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教学模式(通用12篇)
综合实践教学模式 篇1
综合综合实践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飞快,在本学期里我担任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工作,特做如下总结: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进而增强了探究和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了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在评价中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在评价中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其中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由于让学生自我评价,其压力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畅谈自已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自由地交换意见,这种集体和个人的自我评价也可以使学生享受到健康的民主风气的熏陶和教育。在综合实践课上起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根据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把握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关系及其处理这些关系的已有经验,而且要求学生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通过实践活动来展开,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并获得积极的体验,引导学生回顾活动过程和总结活动的感受。有所发现,深化活动体验,引导学生评价和反思活动的全过程,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和兴趣。
综合实践教学模式 篇2
一、《综合布线实训》课程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研究
在《综合布线实训》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把该课程教学环节分成四个情境,分别是认识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综合布线系统施工、综合布线系统测试与验收。在第一个环节的教学中, 先由教师指导学生对其理论基础课《综合布线》中所讲的相关内容进行回顾, 主要包括综合布线基本概念、类型、各个子系统及综合布线工程常用器材;第二个环节中,教师给定任务,学生按要求进行系统设计;第三环节是综合布线系统的施工,主要进行综合布线系统配线端接操作,即网络双绞线剥线、RJ45水晶头端接、网络模块端接、网络机柜内部配线端接;第四环节是布线系统的测试与验收,包括电气测试、链路模型测试。其中,第三、第四个环节学生要在实训(验 )室进行实际操作。除第一个环节外 ,其余三个环节都要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分别是《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本课程改革的创新之处是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发实训项目,以工程项目为载体,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开展实训教学活动, 教师深入工程现场了解项目的设计思路及施工要点, 再请有经验的项目施工技术人员到学校课堂言传身教,传授施工技术;学生在学校实训(验)室中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训练学生能够提高动手能力,掌握施工技术,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本项目研究思路及实施步骤如下:
(1)编写实训教学大纲。根据学校教学指导性计划 ,结合课程实际性质编写《综合布线实训教学大纲》。
(2)编写实训讲义 (指导书 )。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编写适合以上教学模式的实训指导书(讲义)。
(3)开发实训项目。与校外企业合作 ,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开发与实训指导书(讲义)配套的实训项目。
(4)研究实训考核方法。对传统的考核方法进行改进。
(5)整理实训报告。对学生上交的实训报告进行归纳整理。
(6)跟踪调查实训效果。对已经完成该实训课程的往届学生跟踪调查实训效果, 据此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
(7)总结研究实训课程教学方法。
二、《综合布线实训》课程实践教学运行模式实践
在《综合布线实训》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根据实训指导书(讲义)内容完成相关实训项目,教师进行集中指导及个别指导,并按项目进行阶段性考核(提问及答辩 ),将考核成绩记录在成绩单上 ,作为最终考核成绩的组成部分。
实训项目内容分为在机房上机进行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和在实训(验)室进行实际操作两部分。上机操作每人一台计算机,独立完成实训项目;实际操作部分则是3~5人一组,大家相互协作完成相关项目。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综合布线实训》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研究
针对目前《综合布线实训》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的考核方式单一的情况,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以下改革。
1.实训的最终成绩的评定由原来的平时成绩 (50%)+报告成绩 (50%)两项 ,改为考勤 (10%)+学生表现 (10%)+答辩(20%)+企业专家评价 (10%)+报告 (50%)。考核方法的改革加大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检查力度, 提高了学生对实训环节的重视程度,也使得最终成绩的给定更趋于公平、合理。
2.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主动学习、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 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单独操作和分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综合布线实训》课程从立项至今已经进行了两轮实践教学,因为采取了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请企业专家来校为学生讲解实际工程案例,并亲自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传统教学模式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显著强化。通过对往届学生的跟踪调查,反馈效果良好。
摘要:文章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对《综合布线实训》课程实践教学运行模式进行改革,并在实践教学中加以实践,提出校企合作开发实训项目并开展实训教学的新模式。实践证明,改革后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在其他实践类课程中加以推广。
综合实践教学模式 篇3
【摘 要】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是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生活知识,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综合性人才,为未来的生活、工作打下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综合实践课程 实践 能力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结果,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创新。综合实践课程教育教学使学生从繁重的课内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将课内理论知识同课外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既使学生掌握了课内知识,具备了良好的实践技能,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一、走向生活,学以致用
