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2024-08-25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精选11篇)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篇1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内容摘要】小学生计算能力是进行数学学习、开展数学探究与思考的基础能力。过硬的口算能力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兴趣和意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动力,掌握算理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能力提高的保证。

【关键词】小学计算能力策略方法

一、培养计算能力的意义

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进行数学学习、开展数学探究与思考的基础能力。我们查看各种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0%以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就不言而喻。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所以必须把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轻视不得。

二、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1、过硬的口算能力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基础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个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高低,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因此,如何提高口算能力,是值得探索研究的。根据许多教师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体会,较好的做法是实行分类指导,加强训练,循序渐进,从提高口算能力来达到提高计算能力,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主要做法是:

(1)、重视基础性训练

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上看,口算的基础要求不同。低中年级主要在一二位数的加法,特别是退位减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具体口算要求是,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的三位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迅速说出结果。这项口算训练,有数的空间概念的练习,也有数位的比较,又有记忆训练,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对于促进思维及智力的发展是很有 1

益的。这项练习可以安排在两段的时间里进行。

(2)、加强针对性训练

小学高年级数的主体形式已从整数转到了分数。在数的运算中,异分母分数加法是学生费时多又最容易出 差错的地方,也是教与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攻破呢?经教学实践证明,把分数的口算训练有针对地放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上是正确的。通过分析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只有三种情况,每种情况中都有它的口算规律,学生只要掌握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两个分数,分母中大数是小数倍数的。

2、两个分数,分母是互质数的。

3、两个分数,两个分母既不是互质数,大数又不是小数的倍数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用短除法来求得公分母。可用分母中大数扩大倍数的方法来求得公分母。

(3)、抓好规律性的训练

运算定律的熟练掌握。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五大定律”: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其中乘法分配律用途广形式多,有正用与反用两方面内容,有整数、小数、分数的形式出现。此外还有减法运算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运用等。

2、培养学生兴趣和意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动力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单一的机械的计算,学生易于疲倦、分心。教师可在练习形式上巧下功夫,还可以出选择题,判断题,还可以出些和实际生活相关的练习,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小学高年级已学过不少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如果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坚强的意志。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3、掌握算理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

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每一种运算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掌握这些理论依据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如果不懂算理,只是机械训练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不谈灵活运用了。因此,在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对时,要特别注意讲清算理及法则的导出,力求做到直观、具体、透彻,以达到使学生充分理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简便方法计算37x99+37时,用乘法分配律很容易把最后的37看成0个,如果我们让学生仔细观察题目实际上是99个37加1个37的意思,就很容易理解37x(99+1)。可见,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教学中讲清算理、掌握法则、懂得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4、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能力提高的保证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仔细看、二认真想、三耐心算、四细心查。

(1)仔细看:就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又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

(2)认真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3)耐心算:1、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不能潦草,不涂改,格式一定要规范,保持作业整齐美观,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

2、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给他们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3、要善于有打草稿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不喜爱打草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布置了作业,有的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有的干脆观望,等待别人的结果,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

(4)细心查:就是细心检查。

1、计算完,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

2、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

3、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4、在做好自查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互查,然后上交学习小组长复查,对于出现的问题随时指出,帮组分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对于普遍或典型问题,及时统计、汇总、上报,进行统一分析讲。

参考文献:

1.河北省2011年素质提高项目论坛---班级论坛--张新静 《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作者:yhxxxgj

作者简介:兰晓红(1967---),女,四川省三台县人。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数学教研组长,县

优秀中青年教师。E-mail:lanxh12345678@163.com,邮编:621107)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篇2

一、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意义

1.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中实施分层教学, 能够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法最显著的特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 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及能力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 对学生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这样的教学方式, 完全是迎合学生的个人特点实施的, 在实施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它可以改变传统“一锅端”的教学模式及量身定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此, 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法, 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让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具有积极的意义。

2.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中实施分层教学, 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

国家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法, 符合国家新课程改革标准, 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3.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中实施分层教学, 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往往是采用同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水平, 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 理想化的教学效果应当是所有学生都理解教师教学的内容、重点和难点, 并且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因此,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实施, 对于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对于能力弱的学生特别指导, 帮助学困生“脱困”, 同时也可以促进优秀学生快速发展, 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

要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 教师必须从以下方面做起。

1.合理分层。

对于分层教学法来讲, 合理分层是基础的,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 合理分层能够将同样水平的学生放在同一层级, 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更容易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更好地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做充分的调查了解, 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爱好、优点和缺点, 以及理解能力等, 只有将分层建立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 才能尽可能做到合理。 比如我对学生开展的分层次练习:对于学困生可安排每天三五分钟的口算练习, 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口算本, 这样长期进行, 持之以恒,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选择好的学生当他们的“小老师”, 好的学生出题, 学困生练习, 学生独立练习后, 就组织“小老师”给他们会诊一下, 集体或分组讨论改错题的“症状”, 相当于“会诊”。 找准错误, 分清原因, 充分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叉反馈作用。

