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维教学(精选12篇)
小学数学思维教学 篇1
一、数学思维概述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掌握了数学思维能力, 也就增强了数学的学习能力。教学中, 我们很常见的就是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数学就一直学不好, 不管怎么下工夫数学成绩提升成效仍然不明显,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不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要想真正学好数学, 对书本数学知识的掌握不是最主要的, 重要的是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拥有了数学思维能力, 才能学好以后的数学知识。因此, 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思考情境,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学习、质疑和总结。数学教学主要是对知识的传授, 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只适用于解决问题, 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数学思维的发挥。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开始对问题发表疑问, 也是数学思维的体现。总结就是对数学知识的概括, 总结出知识的特点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规律,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的建议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推理归纳能力, 以下从几个方面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建议。
1.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不同于以往的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方法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小学数学教师要将启发式教学运用到课堂之中, 启发能使学生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 质疑能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启发式教学能够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无形中锻炼了大脑的思维能力。例如, 学校需要购买20张凳子, 每张凳子10元, 那么250元钱够吗?对于这道题教师先让学生计算购买20张凳子需要多少钱, 需要运用什么样的计算方式, 在教师直接讲解答案之前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启发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当学生养成了自己动脑思考的习惯, 便会不自觉地拥有活跃的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能力也会逐渐形成。
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关键, 只有拥有了兴趣才会有探索知识的好奇心, 才会不断进取。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好奇心, 好奇心驱使他们对知识进行探索与钻研, 当好奇心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欲时, 便会拥有丰富的思维想象, 从而有助于形成数学思维。例如, 在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之间所形成的角的度数”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定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自己测量所形成的角的度数之后, 让教师猜他们测量的结果, 这样学生便会好奇为什么教师会准确说出他们测量的结果, 这样就激发了他们探索学习方法的好奇心, 从而掌握“每两个小时之间的度数是30度”的结论。
3.总结知识, 形成数学知识网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环环紧扣的过程, 由于数学知识的层层递进的特点, 要想学好数学必须精通每一个章节的数学知识, 形成一个数学知识网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定期复习和总结以往的知识点, 使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通过这种连贯性的思维方法逐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比如,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巩固复习学过的知识, 将旧知识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 如此便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形成知识体系, 进而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
学好数学知识, 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创新教学模式,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摘要:小学教育作为一种入门教育, 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 成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小学数学教育也就承担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数学逻辑性强、应用性和精确性的特点, 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为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打下基础。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数学思维及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
关键词:数学思维,小学数学,培养建议
参考文献
[1]秦秀芳.数学思维和小学数学教学[J].中学生导报, 2012 (50) .
[2]孙福建.质疑辩驳, 将数学思维不断引向深入[J].小学数学参考, 2011 (35) .
小学数学思维教学 篇2
【摘 要】众所周知,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正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就努力改变传统数学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病而言,这一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从更为深入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在此则又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应当如何去处理“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
事实上,即使就最为初等的数学内容而言,我们也可清楚地看到数学的抽象特点,而这就已包括了由“日常数学”向“学校数学”的重要过渡。
也正由于数学的直接研究对象是抽象的模式而非特殊的现实情景,这就为相应的“纯数学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例如,就以上所提及的加减法运算而言,由于其中涉及三个不同的量(两个加数与它们的和,或被减数、减数与它们的差),因此,从纯数学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完全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即如何依据其中的任意两个量去求取第三个量。例如,就“量的比较”而言,除去两个已知数的直接比较以外,我们显然也可提出:“两个数的差是3,其中较小的数是4,问另一个数是几?”或者“两个数的差是3,其中较大的数是4,问另一个数是几?”我们在此事实上已由“具有明显现实意义的量化模式”过渡到了“可能的量化模式”。
综上可见,即使就正整数的加减法此类十分初等的题材而言,就已十分清楚地体现了数学思维的一些重要特点,特别是体现了在现实意义与纯数学研究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辩证关系。当然,从理论的角度看,我们在此又应考虑这样的问题,即应当如何去认识所说的纯数学研究的意义。特别是,我们是否应当明确肯定由“日常数学”过渡到“学校数学”的必要性,或是应当唯一地坚持立足于现实生活。
总的来说,这就应当被看成“数学化”这一思维方式的完整表述,即其不仅直接涉及如何由现实原型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概念或问题,而且也包括了对于数量关系的纯数学研究,以及由数学知识向现实生活的“复归”。另外,相对于具体知识内容的学习而言,我们应当更加注意如何帮助学生很好地去掌握“数学化”的思想,我们应当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情境设置”与“纯数学研究”的意义。这正如弗赖登塔尔所指出的:“数学化……是一条保证实现数学整体结构的广阔途径……情境和模型,问题与求解这些活动作为必不可少的局部手段是重要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于总的方法。”
