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2024-08-14

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策略(共12篇)

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篇1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笔者有“五个策略”。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乐于计算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而兴趣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除了知识本身的魅力和教师教学艺术的感染外, 符合学生心理的学习活动, 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你知道吗?”这一内容时, 巧妙地提出:“你知道数学家高斯小时候是怎么计算1+2+3+…+99+100的故事吗?你还能想出其他的简便计算方法吗?”当学生急切想知道小高斯的计算方法时, 进一步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咱们班也一定有现代版的小高斯, 看看谁能超过小高斯?现在就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 动笔算一算。”学生个个情绪高涨, 跃跃欲试, 结果几分钟后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老师, 我能很快算出1+2+3+…+99+100的和, 即1+2+3+…+99+100= (1+99) + (2+98) +…+ (49+51) +100+50=100×49+100+50=100×50+50=5050”;也有的学生说:“老师, 我还有其他的方法, 即1+2+3+…+99+100= (1+100) + (2+99) +…+ (50+51) =101×50=5050”。多么合理、简洁的运算啊!这个教学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计算能力。

二、讲清算理, 让学生理解算法

算理是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 它是由数的概念、意义、性质和运算定律等构成的。计算法则是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是计算的基本程序、规则和方法, 具有可操作性。算理为法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则又使算理具体化, 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因此, 根据算理与法则的关系, 在计算教学中, 既要让学生知道怎么算, 又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 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这是计算教学的根本, 也是学生学会简算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时, 以“计算145×12”为例结合竖式,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个位上的2, 表示2个一, 与145相乘的结果是290个一, 所以2乘145得数末尾的“0”要与个位上的“2”对齐;而十位上的1, 表示1个十, 与145相乘的结果是145个十, 所以1乘145得数末尾的“5”要与十位上的“1”对齐。其次用竖式呈现“145×12”的笔算过程:先算2个145得290, 再算10个145得1450, 最后把290和1450相加得1740。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一般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 积的末尾与个位对齐, 再用十位去乘, 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 最后把两次乘的积相加。这样的计算教学, 既让学生理解了算理, 又使学生以理驭法, 掌握了计算方法, 从而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三、教给方法, 让学生灵活计算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不仅是学到了什么, 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是学会思考。数学教学应教给学生如何思考, 学生只有学会了独立思考, 掌握了数学思考方法, 才能增长聪明才智, 才能学好数学。小学数学的四则运算或四则混合运算, 都要遵循一定的计算法则, 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 需要灵活运用五个运算定律和两个性质, 利用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 借助某些数字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特征, 才能使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和简便。因此, 计算教学应重视学法指导,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例如, 教学“计算25×48”时, 指导学生利用“拆、分、凑、合”的方法, 运用“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运算定律或性质, 放手让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结果出现多种简便计算方法。

这个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法则, 突破习惯的运算方法和规则的束缚, 对式题进行恒等变形, 谋求新的简便运算方法, 既提高了学生的口算水平, 又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加强口算, 让学生熟练计算

口算也称心算, 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 依靠思维、记忆, 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口算不仅是笔算的基础, 而且是简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要学会简算, 提高计算速度, 首先要从加强口算训练入手, 让学生练好口算基本功。

一是基本口算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如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是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的重要基础, 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 以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三是利用0和1在运算中的特殊性, 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提高计算速度。如有关“0”的运算:任何数加 (或减) 0都得原数;0乘 (或除以) 任何数 (除数不为0) 都得0。有关“1”的运算:任何数乘 (或除以) 1都得原数。有关“同数”的运算:同数相加, 和为原数的2倍;同数相减, 差为0;同数 (0除外) 相除, 商为1;同数相乘, 积为原数的平方。

五、培养习惯, 让学生正确计算

《数学课标 (2011年版) 》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和心理, 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 当成了乐趣, 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难受, 而是轻松愉快, 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不少学生做错题并非不会算, 而是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正确计算的保障。

首先, 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其次, 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一审运算顺序, 二审数据特点, 看能否简算, 怎样简算;再次, 要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良好习惯。一道题计算完了, 不能算计算完全结束了, 还应要求学生认真检查, 如看看数字抄错了没有, 运算顺序弄错了没有, 想想简算方法是否合理, 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并编成儿歌让学生熟记:“认真观察是关键, 数字符号莫看错, 运算顺序要遵循, 速算简算找依据, 要想算的对又快, 全面检查做判断。”这样, 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入脑入心了, 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就会自然形成。

总之,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持之以恒和严格的训练。在计算教学中, 教师只有采取激发兴趣, 讲清算理, 教给方法, 培养习惯等教学策略, 同时加强口算、笔算和估算的训练, 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篇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及参与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如何实现这个教学要求呢?笔者就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重算理,明算法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而在小学数学计算的学习中,我们所说的法可以理解为计算的算理,为何这样要计算,这一方法我们是如何得到的,自然也就能慢慢掌握了。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整数乘法中出现的错例24乘5等于100,很典型的反映了学生在学习算理的过程中,没有很透彻地理解乘法算理,关于乘法进位的数字该怎么处理学生是比较模糊的。再者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中的两个错例(11.2除以0.05等于22.4)说明学生对于法则的理解不够深刻。所以在学困生中辅导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慢慢渗透对学生算理的分析。学生面对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法则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决定了是否具有计算能力。例如,学生要具有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必须先要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并且掌握如通分、约分等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相对于低年级来说,高年级的基础知识更为丰富,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迁移,不断深入。

