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反思

2024-06-02

有效教学反思(共12篇)

有效教学反思 篇1

近年来, 有效教学逐渐成为教育教学领域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甚至可以说有效教学已经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标志, 但是当前关于有效教学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 即主要是关注有效教学的实践问题, 而相对忽视了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反思, 鉴于此, 本文拟从有效教学产生的背景、有效教学的意义、有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教学的展望等方面对有效教学作一理论上的梳理。

一有效教学产生的背景

有效教学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的教育科学化浪潮之中。当时, 由于心理学、教学论等教育基础学科的不断发展, 为教育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同时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明促进了现代工业的初步形成, 尤其是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追求效率, 这就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正是在教育科学化浪潮中, 在追求教育效率的社会需求中, 结合当时流行的实用主义哲学, 有效教学作为一个概念被提了出来。之后随着教育学科的形成, 有效教学 (教学有效性) 成为了教育学尤其是教学论的基本内容。

有效教学 (教学有效性) 作为教学论的基本内容, 一直为教育理论研究者所关注, 但是并非是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据统计, 2006年与有效教学有关的论文达到了147篇, 而从1982年到1999年一共才有56篇, 2000年到2005年与有效教学有关的论文一共是186篇, 而自2006年后, 则每年以倍数方式增长。到了2009年左右,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 有效教学更是发展成为一场教学实践改革的运动。此外, 2000年正式启动的新课改, 自2003年起就开始有了争论, 2003至2006年正是争论与反思的高峰时期, 而有效教学的提出,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这一争论的结果之一。正是在这一层面上, 我们认为有效教学是新课改在争论与反思中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标志。

二关于有效教学的意义探讨

1有效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效教学着眼于有效, 强调的是在有限的教学活动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在学业上获得充分地发展。教学活动从本质而言其实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撑。鉴于此, 有效教学相对于以往的课堂教学活动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也就是说有效教学在本质上是充分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从学生的现状出发, 通过提供明晰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等措施来充分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 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进而帮助学生从枯燥、烦重的低效学习甚至是无效学习中解脱出来。

2有效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动性的发扬。虽然教师的教仅仅是为学生的学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撑, 但是不同的环境支撑所带来的效果是不同的。以往的课堂教学其实也是为学生的学提供环境支撑, 但是由于以往的课堂教学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更好地教, 这种关注从根本而言是强调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从知识体系出发, 完美的呈现知识本身的发展轨迹, 而相对忽略学生的学情, 而这样一种的忽略其实是束缚了教师的教学的主动性, 一本教案包打天下的现象就是这种教学活动的典型表现。毕竟知识体系本身是静态的, 而知识体系的展现方式是多种多样, 因人而异的。因此面对不同的学生, 应有不同的呈现知识体系的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在熟悉知识的同时, 更要熟悉学生, 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设计课堂教学,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教学有利于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自新课改实施以来, 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提升, 但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改观并不尽如人意, 甚至在一些课堂教学中由于对新课改理念的生搬硬套而出现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倾向。于是, 如何在教学实践活动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有效教学被提了出来。有效教学既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 又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控制作用, 正是“妥善调节课程实施的步伐”, 把握了“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渐进性改变与根本性改变之间的关系”, 为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基础。

三当前有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有效教学实施的条件尚不成熟。目前在实践层面上的有效教学更多的是对教育部门行政推动的简单回应。有效教学强调的是课堂教学, 希望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来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并能将新课改的理念与现实的课堂实践统一起来, 进而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拓展必要的空间。要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至少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具有一定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是班额必须要得到一定的控制, 即小班化教学。因为有效教学的隐含前提是有效互动, 如果班级学生过多, 那么有效互动是难以实现的, 有效教学自然也就无从说起了。在班额偏大的情况下, 要实施有效教学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为了真正实施有效教学而重视教案的准备, 切实做到即备教材, 又备学生,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教师逐渐把工作重心仅仅限于课堂教学, 而不顾及其他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应试教育所强调的“重教学, 轻教育”的思想暗合, 而违背了有效教学的纵深发展, 进而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拓展空间的初衷。二是在课堂教学中面向部分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同时, 放弃部分学生, 这显然是与新课改的“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是相悖的, 当然这种现象在现实教育中是屡屡出现, 有相当多的学校早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就开始通过所谓“分流”的形式来放弃一部分学生。三是仅仅披着有效教学的外衣而已, 即将有效教学模式化为情景教学、互动教学等模式, 而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进行课堂教学。当前, 由于教育部门的行政推动, 使得有效教学正在成为一场运动式的教学实践变革, 而非实质意义的教育教学实践改革。

2有效教学片面关注“效益”的倾向使课堂教学的“教”被最大限度地简化。有效教学所提倡的“有效”有以下三方面含义, 一是有效果, 二是有效益, 三是有效率。所谓效果是指学生有无发展, 这是当前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所谓效益, 原意是指付出与收获之间比例, 此处则是指师生尤其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付出与学生所获得的发展之间的比例, 这是当前有效教学的核心要求, 简言之即“教得轻松, 学得愉快”;所谓效率, 强调的则是单位时间内收获如何, 此处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收获如何, 这是当前有效教学的最高要求, 即所谓“向45分钟要效率”, “要将一切问题都在课堂教学中解决”。“三效” (效果、效益、效率) 之中, 本应以“效果”为根本, 兼顾效益, 效率最次, 毕竟“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如果教育讲究“效率”, 那么就会出现拔苗助长的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可是, 当前提倡的有效教学最为关注效率, 强调“要将一切问题都在课堂教学中解决”。于是出现了两个方面的趋势, 一是强调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即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二是强调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即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亦即为了提高所谓的课堂教学效率, 将本应课堂教学中解决的问题前移至课前预习, 加大学生的课前预习量;为减少学生的课后负担即课后复习 (作业) , 加大学生的课堂练习量, 并美其名曰自主学习, 结果在这样的有效教学的课堂中, 教师的教被最大的简化了。

3有效教学强调有效, 但是什么是有效, 如何判断有效, 目前并无与之相对应的评价体系, 这使得有效教学限于理论、流于经验, 甚至出现“新瓶装旧酒”的现象。新课改难以进一步深入开展,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新课改相配套的评价体系86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11