2.重点关注 “学困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 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薄弱的学生。 针对学困生, 在平时安排一本纠错练习本, 收集错题类型, 做到对症下药。 再安排时间专门上改错类型的课, 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 目的是及时针对学困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 集中分析订正, 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 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只有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重点“扶持”, 让这些学生追赶上能力水平中等甚至偏上的学生, 才能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同时, 对能力水平稍差的学生的关注, 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让这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综合素质。

3.激励模式分层。

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教师应当采用分层的激励模式。 比如学困生课堂5分钟口算练习中, 正确率达100%, 学困生和 “小老师”同时表扬各加一分。 在班级口算比赛和单元练习中, 对于表现优秀者, 进行口头表扬和进步红旗奖励。 即教师的奖励和鼓励不应当是给成绩优秀的学生, 而是应当给取得进步的学生。 对于取得进步的学生, 哪怕他是全班倒数第一名, 教师也应当给予奖励这样的激励模式, 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进取。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是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 教师在教学中, 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 都应当建立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之上, 并立足于教学实际, 合理采用分层教学法, 重点关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从而达到新课程改革和国家素质教育的目的。

摘要:分层教学法的使用, 可以有效解决学生计算能力不一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 阐述分层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分层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王佩.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 2014 (27) :207.

[2]林新华, 钟业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J].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 (3) :77.

[3]侯凤荣.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 2013 (14) :113.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人们学习、生活、工作必须具有的一项基本能力。所谓计算能力,就是指数学上的划归和转化的能力,即把抽象、复杂的数学表达式或数字通过数学方法转换为我们可以理解的数学式的能力。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在掌握了有关计算的知识和计算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成了数学教学的关键。在实践中,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的。

一、培养良好的计算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谓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们都谈到了兴趣的重要性。在计算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想方设法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计算。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如可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可借用多媒体、卡片、小黑板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进行视算、听算、抢算、游戏中计算、计算竞赛、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讨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和乐于计算。

另外,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如在教学“简便计算”中,以“高斯求和”的小故事引入;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结尾处,设计《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分桃子的自编故事,为下一课时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埋下伏笔。教学中,这样的设计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不知不觉就迷上了数学。

总之,这样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还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二、要理解和牢固掌握有关基础知识

与计算能力有关的基础知识,主要指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内容。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帮助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突破口,分散、突破难点,并熟练掌握计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意识。

三、回归生活,培养数感,加强基本训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源于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人生活的需要,生活中随处都会用到口算。口算也是学生建立数感、发展数学心智、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做到:每堂课上安排口算训练。在授课之前,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3至5分钟时间,进行口算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生活中,让学生用口算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比如,孩子跟父母外出购物,可以帮助家长口算一下支出的钱来培养口算能力和反应能力。又如,教师可以规定平时测试每提高5分就可以得到一份奖品,让学生每次计算自己可以得到多少奖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以口算为基础,将估算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估算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比如:明天要春游,妈妈给你50元钱,让你到超市去买东西,你想买好多的零食,那你就可以估算一下,钱够吗?是不是应该少买一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节约用钱的好作风。

估算也是培养学生数感、提高计算准确率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一是在计算之前,通过估算能推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二是在计算之后,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对结果进行估算。例如,计算276+280,通过估算能知道其结果必然大于400而小于600,不然,计算有误;计算49×78,先估算,把49看成50,把78看成80,50×80=4000,那么49×78的结果接近4000且小于4000,若小于2800必定错误。

四、养成良好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保证。习惯的培养并不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应是实实在在的。习惯的培养不能只当作口号去喊,更需要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抓起。在计算中,要着重让学生养成下面这些良好的习惯。

(1)仔细审题的习惯。仔细审题是正确、迅速计算的前提。审题时要做到: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并在题目中标出;审清方法是否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字特点,哪些地方可以口算,哪些地方可以简算,有无隐含的信息等。

(2)及时校对的习惯。计算经常要抄题。计算过程中,学生抄错数字和符号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把÷抄成+,把3抄成5或8等。如果题目抄错了,那还如何得到正确的结果呢?因此,要求学生抄完题目后养成及时校对的习惯,做到一步一回头,即从书上抄到作业本上时校对一遍,检查有无错漏;从横式到竖式校对一遍,检查竖式与横式是否一致;如果是递等式计算,从上一行抄到下一行时,要注意符号、数字是否抄对。

