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语文课堂

2024-07-14

诗意的语文课堂(精选12篇)

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1

摘要: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 一个“诗教”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 诗灌溉出了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语文教育是审美的, 诗意的, 充满情趣的。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诗一般的情感氛围, 让课堂洋溢着诗的情感, 诗的意韵。

关键词:语文课堂,诗歌,诗意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 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 这和诗歌的陶冶功能是一致的。文饭诗酒。酒, 能深入人心的肌体和血液。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诗中的善、诗中的美。

一、诗意地积累———为学生奠定诗意人生。

早在春秋时期, 诗歌是正统文学的代表, 孔子说:“不学诗, 无以言。”的确,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能吟”。“厚积薄发”, 积累是创作的基础。不背诵则谈不上积累, 背诵的方法有很多。

1. 分类背诵法:

教会学生进行古诗词分类整理的方法。例如按季节分类, 整理出写春、夏、秋、冬的诗句;按情感分类, 整理出写表达思乡、爱国、欢喜、悲伤之情等的诗句;按自然景物分类, 整理出写花鸟鱼虫等的诗句, 等等。接着, 可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性活动帮助学生进行积累。不断拓宽学生积累的途径, 让学生学以致用, 融会贯通。可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恰当地引用或化用古诗词, 既复习了古诗词, 又使文章增色不少。

2. 拓展背诵法: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如学了《黄山奇松》后背诵描写黄山的诗句, 描写其他山的诗句;学了《夕阳真美》背诵描写日出、日落的诗句;学了《台湾的蝴蝶谷》, 背诵描写昆虫、动物的诗句……这样的拓展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 而且是丰富学生古诗积累的良好途径。

3. 每周一诗:

教师每周推荐一首名诗, 让学生背诵。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可经常开展一些活动, 如“赛诗会”、“古诗知识积累大赛”、“古诗名句接龙”、“演绎诗歌, 再现经典”等, 使学生积累古诗的热情持续升温。

二、诗意的语言———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

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曾说:“语文本身有它独特的魅力, 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的确, 语文姹紫嫣红, 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 丰厚的人文, 绵绵的情思, 深邃的哲理, 对学生而言, 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 诱发无尽的遐想, 更重要的是, 独具魅力、富有诗意的语言在使学生获得美感的同时, 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 营造了浓浓的文学氛围。

三、诗意地拓展———让学生感受意境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注意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的确, 语文教育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例如, 在学习《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 在感受“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唱着嘹亮的歌从北方飞来”后我们吟诵“远集长江静, 高翔众鸟稀”、“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在感受丹顶鹤的洁白的羽毛及众鹤各种姿态后我们吟诵“羽毛似雪无瑕点, 顾影秋池舞白云”、“惊身蓬集, 矫翅雪飞”, 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学习《英英学古诗》那段描写李白思乡之情的文字时, 我们吟诵:“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知, 学到了新知, 更重要的是常常在这样诗意的课堂中徜徉激发了更大的创造欲望, 为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基础。

四、诗意的创生———让学生感受文本之美。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应是情趣的梦幻栖息地, 是学习的快乐大本营。但我们的课堂过于严肃、过于模式化, 忽视了儿童的情感需要,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 忽视了孩子喜欢新奇多变的心理特点。我们是否可以卸下“应试”的枷锁, 大胆地“玩语文”、“玩教学”, 追求那一份我心飞翔、乐趣无限的境界?

富有情趣的教学设计, 让学习活动成了富有诱惑力的行为, 灵动着语文课堂的气息, 成为智慧的生命符号。情趣盎然的教学过程, 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 不知不觉地提高语文素养。情趣来自灵活多样、独具匠心的教学形式, 这就要求老师不拘一格, 大胆创新, 重组文本。

五、诗意地创作———让学生感受智慧之美。

对文本的重组只是诗歌创作的第一步, 有了这一基础, 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作。教师可利用平时练笔的机会, 让学生也尝试着创作一些简单的诗歌, 至于押韵、平仄等技巧可在创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慢慢地提高, 对于学生的创作应以鼓励为主, 只要创作的诗歌有自己的想法就行,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要求放低了, 学生的创作欲望自然被激发, 如学生在学了诗歌《乡下孩子》后学着写道:

捉几条小虫, 乐坏了馋嘴的小鸡;

割一篮青草, 撑圆了小羊的肚皮;

采一束野花, 装扮了妈妈的房间;

折几枝柳条, 编织了美丽的柳帽。

写诗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让他们敢于创作, 让他们知道, 古诗词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 并不是阳春白雪, 遥不可及, 它们已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无处不在, 有了这样平和、放松的心态, 才会写出创造性的作品。

诗以简练、含蓄著称。短短的三五行, 开始到结束, 处处给读者留下空白, 让读者用联想、经验填补, 但它在逻辑上是极为严密的。通过对诗歌的阅读、欣赏、积累、运用和创作, 学生对眼前的、心中的事物有了更为细致的探察。稍有心弦的触动, 如诗般的文字便“顺理成章”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因此, 语文课堂的诗意带来的是学生富有诗意的情感,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 进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现代教育生活的理想, 其中诗意丰富多彩且韵味独特。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 2008, 9.11.1.

[2]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 (一) ——“诗歌与诗歌教学”网谈录.语文学习, 2002, 3.

[3]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 3.

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2

大邑县南街小学 杨庆珍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这句诗,道出了生命的深邃与优雅。有诗意的生活,使人高贵;有诗意的人生,使人亮丽多彩;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更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理想。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凭借的是有情有趣的文本,构建的是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倘若语文教师缺乏有创意的讲授,让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那么,语文教学就是最大的失败。因此,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的滋润,要让潺潺的诗意的清泉流进语文的课堂。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语文教师就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蕴含诗意情怀,同时也需要灵活驾驭课堂教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涵咏、体悟中领会语文学习的真谛,进而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

一、诗意的语文课堂——诗情涌动

语文课堂离不开情感,诗意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有诗情涌动。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希望、出路和最高境界还是诗意。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和学的过程中,对课文进行创造地阅读、吟诵、体验、感悟、理解时所呈现出来的。

1、体验文本之情,感受诗的意味

情感是教材的生命力,也是课堂的生命力。语文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是筛选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教材中有描写绚丽多姿的大自然,不论是生机勃勃的春色,花木繁茂的盛夏,还是果实累累的金秋,白雪皑皑的严冬,都给人以美的感受;有反映社会生活的,它们或表现真挚的友谊,或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感,或表现高涨的工作热情,或表现崇高的奉献精神„„这些耐人寻味的文章,无不以它独特的美震憾我们的心灵;还有文本本身所体现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等,这些丰富、隽永的艺术美更给人以诗的意味,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蕴藏于文本中的“诗意”,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起来,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如《草》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勇敢精神,《和时间赛跑中》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意味深长的哲理,《永生的眼睛》中的父亲那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一篇篇优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教师应充分引导、启发学生渠领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品味人类文化的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2、挖掘教师之情,发挥诗的魔力

朱永新在其《我的教育理想》中认为:“理想”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可以说,一个充满诗情的教师,才能推动诗意的课堂顺利教学。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了任何痛苦与挫折,教师都应调整好自己的心绪,尽量把自己积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用语言、眼神、动作真实地传递给学生,充满激情地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首先,语言渲染,唤起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所以教师的语言应热切如火,温婉似水,鲜活生动,诗意浓厚。如《翠鸟》一课,语言生动流畅,富有韵味。我先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以此来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教学时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对翠鸟形态美的欣赏。让学生抓“色彩的巧妙配合”和“身段的小巧玲珑”反复吟诵,比较,感受翠鸟外形的美丽可爱。在教师的感染下,学生的朗读也充满诗韵。

其次,眼睛传神,无声控制。“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传播无声语言的主要工具。教师要善于用和蔼可亲的目光主动捕捉学生的视线,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如课堂上,有学生违反纪律,教师用严肃、警告的目光进行批评。这种无声的批评既呵护了该生在同学面前的“自尊”,也不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在无言中,该生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红着脸低下了头。

