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024-09-1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共8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其中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培养新世纪新型建设人才的时代要求,也是教学的重任。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呢?

一、优化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创新意识的萌芽。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的好奇往往表现在对一些新颖的事物、自己不懂的东西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他们总是爱问为什么,或者异想天开。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这是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创新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引起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质量是直接诱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的动力因素之一。以旧引新,引发兴趣;揭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这些方法都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二、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前提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才能。

个体的创新是建立在自己独立思考基础之上的,创新意识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思维活动的非模仿性和独特性;实践能力不是“听”出来的,也不是“看”出来的,它是在自主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有自由表达自己解决问题思路的宽松氛围,有与同伴交流的机会„„那么他们就是从事一种“开窍”的活动,这将有助于发展其创新意识。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条件

以前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以被动接受方式为主要特征。表现之一是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对课堂教学形式的调查表明,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小学生反映没有或很少经历这种学习方式的人达到80%;另一表现是学生们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机会。在回答课上,学生有无与老师不同意见和想法的机会时,45%的小学生回答“没有”或“很少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对课上没有把握的题目选择“想答,但担心答错”;“根本不想答”的学生人数随年级的升高而增长,这一现象从更深的层面反映出,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没有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这样的教学过程很难使学生达到真正的理解,更难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意识。

四、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指导和帮助。”这里所提出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今天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重视充分的合作精神,爱迪生式的个人独创,也许已经不再是这个时代创造方式的主流,因而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也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的素质。

五、优化练习设计,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可靠保证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是创造的先声,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整体性、自由性、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经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力,打破思维定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练习设计中,除基本练习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性、发展性练习,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

总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教师首先应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地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淑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吉林教育:综合》,2014(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2

一、培养学生们善于提问的好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们懂得思考, 不断发现新问题, 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够解决问题, 当学生们对某个问题感兴趣的时候, 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兴奋状态, 当大脑处于兴奋状态的时候, 他们的思维运转速度会加快, 从而想出更好的注意和想法。

数学这门课程, 是需要学生们创新的, 有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觉得很枯燥、无味。更多的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也没有发现数学的有趣之处, 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该如何让学生们对数学产生兴趣呢?在解决算术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数学题还原到生活中, 例如:在苹果的分配中第一同学分了40个而第二个同学分到的苹果比第一个同学的2倍少20颗, 那么总共有多少个苹果呢?通过这样的简单问题, 启发学生结合已知条件, 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让学生们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并解决问题。在的课堂中, 像这样的问题提问是比较多的, 这样的提问可以给学生们表现的机会, 更能帮助他们锻炼胆量和表达能力。提了上面的问题后我们继续根据上面的问题提问, 如:两个同学的苹果相差多少;再给第一个同学多少个苹果, 两人的苹果一样多呢;等等。通过连续提问, 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他们不仅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同时会激起解决这些问题的愿望和方法。老师可以通过不断提问, 增加问题的难度, 让学生们在不断回答问题中思考, 增加自信心, 从而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

二、通过多多提问, 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意识

问题教学就是指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要多针对学生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主动提出来, 先让学生们尝试自己解决, 当同学们确实解决不出来的时候, 教师要帮助他们分析问题, 引导他们解答, 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进而使得学生们能够获得主动学习的机会, 让学生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1.换种思考方式也许会有不同的结果, 但是在我们的数学中, 如果换一种思路, 那么解题的方法就会多出来一种, 所以遇到这种可以考验学生们思维的题目的时候, 我们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们思考, 要多鼓励学生们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思考, 从而启发学生们多思多想, 才能够充分地训练学生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散发性思维的能力。例如:仓库原有货物375箱, 第一天运走89箱, 第二天又运来了25箱, 仓库现有货物多少箱?学生由常规思维得到:375-89+25。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 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会得出一种简便与巧妙的解法:375+25-89。这种解法既能符合题意又算起来简便。