一、凝聚:算术思维的基本形式
由以下关于算术思维基本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思维的分析相对于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而言并非某种外加的成分,而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具体地说,这正是现代关于数学思维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即指明了所谓的“凝聚”,也即由“过程”向“对象”的转化构成了算术以及代数思维的基本形式,这也就是说,在数学特别是算术和代数中有不少概念在最初是作为一个过程得到引进的,但最终却又转化成了一个对象――对此我们不仅可以具体地研究它们的性质,也可以此为直接对象去施行进一步的运算。
例如,加减法在最初都是作为一种过程得到引进的,即代表了这样的“输入?D输出”过程:由两个加数(被减数与减数)我们就可求得相应的和(差);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这些运算又逐渐获得了新的意义:它们已不再仅仅被看成一个过程,而且也被认为是一个特定的数学对象,我们可具体地去指明它们所具有的各种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从而,就其心理表征而言,就已经历了一个“凝聚”的过程,即由一个包含多个步骤的运作过程凝聚成了单一的数学对象。再如,有很多教师认为,分数应当定义为“两个整数相除的值”而不是“两个整数的比”,这事实上也可被看成包括了由过程向对象的转变,这就是说,就分数的掌握而言我们不应停留于整数的除法这样一种运算,而应将其直接看成一种数,我们可以此为对象去实施加减乘除等运算。
二、互补与整合: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
以上关于“过程?D对象性思维”的论述显然已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互补与整合这一思维形式对于数学的特殊重要性。以下再以有理数的学习为例对此作出进一步的说明。
首先,我们应注意同一概念的不同解释间的互补与整合。
具体地说,与加减法一样,有理数的概念也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商,算子或函数,度量,等等;但是,正如人们所已普遍认识到了的,就有理数的理解而言,关键恰又在于不应停留于某种特定的解释,更不能将各种解释看成互不相关、彼此独立的;而应对有理数的各种解释(或者说,相应的心理建构)很好地加以整合,也即应当将所有这些解释都看成同一概念的不同侧面,并能根据情况与需要在这些解释之间灵活地作出必要的转换。
其次,我们应清楚地看到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及其互补关系。
众所周知,大力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也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当然,在大力提倡解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我们还应明确肯定思维优化的必要性,这就是说,我们不应停留于对于不同方法在数量上的片面追求,而应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帮助学生学会鉴别什么是较好的方法,包括如何依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去应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显然,后者事实上也就从另一个角度更为清楚地表明了“互补与整合”确应被看成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
综上可见,即使是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也同样体现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数学思维形式及其特征性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作出切实的努力以很好地落实“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一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 篇3
关键词:数学思维;小学数学;培养建议
一、数学思维概述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掌握了数学思维能力,也就增强了数学的学习能力。教学中,我们很常见的就是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数学就一直学不好,不管怎么下工夫数学成绩提升成效仍然不明显,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不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想真正学好数学,对书本数学知识的掌握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拥有了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学好以后的数学知识。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思考情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学习、质疑和总结。数学教学主要是对知识的传授,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只适用于解决问题,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数学思维的发挥。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开始对问题发表疑问,也是数学思维的体现。总结就是对数学知识的概括,总结出知识的特点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的建议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推理归纳能力,以下从几个方面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建议。
1.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不同于以往的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小学数学教师要将启发式教学运用到课堂之中,启发能使学生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质疑能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启发式教学能够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无形中锻炼了大脑的思维能力。例如,学校需要购买20张凳子,每张凳子10元,那么250元钱够吗?对于这道题教师先让学生计算购买20张凳子需要多少钱,需要运用什么样的计算方式,在教师直接讲解答案之前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启发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当学生养成了自己动脑思考的习惯,便会不自觉地拥有活跃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能力也会逐渐形成。
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关键,只有拥有了兴趣才会有探索知识的好奇心,才会不断进取。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对知识进行探索与钻研,当好奇心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欲时,便会拥有丰富的思维想象,从而有助于形成数学思维。例如,在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之间所形成的角的度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定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自己测量所形成的角的度数之后,让教师猜他们测量的结果,这样学生便会好奇为什么教师会准确说出他们测量的结果,这样就激发了他们探索学习方法的好奇心,从而掌握“每两个小时之间的度数是30度”的结论。
3.总结知识,形成数学知识网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环环紧扣的过程,由于数学知识的层层递进的特点,要想学好数学必须精通每一个章节的数学知识,形成一个数学知识网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定期复习和总结以往的知识点,使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网络,通过这种连贯性的思维方法逐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巩固复习学过的知识,将旧知识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如此便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进而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
学好数学知识,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新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秦秀芳.数学思维和小学数学教学[J].中学生导报,2012(50).