难以确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希望通过有效教学来推动新课改的发展, 但是有效教学同样也存在评价的问题, 相对于新课改的评价体系而言, 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教学, 其评价体系的建立要容易一点, 但时至今日, 有效教学的评价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评价体系的缺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把握方向, 进而使得关于有效教学的这一教学实践变革变得低效甚至是无效。

四对于有效教学发展的展望

从当前教育教学中现实来看, 有效教学是把准了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脉搏, 因为当前的教学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存在着大量的低效, 甚至是无效活动;从发展的眼光来看, 有效教学代表着新课改、甚至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因为唯有强调有效, 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教师的发展, 进而促进教育自身的发展, 使教育之光再次璀璨、这需要我们首先要在实践中真正地做到有效教学。

我们认为要在实践中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首先要改善实施有效教学的外部环境:一是严格控制班额, 实行小班化教学;二是完善社会学习设施, 保证学生在课堂之外有充分的学习资源可以使用, 例如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等。其次要强化实施有效教学人员配备:一是完善教师队伍人员构成, 实现教育、教学人员的相对分离;二是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第三要建构与有效教学相对应的评价体系。第四要进一步拓展丰富有效教学的外延, 变有效教学为有效教育。

参考文献

[1]崔文波.有效教学模式初探[J].甘肃教育, 2011 (11) .

[2]曹勇军.有效教学关键在于完整和持续[J].江苏教育, 2011 (17) .

[3]朱文辉.有效教学:实然诊断和应然追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5) .

[4]梁文明, 肖高丽.教改语境中有效教学的解读及认识误区分析[J].教学与管理, 2011 (6) .

[5]李书勤, 李灵莉.新时期我国大学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探析[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1 (03) .

[6]吴永军.我国新课改反思:成绩、局限、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0) .

有效教学反思 篇2

目前,语文课改正在向纵深发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流程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令人欣慰的革命性变化。本人,一直以来,也全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尽可能的实施新的教育理念。今天,又很荣幸的听了国培教育的首席专家,云南师范大学张承明教授的关于“有效教学理念”的讲座,对照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事例,仔细想想,确实还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冷静思考。

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争议由来已久。与人文性相较,工具性是基本的。从工具性说,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了解、理解字、词、句、篇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学、思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拟定基础。然而,我在教学中,认为初中生已经完全有了自学生字词的能力,所以常常忽视了对字词积累这一块的教学,更不用说在课堂上腾出时间来让学生们抄一抄,背一背了。而是更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弱化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课的最基础的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却没有落实。

张教授告诉我们,一个人终身发展中必须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本技能是不能忽略也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忽视对文本能力的培养,这做舍本逐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符合新开课程标准理念的。说得更严重些,这是冲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事实上,这又会形成新的一种“教育悲哀”

语文教学必须要进行文本细读,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在文本里走个来回。这也是张教授在给我们做讲座时反复强调的,语文教学是要让学生拿起书本进行阅读、感悟、发现,并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与文本探究。而我,常常会找些借口,认为学生的理解力不够,所以常常用自己的构想去替代学生的构想,如我原来在执教《苏州园林》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1、试找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2、课文先后多次提出“图画”,请你再仔细阅读课文,用“圈点法”找出这些句子,标明序号。这些句子中,哪几句是写整体?哪几句是写局部?哪几句是写细部?根据所标序号,你能概括本文的说明顺序吗?

3、通过自学,你在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方面有哪些启示吗?

4、文中优美的句段很多,自由选择课文段落朗读。并划出你最喜欢的两句,在书上进行批注赏析。

其实,这些问题的设置都是我的,而并不是学生自己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后他们产生的问题。听了张教授的讲座后,我想,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们仔细阅读文本,走进文本后,要他们自己提炼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思维的碰撞,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潜滋暗长起自己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从而提高语文学案教学的有效性。

老师不能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传授,更要想方设法,唤醒、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巧设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与习惯,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是以全体学生为核心,以“主体”的“自动”为前提,也可以以演讲、辩论、练笔等为活动的学生喜欢的基本方式。一要创设生动、充实、热烈的课堂气氛;二要注重师生平等和谐对话;三要语文活动要有新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这样使学生人人有愿望,人人有兴致,人人在思考,人人在活动。可喜的是本人在教学时,也会偶有所获的时候,如在执教《马说》一文在课堂三十分钟时,组织了一场辩论:“世上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韩愈的观点你同意吗?”学生由于对文本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有了辩论的诱因,因而发言十分积极,各抒己见,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地被发掘,回答丰富多彩而又有个性,从而加深了对文本思想与情感的领悟与理解。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在这当中,其实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分析的问题还很多,例如: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活动?一切只是都需要学生探究得出么?一切教学必须始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吗?如何处理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教师的价值引导关系?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验活动中加以认识、探讨、研究和解决。

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篇3

一、体现一个“主”字

这里所说的“主”字指的是:课堂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也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哲学角度分析,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所以,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把学生推向主体,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的思维活动,自主参与,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教师和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讲解和被动接受的痛苦中解放出来。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要导得巧、导得活、导得适时,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生动活泼;如果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就很容易造成高耗、低效、死板的课堂教学。

二、突出一个“活”字

这里所说的“活”字指的是: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一方面,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不仅有教者的教学预设,而且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必然会有新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灵活的作出调整,千万不能死搬教案,对课堂上产生的动态生成不闻不问。因此,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而精当的处理和运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活化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实践表明,一个人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学习的效率是很高的,那么,课堂上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呢?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增强思维意识,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始终把激活数学思维放在首位。其次,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更应该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活泼而又蕴涵着一些思维力度的数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第三,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善于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尧都区解放路小学 刁艳丽

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路径 篇4

一、基于什么:确立反思的理念基点

所谓反思,实际上是个体对教学过程的一种重新解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再认识、再创造。撰写反思,首先要明确反思的理念基础,即以何种理念指导反思,这样才能使反思有章可循,内容不至于泛化。通常而言,理念基点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理论基点。所谓理论基点是指教师反思应遵循的课程教学理论。这里的理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政策层面的学科课程标准,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可以给教师反思提供一把衡量的尺子,以此对照实践,寻求改进措施;另一方面是教学理论,主要是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学改革专家的教学思想,比如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理论、杜威的民主教学理论、李吉林的情境教学、邱学华尝试教育等,可以给反思提供理论支撑。以理论为反思基点,可以增加反思的理性厚度。

