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诗意课堂(精选12篇)
小学语文诗意课堂 篇1
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灵气十足的小学生, 凭借的是生动有趣充满诗意的文本, 构建的是平等、民主、和谐、灵动的课堂。具体说, 要让孩子感受这种美让诗意充满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做到:
1. 创设如诗如画的情景艺术
(1) 教师要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研究教学时, 要注意发挥语言的魅力组织多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让语文课堂妙趣横生, 丰富的课内外活动, 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发展个性。例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 揭题后让学生畅谈从这三个词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骆驼队黑白画面, 《送别》音乐响起) 一张骆驼队黑白照片转瞬间就将孩子们从眼下带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 带入了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中。当然教师在利用课件、选择游戏、组织活动时还要注意它们的整体联系, 合理巧妙利用它们把课堂组织成令人赏心悦目的一台剧, 让孩子享受到如诗如画的情景艺术,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 教师要学会赞美的艺术, 一个优秀的教师最懂得赞美的力量。每个孩子都渴望教师真诚的赞美, 来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所以教师要用心去感悟孩子们每一丝的变化, 珍惜他们每一次的成长甚至每一个错误。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亦是成功之母, 一个恰到好处的赞美, 给了孩子一次成功的体验, 获得再次尝试获得成功的信心。
2. 布疑设问的艺术, 启发学生诗意的探索
学贵有疑。“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 肩负着特殊使命。做一位教师就应该像珍惜最珍贵的东西那样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我把好奇心视为创新精神的‘火种’, 要满怀热情呵护这颗‘火种’。学生有了好奇心, 才会产生创造的原动力。”如在《白鹭》第三自然段中, 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愿意为第五自然段取名字?有的学生说:“我取名为‘澈’, 因为整个画面水波盈盈, 清澈见底, 看上去晶莹透亮, 犹如嵌在玻璃框里的一般。”有的学生站说:“我取名为‘出淤泥而不染’因为白鹭仿佛是一枝洁白无瑕的荷花, 亭亭玉立。”说得多好啊!这不是老师刻意的要求, 而是交流、对话的自然延伸, 是学生内在的诗意的升华。教师要让儿童诗意地栖息在语文的大地上, 全身心地呼唤着语文中的儿童, 心目中的人。
3. 舞动智慧, 给学生如画般的学习空间
“在孩子们的心中有一片超越时空的空间, 那是一片纯真的天地。”在现实小学语文教学中, 仍有许多学生在课堂中的结构地位不高, 其扮演的课堂角色多为遵从者或忍受者, 他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 仍然是老师怎么教, 他们就怎么学, 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认知教学外, 要让学生树立信心, 关注受教育者个性智慧的开发, 建立“智慧的课堂”。于漪老师在《寻找入门的突破口》中指出:“社会是语文大课堂, 语文无处不在。”于老的这些话, 对我们是一种有益的启示。所以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语文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这样语文课堂便成了学生智慧的家园, 语文的诗意将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成为其心灵最美好的东西。
4. 勤学善思, 打造教师独特人格魅力
“教师的魅力是教师与孩子们相处中所表现出来的品格、道德、学识、能力、情趣等综合因素对学生的认知、行为、志向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所以要不断充实自己,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作为教师要时时想到学习, 处处想到学习, 事事贯穿学习。向自己学习, 不时给予勤奋好学的自我以充分的肯定, 增强自信, 持之以恒;向身边的名师学习, 始终保持开放接受的心态, 善于求教于人;向书本学习, 与古今中外曾未谋面的大师进行“对话”。不断学习可以使自己置身于专业教学科研的前沿, 有机会接触、探讨和使用最新的教学理念, 从而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 启发智慧。一个有思想, 有内涵的老师上出来的课绝对是精彩的, 孩子的收获也是丰富的。老师引领孩子们一起在诗意语文世界里遨游, 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达到真正有效、深刻、灵动!
摘要:语文课堂是我们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诗意的境界是一个洋溢着情感、想象和爱的世界。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是通过鲜活的生命力以及创造的激情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意蕴, 是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意课堂,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王菘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41662ec20c22590102029 d6 d.html, 2013-10-21.
小学语文诗意课堂 篇2
语文课堂是充满灵气、充满生机、充满诗意的空间。《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之水的滋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茏、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意的课堂之时。那么,什么是诗意的语文课堂呢?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一种审美化的教学形态,是指在温馨的环境、诗意的情景中,用唯美的再现与传递、诗意的精炼与简约、自由的合作与探究,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灵感,在精神愉悦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情感的感召、思想的交融、灵魂的拥抱,实现人和课堂的完美合一,达到水乳交融的理想境界。
一、诗意的语文课堂呼唤教师关注生命个体,在教学理念渗透诗意精神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个体生命的需要,让学生再广阔的天地里,在更高的生命层次上进行积极主动的发展,这是时代所赋予的核心内容——主体精神。语文是朦胧的美,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是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语文本身的特点就注定了它诗意的特性,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关注生命个体,就应在课堂上树立民主的氛围。只有在民主的课堂上,才会启迪学生的思维之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谱写出诗意的旋律。教师应当认识到相对于文本,教师与学生同样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民主的课堂是相互尊重的课堂,包括师生间、学生间和对教材的尊重;民主的课堂也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平等对话,真诚沟通,民主协商,直至共同成长。这种平等对话,也是师生对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是相互依赖氛围下的启迪。这种平等对话才能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
关注生命个体,就是课堂上要彰显学生的主体个性。诗歌一向高举着张扬个性的大旗,成为文学园地里打动读者心灵的一方净土。语文教学也应拿起这面大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体会、抒发情感。
关注生命个体,就是课堂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呼唤。诗意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诗。学生的精神生命,是一个由无知到觉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呼唤,而每一次呼唤,都会使学生的精神生命流光溢彩。对比,王崧舟先生有独到感受:“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生命。”因此,诗意语文的挥洒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二、诗意的语文课堂呼唤提升教师水平,教学之中体现诗意魅力 语文教师,如果不是诗人,至少也要具有诗人的气质。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说过:“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
怎样才能提升教师水平,课堂教学之中体现诗意魅力呢?
