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诗意的古诗教学

2024-11-08

寻求诗意的古诗教学(共6篇)

寻求诗意的古诗教学 篇1

一份试卷上有过这样一条古诗赏析题: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歌,

遥听弦管暗看花。

注释:1碧砌, 碧玉做成的栏杆。2红轩, 红色的砖砌成的墙。

这一首诗是否同样抒发了“欲断魂”的悲痛之情?

“碧砌”、“红轩”的注释, 有助于学生从色彩的角度感受节日的气氛。红绿这两种暧色调, 渲染的不就是喜庆的气氛吗?“好风”一词此“好”与“好雨知时节”的彼“好”, 岂非同义?

……诗人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 远远地听到弦声, 默默地欣赏花。———这是何等愉悦、尽兴?

学生能够体味诗人之感的不超过20%, 绝大多数的想当然, 把杜牧提炼的经典情感张冠李戴。原因有二。一是杜诗中经典的“雨”声蒙蔽了学生的视听, 使他们看不到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扫墓, 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 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二是十四五岁的学生, 对古诗歌的欣赏存在着程度不一的隔膜。不谈人生阅历, 白诗中的场景, 学生们何曾身临其境?相比之下, 杜诗更容易让他们进入情景。

古诗词中这种声韵、节奏、格律等语言之外的隔膜, 成因在于一个“境”字。“文温以丽, 意悲而远, 惊心动魄 , 可谓几乎 一字千金 。” (南朝·梁·钟嵘《诗品·古诗》) 作为高度凝练的艺术, 古诗词对社会生活和人生遭遇的反映和表现, 形成蕴含神韵的意 境 , 似乎就造 成淅沥的“雨”声, 让学生听不到欢笑。

隔膜的消除, 去雅还俗是一个庶几可行的契合点:拿他们熟知的场景类比, 将他们的经验植入诗意, 用生动幽默的语言, 适时恰当地补充和点化。

雅, 古诗词意境之高雅;俗, 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世俗。

去雅还俗之处, 一在于对诗词中古文化知识的解读。

例一:李白《静夜思》。关于诗中的“床”, 诸多考证, 有一条易于领学生走入“静夜”, 体会李白之思:《静夜思》中的“床”应为井栏。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 成方框形围住井口, 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 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

在深深的庭院, 飘零异乡的游子, 徘徊之余仄身井栏, 被皎洁的月光从思虑中惊醒;更深, 露重, 夜凉……这样的场景, 学生们无不可演绎一番。

然而有多少学生知道这样一张床?可能不少学生从未真正读懂这一首相当口语的绝句, 误认为场景是在卧室, 因为将唐代的床当作今天的床。这样一个教师的疏忽或错误, 难免影响到有效解决学生学诗畏难的问题。

去雅还俗之处, 二在于将古诗词和学生的成长体验联系。

例二:孟浩然《春晓》。诗人通过春天早晨一觉醒来后瞬间的所闻所想, 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 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意境优美。

前两句写因春宵梦酣, 天已大亮而未知晓。“处处闻啼鸟”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正是这春晓景象, 使诗人联想:昨夜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 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夜里的风雨不是疾风暴雨, 而当是轻风细雨, 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 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 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 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春晓》之春 , 当解读成青春时, 可否藉此绝句奉劝进入叛逆期的少男和少女:不要沉浸在春天的美梦中 (异想天开) 而不可自拔, 虽然鸟语花香 (无忧无虑) 可是风雨未止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 当醒来时已经凋落太多———耽搁或错失太多?

这种“奉劝”庶几可行。经典的作品均堪受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的解读或误读, 甚至歪曲和恶搞———“举头望明月 , 我是郭德 纲”, 篡改的“笑”果不错。由《春晓》 之雅, 联系到思想品德课和班会课的教学内容, 联系到家长的叮嘱和纠结, 这大概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的诗歌意境吧。

在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中, 有多少张床、有多少朵花搁在深闺待人识?尽管它们未必需要逐一指给学生们看, 然而教师提供的越多, 他们获得的乐趣和收获越多。

去雅还俗之处, 三在于为学生多方位介绍诗人的抒情形象。

例三: 《独坐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此二句历来被作为谈论空灵的典范, 这确实让学生难以深入体味。然而告知他们一个隐情, 师生或许会付之一笑:李白不仅仅因为风景怡人而物我两忘, 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玉真公主出家仙逝, 葬在敬亭山。“看”中有思念, 有神交。

