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有效数学教学(精选11篇)
寻求有效数学教学 篇1
教师教得很辛苦, 学生学得很痛苦, 最终学生却未得到应有的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无效、低效课堂教学。这低效耗时的教学效率, 值得广大小学教师去深入思考, 研究解决办法, 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那么, 该如何去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 促进有效教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枯燥无味的讲解, 容易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 使学生感到厌倦, 教学中应力求创设一系列新奇的贴近生活实际的趣味性数学故事, 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教学隔位退位减“204-108”, 学生在列竖式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产生了疑惑。个位不够减, 要从十位退1, 十位上是0怎么办?这时, 教师顺势编了个数学故事。
个位上的4:十位老兄, 你借给我一个吧, 这样我就有14, 就够8减了。
十位上的0:老弟, 我都没有怎么借给你呀。
个位上的4:我不够减, 只能向你借了, 你再给我想想办法吧!
十位上的0:我向百位借吧。
十位上的0:百位上的2老兄, 你借给我一个吧, 这样, 我就能借给个位了。
百位上的2:好吧, 我有2个, 借给你1个, 我自己还有1个。
师:十位0从百位上借来1个后, 现在是几了?
生:10。
师:那他还要借给个位1, 还剩几?
生:9。
师:现在个位上有多少了?14够减吗?
生:够了。
教师编讲充满情趣的数学故事, 蕴含隔位退位减的基本算理在故事之中, 轻松愉快地攻克了教学难点, 进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体验到了思维的成功, 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掌握延迟判断, 促进有效教学
数学规律反映的是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 教师不要急于把教学结论直接告诉给学生, 而应引导学生参与数学规律的发现以及推理判断的过程,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如, 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张长方形的白纸, 然后先让学生折出一个想要的分数, 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继续等分下去会怎样, 进而进行猜测, 并进一步通过折纸进行验证。在前后两次折纸的过程中, 学生体会到了:虽然平均分的份数越多, 取的份数也越来越多, 但是阴影部分始终没有变, 还是那么大, 其实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通过学习发现了这一性质后, 教师又一次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 并通过反例进行验证, 说明这些词的重要性, 加深了学生对性质的理解, 让学生一次一次在猜想和实验中总结出数学规律。
三、优化课堂结构, 促进有效教学
教学容量的大小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课堂容量大了, 就有一个消化吸收的问题, 策略是“大容量、小水流”, 以小见大。“大容量”是指在原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重视对拓展知识的开发和利用, 在教学时,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拓展知识的落实和到位,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确保教学容量的增大。“小水流”则是指知识讲授应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 不能倾盆大雨, 一泄而下, 而应和风细雨, 让学生细嚼慢咽, 消化吸收。“大容量”是让学生吃饱, 而“小水流”是为了让学生吃得了, 吃得好。
四、教法灵活多样, 促进有效教学
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 教学方法五花八门, 不管是应用哪种教学模式, 知识与技能始终是课堂的主旨。新课程也明确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目标从一维过渡到三维, 强调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可以让教与学和谐统一,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引领学生走进理想的学习境地。如教学《倍的认识》, 采用了以下这些教学手段, 来引导学生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
1. 摆摆算算, 感悟方法。
师:同学们, 想不想知道慈祥的大象伯伯从家里带来了什么?
师:它带来了4颗枣子, 还有苹果 (师在黑板上摆出枣子图片, 出示:苹果的个数是枣子的3倍) , 苹果有多少个? (学生先猜一猜, 再用水果图片摆一摆验证)
师:要求“苹果有多少个?”怎样列式计算? (3×4=12)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小组内先交流, 再汇报)
生:苹果的个数是枣子的3倍, 要求苹果有多少个, 就是求3个4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师:如果苹果的个数是枣子的4倍, 苹果又是多少个呢? (出示图文) 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交流想法)
师:同学们, 在猜一猜、摆一摆、算一算的过程中你又有哪些收获?
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2. 想想算算, 促进建构。
师:小朋友, 再看看可爱的小兔、小猪带来了什么? (出示图文)
(1) 小兔:巧克力5块
(2) 小猪:蛋糕4块
饼干的块数是巧克力的2倍
面包的块数是蛋糕的5倍
饼干 () 块面包 () 块
教师通过猜一猜、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等数学活动, 把动手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有利于学生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学模型, 让学生获得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 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总之, 有效教学是值得教师长期研究的课题, 在教学中教师教法要灵活多样, 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掌握延迟判断, 不断优化课堂结构, 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 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获得具体的进步与发展, 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手段,寻求有效性教学 篇2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在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并且突出强调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本案是2004年4月在我区的体育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课中运用多媒体上课的素材。授课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以跳绳为主教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跳绳的多种跳法和相关知识。不但让学生掌握多种的跳绳方法,而且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跳法进行自由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利用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成功感,给学生带来:学会了的愉快,成功了的喜悦,获胜了的开心和自豪,正确引导学生,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播放学生喜爱的动画音乐(4种),教师语言提示:“同学们看过的动画片主人公是怎么做运动的请大家跟着做”。学生根据音乐做各种动画片主人公动作。
(评析:师生互动,突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喜爱这种方式,积极性很高。)
(二)自主学习:练习我们已经学过的各种跳绳方法。在练习了3分钟后教师提出看看正确的跳绳方法,请看屏幕:这时屏幕上出现一男一女小学生在跳绳,同时还有音频释放,讲解其跳绳的要领和重难点,同时介绍了跳绳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学生看的出奇、听的入神。看完后教师提出让学生进行练习。5分钟后教师打开屏幕说:跳绳不仅是一个人还可以多个人,这时屏幕上显示两人或者多人的跳绳,学生看的津津有味。看完后学生进行自由选择的练习。学生观看多媒体资料自行练习、自由选择。教师提出让学生并大胆创新、主动展示。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不断提示:“大家要象屏幕上的小朋友一样跳哦”并在个别学生旁提出跳绳的要领和重难点,主要练习单人跳绳。