(3)认真计算的习惯。计算时,要训练学生认真负责、沉着冷静、有始有终的态度,要认真算好每一步,即使是简单的计算,也要慎重,切忌马虎。计算时,格式要规范,方法要合理。

(4)规范书写的习惯。书写潦草,格式混乱,粗心马虎是造成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要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就要养成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如抄题时,数字、符号要工整;做题时,格式要以书上的例题为样板;有固定的草稿本,草稿本上的演算要求条理清楚,不乱涂乱画,更不能随意写在桌面上、作业本或试卷的边缘上,甚至手掌上,以保证检查时方便明了。

(5)自觉检验的习惯。检验是一种能力,是计算正确的保证,是防止错误的重要措施。因此,在计算中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检验时要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发现错误时,不仅要检查计算过程,还要检查草稿中有无错误并及时纠正。检验时,学生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验算方法,如重算法、估算法、逆算法等。

(6)及时反思并且建立错题集的习惯。反思是一种主动的再认识,是对过去发生的认知的再次判断和深化。反思习惯的培养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每次做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想想这道题是怎样做出来的,对自己的算法是否满意,有无更好、更简便的方法,特别是对自己的每一道错题,更要及时订正,认真分析,反思自己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最后要定期收集整理错题,做成一本错题集,经常复习查看,以防止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4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家长在孩子的全面培养中,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偏向于孩子的计算逻辑培养。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比如教学“认位置”,即“聪聪”的左边有几人?右边有几人?一排共有几人?教师可以加入到学生队伍中,化身“聪聪”,和学生一起像玩游戏一样,不但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

二、培养学生在计算中的细心

细心的反面是粗心,粗心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遍观成人中的粗心者,多是从小养成的,可见,小时候的培养至关重要。“细心是一种习惯,与性格有关系,但不是天生的,一切习惯都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是至关重要的。怎样克服孩子粗心的弱点呢?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1、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应避免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在一旁看电视,甚至是打牌搓麻将。儿童的注意力是极易受到干扰的,要养成孩子一回家就做作业的习惯。

2、叮嘱孩子认真检查作业。

3、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4、培养孩子有规律的生活。

5、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6、让孩子多做一些细活儿。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持之以恒的结果,小孩子不可能自己养成,在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首先,大人要做出细心的榜样,以成人的细心来感染孩子,整个环境是细心的,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细心起来。

三、培养学生心算运算能力及数字记忆能力

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大纲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1、口算教学必须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应具有长期性。

2、理清算理。基本口算的教学,不在于单一的追求口算速度,而在于使学生理清算理,只有弄清了算理,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

3、利用一些技术来训练孩子的心算与口算能力。如采用数字卡片和幻灯拉片。也可以用一些抢答、急答、对数、数字接龙等孩子喜爱的计算游戏来提高他们大脑运算技能,从而提高孩子的速算技能。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论文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计算机能力

计算能力属于小学数学必要的基础,学生计算能力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小学数学成绩高低,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会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以此来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但是,到底要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也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直都知道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培养学生计算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也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积极的参与到计算训练以及学习活动中,进而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的[1]。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此来设计一个符合学生心理以及兴趣的教学方案,具体措施如下:(1)小学生因其年龄比较小,对于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并且还喜欢动手,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自主操作,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能有效地提高自身计算能力。例如,教师在加减法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加减法竞赛活动中,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我操作实践能力。(2)除了上一点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数学生活情境教学,这样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进而就能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加减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小明有9个苹果,他想分给妹妹和弟弟一份,你们觉得一人几个苹果才公平呢?”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计算训练

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计算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在加强计算训练的过程中,口算能力训练是其中一个重点,也是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抽出时间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听算、卡片计算、课件计算等方式,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口算能力,从而就能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除法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五分钟采用听算的方式,让学生对之前所学的除法进行回顾,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回答,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口算能力。除此之外,笔算训练也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计算规律相关知识讲解,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规律,将其更好地应用计算过程中,从而才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实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这一目的[2]。在对学生进行笔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笔算的方式与技巧。最后,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还需要培养学生估算以及简算能力,这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这些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推升,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计算能力,从而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这一目的。

三、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计算习惯

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养成良好正确的计算习惯,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因为失误、粗心等现象所造成的计算错误,这也是小学生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一样要从每一个细节开始着手,以此来督促学生养成科学并且正确的计算习惯,具体措施如下:(1)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工整、规范等计算习惯,长期以往下去,学生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就会回出现字迹模糊、粗心失误等问题,从而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2)在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计算习惯,教师应该让学生多次进行审题,以此来让学生养成细心审题的习惯,长久下去学生计算习惯也会更加良好,进而就能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3)在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等习惯[3]。在数学计算过程中,验算是学生对自我结果的检查,通过验算检查能够更好地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等计算习惯,这样就能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从而就能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四、结语综上所述,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计算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其对于数学成绩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计算训练,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计算习惯,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建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探究[J].小作家选刊,(24).