首先、语文教师对待事业要有诗人一样的激情。诗的激情源于对生活的热爱,而语文
教师的激情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只有对教育人的事业充满了诗的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才能领悟出语文的诗情画意,才能对学生施以温情关爱。
其次、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诗的感染力。
语文教师要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学语言生动隽永,才能给学生如沐春风的艺术享受。呆板、枯燥、机械的讲述,只能使教学氛围冷漠、压抑,而丰富翔实、富有艺术感和审美变化的描述,则会使课堂出现欢快、热烈、生机盎然的景象。
再者、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要像诗人一样宽广丰厚。
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突破过去的传统模式,建立不断更新的合理的知识系统。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有可能言谈风趣、妙语连珠。教师随口而出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师要作好“价值”的引领。诗意语文,其灵魂,就是“价值”,它寄寓着崇高、纯真、善良和美好。缺少这种诗意的引领,语文只能是空壳!语文的价值取向上,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引领之责。语文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对“人”的精神的培养和塑造;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人格,一种崇高的灵魂,一种灵性的挥洒。
三、创设课堂艺术,营造诗意氛围
诗意的语文课堂应有良好的氛围,好的课堂气氛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教与学双方的认知、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应该是既静谧又炽热,既活泼又紧张的,既有播种的繁忙,又有收割的喜悦,既有在知识的宫殿里舒心的漫步,又有攻克知识堡垒的激烈的战争。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
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包括导语引入氛围,多媒体配合营造诗意情景。学生表演感受课文内蕴等内容。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进行多种氛围的创设,极大地调动学习主体的知、情、意等各种因素,从而提高主体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语文教学也要讲究教学的韵律和节奏,要求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舒卷有致。
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3
我将文中描写野花开遍河堤的句子改写成一首即景小诗:河堤上/开遍了或红或黄的野花,一盏一盏/如歌的灿烂。并把它板书在黑板上,声情并茂地进行了朗诵。看着同学们充满好奇的眼神,我说:“作者为我们描写的这些优美的场景,以及营造的这种朦胧的、只可意会的气氛,便是诗的意境。大家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像老师这样,把你最喜欢的一段场景描写改写成一首小诗。”
没想到课间,一个小男生竟把他改写好的小诗送给了我。第二节课伊始,我表扬了他,并朗读了他修改后的诗,看到其他学生那羡慕的眼神,我说:“同学们,其实写诗没那么神秘。只要你想写,你也可以的,不信,这节课咱们都拿起笔来试试?”同学们听了,跃跃欲试。
随后,我们一起品读着、欣赏着:七月的午后/苍凉,空旷,嘶嘶的蝉鸣/打破晴朗的寂寞/长长的河滩/迤逦了/两行足印/深深浅浅,歪歪趔趔……
在水的那边河水与岸呢呢喃喃,绿生生的水草,恰如少年美丽的梦想,雪白雪白的水鸟/美丽安详……
我们还一同评选出了本节课最优秀的诗作和最佳诗人。
让小学语文课堂绽放诗意花朵 篇4
教育是一项培育生命的事业,当一个个孩子满怀希望地进入校园,他们的生命体验就开始了,语文课堂就应该成为儿童精神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就应该成为他们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就应该成为他们心灵世界的一股清泉。在孩子的眼里世界是美好的,是充满诗意的,孩子也只有在诗意的课堂上,才能充分发挥诗意潜能,诗意的课堂是灵动的,是蕴含着意境的。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像一首诗,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状态下收获语文知识,让学生得到诗意陶冶,享受审美乐趣,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让语文课堂绽放诗意花朵,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需要诗意,但语文教学进入诗的境界时,我们的课堂就会鲜花盛开。有激情才有诗意,诗意不是只靠简单理论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有人格魅力,小学语文貌似简单,可它内涵丰富,当我们面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时候,难道我们只教给学生知识吗?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体验文本情感。所以,我们应该首先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给孩子输入精神食粮。一个好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有一种精神享受,包括我们的外表、体态、眼神、手势、语言……都应该让孩子产生心灵震撼, 一个有诗意的教师应该有丰厚文化底蕴、高超教学艺术。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要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强调语文诗意,就是强调一种诗意人生,就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让学生在富有情感、充满诗意课堂氛围里探求人生真谛,这样,学生才会体验到学习的成功、生活的幸福,才会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快乐。因此,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这样做:( 1) 不断提升自己。我们教师应该不断充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照亮别人,才能发出不败的光芒。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不断吸取新知识、新理念、新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 运用多媒体手段。一节好语文课,应该给学生营造欣赏氛围,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我陶醉。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用声情并茂的画面给学生营造诗情画意的课堂,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诗意课堂让学生灵动起来,诗意教师让课堂精彩起来,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唤醒学生心中的诗意,让我们的课堂洋溢诗的芬芳与浪漫,让我们的课堂诗意浓浓。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用自己的那份激情演绎诗意的精彩和魅力。
浅谈语文诗意课堂的追求 篇5
枣阳市第四实验小学 赵军
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州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我认为,诗意的语文教师,课堂应该是博大的,宽容的,充满人性关怀的。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闪溢着灵动和惬意,既有小桥流水的平淡温馨,也不缺乏长江黄河的豪迈气势。而这一切的创造者是语文教师,演绎者是语文教师,充满深情的坚持者依然是语文教师。
一、挖掘课本的诗意
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是充满诗意的,因此教师在对课文的处理时要努力挖掘课本的诗意,对教材处理、加工,还原语文的诗意。如对人教版四年级《搭石》其中的处理时,对其中的一段处理后排成这样的文字。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
