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五步走策略论文

2024-08-03

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五步走策略论文(精选8篇)

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五步走策略论文 篇1

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五步走策略论文

摘 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我们要通过“设平台”、“依教材”、“创氛围”、“活步骤”“巧延伸”的“五步走”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五步走”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特别是对其今后的发展的需要,意义特别重大。同时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只懂得传授知识、不懂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师是不完全的教师。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通过一系列有益的教学手段、方法,让学生感知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五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设平台,养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是现代教育观念之精髓。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从课前预习抓起,逐步训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充分的课前预习,让学生有准备、有理解、有感悟地进入课堂,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强,然后教师针对学生进行引导与点拨,教学效果要远远高于过去的满堂灌教学。教师的预习指导要坚持由扶到放的原则,从指导预习逐步转化为学生独立预习并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二、依教材,促能力

值得指出的是,任何创新教育的尝试都应立足于教材,因为教育依据的主要是教材,教材虽“无非是一些例子”(叶圣陶),但毕竟是例子,它不只是知识的载体,其中也包含着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能力训练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教师运用教材,不仅要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更要让学生获得创新能力。例如教完了《胡同文化》后,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中国还有哪些相关的传统文化。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深化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氛围,保积极

要让创新思维贯穿于语文课堂,还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环境,那就是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因为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而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学生只有在教师创设的充满尊重理解、民主平等、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中,才有可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自主参与、自主思考、自主质疑、自主探究,而作为思维的最高形式——创新,也才有可能在这种自主活动中得以培养和发展。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学生是月亮;教师是张苦瓜脸,学生眉头不敢展。”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教师教态对学生的影响。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创设一种极具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敢于和善于在教师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习上表现出更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张开想象与创新的翅膀,在蓝天中自由地飞翔。

四、活步骤,创效应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实施的,各项教学改革也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直接作用于学生。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才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质量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实际,创造出适应社会需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广大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结构安排上也需要有创新精神,根据实践的观点和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课文的需要大胆设计,使课堂结构既严谨有序又生动活泼。

例如在课文《孔雀东南飞》的讲解过程中,我把教学活动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自读——学生分拟情节标题;第二步,改编——学生编写课本短剧;第三步,品评——学生品味鉴赏课文。三个教学步骤循序渐进,集读、思、写、说于一体,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的活动构成,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具体落实。总之,在45分钟内,我们可以通过灵活安排教学步骤,使课堂结构产生创造性效应。

五、巧延伸,提能力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贯彻活动、参与实践,恰当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做”,亲身参与各种探索活动。在班级管理中,要让每个孩子都参与管理,做班级管理的主人;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参与课堂教学;在知识延伸中,要为学生留足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思想插上翅膀,任意联想。

创新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落实在具体教学行为之中。语文课教学的生命力及其永不枯竭的动力在于创新,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在创新道路上大胆实践、勇于开拓,迎接时代发展的挑战。

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五步走策略论文 篇2

一、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良好的兴趣、爱好能激发人们积极去感知、想象和创造, 从而取得创造性成果。在教学中, 我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 我让学生先听《好汉歌》, 然后想象《水浒传》中众多梁山泊好汉, 并提问:“同学们最喜欢哪一位好汉?”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纷纷道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这时, 教师因势利导, 进入课文的教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 主动性、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萌发了。古人云:“知之必好之, 好之必求之, 求之必得之。”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疑问是思维的火花, 是创造的原动力,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如我国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 至此方是长进。”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疑———释疑———质疑中对讲授内容或课文疑惑之处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以期师生共同探讨, 进而增长知识, 开拓思路, 培养创新精神。如指导学生分析《愚公移山》中愚公形象时, 我让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认为愚公是一个愚而又笨的“傻子”, 高山挡道, 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就可以了, 这样既省时又省力, 为什么要去挖山呢, 而且还让自己的子子孙孙去吃苦头?有的认为, 愚公实不愚, 他不仅不呆, 而且还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经过讨论, 学生不但对愚公这个人物有了深刻认识, 而且也领悟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道理。懂得了如何多角度地理解文本, 分析形象。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要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独出心裁, 不拘于“标准答案”的权威。同时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 从而让学生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 进行创造性学习, 形成创造习惯、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

三、启发想象, 培养其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挥创造的潜能, 做到既敢想, 又敢说、敢做, 从而点燃学生心灵中创新的火花。

