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课堂发言情况调查报告

2024-09-17

小学生语文课堂发言情况调查报告(通用12篇)

小学生语文课堂发言情况调查报告 篇1

小学生语文课堂发言情况调查报告

在科小实习的两个月中,每每走进语文课堂,我都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无论是自己上课,还是听指导老师上课,亦或是学校老师开设的丰富多彩的展示课。一节语文课,往往都会成了“那几位同学”的表演舞台,而其他学生则在课堂上处于低头不语的压抑状态,犹如学习的旁观者,课堂上看不到他们的参与,宝贵的时间从身边悄然流逝。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过程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根本就起不到任何作用。如何让这些沉默的孩子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呢?这无疑是我们这些即将走上三尺讲台的老师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因此,我在班级中做了一个简单的语文课堂发言情况调查。(附调查表)

调查结果分析:

24名被调查的学生全都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常发言对学习有帮助。其中21名学生愿意在班级公开发言,但还有3名同学不愿意在班级公开发言。24名学生中只有8名学生认为自己在语文课堂上发言的机会多,有16名学生认为自己在语文课堂上发言的机会不多。有15名同学认为自己不经常发言,其中有8名同学不经常发言的原因认为“老师不会叫我”,只有4名同学是“不会”,3名同学是“不敢”。从调查结果上分析,孩子们自身是有主动发言的心理动机的,但实际情况是孩子们在主动发言时有所顾虑;同时教师在提问时也照顾不周,没有照顾到更多的学生。因而造成了发言不够主动的现状。

为此,我尝试了以下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要想让学生能够主体性发言,必须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平等是前提条件,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学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机会在语文课堂中主动地发言。

1、以低姿态赢得和谐

说起来夸张,但是在学生眼中的老师往往真的就如同仿佛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一般,和老师打交道的时候,学生们怎么都存在着一道心理阴影。有了这个隔阂,想要营造出“和谐课堂”无疑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放低姿态,经常这样告诉学生:教师不是万能的,教师也会犯错误;在很多方面,同学们并不比老师差。例如在电脑方面,我就要虚心向你们学习。我们师生之间是互教互学的关系,好学生应当敢于质疑。在这种坦率的学习气氛中,教师非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师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和谐融洽。学生也不会再因为怕自己回答得不正确而不敢举手发言,并且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交流。

2、以多改变占领先机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之一。不过,我们在频繁的提问中往往忽略了提问的方式与语气。而这看似非主流的因素,却成了课堂沉闷的关键。试想如果教师总是用命令式的语气进行生硬的提问(如“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或对学生的提问作出生硬、相暴的回答(如:“不,你错了,正确的答案究竟是什么?”),教师就会显得缺乏亲和力,学生在情感上也必然会与教师拉开距离,表现出一味地从众与退缩的状态,他们多半会以模式化或机械化的方式来服从与迎合教师的“指令”或“命令”。在这种课堂氛围下,交际能力、语文素养是无法形成的,更不用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让孩子主动乐意地去发言了。

教师提出问题时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待。例如问:“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你有什么看法?”其声调表情都要像日常问话,而不应是审问。学生回答时,教师可适时运用鼓励性语言(如:“你的回答很漂亮。”“你的答案很有启发性。”)或适时地插话,进行圆场和启发。例如:“你是不是这样的意思?”“可不可以从这个方面去理解?”教师这样的插话是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减轻被问学生的紧张感。改变了提问的技巧,学生放松了心情、消除了紧张感,自然能够回答(尽情讲出自己心中所想)并乐于回答。

教师若能在学生似懂非懂时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真行动拉近距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地面对坐着的学生提问,这样的落差总会给学生们一种距离感,让学生们畏惧。

走到学生中间去,弯下腰来与学生进行对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提问与回答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面对面地交流。教师更可以根据情况,适时地用眼神和语言来鼓励学生。相信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必然愈发敢于回答,乐于回答,主动回答了。

二、培养、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生学习动机的水平和强度,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学习。面对课堂学习,其实学生们有很强烈的主动发言的心理动机。因为学生知道,主动地发言,可以获得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认可,可以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也正由于这样的的初衷,很多学生开始回避课堂发言,因为他们顾忌自己的发言是否正确完美,能否得到认可。

针对学生这样的顾虑,我采用的办法是,经常性地告诉学生:“当你主动发言的时候,你就成为了知识的传播者。不管是否准确、是否完整,全班同学,包括老师,都会受益于你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特的见解。谢谢你愿把它和我们一起分享。”

类似于这样的话,培养、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越来越肯定地知道,发言不一定只是为了自己,它是我们课堂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它需要我们一起去思考,需要相互分享。而当学生正确地认识了主动发言价值的时候,他们的发言主动性也自然提高了。

三、适当运用外部刺激

外部动机激发,适当地运用奖励与惩罚,当然,在课堂中主动发言,不管正确与否,适当的奖励是必要的。奖励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感到无愧于接受这种奖赏,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对小学生而言,最大的奖励莫过于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肯定,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微笑等社会性强化。因此,哪怕有些时候学生的发言不尽完美,或者出现了一定错误,我们也不应该草率地予以全盘否定,给回答错误的学生更多一些肯定,更多一些引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能成为课堂舞台的不错的“表演者”。

其次,创设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目前教学中的弊端之一是过于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由于课堂竞争中优胜者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学生是竞争的失败者,因而更容易诱发部分学生的自卑、自暴自弃心理。因此,应通过建立合作的课堂

学习的方法,如改进评分方法,采用鼓励性评价,淡化竞争气氛的方法提倡互助与协作,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协作,有效地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再次,根据个体差异来进行分层评价。我班有一名学生,课间总是能和同学们正常交流,作业质量也很高,可是一到课堂发言,他的声音却很小,以致于只有同桌能听清楚。经过和他的交流,发现他是不敢在同学面前大声发言,心理上有阴影。所以,每次他发言的时候,我总是站在他的身边,给他鼓励。等他发言结束的时候,还会鼓励他说:“恩,不错,不仅正确,而且比上次发言更响亮了。”老师的每一个肯定的眼神,每一句赞许的话语,还有同学们的掌声。这些无疑都可以激励学生更加主动的发言。

作为一名实习老师,所知所学有限,以上只是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在张明彬老师指导下的一些简单认识。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小学生语文课堂发言情况调查报告 篇2

时下, 语文课堂教学的交流多流于形式,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学生普遍处于一种失语或半失语的状态, 课堂气氛总比较压抑、沉闷。如何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 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觉得,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让学生从内心真正认识到发言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认可发言, 在课堂上主动发言, 就必须让学生对发言产生兴趣, 有对知识渴求的愿望, 对思维乐趣的体验, 只有学生从内心真正接受了发言, 真正意识到了思维的重要性, 并实实在在体验到了思维和发言的乐趣, 他才会主动思考, 进而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发言中。如果学生无法从思想上、情感上接受思考和发言, 那么, 他是无法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思考的, 当然, 发言也就无从谈起了, 即使在课堂上有一些零星的发言, 也多是出于一种应付心理, 敷衍了事, 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二、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感可抒

课堂交流, 课上发言, 前提是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感可抒。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 很重要的一点, 必须使学生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开阔的视野, 课前需要充分地预习。对教师而言, 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广阔的阅读空间, 对学生应该放手, 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鼓励学生积极地如饥似渴地阅读, 不断摄取新的知识, 开阔视野。只有让学生不断充实自己, 丰富自己, 学生的课堂发言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否则, 课堂发言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试想一下, 学生脑中空空, 知之甚少, 又谈何发言。此外, 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文本要求精心设计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或话题, 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否则, 学生的知识储备再丰富, 教师的问题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同样不能达到让学生积极发言的目的。

