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2024-07-17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共12篇)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篇1

数学离不开思维, 可以说数学的所有结论都是思维的结果, 而抽象、概括是思维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知道, 数学知识是从客观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 而数学思维方法又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那么, 作为数学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计算速度的培养

教学情况表明, 一名学生的计算速度的高低, 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是成正比例的.因此, 在教学中, 实行分类指导, 加强训练, 循序渐进, 从提高口算能力来达到提高计算的效率.

从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上看, 口算的基础要求不同.低年级主要在20以内、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其中整数运算, 练好基本功为重点, 其次加强乘加、乘减、连乘、连除的口算练习.中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 忽视算理的推导, 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而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 十分重视你是怎么算的, 还可以怎样算, 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 导致算理很突出, 算法不扎实, 学生计算技能不够熟练.那么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成了计算教学理性回归的关键.要使学生会算, 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 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时, 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二、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

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真实地体现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 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 在教学中, 我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 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 我采用跟学生共同商讨的教学形式, 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 将教法转化为学法, 使学法教法配合默契, 以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 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我从学生的知识特点出发,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践, 探求规律, 推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 我先用教具演示, 将一个圆8等分, 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然后组织学生参与操作, 把一个圆16等分, 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两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后者更近似于平行四边形.接着引导学生想象, 把一个圆32等分、62等分……当把圆无限等分时, 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最后让学生将刚才16等分的两个半圆收拢, 并将其中一个半圆及半径分别涂上红色, 再展开拼插.这样学生很快发现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圆周长的一半, 长方形的宽等于原来圆的半径, 从而就很快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2.

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热情高, 并能创设“想学、乐学、会学”的课堂情景.

三、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

儿童学习知识时除了要让他们观察实物或图形之外, 还应当让他们动手操作, 即摆学具.摆学具可以结合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大脑, 形成表象, 再抽象概括, 上升到理性认识.操作是抽象概括起点, 而抽象概括又是操作的归宿, 动手操作不仅能加强教育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 更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有黄花5朵, 红花比黄花多3朵, 红花有几朵?”时, 让学生读题后提问:你们说这道题告诉我们的是红花多, 还是黄花多呢?这时, 学生中会有两种意见, 有的说“红花多”, 有的说“黄花多”, 那么, 哪种答案正确呢?从而激起学生在认识中的矛盾冲突.因此, 教师要把握这一时机, 再引导学生看条件“红花比黄花多3朵”, 提出“这是谁与谁比?以谁为标准来比?较多的量是由哪两个部分组成的?可以变换一下叙述形式吗?”让学生思考后, 表述自己的意见, 关键让学生理清“比”的标准和较多的一个量的两个组成部分, 从而加深对求“比多, 比少”应用题的理解, 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语言, 又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真是“两全其美, 恰到好处”.

空间观念的形成, 光靠观察模型是不够的, 还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 亲自操作, 去比一比, 量一量, 折一折, 剪一剪, 拼一拼, 摆一摆.例如, 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这两个概念, 常被学生混淆, 原因之一是由于面积概念比较抽象, 而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公式又极为相似.在教师的指导下, 要求学生把圆分成若干等分, 然后把它剪开, 照书上的样子拼起来, 拼成的图形, 近似于长方形.如果把圆等分的份数分得越多, 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学生在操作活动中, 概括得出圆的面积和它拼出的长方形面积相似.

四、注重说话能力的培养

我在数学课堂中真正感受到, 只有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 才是他真正学到的知识在课堂中语言的训练, 就连最差的学生我也从不放过, 哪怕他只能说半句话, 教师也认为是自己理解的知识.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也能放得开, 就会越学越有自信.因此, 说话能力的培养不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数学课堂中也尤为重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应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重点内容之一在课堂中, 学生虽然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是如果没有机会说出来, 思路还是凌乱的.只有让学生有条理地说出解题思路, 才可以澄清模糊的认识.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 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从而掌握解题的方法.如在教学应用题“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 实际造林15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几分之几?”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之后, 我要求学生说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几分之几, 先必须知道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多少公顷.因为已知计划造林12公顷和实际造林15公顷, 所以可以求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 (15-12) 公顷.然后用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的公顷数除以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 (12) 公顷, 即得出要求解决的问题.”这样训练, 让学生把解题思路完整地说出来, 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促进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发展.

