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有效教学

2024-06-15

提高有效教学(共12篇)

提高有效教学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课堂教学必须打破以前的封闭式教学。数学教师应努力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氛围, 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思维、质疑、提问、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学习过程中愉快地学习数学, 实现有效教学, 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 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几点认识。

一、促进参与学习, 进行有效教学

积极有效参与可保持学生较强的学习需求, 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情况, 合理地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问题。教师要引而不发, 激励学生质疑思索, 探索分析解题策略, 鼓励标新立异, 同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发表独立见解, 进行创新的解决问题, 始终让学生保持着较强的求知欲望, 进行有效教学,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质量不断上升。

例如:在教学双曲线时,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步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学习: (1) 实验———获得感性认识 (要求学生先回忆椭圆定义, 若把椭圆定义中的“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点的轨迹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学生用多媒体演示动点轨迹, 使|MF2|-|MF1|=常数, 就得到另一条曲线, 这两条曲线合起来叫做双曲线。) 。 (2) 提出问题, 思考讨论。 (1) 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这个常数与|F1F2|的大小关系如何?为什么? (2) 双曲线上的点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3) 你能给双曲线下一个定义吗? (3) 揭示本质, 给出定义。这样, 学生经历了实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后, 对双曲线的定义的实质掌握得很好, 教学效果佳。

二、运用一题多解, 培养灵活思维

新课改要求我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题多解训练是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学生学情, 挖掘教材, 设计一题多解, 有效训练学生思维。一题多解, 并不是教师把多种解法演示给学生看, 而是要求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氛围中学习, 有效地培养学生敢做、敢想、顽强、自信、认真、求实的品质。教者要不断地启发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探索分析, 只要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 就会不断爆发思维碰撞的火光, 解题中也会屡见奇招, 这样就会实现培养学生灵活思维之目的。

例如:在高三数学复习时, 我设计了这个问题:证明三点A (0, 4) 、B (-4, -8) 、C (1, 7) 在同一直线上。

我引导学生在小组中探索分析:要证明三点共线, 就要联想到证明点共线的方法, 即证明三角形面积等于0, 先确定两点一条直线, 然后证明第三点在这条直线上等方法。学生经过努力探索、交流和讨论, 得出如下几种证明方法。

证法1:求出直线AB的方程, 代入点C进行验证, 而证明三点共线;

证法2:由kAB=kBC, 而证明三点共线;

证法3:计算|AB|、|BC|、|AC|, 得到|AB|+|BC|=|AC|, 证得三点共线;

证法4:由x坐标计算出λ1, 由y坐标计算出λ2, 得到λ1=λ2, 从而证明三点共线。

三、运用一题多变, 培养发散思维

高中数学的题目量较大, 特别是在高三复习时, 每个题目都讲那是不可能的, 也不现实, 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探究变式教学, 引导学生在解答某些数学题之后, 让学生进行观察、判断、联想、猜想或改编, 对数学题条件和结论作进一步的探索, 从不同的侧面探究各种变化, 并对这些“变式题”进行解答。我通过多题综合、类比的方法, 使学生明白, 数学只不过是这几个题目, 它们太相似了, 从而培养学生灵活、深刻、广阔、发散的数学思维能力, 达到拓宽学生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数列时, 我这样设计:对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 (n-1) d, 显然, 四个变量中知道三个即可求另一个 (解方程) 。然后, 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写题目。在编题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要对公式中变量的取值范围、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公式的适用范围等有全面的掌握。如上题中, 若d改为-3, 则-9为第10/3项, 显然荒谬。因此, 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只有这样训练, 才能拓展学生认识数学问题的视野, 提高学生认识数学习题的层次, 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运用开放手段, 活跃课堂气氛

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的开放式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 深化数学教育改革。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运用开放手段, 打破封闭式教学模式, 活跃课堂气氛。在设计开放题型中, 我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在探索、讨论、交流、合作的前提下, 自由地学习。转变以前的数学教育观念, 充分展示个性,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应有的收获, 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例如:在高三数学复习时, 我设计这个问题: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 m、n是平面α及β之外的两条不同的直线, 给出四个论断: (1) m⊥n; (2) α⊥β; (3) n⊥β; (4) m⊥α。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 余下一个论断作为结论, 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命题:_。