第三,微笑示意,潜移默化。教育是一门艺术,微笑更是一种艺术。老师的微笑,是语文课堂的一种催化剂。当他们面对困难,不敢举手时,老师微笑地走过去,以示关心与鼓励;当他们稍稍有错时,老师含笑地轻轻摇摇头,以示纠偏补漏;当他们有了一些进步时,老师微笑地竖起大拇指,表示祝贺,使他们品尝

成功的喜悦。这丝丝微笑,传递着老师浓浓的情谊、深深的关怀。学生会从你灿烂的笑颜里得到心灵的满足。这是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替代的美。

3、促进学生之情,培养诗的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如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我先播放一段海上红日喷薄而出的壮观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接着以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展示天气晴朗时、多云时这两种情况的日出画面,并借助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使其韵味十足,诗趣横生,唤起学生的共鸣。学生说“读了课文,我体会到了海上日出美丽雄奇,真是伟大的奇观,作者的语言也是优美、简练如诗,读后一种对光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二、诗意的课堂——诗心飞扬

语文的诗意应是语文教学活动整体所体现的意蕴。通过对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体验、思考、理解、内化等一系列语文活动,发展才干,提高素质,张扬个性,激发创造,使在场的每一颗心都飞扬起来。

1、诗意地导入,让学生受熏陶

新课标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诗文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如在教学《观潮》时,开头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在祖国众多的壮丽山川中,钱塘江大潮奇特卓绝,那“万马奔腾的阵势,山崩地烈的声威”,令无数中外游客留连忘返。早在北宋苏东坡就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来讴歌她,咏赞她(随机以诗歌的形式出示)。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观潮,去尽情享受这堪称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吧!这种以诗歌形式的导入,学生感觉比较新奇、有趣,从而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其间,我又用上“风平浪静翘首远眺,奔腾咆哮惊心动魄”;“痴情似梦钱塘江的潮”,“奇异壮观钱塘江的潮”等作为导语,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欣赏美景的同时,获得一种诗的享受。

2、诗意地朗读,让学生有灵气

教北师版第八册《三月桃花水》时,我反复让学生随着那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走进那美妙绝伦、如诗如画的意境,使他们得到心灵的愉悦,情绪的激动,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在不断的朗读练习中,我发现学生体会到了三月桃花水令人沉醉的美,诵读时做到快慢和谐,高低有致,真可谓恰到好处,倾注了满腔的喜爱。在朗读“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时,读出了温馨、宁静与安闲的感觉。而在品味“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一段时,脸上则充满了惬意与微笑。他们读得那么投入,那么深刻,那么满足,读出了诗意,读出了灵气,也读出了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学生的情感已和作品的韵味,作者的感情融为了一体,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3、诗意地感悟,让学生有收获

教学不仅仅是一个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当学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时,就会在内心深入萌发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就会调动起全部的智慧,选取最美的语言来描述情趣,感悟生活,尽情地展示自己。在《三月桃花水》的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情感被充分激发起来了,情绪非常活跃,他们滔滔不绝,有声有色,言之有理,抢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气氛十分热烈。有学生说三月桃花水“这块明镜还倒映出风筝飞舞,点缀蓝天”,有学生说“镜子里还有大雁南飞,矫健的身影掠过白云„„”课堂上思维的火花正在碰撞,师生的情感得到交流,学生学起课文来特别带劲,收获也自然颇丰。这样的感悟,既能增强自信心,提高兴趣,又能学得生动、轻松、实在,何乐而不为呢。

4、诗意地联想,让学生有创造

学习《三峡之秋》时,我让学生以“我的家乡已经是秋天了。家乡的秋天是从---开始的„„”为开头,仿写文中的第一自然段,用具体的景物描写再现时令的迁移变化的特点。有一个长在乡村,平时不善表述的学生写出了这样优美的文段:“家乡的秋天是从河堤上的芦苇开始的。那一支一支成熟了的芦苇,就像一只一只的灰鼠,风吹得它们企图四处逃窜,可是,它的尾巴总是被僵硬的泥土牢牢粘住。”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一片掌声。

再如,我用诗歌“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请学生尽情想像,自由仿写,学生表现出的创造力真的令人大吃一惊: “我原想博取一声谅解,你却给了我无私的关怀。”“我原想获

得一丝安慰,你却给了我一生的幸福。”“我原想采撷一枚绿叶,你却给了我一座森林。”“我原想驱走夜晚的黑暗,你却给了我一个清新的黎明。”„„

追寻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3

一、诗意的朗读

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都非常重视朗读。个人读、分组读、集体读;表演读、配乐读,使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但余映潮老师的朗读教学设计有着更为高远的创新境界和更加诗意的教学情境,表现出诗意的细节之美。

请看余老师执教苏版课标课文、童话《七颗钻石》时的朗读指导。

请同学们这样朗读:

1. 用童声来读,语速要舒缓,语调要清新。

2. 请带着表情朗读,语音要甜美。

3. 朗读的时候要有孩子们讲故事的韵味。

4. 用重音的方式,用上扬的语调,读好故事中的几次“变”。

5. 可爱的小姑娘感动着我们,让我们进行表演式朗读,来表达这种感动。

再请看余老师执教《我愿意是急流》的阅读欣赏课的朗读训练设计。

师:我们这节课的上法是: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教学板块:美美地听。

1. 请同学们听男声配乐诵读,听的时候要想象诗中的“画面”。

2. 请同学们再听女声配乐诵读,听的时候要感受诗中的“情感”。

3. 请同学们第三遍听读课文,听的时候要感受“以声传情”的细节,同时要轻声地跟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美美地读。

①请同学自己朗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

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

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杨,抒情性)。

②请大家一起来感受与表达:

第一,请同学们先试读首尾两段。

第二,请同学们在轻音乐中朗读全诗。

纵观余老师在课堂中的朗读,或小步轻迈,层层推进;或角度精细,不断变化;或听读结合;或有引有读;或读中有析。有时是浅吟低唱,有时是慷慨而歌。余老师的这种朗读设计,形式高雅,有着优美的文学氛围,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身处其中的角色感,能够激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充分享受审美的喜悦。

二、诗意的提问

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达到了两个境界。正是这两个境界,展示了提问设计的诗意——它们回答了人们多少年来对提问设计最大的疑惑:人们总是说提问太多、太细、太滥,但就是没有很好的解决的方法。

余老师提问设计的第一个境界是:主问题的设计。即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

先看余老师的教例。

例一:《荷塘月色》的结构分析教学,设计这样的提问:

这篇优美的散文可以从作者行踪、作者感情变化、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这三种角度分层划段吗?还有没有另外的分层划段的角度呢?

很明显,要探究或者回答上述问题,就得进入课文全文。一个这样的提问,牵动了同学们对全篇文章的反复阅读。

例二:《沁园春 雪》的文意理解教学,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训练内容:

请同学们自由地用对联的形式概括上下阙的意思。如“上阕绘景抒情,情景交融;下阕议论抒情,评古论今”。

面对这样的表达要求,学生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认真的研读并进行反复的概括和修改。活动的设计既暗合了“沁园春”词牌的特点,又让学生进行着阅读理解之中的语言表达实践活动。

这种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问题”或“话题”,就是余老师所研究的“主问题”。

余老师提问设计的第二个境界是:微型话题的设计。

如余老师教学《散步》时设计的微型话题讨论:

① 课文标题欣赏;

② 课文的开头之美;

② 记叙文中的风景画;

③ 说说课文中的“波澜”;

④ 课文美句赏析;

⑤ 欣赏课文的情感美;

⑦“世界”一词的意味;

⑧我看课文的主题。

微型话题的设置,使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见解的活动能够占据课堂教学的大部队分时间,学生的能力提高和智力发展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流,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立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三、诗意的评价

余老师的课堂评价,可概之为:精到敏妙,诗意盎然。一语之力化腐朽为神奇,“点”在要害,“评”在关键。看似随意之语,却能点醒梦中之人。

请看余老师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下面,静静地、静静地思考一下,准备抒发感受。

生1:读完这首诗,我想起一首古诗,它里面有两句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广为传诵,它告诉我们,遇到挫折不要气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要在黑暗中看到一线希望,要在希望中向前奋进。

师:经历了“山重水复”的痛苦,就会有“柳暗花明”的快乐。谢谢你!

