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文课堂论文(精选11篇)
学生语文课堂论文 篇1
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激活初中语文课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第三初级中学 郑向丽
【摘要】激活课堂的技巧还表现在善于从课堂的实际出发,随机应变,临时应对突发性问题,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一位老师在阶梯教室给学生讲课,准备朗读课文时,发现课本放在了学生的桌子上,于是走下讲台去拿。
【关键词】激活课堂;提升素养;随机应变;朗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10-0026-01
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它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这就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老师学会用智慧激活课堂,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笔者就如何激活课堂,给学生更多思考空间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用智慧激活课堂――走进学生心灵
有幸听了某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上的《七颗钻石》一文,真是受益匪浅,他是这样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兴趣,走进学生心灵的:师:咱们一起来学习《七颗钻石》,这是一节阅读活动课。什么是阅读活动课呢?就是又要阅读又要说话,又要探讨,还要想象的课。我们今天要做很多活动(一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活动――:进入录音棚(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仿佛真成了播音员呢)
师:进入录音棚,意味着我们每位同学的身份是什么呢?生(齐答):我们都是播音员。师:对,因此读课文就要读出播音员的水平。
(活动二:畅游智慧泉)
师:同学们,要开动脑筋啦!在智慧泉里尽情地畅游吧!下面讨论四个问题。
话题一:不写第一段不行吗?
话题二: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
话题三: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
话题四: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
活动三:来到创作室
1.想一想,轻轻地描述一个好梦。
2.试一试,快乐地描述一个场景。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的热火朝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余老师就是这样用智慧启迪学生的心灵,一步一步巧设问题,留给了学生畅想的天空,最后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情境,品位生活的,达到了以学定教的目的。余老师用讲故事的语言在和学生对话, 巧妙的提问,在平等融洽的气氛中轻松的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显示了其独特的智慧与魅力。
二、激活课堂的核心――师生平等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师生平等是个重大的挑战,笔者常听到语文课堂中的“平等”还局限于形式,并无挑战性,尤其是师生对话,大多是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走进早已设好的“圈套”,学生被牵着鼻子走。笔者认为课堂的核心是要求师生平等,民主平等,课堂里才会飞出欢乐的歌。多年来,老师在知识上总是居高临下,一锤定音,老师、学生都习惯了师问生答,教师点评、总结,课堂上精彩的对话很难听到。为此我们老师首先要做的是理念上的转变,宽容、民主,做谈话中的首席,而不是独裁者,平等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自己多多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古人说“学起于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个出色的问题的提出比一个出色的答案更重要,一个出色的问题,会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会给学生们的思考开辟新的方向,会带来更多的出色的答案。教师应平等待对学生的想法,努力发现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正确的面对学生的质疑,这样的课堂才会碰出思想的火花,才能真正激发课堂的活力。
三、激活课堂的关键――巧用方式
语文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尤其是对话教学,俗话说:会说话让人笑,不会说话叫人跳,这就充分说明了说话要注意方式与艺术。我觉得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激活课堂:
(一)化直为曲。
如教学《愚公移山》我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师:那个遗男几岁了?生:七、八岁。师:从哪一个字知道?生:从“龀”字知道。师:七、八岁的孩子也去移山,他的爸爸同意他去吗?生:他没爸爸。(教学论文 )师:你怎么知道?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此对话中“龀”、“遗男”、“孀妻”几个词语教学含义时,采用曲问方式,就诱发思维积极性,学生急于思考,争相回答理解词语的含义。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学生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的课堂。每一堂课都要巧用方式调动学生兴趣,通过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二)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它是个“动态”过程,情况随时有变化,乃至超出估计,发生意外,这样,原先设计的问题,不能按计划地进行教学,会中途“卡”住,改变方案就在所难免。因此激活课堂的技巧还表现在善于从课堂的实际出发,随机应变,临时应对突发性问题,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一位老师在阶梯教室给学生讲课,准备朗读课文时,发现课本放在了学生的桌子上,于是走下讲台去拿。他在上阶梯教室的台阶时,不小心摔倒了,学生们顿时愣住了,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他身上。老师站起来稳住身体,指着台阶对学生们说:“你们看,上升一个台阶多么不容易,生活是这样,读书(学习、工作等)也如此啊”。这一随机应变而又富有哲理性的话语,不仅解除了老师的尴尬,而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这就要求我们有足够的智慧来驾驭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
当然,课堂的激活,需要有互感效应,要有机智让课堂形成激烈的氛围走向,培养学生大胆的质疑,充分的表达,并热烈的交流,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甚至出现“奇迹”。这样的课堂,学生心智才会得到锻炼,个性才能有所张扬,情趣才能受到陶冶,如果我们用智慧激活课堂,一定能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学生语文课堂论文 篇2
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生说课堂上老师提出的思考题,我们心里好像知道答案,就是说不出来。这是表达能力的问题,关系到能不能快速理清思路、组织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思维迟钝,缺乏敏捷性、条理性,想问题不具有较强的分析、联想能力,不具有较强的概括、综合能力,说起话来肯定不会有条有理。从这里可以看出“说”,它除了本身是一种表达能力的体现外,它还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如果语文课堂注重让学生进行“说”的“表演”,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就会在不断的“表演”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学生“说”不出口,还有一个敢不敢况的问题,有的学生心理素质不好,缺乏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在大众面前说话时过分紧张,胆怯,那么,培养学生敢“说”的习惯自然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古人说:“一言兴邦”义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虽然有些夸张,但它说明了口语表达的重要,如果一个学生不能“说”,不敢跟人交流,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自我封闭,这很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教师设计“说”的课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无疑是为学生战胜自我创造机会,为发展自己创造机会,这一点肯定地证明了让课堂成为“说”的课堂的必要利重要。无论是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讲,还是对有利于学生健康性格养成而言,语文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说”的能力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说”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然明白,那么,应该怎样着手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