总之,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课程, 教师应该不断地分析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探寻开展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使学生养成积极钻研的学习习惯, 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质.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篇2

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方面显出过于简单之弊端,数学思维没有得到凸显。下面,笔者从数学化、凝聚、互补与整合等几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培养的主要策略和实践体会。

一、突出数学化——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

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课堂远离生活。如对于《简单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对于“三角形”,教师常常手持三角板,告诉学生这个三角板就是三角形,由三个角、三条边组成;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个角、三条边”的图形,告诉学生这是三角形……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误会:老师手里拿的三角板是三角形,黑板上画的是三角形。其实不然,数学中的三角形是图形,不单指老师拿的三角板,也不仅仅是画出来的图形,这仅仅是具体的三角形的特例,而不是三角形的一般的概念。也就是说,这样的直观教学法虽然生动、直观、形象,但颇失数学化。其实,教师用这些三角形特例,也就包含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日常教学中的使用的三角板,但应注意生活化教学向数学化——数学模型的过渡。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这个三角板就是三角形。如果细细思考,显然,这种说法是不科学,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像三角板一样,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样的概念和定义才是数学化的定义,才是严谨的、科学的。再如,对于加法和减法的学习,教师只教给学生加法和减法的口算、列式计算、简便运算等,没有对“数学化”而有所揭示,忽略了顺序化的教学。教师应该让小学生明白,正数的加法是“量的增加或增多”、减法是“量的减少”,这样的话,学生在计算时,会根据加号、减号而初步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如64+24=40的情况不罕见,因为学生把“+”看成了“-”,而在检查时,只要稍微观察题目,就会发现64+24一定得大于64,这样,学生学会的不是解决一个计算题的问题,而是掌握了数理和数学思想、数学思维。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小红第一天看了20页书,第二天看了32页,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容易列出算式20+32=52(页),而如果有学生写成32+20=52(页)的话,有同学就会认为是错的。原因就是平时的教学中,忽略了数学式与生活原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处理问题时,容易“单线”思考。但如果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学生能理解a+b=b+a,而在实际运用时,则又显得“短板”。

二、凸显“凝聚”性——突出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

“凝聚”在数学中领域,是新名词,是指由“数学过程”向“数学对象”的转化而构成的算及极其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如加减法在最初的计算作为“过程”而运用,如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的“凑十法”,教师注重过程的讲授,即如何“凑十”,如8+6的计算,将6分为2和4,8+2=10,10+4=14,从而得出8+6=14,这样,凑十法的计算作为一个过程而引进教学中,但不能就此止步,应转化为其他运算,在其他运算中,实施进一步的加减运算,如8+6=14,由此再让学生举一反三14-6=8,14-8=6,也由8+6的凑十法的计算,再给出更多的6+7、9+4、8+9、5+8等等的计算,让学生熟能生巧。另外,加减简单计算,也是为了以后的更为复杂的计算。一般情况下,简单的加减计算,被作为计算的过程而渗透和引进,即代表了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两个数相加,得到结果是和,两个数相减,得到的是差。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个过程被视为特定的数学对象,由这个对象,去研究其各种性质,如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样的心理表现形式,也是数学的思维表现的基本形式,就是“凝聚”。

再如,对于分数的教学,教师们从分数的形式而定义为“两个整数相除的值”,而不是“两个整数的比”。这就要求我们把分数的教学,不能停留在整数的除法的层面,而应该把分数当作一个数来研究。如2/3,不能单单理解为是2÷3,而就把它当作一个特殊的数——非整数而研究,再在此基础上将它们看作“一个数”——“一个对象”而实施加减乘除等运算。

三、注重“互补与整合”——突显数学思维的.重要特征

趣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创新思维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固化

传统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大多数的教学课程设计是进行反复训练和计算,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仅仅是教会学生书本和教学目标上的硬性学习任务,比如低年级学生要熟练掌握加减乘除,对中阶段学生对脱式运算等能力的培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填鸭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厌倦数学学习,没有兴趣深入学习数学,导致学生没有养成分析数学问题的思维。一个没有数学思维的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是相当吃力的,他们只会一味地死记硬背,背公式、背解题套路、背加减乘除,这种模式是数学主宰了学生,而非学生运用数学。

2.学生学习目的针对有偏差

由于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影响,很多小学生更注重的是自己的学习成绩,关注的是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他们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一种压力,比如在做一道数学题时,追求的是这道题是对是错,能不能得分,而不是分析老师出题的题型和解题思路,其实教师在设计课程和练习题时,都是有针对性的,但是由于学生只在乎结果而忽视思考分析的过程,导致学生成为做题的机器,不能将数学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没有数学思维,不能灵活的运用数学思维思考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二、探究思维能力培养方式

1.挖掘创造性思维和潜在智能

“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維能力时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质疑能力,让学生学会质疑,找到问题。作为一个学生要学会提问,好学生并不是那些什么问题都没有的学生,而是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找到自己不懂得地方进行提问并找到解决方法的学生,有问题才有进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作业的布置和学生对课本的提前预习带着问题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没有思考和思维的主动性,缺乏这方面培养的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发问,比如计算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单纯的计算和口算练习只是让学生机械性的熟练背诵,学生并不懂这些东西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因此教师就可以联系实际,拿简单的“24+36”为例,赋予这个加算题生命,将它看成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买卖问题:妈妈在市场上买了24个苹果和36个桃子,她一共买了多少水果?这样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让学生发现自身潜在的智能,培养创新思考能力。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学生兴趣的培养也是自信心的培养,为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举一反三”。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这种举一反三强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变通和转化能力,是对学生运用公式进行变形等能力的培养,同时,对概念性知识教师也应当重视起来,以往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容易忽视概念的理解,只追求快速的背诵,这样就造成了对数学知识理解的不透彻、不到位。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讲解,实践占比也少。教师应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马克思认识论认为事物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以认识和升华的,数学思维的培养也是如此,要将实际问题搞懂,找到实际问题的内在原理,再运用到其他问题之中,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判断分析能力。让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运用知识进行变化公式的能力培养,通过创新教学模式的转换升级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水平。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思想,这个过程首先需要教师自我教学意识的改变,通过改变教师的授课模式和教学计划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轻松的环境下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乐趣。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数学思维的培养不仅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良好的思维能力也是学生在今后学习中得以发展的关键之一,教师要把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挖掘学生智能作为己任,通过不断的探究,为自己的教学和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充足的准备和铺垫。

