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 养蚕经验交流会 1教学反思 苏教版

2024-10-18

四年级科学下册 养蚕经验交流会 1教学反思 苏教版(共11篇)

四年级科学下册 养蚕经验交流会 1教学反思 苏教版 篇1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养蚕 4.养蚕经验交流会

构思

这个交流会的构思起源与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南山卓雅小学举行了养蚕经验交流会。我当时眼睛一亮,因为正是卓雅小学的张和平校长介绍我们买蚕种事项,他们的蚕已经结茧啦!而且他们还有始有终地搞了一个交流活动,真棒啊。那么我们可以也搞一次交流吗?我们能否成功呢? 我立刻起身到戴老师那里,和他商量了一下。我们一拍即和。

经过与叶校长的沟通,我们决定4月27日举行。这个构思生成的那一天是4月20日。

设想

我和三年级的几个孩子们交流了一下:假如有一个养蚕经验交流,你们愿意参加吗?他们眼睛发亮,大声欢呼:愿意!老师,让我上去交流。他们还没有明白交流的含义,其实当时,我心里也还没有谱呢。但孩子们有兴趣,我立刻开始构思这次主题活动的过程:

1.老师介绍养蚕活动的策划、订蚕、接蚕、养蚕、栽桑树、收获蚕茧„„整个养蚕的过程。(5分钟)2.学生养蚕活动照片播放。(5分钟)3.蚕蛾录像片播放。(10分钟)

4.学生养蚕经验交流:选出养蚕能手来。(15分钟)

5.养蚕知识竞赛(分班级,必答题、选答题):选出养蚕知识竞赛最佳班级、优秀班级。(15分钟)6.学生养蚕能手奖状发放(10个小能手)、竞赛优秀班级(4个班级)。7.校长总结。

谁来主持呢?我自己吧。

晚上,我迫不及待地将这个活动的设想和几个朋友沟通了一下,他们建议让学生来主持,毕竟是学生自己的活动,“不怕他们出错”、“锻炼他们”。我刚把这个想法透露给在我办公室里的几个四年级学生,他们立刻举手,要当主持人,足足有3、4个。想了很久,我还是决定让三年级的孩子来。我找来了三年级的两个学生,让他们回去试着写一下主持词。他们高兴地答应了。

准备

这几天,我和学生一样的兴奋。几乎每节课下课都有几个孩子跑到六楼来,询问养蚕交流会的事儿,我应接不暇啊。但我很开心。

在交谈中,四(1)班的孩子建议:老师,我们可以排一个短剧,就来演“蚕的一生”!这也是复习啊,又有意思!他们的建议说得我眼睛发亮。好主意!

那么谁来演呢?

“我们几个护蚕小组的演!”

“老师,给我们演吧,我们好辛苦,蚕都结茧了,当是给我们的奖励!” “老师,我们一定行!” „„ 我被感动了。

“好,虽然你们不是口才最好的,但我相信,你们可以做最佳的你!”这是我看了刘可钦校长的书学来的,要做“最佳的我”!

孩子们兴奋地跳起来,纷纷回去写词。课间,他们又跑来,找我修改台词。我修改好,输入电脑,打印出来,他们拿回家背,和家长一起演。

那天是4月25日,距离交流会只有2天时间。我都为他们捏一把汗啊!你瞧,他们的台词好不好:

卵的话

嗨!大家好,你们认识我吗,我是蚕的卵。

我刚生出来的时候是淡黄色的,看上去很像细粒芝麻,用放大镜看起来是扁扁的,有点椭圆,用尺量一量长约1毫米左右。经过1-2天我就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经3-4天后又变为灰绿色或紫色。你知道吗,我的妈妈可产400-500个卵呢,它们都是我的兄弟姐妹!

想让我长大吗?我告诉你个方法:首先你最好找一个有盖的纸盒,在纸盒底铺一些卫生纸或报纸。然后呢,把我放在纸上,我就快要孵化了,别忘记了放些切碎的嫩桑叶给我吃哦!还有啊,你要在盒盖上戳几个洞,我要喘气的,给我盖上盖子吧。

我刚孵化出来的时候非常的小,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赤褐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样子有点像蚂蚁,大约只有3毫米,要用放大镜才看得清楚,人们都叫我蚁蚕。我从卵壳中爬出来后,经过2-3小时就会进食桑叶,但我可挑食啦,必须吃切碎的桑叶,吃桑叶后身体就变成白色了。

幼虫的话

嗨,你们好!我是蚕的幼虫,给我的名字吧,叫胖胖好不好?

