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

2024-06-25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精选12篇)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 篇1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四个课程内容, 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前面三个课程中内容中, 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综合与实践内容。所以, 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对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重中之重。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总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 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 数学教学就要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应用数学、实践数学。

一、关注学习体验, 激发求知欲望

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 所以, 在教学之前, 我们要让学生先搜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然后在课堂上得以展示, 让学生研究, 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研究数学问题。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发掘出来的, 所以, 探究兴趣就比较浓。

比如, 在教学平均数知识前一个月内, 我让学生回家统计每周家庭的用水量, 然后回到学校, 分别交流各自家庭在这一个月内的用水量, 先让学生比较一下, 哪一个同学家最会节约用水的, 哪一个家庭浪费水比较严重, 哪几个家庭的用水量相差不多, 一个家庭一个月到底用多少水才是正合适的。这时候, 学生通过比较, 根本解决不了我提出的问题, 因为在每一周里, 各个家庭的用水量都不一样, 有时这周王林家比小明家用水多, 但是第二周小林家又比王林家用水多一些, 如何比较呢?当学生的思维处于不知道的情况下, 这时, 我们再引入平均数问题, 那么。就可以很容易地解决好平均数的教学。如果我们没有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搜集这些数据, 而只是在课堂上投影出现一些数据来让学生比较, 那么学生一定不会对我们出现的数据产生兴趣, 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 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这些数据的形成过程, 没有体验到探索的过程, 也就引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只有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体验了, 当他们的思维处于困惑的时候, 那么, 他们才能有一种探究的欲望, 才能想把知识学好, 而如何他们对所学习的知识事先没有体验, 那么学生也就不会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共鸣。所以, 在教学数学之前,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让学生先体验一把将要学习的知识, 让其自身产生谁知的冲突, 激发学习欲望。

二、构建实践平台, 培养探索能力

数学教学只是老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的数学学习材料, 让学生调动已经拥有的数学经验, 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形成新的数学知识与数学经验。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就可以为学生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经验提供一个平台, 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用权学生能充分、自由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 选择恰当的总是是关键。这些问题可来自教材, 也可以由教师、学生开发。”所以,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时, 我们要构建实践的平台, 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同样,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也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

在教学完“百分率”内容之后, 我就组织了一次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进社会, 走进家庭, 来了解一引起百分率的应用。结果, 有的学生在家用种子做实验, 来算一下种子的发芽率, 有的学生走到厂矿企业, 来了解一些有关百分率的事情, 更有的同学来到各大银行, 来调查各种存款的利率是多少, 并在一起研讨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存款有不同的利率。这样,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而且提高了他们各方面的素养。比如一位同学在调查银行的各种存款利率之后, 就写了一份分析报告。基本内容就是如果是经常用到的钱, 那么就用卡或短期存款, 因为这样虽然利率小了点, 但是用起来方便, 而对于长时间估计不用的钱。那么, 我们就可以存成定期, 每月有固定收的人群, 可以采用零存整取的存款方式。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把每一种存款的利息都分析出来。后来, 我让他把这一份报告贴到学校的画廊里, 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关注。这样, 不仅让他巩固并拓展了所学习的知识, 同时也对他的社会情操有了一定的教育。

三、提供实践资源, 体会数学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 往往很多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 由于没有充足的教学资源而只能硬性地灌输给学生, 让学生体会不到一点数学的价值。所以, 在数学教学时, 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实践资源, 让学生能当堂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教师给出的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比如, 在学习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时, 我当堂就给学生一个实践性的问题来让学生:让学生亲自来测算一下教室的长、宽、高, 来让学生计算一下, 如果我们刷涂料, 得涂多大面积。问题一提出, 学生纷纷对教室进行测量起来, 并算出了表面积, 因为教材中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是“ (长×宽+长×高+宽×高) ×2”, 所以当学生量出教室的长、宽、高的时候, 就迫不及待地计算起来。所以, 好多同学都运用了所学习的知识来计算了。这时, 我就问, 那教室的窗户也需要刷涂料吗?我的一句话惊醒梦中人, 学生就马上知道在求刷涂料的面积时, 还要把窗户给去掉。这样, 在我的一步步提示下, 学生基本上学会了如何灵活运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了。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所以, 我们要以积累学生的数学经验为起点, 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为学生构建应用的平台, 为他们提供应用的资源, 那么, 我们的数学教学一定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的。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 篇2

———浅议如何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将小学数学分为四个部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提出,这既是时代改革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的必然结果。它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数学本身的探索和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因此,在教学时也要相应的改变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经验,设计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策略 学生主体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一类新型课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是一个全新的课堂,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自我,关注社会,为他们打开学习知识的另一扇窗户。让学生用一双明亮的眼去观察,用一颗灵动的心去触摸,感受世界的多彩,体验生活的律动。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障碍,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们。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着全新的教学理念,但是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的出彩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首先,综合实践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这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指导,没有针对性同时学生也缺乏深度实践和实质性的体验、感受。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不像其他学科可以用考试来测定,它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表现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视学生的过程而不在于结论,因此评价的标准难以确定,从而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第三、综合实践活动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安全问题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普遍羁勒。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说说自己对综合实践课的几点看法。