参考文献:

[1]张荣海.践行数学课堂“生本理念”促进师生有效交流[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2).

[2]徐素珍.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10).

浅析培养小学数学思维能力问题 篇4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忽略学生自主思维

1. 灵活的数学知识。

数学本身是一门灵活发展、影响学生思维的学科。在小学课堂中, 小学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文字形式供教师和学生学习, 文本教材的表达不够全面, 存在一定限制性, 所以, 需要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师, 将教材中的数学内容用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 供学生理解。

数学中数学定义概念的教学最为显著, 例如, 对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定理的学习, 教师不能简单的阅读定理,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教师可通过例举日常生活例子, 使学生自己体会这个定理, 引用学生每天上学路程的选择, 让学生讨论上学时间, 自行比较学校到家的路程, 并在地图中绘画出上学路线, 自然学生就会验证定理。同样对于教材中跳跃式的数学知识, 学生不会注意,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带领学生将数学知识进行分类, 在讲解过程中, 向学生渗透以后会学到的深层知识, 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2. 巧妙结合学科含义与数学知识。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概括性强、知识点连接性弱等特点的较难理解的学科, 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并不了解数学的学科性质, 所以要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知识的之前, 自己先对其进行全面了解分析, 提前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劣势和不完善的思维能力, 去除学科含义与学生学习之间的障碍, 引导学生对其有自己的特有认识, 确保逐渐培养出学生较高水平的数学思维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 分析数学学科的特点, 在认识负数之后, 编者在其之后编写了与面积计算有关的数学内容, 之后又进行了小数的认识, 这种跳跃而又不失联系的数学教材, 对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较大影响, 教材的内容转换, 需要教师建立联系, 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避免学生出现依赖心理, 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3. 复杂的数学知识与思维创新发展。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 十二本教材内容, 加大了学生学习难度,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的复杂性, 已经导致学生不能按照自己原有的思维进行学习, 但正是这种灵活的数学模式增加了学生思维锻炼机会, 只要教师充分利用小学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将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关系,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行积累学习经验, 判断正确的学习方法, 对其新学习的知识也能较快理解, 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认知体系。在小学数学学习中, 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注重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将不同类知识进行分析, 构建数学知识结构, 带领学生将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 并在学习的同时, 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 加强思维变换能力, 为今后更深层的数学学习做准备。

二、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1. 增加沟通机会。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为锻炼数学思维能力打基础, 所以教材的内容没有明显的连接, 需要教师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认识, 在对知识的划分过程中,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结合教材特点, 因材施教, 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选择适合学习现状的教学模式。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编者在小数学习的一系列内容中穿插了“找规律”这一学习内容, 经过大量试验研究, 知识需要连贯性学习, 穿插法学习一定会影响学习效果, 学生对于小数的学习不会有完整的记忆, 这样的教材安排必定有强烈的目的性, 教师需注重对于学生复习能力的培养, 带领学生跨越式的学习, 锻炼思维灵活性, 让学生自主进行连续性思维培养。

2. 紧密结合教材结构和思维培养。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尚未成熟, 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其进行更深层的认识。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是简单的, 他们的思维正在快速发展, 教师充分利用他们对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对其进行引导。在小学数学学习中, 紧密结合实际生活, 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 带领学生循序渐进的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接触遥不可及的、较抽象的事物。锻炼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坚决杜绝模仿他人思想, 鼓励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3. 简单化数学抽象性, 努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忽略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不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照本宣科的阅读教材, 没有及时带领学生对其预习及复习, 对于跨越式较强的教材, 学生不能较好的领悟知识的核心, 不会将知识进行整合、总结, 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一节“小数的认识”的公开课中,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 以游戏开头, 将学生的学习兴致提高, 在讲解小数的基础上, 向学生渗透分数的概念, 锻炼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 带领学生一起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

奥苏贝曾在学习理论中提过:高效率学习需要建立在学习本人的学习认知上, 对于跨越式学习, 教师需要将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整理, 帮助学生梳理认知结构, 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快速发展。

浅析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5

浅析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我们在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离不开我们的思维能力。因此,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什么特点呢?