二、重视口算,铺垫好计算学习基础

口算往往是学生学习笔算的基础,它对于学生计算的影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口算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和对这部分计算学困生的学生辅导时,一直要进行口算方面的训练。现在,有的教师在低年级重视口算,而到了高年级,就淡化了口算,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各年级有不同的口算要求,口算不只是低年级的教学任务,要把口算贯穿在各个学段的教学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好每节课,都有口算的训练,一般是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并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训练重点,认真加以落实。加强口算练习。主要形式有:卡片练习,即出示卡片,学生立即报得数,或师生对口令,使学生建立“算式——得数”之间的直接联系。只有坚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三、避免遗忘,重视强化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这个道理。在计算练习中,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例如,在计算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时,常遇到学生计算法则是正确的但结果却是错误的,究其原因,都反映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存在缺陷。特别是我们的计算学困生中这样的问题也是非常的明显的,当我们在教给她算理的同时,在明确了算理的基础上应该及时地协助或者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方法的掌握,通过强化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技术手段。

四、说做结合,理清想法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学困生往往由于受某些条件的限制或者因素的制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是相对较弱的。同时他们在学习中由于很多的时候缺乏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使她对算理更加的不清晰不明白。所以在辅导这部分学生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自己清晰自己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地“说”,把操作和语言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计算教学就是学生“算”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交给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同时也便于学生的操作与语言的结合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缺漏。

五、善用错例,引发冲突,完善知识

认知冲突指认知发展过程原有概念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皮亚杰认为调节是解决认知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即个体遇到新的情境条件下,原有认知结构不能适应现实环境要求时,他只能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符合现实环境的要求。学生在计算中往往存在许多的错误例子,有的是记忆出错,有的是因算理不清晰,有的是因为计算习惯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对这部分学困生进行计算辅导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效资源,善用学生生成的错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达到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寻找出自己问题的目的。同时,老师也可以适当地考虑自己的教学安排,在课上安排“学当小医生”等游戏内容,把一道道的笔算错误题当作一个个“病人”,让学生来当“医生”,看谁“医术”好,治疗“毛病”最彻底。通过这些练习,达到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计算知识的目标。

浅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篇3

一、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有效调动学生计算的积极性

在计算教学中,可适时地运用生活中的数学情境来感染学生,或以学生喜欢的数学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计算。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和某些内部因素的影响的特点,教师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务必要安排合理,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学生厌烦的现象产生,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稳定地集中在练习对象上,从而保证计算兴趣的持久性。

二、加强口算教学,为计算教学奠定基础

口算,也叫心算,是指不借助于计算工具,依靠大脑思维记忆而直接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口算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较小数目的计算,以及迅速地进行估算,一般都要通过口算来完成。在四则计算中,学生用得较多的是口算和笔算,而笔算又离不开口算,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正确与熟练程度的制约。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口算练习的常见方式主要有:视算,看题说出得数;听算,听别人读题并说出得数;读算,一边读题一边口算;讲算,一边讲计算过程一边口算。小学阶段口算的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基本口算和简捷速算两种。如,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等均为基本口算,要求准确熟练,脱口而出。到了中高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计算,还要继续练习口算,使口算与笔算相互促进。简捷的速算一般安排在学习了笔算之后再进行教学,这样既可减轻学生的负担,并加深学生对运算定律的理解,又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程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

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相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快速有效地做出大概的判断或估计,它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估算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到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为判断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创造条件,并随时找出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计算之后进行估算,还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的手段之一,以有效地避免由于粗心大意而造成的错误,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例如,计算69+23,通过估算知道其结果大约是九十几,否则便可断定出现了计算错误。

四、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计算的效率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计算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而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又能使计算做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计算能力得到了发展,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对计算题的观察和思考,要求他们恰当地进行判断,决定能否简便计算,并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使计算方法合理、灵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并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效率。

五、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有效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并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如,认真审题,书写工整,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变盲目机械地计算为主动地、灵活地计算;及时自觉验算,要坚持“一步一查”,及时地发现和纠正错误,从而保证最终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六、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相结合,有效优化学生的计算策略

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它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它能使不同的学生在计算中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在面对一个计算问题时,其策略可以是多样的,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就应该加以肯定。正因为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并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算法,才使学生的计算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浓厚。而在众多的算法中,教师对最优的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在无形之中又会引导学生从众多的方法中比较和感受哪种方法最好,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创新热情。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篇4

一、计算出错原因分析

1. 感知错误。

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由于大脑与神经系统的抑制能力尚处在发展阶段, 感知事物的能力有限, 注意力不够集中, 对事物的特征感知不够精细, 获得的表象模糊不清, 不能具体地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 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在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1.19+8.1, 好多同学粗略地看题, 误以为是1.19+0.81, 结果为2。再如8×1.25×8×8.75, 很多同学误用了“结合律”, 把原题转化为8× (1.25+8.75) =8×10=80。小数点、符号不清, 导致错误百出。

2. 记忆错误。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学习大都依赖于记忆。记忆是学习的基础, 是知识累积、更新的源泉, 良好的计算能力离不开良好的短时记忆能力。短时记忆一般维持在1分钟左右, 但对计算的准确率、速度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部分小学生的短时记忆较弱, 常会出现信息提取失误。如在计算1.25×3.4时, 部分学生错记、漏记进位多少, 以至影响后续的计算。

3. 口算错误。

口算是依靠思维、记忆, 而不借助计算工具, 能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 它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小学生往往存在着概念不清、基本口算不熟方面的问题, 导致计算出错。

4. 负迁移影响。

迁移是小学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现象, 它可能表现为具有促进作用的正迁移, 也可能表现为具有互相干扰的负迁移。负迁移干扰了新知识的学习, 导致学生计算出错。如:比较分数学生在比较两个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时常受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影响, 认为“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而产生错误。