二是学生基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服务和研究的对象,因此也是反思的基点。小学教师面对的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其发展中人的特性决定了教学更注重艺术性。撰写教学反思,应该心中有学生,以学生发展来衡量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把反思的对象聚焦到学生,教师才不会沉醉在自我设计中,反思才更具有生命力和实践性。

三是实践基点。反思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实践的改进,因此,研究实践问题、解决实践问题是反思应遵循的理念。实践包含三种主要形式。首先是教学内容的主题,比如阅读教学的参与性、写作教学的语句训练等等。基于这类主题的反思,要看课案是否符合主题教学的一般流程,有什么创新和特色。其次是教学研究的主题,或者说课题。时下,很多学校都兴起校本化的课题研究,教师只有结合课题,以课题理念为指导,反思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才更大。最后是教学研究的问题。研究应源于教学问题,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更具有研究价值。反思作为研究的一种形式,也应该聚焦问题。这样,教学设计是为解决问题而设,课堂是为解决问题而教,反思才能找出理念与行动之间的差距。反思内容不管是课堂的哪一个环节,都会围绕一个主线,达到形散神不散的效果。

二、追求什么:确立反思的发展目标

反思是为了促进专业成长。专业成长具有阶段性,作为成长见证的教学反思也应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表现在技术性反思到艺术性反思的发展变化过程。

技术性反思指的是通过课例的概括、总结、提炼,发现一定可供操作的课堂教学技术的反思。这类反思在内容上重点关注课堂操作层面的成功经验,以经验的迁移促进教学技术的提升。比如优秀板书设计,别人用过的自己也可以用;比如评价语言,优秀教师用什么评价语言、在什么时机使用评价语言、怎样评价激励学生等,我们也可以依葫芦画瓢尝试用于自己的课堂;比如有专家总结的教学设计“三点式”经验:“开课五分钟有亮点,重点突破有亮点,练习设计有亮点”,以此吸引学生持续参与课堂教学等,我们也可以尝试。只要关注这些技术性层面的经验,通过反思将这些经验条理化、系统化,就可以促进个体专业成长。

艺术性反思是通过课例反思,发现教学一般性规律,进而改进教学实践。这类反思内容上主要关注教学中普遍性的行为表现,以理论的指导总结教育规律。教学活动或设计等教学艺术性层面的东西,需要教师日积月累来沉淀教学智慧。以此为目标追求的反思,便是多读书,开阔理论和实践视野,以大教育观来看待教学,以此促进教师教学艺术发展。

三、反思什么:发散反思的载体视点

反思基于一定课例载体,合适的课例可以更好地承载所要表达的理念,使反思有理有据、观点清晰、论据充分,增加反思的可读性。基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课例载体通常有三种形式,不同形式反思的关注重点也有所区别。

一是自己的课例。我们对这类载体进行反思的目的是促进自我设计课、上课的水平,因此,反思的关键是找问题。找问题最佳的途径是集体研讨。在团队研讨中,其他观课者往往会提出自己课例的问题,并同时结合经验提出一定的解决对策,教师研讨时应重点关注同行的意见,在写作反思时,重点聚焦课例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案及依据,再次上课的效果等,以此实现问题的解决和专业的成长。

二是他人的课例。我们一线教师常常有机会观摩名师的课堂,对于名师课例的反思,重点应放在别人的优点上,看一看同样一个内容,别人怎么设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这种设计?效果又如何?尽管名师的课也会有一些瑕疵,但反思者要了解别人的思路,给自己以启示。写作时,以观点加案例的论证形式呈现,可以强化成功经验,实现自我提升。

三是书上的课例。我们在看一些科研书籍、理论刊物时,会遇到许多生动的附带观点评析的课例,这些课例也可以作为反思的载体。对于这类课例的反思重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赞同书中的观点,以此观点指导实践,检验观点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不赞同书中观点,以教学实践进行观点的反驳或进行观点的补充。由此,形成的反思才会兼具理论和实践意味,增加反思的可读性。

四、如何反思:搭建反思的逻辑框架

反思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理性提炼,理性表现在逻辑框架的搭建上。逻辑框架可以清晰地看出反思者的理论功底、逻辑思路,体现着反思的深度。因此,搭建富于学理性的逻辑框架,是有效反思的难点。基于学理性的本质表达,逻辑框架搭建须注重三个方面。

一是视角。视角是反思问题的角度。角度决定反思的新颖性,反思是自己独到的观点,需要选取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客观存在的问题。比如对于课堂中攻击行为,选取人本主义视角和行为主义视角就有不一样的解释框架,以此框架作为反思的写作逻辑可以增加反思的理论深度,从而使反思观点新颖,更具吸引力。

二是方法。方法是反思问题的工具。方法决定着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科学。同样的内容,选取不同的方法,就有不一样的内容框架。比如,对于学生课堂行为的观察,选择叙事性方法,教师的反思重点在于描述学生课堂行为和教师处理手段;选择案例性方法,教师反思的重点在于学生课堂行为描述及背后原因探讨等。

三是结构。结构是反思的谋篇布局,撰写反思是整体性的工作。在撰写反思前应当详细规划好反思选取的理论视角、案例载体,框架维度,同时应该注意各维度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内容安排是否合情、观点表达是否自然等,这就需要写作时注重结构。比如,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需要站在目标的角度审视课堂环节、在环节角度注重学生、由学生的反应考量效果。通过整体性的以理论为指导的结构设计,可以增强反思行文的美感。

确立反思的理念基点是反思的出发点;追寻反思的个体发展是我们反思的目的所在;选取合适的课例载体是反思的技术性要点;搭建反思的逻辑框架则是反思的质量保证。作为教师,要清楚认识自己,多读书、多学习,增加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只有遵循反思路径,才能有效反思,促进自我专业成长。

摘要:反思是中小学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往往存在目标泛化缺乏针对性、内容虚化缺乏深刻性等问题,其本质在于缺乏反思的有效路径。本文从理念、目标、载体和逻辑四个维度,从基于什么、追求什么、反思什么和如何反思四个方面构建了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路径。