一、更新观念,加深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很强的创造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新天地。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认识人民币》,人民币相信学生不学也认识,最关键的是怎样合理优化使用人民币。因此,可以组织一次班内购物,教师组织两组学生准备商品,担任售货员,其余同学手持模型纸钞购物。请你运用你手中的100元钱,买你最喜欢的几样物品。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要考虑如何尽可能多的买到自己喜欢的商品,还要考虑钱够不够,如何花最少的钱买更多的自己喜欢的东西。相信在此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有计划的购物,还学会了计算使用钱。在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能力。

2、综合实践活动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知识的构建

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交流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实现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我们可以这样说,实践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体现在活动结束时所获得的某种效果,更重要的还体现在活动过程中被人们所忽视的一些无形的东西,如情感体验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综合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综合实践活动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只是为了学数学而学数学,不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对数学学习也就不感兴趣。《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调查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带给大家的无穷魅力。

二、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是多样化的。在农村小学要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社区的条件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根据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和学生特点设计活动根据小学数学教材,可以将数学综合实践课归类如:操作与制作活动,游戏竞赛实践活动,实际测量实践活动,观察、调查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根据上面的分类,我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地点

综合实践活动不一定就非得到外面去实践,我们也可以在室内进行。如:四年级下册的“我们去春游”课本上是放到游乐场的,但在农村有这样的条件的好像还不多,那么这个综合实践活动外面只有在室内进行,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针对春游中路线的设计、乘车方案、购买门票等问题让学生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测量这一部分的时候教材也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如教学《土地测量》可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进行实地测量,帮助家长计算面积等;教学《千米的认识》可带领学生进行目测、步测、实际测量。

2、注重活动形式多样化

新课改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数学教学方法的主旋律。综合实践活动既是个人的活动,也是小组的活动,还是全班的活动。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防止出现互相推诿、被动参与或惟我独尊的情况,又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如:四年级下册“我们去春游”一节实践活动课,针对春游中路线设计、乘车方案、购买门票等问题,上课时首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以获得更多的相互交流机会,有利于学生更自然、更大胆、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人协调和施展自我,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我们还可以采用游戏竞赛,观察、调查,小课题研究等形式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通过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开展制作、操作实践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教学“数的认识”,让学生操作学具,在数大量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以让学生用学具自己创造更多的分数;再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使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可以举例如:修理家中或班级中坏了的课桌椅等;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之后,让学生制作纸盒等。这些教学改变了“耳听口说”的简单化学习模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2)开展游戏竞赛实践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开展“小小商店”课内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有的老师还在游戏中设计了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捐款活动,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实践活动的设计,比简单的人民币计算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再如:为了提高一年级学生口算20以内加减法的能力,设计玩“扑克牌”游戏,让同学在玩扑克牌的过程中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3)开展实际测量实践活动

这类实践活动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量与量的计量”。我在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时,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计算,但在实际运用这些单位时,如妈妈体重52(),一个苹果重100()往往会闹出一些笑话。这说明学生对这些单位建立的表象是模糊的,于是在教学中设计了一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实际称一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质量、同学的体重等,帮助同学进一步建立重量单位的表象。再如:教学《土地测量》可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进行实地测量,帮助家长计算面积等;教学《千米的认识》可带领学生进行目测、步测、实际测量。

(4)开展观察、调查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吸烟有害》一节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家庭中吸烟人数、香烟品牌、香烟价钱,同时调查一名学生一年学习费用是多少钱,核算浪费的这些钱可以资助多少失学儿童等,使学生利用数字的对比,进一步加深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数学活动时间应弹性操作

数学实践活动的时间不易把握,要立足于课堂,用足课堂时间,但又不能受限于课堂。例如:组织一次班内购物,其中两组学生准备商品,担任售货员,其余同学手持模型纸钞购物。请你运用你手中的100元钱,买你最喜欢的几样物品。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但学会了如何有计划的购物,还学会了计算使用钱。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虽然课已结束,但学生活动的兴趣仍在延续着。因此,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调查了解有关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

三、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

1、活动计划要切实可行。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前,教师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想到,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避免出现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因此要做到课前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教学设计中不但要考虑教材和学生特点,还要考虑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对于学生自己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教师要多加指导,使方案更具可行性。

2、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实践活动课的主体。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要要转换角色,成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实践活动的目标导向、动机激发、情景创设、方法指导、疑难解答等。如果教师限制得过多,实践活动课将失去其价值。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实践活动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低年级儿童现有的数学知识比较少,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开展实践活动,一般以游戏、竞赛、学具操作为主的活动形式,结合学生的日常活动,如跳绳、跳皮筋、赛跑、踢毽子等,创造性地设计数学实践活动。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又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和社会生活经验,所以一般以学具操作、实地测量、参观调查、小课题试验等为主,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应用意识。

4、综合实践课注重评价形式多样化

在综合实践课的过程中,要及时适当的进行评价。学生之间互评,还可以是学生的自评,同时家长也可以参与进来评价,还可采用问卷调查。在评价过程中,注重设置学生参与实践的程度,交流的主动性,解决问题方法的新颖性一。教师的评价主要以引导、鼓励为主。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数学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探究性、趣味性,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人人要学数学,事事需要数学,让学生自发地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数学,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总之,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在内容、方法、环境等方面的改变,在学习内容上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条件,为教学方法上提供了保证,使学生有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有表达自己想法和展示自己才华的场所。如何更有效地开设数学活动课,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篇3

