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课堂的打造(共10篇)
诗意课堂的打造 篇1
诗意语文大师王崧舟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过程, 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 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前提下,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受到情感的熏陶, 享受审美的乐趣。
一.创设情景传诗情
不少学生认为作文难写, 面对作文或愁眉苦脸, 或抓耳挠腮, 或叫苦连天, 仿佛让他们上刀山下火海一般。而我的学生最喜欢我给他们上的就是写作课。原因之一, 就是我善于设置情境, 营造氛围。即创设一种情境, 或巧设圈套, 或引起悬念, 或制造冲突, 来诱发思维, 启迪智慧, 使学生进入最佳境界。
最初, 我常做一些简单的训练, 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提升他们的写作热情和信心。扩写训练便是我首选的方法。给他们几个词语或一个句子, 连词成段, 扩句成篇。例如设置这样一道训练题:根据下列词语提供的情景各写一段话 (任选一题)
情景1:盛夏时节 骄阳似火 我 伞
情景2:暮春时节 细雨濛濛 路上行人 伞
同学们看过后觉得很简单, 连平时怕写作文的同学也认真思考起来。十分钟后, 我让同学们读自己的文段。有的写道:“盛夏时节, 骄阳似火, 到处都像蒸笼似的, 散发出阵阵热气。我撑着一把破伞, 疲倦地走在毒辣辣的太阳光下, 感到特别的郁闷和烦躁。”有的写道:“暮春时节, 细雨濛濛, 远处的山和近处的树被盈耳的雨声呼唤成朦胧的画, 就连路上行人手中撑起的伞, 也成了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鲜花, 似荷叶, 那么安逸, 那么别致。”
这样的训练, 让学生的思想在自由的风里穿梭, 或长成一棵树, 或开出一朵花, 也让他们体会到写作的浪漫与诗意。
二.张扬个性显诗趣
在教学中,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舒展和自由发挥, 给他们驰骋想象的空间、言论自由的舞台, 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个性阅读, 在重视他们人格健全发展的同时, 教师应适时引导他们去想象, 去探索, 在无疑处求疑, 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小组比赛、擂台辩论, 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机智灵活的思辨能力;诗词串联、剧本改写, 丰富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蒙太奇式的电影组接、故事接龙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班级, 为了提高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我有时会采用故事接龙的方法。先定一个大致范围, 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动物类的、植物类的童话等。先让一个学生开头, 其他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说, 最好设置一些悬念, 使其他同学有种山回路转、奇峰突起的感觉。如:
生1:猪妈妈出远门了, 家里剩下小猪三兄弟。
生2:这一天, 猪大哥与猪二哥在院子里的那棵大树下捉虫子, 猪小弟在房间里呼呼大睡。
生3:突然,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猪小弟。他想:一定是妈妈回来了。赶紧爬起身来。他刚想去开门———
讲到这里, 一位同学说, 老师干脆让我们写下来吧。我趁势说:“欲知后事如何, 请同学们拿出生花妙笔写出来吧, 看谁写得最精彩。
……
在语文课堂上, 我看到了海的歌唱, 云的舞蹈, 风的私语;看到了鲜花在绽放, 蝴蝶在飞舞, 小溪在流淌;看到了个性的张扬, 青春的萌动, 生命的拔节。
三.启迪悟性见诗韵
感悟是由文字的所指到能指的升华, 是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 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的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 扩展和想象, 提高与创新。可以说感悟是阅读的灵魂。在教学中巧用这一方法, 就会让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 跳出一般的阅读思维方式。鉴赏李煜的《相见欢》时, 我告诉学生, 梧桐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愁情的意象。如:“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潇潇雨。” (晏殊《踏莎行》) 讲到“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时, 我将贺铸的《青玉案》、李清照的《武陵春》及李煜的另外一首《虞美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品味, 从中悟出诗词内涵与艺术, 进而由情生情, 由情悟理, 上升到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及对理想信念、生命价值的感悟。
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 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课本了, 他们开始关注自然, 关注生活, 认识到“夕阳芳草寻常物, 解用都是绝妙词”, 认识到“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从一花一草中捕捉到自然的精彩, 从绚丽多彩的世界中留意到生活的繁丰和生命的富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 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我们一起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 用我们的激情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吧。
打造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2
关键词:诗意;语文课堂;情感;感悟;开放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语文。稍微用心研读一下教材,就会发现,选进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这些精约优美、含蕴深厚的文字,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淘漉,闪烁着人类的精神之光,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由此可知,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多地以诗意的内容为载体。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生命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然也是诗意。
语文是知识的载体,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只强调它的工具性。如今,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面对学生课堂上眼神呆滞、表情冷漠与无动于衷的种种表现,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该怎么做?该怎样才能更巧妙地拨动学生心中敏感的那根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使他们活跃的智慧和鲜明的想象得到发展呢?我以为,唯有进行诗意的教学。因为,在语文面前,每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应该是“诗人”,而我们教师,则应该是“种诗”的人。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播下诗意的种子呢?