这样再去体会怀才不遇的诗人, 生命历程中的旷世孤独时, 将意外地发现洒脱不羁、高歌祖国山河的浪漫主义诗人, 却原来免不了儿女之俗。

古诗教学的诗意追求 篇2

一、入乎其内, 读进文本

学生只有充分地感知、理解诗中的语言, 才会形成自己的认识。读, 入乎其内的读, 使学生沉浸于文本, 去体味、感悟诗情。

1. 读通诗文——晓情。

朱熹有言:“凡读书,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学生愿意读诗, 但多数学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诵读, 分清诗歌章节之轻重缓急, 行文之抑扬顿挫, 把诗文读通、读顺。其次学生要熟读古诗, 熟读是学习古诗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 才能真正领会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如教学《赠汪伦》时, 教师先讲授《十里桃花, 万家酒店》的故事, 学生兴趣盎然, 于是教师说:“我发现你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诗了, 那就大声朗读吧。”接着教师指名读, 让学生读准“乘舟”“潭”等的读音, 然后教师指导朗读, 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读出诗的意境、感情。

2. 读懂诗句———悟情。

刘勰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感悟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可在解字词、明诗意的基础上插入情境。如果学生理解全诗后, 或听着教师诗化的语言闭目想象, 或走进画面, 创构诗境, 就一定会深刻感悟藏在跳动的字里行间的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了。

3. 读深诗意———释情。

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介, 它的功能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可明确显示内容, 即符号层;二是含蓄地表达信息内容, 即隐蔽层。学生要想真正理解诗文, 就要透彻理解隐蔽内容。读诗, 只有读出了诗人的切身感悟, 把握了诗人的思维方式, 才能进入诗人的“个性”领域。教师要让学生在读中挖掘语言的隐蔽层, 潜入诗句的“深海”, 体会诗人隐藏在诗中的意思。

如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 教师紧紧围绕“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组织教学。教师疏通诗意后问学生:“这里的‘胡尘’, 写的仅仅是金兵战马扬起的尘土吗?”接着让学生听录音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中, 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 你们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这样, 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逐渐加深的, 教师要启发学生精思, 使学生在读中逐渐领悟, 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

二、出乎其外, 读出诗情

朱自清说:“以己意己志去推作者之志。”真正的阅读是做书的主人而不是沦为书的奴隶, 是与作者平等地对话而不是做作者思想的俘虏。读诗也一样, 学生既要读进诗人的作品中, 品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更要对诗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 读出疑点———析情。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 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陆力渊先生说:“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读诗须有疑,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进行分析思考, 进而深刻理解诗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 并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把学生肤浅的认识引向深入。

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 教师抓住“倍”字, 巧设疑问:“‘倍’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成‘更’‘越’‘又’等字?”学生入情入境, 与诗人产生了共鸣, 深刻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开动脑筋、主动吸取知识的过程。在读诗的过程中, 学生应不迷信, 不盲从, 不满足于表面理解, 应融进自己的知识体验, 进行自己的思考, 这样才能深刻感悟到诗的含义, “品尝”到诗的别样风味。

2. 读出美感———传情。

语文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及其技能, 还应当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对于真正进入作品的人来说, 读书是美的体验, 每一本书都能成为他们精神原野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在古诗教学中, 学生用词准确地表达自己领略到的诗人的情感, 是有难度的。教师何不另辟蹊径呢?语气、语调同样能表情达意, 教师只要搭建想象朗读的平台, 学生就能演绎得至善至美。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力将学生放在一个能自由翱翔的空间, 点燃他们创造性的生命火花。这样, 学生才能从诗句中听到昆虫的低吟、落叶的叹息, 看到鸟儿的飞翔、溪水的流淌, 闻到青草的气息、野花的芳香……通过欣赏古诗, 学生领略到了诗的内涵, 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3. 读出新意———拓情。

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召唤性和“空白”意义, 是一个意义框架。这就决定了阅读的多元性、多解性、模糊性。鲁迅先生在谈《红楼梦》时曾形象地说:“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 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作者以一致之思, 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今人所说的“一百个读者, 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古诗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研读, 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诗作, 对作品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拓展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当启发, 适时点拨, 激发学生对诗文的感悟, 让学生大胆想象诗的意境。如学生可以大胆想象“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中梅花的多与少,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中天上是否真的有人在思索,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所表现的是登高望远的舒展心情还是其他的思想感情。这样, 课堂上就会出现观点的交锋, 智慧的碰撞。