我从蚁蚕开始啊,要经过四次蜕皮,就到了五龄,你瞧,我长得白白胖胖,多可爱!这时啊,我体长可达6-7厘米,体重可达蚁蚕重量的1万倍左右。

我到了五龄,就逐渐变啦:我的肚子变得透明,我把头和胸部用力昂起,我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结茧的地方,啊!我找到啦!你知道吗,这时候我叫做熟蚕。

我开始吐丝结茧了。你知道吗,我结茧可分为四个过程:

1、我先将丝吐出,粘结成结茧的支架。

2、我蚕结好茧网后,继续吐出凌乱的丝圈,加厚茧网内层,然后以S型方式吐丝,开始出现茧的轮廓,这叫做结茧衣。

3、茧衣形成后,茧腔逐渐变小,蚕体前后两端向背方弯曲,成“C”字型,蚕继续吐出茧丝,吐丝方式由S形改变成∞形,这就开始了结茧层的过程。

4、当蚕由于大量吐丝,体躯大大缩小时,头胸部摆动速度减慢,而且没有一定的节奏,吐丝开始显得凌乱,形成松散柔软的 2

茧丝层,称为蛹衬。

蚕蛹的话

嗨!大家好,我是蚕蛹。

蚕结茧后经过4天左右,就变成我----蚕蛹。我的体形像一个纺棰,分头、胸、腹三个体段。我的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体节。我最初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身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经过大约12到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色时,我就要变成蛾啦!

蛾的话

人人都说我很漂亮,有的小朋友还叫我蝴蝶!的确,你看我,多像蝴蝶,全身披着白色鳞毛,多漂亮啊。但由于两对翅膀较小,我已经不会飞了。我的头部像小球,长有鼓起的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一对胸足及两对翅;如果我是一个雌蛾,就会在生下宝宝后死去了。可是你知道吗,我一次可以生400-500个宝宝呢。

我的卵→孵蚕→变蛹→化蛾,又将完成新一代的循环,啊,朋友们,我没有死,我又开始了新的生命!

桑树的话

嗨!大家好,你们认识我吗?不夸张的说,我是蚕的母亲呢!我的名字叫做桑树。在中国,我有四千年的栽培历史了。

我是落叶乔木,我可以长到16米高,1米粗。我的叶子是卵形的,上面没有毛。

到了4月我就开花了,5月开始,我的果实就熟啦。我的果实学名叫做聚花果,其实也叫桑椹,鲁迅在一篇文章里写过桑葚,你们都读过吧,没读过?找来看看!你们要多读书,才有学问的!桑葚啊,是紫黑色或者红色的,很多汁,非常甜,你们吃过吗?

我一点都不怕冷,-40℃都不怕;也不怕旱;不怕风、烟尘,我还可以抗有毒的气体。但我很怕水湿。我的寿命长,一般可以活几百岁,有的老寿星活了一千多岁!我也很容易成活的,播种、扦插、分根、嫁接都行,听说,下十围小学的戴老师和高老师竟然把我的一个亲戚扦插活了,他们剪成一段一段,插在土里,现在已经都长叶子和根了!他们真棒!

蚕吃了我的叶子啊,就变白了,肚子里有好多丝,等它们长大了,就可以吐丝了!你们知道吗,蚕丝做成的衣服和被子好好舒服啊!

那么,我为人类做出了贡献,你们要感谢我啊!

插曲

4月25日,已经下班了,我还没回家,准备再看一下交流会有没有什么想不到的。这时,在MSN上我遇到了李显超老师,他是我们的街道科学教研员。兴奋之中,我把这个交流会的设想告诉了他,并邀请他参加。他爽快地答应了。

很巧,4月26日,罗校长听说了我们的活动计划,询问我们有没有邀请区教科培中心的唐老师呢,3

我回答没有。他建议我邀请一下。

唐老师听了我的汇报,非常感兴趣,想到了请其他街道的老师来“观摩”。我没有直接拒绝。后来出现了时间上的冲突,“观摩”没有进行成,但我心里由衷地感激唐老师的大力支持。应该说,他的鼓励给了我前进的力量。