由于长时间受到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现代学生将大多数时间都投入到课本知识、课内理论的学习中,忽视了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关注。事实上很多实用的知识都源自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蕴含着无限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知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支持。教师应该利用综合实践课的机会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实践操作来自行感受并体会自然科学知识,认知社会知识。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教师应该组织一些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例如,对于物理课中《大气压》这一章节,要想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认识到大气压的原理和性质,教师就要善于按照综合实践课的模式来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操作一:让学生自行准备一个塑料水杯,杯内装满水,在杯子上方覆盖一张硬纸片,将塑料水杯倒置,然后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按照教师给定的步骤来逐步操作,最终都发现了神奇的现象,杯内的水未流出,硬纸板依然在原位。
操作二:准备一个空易拉罐,从顶端的小孔处倒入四分之一的水,将其置于酒精灯上方加热,待其沸腾直至水蒸气出现,继续加热一会儿停止,再把它放到盛满水的冷水槽中,确保易拉罐的1/3浸入冷水中。接下来让学生观察易拉罐的变化,学生们就会神奇地发现易拉罐的侧面内陷。
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揭示了空气中大气压的存在。教师完全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实物,做这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一边自行动手操作,一边亲眼见证实验现象和结果,从而揭示出其中的规律和原理。这种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走向自然,寓教于乐
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大多数学习时间都局限于教室的课内课堂,沉闷的室内环境、单调的学习生活常常会令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并把握好综合实践课程,充分利用这一课程,将课堂设在室外,转移学生视线,让学生在室外环境中感受、学习和探索。
例如在万物复苏的春季,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教师完全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开办一场以“春的序曲”为主题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来让学生亲近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无限喜爱、热爱与憧憬之情,从而形成自觉保护大自然、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意识。
通过学生的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培养了情趣,陶冶了情操,也释放了学习压力,内心中会自然产生一种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春的喜爱与热爱,或者描绘一幅画、抒写一篇散文,或者弹奏一首乐曲,等等。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带动下,兴趣勃发,产生了对春的无限憧憬与热爱,纷纷用自己的方式来抒发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一些学生在春光下有感情地朗诵出曾经学过的与春有关的诗词、篇章,另一些学生则拿起画笔和画板,尽情地泼墨挥洒,勾勒出一幅幅春景,还有一些学生面对眼前的美景放声高歌起来,学生们都纷纷展示出了自身的才华。这样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深入实践,锻炼能力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实践的支撑,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深入社会生活,让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来自觉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如为人处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等。
例如:为了普及环保理念,教师可以将若干学生分为一个小组,以社区为单位展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对象可以是环境监测、绿化调查等等。通过采访的方式得知小区内住户的垃圾分类、处理情况,通过对比小区间的绿化比例、人们的绿化方法与垃圾处理模式等来评价各个住户的环保水平,并从中总结出最佳的环保方式和方法,将一些具代表性的好的环保理念整理形成文字材料,再在班级内进行组织宣传,使更多的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意义,并学会环保的方法。或者在周末将学生组织起来,深入社区投身实践,打扫卫生、清理环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
四、总结
初中综合实践课程需要不断丰富教育模式,健全教育方式,将知识教学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实践技能,努力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文心,周积昀,吴忠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范化与常态化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5).
[2]曹丽荣.课程综合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
综合实践教学反思 篇4
老南小学李道宗
首先,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其次,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最后,要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实施学生生活中的教学。
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篇5
《综合实践---制作简单的幻灯片》
——教学设计
细河区八一路小学
白 怡 2011年10月
《综合实践---制作简单的幻灯片》 教学设计
一、课题导入
采用了复习导入的方式,通过欣赏教师制作的自我介绍的幻灯片,导出本课学习内容。
意图:简单而且开门见山的导入,让学生一下子进入学习氛围中,看课件直观的了解所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目标导引
二、自学学习目标
揭示、解读学习目标(课件)
1、归纳本单元所学知识内容。
2、熟练制作一张幻灯片。
三、学习指导(学习过程)
利用自编的导学案(学生自学用,人手一份)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合作探究,自主解决问题。
(围绕学习目标,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导学案中四个问题)问题一:在默认的情况下,打开PowerPoint2003会自动显示三个工具栏,分别是什么?(将答案写在空白处)
问题二:怎样利用“内容提示向导”创建一个演示文稿?(上机操作演示)
问题三:“文本框”按钮在哪个工具栏上?(将答案写在空白处)如何移动、删除文本框?(上机操作演示)
问题四:插入题目为“快乐学习”的艺术字,利用[填充效果]尝试“双色渐变”的艺术效果。(上机操作演示)
意图:本节课是单元小结课,学习过程中四个问题的设计是围绕本单元四节课所设计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梳理导学案时在电脑边操作边梳理问题,在组内讨论时,由于信息技术课在微机室上课,受位置限制,学生要围坐在一起讨论,利用三分钟讨论完,教师直接分配小组任务,组长组织分配时原地不动去讨论。这种设计符合自主高效的特点,快速、有序的进行小组研讨。遇到不会的问题记录下来小组内交流,培养小组的合作意识。]
五、展示交流
导学案中出示“展示要求”,汇报过程中遇到学生解决不了或教师发现问题时,教师及时点拨。
意图:学生汇报研究成果时,用教师机控制学生机,每一组成员到教师机边讲解边演示,本环节也体现出学生可以“兵教兵”的教学特点,有助于学生对问题深入的挖掘,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反馈提示
制作一张“父亲节快乐”的幻灯片。
意图: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的练习和作业。其目的检测了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和技能,学生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学教反思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整理导学案,把自己还没有弄清楚的知识问一问老师或同学
八、拓展延伸