二、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1. 激发学习兴趣。

“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 营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 把枯燥、乏味的数学计算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做得兴致盎然,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 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将联系社会热点、贴近生活实际的鲜活实例呈现给学生。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 教者提出问题:“小明家里有一块直径为120cm的圆形的桌布, 现准备在桌面边缘镶一圈花边, 请问, 小明至少需要准备多长的花边?” (2) 丰富教学形式。据研究表明, 8~12岁的儿童连续注意时间在20分钟左右。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 营造愉悦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也可借助于24点、七巧板、数独等游戏, 让枯燥的计算变得富有趣味, 从而唤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让在学生多看、多说、多思中获得发展。

2. 培养学习习惯。

(1) 审题习惯。部分学生重视应用题的审题, 往往忽视计算题的审题, 提起笔来就做, 如125× (4×2) , 有同学错误地用乘方分配律解决问题, 转化为125×4+125×2, 结果出现错误。其实做计算题也需要认真审题, 要看清运算符号、要考虑运算顺序、运算法则, 分析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2) 验算习惯。当计算题算好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逆运算演算, 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审题不仅可以保证计算准确无误,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 (3) 订正习惯。订正是查漏补缺, 预防再错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审题, 寻找出错的原因, 通过自主订正、同伴互助、教师面批等方式, 让学生弄懂弄透。

3. 重视“三算”训练。

(1) 口算。口算能力直接影响着笔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让学生记忆20以内的平方数、10以内的立方数和1至9的值, 掌握用移位速算法计算。 (2) 笔算。教师可以通过抢答、改错、找朋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感, 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和计算水平。 (3) 简算。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掌握特殊数乘除法的运算技巧。

4. 掌握运算规则。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法规, 还要熟记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长方体、圆柱、圆棱等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 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形成计算技能。

5. 训练计算技能。

(1) 遵照法则。教师要引导学生遵照运算法则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以夯实基础, 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2) 灵活多变。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情景, 采取快速判断、合理选择灵活的方法, 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3) 形成品质。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知难而进的意志、慎密思考问题的习惯, 才能避免出现精心草率的问题。

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兴趣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计算机专业课程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比较适合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是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工作岗位的实际问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是课堂主角,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项目实验,达到教师所给项目的功能,指标,实现自己的项目,在项目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项目的外观、功能、实用性等进一步完善,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项目制作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符合现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

3.2营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计算机教学现在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微课的形式进行授课,利用网络平台,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让学生对课堂上讲课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哪些知识有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进行有效的解决。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设计,搭建教学环境,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在讲解程序设计的课程中,程序设计的方法有多种,但所得结果是固定的,可以让学生尝试多种方法去实现,最后师生对每种方法进行评价,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让学生积极思考,利用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即使有时候解决不出来,也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3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现代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级人才,高级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既能够帮助他们学以致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够直接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总之,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大学生发展需要,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经过实践证明是符合现代人才培养需要,计算机专业为社会培养大量现代化信息技术人才,互联网+时代企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人才,尤其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戴明华.基于创新能力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02):93-94.

[2]刘子凡,罗文杰.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种子学”课程教学改革[J].种子,2016,(03):62-63.

[3]辛冬梅,闫志来.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数学课程改革研究———以高等数学实验教学为例[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3):70-72.

[4]王熙雏,张淑红,范宏.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制图》课程改革的研究[J].图学学报,2016,37(05):707-780.

[5]张睿.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06):66-68.

[6]陈哲.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12):46-47.

[7]余志云.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10):127-129.

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篇6

关键词:计算能力;计算技巧;低年级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上学前就已经对100甚至200以内的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数的计算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计算的要求是:正确、熟练、合理、灵活。但是怎样才能在教学中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笔者认为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算理教学是准确计算的前提

要想减少学生在计算中的错误,就要重视计算中的算理教学,使之符合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在操作中揭示算理,恰当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想一想”“改一改”“算一算”,从中揭示算理。例如,在教学“15+43”时,先让学生自己摆15根小棒,再在下面摆43根小棒,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到单根和单根对齐,合在一起,整捆的和整捆的对齐,合在一起,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摆的小棒写成竖式,从而突出“数位对齐法则”的笔算法则,为学生理解记忆数位对齐法则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概念,也为学生正确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在演示中明确算理。

二、科学组织练习是准确计算的关键

通过必要的练习加以理解,能达到逐步掌握、熟练计算的教学效果。但练习绝不能搞题海战。练习更要突出有效性。

1.先慢后快

笔者在刚刚教完一个新的计算内容时,要求学生侧重掌握计算方法。因此,设计练习时,要尽量在计算量少一些,且不计时间,重在计算的过程和正确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逐步提高计算要求,重在计算的速度,即计算速度快、准确率高。

2.限时计算练习

等到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以后,笔者出示一定数量的计算题目,限定时间,全班一起进行口算练习。到时间结束以后,全班统计正确率。比一比,谁的正确率高,速度又快。隔一段时间比赛一次,评比全班的“口算明星”,经过多次反复练习,就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练习兴趣。

3.突出难点,讲究实效

计算练习不是越多越好。在教学新的知识点前要先认真分析教材,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要注意布置练习的针对性,讲究实效。对较难掌握、容易出错的内容要多练习,从而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例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这节课的重点是“个位满十,怎么办?”为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算出计算结果,而要在练习中特意安排“进位”的变式练习。比如:83+7,57+8,64+9,2+39出示这些题目,先不计算,先想想十位怎么变?