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这如一首小诗,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使课文的诗意很好体现,对课文的理解带入诗境,更能体现语文的魅力。
有时课文的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和句子的顺序等,都是一个潜在的诗意语文。如林莘老师在上《凡卡》一课时,对课文中的这一句:‚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林莘老师在对这段文字的挖掘、处理时,她从一个‚啦‛字入手,让学生通过有‚啦‛和没‚啦‛时反复读后比较,谈体会,学生从而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林莘老师的这一个小小的文本处理,值得我们语文老师深思,我们在教什么?我们该怎么教?教材里本身有用不尽的资源,只要我们是一个善于钻研的教师,何愁语文课没有诗意。
二、彰显教师的诗意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你应该是一位谈吐风趣、学富五车的‚诗人‛。言语中带着诗意;朗读中能聆听到诗意;课堂中浓浓的诗意语文;教学中充分显现教师智慧,能够深入浅出。诗意的语言让学生永远回荡在心间,师生终身受用;诗意的朗读让学生听得如神,师生受益匪浅;诗意的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师生其乐融融。聆听王崧舟老师的课,他是一位真正的诗人,言语滔滔不绝,脱口而出。他在评价一位朗读时声音小的学生时,他说:‚读得真是‘小心翼翼’‛;对一位朗读较好的学生的评价是:‚读得真好,我们也陶醉在你的朗读之中了‛。‚滔滔不绝地说是能力,专心致志地听是修养,用语文要有能力,也要有修养‛。‚带着灵动读……‛如虞大明老师在出示一张图片前的语言可谓妙趣横生,‚我找了找,你们猜找到了吗?‛,‚我找呀找,你们猜?‛,‚我找呀找,你们猜?‛,‚这次找到了。‛,‚倒数几个数,看图片。‛。
三、追求学生的诗意
诗意语文课的落脚点是学生的诗意,只有把学生带入诗意,我们的诗意语文课才算划上圆满句号。
1、让学生读出诗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有感情的朗读‛,什么是有感情的朗读呢?我认为,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读出语言的节奏美,让人感觉到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读出文章的意境,读出文章的清幽古朴,或是热闹繁华;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怨,读出作者的爱恨痴嗔狂。语文课堂中,朗朗的读书声能让学生通过读悟出文意,让学生通过读给课堂的诗意增添色彩。让学生在师生的合作朗读中尽显诗意,如王崧舟老师上《与象共舞》时,老师读上半句,学生读下半句的合作读给诗意语文创设了很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有节奏的朗读中学语文,朗读含义深刻的句子,要以曲折的语调来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穷人》一课中‚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揍我一顿也好!‛朗读这段话时要停顿曲折,表达出桑娜由犹豫不定到下定决心的思想变化,挖掘出桑娜同情穷孩子的美好心灵;让学生在比较的朗读中‚咬文嚼字‛;让学生在想象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如王崧舟老师上《与象共舞》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人与大象共舞时的情景。
2、让学生写出诗意。每一次的读都能促进学生的写,只有让学生说出诗意、写出诗意,学生才能成为诗意语文的主体。老师一次次的启发,带入学生走入诗意的彼岸,写的前提是让学生有诗意的说,有诗意的交流。①文章结尾处意犹未尽,学生展开想象写出诗意。如林莘老师上《凡卡》一文时,在结尾处这样设计:‚凡卡回家了吗?用你们的笔补一个故事,续写《凡卡》。‛②为文章另辟蹊径,在改写中尽显诗意。如王崧舟老师上《与象共舞》时,引导学生说出‚与书共舞‛‚与狼共舞‛‚与龙共舞‛‚与墙共舞‛‚与飞碟共舞‛‚与奥运会共舞‛‚与上帝共舞‛‚谁与共舞‛‚与自己的心灵共舞‛。学生在这些拓展中,诗意语文体现得淋漓尽致。③在课文留白处写出诗意。如《去年的树》一文中,‚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其中两个‚看‛,让大家产生无穷的遐想。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想法。语文课的诗意跃然纸上。
让语文课堂诗意飞扬 篇6
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吸引听众渐入佳境;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开启课堂智慧的大门。好的导语,本身就应该是一首诗。例如学习《雨霖铃》,我这样导入: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那一腔离恨,谁能一语道破?请领略一回词坛妙手柳永的《雨霖铃》。阵阵寒蝉,悠悠斜阳,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晓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好一曲深情脉脉。世间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可这一份最美好的情感,我们将永远珍重在心头。
好的结束语有升华课堂的作用。例如学习《伯牙绝弦》,我这样设计结束语: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一曲高山流水,一起相识相知,使他们成为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伯牙世上再无知音。而今,山依旧高,水依旧流,高水流水之间多了一段三尺瑶琴为君死的佳话。后来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再次回味绝弦的悲壮。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语文教学的诗意创设绝不能离开诵读与欣赏诗歌。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于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因为它要求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这类声情并茂的作品。为此,我要求学生每周诵读、熟记、默写三首古诗(歌行体除外),在语文课上,利用三分钟演讲,让学生们和着黑板背诵自己烂熟于心的诗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齐声吟诵,好不得意。我还指导学生吟诵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那灯下飞针走线的母亲,会勾起我们的寸草报春之心;还有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能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面对重重阻力时的自信。我们就这样在诗的国度里酣饮、沉醉。欣赏课上,我们欣赏课本《轻叩诗歌的大门》中的诗篇;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们一起沉浸在《再别康桥》梦一般的意境中:“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读《诗经》中的《子衿》、《蒹葭》、《关雎》,我们沉醉在诗歌朦胧、神秘般的意境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文课堂的诗意氛围,就在学生的低吟浅唱中营造出来。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文本的心灵的对话,是获得文本精神和言语智慧的过程。教学中,应把着力点放在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上,创设对话情境,让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深入浅出地进行开掘,让学生经历生命感悟的过程。
我在教学《登高》“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引导学生想像一幅画面,用语言来进行描述。学生由此而生发出悲天悯人的情怀:周围一片寂静,瘦弱多病的老人踽踽独行,一阵秋风吹过,他差点摔倒,是那么弱不禁风,身处他乡,举目无亲又无故,还要登高祈愿,老人一阵心酸……让人目不忍视。学生读懂了作者内心,似乎在和知心朋友交流、对话,想像中的场景仿佛昔日重现,近在眼前,学生的情感随着文中人物或作者的身世遭遇而起伏变化,思绪万千。这正是语文课诗意魅力之所在。