4月27日,从早晨开始,我没课的时候就为这个活动而忙碌开了。

准备奖状、奖品(作文书);搬凳子到会场,教室的凳子肯定不够用;打扫一下卫生;试一下电脑,能否流畅地播放我的录像片;将准备播放的照片复制到电脑里来,这样播放速度就会加快;把桌椅摆好来,把短剧的小表演舞台给让出来。我和戴老师跑上跑下,一会写奖状,一会搬凳子,一会扫地,别人都好奇地问我们在干什么呢,忙得红头涨脸的„„

通过这个准备活动我也明白了,搞任何的活动都不是很简单的事,要付出很多的辛苦。

交流

4月27日下午第一节我有课。上完课我就来到多媒体教室,打开了电脑。这时我才发现:天啊,我的欢迎标语还没写。赶快,我抓紧时间写在了幻灯片上。试话筒,只有两个话筒,将就吧,不能太挑剔了。架好摄录机器,拿好照相机,把黑板摆好,又把窗帘都拉好,空调打开,就这样,第二节下课了,时间从来没这样快过。

铃声还没停止,我亲爱的孩子们已经出现在门口啦。他们非常兴奋,非常紧张,眼睛亮晶晶的,发着光。“老师,我们等会就上台吗?”“老师,帮我戴头饰---我好怕啊。”“老师,我的头发乱不乱?”“老师„„”我又一次应接不暇。

又是很快,三年级三个班的孩子排着队站在了门口。我安排了三(3),忽然发现座位不够,仔细一看才发现有五年级的十多个孩子静静地坐在一排,还有四年级的十多个孩子也占据了一排座位。怎么办?我果断地让四、五年级的孩子到六楼搬电脑教师的塑胶凳子。东插西摆,等三个班和高年级的孩子完全坐下来,差不多半个小时过去了。教室里全是好奇而有神的小眼睛,交流正式开始了!„„

4月29日晚上,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一边吃饭一边出神。我很奇怪自己为什么想记录下昨天的交流情况却无法下笔。

吃完了饭,我带着儿子就来到了办公室。

我打开录像机,开始导出我们的录像。我开大了音量,看着画面,随着录像机的无声转动,一场精彩的活动重新展现在我面前,我的心里暖乎乎的,眼睛竟然有点湿润。六岁的儿子也在身旁随着“活动”的开展而欢呼雀跃,他竟然在录像里面学生举手的时候也举手,大声喊:“我也要说,让我来„„我也要画,让我画!”

应该说,孩子们的表现非常非常的自然,他们多么热爱科学啊!蚕,一个小小的生命,自从被老师介绍到他们的生活,在一个月里,他们就无时不在牵挂着这小小的生命。很多孩子的蚕死了,他们那么伤心;很多孩子的蚕结茧了,他们好开心、好幸福;有的孩子发现了桑叶怎样保存比较好;有 4 的孩子还和父母学习养蚕的窍门„„五花八门,他们站在讲台上的神情那么认真,在紧张里可以看到自信„„

你看,他们的表演多棒!尤其是那个“幼虫”和那个“成虫”,简直让我们笑破了肚皮,但笑玩了,才发现,原来他们在告诉我们“蚕的一生”有这么四个阶段!

你看,在养蚕知识竞赛的过程中,集体的感情表现得多么强烈,当一个班的同学答对了时,整个班级都沸腾了;当答错了,大家马上低声讨论,然后高高地举起手来,让主持人注意到他„„ 黑板上画了很多蚕,那是孩子们心中的蚕宝宝,等他们长大了,他们一定会一直记得三年级的时候养过的蚕宝宝!

我真激动,觉得心里有很多话要写出来,于是铺开纸,写下了这篇文章。(文章所涉及图片在幻灯片文件“一次有意义的活动”里,在本站点的“教育资源”里贴出,敬请留意)

四年级科学下册 养蚕经验交流会 1教学反思 苏教版 篇2

感性阅读,是当前许多教师迷恋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多数情况下教师会以文本的情感主题为主线来设计教学,将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上,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只局限在一篇课文的视域里。

而理性阅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教学设计的主线;教学的着重点是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习得语言文字;显化学法指导,让学习过程有法可循;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文,而是通过对两篇及以上同主题文章或内容的学习和渗透,将文本的情感价值隐形,成为教学的一条暗线,从而实现教学的情感价值诉求。