《现代汉语词典》对“诗意”的解释是这样的:“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由此可见,“美”是诗意的最显著特征,给人以美感享受应是语文课追求的目标。教学实践中,我试图构建一种能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们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诗意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课堂是饱含“人文与情感”的课堂。学生作为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生命发展加以观照。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也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学生心中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课堂上,教师要发挥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人文蕴涵去滋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人性美,受到“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熏染。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情境的创设。教育,是唤醒,是等待,是激励,是鼓舞,但教育首先是保护。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在学生的心底留下深深的投射,所以,我们要学会用真情去呵护每个学生的心灵。
在课堂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诗意的氛围。
一个好的语文课堂,应是成全学生的发展,保护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堂,应是令学生们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并按照他们自己的个性,敢说、敢想、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争论甚至敢反驳教师观点的课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情意和激励的课堂。“你提的问题老师都没有想到,是个小思想家!”“你和老师想到一起去了,是老师的知音!”“你有一双慧眼!”“你能联系上下文回答,值得大家学习!”“你很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对发言同学的尊重!”这些赞美,如泉水叮咚,如溪水潺潺,在课堂间如诗般流淌……
学生会感到有一滴圣洁的露珠滴落在灵魂深处,诗意,就在心间悄悄发芽……。
二、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语文教学,应该是学生在阅渎和感悟中表达、充实和提升自己灵性的过程。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观察视角、绮丽的想象,为语文课堂氤氲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为语文课堂留下了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学而教,为学而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权利,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亲近”文本,在平和的、无权威的交流中,生成一个个新的视角。教师的任务不是告知学生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层面,而是指引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去交往,使语文教学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彰显个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这样,在预设的目标下有了学生“放肆”的畅想,有了学生的诗意栖息,这才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经常会听到学生灵性被擦燃的声音,那是一种美妙的声音。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肖川先生在文章《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中有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们能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的日臻完满的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和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学生要在学习中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我们应当推开窗户,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让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让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学习。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风景区……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我们的课堂,就无处不在。
当然,诗意语文的教学依然在探索之中,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切身体会和感受,诗意语文的探索还需要千千万万的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钻研、去体会、去完善。期待着诗意在语文课堂中更加欢快地流淌!
参考文献:
[1]王崧舟.诗意语文.
[2]杨春茂.孙双金与情智教育.
用心打造诗意课堂 篇3
一、诗意设计导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本身就是自由精神的载体,语文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学生感悟并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入选小学语文的多数文章,文质兼美,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它们的内在美是让人咀嚼不尽的。教师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气氛,还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展。
如学习《游园不值》一课,我这样导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春天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许多文人墨客都写下了赞美的诗篇,现在让我们去宋朝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再次领略诱人的春景。”
再如,教学郭沫若的散文名篇《白鹭》时,我这样导入:“‘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世界,那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会在诗人眼里充满诗情画意,让许多文人为之动容。于是,寄情山水、感悟生命成了许多文人墨客的钟爱。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看完以后,试着用一句话抒发自己心中的感受。”
二、有效解读文本
语文课堂上师生的关注重点应是解读文本。“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有效的启发能“把人们的心灵点亮”。这灵气表现在哪里?我觉得主要表现在对文本的解读上,不是抽象的条条框框,而是以文本为基础,借助教师独到的眼光、思想的引领,带领学生进入诗意的世界,领悟诗意的美妙,探求人生的真谛。在执教《爱如茉莉》时,我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我”的父母互相体贴、关爱的细节,让他们读课文,边读边批注。在我的引领下,学生领悟到病中的妈妈一心牵挂的是让爸爸吃上一碗热饺子,爸爸一听到妈妈住院的消息就直奔医院陪伴妈妈,在医院里爸爸一直紧握妈妈的手,妈妈怕惊动他总也不敢动……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细数父母相濡以沫的情感,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亲情散发出的生命的芬芳,从而理解了“真爱就像茉莉”。
语文的诗意是通过独特的生机、鲜活的张力和创造的激情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意蕴,是师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想象、体验、思考、理解、内化后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情味。强调语文的诗意,旨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善于从寻常生活中感知美、发现美。
语文学习,强调解读的共性,更强调理解的个性,充满了科学的精神,同时兼有平等和民主的意识。它的最高境界,是师生共同对优秀文化及其文本进行深刻解读和讨论,引发出师生间情感的绽放。
三、催化升华情感
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的情感熏陶,得到的精神滋养。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形成丰富的情感世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积极营造课堂的情感氛围,用诗意的语言引领学生升华情感。《游子吟》是一首歌颂母爱的古诗,母子情谊贯穿始终,在学生理解了诗意后,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孩子的爱,我问学生:“从哪些词句看出母亲对孟郊深深的爱?”“‘临行密密缝’,你觉得母亲缝进去了什么……”学生通过交流,真切地感受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含义。
四、灵动展现智慧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语文课堂既要超越知识和技能的藩篱,又要突破以“人文”代替语文的重围,走向智慧,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充分发展,彰显智慧的力量,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使语文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