(评析:通过这种观看再练习,渗透性强,这个班级的学生没接触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在课中学生的表现来看,体验到了快乐,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教材的掌握更直观,教师可以更主动地面对个别差异。)
(三)比较探索:在进入下一个单元时,教师播放了西游记的主题曲: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学生一听这熟悉的声音便再一次围在屏幕前。教师请学生观看动画片西游记片段,并提出孙悟空有七十二变那么同学们有多少种,比比谁更象猴子具有的本领,请利用我们手中的绳积极主动的创新,同时在多媒体中提示几种用绳子可以进行的多种游戏玩法。学生在这过程中尽情的体验快乐,相互比较,相互展示。教师利用这个好时机提出让学生进行一项游戏:抓尾巴。要做好这个游戏请看屏幕:这时屏幕上显示了游戏的方法、要求、注意事项。学生一目了然。教师:“啊!我的尾巴在哪儿啊?大家开始找找尾巴吧。”学生很高兴的开始了这个游戏,同时配上节奏感教强的音乐。
(评析:这一环节对学生来说乐趣无穷,充分体验创新的乐趣,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乐、玩中练,屏幕上所示的画面更贴切学生的心理,以至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十分强,这一环节教师要更加注意课堂安全。)
(四)体验成功:音乐慢下来,学生听着节奏就知道要看屏幕了,这时教师不用说,学生就围在屏幕前。屏幕上出现了:飞机、大炮、建筑等等……这时学生就问了:接下去玩什么?教师提出大家用手里的绳,看看能不能变成自己想要的东西。小组合作畅想拼图开始。教师组织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并提出:“看哪一组的小朋友最能合作,同心协力创造出了不起的东西。”学生都围成四个小组,进行合作。2分钟后四个小组先后举手说:好了好了。学生分别讲出了作品的意义,教师对四个小组进行了评价。
(评析: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能够主动合作,小组展示的欲望很强,教师对学生小组评价时多提出创编的意义)
(五)音乐声不一样了,屏幕上出现猴子捞月的片段,有学生发现了就叫了出来。这时学生都围在了屏幕前面,教师便提出让学生进行放松。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告诉学生做人要一步一个脚印、切勿象猴子一样去捞月,要做符合实际的和有意义的事情。学生和教师围成一团,教师肯定本课学生的表现,回顾了本课过程中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渗透终身体育的思想。
(评析:学生对初次接触这种用多媒体的课,感到意尤未尽,结束时还有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多媒体。教师可以对此课延伸。学生主动回味这节课,课后小结可以更加巩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这节课给人的感觉特别的就是课堂氛围很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特色是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在处理重点难点时更加明了。概括有几点:1.学跳绳动作对部分学生很简单,他们从小就会,个别学生协调性较差,平时也不愿意主动去学,但是通过他们感兴趣的动画,自然而然的学起来。2.通常的体育教学总是老师按教学规律把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很被动的去学。而本课则在于老师起的是点拨作用,融入了学生之中,学生自己主动的去求学。3.教育学科的整合,音乐、舞蹈、视频有机结合,使学生喜欢这样的体育课。4.“授人以渔”的道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跳绳不单单是会跳就可以了,而是运用绳子有很多的活动方式。科学健康的体育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体育运动来源于生活和劳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会是体育教学中的又一个亮点。
寻求计算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篇3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出示晨练情景图.运动员张扬计划四周跑224千米, 他平均每周跑多少千米?学生列式:224÷4
让学生说一说列竖式是怎样算的?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出示课本例1主题图.指导学生列出:22.4÷4
师:这道题与前面的除法比, 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是整数除法, 这道题是小数除法. (板书课题)
(评析:一些计算知识的探索是需要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 计算前应通过典型练习题的复习, 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唤起学生头脑中的已有旧知, 往往能有效激起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基础.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 调动学生求知欲望, 体验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思想.)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师:小数除以整数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例1, 独立思考并把自己意见与小组同学交流.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时可围绕如下思考问题:
教材中第一种解法, 你有什么感觉? (道理很清楚, 但有点太麻烦了)
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 (略)
(评析:由于在前面复习环节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完全可以借用这方面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师此时要做的是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运用迁移类推的方式, 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探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给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空间,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尝试练习, 深化理解
师:下面这几题, 算完了吗? (学生思考)
师:这几题在商中如何点上小数点?
生: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为什么这样点上小数点?
生:1题12有4个3, 6个十分之一有2个十分之三, 商应是4.2.因此,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评析:算理为算法提供理论指导, 算法使算理具体化.计算教学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上面设计, 以图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算理.凭感觉“先看作———整数除以整数”, 再迁移到“小数除以整数”计算.学生自然获得切身体验, 体验到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度和演变过程, 从而达到对算理深刻理解.)
四、归纳方法, 上升经验
算一算, 比一比, 下面的两道题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和
不同.42÷3 4.2÷3
师:你认为小数除以整数怎样计算? (小组交流)
生: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列竖式计算. (请两名后进生到黑板前面板演, 余者在练
习本上做.) 25.2÷6 34.5÷15
(待前面学生计算后, 让他们说一说计算过程.说不清楚时, 让别的同学补充或纠正.学生结合上面题目重点说清楚, 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教师做总结性的小结)
(评析:现行教材改变以往做法, 不直接出示一般算法, 而是采取逐步明确算法.教师不要过早给出, 而是让学生逐步探索自悟.在上面设计中, 在复习中以渗透算法, 在探究算理中突出算法, 在讨论交流中比较算法, 在典型练习总结时揭示算法.此时, 学生对算法掌握应该是水到渠成.)
五、及时反馈, 形成能力
1. 直接说得数.56÷4 6.6÷6 280÷7 30.5÷5 390÷3
(评析:口算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突破口.口算必须在课堂中进行强化.基本口算训练要每天进行, 每堂课都用一、两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 做到基本的口算结果脱口而出.)
2. 列竖式计算.13.5÷5 32.5÷25 64.6÷19
3. 计算下面各题.
(1) 《新编童话集》共4本, 售价26.8元.平均每本售价多少元?
(2) 一个玩具厂做18个毛绒兔需要64.8元的材料.做1个毛绒兔需要多少元材料?
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做后自评互评.教师重点深入后进生桌前辅导并做面批面改.