三、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的思考

课堂教学中, 学生能否积极思考, 积极发言, 这和教师能否采用适当、灵活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恰当教学方式的采用, 能够很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激发起学生发言的欲望, 使课堂充满活力;相学生积极思考和

发言的目的。故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勤于尝试, 勇于尝试, 善于总结, 只有这样, 才能找到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的教学方式。

四、教师要积极营造轻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能否积极而又踊跃的发言, 客观上讲, 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只有在轻松、自由、愉悦的氛围中, 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最大限度激活, 情绪才会获得放松。思维活跃了, 情绪调动起来了, 学生才会开怀畅谈, 畅所欲言,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一个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 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发言的欲望, 如果课堂气氛沉闷、压抑, 就会窒息学生的思维, 很难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所以说, 教师能否在课堂上营造出一个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堂交流的效果。

总之, 师生、生生交流是课堂活力的根本, 课堂能否活力不断, 精彩纷呈, 取决于师生能否密切配合, 能否展开有效的交流和讨论。作为教师, 只有想法设法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善于发言, 语文课堂才会生机不断, 活力永在, 魅力长存。

小学生语文课堂发言情况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误区、形式、忽视、处理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218-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意义重大。但在教学实际中,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着以下误区:

一、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目前,课堂上教师都在积极尝试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其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但同时存在着“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师们在操作中尚存在着许多误区,导致合作的形式化,表演化。在公开课时,经常看见学生在小组内朗读时,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自己管自己读,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小组的水平。还有的是老师宣布“讨论”后,学生便热闹的讨论起来,可仔细一看,这热闹的背后存在的只是“作”,而不是“合”,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或搞“一言堂”,优等生包办、代替了“学困生”的发言;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当讨论结束汇报时,有些小组说得有条不紊,却是:“我认为……”,“我想……”,而不是“我们小组认为……”。这种有“行”无“质”的合作,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合作学习中职责分工不明确,忽略小组带头人的作用

组织形式依葫芦画瓢,“拿来主义”运用于表面,忽视了“领头雁”的功能。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的大多数语文教师还是没有明白小组合作的真正含义,不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随意或按照座位就把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不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不随机变换小组成员,在看似热闹的合作下对问题的探究草草了事,没有进入到深入讨论阶段,更不重视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里的交流与沟通不能协调发展,合作学习更不能深入。

三、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是另一种形式的一言堂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好学生总是等不及其他同学发言,就自信满满地陈述自己的意见,而学习略有困难的学生只是附和几声,不但争不到发言权,反而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另外,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而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则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四、小组合作中容易忽视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常看到优等生活跃的身影,整个小组成了他们多动的舞台,学困生静静地听他们独特的见解,合理的分析,显然是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局外人,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这样的形式在小组合作中常见,这种合作没有一点时效性,也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重点关注合作中的弱势群体,引导真正的合作学习。

五、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刚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马上叫学生聚在一起探讨、交流,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再加上农村学生本来知识面就窄,对问题的了解容易浮于表面;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想法,沉默不语;有的脱离实际探讨,忽略了问题的本质。合作学习在本质上来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将探讨的问题多元化,促进学生取长补短,但是所有的结果一定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得已实现。在合作学习之前应让学生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见解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这样才会对问题认识的更加深刻、到位,同时可避免以上现象的发生,才能真正让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发言心理调控 篇4

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一篇课文就是由若干个大小问题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勇于发言,思维活跃,反应敏捷。他们的胆子很大,不管答案对与否,都努力争取开口说话的机会。不过也有一部分学生,他们虽然能专心听老师讲课,但甚少举手发言。一旦老师提问,他们就张口结舌,惊慌失措,把本来会的东西都忘了。他们的这种胆怯心理影响了他们的学习,长期下去,就会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变得沉默寡言,致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老师必须针对这种情况,从心理、设问的内容、说话的语气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化。因材施教,帮助克服学生各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下面就学生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调整紧张的心理状态

问题提出后,有些同学会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也有一部分同学心里紧张,低着头,躲避老师的视线,担心老师点到自己。分析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种:一是学生性格内向,害怕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发言,又恐说错了引起同学们的讥笑;二是可能因某种原因导致思维受阻,心中紧张,回答问题时往往结结巴巴或答非所问,答不到点子上;三是可能成绩比较差,对问题找不准思考方向或不能完全领会。针对不同的情况,老师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对第一类同学,就应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特别要用鼓励的语气对他提问,消除胆怯心理,增强勇气,在答完后总结时,要用非常激励性的语言加以肯定,增强其自信心,尽管答案不尽如人意,都应积极肯定。对于第二类情况的同学,我认为在提问时就要把问题分成几层,由浅入深的引导其回答,帮助他理顺思路,找出最后的答案。例如在学习《祝福》时,对学生提问:“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可以分几步设问,降低难度。如:祥林嫂生活在什么时代?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周围的人对她态度如何?这样逐层设问,祥林嫂的死因也就一目了然了。对于第三类成绩较差者,就提一些基础的,相对简单的问题,答对后一定在总结时加上表扬的话,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肯定他的学习能力,使他在课后会努力学习,使成绩有所提高。不管哪种情况,不管答案正确与否,老师都要表现出足够的耐性、宽容和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从而建构学生心理安全区域,消除心理紧张。安全的心理状态往往能使人的精神放松,这样,学生的发言才可能流畅、准确。

二、及时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

有些学生思维敏捷,智商较高,很容易发现问题。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能较快地得出答案,并能够把问题引深,开阔思路。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应及时激发他们的求胜心理,在一般问题的基础上提一些灵活度较高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这样一来,学生们能够自由发表见解并及时与他人沟通,从而有利于思维的流畅性,阔宽眼界,活跃思维;从整个课堂来看,和睦、融洽 1的交流可以带来活跃的课堂气氛,进而促使全班学生开展活跃的思维。同时,活跃的教学气氛可提高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如此看来,及时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让学生七嘴八舌、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所含之意义将远远超出活跃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范围。

三、正确引导学生的求胜心理

有些学生好胜心比较强,回答问题非常积极,但由于激进导致争强好胜,过度表现自己,往往思考不周就举手回答,致使答案欠妥当,甚至不着边际,离题甚远。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欠妥当,或思维卡住时,教师既不能附和其心理,但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加以指责和挖苦,应恰当指出由于思考问题片面或粗心而引出的错误,敲响警钟,教给他正确的分析方法。对于那些有价值的答案,教师也要善于梳理,把学生个人的认识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认识。如:可以将学生的发言择其要点板书在黑板上,待大家都发言完,根据黑板上的板书重新整理自己的认识,完整地表达对问题的认识。这样,就吸收了其他同学的正确意见,又提升了自己的认识。但对此类学生不易过多地表扬,否则他们会有飘飘然的感觉,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向学生提问:“作者为什么向康桥告别?”有的学生就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作者要离开英国了。”当学生自以为是时,再加上一问:“作者告别的仅仅是康桥吗?”在这样的反问之下,学生就会立刻认识到思考不周密而导致的错误,而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

还有一类学生,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显得迟钝,也可能是对教师某些教育方法不理解或受到同学的冷遇或家庭的原因,对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放弃学习。这类学生整天无所事事,对任何问题都懒得思考,所以显得无能为力。我认为他们的症结主要是缺乏自尊和学习兴趣,而学习的动机与兴趣总是与情感相联系,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加强启发诱导作用,又要注意学习兴趣的培养,还有给予充分的信任,鼓励他们勤于动脑、动口、动手,提问时则提一些简单而有趣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定要加以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同学的友谊、教师的信赖、成功的喜悦,促进其消除逆反心理,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情况调查报告 篇5

在教学中,我们一线老师会发现,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凡是在课前做好预习的,课堂上就能积极参与、大胆发言;而没有在课前进行预习的,就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不能产生共鸣,直接影响了学习新课的效率。我们都知道,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有效途径,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学习就会事变功倍。而且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倡高效课堂。

针对以上现状,我组觉得很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进行一番研究。于是,对本校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目的

为了了解本校中高年级学生目前的课前预习现状,寻找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进行有效的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调查内容

本问卷分别从学生的预习意识、预习主动性、预习的有效性、预习内容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四、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校三、四、五、六年级随机各抽30名学生。共发出问卷120张,收回有效问卷120张,收回率100%。

2.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

五、调查结果分析

1、你认为课前预习有必要吗?