4.讲究练习形式的灵活多样

针对低年级儿童好动,持久性、稳定性较弱的特点,试着采用许多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在课内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练掌握计算的方法和步骤。例如,利用口算卡片、活动小黑板进行视算;每天课前10道听算或对口令、开火车等方式进行听算;也有“找朋友”“邮递员”“对口令”“接力”等视算、听算相结合的练习。多样化的练习不仅丰富了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三、培养巧算的数学思维,提高计算的效率

许多学生在上学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但是大多数是“点算”或“数算”。在学了“凑十法”“破十法”“相加算减法”等巧算的数学方法以后,在平常的练习中要多鼓励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维去计算。刚开始运用巧算的数学思维计算可能会慢一点,但是真正掌握了这些数学思维并熟练运用以后,计算效率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活泼的、轻松的、形式多样的课堂。课堂内容的引入应该创设学生熟悉的事物,引起学生的兴趣;计算的形式应该以故事、童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比如,在教学“元、角、分”时,可以模拟超市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让他们亲自参与换钱、找钱、算钱、付钱等活动,老师只是在旁边进行引导,角色扮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如,在做计算题目时,以“摘果子”“过河”“夺红旗”等形式呈现计算,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促进他们的思维从抽象向形象转化

低年级的许多新知识都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具,比如小棒、各种图形的卡片、计数器等学具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感受算理,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培养。

3.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计算效率

在计算教学中,一道题目不止一种计算方法,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感受计算的多样性。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并把学会的别人的方法也给其时间和机会说一说、用一用,每人能学会多种计算方法,鼓励大家用多种方法计算。练习多了,慢慢就能找到巧算的技巧,提高计算的效率。

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准确计算的保证

由于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的错误,学生计算中的错误远远要高于认知方面的错误。小学生的可塑性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这一时期是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期。

1.严格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

(1)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有些学生在写作业的时候不能规范地书写,自己写的字自己都不认识了。良好的书写习惯是正确计算的保障。

(2)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看清楚题目,理解题意。

(3)认真校对。校对自己写下的题目。

(4)仔细验算。做完以后养成认真验算的习惯。

2.抓住机会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例如,做口算时,采用“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的方法;做作业时,采用“比一比,谁的书写最认真、最仔细、最规范”的方法;课堂上,采用“看一看,谁听课最专心,回答时声音最响亮”的方法。

3.巧用强化举办作业展览评比

对作业书写工整规范、认真仔细、计算正确、按时完成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往往一个小小的“优秀作业”“作业认真”“进步真大”的鼓励会带给学生莫大的欢欣与激励。及时表扬有点滴进步的学生,笔者把写得好的作业张贴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中,每两周更换一次,让大家共同学习、共同勉励,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计算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当然,这是一项平凡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持之以恒地练习。

参考文献:

钟娟梅.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02).

作者简介:王丽萍(1982.7—),女,甘肃兰州人,兰州市城关区新桥小学一级教师。

田志寿(1966.3—),男,陕西渭南人,兰州市城关区新桥小学高级教师。

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之我见 篇7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古今中外凡在学业中有成就的人, 对学习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数学保持浓厚兴趣的人, 他会聚精会神地进行学习, 千方百计想方法去熟悉和解决数学新问题, 平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正如华罗庚教授所说摘要:“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废, 好之不倦, 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

假如学生对学习不能保持促够的兴趣, 就会视学习为一种苦役, 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 从而导致学习效果较低, 成绩下降。据有关调查分析, 造成一些学生数学学习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要充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就更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来诱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

1.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拍手对”, 既能进行口算练习, 也能激发学生计算进行的兴趣, 具体做法是:以两数和是10为示范。教师边拍手边发问“刘小琳我问你, 我出4, 你出几?”学生边拍手边回答:“覃老师我告诉你, 你出4我出6。”注:此游戏可根据学习内容变化随时调整两数和的结果, 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随时调整节奏舒缓:可个别学生单独回答、小组回答、集体回答。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等多种形式交叉进行。

2.用数学顺口溜辅助教学。如教学10的分成与合成, 就有这样一首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 二八二八手拉手, 三七三七真亲密, 四六四六一起走, 五五凑成一双手。”小数乘法法则顺口溜:“小数乘, 同整数, 末位齐, 算出积;小数点, 要看清, 因数一共有几位, 积里也就有几位。”估算歌:“要想快速验算, 试着用用估算;先估估后算算, 四舍五入是关键;约等符号来连接, 简便快捷真叫绝!”

3.用故事激发兴趣。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很多,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娓娓道来, 既增添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注意力, 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和兴趣。如:在给学生教学简便运算前, 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高斯创造性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

4.成功体验中持趣。对成功的体验是提高兴趣的最佳强化物。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能促进数学知识、方法的掌握, 反过来, 掌握了数学知识方法又会激励和增强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 由于步步获得成功, 尝到了甜头, 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就能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数学因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学习数学需要循序、渐进, 只有在学习上克服大大小小的困难中看到自己的力量, 增强了学习信心, 才会出现“越学越爱学”的境地。笔者曾做过调查, 在喜爱数学的学生中, 因数学成绩好而喜欢数学的约占32.5%, 而数学学习差生中, 因为不会, 就不爱学习要占其86.3%。这说明学习的成功, 对促进和增强学习兴趣起重要作用。

因此, 选择练习时要注意分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计, 作业测评时最好少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课堂提问时面要广一些, 使多数学生有回答的机会。这样, 既能完成教学任务, 又能使每位学生充分发展, 增多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5.表扬评价中持趣。荣誉感可以强化学习兴趣。小学生的荣誉感特别强, 其学习兴趣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取抉于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社会效果。他们常常由于获得好成绩受到老师、家长、兄弟姐妹、同窗好友的赞赏而引起荣誉感, 为保持已获荣誉而更加努力学习。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眼睛注视着他们, 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要注意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 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 几个鼓励的字, 一朵小红花, 都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待学习较吃力的学生, 应适当降低标准, 侧重表扬, 鼓励其进步。表扬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 也是保持学生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