这就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 我设计的目的, 是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 得到不同的方案。 (1) m⊥α, n⊥β, α⊥β。 (2) m⊥n, m⊥α, n⊥β, 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创新能力, 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 在教学中, 教师要进行有效教学, 积极让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活动, 注重学生交流和合作, 进行有效学习, 同时让学生获取自主学习方法, 从而为追求高质量的学习效率而努力奋斗。

提高有效教学 篇2

自从确立了《有效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课题以后,我严格按照制定的课题研究计划开展各项工作,立足课堂,深入学习,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对工作做如下小结:

一、找准目标,有的放矢。

由于教师教学技能研究的内容涉及面较广,包括教学工作常规的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以及对中小学生辅导必须具备的教学设计技能、课堂讲授技能、课堂教学管理技能、课堂提问技巧技能、教学观察技能、教学反思技能、教学评价技能、学习方法指导技能、组织指导课外活动技能等。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研究需要,选择了“指导中小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做法和体会”的选题为主攻方向,使研究目的明确。这是因为: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习已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与生活实际贴近的各种情境中,自主与合作地探究,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是顺应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更新的需要。

二、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课题的实施需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可操作的方法,这些都需要课题研究人员员广泛借鉴已有的经验和理论。因此,我针对课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基础教育》、《政治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有效上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等进行了学习,观看名家名师讲座和课堂教学课例等活动,把教师的理性和感性认识集中到“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上。通过学习,确立了新的课改理念,进一步深化了课题思想,丰富了课题内涵,充实了研究方法,并自觉地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视为已任,努力改进和优化教法,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构建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

1、动手实践——活动性学习

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化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化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化学模式,但要避免为操作而操作,以免使学生成为“操作工”。动手实践,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建立概念、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在综合运用练习中

深化概念。倡导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我们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教材、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氛围、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实践活动,凸显活动性学习的科学内涵和外在表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自主建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各方面素养。

2、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政治教学活动应努力丰富学生对政治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获得的感受和经验与人类积累的政治知识得以沟通的活动。因而,政治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从政治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完成认知建构、发展探索与创新意识的过程。正如《课标》所提出的“自主探索”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强调自主探索,使政治学习成为探究性学习,注重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让学生从自己的政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具有现实背景的研究活动中经历、探索有关政治结论。优化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操作上注意选材呈现实践性、应用性和发展性;过程突出自主性、建构性和独创性;结论体现多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我们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突出探究性学习,深入了解并科学调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广泛提供并不断丰富探究性学习的资源,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可能、变成现实,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各方面素养。

3、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的重要特征,合作是现代社会人的重要活动方式。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内涵的互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要求教学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体验,感受政治思想与方法,认识政治知识与经验,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获得自我反思和纠正的机会和体验,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我们倡导互动的合作交流学习,势力构建安全的心理环境、合理的时空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真诚的激励环境,培养合作的技能、指导合作的方法、优化合作的对象、精选合作的内容、重视合作的评价。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独立思考,在合作交流时有角色分工,在合作交流后有动态生成。这样,通过积极的互动,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自由空间里表述和倾听,在争辩与讨论的动态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在思维的碰撞中创新,在思想的交流中扬弃,在情感的沟通中融合,在智慧的展示中互相启迪,使合作交流的互动性学习成为学生 2

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五、阶段性研究成效

经过我的不断努力,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学习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六、研究反思

通过长时间的课题研究与实践,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现实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此,下一阶段还须不断地加强。

1、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中,并以此为统领,有效地将目标落实于课堂教学。

2、要积极调整“引探”策略,激活学生思维,努力达到让学生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生成的理想境界,培育出真正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如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篇3

关键词: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的问题颇多,近年来语文教学也备受争议,批评的重点之一是语文教学效率太低效果不佳,其实这个问题语文教学界的老前辈吕叔湘先生早就一针见血地提出过,先生指出,语文教学花时最多,但是依然存在“少慢差费”的问题。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追求有效,而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亟须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认真思考、积极探索。

一、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明确的标准界定学生语文水平

我们在评定学生的语文水平时,常常把握不住标准,比如以作文为例,学生作文的标准是什么?是写作尖子的水平吗?如果以写作尖子的水平作为标准,那么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都是不合格的:那么是文学创作的标准吗?如果以文学创作为标准,那么我觉得很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语文教学中的写作,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表达技能,尤其是适应进一步深造和工作、生活需要的表达技能,这样说来,语文教学中的写作其包含的内容就是相当广泛的,绝不是拿文学创作来作为唯一的或最高的标准,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所有的学生都去努力追求文学模式的写作,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试想,一个将来去学习、社会科学或者是工程技术的学生,他以文学的标准去指导科学报告的写作会是一个什么结果。