[2]乌图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研究[J].俪人:教师,(1):56-56.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篇6

一、课题的提出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新教材对计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更突出计算方法是否合理、简便,灵活,注重口算、笔算、估算等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计算能力。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并不高,由于计算错误而导致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很多,有的甚至因此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计算能力应指学生数学基本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变慢和计算正确率下降的原因,在此同时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

三、学生计算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抽样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学校一线的部分数学教师进行你认为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访谈,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我们认为学生计算能力较差的原因有:

1、口算不过关

在调查中发现,口算能力不好的学生在进行笔算时问题相对比较多,尤其对于一些学困生。竖式计算是以口算为基础的,任何一个加、减、乘、除的计算试题都是若干道一步计算的口算组成的。从问卷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口算不牢固,导致一步错,后面的计算就步步错。

2、计算法则不过关

从问卷中发现学生对乘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计算不是很清楚,比较模糊,导致出错。

3、算理不清楚,笔算时数字位置不正确

竖式计算时,学生对位值制理解不清楚,数位不能对齐。

4、不能灵活运用简便方法

很多学生认为简便方法就是计算题的一类,在表明“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做,但同样的式子放在笔算中学生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计算。如:72×125。

5、做完题没有验算的习惯 许多学生做完题,不进行验算。有些学生在验算时不能灵活运用验算的方法。通常验算的方法有:估算法、简便运算法、重算法等。在通常做题时还发现学生没有估算意识。

6、做题缺乏耐心

有部分学生看到数字比较大,计算比较复杂时,静不下心来认真计算。

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新课程数学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得到加强,就能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善于思维,善于动脑,而计算教学就是要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深刻性、严谨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形成良好思维品质和严谨学习态度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那么,我们的计算课堂教学应该关注什么呢?怎样才能体现改革的方向呢?如何改变多数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弱的现状呢?

1、重视计算法则,优化训练方法。

小学阶段计算主要包括整数、小数与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等内容,其中整数四则运算是计算教学的基础内容。整数、小数与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均有各不相同的计算法则。恰当建立和熟练地掌握基本计算法则,是学生正确计算的前提与立足点。计算法则教学,最好采用“从计算中来,到计算中去”的方式。即教学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尝试性计算,初步感知,了解计算的方法和步骤,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算式,计算过程,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从中发现规律,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优化出计算法则,然后运用法则规范学生的计算。这样,让学生实实在在的经历“由感性到理性,有特殊到一般”计算法则的形成建立和“有抽象到具体,由理性到实践”计算法则的应用验证过程。使学生能够比较深刻体验计算法则,源于计算又作用于计算的价值,增强学生运用法则计算的自觉性,提高计算的正确和快捷度。同时,有效培养学生善于“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的学习策略意识,发展学生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为学生探索学习和数学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使小学生计算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就需要进行必要的练习。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教师要了解课本中练习题的安排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并分类。在练习课中,有复习练习课,有巩固练习课,有新授练习课等等。在每一节练习课中,有基本训练练习,有针对性练习以及整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等。此外,练习的序列要按照知识的序列来设计。一堂课的练习要分层次进行,逐步加深。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树立坚强的学习信心,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碰到题目多的时候要特别认真,在要求质量的同时再要求速度。课堂上,多让后进生解答一些较简单的题目;课外应根据他们知识和技能的缺漏,加强个别辅导,逐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要以思维训练为中心,引导要新,思路要清,方法要活,训练要实,让学生在动态思维训练中拓展思路,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同时,多表扬,鼓励,努力使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要认真组织练习内容,明确目标导向,进行正确的认知操作和及时的信息反馈。计算部分的复习应以训练为主,在练中悟理,在练中提高。

2、加强口算练习,做到循序渐进。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所以我们应该以口算能力训练为突破口,加强学生口算训练。

口算是学生进行计算的一个根本。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我们一定要设法帮学生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根据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受影响,不稳定的特点,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口算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最易见到成效口算训练。口算快、准确,计算必然佳。要让口算达到准确、熟练的程度,不是一天、两天训练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训练实现的。我们为了提高带所带班级学生的口算能力,在课堂中安排5分钟的口算训练,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养成天天算的好习惯。另外,口算的形式要注意多变:听算、抢答、接力赛等数学游戏、计算竞赛等方式,引发练习兴趣,刺激学生的争胜心,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通过这样不断的反复的强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都在逐步提高。当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了,计算起来就感觉不吃力,学习的兴趣也会浓厚,计算的速度、准确率自然跟着提高。