1、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

小学生总是对自己见到、摸到、嗅到、听到的事物感兴趣,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当你问一个5岁的孩子1+2等于几时,他可能抓耳挠腮,支吾半天不知道,但如果你给他一块糖,然后再给他两块糖,这时,你再问他一共有几块糖,他马上就会回答有三块糖。其实,小孩并不是不知道1+2等于几,而是因为他们的年龄还小,对事物的认识和思维过程总是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

2、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较弱。

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弱,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总是借助于对直观事物的了解。还记得在讲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这节课时,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概念不理解,我在教学中就利用直观的教具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我先拿来20块糖,按照7、6、4、3的顺序分给4个人,然后我问同学们“这是平均分吗?”学生回答“不是”.后来,我一个一个的分,正好每人都分得5块糖。学生大声“这就是平均分,就是每个人分得的糖同样多。”在这里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正是借助直观的实物糖块来实现的,否则,学生在“平均分”这一概念的理解上不但会不理解,而且还会耗费不少宝贵的时间。

3、小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较短。

由于小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那么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就较短。如果我们教师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新授内容的学习,而不变换花样,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太好。

4、小学生思维的内容浅显,缺乏灵活性。

在教学找规律时,2、5、9、14、20、__35、44中间的数应该填几,有很多同学找不到规律,就放弃了,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他们的印象中像2、4、6、8、10、12、14和1、3、5、7、9、11、13这样的等差数列,才算有规律,因为它们每相邻两个数之间差2.而2、5、9、14、20,__35、44,它们的差依次是2、,3、4、5、6、7、8、9,有一定的变化性,学生学习起来就困难较多,这与学生年龄尚小的思维特点是分不开的。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具体做法是:

1、教师巧妙设疑,引发学生思维的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本着这样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通过多层次的布疑引探,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

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一进入课堂就出示相同加数的连加法:4+4+4+4+4+4,6+6+6+6,题出来后,我立刻说出结果,问学生:“我算得对吗?快吗?”然后带着神秘的色彩说:“只要你们出加数是相同的连加法,不管有多少个加数,我都会很快很准地算出结果。”这时,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都急于想知道我有什么诀窍,也就是说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参与操作,引导学生思维的动机。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也得到发展,使它变成了思维的工具。只有学生真正动手参与,学生才能记得更牢,因为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不仅是身体的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脑支配人体的各个器官进行协调的工作。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说一说圆柱体和圆锥体的面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各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侧面展开图和高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非常踊跃,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的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学的效果。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过程“内化”为思维,是使其思维得到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3、教师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的动机 .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获取新知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任何缺乏情感的教学活动,非但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反而会导致学生厌学。

还记得,有这样一道题,我让学生讨论:一个长方形,长减少一米,宽增加一米,它的面积和周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提问,使学生对问题本身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大家凭感性回答,答案不一,且都不能讲清道理。学生都迫切想知道正确答案,我抓住这启迪思维的最好时机,让学生举例说明。在学生讲明道理后,我进一步提问:“如果你按照这样的变化去思索,能发现什么规律?” 这时学生兴趣更高,经过小组讨论探求,很快说出结论: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面积较大。由于我不断设置问题情境,引疑诱导,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潜力得到深层开发,感觉自己的聪明智慧,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与此同时,思维的深刻性也就得到了培养。

二、合理运用直观教具,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水平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缩短两者之间距离所采用的手段主要靠直观教学。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教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学生可将原有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然后再通过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自己的智力活动方式。但是只有适度使用教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否则,始终依赖教具,思维的水平也难以有效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看的思维效率最低,写的思维效率较高,说的思维效率最高。有许多思维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正是在说的过程中实现的。思维和语言是密切联系着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使思维更富有条理,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地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教师要努力做到数学语言应用的目的性、科学性、逻辑性、规范性、启发性。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语言特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学生的思维。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培养学生用确切的、完整的、简练的、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思维的结果,做到思维与语言表达的统一。要经常让学生亲自动笔、动口、动手,将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示范性挂在学生口中,印在学生脑中,让学生“手上会做”、“脑中会想”、“嘴上会说”,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不能只要求意思答对就行,还应要求学生把在感知事物过程中所进行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表达清楚,力求精炼明了地说明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刍议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思维训练

一、参照直观表象,锻炼形象思维

在小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多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要进行逻辑思维时往往仅依赖于直观,实物直观可以使学生获得研究对象的真实、具体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实物直观的演示操作,并让学生观察、实验、动脑、动口,使他们有大量的深刻的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具体形象思维。这是以事物的表象为依托的数学思维,它是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要注意过渡二字。小学生往往要以具体的表象作为认识的支柱。对这种“过渡”不是单纯的一减一加的关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抽象逻辑思维成分逐渐加大,数学的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往往兼而有之,始终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小学六年级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通过借助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借助学生掌握的思维方法,完成了这个课题。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在操作中有的学生产生了新的方法,如有一个学生这样拼:(一个等腰梯形)而且产生了新方法.这个学生是用了割补法,这时,我给予了对学生的肯定,并强调指出:这个特殊类型,不是普遍的,通过操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条理性和灵活性。