在教学《最大的麦穗》时,我让学生潜心读文,与苏格拉底对话,边读边写出读书的感悟。学生深入探究、自由感悟后,交流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有的学生说:“苏格拉底要求其弟子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表面上是提出一种要求,实际上是告诉弟子们时间不能倒流,生命不能重复!”有的说:“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他教导弟子,不是在教室,而是在麦地;不是用课本,而是用麦穗;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自己悟出一个道理。”有的说:“我认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很笨,他们太听老师的话了,只知道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结果两手空空。他们为什么不知道留下一穗呢?要知道一大于零呀!”还有的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我懂得了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应该注重现实。”……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他们都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声音。摘“最大的麦穗”,给课堂、给学生带来了无尽的生命活力,这个过程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生命形态的多彩绽放,是绽放智慧火花的学习过程。
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各抒己见中,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这样的语文课,才能催发学生交流思想,展现智慧,才能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五、精心提升素养
语文的诗意首先离不开教师自身具有诗意的精神内涵。教师的诗意精神内涵来自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他长期积淀下来的人文情怀。“养气”是产生课堂诗意的关键,“养气”才能养出感觉的充沛与灵敏。现在的语文课堂之所以缺少诗意,缺少“悟读”,主要是“气虚”。我们应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重“养气”,坚持阅读,深入思考,学会想象,学会感动,教师只有拥有诗意的情怀,才能散发生命的芬芳。
打造诗意的栖居地 篇4
在一个安静的秋日午后,我突然怀想起这个问题,坐在窗前发呆。微曛的暖阳透过玻璃,在书桌上轻盈地舞蹈。从窗户望出去是这所大学最美的山丘,蓊蓊郁郁的密林,点缀着灵动的生命。学校的新文科群楼屹立在山脚,碧瓦灰墙,是现代与古典风格的完美结合。遥望着美丽的校园我笑了,问题的答案已经明了——我深深地爱着这充满了诗意的栖居地。当年,正是对于景观建筑特有的敏锐感觉和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执着追求,令我做出了最完美的选择。
是的,景观建筑与我们的关系是如此紧密,它们风格各异,又随处可及。要美化我们的生活,优秀的景观建筑设计人才就显得尤为关键。特别是在当今时代,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之后,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质量也愈发看重,优秀的景观建筑设计人才无疑将成为未来社会的“金领”——这,也是我所期待的生活。
景观是什么?从广义上讲,极目所及之处皆为景观。当然,如果说的窄一些,公园、广场、小区花园、风景名胜区以及标志性建筑物、构筑物等即是景观。比如说到巴黎,大家会想到著名的埃菲尔铁塔;说起北京,会想到天安门广场;提起杭州,大家会想到西湖风景区……这些就是典型的城市标志性景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城市中除了建筑物所占的地面,剩下的空间都是景观的范畴。当然,我得提醒你一句,你所看到的不全都是好的景观,也有差的,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正演化得千人一面,毫无新意。
这样那样的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让不好的景观变好?景观是由谁来规划和设计?答案就是景观规划设计师。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些说的都是精妙的中国古代园林景观建筑技艺,我国古代的园林艺术讲究的是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等种种关系。悠悠华夏,洗练了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华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工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惜真正意义上的景观建筑设计概念却并不是源于中国。作为一种引进的“舶来品”,景观建筑设计的发端地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其标志性事件乃是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
在景观设计概念诞生之初,英格兰高地那充满画意的风景和颇具原野风貌的壮丽景观是艺术家们在设计中常用的元素。他们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从而催生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行业。
1858年,设计建造了纽约中央公园的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称为“景观设计”,他自己则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自封”的“景观设计师”。1863年,“景观设计师”才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开始使用。
相比之下,我国虽然拥有历史悠久精美绝伦的景观建筑设计工艺,但是在将知识系统化、规范化方面,却远远落后于西方。
建筑师在中国是一个年轻的职业,专业的景观建筑设计师更是一个听起来十分时尚的身份。“以人为本”是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其目的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更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者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创造者。
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基础课程培养专业人才:专业理论、设计原理以及包括工程技术知识在内的相关学科理论。景观学、景观资源学、地理信息系统、生态环境保护、景观美术等是其专业课程的核心部分。学生不但要熟练掌握景观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了解人们的心理,有很好的尺度感,掌握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的综合,还要有表达、草图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在技能培养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理论、设计原理、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等。同时,学生还得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诗意课堂的打造 篇5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这篇课文选自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文章讲述鸟儿和树是好朋友, 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 她在将要飞回南方时, 答应了树的请求──回来唱歌给树听。可是第二年春天, 当鸟儿飞回来时, 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 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 友情还在, 诺言还在。小鸟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 面对着由朋友生命点燃的灯火, 她唱起了去年的歌。这是一个文浅意深的童话故事, 带着伤感的色彩赞美了真挚的感情。文章透露出一种诚挚透明的美。
一、创设美的情境, 唤醒鲜活形象
趋美心理原理告诉我们, 学生天生就具有一种近似本能的心理倾向, 那就是“企图学习生活是在安全、优美的环境中进行”。语文课文, 在题材和情感上都与现实生活有一定差别, 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如果能创设轻松、和谐、民主而又充满诗意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融入文本情景,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他们思考、探究, 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还能促进他们捕捉课文传递出的情感信息, 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 教师要借助自己充满诗意的课堂语言营造情境,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深入人物的活动背景, 初步实现把相关人物还原到相同的“情感场”, 为进一步在文本情境中去感悟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感受友情的温馨和永恒, 领悟诺言的神圣和尊严奠定基础。
1.创设情境, 激发感情。出示课件, 教师深情讲述:“同学们, 这片树林, 绿意葱茏, 生机盎然, 鸟语花香, 多么美好和谐呀!这里生活着一对好朋友———小鸟和大树。鸟儿, 她坐在树枝上, 天天给树唱歌。树呢, 也天天静静地站着, 听鸟儿歌唱。一只鸟儿, 一棵树, 一个唱, 一个听。多好的朋友, 多美的时光呀。下面请你轻声地朗读课文, 想一想, 这样的日子他们还在继续着吗?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2.默读课文, 引发联想。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 一边找一找, 课文一共有几组对话?分别是谁和谁在对话?请把他们说的话画出来, 想一想他们说这话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二、诱发丰富想象, 唤醒真实感受
诗意语文课堂, 要追寻形象化的情境, 促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 脑海里能不断呈现出鲜活的画面;诗意语文课堂, 要追寻一种不断弥漫在空气中驱之不去, 挥之不散, 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浸染着美的教学意境。诗意语文的灵魂在于情, 在于能让学生时时情思飞扬, 情动其中。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 其本身没有直接的可感性, 它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 化枯燥的符号为形象的、鲜活的画面。构建诗意语文, 必须通过课堂重组表象, 去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 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获得丰富深切语感的同时获得美感。《去年的树》一文仅有五百多字, 作家惜字如金, 似乎有意少说或者留白不说, 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做到入情入境, 在凝练的、诗意的教学情境中感受愉悦, 体会自我生命的拔节。
1.在引导学生感知“天天”时,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鸟儿会在什么时候给树唱歌呢?你能说说在不同季节, 一天的不同时间, 鸟儿和树在不同心境时唱歌和听歌时的心理感受吗?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与交流互动后教师归纳小结:同学们,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啊, 一个天天唱, 一个时时听, 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美丽而富有诗情画意呀!
