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上数学 第七单元 例5 教学设计

2024-10-20

新人教版三上数学 第七单元 例5 教学设计(通用6篇)

新人教版三上数学 第七单元 例5 教学设计 篇1

三年级上册86页例5 教学设计

南贾庄中心小学

董雪

【设计理念】

在实际问题中引申出数学问题是“解决问题”主要形式。这部分侧重于学生对于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并且解决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锻炼数学思维,拓展数学能力。本节课的侧重点在于“实践”。而它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为了使学生能充分地、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我会在课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算周长,再通过小组汇总发现规律,最后全班汇总得出结论。最后在回顾方法后反思“当纸片数量增加后会怎样呢”,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86页例5。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三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掌握了周长的含义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本节课是在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拓展学生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课本上通过“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步骤,一步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深思,主动解决问题。

因此,在教学时按照这三步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并且知道什么是周长,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足够成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发现问题并提出。

结合学生情况,本节课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规律,然后老师引领着学生进行总结。

【教学目标】

1.学会自己动手操作解决四边形中拼图的问题,并且能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2.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合作交流中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3.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实践发现拼周长最短图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认识了什么是周长,并且还学习了哪两个图形的周长?

预设:长方形和正方形。师:那老师考考大家的记忆力!长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

预设1:长方形的周长等于两条宽加上两条长,正方形的周长等于四个边长的和。

预设2: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的和乘二,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乘4。【设计意图:本节课会用到前面所学的周长的知识,进行复习导入可以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为本节课的成功做铺垫。】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会用到这些知识哦。

二、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课件出示例5,找一名学生大声朗读题设内容,然后让学生思考题设的大致意思并找学生说一说。

预设1:用16个小正方形拼图

预设2: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或正方形,看看谁的周长最短。

预设3:用16相同的小正方形去拼长方形或正方形,看看谁的周长最短。师:同学们,哪一种说的最全面? 预设:最后一种。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审题意识,并且学会完整理解和表达题意。】

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叙述,我们需要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但是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图形的特征吗?

预设1:长方形的两个长相等,两个宽相等。正方形四个边都相等。预设2: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个边都相等。师:大家的记忆力真不错!接下来请大家再想想怎么拼才能让周长最短呢? 预设1:拼成正方形 预设2:拼成长方形

预设3:可以试着把拼出来的图形周长求出来作比较看看哪个最短。

师:是的,既然大家都有自己想法,不如自己动手拼一拼,算一算,然后我们再看看到底哪种图形周长最短。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之前先想一想,理清思路。在这个设计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是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明确的概念,这样在动手操作时学生才能快速、准确的完成。】

三、动手操作,交流总结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16个小正方形自己拼一拼、算一算。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拼出图形,然后算出来周长。接下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总每个成员的结果,然后总结哪种情况下周长最短。

在学生们整理好后老师进行汇总,有三种拼法,一一用课件展示。师:同学们,经过小组成员交流,怎么拼周长最短呢? 预设:正方形。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计算,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小组间汇总统计,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沟通想法。并且,通过汇总能够直观的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师:当变成32个小正方形时,用它们拼长方形和正方形,哪种拼法周长最短呢?

预设1:正方形。预设2:长方形。

师:既然有不同意见,我们还是像刚才一样动手拼一拼、算一算,然后小组汇总。但是大家每人手上都只有16个正方形不够32个,怎么办?

预设:我们可以两个人一起拼。

师:你说的这个方法真好!大家就两人一组合作吧!学生们拼完后汇总会发现还是正方形的周长最短。

【设计意图:因为每个人手中只有16个正方形,不能完成这个拼图,必须两个人合作,引导学生建立合作意识。】

师:相信大家都发现了一些规律,谁来说一说? 预设:拼完后都是正方形的周长最短。

师:怎么拼都是?我给你16个小正方形、给他32个小正方形,你们两个的正方形周长谁最短呢?

预设:这样不能比较。必须是给的小正方形个数都一样时才行。师:是的,数量要都一样。我们换一种表示,“数量固定时”。那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两次我们都能拼出正方形,有没有可能怎么拼都拼不出正方形的情况?这时怎样拼周长最短呢?

预设:应该不会吧。

师:例如请用12个正方形拼一拼,同学们可以试一试。

【设计意图:在多种情况下,让学生们亲身发现一般规律,打破惯性思维:认为都会拼出正方形的,锻炼学生能够全面思考问题。】

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们会发现有下列三种情况,但不能拼成正方形,一号

2号

3号

这时结合上面三种情况引导学生分析: 师:同学们,在这次那个图形周长最短? 预设:长为4分米,宽为3分米的长方形。

师:这里没有出现正方形,但是大家再仔细观察为什么长为4分米、宽为3分米的周长最短呢?它同其他的两个比较有哪些特殊的地方呢?