(评析:练习设计典型与否, 对新知巩固、拓展与深化作用不可低估.练习设计层次性, 是运用阶段必须考虑的问题.其目的不仅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更主要是提高练习效果.基本练习可以巩固刚刚学完的新知识.综合练习可以让学生运用掌握知识与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沟通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 沟通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寻求有效数学教学 篇4
关键词: 寻求 兴趣 联系
提到兴趣,也许有人会认为它是个老生常谈的课题,而我认为它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知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每一位老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手脑感官都集中于对知识的求索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不断寻求兴趣的原动力,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深挖教材,师生互动。
目前的教材中,内容大多适应学生年龄特征,是寓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文。有情节曲折、感人肺腑的故事;有文笔流畅、抒情言志的写景散文;有令人神往的游记故事;有拟人化的常识性文章、童话等。每篇文章读起来都有一种使人欲罢不能的感觉。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并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通过采用吸引学生注意的材料组织课程,从而激发学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寻找突破口,引发学生的联想。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是介绍蟋蟀建造住处的过程和住处的特色,全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从“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是它的唱歌和它的住宅” 起笔,一开始就紧紧地吸引了读者。课一开始,我就范读了这句话,又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默读。接着,我启发学生说:“读了这句话,你会联想到什么?想知道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蟋蟀是怎样唱歌的?有的说,蟋蟀的住宅是怎样的?有的说,它是靠什么来建造自己的住宅的……”我把学生联想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觉得还不够,又补充说:“你们还想不想知道它把房子盖好以后还会做些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想!”这时,同学们兴趣倍增,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课文解决问题了。自然这节课轻松活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挖掘课文中的重点句或重点段,引发学生产生联想激发兴趣,效果更令人满意。
2、寻求整合,向学生兴趣靠拢。
学生如果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学生个性不同,爱好兴趣也不同。有的学生偏爱音乐,有的学生偏爱美术、文学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寻求学科整合,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我们的学习中。“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这清新活泼的语言是课文《春天》中的描写,我们北方的春天来得晚 ,阳春三月还没有绿意,也不见燕子的踪影。我及时变通把这篇课文留到四月份才讲,为的是让学生观察春天的美景,体会春天的生机勃勃。课上,我先让学生把读课文时感受到的和自己观察大自然体验到的画一画,画一幅春天的美景,他们简直是一个个小画家。再让学生把体会说出来。我发现他们真正理解了“生机勃勃”的内涵。课文的难点攻克了,接下来的朗读就水道渠成了。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动情的朗读开始了,每个人都陶醉在美好的憧憬中。音乐、美术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很多学生深深地被吸引。如果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在语文课上也会体验到无穷的艺术享受。
二、电脑教学,画龙点睛。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说的是教学过程应使学生充满乐趣。但有些课文内容是比较枯燥的,在这时,我们就要利用多媒体教学了。《古代寓言两则》篇幅较短,特别是《矛与盾》只有四句话,而且学生接触的古文不多。虽然可以借助注解可以了解课文大意,但是,他们能把这个故事讲的连贯、生动吗?课文中的深刻寓意学生能理解吗?这些问题摆在眼前,但我认为这些并不是重要的问题,因为只要有“兴趣”这把钥匙,学生的心扉就会被打开,学生本身的潜能就会发挥出来。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上课了,我面带神秘的微笑对同学们说:“先请同学们观看一个卡通故事。”大屏幕上,卡通故事《自相矛盾》开始播放了,四十多双眼睛被深深吸引。播放完毕,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观看的有趣的小故事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的文言文《矛与盾》。本来对学习文言文的畏惧情绪烟消云散,各个来了精神,整节课也上得非常成功。
在语文教学中,还有一些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的内容,学生不理解也没有接触过,自然就没有兴趣。我就从网上下载图片展示给他们。如:《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的壮观景象,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艺术成就的精髓。此外,课文中有许多写景的文章,像《桂林山水》,也需让他们观看多媒体画面,从而更好地体会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决不能太多,如果使用过多,那么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就会相对减少,也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同时也会失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利用多媒体要适可而止,起到画龙点睛的目的。
三、尊重个性,自主选择。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因此,在朗读时我总是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在指名朗读时我又总是说:“谁喜欢读这一自然段。”在分角色朗读时我也征求学生的意见:“谁来读这个角色?”在谈体会时学生会从各自的角度说,这是我们不能对他们的发言随意发表反对意见,而应适当鼓励,因为个性是客观存在的,要以尊重为前提。
此外,有些课文篇幅较长,内容层次分明,我就让学生从兴趣出发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将相和》一课有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在指导学生研读每一个故事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故事资源组成小组讨论。爱好相同的同学坐在一起,讨论异常激烈。这课人物形象鲜明,我问:“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无论喜欢谁,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肯定。在这节课上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为了体现个性而否定基本的是非观念,对学生的错误认识应当加以点拨疏导。
总之,兴趣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好奇心,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长时间专注这一兴趣排除外界干扰。我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我们的教学理念不转变,有时不但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反而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孩子们那份特有的、最为宝贵的财富。我除了在课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外,还力求用自己的兴趣来影响、引导学生的兴趣。我平时爱读书,就常常把小说中的精彩片段读给他们听,并向学生介绍、推荐优秀作品。我在教学中不断地挖掘兴趣的内在联系,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使他们的兴趣更广泛,从而推动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寻求、预设与生成的有效融合 篇5
案例一:《狐狸和乌鸦》
师:请同学们把狐狸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细读,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生:我觉得狐狸太狡猾了。它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使乌鸦动心,受骗上当。
师:嗯,狐狸的确很狡猾!
生:我认为乌鸦太爱听好话了,如果乌鸦不那么虚荣,再狡猾的狐狸又能怎样呢?所以不能怪狐狸。
师:有道理!是呀,狐狸狡猾是出了名的,谁叫你不提防着点呢?
生:我认为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恒心。因为它善于观察,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从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它的孩子,到赞美它的羽毛和嗓子,直到乌鸦开口。
师:(无限欣喜)太好了,真是与众不同呀,很有创意。同学们,用掌声表扬他!