传统教学法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消极的容器,老师只要把知识灌入学生这一容器当中就行了,课堂成为了教师“表演”的舞台。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并非只有“二尺讲台”,而是几十平方米的人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要淡化教师的表演欲,强化学生的表现欲,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觉地张开嘴巴要说话,在这里教师不应是一个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而应该是一个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促进者”,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自由活动,教师甚至还可以是一个“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活动,共同探讨、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荣誉感与责任意识,认识到课堂的主人是自己而不是教师,从而积极地张嘴“说”出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见解。
当然不是说教师放弃了“主宰者”的身份,就已完成了退“讲”还“说”的任务。作为“组织者”,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能促进学习的氛围,营造一个能让学生“说”的氛围,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要想创造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和尊严,个性特点,思维方式,在课堂中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并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积极的评价,允许并理解他们在“说”上出现一些错误,给予他们再思维,再纠正的机会。以此给学生一种暗示,表示教师相信他们能“说”,并且能“说”好,而且还要传达给学生一种期望,表示教师期待他经过训练,经过努力,能“说”得更好。要努力给学生一种感觉:这个课堂是我们自己的,在这里我们是自由的,自主的人,我们有说话的权利。除此之外,还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积极向上,勤奋踏实的班风,为学生的“说”营造出一个善意的、轻松的整体环境。上课时,教师教学的对象不是个别的学生,而是一个班集体,整个教学过程不仅有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同时发生着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后者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在考虑课的结构,安排教学程序,确定活动内容及其方式时,都不能不考虑班级这样一种特定的教学组织的集体性和课堂内人际关系的性质,如果一个学生在“说”的时候,其他同学抱着挑剔、冷眼旁观、静待其出丑的态度,在一边冷笑,窃窃私语、哗然而哄,甚至直接进行“你怎么这么笨呀”这类的人身攻击,那么课堂上就没有几个人能坦然自若地继续“说”下去,也没有几个人会有勇气再次站起来“说”,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个性之间融洽合作,班级是一个集体,应该形成民主、平等的空气,这样学生就敢于张口,因为他们知道,张开嘴说话后,面临的不会是无声的否定与有声的讽刺挖苦,而是求知的善意的补充和帮助,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等级之分,没有轻蔑,有的只是和善与友谊,感受到的只是轻松与激情,完善的只是自尊与自信的人格,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会自然地张开自己的嘴,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思想,在日复一日的“说”话中,使自己“说”的能力日臻完善,也使自己的健康人格得以继续发展。
“说”的环境气氛具备了,但是学生如果无“话”可“说”,“说”白然无法落到实处,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这就得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着手进行了,孔子有句很有名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家布鲁纳也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果学生拿到教材就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那么学生对阅读自然就提不起兴趣了,自然学生想“说”也就只能成为一种想法了。让学生不害怕阅读的办法是训练学生阅读的基本能力,扎扎实实进行阅读基础能力训练,教学生怎样梳理思路,概括要点,揣摩语言,筛选信息,质疑问难,当这些阅读的基本能力具备后,学生自然就不会害怕阅读了。鉴赏文章的基本能力有了之后,在鉴赏文章时再冲破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框框,让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把教材当“圣旨”,学生的阅读活动往往是被动的,也就是说,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或者说约束下) 去领会作者的意图,去感受教师 (或者说教参) 对教材的理解,这样的阅读违背了阅读的本质,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接受美学认为,文章的审美现实只有在读者的阅读中才能实现为有生命的有个性特征的审美现实,读者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能由别人代替的。文章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建构。读者在阅读活动中是能动而富有创造性的,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主动阅读中受到审美的熏陶,形成语感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而不应剥夺学生作为一个读者的应有权利。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上海市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曾举过这么一个例子,有位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分析和探讨《孔雀东南飞》一文的反封建婚姻这一主题时,突然有学生提出另一种理解,即本文宣扬的是一种女子应该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意识。既然焦仲卿屈服于他母亲的意愿不能保全他和刘兰芝之间的爱情,那刘兰芝为什么还一定要非焦仲卿不嫁?而当太守的儿子前来求婚时,既然他是真心诚意的,那刘兰芝为什么严词拒绝呢?且不说那位教师是如何对待这位学生的辩解的,也不说这位学生的辩解是否有道理,但他是真正的做了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的就是这种质疑精神,法国科学家居里说:“对于某种新奇的现象,给它一个解释之后,许多人便接受了,但有思想的人却不满足,他们说一定还有可研究的地方。”我们的学生如果有了这种不满足,那么可以说他们的阅读已经进入自主阅读的阶段了。
在教学中学生的新思想,新见解如果得到认同,对学生来说这无疑是—项伟大的成就,一种成功感就会油然而生,他们对自己必定充满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兴趣也就来了,在这种“功成名就”的氛围里,学生哪有不站起来一“说”心中的愉悦之感的?