预设:它更加接近正方形。

师:说的对,一下子抓准了重点。那么,现在我们在结合前面的几次拼图想一想,在小正方形数量固定时,怎样拼周长最短呢?

预设:能拼成正方形的拼成正方形,不能拼成正方形的让它更加接近正方形。师:说的比较全面了,我来修改一下,让这句话更完美:在小正方形个数一定时,拼的图形长和宽越接近,这个图形的周长越短。大家想一想,当长和宽越来越接近,就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长和宽相等了。师:这时是什么图形? 预设:正方形。

师:是的,所以大家想一想老师的说法是不是更完美? 预设:是。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试着自己组织语言总结,然后老师在旁边引导着学生说的更加完善。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刚刚形成,还不完善,需要老师辅助或起到示范性的帮助他们学会严谨表述数学语言。】

四、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展示习题:把12盒这样的保鲜膜捆在一起,怎样捆最节省胶带?

师: 读一读,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们回答题中信息。

师:想一想,怎样能找到正确的节省胶带的方法? 预设:盒子的左右两面是正方形,就像拼图形一样。师:既然这样,请大家自己思考,怎样才能最节省?

预设:就像上面的正方形排列一样,摆成第一层并排摆四个,照这样摆三层就可以了。

师:这正是我们前面所总结的规律。胶带的总长就是用12个小正方形拼出的图形的周长,而当长与宽接近时,周长最短。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日常很多时候可以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五、回顾与总结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在小正方形数量一定时,拼成的图形长和宽长和宽越接近,这个图形的周长越短。

师:那我们在本节课中是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的?

学生回忆:先自己动手,然后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得出一个结果,然后又通过几种不同的情况验证得出的。

【设计意图:在课程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记忆。在回顾方法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六、布置作业

第87页练习十九,第4题。

板书设计:

新人教版三上数学 第七单元 例5 教学设计 篇2

第十课时整百、整千的加减法(1)

教学内容:教材第95页例11、12和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九第1题。教学目的: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难点:掌握可算方法并口述其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将部分数据板书。

2、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说说数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

(1)刚才大家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整百、整千的数,小强也收集了两个数据。张爷爷家新买了一台彩电1000元和一台电冰箱2000元,请同学们帮他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元?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计算。

(3)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归纳几种不同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

2、教学例12.(1)出示学校图书馆书籍的部分数据,让学生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问题。文艺书籍:50种

科学书籍:80种

学习参考书籍:130种

(2)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口算回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3)比较这组数与例9的数据在口算时的不同

(4)进一步口算:900+6001500—600

三、联系实际应用

1、让同学选择课前收集的数据互相提出用加法或减法的口算问题。

2、挑战赛“做一做”第1题。

3、课本第96页“做一做”第2题。

4、捉鼠比赛。练习十九第1题。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收获。

五、课时作业

填空。

(1)70里面有()个十,260里面有()个十.(2)600里面有()个百,1200里面有()个百.(3)14个十是(),14个百是()。

板书设计:

整百、整千的加减法(1)

一台彩电1000元一台电冰箱2000元

1000+2000=3000(元)

1个千+2个千=3个千

2000-1000=1000(元)

80+50=130

8个十+5个十=13个十

苏教版三上数学 第一单元测试 篇3

班级

姓名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写。

(每空1分,共30分)

1.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261×3的积是()位数,621×3的积是()位数。

6×405的积是()位数,积的最高位是()位。

2.小明一把大约可抓起120粒黄豆,照这样计算,5把大约能抓起()

粒黄豆。

3.一辆卡车一次运走65袋水泥,运走300袋水泥,()次就够了。

4.在○里填上<、>或=。

7×280

208×7

105×2×4

105×8

5×80

6×70      9×302

9×320

5.6时=()分

5分=()秒

6.在80×□<650中,□最大能填()。

7.下面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用线连一连。

496×5

240

504×6

2500

386×7

2800

290×8

3000

8.按要求填写:

(1)在504×8、906×4、9×502、7×604算式中,得数小于4000的算式是()。

(2)□的个数是○的3倍。(在横线上画□)

○○○○

(3)400×6积的末尾共有()个0,320×5积的末尾共有()个0。

9.红带子长25米,黄带子的长是红带子的4倍,黄带子长()米。黄带子比红带子长了()米。

10.顾老师从美团网上买一张电影票是28元,她想和爸爸、妈妈周五晚上一起去看电影,请你估算一下,花100元钱买票够吗?(在正确的答案下面画“√”,并完成相应的填空。)