2.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 彼此相依相守的朋友就要分开了, 你说鸟儿飞去南方会遇见什么困难呢?守在原地的树将要经历什么样的考验?此时此刻他们彼此会嘱咐或叮咛些什么?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读鸟儿和树的告别语。
3.鸟儿和树友情如此深厚, 他们在天各一方时会怎样思念对方?在飞回来的途中, 鸟儿会想些什么?教师小结:“是呀, 这归途, 那可是一路欢欣, 一路歌呀!”
4.当鸟儿发现树不见了, 她的眼光会变得怎样?她的心里在想什么?教师小结:“是的, 她也许会回想起曾经拥有的欢乐, 回想起美丽的约定, 她一定会痛哭的, 她一定会带着愤怒和悲伤, 去寻找树的。”
5.鸟儿是怀着怎样的情感问大门?听到回答时, 她眼前会呈现什么?她耳边仿佛听到什么?请你带着这种心情, 读一读他们的对话。教师小结:“是的, 鸟儿的声音一定带着啜泣, 她不相信这是真的, 她也难于接受这个现实, 因为往日欢乐再也不会回来了!”
6.在矮小的茅草屋里, 鸟儿在看什么?她是怎么看的?为什么这么看?这时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她会说什么?对着灯火她会唱什么歌?教师小结:“是的, 她不相信, 不相信这就是那棵高大挺拔的树!从那跳跃的火光中, 她似乎听到了大树亲切的话语, 于是, 一首凄婉、忧伤的歌从她口中流出来了。她, 这是在诉说着无尽的怀念和悲伤!”
7.“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那是一种怎样的“看”?教师小结:“鸟儿知道, 这也许是最后看树一眼了, 这一眼, 可是生死离别的一眼, 那眼神里有着太多的依恋。她想把这灯火收入心胸, 让这灯火永远伴随着自己, 彼此谁也不再孤单!”
三、引导心灵倾诉, 飞扬浪漫情怀
创造美是人的天性。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场所。诗意语文, 其诗意、诗性源自师生心灵的感动, 由此产生出对美, 对生命精神的追求。诗意语文要把充满人性美的情怀还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发掘人性的美;要把健全人格的自由还给学生, 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亮丽的色彩。教师要引导学生乐观地去创造美, 在创造中倾诉充满人性美的情怀, 在创造中领悟文本的内涵, 接受心灵的熏陶, 去仰慕人物灵性, 去沉醉情感之美。这样, 学生在创造中才会对应生出对人性、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内心的一种思索, 一种觉悟, 一种感慨, 一种惊叹, 一种珍爱, 让情与理和谐, 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让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促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去年的树》文字流畅, 情感性很强,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倾诉自己的情感, 在发挥想象力的同时进行“小练笔”, 提高审美效果。
1.这树, 可是一棵枝繁叶茂、高大挺拔的树, 是一棵满怀希望等待鸟儿回来唱歌的树, 当他将要被砍的时候, 我想, 他的耳旁肯定又响起自己去年与鸟儿约定的话语, 此时此刻, 他心里会想些什么?想对鸟儿说些什么?
2.当灯火即将熄灭的那一刻, 树终于等来了自己苦苦盼望的好朋友———“鸟儿”, 终于听到那熟悉的歌, 此时此刻, 树也许会百感交集, 潸然泪下, 你说, 此时, 他心里会想些什么?他想对鸟儿说些什么?
3.往日的朋友化成灰烬, 只有朋友做的火柴点燃的灯火还亮着。但是, 灯火毕竟不是树, 它只是留有树的一丝气息, 鸟儿睁大眼睛对着灯火看了又看, 此时的她心里会想些什么?会对树说些什么?
4.小结引导:“同学们的发言真的令人感慨万千。这篇美丽的童话, 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与思考, 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世间最美好的友情, 也感受到人世间许多令人伤感的遗憾。请大家拿起笔, 或写写痛苦的树, 或写写忧伤的鸟儿, 或写写你自己想对树、对鸟儿要说的心里话吧!”
诗意课堂的打造 篇6
“以学定教, 少教多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研究的目标, 是期望在以学定教理念的指导下, 研究探讨适合湖南省怀化市第三中学 (以下简称“我校”) 实际情况的具体教学方法, 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大面积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并在其合作探究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张老师的这堂课能看出对这一课题的实践:
一、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真正促进学生的学
虽只是第一课时, 但纵观整个教学流程, 自然紧凑, 一环扣一环。课前活动有主题, 有点评, 有掌声, 有过渡;新课学习由整体到局部, 由通读到探究, 由展示到点评, 由学生的说到老师的点, 有层次, 有起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勾起了学习兴趣, 较快融入到语文学习中。
可见, 践行“以学定教, 少教多学”的理念, 老师不是做甩手掌柜, 而是要有所作为。虽是以学生的学为主, 但老师对学生的学要有所把握, 对课堂的学习进度、学习质量、学习氛围都要充分预设, 故老师对教学流程更要精心设计, 从学情出发, 安排有梯度的学习活动, 循序渐进, 促进学生的学。
从张老师这堂课的教学完成情况来看, 她注重了教学流程的设计, 课前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情, 备课备到了学生, 而且备得较细致, 预想到了学生的语文积累, 预想到了学生对鲁迅的看法, 并准备了教学策略, 教学环节紧凑, 因而这样的课堂充满人文情怀, 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洋溢着成长气息;这样的课堂能够打破学生学习的瓶颈, 促进学生的学。
二、落实“三阶段五环节”导学模式, 真正推进学生的学
“以学定教, 少教多学”具体到授课过程, 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这个主体, 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 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那么采取怎样的教学模式, 使理念能在现实中推进呢?