另外,可以鼓励学生把口算知识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学有所用,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获得愉悦,这样,会促使学生提高的口算兴趣。

3、培养良好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要求学生做好作业后能检查,自查或互查,良好的验算习惯。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不要盲目地没审清就运算,其次,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即使是草稿,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当学生计算出现错误后,既要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也要求学生找出草稿中有无错误。再次要加强辨析比较和学会检验,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地针对学生容易产生感知错觉和思维定势的特点,把相似的概念、法则、算式进行辨析比较,促使学生对旧知识的进一步掌握。检验对计算错误能起到补救作用这个良好习惯,要从低年级开始强调,并持之以恒,从而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

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中的数学问题,大都需要学生收集来自情境图、表格、表述、对话、文字等多方面信息,然后选择与组合,最终才能正确的提出问题或恰当的列式计算。这样的问题设计与呈现方式,有利于培养、训练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综合应用能力。而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无疑需要关注来自不同方位的相关数据,需要学生把注意力同时分配在不同对象之上,但是,由于小学生注意、观察、思考与分配能力,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思想涵盖面相对窄,所以,他们在处理相关数学信息时常常因顾此失彼而造成列式或计算错误。因此,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和一丝不苟的书写计算习惯,避免由于粗心、马虎造成的表象模糊、感知错误、遗漏数据、误解题意等方面的失误,对于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尤为重要。

②培养学生善于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估算是判断与匡定结果大致范围的心算方法。估算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预知计算结果,选定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发展数学分析能力,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验算则是通过不同方式,检验先前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自我验证方法。计算教学中,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检查,不仅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严谨、认真学习态度的形成。培养学生善于估算和勤于验算的良好习惯,关键在教师的指导与激励。

③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独立作业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消除依赖思想,发展自主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形成顽强学习意志和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措施。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一是是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分消化、练习和独立作业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必要的计算任务,要求他们把过程与方法准确无误、简洁明了的落实在纸上,避免出现眼高手低,会说不会做和脱作业的现象发生;二是采取分层要求、分层作业、分层指导的方法,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计算学习的成功和进步,计算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与发展。这样,从低年级开始,早起步,严要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会逐步形成。

4、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实践能力

从学生以有的经验和需要出发,将计算学习与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计算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价值,发挥计算养成性、发展性和情感性教育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热情、智慧和信心,调动学生参与计算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总之,小学计算能力培养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而重要的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而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依赖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还在于教师在演示时规范的板书所起的示范作用。也在于教师能认真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在于教师们的期望、激励、训练与培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运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和连续的过程,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训练与培养,有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基本要求,要采取科学、灵活且有一定力度的训练方式,要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关注个体的不同发展,做到既要注重个性化学习优势的发挥,又要体现统一的训练意志,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五、课题研究的效果

1、所选择的“以口算的基本训练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的策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它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2、计算时,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自觉地进行算前的估算和算后的验算,良好的计算习惯已形成。

3、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不仅降低了计算的错误率,而且对其他学科的小学习,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班级两名计算后进生的计算能力有明显进步,而且学习的态度和自信心都有了很大改变,这既归功于课题的研究,也离不开“智囊团”成员的共同努力。

六、课题研究的体会

1、有句俗话说得好“不怕慢,就怕站”,的确如此,教学中遇到问题,就要去研究,不能站在那里观望,观望后,溜走的是学生的宝贵时间,而留下的却是自己内心的愧疚和遗憾。

2、方法的选择只要适合学生实际,就是好的。尽管有些方法比较老套,但老套的方法却能够发挥它独特的作用,如策略中所选择的“口算训练”一策,它确实促进了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这就不失为一良策。

3、通过近两个月的实践与研究,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要放弃,只要用心走近他们,他们也愿向你敞开心扉,从而促进他们学习上的进步与提高。

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篇7

一、分析学生计算错误原因

1. 感知类错误

依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发现,小学阶段学生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抑制能力还在发展中,并没有完全健全,因此在感知事物时能力非常的有限.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将精力一直集中, 对所接触的事物不能形成精确的感知. 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不能通过事物之间的联系作出正确的回答.

2. 记忆类错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学生短时记忆较差的现象, 使得这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 比如说在计算1.28 × 3.5 这道题目时,一些学生就会忘记进位或者是错记进位数额,最终造成计算出现错误.

3. 口算存在错误

在小学阶段, 口算也是数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算是不依靠任何计算工具,而只依靠记忆和思维来计算的方法口算是笔算、 简便计算以及估算的重要基础. 但是小学阶段学生不能了解口算的概念和方法,使得在口算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4. 负迁移产生的影响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迁移现象是十分普遍的,这种现象可以产生正面作用, 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但是如果不能正确的利用也会造成负迁移现象,这种负迁移现象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分数大小比较时,学生很容易受到同分母的影响,认为分子大分数就大.

