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024-06-30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精选13篇)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1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不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本文主要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了探讨。

一、在情境中实施自主探究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才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现阶段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创建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同时将数学知识与教学情境结合在一起,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由原本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究知识,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分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一比较抽象的知识,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的学习情境,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加深对分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教师根据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熊出没》所设计的教学情境:熊大熊二在玩耍的过程中同时发现了一颗好吃的果子,由于他们两个都不想将果子让给对方,所以导致其非常苦恼,而此时光头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使他俩高高兴兴地回家了,那么光头强到底给他们出的什么主意呢?由于学生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陷入到思考中,所以很快就有学生回答,一人一半不就可以了。而教师则继续提出问题:假如一个果子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话,那么半个果子怎么表示呢?利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有助于将学生带入下一个问题的思考中,同时对于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以及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在问题中感知数学探究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充分借助学生自身的数学能力进行数学知识的分析和探究,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进行小学数学知识的分析,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而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随着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学生主体意识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师必须根据现有教材的内容,采取问题教学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将数学问题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目标,同时还要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在实际应用中练习自主探究

人类在不断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现代的数学知识,而小学生数学教学不仅是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同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为数学与实际应用之间距离的缩短奠定良好的基础。将探究与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促进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也深化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在讲解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很难掌握先加还是先减、先括号内还是先括号外的计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接近的情境问题:比如,小红与小丽是一对双胞胎,周末的时候妈妈带她们去买文具,小红买了15元钱的本子,小丽买了24元钱的笔,妈妈一共付给了售货员100元?X,那么应该找回多少元呢?根据这一问题,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同时要求学生说出一共有几种列式的方法。而学生则通过积极讨论很快就得出了两种列式的方法:(1)100-15-24,(2)100-(15+24)。而教师则继续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这样列式有什么意义?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回答,第一个列式表示100元减去买本子的15元,再减去买笔的24元就是应该找回的钱数。而另一个同学则说:将买本子的15元和买笔的24元加在一起,然后用100元减去就是应该找回的钱。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明白了加减混合运算时如果没有括号就按照顺序计算,如果有括号就应该先计算括号内的。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对于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2

一、创设合理的数学情境, 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 因为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才能快速地进入认真学习的状态, 才能提高学习质量与数学素质。因此, 教师作为教学情境的直接创造者, 需要将关爱、激情、微笑等积极元素带入教学情境中, 再利用正确的引导手段以及现代化教学设施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 一) 生活情境的设立

数学是一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所以教师应积极地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然后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运用这些素材, 通过这种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引导他们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探究能力。

例如, 在学习“1 ~ 5 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时候, 我先让学生将手掌紧握成拳, 然后慢慢地竖起自己的手指, 从一到五, 再从五到一, 让学生感受1 ~ 5 这五个数字。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系, 这种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学完这一课之后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都积极地寻找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知识。

( 二) 问题情境的设立

问题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人只有对事物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之后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 最终在不断的探索之后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可以说没有问题, 人类就没有创造。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设立问题情境, 结合数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给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然后解决问题。教师经常设置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 从而形成探究的意识, 最终提高他们的数学探究能力。

例如, 在学习“图形的拼组”的时候, 我就提问学生: 同学们, 在生活中看到过各种图形, 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的图形, 那么你们能告诉我这些图形能够拼组成什么样的图案呢? 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拼图想法吗? 能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或其他的同学呢?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引发他们的思考与探究,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三) 乐趣情境的设立

小学生天性喜欢玩耍、喜欢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教师不能阻止他们享受玩耍的快乐, 但也不能任由他们打闹, 而应将学生喜欢玩耍的天性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这样既能让学生快乐地成长, 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 在学习“年、月、日”的时候, 我就给学生准备了一定的纸张、胶水、彩笔, 让学生用这些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日历; 在学生完成日历的手工制作之后, 我再将数学知识导入课堂。这种与游戏相结合的教学情境, 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四多”教学法,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 一) 鼓励学生多动手