一、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特点

1.数学学科的独特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这些综合的学科现象中发掘出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整理,从而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将所获得的知识反馈到生活中去,学会应用和创新。例如“汽车中的数学问题”中,让学生通过搜集、了解有关汽车的一些数据,从中了解数学与汽车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会相关的计算、理解并得出数学理论知识,而不是让学生来获取汽车的相关知识。

2.教学方式的综合性。教学中,在学习空间上要将课堂的学习与课外的学习相结合;在学习内容上将多学科相结合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关于数学的问题;在学习方式上更要灵活掌握,使学生的实践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多种学习方式灵活运用。无论从哪方面说都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综合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成加以灵活掌握。例如“圆柱和圆锥”中,针对于学生对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就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施工的材料场地进行实地考察,实际来测量圆柱的长度和直径,在实践中寻找一些数据,来理解和计算其体积和表面积。

3.与生活联系的实践性。学生通过对生活中事物的体验,才能真实的体会到数学计算的魅力。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要学的数学算式或公式,结合生活巧妙的建立课堂情境,打破传统数学教学的封闭性,而形成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使数学问题具有现实性、生活性,让学生感觉数学题就发生在生活周围,产生亲切感。例如“16+5×3”时,让学生练习“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单一的练习会让学生失去计算的兴趣,就可以建立与生活相关的情境:新学期开始了,你买了一个书包和5根铅笔,书包16元,铅笔每支3元,请问一共花了多少钱?经过学生的计算讨论,学生就能过自主的得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二、建立综合与应用课堂的有效策略

1.利用生活,创建情境,激发思考

在学生生活的周围,每天都发生着很多的变化,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细心的挖掘其中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从而为我们的课堂情境服务,诱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通过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自行车、汽车、三轮的车轱辘都是圆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生活现象很熟悉,讨论也很积极,经过学生的讨论很容易得出结论,使学生理解了圆的概念和用途;然后给学生每人发一根铁丝,随后根据学生的热情接着提问:我要是自己做一个这样的圆形,需要多上得到铁丝呢?让学生根据自己手里的铁丝来讨论,截取多长才可以刚好够做一个圆环,而且做得即好又合理,这样加上学生爱动手的特性,使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思考的状态,纷纷来思考用什么方法来测定这个圆的周长。通过创建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很自然的就进入了思考的状态。

2.发现问题,制定探究,提升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发现问题,将问题与学生自身的知识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能进入探究阶段,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计算、验证,利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障碍,来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的理解新知识的内涵和应用,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生学习了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都会判断什么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从而得出结论:这个数的尾数肯定为“0”。这是学生忽然建立一个新的问题:1×2×3×4×5×……×99×100这个算式得到的数据其尾数上有几个“0”,学生对这样的题开始纷纷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彼此之间争论不休,教师要及时的引导学生理性的思考,利用被2整除的数和被5整除的数的特点,从而建立了探究的依据,使学生的思考不再盲目、杂乱,让学生在理论的支持下进行探究,使学生的思考变得有方向,有目标。

3.反馈生活,解决问题,提高应用

学生的学习时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而真正的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反馈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将知识得到应用和创新。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解决了几个数学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生存能力。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如何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生活的切入口,带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教师要适当的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参观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交流、搜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自己的知识来分析、计算、总结归纳,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来给他们都的乐趣。例如在学习了“利率的问题”后,根据我们班学生的亲身经历来解决问题,班里一个学生家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李丽的爸爸出了车祸,但是家里的存款还要一个月就要到期了,如果及时取出来的话就要按照活期计算利息,那么我们怎么帮助李丽渡过难关?学生纷纷的出谋划策,有的同学认为:救人要紧,损失点钱吧;有的通过认为:我们可以先借给李丽,等钱到期了在归还;……学生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详细的了解了银行有关利率的规定,计算怎样才是最科学合理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了生活中来,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作用,从了建立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也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篇4

1. 动手操作, 促进兴趣, 在“做一做”的过程中, 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 它具体形象, 易于激发兴趣, 便于建立表象, 有利于理解知识。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动脑思考, 动口表达, 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 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让学生动手拼一拼, 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 积极性也很高, 有的拼成了长方形, 有的拼成了正方形, 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学生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 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实践证明, 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活动比看教师拼、摆, 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要牢固得多,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同样, 在教学“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时, 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充分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动, 使学生认识数的现实意义。

2. 鼓励学生自主交流, 创建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围

课堂上只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应注重采用多向通话或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模式, 其形式是允许学生间议论、评论、肯定或修正各种见解, 通过直观启发、学具操作、合作实验等, 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愉快、宽松的气氛。如在课堂上借鉴良好教学经验“七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充实;不明白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白热化允许学生自由抢答接话茬发表意见, 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宽松民主的氛围, 不仅促进教学中认知信息的交流, 也为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说的勇气, 还要教育学生独立思考, 敢于提出自己的大胆设想,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 发现问题及时指点。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 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 可能有不一致之处, 这就需要讨论, 攻克难点, 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 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去尊重孩子的选择, 允许孩子根据自身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围, 让不同的孩子因为相同的兴趣走到一起, 共同品尝成功的快乐。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借助孩子们爱动、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心的这些天性,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 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在“奇妙的图案, 欣赏与设计”这一实践活动中, 我设计了“找一找, 体现你的观察力”“想一想, 体现你的创造力”“画一画, 展示你的动手能力”这样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把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欲望都调动了起来, 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 巩固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 发展其动手能力……让学生边阅读数学课本边动手操作实践, 通过剪剪、画画、看看、想想, 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鼓励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 学会认定和寻找最佳答案