学生语文课堂论文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享受语文课堂 现状 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39-02
随着新课改工作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目标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从而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语言文字对学生的影响,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意识,掌握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对语文教学重要性产生正确的认识,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意识、思想态度以及价值观,这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享受语文课堂,就需要采取科学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驱使一个人进行某件事的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提高课堂参与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语文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课堂参与度比较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有学生会在语文课堂中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难以使学生从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体验到乐趣。
2.缺乏科学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一般是以辅助教学为目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一定的手段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教学课堂,促使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当前大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没有对教学辅助手段进行合理的运用,导致课堂教学氛围低沉,在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枯燥、乏味的教学课堂中难以享受到乐趣,这会对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二、促使学生真正融入语文教学课堂,享受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1.不断增强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课堂,并享受到语文课堂的乐趣,这就需要不断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形成正确的认识,再由教师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从而享受到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乐趣。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教学课堂,就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特征和知识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在进行现代诗教学的时候,可以使学生深情的朗读,学生要确保自己朗读的有感情,就需要充分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只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充分对没一句诗进行剖析,才能准确演绎出来。学生在这个演绎的过程中,就是一种情感的体验,通过这样的体验就可以使学生从教学活动中享受到乐趣,这对使学生享受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讲解自己对教学内容的观念和看法,在这个参与大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语文课堂中获得享受的感觉。
2.合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在教育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为了使学生充分享受语文课堂,就需要利用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参与才有体验,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学生享受到课堂教学的乐趣。例如,在进行与爱国主义有关主题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经典的影视作品放映给学生看,促使学生从观影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充分激发出学生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这种感情的驱使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一方面,学生对教学内容剖析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可以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参与度,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表达出来的感情产生共鸣,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这对实现享受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为课堂教学注入生命力和活力,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享受到语文课堂的乐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工作全面推进,实现促使学生享受语文课堂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使学生从参与语文课堂中享受到乐趣,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可以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思衡.用课堂表达教学思想——读《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J].语文建设,2013,(3):74-75.
[2]柯岩.让学生享受语文课堂——激发低年级儿童语文学习兴趣的几点策略[J].考试周刊,2012,(71):48-48.
[3]郁利平.让学生尽情享受语文课堂学习的快乐——浅谈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艺术[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5):201-201.
[4]陈丽娜.让学生享受语文课堂--激发低年级儿童语文学习兴趣的几点策略[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8):36-36.
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篇4
1、制订研究方案、计划。
根据我校实际和课题领导组的统一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
2、理论学习
通过查找资料,组织实验教师,分析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加强理论学习,寻找理论依据。
3、立足课堂教学
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进行课题研究,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4、不断优化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复论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不断优化。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通过研究,教师在教学行为上能发生如下变化。可以改变学生学习态度,明白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让更多老师意识到自己目前的教法不够优化,应该调整教学方法,改变落伍的上课手段,打破常规、灵活上好语文课。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课堂学习的实效性。在教学中能一改过去死板、落伍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能和学生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流和学习。能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改掉过去教师唱“独角戏”的现状,或是包揽课堂进行“满堂灌”的教学弊病。改掉过去让学生随着自己意愿走,或是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方式。教师能掌握消除学生厌学语文的方法,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灵活上好语文课,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实效性。让教师明白语文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
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能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大胆的想象意识。能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消除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枯燥性和乏味性的认识,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兴趣,喜欢学习语文,认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能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研究,能形成《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提高策略和方法研究》的论文集、案例集、和课题总结报告。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长:
余向阳 全面负责课题的规划,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与资金筹集工作
课题副组长:
胡 浩 负责落实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实施课题研究
彭文斌 负责课题研究的保障工作
黄咸庆 具体负责整个课题研究工作
课题组成员:
朱志琴 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胡国华 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卫丽霞 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柯 纯 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柯叶霞 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刘 霞 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八、课题的研究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我校语文教学实际,研究的思路较为清晰,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
2、在现实中,一些地方的教育工作者已总结出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借鉴。
3、课题参与者具备相应的研究水平,同时有着进行课题研究的时间保证。他们热衷于课堂教学研究,有着较强的业务能力。他们曾经出色地完成过大冶市下达的子课题
《作文个性化研究》。主要参与者除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外,其余工作时间均可用于课题研究。时间保证上没有任何问题。