鼓励学生多动手, 是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多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数学知识, 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探究能力。实践证明, 数学教学中安排学生参与数学实践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能够建立起好的数学空间观, 理清数形之间的关系。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安排学生动手, 如画画、剪裁、拼图等, 这些数学实践可以让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比如在学习“统计”的时候, 我就安排学生制作贺卡, 然后在课堂上模拟寄贺卡的情况, 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统计知识, 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探究能力。

( 二) 鼓励学生多看、多听

看、听, 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多听、多看, 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另外, 学生在看与听的同时还能了解他人的观点与看法, 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思维面, 进而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 三) 鼓励学生多想

数学是一门训练学生思维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需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吸收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知识与观点, 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数学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应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再实施“四多”教学法, 让数学课堂不断得到创新与深化。实践证明: 学生在这样深化、创新的数学课堂中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探究活动, 并在探究中不断地获取新的数学知识。

摘要: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 学会在团队合作中彼此交流, 学会在实践中创新。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小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学生只有具备了探究能力, 才能打破自身所受的生活经验以及数学知识的束缚, 从而在数学活动中自主积极地交流, 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能力,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1]尼江涛.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学周刊, 2011 (30) .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3

一、转变教学观念,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喜欢匕数学学习,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数学能力的不同向他们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收获,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使他们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获得提高,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构建。

二、设计趣味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趣味性的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心,迫切地想要了解学习内容,积极主动地进行教材内容的探究,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设计趣味性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思考,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获得发展,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在趣味学习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高效进行。例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枚硬币,进行抛硬币的小游戏。在抛硬币之前,先让学生进行预测是正还是反,然后进行抛硬币。在游戏过程中,看看谁猜对的次数多。在快乐的游戏中,课堂氛围异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游戏中。这时,教师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结合游戏进行探究,使他们积极地进入到了学习状态,高效地掌握了所学内容。

三、巧妙运用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积极思考,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分析和思考,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使数学思维获得发展。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让学生掌握了圆的有关性质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画圆?有的学生说用圆形的瓶盖画一圈就得到一个圆;有的学生说把绳子的一端绑到笔上,另一端固定在纸上,用笔拉紧绳子绕着固定的一端进行画圆……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说出了各种各样的画圆方法。这时,教师再次提问:画一个半径外3厘米的圆如何画?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步深入,他们想要找到问题的答案,积极主动的进行教材内容的阅读和思考,使他们有效掌握了学习内容,深刻理解了圆的基本性质。运用问题教学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促进了他们思维的活跃,使教学活动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进行,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对学生进行学法引导,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学生对教材中内容理解和掌握情况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关注,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和归纳方法,使他们在掌握所学的知识后,寻找和已有知识的联系,把数学知识进行归类和总结,使他们的数学知识结构不断完善。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有效把握探究的方向,用发现的眼光来分析知识,不断掌握新的内容。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他们的数学思维面不断拓宽,能从多个方面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有助于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进行的探究活动是思维不断深入的活动,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情况时,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活动,掌握数学的本质和规律,使他们的探究能力有效提高。