[2]孙福建.质疑辩驳,将数学思维不断引向深入[J].小学数学参考,2011(35).
编辑 董慧红
试论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 篇4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
首先, 数学思维能力可以把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充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不是单纯地对小学生讲解知识, 而是要将讲解的知识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重视数学思维的培养, 非常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有个别学生会出现死记硬背、思路不清晰、学习困难的现象。其次, 数学思维能力影响着学生的总结能力。总结能力对小学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并得出结论,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 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判断力。加强数学思维能力, 能让小学生学会辨别事件对与错, 使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不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 而是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疑问, 发表自己看法的过程, 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加强数学思维的方式
1. 联系生活实际, 提高学习兴趣。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便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某小学二年级数学课, 教学内容是小学生找规律。数学教师拿出了挂表, 对学生进行提问:1点半、2点半、3点半。下一个时刻是几点?学生通过观察挂表的运动, 说出了答案是4点半。教师通过日常挂表运动, 设计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符合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发散了数学思维, 解决了挂表运动的问题, 找到了其中的规律, 经过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这种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将结合的方式, 对于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重大帮助。
2. 师生加强沟通联系。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 是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状况及时进行了解, 出现问题马上解决。要把数学课本中的各个知识点构建成完整的框架体系。要将课上的例题和课后的习题进行适当的删减, 优化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化学习小学数学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点前, 教师应该及时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对于旧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例如, 在学习乘法前, 教师要对学生学习加法和减法的内容进行全方位复习, 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解决。只有通过这种方式, 才能逐步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3. 巧妙设计问题。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 自主性不强, 不善于加强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就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 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教师应该巧妙地设计数学问题, 要勇于创新。以数学课本中的问题为蓝本, 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设计创新性的问题, 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在活跃的状态。
4. 深化数形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深化数形结合思想, 这对于加强数学思维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数字去概述图形的特点, 通过图形去展现数字之间的奥秘, 数形结合思想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得形象化, 利于小学生的理解, 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5. 重视语言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思维教学 篇5
摘 要:小学教学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是决定学生是否能够形成正确的学习思维、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对教育领域关注度的日益提高,小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相对难度较高的学科之一,数学教学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思维 能力培养
数学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导致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为学生未来更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学生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他们对新鲜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有些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容易影响学习效率,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而数学思维的培养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良好数学思维快速的掌握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数学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数学思维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内涵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中一种特定的思维,它要求学生在面对数学的时候能够将数字形象化,从而形成数学运算。而数学思维能力则是指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够归纳总结、推理出一些数学问题,并且具备发现各种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的拥有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如何科学、合理、高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考虑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对国内外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数形结合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具象化,而数形结合不仅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还能够通过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形象的图形去表达抽象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掌握这种技巧,进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深度。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的公式教学,很可能导致学生在今后的面对变化多样的问题时,不能很好的应用,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埋下隐患。因此,就需要教师应用数形结合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公式的含义,牢牢的掌握长方形周长的知识。一般来讲,在求长方形周长的方式中主要有三种:①长+宽+长+宽;②长×2+宽×2;③(长+宽)×2。在对这三种方法的运用中,老师需要教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让学生在求解的时候可以边画图形边求解,以此来深化学生的思维深度,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