……
案例二:《草原》
有一次,特级教师王永生借班上《草原》一课,讲解“鄂温克姑娘们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这句话时,提出“大方”和“羞涩”这两种神态是相互矛盾的,为什么在这里用“既……又……”这个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却不感到矛盾。问题抛出后,学生陷入沉默。王老师示意学生认真读课文,仔细领会,但依然没人举手。此时前排有一位女同学举了几次手,又立刻放下,欲举非举。王老师发现了这一现象,走到这个学生身旁请她站起来将这句话朗读一遍。接着面对全班表扬她声音响亮,读得好。这时全班同学都羡慕地看着她,那个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王老师不失时机地加了一句,“她刚才读书时很大方,现在大方中又……”故意拖长音,同学们恍然大悟,齐声接着说出了“稍有点儿羞涩”。王老师连连点头,课堂气氛立刻变得轻松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了正确答案。有的说“不矛盾,因为鄂温克姑娘是大方的,但在看到客人时又有那么一点点羞涩”,有的说,“‘稍有点儿’这个词用得好,它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鄂温克姑娘们大方中略带点儿羞涩的神情。”
一 、精心预设,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生成的课堂必须建立在教师精心预设的基础之上。科学而细致的预设能够减少生成时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做到两点:一是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教材,通过深入研读,理清教材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真正弄清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二是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教材,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形成适合学生的个性化解读。精心的预设意味着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当然,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案例一中的《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有着自己的内在价值取向:光爱听好话,是很容易上当受骗的。面对学生完全有悖于文本价值取向的个性独特体验(我认为狐狸很聪明……),教者一味地肯定,缺少必要的引导,被学生牵着鼻子跑,漠视了文本既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这样的做法对学生是有害的。其实,对于学生这种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生成,教师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或者你认为他说得对吗?通过争论辩错的方式引领学生回归正确的轨道。
笔者认为,在处理课堂生成性资源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1.价值原则:不管课堂如何生成,但文本的基本价值观不能迷失,更不能扭曲,面对生成,教师要坚守文本价值观的“底线”,对生成中的有害信息要引导学生通过引发讨论、辨析等方法加以“剔除”。2.文本原则: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知识背景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产生了差异是正常的,面对这种情况,教者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向学生补充必要的辅助资料或者引导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有效把握文本的本质。3.发展原则:一篇文章,它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学生的解读赋予了文本新的意义,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对于这种生成(只要不与文本的既定价值观相背),教师要给予包容和肯定,不能“一棍子打死”。
二、巧妙生成,以教学智慧为前提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从生命力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化莫测,师生唯有从容应变,形成高效的互动,才能生成课堂,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师不能一味地关注教案的执行,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倾听学生、与学生进行高效互动。这样,在面对课堂中的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时,才能快速地作出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面对课堂中“非预设性” 的生成,以下几种做法值得警惕:一是束手无策,当头棒喝,断然否定学生的想法或者看法;二是含糊其词,遮遮掩掩,对学生的想法或者看法不置可否;三是一味迎合学生,缺少引导,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案例二中当学生因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回答不出教师的问题,从而使课堂陷入困境时,教者及时捕捉到了课堂中的偶然因素,借助一位女同学在朗读中的表现,引导学生理解“大方”和“羞涩”的含义,进而引领学生感悟课文语言,巧妙生成,使听者产生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在课堂中实现“巧妙生成”?首先,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既要能合理地驾驭教学中的显性教学资源(如课堂中学生的回答、讨论等),又要能敏锐地捕捉课堂中的隐性资源(如学生的表现、教学环境中的其他因素),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其次,教师要具备因势利导、巧妙点拨的智慧。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化解各种矛盾,用教学机智敏锐地捕捉、细心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生成点,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
总而言之,成功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我们要善于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以“生成”为目标,以“预设”为手段,精心预设、巧妙生成。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我们要尊重学生,更要提升学生;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要释放生命,更要点化生命。如何有效引领“生成”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它要求教师不但要善于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还要认真钻研教学理论,吸收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并通过广泛阅读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培育教学智慧。
寻求低段有效课堂教学的良方 篇6
组织合作学习, 要做到营造气氛, 激励合作学习的兴趣;建立机制, 明确分工, 增强小组合作的意识与责任;适时引导, 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让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另外, 要因学生, 因教材, 因内容适度展开合作学习, 切不可追求形式主义, 追求课堂气氛, 时时事事地组织合作学习。
二、课堂演示少又简, 加强操作不可缓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对于动作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 “听过了, 就忘了, 看过了, 就懂了;做过了, 就掌握了。” (美国一家图书馆门前语) 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过的东西。如二年级“认识除法”中“平均分”的概念, 有位老师这样设计:有6个苹果, 分成几堆, 可以怎样分?你想怎样分?用自备学具———小石子摆一摆。学生热情很高、摆法很多。开放的空间, 促思的问题, 留给了学生充分的动手机会和操作空间, 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分一分”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老师在一一归类的同时, 趁机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在摆摆放放、玩玩闹闹中轻松自如地掌握了概念, 加深了理解。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而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阶段。课堂教学必须协调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这方面的各种措施中, 将操作实验引进课堂教学, 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 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知识, 乃至数学知识的兴趣, 极其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算理的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说, 学具操作实验教学法要远远优于教具演示教学法。
三、探究学习不可少, 创设情景最重要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中, 自主探索, 发现规律, 学会知识。
记得冰心老人说过:“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课堂教学中, 只有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 自由摸索的时间, 自由发挥的天地, 他们的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 创新意识才能最优化地得到培养, 当然, 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教师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要相信学生自己能学习、能探究, 不能总是“放心不下”而“指手画脚”, 另外, 还需随机应变。因材施教, 关键时刻当仁不让, 大胆点拨, 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积极的评价。呵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指出其中的不足, 促进学生反思, 完善探究成果, 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加深入。
从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看, 教师们一改陈旧的教育观, 树立了新的理念, 大胆进行新课程的实施, 教学方法不断翻新, 课堂教学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寻求有效数学教学 篇7
一、优化课堂结构
1. 设计好的问题情境
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虽然“教无定法”, 但开头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 既能快速入题, 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又能节约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因此, 一忌“婆婆妈妈”不着边际地啰嗦, 既浪费时间, 又使学生乏味;二忌“直截了当”地 “硬灌”, 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不能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三要根据学生认知实际和年龄特点, 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苏科版九年级“3.2二次根式的乘除”开头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问题情境 :你能说出与的几何意义吗? (分别表示面积为2和8的正方形的边长 ) 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 ?)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另一种角度来认识为什么! 这样一个开头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 让学生满怀激情积极主动参与.
2. 巧 用教学媒体
运用多媒体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可以增加教学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地把课堂上所需呈现给学生的题目、问题显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抄题、板书的时间, 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 另外, 运用多媒体上课时, 教师用计算机和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把幻灯片中需讲解的内容适时地投影到屏幕上, 学生直接从屏幕上获取比较全面、直观的知识, 这样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 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由于其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 充分地强化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 从而帮助学生领会、理解、思考和掌握所学知识, 恰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让课堂预设更成功. 如初中九年级上册里的“中心对称图形二”:“两圆的位置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里老师在黑板上画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那样很浪费时间而且过多地占用黑板的版面,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 一样能起到作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 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而且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 帮助他们学好有关的数学知识. 当然我们要巧用, 我们要避免课件内容华而不实, 避免一切以电脑为中心.