可见,学生们普遍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并且在动机上也认为应该对新课进行提前预习。

2、上新课之前,你会预习课文吗?

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预习的重视度仍然不够,,没有养成主动预习的好习惯。

3、你喜欢预习吗??

可见,作为旁观者,学生认为预习有必要;但作为实施者,在主观认知上却不喜欢预习。

4、你之所以预习是因为?

由图可见,少部分学生的预习意识、预习目的是积极的,为了课堂更好的学习,培养自学的能力;但有很多同学是为了完成老师或家长的任务,这样的预习目的不利于预习习惯的养成。

5、老师没有布置或忘记布置预习时,你会?

可见,被动预习现状仍然很严重。但也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主动预习意识强,预习习惯良好。

6、你预习时,父母会给予你指导吗?

可见,只有极少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很关心。大部分学生家长完全不关心自己子女的学习,或是将子女完全交与学校和老师。

7、预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么做的?

29.74%的孩子在预习中遇到问题会请教别人或查资料,说明这些孩子的有积极主动地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意识,学习的主动性较强。51.46%的孩子愿意把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利用课堂上有目的的听讲来进行解决。但仍有18.81%的孩子不管遇到的问题,直接跳过去了,很可能就此不再理会这个问题了。可见,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提出问题,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学生预习的内容和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8、预习中你使用过教学参考书籍吗?

可见,在课前预习中,学生缺乏独立性,表现为过多地依赖参考书进行预习。

9、使用参考书是为了?

可见:55.73%的孩子使用参考书是为了上课能准确回答老师的问题,可见孩子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很重视,30.01%的孩子是为了把作业做正确。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们参考是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而不是锻炼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动机不利于预习习惯的正确养成。

10.你认为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果吗?

可见,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课前预习是有效果的,说明对于课前预习的效果是亲身体验到其价值的。

11.你认为自己预习能解决哪些问题?

可见,大部分孩子在预习中认为自己能认识生字词,能读通、读熟课文,能理解重点词句,对于预习内容能正确认识。

12、你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多项选择)

大部分学生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是自学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少部分同学能质疑问难,试着完成课后问题。由此可见,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不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六、调查结论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存在不少问题:

1.不重视课前预习

老师不布置预习任务,有些学生他就不预习;有的虽然也进行了预习,但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属于被动接受,不是从自身的需要主动进行。学生对课前预习普遍重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

2.不讲究预习方法

学生对新课的预习内容侧重于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学生预习任务完成后,主动去做课后习题进行检查的很少。绝大部分学生所采用的方法比较单一。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发现问题并质疑问难,而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是没有创新精神的,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总之,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3.不注重预习质量

有的学生虽然也在预习,但却不善于思考,流于表面形式。由于没有精准的目的性,所以有时采取的方法不够合理,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

4.不善于内化资料

学生在预习中出现问题往往不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来解决,喜欢借助于参考资料。参考教辅资料解决相关问题是一种比较不错的预习方式,但绝大部分学生照本宣科,不能将 所参考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观点。长此以往,对思维会产生束缚,不利于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七、调查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来看,我觉得应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学生的预习情况:

1.我们要在思想上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并通过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要与学生多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动态,而不是让他们随意性地敷衍了事。同时,更要让学生不要依赖教参,要多方位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于预习,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其兴趣。要创设条件,唤醒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参与预习。同时,我们对于学生的预习内容要及时评价,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比如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等,从而激励学生,提前预习,甚至超前预习。

3.在研究开始阶段,我们对于学生预习的内容、预习的步骤要进行适当的指导,要明确预习的要求和目标。此过程的指导要有“扶”有“放”。对于预习内容,我们应让学生逐步指导预习时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并把预习的问题用标志记下来,通过各种方式寻求解决的渠道;对于预习步骤,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预习时应该以各种方式的读为基础,争取将预习任务在读中完成。阅读是理解的“知音”,我们要让学生读多读、有任务的读。

4.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中高年级学生预习要求不一样,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预习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抓紧预习底线不放松的情况下,可以分层要求,因材施教,不断鼓励优秀学生和后进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小学生语文课堂发言情况调查报告 篇6

一、调查缘由

在当前的全面改革深化阶段,教学改革也不断地得到深化,这对小学的数学教学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游戏化教学是新的教学理论,主要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游戏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开展的教学活动,这是为课堂教学所服务的。游戏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有着很大的作用,能够将学生的精力得到最大化的集中,并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所以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理论研究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教材进行详细分析后,并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了解,然后通过适当的方法对教学活动加以展开,在游戏化的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游戏活动基础上对教材中的内容加以展现。通过游戏化教学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在玩乐的同时学习所需要的知识,能够将游戏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并能在游戏化教学应用过程中,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接收,同时还能对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一个扩展,数学是一个具有想象力的学科,数学知识具有三维空间结构,所以对于学生思维的扩展也十分重要。

为了使新的教学理论即数学游戏化课堂顺利开展特此召集意愿学生进行了此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二、整理、归纳、分析如下:

1、调查中所显示的部分重要数据

在调查报告中显示只有55%的学生真正的喜欢数学觉得数学有意思;90%的学生对于游戏课堂有着浓厚的兴趣;20%的学生愿意协助老师进行游戏的前期准备,不只是作为一个参与者而是一个设计者;85%的学生对于游戏课堂有良好的认识,觉得可以在游戏中边玩边学,23%的学生除了学到知识外还能有新的认识,比如学到游戏设计的能力,明白一些道理,只有2%的学生会在游戏中无法自拔,只在乎游戏,而忘记学习。

2、对于调查数据的分析

数学是一门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不像语文那样具有趣味性,也不能像英语那样具有新奇性。真正喜欢数学的并不能有多少人,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来说对于数学只是单纯的知识接纳,并不能真正领会它的韵味。而游戏课堂的提出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具有吸引力的,学生们能够提起兴趣,乐于参与。但对于前期游戏的准备,因为学生对于老师都有一种敬畏心里,所以师生亲密合作的实现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再者主体学生的年纪关系也并不能很好的帮助老师完美的设计游戏,只有一小部分胆大心细的学生才能完成。由于游戏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吸引的更多同学的注意,毕竟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这部分的内容,有一小部分学生甚至能学到课堂外的知识,这是难能可贵的。

三、对于游戏化数学课堂的思考以及对已有问题提出部分对策

小学生语文课堂发言情况调查报告 篇7

1. 调研的背景。 (略)