同时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生命的诗意,将散落于文本中诗意生命“因子”一一捡拾起来,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谭轶斌老师在执教《秋天的怀念》时,有这样几句话:“母亲包容的敏感的心,教会了我如何面对缺憾的人生,支撑起轮椅上的天空,他精神上的健全甚至超越了普通人。”哲理诗般的语言,道出教师对文本的独到见解、深刻的领悟,也可见教师的语文素养、文化功底。学生沉浸于浓浓的母子亲情,感动于母亲的无私伟大,体会到作者成长的痛苦艰辛,陶醉于老师的诗意情怀。当时学生是投入的,是享受的,是有所领悟的,是很有收获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有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滋润心灵,受益终身。
孩子本身就是一首快乐的诗。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稚嫩的诗心、诗情。语文教师也应该有一颗诗心,用自己的情绪、灵气和悟性让课堂洋溢诗的情感、诗的意蕴。
为了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感受诗歌的魅力。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纵情吟唱,把学生引入诗境。如:学《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时,我用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想像,把学生带入“周朝远征战士归来,抚今追昔的哀怨、伤感的情境”中如痴如醉。课堂的诗意就这样随着学生的想像轻舞飞扬。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生诗歌的兴趣,我还让学生把《诗经·采薇》、《西江月》、《天净沙·秋思》配上歌曲的旋律,让古诗动漫起来,散发出无可抗拒的魅力。
诗意语文,诗意课堂 篇7
关键词:语文课堂,诗歌,诗意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 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 这和诗歌的陶冶功能是一致的。文饭诗酒。酒, 能深入人心的肌体和血液。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诗中的善、诗中的美。
一、诗意地积累———为学生奠定诗意人生。
早在春秋时期, 诗歌是正统文学的代表, 孔子说:“不学诗, 无以言。”的确,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能吟”。“厚积薄发”, 积累是创作的基础。不背诵则谈不上积累, 背诵的方法有很多。
1. 分类背诵法:
教会学生进行古诗词分类整理的方法。例如按季节分类, 整理出写春、夏、秋、冬的诗句;按情感分类, 整理出写表达思乡、爱国、欢喜、悲伤之情等的诗句;按自然景物分类, 整理出写花鸟鱼虫等的诗句, 等等。接着, 可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性活动帮助学生进行积累。不断拓宽学生积累的途径, 让学生学以致用, 融会贯通。可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恰当地引用或化用古诗词, 既复习了古诗词, 又使文章增色不少。
2. 拓展背诵法: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如学了《黄山奇松》后背诵描写黄山的诗句, 描写其他山的诗句;学了《夕阳真美》背诵描写日出、日落的诗句;学了《台湾的蝴蝶谷》, 背诵描写昆虫、动物的诗句……这样的拓展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 而且是丰富学生古诗积累的良好途径。
3. 每周一诗:
教师每周推荐一首名诗, 让学生背诵。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可经常开展一些活动, 如“赛诗会”、“古诗知识积累大赛”、“古诗名句接龙”、“演绎诗歌, 再现经典”等, 使学生积累古诗的热情持续升温。
二、诗意的语言———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
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曾说:“语文本身有它独特的魅力, 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的确, 语文姹紫嫣红, 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 丰厚的人文, 绵绵的情思, 深邃的哲理, 对学生而言, 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 诱发无尽的遐想, 更重要的是, 独具魅力、富有诗意的语言在使学生获得美感的同时, 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 营造了浓浓的文学氛围。
三、诗意地拓展———让学生感受意境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注意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的确, 语文教育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例如, 在学习《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 在感受“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唱着嘹亮的歌从北方飞来”后我们吟诵“远集长江静, 高翔众鸟稀”、“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在感受丹顶鹤的洁白的羽毛及众鹤各种姿态后我们吟诵“羽毛似雪无瑕点, 顾影秋池舞白云”、“惊身蓬集, 矫翅雪飞”, 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学习《英英学古诗》那段描写李白思乡之情的文字时, 我们吟诵:“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知, 学到了新知, 更重要的是常常在这样诗意的课堂中徜徉激发了更大的创造欲望, 为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基础。
四、诗意的创生———让学生感受文本之美。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应是情趣的梦幻栖息地, 是学习的快乐大本营。但我们的课堂过于严肃、过于模式化, 忽视了儿童的情感需要,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 忽视了孩子喜欢新奇多变的心理特点。我们是否可以卸下“应试”的枷锁, 大胆地“玩语文”、“玩教学”, 追求那一份我心飞翔、乐趣无限的境界?
富有情趣的教学设计, 让学习活动成了富有诱惑力的行为, 灵动着语文课堂的气息, 成为智慧的生命符号。情趣盎然的教学过程, 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 不知不觉地提高语文素养。情趣来自灵活多样、独具匠心的教学形式, 这就要求老师不拘一格, 大胆创新, 重组文本。
五、诗意地创作———让学生感受智慧之美。
对文本的重组只是诗歌创作的第一步, 有了这一基础, 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作。教师可利用平时练笔的机会, 让学生也尝试着创作一些简单的诗歌, 至于押韵、平仄等技巧可在创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慢慢地提高, 对于学生的创作应以鼓励为主, 只要创作的诗歌有自己的想法就行,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要求放低了, 学生的创作欲望自然被激发, 如学生在学了诗歌《乡下孩子》后学着写道:
捉几条小虫, 乐坏了馋嘴的小鸡;
割一篮青草, 撑圆了小羊的肚皮;
采一束野花, 装扮了妈妈的房间;
折几枝柳条, 编织了美丽的柳帽。
写诗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让他们敢于创作, 让他们知道, 古诗词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 并不是阳春白雪, 遥不可及, 它们已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无处不在, 有了这样平和、放松的心态, 才会写出创造性的作品。
诗以简练、含蓄著称。短短的三五行, 开始到结束, 处处给读者留下空白, 让读者用联想、经验填补, 但它在逻辑上是极为严密的。通过对诗歌的阅读、欣赏、积累、运用和创作, 学生对眼前的、心中的事物有了更为细致的探察。稍有心弦的触动, 如诗般的文字便“顺理成章”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因此, 语文课堂的诗意带来的是学生富有诗意的情感,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 进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现代教育生活的理想, 其中诗意丰富多彩且韵味独特。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 2008, 9.11.1.
[2]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 (一) ——“诗歌与诗歌教学”网谈录.语文学习, 2002, 3.