仿照书中第25页的环节,制作一个以“欢度国庆”为题的精美幻灯片。板书: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篇6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课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自主性。综合活动实践课不是老师教给你知识而是做中学。
本学期我积极参加国培学习和校本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在教研中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使我在教学中得到很多启发。
一、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并让他们在小组内选择最想研究的子课题,在小组成员分配工作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在小组里承担的任务,给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这样做,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团队精神大大增强,为活动的开始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活动中让学生自己甑别,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给学生较多的选择余地,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并引导他们在完成分内工作的前提下也去帮助别人、协助别人开展调查研究,使学生在活动中不再是坐享其成,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步学会评价,学会求同,学会补充,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可谓“收获尽在过程中。”
二、注重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的能力。在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走进生活、切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强调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孩子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求助、与别人的讨论等把问题解决,这样的探究对孩子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这一次实践活动孩子们确实在实践能力上有所突破。我们欣喜的看到孩子们正在他们自己的研究中变得胆子大了,勇气足了,善于思考了,学会了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刍议 篇7
(一) 立足于综合
《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技能中的联系和综合是这样进行概念界定:联系和综合是指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及数学知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联系与综合的一个组合内容, 首先要突出“综合”这个特点。这里所谓的“综合”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指把数学和其它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设计上“鱼塘里的学问”时, 让学生讨论怎样调整养殖结构, 提高经济养殖效益。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运用许多数学知识:鱼塘面积与放养鱼苗尾数的比, 各种水产品的不同组合、总价的计算、利润的计算等知识, 而且要考虑不少常识知识:鱼不同的生活习性, 上层鱼、中层鱼、下层鱼有机搭配, 以提高放养密度。动物之间食物链的关系, 在鱼塘上放养
“我们的教室在假期装修, 请同学们帮学校策划一下, 应做哪些预算?”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综合性, 有一定的探索余地和思考空间。比如装修时会遇到哪些具体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应考虑哪些因素, 采用怎样的策略去解决等等。任务布置后, 学生首先上网查阅装修事宜, 然后分为好几组分头实施。这些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人和事, 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帮助了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数学、感受数学, 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数学学习成果的平些鸭、鹅, 它们的粪便是有些鱼的食物, 这样可提高鱼塘的利用率等。因此, 在教学中要加强数学和其它科目的联系, 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 允许数学课中研究与数学有关的其它问题。
(二) 着眼于实践
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 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 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但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 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 通过引导, 让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的各种现实问题,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 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 从中培养实践能力。可让学生深入实践中, 自己收集材料, 进行分析研究。如让学生统计校门口20分钟内车流辆问题, 发现车辆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带来了许多污染问题。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在数学课中研究现实生活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三) 体现于数学
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内容, 在突出综合性、强调实践性的同时, 还要体现数学学科特点。如让
台。在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出实践成果, 帮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掌握实践方法。
总之, 有效的组织数学实践活动, 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还能使枯燥的数学课堂生活变得精彩。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 让学生灵活的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数学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 已使数学课堂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对策
◇江苏铜山县利国镇小学中心校
课外阅读作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是关系到孩子们文化积累与心灵成长的重要问题。对于孩子而言, 能够从小就体味到读书是桩快乐的事情, 从而终生享受书籍带来的无穷乐趣, 也许就是社会、学校与家长所共同给予他们最好的童年礼物。那么, 目前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 孩子们都在看哪些课外书?笔者调查了一些家长、学生及教育相关人士。
从调查结查来看, 家长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是“有分寸的限制”, 即除了一些教辅书和中外名著外, 其它的书都暂被列进“禁书”。而孩子们喜欢看的“科幻、惊险历奇故事”、“笑话”、“谜语智力测验”、“漫画”、“武侠小说”等都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老师们也认为当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的确令人不满意, “功利阅读”的现象仍占主导, 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相对较短, 品种也不够丰富。其课外阅读量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自试行新教材以来, 任课教师感触最深的是农村中小学
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废塑料袋个数, 学生汇报自己调查得到的数量后, 进一步深入:这些塑料袋在地上铺满一大片, 到底有多大?让学生估计一个塑料袋的面积, 进一步算出全班同学家庭一周内丢弃废塑料袋的面积, 进一步估计一年大概会污染多少面积?相当于几个学校操场的面积等。上例活动设计, 教师不是简单停留在计算废塑料袋个数, 而是进一步估算面积, 在这过程中可以进行计算方法的选优及估算方法的指导等。