生2:这首诗虽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却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试问谁没有被生活欺骗过,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真谛。

师:生活就是海洋,海洋就是不平静。

生3:人生就像大海上的一叶扁舟,当自己迷失方向时,这首诗灯塔一样为我指引方向,使我到达成功的彼岸。

师:它告诉我们,苦难是人生的必经的一课。好,继续来。

生4:告诉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鼓励自己,不要放弃,要对未来怀有希望。当你成功时,回忆这些苦难,你会品味成功的乐趣、滋味。

师:也就是说艰辛能够让你领略到更美的人生风光。

生5:我们都是养尊处优的一代,生活很幸福,但是人生总会遇到些困难,这首诗告诉我们,当你感到无助时,坚信阳光总会来临,未来的路很曲折,有悲伤,有欢喜。

师:要知道,你同样有坚实的双肩。

生6: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像给你身上留了一块伤疤。你要细细去品味这种痛苦,镇静地想一想,快乐就会让这个伤疤愈合。

师:诗意地回忆过去,温馨地展望未来。

……

这段课堂实录,学生说到哪儿,余老师评到哪儿,师生对话,浑然天成。老师诗意的评价,从作用上来看:有含蓄的评判、有巧妙的引导、有准确的校补、有艺术的深化。从语言表现形式上来看:有生动的比喻,有精当的对偶,有形象的引用,有强劲听觉冲击的排比反问。正是这些诗意的语言贯穿全课,才使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才构成了诗意的语言课堂!也正是这些诗意的评价,才使学生快乐、诗意的栖居在语文课堂上。

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4

一.创设情景传诗情

不少学生认为作文难写, 面对作文或愁眉苦脸, 或抓耳挠腮, 或叫苦连天, 仿佛让他们上刀山下火海一般。而我的学生最喜欢我给他们上的就是写作课。原因之一, 就是我善于设置情境, 营造氛围。即创设一种情境, 或巧设圈套, 或引起悬念, 或制造冲突, 来诱发思维, 启迪智慧, 使学生进入最佳境界。

最初, 我常做一些简单的训练, 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提升他们的写作热情和信心。扩写训练便是我首选的方法。给他们几个词语或一个句子, 连词成段, 扩句成篇。例如设置这样一道训练题:根据下列词语提供的情景各写一段话 (任选一题)

情景1:盛夏时节 骄阳似火 我 伞

情景2:暮春时节 细雨濛濛 路上行人 伞

同学们看过后觉得很简单, 连平时怕写作文的同学也认真思考起来。十分钟后, 我让同学们读自己的文段。有的写道:“盛夏时节, 骄阳似火, 到处都像蒸笼似的, 散发出阵阵热气。我撑着一把破伞, 疲倦地走在毒辣辣的太阳光下, 感到特别的郁闷和烦躁。”有的写道:“暮春时节, 细雨濛濛, 远处的山和近处的树被盈耳的雨声呼唤成朦胧的画, 就连路上行人手中撑起的伞, 也成了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鲜花, 似荷叶, 那么安逸, 那么别致。”

这样的训练, 让学生的思想在自由的风里穿梭, 或长成一棵树, 或开出一朵花, 也让他们体会到写作的浪漫与诗意。

二.张扬个性显诗趣

在教学中,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舒展和自由发挥, 给他们驰骋想象的空间、言论自由的舞台, 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个性阅读, 在重视他们人格健全发展的同时, 教师应适时引导他们去想象, 去探索, 在无疑处求疑, 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小组比赛、擂台辩论, 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机智灵活的思辨能力;诗词串联、剧本改写, 丰富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蒙太奇式的电影组接、故事接龙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班级, 为了提高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我有时会采用故事接龙的方法。先定一个大致范围, 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动物类的、植物类的童话等。先让一个学生开头, 其他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说, 最好设置一些悬念, 使其他同学有种山回路转、奇峰突起的感觉。如:

生1:猪妈妈出远门了, 家里剩下小猪三兄弟。

生2:这一天, 猪大哥与猪二哥在院子里的那棵大树下捉虫子, 猪小弟在房间里呼呼大睡。

生3:突然,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猪小弟。他想:一定是妈妈回来了。赶紧爬起身来。他刚想去开门———

讲到这里, 一位同学说, 老师干脆让我们写下来吧。我趁势说:“欲知后事如何, 请同学们拿出生花妙笔写出来吧, 看谁写得最精彩。

……

在语文课堂上, 我看到了海的歌唱, 云的舞蹈, 风的私语;看到了鲜花在绽放, 蝴蝶在飞舞, 小溪在流淌;看到了个性的张扬, 青春的萌动, 生命的拔节。

三.启迪悟性见诗韵

感悟是由文字的所指到能指的升华, 是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 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的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 扩展和想象, 提高与创新。可以说感悟是阅读的灵魂。在教学中巧用这一方法, 就会让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 跳出一般的阅读思维方式。鉴赏李煜的《相见欢》时, 我告诉学生, 梧桐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愁情的意象。如:“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潇潇雨。” (晏殊《踏莎行》) 讲到“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时, 我将贺铸的《青玉案》、李清照的《武陵春》及李煜的另外一首《虞美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品味, 从中悟出诗词内涵与艺术, 进而由情生情, 由情悟理, 上升到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及对理想信念、生命价值的感悟。

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 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课本了, 他们开始关注自然, 关注生活, 认识到“夕阳芳草寻常物, 解用都是绝妙词”, 认识到“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从一花一草中捕捉到自然的精彩, 从绚丽多彩的世界中留意到生活的繁丰和生命的富足。

让语文课堂焕发诗意光彩 篇5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们的心田。近几年,我校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我校的校本教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过实践,校本教研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一是唤醒了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我校开展的专题式校本教研活动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消极情绪和被动心态,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二是培养了教师的教研对话精神,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是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促进了教师个体教育智慧的生成。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激活了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专业引领,是教师把实践与理论进行对话,与优秀教师对话,与专家对话,促进了教师教育智慧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初步形成了学校教研文化,我们看到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人人想说,人人敢说,人人会说,这种教师群体之间互相合作、切磋交流的对话氛围最令人感动,在共存和谐的教研氛围中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使不同个体的知识与能力在探讨、冲撞、分享等行为之中得到提升。

一、过程描述

(一)发现问题,确立主题 研究始于问题。校本教研的问题如何发现,主题如何确定?我们认为,来自对课标的理解,来自教学中的困惑和优秀教师的启发。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这样产生的。

1、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要通过语文教育,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所以我们认为语文阅读是最富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

2、教学困惑

新课程来临的时候,我们在理论上对教师进行了多轮的培训,也采取多种形式研讨与交流。可是我们的多数课堂涛声依旧,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分。现在,教师牢骚满腹,把矛头指向改革。而我们认为,改革没有错误,问题出现在倡导改革的同时,忽视了教师基本素养的提升。语文教学怎么教,怎么才能把赏心悦目的课堂教学奉献给学生?这个问题一直让我们教研组成员颇感困惑。

3、名师启发

感谢网络,让我们走近了王菘舟老师,一堂诗情洋溢的《长相思》,感觉荡气回肠,余音袅袅„„他仿佛是一位随心所欲、任意挥洒的魔术师,让我们感受到了名师名课的魅力,他的每一句话都那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令我们陶醉其中,钦佩之至,无以言表。然而,沉醉之后是反思,反思我们的理念,反思我们的课堂„„于是,“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成为我们的追求!