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具体措施

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选择有趣的教学方式,尽可能让学生开动脑筋,将枯燥乏味的数学计算变得更加有趣, 这样才能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比如说在学习 《 圆 》 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在讲授计算圆的周长时, 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比如可以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家圆形餐桌的长度,然后问学生如果有一块直径为130 cm的桌布,能不能使用?如果想为这个桌布安花边,需要多长?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提高数学计算的兴趣.

(2)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小学阶段学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存在严重的溜号现象. 所以教师必须要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比如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讲故事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比如在学习乘法、加减法等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玩数独、二十四点等游戏. 让枯燥的数学计算变得更具趣味性.

2. 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除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比如在计算125 × (4 × 2)这道题时,很多学生错误的采取了分配律解决问题,将题目化为125 × 4 + 125 × 2,从而得到了错误的答案. 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 在计算时要认真的分析计算顺序、 法则等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

(2)养成验算习惯. 很多小学生在计算完题目以后不进行检查, 这就使得很多题目出现错误. 为了降低学生计算错误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养成验算习惯,在计算之后要进行验算. 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计算时出现的错误.

(3)养成订正习惯. 订正就是在计算过程中将错误和遗漏的题目进行改正, 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出错的原因,并且算出正确的答案.

3. 提高学生的口算、笔算以及简算能力

(1)口算能力. 口算是数学计算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着笔算的速度和准确程度. 所以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尽可能掌握100 以内的加减法,20 以内的平方数,等等. 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2) 笔算能力. 学生的笔算能力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笔算水平, 保证学生的笔算准确率.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抢答、改错或者是找朋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感知程度,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3) 简算能力. 教师除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之外,还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的计算法则或者是计算公式让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简便算法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4. 重视运算规则的教学

在数学计算过程中会出现大量运算规则, 比如圆形、长方形的计算公式、四则混合运算的法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等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熟记这些公式法则,这样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篇8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数学计算能力作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培养重点,不仅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对小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也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心智上还比较稚嫩,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计算错误,而一些教师急于求成,将教学重点放在改正学生的错误上,却忽略了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有计划、 有步骤的对小学生进行计算训练,逐渐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一、熟练掌握乘法口诀,注重基础练习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乘法口诀是比较基础的计算知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上,切忌只是带领小学生读两遍就完成教学任务了。因为熟记乘法口诀是小学生运用口诀的重要前提,也是快速、正确进行计算的基础,并且对小学生今后学习四则运算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认识乘法口诀,更要引导学生在熟练记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乘法口诀。尤其是注意将乘法口诀的顺序打乱,并对学生提问任意一个口诀,让学生可以快速、准确的说出答案。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另一方面也是考验学生的反应能力,有助于学生计算效率的提高。比如教师需要进行3的乘法口诀教学,可以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编号,以一个班40个学生为例,那就有1—4个编号,然后教师依次从1号喊到40号,并要求编号是3的倍数的学生回答“到”,如果是编号是3的倍数的学生没有反应过来回答“到”,教师可以要求他表演个小节目等。相信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学生一定可以熟练掌握乘法口诀,从而提升自己的计算基本功,并为后续的计算能力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巧用计算规律,提高计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熟练记忆外,还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数学计算的关系,尤其是掌握运用计算规律的能力。在数学计算中,过于复杂的计算过程不仅会增加教学难度,也不利于学生数学计算兴趣的培养,甚至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情况。所以教师在计算内容的教学中,首先是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简便的计算方法。同时教师也要传授给学生一些计算技巧,提高学生处理复杂计算知识的能力,只有学生自己体会到运用计算规律的乐趣,才会发自内心的产生学习数学计算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自己的计算效率。比如在“数一数与乘法”这章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联系实践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惩处关系,比如“每箱草莓40个,8箱的话有多少个草莓?一个足球15元,给你100元能买到足球吗?”等问题,通过这些和现实紧密的问题来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这个过程中,学生由于只会加减计算的方法,所以还不能认识到乘除法运算的规律,所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注重传授一些乘除法的计算规律,尤其是和加减法的计算规律相区分,防止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换乱。

三、注重错题指导,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心智比较稚嫩,经常会在数学计算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在对这些错题分析后,尽管错误形式多样,但大多是由于学生的粗心马虎、基本知识掌握不牢所致。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错题指导,对于学生做错的试题不要轻易指责或者批评,而是让学生自己分析错误出现在哪里以及错误出现的原因,然后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例如学生没有算对12除以4的结果,教师一方面要告诉他们正确的计算方法,还要让同学思考,“你有12个桃子,现在要分给4个猴子,每个猴子可以分几个呢?”或者让学生反过来思考,“总共有4个猴子,每个猴子分3个桃子,你需要多少个桃子才够分呢”,总而言之,教师让利用学生所犯的计算错误,通过思维引导和强化训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