我认为我校推行的“三阶段五环节”导学模式:确定目标—自主学习—组内探究—交流展示—巩固提升, 吻合“以学定教, 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构建了为学生未来生存发展服务的课堂模式。
张老师的这堂课以“三阶段五环节”为导学模式, 把学生的学摆在了第一位, 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单元提示的解读, 强调在学生的思考之后的点拨;对作者的印象, 也在学生真实感受的基础上自然地提升;交流展示学生积极有序。总之, 这堂课学生活动较充分, 而且张老师对每个环节的学生活动作了明确的布置, 并用多媒体显示, 清晰明了, 学生有章可循, 学习活动井然有序。这样的课堂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 学生真正动起来了。
三、扣语言文字学语文,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施课题“‘以学定教, 少教多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研究”, 必须从语文教学这个原点出发, 语文老师一定要时刻牢记:老师教的是语言文字, 学生学的是语言文字, 教与学必须扣语言文字, 品文、品人、品世界, 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而语文课堂应始终扣语言文字的凭借——课文来抓学生的语文学习, 以学生的学情来定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等, 在课堂上促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触摸语言文字, 揣摩、咀嚼语言文字, 通过语言文字这个抓手来领会课文的内涵, 来感受作者的情感, 来体会布局谋篇的技巧, 从而使知识、能力、情感同时获得提升。
张老师的这堂课有语文味, 表现有二:一是整个教学流程紧扣文本——课文, 引导学生反复走进文本, 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其中课内探究的问题:“再读课文, 说说触动你心灵的文字是哪些, 为什么?”既能引领学生实实在在地走进课文, 又能使学生在品读文字中跳出来, 思考联想, 读出自己的看法。二是老师的教学语言亲切、亮丽、凝练,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文即是研读语言文字的学科, 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以便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 那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也应该准确、简明、生动, 声声入耳。张老师注意到了这一点, 开场白扣人心弦, 过渡语自然亲切, 点评语热情洋溢, 点拨语简明到位, 结束语余音绕梁。用这样的语言授课感染力强, 有语文的美感, 还能拉近师生距离,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学习的积极性增强, 构建出诗意课堂, 品出语文的味。
总之, 实施“以学定教, 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需要语文老师真正对课题上心, 扣语言文字精心设计, 落实导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研究课题, 才能打造出人文自主诗意课堂, 真正“以学定教, 少教多学”。
追寻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7
一、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每一个学科的教学活动质量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因此, 在进行诗意的语文课堂的打造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课堂情境的重要作用。加强诗意的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 会使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主题意义很充分地显现出来, 使小学生更为深切地理解文字背后的人文情怀。诗意的语文课堂情境的打造, 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作品诗意理解的热情, 促使学生从诗意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与内容进行分析, 并在此过程中保持思维的活跃度。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加强对课堂引入语的重视, 利用引入语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诗意的语文学习情境。利用课前的简短的几句话, 为学生描述一个诗意的学习环境, 使课堂的气氛得到有效的渲染与加工, 使学生对于文学的向往之情被调动起来。例如在学习《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时, 教师可以在进行正文的讲解之前, 利用语言为学生创造一个诗意的情境, 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这样的引导:“蝴蝶翩翩起舞, 树叶随风摇动, 在一片寂静的山谷中, 生活着一群自由自在的美丽蝴蝶。它们在宝岛台湾的哺育之下不断成长与繁衍, 生生不息。你们看到它们了吗?一会儿盘旋于你的头顶, 一会儿小憩于你的肩头……”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会利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情境的联想, 将自己置身于蝴蝶谷之中, 想象蝴蝶谷的样子, 更会从诗意的角度去欣赏台湾蝴蝶谷的美丽。另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 在网络平台上搜集相关的教学视频与图片, 利用生动形象的动态图像与静态图片为学生呈现一幅诗意的自然之景。这样, 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紧密程度, 更好地融入到诗意的语文课堂当中来, 提高自己的文学气质。
二、加强诗意的语文课堂交流
所谓的诗意语文, 不仅是学生可以利用思考能力对文学作品背后的感情进行揣摩, 更要能够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对话, 以此来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共鸣。而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作为引导者, 学生作为主体, 是心灵交流的重要对象与参与者。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 需要学生与教师在语文课堂之上进行有效的心灵沟通。因此, 在这样的需求之下, 教师要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规范与提高, 加强自身文字驾驭能力, 利用诗意的语言将自己的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享受语文课堂。在进行师生交流的时候, 教师更要引导学生与其他人进行沟通, 例如在进行诗意的语文教学之时,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与交流, 进行文学观点的碰撞, 使学生感受到自由的语文学习氛围, 更好地进行诗意的思索。教师在进行语言表达与语言交流时, 要考虑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引导者的地位, 用更为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在文章中得到的人生体会, 利用个人的人生阅历, 为学生传播更为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例如在讲到《卧薪尝胆》的时候, 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播生活的正能量,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旅行, 如果你在旅行中接受与无视一切事物, 那么旅行就是一场旅游。如果你在旅行中敢于进行挑战, 那么旅行可以会成为人生。”看似简单的话语背后, 有着深刻的人生意义。教师这样诗意的表达是鼓励学生建立迎接困难的勇气, 学生在诗意的表达下可能会更容易理解教师的语言意义。