2. 调研动机和目标。

(1) 了解现今我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2) 发现、了解教师对于“生本课堂”理念的掌握、理解及课堂中所体现的效果。

(3) 查找、分析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4) 提出改进对策和建议。

(5) 通过调研, 让教师进一步理解“生本课堂”, 并能在课堂中追求“生本课堂”, 真正着眼于学生发展, 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最终达到高效课堂。

3. 我们的行动愿景。

(1) 掌握当下呈现的小学语文课堂的真实状况。

(2) 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生本课堂”, 形成理念, 能让课堂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创造学生学习的空间。

(3) 展现“生本课堂”, 让教师感受“生本课堂”的魅力, 并能不断追求“生本课堂”, 提高课堂效率。

4. 调研过程及方法。

(1) 数据统计:利用“有效课堂教学提升年”验收工作, 对教师的课堂信息采用量化和文字记录的方法, 具体记录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 最后汇总评价。

(2) 座谈交流:与学科指导组成员互动交流, 形成共识后发挥这部分教师的作用, 了解本学校的“生本课堂”情况, 并及时与教研员交流。

(3) 经验总结:带领骨干教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生本课堂”主体的专项教研活动。以骨干教师的课堂作案例, 教师交流、传达信息, 提出疑问及解决方法。

二、现状及原因分析

1. 取得的主要成绩:

(1) 行政决策的高屋建瓴为“生本课堂”提供了理论支撑点及实施阵地。

(2) 部分骨干教师大胆展示“生本课堂”, 为其他教师提供课堂样本并提供讨论平台。

(3) 教研员的评课关注点的改变起到引领作用。

(4) 教师在课堂中讲的时间大幅度减少, 而学生练的时间大幅度增加。

(5) “小组合作模式”的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课堂中, 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愿望不强, 能力不足。被调研的课堂中呈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学生的“被学习”现象, 不知不觉中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很多环节, 看似站在“以生为本”的高度, 实际上教师却时时刻刻围绕着自己的教案走。学生被老师牵着走, 教师又被教案牵着走, 形成了“被学习”与“伪生本”的怪圈。

(2) 大部分的课堂仍旧无法呈现“生本课堂”, 特别是低段语文。尽管有理念的灌输及骨干教师的引领,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的课堂无法真正呈现“生本”, 低段语文课堂尤为明显。低段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强, 知识点学习的年段目标不易把握。在低段语文课堂上, 教师更多起到的是引领或是统领作用, 不敢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认为低段孩子还没有探究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必须由教师牵着一步步行走。在被调研的54堂高段语文课中, 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真正达到“生本”的课少之又少, 因为评分表中规定教师讲授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 因此很多教师就“充分利用”这有限的20分钟, 该讲的、不用讲的统统讲, 该教的、不用教的统统教, 生怕遗漏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没有顾及到对于学生来说学到学习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3) 学习方法的指导不够到位。“生本课堂”更强调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每个老师都明白这个道理, 很多老师也有了在课堂中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意识。但在实际的操作中, 存在着范例教学中学习方法的渗透不到位、自主学习中学习方法的应用不到位的现象。学习方法成了黑板上的摆设, 成了教师表明“生本课堂”的一个道具, 让学生能“一课一得”的课堂少之又少。

3. 原因分析。

(1) 教师对“生本课堂”的理解不够到位, 教案设计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生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堂理念, 颠覆了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陈规。尽管新课改以来, 教师对于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 但实际上, 能真正理解这一意义的教师还是少部分, 对“生本课堂”的认识就更不到位。在教案设计的过程中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 “备学生”的环节很薄弱。

(2) 教师太过强势, 对学生不够信任。调研过程中, 我们发现素质好、课感好的教师不在少数, 但我们也同时发现, 素质好的教师在课堂中更为强势, 他们对学生更不放心、更不信任, 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反而减少, 课堂中大包大揽、谨小慎微, 总觉得每一句都要讲, 每一点都要教。这样就导致了较严重的拖堂现象。这显然不是“生本课堂”的表征。

(3) 年段目标不清, 探究点不够科学, 导致课堂效果不佳。小学阶段三个年段的教学目标有共通之处又有区别。教师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无法较好地把握年段目标, 不知道这个知识点是不是这个学段该学的, 要学到什么程度。正因为语文知识的目标呈螺旋上升状, 讲究前后联系, 相互兼容, 就更显得扑朔迷离, 难以把握。也正因此, 老师在设计探究点时, 无法把握尺度, 要么过浅要么过深, 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效果不够理想。长此以往, 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 教师害怕放手, 渐渐背离了“生本课堂”的原意。

(5) 多年累积的课堂惯性, 无法大胆改变。

(6) 高端竞赛的观摩课还未大胆引领。导致很多一线教师墨守成规、固步自守的一个很大原因是我们很多高端竞赛的观摩课还未大胆引领, 不能在更高层次上为教师做出示范, 真正体现“生本”的课堂也较少。

三、对策与建议

1. 行政引领与专业指导的和谐。

行政引领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从我县“验收”评分标准就可见一斑。这从验收前、后期的课堂转变中能明显感受到。宏观引导必不可少, 但同时也要注意和专业引领密切配合。让行政引领与专业指导达成共识, 营造和谐的氛围, “英雄所见略同”, 才能有所共鸣, 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2. 校本教研与备课组活动的推力。

校本教研与备课组活动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从实际意义上来说, 这些活动更贴近教师实际, 更经济, 更有效。学校在安排校本教研和备课组活动时, 要多从“生本”考虑, 多倡导“生本”。学校领导和备课组长对于教师的课堂要转变关注的方向。听、评课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评价、交流。

3.“生本课堂”实践操作要点。“生本课堂”并不神秘, 有迹可循。现粗浅罗列操作要点, 供一线教师参考。

(1) 以和谐为前提。“生本课堂”首先是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2) 以学生为主体。生本教育认为, 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体中, “学”是内因,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 必须得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 要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局面, 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 以学习为基调。“生本课堂”的基本程序是: (1) 课前的学习准备; (2) 上课时的自主探究; (3) 课中的刨根问底。这其中处处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 不仅重视学习的内容, 更强调学习的方法。

(4) 以小组合作为形式。“生本课堂”强调小组合作, 但我们同时也要清楚, 并不是所有年段、所有课文都适合小组合作;并不是进行了小组合作就是“生本课堂”了;小组合作只是工具, 不是目的。实际上, 小组合作中探究点的设定、适时的引导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以探究为归旨。“生本课堂”强调让学生主动学习, 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 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指导, 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 让智慧熊熊燃烧, 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开发和拓展。

四、改进的成果

小学生语文课堂发言情况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课堂手机对策

随着iPhone等新潮手机类型的出现,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不仅冲击着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而且对大学生的行为、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发展都产生了不利影响[1]。因此对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进行研究,并找出相关对策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以合肥某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发放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上课使用手机的频率、原因以及时间等多个方面,最终回收224份问卷,并进行分类统计。后期又采取隨机访谈和实地课堂调研的形式,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补充研究。

1.调查结果分析

1.1 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频率、时间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率为95.98%,其中经常使用手机的占17.41%,从不使用手机的只占4.02%。可见,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频率非常高,反之,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时间相对就很少了,这必然冲击着学生的听课效果。另外,在课堂使用手机的学生当中,使用时间在半节课以上的占44.82%,这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