寻求诗意的古诗教学 篇3

关键词:古诗文,鉴赏力,因诗定教

许多家长发现, 整个小学阶段孩子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淡, 积累的量也有较大程度的变化。是什么原因让古诗文教学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反观课堂, 我们不难发现, 古诗教学还处于较盲目的态势中, 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个人感悟不够深入, 教学方法僵硬,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所以, 教师对孩子在小学阶段古诗文的学习应有个规划, 在各学段的教学中有序落实, 才能让孩子的古诗文的学习积淀持续高效发展。

一、因诗定教, 趣中积累

诗文的教学就是创设情境, 帮学生形成强烈的画面感, 走进情境, 融入意境, 让学生品味语言美、韵味美、画面美。为了达到理解的效果, 教学中, 我们就注重根据诗文的特质,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真正爱上我们的古诗文。

1. 儿童诗歌动起来

充满童真童趣的诗文, 如《牧童》《舟过安仁》可通过反复的诵读, 然后创设情境, 让学生来演一演、做一做、入情入境, 让孩子体验那份自在、轻松、快乐, 让孩子明白, 生活就是诗歌, 诗歌并不遥远。还可以引导孩子把静态的诗文融入到三维空间中, 做成动漫作品, 孩子的思维被激活了, 做出来的画面就会活泼生动, 想象力丰富。在制作过程中, 他们已然完成了内容的内化与生成, 使其内容更充实, 形象更生动, 视觉、听觉、情感的刺激带动语言更高层次的内化。动漫是孩子所喜欢的, 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2. 哲理诗歌故事化

富有哲理的诗文, 如《寻隐者不遇》《题西林壁》, 应在熟读的基础上, 还原事件, 让事件具体化、完整化、生动化、可感化, 让孩子和诗人共同经历, 共同体验, 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 再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深化理解。

3. 写景诗歌画面化

“诗是无形画, 画是有形诗”, 诗情画意, 相融互通。写景的诗文, 如《饮湖上初晴后雨》《绝句》, 可以让孩子动笔画一画, 在画中增强画面的立体感, 例如, 在教学《绝句》时, 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用手中的彩色画笔描绘出直观的形象的画面。这样让学生动脑动手, 既融入了意境, 又理解了诗意, 学生能感受庐山瀑布磅礴的气势, 壮观的景色。

趣味先导, 孩子喜欢上了古诗文, 积累古诗文便慢慢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一种需要, 然后我们再有序引导, 孩子的积累就比较高效, 这对修复被破坏的语境是很有帮助的。

二、高处入手, 提升鉴赏力

唐诗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些影响并非短时间内成绩的提高, 这样的影响应该是全方位的, 不仅是欣赏文学作品, 更要让孩子们用欣赏的眼光来看生活中的点滴, 开启他们欣赏事物的门。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积极发挥推手的作用, 充分利用古诗文这份宝贵的资源。

1. 深度解读, 传递感悟, 点亮孩子的慧眼

唐诗的意境给了孩子一个想象的空间,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不能对诗进行肢解, 而应引领孩子进入诗中的画面去欣赏美丽的景色, 去感悟生命的美好, 去领略人间的大爱。如, 读贺知章的经典作品《咏柳》, 你让孩子只看到几棵柳树, 那就是语文老师的一种职业犯罪了。万物复苏, 春意盎然, 多么富有生机与魅力, 透过柳树与春风这扇窗, 我们满目是绿意, 我们感受到来自春的触摸, 春的拥抱, 我们融入自然, 心也便飞翔起来了。读骆宾王的《咏鹅》, 应该与动物有一种亲近感, 喜爱之情应该油然而生, 我们会有一种回应鹅的叫唤的冲动, 有一种抚摸它们的情感需求, 有一种下水与之嬉戏的热切, 情感的充分调动, 共鸣、体验才能落到实处。如果老师对诗的解读到位, 感受足够细腻, 足够深刻, 相信孩子的慧眼便能迅速被我们点亮, 他们对事物的感受也会更细腻、更深情、更饱满, 情商便能快速提高。

2. 引领运用, 还原意境, 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寻求诗意的古诗教学 篇4

纵观不同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标中对汉字和古诗词的教学有不同的体验要求。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要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呢?我认为,把字理析解融合到古诗词教学中,既可以让课堂融洽和谐,又可以达到教学古诗词的目标。下面就谈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字理析解。

一、以字理析解引导理解诗句意思

在诗句意思的学习中,突出凝练含蓄、意义深刻、令人深思的文字进行字理析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句意思。

如在《泊船瓜洲》的教学中,读到“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引导学生找出“隔”这个字,进行字理析解:

师出示“隔”的古字,问:大家看隔的古字像什么?