二、巧妙设置情境,锻炼积极思维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的,兴趣是入迷的先导,促进思维的前提,要培养思维能力,就要为学生创设能激发学习兴趣,诱发求知欲的情境,使他们自觉地获取知识,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好奇心是学生进行思维的内部动力,学生对新知识好奇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展开积极思维。课堂教学的导入是诱发学生学习動机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善于把握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教学“通分”时,教师出示五组分数,让学生比较出每组两个分数的大小。对于分母,分子都不相同的一组数,学生感到束手无策,如何才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成为学习的需要,这由困惑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不断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善于捕捉各种刺激,机智巧妙地不失时机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激发学生思维。这样让学生带着急切学会新知识的心情和饱满的学习热情,积极思维,由引可见,设疑要根据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确立合理的思维难度,来激发学生思维、质疑、争辩、明析,以开拓思维培养能力。

三、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联想思维

在系统性很强的小学数学知识里,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如果不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就会割裂知识的系统性,违背数学知识本身的严密的逻辑性,因此,要温故而知新,组织合理的知识迁移活动,使学生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基础发挥思维的内化作用,更好地理解新知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思维。在教学比例的应用时,我出示了一道应用题,一台机器3 天制做了2700工艺品,照这样计算,5 天能制作出多少个?首先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解,然后用比例解,让学生比较用比例解与用其它方法的不同点和共同点,用比例的难点在哪儿,由学生解答以后,教师才讲解用比例解的方法,这就引导学生运用迁移,发展了思雄。

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锻炼学生直觉思维

数学猜想是指运用非逻辑手段所得到的一种数学假设,它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时的一种策略。直觉思维本身蕴含着相当合理的猜想,是具有独创性的。在数学教学中,既要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讲清算理,阐明解题的依据,也要重视学生非逻辑的直觉思维的培养。根据心理学家、数学家的研究,这种跃进式的思维在数学能力强的学生中显得更为突出。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一下子接触到问题的实质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这样的学生不在意,说他们是“猜的”,一下子扑灭了孩子的智慧火花。科学的发明往往都是先猜想,假设然后再证明,猜不对,却又向真理靠近了一步,也是难能可贵的。在一些数学难题中,往往需要“猜想”,然后演算,对于直觉思维,合理猜想.必须珍惜它,爱护它,还要善于捕捉它,有意识地培养它。

五、注重逆向思维能力,发展灵感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以初步逻辑思维为主,其它非逻辑思维应交叉运用,相互补充。要发挥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加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学加工,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己主动积极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大胆放手,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素材(感性的和理性的),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充分的信任,让他们能主动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逐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尤其要重视逆向思维的训练,它将有助于学生发现新的联系,产生新的构思。只有这样加强思维的训练,才能提高小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直觉和灵感的出现,存在于对问题寻求解答的反复思考和艰苦的探索之中。要知道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曲折迂回的过程,它既包括长期的准备和积累,又有短时间的攻关和突破。因此,当“灵感”爆发时,学生就将原有认知结构中的信息重新组合,解决新问题。不过它和逻辑思维不同,这种组合加工的过程自己意识不到的,真所谓“功到自然成”。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善于思考的精神和潜心钻研的习惯,因为这些都能为直觉思维的产生打下思想基础。

总而言之,在日常的教学、课外活动、科技小组等活动中,只要能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准确而迅速的解决问题,就能够有效的实现学生思维训练的目的性、直观性、有序性、层次性、准确性,就能够有效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与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7

1. 借助口算,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会算法、明算理以及练速度是口算的三种方式。其中会算法是一种笔算训练, 它不运用任何事物进行计算, 不管是连加、竖式, 都能进行自如的运用, 是启动小学生智慧,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把金钥匙。明算理是一种算理拼玩方式, 让学生通过拼玩的过程进行算理, 学生在拼玩中得到充分的理解, 思维能力得以培养。[1]练速度是数学口算的一种速度训练方式, 通过速度的练习, 让学生思维变得敏捷, 反应速度变快, 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另外, 在进行口算时要注意两点:第一, 口算过程中, 尽量不要动笔, 动笔对于提高口算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没有好处;第二, 口算时一定要限制时间, 在一种紧迫感下提高小学生的反应速度。注意了以上两点, 合理地利用口算, 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2. 创设情境, 诱导学生的思维

小学数学教材本身比较枯燥, 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学习奇偶数时, 可以借助学生的学号, 可以让学号是奇数或者偶数的学生分别站起来, 检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情况,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 增强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联系实际, 拓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 把教材与生活紧密结合,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比如学习比例尺时, 提前带一张地图, 让学生从地图上观察北京到上海之间的距离, 学生都摇头表示不能测量。我说:“没关系, 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们就能测算了。”通过这一情景的导入,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学生就能聚精会神地投入到课堂当中了。[3]