文学模式和科学模式的写作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而且是学生写作的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不可相提并论,鉴于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在基础阶段要培养的写作能力,应该是基本的写作常规,这才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目标,至于更高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写作,那完全应该因人而异。

(二)改革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没有高质量的阅读,就不可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般人仅仅理解成是要多读,其实还有一个精读的问题,“破”,当然指的是阅读的质量,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总有学生反映虽然读了不少,但是似乎语文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实际上这里的关键就是阅读的质量不高。

我曾经作过一个小调查,我把一篇好文章发给学生,要求他们认真阅读,注意吸收,第二天我去问他们,读了之后有哪些收获,结果多数学生一片茫然,很多学生除了记得题目之外再也说不出什么了,少数能够说出文中的一些材料、几个好的句子的已是凤毛麟角。这个调查就很有力地说明,学生的阅读质量是相当差的,阅读习惯也是相当差的。

还有,我们语文老师都有体会,在进行总复习的时候,很多学生对学过的课文印象之淡薄实在令人大跌眼镜。所以说,如果不在提高阅读质量上下工夫,即使读的数量多,依然是不能达到有效提高语文水平的目标的。所以阅读必须保质和保量齐头并进,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关于阅读的量的问题无需赘言,下面重点说一说提高阅读的质的问题。我认为,阅读的质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基本上可以说是做得相当差的,特别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简单化、低水平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通病,教材所选文章,多数属于文质兼美的精品,但是我们的阅读教学究竟让学生从中得到了多少呢?一篇好的作品,其优点往往是多方面的,大到篇章结构,小到一個句子一个词语,如果不是细细地揣摩、品味是难以窥其奥妙的,我们讲一课一得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我认为,对于精品,我们一定要反复阅读、玩味,把作品中的营养尽可能地全部吸收,叶圣陶先生讲过一句经典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觉得这句话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但是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对于精品,绝对不能仅仅把它当成一个例子,否则真的会令学生入宝山而空手归了,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尽可能地吸收呢?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去做:

1.批注法

关于批注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脂评”,逐字逐句逐段地阅读研究,这对于全面吸收精品收效极大,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采用了旁批的形式,可以说正是要倡导这种传统的读书佳法,这种阅读能够引导学生养成精读细品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彻底改变以前那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值得大力推广,看似读得很慢,但实际效果却极好。

2.笔记法

做阅读笔记无疑是提高阅读效果的又一佳法,这一做法由来已久,不再赘述。

3.研究法

研究需要整体观照,细致探究,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通过对某些问题的研究,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受到了能力的训练,一举两得,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对于引导学生研究做得相当差,首先最差的是根本就不研究,教师直接把答案送给学生;其次是问题的设计质量太次,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几乎不起作用,而要真正设计出一个好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实在是需要教师以相当深入的研究作为前提的。

二、积极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教学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不管模式怎样不同,都应当围绕“阅读”和“写作”这两个中心。我们在语文教学之中,以课堂为基础,积极地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拓宽语文与学的渠道。第二课堂的语文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主动自由、自主地开展一些语文活动。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金江中学)

追求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4

一、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表现在课堂教学上,首先是要解决有效备课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有效备课要求教师的备课从学科知识教学转换为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从机械的“教教材”转变为自主地开发教材“用教材教”;从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变为提供学生发展的机会。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关心教学效益,注重教学实践,注意教学反思。

1. 确立适宜、适度、适当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依据学生的发展状况,目标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的达成要适合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处于最佳兴奋点。如果目标的制定和达成不相符合,未达标的教学就是无效教学,高目标需要大视野,小目标需要在细节上下功夫。知识目标强调理解,能力目标强调运用,情感目标强调感悟,创新目标强调变通。一句话,只有明确了三维目标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才会有明确定位,学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 设计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效备课的关键是以设计教学活动为核心,解决教学问题为重点。教学问题形形色色,有效备课要抛开无谓问题,讲授理解问题,引导感悟问题,设计探究问题,抓住核心问题,解决主要问题,把问题解决融合于课堂活动与学习思考之中。

二、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习情感,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

创设情境,主要是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补充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人说知识可以检测,方法可以提炼,只有情感价值观难以体现。其实,情境的创设在于唤醒情感共鸣,引起情感共振。在课堂上,感染学生情绪的是情,打动学生心弦的是情,调动思维的是情,震撼心灵的仍是情,只有拥有积极向上的情感,学生才会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才会兴奋,才会充满激情。