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8
一.创设情景传诗情
不少学生认为作文难写, 面对作文或愁眉苦脸, 或抓耳挠腮, 或叫苦连天, 仿佛让他们上刀山下火海一般。而我的学生最喜欢我给他们上的就是写作课。原因之一, 就是我善于设置情境, 营造氛围。即创设一种情境, 或巧设圈套, 或引起悬念, 或制造冲突, 来诱发思维, 启迪智慧, 使学生进入最佳境界。
最初, 我常做一些简单的训练, 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提升他们的写作热情和信心。扩写训练便是我首选的方法。给他们几个词语或一个句子, 连词成段, 扩句成篇。例如设置这样一道训练题:根据下列词语提供的情景各写一段话 (任选一题)
情景1:盛夏时节 骄阳似火 我 伞
情景2:暮春时节 细雨濛濛 路上行人 伞
同学们看过后觉得很简单, 连平时怕写作文的同学也认真思考起来。十分钟后, 我让同学们读自己的文段。有的写道:“盛夏时节, 骄阳似火, 到处都像蒸笼似的, 散发出阵阵热气。我撑着一把破伞, 疲倦地走在毒辣辣的太阳光下, 感到特别的郁闷和烦躁。”有的写道:“暮春时节, 细雨濛濛, 远处的山和近处的树被盈耳的雨声呼唤成朦胧的画, 就连路上行人手中撑起的伞, 也成了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鲜花, 似荷叶, 那么安逸, 那么别致。”
这样的训练, 让学生的思想在自由的风里穿梭, 或长成一棵树, 或开出一朵花, 也让他们体会到写作的浪漫与诗意。
二.张扬个性显诗趣
在教学中,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舒展和自由发挥, 给他们驰骋想象的空间、言论自由的舞台, 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个性阅读, 在重视他们人格健全发展的同时, 教师应适时引导他们去想象, 去探索, 在无疑处求疑, 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小组比赛、擂台辩论, 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机智灵活的思辨能力;诗词串联、剧本改写, 丰富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蒙太奇式的电影组接、故事接龙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班级, 为了提高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我有时会采用故事接龙的方法。先定一个大致范围, 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动物类的、植物类的童话等。先让一个学生开头, 其他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说, 最好设置一些悬念, 使其他同学有种山回路转、奇峰突起的感觉。如:
生1:猪妈妈出远门了, 家里剩下小猪三兄弟。
生2:这一天, 猪大哥与猪二哥在院子里的那棵大树下捉虫子, 猪小弟在房间里呼呼大睡。
生3:突然,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猪小弟。他想:一定是妈妈回来了。赶紧爬起身来。他刚想去开门———
讲到这里, 一位同学说, 老师干脆让我们写下来吧。我趁势说:“欲知后事如何, 请同学们拿出生花妙笔写出来吧, 看谁写得最精彩。
……
在语文课堂上, 我看到了海的歌唱, 云的舞蹈, 风的私语;看到了鲜花在绽放, 蝴蝶在飞舞, 小溪在流淌;看到了个性的张扬, 青春的萌动, 生命的拔节。
三.启迪悟性见诗韵
感悟是由文字的所指到能指的升华, 是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 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的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 扩展和想象, 提高与创新。可以说感悟是阅读的灵魂。在教学中巧用这一方法, 就会让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 跳出一般的阅读思维方式。鉴赏李煜的《相见欢》时, 我告诉学生, 梧桐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愁情的意象。如:“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潇潇雨。” (晏殊《踏莎行》) 讲到“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时, 我将贺铸的《青玉案》、李清照的《武陵春》及李煜的另外一首《虞美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品味, 从中悟出诗词内涵与艺术, 进而由情生情, 由情悟理, 上升到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及对理想信念、生命价值的感悟。
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 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课本了, 他们开始关注自然, 关注生活, 认识到“夕阳芳草寻常物, 解用都是绝妙词”, 认识到“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从一花一草中捕捉到自然的精彩, 从绚丽多彩的世界中留意到生活的繁丰和生命的富足。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诗意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人们把世界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 把心中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 是一种对人间、对世界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 是一种在到处都能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 是远离粗俗、鄙陋、愚钝, 走向精致、高雅、聪慧的生活。在诗意的课堂中教师激情洋溢春风化雨, 学生个性飞扬如沐春风。这个“诗意”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是诗人, 而是要求师生能把“丰厚的生活与精妙的阅读结合为基础, 创造诗意”。构建诗意的课堂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是由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的, 也是实施新大纲的要求。新大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 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 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因此, 构建诗意的课堂不是寻找避世桃源, 而是在构建中学生的精神家园。语文课堂由三要素组成:教师、学生、文本, 要想课堂充满诗意, 必须教师充满诗意, 学生充满诗意, 文本充满诗意。
一、诗意地栖居———教师的诗意
语文教师必须充满诗意。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 在构建诗意的课堂中起关键作用。但是应试教育的功利性, 收入的微薄, 生存的艰辛, 使一些教师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到“名次”“待遇”上, 丢掉了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真正的关爱。教师应该是教育家, 要有一种守望精神, 精神重心要守在使教育成为教育的东西上, 甘守寂寞, 不受外界的影响, 尽自己的天职, 有职业的尊严。
语文教师如何使自己具有诗意?首先, 要做一个喜欢读诗的语文老师。多读唐诗宋词, 多涉猎中外经典诗篇, 熟读能诵, 在课堂上能挥洒地旁引博征, 甚至自己能写一些诗。诗意地生活着, 当然爱诗、爱文学、爱书。宁愿没有像样的服装, 也不愿舍弃喜爱的书籍。案头上、饭桌上、床头上, 到处都是书。看到好书, 会手不释卷, 甚至通宵达旦, 直到读出诗文背后那些鲜活生动的形象, 读出字里行间流动着的诗人们青春的活力与人生的热情。诗文读得多了, 教师也变得有些深情蕴藉, 温文尔雅。其次, 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老师。“有思想”, 应该突出地表现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爱思考、会思考, 有自己独到的创见。在教学中, 面对一个文本, 是用心去钻研, 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 还是人云亦云, 只会照搬教参, 做一个输送标准答案的贩卖者, 是判别语文教师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再次, 要做一个可爱的语文老师。要可爱, 就要有人格魅力, 吸引学生与你民主合作。语文教师是语文的代言人, 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很多人回想对自己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就是语文教师。用诗意联系师生, 从而让学生和语文“恋爱”, 使他们打下良好的文学修养的底子。最后, 语文老师还应该是一个杂家。优秀的语文老师, 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喜欢读书, 而且书读得比较杂, 什么都读, 也不一定太深。因为语文老师不是一个学者, 不是专门研究文学的人, 不需要太深, 但要什么都读一点、懂一点。书读得要杂, 读杂之后, 知识储备就丰富。一个文本要读懂, 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准备, 书读得杂的话, 知识就会融会贯通。总的来说, 就是要多读书。