(二)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为了让老师们从语文教学的源头去寻找语文诗意的栖息地,形成新的理论高地。同时,让老师们有意识地边学边实践,使实际经验和教学理念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出创新的思想火花。我们组织语文教师带着问题,围绕主题,重新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并围绕专题印发《王崧舟与诗意语文教学学习资料汇编》供教师学习。

两个星期后,我们召开了“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研讨会。针对“怎样营造语文教学的诗意氛围?”大家各抒己见,意见不一,争执不断。经过讨论,我们得出了几个关键所在:

1、诗情—— 珍视每一节课课前的情境计划。

2、诗意—— 时刻注意语言表达的雅致与风雅。

3、诗心——点亮门生伶俐的双眼,叫醒门生善感的心灵。

4、诗韵—— 增强古典诗词的诵读和今世新诗的欣赏。

5、诗语—— 化仿写、补写等语言本事训练。

(三)以课例为载体,研究实践

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以课例为载体有利于聚焦课堂、改进教学,所以根据教研组讨论出来的几条营造诗意语文的策略,用课堂教学的实践来印证,于是选定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荷花》一课,由卢老师执教。选定课例后通过集体备课,反复说课、论课,让卢老师在研讨会上公开教学,展示过程,为教研组研讨活动提供了靶子,让大家有的放矢。

(四)集体评议,反思教学

反思教学是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反思的形式有执教者的反思、同伴的反思与专家的反思,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不同层次人员的反思、讨论,形成集体智慧。

1、教者反思 卢老师先阐述了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再结合教材解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策略:以人为本,设计教学时以“情”为导线,直奔重点,通过赏荷—品荷—醉荷—赞荷,一步步点燃、传递、深化,让学生的情感随文波动起伏,与文共鸣,与景相融,物我两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效果。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注重借助多媒体进行合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并充分利用教材留有余地的空白处,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展开想象,欣赏荷花的美丽,让他们自主学习,大胆质疑,并将课文充分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荷花的课件,使学生入情入境,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学生的自主读书,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同伴评议

接着,教研组的老师们就卢老师的这堂研讨课,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老师们对卢老师成功营造了诗意氛围进行了热情的赞扬,如:

(1)刘老师从“课前情境创设”的角度评价了“诗情的营造策略”:“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老师放飞一群“蜻蜓”,送过一阵“微风”,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把教室这个学习的场地布置成一个贴近生活的荷花池,头戴美丽可爱的荷花、莲蓬头饰,使学生对荷花产生无限向往之情。随之播放乐曲《采莲》,观看生活中摇曳多姿的荷花课件,学生因景入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感性的生活世界里,学生的情感丰满起来,想象飞起来了,思维飞起来了,言语也活起来了。

(2)龚老师从“语言表达的雅致与风雅”角度评价了“诗意的营造策略”:她认为卢老师作为引领者,仿佛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知己和知音,时而惊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时而陶醉于学生的精辟读法,时而点化着学生的稚嫩见解,时而又提升着学生的审美情怀。正因为教师给予了学生最真诚的人文关怀,所以,才能在一片片心灵的原野上松土、开掘、点化、撒播阳光„„

(3)邹老师从“点亮门生伶俐的双眼,叫醒门生善感的心灵”角度评价了“诗心的营造策略”: 课堂上举起的小手是钻出泥土的小草的脑袋,是雨后的幼林,是春日拔节的嫩笋„„“孤独”一说的孩子,不期待着钻出土层,不等待着雨丝轻扬和阳光普照吗?他们的生命更需要满足。“孤独”的背后,也许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也许是一段寂寞的时光,也许是一种悒郁的烦恼,也许是„„卢老师有了这份敏感,才能献给学生真诚的人文关怀,所以,才能在一片片心灵的原野上松土、开掘、点化、撒播阳光„„

(4)张老师从“化仿写、补写等语言本事训练”角度评价了“诗语的营造策略”: 当学生醉为荷花的时候,让他说说“此时我最想……”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一言一语饱蘸着深情,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和内化,使学生的受到美的洗礼,全身心溢满了美的因子,从而达到了全面发展。

„„

3、教研员点评: 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自不待言。从这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形式的读、不同层次的读、不同角度的读,教师引得巧妙,学生读得陶醉。教师力求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做到以读悟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努力把读与思考,读与理解,读与想象有机结合,紧扣“冒”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采用“换词品味法”,让学生欣赏、品味、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加深理解和体验,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树立“大语文观”的全新教学观念,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的突破和创新,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实现知识与能力、智育与美育的巧妙融合。学生徜徉在荷花般美丽的境界里,净心,长智,冶情,无限精彩!

二、活动反思

1、抓住细节,聚焦重点

教研活动中的讨论,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而是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现象,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细节,从而聚焦重点,引发教师的深度思考。如在多媒体运用上,有的教师认为荷花是学生常见的,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而部分教师则认为借助媒体创设情境,再现具体形象,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让荷花池通过这种灵活、开放化的方式走到学生身边,激起学生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沉醉其中,越学越爱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底哪一种观点对呢?我们可能无法从一次教研活动中得到结论,但教师对细节的深度思考给了我们所有参加研讨的老师一次有益的启发:那就是一切辅助工具都应为教学服务。

2、观点碰撞,智慧共享

这次“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的主题校本教研活动我们自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当时的研讨不光是我校语文教研组的老师积极主动参与,更吸引了别的学校的教师情不自禁地参与。发挥引领作用的不单是专家,还有在讨论中发表真知灼见的老师。会场内人人洋溢着激情,碰撞出灵动的思维火花,我们看到了教师的群体智慧被激活了,教师的生命活力在涌动着。

3、以写促思,提升认识

校本教研研究的效度表达除了改善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还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反思也不应流于形式,不是表面走过场,而应是能够抓住与问题本质有关的重要细节和因素,“言他人所不能言”,深入地探究平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因此我们不仅仅满足于教师在口头上的即兴反思,还要求教师能写案例,在写案例的过程中提高反思能力。

4、民主平等,文化支撑

在研讨会场上,我们看到说者意气风发,不但敢说而且会说;听者心潮澎湃,不仅善于赞赏更敢于质疑,相互间洋溢着的是一份民主平等、信任融洽的教研氛围,这是我们学校一直营造新型教研文化的结果。因为校本教研需要一种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共赢的教研文化来支撑,我校一直提倡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专业自信心,为教师创造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环境,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

诗意的语文?幸福的课堂 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现状 教师要求

一、语文教学现状

在技师类的语文教育中,大致形成三个观点:语文没用,还不如多学点技术,学生的“实在论”;语文得学生自觉去阅读,老师的“自学论”;语文就是认识字词,家长的“字词论”。这些归根结底等于语文教育的“无用论”。在这样的氛围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甚是觉得呈现语文的重要。

1.走近优质课

基本借助三大辅助:声、电、光。动情的音乐,深情的画面,多情的灯光,教师的举手投足在包装中渗透着多彩的光芒。语文课本应是以“语言文字”主要媒介的,声光电多媒体是为“语言文字”服务的,结果语言文字成了辅助,语文课的本质消失了。

2.走近常规课

基本的教学环节是不具备的。一篇课文讲完,大致是:生字词,听写,读文,分析段落,背诵,练习。一堂作文课讲完,大致是:范读,评文,写法。当然这些都是教学的一种方法,可它成了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3.教师的感悟

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字词都不会,还能教什么;安静就行,那么吵能讲什么;学生不理,完成教学任务就行。总体感觉就是:技师语文教育太累。真正地把课堂经验沉淀下来,语文课该是凭着师生的共同努力,进入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语文课应是师生率性生活的一个集中舞台,教师该是性情中人,是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学生该是真实中人,是对生活有观察有体验的人。当师生都以这样的状态进入课堂,那么课堂则是享受的天堂。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要求。