1.2 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原因分析

调查显示,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多种多样:40.18%的学生认为是课程原因,部分江苏籍学生称自己高考科目没有化学,上大学后学习化学特别费劲;26.79%的学生认为是授课老师的原因,有些学生直言大学老师授课方式和高中完全不一样,自己经常跟不上节奏;1.34%的学生称自己对本专业没兴趣,上课没心思听课;10.27%的学生称自己上大学后没有明确目标,缺乏学习动力。

1.3 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分析

笔者在问卷中设计了手机依赖性测试题目,结果显示93.3%的学生有明显的手机依赖性。有学生称自己对手机的依赖非常严重,没有手机就会感到莫名不适。大学生对外界的信息有着强烈的渴望,而手机在信息传播途径上速度快、信息量大,因此大学生存在明显手机的依赖性[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手机依赖性十分严重。

1.4 大学生自我认知与课堂手机使用情况分析

在问及“您觉得上课玩手机对自己的学业有影响吗”,以及“您上课玩手机会感到愧疚吗?”时,71.43%的学生认为在课堂玩手机会影响学业,74.56%的学生对于课堂玩手机会感到愧疚。这一结果说明大多数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学生能认识到课堂玩手机的弊端,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存在矛盾,显现出学生自制能力差,不能很好的掌控自我。

2.发现存在的问题

综合问卷调查数据、随机访谈和实地调研结果,笔者研究发现:

2.1 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过强,学习、生活方式正在被手机改变

如今的手机集通讯、上网、电子书等多功能于一身,增强了对学生的诱惑,课堂上、校园中随处可见低头看手机、打电话、发短信的学生[2]。手机给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增添了新的元素,如今的学生更愿意通过手机来获得更多信息,同样也更青睐于用手机来查资料。不可否认,校园中的学生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手机来进行沟通交流,进而淡化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

2.2 大学生缺乏学习目标,自制力差,教学管理松散助长课堂不良风气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的学习同样如此。大学生要从高中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如果学习目标缺乏,自制力差,沉迷于手机,久而久之必然影响学业。另外,课堂秩序管理较为松散[3],不能对学生形成很好的约束,也助长了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不良风气。

2.3 高校教学缺乏灵活性,缺乏师生互动与交流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抱怨课程太难,理论性太强,在课堂上感到枯燥又没有兴趣,就想用玩手机来打发上课时间。很多老师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阶段,缺少互动和交流,早已被学生所厌倦。部分老师采取刻意的点名、提问、惩罚等形式强迫学生学习,效果却适得其反[4]。

3.相关对策

3.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使用手机的意识

当今90后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通过主题班会、朋辈辅导等形式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手机是把“双刃剑”[5]。笔者认为,只从外在的形式上要求学生不在课堂使用手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使用手机的意识,才能逐步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目标。

3.2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增强高校课堂吸引力

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模式已不适合大学生,任课教师要与学生实时沟通,注重激励和鼓舞,通过满足或唤起学生的需求来激起其学习兴趣。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趣味性、实践性、互动性和灵活性,增强课堂吸引力,不给学生课堂玩手机的机会。

3.3 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克服手机依赖

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摆脱手机依赖。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和朋辈关怀,帮助学生认清自我,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手机依赖严重的学生,尤其要进行重点辅导和朋辈关怀,以丰富多彩业的课余活动调动其积极性,在活动中构建社交圈,帮助其逐步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参考文献:

[1]徐翔.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情况调查——以河南省信阳市高校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2]谷大海,赵海洲,项勋,付朝书,刘华戎.手机对大学生课堂学习影响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3,7.

[3]李润文.大学生盛行手机上网课堂纪律教学质量受考验[N].中国青年报,2011- 06-15.

[4]刘金荣.高校学生课堂手机上网行为矫正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场,2012,11.

小学生语文课堂发言情况调查报告 篇9

李 佳

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的开始实施了,通过实践,收获颇多,也颇有感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在教学实践中,围绕语文新课程改革,我们都力求找寻新的教学模式;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不能称之为经验,算是与在座的各位共同探讨。

一、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所以,我每天安排学生自己到讲台上讲解自己前一天所预习的内容,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锻炼学生的胆量;要求学生每天根据老师当天所给的话题写一篇小日记,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

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学生的情感,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丰富的情感和激情。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当然,用什么样的语言、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我们老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拿写作教学来说吧,以往我总是罗列的说了一堆要求后就让学生去写,学生没兴趣也写不出来,最后常常应付的交一些抄袭来的作文给老师看。为此我开始想办法,怎样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呢?通过摸索与实践,我发现:让学生在玩中去学,他们会很感兴趣,而且亲生经历了事情,他们也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例如在教学保护环境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对学校进行一个小调查:数一数学校有多少棵树?多少垃圾桶?出现在校园里的最多的垃圾有什么?让学生在校园里去观察,去发现。然后我又结合美术课,让学生分小组制作一个环保警示牌,让学生在玩中动手动脑。当我让学生写作文时学生就有材料可写了。

三、灌输学生同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理念

每个班的学生学习程度都各不相同,有学习能力强的,也有学习能力差的,于是我常常灌输学生同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理念,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小组,小组内有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让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我还在班上选取几名较为优秀的学生当小老师,放手把一些简单的问题拿给他们,让他们去给同学们讲解。

小学生语文课堂发言情况调查报告 篇10

同学,您好!非常感谢你在百忙中,愿意为我们做这次的问卷调查。为了了解我校全体学生课堂缺勤情况,从而为进行相关调研,提供相应的真实数据,希望你能认真的填写。同时,调查为不记名,我们也不会泄漏你的信息,谢谢您的参与!(备注:在你的答案前面打勾即可)

1.您的性别:

()女

()男 2.您的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3.在大学里,您是否有过缺勤经历:()有

()没有

4.有人说“没有逃过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您是否赞成这个说法:

()赞成()不赞成()无所谓

5.您缺勤的原因(可多选):

()睡过头了

()生病

()课程太无趣,不想去

()有其他的事要忙,如:考试复习,兼职等

()就不想去,就想在宿舍呆着

()其他 6.您平均一周之内缺勤的次数:

()一次都没有

()1~4次

()5~8次

()8次以上

7.您一般在以下哪种课程缺勤次数较多(可多选):

()专业课

()公共基础课

()文化选修课

()体育课

()其他 8.您一般在哪几节课缺勤:

()1~2节

()3~4节

()5~6节

()7~8节 9.若出现缺勤情况,您的处理情况(可多选):

()事先请假()无所谓,管他的()事后请假

()找人替

10.在缺勤过后,缺下来的课程,自己在课后自学,是否有压力:

()有

()没有

11.如果老师适当的改变一下他的上课方式,让课程更有趣一些,您是否不会缺勤:

()会

()不会

12.您认为对于缺勤,学校是否应该加大管理的力度:

()应该,这样有利于教学

()没必要,都是大学生了,有自己的安排

()无所谓

13.您认为对于缺勤的同学是否应该有一定的惩罚:

()应该

()不应该

14.现在有的学校在教室安装了一种指纹签到的神器,您觉得这样能够提高出勤吗?