3. 精 选例题 , 精讲精练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一种有效手段是“精讲”, 而“精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例题的精讲, 而要达到此目的, 精选例题是关键. 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选择恰当的例题, 使得教学“高效低耗”, 同时又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应该讲求教学语言的艺术技巧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 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学知识的传递, 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 都必须依靠语言来实现. 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
首先, 数学教学的语言应把握一个“准”字. 数学语言准确规范,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公理的叙述要准确, 不应该使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 因此, 作为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首先必须有个透彻的了解. 例如, “对应角相等”与“对角相等”, “切线”与“切线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又如“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这句话不够准确, 应该在上面加上“在角的内部”.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数学语言来授课, 不能用自己土话或方言来随意表达概念、性质、定理等. 比如, 把“线段的中点”讲成“在线段中间的点”就不准确 . 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强 ,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样板, 他们对学生语言习惯和能力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够准确规范, 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模糊的理解. 因此, 数学教师必须熟练数学科学语言的表达, 做到言之成序, 言之有理, 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数学思维方法也是大有益处的.
数学语言还应做到严谨简练. 数学教学语言不能模棱两可, 这是由数学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教学语言重要语句不繁长, 能抓重点, 简洁概括, 有的放矢.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 不绕圈子, 用最短的时间传送最大的信息. 但有的教师口头禅多,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也有一部分教师老是语言重复, 拖泥带水, 这样大大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 数学教学的语言应突出一个“趣”字. 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通俗易懂.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 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 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 具体地说, 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调节学生情趣, 如在讲授“线段的黄金分割”时, 可以介绍人体中有许多黄金分割的例子, 如人的肚脐是人体长的黄金分割点, 而膝盖又是人体肚脐以下部分体长的黄金分割点, 使学生大开眼界, 学习兴趣倍增. 另一方面, 幽默还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
寻求有效途径打造高效课堂 篇8
1. 教师语言平淡乏味。
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学导入无悬念、无疑惑、无问题、无情境, 简单直接, 很少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个体经验、新旧知识衔接等。
2. 教师独霸课堂。
学生活动空间少, 课堂教学多是以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绵绵无期”地听、课后以练为主的“填鸭式”教学, 使学生缺乏思考问题、整理习题、归纳规律的时间。
3. 脱离主题的问题充斥课堂, 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关注了师生互动, 但往往以预设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纳入自己预先搭好的教学框架。
4. 教学方式单一, 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些教师对所教的化学概念、规律理解不透, 导致对知识的讲解方法单一, 对学生理解知识造成较大的障碍。
二、高效化学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把“课堂”还给学生, 变成“学堂”。
2. 教师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互动者。
3. 学生能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融为一体。
4. 学生能真正做到行动、心动 (思维在动) 、神动 (思想在动) 。
5. 学生能破疑解难、优化方法、提高能力、高效学习。
6. 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 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
7. 每个学生在每个时间段都有事做。
8. 信息量、思维量、训练量适中。
三、打造高效化学课堂教学的途径
1.“两个结合”:
即“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堂问题”与“如何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 有计划、有准备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做到寓教于需、寓教于乐、寓教于情, 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 以增强教学效果。
2.“三个转变”:
即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转变单独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课堂上教师要当“公关”, 要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 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 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
3.“四个带入”:
即教师要把激情带入课堂, 把才智带入课堂, 把微笑带入课堂, 把趣味带入课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激情, 语言要有感召力和调控诱导力, 要善于激活学生的创造热情, 使学生以创造者的身份进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去, 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对技能的训练和提高。
4.“四个注重”:
即注重启发诱导、学法指导、情感渗透、培养创新思维。教师要切实重视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不仅要学生“学会”, 更要让学生“会学”。因为“学会”仅是基础, 而“会学“才是关键, 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反思, 进而求异、创新。
5.“五个要”:
即课堂引入要自然, 课堂提问要巧妙, 重点、难点要突出, 知识过渡要平缓, 总结反馈要及时。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知的现实问题出发, 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 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兴趣, 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提高探究能力。
6.“七个要让”:
即教材要让学生读, 问题要让学生提出并独立思考, 化学过程要让学生说, 化学规律要让学生找, 实验要让学生动手做, 现象要让学生观察、表述, 结论要让学生推导得出。
寻求有效数学教学 篇9
一、尚简
崔峦先生说:简单就是以简驭繁, 返璞归真, 追求的是一种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 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实现高效省时的教学理想。
1.教学目标简明。教学目标是教学中的航标灯, 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犹如没有航标乱行船。但目前的教学目标在设定和表述上存在着内容复杂化, 陈述模糊化, 陈述模式化的倾向。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的教学目标: (1) 学会课文中的11个生字, 其中3个只识不写, 联系上下文理解“摇篮”、“掺和”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感受其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 (3) 学习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目标 (1) 中的“学会”、“理解”, 明确又具体地规定了字词学习的达成度;目标 (2) 中的“朗读”“了解”“感受”阐明了教学的主要策略是“朗读”, 达成目标是“了解”“感受”。目标 (3) 中提出本课所要学习的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这样的目标简明, 清晰、扼要, 既方便课堂的教与学, 又有利于教后的检测和反馈。
2.教学内容要简约。一节课的时间是个常数, 如果语文教师面面俱到地“倾囊相授”, 反而会造成各个环节浮光掠影, 没有一个落到实处, 语文教师应当根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题、本班学生实际进行大胆地取舍, 做好语文课上的加减法, 学生已经理解的不教, 学生不理解的才教, 可教可不教的不教, 必须教的才教。做到“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一位老师在教学《月光曲》一课, 围绕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展开阅读:“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让他创作出了这首传世名曲《月光曲》呢?”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设计了了几个精妙的小问题: (1) 你觉得贝多芬听到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这个问题完全把学生置身于文章的情境之中, 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以贝多芬的心去听这句话, 去感受这件事, 去经历内心由被触动到激动的不断升温的过程。 (2) “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啊, 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读到此刻, 你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呢?用这种方式来启发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 发现蕴藏在其中的一个又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 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来, 茅屋了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穷兄妹俩, 有所触动, 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他这时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在理解贝多芬的音乐之前先理解贝多芬的心, 老师在引导中告诉学生, 贝多芬自己也曾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 那是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那么, 在《月光曲》中贝多芬究竟要释放什么想法、什么情感呢?在听《月光曲》这首曲子之前, 先去体会贝多芬要释放的想法, 这样对曲子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 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