(四) 重在创新
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 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设计方案, 自己收集资料, 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如到某一风景点游玩, 景马厚海
生知识面太窄, 看的课外书太少, 很多问题无法交流。课堂内一些问题因学生没有接触过此类知识而无法进行讨论, 只能自行解决, 这样老师不得不越俎代庖, 影响教学效果, 学生的很多能力无法得到锻炼。从调查发现, 现在的农村中小学生都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大部分学生也非常喜欢, 可为什么课外阅读量还如此少, 课外知识还如此贫乏?
(一) 课外阅读难以展开的原因
审视当前的教育环境、教育方法, 本人觉得有如下原因:
1.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业负担过重, 没有时间”是影响课外阅读的原因, 这一原因无论是农村中小学生还是城市中小学生都是普遍存在的。虽说教材经多次改革, 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但最终还是靠考试分数定乾坤。所谓的素质教育是“风声大, 雨点小”。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 贯彻的还是“应试教育”。大量的“题海战术”充塞了学生所有空余时间。特别是初三学生, 每月一大考, 每周一
区门票:成人每人40元, 学生打五折, 团体30人及以上每人30元。有27名教师和203名学生去游玩, 请你设计几种购票方案, 怎样买票最便宜?这一活动内容, 学生必须先设计好不同的买票方案, 然后比较得到最佳方案。这样就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综合, 着眼实践, 重在创新。当然这是一种新的数学形式, 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综合版教学实践认识 篇8
中国版画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一方面,传统版画版种不断深化,技艺日精;另一方面,新的版种、印刷方式不断涌现,目不暇接。
综合版画的概念,不同于以往版画版种的命名,它不是一种版材和一种技术的单纯指向,而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形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范畴,是一个集合式的版画语言的概念。当前国内的综合版画正步入成熟,不仅仅只是混合技法与多种材料拼合的版画样式,而是集实验性和研究性、文化性和当代性为一体的一种综合的思维方式;是启迪版画创作灵感的、使之具有更广阔的技术支撑的一种前趋式的可能。
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杨锋教授领导的版画教学团队,2009年被教育部授予“版画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综合版教学是其试示范区的特色课程,自2005年以来指导学生创作的版画作品获得全国美展及全国性版画展览奖项20项。其成功的奥秘何在?让我们在本期一同关注这个教学团队在“综合版创作”教学方面的成果及其卓有成效的贡献。
一、综合版的概念
版画是通过“间接”的印刷手段实现其艺术目标的,它异于“直接”描绘,是经过“版”转印成画面的一种印刷语言。版画成为艺术是通过在“制版”、“印刷”过程中个性化语言特质体现出来的,而综合版则主动地拓展制版材料,着力于印刷多样化,是对版画艺术语言的延伸。制版与印刷原理是识别版种的依据,也是版画“综合”概念认识的依据。
目前综合版的概念是:
1.两个版种混印(如:平版加凹版)。
2.一次性制版多方法施印(如:凹凸并用)。
3.多材料制版(用能产生肌理的材料拼版)。
4.应用印刷原理一次性的直接表现(转印、独幅等)。
因此,不管是利用材料综合制版或多种印刷方式混用都在综合版的概念之中,也包容了非传统版画形式呈现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给定的这个“综合版”概念,是在传统技术走向现代艺术表现的过程中观察到的,更是当下艺术突出材料,注重表现过程的领悟,也是画种“自律性”发展的必然。
这里要明确指出,这个“概念”只是一种版种指认,是认识综合版的开始,确定的概念不能替代实践过程,特别是要根据版画发展现状,随实践环节调整对综合版的认识。
综合版教学很容易被学生简单地理解为甲版种加乙版种的模式综合,更容易产生以罗列材料为目的,陷入为综合而综合的怪圈。如果这样,我们就会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泥淖,失去综合的当代文化意义与画种延伸的根本目标。综合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丰富版画语言的表现性,在实践中要明确:以综合各种材料制作版画,是为了强化版种语言的表现力;以综合版种混印是为了增加技术的有效性。转换传统制版材料并施以综合印刷是目前综合版教学的内容,它得到以下效果:
1.改变了单一版种原有的趣味,淡化了传统版画概念中的版种形式特征,使版种物质化限制变为视觉的自由化表现,使印刷语言有了链接其他表现方式的可能。
2.提升了材料语言的质感表达,使暗藏于物质中的细节有了视觉的解读与呈现。
3.在淡化版种意识的同时,实践过程有了原始的动机,又可在图像生成上有效的借用当代技术手段。
4.综合过程中的偶然性、可反复性,变为提升主体自由把控制版过程的能力。
这个方案是建立在对版画发展的思考上,也是对“规模印刷”(商业印刷)的“有意”技术脱离,促使版画摆脱这种技术限定使艺术最大程度地自由化,进入艺术家个性表达的“技术私有化”空间之中。
在综合版实践与发展过程中,对于版画的认识早已超越了传统版种的范畴,这些概念认识,多建立在对现代艺术的认知之上,它是在形式与个性化的目标下实现的,使今天“制版印画”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在当代印刷技术已经进入到无版(菲林)印刷的时代,作为版画家是否应该思考:离开制版印刷的版画还能剩下什么呢?我们试着建立这样一种版种概念:充分理解传统版种的表现力量,在加深固定这种风格元素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可被指认的文化符号,脱离规范性制版模式,表现上直指风格样式,使版画在“虚拟印刷”时代再生。其二,应用综合印刷技术的变异,产生新的“个性化”的印刷语言,以延伸版画的历史。其三,返回到与“印”的艺术有关的起源问题,使印与复数、传播之间,找到物证与痕迹语言间的精神联系,在还原版画原初状态下再接艺术前沿。我们试图从版种延伸、替换传统材料开始,到印刷手段的变化中建立综合版的基本概念,并把具有版画风格特征的,处于画种边缘的艺术表现都解读为综合版。这既是画种实验研究又是版画内在逻辑的演绎,是由先前的版画知识所支撑,以对综合版的假设为基础,由当代艺术发展现象作为引导,在技术层面上展开的讨论。版画综合版的探索没有固定的样式和完整的理论,它还有很多未知的可能性。
二、综合版的实践基础
版画材料与版种概念的再认识是综合版学习的实践基础。
在版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思考限定在版种形式技术的固有模式中,因为传统技法的完美目标已是短时间内无法跨越的门槛,久而久之很容易产生对传统形式的被动依靠。而综合版的学习,要求及时地对基本用材作出本质性的理解,要求应用生活常识来释解材质的原始物性。从理论上讲,应该抛弃形式与物质相对立的传统观念。在综合版中,材料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一件综合版作品诞生于材料与形式之间不断交换的过程之中。根据后面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我们先设计综合版源头上的十个主题,以利于进一步理解综合版的实验手段。
1.纸张的性能认识
印刷是随纸张的发明而发展,纸的品质又不断定义着版画的样式,对纸品的识别有文化学上的涵义,也是版画创作所必须认识的。当然,版画对纸的原初理解是感性的,是作为承印物的粗、细、光、滑、厚、薄、强、弱的选择应用。而不同纸张用同样画材产生不同痕迹的认知练习,是强化对材质感知度的有效方法。在素描练习中,纸的材料特性几近消失,但造成差异的还有纸的色调,肌理以及工具的特性——蜡笔、色粉笔、墨水或碳精笔。这些基础的,对材料的认识在素描中往往被忽视。在这里专门提出,你将会观察到材料如何将自己的形式强加于艺术形式。有了对看似相同的物质,经过“涂绘”实践产生差异的经验,是建立综合版材料观的基础。①同一纸张上应用钢笔(水墨)加炭笔(碳有亲水性)铅笔,这些早已习惯使用的绘画工具,能够认识松动、自由、流畅。这个练习可强化对材料的敏感度。②不同纸张上的同一画材产生痕迹语言的物性思考,认知材料细微差异形成画面对比生发表现语言的例证。
2.关于“印”
版画创作中与“印”有关的讨论已有很多,并且还将继续讨论下去。但作为艺术实践来讲,若是试图摆脱这些讨论所暗示出的“版画依附论”(版画依附刷印传播),版画的功能会消失与改变,画种也就失去意义,如果发展也只能随传播方式的路径被动前行。其实“印”是直接取得痕迹最原始的方法。“印刷”过去叫“刷印”,字面形象暗示出其作为传播手段的规模印刷方法,而“印”则是先于印刷时代,即人们触摸材料的迹象,它有从自然印迹到人为印迹的发展过程(从人类肢体的印迹到捺印、孔印、模印、拓印),“印”也连接了传播的历史,但原始的印迹冲动至今还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亚肢体语言”,于是也成为了表达思想的视觉方式。例如,对一段残墙的自然痕迹产生幻想继而有复制的冲动,面对生活用品有拓印的欲望等,都是先于版画印刷而存在的原始动机,又与版画制版冲动相联系,实物平面化印迹是制造绘画视幻的最初手段。“个性印刷”(版画)更能把握“印”的目的。我们回到“印”的原始理解上,它是为了在版画技术的范围内,对综合手段的扩展。