五、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到数学课堂上,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使他们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乘法”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如下探究题目:小明家有很多旧报纸,一斤旧报纸O.2元,一共有24斤旧报纸,一共可以卖多少钱?在实际问题中,学生通过阅读题目快速地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运用刚学习的乘法知识进行计算,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结合生活实际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能有效提高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不断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使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获得提高。在从生活中选择数学素材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范围,收集他们的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与生活密切地联系在—起。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4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丹竹镇丹竹小学:黄巧英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学习”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课题,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地、积极地、独立地进行学习,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因此,教师仅看到学生是主体还不够,还要对学生进行自觉主动学习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本人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讲故事激发学生提问题:孙悟空分西瓜。悟空说:“我分给八戒1/3个西瓜,分给沙师弟2/6个西瓜„„“孙悟空的话还未说完,八戒就大叫起来:“猴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孙悟空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八戒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少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采用联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课。课前做一个套圈游戏,把全班同学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有奖励。其中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因为有的同学离中心近,有的同学离中心远)那应该怎么站才公平?(围成一个圆)为什么?那圆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二、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让他们在动口、动脑、动手中自己去发现,去感悟。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我先让每个同学用一种喜爱的学具拼摆,然后小组合作拼摆,在个体不同摆法的基础上,相互合作,相互接纳,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和优势。整体拼摆活动伴随着说(用了多少个什么学具)、比(比哪个拼的图形多、美,哪一组合作好)、帮(组内相互激励帮助)等环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经历了自主学习的全过程,体验了自主学习的艰辛与乐趣。老师在整个活动中始终是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形成良好的“会学“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将使他们受益终身。我是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的:(1)、预习习惯,学生进行预习,可以有三种层次:第一种是课前看一看课本;第二种是看课本做做练习;第三种是看课本后能够自己作简单的总结,找出自己的收获或困惑。学生达到何种层次,与教师坚持要求、督促检查有关。不同章节应该有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2)、阅读与思考习惯, 阅读时,眼睛首先从书本或屏幕上感知文字或图象的信息。把不懂的问题写在本子上,或独立思考,或请教同学。这样,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就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3)、鼓励合作学习,把班上的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拿到小组里去讨论解决。这样,既能充分让他们自主学习,又能增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每个同学在小组里都是平等的个体,可以自如地发表意见。(4)复习习惯,可以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先复习,后做作业;第二种先做作业,有时间再复习;第三种是安排时间复习,注意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结构。教师应从“教”的角度来唤醒学生“学”的意识,尤其是对于缺乏认知基础,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学生,应适当地加大教师指导所占的比重。学生只有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进一步主动探究、学习。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在于教师长期不懈地努力。

四、挖掘认知潜能,推动自主探索

学生的认知结构既包括已掌握的知识,也包括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认知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模糊的认识明朗化,具体的对象概括化,成为学习新知中可利用的认知条件,这不仅利于学生主动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5

埤城中心小学 张国强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学生自己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这就表明儿童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小学科学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它与科学家所经历的科学活动极其相似,都要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订研究计划、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查阅资料、搜集证据、进行解释、得出结论、并用语言文字交流等。没有科学探究的过程就不可能有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最好老师。科学课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型课程。它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学学做做、玩玩乐乐中,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向学生宣传科技知识,带领学生搜集科技信息,使学生对科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上科学课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不能马虎对待,为今后学好科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为重要。例如教学《声音的产生》,首先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然后老师播放课件:无声的大自然。我们刚才看到的画面仿佛缺了点什么?谁能告诉大家有什么美中不足之处吗?然后再将课件画面添上声音,学生兴趣十足。觉得有了声音,这个世界真美好。这样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敢于作出假设,进行验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我就在以下两个方面多下了功夫:一是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二是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对他们所提的问题,我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允许出错,从不嘲笑、挖苦、讽刺。如《声音的产生》,师:关于声音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就有可能提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那你们觉得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请大家猜想一下。生说出自己的假设如拍打、敲击、摩擦、碰撞、拨动、振动等。师:能讲出你们的理由吗?生:像鼓,我一敲就有声音。师:你认为声音是敲打产生的,不敲打可以产生声音吗?生:能。师: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生:声音是碰撞产生的。师:不碰撞可以产生声音吗?师:你说说看为什么不能产生声音?生:弹像皮筋时橡皮筋没有碰撞,但是产生了声音。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看来我们只猜还不行,要用实验去证明。师:我敲击的是鼓,为什么豆子在跳动?生:因为鼓面在振动。反面验证:你能让一个物体发声,但不振动吗?讨论一下。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实验验证。汇报实验结果:物体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根据刚才正反两方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究知识,获取新知识,是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物体振动的情况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不同”我就让学生做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三个相同的玻璃杯装着多少不一的水,用筷子敲击杯子的边缘,发出声音最高的是哪个杯子?在这个实验中你发现哪些关于发声现象的科学规律?课后,学生研究兴趣高昂,认真地参与实验,探索出物体发声高低的规律。有些学生还根据这一规律,制作可以弹奏乐曲呢,并于第二节课上演奏动听的乐曲。所以这样的教学内容就突破了课堂时空对于学生发展的限制,而着眼于对整个大自然的探索,提倡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了知识。并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并在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想法。使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