二、放飞青春的梦想———学生的诗意
学生应该充满诗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充满诗意地学习, 才能进一步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愉悦趣味中学习。中学阶段正是人生的起始, 是个体生命的“童年”。而中学生活与人际关系的相对单纯、无邪、明亮, 充满理想、充满诗意, 就使得中学时代更成为人生中的怀梦期, 它不可重复, 留下的是永恒的神圣记忆, 一个人有没有这样的神圣记忆, 是大不一样的。中学阶段, 学生当然需要学习知识, 但更要通过知识的学习, 构建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即使带有梦幻色彩, 也要为终生精神发展奠基, 使之成为照耀人生旅途的精神之光。
学生诗意地生活和学习着, 会感觉到每一个早晨和夜晚, 每一次日出和日落, 每一片树叶, 每一朵鲜花;会感觉到过去不曾感觉到的那竹外桃花, 春江中的鹅鸭, 嫩嫩的芦芽, 荷尖上的蜻蜒, 沾衣欲湿的杏花雨, 吹面不寒的杨柳风, 可以遥看而近却无的草色, 在黑暗中啜泣呻吟在阳光下欢笑奔跑的种种生灵, 所有的那些不知名的事物, 以及他人的存在、他人的欢乐和痛苦、悲伤和喜悦……这实际也就拓展了他们生命的疆界, 充实了他们生命的内涵, 提高了他们生命的质量, 消除了生命与生俱来的鄙吝、黑暗、逼仄和隔阂, 以及由此带来的忧愁和恐惧, 和他人一道, 肩并肩地站在升起的朝阳之中, 去放飞青春的梦想。这样的生活, 是坚实、宽厚有力量的生活, 是摆脱物欲、脱离低级趣味的生活, 是散发着人性光芒的生活, 是有目的的、纯洁的、朴素的、生机勃勃的生活。
实行教学民主化有利于学生充满诗意地学习。正如海阔天高是鱼跃鸟飞的前提一样, 创设宽松、和谐、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 是学生充满诗意地学习的保障。教师要改变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念, 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最重要的是改变当前语文教学中的“轰炸式”“训斥式”“压迫式”的不良教学现象, 实行教学民主化。教学民主化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 是在课堂教与学过程中灿然的闪耀, 它体现为:老师始终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去对待正在成长的学生, 不仅尊重他们含苞怒放的智慧、情感和志趣, 而且尊重其各不重复的个性、可爱的单纯和烂漫的天真;不仅尊重他们趋以和谐的集中性思维, 而且尊重其新锐有余、成熟不足的发散型思维。
三、寻找精神家园———文本的诗意
作为知识的载体, 文本同样要充满诗意。教师是教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文本是知识的主体, 毕竟学生获取知识还是不能离开文本的, 学生要与文本相互对话, 进行心灵上的交谈、沟通。语文学科有更多的文学、艺术, 有时其本身就是鲜亮的诗;语文里有更多的幻想和想象, 有时其本身就是活着的童话;语文里有那么多的情和爱, 有时其本身就是表达情和爱的滴着露水的花朵。请看学生是如何看待语文的:
“潜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 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去寻找它的答案。语文给予我们聆听音乐美的耳朵、欣赏绘画美的头脑与眼睛。当你听到一首美妙的歌时, 你觉得这词真好, 你想记住它, 别忘了, 这就是语文;当你看到一幅画时, 即刻被其中的景象吸引, 于是你搜肠刮肚地想尽华美词藻来形容它, 别忘了, 这也是语文;当你参加班干部竞选演讲, 组织广播稿件, 主持会议时, 别忘了, 这也是语文。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 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的忧愁,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的无奈,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出自高考满分作文《冷香飞上语文》)
语文如此精彩, 如此充满诗意。窃以为, 语文教学的失败在于它有时太像诵读《道德经》或研读科学论文;语文教师的失败在于它有时太像道德说教者或科学研究者。“儿童思想的本性要求有诗的创作”, “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形象的, 饱含着情感的思维”,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教育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教育。充满诗意的语文教育有着丰富的价值旨趣和精微的义理, 它能更直接、更深邃地涵蕴着语文教育的真义, 因而也更能凸显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应具有的独特的风格、识见、创意和襟怀。
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应如何解读文本呢?首先, 语文课堂教学应立足文本, 解读文本, 将语言运用的训练提升到一个人文的高度, 即不能停留在一种表面形式的模仿上, 而应在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中渗透思想与情感的熏陶。其次,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在文学文本中, 由于作者的个性修养、生活环境各不相同, 很多文章都存在着空白和未定点等待读者去填补, 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和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完成文本解读,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最后, 在多元解读中, 既要尊重文本, 反对对文本的蔑视, 又要重视对文本的生成教学, 反对非科学化的预设。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问题, 而是在备课中预设问题与答案, 然后千方百计将学生向预设答案上牵扯, 结果既浪费了时间, 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必然削弱文本的诗意, 束缚学生的诗意。
要想让文本充满诗意, 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同时, 走向课外。新课改后的教材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有限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求知的愿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当引入相关课外内容, 增加语文课的厚度和广度, 让学生的思想在文学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比如在学习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 我把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贺铸的《半死桐》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比较阅读, 学会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学生对古典诗词更加热爱了, 学习热情更高了。学生在课外要大量阅读经典名著, 走近名人。名著代表一个时代的最高语言典范, 是人类不朽的精神财富, 是文学巨匠毕生心血的结晶。解读名著就是和文学大师交谈, 学生在阅读名著中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面对诗意的学生, 老师也应该是诗意的, 面对美丽而诗意的文学, 语文老师要把她介绍给学生, 使之成为朋友, 通过这种诗意来改变语文不受喜欢的现状。现实生活中教师工作的清苦, 高考升学率的评比, 各种各样的检查验收、生活的烦恼……作为学生, 升学的压力、学习生活的单调、题海战术的重负……这些大家都知道。我并非想构建语文教学脱离现实的浪漫的乌托邦, 并非“躲进小楼成一统”空吟语文教改的咏叹调。人不仅靠吃米活着, 而且要有所追求, “红尘热闹白云冷”, 语文教师应该走出生活的琐碎和无奈, 超越平庸平凡, 用慧眼去寻找语文的诗意, 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生带来诗意, 在诗意的课堂中为学生构建精神家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学坤.语文教师:诗意地生活着[J].中学语文教学, 2001, (6) .