生一:以前老师讲过,左边的“阝”表示山、山岭。

生二:它的右半边像一个三足鼎,是表示像鼎一样的炊具,三只脚相隔得比较远。

教师适时引导:那么山岭和三只脚的炊具有什么关系呢?

生三:我认为炊具的三只脚互相之间应该隔得比较远。

师:那么,大家认为这个“隔”字本来是什么意思?

学生争着回答:我认为一定是阻隔、隔开的意思,因为鼎的三只脚被山一样的鼎身阻隔了,所以不能在一起的意思。

师:你们真会说。是的,这个“隔”字的本义就是阻隔。(出示“隔”字的本义以及它的字体变迁)那么诗句中这个“隔”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认为是隔开的意思。

师:嗯,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在黑板上画出诗句中“隔”的样子)

一生突然说:老师,我认为还是距离的意思。

师:你真棒。诗人远离故乡,什么阻隔了他回家的路?

生抢答:钟山、长江、树木……

师:这是从视觉角度上的阻隔,就像它本来的样子。大家再想想,还有什么阻隔了它?

生沉思一会,回答:思乡之情、念亲之情、当个好宰相为百姓谋幸福的感情都让他无法回家,只能遥远的思念了。

教师及时总结:是啊!这是情感上的阻隔。这首诗写于1075年春,当时王安石接到宋神宗的命令,第二次要他担任宰相,于是他上京就任,乘船从京口到达瓜洲,回望故乡时,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以表达他“江水西岸烟树隔”的思乡之情。

这样,以字理析解为引导,可以使学生不但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还能体会到诗人用字之妙,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句的内涵。

二、以字理析解指引学生发挥想象

古人对诗词的用字极其讲究,往往要反复推敲后完成,所以古诗词的语言十分精炼,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字理析解进而展开想象,从而体会诗词的妙处。

例如,在《望天门山》的教学中,教师引导:李白不愧是个天才的诗人兼画家,他的诗《望天门山》不但能把天门山的静态美描摹出来,还能让我们从字里行间读出天门山的动态美,请同学们找找诗句中可以从哪些字看出这一特点呢?

当学生回答:“断、开、流、回、出、来”时,即从“断”字的古字以及它的繁体字“断”入手,讲解繁体“断”的意义:左边是用“刀”割断两束丝的意思,右边是一把斧子,用斧子砍断东西时要用力,因此,“断”字含有用力砍断的意思。

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天门山是怎样断开的?一个“断”字体现了天门山什么样的情景?让学生从古字的字理析解中,想象“天门中断”的情景,再次体会天门山的雄奇壮观。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继续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天门中断后怎么了?由此引导学生回忆“开”的字形分析,以字理析解,引导学生想象,让文字在诗句中活跃起来,达到体会“断”和“开”在古诗中文字魅力的教学目的。

三、以字理析解让学生理解用字的准确性

“字是诗的灵魂”,用字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诗的意境。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以字理析解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用字的准确性。

讲解王安石《泊船瓜洲》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先出示“绿”的古字,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兴致勃勃地讲述:左边像一束丝线,表示绿色大多用于染丝帛。右边是一个取井水用的辘轳,表示绿色近似井水的颜色。它的本义是表示绿色。

师:我们都知道,井水是绿色的,绿得像碧玉一样,通透、纯净,让人赏心悦目。因此王安石选用了这个“绿”字。

这时候,有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这个“绿”字是王安石经过反复推敲才选用的。

师:哦?还有这回事?那你来给同学们讲讲。

于是,这位学生给同学们讲了王安石推敲“绿”字的故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我适时把他说的王安石先后用过的字写在黑板上“到、过、入、满”,然后询问:为什么只写出了四个字?不是说他用了十多个字,最后才选择“绿”的吗?你们也来当回小诗人,如果是你,你会在这里用什么字呢?同学们的兴致立刻就上来了。随着同学们热烈讨论,一个个鲜活的文字跃然黑板上:拂、吹、映、来、赶……哈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经过了反复推敲才决定用“绿”字,一定有他独特的地方吧!请大家读读诗句,仔细体会一下。