()能

()不能,该逃还得逃 15.关于改善我校的学生的缺勤情况,您是否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学生语文课堂发言情况调查报告 篇11

近年来,国内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验研究逐渐开展并不断丰富。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冯忠良的“结构——定向”教学实验、刘静和的“现代小学教学实验”、邵瑞珍的“学与教”的研究和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林崇德教授等人通过长达三十多年的中小学教学实践,特别是最近十多年的“学思维”活动课程实践表明,思维型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激发课堂的思维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当下的拓扑式课堂建构实验,大部分都是建于实验中的翻转课堂和探究式课堂的基础之上,将学习的掌控权交给了学生。但是我们应该看清目前国内学生的情况:不擅于提问,主动性不强,这两点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而这两点恰恰正是批判性思维训练中非常重要和突出的两个特性:善于提问和主动独立的思考。如何在网状拓扑式课堂中训练和解决这两个问题,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

二、网状拓扑式课堂

(一)概念界定

网状拓扑结构是计算机科学概念,又称作无规则结构,结点之间的联结是任意的,每一结点都可与多点进行连结,因此必须采用路由算法和流量控制方法。目前广域网基本上采用网状拓扑结构。借由这个概念建立起的网状拓扑式课堂是指将师生分别视作单个结点,通过学生彼此之间结点的任意联结,学生与教师的联结,学生自我认知结构变量及相关知识的联结,构建多点联结的以达到知识自然生成和建构扩展目的的网状拓扑式课堂。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官能发展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有效发挥教师知识的前导性,考虑学生知识建构的最优路径,简洁并且能够快速收敛,引导生成方向和容量。在不断预设、不断反馈、不断调整的进程中,实现学生知识网络的主动发展,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通过课题组成员一系列的相关课堂实验和实验结果分析报告,我们验证了最初的假设,将网状拓扑式课堂分为课前网络预习与初步思考、课堂实时学习讨论、课后思维调整完善知识网络三个部分。

没有结论的讨论是没有价值的,网状拓扑式课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能得出有理有据的合理结论。在进行文科名著《红楼梦》阅读教学时,课题组实验班级尝试采取网状拓扑式课堂构建,以系列课程来完成金陵十二钗及副册人物的人物性格分析教学。同学结合课堂讨论,对自己的课前初步思考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根据要求,将课前预习思考部分、课堂讨论补充部分和课后思维完善部分分开归纳。

此处呈现一份在人物性格分析教学完成之后学生的主题关键词阅读报告样例。

从“娶妻当如薛宝钗”到“给彼此空间”——《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人物阅读报告

一、课前预习思考

《红楼梦》问世至今,宝钗黛的爱情悲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黛玉何如宝钗,也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现在主流的流派大概有这么几种:

1.拥黛抑钗:大体认为黛玉真而宝钗伪,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亲而宝钗疏,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的身世、结局令人痛惜落泪,而宝钗的背景与婚姻上的胜利,叫人不服气、不痛快、不平衡。

2.拥钗抑黛:大体认为宝钗宽厚而黛玉促狭,宝钗身心都比较健康而黛玉颇多病态,宝钗令人愉快而黛玉平添烦恼,宝钗能做贤妻良母而黛玉不能等。

3.钗黛二元论:大体认为,读小说自喜黛玉,实际生活中宁喜宝钗;搞恋爱自盼黛玉,讨老婆还须宝钗;掉眼泪自为黛玉,鼓掌喝彩还向宝钗。

4.钗黛一元论:以俞平伯先生为代表,认为作者之写钗黛,是从不同角度去分写他的意中人,将二者结合起来,便是作者理想中的兼美。

小组看法中也是各执一词。我是个很现实的人,我支持第二种拥钗派。

我的看法:

如果宝钗真是“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她何以会落到如此最终孤独终老的结局呢?

曾有脂评曰“在宝卿有生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在我看来,对弱者真切的同情,这才是宝钗行事的真正风格,也是她最终结局的本质原因。

在脂评本的后三十回佚稿中,周汝昌从脂砚斋的评语中可以推断:宝玉最后在宝钗的引导下出家为僧。宝钗为此牺牲了自已的尘世幸福,付出了半世孤凄的代价。但她却并无怨言,因为帮助宝玉解决精神之苦,在她看来,也许也是自己不能推卸的责任与使命。就像她悄悄帮湘云准备开诗社,帮邢岫烟赎回当铺的衣裳,帮母亲做女红一般。如果说她仅仅是为了赚取一个“贤惠”的好名声,就如此这般屡屡做一些利人而于己无益的事,我觉得是说不通的,更何况在客观上她也确实帮助了弱者并且并未求得回报。这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

也许由于自小便要体贴母亲、分担家事,宝钗对于释道的“出世”思想的理解非一般人可比。从宝钗解读《寄生草》便引出宝玉一段痴语,便可知宝钗对宝玉思想意志层面的影响,其深度和重要性,远远超过了黛玉。

二、课堂讨论补充看法

老师看法:林黛玉对于爱情的追求是纯粹的,她始终和宝玉站在一个层面。而这只是浅层次的追求个性解放,一如《伤逝》,没有经济基础的爱情是没有结果的。薛宝钗的追求,非婚非恋,她追求的是个体的意识觉醒,所以在大观园中,她一直是个“姐姐”,始终看透着人生,引领着众姊妹。

同学看法:薛宝钗的屋子“如雪洞一般”,不爱“花儿、粉儿”,抽签又抽到“任是无情也动人”。她也确实是个冰人,虽看她帮助别人,但始终有种冷冰冰的距离感。

我的看法:第28回,面对元春的特别恩赏,宝钗居然“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反过来竟以宝玉被黛玉缠住为幸。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蔑视世俗权威的态度。李纨说宝钗的诗“端庄敦厚”,显得“有身份”。像《白海棠咏》“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第37回),《镂檀锲梓》谜:“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第50回)等等,均带有一种高人隐者讽时骂世,以洁身自好的意味。这种孤高愤世这也就是脂砚斋所说的“宝钗诗全是看成写身份,讽刺时事”。

三、课后完善思考与结论

薛宝钗身上所体现的是一种理性的、冷静到近乎冷峻的自我控制的精神。诚于中而形于外,薛宝钗的表现堪称是封建妇女典范的化身:进退有据,刚柔得度,行止得体,藏用俱时。这实是一种政治家的素质,能令人联想到范蠡、张良、萧何、而远远高明过伍子胥、韩信之辈。

薛宝钗之“伪”也确乎存在,“一问摇头三不知”。一如刘备,宽厚近伪,表现得越是理想越是要被斥为虚伪、被讥为刁买人心。与林黛玉的真性情全然不同,拥林派声称“我不相信”完全正确,而且旁人难以为薛宝钗辩护。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心真伪难辨,也许表现得越完美越理想越是让人难以接受。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宝钗的超人般的城府、冷静,也确实让人感到疏离、反感乃至毛骨悚然。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社会生活中,在哪怕是夫妻、父子、兄弟这样的至亲骨肉之间,如果想怎样就怎样,那么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就很难有长久的平稳与和谐。同时我们还会斥责这种真性情为“自我中心”。

包括作为对比来写的林黛玉,也不是全无薛宝钗精神:林妹妹初进贾府,她不是也连每饭后必过片时方喝茶的习惯规矩都改过来了吗?当因为引用了不该引用的“闲书”上的语词并因此受宝姐姐的教育帮助的时候,她不也是虚心接受而衷心感激的吗?