[2]孙绍振, 钱理群.对话语文[M].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6.
追求诗意课堂享受快乐语文 篇10
一、再现真实意境,发掘语文知识体悟的快乐
“所有知识的源起都是由感官开始的”,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语言知识贫乏,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来引导学生理解、领会文章,如图画法、朗诵法、“喻拟”(模拟性营造课文所述情景)等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情景联想或唤起其情感,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情境渲染效果。其中,较常用的方法包括以下两种。
(1)多媒体教学法。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语文教学可获取直观、动态、立体的视听音像效果,巧妙地应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对于帮助学生直观感知语文的诗意情境,融入课文、加深理解具有显著效果。比如,苏教版第9册《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教师就可在要求学生默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播放教学视频,“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通过视频、配乐来强烈地震撼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真实地感受到诗人李白与孟浩然间的离愁别绪,这种方法无疑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正所谓“一图穷千言”,通过图片、影像来再现情境,较之难以意会言传的情感表达,显然更适应欠缺生活经历的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
(2)生活情景“喻拟”法。文学源于生活,语文教学所涉及的知识体验都来自于现实世界的折射。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体验语文教学中的“诗意”,自然、社会就是最佳的选择。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只拣儿童多处行》等课文时,可组织学生去踏青,到大自然中的怀抱中感受、找寻春的踪迹:花圃里姹紫嫣红、田野中黄灿灿的菜花……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迎春的喜悦,再联系课文中“披上绿袍”“枝繁叶茂”“阵阵林涛”等词语的使用,两相对照,自然地就可以感受到荒山换新颜的美好景象。
二、培育想象情境,感受情境创造的快乐
“相比较知识来讲,想象力更加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新语文课程标准就着重提出了要培养“健全的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品质就是“善于创造”。在追求诗意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但要使学生从中得到整体素质的良性发展,同样需要重视学生的知识迁移。由诗意课堂拓展、生发,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通过开放性、实践化、富于活动性的课堂作业,使学生由情感驱动下的创造性“实践”更自觉自发地靠近语文教学的“最近发展区”,启智、求美、向善。笔者培育学生的想象情境时,主要采用的是课本剧与“我是小导演”的教学形式。
小学语文教材中往往包含有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改编为剧本,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来组织课文的初步学习。如《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课,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小青蛙、啄木鸟、水牛、蜜蜂、妈妈等角色,从若干个场景的对话中引出结论:“做对别人有用的事,你就会觉得最快乐。”从教学反馈来看,这种创设故事情境、充分发挥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由形象地感受到课文中小青蛙寻找答案的经过,具有浓厚的童心童趣,就像童话剧一样。且这种教学形式更突出学生的“选择性”(合作伙伴、角色扮演、练习内容的选择),更加适应学生的创造力发展需求,也更加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吸收。
三、导入问题情境,享受语文美感发现的快乐
“生活的智慧,毫无疑义地都源自于问号。”快乐语文与诗意课堂的教学显然不能局限于文义的理解上,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再创造、自悟自得。由此,教师应在语文教材授课中善于“播火”、善于发掘课文中蕴藏的美感,通过问题情境的导入,燃起学生求知的圣火,通过自主的思考与学习得出结论,享受发现的快乐。同样以前文的《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为例,教师就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来感悟、发现语文美感。①品读诗句,感悟巨变:“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袍”中的“走”字,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寂寞多年的荒山”成为今天的“青山碧岭”后,有哪些诗句或词语为我们展示了荒山换新颜的美好景象。②拓展训练,深悟诗情: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对“蓦然发现—一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句的描述手法有哪些认识呢?可以想起类似描写春天的诗句吗?(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文学世界的语言是凝练的,尤其是诗词,要引导学生感受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为我们带来的诗情画意,就应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感悟。如联系“抖动”“快活”“开心”“再也不怕”等词语,学生就可以联想感受到小动物们在万物复苏的青山碧岭中呼朋引伴、无忧无虑幸福生活的场景。通过这种引导学生将文字演化为生动、活泼的画面,甚至于将荒山等无生命之物赋予人类的感情,能够更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直觉思维,使他们对文章的写作目的、精髓形成更深的认识。
四、重视语言情境,享受文字美感的感动
小学生尚处于语言工具学习的初级阶段,“品味语言”、发现文字美感中的感动对于小学生来讲,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更应当联系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培养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使其语感实现美化、深化,语言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符合这种培养学生语感的语言情境或隐含语境在教材中有很多,例如《海伦·凯勒》一课,“学会了……学会了……”“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其中所反映的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以惊喜的口吻说出的,“她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等语句中所反映的海伦对生活的无比热爱,等等,都是如此。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篇11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 诗意
语文教师应高举人文性伟大旗帜,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诗意像情感的精灵,飞入语文课堂,带给学生美的期待。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是一种教学观念、一种艺术境界。让语文课堂像诗一样意境优美,像诗一样蕴涵丰富,像诗一样激情飞扬,像诗一样充满想象和创造。
一、诗意导入式
不少语文课堂干枯、板结、乏味,甚至面目可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导语诗意的匮乏。诗意的语文课堂首先体现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充满诗意的导语中。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导语的设计总是花一番心思,努力寻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充满诗意的语句或故事:要么读一篇优美的文章,要么讲一则有趣的故事,要么吟一首精美的小诗,要么说一个热门话题,要么引一副精工的对联,要么说一句清新活泼的广告语……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这样,学生在上课伊始就有一个诗意的开端,内心深处其乐融融,有“荡胸生层云”之感,而后便“入境始与亲”了。
二、巧妙穿插式
教师要在文本引导下善于借题发挥,巧妙穿插,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心智,唤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如在我教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以后,同学们还沉浸在词中那汪洋恣肆的革命豪情里,为了让同学们多知道一些这首词撼动人心的魅力,我让他们打开语文课本的扉页,看《江山如此多娇》这幅插图,向他们介绍这幅画的创作过程和艺术特色:“这幅画是在周总理、吴晗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文化名人的关心下完成任务的,在我国美术史上,是最具代表性的重要作品,是我国北派著名画家傅抱石和南派著名画家关山月共同创作的,融汇了南北画派的风格,体现了‘翰墨有缘融一体,江山点染意无穷’的真意。这幅画如今还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一面主壁上,让游客观赏,拍照留念。”同学们痴迷地听着,对着画面朗诵这首词,不仅当堂能背诵,而且对词意的理解更深刻。