2.倡导学生们多多讨论。有些学生们学会了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样做是不正确的, 我们应该多鼓励学生们相互交流, 当学生们学会后, 再讲解给其他同学的这一个过程其实就是加深印象的过程, 而同学们在相互的交流中, 可以相互印证自己的想法, 相互启迪。这对于学生们的散发性思维是十分有好处的。所以在我的课堂中, 笔者会经常性鼓励学生们多多交流自己的经验。例如在做实验的过程中, 先在做实验前, 向学生提出问题:等底等高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然后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和观察, 然后再进行小组间的讨论, 交流结果, 最后再形成统一的认识;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31。第二方面学生自发地多议。就是说, 让学生分组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这样的讨论可以充分让学生们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进行分析和理解, 增强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

三、增加思维学习的训练提高创新能力

创造性教学对于学生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我们的教学中, 如何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发现问题, 找出重点。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的问题条件其实是隐藏在题目表述之中的, 这些条件是一种未知即通常所说隐含的中间量。引导学生们如何发现其中的未知量对于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小红每分钟可以写212个字, 是小丽的2倍多12个。小红小丽两个人, 一分钟一共可以写多少个字?这里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们明确题目的要求:要求小红小丽两个人一共可以写多少个,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要知道小丽每分钟写了多少个。这是一个隐藏在问题中的中间量。

2.运用比较, 克服思维定式。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经常会受到日常生活或习惯思维的影响而造成思维定式, 如:一看到题目中有“多多少”就用加法, 一看到“少多少”就用减法等。思维定式是创造性思维的大敌。消除学生思维定式的有效方法是: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 弄清问题的内在关系。

四、拓展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课外的教学活动对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拓宽吸收信息的渠道, 开阔学生眼界, 培养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爱好,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形成敢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可开辟数学园地。即一周出道思考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并把自己的解题和方法写成书面材料, 贴在“数学园地”栏里, 或口头整理交流, 供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 共同提高。如数学书中每课后的思考题, 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

2.动手操作。数学教学除了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和实物以培养学生正确而细致的观察能力、灵活的形象思维能力外, 还应创设让学生学会动手画图, 学会丈量长度, 拼拆图形等动手操作实物的机会, 以培养学生验证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如:笔者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 就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 通过让学生利用实物比一比、量一量、测一测, 加深其对面积概念及面积单位的理解。

动手操作,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总之,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坚持启发式讨论法, 只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 只要教师精心组织教学, 注重科学方法的引导, 学生学习数学一定会变得轻松、有趣。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提出我们应该有所创新, 传统的课堂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 而在我们的新课堂中, 老师们应该把知识的传授和学生们的主动学习相结合, 要让学生们能够听进去知识并且乐意学习, 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巧设问题;鼓励猜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59-01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也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可见,在这知识经济的时代中,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小学数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学科之一,应该如何肩负起实施创新教育这个重任呢?这就要求教师扎扎实实地抓好数学课堂教学,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是打开学生思考之潮涌动的闸门,适当的提问可以引领学生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一、巧设趣味性问题,让学生乐于创新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提出一些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充分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下进行创新。

二、巧设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思考题: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根据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经验,动手操作起来。在学生操作之后,教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有的学生说可以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大小,然后相加;有的学生可以说剪下四边形的四个角,然后再拼一拼;有的学生说只要画一条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四边形的内角和正好是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方法,不仅知道了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而且掌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三、巧设生活性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一些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创新,从而获得鲜活的知识。

四、鼓励猜想,探索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所谓猜想是指人们依据已有的材料或知识经验进行估计、推测,并带有一定直觉性的思维方式。这种直觉思维往往未经逐步地分析,而是一种“突然顿悟”,是一种飞跃性的创造性思维。猜想得到的是一种假定,是一种合情的推理,历史上的许多数学发现都是由合理猜想而得到的,如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可以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创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猜想也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为猜想能缩短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猜想,才有创新的萌芽。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大胆地猜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提出:“我们已经知道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你能猜一猜3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问题刚一提出,就有学生立即不假思索地说出了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教师没有马上对他的猜想作出评价,而是引导大家对这个猜想进行验证。很快,有学生提出:“13,23,16,26,19,29都不是3的倍数”,这个猜想显然是错误的。在经历了猜想的失败后,学生认识到不能按原来的经验来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而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思考。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主动的探索中。不久,有学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规律:把一个3的倍数的十位和个位调换后仍然是一个3的倍数,如:12,21,15,51。教师立即出示了一组数:135,153,315,351,513,531。学生计算后发现:它们都是3的倍数。这一发现激发了另一些学生的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可能与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有关。于是,学生又投入到对这一猜想的验证中……。在这种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激活,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思维也由片面而逐步达到完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36-02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广泛地涉及到人的基本素质和人文修养。语文功能和性质上的广泛性,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文课堂教学就是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合的一门独特艺术。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唤醒主体、倡导以人为本、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首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一、创设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激发创新