课堂上教师应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促使学生围绕既定的教育目标, 对学习课题作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如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后, 可让学生发挥想象: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的是腰缠万贯的于勒, 他们会怎样?让学生这样学习, 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或启发学生转换角度推想情节内容;或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情节、结局推想未来情节。如教学《孔乙己》的最后一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是活着还是死了呢?假设他还活着, 那生活会怎样呢?这样做, 不仅能引导学生对课文更深入地钻研, 而且能变被动吸收为主动创造。

四、注重开发非智力因素, 培养其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除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外, 还必须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培养学生的这些品质, 语文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可以发挥教材的作用, 点燃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

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五步走策略论文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人的创造力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指具有推陈出新的思维,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与以往不同的、独树一帜的思想方法措施。对于教师来讲,要从本质上解决这种状况,就要在教学中打破思维定势,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教学中各个方面。教师在做这方面工作时,也要督促学生积极配合,共同完成教学计划,达到这一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教育家魏书生鼓励学生:“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放声高呼,我能成功”。的确,善于质疑的创造发明者无不是充满自信的人;相反,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也很难提出有创意的观点。要培养的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诸葛亮是“骗”来的箭,为什么课题中却说是“借”呢?此刻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及原因时,大家却哑口无言。其实细想起来这位学生的提问是很有价值的,老师应表扬他的勇于质疑的精神,并鼓励学生分析课文探究原因,结果发现正因有“借”才有“还”,暗示曹军造箭射自己,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职明才干,此时大家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赞叹不已,那位学生也正因为有老师的支持和同学的赞赏而对自己更有信心,从此大胆质疑。

二、鼓励质疑,以培育思维的灵活性

我国宋朝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益,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这话很有道理。读书无疑,是不善于思考的表现。常有疑点问题才能常有思考,有疑好问才能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引导他们逐步将问题提到点子上,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要在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引导的方法,一是鼓励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说说好在哪里,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二是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围绕中心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遇事好问,勇于探索,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质疑,这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好奇心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和探索,善于提出研究性问题,从中获得了必要的知识技能。

三、提倡争辩,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争辩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因为争辩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陈述,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去探求不同见解的各自依据,这就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如教学《麻雀》一课时,同学们品析了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可一位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问题引起学生们的争辩,有的学生认为课文中描写的是母爱,只有母爱才如此伟大;也有的学生认为是父爱,因为父爱也同样伟大。

在大家争辩过程中,思维又一次被激活,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出了一种亲子之情。又如教学《世纪宝鼎》一课时有的学生就对“这座世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一句产生了质疑:这座宝鼎比起那些高大宏伟的建筑物,简直太渺小了,为何称为宏伟之作,“宏伟”一词是否用大了?于是引发了学生的一场争论,从造型、工艺等方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问题得以解决。这样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争辩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四、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别的任务。因此,语文课的提问设计,应当具有培养想象力的功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而不是老在重复课文情节上设问。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课文详写了“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样子,而“天狗望月”、“狮子抢球”等奇石,课文只是略写,为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留下了空间,我让他们想象奇石的样子,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当鸟儿千辛万苦地找到了已变成灯火的树朋友时,“她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就飞走了”,“此时,鸟儿对着灯火,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教师的启发使学生马上走进想象的空间,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有的说:“她在想,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有的说“她在想,树朋友,我来给你唱歌了,你听到了吗?”还有的说:“她在说,树朋友,你不记得我们的约定了吗?明年我还来给你唱歌,你一定要等着我。”……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啊,如果教师不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们的想象力怎么会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呢!

五、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的左右脑协同活动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主要处理语言信息,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脑主要主管形象记忆、图形识别和运动、音乐舞蹈等活动。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过程来看,在创造性的“火花”产生期间,主要是右脑在发挥作用。但要将创造性的“火花”加以分析和整理,就必须依赖于左脑的抽象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是左右脑协同活动的结果。而以前的语文教学以课堂上的注入、分析,到课后的“题海式”的作业,使学生更多的偏重于左脑的使用训练,往往忽略了右脑功能的开发。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设法激发学生思维兴趣,使他们产生思维动力的良好的情感环境。教师在教学中,情感的投入、方法的选择、教具的准备、内容的准备等,就是让学生保持新鲜的感觉和新异的刺激。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思维活动,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