不够

想:

把28看作(),()×()=()

○()

三、计算。

(共24分)

1.口算。8分

21×3=

16×3=

50×6=

7×5+6=

101×7=

900×6=

27×3=

4×8+7=

2.用竖式计算。16分

407×3=

805×4=

328×5=

5×369=

319×4=

286×6=

125×8=

306×5=

二、填表:请你算一算,将下表填写完整。

(6分)

溜冰鞋每双385元

篮球每只180元

书包每只106元

4双

6只

5只

共()元

共()元

共()元

三、解决问题。

(共40分)

1.去年放养了384尾鱼苗,今年

放养了多少尾鱼苗?(本题4分)

2.希望小学图书室有4个书架,每个书架上上都放了285本书,借出386本,还剩多少本?(本题5分)

3、奶奶买了一根5米长的红丝带编中国结。(本题8分)

(1)编一个中国节要用红丝带110厘米,编3个中国结要用多少厘米?

(2)编好3个后,这根红丝带还剩多少厘米?还够编两个中国结吗?

客房价格

单人间:88元

双人间:138元

三人间:150元

4、右边是某旅游景区宾馆客房的价格。(本题8分)

(1)住3个双人间和1个单人间一共要花多少钱?

(2)该宾馆共有三人间56个,国庆期间,某旅游团共有170名女游客,全部住三人间,能否安排?

5.2014年共有52个星期零1天,2014年一共有多少天?(本题5分)

6.国庆七天假期,小军一共看了105页书,小明每天看18页,他们俩,谁看的多,多少页?(本题5分)

新人教版三上数学 第七单元 例5 教学设计 篇4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阅读以下当时人们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三个评论的含义大概是:这一性质的著述人们以前很少看到,它介绍了大量外国的情况,对抵制外国的侵略非常有用。而《海国图志》是魏源所写的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专著,其目的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故答案为A。

2.“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区别在于()①根本目的完全不同 ②思想向实践转化程度不同 ③阶级立场不同 ④所起的作用不同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从抵抗派和洋务派的关系设题,考查对二者的理解。障碍在题肢①,认为前者是爱国的,后者是维护清朝统治。实际上无论是抵抗派还是洋务派,他们都属于地主阶级,其活动的根本出发点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题肢①不正确,应排除,同样排除③。解答本类题目一定要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认识人物的主张和活动。

3.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奏:“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为了应对强敌,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采取出卖国家方式求得和平B.开展洋务运动求强求富 C.通过改革政治制度以图自强 D.通过外交努力来“以夷制夷”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进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李鸿章提出西方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先进,因此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来维持清王朝统治的主张,展开了一场洋务运动。

4.“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与这一观点相符合的是()A.西学东渐 B.中学西传 C.中体西用 D.西体中用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可变的是“法制”“器械”“工艺”;不可变的是“伦纪”“圣道”“心术”。说明他们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因而是“中体西用”的思想。

5.李鸿章自嘲“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及所用的“材料”分别是()A.清朝封建统治 西方先进科技 B.清朝封建统治 君主立宪制度 C.清朝封建制度 民主共和制度 D.清朝封建制度 养兵练兵之法

解析:选A。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其核心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他对西方的学习只限于器物的层面,没有涉及政治制度。

6.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倡导者是()A.林则徐 B.李鸿章 C.王韬 D.康有为

用心

爱心

专心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扩展到制度层面”的只有C和D,但“较早倡导者”则只能选C,因为王韬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7.洋务派曾提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以期“师夷长技以自强”,这是()A.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B.对儒家思想在新环境下的某种否定 C.肯定儒家思想安邦定国的重大作用 D.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洋务派依然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并没有给传统儒学思想增加新的时代内容,但其又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来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这在客观上是对儒家思想的某种否定,C、D两项均与题干不符。

8.梁启超说:“自失香港、烧圆明园之后,感觉有发奋自强之必要„„”梁启超致力于“发奋自强”事业的方法是()A.宣传革命思想 B.投身变法运动 C.创办民主政党 D.投笔从戎

解析:选B。结合梁启超所代表的阶级及时代特点即可作出正确选择。9.严复翻译了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其目的是()A.倡导社会变革

B.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C.与外国人进行商业竞争

D.适应外国侵略中国的社会现实

解析:选A。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含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可理解为列强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必须起来自救自强,变革社会,才能摆脱外来压迫,否则落后就要挨打,A项符合要求。