小调查:调查你校一年级有多少个班?每班有多少人?哪班人数最多, 哪班人数最少?在此我注重了调查方法的多样化及最优化思想的渗透和引导。先让学生进行讨论, 寻找调查的方法:有的说去每个班数一数, 有的建议去问问每班的同学, 还有人建议直接问班主任老师, 这样比较快还方便……找到了这么多的方法, 此时孩子们都有点想赶快进行调查了。为了激发其寻找出最佳的调查方法, 我赶紧设疑:如果每个人都跑过去问一遍, 老师怎么进行备课和改作业呢?虽然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但每个人通过积极的寻找, 最终还是会发现很多方案的, 然后再从中选出最佳方案:每组调查一个班, 小组间交流调查的结果, 最后作出记录和判断。课堂时间是短暂有限的, 虽然我们只找到了调查方法, 可是每个小组领到任务后, 那兴奋劲儿就别提了, 学生的兴趣把活动又延伸到了课后, 提高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全员性和深入性。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 篇5

(一)课题的提出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教材的全面推广,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同时也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在内容设计安排和呈现形式上均有所突破。最为显著的一个举措就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增加了数学实践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数学课本中每册都有两个实践活动的设置,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设置,打破了原来学科教学中重书本知识,轻直接经验;重结论,轻过程;封闭学习多,开放学习少;机械记忆多,实际应用少等的教学模式。

2、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给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如何正确认识数学实践活动,它和以前的数学活动课、数学课外活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如何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数学实践活动课以怎样的模式呈现?……成为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从教学实践来看,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对数学实践活动认识不足,有的老师把它作为知识性的内容或者是一种练习题来进行讲解,有的老师认为无足轻重,只是在快下课时一带而过,交待一句:“课后有空自己看看。”使得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合作、交流与竞争的素质发展目标得不到体现。基于此,我们萌生了数学实践活动的探索和研究。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一种新的课程学习内容,它反映了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提供了一种学生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它的重要着眼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它强调的是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现实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与能力,锻炼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的本领。数学实践活动包括1、认知性实践。通过操作、观察、练习等行为,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在直接经验的有力支持下完成,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验证和强化所学内容,达到对知识的正确和深刻理解2、模拟性实践活动。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及数学小制作,让学生了解各要素间的基本关系,帮助学生在简明、安全的条件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3、社会性实践活动。将实践活动从校内拓展到校外,这类活动一般采用调查班级、家庭人口、商品价格、图书藏有量、银行利率、存款利息、汽车号码编排规律,还有门票问题、节水节电问题、乘车、绿化、包装等问题,到室外测量操场、田地、宅基地面积等等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根据小学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提出小学各年级数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素质发展的目标规定,建立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体系。

2、根据小学各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目标和数学学科的特点,探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和选材安排,明确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体系。

3、根据小学各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目标内容和小学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探索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

二、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对实践活动的研究在国内外的不同领域自古有之。辨证唯物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波利亚研究表明“学习任何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实践中学习是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考验、锻炼,其教育价值十分可观。只有让学生投身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只有让学生亲身去做一做,学生才会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他们的实践能力才能切实得到锻炼提高。自古人们就认为实践是思维的重要起点。

从教学实践来看,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对数学实践活动认识不足,有的老师把它作为知识性的内容或者是一种练习题来进行讲解,有的老师认为无足轻重,只是在快下课时一带而过,交待一句:“课后有空自己看看。”使得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合作、交流与竞争的素质发展目的得不到体现。在新课程全面推进的今天,该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随着苏教版新教材的推广使用,数学实践活动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了解,但针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开展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还很少,结合农村小学实际开展苏教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研究的从现有文献资料中尚未发现,故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现实的针对性、紧迫性、新颖性。

三、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研讨各年级的教材的内容在社会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得到运用和得到了运用。然后在这些领域选择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小课题。例如工程问题、营销问题、金融问题、税务问题、设计问题、统计问题、勘察问题、气象问题、统筹问题、环保问题等等,并形成小课题研究系列。应用小课题可以先从认识阶段入手,再进一步深入到探索阶段。这符合学生能力和情商培养的内在规律。比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可以让学生回家寻找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物体进行测量和计算。这属于认识阶段的应用实践。然后可以引导学生确立一个设计小课题,设计装修自己的卧室。让学生自己去建筑市场,选择自己喜欢的建筑材料(地砖、地板、墙纸、天花板等),并询问价格。然后再根据学生对房间进行测量的数据,算出建材购置数量和总价。最后做出一个装修预算。

(二)开发活动资源,建构实践活动模式。

1、开发活动资源。根据我校是县级实验小学,学生长在小县城里,以小县城和农村为背景的数学活动资源是其挖掘的重点。

2、建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模式。主要通过课例描述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模式。探讨活动选题、活动目标、活动过程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撰编“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案例”集,总结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模式。

3、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具体通过调查、文献分析、做实践活动、案例分析、研讨会等方式推进,注重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注重课题阶段性成果对学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工作的推动。本课题还采用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四、预期研究成果