薛宝钗深藏人性,可我们却不能不承认,正如任性是人性的某种表现形式一样,含蓄、克制、冷静计算,乃至为了某种目的与要求而压抑牺牲自己也是人性的一种表现。正因为人之为人的多样性,我们才会有这样丰富的心灵。

我曾经那么激烈地拥戴宝钗。而如今,我只想说,给薛宝钗们一点生存空间,也给彼此一点生存空间,认可生活中那些与人无害的人性表现。

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给予学生阅读思维的空间,给他们一滴水,他们可以回馈我们一片海洋。按照《批判性思维工具》一书中提供的针对语言、历史等人文性学科的“思维能力检测指南”检测,学生的这份阅读思考报告,可以得到如下评价:

思维目标部分:

1.弄清了基本的论证目标:具有批判性地看待薛宝钗的性格特征。

2.经过课堂讨论,对于薛宝钗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不仅仅是固守观点。

发现问题部分:

1.弄清了主要问题:并非是为某个人物辩护,而要发现这个人物的人性价值与社会价值。

2.有相关性和分层分析:从薛宝钗自身、从宝钗与宝玉的关系、从宝钗与众姐妹的关系。

反思观点部分:

1.自我观点表达清晰。

2.有对同伴(包括同学与老师)观点的引用与思考。

3.有对文本自身、相关论述观点的引用于思考。

使用论据部分:

立足于文本的细节对人物性格和命运进行分析,对于引用的观点和论据做出了一定思辨性分析。

概念界定部分:

对于核心人物“宝钗”以及性格有清楚定义。对概念有经过思考的表达,清晰、公正,并具有关联性。

得出结论部分:

结论清楚并对未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学生如何在对文本、对资料、对同伴的思考与解读中得出自己对人物、对文本、对人生、对社会的个性解读,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结论性知识。观点深刻而不偏颇,见解独到而不孤僻,这样的课堂思考成果,远非一句“薛宝钗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可比。《基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高中语文网状拓扑式课堂研究》这一课题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探究,网状拓扑式课堂可以激活学生不一样的思维过程和成果。

小学生语文课堂发言情况调查报告 篇12

一、调研活动的安排

1.调研原则

实事求是;成绩和问题并举;原因分析与对策措施同在;每个学科各司其职,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

2.调研时间

5月12日至5月20日完成调研,24日完成学科调查报告,26日完成综合报告,过期不侯。

4.调研形式

听课、座谈、访问、查询等。

5.调研要求

中小学教研员同往同归,无不能脱身的特殊情况不能请假。

6.调研目标

通过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推广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切实推进新课改实施。

7.调研内容

查看学校教科研制度;查看教师教案;观评教师课堂教学;查教师、教研组的计划总结、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记录、听课记录;查作业批改和辅导学生情况;同师生交流新课改的感悟、困惑等。工作重点放在观评教师课堂教学上。

二、调研的基本情况

1.学校教科研制度情况

每所学校都制定了教学管理、教科研方面的制度,内容较齐全,多能据校本而定,侧重教学实效,与教师的收入联系密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功利性。但制度的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和致力促进课改等方面有待改进、完善和提升。

2.备课查询情况

所有教师都有教案上课,教案所述教学环节较齐备,如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多数有板书设计。多数教案为简案,极个别的是详案。也有一部分教案与新课改的要求比较接近,新理念、新设计、新手段、新教学法等较好地得到了显现。

但需要改进的地方不少。一是有一部分教案的教学目标不分三维目标,仍然是传统的做法;有的虽有三维目标,但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不清,或者是教师的

1目标,而不是学生的目标;有的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含糊或太多,教学中脱离目标的现象较严重;有的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二是混淆了备课与写教案的关系,并且将两者等同,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三是部分教案未能很好处理教材,未能根据学生实际确定重难点和选出教学方法,难见对知识进行重组的痕迹。四是不少教学设计是按教材知识点的先后顺序“开中药铺”,一二三四写下去,理科尤甚,有的就是一个个解题过程而已,难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设计。五是教案千篇一律,少有个性,而且照搬、抄袭严重。六是有的教学后记内容不规范,多数是相当简单。

3.课堂教学实施情况

纵观整个课堂教学,我们发现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传授,在这方面做的比较理想;有的教师也注意启发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在课堂上也有热闹的场面,师生身心比较愉快,新课程理念在逐渐渗透,教师的角色地位在逐渐转变;教学环节比较齐全,多注重导入、过渡、总结,多数有讲有练,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多能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多能得到巩固和强化,基本上能完成教学任务。

而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教学思想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学生主体地位等思想不很突出。多数教师的教学思想落脚点仍然是完成、传授教材知识。

第二、重知识目标,轻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所以,在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是为知识目标服务,或者是教案制定了目标,而在教学中却没有运用,即教案和教学是两张皮。

第三、对教材处理不太深入。多数教师未能很好处理教材,多是教材内容的再现或复制,在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对知识进行重组、科学安排教学程序和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及使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欠缺。

第四、教学程序有待改进。一是教学思路设计与教学实际联系不太密切。有的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不符合学生实际;有的没有独创性,不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有的教学思路少了层次,脉络不是清晰。二是课堂结构安排有一定的缺陷。有的结构不严谨,不能做到环环相扣;有的过渡生硬,时间分配不合理,或过密或过疏。

第五、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而言比较单一。一是教法的选用上有的不能做到量体裁衣,灵活运用。二是以讲授为主,缺少方法的多样性。三是教学手段普遍是粉笔、黑板和一张嘴,平时较少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第六、教师教学基本功差次不齐。

板书方面:设计科学合理、依标扣本、言简意赅、艺术性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的板书较少,一部分年轻教师的粉笔字不过关,板画不太娴熟;有的主副板书不分。

教态方面: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融洽的比较少,但这方面小学比中学的做得好些。

教学语言方面:多数比较直来直去,在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富

有启发性,且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的较少。

操作方面:熟练、准确、干净、到位的较少。个别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这种现代教学手段确实有其积极一面。但我们发现不少课堂出现了“满堂电”的现象,鼠标代替了粉笔,大屏幕代替了黑板板书,教学内容完全成为资料堆积、影像交替的过程,最终弱化了教学效果。

第七、重视教法,轻视学法的现象较为普遍

大部分教师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完成自己的教的任务上,对于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考虑和做的比较少。至于如能否从学科内容与特点着眼,针对学生的年龄差异、心理特征、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速度、思维特点、学习修养、学习环境和条件进行相应的指导上难见付诸实践。

第八、培养学生能力上用力、用心不够。一般的课堂教学情况是平铺直叙,较少开动脑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较少注意挖掘学生内在的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较少注意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较少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和心理品质;较少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第九、课堂师生关系仍比较传统。表现在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难觅。

第十、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一是有的课堂45分钟的利用效率不尽人意,有时当堂问题不能当堂解决,学生负担不够合理,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二是有的课堂学生受益面不大,难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目标实现相对好些,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相对较差,学生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让人担心。三是一些课堂,如一些理科课堂联系实际、实践较少。

4.作业批改和辅导学生情况

多数教师做到了全批全改,也能指出错误之处,或打分,或记等级。但写评语的很少,有的未能督促学生更正错误。

每所学校都有辅导学生的计划和活动记录,也有具体的措施和辅导内容,记载内容有详有略,有些就是具体的习题而已,针对性的辅导思路、启发过程以及得失、注意事项等较少。

5.教师计划总结、听课情况

所有教师都有计划总结,但给人感觉是走形式,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不强。

教师都有听课记录,听课节数有多有少,记录有详有略。但多是听课过程的记录而已,评语较少又空洞,很少有教学意见和建议。

6.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情况

绝大多数学校有集体备课的教案,但给人印象是只是某位教师写了一份教案而已,至于是否进行了集体备课、怎样进行的那只有天知道了。

各校都能根据计划开展“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活动,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各教研组适时进行一些教研活动,也有记录,次数有多有少,记录有详有略。不足之处:内容有的是具体的事务,而非教研;有的内容极为简单,有点不见大家的发言;具体研究具体的教学问题的却比较少。