10. 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维新派认为只要清帝下诏,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就能“庶政尽举,民心知戴”,这未免想得太简单了,可以看出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11.请观察下面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照片。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思想创新成果丰硕 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解析:选D。严复和陈独秀都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人物,二人的活动反映出当时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12.陈独秀说:“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宪法者,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也。以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入于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所结晶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陈腐死人之宪法,非我辈生人之宪法也。”这表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A.主张把古代法律与现代法律相结合 B.崇尚西方社会的现代法治

C.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道德 D.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接指向传统的儒家思想。

13.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里“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的事件是指()A.维新变法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选C。据材料中的“革命成功将近十年”可知是辛亥革命后,“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可以判断出这是对人们的思想不够解放表示不满,故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14.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反抗外来侵略 D.反对专制统治

解析:选B。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近代后期又向苏俄学习,其共同目的是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这是老革命家吴玉章为1959年出版的《李大钊选集》的题诗,主要是指李大钊()A.是《新青年》的撰稿人 B.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C.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D.批判尊孔复古思潮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登高一呼群山应”、“首传真”可知是说李大钊有首创之功的事件,只有B项符合。C项与史实不符,《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的著作。

二、非选择题(第16、17题各20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2: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3: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本志罪案答辩书》

材料4: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中国近代史》(上)请回答:

(1)材料1代表哪一阶级的观点?概括其主张。其目的是什么?(6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2)材料2体现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较之材料1,其进步性表现在哪里?又有何局限?(8分)(3)材料4与材料3有什么联系?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6分)解析:本题以近代思想解放历程为主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要抓住材料1中“师夷长技以制夷”来分析。第(2)问要抓住材料2中“稍变祖宗之法”来分析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性与局限性。第(3)问要围绕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不同内容来分析。

卓越品质源于永不满足—————————————————————————优化方案·成功相伴答案:(1)阶级:地主阶级。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维护清朝的腐朽统治。

(2)主张:进行维新变法。进步性:要求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局限性: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3)联系: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影响:李大钊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理论指南。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写道:“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材料2: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材料3:近二三十年来,多数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是对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新概括。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概括指出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的表现。(4分)(2)依据材料1回答辛亥革命为什么没有挖掉“树墩”,何以见得“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6分)(3)依据材料2回答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6分)(4)依据材料3的观点,你会对近代前期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任选一件从中华民国成立至新中国成立的重要事件进行评价。(4分)解析:第(1)问要注意洋务运动坚持“中体西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剪断了一些枝叶”的表现。第(2)问应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分析。第(3)问应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方面分析。第(4)问要注意理解材料3,并要从“近代前期”选出评价较高的事件,再列举“从中华民国成立至新中国成立”的重要事件,再要写出评价。

答案:(1)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海军。

(2)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破坏中国革命;革命纲领不彻底。

萌发的表现: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3)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反对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文化、新道德;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民主与科学。

(4)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如选新文化运动,则从“宣传民主与科学,促进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是思想观念的近代化”方面进行评价。(回答其他事件,言之成理也可)

用心

爱心

新人教版三上数学 第七单元 例5 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奇数的区别。学情分析:

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提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结论,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单元知识结构:

课时划分:共分8课时

因数和倍数......................................2课时 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质数和合数.......................................2课时

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1)

教学内容: 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学法:尝试用分类的方法来探究新知。教具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 16÷2= 12÷3= 100÷25= 150×4= 220÷4= 18×4= 25×4= 24×3= 20×86= 学生口算

2.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二、新课讲授

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2.举例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心中想一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学生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你能从这些数中挑出两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3、9、15、21、36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

3.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6和24和2472和820和5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四、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1)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2课时 因数和倍数(2)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例

2、例3,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学法:尝试用分类的方法来探究新知。教具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出下列各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0÷4=5 6×3=18 在上面的算式中,6和3都是18的因数,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18的因数吗?18是3的倍数, 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3的倍数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2))

二、新课讲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我们一起找找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教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教师板书: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2的倍数有:2、4、6、8、10、16、…… 教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生:只要用2去乘

1、乘

2、乘

3、乘

4、…)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5的倍数有:5,10,15,20,……

教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教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7页练习二第2~5题。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6~8题。

四、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2)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3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1,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3.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的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难点: 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教学方法:

教法:观察法和操作法。

学法:自主学习、观察活动交流探究。教具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彩笔、百数表、常规学具。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猜数游戏,好吗?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快的判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不信可以试试看。学生报数,老师答,同时请大家验证。

师:同学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惊讶的目光。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