二、改善现状的建议

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要尊重语文,尊重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彼此的心灵感受。以下是一些对语文教师明确的要求。

1.语文教师应是诗意的

语文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有诗意的语言,必须是充满激情的。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说随想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授课时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2.语文教师应有高度的责任感

(1)语文教师的责任感首先是建立在对自己的言行高度负责的基础上。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应变的智慧,怎能驾驭课堂、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有一种精神的享受,无论是教师的外表、还是神情、语言等,都能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其实学生喜欢的最终应是教师身上散发出的人格魅力。

(2)语文教师的责任感还该建立在对学生的言行负责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喜欢将上课与下课分得很清。上课强调责任,下课则对学生随口而出的脏话充耳不闻;上课强調行为规范,下课则对学生的破坏活动视而不见。学生的言行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指正了,可能效果不明显甚至不见效果;但如果教师没有指正,那么学生这样类似的言行则会迅速泛滥。

(3)语文教师必须有关注学生心理状况的责任感。技师类学生普遍比较自卑,语文教师要能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去引导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关注生命、融入社会,让学生关心社会的变化,让学生不只是关注自己的小天地,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语文教育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技师类学生普遍自我约束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当并且缺少奋斗目标。语文教育应该制订一个长期的规划,从学生生活入手,从学生的内心入手。让学生在成长的重要阶段收获语文带给他对生命、对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充分认识语文课的重要性,真正地从背诵,默写中上升到更高的起点;需要学校领导在教学中重视语文这门学科,而不是仅关心专业类的教育、仅强调把专业学好;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可以把语文课作为长期规划的研究课题。

重视语文教育,重视生命教育,从多方面关注学生的生理与心理,这是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一名语文教师,一堂语文课,不能单独地用一个人、四十五分钟来衡量,这些不仅关系到一个语文教师的素质,一个孩子的未来,一个班级的德育现状,一所学校的发展,一个地区的文明,更关系到技师教育的成长以及这一教育环境中所带来的社会效应,而这一切又关系到一个国家职业教育发展

方向。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诗意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人们把世界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 把心中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 是一种对人间、对世界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 是一种在到处都能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 是远离粗俗、鄙陋、愚钝, 走向精致、高雅、聪慧的生活。在诗意的课堂中教师激情洋溢春风化雨, 学生个性飞扬如沐春风。这个“诗意”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是诗人, 而是要求师生能把“丰厚的生活与精妙的阅读结合为基础, 创造诗意”。构建诗意的课堂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是由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的, 也是实施新大纲的要求。新大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 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 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因此, 构建诗意的课堂不是寻找避世桃源, 而是在构建中学生的精神家园。语文课堂由三要素组成:教师、学生、文本, 要想课堂充满诗意, 必须教师充满诗意, 学生充满诗意, 文本充满诗意。

一、诗意地栖居———教师的诗意

语文教师必须充满诗意。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 在构建诗意的课堂中起关键作用。但是应试教育的功利性, 收入的微薄, 生存的艰辛, 使一些教师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到“名次”“待遇”上, 丢掉了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真正的关爱。教师应该是教育家, 要有一种守望精神, 精神重心要守在使教育成为教育的东西上, 甘守寂寞, 不受外界的影响, 尽自己的天职, 有职业的尊严。

语文教师如何使自己具有诗意?首先, 要做一个喜欢读诗的语文老师。多读唐诗宋词, 多涉猎中外经典诗篇, 熟读能诵, 在课堂上能挥洒地旁引博征, 甚至自己能写一些诗。诗意地生活着, 当然爱诗、爱文学、爱书。宁愿没有像样的服装, 也不愿舍弃喜爱的书籍。案头上、饭桌上、床头上, 到处都是书。看到好书, 会手不释卷, 甚至通宵达旦, 直到读出诗文背后那些鲜活生动的形象, 读出字里行间流动着的诗人们青春的活力与人生的热情。诗文读得多了, 教师也变得有些深情蕴藉, 温文尔雅。其次, 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老师。“有思想”, 应该突出地表现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爱思考、会思考, 有自己独到的创见。在教学中, 面对一个文本, 是用心去钻研, 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 还是人云亦云, 只会照搬教参, 做一个输送标准答案的贩卖者, 是判别语文教师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再次, 要做一个可爱的语文老师。要可爱, 就要有人格魅力, 吸引学生与你民主合作。语文教师是语文的代言人, 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很多人回想对自己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就是语文教师。用诗意联系师生, 从而让学生和语文“恋爱”, 使他们打下良好的文学修养的底子。最后, 语文老师还应该是一个杂家。优秀的语文老师, 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喜欢读书, 而且书读得比较杂, 什么都读, 也不一定太深。因为语文老师不是一个学者, 不是专门研究文学的人, 不需要太深, 但要什么都读一点、懂一点。书读得要杂, 读杂之后, 知识储备就丰富。一个文本要读懂, 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准备, 书读得杂的话, 知识就会融会贯通。总的来说, 就是要多读书。

二、放飞青春的梦想———学生的诗意

学生应该充满诗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充满诗意地学习, 才能进一步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愉悦趣味中学习。中学阶段正是人生的起始, 是个体生命的“童年”。而中学生活与人际关系的相对单纯、无邪、明亮, 充满理想、充满诗意, 就使得中学时代更成为人生中的怀梦期, 它不可重复, 留下的是永恒的神圣记忆, 一个人有没有这样的神圣记忆, 是大不一样的。中学阶段, 学生当然需要学习知识, 但更要通过知识的学习, 构建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即使带有梦幻色彩, 也要为终生精神发展奠基, 使之成为照耀人生旅途的精神之光。

学生诗意地生活和学习着, 会感觉到每一个早晨和夜晚, 每一次日出和日落, 每一片树叶, 每一朵鲜花;会感觉到过去不曾感觉到的那竹外桃花, 春江中的鹅鸭, 嫩嫩的芦芽, 荷尖上的蜻蜒, 沾衣欲湿的杏花雨, 吹面不寒的杨柳风, 可以遥看而近却无的草色, 在黑暗中啜泣呻吟在阳光下欢笑奔跑的种种生灵, 所有的那些不知名的事物, 以及他人的存在、他人的欢乐和痛苦、悲伤和喜悦……这实际也就拓展了他们生命的疆界, 充实了他们生命的内涵, 提高了他们生命的质量, 消除了生命与生俱来的鄙吝、黑暗、逼仄和隔阂, 以及由此带来的忧愁和恐惧, 和他人一道, 肩并肩地站在升起的朝阳之中, 去放飞青春的梦想。这样的生活, 是坚实、宽厚有力量的生活, 是摆脱物欲、脱离低级趣味的生活, 是散发着人性光芒的生活, 是有目的的、纯洁的、朴素的、生机勃勃的生活。

实行教学民主化有利于学生充满诗意地学习。正如海阔天高是鱼跃鸟飞的前提一样, 创设宽松、和谐、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 是学生充满诗意地学习的保障。教师要改变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念, 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最重要的是改变当前语文教学中的“轰炸式”“训斥式”“压迫式”的不良教学现象, 实行教学民主化。教学民主化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 是在课堂教与学过程中灿然的闪耀, 它体现为:老师始终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去对待正在成长的学生, 不仅尊重他们含苞怒放的智慧、情感和志趣, 而且尊重其各不重复的个性、可爱的单纯和烂漫的天真;不仅尊重他们趋以和谐的集中性思维, 而且尊重其新锐有余、成熟不足的发散型思维。

三、寻找精神家园———文本的诗意

作为知识的载体, 文本同样要充满诗意。教师是教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文本是知识的主体, 毕竟学生获取知识还是不能离开文本的, 学生要与文本相互对话, 进行心灵上的交谈、沟通。语文学科有更多的文学、艺术, 有时其本身就是鲜亮的诗;语文里有更多的幻想和想象, 有时其本身就是活着的童话;语文里有那么多的情和爱, 有时其本身就是表达情和爱的滴着露水的花朵。请看学生是如何看待语文的:

“潜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 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去寻找它的答案。语文给予我们聆听音乐美的耳朵、欣赏绘画美的头脑与眼睛。当你听到一首美妙的歌时, 你觉得这词真好, 你想记住它, 别忘了, 这就是语文;当你看到一幅画时, 即刻被其中的景象吸引, 于是你搜肠刮肚地想尽华美词藻来形容它, 别忘了, 这也是语文;当你参加班干部竞选演讲, 组织广播稿件, 主持会议时, 别忘了, 这也是语文。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 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的忧愁,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的无奈,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出自高考满分作文《冷香飞上语文》)

语文如此精彩, 如此充满诗意。窃以为, 语文教学的失败在于它有时太像诵读《道德经》或研读科学论文;语文教师的失败在于它有时太像道德说教者或科学研究者。“儿童思想的本性要求有诗的创作”, “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形象的, 饱含着情感的思维”,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教育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教育。充满诗意的语文教育有着丰富的价值旨趣和精微的义理, 它能更直接、更深邃地涵蕴着语文教育的真义, 因而也更能凸显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应具有的独特的风格、识见、创意和襟怀。

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应如何解读文本呢?首先, 语文课堂教学应立足文本, 解读文本, 将语言运用的训练提升到一个人文的高度, 即不能停留在一种表面形式的模仿上, 而应在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中渗透思想与情感的熏陶。其次,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在文学文本中, 由于作者的个性修养、生活环境各不相同, 很多文章都存在着空白和未定点等待读者去填补, 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和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完成文本解读,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最后, 在多元解读中, 既要尊重文本, 反对对文本的蔑视, 又要重视对文本的生成教学, 反对非科学化的预设。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问题, 而是在备课中预设问题与答案, 然后千方百计将学生向预设答案上牵扯, 结果既浪费了时间, 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必然削弱文本的诗意, 束缚学生的诗意。

要想让文本充满诗意, 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同时, 走向课外。新课改后的教材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有限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求知的愿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当引入相关课外内容, 增加语文课的厚度和广度, 让学生的思想在文学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比如在学习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 我把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贺铸的《半死桐》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比较阅读, 学会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学生对古典诗词更加热爱了, 学习热情更高了。学生在课外要大量阅读经典名著, 走近名人。名著代表一个时代的最高语言典范, 是人类不朽的精神财富, 是文学巨匠毕生心血的结晶。解读名著就是和文学大师交谈, 学生在阅读名著中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面对诗意的学生, 老师也应该是诗意的, 面对美丽而诗意的文学, 语文老师要把她介绍给学生, 使之成为朋友, 通过这种诗意来改变语文不受喜欢的现状。现实生活中教师工作的清苦, 高考升学率的评比, 各种各样的检查验收、生活的烦恼……作为学生, 升学的压力、学习生活的单调、题海战术的重负……这些大家都知道。我并非想构建语文教学脱离现实的浪漫的乌托邦, 并非“躲进小楼成一统”空吟语文教改的咏叹调。人不仅靠吃米活着, 而且要有所追求, “红尘热闹白云冷”, 语文教师应该走出生活的琐碎和无奈, 超越平庸平凡, 用慧眼去寻找语文的诗意, 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生带来诗意, 在诗意的课堂中为学生构建精神家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学坤.语文教师:诗意地生活着[J].中学语文教学, 2001, (6) .

[2]孙绍振, 钱理群.对话语文[M].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6.

构建诗意的语文高效课堂 篇8

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互动式氛围中学习

让学生自由表达、畅所欲言这是老生常谈,但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如何实现师生的思维互动、共同发展却又是新的挑战。新课标非常注重和提倡动感氛围,这是很有意义的,也真实地反映了语文课堂必须走向联合互动的实际。因为在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进程中,教师难以估计和预测课堂上将要发生的事情,对学生的第一反应也难以预料,因此,课堂上必须营造让学生自由表现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与学生共享彼此的经验和学识,交流彼此的情感、理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更大的发现,从而达到共知、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成长。因此,我们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乐为先,以和为贵”的理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人际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要弘扬学生个性。所以,必须让灿烂的笑容成为高效课堂上空的缕缕阳光,用幽默机智为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教师需多以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营造一种自由、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劲头,树立克己排难的信心,去探索, 去发现,去创造,去追求……让学生尽享课堂之乐,与老师进行无拘无束、平等公正的对话,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敢想、敢言、敢为、敢于超越。

二、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生活化环境里成长

新教材图文并茂,在内容的选择上更具童味童趣, 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如何去实现文本与思维的对接,让温馨的乐学氛围、宽松的人际关系对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认知能力等方面真正起到重要的作用呢?笔者认为,构建生活化且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更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在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中表达感情。例如:将课桌凳六张一组合,摆成几个方块,学生围坐一圈,犹如开家庭会议,大家积极思索,随意交流,亲密合作,学生们定会思潮涌动;在教室里,开辟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图书角,在图书角中画上在林下阅读的学生,写上“漫游书山”“遨游书海”等字句;同时还可开辟一个生物角,种几盆花,养几条小金鱼和几只小金龟,让鲜花绿树、鸟兽虫鱼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让学生在浓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必事半功倍。此外,亦可借助教室中的多媒体,也可将课堂布置成“儿童乐园”“游览圣地”“满园硕果”“小小超市”等。而这时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地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与学生们一道乐学乐教,成为他们生活的导师。有此种情境,学生们也会神采飞扬,生龙活虎,课堂效率能不高吗?

三、让学生在共同探究的合作化情境中提高

作为新课标倡导的三大重要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方式,有力地摒弃了教师的“满堂灌”陋习,让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有了自主学习的时机。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们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围绕探究的中心问题,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最后再进行集体交流、探讨, 这样,学生在共同探究中,可以进一步完善、丰富、修正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充分诱发学生互相交流的意愿。2要精心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 3要合理设计合作学习交流的程序。

我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读通课文,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一群野游的少先队员,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在天气突变的时候却迷了路,那么,这些少先队员怎样救自己呢?情境导入后,我再次让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并在自己的小组里和大家充分地交流,因为无电话无大人,他们必须自救。这时,学生们顿时热情倍增,他们有的高声朗读课文来回答,有的根据曾看过的动画内容进行回答,纷纷发掘自己的潜能,尽情地发挥,学生们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一个个自救办法当然也就应运而生。为了在创新中求异,我又适时地发问:“你们还有课文中没说到的其他自救方式吗?”此时,就会有人提出一些方法,可自救的方式无法实施,又会出现互相展开争辩的现象,在争辩中人人得到启发,共同进步。总之,合作学习能让学生们充分展示个人智慧,发扬团队精神,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

给学生一个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9

一、打造诗意的教师心灵

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导人物, 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语文教师就需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丰厚的人文底蕴, 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领会语文的真谛, 接受美的熏陶, 拥有诗意情怀。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形象思维高于理性思维。我们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经典的文章给教师的再创造留下了无限的空间, 足以让我们激情奔放。《观潮》的壮美与豪放, 《散步》的温馨与责任, 《谈生命》的峻冷与感悟, 《蒲柳人家》的质朴与乡土, 《湖心亭看雪》的超凡与脱俗……每篇文章都有激发我们热情的触点。如果不激情去挖掘, 去表现, 再好的文本也会黯然失色。只有教师拥有诗意的情怀, 情动于衷, 才能传情于外, 以情激情, 感染学生。有了激情, 课堂就有了活力, 课堂教学的诗意境界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 要担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人文素养。诗意蕴藏于文本中, 语文教师就应该做一个发现珍珠的人, 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珍珠拾起来, 并串成精美的项链, 呈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风度,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的怀乡情愫,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一篇篇优美的诗文, 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 都值得用心灵去解读、去感悟。只用教师用自己丰厚的人文素养去发掘领悟, 才能引导和启发学生走进充满诗意馨香的意境。