有效教学反思 篇5

通过学校对我们教师的关于有效教学的培训研讨活动,使我从最初对有效教学的概念性认识转化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的标准。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效,而不是罗列知识。给自己压力,给学生负担。“学”是“教”的基础,“教”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会学”,因此应寓学法于教学过程中,以学法为目标改革教法,把教学的效果体现在学习结果之中。强调衡量是否有效教学关键看学生,而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取决与他们能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的学习,能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需要一定的方法。所以老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多的要教学法,教学方法有多种,我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使各种教法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并通过学生自学、实践来完善和巩固学法。但是我认为在学习中我的最大收获就是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应该学会教学反思。上完每节课应该有课后反思,反思“我的教学有效吗?”、“这节课我的教学方法学生适应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这是我今后课堂后要做的工作重点。

再次,有效教学的最终结果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而在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我今后的工作还要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对象,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给以肯定和评价。

有效性教学的反思 篇6

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对所教授内容及知识的前后联系要了然于胸。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十分紧密。教材呈现着若干知识点,作为教师,不能只盯住这个知识点;而应围绕着这个知识想想之前学了什么,该知识点的立足点是什么?以什么知识为基础?在哪些方面要有发展和提高?学习它,又是为后面的什么知识打好基础?只有以这样整体解读的思想来梳理教材,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才能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把握住每课的重难点,最大化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学校的一次教研活动中,选取了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分数除法二》,让几个年轻教师说课,并进行辩课活动。当时一些老师拿到教材后,就认为本课重点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很显然,这样来把握教材是不够准确的。因为本课是分数除法的第二课时,是在学习整数除以分数以后学习的,主要是分数除以分数;所以,本课的重点应该是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如果偏离了这个重点,课堂演绎再精彩,也是一堂低效课。

创设简洁生动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主题明确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课时,可以在课始,创设走进电影院的情境,让学生算算电影院里每个区块各有几个座位?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致提起来;在课进行过程中,创设学生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玩具店的情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虽是练习课,但有了这些生动、与学生非常贴近的情境,使得学生一直处在积极投入的状态中。这样的学习效率,比课外完成几张练习要有效得多。当然,教师创设情境时不能丢了数学味。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小学教师有义务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的习惯很多,影响到课堂效率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习惯。

倾听习惯 心理学家指出:“工作成功的人八成是依赖于倾听别人说话或使别人倾听。”倾听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必需品格。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倾听技巧指导、倾听意识培养。作为一种品格,那我们应该关注一种氛围的熏陶,在交流氛围上下功夫。用基本规范去约束,是任何一种习惯养成的基本方法,所以倾听习惯培养时,应该尝试着进行一些规范要求。比如说规矩,先从学生的标准动作要求起,让学生先都静下来;二要从学习内容、参与体验等角度,让学生体会到倾听的价值,进而激活学生的自主倾听欲望,养成认真倾听、用心倾听的习惯,才能事半功倍,获取最大的效益。

思考习惯 学习数学首先要学会思考。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更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方法。如果只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给明确的要求,导致学生不明就里,给再多的时间也是浪费,更谈不上效果了。有一次听课,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执教教师让学生操作理解“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学生独立操作的分饼环节很顺利,有的学生一个一个地分,有的学生把3个饼叠起来一起分。但是分完以后,要出现四分之三时,多数学生不理解。教师就一遍又一遍地演示、讲解,并且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跟着老师说。从学生的眼神与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只是在强化记忆,而不是真正理解、内化。这样的独立思考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老师要有意识地、经常地引导学生,养成有序思考的良好思考习惯,才能成就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精心设计练习

练习题的最大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教师在设计课时,要关注教学设计,也要关注课堂练习的设计,做到精心设计练习。有效的课堂练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呢?首先,对教材里的习题,做到“用准、用足、用好”。教材里的习题是编写教师们精心设计的,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师在使用时,适当做一些调整或整合也未尝不可。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做一题算一题,而要做一题,懂一类,会一片。其次,要设计一些教材外的习题作为补充,这些题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要选择思维训练有效、方法灵活、典型且有代表性的习题,既要有针对性,更要有层次性,所选的习题一定要有梯度。

在教学《面积的认识》一课时,得出面积概念后,可以设计这样一组练习:

(1)下面哪些图形有面积?

(2)在( )里填面积或周长。绕舞台一圈的长度就是舞台的( );给舞台铺上地毯,地毯的大小就是舞台的( );给相框装上玻璃,玻璃的大小就是相框的( );给相框装饰一圈花边,花边的长度就是相框的( )。

第一题通过判断来诠释面积概念中封闭图形这一层次。安排面积与周长的比较,是为了避免负迁移,让学生通过判断、填空感受面积和周长的含义不同。学生通过这一题组练习,对面积概念有了清晰、深刻的理解。在课尾还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作为拓展题。如:3个图形被纸片盖住了,但小红数出了它们的方格数,请你判断它们的大小。学生都会凭方格的多少来判断面积的大小,待拿掉盖着的纸片后,结果与学生预想的不一样,在认知上发生了冲突,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面积的大小不能仅凭方格数的多少,还要看每个方格的大小。

这道题涵盖了本堂课用数格法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又渗透了下次学习面积单位的内容,不失为好题。教师在课堂上特别要注意避免题海战术,做一些无层次的、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要遵循“有练必有得”的原则让学生去做练习题,争取在“做中学”,在“练中悟”。设计这样的练习,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最优举措。

重视练习的反馈

精心设计的练习,是否有效、高效,还取决于练后的反馈。如何做好数学课堂练习环节的反馈呢?日常教学中,教师在反馈时,常问的是“你哪儿错了?”再来一句“错了要订正回来”,就结束了反馈。这样的反馈成了“过堂式”,起不了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采用同桌交换,同桌互看,或用实物投影展示作业等方式,可以增强练习效果的真实性、反馈效果的有效性。

在练习中,学生的错误形式可谓五花八门。教师不能每题都一一讲解。学生的某些错误,完全可以一带而过。比如《比的应用》一课,重点是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练习当中如果仅仅是计算错,只需提醒他们下一次细心一点。但是如果学生在关键步骤上有了错误——不会列式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应慎重对待,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分析,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有序解答。

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反馈时,可以这样去操作:反馈前,先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出错?你是怎么避免出错的?这样,一方面提醒了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当发现学生的错误时,教师不要急着说错在哪里,怎么改?可以先问问学生:你觉得他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再让做错的学生自己来订正,效果远比直接予以订正要好得多。做完一组练习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解决这些问题后有什么发现?进一步提炼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反馈到位、及时,能够最大化地发挥练习的作用。课堂练习的反馈有效了,课堂练习也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追求有效、高效的课堂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创建有效课堂,就是要在最少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受益,为学生今后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对有效教学的一些反思 篇7

针对上面的反思, 我对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进行了以下思考.