应把着力点放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上,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我通过总结实践、反思,深深体会到:在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设各种让学生参与动手的实践平台等,对培养学生的合作

探究精神很有帮助的。下面,结合教学案例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重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努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导入新课,以便

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和注意力,从而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数学发展和应用是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国倡导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和创造,并且将课本知识融入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那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分析:

一、为学生提供创新意识的条件,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学科学习笔记枯燥乏味,除了公式就是定理,小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老师可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引入课题,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和生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在小学数学一章最小公倍数的学习中,老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10人,每人都分配好责任和职责,每个人都可以设定一个公倍数条件,学生可以互动交流和讨论,关注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提升学习积极性,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增强自我创新意识。

二、将理论和实际相统一,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学科学习是小学基础,也是初级阶段学习,为以后初中及高中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只停留在教材知识中,单独开展死板的教学活动,要将书本知识和实际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提升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法的同时,小学生学习单位数的加减法时比较容易,而两位数加大学习难度,我们可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出发,像23+35,老师可以采取分苹果的方式,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学生可以先摆个位的苹果数,分别为2个和3个,相加就是5个,然后分别是3个和5个,相加就是8个,最后得出结果就是58。以这样典型的动手案例方式,让学生自行练习后对此提高兴趣,增加学习乐趣。学生学习这种思维后,会引申出许多类似或者相对较好的计算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条件和机会,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三、拓展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要有创新思维能力和思维意识, 发散性思维是重要部分,发散性思维就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和多个方向出发的一种思维方式, 思维水平往往以思维发散点和发散量决定。如数学题中,一般计算方式是先算乘法然后算加法。如果让学生想想除了这个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这时,学生就会说,5个5加4个5就是总共9个5,结果就是45;另一个学生说(5+4)×5,他们中有个共同的5,所以可以相加后再乘以5也是45;还有思维较活跃的会说道:我们把后面4看成5,相当于我们先借了个5,总共就是10个5,最后我们把借的那个5减去就可以了,50-5就是45。因此看出,简单的题目有许多不同计算方式,有着多种不同创新思维方法,在拓展思维的同时强化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各领域越来越广泛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这不仅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还满足学生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的需求,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打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系统,提升学生想象力。如小学数学中有关面积的计算等,老师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在网上搜集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形和视频等, 让学生对图形面积有直观认知,加深对抽象事物的进一步理解,在学生观看多媒体时相比只看书本更有吸引力,学生会积极参与学习,从而调动学习主动性,老师利用多媒体节省了不少板书时间,而且计算机信息量大,能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和不能接受的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看待问题,为创新能力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

五、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1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社会生活的数学化,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已刻不容缓。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做了简要分析,指出了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几点不足,并提出了几点教学见解,在此和大家交流分析,同为抛砖引玉。

一、小学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分析

小学数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所谓的小学数学阅读,指的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小学数学阅读,是学生从书面数学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包含感知、理解、记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以及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归纳、演绎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阅读更是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有效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当今的高科技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阅读作为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它任何途径不可替代也替代不了的过程。因此,由各方面阅读的重要性分析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尤为重要。