笔者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对理性阅读的实践探索。

一、理性阅读的目标诉求———学习文本的表达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的言语作品。教师通过设计“听、说、读、背、写”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进入课文所设定的“言语学习场”,在规范的言语材料中悟得语言的法则、形成自己的语感,并能运用于自己的言语活动———说、写中,从而实现学生的言语生长。特别是像《黄河的主人》这样的名家名篇,更值得教师去研究言语材料,将作家言语表达的密码揭示给学生。

许多教师教学《黄河的主人》,把教学落脚点放在“品读课文语句,体悟艄公的品质”这个层面上,而对“烘托”这一写法,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笔者在教学时不仅注重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关注词语在语句中的表达效果,而且将“烘托”的写法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深入浅出地教学,让学生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言语训练,实现了阅读教学的学科价值回归。

新课标对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描述中,虽没有要求本学段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但是《黄河的主人》所在的单元是四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此时引领学生关注词语的表达作用,领略文本的表达方法,还是十分可行的。

目前,教材仍然以情感主题为单元来安排选文,这就更需要每个年段的教师理性地思考每篇课文该让学生学习文本的什么表达方法。比如,一、二年级重点学词学句式,三、四年级重点学段式,五、六年级重点学篇式。如果教材的单元安排能按照语文本体性知识和方法为系列,循序渐进地训练,梯度螺旋地上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不愁不提高。

二、理性阅读的方法诉求———显化学习的过程

维果茨基说:“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思维在言语中的具体化,同时也就是对具体表现在言语中的意义结构的改变,也即‘思维的语法成了言语的语法’。”《黄河的主人》一文作者运用的“烘托”的写法,是将与艄公有关的景、物、人与艄公形成对比和映衬,从而突出艄公的形象,是作者比较思维的显现,亦即作者“思维的语法成了言语的语法”。

作者的比较思维,给了笔者教学设计的灵感。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将“比较”这一学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直接触摸语言文字。由浅入深,从词语比较、语句比较、篇章比较,最后到课外的练笔,教学环节层层推进,学生学习时间充分,语文能力不断提升。

可以说,比较,是笔者提供给学生打开文本言语密码的一把钥匙,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引领,是学法指导的显性化。

笔者将本课的几个教学环节呈现如下:

【教学环节1】词语比较,在句式表达中巩固理解

师: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先考考你们对词语掌握的程度。谁来读这两个词?

生(读):胆战心惊、提心吊胆。

师: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个词的意思比较相近,都是形容比较害怕。

师:再比较,它们的程度一样吗?

生:“提心吊胆”应该是微微害怕,“胆战心惊”是十分害怕。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这两个词语的细微差别。那你会用吗?谁来填一填?(出示练习)

生:手里拿着成绩单,我(提心吊胆)地往家走。走在不到一米宽的悬崖边上,我顿时有一种(胆战心惊)、心跳加速的感觉。

师:请问拿着成绩单,你为什么不填“胆战心惊”?

生:因为拿着成绩单没有那么害怕。

师:那么站在悬崖边为什么胆战心惊?

生:因为悬崖非常高,关系到生命,让我感觉很害怕。

师:在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像这样的近义词很多,我们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去察觉它们细微的差别,这样才能准确运用。

【教学环节2】语句比较,在合作探究中体悟写法

师:请大家找出课文中描写艄公的段落。

学生找出课文的第6和第8自然段。教师出示这两个段落,并用红笔把不是写艄公的句子先去掉(如下图)。

师:和原来的句子比较一下,看行不行,如果不行,得说出理由。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看法。(学生交流)

生:我觉得“我不禁提心吊胆”不能去掉,因为这和“艄公却很沉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我觉得“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这句话也不能去掉,因为这些乘客以前也坐过,他们知道那个艄公身系乘客的安危,也很熟练,不会有生命危险。衬托出艄公技术高超。

生:乘客既然能表现出谈笑风生的神情,说明他们对这个艄公的技术很放心。

师:平常我们在什么情况下看到哪些人谈笑风生?

生:我看见一些老奶奶聚在一起谈笑风生。

生:亲戚朋友们很久没有在一起,团聚的时候谈笑风生。

师:同学们发现,我们说的这些谈笑风生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

生:在安全、悠闲的情况下发生。

师:可是乘客们在哪里?

生:黄河上。

师:从“谈笑风生”这个词语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艄公?