4、学校是一所高标准、高配置的新建校,硬件黄石地区一流,办学规范,拥有丰富的图书馆资源,课题组拥有自己的电脑和打印机等硬件设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学生语文课堂论文 篇5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中指出有效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是有效益的教学。所谓有效果是指教师的行为引起了老师期望的学生的跟进反应,而有效益则是指对儿童身心发展有帮助的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通过学习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深入课本,寻找资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煮”教材,煮熟煮透。要做到先学后教,“不打无准备之战”。必须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再者对课文又缺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怎么了解,如此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我们只有把自己深放进教材,认真研读,反复讨论,烂熟于心,并且在这些基础上画出“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所以每当我讲授一篇新的课文时,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做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等等。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很多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的语句,及时的做上记号,备课时认真写入教案,课堂上加以重点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也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也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作及时的参考表述。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所以对于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课,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具有适应多种教学需要的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形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多变的课堂,才能满足学生们的不同需求。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情感,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能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而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而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是他们的心上开满美丽的自由之花,这些花朵每一朵都是他们思维肆意驰骋的果实。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比如我在上以年级下册《松鼠和松果》时,就是用实物演示导入的:上课时,我先出示自制的道具“松鼠”、“松树”还有几颗在路边捡的松果,依照课文内容一边演示,一边讲述:“有一只松树在森林里摘松果,摘了一个有一个,突然,它想起了如果松果都摘光了,一棵松树也没有了,以后自己和子子孙孙们吃什么呢?后来松鼠想出了一个办法。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我们一起来学习《松鼠和松果》这篇课文就知道了。”通过这样的实物演示,导入新课,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人们也常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三、把握学生阶段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奇的、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们就必须巧设课堂教学,使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乐学。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比如我在教学《春雨的色彩》时就让他们画出自己想象的春雨的色彩,小朋友们都很积极,画出了五颜六色的春雨,并且争着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意思,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另外根据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童趣性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天真活泼的教学情境中产生兴趣,投入学习,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教《狼和小羊》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狼和羊的形象,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后,我让两位学生分别戴上狼和羊的头饰进行表演。这两位学生模拟狼和羊的语言、行为、神态,表演得非常逼真,其他学生看得非常有趣。这样,学生很轻松地从这两位表演者身上看到狼和小羊的语言、神态、动作等。从而也领悟到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对像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这个重要道理。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抽象思维,主动思维开始急剧增长,独立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始分化,好奇心和创造力日益浓厚。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要让他们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兴趣 篇6
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热身活动。对课堂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的是导入的开始,也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别出心裁地创设情境,巧妙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导入功能,激发学习语文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善设问题引趣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位教师都要运用课堂提问,每一堂课都要“掌握课堂提问技巧”。课堂提问要问得巧、问得妙,才能恰到好处,一般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第二直奔中心设问,抓住关键点。第三在内容关联点设问,真实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三)课堂教学方法多元激趣互补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课堂教学中,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根据教学内容、课型设计的变化,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一法为主,多法兼用”多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满情趣”。教学就越科学,活动水平越高,活动内容越丰富,人的发展就越全面和充分。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互补主要有几方面。
1、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
2、发挥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兴趣。
3、精心设计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4、用游戏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营造课堂乐学环境培养学习兴趣
环境培育人,好的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要重视课堂乐学环境的营造,大体方法如下。
首先要融洽师生关系。语文教学情趣化产生的学习动能是不可估量的。营造语文教学情趣化,教师必须和学生的关系是合作伙伴,绝非等级森严。需要沟通师生情感,协调师生关系,根据学生年龄、心理和语言等特征,使学生享受友善温馨师生关系。教师要时刻让学生感受到理解、信任、关怀和鼓励。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表情、动作以及学习反馈,让学生感到教师无时不关心着他们。学生取得了进步,我们一个赞许的微笑,学生觉得自己被老师肯定,师生的感情就发生共鸣,从而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其次要构建课堂和谐氛围。课堂的和谐气氛至关重要,提倡“语文情趣化教学”。就要坚持“学道不忘激之以情,增智不忘引之以趣”的原则,注重语文知识的情趣化教学绝不能平铺直叙,一定要常教常新,不断地给学生新鲜感,创造一定的环境气氛和一定的任务,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变换一些方式,在语言艺术上可以接近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不用费口舌就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学到知识。
教学再次要生活化,以学生为本。“创设‘生活化’情境的语文教学”,增强教学情趣。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积极诱导学生对于语文所表现的生活形象的感受,在此过程中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加以详尽描述,把生活搬进课堂。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才具有真实性。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如临其境,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再现在学生面前,如“螳螂捕蝉”这一课中,可以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况,通过课件展示动物生活,进一步来解释寓意。这样更能接近学生心理,增加学生的趣味性。不紧能活化课堂,教材、教法也能活化。
再其次要实施“语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情感,要求教师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同时,教师要营构良好的师生人际氛围,给学生以自由舒展的心理空间,满足学生独立、自尊等情感需要。教师还要善于创设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借助情境深化学生的认知。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文本中的情感。使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得以外在的倾吐,并借助外物使情感得以拓展和深化。
(五)运用新颖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兴趣
单靠语文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很难将文学之美传达给学生,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此,必需打破单一的口授常规,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创设和谐良好的教学手段。大体有如下几点:
1、运用电教手段
借助录音、录像、电脑、多媒体课件等电化教学手段,可以突出表现语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化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为丰富的声、像、图文教学,在更加生动、直观的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电教手段的运用,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来选择。诗歌,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可用电脑制作课件精心设置相关画面,再现诗文的意境,同时配上文字,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更好把握诗歌的意蕴,科学性较强的说明文章,则可搜集大量图表、图片,配上解说文字,使教学生动、直观,易于理解。
2、文艺一体、激情激趣