3.水性与油性材料认识
绘画材料指已成表现体系的传统用材,而所谓的综合材料常常超出这个范围,于是,从源头上了解“材料性”的练习,既针对绘画材料,也针对材料知识的普及。
“水油混印”早在传统的水印木刻中就曾出现过。这两种相斥的物质在具体材料表现中,“排水”与“亲油”的程度不同,可制造丰富的画面效果,我们在源头上进行练习,是为了充分理解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产生偶然性效果的机率。“偶然性”异于“偶然”,是已知属性强行搭配产生的材料顽性留存,其不可控制与可控制之间是自然肌理的充分释放。它的存在与主体期待与认识不同,它超出个体的才能,是由材质构筑形式范例,产生矛盾,于是,认识“偶然性”与控制痕迹成为这个课题的重要内容。我们目前应用的传统绘画表现材料实际上只有水与油两种,它是表现材料的介质。同时,了解“水油相斥”也是综合材料版画运用的基本原理。
4.传统版种的再认识
(1) 反识
在版画作品中,是材料还是印刷方法决定了版种样式?其实形成一个版种范式是两种因素的综合体。但长期以来,认识版种风格是以简化的方式,是审美习惯产生的一个定式,如:木刻为凸版,铜版为凹版。其实凸凹印制是最初的材料认知,方法并不永远决定材料的归属。综合版画的材料性就是要对印制方式再认识,设定印刷方法在固定材料中的“反识”练习,是打破版种固有认识,回到材料未形成审美定式的最初阶段,以寻求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改变对木版和铜版的印制方式,就可观察到:木版凹印,除有铜版的细致外,又多了木版印迹。铜版凸印,制作方法更为简便,保留了木刻刀法特征外又使画面坚实。这个观察很有启发性,认识了材质表现的多样性和表现过程的不确定性,强迫思维改变对材质的固有认识。凹印材料的改变扩展了凹印的表现领域,凹印可完整地展示版上的所有的自然痕迹,有精密的金属版趣味的同时,又增添了非金属材料的自然肌理,增加了画面的可读性。而金属版凸印制作中有书写的味道,印后作品又有强烈的版迹,其意义还在于反向认识与互换材料产生的递增关系。其实这种方法,已见于早前的各种技法书籍,可以说是很传统的做法。但由于各版种过分从经验出发,把表现技术浅解为一种固定的模式,一味守望着纯粹的版种,使材料延伸版画的路径反而显得非常态了。
(2) 从复数、复印,看版画的状态
首先得提出“复数”作为传统版种的依附概念,已在艺术创作的变化中慢慢被弱化,“地道的版画”让位于具有版画特征的艺术创作,而复数出绝对稳定的“拷贝”成为规模印刷品的技术指标。现代艺术正是“限量的”与“无数的”两个概念来初步的界定艺术与商品。但进入当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定失去意义后,这个问题变得复杂了起来,(版画可以不复数吗?)版画创作在复数面前常常让人解释为印刷品(这个问题还一直会讨论下去)。其实我们可以忽略这样的讨论,而是把“复数”转为技法的层面,这样“复数”就成为一种表现语言。从发生学的角度重新理解复数,从捺印与模印上,我们看到“一模多印”和“一模一印”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境界,求得复数的心理需求,是人类原始的表达方式,它曾给人以循环、繁殖、空间的神秘联想,从这点上去思考画面的复数存在,让印刷成品复数概念存在于商品之中。让“复数”概念存活。
复印,可以理解为寻求印痕行动(原意为求图像的复数)。而现代机械复印技术却在图像的转换过程中产生“失真”,透出机械操作生成相似的,似乎绝对真实的迹象。这和“拓印”相似,图像“受知面”,被人工与机械压缩为平面的、明晰的、“真实”的副本。“复印”与“拓印”在这里已脱离了“复数”原初观念或在求得复数要求中延伸了“手工”制作的精神诉求,但它无疑是作为版画发生学意义上的存在。版画发生于触摸到的实物(版)转变为视觉的方式,而由视觉的方式回到实物状态中的认识,是回避印刷商品功利性的前题。
版种存在的状态已严重地被商业行规所定义(如:1960年的国际规定)。解决这个问题的当务之急是让版画再次回到其发生之初的状态中,而综合版的实践让多种非传统版画用材、陌生的、日常的材料进入,又从印刷原理上进行“试错”性应用,最大程度地占有表现空间,这样有可能使综合版的意义不再是形成的一个版画版种,而是艺术家的一个关于印的表现行动。
对印与复数形式形成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这种原始的感受力是不同种族,不同国籍的人所共同具有的,无论是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版画艺术在这一方面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
5.关于数字版画
版画“版”的存在一直是一个物质化的表象,由“版”来决定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存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所有画种历史存在的基本模式。而版画在“版”与“印”的技术环节上,最先触及到了当代科技的冲击,由数字技术的虚拟印刷所形成“无版”引申出一个精神概念上的“活版”的存在。数码版画脱离了传统版画的制作,在其制作的流程中使用了Mac工作站,Wacom绘图板,Epson绘图仪等,在此工作平台支持下,传统版画的风格样式以虚拟的形式得到链接,产生了似版画而非传统版画程序制作的风格样式,这种“新版画”在各类的展览中时有出现,并还在争议之中。根据我们对综合版的定义,一切替换材料,一切新的印制方式都可接纳的建议,数码版画创作可在这个概念里得以顺畅地进行。
6.关于技术
谈论综合版的实践基础,不可能回避讨论技术问题。无论你从艺术史的那个片段出发论及版画,总也绕不开技法,没有抽取技术的版画存在,只有独立的技术系统以及无法替代的创作手法。但长期以来,版画的技术与观念、技术与艺术总是处于矛盾之中,这是因为现代主义关于技术内涵的转移和当代艺术观念去技术化的结果。应该说有画种就得探讨技术,我认为眼下的版画发展正从固有的版画观念出发,走向更为深入的技术观念中。“深入“指技术还原,回到可解、可读、利于操作的有效性中,形成一个替代版画“经典”样式的技术“范式”,这个范式是从技术本身与人类生活经验相关的,可利用多元的技术因素,从为制造视觉愉悦的有关风格样式的版种技术中解放出来,变技术无思为有思。
版画技术认识的独立性,应指“印”的结果,一切取得印迹的技术都是有效的,而不是去附会与重复经典技法,这样“综合”就变为多样性的代名词,综合版就成为有关“印”的技术,有关收集痕迹语言,述说生活经验的技术。
7.版画元素的立体方式
形式主义完成经典的印刷,而当代则把印刷制版过程与生活相联系,以印制的工具、材料、原版来诠释“版”与“印”的意义,让人联想到文学作品中倒述的语境。
以版画元素的立体方式呈现,成为近几年版画技术延伸的一个现象。它有别于波普式的“印刷”成品和现成品方式的展示,把个性化的版画制作分解成技术元素,应用在日常用品中,使版画最大程度的生活化,使版画回到社会关系之中,模糊了痕迹语言的独立性。还有一种方式,仍然是利用版画中的“版”与“印”的概念,解构其技术过程,分单元、分材料提纯技术的文化含义, 以立体的方式图解观念,再使版画的技术环节所指成为无限扩大化的观念指涉。由这样的观念去揭示版画技术风格化的极端性所造成的精神隔离,其真正的意义在于用最坦白、最坦诚的方式建立一个可解、可读的大众化的文化平台。
8.金刚砂技法
在综合版技法中,金刚砂制版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面貌。其丰富的材料性和灵活的表现方法使其成为综合版学习的首选技法。金刚砂技法的原理是建立在凹印(铜版)技法上的,即铜版凹处藏墨的原理。先选择粗细不同的砂子(铁砂、金刚砂、自然砂石等),平均地粘合(一般用黏性好的白胶)在薄板上(以厚纸板,三合板等作为作为基版)。这个基版根据所选砂的粗细在凹印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藏墨变化(通常是细砂墨色淡、粗砂墨色浓)。再在这块砂版上用不同厚薄的白胶(白胶加水、白胶加立德粉、产生不同层次)堵版(画)。这个过程像在黑板上用粉笔做画一样自由。堵版完成后,用砂布打磨版面,再用漆片固定版面,最后应用凹凸并用的方法印刷。这个技法的特点是:改铜版的刚性材料为柔质材料,由腐蚀制版产生图像变为直接绘制图像。由于是用胶粘合,修版变得容易,表现方法上可反复、叠加、组合,版面的大小、强度、自然痕迹的把控,都在制版过程中非常直观的显示。
9.木版凸凹印技法
木板由于呈薄板状,形状与铜板相类,自然也可以凹印。木刻凹印最初是出于“反识”材料,为发现传统材料的多样性而进行的“试错”实验。而凹凸并用使版的痕迹完全被还原,木刻纸面作品常常会被认为原版上面的信息更丰富,那么这个技术就是完全的复制原版效果。这个过程展示了各种“胶合板”隐藏于版纹中的丰富肌理,其痕迹语言的精致与潜在的力量感,不经过机械压印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材料内在的生命被技术的转换所唤醒,木质与刀具碰撞所产生的强硬的品性变为自然柔韧。这是反识材料引发技术变革乃至语言符号形态变革的一个例证。我们的讨论已从“板”的感觉到“版”的认识。选择什么样的板材,到怎么处理“版”。这就要求创作者具备一定的版种常识,更重要的是理解“材料如何将自己的形式强加于艺术的形式”。
10.脱胶版画技法
脱胶为独幅版画技法,其制作技术是利用水油相斥制造漏印的原理。所谓脱胶,是以胶形成胶膜为版,用胶膜封出图形,再用油墨、油画色等油性颜料擦入胶膜封漏处后,再用水冲画面。这样,胶膜被水溶解后,随水冲走(也造成了毁版,成就了独幅),油性的颜色就自然地留在了印纸上。这个技术原理最早出现在石版、铜版制版中,民间“蜡染”工艺也是同原理,它是去油(蜡)留水性色(染料)。利用水油相斥原理来制造图像与痕迹效果,其实很实用与普遍(当代胶版印刷业还在应用这个原理)。作为脱胶版画技法,主要应用胶膜层隔离来制造痕迹语言,像丝网技术中的孔版,由于直接制作在纸与布上(非印刷)也称“独幅版”。这个技法没有更为科学的方法确定名称,就约定俗成为“脱胶版画”。
三、关于技法教学