阶段成果: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例集》、《小课题研究报告集》《学生实践活动数学日记》。

最终成果:

《形成案例集》、《学生作品集》。

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预计用年的时间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1、准备阶段:确定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培训、分工,搜集相关研究信息,掌握外界研究动态。

2、调查研究阶段:实施研究计划,组织活动设计、进行公开教学。

3、深入实验阶段:撰写阶段总结和论文。编辑学生和老师们的成果集。

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6

[关键词]数学 综合实践活动 能力 活动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6-041

打造高效课堂,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已深入人心。课堂教学就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进行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学生的数学兴趣由枯燥向有趣转变;数学内容由单一向丰富转变。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再是模棱两可的附属课;不再是新知识的传授的课;不再是没有教的必要干脆弃之不教的课;不再是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活动,因而对学生的操作不加以指导,放任自流的活动课;不再是内容繁多,没有重点,看似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活动课。综合实践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去做数学、学数学、用数学。因此,一定要上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育家杜威说:“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活动是经验的源泉,没有实践活动的经验积累是无本之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是学生经历大量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结果。在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学生的起点,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通过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摸一摸、数一数等活动。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看一看,动脑筋想一想,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进而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上,这样是无法获取理性经验的。要把那些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变为反思的对象,还需要经过学生的反思,进行数学化的深层次加工提炼,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活动经验。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要用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才能成为我们知识有机体的一个部分。”因此,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去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把数学活动经验的根扎得更深。

二、精心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1.立足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建立在综合性与实践性的基础上,这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应该以问题为抓手,培养学生从数学思维的角度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考方法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在确定起跑线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在运动场上参加比赛和观看比赛的生活经验,又有长方形和圆的周长计算的知识储备。因此,这个活动不再是一个单独枯燥的学习新知的过程,而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的教学过程。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中的问题生活化,把相应的周长计算问题转化成确定起跑线的问题;再把生活中确定起跑线的问题和数学中的周长计算建立起联系。这样,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自身的数学能力。

2.搭建实践活动平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同于平常的数学课,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调查总结的方法;重在培养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探究能力。比如在“1亿有多大”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使学生通过猜测交流明白活动的主题,想办法验证,并用事实说话,研究1亿有多大。在活动中,小组合作商讨研究和交流方案,思想碰撞,再完善方案;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汇报交流时又一次进行思维的摩擦,学生深入思考1亿有多大。通过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学生亲自实践、亲历体验、自主参与活动,从而把数学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3.提供实践活动机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载体。”以前的数学教学,由于教材没有安排独立的章节和课时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少之又少,创新更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的举动。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比如在数字编码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这一载体,充分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源和教材中的资源,设计有层次性的活动,由浅入深,先解密汽车牌照的信息,再解密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信息,最后开展编学号的开放性活动,培养学生求异和创新的思维。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在修正与完善中成长,在活动过程中创新能力自然得到培养。

三、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数学方法是某一数学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手段,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载体。小学数学教材体系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数学知识,一条暗线——数学思想方法。由于教材呈现形式的局限性,往往难以明确地展现内在的思想和方法,所以教师要深入分析:从怎样的材料出发,经过怎样的实践活动,最终要达到怎样的活动目的,领悟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正如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所说:“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如果没有什么机会去使用,一两年后很快就会忘掉。然而,不管他从事什么工作,深深铭刻在心中的唯有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生受益。”

总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基础上,以动手操作为主,通过内容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将继续研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有价值的数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有感 篇7

一、凸显课程特点, 培养学生能力

1.注重实践性,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在“做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 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要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必须打破传统数学的束缚, 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切感的内容引入课堂。如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粉刷墙壁”这一活动, 教材首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要粉刷教室的墙壁, 我们需要调查哪些数据”, 引起学生调查有关数据的兴趣。通过讨论, 学生列出所要调查的数据 (粉刷的面积、涂料的包装和价格等) 以及调查的方法 (实际测量、到商店询问、查找资料等) , 然后利用课内或课外时间开展调查。在调查完数据后, 按照教材中提供的线索学生开展活动, 从而解决问题。

2.突出综合性,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课在活动中, 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在学习空间上, 体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整合;在学习内容上, 体现各学科同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在学习方式上, 体现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新教材中高年级的综合实践课均以综合应用的形式呈现。如“旅游费用”“数学与生活”“数学 与购物”“数学与体育”等内容, 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的综合, 还包括在数学学习中积累的活动经验、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验等的全面综合。这种综合应用是通过适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的,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例如, “粉刷墙壁”这一活动, 学生首先要正确计算出需要粉刷的墙壁面积, 再计算出所需要的涂料的量。在考虑如何购买不同规格的包装时, 学生要根据实际问题合理搭配, 通过比较, 找到省钱的购买方法。这项活动的完成, 学生需要经过实践活动及小组合作, 整个活动问题的解决, 全面展示了学生综合应用的过程。发展了学生实际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处理好师生关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 篇8