教学只有针对了学生的学习风格, 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有效和高效的目的.所以我们先说说学生们的学习风格.有些学生偏向属于视觉型的学习者.他们通过观看他人做某事而能学得最好.通常, 他们喜欢以细致的顺序呈现的信息, 偏爱写下教师讲述的内容.在上课期间, 他们一般很安静, 也很少受噪音的干扰.有些学生偏向属于听觉型的学习者.他们通常不用心看老师所做的, 也不记笔记.他们依赖自己听和记的能力.在上课期间, 他们可能话多, 并容易受噪音的干扰.有些学生偏向属于动觉型的学习者.他们主要通过直接参与活动来学习.他们倾向于冲动, 少有耐心.在上课期间, 如果不能走动或做些什么, 他们会感到厌烦.当然很少有学生是绝对的某一类型的学习者, 大部分学生都是三者兼而有之.但是, 在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 老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视觉型的学习者掌握知识.听觉型的学习者会被老师认为是懒, 不愿做笔记, 话多的不能破坏课堂纪律.动觉型的学习者更有可能被老师认为是多动症.偏向于这样两种学习风格的学生, 在错误的教学模式下, 肯定会变成老师们口中的学困生.而且, 绝大多数的学生由于三种学习风格都有, 所以只使用教师讲授法的课堂会大大限制学生潜力的发展.又由于考虑到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这些学生绝大多数在初中数学学习中遭受过挫折, 由他们的入学成绩即可以知道, 他们大部分人是动觉型和听觉型风格偏多的.所以, 针对学生学习风格, 教师应该提供一种混合了视觉、听觉和动觉的活动, 充分利用学生的多感觉通道, 把课堂搞活, 才能真正达到有效、高效教学的目的.

要把课堂搞活, 充分利用学生的多感觉通道, 就必须让学生投入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之中, 带着解决问题的思想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能力的目的, 才能达到真正的有效教学的目的.以在高职班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堂课的新课部分为例.首先, 提出研究的问题:求点 (x0, y0) 到直线Ax+By+C=0 (A≠0, B≠0) 的距离公式, 请前后4名同学组成一组, 分组讨论研究.全班共分成了12组.其中有10组同学对于解决这种直接由抽象符号推导公式的问题出现了困难.8组是由于被大量符号干扰, 导致做完上半部分不知下半部分解题思路.2组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计算错误.这8组同学都自发地做到了先抛开抽象的数学符号, 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化, 如有一组同学就从具体问题“求点P (4, 3) 到直线l:2x+y-4=0的距离”入手.首先作图, 把数转化成形以后再找到解题的思路:①求垂线方程;②求垂足坐标;③求两点间距离.这是解题的一般思路.其中, 有两组同学想到了另外一种思路, 利用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

如左图, 过点P作与坐标轴垂直的线段PS和PR交直线l与S和R, 过P作PQ⊥RS, 垂足为Q.利用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undefined, 由于点S和点R的坐标可以求得, 所以公式中的|PR|, |PS|, |RS|都能求出.学生发现在利用具体问题理清解题思路以后, 再用抽象的符号推出一般式就容易多了.在这种分组讨论, 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学生不自觉地学会了运用特殊化的数学思维, 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在小组讨论后,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学生对研究过程的重述可以达到几个目的.首先, 听的学生通过了解他人的想法, 可以开阔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得到灵感和启发.有研究表明, 在课堂上, 学生们听同学发言时要比听老师的讲解时注意力更集中.其次, 发言的同学通过对研究内容的重述, 能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教学, 培养了他们分析、交流等能力.在发言时所获得的成功感和信心, 能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思考和学习.再次, 重述研究的过程能使学生们对整个问题进行反思和回顾, 有时还能引起学生们新的猜想, 发展他们各种思考的策略.在这堂课中, 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在A≠0, B≠0的条件下推得的.那这个公式在A=0或B=0时成立吗?学生经过猜想和验证, 发现也是成立的, 并发现当直线垂直于坐标轴时, 点到直线的距离为相应坐标之差的绝对值.为了给学生们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时间, 这堂课教学所用的时间比教材规定的要多用了一倍, 但是我觉得这与传统的教师讲授法相比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因为我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多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他们学会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思考方式不拘泥于课本有创新, 这才是有效教学所追求的.

由于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自主性比较强, 课堂上能给学生较多的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 所以相信只要教师们坚持搞活课堂, 充分利用学生的多感觉通道, 抱着让学生发现知识, 自主解决问题的思想, 就能做到真正的有效教学, 培养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摘要:文章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有效”指使学生在数学素养方面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而不是单纯追求学生最短时间内的知识点的掌握.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有效教学,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孔企平, 张维忠, 黄荣金.数学新课程和数学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 .

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篇8

一、有效反思需思之有“物”

1. 要反思“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 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联系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 创新意识的培养等。

2. 要反思“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 如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得心应手的教具使用、画龙点睛的难点突破、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韵味无穷的课尾总结等。

3. 要反思“偶得”有哪些。教学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收获。它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对;面对学生的偏差理解,教师如何引导等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 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 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4. 要反思“缺失”在何处。上完一节课后, 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遗憾。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 哪个重点不够突出;哪些问题设计的不科学;小组合作学习还需哪些改进; 哪句评价语点评不得体等等。

5. 要反思“效果”如何。每一节课后, 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 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 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之后,应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今后再教学这一内容提供借鉴。

二、有效反思需思之有“据”

教学反思有价值还需要思之有“据”。这里的“据”是优质教育的要求。可以为教学反思提供“据”的主要的来源可以包括三个方面:

1. 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是现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2. 学生发展。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并得到发展是我们始终要关注的问题, 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3. 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从细节上讲,一堂课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活动的组织、教师的点拨引导是否到位, 学生参与学习是否积极主动,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课堂的气氛是否活跃,课堂教学效果是否较好等, 都是促成教学成功的因素。课后将它记录下来,作为有效反思的依据。