7.教师素养方面

通过以上调研和平时下校、教研活动等,我们发现我市确实有一批爱岗敬业、教科研能力不错、成绩优秀的教师,但也有一些教师的素养有待急速提高。

第一、有的教师基本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一是知识陈旧、老化。不少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多是以前在校所学,历史积淀是多,但不断更新却少,尤其是一些农村教师几乎与互联网隔绝,很难呼吸教学教改的新鲜空气。二是知识单

一、狭窄。知识过于集中所学专业或本学科,除此之外的其他知识、技能却知道、掌握甚少,从而使本专业知识的生命力大打折扣。三是对知识了解、掌握一知半解,或逻辑混乱或层次不分或目标不清或作用不明或使用途径模糊。

第二、一些教师职业技能不实、偏低。一是普通话过关不好,方言既重又多,特别是中学、农村校,有的课堂听不到普通话。二是课堂表达语言僵硬,缺少风趣、幽默感,其科学性、逻辑性、知识性显得苍白。三是三笔字(钢笔、毛笔、粉笔字)缺少规范性、艺术性,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度,降低了教学效果。四是书面表达欠佳,不善将教学问题、经验总结成文,即缺乏写作功底。

第三、教育教学理念陈旧、片面。虽早已进入新课改,但不少教师还是重整齐划一而轻个性发展;重知识本位而轻自主、全面发展;重结果轻过程;重讲授轻参与;重课堂轻自然、社会(多数学科的社会实践活动为零);评价重单一轻多维、多元。

第四、教学方法、手段原始、单一。课堂上多只是“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本基训”,农村及条件差的学校尤甚。其现状是:教师讲的多,学生活动少;教师注入多,学生吸收入;讲课文是什么多,为什么少;浅层次提问多,深层次问题思考少;动口多,动手少;死记硬背多,自主、合作、探究少。

三、对问题的原因分析

课堂教学看似是教师的事情,其实关联许多因素,根据听、看、谈、问和思考所得,我们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以下原因归类:

1.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方面的原因

教育行政部门对课改的管理宜重在制度、原则、方向,建立更加与新课改相适应的对学校、教师的评价机制;各职能部门要相互协调和合作,在课改的研究、培训、指导、参谋、服务、评价等职能中,既要整合各部门的职能,更要突出教研室的业务指导作用。同时,一定要为学校创造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不至于使学校领导、广大教师疲于应付有些可有可无的检查等,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堂教学研究。

业务指导部门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对学校新课改课堂教学指导不太够、研究不太够;“沉”入基层,“沉”入备课组,“沉”入教室,“蹲点式”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下水式”投入课堂教学中,“朋友式”结识教师与学生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工作基本上还定格在检查、督促与活动的发动上,还难得拿出有价值、有份量、有创见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急需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举措以及典型经验,离“独修正果”,又“普度众生”还有一定的距离。

2.学校方面的原因

有的学校制度管理、情感管理和民主管理不平衡,不利教师主人翁意识形成;有的学校促进教学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盯在结果而非过程,有待改进;大部分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应付、处理日常事务占去较多时间和精力,花在、带领教师研究教学、创新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少了;有些学校比、学、赶、帮的氛围不浓,教科研流于形式,不利教师专业成长;大部分学校教师福利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积极性。等等。

3.教师方面的原因。

一是有些教师认为教材知识不成体系,广度和深度不好把握。二是有的认为课标、教材要求和考试差距较大,无所适从。三是有的讲新课改要求高而复杂,实施起来比较麻烦,还不如传统的轻松、容易。这实质是一种固步自封、不敢不愿不会创新的懒惰意识和行为的表现。四是教师视野狭窄,缺乏创新的原动力。许多农村和条件差的学校的不少教师多只有一本教材或一本参考书,教学资料极缺,加上外出学习机会很少或多年没有,极大地限制了其视野。同时,这些缺少骨干教师的群体都在低水平中重复,近亲繁殖,难有创新和提高。五是认为工作条件差,成长环境不尽人意,长此以往,得过且过思想意识自然滋生膨胀。一言以蔽之,有些教师的敬业精神、职业技能令人担忧。

4.学生和家长方面的原因。

我市是农村地区,大部分群众还不富裕,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加上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不少家长只希望子女止步于九年义务教育,毕业后外出打工。故,子女成绩好坏不很在意,这自然影响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从而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四、几点建议

课堂教学现状只是结果,针对引起结果的综合原因,解决不尽人意的教学现状,需要打好组合拳。

1.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实行全程监控。

为了强化过程管理,要求学校建立制度化的检查监督机制,严格教学各环节、各个时段的检查、督促和指导,实行全程管理,做到目标到位,要求到位,实施到位,检查到位,坚决克服开学查,结束查,中间无人管的“二紧一松,过程真空”现象。同时通过教学视导的方式,选取有代表性的学校,从校长的教学工作目标到教导处、教科室的教科研工作职责,从学校的教科研制度建设到过程的实施落实,从学校的课程计划到教师的合理配置,从教师的教学计划制订到教学中的备、教、批、辅、考、评等各个教学环节,从教师的工作态度到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全方位检查了解,对突出的和带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并用以指导其它同类学校。

2.建立科学、实效适应我市实际的教学评价体系。前提是坚持新课程评价原则: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全面、多元、发展;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让“教”

真正地服务于“学”;学校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考试改革的重点是: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新课程师生评价的主要观点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只有建立科学、实效的教育与教学评价体系,才能持续、长久保证新课程实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办学水平。

3.开拓教师成长条件,营造教师向上氛围,促使教师乐教、善教,变“要我教”为“我要教”。

为此要创新人事制度,让教师有“想头”;提高福利待遇,让教师有“甜头”;均衡教学资源,让教师有“奔头”;加强专业发展,让教师有“劲头”。

而要加强教师专业发展,需确定教师分层提高目标。新手型、经验型、专家型教师,分别从教师文化素质、教师道德素质、教师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确定不同指标。同时,加强教师培训,培训重在教学理念、方法、技能与艺术的建构和优化,并通过考试、内部排名的方式落实到实处。

4.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明确备课是课改的切入点,努力做到创造地备课。一要解读课标,与新课程理念对话。二要做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三要处理好“展”与“收”,“详”与“弱”,“密”与“疏”,“断”与“续”,“深”“浅”的关系。四要科学、恰当、全面处理教材,做到:简约——化难为易,以简驭繁;扩充——多向思维,开拓思路;调整——回归生活,与时俱进;探究——以疑促思,体验感悟;整合—-学科渗透、知识重组;活动—-化静为动,学做合一;拓展—-扩展课外,延伸社会。五要真正知晓三维目标的内涵和形式以及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地位,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六要关注导入、讲授、举例、提问与评价、板书、演示、激疑答疑、反馈、临场变化、情境创设、教学管理、结束等环节完整性和精准到位。

(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教学目标的优化,体现整体性;教学内容的优化,体现合理性;教学方法的优化,体现启发性;教学手段的优化,体现趣味性;教学结构的优化,体现有序性;师生关系的优化,体现民主性。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新观念必须牢固站住我们教师的头脑。

同时,要积极开展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研究,改善课堂教学的状态,尽可能缩小新课标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差距。

总之,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作用巨大。如果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提高,则我们的教学就会“百战不殆”,反之亦然。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教师这篇文章。

上一篇:承诺落实情况小结下一篇:冷餐会服务流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