3.教学环节要简化。现在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复杂, 形式多, 花样多, 让人觉得繁花满目, 流光溢彩, 但细一咀嚼, 却不知老师教了什么, 学生学到了什么。“删繁就简三秋树, 标新立异二月花”, 让我们简简单单教语文吧!当然这种简单不是简单无物, 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 力求“简而精, 单而丰”。有位教师在教《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时, 在学生对课题质疑时提炼出三个问题:哲学家给谁上这最后一课?这一课内容是什么?他为什么要上这一课?接着教师说:“如果你能解决这三个问题, 说明你的阅读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果你还能从文中一些看似平淡的地方发现其中的巧妙之处, 说出自己的理解, 说明你是个语文高手。如果你还能对课文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那说明你的思维出类拔萃了。”这堂课就这么简单, 学生却发现了文中很多精妙之处, 不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
二、求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教学课堂应当是一个求真的过程。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创设教学情境, 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 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 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 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 和谐共振。学生在课堂中, 与同学, 与老师, 与文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对话, 从而让那种源于儿童本性的真情在课堂中潺潺流淌。读过这样一个案例:某市举行优质课选拔赛, 共有6名来自不同县区挑选出来的参赛者, 其中一名老师执教《歌唱二小放牛郎》, 一名老师执教《永远的白衣战士》, 还有一位教《詹天佑》, 三篇不同年级的课文, 主人公是不同时代的英雄, 又由不同的老师设计施教, 可奇怪的是课末的环节都如出一辙, 都是老师说: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让我们又一次崇敬地呼唤他的名字!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呼唤他的名字!学生则三次声嘶力竭地呼喊英雄的姓名。最后又都在“感动中国”的评选颁奖中, 由学生写颁奖词结束。如果说这只是一次巧合, 巧合率也确实高得惊人。这些老师为了让课堂情感飞扬, 生硬地从一节成功的名课中作为一种操作技巧将这个环节作为一种抒情手段迁移而来。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是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交合碰撞中迸发的心灵感动, 它不是可以生搬硬套的方法或技巧, 它源于学生、教师的心灵感动, 而心灵是否真的感动则是一种原生态的存在, 不是一种可以外加的形式。这一点是值得我们重视并深思的。
寻求有效数学教学 篇10
一、利用教材资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途径的拓宽指引方向
语文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很强的典范性,它是开展综合性学习最为便利的凭借,也为综合性学习的选题指引了方向。一方面,可根据教材中的文本的内容、特点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如七年级上册中选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写景的文章,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李汉荣的《山中访友》等堪为其中的典范之作。教这类课文时,便可以为学生创设以欣赏美为目标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如“美在我心中”、“说不尽的美”等,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把目光投向它们共同的内质美,由此触引到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生命之美等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探究的对象。这对学生的语文的基本理解能力、基本素养提出了要求,也是对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的挑战。但也正因为有这种要求和挑战的存在,才使我们的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欣赏美的能力的提高,欣赏美的品位的提升有了现实的可能。另一方面,可根据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所带出的问题组织综合性学习。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对教材的学习的深入,学生可能会产生有疑惑、有争议的话题。如果教师能敏锐地抓住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把问题转化为探究的课题,让学生在自主自由合作的氛围中学会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话,这无疑既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为学生的各种能力的锻炼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中的《喂?出来》时,随着对课文的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许多学生都产生了困惑:文章最后为什么会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声音“喂?出来”?在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学生达成了共识:声音的出现是对人类伤害践踏了周围环境却视而不见的警告。这又回归到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古老而重大的课题上。由此,便引导学生围绕此课题进行查找资料,进行调查,提出建议,写公益广告,写给人类的一封信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其收集、整理、加工资料的能力,其表达、写作、动手的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和发展。此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喜欢的课文延伸开去,到课外去找有关资料或同一作家或同一类别的文章来阅读,并引导学生通过制作课外阅读卡进行交流分享的形式也可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宽途径,并让学生享受课外阅读带来的精神上的盛宴。
二、挖掘家庭资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的实现提供契机
作为学生的最纤细的最敏感的最重要的精神脐带的家庭生活若能直接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发生密切的联系,会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化和生活学习化的话,则更能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到学生的家庭背景,甚至是学生家庭生活的某一领域和感情世界的纤敏之处,为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等提供极好的契机。而成功的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也就意味对学生的发展的促进,对学生的发展的需要的满足,也就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七年级上册中的“我爱我家”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中的“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两项主题活动,如果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家庭生活的内层和文化背景等,那么它们对学生的心灵世界的触动、激活,对学生的生活体验的丰富、深刻是不言而喻的。这样的家庭生活资源可从某些角度展现、折射出学生家庭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巨大反差,甚至触及学生家庭生活中的隐痛。面对这些差异,教师如能以善待之心和体察之智去关爱、保护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并由“我爱我家”的对于家庭的认同感、幸福感引发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并使之成为一个新的课题,那么这对学生的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健全应该是意义重大。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也就在新的生成中逐渐完满。
三、挖掘地域资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广阔的载体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定西虽然没有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但也有自己的历史沉淀和地域特点,通过设计用询问、查找资料等方法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开展向好朋友介绍景点,为景点设计名片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语文资源,有意识的时时、处处学习语文。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本土资源对语文学习与学生自身的作用,并据此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渐培养起学生对家乡本土人文的热爱之情和保持对本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的持久的敏感。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开辟了语文学习的一片蓝天。它让我们看见了语文原本应该有的生动鲜活灵气。而充分利用教材、家庭和地域等教育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使其不断获取源头活水的重要途径。因此,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培养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的眼力,培养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引领学生步入综合性学习的园地,才能真正迎来语文学习的收获的季节!