学习乘法的应用时, 创设商店买东西的例子, 假设让学生到商店买2.5千克苹果, 每千克4元钱, 让学生计算;或者买作业本, 一本2元, 买4本, 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学生就会发现乘法的用处, 也理解了什么时候该用乘法。[4]教材和生活相结合, 创造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养成良好的数学推理过程, 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扩展知识面。

4. 巧设结尾, 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巧妙的课堂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与其对应的课堂结尾在数学教学中也尤为重要。巧妙的课堂总结可以加强小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比如小学教材中有“约数和倍数”的内容, 在学习这一节时, 教师在课堂结尾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快下课时, 教师提出让学生做游戏, 游戏的名字叫做“动脑筋离课堂”, 游戏的规则就是本节所学的知识, 教师拿出一张卡片, 卡片上显示的是数字, 如果卡片的数字是你学号的倍数你就可以离开教室, 并且走出教室前必须到讲台上讲出来几是几的倍数、几是几的约数等。有趣多样的结尾可以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记忆, 让学生在游戏等多种模式中学习知识,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5]

5. 开展游戏竞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开展“24点”游戏, 规则如下:一副牌中抽去大小王剩下52张, 任意抽取4张牌, 利用加、减、乘、除 (也可以加括号) 把牌面上的数算成24。每张牌必须用一次且只能用一次, 如抽出的牌是1、2、4、8, 那么算式为8× (4-2+1) 或4× (8-2) ×1或2× (4+8) ×1等。此游戏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 对于培养学生快速的心算能力和反应能力很有帮助。

总之, 在以后的小学生数学教学中, 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必须在教学中贯穿一系列的思维活动, 加强思维训练, 将数学教学中要学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整合在一起, 让每个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得到最大化。只有这样, 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 才能从小就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靳志亮.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8) .

[2]谢艳.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浅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10 (4) .

[3]王雪芳.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版, 2007 (26) .

[4]刘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尝试[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 .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8

一、理解概念, 启迪思维

一年级学生虽然刚从幼儿园上来, 但一般都能从1数到10, 甚至更多的数。不过他们的数数实质上还是“背数”的成分居多, 他们对数的概念和本质并不理解, 只知道这样数下去而已, 并没有任何实质意义。所以我在教学“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 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图进行数数, 把数字具像化, 如“1个小朋友”、“3盆花”等, 让学生一边放开声音数, 一边用手指着实际的物体, 在做练习时我又要求学生用眼睛看, 在心里默数, 再由实物抽象到用点子图表示数, 慢慢地过渡到用算珠来表示数, 最后再抽象到具体的数, 从而让学生理解数表示的是某种事物的多少。任何数学概念的形成都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 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经验,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理解数学概念。我们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概念, 对数学概念的教学, 我们一定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 是思维发展的起步, 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些数学概念, 才能为学生今后的思维发展打开通路。

二、动手操作, 学会思维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他们的思维发展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的方向发展的。而一年级的小学生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为辅。在教学中, 我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操作、观察、比较、分析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获得新知。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单纯地为操作而操作, 没有思维含量的操作是毫无意义的操作。比如我在教学“2—5的分与合”时, 我首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妈妈买来4个桃, 请你分给自己和妹妹两个人, 你可以怎样分?这样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而且教师在学生探究出分法后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如果我单纯地让学生在脑子里想, 大部分的学生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学生还没有具备这样的思维能力, 所以, 我让学生拿出学具里的圆片, 用圆片来代替桃, 让学生和同桌合作进行实际的分一分, 让学生在操作中同时思考:你准备怎样分?从而自己探索出4的分成。这样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的直观操作, 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具体形象的, 可以看得到、摸得着, 再通过归纳、概括, 抽象出4的分成。这样通过在操作中获得新知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语言表述, 活跃思维

“思维是数学的体操。”但是思维存在于头脑中, 看不见, 摸不着, 作为教师如何检验学生的思维呢?这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将自己的思维诉诸语言, 只有通过语言的表述, 才能让我们检验学生的思维。所以从一年级开始, 我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用准确流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 以说促思。比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 我首先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 用小棒摆一摆算出9+4的结果, 并和同桌说说自己是怎样知道结果的。接着通过看书, 再用小棒跟着书上的方法摆一摆, 并说说你能看懂书上的方法吗?书上的方法是怎样算出9+4结果的?最后全班交流, 说说9+4的口算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优化9加几的口算方法,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凑十法”, 并能有条有理地说出口算过程。通过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 把学生的动手操作、思维和语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注重联系, 拓展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好似一张网, 一环扣一环,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比如教材安排学生先学习根据一幅图列出相应的算式, 由一开始的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 最后再到一图四式, 体现了知识的逐步完善和丰富, 同时也逐步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时, 教材安排学生之前学习了一图四式, 由此列出相应的四条算式, 再由10加几的加法联想到相应的减法口算, 既解决了减法的口算问题, 又揭示了相应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知识之间纵横交错, 环环相扣,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类推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略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9