6.竞赛活动中持趣。一般认为,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在竞赛过程中, 学生的好胜性动机和求成的需要会更加强烈, 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 所以大多数人在竞赛情况下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可以结合实际合理开展一些课内、课外竞赛活动, 如“看谁算得快”、“看谁算得准”、“看谁答得快”等竞赛的形式要注重多样, 并使学生获得竞赛的成功感, 获奖面应大一些。又如组织学生进行“智力登山”活动, 在山脚、山腰、山顶等处的设立若干“关卡”, 派人把守过关的学生须正确解答各种数学题后方能通过。这些活动都能调控学生适当的激奋水平, 保持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乐之”需要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而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手段来诱发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勤动脑、动口、动手, 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愿意学习、愿意思考,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注重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 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一些学生计算错误, 大多是由于“粗心”所造成的。如: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做笔算时数位不对齐、计算后不检查等, 致使计算的正确率大大降低。因此, 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 认真思考, 认真独立完成作业, 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 练习中刻苦钻研, 细心推敲, 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结果。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好习惯。其次,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 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 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第三, 教师要以身作则, 做好表率, 如:解题教学, 审题在前, 分析在后, 思路清晰, 层次分明, 板书简明, 重点突出……所以,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基础。

三、整体把握, 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1.领悟法。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 可让学生在摆一摆, 画一画, 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 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 学生会对“十进制”这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领悟法”。

2.知识转换法。如: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 都是在学生充分领会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 通过割、补、拼的办法, 转换成长方形, 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 通过观察推理而后导出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知识转换法”。

3.比较明理法。比较是理解算理的有效手段。通过直观与抽象的比较, 数与形的比较, 让学生实现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如数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72÷3时, 要注意沟通操作中的“剩下的1筒和2个羽毛球合起来再分”和竖式计算中的“十位上余下来的1个十和个位上的2合起来继续除”之间的联系, 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26X12时, 通过比较“乘加法”和“竖式法”的异同, 帮助学生理解“第二部分积应该怎么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一计算法则的关键。这样的比较, 既促进了学生对算理的深层理解, 又利于学生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四、坚持不懈, 培养学生计算的意志力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 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 计算教学中,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我在上二年级的时候, 根据当天的教学内容, 每天在早晚读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相信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 既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又能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 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 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思维障碍, 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 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五、巧用评价, 时时鼓励学生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错误时, 教师可以利用评价进行方法指导, 让学生不仅找到错误的地方, 而且也知道错误的原因, 如何改正。评价此时起到了“四两拔千斤”的效果。不责骂作业质量差的学生, 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用鼓励的评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 从而使学生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评价成了学生前进的动力。

浅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篇8

一、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有效调动学生计算的积极性

在计算教学中, 可适时地运用生活中的数学情境来感染学生, 或以学生喜欢的数学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计算。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 容易受到外界和某些内部因素的影响的特点, 教师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务必要安排合理, 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原则, 避免学生厌烦的现象产生, 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稳定地集中在练习对象上, 从而保证计算兴趣的持久性。

二、加强口算教学, 为计算教学奠定基础

口算, 也叫心算, 是指不借助于计算工具, 依靠大脑思维记忆而直接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口算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较小数目的计算, 以及迅速地进行估算, 一般都要通过口算来完成。在四则计算中, 学生用得较多的是口算和笔算, 而笔算又离不开口算, 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正确与熟练程度的制约。因此, 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就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口算练习的常见方式主要有:视算, 看题说出得数;听算, 听别人读题并说出得数;读算, 一边读题一边口算;讲算, 一边讲计算过程一边口算。小学阶段口算的教学内容, 大致可分为基本口算和简捷速算两种。如, 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等均为基本口算, 要求准确熟练, 脱口而出。到了中高年级, 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计算, 还要继续练习口算, 使口算与笔算相互促进。简捷的速算一般安排在学习了笔算之后再进行教学, 这样既可减轻学生的负担, 并加深学生对运算定律的理解, 又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程度,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有效地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

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相关知识, 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快速有效地做出大概的判断或估计, 它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估算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 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发展学生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到预先定位, 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 为判断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创造条件, 并随时找出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计算之后进行估算, 还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的手段之一, 以有效地避免由于粗心大意而造成的错误, 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例如, 计算69+23, 通过估算知道其结果大约是九十几, 否则便可断定出现了计算错误。

四、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计算的效率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 计算教学的过程, 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而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又能使计算做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计算能力得到了发展, 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对计算题的观察和思考, 要求他们恰当地进行判断, 决定能否简便计算, 并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 使计算方法合理、灵活,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 还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并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效率。

五、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有效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 我们发现, 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 并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 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如, 认真审题, 书写工整, 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 变盲目机械地计算为主动地、灵活地计算;及时自觉验算, 要坚持“一步一查”, 及时地发现和纠正错误, 从而保证最终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六、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相结合, 有效优化学生的计算策略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 篇9

一、培养计算的兴趣

单纯的计算, 往往是枯燥乏味的, 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为解决这一难题, 笔者认为, 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这一心理特点, 开展游戏、比赛、开火车、抢答、闯关卡等活动。这样教学, 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多讲讲解题的原理, 让学生了解解题思路的来龙去脉, 知道这样解题的原因。

二、讲究练习形式

练习, 并不是要学生无休止地做一些重复、单调的题目。要提高练习的效率, 练习的形式就要灵活多样。新颖的题型、有趣的数据、巧妙的算法, 都会使学生对计算产生一种亲和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 激发学生的口算能力。在练习中, 可采用出卡片、答得快、开火车、限时计算、谁是冠军等形式, 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娱乐性”的氛围中进行计算。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是需要时时注重和训练的, 养成细致、认真、慎密的习惯将会受用一生。