语文课堂——“学生的乐园” 篇7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 往往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 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 而且会废寝忘食, 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 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有了兴趣, 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 在这种欲望驱使下, 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 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活动, 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 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 自主意识增强, 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 但又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 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 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 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 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 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开拓学生视野, 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 (钱梦龙语) 。因此, 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 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 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 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 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 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 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 对教学倾注的热情, 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 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 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 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 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 学生在课堂中毫无反应, 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 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 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 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 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 字字句句吐衷肠”, 因此, 在语文课堂中, 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 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 仿佛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观其景, 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 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篇8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自主 兴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这些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提供了正确导向,真正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形式,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尽一切可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儿童的兴趣,能使儿童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搭设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新课标》指出:课堂的舞台上,主角将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要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既可以搞同类词语联想,也可以对对子、猜谜语;既可以搞书法比赛、朗诵比赛,也可以搞演讲比赛、辩论赛;既可以点评推荐佳作、概要介绍名家,也可以进行作文竞赛、改编课本剧、模拟表演;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三、创设情景,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吕淑湘先生说过:“文学最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因为它本身就是作者运用丰富的联想、想象进行创作思维的产物。” 由情感入手,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使学生进入酿情、入情、动情的情感美体验活动中尽情地去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这是探究学习的基础。《新课标》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四、及时评价,激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由于认识理解水平和知识驾驭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在学习尝试中,对知识的理解往往难以到位,须加以引导,予以拓宽、引申、激活;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以适时的点拨,促进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准确理解。课堂中,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待那些中下等生,稍不适往往就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一旦失去自信心,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当然提不起学习兴趣了。所以,教师要积极参与作表率,为学生呐喊、加油、助威,抓住时机给予奖励。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取成功,每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起来。对待优等生,我一般都给予他们比较高的期望,说得好,我会说:“你的看法很独特!” 而对于那些中差生,我会鼓励他们多举手,如果他们站起来回答正确了,我会带头给他们鼓掌,或者伸出大拇指对他竖一竖,让他知道老师很满意,他们哪怕回答有错误,也不去批评,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用微笑或眼神去支持。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在进步。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理想课堂就是磁力、张力、活力的和谐,她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理想课堂能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活生生的教学环节,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无时不见活灵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
学生语文课堂论文 篇9
从教育理论中知道:中学生学习时一般都遵循“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认知规律。它告诉我们:思维分具体形象和抽象逻辑两级,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在具体经验的基础上能借助词语理解概念,运用概念来进行分析推理,并且思维的深刻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能充分领会寓言、格言等的隐义和转义,能分析人物的内心状态。但是他们容易被具体的事实材料所吸引,思维的发展还较多地依赖直观材料和具体经验。况且具体经验愈丰富,越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也就越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不是年龄小才用到具体形象思维。事实上画家作画,作家构思场面等都要用到具体形象思维。因此,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具体经验,也是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打基础。
(1)提供有关直观感性的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越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刻,学生获得的知识就越准确、越系统。
(2)注重阅读,注重语言材料的感悟和积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知识的理解还是概念的形成,常常是从语言材料开始的。语言材料积累越丰富,越有利于语言感悟能力的提高,也就越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这种感悟能力的提高,不只是靠我们对课文字词句段篇的条分缕析来形成的,更多是靠我们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即我们东方传统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来形成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即是这个道理。它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先重“读”:课前要预读,课堂上要多读。这读,包括默读,诵读,听读,带问题读,读读议议;读重点句、读重点段、读全文。同时,还要注意指导朗读的技巧,读准语气,读出情感。
二、巧设疑问,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思维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中使用词语越准确,分析推理越严密,步骤越明晰,则反映思维能力越强。因而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问,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争论,运用准确的语言组织,展现思维过程,必然可以大大提高抽象思维水平。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里面写到“我”交钱给那个卖牡蛎的人时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可以抓住这句话设计几个问题:为什么这里一连用了三个复指句,后一句还加上一个“亲”字?为什么用“心里默念”而不用“想”字代替?结合“我”对于勒狼狈愁苦的外貌观察和“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想想“我”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要回答这几个问题,既要对词语进行比较,还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抽象概括分析推理,透过词语句子深入人物的内心,透过表象看本质。既让学生懂得词语精确运用的重要性,又以此出发组织语言进行严密的推理表达,从而提高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应该指出,问题的设计要根据启发性原则,要有助于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在进行分析推理时运用论证的原理方法,可使思维逻辑更加严密连贯。这就要加强议论文的教学,使学生懂得既要提出或反驳观点,又会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论证,即不但要回答怎么样,还要回答为什么。
三、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培养求异思维
在思维类型中求异思维是最重要的。但在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求同思维:教师消化了教材后设计一个教案,课堂上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步入自己预定的思维轨道,一起求得一个共同的结果。同时我们以此作为评价标准。因为我们会认为,教材与参考书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知识具有严肃性。然而现实是问题的答案往往具有多样性,从不同角度思考有不同的结果,如表达一个意思可用多种词语多种句式,且不同学生也有理解上的差异,他们正处于好问好学的思维活跃的成长阶段,出现多种的思辩结果是非常正常的,这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重要时机。况且“学贵有疑”,疑是辨的开始,有疑才有学的动力,才有学问的积累,也才有真知的发现。《怀疑与学问》一文,正是我们对学生贯施这一可贵思想教育的教材。据此,我们评价的标准也必然要多元化。如果搞一个标准,以一刀切来对待学生,则必扼杀学生可贵的质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压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出因循守旧的“老夫子”。所以,教学中要正确对待教科书和参考书,不圃守于现成答案。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它要求允许学生有理解上的差异,保护学生的求异意识。
小学生语文课堂发言情况调查问卷 篇10
亲爱的同学们,请如实填写这份问卷,它的宗旨是为了改善你的学习状况,提高你的语文学习能力。我们将对你所填写的信息进行保密。谢谢合作!
1、你的语文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处于()
A 较好B 一般C 较差
2、你认为在语文课上经常发言对学习有帮助吗?()
A有帮助B没什么帮助
3、你觉得同学们在语文课上发言的机会多吗?()
A 多B 不多
4、你愿意经常在课堂上发言吗?()
A 愿意B 不愿意
5、你现在在语文课上经常发言吗?()
A 经常发言B 偶尔C 很少,几乎不主动举手
6、遇到课堂发言的机会,你通常会()
A 抢先发言B 等别人说了自己再说C 听别人说,自己不说
7、遇到课堂发言的机会,而你没有发言的原因是什么?()
A 不敢B 不会C 老师不会点我D 其他原因(请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发言前,你希望得到怎样的帮助?()
A 老师提示B 同学示范C 小组讨论D 自己有时间思考
9、如果你发言了,你希望老师给你什么样的奖励?()
A 全班表扬B 给你星星贴纸、红花等形式奖励C 小奖品D 不需要
10、你的家长平时询问你的课堂发言状况吗?()
A 经常询问B 偶尔问问C几乎从来不问
11、如果你发言了,你希望父母给你什么样的奖励?