板书课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探索5的倍数特征(1)引入百数表。

(2)出示课件: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写出来。(3)你们找的数和老师找的相同吗?(课件出示百数表)(4)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听。(5)归纳: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6)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请你写一个多位数,并且是5的倍数。

(7)过渡:学习了5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好处?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一个数,让学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数。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过渡:那172是几的倍数呢?请同学验证。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想不想研究?下面我们一起研究2的特征。

2.探索2的倍数特征

(1)猜一猜:根据研究5的倍数特征的经验,你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

(2)课件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小组合作找出所有2的倍数)

(3)汇报后,观察2的倍数的特征,看看你刚才的猜测是不是正确。(4)归纳: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6)填一填: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3.奇数、偶数的再认识

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两大类,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4.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1)在5的倍数中找出2的倍数;(2)在2的倍数中找到5的倍数。

比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都是看什么? 结论: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现在,你们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吗?现在老师说数,请同学们判断出它是不是5或2的倍数。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4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的内容及教材第11页练习三的第3--6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教学方法:

教法:观察比较法。学法:自主探究新知法。教具准备:

教师:课件、计算器。学生:彩笔、常规学具。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3×1=3 3×2=6 3×3=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 3×10=30……

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

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 15→51 18→81 24→42 27→72 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 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3402 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 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示: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

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题。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5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7~12题。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

教学难点: 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花吗?你都喜欢些什么花?学生回答。

师:小明的妈妈也非常喜欢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断的吗?(多媒体出示教材练习三第12页第7题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

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

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师:同学们灵活地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

二、归纳提高

1.2、5的倍数,都只要判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怎样判断呢?引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一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偶数有(),是3的倍数有(),是5的倍数有(),同时是2、5、3的倍数有()。

(2)最大的三位偶数是(),最小的二位奇数是()。

(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最大三位数是(),最小三位数是()。

三、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做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8~12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练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际上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板书设计:

练习课

作业设计:

1.阅读了解教材第13页练习三后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六课时 质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页例1及第16页练习四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教学方法:

教法:列表观察法和比较发现法。学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法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表格、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二、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根据含有的因数个数、自然数分成三类: 1.1(只有一个因数)

2.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3.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因数)。

第7课时 质数和合数(2)

教学内容: 数的奇偶性(教材第15页例2,以及第16~17页练习四第4~7题)。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2.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法和总结归纳法。

学法:计算、观察、比较、自主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抽奖游戏。其实在抽奖游戏中蕴含着许多数学规律,今天老师就看谁细心观察,在抽奖游戏中获得数学规律。同学们想要奖品吗?那就要看你们的运气了。

二、新课讲授 1.探索规律

游戏一: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偶数。游戏规则如下: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

(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什么原因拿不到礼物呢?(2)总结规律:偶数+偶数=偶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偶数除以2余0,两个偶数相加的和除以2还是余0。所以:偶数+偶数=偶数)

游戏二: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奇数

游戏规则如下: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

(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什么原因拿不到礼物呢?(2)总结规律:奇数+奇数=偶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奇数除以2余1,两个奇数相加的和除以2正好余2。也就是没有余数了,所以:奇数+奇数=偶数)

游戏三:怎样修改游戏规则能得到奖品呢?(1)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就会中奖。(2)总结规律:偶数+奇数=奇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2余0,一个奇数加一个偶数的和除以2还余1.所以:偶数+奇数=奇数)

2.验证规律新

这些卡片都是老师设计好的,仅仅靠卡片上的数,我们就下定论似乎还早了些。我们还需要什么呀?对,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那么就请你再自己任意出几个数,验证一下这三种情况吧。验证后把你的结论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并汇报发现的奇偶数规律。(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生齐读一遍

练一练:不用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10389+2004 11387+131 268+1024 3721+2007 22280+102 38800-345

三、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16~17页练习四第4~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只要我们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用眼观察,多用脑去想,更重要的是多用手去做的话。数学知识就非常简单了. 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2)

数的奇偶性 偶数+偶数=偶数

新人教版三上数学 第七单元 例5 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

2.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社会环境的描写。3.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重难点

1.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社会环境的描写。2.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教学设计:

(一)一、解题

《孔乙己》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并亲自翻译、介绍到日本去。

本文写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战斗檄文。

二、简介社会环境

问:文中有一句话表明了孔乙己独特的身份,哪一句?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问:“唯一”说明孔乙己区别于酒店中的哪两种人? 长衫主顾和短衣帮

问:“长衫主顾”和“短衣帮”在喝酒的方式上有哪些不同?