(二)联系生活
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能力,更好的进行工作和生活,而数学十分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很多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数学的帮忙,可以说生活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利用这个特点,通过身边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的例子,设置一些难道合理的题目,让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例如,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可以设置这样一道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应用题:灯泡厂分三次出售一批灯泡,首先出售了灯泡比总数的一半多70个,之后出售的灯泡比总数的1/4少80个,最后卖出150个。这批灯泡共有多少个?在解决这道题的时候,老师可以做一些相应的引导,教导学生用假设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兴趣教学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原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更好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数学较其他学科相比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因此很多学生会感到数学学习困难并且枯燥、乏味,这都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观看教学动画,由于小学学生年龄段的特点,生动形象的画面能够让学生很快的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认真的学习视频中的知识,而动画直观的讲解,也能让原本学生较难理解的计算方法,简单的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为直接的学习知识,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忘记。
(四)沟通交流
教师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第一来源,应该对学生充分的了解,才能为他们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计划。由于年龄段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感受,盲目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还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沟通交流,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的意图,在接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三、结语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可忽视的一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加快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其自身的数学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引导他们主动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总之,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收获更好的体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波.浅析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1(08)
[2]李艳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4)
基于数学思维渗透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6
一、数学代换思想的渗透
代换思想是数学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思想,最常用于方程,无论是解方程,还是列方程式都需要代换思想的支持,简单地说就是将一个未知量用另一个未知量代替,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到这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未知量代换能够减少未知量,以此来简化方程中的未知数,进而推动方程的逐步解答。
教师要善于运用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代换思维能力,通过设置例题和让学生解答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熟悉并灵活运用代换。
例1:学校在新学期买进了4张桌子、9把椅子,一共消费504元,已知一张桌子的价钱恰好等同于3把椅子的价钱,问: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
对于上面的例题,教师首先给学生时间去读懂题目,思考其中的已知量、未知量,明确已经给出的已知量间的关系。
学生思考后列出已知量:桌子数为4,椅子数为9,二者价格的关系“桌子价格=3×椅子价格”。
学生经过这样的列举分析,很明显看到了桌子价格与椅子价格之间的关系,二者可以被相互代换,设一把椅子的单价为x,那么桌子的单价为3x,由此桌子的单价就可以用椅子来代换,再结合已知条件,列出方程:9x+4×(3x)=504,解一元一次方程,得出结果。
教师在方程教学部分,要注重代换思想的渗透,训练学生逐一列举已知量、未知量以及二者间的关系,确定可代换的关系,最终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二、可逆思想的培养
可逆思想也是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之一,数学解题过程中常涉及到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多数学生专注于顺向思维,却往往忽视了逆向思维的重要作用。可逆思想是逻辑思维中的基本思想之一,当顺向思维无法有效解决问题时,教师要试着引导学生启动逆向思维,从问题入手,寻求解题思路。小学数学中常见的行程问题,就要用到可逆思想。
例2:一辆客车从甲地驶向乙地,第一小时行驶全程的1/6,第二小时较第一小时多行驶20km,此时距离乙地还有90km,问: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
学生看到这一问题,通常会习惯性地采用顺向思维模式,顺着题目的描述来逐步分析、解题,但事实上,这类问题还可以用逆向思维法,并且更简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逆向思维,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题目要求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不妨先设甲乙距离为x,再结合已知条件,距离乙地还有90km,逆向思考,所经过的路程为“x-90”,方程的另一侧则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列出走过的路程为“x/6+x/6+20”,从而列出方程“x-90=x/6+x/6+20”。
这种反向思考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逆向思维能力。
三、转化思维的培养