A 语言表扬B 给你记功C 小奖品D 不需要
12、你认为哪些做法可以有效地改进现在班上语文课的发言状况?(可多选)()
A 专心听老师的问题B 积极思考,不依赖他人C 不怕说错,多举手
D 在相关的工具书中找答案E 向同学请教
13、你能针对你的发言状况,给老师提一些建议吗?
课堂:让学生爱上语文 篇11
一、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
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是在关注语文知识学习、语文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关注主体意识、人格、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康全面的情感道德价值观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能从一个既定的角度发掘文本存在的价值,不能凭习惯以自己已有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判断文本的意义,传递一种情感一种理念一种思维的形式。而是要在呈现文本外显意义的同时,发掘出文本内含的意义,并把这美妙和谐的凝聚和完整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输送给学生。
曾经听一位老师教《特殊的表扬》,故事讲的是丽丝芬老师为了让考试总是最后一名的汤姆有理由说出自己的进步,而在评分中故意给汤姆打了高分,从此以后,汤姆有了很大变化,学习也逐步赶上的一件事。
教学接近尾声,教师引导同学们针对丽丝芬老师的做法谈体会。
一个女孩首先发出了质疑:“丽丝芬老师故意给了汤姆一个高分,如果同学们知道这个分数是假的会不会更看不起汤姆了?如果汤姆知道了会不会对学习更失去信心?所以,丽丝芬老师的做法太冒险,我不赞同。”
马上有人反对:“丽丝芬老师做得对。因为虽然汤姆的分数实际上没有增加,但却增加了他被表扬的机会,而这表扬又促进了汤姆的进步。”
“是的,这欺骗让汤姆看到了希望,希望对一个落后的同学非常重要。”
“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这谎言像一缕阳光,让汤姆的内心充满光明!”
支持者也有:“提高汤姆信心的途径有很多,用一个假分数来冒险不值得。”
“虽然这是一个假分数,但丽丝芬老师帮助汤姆站了起来,所以她做得对!”
“汤姆是一株几近枯萎的小芽,只有先给他阳光雨露让他生长,他才能更好的面对风雨。如果没有阳光雨露,再小的风雨会让他变成枯芽!丽丝芬老师给他阳光雨露,所以她做得是对的。”
“欺骗不一定都是错的,要看它的目的是什么。”这么理性的语言出自一个矮矮的瘦瘦的小男孩之口。
争论中老师没有引导大家得出结论,而把苏格拉底一篇关于什么是道德的《精神助产术》推荐给同学们阅读,并想想自己似乎知道了什么。但是,老师并没有让大家谈感受。我不禁为这位老师聪明的做法鼓掌!因为,他不仅没有在学生的心中单纯的种植下“善意的欺骗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的种子,而且他懂得保存学生心念中的那一丝朦胧,这种朦胧其实是学生与自己的对话,这种对话平和、安心、轻松、快乐,不一定得出结论,不需要开始于清晰的目标,但许许多多次自我对话聚沙成塔,能涵养出学生良好的心性。所以说,这节课是美丽的,美就美在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的思索和发展,感受到了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二、让学生神采飞扬的课堂
新课改走到今天,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可谓达成了共识:少关注教师多关注学生,少关注如何教多关注怎么学,少关注教的形式多关注学的效果。其实,这看似普通的理念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一节课上完了,大家发表看法时往往是这样的角度:这节课设计得怎么样,上得效果如何,哪些地方的处理走出了大家的视野,哪些环节应该再丰满或再简单一点等等。很少触及或者根本就没有在意“学生学得怎么样”。一“上”一“学”,仅仅一字之差,却昭示出关注目标的差异。这种差异让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
一次省优质课比赛,某老师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老师刚把题目说完,学生就举手了,“老师,这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
“哦,学过也没关系,对课文熟悉了,相信你会学得更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这位教师不慌不忙地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上了起来。
又一次听一位年轻教师教学古诗《草》。“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草》。”老师刚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朗朗的童声合诵: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你们都会背了么?”
“会!幼儿园就会了!”
“真好!”老师不慌不忙,“打开书,谁能够流畅的读一遍?”不到五分钟,很多孩子趴到桌子上东瞧西瞅,有的干脆你戳我一下我碰你一下,玩了起来。
所以,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许多课堂仍然是“以教案为本”“以教师为本”,教师只在意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很少顾及学生的需求。而这带来的是学生兴趣的丧失,对学习的乏味。每看到这样的课堂,脑子中就会出现一幅画面:青青的原野,草木繁茂,原野上打了许多圈,一群群羊儿被领到各自的圈中吃草,圈内青草稀疏干黄,圈外青草碧绿繁茂,但羊儿们只有嗅得清香的权利,没有品尝美味的自由。
圈养出的羊群是瘦弱的,圈养出的学生是懒散缺少生机的。圈养的课堂上学生不会神采飞扬。
这里的神采飞扬不是指小手高举不放,小嘴说个不停,小脸涨得通红。而是指学生思维灵动,见解独到,敢想敢说,会想会说,能想能说,在思考、阐释、争论、汲取中完成认识的跨跃,体验生命的拔节。
曾听一位老师教学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上课以后老师给同学们留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请大家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们提了很多:
“朱自清年轻的时候写了这么多文章,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的。但为什么他却说我留着一些什么样的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
“平时的生活有歌声有欢笑,有绿叶有鲜花,是色彩斑斓的,为什么朱自清说他的生活没有声音没有影子?”