二、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

初中阶段的学生, 正处在充满幻想和浪漫的年龄, 本身就是诗意的生活者, 他们心里栖居着诗意, 闪耀着诗情。只有教师营造出诗意的情境, 学生才会有放飞心灵的自由空间, 浓郁的诗意气氛会帮助教师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 带领学生走进诗意的课堂。

教师的语言是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最重要的因素。学习朱自清的《春》, 吟一首“千里莺啼绿映红”, 扑向大自然的怀抱去寻找春天;学习《三峡》, 吟一首“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凄冷的伤感就会涌上心头……教师诗一般的导语, 就会引发学生的情感迸发, 课堂自然会充满诗情画意。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激发学生诗意的语言是教师的目的所在。如何引发学生诗意的语言呢?扩充他们诗意的视野是最直接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PPT课件引领学生迅速进入特定的情境;抒情的音乐, 如诗的画面, 会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心灵也会为之震撼, 言语就会如清泉喷涌而出。我在教授《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 先让学生在《明月几时有》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一组美丽的月亮的图片, 在美的情境中再吟咏和月亮有关的古诗词, 加之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 并要求学生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语言幻化成电影画面, 使得学生“入境动情”。

同时还要积极倡导课外阅读。优秀传统作品中蕴含着大量优美的语言文字、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中华文化的精粹, 所有这些都为学生打开了另一扇通往智慧的窗户, 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宽广, 更有利于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堂既是诗意的课堂, 更是书声琅琅的课堂。阅读教学的根本, 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响起朗朗的读书声才是充满诗意的课堂。在学生疑难、困惑处读, 以读代“悟”;在课文经典、妙笔处读, 以读代“赏”;也可以“以读代讲”, 当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时候, “读出来”就是最真实的内心世界、最直接最动人的表达方法。

语文课堂的诗意自觉和延展 篇10

一、语文需要诗意的介入

回顾我们的成长历程, 屈原、杜甫、李白、王维、普希金还有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 涵养了我们性情, 培养了我们的正义感, 给了我们诗一般的对美好追求的启迪。

中国的历史也是诗歌的发展史, 从孔子时代的“不学诗, 无以言”, 到以诗律为主的科举考试;从民间以读诗懂诗作诗为荣的风尚, 到佳作纷呈的诗歌鼎盛朝代, 无不说明诗歌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诗歌不仅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诗人描绘的景象, 发现古人的智慧, 而且能开阔我们的眼界, 丰富我们的内心。语文课堂不能弃如此丰富的人文资源于不顾, 剥离历史人文的语文是苍白的, 语文课堂应该给人如诗般的感觉。

社会上对语文教学的诟病由来已久, 人们把社会阅读氛围的单薄, 良好阅读习惯的缺失, 甚至人文精神的衰落, 都归咎于语文教学。扪心自问, 我们有时确实充当着尴尬的角色, 我们宣讲着语文, 却成为语文学科最大的掘墓人。用课堂唤醒阅读的兴趣, 激发人的诗意情怀, 扭转目前把考试作为唯一追求的教学活动, 让语文的课堂激荡诗意, 应该是我们“语文人”的内在自觉。

二、语文课堂应追求诗意

◎语文课堂能否充满诗意, 更多◎◎取决于教师能否有诗意的自觉。

社会对人文精神的渴望, 要求我们当仁不让应对此有所担当。如果把语文仅当作迎合考试的傀儡, 把语文课变得现实而功利, 那就无法规避一个结局:教语文的人, 在葬送语文的前途。语文只有回归自身的开放性, 人文性和诗意美感, 才会让学生保持对语言文字的热情, 让语文如醇香的酒, 历久弥香, 这应该是每个教师首先要面对的。教者应有追求诗意的自觉,

语文教师, 必须正确定位语文学科的价值, 必须有较强的阅读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社会经验和情感体验。只有这样, 才能以较高的眼界和更宽的视野来解读和处理教材, 才能让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有突破, 才会使课堂多些情趣和思辨。要做到这些, 教者应有丰富自身素养的自觉, 有打造诗意课堂的自觉。

像执教《罗密欧与朱丽叶》前, 教师应深入了解重要的情节, 理清人物的关系。授课时,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作讲解;朗读时, 凭对人物性格的解读, 还原人物的语气;还可以扩展相关故事情节, 或结合自己的阅历介绍类似的故事。采用可能而有效的方式为教学增添诗意的审美感受, 调动学生的兴趣, 使教与学变得轻松愉悦。

三、诗意课堂的自觉创设

要想有一个诗意的语文课堂, 教师要运用诗意的语言组织教学, 创造诗意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唯有这样, 才能展现语文课堂的诗意美。语文对课堂语言有着特殊的要求, 除了准确之外, 还要生动有韵味。要想语言富有文采, 教师就必须夯实文字基础, 丰富自身的知识。如果语文老师才华横溢, 妙语连珠, 学生也定会充满激情。罗曼·罗兰说过“要想播撒阳光在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充满阳光。”

苏教版教材中有大量插图, 可以依托这些元素, 发挥能动性, 创设诗意。这些插图不仅可以增添学生阅读的兴趣, 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登高》一诗配制的杜甫的画像, 运用白描的手法, 勾勒出清瘦而潦倒的杜甫形象。那瘦削的面庞, 愁凝的眼神, 简朴的衣着, 足以让我们体会到诗人的处境和心境。花费少许课堂时间, 跟学生谈谈这幅画像, 交流这幅画作给人带来怎样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何尝不会获得更多触动和感悟?

借助相关资源, 丰富教材内容, 也可以营造诗意。教学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 她总是依托一定的时代, 依托有着特定经历的作者。把她放到原来属于她的坐标中去看, 我们才会体察更多。执教李贺的《天上谣》时, 为了更好地了解李贺的传奇经历, 可以让学生阅读李贺的轶事传闻, 如“负囊投诗”“临死前绯衣人接引”等, 进而让学生真切感知李贺的执着和神话般的才气, 这对理解课堂的主体内容大有裨益。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教师也可借助多媒体增添教学诗意美。如王实甫的《长亭送别》, 教师可以制作相应的幻灯片, 用古筝乐《送别》作为教学的背景音乐, 结合精美的幻灯片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 使师生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会。之后还可以教学生这首词的唱法, 这不仅会增添课堂乐趣, 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首词的印象。

四、诗意课堂的延展

课堂内的诗意, 多是从感官上让学生获得不同寻常的体验, 我们姑且称之为浅诗意。作为人文学科的执教者, 我们的目标不应该仅止于此, 社会对我们的期待和需求也远不止于此, 所以我们应有更高远的目标, 期待这诗意能够超越课堂, 得到延伸、深化, 甚至成为永恒的存在。即从让学生感染陶醉的感官浅诗意, 深化到能涤荡学生性情, 进而提升其境界, 改变其思想行为方式的深诗意。

如学生赏析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时, 透过作者犀利变幻, 富有气势, 满怀正义的语言, 我们感知到作者的人格品位和价值观, 参透了她对世间丑陋现象的态度, 看到了她果敢的行动。我们感动于她的尖锐、勇敢、直率。而课堂教学不应止于此, 还应该引导学生把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跟当下的社会现象进行对接, 从而把课堂从对文本的欣赏和作者的赞叹, 引导到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丑陋的鞭笞上来, 让学生能明辨是非, 能催生抗争丑陋现象勇气。学生改变了, 这个世界就改变了, 那语文的功德岂不无量?