1.认真审题的习惯。认真审题是正确计算的重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想想按一般法则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 能不能简便计算。特别要求学生计算时要有耐心, 要有信心, 只要有一道题未做完、做不对决不罢休。久而久之, 就能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2.认真书写的习惯。在做作业和练习时, 书写要工整, 格式要规范, 字迹不能潦草。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规范, 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当。只有书写认真, 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才能提高。

3.认真验算的习惯。为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 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后要检查、验算。在计算时, 要坚持做一步验算一步, 计算时及时查, 计算完毕整体查。这样随时验算, 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4.加强反思, 在纠错中提高计算能力。在计算的过程中, 要允许学生犯错。但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思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鼓励学生将自己做错的题记录下来, 做成一本错题集, 并认真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 平时经常查看, 以防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四、加强口算训练

在四则运算中, 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和熟练程度的制约。因此, 要加强口算的教学和训练, 切实打牢计算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 关键是要持之以恒, 坚持训练。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

1.利用课前两分钟进行口算训练。在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课前轮流出12 题口算题, 出得好的评为“口算明星”。由于学生的程度不一样, 出题的类型也各式各样。又因为题目是学生自己出的, 学生做题的积极性较高, 课堂气氛活跃, 最后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反馈。

2.利用“口算游戏”加强口算训练。三个学生一组, 一个学生出题, 一个学生说出得数, 还有一个学生当裁判并用自己喜欢的统计方法统计比赛的胜负情况。这样的游戏, 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 还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总之, 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应该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计算教学中, 教师要做到坚持创新计算教学方法, 并遵循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

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篇10

当今社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 计算机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 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应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对于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界定, 各个专业的要求有所不同[1], 各有侧重, 综合起来, 它至少应包含以下四个层次:一是计算机的使用能力;二是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能力;三是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即利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四是计算机的网络信息处理能力, 即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查询和实现网上通讯能力。

2 现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高校在校学生数成倍增加, 教学资源趋于紧张, 基础课教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 与学生交流的时间相应减少, 这就使教师很难把握学生的特性, 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与此同时, 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将不再是“零起点”, 大部分学生入学时已经具有计算机的初步使用能力, 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要求各不相同, 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各高校就应当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并结合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确定课程体系, 组织教学内容, 安排教学形式, 解决大学阶段与中小学阶段计算机教育“两张皮”现象, 使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与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公共教育构成一个系统,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更新教学观念, 改革教学模式, 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根本的转变。

3 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策略

3.1 加大硬件投入与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前提条件

学校要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 在加大计算机硬件投入的同时, 还要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教学法研究和专题讲座;组织教师进修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鼓励年青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积极参加全国各地区的教学研讨会等举措, 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的水平, 满足学院各个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需要。

3.2 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的精神, 结合学院的办学特点,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只有把专业课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融合起来, 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 这样各个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更高和更加具体的要求。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我们对学生入学后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大胆地改革, 将原来36学时的理论课和36学时实训课, 改成20学时的理论课和52学时实训课。在20学时的理论课中, 针对专业的不同, 有选择性地讲解三部分内容, 在52学时实训教学过程中, 要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基础上, 主要讲解计算机系统安装、设置和使用, 并能处理计算机系统常见的故障;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设置和基本使用方法等, 在52学时实训教学过程中, 提高了学生计算机操作的实际动手能力。

3.3 加强计算机语言的学习, 培养学生编写程序

解决专业问题能力。学习计算机语言的目的, 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利用计算机设计程序解决实际问题。但是,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难学、不易掌握, 有的学生甚至选择了放弃。这是因为,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 与程序设计相关的课程有很多, 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一门程序设计课程犹如盲人摸象, 只是单纯地注重某种编程语言的基本语句、语法和一些细节, 缺少对计算机整个知识体系结构把握, 课程基本上是以高级语言自身的体系为脉络展开教学的。

在计算机语言学习过程中, 要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走好关键步, 尤其是第一次课非常重要、非常关键, 第一次课开个好头对整个课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讲清楚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哪些内容要详细讲解, 哪些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必学的内容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要努力培养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思想和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 重点要放在解题思路、算法设计、编程构思上。这样, 就不单单是要学习编程语言本身, 而是要开阔思想打好一种思维的基础, 并能把编程语言作为有力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算法。

3.4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课程教学实际要求, 目前计算机课程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但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将讲授内容做成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 信息量大, 速度太快, 学生无法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 留给学生的印象较浅, 容易遗忘。同时, 学习过程仍然以听讲为主, 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要对所讲授的课程进行精心备课, 组织好教学内容。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根据授课内容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 归纳总结法。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 应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连续性, 经常总结所学知识, 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2) 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案例, 逐步剖析, 讲解其中所含知识点, 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3) 互动教学法。在教学中, 穿插师生一起讨论、共同研究的形式,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 启发式教学法。根据知识的相通性和连贯性, 在教学中充分启发学生、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学习新内容、拓展知识面, 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自学能力。5) 采用基于Web的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法。学生可以通过E-mail、BBS等方式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化社会中的学习能力。

3.5 开设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目前学院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外, 各个不同的专业还都有相应的后续课程, 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在校期间, 对计算机的学习不断线, 有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树立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 结合大多数同学的兴趣爱好, 我们选择开设目前市场较流行的计算机课程。

3.6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教学的突出特色之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主讲教师与实验教师的职责一定要明确, 要采用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上机目的, 设计出上机任务, 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可评性, 应要求学生在上机前设计出自己的上机步骤。在上机过程中, 学生是主角, 他们各自按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 一步步完成自己的设计任务。指导教师要活跃上机课的气氛, 创造相互协作的氛围, 学生有问题能及时提出、能交流。

4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门科学, 要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 又能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 就要有一批敢于吃苦、勇于奉献、个人魅力十足的教师, 依托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不断开拓创新,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郑莉.漫谈计算机基础教育[J].计算机教育, 2009 (1) .130-131.