三、调动诗意的语文课堂行为
在诗意的语文课堂当中,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交流, 更会是一种思想与情感上的交流。因此, 要追寻诗意的语文课堂, 教师可以利用情感因素对学生课堂行为进行调动, 使其积极地响应诗意语文课堂的打造。调动诗意的语文课堂的行为有许多种, 比如, 教师可以利用朗读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使其理解文字中的诗意美。在学习《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时, 教师可以请学生为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尽量放慢语速, 找准字句间的抑扬顿挫。这样, 学生可以在听他人朗读之时更好地投入到课文当中去, 与作者和读者一起领悟微笑的魅力与力量, 加强对于积极乐观精神的学习。另外, 教师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朗读方式, 找不同的学生扮演文章当中的主人公或者是几个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人物, 表现出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以此来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跳动的诗意音符。在儒雅气氛的调动之下, 学生的心底会油然而生对文字的热情, 其心为文字而动, 情怀所感, 文学的感知能力会迅速提高。诗意的语文课堂, 不一定是朦胧的, 而是在于情感的诗意与表达的诗意, 因此, 调动学生的诗意的语文课堂行为十分重要。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诗意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人们把世界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 把心中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 是一种对人间、对世界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 是一种在到处都能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 是远离粗俗、鄙陋、愚钝, 走向精致、高雅、聪慧的生活。在诗意的课堂中教师激情洋溢春风化雨, 学生个性飞扬如沐春风。这个“诗意”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是诗人, 而是要求师生能把“丰厚的生活与精妙的阅读结合为基础, 创造诗意”。构建诗意的课堂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是由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的, 也是实施新大纲的要求。新大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 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 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因此, 构建诗意的课堂不是寻找避世桃源, 而是在构建中学生的精神家园。语文课堂由三要素组成:教师、学生、文本, 要想课堂充满诗意, 必须教师充满诗意, 学生充满诗意, 文本充满诗意。
一、诗意地栖居———教师的诗意
语文教师必须充满诗意。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 在构建诗意的课堂中起关键作用。但是应试教育的功利性, 收入的微薄, 生存的艰辛, 使一些教师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到“名次”“待遇”上, 丢掉了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真正的关爱。教师应该是教育家, 要有一种守望精神, 精神重心要守在使教育成为教育的东西上, 甘守寂寞, 不受外界的影响, 尽自己的天职, 有职业的尊严。
语文教师如何使自己具有诗意?首先, 要做一个喜欢读诗的语文老师。多读唐诗宋词, 多涉猎中外经典诗篇, 熟读能诵, 在课堂上能挥洒地旁引博征, 甚至自己能写一些诗。诗意地生活着, 当然爱诗、爱文学、爱书。宁愿没有像样的服装, 也不愿舍弃喜爱的书籍。案头上、饭桌上、床头上, 到处都是书。看到好书, 会手不释卷, 甚至通宵达旦, 直到读出诗文背后那些鲜活生动的形象, 读出字里行间流动着的诗人们青春的活力与人生的热情。诗文读得多了, 教师也变得有些深情蕴藉, 温文尔雅。其次, 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老师。“有思想”, 应该突出地表现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爱思考、会思考, 有自己独到的创见。在教学中, 面对一个文本, 是用心去钻研, 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 还是人云亦云, 只会照搬教参, 做一个输送标准答案的贩卖者, 是判别语文教师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再次, 要做一个可爱的语文老师。要可爱, 就要有人格魅力, 吸引学生与你民主合作。语文教师是语文的代言人, 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很多人回想对自己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就是语文教师。用诗意联系师生, 从而让学生和语文“恋爱”, 使他们打下良好的文学修养的底子。最后, 语文老师还应该是一个杂家。优秀的语文老师, 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喜欢读书, 而且书读得比较杂, 什么都读, 也不一定太深。因为语文老师不是一个学者, 不是专门研究文学的人, 不需要太深, 但要什么都读一点、懂一点。书读得要杂, 读杂之后, 知识储备就丰富。一个文本要读懂, 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准备, 书读得杂的话, 知识就会融会贯通。总的来说, 就是要多读书。
二、放飞青春的梦想———学生的诗意
学生应该充满诗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充满诗意地学习, 才能进一步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愉悦趣味中学习。中学阶段正是人生的起始, 是个体生命的“童年”。而中学生活与人际关系的相对单纯、无邪、明亮, 充满理想、充满诗意, 就使得中学时代更成为人生中的怀梦期, 它不可重复, 留下的是永恒的神圣记忆, 一个人有没有这样的神圣记忆, 是大不一样的。中学阶段, 学生当然需要学习知识, 但更要通过知识的学习, 构建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即使带有梦幻色彩, 也要为终生精神发展奠基, 使之成为照耀人生旅途的精神之光。
学生诗意地生活和学习着, 会感觉到每一个早晨和夜晚, 每一次日出和日落, 每一片树叶, 每一朵鲜花;会感觉到过去不曾感觉到的那竹外桃花, 春江中的鹅鸭, 嫩嫩的芦芽, 荷尖上的蜻蜒, 沾衣欲湿的杏花雨, 吹面不寒的杨柳风, 可以遥看而近却无的草色, 在黑暗中啜泣呻吟在阳光下欢笑奔跑的种种生灵, 所有的那些不知名的事物, 以及他人的存在、他人的欢乐和痛苦、悲伤和喜悦……这实际也就拓展了他们生命的疆界, 充实了他们生命的内涵, 提高了他们生命的质量, 消除了生命与生俱来的鄙吝、黑暗、逼仄和隔阂, 以及由此带来的忧愁和恐惧, 和他人一道, 肩并肩地站在升起的朝阳之中, 去放飞青春的梦想。这样的生活, 是坚实、宽厚有力量的生活, 是摆脱物欲、脱离低级趣味的生活, 是散发着人性光芒的生活, 是有目的的、纯洁的、朴素的、生机勃勃的生活。