经我这么一说,孩子们沉默下来了。过了好一会儿,有一个声音小心翼翼地响起:老师,王安石一定是想表达春天的到来,江南两岸一片新绿,那颜色像井水一样纯净、通透,令人赏心悦目,而我们说的那些字,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却没有写出颜色和感受,所以我觉得不太合适!大家都很赞同她的说法,我也点头称赞。

正想往下讲,又一个声音冒了出来:春天又不是只有绿色,还有那些鲜花的颜色呢?我觉得用“染”才好,染就可以有很多颜色了。既然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我们当然要尊重学生的积极性,那就继续讨论吧!我放手让学生在组内交流用“绿”好还是用“染”好。

讨论过后,学生纷纷上台汇报。最后我总结出这样的结论:春天是以绿色为主,它是生命蓬勃向上的象征;“染”虽然可以染出很多颜色,但是就像染发一样,只是表面的,时间久了就会褪色。而绿是自然的、由内到外产生的,就像井水一样,永远都是那么碧绿、通透。王安石当时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也是像井水一样通透、纯净,由心而发,自然就会让人回味无穷。另外,从用词来看“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当动词用,既有“来到”之意,又有“绿色”之义。

四、以字理析解达到感情的升华

人们都说:“诗是字的绝唱”,诗中“一字一倾城,一字一垂青”,多少古诗词因为一字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也是因为这个名句,使诗句中的那个字成为锤字炼句的典范,饱含诗人多么深邃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在教学古诗词时,抓住重点的字进行字理析解,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提高析字用词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感受意境中升华感情。

如在教学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师:读了这两句诗,你们知道它写的是什么吗?

生:这两句写的是景。

生:这两句诗还是在表达诗人感情的。

师:你们说得都很对,从表面上看,这两句全是写景,其实诗人却是在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出示诗句)你们认为诗中哪个字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生:孤、唯。

师:那么,这两个字是怎么表达他的感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孤”的古字。(出示)它像什么?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左边像一个包布里的婴儿。

教师马上纠正:不是包布,应该叫襁褓。

学生继续回答:左边是一个还在襁褓里的婴儿,右边是一个长在瓜藤上的瓜。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从这个“孤”的古字,你们能猜到它的意思吗?

生抢答:是一个婴儿就像瓜藤上只有一个瓜一样孤单。

师:真的很像。“孤”字本来的意思就像你们说的那样,表示孤单。所以孤单也表示只有一个的意思。那么,长江上真的只有一个帆船吗?

生:那么大的长江江面上不可能只有一个帆船的。

师马上问:你们来说说,诗人为什么在这里要用“孤帆”?为了表达什么呢?

生七嘴八舌地回答:诗人送的只是孟浩然一个人,所以眼里只有他乘坐的那条船……他的注意力只在好友乘坐的那条船上……他是为了表达他的心已经陪伴着好友往广陵去了。表达了他舍不得好友走……表达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

师:是啊,诗人虽然在诗句中没有用“友情”“真挚”这样的字眼,却在“孤”“唯”这样的字里行间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让我们体会到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总之,“字是诗的灵魂,诗是字的绝唱”这是对古诗词用字的高度概括,师生在古诗词的教与学中“字”娱“字”乐,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汉字运用的精妙之处,提高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及运用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诗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留给师生的是诗意的无穷余味。这样寓教于乐,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更显得其乐融融。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而古诗词中描绘的画面,都是以文字叠加构成的。可以这样说,字是诗的灵魂,诗是字的绝唱。所以,把字理析解融合到古诗词教学中,既可以让课堂融洽和谐,又可以达到教学古诗词的目标。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以字理析解引导理解诗句意思,指引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理解用字的准确性,从而达到感情升华的目的。师生在古诗词教与学中“字”娱“字”乐,既让学生体会到汉字运用的精妙之处,提高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及运用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诗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留给师生的是诗意的无穷余味。这样寓教于乐,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更显得其乐融融。

关键词:字理,古诗词,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淑玲.让学生做语文学习的主人[J].宁夏教育,2002(3).