一、以综合为基础, 精心设计问题

综合与实践内容主要目的是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解决问题。针对问题情境, 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经验, 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 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进一步理解所用知识和方法, 感悟数学各部分之间、数学和生活之间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因此, 问题情境的设计首先要体现综合性, 既包含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需的各领域知识的综合, 又包含学生所用方法的综合。如六年级的《设计运动场》, 首先提出任务:为学校设计一个小型运动场, 运动场共设4条跑道, 最内侧跑道内沿长200m, 每条跑道宽1m。要求学生计算运动场的占地面积并设计100m和200m赛跑的起跑线。由于学生对运动场比较熟悉, 根据生活经验首先会想到运动场一般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半圆组成, 长方形的长是两条直线跑道的长, 宽是两个半圆的直径, 这样就将生活问题抽象成了数学问题, 而后的确定跑道直道和弯道相关数据, 绘制跑道平面图, 确定100m和200m跑道位置, 则需综合用到比例、周长、面积、体积等多方面的知识解决。这样设计的问题, 联系学生生活, 密切结合教材, 解决此类问题没有现成的题型可以套用, 需要学生结合实际, 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 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加以解决, 既可以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巩固技能的掌握, 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综合多种学习方式, 全程参与学习过程

综合实践的本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 是以教师通过问题引领, 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的学习活动。面对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 学生不能依赖教师的讲授, 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 而是需积极参与到“做”“观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寻找办法, 积累经验。因此, 综合与实践的学习, 需以学生为主体, 综合动手实践、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 使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过程, 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五年级的《铺一铺》, 让学生探索6种平面图形 (圆、正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 哪些可以密铺。教学时, 首先引导学生猜测或想象, 哪种图形能用来密铺?之后通过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最后展示交流, 将密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呈现出来, 加深对密铺的理解。

三、重视反思评价, 多途径展示收获

好的问题设计使综合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主题学习的机会, 但如果仅停留在孤立的学习数学的层面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在反思评价阶段恰当利用综合与实践主题密切结合其他学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既可以充分利用问题资源, 又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六年级下册的《节约用水》, 学生在活动前期通过查阅资料对我国水资源匮乏有了一定的了解, 活动中又通过收集、计算学校或家庭中漏水水龙头一年的漏水量, 对生活中水的浪费现象有了一个量化的认识, 认识到了水资源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做到节约用水呢?如何利用此活动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呢?交流与评价环节则可以以此为主题进行拓展, 将活动延伸至学校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中。如通过办手抄报、黑板报, 创作小品等多种形式交流收获;向全校学生、社区居民发起倡议书, 号召大家珍惜水资源;大队部也可以以此为主题发起征文, 让同学们写出自己的思索与感受等等。这样, 一个节约用水的主题使得数学和品社、语文、美术等学科活动、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抒发感受,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 培养了环保意识, 又使学生在综合与实践中得到了综合发展。

四、注重多种能力培养, 使学生得到综合发展

综合与实践立足于小学生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思维经验,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 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综合利用数学各领域知识,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验证等活动解决问题, 这样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培养应用意识, 创新意识, 提升综合能力。如五年级的《粉刷围墙》, 学生需要实地测量围墙的长与高、调查所需人工费、调查所需涂料的型号和价格, 计算不同规格的涂料所需的费用, 然后从涂料价格、耐用期、环保等方面综合进行分析、比较, 选择合适的方案, 这样, 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比较的全过程, 知道在解决一个现实问题时, 可以先调查数据,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从而获得数据分析的经验和体会,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活动中的调查与设计后的展示交流环节可以积累与人交往的经验, 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又如四年级的《小管家》是从学生各家一周的日常开支中提出并发现数学问题, 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的同时还可以增强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初步培养理财意识, 有利于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 篇9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的现状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 旨在“以活动促发展”, 提倡学生积极参与, 勇于实践, 大胆创新, 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 运用数学知识, 获得全面的发展。

1. 教材开发滞后。

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相比, “综合与实践”的教材开发相对滞后, 虽然有一些教学的思路, 但缺乏完整的系统, 教师操作主要靠自己的理解, 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

2. 课堂组织混乱。

在实际教学中, 如何处理好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关系, 却成了教师上数学实践活动课的难题, 作为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数学世界时, 有探索的欲望, 总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的兴趣, 他们喜欢各种操作活动, 面对可爱的学具, 往往手舞足蹈, 迫不及待, 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是, 有的缺乏自制力, 有的在制定活动方案后盲目地急于操作, 课堂常常是一片混乱。

3. 教学有效性难以保证。

为了上好一节课, 教师往往要准备一些活动材料, 可教师良苦用心准备的材料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反而为他们随意玩乐创造了条件, 造成课堂纪律的混乱, 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科学合理地课堂调控能高效地传递教学信息、整合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所以课堂调控的成功与否, 决定着教学能否顺利进行, 当然也就更加直接地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取得。如何成功引导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亲历数学、感悟数学、体验数学”, 主要取决于教师采取怎样的策略对课堂进行合理调控, 教师的角色准确定位, 教师有效把握活动的度, 充分利用课堂中的各种有效资源, 把握和调节学生的参与度, 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

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堂调控策略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教学中, 有时教师还没有来得及提出活动要求, 学生就手忙脚乱地忙活起来。所以当让学生动手操作之前, 必须先出示操作要求。以何种方式呈现更为有效, 更能吸引学生?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以在大屏幕上直接出示操作要求, 让学生自己读;可以老师读学生看;可以请一位声音洪亮的学生读, 或全班齐读;可以事先制作卡通人物的录音, 在课堂上播放。对于一年级小朋友可以采用卡通人物的录音, 让孩子们一边看屏幕上的活动要求一边听, 加深印象。对于二年级小朋友, 可以指名朗读, 或全班齐读;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学生看, 老师读等。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 强调活动要求, 才能使操作活动有序进行, 才能使课堂活而不乱。