实行教学民主化有利于学生充满诗意地学习。正如海阔天高是鱼跃鸟飞的前提一样, 创设宽松、和谐、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 是学生充满诗意地学习的保障。教师要改变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念, 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最重要的是改变当前语文教学中的“轰炸式”“训斥式”“压迫式”的不良教学现象, 实行教学民主化。教学民主化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 是在课堂教与学过程中灿然的闪耀, 它体现为:老师始终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去对待正在成长的学生, 不仅尊重他们含苞怒放的智慧、情感和志趣, 而且尊重其各不重复的个性、可爱的单纯和烂漫的天真;不仅尊重他们趋以和谐的集中性思维, 而且尊重其新锐有余、成熟不足的发散型思维。
三、寻找精神家园———文本的诗意
作为知识的载体, 文本同样要充满诗意。教师是教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文本是知识的主体, 毕竟学生获取知识还是不能离开文本的, 学生要与文本相互对话, 进行心灵上的交谈、沟通。语文学科有更多的文学、艺术, 有时其本身就是鲜亮的诗;语文里有更多的幻想和想象, 有时其本身就是活着的童话;语文里有那么多的情和爱, 有时其本身就是表达情和爱的滴着露水的花朵。请看学生是如何看待语文的:
“潜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 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去寻找它的答案。语文给予我们聆听音乐美的耳朵、欣赏绘画美的头脑与眼睛。当你听到一首美妙的歌时, 你觉得这词真好, 你想记住它, 别忘了, 这就是语文;当你看到一幅画时, 即刻被其中的景象吸引, 于是你搜肠刮肚地想尽华美词藻来形容它, 别忘了, 这也是语文;当你参加班干部竞选演讲, 组织广播稿件, 主持会议时, 别忘了, 这也是语文。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 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的忧愁,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的无奈,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出自高考满分作文《冷香飞上语文》)
语文如此精彩, 如此充满诗意。窃以为, 语文教学的失败在于它有时太像诵读《道德经》或研读科学论文;语文教师的失败在于它有时太像道德说教者或科学研究者。“儿童思想的本性要求有诗的创作”, “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形象的, 饱含着情感的思维”,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教育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教育。充满诗意的语文教育有着丰富的价值旨趣和精微的义理, 它能更直接、更深邃地涵蕴着语文教育的真义, 因而也更能凸显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应具有的独特的风格、识见、创意和襟怀。
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应如何解读文本呢?首先, 语文课堂教学应立足文本, 解读文本, 将语言运用的训练提升到一个人文的高度, 即不能停留在一种表面形式的模仿上, 而应在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中渗透思想与情感的熏陶。其次,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在文学文本中, 由于作者的个性修养、生活环境各不相同, 很多文章都存在着空白和未定点等待读者去填补, 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和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完成文本解读,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最后, 在多元解读中, 既要尊重文本, 反对对文本的蔑视, 又要重视对文本的生成教学, 反对非科学化的预设。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问题, 而是在备课中预设问题与答案, 然后千方百计将学生向预设答案上牵扯, 结果既浪费了时间, 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必然削弱文本的诗意, 束缚学生的诗意。
要想让文本充满诗意, 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同时, 走向课外。新课改后的教材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有限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求知的愿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当引入相关课外内容, 增加语文课的厚度和广度, 让学生的思想在文学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比如在学习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 我把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贺铸的《半死桐》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比较阅读, 学会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学生对古典诗词更加热爱了, 学习热情更高了。学生在课外要大量阅读经典名著, 走近名人。名著代表一个时代的最高语言典范, 是人类不朽的精神财富, 是文学巨匠毕生心血的结晶。解读名著就是和文学大师交谈, 学生在阅读名著中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面对诗意的学生, 老师也应该是诗意的, 面对美丽而诗意的文学, 语文老师要把她介绍给学生, 使之成为朋友, 通过这种诗意来改变语文不受喜欢的现状。现实生活中教师工作的清苦, 高考升学率的评比, 各种各样的检查验收、生活的烦恼……作为学生, 升学的压力、学习生活的单调、题海战术的重负……这些大家都知道。我并非想构建语文教学脱离现实的浪漫的乌托邦, 并非“躲进小楼成一统”空吟语文教改的咏叹调。人不仅靠吃米活着, 而且要有所追求, “红尘热闹白云冷”, 语文教师应该走出生活的琐碎和无奈, 超越平庸平凡, 用慧眼去寻找语文的诗意, 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生带来诗意, 在诗意的课堂中为学生构建精神家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学坤.语文教师:诗意地生活着[J].中学语文教学, 2001, (6) .
[2]孙绍振, 钱理群.对话语文[M].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6.
打造诗意微活动 篇9
我轻轻地走下讲台,翻开孩子的笔记本,扉页上一个个醒目的标语映入眼帘: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要成功,先发疯,不顾一切向前冲;流血流汗,眼泪熬干……这些透着寒意的口号,一条条端端正正地摆放在桌子最显眼的地方。我看后心里一阵酸楚,十五六岁的青春年华,怎能承受如此的重负?该用什么来拯救我的孩子们?
我发现,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编写的激励语,虽然文字冰冷,但是还颇有几分语言的音韵和谐之美。既然孩子们如此地看重激励口号,我何不引导他们用优雅的方式塑造儒雅的灵魂,让孩子自由地、诗意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呢?何不让他们因口号的激励、因奋斗的乐趣而感到幸福呢?