生:我看到了一个驾驶技术很好的艄公。如果他的驾驶技术不好,乘客们在船上就有可能提心吊胆。

……

师:说到这里,我相信同学们已经领悟到了作者的一种写作方法。大家请看,他本来想写的是艄公,可他偏偏不用太多的句子去写艄公,而是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我”、乘客、黄河、筏子,通过写这些和艄公有关的景、物、人,来为写艄公服务,这种方法叫烘托。(师板书:烘托)

在学生交流自己观点的同时,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既能让学生加深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又能体会作者运用“烘托”这一表达方法的妙处。

在学生了解了“烘托”这一表达方法之后,再让学生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寻找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也在烘托艄公的品质。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表达,深入体会“烘托”这一写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环节3】篇章比较,在略读训练中强化写法

在学生了解了《黄河的主人》所运用的“烘托”的表达方法之后,笔者又推荐学生读苏联作家尼古拉斯的《大森林的主人》。让学生略读短文,并比较一下,《大森林的主人》和《黄河的主人》的写法一样吗?

学生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比较,明白《大森林的主人》用了很多的篇幅详写了大森林的主人猎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是正面描写,而《黄河的主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进行侧面描写,也就是烘托,从而让学生对烘托与正面描写这两种写法进行区别,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理性阅读的价值诉求———隐形文本的情感

感性阅读执着于文本情感的渲染和品读,其实文本的情感不需要着力去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已经接受了情感的熏陶和濡染。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情感经历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本所受到的情感熏陶程度是不同的。教师的讲,作用微乎其微。

理性阅读,不是忽略文本的情感主题,而是将情感变成一条暗线,贯穿于教学始终。比如《黄河的主人》一文的情感目标———对艄公品质的感悟,笔者就将其淡化处理,隐藏在主题设计之中,让学生在表达中自己去体悟。

在课的结束,笔者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

最后,笔者的课堂结语是:希望你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战胜一切困难,成为生活的主人。

从课文《黄河的主人》的精读到课内拓展《大森林的主人》的略读,再到课外《鲁滨逊漂流记》电影的观看以及以“学习的主人”为题进行的习作练笔,都是以本文的情感主题为主线来设计的。虽然笔者整节课没有一个环节讲艄公的品质,但学生在体悟《黄河的主人》“烘托”写法时,在比较阅读《大森林的主人》时,已经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实现了对情感态度的学习和迁移,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感受精神气质,立志成为生活的主人。

理性阅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给学生说、写的表达空间,更多地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的观念和情感在说、写等学习活动中自然倾泻,从而实现学生言语能力的自由生长。

摘要:理性阅读,是相对于感性阅读而言的。理性阅读以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教学设计的主线;教学的着重点是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习得语言文字;显化学法指导,让学习过程有法可循;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文,而是通过对两篇及以上同主题文章或内容的学习和渗透,将文本的情感价值隐形,成为教学的一条暗线,从而实现教学的情感价值诉求。

四年级科学下册 养蚕经验交流会 1教学反思 苏教版 篇3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4.摩擦力的秘密

《摩擦力的秘密》这课是所在单元的第四课,所以这课的学习应该是在学生对力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且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等力的要素初步的了解的基础上来探究的。如果没有前面如果没有前面几课的内容的铺垫和准备,让学生直接接触摩擦力那么对学生来说就缺少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向学生揭示摩擦力的秘密的规律也就成了本课的一个大难点,虽然现在的科学课强调课堂教学中要淡化科学概念,但我认为至少也应该让学生在上完课之后,对什么是摩擦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开始就设计了“捉泥鳅”,“动一动感受手脚上的摩擦力”等几个小游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在生活中关于摩擦力的切实感受和亲身体验。

在本次公开课上我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几天虽然上完课感觉轻松了很多,但是在梦中我依然能梦见自己课堂上的许多瑕疵,所以假期第一天的一大早,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对自己的课做个深刻的反思。

首先,在教案设计上,对于重难点的把握不是太明确,35分钟的一堂课内容设计得有点儿多了,学生接受可能有点儿吃力。

这是任何课程的大忌,重难点突出才能让教学层次清晰,才能事半功倍,但是我由于公开课教学经验缺乏,没能彻底吃透教材,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过度紧张,使得该强调的一带而过,我深感自己驾驭课堂能力的薄弱。