二、小学数学阅读现状分析

在现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对于我们的数学阅读来说,依然是我们教师和学生不重视的存在,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学策略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我们的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不容乐观,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一直无法提高。具体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较大,数学阅读没有得到重视。课程改革虽然一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但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根深蒂固,虽然我们的教师做了许多的改变,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小学数学教师也就漠视学生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认为这应是语文老师的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被忽视。其次,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不强。很多的小学生都缺乏提取信息的能力,都习惯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很难独立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由于教师的不重视,这也就使得学生在进行数学阅读时都是随心所欲,完全没有章法,很多的学生都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对数学阅读不感兴趣。各方面原因的综合限制,使得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没法得到有效的培养,教学效率的提高受到限制。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几点途径

1、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阅读的潜在动力和前提。早在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老夫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阅读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地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不断的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基于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的特点,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去引导学生阅读,以“疑”导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值得教师注意的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时,教师的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

2、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而学生的“学”则是为了“会学”,教学的最终归宿就是要引导学生会学。对于小学生的数学阅读来说,要想引导学生会读、读懂、读准,那么,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的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实现教师的“不教”,学生的“会学”。对于学生数学阅读方法的传授,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范围、重点、目的、要求以及阅读时要思考的问题。阅读提示题的设计,除了具有启发性、指导性、探索性,有思考价值外,还要注意难度上的层次性,让每一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提示题。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一般过程。阅读前,可以先出示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阅读概念时要抓住关键词,弄清概念的含义;阅读定义、公式、图表时,要知道条件和结论是什么,要边读边思考,充分挖掘课本阐述的思想方法;阅读时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粗读、间读、精读并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和数学知识的类型,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感知、想象、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只有这样,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让学生“会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四、总结

未来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学生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认真的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的创新教学途径,不断的去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有效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宏.浅谈阅读数学课本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西部》2009(18)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9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就需要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数学。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引导学生认识概念的形成

小学生学习数学要经历一定的学习过程,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数学认知。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教材中的概念往往是以定义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只是抽象的结论,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概念形成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形成和掌握概念。如:教学整数乘以分数的法则,我们是这样安排的:①根据算式意义操作,让每位学生准备几根小棒,根据12×1/3、12×2/3、12×5/6的意义取出相应的根数,结合后两个题的回答,教师板书:12×2/3=12÷3×2=8、12×5/6=12÷6×5=10。②设置障碍激发思考。出示2×2/3让学生模仿练习,练习结果全班学生只会解答第一步,因为2除以3除不尽。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最后终于完成。2×2/3=2÷3×2=2/3×2=2×2/3=4/3。③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法则。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式的计算步骤并提问:这样的步骤太多,只要从哪一步开始?学生再次感知,发现只要从“用整数与分数的分子相乘、分母不变”这步开始。教师再让学生用此方法计算12×2/3和12×5/6进行验证,并思考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具有普遍性?为什么?整数乘以分数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不仅使学生掌握算法,也懂得算理。学生自己归纳整数乘法,分数的法则便水到渠成。

二、引导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

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从学生的知识特点出发,组织学生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导公式。我们在教学中突出以下两点。

(1)操作。在教学正方形面积公式时,先用教具演示,然后板书,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出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并计算出它的面积,长6分米,宽5分米,6×5=30(平方分米)。

(2)推导。让学生将刚才长方形的长和宽缩短1分米,想一想,“当长和宽都是5分米时,这个图形是什么图形?”“长和宽变成了什么?”学生通过实践,很快发现正方形和它的边长之间的关系,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三、课堂上应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多年的`课堂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在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或讲到重点、难点、关键外,要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当学生解答后,还要留出一定时间验算。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让教室成为学生探讨的空间。例如,某服装厂计划一个月生产衬衫0件,如果上半月完成5/8,下半月完成的与上半月同样多,这个月生产的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不少学生列式为20000×(5/8+5/8)=25000(件)。解完后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20000×(5/8+5/8)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接着提问,你们所列算式是否符合题意?学生通过反思,马上发现问题是求“比原计划多多少件”,而刚才所得算式应是20000×(5/8+5/8-1)=5000(件)。从上述中我们看到,同学们没有认真审题,没有分清题意,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解答不出应用题,主要困难在于对题意不理解。