[2]万淑香.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4) .200-201.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4-0000-02

The training strategy of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about university student

Wang Jianyu,Jia Bei,Wei Jianyu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College,Tianjin300161,China)

Abstract:With rapidly changing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day, university students must possess the necessary computer skills to adapt to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This article gives some practical strategies on how to improve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Keywords: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Practical ability

一、引言

当今社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应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计算机技术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涌现了不少新兴学科和新技术。在这个背景下,不会使用计算机,将无法掌握先进的,前沿的研究与开发手段,因此直接影响到个人所从事专业的发展。

当代大学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计算机的软硬件基本知识,培养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培养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二、加大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硬件投入与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前提条件。学校要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加大计算机硬件投入的同时,还要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教师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的创新思维习惯,教师的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著名高等教育学家科南特先生曾说过:“高校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又一代素质优良的教师,一所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出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所高校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它是否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知名专家学者和高素质的教师。有了这样一支师资队伍,学校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就有了可靠的保障。教师是办学的主体,高水平、专业知识过硬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保证。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飞快,要想讲好计算机的课程,就需要讲授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师不断学习,跟上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同时把这种新技术新发展及时传授给学生,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能够与时俱进。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组织一些有关教学方法的学术报告和讲座;安排教师到兄弟院校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研讨,开拓思路,扩大视野;搞好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队伍建设,促进学科梯队的发展;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任用机制,在学科内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群体,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突破。通过这些措施来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授课水平。

三、加强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编写程序、解决专业问题能力

程序设计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地位曾经是非常突出的,1981年7月在瑞士洛桑召开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 (WCCE/81)上,苏联代表伊尔肖夫在大会报告中提出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的观点,认为: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人类只有第一文化就不够了,必须掌握阅读和编写计算机程序的能力。他的报告引起各国代表的强烈反响,会后波及世界各国。受其影响,在我国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语言的学习从内容到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同其它课程都有很大差异。在程序设计过程中,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学生才能进行需求分析,构建数学模型,形成算法。程序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工程,要求设计者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因而授课过程中应始终贯穿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多种解题途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在寻找不同的解题途径、方法时,会产生一些有别于常规的方法和思路,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有别于其它科目,程序设计更需强调的是“电脑化思维”,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大脑当作电脑,程序设计思路必须从电脑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深入体会程序运行的过程。

通过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学习程序设计的重点在于理解掌握程序设计思想,培养良好的代码书写习惯。

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程序设计语言往往只是作为一个工具,利用这个工具可以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而实践能力又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实验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实验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实验贯穿于理论、抽象和设计过程。实验不仅仅是对理论的验证,重要的是技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包括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书写和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的培养[2]。在教师讲授了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以后,学生就应该通过实验来理解和消化这些知识。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布置实验内容,学生依据自己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程度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引导不同水平的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协作和互相交流。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在报告中对过程中的问题和现象做出完整的记录,在报告的最后写出实验中的收获,比如,通过实验加深了对哪部分内容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新发现。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对课程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同时锻炼了协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对于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大有裨益,同时也有利于后续课程的教学。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动力,是加快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学生的学习与个人的兴趣息息相关。感兴趣的东西学起来往往更投入,更愿意深入的研究探索。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了兴趣,那问题就会随时随地、自觉不自觉的引起他的注意和思考,学生就会以百倍的勤奋、百折不挠的毅力去研究它,以达到清楚的理解。相反地,学生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会觉得晦涩难懂,不好学不爱学,甚至从心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应该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上计算机课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对计算机学习产生兴趣。比如,在计算机硬件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把教材中静态的图变为色彩鲜丽的动画,把抽象的计算机组成原理通过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变的生动形象,学生更容易理解,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转化为学习的激情。

在遇到新问题时,学生会自己去查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性循环,就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

六、结束语

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逐渐养成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思维的习惯,学会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吴荆红.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2,9,4:52-53

浅探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篇12

1 学生计算能力的基本现状和成因

根据近期教学质量分析会的报告称, 数学教学中, 涉及学生计算的题占80%左右, 而学生的计算能力则有待加强。那么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因素是什么呢?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只有准确地分析出学生错误的原因, 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指导。经过查找文献, 并结合我的教学实际, 发现其成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计算基本功不强

计算基本功包括:20以内加法、减法;表内乘除法;能凑成整十或整百数的加减法;判断积和商的位数的方法等。基本功不强, 正确率就难以保障。比如有的学生一直误记“15-9=5”, “三八二十四”的口诀误记成了“三八二十六”等。

1.2 粗心大意成习惯

现在的不少学生, 粗心大意已成习惯。审题不认真, 做完题目后有时连题目的要求是什么也不清楚;做题不认真, 草稿随处写;不细想就计算;检查没习惯, 许多题目只需要稍稍检查一下, 就可以发现一些失误。如在计算“25-16”时, 抄写得数到算式后面时抄成了验算的结果“25”。而面对错因, 学生该怎么样去审题, 怎么养成计算的良好习惯, 却少有人问津, 以至于还是屡屡出错。

1.3 思维定势的干扰

学生单独做相同类型的题, 错误率并不高, 而和其他的题目混在一起计算的时候错误率很高, 这说明学生的计算还受到思维定势的干扰。

1.4 书写不规范

书写不规范也会给学生的计算带来一些影响。在教学中, 我们许多老师都发现这一现象, 一些学生在抄数字时把“6”写成“0”, 把“7”写成“1”, 直接改变了算式的原样, 导致出现错误。而这样的错误不是没有看仔细, 而是因为他们的数字写得不规范, 自己过后也认不清了。