寻求有效数学教学 篇11
1.亚洲地区高等教育扩张及私有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的高等教育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急剧扩张[1]。据《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是达到40%,在校生3647万人。香港亦是如此,从2003年31.31%的毛入学率急速增长到2013年的67.28%,高校学生的增幅表现出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提升并不应仅归功于公立教育体系的扩张,正如Postiglione指出,私有化在上述亚洲国家/地区高等教育体系的扩张中起到重要作用[2]。
2.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亚洲各国及地区政府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协助本地高校提升国际声誉,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为了竞争世界一流大学的位置,不少高校将研究成果摆在首要位置。以香港为例,其从20世纪90年代便采用英国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评审工作。在此期间,香港的大学被要求进行角色区分及定位,依据各自不同的特色及优势多元化发展。高校研究者亦被要求关注国际化课题及提升研究能力。中国内地的“985工程”“211工程”计划,台湾的“5年五百亿”(新台币)卓越计划,日本的“留学生30万人计划”及韩国的“面向21世纪的智力韩国计划”均体现了各国/地区政府对于提升本地高校国际影响力以及世界排名的决心。
3.跨国教育的兴起及发展。高等教育性质的改变,即从公共产品到半公共物品乃至商品的转化,催生了跨国教育的急速发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跨国教育为“任何的学习者和教育提供者分属不同国家的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学习内容、师资、教材以跨国界的方式传递”[3]。亚洲作为主要的生源国将会输出53%左右的国际学生,主要来自中国内地、印度以及韩国[4]。国际教育与展会顾问(International Consultants for Education and Fairs)在2015年的报道中指出,每6个国际学生中就有一个来自中国,并进一步说明中国、印度以及韩国的留学生数目占当前国际学生总名额的1/4左右[5]。
4.大学治理模式的转变。世界各国(地区)政府开始广泛采用分权化管理方式治理高校,亚洲国家(地区)亦不例外。以香港为例,对于教育质素的关注以及院校自主的强调正是分权化的具体体现。一方面,香港的高等教育机构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来管理及运营校内事务并藉此避免政府干预。另一方面,通过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简称为教资会)的协助,香港政府依然可以对本地高等教育机构的表现进行紧密调控。通过审阅高等教育机构递交的自主评估报告以及政府推行的一系列质素评估检验,香港政府的角色主要体现为调整者而非直接管控者。无独有偶,新加坡政府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亦体现了这一趋势。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机构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以鼓励其达成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以及创新发展。
5.对于高等教育质素的关注。当前,人们对于高等教育扩张时期的教育质素愈加关注。以中国内地为例,1990年由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作为第一部强调高等教育质素的政策性法规,从评估目的、指导思想、评估手段等方面对质素保障工作做出明确规定。2003年,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对高等教育机构“五年一轮”的教学评估体系正式确立,一年后又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香港亦处于同样境况。意识到“世界各国的教育支出均极为庞大并占据国家支出的主要部分,高等教育更是支出的重中之重”,香港教资会提出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成本分担以及成本回收理念[6],关于香港高校是否能够在资源缩减下保证高质素的教育因此引发广泛关注。香港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委任香港教资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质素保障审核工作。对于评估及程序审查的强调确保了香港高等教育质素的进一步提升。
6.攀升的失业率,停滞的社会流动以及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呼声。不断攀升的失业率迫使教育从业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毕业生本人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增加并不等同于被雇佣机会的增大。在中国内地,21~25岁的青年失业率达到9.8%。在表现最好的香港,25~29岁的青年失业率亦达到3.4%。停滞的社会流动作为高等教育扩张的负面效应之一,对传统的教育价值带来新的挑战。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结果却显示相比于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失业率更为严重。中国内地以及香港,台湾各地的专科及本科毕业生薪资水平亦未见明显差距,且二者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减少(除香港外),这证明学历所带来的正面效应正在降低。政府因此提出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设想,寄希望于通过院校转型以迎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从而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内地在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美国在2012年颁布的《美国职业计划改革蓝图》均反映了这一趋势。
二、追求卓越大学治理:香港经验的反思与实践
高等教育机构面临优化学生学习经验,加强研究实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科技创新,提升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塑造国家软实力及提升公民社会福利的多重任务。在此背景下,政府对于大学的治理成为热点话题,主要关注如何在保护高等教育院校自主权及学术自主权的同时引导其正确发展。
(一)香港大学治理:多样化治理主体
在讨论香港政府与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时,后者所享有的高度自主权一直被视为最显著的特征。为避免政府过度干涉学校内务,香港政府通过非法定的咨询委员会、教资会来负责本地高等教育院校的发展及所需经费并平衡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正如其主要职责声明一般,“(教资会)监管并确保各高校对于所授予之拨款的使用并非仅建立在对学术自由及院校自主的考虑上,其使用须保持同教资会之前达成的计划一致,并关注拨款使用的效力以及效率问题……教资会亦须确保在综合考虑创新,追求卓越,成本收益及公众问责的同时,对院校基本事务最低程度的干预”[7]。教资会作为政府同高校之间的协调机构,使得香港政府在引导本地高校合理发展的同时,避免过度干涉院校以及学术自主。
此外,香港八所政府资助的高校亦有自己内部的治理结构。具体而言,除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教育学院(无顾问委员会)之外,香港其他高校均设有三个主要部门:校董会,教务会以及顾问委员会。校董会主要监管大学财务规划及人力资本管理,并对大学发展提供意见,其主要成员来源于学校内部职员、学生以及社会人士。教务会作为高校学术自主权的主要代表,对所属高校的学术事务负责。此外,顾问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修正相关法案,其主要人员构成为大学职员及社会人士。大学校长是高等教育机构的主要决策者,校董会主席及校董不行使对大学直接管理权,而是为大学提出宏观及战略高度的意见及建议。
(二)质素保障机制