其次,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平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几个小游戏。例如:我设计了一个捉泥鳅的小游戏,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和本节课的知识自然的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感受身边存在的摩擦力,帮助学生们把在脑海里的朦胧的对摩擦力的感觉上升到理性认识,把它提出来,让学生感受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实际上,这一点确实做到了,同学们对这一游戏积极投入,并能自己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并能对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对游戏进行深入的挖掘,同学们还没有吃透这个游戏,就匆匆地进行下一环节,很多同学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使得这个游戏的利用率大大的降低了。

当然,由于没有前几课的铺垫,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对比实验就要学会控制变量,只要这一难点突破了,那么其他困难也就迎刃而解。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就成为本课的重点之一。本来我最初的想法是让学生从问题入手大胆的进行假设和预测,然后自己设计实验,最后小组合作开展实验,但是后来却否定这一想法。因为我发现这一课的实验是几个 1 典型的对比实验,而对比实验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关于变量的控制,如果学生是在学习过“摆”这一课后再学习此课,这一切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教师完全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但是现在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如此多的“变量控制”,所以我在教学中规定了实验的内容,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实验进行的比较顺利,但是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

通过这次的公开课,我深刻地意识到我身上存在大量的问题,例如:课堂基本功不够扎实,语言运用得不够精炼,特别是激发性语言太过缺乏;课堂组织能力不够,应适当调控学生的听课状态;在提出问题之后,应让学生有一些思考时间,而我进行得太快,没给学生消化理解的机会;在进行游戏时,应交代清楚,游戏的规则和要求,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给出学生定义前,先让学生进行总结,让他们自己尝试着去总结摩擦力的规律······

总之,任何事情都很难进行的完美,虽然我课前做了很多准备,并把教学设计背得滚瓜烂熟。但是本课进行时依然存在很多的遗憾。这些遗憾将成为我以后教学时的动力,世界虽没有完美的事情,但我要尽量把它进行到完美。

四年级科学下册 养蚕经验交流会 1教学反思 苏教版 篇4

这次是市课题揭题汇报课,自己感觉应该要像平常课一样上,所以就根据自己上课的进度选了一堂计算课,计算课教学中很难体现 我的课题《培养低段学生提数学问题的能力》,本来试教时只设计一个题目让学生根据信息提数学问题的,由于时间很匆促,加上大家都很谦虚,没有作出太大修改。只是为了更能体现我的课题内容,我把导入作了重新修改,从自己给定问题到学生从各信息中观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并逐步解决。从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整十数口算引入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相比,算理和算法是一致的。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因此,本课的设计,没有孤立地看待三位数乘两位数,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学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上,而是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笔算的技能,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对教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学生参与到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会自己提出数学问题,思考问题并且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而且掌握了新知笔算方法。

自我感觉自己教学时学生掌握比我试教时有所进步,但是教学中某些环节的处理还是有待优化的。

1.时间安排上存在欠缺。原因是让学生尝试笔算时请的第一个孩子笔算过程是错误的,等教学后又请这位学生上台来订正了,而其他学生是看着她修改的,这里如果让其他孩子在下面都互相说说笔算过程。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人人都参与笔算方法的掌握中。还有是练习笔算时本来打算让其他学生自由上来修改并用红笔作上记号,可是我说的学生自由上来修改,都成了上来板演的孩子自己上来修改了,所以修改的地方不是很明显,而且有一个学生明明是对的,改来改去被改错了,并且很费时。如果把这里的时间省下来学生就有机会让学生在提高练习中说说思考过程了,我在学生做题时问了几个孩子是怎么想的,他们的方法很灵活,我相信他们的答案很精彩,我错过了让其它学生倾听他们精彩汇报的机会。

2.当我问到学生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时,有一学生说:4个卫星环饶地球多少分?师:一周吗?好(未作出任何其它评价)因为板书内容有效,我没有将这一学生的提问资料板在黑板上,是否会让这一学生感到失望,或许在没有板书的同时我要给这个学生作出更好的评价,以呵护她,我可以说:你真勇敢第一个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就更能培养这一孩子的学习自信了。

3.当学生估算85乘12时,生:把12估成10,等于850,应该问:你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估小了几个几呢?而且学生计算后还得让学生对比与刚才估算的接近不,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5

1、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直观 情境,教学内容以多样、新颖等形式出现,避免千篇 一律。

2、注重上课前的充分准备,教师和学生课前查找大量资料,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3、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让科学走进生活。