三、诵读涵咏式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语句、篇章需要我们去感悟、去揣摩。尤其是古诗文教学,那就更离不开诵读了。通过诵读,那种特有的语言美感会沁入我们的心田。诵读是传统语文学习方法,对语文学习仍有借鉴作用。古代没有现在先进的教学手段,有的只是先生的戒尺,老师摇头晃脑地吟诵,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却成就了像鲁迅、朱自清、胡适、朱光潜等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大家。现在许多教师上课有的虽然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一篇课文教下来,学生读课文仍然结结巴巴、丢三落四,如同没有学过一样。我无意否定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但我们不能买椟还珠,失去语文本真。我认为语文课程的特点应该立足文本,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动、陶醉,于不自觉中影响学生的精神品格与人生态度。好的语文课堂是书声琅琅的,师生互动、双促双发,共同陶醉于诗文情境之中,感受作品语言的意蕴,在诵读中心灵受到碰撞、受到感染。教师要拿出时间让学生充分诵读,读出感情,读出意蕴,读出美感。读的方法上,可以一人诵读,小组分读,全班齐读;教师亦可以富有感情地范读,带入情景,让学生披文入情,引导学生探索作者的情感轨迹,并展开想象,不断扩展和深化,得到美的熏陶。
四、竞赛抢答式
教师讲课提问要善于启发诱导、举一反三、旁征博引,又能留给学生自我表现的空间。如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咏雪名句,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妙,比喻新颖贴切,描绘出边塞雪后奇丽的景象。我就此举了几个古诗词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学生听了兴趣大增。于是我让同学们也举一下。平时那些勤于积累古诗词的同学这下子乐开了,表现的机会终于来了,他们争着把自己知道的比喻句说出来,并能适当评述。如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将书比做半亩方塘,清澈的方塘像镜子一样倒映着美丽的天光云影,比喻书里蕴涵着丰富美好的知识。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借写黄河之水入海不回,比喻人生岁月逝去不返。同学们热情高涨,踊跃回答。举得多的同学总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佩服,未能表现的同学也鞭策自己迎头赶上。这样,就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课外背诵,积累古诗词、名言警句的习惯。课后我让同学们把课堂上列举的比喻句整理在本子上,一学期下来总能整理出一大本《名言集萃》。
五、自由表现式
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语文老师不应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应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共同学习、成长、进步的伙伴关系。只有在民主课堂上,方会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谱写出诗意的旋律。学生是活生生的,不仅为现在而活,还为将来而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上如能恰如其分地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给他们一个展示风采的自由平台,就可调动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记得我在上袁宏道的《满井游记》这篇文章时,以往第一课时就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疏通文字并翻译全文。第二课时赏析本文的写景语段,但总觉得语言表述很苍白。这次我大胆修改教学思路,赏析部分由同学们完成,他们欣然接受,分组合作,认真查找资料,制作课件,编写详细优美的解说词。上课时,一幅一幅精美的图片从多媒体屏幕上展现出来,加上动感效果,同学们惊喜地看到与语文内容相吻合的画面,真正领悟“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酸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等语句的美妙意境,沉浸在春意融融的诗情画意中。他们分组赏析,妙语连连,颇有文学评论家的风范。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切景语皆情语”等语句,把同学们引入佳境。这堂赏析课让我大开眼界,受到极大鼓舞和鞭策,真正体会到“给点阳光,我就灿烂”这句话在学生身上的巨大作用。
让语文课堂展现诗意的美 篇12
一.赏文会意, 感知绚丽多姿的自然之美
语文教材中不乏赞美自然风光的文章。在教学中, 教师可与学生在共同欣赏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去遨游广袤的太空, 欣赏雄伟壮丽的名山大川, 深入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草原》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荷花》那如诗如画、情趣逗人的场景;《拉萨的天空》中的“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美文, 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摄下美的画面, 并激发其爱美的热情, 那终将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遗憾。因此, 我在教学中尽力指导学生读文、激情、入境、感美。
二.指导诵读, 感受吟诵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颂读为“美读”,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 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吟诵的时候, 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 吟诵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 学生个别读, 也可以是学生齐读。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大体说来, 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 宜采用个别读, 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 则宜采取集体诵读, 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因此,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 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 否则难有理想的效果。
三.分析形象, 引导学生理解美感, 情感是关键
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 让学生置身其境, 如见其形, 如闻其声, 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 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 在心理上产生感受, 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 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以美感人, 以情感人, 心灵日臻“净化”, 摈弃假、恶、丑, 趋于真、善、美。
四.由表及里, 欣赏韵味无穷的人文之美
小学语文课堂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应将承载、建构的文化精神镌刻在每个学生的心里, 从而形成人文与情感的共鸣、个性与灵感的共鸣, 进而使小学语文课堂充满人性之美。故在教学中, 教者必须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它们。
五.美读引导, 体悟文本的语言之美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 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出还他个委婉。”故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对文章先悟其情, 心领其旨, 先发其声, 给学生以先声夺人之感。这样, 学生才能因模仿而得其义, 因细读而知其境。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这里的评价主要是指对文章的品评。语言之美, 是一篇美文的精华所在, 不可以不用心地品味。品味语言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学生在揣摩词句的妙趣中, 不仅可以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 触摸作者的心跳, 聆听作者的心声, 获得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鸣, 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 还可以在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咀嚼、鉴赏中获得美感与语感。品味语言的过程, 是学生“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 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 是规范学生语言表达、内化文本语言的过程。
六.妙用媒体, 体会形象美
恰到好处地运用媒体, 能开拓学生的视听, 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各种媒体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器官, 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例如,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 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 桂林山水的美、黄山的奇……一一出现在学生面前。我们的地球多美呀!再用多媒体演示:工业污染使环境受到破坏:河水浑浊, 小鱼死亡;树林被乱砍滥伐, 山上一片荒芜。我们要保护地球, 因为地球太容易破碎。
【小学语文诗意课堂】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意10-07
诗意的语文课堂07-14
诗意,语文课堂情感源泉06-14
语文课堂小学语文09-05
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09-20
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10-14
小学语文课堂结课10-18
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05-08
构建小学语文精彩课堂05-09
快乐高效课堂小学语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