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10

摘 要: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虽然有粗心大意的原因,其实主要是学生计算能力差而造成的。在数学题中,几乎每一种类型的题都需要计算,只有计算准确,才能保证每道题做得正确。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忽视不得。

关键词:加强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

一、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计算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进行数学学习、开展数学探究与思考的基础能力。现在的新课程要求中不断地降低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能够进行数学的逻辑运算和推理。因而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起到很大的影响。

二、计算能力的提高需要进行强硬的理论、法则学习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整数乘法中出现的两个错例25乘3等于95,24乘5等于100,很典型的反映了学生在学习算理的过程中,没有很透彻地理解乘法算理,关于乘法进位的数字该怎么处理学生是比较模糊的。再者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中的两个错例(1。44除以1。8等于8,11。2除以0.05等于22.4)也说明了学生对于法则的理解不够深刻。

要明白的顺序和运算定律的意义,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

三、计算能力的提高需要基础知识的过关、理解和掌握

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学生面对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决定了是否具有计算能力。例如,学生要具有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必须先要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理解并且掌握如通分、约分、带分数与假分数之间的互化等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相对于低年级来说,高年级的基础知识更为丰富,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迁移,不断深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突出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作为口算能力来说,它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而且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何进行口算能力训练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1.课堂上注重口算训练。教师在授课之前,结合本节内容进行必要的口算训练,是提高学生口算水平的重要手段。

2.学生相互出题,对答式的口算练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而且还有助于融洽学生间的关系。

3.鼓励孩子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譬如,让孩子跟父母外出购物时,帮助家长口算用的钱数,也是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反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并能激发、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计算能力的提高需要培养学生兴趣和意志

(一)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计算能力的提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

1、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2、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不涂改,保持作业整齐美观。

3、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交给他们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11

关键词:探究式;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开放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18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12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入手,让他们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促进他们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开展探究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他们通过探究掌握数学知识的概念、定理,并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对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运用趣味性和新颖的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深入学习,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在把抽象知识转化成直观的教学内容后,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并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效理解这些概念,需要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在他们的抽象思维和直观思维之间建立联系,通过直观理解和分析,能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入,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直线、射线和角”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形象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快速地掌握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在多媒体的情境创设中,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起来,他们对数学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能积极地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探究,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合作学习成为了主要的教学模式。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来选择进行。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通过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能让他们在讨论过程中理清思路,从多个角度对知识进行理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

随着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对教学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合作学习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不管知识的难易,每节课都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抓不住知识的重点,不能使合作学习取得实效等问题。在遇到简单的问题时,开展合作学习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还使课堂教学节奏缓慢,不能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合理掌控合作学习的时机,使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能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为了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让他们通过任务的引导,实现高效的学习效率。

三、创设开放性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中进行思考和分析,从多个方面对知识进行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性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大胆猜测、积极验证的方法来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数学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开放性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能大胆地发表自己在学习中获得的体会,同时针对他人的不同意见能进行积极的讨论。

通过讨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在设计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能在积极的探究和讨论过程中,有效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在开放性的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主动参与能活跃课堂氛围,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激活学生思维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的学习成为积极、主动思维支配下的活动,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直尺、细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让他们进行周长公式的探究。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究,学生对如何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有了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能让他们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教师对学生的及时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时刻保持积极的思维和清醒的头脑,让他们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在教师的激励下,能拉近师生的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促进他们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主动的学习欲望。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12