4、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品质,尊重事实,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作业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创新和探究能力。

5、采用多元智能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6、实验小组互助协作,优生带后进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教研专题

小学大班如何有效组织科学课堂

三、研究措施

1、老师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地搜集信息,并整理和使用信息,训练学生接受式探究技能。

2、注意师生关系的和谐,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相对自主的环境下探究和创新。

3、以活动为载体,教师和学生都做好充分准备,保证活动效果,同时,以多元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对科学探究的热忱。

四、业务学习安排

1、研究教材,收集教学资源,增加科研部储备,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2、阅读教育 杂志:《小学科学教学》、《湖南教育》、《湖南小学教师》、《全球教育展望》等。

3、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各种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

五、学科实践活动安排

学科实践活动分散在各个教学内容中。有的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有的是学生合作自主实践,有的还需要家长的带领和参与。

1、种一株植物;

2、扦插一种植物;

3、制作简易测力计;

4、自制平动,滚动玩具。

六、教学评价措施

1、教学评价多元化。学生可以以小组参与或个人参与的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观察,分析、实验等活动经历,同时也可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对个人或小组作出评价;除此以外,还有教师的评价和家长的评价。

2、注意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评价更有效。

四年级科学下册 养蚕经验交流会 1教学反思 苏教版 篇6

第二单元 遗传与变异

生物的遗传现象

科学课改革最灵魂的东西就是将单一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以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回顾这堂课的前前后后,我确实感触良深:

以往说到科学课,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可是,“动手操作”是否就是“探究”的唯一,“科学探究”是否就一定要动手?本节课的实践再次证明:学生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灵魂,没有思考的观察,只能是一个忠实地记录着,不可能获得重大发现和规律性的认识。因此,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没有遵循常规,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假设、验证、交流得出结论这一流程,而是重在规范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辨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紧紧围绕“我”为什么像爸爸、像妈妈?“这是遗传吗?”“想认识遗传应该怎么样做?”“人有遗传,动物有遗传,植物也有遗传,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进行碰撞研讨式思维习练活动。活动因果关系的具备,使学生很快明白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后代的生物都有遗传,遗传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

四年级科学下册 养蚕经验交流会 1教学反思 苏教版 篇7

教学反思:

整节课先比赛,让学生发现一捆一捆的数快,让学生初步感知十个十个数简单,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然后以“小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小组内操作、展示、交流。在合作学习中体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而教师则是通过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对象而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真正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安排组织了多次的“小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整十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里洋溢着愉悦的学习氛围。

1.注意创设情境。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又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2.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想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思维发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内化所学的知识。

对于在练习中的每一道题,我觉得我们在使用的时候要先考虑一下,出这一题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要求?这样更有利于我们运用它

3.注重让学生充分的进行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在建构的过程中互相促进提高,彼此分享成功的喜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能够给予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组内充分的合作、讨论与交流,不仅能培养学生有效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概括和吸收他人见解的能力。在合作与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赏识,不断优化体验成功。

四年级科学下册 养蚕经验交流会 1教学反思 苏教版 篇8

教学反思

本课的目的:一方面,引导学生由对物体的直接观察、辨认,逐步发展到推理、想象和验证,例如辨认物体某个面看到的形状,就是让学生按照形影的形状思考、推想,感受物体的特征,发展形象思维;另一方面,提出一些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感差物体的经验,提高对物体形及平面视图之间进行转换的能力,例如,让学生根据同一形状摆出各种不同的物体;或比较在同一方位观察到的不同物体的形状,体会视图与物体的对应关系。

相比较之下,前一方面的要求比较容易达到,而根据视图摆实物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是对他们空间思维的提升。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视图与实物之间的相互转换。比如想想做做第一题有学生把侧面和上面的视图弄颠倒,这时可以让学生摆一摆实物如果侧面是那样的,应该怎么摆。如果上面的那样的,应该怎么摆。然后再 用比实物较为抽象的语言来描述。第二题把侧面画成了竖着的三个正方形,可以让学生把画错的视图转换成实物会是什么样子的。

要注意教学中的“收”与“放”。例题的教学结束后,就应该放开手让学生在“试一试”中自己得出结论,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不应该再重复例题的做法,否则就起不到发展思维的效果。

四年级科学下册 养蚕经验交流会 1教学反思 苏教版 篇9

教学反思:

课的开始,以上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切入点,通过依次出示、让学生说出一元以下面值人民币的方法勾起学生的记忆,顺利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认识一元以上人民币”。

由于平时生活的积累,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了一元以上面值的人民币,为了进一步的巩固、深化,教学中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里拿出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向同学介绍,再让学生当“小老师”上台介绍,以学生教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有所学有所长。部分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认真听同学讲解的学生,给予了提示和教育。

虽然学生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但是每人的生活经验不一样,在完成练习和实际操作上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与我预计的教学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想想做做”第一题以连线为载体,适当提高了要求,让学生将人民币的面值和实物联系在一起,通过引导学生知道了在完成练习时要有序的进行,可以根据人民币的面值找标有价格的实物,也可以根据实物找价格,经过讲解、帮助,学生很快就完成了练习。

在进行教学准备的时候,并没有将“想想做做”第二题作为一个难点来考虑,而在练习的时候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学生的生活经验仅仅局限于认识,对于实际的操作显得有点不知所措,也使我流畅的教学嘎然而止,同一单位的人民币学生可以通过加法计算的方法或者数的组成知识很快的解决,而不同单位的人民币的相加,是一个抽象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将认识人民币的生活经验系统化、教学化的过程,在完成这项练习时,学生需要一个学习、强化的过程,通过反复举例的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知识逐步内化。

兑换人民币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吸取上一节课小组合作的教训,我没有让学生自主操作,兑换,而是通过让学生“猜一猜”——上台“数一数”——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再提问“如果没有人民币给我们数,怎么办?”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这一过程非但没有减弱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四年级科学下册 养蚕经验交流会 1教学反思 苏教版 篇10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理解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科学知识

知道能量能够转换其它形式的能量,并以不同表现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科学,运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节课里我们讲到各种各样的能量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其实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请同学们自己搓搓手,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搓手,然后描述自己的感觉。

师:在搓手的时候,同学们会感觉到手里慢慢有点热,其实是由我们体内的化学能转换成了热能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量的转换。

二、新课

1.认识能量之间的转换

出示P45页的图片,请学生们观察并描述图中能量转换是如何进行的。

学生观察并描述。

教师规范学生的描述:如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太阳光使西红柿生长,西红柿储存有化学能的方式描述。

尽量让学生描述完整。并且让学生把能量转换的过程写在活动记录上。

2.运用能量转换的知识

师:运用你掌握的关于能量转换的知识,以卡通画的形式将你的能量转换过程画出来,其中应至少两种能量转换。

学生动手去画,师巡视指导。

3.制作能量转换玩具

出示P46页的制作说明,并讲解给学生听。

让学生们按要求制作玩具。

学生动手制作,师巡视指导。

四年级科学下册 养蚕经验交流会 1教学反思 苏教版 篇11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30分)

1、人体的骨头共有()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骨骼有()、()、()等作用。

2、人体的各种运动都是由()带动()、()而实现的。

3、体育运动可以强健我们的()和(),使我们身体更加健康。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多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有利于骨骼和肌肉的生长。

4、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有没有变化,这另外一个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参照物是事先假定()或()的物体。

5、运动的快慢可以用()来测量,这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

6、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的力,这种力叫()。

二、判断:(40分)

1、不同的运动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不同。()

2、骨骼、关节受伤时,赶快热敷受伤部位。();

3、没有参照物,我们就不能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在运动。()

4、多吃脂肪和蛋白质可以强壮骨骼和肌肉。()

5、汽车行驶的快慢与轮子的大小有关。();

6、比较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就是看哪个物体移动的快。();

7、一般情况下,物体间的接触面越光滑,它们之间的摩擦力就越小();

8、物体的弹性是无限的。();

9、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0、根据现有证据和已有的经验,对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变化作出的推测叫做预测。

()

三、选择:(填写正确答案的序号在括号里,每题6分,共30分)

1、根据关节的活动方式,膝关节属于()。

A 旋转关节B 铰链关节C 球状关节

2、摆的快慢与()有关。

A 摆锤的重量B 摆动的角度C 摆线的长短

3、“月亮在云中走”所选的参照物是()。

A 云B 月亮C 星星

4、将10克的食盐溶解在50克的水中,溶液重()克。A 50克;B 60克 ;C 在50—60克之间。

5、在碟子放等量的水,把它放在()水蒸发得快。

上一篇:群防群治管理服务平台下一篇:滥竽充数的读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