“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一句中‘他们’指谁?”
“朱自清一生是非常有成就的,他为什么说白白走这一遭呢?”
“我觉得第三自然段写得特别好,把时间写得很匆匆,但不知道用的是什么手法。”
“朱自清的这篇文章里用了十一个问号,但他并没有回答这些问题,他们的答案是什么?”
问题出来以后按照顺序逐个解决,整节课洋溢的不是老师要你学什么,而是你需要了解什么,面对这些心中的疑惑,品尝着解决问题艰辛和快乐,欣赏着自己探索和跨越姿态,感受着思考和付出后柳暗花明的美丽,学生在不知不觉问就把快乐写在了心里,神采飞扬带来的愉悦让他们对下一节的学习心存期待。
三、紧贴地面行走的课堂
没有人喜欢听不懂的课!也没有人会爱上艰涩难懂的学科,即使课堂上充满了花样翻新的教学手段,充满了视听刺激强烈的教学媒体。我想,如果让一二年级学生从一篇充满童心童趣的故事和一部好莱坞大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结果也许是故事更能得到他们的青睐。因为大片是给成人看的,超越他们的认知水平太多,离他们的心理实际太遥远,再热闹生动刺激的场面也激不起他们心中的涟漪,因为没有共鸣就产生不了兴趣。
一次听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一一《欢庆》。全文只有两句话: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
教学中,老师先为大家高歌一曲——《我爱你,中国》,百灵鸟从蓝天飞过以后教室里掌声阵阵。在欢乐的乐曲中,老师引领同学们走入课文,边读课文边分别播放了“秋天的田野和果园”、“美丽的香山红叶”、“国庆节天安门广场热烈的庆祝场面”,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教师又播放了“硝烟弥漫中烽火连天的岁月”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实况,最后,老师和同学们齐唱《歌唱祖国》结尾。
一节很是热闹的课,却没有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不到半节课,学生就开始了骚动,全然不顾身边坐着许多听课的老师。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层次,忽略了七岁孩子的学习需求,忽略了文本的实际。
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用规范的书面语言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所以,读说背诵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像高年级的语文课那样通过丰富的文本引入,让学生对某个人、某个事件有着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这种区别也是由孩子们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况且《欢庆》是一首只有两句话的小诗,语言简洁明了,琅琅上口,只要解决了“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这一难点,全文所描述的意境和欢乐的场面学生足可以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
所以贴近学生实际的课堂,学生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获才能让孩子们的心灵浸泡在成功的乐趣中,才能够涵养出欣赏和爱好。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紧贴地面行走的姿态永远都是教学中不可替代的美。
四、师生一起学习的课堂
想到了毕淑敏的一篇文章——《提醒幸福》:
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妈妈就说,别忘了多穿衣服。才相识了一个朋友,爸爸就说,小心他是个骗子。你取得了一点成功,还没容得乐出声来,所有关切着你的人一起说,别骄傲!沉浸在欢快中的时候,自己不停地对自己说:“千万不可太高兴,苦难也许马上就要降临……”
在皓月当空的良宵,提醒会走出来对你说:“注意风暴。于是我们忽略了皎洁的月光,急急忙忙做好风暴来临前的一切准备。当我们大睁着眼睛枕戈待旦之时,风暴却像迟归的羊群,不知在哪里徘徊。”
“提醒注意跌倒……提醒注意路滑……提醒受骗上当……提醒荣辱不惊……先哲们提醒了我们一万零一次,却不提醒我们幸福。”
……
感慨之余,想起了我们的课堂:
刚刚打开课本,老师就说,注意要把每一句话读正确;刚刚站起来准备发言,老师就说,注意声音要响亮;注意读课文要带着你的感情……注意语言要流畅……注意把文章写生动…注意把你的想法表达完整……注意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段体会……注意感受人物的心情……注意编者作者的意图……注意老师的问题要听清……老师提醒了学生一万零一次,却独独不提醒自己和学生一起学习。
“注意”这个平平常常的词语,让教师成为了一个掌握真理的老师而不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让老师离开了学生,离开了课堂,成为赛场的裁判、法庭的法官,成为指点迷津的先行者,判断学生学习情况的审判官。
曾经以为这样的课堂是正常的,曾经被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迷惑,以为,这就是学生喜欢的课堂。直到那一次听公开课,教学结束后,主持人请同学们就课堂和执教老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的发言让我震撼。他们说,喜欢和张老师一起上课,因为张老师不是在教他们学会什么,而是在和他们一起探索、一起思考、一起总结、一起评价,这种融合使他们在课堂上没有学习的压力,甚至忘掉了是在老师面前发言,课堂上经常出现的胆怯和忐忑在这节课中似乎全不存在了,和张老师一起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听着同学们的发言,想着那精彩的教学,我感叹:和学生一起走在学习的路上,能真正收获行云流水的课堂,和学生一起走在学习的路上,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与文字亲密接触,发现语文的美丽,感受语文的隽永与磅礴,才能爱上语文没商量。
五、简约而丰满的课堂
简约指的是教学中从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都不蔓不枝,干干净净。丰满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扎实品味,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有度且效果良好;对文本思想能够深入探究,多层面思考,使学生的人文视野得到拓展,思维的深度广度得到训练。
“简约”和“丰满”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理解为一对反义词,但是,这看似矛盾的一对其实并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节课,如果只追求简约则显得干瘪,而一味地要丰满则一定臃肿。只有两者相结合的课堂才是线条清晰、重点突出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学得明白,学有所获。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爱的课堂。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公认的比较难教的课文。一位教师的教学围绕着这几个问题展开:
1、巴迪写了一首诗,妈妈有什么反应?