打造诗意的语文高效课堂 篇11

作为一个语文人,必须要有自己的语文观,必须要追寻心中的理想课堂,只有这样,才能用我们每个语文人的小环境来影响改变语文课堂的大环境,最终实现诗意语文课堂的伟大目标。要成就诗意语文课堂,必须要靠大批的诗意语文教师的执着追求和艰辛努力。笔者以为至少要实施以下策略:

一、广泛阅读,成就诗意语文教师的根本

我们看一看许多名师成长的经历,不难发现他们首先是一位“阅读大师”。

语文教师只有多读中外文学名著,才能积累丰富的文学语言,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培育自己敏锐的语感;语文教师只有多读哲学和历史,才能宽阔自己的眼界和心胸,使自己的思想比常人更独到、更深刻。此外,还要养成阅读专业书刊的好习惯。专业书刊上的文章大多是一线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实录”,这些实录理念新、环节巧、效果好,好多方法我们拿来就可以用,这对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生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智慧、凝聚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你在课堂外“腹有诗书”了,走进课堂能不“气自华”吗?

二、真心关爱,成就诗意语文教师的关键

要学会等待。当学生的第一次回答不得要领时,我们不要急着去告诉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我们要强压住一颗急躁的心,让学生第二次作答,第三次作答,甚至更多。我们千万不能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义务在于配合我执行教案,协助我完成任务,而要牢记“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美国教育家杜威语)。要静下心来,耐心地等待,倾听“花开的声音”。

要学会鼓励。老师的鼓励是学生冬天里的一柄火把,老师的鼓励是学生春天里的一片阳光,老师的鼓励是学生夏天里的一处浓荫。老师给学生的一个惊喜的眼神、一次会心的微笑、一句赞美的话语、一段温暖的叮咛都会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多次零距离地观赏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堂教学风采。于老师往往很少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凭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总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其秘密就在于“我唯一比你们做得多的是,我在课前早已为学生准备好了100顶‘高帽子’”。

三、创意设计,成就诗意语文教师的途径

这里的“设计”,即备课。古人说“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试想,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前不对某篇课文入情入境地诵读,不对某篇课文细致入微地解剖,不对某篇课文精心充分地预设,他在课堂上能得心应手吗?他在课堂上能操纵自如吗?“创意设计”,非一般设计,而是要设计得有情、有趣、有效。做到:

(一)课始设计如“凤头”

写文章要求一开篇就要抓读者的眼球,同样,新课教学一开课就要吸引学生,所以课始设计尤其要讲究艺术性,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要精雕细刻、反复推敲。

(二)课中设计如“猪肚”

这部分设计要求做到内容厚实、丰满;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要采取“以朗读为经线,以语言文字训练为纬线”的教学方法。做到:

1.构建“自主”的问题课堂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一堂课如果留下的只是许许多多的“句号”,那么这堂课一定是平平淡淡的,这堂课一定是索然无味的;课堂里要充满“问号”,因为只有问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只有问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构建“合作”的生命课堂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的结果。合作学习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又是学生健康心理的表现。

3.构建“探究”的发展课堂

有专家撰文指出“中国的教育是学生带着问号走进课堂,带着句号走出课堂;国外的教育是学生带着问号走进课堂,带着更大的问号走出课堂”,中外不同的教育观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要常常在课堂上设置“一座座深山”,建造“一片片老林”,然后要求学生深入里面,寻找到自己喜爱的宝物。

(三)课尾设计如“豹尾”

语文课课尾总结切忌假、大、空,相反,课尾总结如“豹尾”一样简短有力,往往会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四、善于反思,成就诗意语文教师的策略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可见,反思能使我们的思想成熟,反思能使我们的手段高明,反思能使我们的方法独特。我们平时看重课后反思的多,其实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同样重要。某种程度上,课前反思、课中反思比课后反思还来得要紧。

让语文课堂成为儿童的诗意栖居 篇12

一、在体验中感受诗意情境

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展现教材的美妙意境。教师应善于运用文学、音乐、图画等美的手段,营造诗意的学习情境,从而把学生带入心旷神怡的境地。这样,学生的情感必然会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例如,《月光启蒙》这篇课文是著名诗人孙友田写给母亲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回忆了儿时母亲在月光下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唱童谣的情景。课文语言极其朴实,却情景交融,饱含深情。

教学伊始,我出示月夜图,为学生营造一个与课文相吻合的意境,把学生带入宁静的月夜。在这种清幽的意境中引领学生走进月光,走近母亲。

学生找到了文中的歌谣,初步品读后,我问:你想不想做一做童年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一听母亲的吟唱呢?闭上眼睛———(多媒体播放歌谣清唱)

师:你听了有什么感觉?

生1:母亲的歌声轻轻的,柔柔的。

生2:我感觉到暖暖的。

生3:像母亲的手抚摸过我的肌肤。

师:母亲的甜美的嗓音就像春风一样温柔,如溪水一样悦耳,可怎么会是“芳香”呢?

生1:母亲的声音悦耳得仿佛让我闻到了香味。

生2:这样写出了母亲声音的美妙。

生3:我的身心完全沉浸在这美妙的声音中了,不光听到了,感觉到了,还闻到香味了一般。

师:是呀,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感受,就让我们伴着月光,伴着音乐,一起读读歌谣唱唱歌谣。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吟诵儿时妈妈交过的那些熟悉的歌谣。

就这样,学生在这种入情入境的体验活动中感悟母亲的歌谣带给我的启蒙,轻松地体味到了母亲那甜甜的嗓音,真实地到那洒满月光的篱笆小院中走了一回,在那飘满芳香的小院中陶醉了,在甜甜的歌谣中陶醉了。

二、在对话中收获诗意感悟

教学不仅仅是一个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当学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时,就会在内心深入萌发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就会调动起全部的智慧,选取最美的语言来描述情趣,感悟生活,尽情地展示自己。而教师诗一般的导语,会帮学生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灵犀,也带领学生走进了诗意的课堂。

例如《石头书》的教学。

师:(出示“雨痕”图片)“雨点的脚印/一次/一次/踩在/小小的石头上/给石头盖上/圆圆的/圆圆的/印章//”这就是雨痕。你也能说说雨痕的故事吗?

生1:“雨点的脚印/深深浅浅/踩在石头的心上/硬硬的石头/也有了美丽的记忆(故事)……//”

生2:“雨点的脚印/啪啪啪/啪啪啪/一次次/给石头/唱歌谣/这些歌谣/变成音符/永远留在/石头心里……”

……

课结束的时候,孩子们的诗也完成了:《石头是一本书》石头是一本书/雨痕、波痕、矿物/是书里奇怪的字/树叶、贝壳、小鱼/是书里美妙的画”//石头是一本书/脚印记录着秘密/痕迹躲藏着故事//石头是一本书/一本奇妙的书/请你读一读//

《石头书》原是科学色彩浓厚的一篇故事,但科学里依然满是诗意。尤其是在孩子的心里。

三、在想象中创造诗意生活

诗意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梦想自由飞翔的地方,要给学生留足想象的空间,鼓励其奇思妙想,允许其异想天开,善待其“奇谈怪论”。教师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这样,课堂才会焕发出诗意的光彩。

四、在创作中抒写诗意童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天性是诗人。”如果在课堂中,教师能精心巧妙地设计相关练习,让孩子们试着写写诗,那感觉更是妙不可言。如教学完《草原》一文,我让学生用一首小诗写一写心中的“草原之歌”学生这样写道:“草原是什么样的?我没见过,但是我知道。草原是草儿花儿的海洋,是牛儿马儿的家。草原有诱人的美食,有嘹亮的歌声、美丽的舞蹈。”

这样的创作唤醒了孩子心中沉睡的诗人,奏响了他们心中诗的琴弦,课堂变得诗意盎然。学生的语言才会如诗歌一般流淌,学生才由此而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与幸福!

摘要:课堂,作为学生和教师栖居的主要场所,应充满浓郁的诗意。语文课堂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诗意情境,在对话中收获诗意感悟,在想象中创造诗意生活,在想象中创造诗意生活,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诗意盎然,勃发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高中生物学实验下一篇:发展城市轻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