“短衣帮”靠柜台站着喝,“长衫主顾”“踱”进房子里“慢慢地坐喝”。问:“踱”、“慢慢”写出了长衫主顾怎样的特点? 表现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特征。

——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铺垫。

问:开头两段从容地勾画了清代末年江南小镇以酒店为中心的社会风俗画,然后再写孔乙己出场的热闹场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这样安排,可以先把后面的故事有关的地点、人物交代清楚,可以很自然地引出故事,可以展示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的不平等,人心的自私,预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可以用冰凉的气氛为前奏,使孔乙己出场的热闹场面显得哄然而起,行文更有波澜。

三、分析孔乙己的肖像

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这说明了什么?

孔乙己“站着喝酒”,在柜外,表明他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是穷人;“穿长衫”则表明自己是读书人,不肯脱下长衫,不愿与“短衣帮”为伍,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孔乙己既不属于富人,又有别于穷苦百姓。他喝酒的方式和衣着的矛盾,正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这就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奠定了基础。

问:第4段哪些语句描写了孔乙己的肖像?表明了什么? “身材很高大”,表明他体质好,有力气,原本具有谋生的条件; “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也是不肯劳动的结果; “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

“皱纹”、“花白胡子”点明他已经衰老,精神萎靡颓唐,正是风烛残年。

“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破”,表明他穷困不堪;“脏”,表明他四体不勤,懒得出奇。孔乙己总要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说明他死要面子,不肯脱下这作为读书人身份的标志。

问:“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这说明了什么? 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

文中对孔乙己肖像的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生活遭遇、社会教养、年龄特点乃至精神世界,使一个穷困潦倒、迂腐落后的封建社会下层读书人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分析故事情节 1.买酒受嘲笑

问:孔乙己到酒店买酒喝,哪一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他付钱买酒的动作?这表明了什么?

排。表现出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既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个规矩的读书人,又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来,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这里写孔乙己买酒受嘲笑。问:短衣帮嘲笑孔乙己偷东西,说了哪几句话?这几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

“新伤疤”,“偷东西”,“吊着打”。“新伤疤”是由于“偷东西”被“吊着打”留下来的。短衣帮的嘲笑由表入里,由浅入深。

问:对短衣帮嘲笑的几句话,孔乙己分别有怎样的反映?表明了什么?

①对于别人“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的取笑,孔乙己“不回答”。这表明他既有难言的痛苦,又有很强的自尊心乃至虚荣心,用不屑理睬的沉默回避他人的嘲笑。

②对于别人“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的嘲笑,孔乙己“睁大眼睛”否认。事实上并不清白却想要清白的名声,死要面子,竭力掩饰自己的劣迹。

③对于别人“亲眼见”偷书而“吊着打”的揭短,孔乙己只好“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这反映出他内心的极度惶恐,无比羞愧。但是,他依旧“争辩”,真是又恼又羞,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窃书不能算偷”——他还满有理呢。如果孔乙己是一个惯偷,他就不会“涨红了脸”,说明他偷东西是为生活所迫。“窃书不能算偷”的争辩,表现了他这位“读书人”死要面子的维护自己尊严的心理。其实,“偷”、“窃”同义。他认为“窃书”比别的“偷盗”行为“高尚”,可见他受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问:酒客嘲笑孔乙己虽识字却“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没有进学)”时,孔乙己有什么反映?

对“当真识字么”不屑置辩,表现了读书人的高傲;对“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没有进学)”而颓唐不安,反映了难以掩饰的痛苦。“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一个“笼”字,描绘出孔乙己在灵魂深处的伤疤被戳痛时一下子在脸上表露出来的神色。

以上写了“买酒受嘲笑”的两个片断。①嘲笑“偷东西”,额头上的伤疤,肉体上的伤疤,孔乙己“争辩”;②嘲笑“没进学”,心灵上的伤疤,孔乙己“颓唐”不安。

五、布置作业

(二)一、复习提问: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2.文中写了孔乙己买酒受嘲笑,受什么人嘲笑?他们嘲笑什么?孔乙己有怎样的反应?

二、继续分析故事情节

1.“买酒受嘲笑”两个片断之间的第5段是插叙,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孔乙己的身份、境况、脾气、品行,即孔乙己的身世。

问:孔乙己穷到“将要讨饭了”,为什么不学营生,像短衣帮那样干活吃饭? 这反映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毒害之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孔乙己是中毒极深的一个读书人,因此,即使穷到要讨饭,还是不会去营生的。他是至死也不会放下读书人的架子的。

问:“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好,就是从不拖欠。”孔乙己这样的品行该怎样理解?