于是,我告诉同学们:现在是备考的冲刺阶段,适当的口号激励,确实能够起到鼓舞士气、提升信心的作用,但是编写口号颇有讲究,不信,请看一则关于“语文”的相关介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征。”孩子们一头雾水,纷纷摇着头,窃窃私语:好难懂,不知所云。
接下来,我又给他们展示了一段文字,并声情并茂地诵读起来:“语文是眩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
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好几个孩子兴奋地高喊着:“好优雅的文字呀!”“是吗?那咱们是否能将自己的激励语变成一句句阳光、温暖、幽默而又带有诗意的文字呢?”孩子们大受启发,纷纷行动起来,小组成员间热烈地讨论着。
第二天的班会课,孩子们抑扬顿挫地诵读着为了激励自我而熬制的“心灵鸡汤”:有的引用诗词“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知者只感千难万难”,有的引用刘欢《从头再来》的歌词“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一句句散发着清新气息的标语,文艺范儿十足。有的用艺术字写下横幅“与其羡慕别人,不如加快自己的脚步”,“没有常胜,只有常省”,这些发自内心的话语,读罢令人动容。还有的借助学科特点来阐释信念,“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因为心不变,脚在动。你为什么没办法圆梦?因为心不定,脚不动。”这是数学与语文的联袂。激励的语言虽然朴实无华,但却颇具哲理。还有几位孩子展示了家长寄语:“希望你吃好、睡好、心情愉快,合理安排时间,加油!”这些或文采飞扬或温情绵软的话语,如丝丝清泉沁入孩子的心田,读完之后,孩子们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一个个昂首挺胸地走下讲台。他们步履轻盈,笑容灿烂,温馨的暖流在教室里涌动。
类似的微活动,既不会耗费学生太多的精力,又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且可操作性强。由此可见,举办微活动,需要我们利用好时机和身边的资源,去创设合适的情景,让孩子们在一个个微活动中体验学习,从而得到唤醒和提升。
(作者单位:湖北省远安县鸣凤中学)
构建诗意的语文高效课堂 篇10
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互动式氛围中学习
让学生自由表达、畅所欲言这是老生常谈,但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如何实现师生的思维互动、共同发展却又是新的挑战。新课标非常注重和提倡动感氛围,这是很有意义的,也真实地反映了语文课堂必须走向联合互动的实际。因为在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进程中,教师难以估计和预测课堂上将要发生的事情,对学生的第一反应也难以预料,因此,课堂上必须营造让学生自由表现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与学生共享彼此的经验和学识,交流彼此的情感、理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更大的发现,从而达到共知、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成长。因此,我们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乐为先,以和为贵”的理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人际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要弘扬学生个性。所以,必须让灿烂的笑容成为高效课堂上空的缕缕阳光,用幽默机智为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教师需多以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营造一种自由、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劲头,树立克己排难的信心,去探索, 去发现,去创造,去追求……让学生尽享课堂之乐,与老师进行无拘无束、平等公正的对话,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敢想、敢言、敢为、敢于超越。
二、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生活化环境里成长
新教材图文并茂,在内容的选择上更具童味童趣, 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如何去实现文本与思维的对接,让温馨的乐学氛围、宽松的人际关系对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认知能力等方面真正起到重要的作用呢?笔者认为,构建生活化且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更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在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中表达感情。例如:将课桌凳六张一组合,摆成几个方块,学生围坐一圈,犹如开家庭会议,大家积极思索,随意交流,亲密合作,学生们定会思潮涌动;在教室里,开辟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图书角,在图书角中画上在林下阅读的学生,写上“漫游书山”“遨游书海”等字句;同时还可开辟一个生物角,种几盆花,养几条小金鱼和几只小金龟,让鲜花绿树、鸟兽虫鱼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让学生在浓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必事半功倍。此外,亦可借助教室中的多媒体,也可将课堂布置成“儿童乐园”“游览圣地”“满园硕果”“小小超市”等。而这时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地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与学生们一道乐学乐教,成为他们生活的导师。有此种情境,学生们也会神采飞扬,生龙活虎,课堂效率能不高吗?
三、让学生在共同探究的合作化情境中提高
作为新课标倡导的三大重要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方式,有力地摒弃了教师的“满堂灌”陋习,让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有了自主学习的时机。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们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围绕探究的中心问题,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最后再进行集体交流、探讨, 这样,学生在共同探究中,可以进一步完善、丰富、修正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充分诱发学生互相交流的意愿。2要精心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 3要合理设计合作学习交流的程序。
我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读通课文,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一群野游的少先队员,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在天气突变的时候却迷了路,那么,这些少先队员怎样救自己呢?情境导入后,我再次让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并在自己的小组里和大家充分地交流,因为无电话无大人,他们必须自救。这时,学生们顿时热情倍增,他们有的高声朗读课文来回答,有的根据曾看过的动画内容进行回答,纷纷发掘自己的潜能,尽情地发挥,学生们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一个个自救办法当然也就应运而生。为了在创新中求异,我又适时地发问:“你们还有课文中没说到的其他自救方式吗?”此时,就会有人提出一些方法,可自救的方式无法实施,又会出现互相展开争辩的现象,在争辩中人人得到启发,共同进步。总之,合作学习能让学生们充分展示个人智慧,发扬团队精神,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
【诗意课堂的打造】推荐阅读:
诗意的语文课堂07-14
构建诗意课堂07-04
小学语文诗意课堂08-15
诗意地栖居课堂上07-15
诗意,语文课堂情感源泉06-14
打造诗意校园 传承银杏文化09-02
诗意山水中的山水诗意11-06
诗意的忧伤11-18
片刻的诗意05-23
落叶的诗意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