转化思想是数学学习中常见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不仅体现出数学科目灵活变通的特点,也体现出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教师要注重小学生转化思维的培养,让学生脑海中形成灵活的转化意识。
小学数学中常见的转化思维体现在几何知识中。例如,当学生学习并掌握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既然长方体体积=长×宽×高,那么正方体体积的公式是什么?让学生深入思考,运用转化思维来解答问题。一些思维较活跃的学生,立刻意识到:正方体是各个棱长相等的特殊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所以,正方体体积=棱长的立方。这就是学生转化思维的有效运用。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展示例题: 一个不规则形状的铁块,求该铁块的体积。
学生乍一看此问题,必然会联想到刚刚学过的规则形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长×宽×高,然而,这对于不规则形状不适用,此时学生立刻进入了头脑风暴状态,有的学生灵机一动,回答道:“准备一个长、宽、高刻度的长方体玻璃容器,内部盛水,将该铁块全部浸入水中,观察水槽中的水面上升的高度,将水槽底面的长、宽与水面上升高度相乘,得出的结果就是铁块的体积。
对于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问题,如“1.5×0.2×0.25×0.4=”,如果单纯地按照小数计算,十分麻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小数转化成分数,“3/2 × 1/5 ×1/4 ×2/5=”,学生借助约分简化计算,减轻了计算负担,体现了转化思想的运用。
四、归纳思想的培养
归纳思想是数学研究者在进行数学理论探索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在探讨一般性的通用原理前,先研究相对特殊、个别的案例,本着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从中总结规律,归纳性质。
将归纳思想运用在数学解题过程中,不仅能有效地找到解题思路,也能以此为基础总结出新的规律,发现新的原理。所以,归纳思想是引导学生解题、支持学生数学学习的一大科学思想。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学生看到此题,在未掌握相关的几何知识前,无法利用任何几何原理去直接解答问题,教师不妨引导学生采用归纳法,也就是先从学过的特殊三角形入手。如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几个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如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学生经过测量发现它们的内角和均为180度,这样学生就能够初步猜想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然后,教师不能就此停止,而是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学生呈现此结论的证明方法,例如:从顶角引平行线,再通过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的原理最终证明得出结论,使学生更加确信自己归纳的结论推导。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触数学、学习数学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塑造与数学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教师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维,为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学好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编者略)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思维 篇7
一、教师的创新思维
1. 扩散的思想。
数学是门相对抽象的学科, 但在教学上同样需要创新思维, 一名真正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 必须要有灵活、新颖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们进行有益的思考,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供创新思维的土壤, 简单的扩散化思维将会非常有用, 举例来说, 如:5+5+5+5=20, 就可以提问学生, 在没有任何条件限制的情况下, 四个5在一起还能有多少种结果呢?刚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小学生们各抒己见:0, 1, 2, 10, 25, 35, 45, 50, 55……大家越说越兴奋, 这样的扩散化思想, 让他们非常有成就感。
2. 让学生作主的思想。
小学教师经常面临有些问题难以沟通的情况, 有时教师即使用了很多方法, 也可能收获甚微, 这时候不如把问题交给学生, 让他们来作主, 试着建立一种创新的互动方式。比如有时候很难解释清楚“5除以5为什么等于1”?不如就让小学生们自己来作主, 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释一番。
3. 不怕错误的思想。
在一个活跃、有创新思维的课堂上, 是不怕出错、不怕有错的, 因为真理的获得就是在错误的改正过程中。小学生有很多天真的想法, 虽然数学很抽象, 但思维是变幻万千的, 要引导他们去多想, 即使很幼稚, 那也是他们思维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只有通过这样的不断引导和纠正, 他们的思维才能更活跃, 才能在学习中尽快建立起一些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 不妨主动让他们往错误的方向上去思考, 然后通过迂回曲折的方式回到正确的途径上。
4. 每天都有新花样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 在长期的工作和学习中都会产生一些枯燥的感觉, 尤其是教师, 年复一年教同样的知识, 面对不同学生, 不妨在备课上多准备点花样, 把小学生最近关注的一些事件或者热点放到教学中。比如根据很热门的游戏《植物大战僵尸》来编应用题目:从花园到房屋有100米的距离, 植物代表队每小时行走20米, 僵尸代表队每小时行走25米, 他们分别要用多长时间从花园到达房屋?
这样的教学富有趣味, 让学生们产生强烈的新奇感。所以教师要与时俱进, 关注社会热点, 关注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思想方法是建立在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基础上的, 但又要高于具体的知识点, 所以显得有些高深, 难度也相对更大, 需要教师们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把意识层面的东西呈现出来。而对于小学生来说, 学习数学思想方法缺少必要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所以就需要在教学中采用一些特别的教学策略引导他们。
1. 创造活跃、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让小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必须让他们敢想敢说, 鼓励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 让他们觉得和老师是平等的, 只要想到都可以提出来。比如有一次上乘法课, 因为课堂容量有点大, 急着赶进度, 提问的时间留得比较少, 到了提问题的时候, 平时很多积极回答的学生都沉默着, 笔者觉得很奇怪, 问他们今天怎么没有问题, 有个学生站起来就开始说:“老师, 你上得太快, 我们没有想问题的时间了。”笔者听到后非常惭愧, 因为课堂上只顾赶进度而让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 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 更不会有什么创意思维了!
2. 充满趣味的游戏小课堂。
在笔者的数学课上, 不光有加减乖除, 还有故事、动漫等, 因为笔者一般都会留十分钟时间, 将本节的学习内容和学生最感兴趣的故事或者动漫结合起来, 留给学生讨论。
比如, 有天上完简单的除法课, 就留了这个一个讨论题。
问:“大家都看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吧?”
“看过!”大家大声回答, 每到这十分钟, 大家的热情很高。
“那么, 这期的讨论题是, 如果灰太狼的平底锅3次可以打晕1只羊, 那么打晕5只羊, 他需要使用平底锅多少次?”
大家都乐得大笑, 在这样的快乐中找出正确答案, 并且还有同学意犹未尽, 继续开发一些新题目:“老师, 如果是红太狼, 肯定1次平底锅就可以打晕1只羊, 那么只需要5次就可以打晕5只羊了, 而灰太狼却需要15次, 灰太狼弱爆了!”