1.和谐与创新

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会学生宽容、理解、信任、激励学生,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景,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自信的乐趣、积极进取,实现自强。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学生创造的星火得以燎原的推助器。也许,学生的一个想法、一个做法是不符合实际逻辑的,是荒谬的,甚至是错误的。而此时,我们不急于怀疑他们的动机,而是以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特点、学生的认知、学生的身心去决定。宽容的本质,是要我们从学生的过失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达到人文。然而,没有谁不是天生的普通人,但也没有任何人注定是平庸之辈。信任每一个学生,允许每一个学生犯错误,让孩子们在错误中得到成长,在信任中得以自信。老师的信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老师的信任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你的鼓励、你的信任都将激励着每一个学生去尝试、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在充分的自信、和谐中去创新,制造“奇迹”。

2.自由与创新

创设自由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为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里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形成敢于开口、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

二、多法并举,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1.变序设疑,启发逆向思维

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产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应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2.诱导发散,训练多向思维

诱导发散,培养多向思维是触发创新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注意精选发散点,一篇课文以一两个重点为宜,在教学中既要注意科学性又要对发散点的结果加以分析、评价。例如,在教学《麻雀》一课时,我讲完课文后,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当时有位学生对课文的结尾提出了异议:“猎人唤回了猎狗走开了,而那只可怜的小麻雀仍在地上,还没有脱离危险,猎人一走,它还会被野兽吃掉或者饿死”。面对这位学生的多向思维我们应给与肯定,及时给与鼓励,于是,教师应因势利导,请学生给课文换一个结尾。有的说:“猎人应唤回猎狗,并且将受伤的小麻雀放回到树上在离开”。还有的说:“猎人应该爬上树,轻轻的把它放回到原来的窝里”“把小麻雀带回家,养好伤,放回大自然”一个质疑,引发出多个答案,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大家的创造性思维迸出了火花。

3.展开想象,引导求异思维

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文而异,凭借课文中的某一重点,某一关键处作想象的生长点。质疑要结合学生实际,设计的训练点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在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可以让孩子们发挥想象,拓展延伸、续编故事:“如果乌鸦再找到一块肉,狐狸还想得到这块肉,狐狸会怎样做呢?”此时,孩子们的思维活跃,纷纷举手争着发言。有的同学说:“狐狸先说好话,但是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狡诈的小眼睛一眨,随即对乌鸦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了人家东西,迫害小麻雀,遭小白兔的谣„„这时的乌鸦再也沉不住气了立刻还击:“狐狸,你胡说八道!乌鸦刚一张口,肉就到狐狸的嘴里了„„”想象多丰富,多有创意,这个学生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使他的思维步入了更宽阔的想象世界。像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点拨下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让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在教学中,我们创造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创新的活动天地。

三、革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更新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走进了课堂;于是单

一、传统的学习模式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室,感受到了多媒体教学的独特风味,它的容量大,效率高,妙趣横生。五彩的画面、神奇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景、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画面,都能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进而激起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的心境,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成了水到渠成。教学手段的更新,创新因素的融入,让每一位学生爱创、乐创、愿创,久之则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2.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你的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只是我们老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予学生,令你的学生钦佩并使你得到暂时的满足。长期这样只会使学生对你产生依赖思想。正如古语讲的“授人已鱼不如授人己渔”。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对其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学生真就是“众鸟乱飞”,所谓的“创新”成为“胡思乱想”;更达不到真正的创新,久而久之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若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究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从而使创新精神得到更好地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他们能够着手于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例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