一方面要顾及“读书人”的面子,维持与酒店的联系;另一方面,他确有善良而诚实的一面,要不是受了封建教育的毒害,他是不会穷困潦倒一生的,至少不会“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这段插叙,概括地介绍了孔乙己的身世,揭示了孔乙己穷困没落的过程及性格形成的根源。在孔乙己生活的封建社会里,他读的书,自然只能是维护封建制度和宣扬封建文化的书。孔乙己在科举道路上向上爬的过程中,屡考屡败,消磨了一生最旺盛的精力。他的这种生涯,必然使他养成一种好喝懒做的脾气,既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又不甘心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封建文化的毒害使他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性格、心理被扭曲。这被是他走向没落的根源。

2.向孩子们说话

孔乙己受尽了成人(短衣帮)的取笑,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向孩子们说话。问:小说写了孔乙己向孩子们说话的哪几件事? ①教小伙计识字

问:怎样看待“教小伙计识字”这件事?其中哪一个动词用得最形象?

“敲”,表明他心地善良,同时也是为了夸耀自己的学问,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但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这又表明他的迂腐,竟把毫无实际用处的东西看作宝贝。

②给小孩子吃豆(分豆)

问:小孩还要吃豆,孔乙己怎么办?哪一个动词用得最形象?

一个“罩”字,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还要吃他的豆时的慌张,反映他善良、诚恳以及迂腐的性格。

向孩子们说话的两件事,进一步说明孔乙己受封建教育毒害很深,进一步揭示他迂腐的性格。孔乙己即使向孩子们说话,遇到的也是无情的鄙弃。可见这个社会对不幸者是多么冷 酷;但也只有在年幼无知的儿童面前,他才能得意忘形地乐一乐。这两段文字,写孔乙己和孩子,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以上几个生活片断,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3.研究第9段的作用

这句话,从内容上看,它概括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从结构上看,它承上启下:前一句承上,和“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相呼应;后一分句暗示了孔乙己无人关心,很自然地引起下文,把情节推向高潮。

4.被打折了腿

问:哪一件事,把孔乙己的悲剧推向了高潮? 课文第10段告诉我们:孔乙己被打折了腿。问:“忽然”与“也才觉得”有什么含义?

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没有人关心他的去向、生死,他的全部身价还不如十九个钱。

问:“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句子中加点词语透露出丁举人是怎样一个人?

是一个有权有势、凶狠霸道的人。

问:“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句子中加点词语突出了丁举人的什么特点?

突出了丁举人心狠手辣、非常残忍的特点。

问:正是读书人出身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设计这样的情节,尖锐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科举制度造成了两种读书人。少数爬上去的,成为残酷的压迫者,(就能仗势欺人,为所欲为,把只偷了他家一点东西又写了服辩的孔乙己打折了腿。)多数爬不上去的,成为悲惨的牺牲品。(只能受人嘲弄鞭打,最后孤寂地死去。)读书人为追求功名而苦读经书,不过是拿经书作为敲门砖,一旦爬上去,就根本不讲仁义道德,就是残酷的统治者。

三、布置作业

(三)一、复习提问: 小说写了孔乙己的哪几个生活片断?哪一件事将孔乙己的悲剧推向了高潮?

二、继续分析故事情节:

孔乙己“许是死了”,然而孔乙己又在凄凉的秋风中最后一次在酒店中出现了。第11段开头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添了悲凉的气氛;写“靠着火”,穿棉袄,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问: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与文中最后一次出场在肖像、动作、语言方面有什么变化? 肖像。“盘着两腿”,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身材很高大”的孔乙己成了半截人,连“站着喝酒”也不可能了,只能盘着断腿。穿“破夹袄”,——长衫呢?难道我们不能设想:这件在孔乙己眼中视为读书人身份标志的长衫,是被丁举人以所谓“辱没斯文”的名义,从他身上剥下的吗?孔乙己失去了长衫,再也不能以读书人身份自居了。这里,以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对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横行霸道的罪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动作。问:哪几个动词,准确地表明了孔乙己此时的处境?(他是怎样付钱的?又是怎样来到咸亨酒店的?)