“不过, 我认为羊羊们肯定也不会坐以待毙, 灰太狼打晕1只羊的时候, 5只羊里会有1只羊逃掉, 打晕第2只羊的时候又有1只羊逃掉, 那么他最多只能打晕3只羊。”
……
这样充满趣味的小课堂还有很多种方式, 比如以5个人为1组, 拿一张纸让他们剪出四边形后, 还可以剪出几边形?这些小游戏都极大的刺激了小学生们的积极性, 并且非常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创意思维。
3.“头脑风暴”帮助学生打开思维。
“头脑风暴”在各行各业都大受欢迎, 究其原因, 因为这种思维方式极大的提高了思维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在数学教学中, 适当来次头脑风暴, 对小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也同样有效, 如:最简单的2, 沿着数学的轨迹来次头脑风暴, 2可以衍生出, 1+1, 2-0, 0+2, 2×1, 4除以2……在这样不断的刺激下, 大家灵活地运用了加减乘除法, 而且使其变成一种思维策略, 有效地积累起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
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思想是灵魂, 是联系数学与其它学科的纽带, 所以只有努力不断创新、不断改进,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
摘要:小学数学教育不仅关系到数学学习中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科学方法, 更重要的是, 能促使小学生养成数学思维的科学习惯, 培养其学习兴趣。在实施新课程中, 许多老师已经意识到创新思维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也开始关注和挖掘数学教学中新的思维和方法, 并结合实际情况, 运用到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小学生们对数学知识进行创新总结、积累、巩固,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在自身的教学中打开思路, 尝试和鼓励创新思维, 又要有目标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分析数学思维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8
一、培养数学思维的必要性
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由于先天、教育环境差异等原因存在着巨大差异。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在课堂教师讲课后, 能够快速接受并且能够熟练应用, 解决相应问题, 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接受新知识。有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差, 在接受新知识时存在困难, 无法自己理解, 常常依靠死记硬背, 并且无法对知识进行迁移, 面对问题时没有头绪。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 要高度重视学生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所以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二、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中的体现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将知识讲授和解题技能与数学思维进行结合, 这是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中的体现。教师并不是单纯的进行知识的讲解, 更要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素质, 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忽略了数学思维, 会使学生养成不良学习习惯, 如不能准确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对新知识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等, 对学习产生倦怠感。
数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还有其他方面, 如学生的判断力、总结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判断力, 即学生利用自己的数学思维在教学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教师或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即在教师所讲知识的基础上, 利用自己的数学思维进行总结概括, 形成知识体系,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力和发散力。
三、培养小学学生数学思维的相关措施
在小学数学教育的课程标准要求中,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迁移利用能力、推理和总结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因此, 若在小学教学中始终贯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有如下几个相关措施。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导师。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内角时, 教师可以营造一中教学情境, 使学生找一个平行四边形, 量出其中任意一个角的度数, 老师能够瞬间讲出其余三个角的度数, 并要学生进行求证, 发现老师所报角的度数准确无误。这时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老师能够瞬间讲出其余三个角的度数, 为下面所讲平行四边形内角奠定了基础。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注意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恰当设置教学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所以恰当的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完成教学目标。所以在课堂上, 老师进行精心恰当的提问, 可以使学生瞬间集中注意力, 提高大脑运作效率和学生思维能力。例如, 教师在讲授最大公约数时, 可以设计提问:为什么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包括共同的约数, 什么是互质数, 两者有什么区别?在教学过程中, 互质数和最大公约数是难点, 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这样由简入难的设置提问, 可以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进行挖掘和深化,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的本质和内涵。以后学生再面对相似问题时, 可以进行自主思考, 迅速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学生和教师自主沟通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固然重要, 但也不能忽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 否则, 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难点, 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只有教师和学生积极进行沟通交流,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知识体系,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完成基础知识内容讲授后, 可以通过设置练习题和综合题, 将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体系体现出来。并且从多个角度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将新旧知识联系总结起来, 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例如, 教师在讲解分数后, 可以将分数和运算方法中的除法进行比较, 使学生发现两者的联系, 分数和除法的基本性质有许多共同点, 教师讲解总结共同点后, 可以使学生将两者的知识联系起来, 形成知识体系,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篇9
关键词: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学
前言