3.积极客观评价,鼓励创新

每个学生都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作出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的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的见解很独特”“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太了不起了!”„„一声声的赞扬犹如一股股暖流流入到了学生的心田,不但使学生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喜悦,而且在无形中鼓励了学生要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实施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中,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5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特别中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嗉度蚊?刹恳??赫??疲?貉〉H危蝗醚??闯鼍貉「倭欤?岢龈愫霉ぷ鞯募苹?蜕柘耄?睦?写葱乱馐兜募苹?=?芯蛊秆萁玻?媚苷呔又?2⒐睦?桶镏????蟮ǖ纳柘搿⒋葱碌募苹?涑上质怠H醚??烦⒊晒Φ南苍茫?炻源葱碌囊庖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篇6

张晶

[内容摘要]: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信息化社会性的需要。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第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第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第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关键词]:创造能力

环境

观察能力

创造性思维

想象力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信息化社会性的需要,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与资料,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途径快捷的获得,因此,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是那么重要。同时知识的全球化,使创造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的状况的基本因素。

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的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及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知觉——思维、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学只注重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对创造能力之于人才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努力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其次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构成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创造能力的起点在于观察能力,就不会有很强的创造能力,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进行比较事物之间区别和联系。并可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最后,锻炼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这种思维不限于已有的秩序和见解,而是寻求多角度、多方位开拓新的领域、新的思路,以便找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等,创造性思维又是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的有机结合,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巧妙互补,在创造过程中处于中心和关键的地位。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发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想象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力括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力的重要支柱的助推器。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的,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其次,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难免产生压力。经过长期的校规校纪的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锁”。因此,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

浅谈小学数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素质教育不断开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所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高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成为了目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下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而且爱提问、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擅问、会问的思维品质。疑问是思维涌动的开端,有疑问学生才会积极思考,进而创新。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他们质疑的欲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自己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设计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质疑。

“学而不思则罔”,学会思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传统教学中,总是教师辛苦地准备问题,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始终处于应付状态,这样的课程实施过程实际上降低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教师只有把课堂教给学生,把问题交给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创新,才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二、构建激励机制,肯定创新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他们回答得是正确还是错误,教师都不能只是简单地辨别答案的对错,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多考虑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时与他人的不同之处,然后对其进行肯定,哪怕它只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单纯地对其进行批评,这样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我们都应该进行鼓励,学生的观点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思维见解进行更正,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转变教学理念,拓展创新思维

思维是人类最有力的武器,思维创新是最本质的创新。在教学中,要实现师生的民主平等,实现由主要为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向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方向发展。要始终坚信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信念,打破思维定式的束缚,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创新以及发现的空间,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创新思维的渠道,积极构建一个新的教育模式。牛顿也只是由于好奇,对落地的苹果产生了疑问,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好奇推动了人类的发展,教学过程中不怕有问题,就怕提不出问题。我们在教学时,要学会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得到正确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创建和谐氛围,探索创新途径

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自发学习的教学体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积极构建开放有序、健康高效、和谐民主的育人环境,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会使学生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有利于活跃思维,进而促进创新潜能的发挥。

教学时,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独辟蹊径,求同存异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教学加法的分配律时,通过教师讲解得出结论:(a+b)×c=a×c+b×c,有的学生对(a+b)×c=b×c+a×c提出疑问,因为和公式不同,很多學生认为是错的,这时教师并没有马上作出判断,而是耐心讲解。通过讲解,认识到这个公式也是对的,学生们不禁表扬了那位同学。这正是独辟蹊径的表现,这样不仅能够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助于开辟创新思维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郭建生.加强对中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北京教育,1999,(5).

[2]吴常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北京教育,1999.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80-01

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而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只针对高智力的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例如: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今天早上我收到了一封信,邮递员让我把这封信转交给大家,想不想知道这封信的内容呀?”(想)我出示信,并读信的内容“同学们,欢迎你们参加我们明天上午举行的森林运动会”随后,出示情境图,带领学生参加“森林运动会”,我充当裁判请小动物们出场。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引导他们观察图画、数数、比较。就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中,在这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积极配合,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学会了比较数的大小。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我在教学中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证明,学习动机激发的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

三、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

四、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我在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教学方法,经常采用小组学习这个有效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分组学习,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床性个性品质的形成。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引导质疑,让学生学会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质疑,发表新见解。例如,在讲长、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显出是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同学们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太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使学生产生疑问。

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学习的开始。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式创造意识唤起知识,创新正是从这里开始。

上一篇:交通安全 管理规定11ok下一篇:办公室办文办会办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