对于版画初学者而言,所有的技法只是入门的基础,所谓“基础”是版画学习的起点,同时也是在根本上建立版画概念的途径。之所以称之为“入门”,那是因为这些技法当属“浅基础”范畴,有待在动手操作中深化。而艺术创作总会在广义的基础修养中突显基础技法问题,又常常在补充基础技法中完成自己的艺术理想。对于艺术家而言,本来在创作过程中已无法清醒地区别什么程度才算达到完成技术娴熟的目标。对版画家来说,不论是传统技法还是新技法演示都是借鉴他人的经验。版画技法的纯粹性直接导致了其技术的“排它性”。绝大部分版画家只从事版画中的某一版种,而不了解技术的能动性所赋予“版画性”潜在的精神价值。综合版技法在这个意义上,是为了化解传统技术之“牢狱”,使其艺术精神从长期遮掩的固有的版画技法中解放出来。综合版技法即是努力脱出版种认知,使技法演示的过程变为一种动力结构,这种结构,作为“亚肢体语言”是对周围事物作出有效的反应,让版画的生命力建立在行动基础上,使版画在认识世界的实际肌理中发挥作用。
综合实践教学心得 篇9
张秀霞
新的一轮课改还在继续,我跑步进入了课改的行列,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了新课改的一大亮点。我在教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最深的体会就是:成功教育贵在让学生体验成功。
所谓成功教育,是指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逐步走向成功的教育。它主张:人人都可以成功,都可以成为成功者;成功是多方面的,不应局限于几个方面甚至一个方面;在教育中,把培养学生的成功学习内动力作为教育目的。
综合实践教学反思 篇10
1.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仅仅当作一个执行的过程,更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 教师在指导中要悉心、耐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常和学生一起进行阶段小结,重新调整规划和实施下一步的活动,使活动有可操作性,有实效地开展。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以过程为主,以鼓励为主,让我们的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思考 篇11
[关键词]物理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10074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活动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内容的综合性、活动形式的灵活性等特点,它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把学生从课堂引向更广阔的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社会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在开放的探究学习中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和思维天地,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下面,就如何进行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谈几点思考。
一、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研究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有了不竭的动力。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具有较强的新鲜感和学习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所以我们要抓住起始年级,甚至是开学初期,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化研究意识,培养研究习惯。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要寓科学知识于娱乐,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东西,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二、跳出课本“综合实践活动”的框框,发掘可进行综合实践的课题和内容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应包括生活、物理、社会,重视知识、经验、技能的综合运用,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要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情感、能力和认识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内容安排上,应与现实生活、社会发展相结合,可以跨学科、跨领域,所以应跳出课本“综合实践活动”的框框,发掘可进行综合实践的课题和内容,如在学习《噪声及其控制》时,可提前布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进行调查,课上让学生分小组汇报调查结果,这样既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避免教师“干讲”、“一言堂”的局面;同时又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当然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前,要先收集学生的调查结果,根据学生收集的情况,合理串联教学顺序。如此一来,教师势必要花费更多的备课时间,当然不少教师也会担心课时不够,其实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应受原课时的限制,学生的学习不能局限于学校的教室、操场,可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到实验室动手实验,走进社会进行社会调查等,可结合双休日、校本课程等多种手段和形式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可根据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
①课外小组活动:有关噪声的调查,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等。
②个人家庭活动:有关汽化、液化的现象收集,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探究家庭用电的几个问题等。
③课堂分组活动:制作简易的密度计,简单电路设计,设计和制作一个模拟的调光灯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要明确目的,指导到位,注重调查后的反馈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和评价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基本保障。
1.教师首先要做好计划,确定活动主题、明确活动目标,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进行合理的分组,每小组一般4~5人为宜,也可以独立研究和实践。
2.分好组后,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合理分工,规划和设计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方案中应包括小组人员的分工,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形式,如果是制作,还包括图形的设计、材料和经费等。
3.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收集资料,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利用音频、视频、照片等方法收集事实材料;要指导学生写研究记录,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4.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呈现调查结果,如调查报告,结合音频、视频、照片形成课件等。
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鼓励家长参与其中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鼓励家长参与其中,在学生个人调查活动中,家长的参与可起到必要的协助作用;在小组外出活动时,有家长陪同可起到保护安全的作用;同时在活动中家长与孩子一同参与,还能增加亲子之间的交流,能够促进父母与子女之间和谐关系的发展,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一举多得。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既能把学生校内的学习活动同校外生活相结合,又能把课本上的物理知识与学生主观需要和兴趣相统一的、有效的整体化活动的教学方式。让我们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向学生渗透“物理就在我的身边”“生活、生产中处处有物理”“科学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物理”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让学生自觉参与、主动探究,实现学生实验探究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张艳华.浅谈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J].物理创新学刊,2012(10).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探究 篇12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探究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综合,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它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为核心, 以主题的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 每个部分都包括“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每个部分又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做了详细的要求, 具体如下:
“基础模块”要求“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 设计活动项目, 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 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
“职业模块”要求“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 选取活动内容, 设计活动项目, 模拟职业情境, 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拓展模块”要求“针对社会生活和相关行业中的重要问题, 发现和确定活动内容, 设计活动项目, 开展综合程度较高的语文实践活动, 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十分必要, 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条件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中职语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
社会上存在一种普遍看法, 认为中职学生的学习质量低于高中生, 这是拿普通高中的考核标准去评价, 而这一点明显是不科学的。中职生与普高生相比, 在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 对具有不同智能结构与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去考核、衡量, 才是正确的做法。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每个人至少都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等多种智力, 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 它强调人类智能是多元的, 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他还认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 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因此, 职业学校的教师要准确定位中职生的智力类型, 改变陈旧观念的影响, 为学生创设展示各种智能的情境, 增强学生成才的信心。中职生大多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形象思维较强, 一般排斥陈述性的理论知识, 却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这就是中职生的优势所在。
中职语文课程, 除了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外, 更应该注重学生思维发展, 加强语文实践, 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通过向学生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专题作业, 拓宽学习空间, 增加实践机会, 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更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进而发现中职生的价值、发挥中职生的潜能、发展中职生的个性。
三、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原则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加强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专业课程的联系, 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加强书本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联系, 所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主体探索原则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在活动中, 教师是引导者, 通过启发诱导, 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新事物, 活动安排、实施过程和成果总结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不要过多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 不要过多地对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 也不要过多地指出学生的偏差和错误。
(二) 全员参与原则
中职生的发展差异性比较大,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每个人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 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鼓励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同时又要照顾某些有特殊困难的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担当恰当的学习任务, 做到全员参与活动, 人人都有收获。
(三) 团结协助原则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为中职生营造团结协助、精诚合作的良好环境, 帮助学生正确处理遇到的困难, 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当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或者解决问题方法有分歧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沟通, 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学会换位思考, 保证每一个学生有愉悦的情绪, 体会与人合作的快乐。
(四) 评价激励原则
传统的评价方式过多地指出学生的错误, 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多数中职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 学习成绩都不太理想, 缺少成功体验。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采用激励性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动机, 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一) 选题
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有一个好的选题, 好的选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目前, 语文教材编排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归类如下。
1. 关于学生生活
中职生课外生活丰富多彩, 学生会、团委会和兴趣协会经常举办各种活动, 这些都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如学生喜欢周杰伦的歌曲, 教师可以以“周杰伦歌词我最爱”为主题开展活动, 让学生品味流行歌曲中的古典韵味, 发现流行歌曲中的语文。又如, 学生喜欢网络小说, 可以以“网络小说大推荐”为主题开展网络小说阅读活动, 大家一起分享阅读的收获。
2. 关于社会生活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生活, 只有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从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自然会变得鲜活亲切, 具有价值。笔者所在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很多学生家长为了维持生计, 被迫离开家乡外出打工, 往往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在农村, “关注留守老人和儿童”这个主题活动, 可以让学生对父母有更多的理解, 学会关心他人, 懂得感恩。而关注国内外大事, “我来播报热点新闻”可以成为锻炼口才的主题活动,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3. 关于职业生活