数学教育的重点在于, 让学生充分掌握好各种数学知识,便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以往的数学教育当中,多数教师偏向于“灌输式”教学,仅有少数学生能够理解知识,成绩和能力均突出的学生更少. 为了在将来培养更多的人才,数学思维的培养、应用,显得格外重要. 针对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展开详细分析,可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与指导.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体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影响,在当前的教学当中,小学数学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从学科上来讲,数学教育,能够推动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 对学生的未来具有很大影响. 小学数学教学中,倘若长久地遵循传统的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不利于我国的人才培养计划. 数学思维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思维模式”,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倘若在日常的学习当中,单纯地按照固定模式来进行,就会片面地忽视“数学思维”的作用,基本上不能将数学知识充分理解,遇到了多元模式的题目,将不能较好地解决,从而对学生的成绩造成影响. 第二,数学思维在某些层面,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衡量. 例如, 在判定学生的反应能力时, 可以通过速算的方法,观察学生的计算准确性和具体的反应速度,这就是数学思维的作用.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数学思维的作用比较突出,且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深入挖掘和分析.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出多样化、素质化、个性化的特点.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针对性的方法、手段,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有效培养. 一方面,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推动小学生个体能力的进步和成绩的巩固;另一方面,在培养数学思维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知识,寻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在整体素质上获得提升,为今后的发展增添砝码.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中, 兴趣教学是最好的方法,也是培养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 从年龄上分析,小学生是“最好奇”的群体,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兴趣较高,并且能够在整体的探索上,不断地学习知识. 为此,如果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信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获得更多的帮助. 首先,将合作学习、 探索学习等积极运用. 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比较突出的,利用新颖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拉动学生之间的成长,对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分析,也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要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定制. 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阶段性地定制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可以敦促学生不断地朝着更高目标努力, 由此可以长久保持学习兴趣,避免造成学习的“忽高忽低”现象.
(二)精心设计问题
数学思维的培养过程中,“问题”的重要性是非常突出的. 在每一节课程的教学中,都要对学生设计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在教授“混合运算”的内容时,部分小学生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和应用. 此时, 可以适当地融入生活化的问题,尤其是买菜、买文具等等,不同的物品具有不同的价格, 以手中的资金持有量进行购买, 就可以将虚拟的数字进行 “实体化”,从而得到准确的结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索,了解到如何进行简便运算、如何进行拆解组合, 这对于掌握运算方法而言, 具有较大的帮助. 在精心设计问题过程中,要把控好问题的难度和范围,不要给学生造成太多的假象,避免数学思路出现偏差.
(三)注意联系沟通
数学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还要在主观上与学生多多沟通. 有些教师过度放任学生,导致错误思路和方法“根深蒂固”,无法在短时间内纠正,致使学生的能力、成绩均出现了较大的问题. 教师应当及时地将综合练习题和复习课的准备工作做好, 以此从多个角度来对各项数学概念的理解加深, 这样在旧知识点与新知识点之间就能够将严密的锁链关系形成,将清晰的脉络形成. 比如,除法与分数的意义相比,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并且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比值的基本性质之间也有着很多相同点,在讲解这些知识后,教师还应当总结各项基本性质,以便于帮助学生将思路理清,将知识点有效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系统化的数学思维.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对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展开讨论,从现有的教学工作来看,多数教师能够将数学思维作为主导,开展了多元化的教学工作. 相信在日后的工作中, 小学生的数学成绩能够获得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敏.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方案[J].学周刊,2015(06):181.
[2]焦艳.数学思维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J].赤子(上中旬),2015(06):187.
小学数学思维教学 篇10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的意义
小学数学的教学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在小学教学中,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的难度相对较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低,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才能够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
其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真正促进学生形成使用数学的方法来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学生在下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依据江苏省小学数学的教学大纲可知,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因此,培养数学思维是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
(一)建立知识网络,加强新旧对比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建立完备的小学数学知识网络,并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在进行新课程教学时,教师要从已知的旧知识点入手,通过复习强化学生对旧知识点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使用推导、对比、联想等方式来找到旧知识点和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新旧知识点的认识,建立自己的数学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对比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教学时,就可以通过对旧知识点“加法运算”和“乘法运算”进行推导和分析来引导学生学习“减法运算”和“除法运算”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四则运算知识网络.在具体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善用直观教学,培养抽象思维
同其他的学科相比,数学学科的知识点较为抽象,由于小学学生的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对一些抽象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教师要善于使用直观教学的方式,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使用视频、图片、教具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例如,在进行几何形体的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具和图片,使用长方体、正方体、圆锥体等不同形状的教具,引导学生对教具进行观察,学习几何形体的“边”“角”“面”等概念.除使用现有的教具外,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制作教具进行直观教学,例如在进行长方体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自己用纸板制作长方体,在教学时通过折叠进行平面纸板和立体长方体之间的转化,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平面”和“立体”之间的关系.