四、营造活动氛围,调动学生兴趣

根据有关研究,小学生由于好奇心重,好动等原因,在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经常出现走神发呆的情况。因此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如果固守“师本教育”理念的话,会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专注的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一定的活动情景,从而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并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目的。教师要注重引导,保持活动有序的开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计算知识的能力,并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知识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计算能力更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以及其他知识的基础。所以,通过加强小学生基础计算知识的训练,注重计算规律的运用,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可以逐渐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但是,这个培养过程是长期的,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给予学生必要的关怀和鼓励,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师作为学生心中明灯,应一步一步带领小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计算能力,并最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詹雯.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3(2)

[2]汤姬华.浅谈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黑河教育.2012(10)

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9

【摘要】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适应新世纪竞争合格人才的光荣使命和时代的重托。新一代接班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着力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九年义务教育课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创新教育的要求出发,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必须建立健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唤起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要还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尝试,要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加强“操作”训练,使学生学会创新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要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设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能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一步提高了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有新的发现。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因为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的想象开始。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调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变得更加明智。

三、转变观念,放开手脚,大胆尝试

当今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从传统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改变那种传统的“灌输―接受,听讲一一背诵一一练习一一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的教学方式;改变那种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讲”,把学生控制在自己的指挥棒下,这样学生的情感、思维、创新意识将会被抹杀,使他们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创新教育就是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大胆实践,自由独立地思考,放手操作,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养成。

四、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改变旧的教学式,旧的教学模式教师虽然起到主导作用,但却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作为设计师和引路人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因为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还可以使学生奔驰在知识的大草原上,产生一种崇高、悠扬而心旷神怡的美好向往,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并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着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学生、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的环境下,敢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勇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有利于促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就难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正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明确指出通过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叛的创新精神,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工作发明创造都源于质疑。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凡事都爱问为什么,作为教师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创造思维,从而有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要给压力、给任务,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努力感受成功的愉悦,认识自我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只有培养了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才能冲出定势,数学教学与学习过程才会有创造的火花。

参考文献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篇10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时,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折一折、剪一剪,探究得出了一个结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宽与圆柱的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接着教师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圆柱展开一定是长方形吗?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呢?”学生立即陷入了深思中。在学生猜测、联想过程中适时引出“圆柱展开还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这一结论,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思维也就越加活跃。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把学习的主要内容以限定的形式告诉学生,而是向学生呈现有关知识的反例子。学生通过这些实践例子去探索,去猜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质疑争论的策略

“质疑争论”就是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比较模糊、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教师设计疑问,从而引发学生争论,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由于学生的个性、生活环境的不同/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他们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层次和素质的高低也不同。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理解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假设和疑问,共同来寻找问题的最佳理解和解决的方法。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在学生简单地认识了长方形的形状及各部分名称后,我并没有着急讲解长方体的棱、面的特征,而是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制作,从而引导出长方体棱的特征。就有学生提出:“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每个长方形有4条边,即24条除以2得到12条棱。”这分明是创造性思维在闪光。

三、知本求源的策略

一个人的思维可分为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它们处于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逆向思维也就没有正向思维,反之亦然。数学中有许多可逆向的性质和法则,恰当地运用这些可逆性质和法则,可达到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如教学“图形与变换”一课时,既要让学生懂得正向叙述的意思: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180°……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反向叙述: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180° ……我们要根据不同知识的范围,学生不同的心理水平,采取不同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逆向叙述数学命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适时沟通的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纵横串联,相互沟通,从而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本领,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例如“小明家计划在10亩地里播种西红柿和白菜。播种面积的比是1∶4。两种蔬菜各播种多少亩?”教师让学生解答和检验后,又引导学生想出两种解法:(1)归一法。10÷(1+4)×4;(2)用方程法。设白菜播种x亩。则西红柿为■x亩,x+■x=10。从而沟通了归一问题、分数应用题、列方程应用题、按比例分配这四种问题之间的联系。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篇11

关键词:计算能力;计算技巧;低年级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上学前就已经对100甚至200以内的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数的计算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计算的要求是:正确、熟练、合理、灵活。但是怎样才能在教学中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笔者认为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算理教学是准确计算的前提