一、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深度, 是发现和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例如:客车每小时行70 千米, 货车每小时行80 千米, 两车同时从相距500 千米的地方出发, 经过2 小时, 两车相距多少千米?这道题由于条件不明确, 从而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两车相对而行, 两车相距为500- (70+80) ×2=200 (千米) 。第二种是两车背向而行, 两车相距为500+ (70+80) ×2=800 (千米) 。第三种是两车同向而行, 如果货车在前, 则两车相距为500-70×2+80×2=520 (千米) ;如果客车在前, 则两车相距为500-80×2+70×2=480 (千米) 。通过设计条件开放的练习,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给题目补充合适的条件或舍去多余的条件, 并创设一个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共同提高的氛围, 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 能从多方面、多种联系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以解决实际问题。

二、开拓解题思路,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学生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 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提倡一题多解。同时, 设计开放性练习, 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提高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技能训练,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 表现在数学学习中能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 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 简缩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 使运算既准又快。因此, 强化技能训练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主要手段。强化技能训练一定要在学生切实理解运算法则、定律、性质等基础上, 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 平时坚持适量的口算和应用题练习, 通过视算、听算、口答、速算比赛等, 采用“定时间比做题数量”、“定做题数量比完成时间”的训练方式, 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 从而达到培养思维敏捷性的目的。

总之,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课程, 教师应该不断地分析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探寻开展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使学生养成积极钻研的学习习惯, 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质。

摘要:在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要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开拓解题思路,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强化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0

1.注重整体观察, 奠定直觉思维基础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最根本的区别是它的综合性, 而不是分析性。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全方位和实质的理解、感知之上的, 侧重于对客体事物的整体或宏观把握, 而非细节分析。零乱的知识和信息, 对直觉思维的作用不太大。直觉思维需要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整体构建。观察是人们了解事物、接受信息的方式, 是进一步探索外界所必经的思维渠道。小学数学教学中识别图形, 寻找规律等活动都需要观察。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前, 应提出具体、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例如, 在苏教版第八册的“三角形”的教学中, 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不同三角形的形状, 把握这些整体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促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概括的习惯, 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知识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直觉思维属于敏锐快捷的综合思维, 需要相关基础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来支撑。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形成知识网络, 为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学生虽然思维快捷, 但却错误不断, 这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判断不够全面、准确, 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因此, 小学数学教学要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 强调基本能力的培养, 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平常学到的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形成知识网络, 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所学的知识, 优化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这样, 当学生遇到相关问题时, 就能够凭借直觉, 做出准确的判断, 从而迅速解决问题。

2.注重解题教学, 引导学生数形结合思维

“数缺形时少直觉, 形缺数时难入微。”利用观察、想象、联想, 由数想形, 由形思数, 借助直观的图形引发直觉, 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设置相应的活动环节, 要重视数形结合、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的教学, 以思维方法的培养促进知识内容的教学。

首先, 思维能力的提升需要扎实的数学功底。只有当数学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数学认知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时, 学生的思维才能更为活跃、更为敏捷, 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为此,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适当让学生多做一些习题, 以训练学生的思维。通过习题训练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 只有当学生对一道习题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时, 才可能对相关习题做出相对准确的直觉判断。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 学生多做习题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最基本、最简单的环节。其次, 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与数学相关的课外图书、报刊等相关资料,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丰富, 学生的思维就会渐渐敏捷起来。

3.适当引申拓展, 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直觉思维有个鲜明的特点, 就是它的突发性、跳跃性。这个特点一般产生于对事物的直观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最明显的反应就是猜测。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精准、强调逻辑, 很忌讳估计和猜测。然而实际上, 整个数学科学就是寻找自然的规律、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 并用一个表达式来加以证明。这个过程离不开探索与猜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猜测属于直觉思维的一部分, 具有快速、跳跃的特点, 学生有大致方向的猜测和探索, 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 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测, 这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猜测, 绝不是鼓励学生空想。7~12 岁的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猜想, 多源自事物的具体表象。因此, 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 应是充满现实意义的, 表现的方式应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应创设相关情境, 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当学生猜错时, 教师切忌嘲笑、切忌泼冷水, 应给予积极的正面评价, 帮助他们找出猜错的原因。否则, 就会打击学生探索、猜测的热情, 就会把他们的数学直觉扼杀在摇篮之中。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猜测的过程中, 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 因此,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猜想的条件, 预留必要的猜想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大胆猜测。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381-01

小学数学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在于知识积累的多少,而且在于学生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有利于学生树立起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一、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数学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以及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使他们建立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意识。

二、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年、月、日》一课中,每一个新的知识点可以设计成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去探究、去发现。如:教学如何判断平年、闰年时,通过“考考老师”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填二月份天数的特征表,让学生去探秘、去发现,“为何要加4”,学生根据老师设问进行探索,获得了闰年与4的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诱导分析、比较,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师还应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

例如:在判断平、闰年的方法时,可以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来说大、小月。这一做法会使学生很快明白平年、闰年与二月的天数有关。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四、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给出习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这样,在引导学生进行简缩思维过程中,就能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五、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归纳正确结论或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要让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

六、创造质疑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话的直接意思是学习的本质是思考,而思考的源头恰恰是提出疑问,创造质疑情境,会将学生带入到一个思考、质疑的模式中。比如在学“真分数假分数”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几个真分数的积大于一,几个假分数的积小于一,这个命题正确吗?有一个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我就趁机引导大家:同学们说他回答的对吗?学生们纷纷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由我对此进行了讲述和

总结,这道题所要传达的知识点也被学生们充分掌握。因此,只有敢于让学生质疑,才能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并且只有学生的质疑,才能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锻炼。

总之,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如何使小学生的数学基本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将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的有意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占奎.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学习(上),2011:4.