三、 有效反思不可拘泥于形式

教学反思强调时效性。往往刚上完课我们对这节课会有许多想法和思考, 及时记录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反思的形式应当以便于及时记录为佳。主要的形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1. 旁注。旁注就是在教案旁边的空白处写反思。旁注一般记的是教学的“细节”所引发的点滴感受: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知识点的展开、某一处的操作安排、由某一句开始的诱导提问、某一道练习的设计等等,都是旁注的对象。

2. 点批。点批是在教学环节的中间处写的反思。点批的重点是教学的“片段”: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令人难忘的东西,如典型的经验或深刻的教训等,进行深层的剖析。

3. 总评。总评就是在结尾处写的反思,总评教学的“整体”。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过程的设计等等,从多个角度去透视教学实践。

4. 串析。串析是在章节设计的结束处写反思。串析的重点是“归纳”: 对一阶段积累的教学反思进行系统的归类、比较、分析,从多个特殊的现象中梳理出共同的本质。

中学数学有效教学反思 篇9

要提高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要注意让学习气氛愉快和谐,师生的关系要平等友好,讲课要生动而有趣,在课堂上要自然大方,要让学生体会到你的真诚和友爱的态度,让学生感觉到你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师生间的互动,要提供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比如,在课堂的讨论上,老师提出其精心编排的题目,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环境中来讨论。既可以独立地思考,又要互相互启发。在这样的讨论中,加强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参与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重问题情境, 让学生亲近数学

要让教学具有有效性,就是让学生的学习有效,而学生要有效地进行学习的一个必然的条件就是要有一个学习的方向。人的思维过程开始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老师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的时候要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这样做的目的一个是为学生明确一个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另一个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有效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就是,课还没开始,学生就已经对所要讲的内容产生了兴趣,然后,在课堂中让学生对所讲的知识越来越有兴趣,等课讲完了,学生仍然意犹未尽。要想达到这样的一个教学效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

三、重动手操作, 让学生体验数学

通过自己的动手来得出结论可以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对学生的直接经验多加关注,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去发现新的知识,然后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比如在学习立体图形这节课时,我们可以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来让他们去总结和交流对自己所学的有关立体图形知识的感受,可以启发他们自己去动手制作一些立体图形,并且依据做好的图形,稍加想像去构造出生活中的景像来。

在讲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时我们可以组织这样的小活动:一是比赛制作对称面具。要求学生用卡片或者纸板来制作对称的图案的面具,进行比赛。一定会让参加比赛的学生在笑声里感到学习的乐趣。二是收集一些有着对称花纹的昆虫或者动物的照片来进行展览。三是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比较滑稽的娃娃头像,让它的眼睛不对称,让学生想办法如何让它变成对称的,通过这样的一个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这样,把知识放在游戏中来让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对象更加形象,更加有趣味。

四、重生活应用, 让学生实践数学

所谓学以致用,数学是一门科学,老师在课堂上传授了学生知识以后就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也可以让学生们知道学习数学的用处所在,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数学在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从而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对于生活中的困难也要学会用数学的方式去解决。

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和说明主要指的是要学会用数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为什么会是如此。比如:屋顶为什么是三角形?汽车的保护栏为什么是平等四边形?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等等,这中间自然有些原因是物理属性的原因,可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数学的原因。比如,用到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是不稳定的、圆形是具有旋转不变性的等等。用数学的方式去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运用了数学的思想解决了实际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学好数学更加有把握。

五、结语

构筑反思式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篇10

一、立足“自我”,在反思中“学会教学”

教师教学要提高反思能力,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把“反思”看成是教学的本质特征,这也未尝不可。在美术特色高中,语文教师要经常探究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积累经验,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不断充实“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及时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学反思应该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性质,以追求教学实践科学性、教学效果高效性为目的。

以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我曾尝试用“自我提问”的反思方式,做到“课前三问和课后三问”,效果比较显著。“课前三问”是指这堂课要让学生掌握什么(学习目标),学生应该怎么样去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要用什么策略与方法去指导学生学习;下课后立即来进行“课后三问”,即这堂课学生到底掌握了什么,他们是怎么样掌握的(经验),还能不能用别的方法让学生学得更好。每次都把这“课前三问和课后三问”的东西全部记在每堂课教案后的教学后记里。一学期结束,针对自己的教学也可设计一些问题表对自己进行调查,从而通过审计、统计来促进自己的转变,使教学后的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二、进行同伴交流,实现自我超越

1. 语文教研组教师之间的交流

我清晰地记得:2011年9月我校高二语文开始进行《〈史记〉选读》教学。到期中考试前夕,高二同一备课组的5个语文教师教学进度参差不齐,总的说来,年轻教师比原定计划慢了很多。如依此速度继续后阶段的教学,将无法完成前半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为此,备课组以《高祖本纪》为例,进行了集体会诊,找到了慢的原因:年轻教师不会教传记类的文言文,仍按逐字逐句的老方法进行全文翻译,一篇人物传记有十几页内容,光全文翻译就占了大部分课时,没有突出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在集体反思下,大家形成了一个新的共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大胆走出旧方法的束缚,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全文翻译是不可取的,应该立足于通过课文让学生发现司马迁在选材和刻画人物上的绝妙之处,对自己的作文写作起到借鉴作用,这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大胆予以舍弃。因此,在上课时,教师不必一字一句地讲,学生也不必一字一句地背;而应正确把握课改精神,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当然,这要求教师勇于超越自我,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即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 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进行学科整合

语文学科与其他多个学科联系密切。语文教师的知识毕竟有限,主动请教其他学科的教师必然就是一条捷径。再说,语文新课程也很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所以,语文教师应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心态,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倘若我们在了解了学生其他学科学习的情况下,还能介绍更多更新的知识,那么语文课的功效自然会增加。众所周知,美术教学的情感表达方式与语文学科是相融相通的,我校的语文教师经常借助美术教学中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将学生体验过的某些强烈情感体验与语文课所传授的情感有机结合,通过类似的情感体验,感受对语文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认同感,把诗词的意境转化为画面,如语文教学中的情境美与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等,做到“以艺传情”。

三、立足学生的视角进行反思性教学

1. 通过回顾自己作为学生时的体验来反观自己的语文教学

在作为教育硕士接受教育期间,我发现有的教授授课时完全是按自己编的书在念讲义,底下的学生出于礼貌虽没讲话,但都各忙各的,当地的一些同学抓紧时间批改学生的作业。究其原因,大家纯粹是为应付研究生处和教授的点名而坐在教室里的。而有的教授讲得生动有趣,从不点名,大家反而是早早地去选好座位等候。对此,我常想到自己:学生又是怎样看待语文课的呢?对语文教学的成效又该如何评估呢?