要想减少学生在计算中的错误,就要重视计算中的算理教学,使之符合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在操作中揭示算理,恰当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想一想”“改一改”“算一算”,从中揭示算理。例如,在教学“15+43”时,先让学生自己摆15根小棒,再在下面摆43根小棒,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到单根和单根对齐,合在一起,整捆的和整捆的对齐,合在一起,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摆的小棒写成竖式,从而突出“数位对齐法则”的笔算法则,为学生理解记忆数位对齐法则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概念,也为学生正确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在演示中明确算理。

二、科学组织练习是准确计算的关键

通过必要的练习加以理解,能达到逐步掌握、熟练计算的教学效果。但练习绝不能搞题海战。练习更要突出有效性。

1.先慢后快

笔者在刚刚教完一个新的计算内容时,要求学生侧重掌握计算方法。因此,设计练习时,要尽量在计算量少一些,且不计时间,重在计算的过程和正确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逐步提高计算要求,重在计算的速度,即计算速度快、准确率高。

2.限时计算练习

等到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以后,笔者出示一定数量的计算题目,限定时间,全班一起进行口算练习。到时间结束以后,全班统计正确率。比一比,谁的正确率高,速度又快。隔一段时间比赛一次,评比全班的“口算明星”,经过多次反复练习,就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练习兴趣。

3.突出难点,讲究实效

计算练习不是越多越好。在教学新的知识点前要先认真分析教材,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要注意布置练习的针对性,讲究实效。对较难掌握、容易出错的内容要多练习,从而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例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这节课的重点是“个位满十,怎么办?”为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算出计算结果,而要在练习中特意安排“进位”的变式练习。比如:83+7,57+8,64+9,2+39出示这些题目,先不计算,先想想十位怎么变?

4.讲究练习形式的灵活多样

针对低年级儿童好动,持久性、稳定性较弱的特点,试着采用许多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在课内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练掌握计算的方法和步骤。例如,利用口算卡片、活动小黑板进行视算;每天课前10道听算或对口令、开火车等方式进行听算;也有“找朋友”“邮递员”“对口令”“接力”等视算、听算相结合的练习。多样化的练习不仅丰富了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三、培养巧算的数学思维,提高计算的效率

许多学生在上学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但是大多数是“点算”或“数算”。在学了“凑十法”“破十法”“相加算减法”等巧算的数学方法以后,在平常的练习中要多鼓励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维去计算。刚开始运用巧算的数学思维计算可能会慢一点,但是真正掌握了这些数学思维并熟练运用以后,计算效率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活泼的、轻松的、形式多样的课堂。课堂内容的引入应该创设学生熟悉的事物,引起学生的兴趣;计算的形式应该以故事、童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比如,在教学“元、角、分”时,可以模拟超市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让他们亲自参与换钱、找钱、算钱、付钱等活动,老师只是在旁边进行引导,角色扮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如,在做计算题目时,以“摘果子”“过河”“夺红旗”等形式呈现计算,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促进他们的思维从抽象向形象转化

低年级的许多新知识都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具,比如小棒、各种图形的卡片、计数器等学具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感受算理,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培养。

3.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计算效率

在计算教学中,一道题目不止一种计算方法,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感受计算的多样性。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并把学会的别人的方法也给其时间和机会说一说、用一用,每人能学会多种计算方法,鼓励大家用多种方法计算。练习多了,慢慢就能找到巧算的技巧,提高计算的效率。

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准确计算的保证

由于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的错误,学生计算中的错误远远要高于认知方面的错误。小学生的可塑性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这一时期是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期。

1.严格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

(1)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有些学生在写作业的时候不能规范地书写,自己写的字自己都不认识了。良好的书写习惯是正确计算的保障。

(2)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看清楚题目,理解题意。

(3)认真校对。校对自己写下的题目。

(4)仔细验算。做完以后养成认真验算的习惯。

2.抓住机会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例如,做口算时,采用“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的方法;做作业时,采用“比一比,谁的书写最认真、最仔细、最规范”的方法;课堂上,采用“看一看,谁听课最专心,回答时声音最响亮”的方法。

3.巧用强化举办作业展览评比

对作业书写工整规范、认真仔细、计算正确、按时完成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往往一个小小的“优秀作业”“作业认真”“进步真大”的鼓励会带给学生莫大的欢欣与激励。及时表扬有点滴进步的学生,笔者把写得好的作业张贴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中,每两周更换一次,让大家共同学习、共同勉励,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计算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当然,这是一项平凡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持之以恒地练习。

参考文献:

钟娟梅.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02).

作者简介:王丽萍(1982.7—),女,甘肃兰州人,兰州市城关区新桥小学一级教师。

田志寿(1966.3—),男,陕西渭南人,兰州市城关区新桥小学高级教师。

上一篇:关于成长的小学作文:越长大,越孤单下一篇:车险出险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