[2] 张习鹏.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1:20.

[3] 戴海燕.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西教育(教师教学),2009:3.

[4] 隋国发,姜久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A].迈向新世纪[C],1999.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浅析 篇12

一、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让学生喜欢上数学, 乐于思考, 不要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懒散的心理。只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才能进一步打开思路, 学生才会愿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小学生对于新事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因而在数学教学中, 不要只是对知识点进行简单讲授罗列, 这样枯燥的讲解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可以在讲解的同时, 根据教材为同学们设计一些情境, 让他们参与其中,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而且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会更深刻。

在创设情境的时候, 教师可以引入学生日常感兴趣的一些东西, 结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或者利用游戏、问答的形式对数学知识加以应用, 都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与此同时, 还可以根据学生参与的情况进行奖励,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 在讲授分数的时候, 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简单的游戏, 同学们把自己的笔放在一个手里, 并保证是偶数支, 然后从中拿出二分之一放在另一个手里高高举起来。

师: 大家互相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同学举起来的手里的笔的数量与自己的一样吗?

师:为什么大家都拿的是二分之一, 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手里笔的总数不一样。

(教师进行总结)

师:小丽看了数学课本的四分之一页, 小明看了字典的四分之一 (教师拿一本数学课本和一本字典) 。那么, 他们看得书的页数同样多吗?

生:不一样。

师:那么谁看的多一些呢? 谁来解释一下为什么。

生:小丽看得多, 因为字典的页数多, 数学课本的页数少。

师生总结:分数相同, 如果整体的数量不同, 那么分数所表示的数量也不相同;如果整体的数量相同, 那么分数所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二、利用教材,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多方式, 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千万不能脱离教材,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素材, 也是最全面的教学资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但是不要机械地讲授教材, 要合理适当地将教材内容展现给学生, 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掌握基础知识。

首先, 是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性质的认知。如长短、大小、圆方的认识, 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利用加减法的计算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进行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定理性质, 一定要先让他们理解、思考, 想一想为什么这个定理成立, 引导学生对某些性质进行应用, 然后对其进行理解记忆, 这样的记忆才会深刻牢固, 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质真正得到提高, 否则背得快忘得也快。

其次, 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的时候, 教师的任务不只是讲授, 还要随时和学生互动, 同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比如, 在讲授新内容的时候,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下对所讲内容是否有所了解, 自己目前所认知的有哪些方面;巩固旧知识时, 让几个学生到讲台上解答题目或者对其进行简单的口头问答, 加深学生的理解。

最后, 对于课后的习题, 教师要充分利用起来。做题是巩固知识有效的手段之一, 但并不意味着做的题越多越好, 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 选择一些题目进行训练, 所选题目的数量、难易程度也要把握好, 切忌运用“题海战术”。有些好的题目不是做完就没事了, 还要针对性地分析讲解, 可以根据题目做出调整, 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 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结合实际,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见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 可以结合实际应用, 直观地讲解一些知识。比如结合一些视频、音频、图像演示, 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吸收消化所讲内容, 而且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 讲解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师提前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并准备一些制作风车的材料。教师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风车, 出示一个已经做好的风车, 并问:“同学们喜欢风车吗? 谁知道风车是怎么做成的吗? 都需要哪些东西?

生:纸、木棒……

师:需要什么形状的纸呢?

生:正方形。

师:大家说得很好, 那么大家想一下, 除了正方形外同学们还认识哪些图形?

生:长方形、圆形、三角形……

师:这些图形中, 与正方形最相似的图形有哪些呢? 为什么呢?

生:长方形, 因为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 而且边都很直。

师:大家再想象一下, 我们平时都有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 哪些东西是长方形的?

生:黑板、橡皮是长方形的, 钟表是正方形的……

师:对, 大家说的都很正确。

此时,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一下旧的知识, 总结一下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那么, 我们来看看长方形的各边长, 有什么不同呢?

生: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一样长。

师:也就是两条长边一样长, 两条短边一样长, 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动手折纸, 也让学生动手折纸) 。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折痕, 再让学生运用不同的图形自己动手拼组一些图形,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后, 教师进行总结。

小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想象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外, 还要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结合实际, 创设情境, 营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让学生善于观察问题, 乐于思考问题, 巧于解答问题, 勤于提出问题, 从而促进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维能力的发展。

摘要:小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想象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外, 还要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上一篇:日本动画产业论文下一篇:急性酒精性肝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