗?(对)

你们怎么知道是对的?会检查吗?(学生探索几种检查方法,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检查的),列出你的检查方法。(2)汇报

(3)小结: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同学们,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减法的验算”。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验算有所不同。(减法验算的结果不是算式中的得数,而是原式中的被减数或减数)

总结:同学们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因为“算得对不对只有验算才知道”。这样才能保证在做题时正确率高。

3.教学“试一试”。634-580= 764-429=(多媒体课件出示)指名板演并验算,并向全班同学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方法。同桌学生互相说说怎样计算的,着重强调百位上是几减几。4.总结计算方法。

小组内讨论: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通过讨论小结出: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三、反馈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1题(课件出示)2 3 9 7 4 5 9 2 6 — 5 4 —4 3 8 —8 4 6 ———— ———— ————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比较每组中的两道题,看看两道题有什么联系?(上面一题中的被减数是下面一题中的和,上面一题的减数和差分别是下面一题中的两个加数)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3、想想做做第4题

(1)生自己看图,完整口述题意,这种讲解“提高”一词的含义。(2)生独立完成。(3)集体核对。(4)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我们要会用学到的本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上一篇:地测安全质量标准化下一篇:告状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