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五步走策略论文 篇4

一、诱导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二、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型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创造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开发学生潜能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发展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尤其是小学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敢于创新和超越,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我以为语文课堂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和顿悟能力,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一、诱导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因为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条件,而想象又是在敏锐观察的基础上发生的。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博喻训练。博喻训练就是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共同描述某一事物某一方面的情况。在指导学生时,也让学生观察一些自然景观,来展开想象,开阔视野。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想象的流畅性、广阔性,并在此基础上求得想象的新颖独特性;二是具象训练。具象训练是一种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想象训练。它可以把很多抽象的概念化为形象;三是扩展训练。扩展训练就是引导原文思想前提下,把原文精练的文字或一笔带过的略写内容,通过想象与联想,扩展它的内容,丰富原作的情节和内容,从而使之更加充实与具体,生动形象;四是转换训练。转换训练就是引导学生把原文的内容或中心,用另一种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训练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比如把原文的人称进行转换,把第二人称换成第一人称,把第三人称换为第二人称。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中心环节。它是一个破旧立新、推陈出新,解放思想、大胆改革的过程。培养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两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大胆求异,重现新事物,获得新感悟和新知识。

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就是突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两个方面去思考问题,也就是生活中人们常说的“反过来想一想”。正中见反,异中求新,给人茅塞顿开、耳目一新之感。如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描奇,探新,写出新的时代气息,写出新人新风尚。使文章内容不落俗套,不老调重弹。对这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从正反面两方面去争辩。在对立思想的交锋中,磨砺了思想的锋刃,撞击出真善美的火花。

2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就是根据提供的信息,从各个方面以分析探讨的方式去思考,以求得大量新思维结果和一种思维方式。任何发明创造,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所以创新教育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一字多组词,一词多造句,句式的转换,扩词训练,扩句子训练,一题多做训练。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展示学生的本能。

三、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型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主体性教学,即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质疑等实践探索活动,从而发现问题潜在的神奇奥妙,领略其中的真谛。

教学中我们要“以学导致”,建立生动活泼互助的自主性课堂秩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变“一言堂”为“群言堂”。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而教师是组织者、激励者、协同者。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当少说,少讲,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开展群体互助学习。其次,参与的形式要多样化,尽量让学生动口表述、交流、评价,使课堂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萌发创新意识,人人参与对知识的再创造,培养新型人才。

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五步走策略论文 篇5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人。”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我们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探索的新课题。下面我就浅谈几点自己的课堂实践。

一、变换角色,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如今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中,教师不能拘泥于书本教材、传统的教学框架,而应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以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来启发、诱导,为每个学生撑起一片创新的天空。在学生的眼中,教师是神圣的,而面对正在成长的需要教育引导的学生,我们更要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他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问题意识,创新的冲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

二、激发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早在宋代,陆九渊就已经提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学会提问,敢于提问,乐于提问从古到今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我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鼓励学生敢于、善于质疑,创设一切可以创设的想象空间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在教学中,教师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想象,从想象中进行创造性构思,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这样的一些质疑能激发 1

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创新精神的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的最

初源泉,更是人们保持不断进取探究的动力因素之一,学生在想

象的空间里,创新思维就得以很好的发展。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学生必须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学习的过程不应是被动的接受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亲自参与

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通过学

生自己动手,亲自操作的这一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系统的语文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让学生学会独立地掌

握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更为重要。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有一句广告词这样说:你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小

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是无所不在的,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

小学生计算机入门“五步走” 篇6

小学生计算机入门“五步走”

新学期开始了,小学信息技术入门课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非常关键,但由于理论知识颇多,学生听起来会感到很枯燥。笔者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切身体会。     一、以“画图”练鼠标。     万事开头难,如何让学生在第一堂上机操作课上就喜欢上这只“小老鼠”呢?笔者是从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入手,让学生利用鼠标随心所欲地在画板上一展身手,那鲜艳的色彩,可大可小的橡皮,可造“雾”的喷枪……极大地吸引了学生。让他们感到跟计算机打交道竟如此轻松,学习的信心加强了。     二、巧用比喻识硬件。     受年龄和知识层次的限制,小学生对于许多计算机专业术语很难理解。如果教师一味强求学生死记硬背,会适得其反。笔者采用的是用比喻手法来帮助学生认识计算机:先让一位同学到讲台来,将计算机比作是这位同学,教师边指着这位同学的身体边讲解:主机就是人的大脑,用来处理信息,显示器和小音箱就是人的嘴巴来输出信息,键盘和鼠标就是人的眼睛和耳朵用来输入信息……然后同桌之间互相练着说一说,这就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学得轻松,用得灵活。        三、在CAI的协助下学好键盘。     CAI软件以其独特、友好的界面将知识的获取同游戏结合起来,能充分调动起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如TT键盘游戏,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熟悉了键盘,掌握了回车键、光标控制键等功能键的具体作用,这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并为他们今后的指法练习、汉字输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在表扬声中让学生学得更起劲。     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在家里是宝贝,在学校他们好表现、自尊心强。所以我们要掌握好他们的心理,尤其在计算机入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多几分表扬,少几分说教批评。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学生会学得更起劲。与此同时,在同学之间也树立起典型,促进了互相学习,互相竞争。     五、在竞赛活动中体现自身价值。     光说光练不免会落入俗套,我们可以变换形式,及时组织一些小竞赛,准备些小礼品,给学生以新鲜感,吸引学生。在我们学校,每月都要开展一次“小画家”、“编程小能手”、“小小打字员”……等竞赛活动。当选的同学再接再厉,落选的同学吸取教训,取长补短,争取能下次当选。我们的目的则是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掌握信息技术,并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五步走策略论文 篇7