除了教材中安排的实践活动外, 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时设计一个实践活动, 对于低年级学生应设计一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活动, 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则应设计一些自主探究、自主设计、创新设计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性的活动。例如在学习过“元、角、分”之后, 可以设计一个在教室里模拟购物的活动:每个学生自制一些代表1元、2元、5元、10元、5角、1角等面值的纸片, 用它们去换取老师出示的一些物品, 例如文具盒8元5角, 并让学生说一说用了哪几张纸片?可以用8个1元、1个5角;也可以用1个5元、3个1元、5个1角;还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述,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并且拉近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虽然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 但却不容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 学生交流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老师也认真倾听, 为学生做表率。对于认真倾听的学生, 及时鼓励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 为同学们树立榜样,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树立认真倾听的风气, 这样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方能做到收放自如。既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又使课堂教学有序开展。

3.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 教师的提问要抓住关键, 要用词准确, 不要用太多的“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空洞无物或含糊不清的语言, 问题问得好不好, 要看学生能不能回答, 问题问得有没有意义, 关键是看所提问题能不能引发学生思考, 如果问题太高深或太宽泛, 学生就不好回答, 也不敢回答, 也可能根本就回答不了, 这样就会造成冷场或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如果问题太小或太简单, 每个学生不要思考都会回答, 那么这样的问题就毫无意义, 也没有价值。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一定要适当, 特别是活动课, 合适的问题不仅能引发学生去思考, 去讨论, 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促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提高教学效率。

对学生适时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关键。特别是实践活动课, 学生手上有丰富多彩的学具, 学生都比较兴奋, 往往课堂秩序就会有点混乱, 这时教师需要树立几个榜样, 对那些做得好, 注意力集中, 积极参与互动的学生给予表扬, 并让其他学生以他们为榜样。还可以采用一些小红花、小星星等奖励手段激励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初探 篇10

一、活动内容的选择:精当

选择恰当的活动内容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首要工作。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是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相符, 将关系到活动开展的成效的优劣。

活动内容的选择有以下途径:

1. 来源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作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 同样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活动内容形式较多, 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过了上、下、左、右等方位后, 可以联系班级学生的具体座位, 组织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如在三年级学完“米的认识”后, 可以安排“小米尺告诉你”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宽、高, 测量自己的身高等活动, 牢固掌握“米”这个长度单位。

2. 教材中延伸

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当学生学习了一定的内容后, 可综合已学过的知识, 组成活动课的内容。如在学生逐步了解、掌握了统计的有关知识后, 可让低年级学生从课表中统计每个星期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各上几节课;可让中年级学生调查全班同学家里的电话、电脑、空调等的件数;可让高年级学生调查一周内学校的菜谱情况等, 并绘制成统计表。另外, 还可以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探讨有关教材以外的数学知识, 如植树问题、年龄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等。

3. 学习中生成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好材料。如在学生学了大数目的估计后, 不少学生就会产生怎样估计一叠白纸的厚度、一捆电线的长度等问题,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问题设计一些活动, 使学生在实验、探究、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的开展:灵动

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实践中去, 在“操作”“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 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活动的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使学生在动手中研究学习, 在研究学习中动手实践, 在研究学习、实践操作中探究、创新。

例如学生在研究、探索、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探讨如何计算圆形花坛、圆形钟面、圆形桌面等实际生活中的面积, 由于在计算中没有圆心标示, 没有现成的直径、半径, 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动手操作才能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可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 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 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 发现规律, 得出圆锥体积公式;最后应用公式, 计算一圆锥体沙堆的体积。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所需要的数据, 整个过程始终体现了学生在操作中学、在实践中学的指导思想。

三、活动过程中的指导:适度

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但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 更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更加强调教师的有效指导, 要求教师讲究指导策略, 根据学生的实际给予适度指导。

在实际的操作中, 教师的指导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指导学生学会制订探究计划

对于一些较小的专题, 要指导学生拟定解决问题的步骤, 做到解题时心中有数;而对于较大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时应首先考虑行动计划, 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等。例如在“春游中的数学问题”中, 可让学生独立设计组织一次春游活动, 从安排车辆、到选择合适的行车路线、到灵活买门票、再到选择合理的参观游览路线等, 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实践活动前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2. 指导学生学会评价与反思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留些时间让学生评价自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等的掌握情况, 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 在反思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认清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产生自我完善的心理, 最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 篇11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使数学实践活动由课外进了课内。这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学教育改革的必然。所以课堂教学“综合实践”已经成为新课改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就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内容中设置的四个部分之一,它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综合与实践”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通过综合、实践的过程去学数学、做数学、理解数学的机会;为发展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搭建了一个平台;也为学生自主参与、全程参与,了解数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积累活动经验创设了有利条件.同时,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助于探索创造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模式.