一、鼓励质疑, 培养学生想问、敢问的精神

古人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学生在提问中往往会产生“我提的问题恰当吗?我的问题太肤浅, 同学会讥笑吗?老师会批评吗?”等心理。所以要让学生想问、敢问, 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和质疑, 允许学生“出错”, 学生出现错误, 要根据他错误的性质适当引导, 帮助学生分析和纠正。尊重每位学生, 尤其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促进并调节学生的探究活动, 有效地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如教学了有余数的除法后, 课本和教师都告诉学生检验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在课堂练习时有位同学提出他用: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也能检验有余数的除法做得是否正确。教师知道他这种方法不适用所有的有余数的除法, 但还是表示出兴奋的样子说:“是吗?我们再来试几道题目。”又让同学们用那种方法检验这样几道题目:111÷28、79÷14、462÷35, 学生兴趣很浓, 做完这几道题, 学生满肚子的疑惑, 然后教师就刚才几道题引导学生分析, 为什么那种方法对有的题目行得通, 而对有的题目却行不通。这样既有利于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差、辅导、点拨, 又保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二、指导自学, 培养学生的恒问、乐问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情境, 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恒问、乐问的兴趣。 问题又是数学的心脏, 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动力。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通过自学, 理解教材内容, 从中发现问题, 进而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教师先在钉字格板上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用数方格的方法让学生数一下它的面积, 然后把它重新框成一个等底等高的长方形, 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组织学生看书, 自学并讨论。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知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这时有一位同学用怀疑的眼光望着老师, 举起了手, 问: “如果没有方格可数, 那怎么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教师没有马上给同学们答复, 而是说:“你真爱动脑筋,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重点。”接着教师出示这样一个规则图形, 谁能计算它的面积呢?过了一会儿, 有一位同学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 把多出来的部分剪下, 移到所缺的地方补上, 这样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然后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师给予表扬。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自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同学们都拿出了学具, 动手操作了起来……教师对问题提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并抓住这一时机及时组织讨论, 在讨论中给予点拨、讲解。问题解决后, 学生不但对此问题印象特别深刻, 而且提问的兴趣越来越浓。

三、利用媒体, 培养学生的善问、会问的方法

媒体教学, 可以化静为动, 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 化形象为直观。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它那形象生动的画面, 言简意赅的解说, 悦耳动听的音乐, 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 对培养学生善问、会问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画面中发现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

四、创设竞争, 培养学生的好问、爱问的习惯

课堂上, 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 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 这就要教师在关键处扶一把。教师可由浅入深地从复习铺垫、新课引入、教学重难点、作业练习等几方面循循善诱, 通过情境创设等, 捕捉出问题来。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学会提问, 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而竞争无疑是触发激情的方法之一。

例如:在梯形面积计算的巩固练习时, 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目:在一个任意梯形中, 剪下一个面积最大的三角形。 同学们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后, 剪出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这时, 有一位学生大胆地提出:“在梯形上底中任找一点与下底的两个顶点连接起来, 这样构成的三角形是否都符合题意呢?”教师表扬了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下面就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讨论后得知:这样剪下的三角形面积是最大的, 因为在这些三角形中, 底和高的长度都是最长的。这种训练,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而且可以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则诱发探索, 从而发现真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采用科学手段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在不断的思索中, 学会提问, 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廖华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006.4第4期

[2]杨淑萍.培养问题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7)

[3]郑强.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 (11)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13

余庆县敖溪小学喻兰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造条件加强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说解题过程、说学新课后的收获、说解题的思路等方式,让学生有话可说、想说、敢说,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建立起数学概念,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把说的训练当作重要任务来完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说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在低年级,而且在中高年级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说,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

现在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作业负担沉重,在课堂里做练习,放学后有时还得参加“基础班”、“补课班”或“智力班”等,无非也是完成各种练习。毕业班可能还要加码,参加课外的“提高班”,回家还要完成大量作业,“五一”前夕我在学校参加“六年级毕业咨询”,一位六年级学生离开家长,走到我的桌前诉苦:“老师,我们的作业负担太重了,每天作业都要做到很晚,有一次数学老师布置了一百零三道数学题,其中五十道是应用题!”这位教师“望生成龙”也够狠的!像这种不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却“堤内损失,堤外补”,练习题不加选择,进行“题海战术”,学生对数学课只能望而生畏!