一、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 他们有热情。所以,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与严格的要求才能达到。因此, 教师应拓宽语文教学的视野, 注重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让学生多品读和理解一些感悟类型的文章, 让学生多读至诵,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的能力。

二、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 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 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本册教材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生字、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 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因此, 教师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 抓生字词教学不松手。

生字词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随时强化语文学习动机, 把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来看待,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教《桃花心木》时, 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 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 并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这样, 教学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和谐的语文课堂”

作为教师, 我们要立足课堂, 在课堂上给学生搭建起创新的舞台, 唤起其潜在的思维分析能力。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 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 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因此, 在小学语文六年级教学中, 教师应创建一个高效课堂, 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 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 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 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恰当的共同学习, 能把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 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开放的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教学过程也“变苦为乐”。

2.“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特长, 营造安全、自由、宽容、理解的教学氛围, 给小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这样, 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双赢”。这样的课堂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也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从而使语文学科的魅力得以展现。

四、结束语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作为一名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 我应该转变那种以说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 积极创新, 丰富课堂教学知识和技能。因此,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我真诚地希望: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 我们的每一节小学语文课都能陪伴学生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把课堂教学由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让学生学得有趣, 学得有味, 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 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关键词:小学语文,六年级教学

参考文献

[1]廖建华.小学语文文本训练与测试的体例内容及形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0) .

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五步走策略论文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课堂疑问

面对这门枯燥抽象的学科和认识水平较低的教学对象,我们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本文就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对此论题进行研究与论述。

一、巧妙设置课堂疑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错,疑问是打开学生知识大门的钥匙,是促使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起点,有了疑问,学生才会乐于研究、善于探究。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就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富有价值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解疑、质疑,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圆中有关“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时,我就为学生提出了以下疑问,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1)你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去测量它?(2)你猜想一下,圆的周长会与什么有关?(3)你会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然后,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经验,对这些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进行思考、作出猜想,并探究验证。这样,我通过设置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学习智力,还使学生的自信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增强。

二、设计开放性练习,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目前大部分教师在设计练习时,都是对课本习题进行适当改编,这使得数学练习显得无趣,学生没有做练习的兴趣。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除了让学生做课本上的习题之外,在设计练习时,也要遵循开放性和灵活性原则,从而改变学生对练习作业枯燥乏味的印象,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比如,在学习了六年级上册中百分数这部分内容之后,我就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如果你跟家人要去旅游,去两家旅行社进行咨询,一家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原价为每人800元,如果按家庭团体票算,可按原价的80%算;另外一家的收费标准是:原价为每人800元,若买3张全票,其余人的票价则按半价进行优惠。(1)如果你们家人去,你会选择哪一家旅行社?(2)对于这道题中的信息,如果有其他家庭要去旅行,你会给他们提一些什么样的建议?这样,我通过为学生设计具有开放性答案的练习题,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成为应用的创新者,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除了依靠口头说教的方式进行,还可通过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来进行。而且,数学教材中本来就有许多我们难以用口头语言讲述清楚的数学知识,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既不易接受和掌握,也缺乏思考的兴趣与热情。因此,身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就可让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为学生提供亲身操作、亲自实践的机会,以此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中有关“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课本上介绍的方法是将圆划分成若干等份,然后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而得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时,我们可继续深入引导学生,除了拼接成近似的长方形外,我们还可拼出哪些图形,它们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运用它是否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然后,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剪一个圆,并把它分成若干等份,去拼一些图形,并尝试根据图形和圆的关系,去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样,我通过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以往枯燥呆板的教学形式得到改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且艰辛的过程,身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学生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研究各种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潜能、调动学生创新热情的措施和途径,使学生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成为富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房产赠与公证书下一篇:物业公司疏散演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