(三)使用问题教学法,提高学生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必须对小学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分析.小学生的思维独立性较差,他们更多地依赖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学习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注重通过问题教学法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问题教学法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针对需要学习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或者动手操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长方形的周长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将学生进行分组,在不同分组发放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并且引导学生通过直尺测量等手段对长方形的周长进行测量和计算.在得出周长数据后,再引导学生使用已学的四则运算的方式来简化测量和计算方式,进而得到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在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主动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培养了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学科特点,综合使用直观教学、问题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知识网络,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1(04).
[2]何珍.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研究[J].学周刊,2013(02).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教学 篇11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一项基础的任务,也是一项关键的任务。数学教学原本就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想要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并使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就需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措施来使学生数学思维火花得到激发,让学生可以在思维的海洋以及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的遨游,以此来收获知识,并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涵义
数学思维在数学学习中是特定的一种思维,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可以把数字更加形象化,以此来形成数学运算。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指学生可以在对数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对数学逻辑思维进行运用,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及推理,并且具备发现各类数学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解决的思维能力。如果想要拥有这种思维能力,就一定要具有良好的想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推理能力。
二、对小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对小学数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会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些学生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具备着较强的接受知识的能力以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所以可以很快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掌握,并可以迅速的学以致用;而有些学生则正好相反,他们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接受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点进行理解的能力比较弱,不能很快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而在对小学数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使遇到的问题得到解决,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快速的理解,并能够让他们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在对小学数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自身具备的数学技能得到有机的结合,使他们在学习中可以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来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除此之外,还可以使学生判断的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思维来提出观点,以此来深化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使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三、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一)数形结合,使思维深度得到强化
对数学思维进行培养,需要把知识间具有的内在联系进行沟通,并运用相应的数学思维措施。数形结合的数学思维措施,可以使学生在抽象和具体之间使思维水平得到提升,在空间形式以及数量关系的结合中可以对知识的本质进行探索,以此实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目标,从而使思维深度得到提升。因此,在这个过程里教师就应该在讲解时既要借助形象化以及直观化的图形,还要把这些图形进行转化,最终成为数量关系,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使学生顺利的把数学问题解决。例如,在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的手段来帮助学生对公式的含义进行充分的理解。通常来说,在计算长方形周长时的公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宽加长加宽加长;第二,长乘以二加宽乘以二;第三,(长加宽)乘以二。在对这三种公式进行运用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维手段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可以边画图形边进行求解,从而使学生数学数学思维的深度得到深化。
(二)结合生活,使教学目的得到实现
理论一般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在对小学数学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生活中的丰富经验,来把数学学习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为了使学生思维可以得到培养,可以设置和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题:养猪场分成三次将一批猪在市场中投放,第一次卖出的数量比总数的三分之一多出一百只,第二次卖出的数量比总数的一半少一百二十只,第三次卖出的数量为三百二十只。这批猪的总数为多少?在对这道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假设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使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结语:
总的来说,在对小学数学进行教学时,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还是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的关键。所以就需要老师在对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的措施来使学生数学思维火花得到激发,并积极的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分析问题,以此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从而使数学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小学数学思维教学 篇12
小学数学的教学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 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如果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那么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
1.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内涵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要求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可以将数字形象化, 以达到运用数字进行运算的目的。一旦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思维能力, 那么他们就可以利用数学的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想要获得数学思维能力, 就要求小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观察力、推理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 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提高小学生的判断能力。这种判断能力使小学生可以针对课本上的知识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而深化对数学的理解, 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其次, 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小学生快速理解数学知识并学以致用。最后, 数学思维能力可以激发出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学生全面发展, 成为综合性人才。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内容
在了解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内涵与重要性后, 教育者应该主要关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创设情境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举个例子来说, 在教导小学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等几何图形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几何体。这样, 就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使学生更易接受并消化理解新知识,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联系生活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是将知识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多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举个例子来说, 教师可以出这样一道应用题:养鸡场分三次将一批母鸡卖出, 第一次卖出的数量比总数的三分之一多120 只, 第二次卖出的数量比总数的二分之一少100 只, 第三次卖出的数量为300 只, 求这批鸡的总数。在讲解这道题的做法时, 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假设法,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如, 在乘法教学中, 教师可以用买东西举例子, 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而言之,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教学任务。教育者应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小学生创设情境, 并将知识联系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育者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这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 将分别从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内涵、重要性和具体内容几方面具体叙述。
【小学数学思维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10-13
思维导图教学小学数学10-09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案例11-03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07-17
小学数学思维及培养08-05
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培养08-30
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07-20
小学数学逻辑思维方法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