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程中,教材改革正在推行,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好处很多,因此,在教学中让我感触颇深,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提供说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对疑问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究,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发言,你一言,我一语,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将学习成果在全班交流,相互补充,从而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更高层次的说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 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 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 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启发学生说完整的话,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

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中,齐问齐答,填鸭式的问答应尽量少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提问语言,学生齐声“是”“对”等现象,看起来课堂热闹非凡,实则蒙蔽了课堂内有不少“滥竽充数”“鱼目混珠”的现象。最近,我听了同事执教的一节数学课——《容积》他在课前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投影出示了两个容积差不多的杯子,让小组讨论一下,“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这两个杯子哪一个大一些?”问题一出,小组学生互相讨论。很快,三个小组分别汇报了他们的探究结果;学生的回答,表述不是很清楚,听者听的一头雾水,执教者说:“第三种方法对不对?”学生齐声说:“对”。就这样,此环节草草收场。本来教师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提出了一个开放性强的数学问题。而此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对学生说的训练也不到位。课后评课时,很多教师指出:这个小组汇报的环节应尽量启发学生说话有顺序、有条理、有逻辑地把自己的做法、想法表达清楚,一个学生说不清也可让小组内成员相互补充。方法只有是否巧妙之别,没有对错之分,执教者用一句“对不对?”匆匆结束,实则不妙!

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

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 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三、改变教学方式,激发说的热情。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辩论会、答辩会等形式,使学生相互质疑,激发说的热情。对一些数学概念,判断辨析题,经常有学生持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我在数学课堂中,抓住机会,引导学生相互质疑、反驳、辩解,在这个过程中,知识越说越清,同时学生之间相互提问,激发了说的热情,“好胜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愿望”,持有不同观点的双方会积极思考,寻找有力的证据,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正如赞可夫曾说:“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教师全部的激情在于实现对学生的激励、唤醒、鼓舞,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和谐互动的统一体”。

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当然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说 因为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这个要求,而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各科教师都应从培养“三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口头 表达能力。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 根据教材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

新课程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引领者、组织者。在课堂中,师生平等,而不能高高在上,教师应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必须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潜能,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尊重他们出错的权利,特别对平时说话少,胆小怯懦、性格内向,成绩进步较小 学生的发言,教师应以宽容的心态,允许他们说错。

我曾经看过华应龙老师四年级一节数学练习课的片段,华教师让学生判断课本上总复习中的一道题:“4个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图形面积一定是4平方米。”有一个小学生站起来说:“不一定,如果4个小正方形摆一排,或者是拼成一个正方形,那么它的面积是4平方米。可是如果你角对角的拼。那它的面积就不是4平方米。”华老师并没有急于否认,而是有耐心地问他:“很难用语言来表述,是吗?那你就把你的想法画在黑板上。”(学生上黑板画图)。随即学生边指图边说:“这个图形的面积就大于4平方米。”原来,他把两个正方形之间的空隙也算入面积了,华老师没有简单纠正,他问学生:“这一块到底算不算?这还得看究竟什么是面积。”一句话激活了学生相关的知识。学生纷纷发表观点,最后华老师总结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对面积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么,同学们,是谁帮助我们复习了面积 的知识?”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出错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没有了先前的那种羞愧,体面地坐下了。

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 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10以内、20以内及后面的100以内(整数)加减法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 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五、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教师应预设并关注课堂自然生成。

加强备课,不同教材,学生说的内容就不同,说什么?怎么说: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有较高的预设课堂生成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有计划的训练学生说的能力,说真实的话,这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上一篇:郑板桥开仓济民翻译下一篇:钣金结构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