“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一个较新的内容,虽然经历多年的实践,多数教师对该课程的认识与理解还是存在有许多的“不知道”和“不清楚”,加之各种教育期刊对这方面报道甚少,教师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不多,造成课堂教学低效、无效。

为此,我们成立了一个课题组,对“综合与实践”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就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教材特征与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并愿与同仁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综合与实践”教材特征分析

1.问题性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它把相关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并贯穿于实践活动中.这些“问题”可以是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与理解所学知识而设置的;也可以是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而设置的。

2.综合性

(1)“综合与实践”的活动重在综合,一方面表现为数学知识、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与日常生活实际的综合,另一方面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各种能力、方法、工具的综合,综合的程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提高。

(2)“综合与实践”应当突出实践性。为了能够让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经历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综合与实践”的活动往往需要课内外相结合进行。

二、“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分析

“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平台,综合应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它有别于一般课堂上的“动手操作”摆一摆学具、画一画图,应当根据教材的问题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征,运用情境、合作、反思、评价等策略组织教学,不同学段在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形式、综合程度、问题的呈现方式以及教师的引领、指导、示范的力度等方面均有所差别。

1.第一学段

(1)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年龄和知识特点,本学段的“综合与实践”的问题大都与数学知识有关,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与理解所学的知识,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其研究的问题主要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出,引导学生通过“选一选”“问一问”明确“数学探究”的问题。

(2)组织分工,确定步骤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综合与实践”更是突显合作学习的优越性.要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成员分工尤其重要,只有各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方可显现合作学习的高效.本学段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的成员分工,应该在教师指导下,明确各自任务,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确定实验的步骤(本学段的实验步骤一般由教师安排)。

(3)小组合作,实验操作

在实验操作之前,教师必须出示操作的要求,并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试一试”“做一做”经历有目标、自主的实验操作活动过程,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交流评价,积累经验

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综合与实践”课堂的评价要更加侧重过程性评价,充分发挥多元评价的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讲一讲”“评一评”展现思考过程,进一步理解与巩固知识,交流收获与体会。

本学段,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自评,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生生互评,说一说别人是怎样想的、做得怎样,自己有什么想法与建议.通过自评和互评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虚心接受他人合理建议的品质.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权威性和引导作用,通过交流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初步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积累活动经验。

2.第二学段

(1)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综合与实践”的“问题”极其重要,与第一学段相比,本学段的研究问题不只限于数学知识层面,更多的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或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更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本学段研究的问题既可以来自于教材,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开发,通过“选一选”“问一问”让学生自主确定实践的主题,体会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2)组织分工,设计方案

“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要求在解决问题之前,必须对“如何做”“怎样做”以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对策”提出实施方案,与第一学段主要由教师安排实验步骤相比,本学段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倡导自主分工,自研方案,并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修正各自的实践方案。

(3)小组合作,实践探究

相对于第一学段的“试一试”“做一做”而言,本学段的“综合与实践”提出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需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外显学段目标,有着更丰富的实践活动的内涵.要求学生自主经历合作探究的全过程,通过“试一试”“做一做”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克服困难,自主得出力所能及的结果,感悟数学的功能与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好习惯和兴趣。

(4)交流反思,积累经验

本学段学生的实践能力、反省意识以及交流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相对于第一学段要求学生简单地“讲一讲”“评一评”而言,第二学段要求“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强调“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 篇12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一、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具体定义

综合与实践教学,是新时期新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符合新时期教学发展的趋势,它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使自己在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二、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综合与实践教学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了不错的效果,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在学校不断的推广,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新的时期,该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教学思想仍占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中,教师在课堂中其主要的地位,而学生则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丝毫体现。在我们调查中发现,虽然说新时期不少新的思想不断的出现,但是传统思想仍然占有主体地位,制约着新思想、新方法的传播,这对于“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推广和应用来说是极为不利的,需要不断改进。

2. 学生参与程度较低,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综合与实践教学,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不断的锻炼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当地教学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没有参与教学的意识,在教学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一直都在被动的学习,学习没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学习的效率比较低。而且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仍旧没有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

3. 教师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是“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发动者,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串联的作用,但是在新的时期,教师虽然说也在使用这样的方法,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一些新的方法并没有应用的其中,有的虽然说进行的应用,但是其效果并不好,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对于新方法的使用,仍然需要不断的锻炼。

三、“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具体改进措施

在“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应用过程中,虽然说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解决的,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既可以发现问题,也可以找到相应的办法去解决,具体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转变思想,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转变思想,是改变行动的第一条件,在推广新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不断的用新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找到自己教学思想理念的不足,让自己的教学理念变得充实起来,紧握时代脉搏,不断的用新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比如说在教学的时候,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在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自己的角色,从教学的主体变成教学的引导者,不断的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扮演好学生学习引路人角色。

2.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维护学生权益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将课堂知识一这样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比如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三角形、长方形等,让学生认识图形。在遇到需要计算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实践,通过实践计算,掌握计算方法。总之,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在实践中掌握课堂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3.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指导课堂教学

新时期许多教学方法被开发出来应用到教学之中,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有许多方法出现,比如说合作学习,在小学中,合作学习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之间的友情,培养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给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还有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独立的去思考问题,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自立能力,让学生在日后的社会中保持竞争实力。

小结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入门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问题,教师要抓住课程改革的机遇,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综合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的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从小为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不断为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服务。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认识到其过程中艰巨,但最终一定会实现这个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六林.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2,(1).

[2]沈科.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型分类及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3,(29).

[3]章子君.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0).

[4]李美珍,黄小蓉.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J].江西教育,2001,(12).

上一篇:初中生品德教育下一篇:古典诗歌中的自然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