2. 分析学生的行为,反思语文教学过程

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课堂反应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反思策略。通过学生的课堂反应,教师不仅能够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优点与不足,而且能够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要。例如,我校一位已经退休的语文教师的语文课很受学生欢迎,我一直不知道诀窍在哪里。后来他告诉我,是因为他总是在反思自己,心中始终有学生。例如,他平时讲课看到学生睡觉,心里就会很难受,他会问自己:“我为什么把学生讲睡着了?我的课怎么就吸引不了他呢?”他会很自责!他不会觉得睡觉的学生是一个差学生,而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差老师。因此,面对学生的表现,我们不能利用教师的权威一味压制,而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推己及人,感悟师生“同理心”,才能最恰当地整合教育方法。一名优秀的反思型教师只有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对学生的所思所想和内心需要的了解,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进而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行为,才能最终获得教学的成功。

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路径 篇11

反思是中小学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往往存在目标泛化缺乏针对性、内容虚化缺乏深刻性等问题,其本质在于缺乏反思的有效路径。本文从理念、目标、载体和逻辑四个维度,从基于什么、追求什么、反思什么和如何反思四个方面构建了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教学反思 校本教研 有效路径

反思,作为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不仅是中小学校教研的一种常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学专业理论素养的匮乏性,教师在写反思时容易陷入程序式目标泛化,即从教学过程的各个层面对教学进行反思,导致反思缺乏针对性;叙事性内容虚化,即用叙事的研究范式对教学过程进行蜻蜓点水式记录,从而导致反思缺乏深刻性。要走出反思的困境,须从理念、目标、载体、逻辑结构四个方面着手,构建立体的反思路径。

一、 基于什么:确立反思的理念基点

所谓反思,实际上是个体对教学过程的一种重新解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再认识、再创造。撰写反思,首先要明确反思的理念基础,即以何种理念指导反思,这样才能使反思有章可循,内容不至于泛化。通常而言,理念基点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理论基点。所谓理论基点是指教师反思应遵循的课程教学理论。这里的理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政策层面的学科课程标准,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可以给教师反思提供一把衡量的尺子,以此对照实践,寻求改进措施;另一方面是教学理论,主要是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学改革专家的教学思想,比如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理论、杜威的民主教学理论、李吉林的情境教学、邱学华尝试教育等,可以给反思提供理论支撑。以理论为反思基点,可以增加反思的理性厚度。

二是学生基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服务和研究的对象,因此也是反思的基点。小学教师面对的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其发展中人的特性决定了教学更注重艺术性。撰写教学反思,应该心中有学生,以学生发展来衡量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把反思的对象聚焦到学生,教师才不会沉醉在自我设计中,反思才更具有生命力和实践性。

三是实践基点。反思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实践的改进,因此,研究实践问题、解决实践问题是反思应遵循的理念。实践包含三种主要形式。首先是教学内容的主题,比如阅读教学的参与性、写作教学的语句训练等等。基于这类主题的反思,要看课案是否符合主题教学的一般流程,有什么创新和特色。其次是教学研究的主题,或者说课题。时下,很多学校都兴起校本化的课题研究,教师只有结合课题,以课题理念为指导,反思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才更大。最后是教学研究的问题。研究应源于教学问题,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更具有研究价值。反思作为研究的一种形式,也应该聚焦问题。这样,教学设计是为解决问题而设,课堂是为解决问题而教,反思才能找出理念与行动之间的差距。反思内容不管是课堂的哪一个环节,都会围绕一个主线,达到形散神不散的效果。

二、 追求什么:确立反思的发展目标

反思是为了促进专业成长。专业成长具有阶段性,作为成长见证的教学反思也应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表现在技术性反思到艺术性反思的发展变化过程。

技术性反思指的是通过课例的概括、总结、提炼,发现一定可供操作的课堂教学技术的反思。这类反思在内容上重点关注课堂操作层面的成功经验,以经验的迁移促进教学技术的提升。比如优秀板书设计,别人用过的自己也可以用;比如评价语言,优秀教师用什么评价语言、在什么时机使用评价语言、怎样评价激励学生等,我们也可以依葫芦画瓢尝试用于自己的课堂;比如有专家总结的教学设计“三点式”经验:“开课五分钟有亮点,重点突破有亮点,练习设计有亮点”,以此吸引学生持续参与课堂教学等,我们也可以尝试。只要关注这些技术性层面的经验,通过反思将这些经验条理化、系统化,就可以促进个体专业成长。

艺术性反思是通过课例反思,发现教学一般性规律,进而改进教学实践。这类反思内容上主要关注教学中普遍性的行为表现,以理论的指导总结教育规律。教学活动或设计等教学艺术性层面的东西,需要教师日积月累来沉淀教学智慧。以此为目标追求的反思,便是多读书,开阔理论和实践视野,以大教育观来看待教学,以此促进教师教学艺术发展。

三、 反思什么:发散反思的载体视点

反思基于一定课例载体,合适的课例可以更好地承载所要表达的理念,使反思有理有据、观点清晰、论据充分,增加反思的可读性。基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课例载体通常有三种形式,不同形式反思的关注重点也有所区别。

一是自己的课例。我们对这类载体进行反思的目的是促进自我设计课、上课的水平,因此,反思的关键是找问题。找问题最佳的途径是集体研讨。在团队研讨中,其他观课者往往会提出自己课例的问题,并同时结合经验提出一定的解决对策,教师研讨时应重点关注同行的意见,在写作反思时,重点聚焦课例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案及依据,再次上课的效果等,以此实现问题的解决和专业的成长。

二是他人的课例。我们一线教师常常有机会观摩名师的课堂,对于名师课例的反思,重点应放在别人的优点上,看一看同样一个内容,别人怎么设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这种设计?效果又如何?尽管名师的课也会有一些瑕疵,但反思者要了解别人的思路,给自己以启示。写作时,以观点加案例的论证形式呈现,可以强化成功经验,实现自我提升。