“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两种生活实践在其他的教育活动中都可以运用, 而职业生活则是职业学校特有的实践活动, 绝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 因此, 中职生入学第一学期开展“我爱我的专业”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 进而热爱专业, 树立学习自信心。第二学期则可以开展以“敬业与乐业”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 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 活动流程设计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按照不同的流程设计有序进行的, 我把活动分为计划准备、交流实施、成果展示、评价总结四个阶段。
1. 计划准备阶段
活动的准备阶段, 首先由教师呈现问题, 教师应该用有吸引力的语言, 把学生引导到学习和探究的情景当中;其次, 教师向学生布置活动的任务, 提出相关的要求;最后是划分小组, 制订活动方案。教师根据班级人数提出分组的建议, 可以遵循“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 选出组长, 明确分工, 合理分工有利于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组长负责组织和控制活动过程, 确保合作学习有序进行。最好每一个小组再安排一名组员负责记录工作, 把讨论内容和学习进程详细记录下来, 便于老师了解每个同学参与的情况。这个阶段, 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包括培养学生听话的能力、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规划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收集、整理和筛选信息。
2. 交流实施
这个阶段, 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运所学的语文知识, 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顺利完成活动的任务。学生要开展活动, 需要向学校借用工作场地和各种器材, 要写借条;外出活动需要向学生科申请, 要写申请书;外出参观调查, 需要写调查报告, 等等, 借此让学生练习各种应用文写作, 而在这些过程中还需要用到交谈、采访、讨论等口语技巧。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在组内解决, 或者寻求组间帮助, 同学之间无法解决才请教老师, 充分体现出合作精神,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另外, 教师要随时了解各组活动的进行情况, 便于调控活动的进度和时间, 当遇到比较激烈的争执时, 教师要及时进行合理的引导, 以防因为争论不休而浪费时间, 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化解讨论中的意见分歧。
各组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采访调研等方法收集到各种资料后, 教师要进行阶段性小结, 布置下一阶段的任务, 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向学生发放评价量表, 让学生对照评价量表的各项指标完成任务, 让学生在成果展示前有相应的依据。
3. 成果展示
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 各小组有了一定的学习成果, 学生们迫切想把各自的成果拿出来展示, 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采用口头讲解、图片展示、歌曲朗诵或者小品表演等不同的方式, 甚至还可以制作PPT课件。这个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活动, 展示这些成果, 能够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 点燃学习的激情, 让他们更加自信, 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成果的展示, 不仅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更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在学生展示过程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及时帮助、引导和记录, 要把握学生活动的方向, 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切实指向实际的问题, 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避免学生展示活动时的随意性和追求简单成果的现象。
4. 评价总结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更重要的是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此可见, 评价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评价的方式根据评价者的不同可以分为自评、互评、师评。学生要通过对活动过程、成果展示, 活动方法、活动体会等方面进行交流、反思。同时, 其他同学可以合作者或旁观者的角度, 对他人的作品和活动过程进行评价。最后, 教师再通过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参与、指导, 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评价的标准要注重从语文的角度出发, 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增长了什么知识, 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 获得了哪些进步。
五、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反思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也难免存在一定的问题,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自主活动时间较多, 教师不能及时进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过于开放, 给教师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课程实施耗费的时间较多, 学生的收获却不一定成正比;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 教师的学科知识较为单一。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语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第一, 教师要制订指导方案。学生是活动的主人, 但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完善, 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往往较差, 教师应该在活动开展前, 向学生展示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 要求学生按照计划严格控制活动的时间和方向, 做到“张弛有度”, 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第二, 教师要加强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研究, 经常涉及较为宽广的知识内容, 语文教师要多向其他专业教师请教。另外, 学生在分组讨论、调研采访等过程中需要与人合作, 教师要善于利用心理学等知识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 让每一个学生都展示闪光的一面, 克服性格中的某些弱点, 只有“扬长避短”才能把学生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熊梅.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9.
[3]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M].上海:上海出版社, 2002.
【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11-21
综合实践课教学模式12-09
综合性教学实践05-31
初中综合实践教学08-24
综合实践活动政治教学09-05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总结05-21
综合实践教学难点06-16
综合实践课教学总结07-15
综合实践小学语文教学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