为保障香港院校的质素,推动各院校提升工作效率、成本效益和问责性,香港教资会引入性能指针及质素保证机制来监管香港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质素,从而建立起更为透明的外部审核流程。French在1999年对教学质素给出了更切合香港背景的定义:教资会认为教学质素表示对在可能条件下最高教学质量的维持,以及在科研和服务上对各自设定目标的达成[8]。1993年以来教资会进行的3项大规模的教学复查及评估体现了French在定义中强调质素的三个方面:教学质量,科研以及服务。
1. 科研评估。
科研评估作为教资会在全港范围内的第一次教学质素保证活动,早在1993年香港高等教育扩张之前就已出现[8],其执行主体为研究资助局(简称研资局)。作为教资会辖下的非法定咨询组织,研资局主要就高等教育机构在学术研究上的需要向香港政府提供建议,并负责向8所政府资助的院校分配拨款及提供经费,以协助他们进行学术研究。到目前为止,科研评估共实施了四次,其余三次分别在1996年,1999年及2014年。效仿英国在1992年所进行的相似评估活动,1993年以及1996年的评估,是以院系为主要参与单位并根据其不同的表现来评定成本中心的级别。每个中心活跃研究者的数量以及研究成果产出的质量决定其在1998—2001年三年间将获得的研究资金投入[8]。
教资会所采用的这种新基金分配方法对香港高等教育机构造成了巨大影响,“要么发表要么出局”成为学术圈中的普遍现象[9],表明其已经认识到先前将科研成果同基金分配相关联的评估方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夹缝中生存的教学质量。此外,1999年的第三次评估在其资助的8所高校中引入了内部竞争机制。其对于“卓越领域”的强调和追求主要来源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希望各中心可以依据其不同的优势来发展壮大,并强调其与香港及亚太中心区的工业、经济和商业紧密相连;二是通过淘汰相对较弱的科研中心来保障杰出中心资源的充分供给。
在最新的2014年科研评估中,评估重点转为关注高校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否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卓越性。评审结果细分为五个不同等级:世界开创性水平(四星);国际卓越水平(三星);国际水平(二星);区域水平(一星)以及不予评级。尽管教资会强调科研评估仅为提升香港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以及科研表现,而非致力各大学之间的比较。香港大学在2014年评估结果中相对逊色的表现(相比于香港科技大学)依然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及关注。一些社会媒体亦根据此结果对香港8所高校进行排名。但考虑到香港各大学所开设的不同科目以及相异的角色定位,此次科研评估结果并不足以体现大学真实水平。
2. 教与学质素保证过程检讨。
程序审查是教资会引入的另一教学质素保证机制,其定义为对内部质素保证、评估以及提升机制的元分析。值得注意的是,程序审查同之前我们所提及的评估不同,它关注的重点并非在于质素的评估,而是与质素保障息息相关的实施过程[6]。此外,不同于科研审核,此次审查结果并不直接同大学获得的基金分配相关[6]
除以上对于教学过程自身的关注之外,教资会针对同教学质素相关的4个交叉领域也提出了相应问题:[10]。参与机构对教学质素的重新认识及对自我提升的迫切需求被认为是本次审核的成效之一,香港高等院校开始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质素的保障投入更多精力。此外,教与学质素保证过程检讨赋予了教资会更多权利来引导其资助的8所高校向其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3. 管理审查。
教资会迄今为止在香港进行的最后一轮审查活动主要集中在各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事务上。进行管理审查的动机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时期的香港高等教育扩张。在此过程中,单位学生的平均成本上升急剧,教资会因此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并决定降低学生成本投入[11]。教资会在其报告“香港高等教育”中指出其进行教育审查的根本目的是确保“每个机构都能够获得合适的财政拨款;各机构对其拨款的使用计划及管理过程能够被教资会及其余外部参与者所观测并复核”[10]。具体地,每个参与机构都必须接受6方面的严格审查:策略发展、资源分配、计划实施、角色定位、责任与培训、提供服务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审核完成之后,教资会通过定义各个参与机构表现良好的管理方式来设立“管理实践原则”。尽管教资会在此过程中一直试图在政府及院校之间保持独立,其对管理过程中的效力及效率的强调还是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参与高校的日常管理[6]。教资会在高校管理形式及院系结构上愈演愈烈的评估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其将商业管理原则强加在高校日常行政上的作为会严重危害学术自由及院校自主的指责亦是不绝于耳。但全球大学竞争日益激烈,追求卓越及日臻完善,强调表现指标以提升学术水平亦无可厚非。
4. 全面化的质素保障的追求:质素保障局。
为响应社会各界对于高等教育质素日益增加的关注,香港政府在2007年成立质素保障局(简称质保局),作为教资会下属的半独立组织,协助其进行质素保障工作。其主要任务之一为开展四年一次对8所政府资助高校的教学表现评估。第一轮评估工作开始于2007年并于2011年结束。作为对教与学质素保证过程检讨的替代性方针,质保局第一轮评估的主要目的为:(1)确保政府资助的八所院校质素的提升,使其具有国际竞争力;(2)鼓励院校在所属领域的卓越发展[12]。
对资源的有效运用成为质保局评估的首要标准,正如前任质保局主席所指出:“出于对我们的信任,学生们愿意在我们的学校中度过三年或者四年美好的时光,并且期望能够在此有良好的学习体验。他们以及他们的家庭为此在金钱上(精力上)付出良多。对于公共的责任心因此成为全球所有质素监控体系的首要评估准则”[13]。
质保局的成员不仅来自教资会,亦包括本地以及海外学者和小区中有声望的热心群众。为了最小化其对院校以及学术自主权的影响,质保局主要采用以下评核法规:[14]。
坚持各高校不同角色定位,质保局认可并竭力保护各院校不同的特征及发展方向。尽管质保局将其定位为协助高校质素提升及发展,学术界依然坚信质保局的评审结果会影响教资会对8所政府资助大学的资金分配。教资会在2011年公布的文件中亦明确指出其鼓励院校在科研基金申请以及研究生席位上展开竞争[15]。得益于2008—2011年质素审核的成功经验,教资会目前正在进行第二轮的质素评估,并着重强调提升学生(尤其是国际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及推进研究生项目的发展。具体而言,第二轮的质素审核“不仅仅着眼于教学体系以及教学过程,亦关注学生的学术成果以及学习经验。评估组成员将全面考虑院校在此过程中的监管作用同学生所获得的实用性技能及能力提升”[16]。
5. 深入管治研究:高等教育检讨及香港教资会资助高等教育院校的管治报告的公布。
除上述所提及的质素保障机制,教资会亦意识到“稳健的管治”对院校发展的重要性。事实上,早在2002年3月,教资会便已发布高等教育检讨报告,要求各院校自行检讨其管治架构(包括校董会)是否合理并切合实际情况。在完成相关检讨及反思后,教资会应教育局所邀进一步探讨研究大学管治的相应做法,旨在通过借鉴国际上关于高校管治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协助提高本地院校的职能与效率,并关注于协助校董会成员掌握所需的知识、技巧和规约,从而更好地履行职责[17]。其建议摘录如下:(1)院校和政府应考虑制定有关校董会成员培训和持续专业发展的安排,以便成员掌握更多知识,在履行职责时有据可依。为物色贤能担当校董一职,院校应各自制定对不同专长要求的准则,并定期予以检讨。教资会与各院校应分别举办就任培训。(2)为确保校董会成员在履行受信责任时,能在院校自主与向公众负责之间取得适当及可持续的平衡,教资会应借鉴国际的良好做法,设立机制去探讨订立问责框架文件,规定校长及校董会每年汇报情况。(3)校董会在策略规划方面担当重要角色,校董会根据策略规划评估院校表现。为履行此职责,每所大学应制定一套合时和适切的主要表现指标,让校董会评估院校按策略计划议定的优次推行有关工作的进度。(4)各院校的校董会应制订风险管控表,并最少每年检讨一次,如能增加检讨次数,则更理想。(5)各院校的校董会应公布转授职权安排,阐明辖下委员会的分层组织,以及公布在管理方面可有效监督大学活动的机制,包括恰当的转授和汇报机制,此机制需得到校董会认可。(6)教资会应定期检讨大学管治情况,最好每五年一次[17]。
三、总结及反思
【寻求有效数学教学】推荐阅读:
寻求教学反思的切入点10-03
寻求对策07-08
寻求合作08-13
寻求创新10-11
寻求制胜之道09-03
寻求学习方法05-17
寻求经济理论的创新10-16
理想主义的多样寻求11-02
公安机关违法立案 如何寻求救济06-16
第九课 寻求法律帮助第1站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