“摸”,写出动作的迟钝,表示在衣袋里搜寻,说明已尽其所有,生活已到了末路。孔乙己的钱越来越少了,要想买一碗酒喝都困难了。

用手“走”,照应上文“打折了腿”,反映了孔乙己的遭遇的悲惨;(他的手用来“走”路了,还会有人找他用这手抄书吗?)也说明孔乙己好喝(酒)成性,即使腿断了,还要用手“走”来买酒喝。封建教育就是这样毒害了无数个读书人。

语言。在孔乙己处于生活末路的时候,掌柜和酒客们仍以取笑为乐。而孔乙己对于别人的取笑,“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由于精神和肉体遭受严重的摧残,已无法再“之乎者也”地摆架子,只是敷衍一句,以下更是低声恳求,“跌断,跌,跌……”(省略号的作用:表示心情的矛盾)分明是封建统治者残害了他,他却还要口口声声辩解说是“跌断”,这揭示了孔乙己痛苦、懊丧、酷爱面子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封建科举制度无情地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然而,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他穷困落魄终生的原因,这正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东西。

问:孔乙己的结局怎样?——分析末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句中的“大约”表估计,表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这个被作为笑料的可有可无的人早被人遗忘了。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酒店的悲苦情况看,在那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必死无疑。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推 6 测,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死了”,这是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结局。黑暗的封建社会早已吃掉了他的灵魂,最后又吃掉了他的肉体:孔乙己就这样被黑暗的封建社会吃掉了。

这是故事的结局: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三、分析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问:孔乙己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是既可悲又可笑,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问: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总的来说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①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迂腐不堪,成为废物笑料,任人践踏的对象。②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而且使他不只不能成材,相反成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③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反而以嘲笑更不幸的孔乙己为能事,为乐趣。④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向了死路。

问: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含义?

小伙计的笑是解脱的笑,掌柜的笑是没有人性的自私而卑劣的笑,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的笑是天真无邪的笑。

问: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封建统治者自古以来就把封建社会的秩序宣扬成天经地义,封建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使民众麻木不仁,剥削阶级损人利己的本质使人们都变得自私冷漠,这样,在短衣帮的心目中也以为既然“学而优则仕”,那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当然是劣货,只值得奚落和取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们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问:以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问:“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两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各有什么效果?

第4段、第6段两段结句都是“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有力地渲染了哄笑的气氛,清晰地表现出人们麻木的嘴脸,强烈地透露出悲凉的意味,同时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节奏,文势跌宕有致。

“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一句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极其鲜明地刻画了掌柜自私冷漠的卑劣嘴脸,同时也暗示孔乙己穷得再也过不下去了。孔乙己长久没有来,掌柜只是在中秋结帐时才想起孔乙己来,想起孔乙己只是因为他还欠十九个钱。第二次,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已经惨不忍睹,可是掌柜见了孔乙己,开口便是讨帐,“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这一次反复更显得掌柜冷酷无情。篇末两次反复,更是把掌柜的市侩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四次反复,又让人想见孔乙己再没有钱路了。偷到丁举人家是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冒着危险去的,结果被打折了腿,终于悲惨地死去。

主题思想: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小说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四、研究写作特点: 1.精巧含蓄的布局

问: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十二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 好处很多。①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切亲切;使情节集中,内容简要;②增加悲凉的意味,连一个十二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③小伙计毕竟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等人那般冷酷,用他的眼光写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可以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④小伙计读过一点书,但不多,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就觉得半懂不懂,这样孔乙己的语言描写详略的处理可以恰到好处。

问:为什么用“我”回忆二十年前往事的口吻来写,而不用当时的口吻来写? 用“我”回忆20多年前往事的口吻来写,可以用20多年后的眼光看待当初的社会生活,可以用成人的语言来描叙故事。例如开头一句“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就不是阅历不广的十二岁的少年所能说出来的。

问:从“孔乙己一到店”(4)到“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8),写的是孔乙己无数次到酒店喝酒的情形,还是一次喝酒的情形?为什么这样写?

写的是孔乙己无数次到酒店喝酒的情形,用的是泛叙。泛叙可以综合经常的情形,使故事集中而凝练。

问:如果在“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之后,再用一段文字,写掌柜和喝酒的人的对话,侧面描写孔乙己的死,这样写与课文的写法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如果这样写,就意味着人们还关心孔乙己的生死,而且势必写得太实,不给人想象的空间;课文的写法更能显得人们的冷漠。

2.对比的写法:

①“短衣帮”与“长衫主顾”喝酒方式的对比。(作用略)②丁举人与孔乙己不同命运的对比。(作用略)

③孔乙己的不幸遭遇与“短衣帮”麻木的嘲笑的对比。(深刻地批判了一般群众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五、布置作业

4.⑥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5.理解句子含义:

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②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练笔

①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以后(原文续写)

提示:孔乙己会起来反抗,与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斗争吗?

提示:在那黑暗冷酷的社会里,会有人向孔乙己献爱心,帮助孔乙己过上好日子吗? ——人物性格、主题思想要与原作一致。②咸亨酒店的笑声(议论文)

上一篇:会计知识竞赛试题下一篇:纳米机器人发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