三是书上的课例。我们在看一些科研书籍、理论刊物时,会遇到许多生动的附带观点评析的课例,这些课例也可以作为反思的载体。对于这类课例的反思重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赞同书中的观点,以此观点指导实践,检验观点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不赞同书中观点,以教学实践进行观点的反驳或进行观点的补充。由此,形成的反思才会兼具理论和实践意味,增加反思的可读性。

四、 如何反思:搭建反思的逻辑框架

反思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理性提炼,理性表现在逻辑框架的搭建上。逻辑框架可以清晰地看出反思者的理论功底、逻辑思路,体现着反思的深度。因此,搭建富于学理性的逻辑框架,是有效反思的难点。基于学理性的本质表达,逻辑框架搭建须注重三个方面。

一是视角。视角是反思问题的角度。角度决定反思的新颖性,反思是自己独到的观点,需要选取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客观存在的问题。比如对于课堂中攻击行为,选取人本主义视角和行为主义视角就有不一样的解释框架,以此框架作为反思的写作逻辑可以增加反思的理论深度,从而使反思观点新颖,更具吸引力。

二是方法。方法是反思问题的工具。方法决定着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科学。同样的内容,选取不同的方法,就有不一样的内容框架。比如,对于学生课堂行为的观察,选择叙事性方法,教师的反思重点在于描述学生课堂行为和教师处理手段;选择案例性方法,教师反思的重点在于学生课堂行为描述及背后原因探讨等。

三是结构。结构是反思的谋篇布局,撰写反思是整体性的工作。在撰写反思前应当详细规划好反思选取的理论视角、案例载体,框架维度,同时应该注意各维度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内容安排是否合情、观点表达是否自然等,这就需要写作时注重结构。比如,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需要站在目标的角度审视课堂环节、在环节角度注重学生、由学生的反应考量效果。通过整体性的以理论为指导的结构设计,可以增强反思行文的美感。

确立反思的理念基点是反思的出发点;追寻反思的个体发展是我们反思的目的所在;选取合适的课例载体是反思的技术性要点;搭建反思的逻辑框架则是反思的质量保证。作为教师,要清楚认识自己,多读书、多学习,增加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只有遵循反思路径,才能有效反思,促进自我专业成长。

有效教学反思 篇12

一、有效教学的涵义

什么才叫“有效教学呢?”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1]。换句话说, “有效教学”的目标不是老师教授与否, 而是学到与否, 如果学生没学到, 那么老师再怎么的辛苦、费力都是无效教学或者低效教学。

二、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体现的是在学生层面, 只有学生在认知方面从不懂到懂, 从不知到知, 从不会到会, 更上升一个层面就是学生的情感, 要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热爱到热爱。其中影响因素很多:

( 一) 教师方面

一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随着社会负面宣传读书无用论, 或者某学科学了没有作用等观念, 作为老师也人云亦云, 这是肯定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

二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一名优秀的教师, 交给的学生的不是知识本身, 而是学习知识的能力、方法。作为教师, 必须具备相应的创造性。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说过: “国内培养出了很多杰出的高材生, 他们在专业上是多么的突出, 但思维方式是那么的僵化、偏执, 社交能力又那么差, 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 让我很痛心”。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要想自己的教学达到“有效教学”, 必须懂得和掌握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三是教师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 简单的说就是教师的兴趣爱好, 情绪控制能力、坚强的意志力, 以及课堂合作意识、自我教育能力的表现。这反映出的是教师的本身个人素质, 包括心理、身体、言行、举止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 一个性格孤僻、内向的老师 ( 特别是班主任) 很难培养出具有博大胸怀、大爱、宽容的学生, 这只能让本来呆板的课堂更加沉闷, 这就导致学生无心向学、开小差、打瞌睡频频出现, 这使得我们的课题教学效率及其低下, 何谈有效教学。

( 二) 学生方面

一是学生个体的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表现在动机与兴趣、智力与认知方式、性格与气质等方面[2]。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老师抛出的话题, 有的学生能快速的反应, 而有的不知云里雾里, 由于初中教学是一对多的关系, 如果老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 而是一位的进行宣贯, 笔者相信, 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一般。

二是学习策略与方法。俗话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听见学生们说: “课堂上我听懂了啊, 感觉做这样的题就只需要套一个公式就行了, 但真在做的时候, 什么都不懂了”, 究其原因, 是因为学生没有学到运用公式的方法, 更缺乏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 题型稍微一变, 就变成丈二和尚了。

三是课堂参与度。学生既是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也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一个知识点的掌握, 一种新方法的运用, 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 这就要求学生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对于初中化学而言, 由于九年级才开设这么课程, 加之要中考, 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天花乱坠, 很多学生却眼神飘忽不定, 甚至低着头干自己的事情, 这只能说他们没有主动的参与到课堂, 他们的思维没有持续在课堂教学上, 这直接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针对上面分析的种种原因, 笔者认为, 以上随是普遍现象, 但也有它的特殊性,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 需要从这些普遍性中去寻找特殊点去改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

( 一) 烂熟教材, 融会贯通

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获取有效教学, 首要的就是专业基础必须过关, 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是体现高效性的先决条件。例如, 在讲授“化学与能源”一节时, 我们可以通过《物理》课程中“有电流通过灯泡, 灯泡会发亮”的现象, 让学生对“化学反应发生时, 要消耗反应物, 并生成新物质”等知识得以理解, 如果还是按照教案一板一眼的去教学, 学生肯定没有兴趣。

( 二) 互相尊重, 掌握个性

笔者始终认为: 学生喜欢某一门课程, 不是因为课程本身让他着迷, 而是因为他喜欢这位老师, 只要学生能从心理上接受这位老师, 那他所教授的这门课程的有效教学就不会很低。要实现有效教学, 教师就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 并能因势利导,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这是保证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

( 三) 随机应变, 因势利导

开放式的课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随时都会有学生向教师抛出疑问, 如何解答? 例如: 学生在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时, 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略小于1 /5, 这与课本是不一致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 无法解答。此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做一些分析: 是不是红磷量不足? 是不是装置漏气? 是不是未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是不是导管中没有预先装满水。一层一层的解析, 让学生从中学会这样去思考、验证和收获。

摘要:本文通过对“有效教学”涵义的阐述, 分析目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并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进行策略应对。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3.

上一篇:工程流体力学论文下一篇:数字化图根控制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