诗意庭院——有关庭院的古诗词 篇5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浪淘沙》(节选)【唐】李煜

【译文】凄凉往 事想起就 悲哀 , 面对眼前景象,忧愁难以排遣。秋风到来,院子里的苔藓长满台阶。姑且不管门帘是否卷起,整天谁也不会来。

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

柳丝搭在玉阑干,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

晚晴台榭增明媚,已拼花前醉。

更阑人静月侵廊,独自行来行去、好思量。

———《虞美人》【宋】苏轼

【译文】清明 节刚过 ,重门深户 的庭院里,桃花、李花才绽出红色花蕾。柳丝垂下来搭在白色的栏杆上。帘外飘着微微的细雨, 让人感觉到轻微的寒意。傍晚时间雨过天晴,楼台亭阁在夕阳的映照下平添了一些明媚。对着初开的花儿, 我已经有些微醉。夜深了,旁人都已经入睡,清凉的月光照着长廊,我一个人走来走去,不知道思量着什么。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念奴娇》(节选)【宋】李清照

【译文】萧条 冷落的庭院 ,吹来了斜风细雨, 一层层的院门紧紧关闭。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 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即将临近, 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仄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还是闲散无聊的情绪, 别有一番闲愁在心头。远飞的大雁都飞过去了, 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寄托。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 烘帘自在垂。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

———《菩萨蛮》【宋】陈克

让学生诗意地学古诗 篇6

一、欣赏古诗语言之美

古诗的语言精练、生动、形象,一字一句皆蕴藏着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然而,古诗的语言与现代文学语言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较为生僻的字或词超出了小学生所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范围,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对这些生僻字词理解较困难。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应该重视古诗中的字词教学,从字的基础含义以及引申含义开始,让学生深刻、准确理解其含义,欣赏古诗的语言之美。

例如,教师在教学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这一首古诗的时候,应该对学生进行提问,并且引导学生思考;“春眠不觉晓”的“晓”原本的含义是什么?在古诗中的含义又是什么?这个“晓”字的意思与题目《春晓》中的“晓”有什么不同?“处处闻啼鸟”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呢?诗人为什么要写“啼鸟”而不是“鸟啼”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能够体会到诗人语言的精妙之处,情感之贴切。

二、欣赏古诗真情之美

我国的诗人总喜欢在诗中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情感,可以说每一首古诗中都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一字一句中都流淌着美好的情愫。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需要让学生接受美好情感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精神境界。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感悟诗句中包含的情感,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古诗独有的思想情感,欣赏古诗的真情之美。

例如,教师在进行宋代诗人程颢的《春日偶成》教学时,可以在课堂开始前进行如下导入:使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播放《春天在哪里》这一歌曲后,教师说道:“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到处都是花红柳绿,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相信同学们和老师一样喜欢春天。那么,在宋代诗人程颢眼里春天是什么样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春日偶成》这首诗。”在学生齐读这首诗后,教师再提问:“诗人说‘傍花随柳过前川’,这里的花会是什么花呢?”接着使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展示柳树、梨花、桃花等诗句的课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诗句展开想象,教师这时候可以说:“这些古诗对于花的描写实在是太美了,如果同学们置身于这么美丽的景色中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老师觉得,诗人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心情一定特别好,温暖的阳光、温柔的春风肯定会激发诗人的诗兴。如果你们是诗句中的‘时人’会怎样看待作者,你们认为诗中的‘儿童’快乐吗?”

随着教师对诗歌的赏析,诗中流淌的美好情愫能够给予学生真实、美好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真情之美,并且受到美的熏陶。

三、欣赏古诗意境之美

诗的意境是指诗中所包含的情调和境界,欣赏古诗的已经之美需要用心体会。诗人通常会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写入诗句中,我们在欣赏经典古诗时总是能够体会到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的感觉。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设置情境、朗读、联想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欣赏古诗的意境之美。

比如,教师在进行清代诗人袁枚《所见》这一诗的教学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设置教学情境进行导入。首先,教师为学生播放了田野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画面去想象田野中有什么,在学生进行联想时,教师还可以播放蝉鸣、蛙叫的声音,这样的导入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古诗的意境之中,在想象中欣赏《所见》这首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更好地进行后续学习。对学生来说,短短几行诗转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的美丽画面,其美妙的意境也跃然纸上。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在《所见》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领读、分句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在诵读诗句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牧童悠然的神态,仿佛可以听到牧童悠扬的歌声,似乎也能感受到牧童贪玩想要扑蝉的想法。通过诵读能够使学生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让牧童和学生融为一体。

上一篇:三维地震数据的可视化下一篇:影音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