2、听了妈妈的称赞,巴迪有什么表现?
3、看了巴迪的诗,爸爸有什么反应?
4、听了爸爸的批评,巴迪又有什么表现?
5、从爸爸妈妈不同反应中,巴迪悟出了什么?
很明显,这几个问题是全文的骨架,文章大部分语言所呈现给读者的信息都是这条主线上派生出来的,沿着这一条主线展开教学,清爽,干净。
在这简约清爽的课堂流程中盛开着一朵朵眩目的花朵。其中一朵就盛开在爸爸的反应里。这一个环节中,学生们这样学习和体会:
1、巴迪满怀信心地等着父亲回来,他甚至想象着作为影片公司重要人物的父亲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这首精彩的诗,可是等来的是什么呢?
(等来的是父亲说的“糟糕透了”,而且爸爸妈妈因此激烈地争吵。)
谁知道我们该读哪几个自然段?(6-14)
2、结合生活实际练习朗读一遍5-14小节。
3、分角色朗读。
4、(学生读到“亲爱的”三个字的时候,也许会有笑声)帮助学生了解“亲爱的”是西方人的口头禅,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5、小巴迪听了父亲的话,他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可以用什么词去形容?
6、作者没有直接写:我多么伤心,我非常痛苦,我好难过。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
7、还是那句话,人的喜怒哀乐,忧伤、怨恨就这样不经意间写在脸上,表现在他的动作里。我们再读一读这一部分,领会作者写作的匠心,感受小巴迪的痛苦。
就这样,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深入语言文字,结合生活经验感情朗读,体会心情,感受父亲严厉中蕴含的弦外之音,品味巴迪的痛苦和失落,领悟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巴迪心情的巧妙……知识能力、人文熏陶在学习训练和思考中被揉合成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学生把自己、文本、生活编织成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针线在牵引,力在绷紧,梭子在转动,生活印证了文本,文本再现了生活,生活和文本融为一体,几乎所有同学都从文本中读出了自己。再没有比这更让人快乐的事情了。
六、把错误转化为精彩的课堂
课堂上学生发言出错,是教师们最不愿意面对的现象,尤其是公开教学的时候。和教师一样,学生也不愿意出错,他们甚至害怕出错,害怕不懂,害怕被带到不懂的问题中。但出错又是一种极为正常的现象,我们无法回避也没有理由回避。让学生爱上语文的课堂的教师有勇气拥抱每一个错误,无论它是什么,无论它来自哪一方,都能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娴熟的教学技术完成由出错到出彩的转化。
曾听一位教师执教二年级下册《假如》:
“‘食’和‘良’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呢?”教师举着卡片笑咪咪地看着同学们。
“食”字上面有个“人”,“良”字上面没有。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不同点。
“还有什么区别呢?”教师继续问。充满了期待,但一连问了几次都没有人举手。
教师也纳闷了,翻过卡片一看,才发现自己把“粮食”的“食”的最后一笔“点”写成了“捺”,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哦?大家都找不到?那一定是老师把字写错了。哪个字写错了?什么地方写错了?快打开你的课本,帮助我改正过来,做老师的老师。”
学生们的兴趣立刻空前高涨。是啊,二年级的孩子,谁不想做老师的老师呢?紧接着,小手高举如林。但教师却不急于让他们发言:
“想做我的老师可不容易啊,需要你能把这两个字默写下来,到讲台上写给我看,还要把我的错误说给大家听,这样才是合格呢!”
又是一番争先恐后。学生纠正完以后,教师请大家就这件事谈感受。
学生们有的说“没想到老师也会写错字”,有的说“原来我们也可以当老师的老师”,还有的说“有的时候我们不一定完全相信老师”等等。
一束美丽的花就这样在错误中绽放了!课堂也因为出现错误有了生成,有了现场化,有了生命的色彩,有了学生成长的律动。出错和出彩看似很遥远,其实往往只有一步之遥,迈出去,就能为学生营建一个自由放飞心灵的空间,使他们身在教室犹如置身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一样舒适和放松。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是美丽的,漫步其间,可以赏春花、沐夏阳、观秋月、戏冬雪;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是温馨的,置身其中,可以感受从容、平和与惬意;让学生爱上语文的课堂是智慧的,播撒机智诚实,收获心性的陶冶和心智的启迪;让学生爱上语文的课堂是快乐的,营造主体氛围,生成对语文学习的喜爱和出自心灵的愉悦。
【学生语文课堂论文】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五步走策略论文08-03
让学生享受语文课堂12-11
语文课堂让学生做决定12-29
读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谈语文课堂如何指导学生朗读10-08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浅见10-20
语文课堂中的情景教学让学生12-15
语文课堂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08-03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结构09-15
小学生语文课堂发言情况调查报告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