1.5 不明算理造成计算错误

学生不明算理, 说明没有真正掌握计算方法。每一种运算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掌握这些理论依据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如果不懂算理, 只是机械训练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 正确率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1.6 教师轻视口算, 不能正确看待估算

教师轻口算和估算训练也是学生不能正确、熟练计算的原因。教材上有估算才教, 把估算看做是求近似数, 估算脱离实际, 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

1.7 课堂教学重视了算法多样化, 而忽略了算法最优化

算法教学的多样化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更是为了让学生找到算法简便的途径, 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而当下的学生, 只要是自己会做了, 很难去思考消化别人的最优计算法。

1.8 学习目的不明确, 态度不端正

部分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目的不明确, 解题兴趣不高, 应付检查, 做题时心不在焉, 希望尽快算出结果, 当遇到计算题的数字较大或者过繁时, 就出现排斥心理, 答案随心所欲。

2 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学生的计算能力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分析等能力的发展, 也关系着学习习惯、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 循序渐进, 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对成因的分析, 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笔者在数学实践中有以下感悟。

2.1 以兴趣激发计算能力

孔子曰:“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 学生才能把计算当成一种“自我需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首先应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激趣的方式很多, 主要有:情境激趣、问题设疑、语言激发、谜语故事激发等。方法得当, 材料有趣, 学生才会学得兴味盎然。

1) 情景激发兴趣。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将生活情景融入课堂教学中, 能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在学生学会了多位数的乘法后, 让学生计算买猪肉的钱, 也可以与屠夫比赛算账, 还可以算自己买东西的账, 学生定会兴致勃勃, 远胜于让他们计算枯燥的二三十道乘法计算题。

2) 游戏培养兴趣。为了让学生对计算有趣, 计算练习可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玩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计算积极性。不仅提高口算水平, 而且寓教于乐。

3) 用数学顺口溜辅助教学。在教学估算时:要想快速验算, 试着用用估算;先估估, 后算算, 四舍五入是关键;“≈”符号来连接, 简便快捷真叫绝!又如在学生学习乘法口诀后, 可编口诀、读儿歌记口诀 (如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 四条腿, 两只……) 。

4) 故事引发兴趣。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 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求和的故事, 引发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借助祖冲之的故事, 让学生学习圆周率。小故事往往能增添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2.2 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提高计算能力

算法是解决“怎么算”的问题, 即计算法则。算理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理解算理是学生学习数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环节, 掌握算法是正确计算的保障。教学中可以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提高计算能力。

1) 实物操作法。教学时, 可利用教具演示或学具操作等直观手段, 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一年级教学初步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 和不变”的性质时, 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右手有5只铅笔, 左手有4只铅笔, 生列式为:5+4=9, 两手交换, 列式为:4+5=9。使学生看到加数位置的交换, 只不过是出示的顺序有所变化, 并不影响计算的结果。从而直观形象地说明:在加法计算中, 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道理。又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 可让学生在摆一摆, 画一画, 数一数中体会凑十的过程, 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 领悟“满十进一”的理论。

2) 对比明理法。只有通过对比, 才会建立起清晰的算理思路。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 涉及到口算、竖式计算教学, 鼓励学生说想的过程, 理清算理, 做到知其然亦知所以然。以24×12为例, 口算的思维过程是:先算24×10=240, 再算24×2=48, 最后算240+48=288;竖式计算的思维则是先算2×24=48, 再算10×24=240, 最后算48+240=288。通过对比, 才能理解竖式中“240”的“4”为什么对着十位写。

3) 转换迁移法。注重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促使知识的迁移, 运用迁移规律, 举一反三, 加强计算教学,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掌握算理和法则。如五年级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先让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法则 (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 , 才能明确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须通分成同分母才能相加减, 只有学生能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才能正确的通分, 从而保证计算正确。

3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形成计算能力

良好的计算习惯, 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3.1 以身作则作表率

小学生计算出错与粗心, 最初源于对师长的模仿。老师的书写、运算方法, 解答和检验的方法及常用分析、推理方法, 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 老师应作好表率, 严谨治学, 才能养成学生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

3.2 坚持训练反复抓

“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计算也不例外, 每天布置一定数量的计算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的良好的计算习惯才能养成。

3.3 抄题校对细做题

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 细到数字、符号, 不错不漏。运算时也要细审题, 反复检查验算, 养成同学间相互检查的习惯。

3.4 书写规范保美观

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 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 不涂改, 保持作业整齐美观。

3.5 建病题卡细化解

对于根深蒂固的错题, 教师要善于收集, 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 与学生一起“会诊”, 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 则组织对比练习, 克服思维定势, 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4 精心设计练习, 提升计算能力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 计算教学也需要“温故而知新”。

1) 分清轻重, 提高实效。讲授新课之前先复习计算相关知识, 扫除障碍, 讲完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应先集中练习新学内容, 再把新旧知识串起来练习, 最后做好学生辅导工作, 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 把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2) 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但是并非练习的次数越多, 时间越长, 练习的效果就越好。“多多益善”反而适得其反。因此每天练3~5道计算题是十分必要的。

3) 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有趣的数据、新奇的题型、巧妙的算法, 都会对学生的计算产生一种吸引力, 激发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

4) 重视口算能力, 提高计算速度。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 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强, 笔算才会快和准, 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 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时, 既不可要求过低, 也不可拔苗助长, 必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 终会让人“笑开颜”。

参考文献

[1]汤兴锋.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 2011 (04) .

[2]周琴.刍议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J].吉林教育, 2011 (04) .

[3]杨洪萍.如何强化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J].小学时代:教师版, 2009 (07) .

[4]季晓丽.培养非智力因素,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J].教书育人, 2010 (3) .

[5]张红岩.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 (04) .

[6]李美菊.浅析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0 (09) .

上一篇:促进竞争下一篇:招聘面试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