三、反思与研究是有效教学的升华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有思才会有想,有想才会有悟,有悟才会出真知。每一个教师都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在反思和研究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教学是狭隘的教学。他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对于教师自身来说,经验与反思尤为重要,特别是课后要立即记录,否则这灵感的火花就会稍纵即逝。教师课后不仅要反思教学,更要反思学法、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服务,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机会和有效的帮助,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是否有效,是否每个学生的价值都得到了开发,潜能都得到了释放。教师通过撰写教学反思,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悟性,使自己的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课堂的活性得到弘扬。

四、有效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的阶段,有效教学的建设问题成为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点。但是建设高效课堂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课堂教学本身外,还不能忽视课堂教学之外的一些作用的发挥。

1. 提高教师教学素养是建设高效教学的前提。

每位教师都想使自己的教学高效,但为什么有的教师教学效益却不理想呢?问题不仅在于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不同,还在于教师对高效教学的理解不同,缺少提高教学效益具体可行的方法。每一所学校都有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师生情况,主管教学的领导要深入一线,准确把握校情,根据校情制定科学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引领教师进行业务知识的学习和补充,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认识水平。许多教师的专业知识深厚,业务能力较强,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变化很大,使得教师以往的经验不再适应形势的发展,教师在原有惯性下的教学导致教学低效。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引领教师进行学习,特别是学习新课程理念及相关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其树立新型课程理念,掌握课堂评价的知识与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素养。教师在进行集体备课时要充分发挥智慧,汇合全体教师的力量研究每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研究学情,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授课之前形成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 教学的重心前移,进行课前准备是高效教学建设的重点。

当前,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上课本身及课后的补漏,这样的教学是重心后滞的。要进行高效课堂建设,就要使教学的重心前移,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预习就是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学习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这样在教师授课时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就更强了。教师可以每节课都安排预习作业,以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下一节课前进行预习检查,让学生形成预习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也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如数学教师可以出一份课前作业,将最基础的公式、例题列出,出一些简单的练习题,上课时检查学生的练习就知道学生会了什么,什么还不明白,学生已经学会的就不再详细讲,学生不明白的可以在课上详细讲。这样课堂的针对性就会更强,教学的效益就会提升,从而发挥作业的反馈、评价、补充的作用,达到使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3. 做好学困生转化是高效课堂建设的基础。

教师要使课堂高效,就不能忽视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如果学生的整体层次相对接近,一节课的效益就会更高,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另外,教师还要进行高效课堂建设,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心理健康辅导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要教师遵循教学规律、研究学生心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深刻挖掘知识的内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只有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途径,使课内外形成合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许丽.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江苏教育研究, 2006, (4) .

提高有效教学 篇5

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贵在坚持,重于落实。“坚持”与“落实”犹如两只“慧眼”,它把教育的迷雾看穿——洞察教育的本质,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完成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笔者认为必须紧紧围绕学校的工作目标,以“新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质量立校、管理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海南省中小学教师教学常规》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实现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加强课程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严格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课时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不随意加课减课。把教师在课程计划执行中有无违规现象,纳入个人学考核。学校对教学活动实行严格管理,校长、教导主任、行政值班人员每天进行巡视检查,如有私自调课、不按教学常规上课,课堂环节脱节、不完整,未按规定时间作息等现象,都要认真做好记录,并根据学校管理制度进行师德、师风教育。

二、制定教学管理细则,细节决定成败

学校必须重视教学常规管理细则的制定,它对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常规管理细则要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考试与评价和课后反思等教学常规工作有明确的要求,使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

三、实施教学常规流程管理,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1、教师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不得出现无教学设计方案进课堂的现象。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要明确,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板书设计等要齐全,要备有详细的教学过程,合理的教学方法,字迹尽量要工整、清晰。教学设计方案要有教学随感(反思),随感(反思)一定要及时撰写,字数不作规定,内容应该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想法、做法,学生在课内的反应情况及学生作业反馈等,要求写一些实在的得与失。教导处把它作为教学常规检查的重点,把检查结果作为考核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

2、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认真处理好学、教、练三者的关系。要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强调教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和活动;要善于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列入教学目标;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鼓励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质教学资源或自制课件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知识的迁移,得到创新的启迪,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新的知识。

3、教师要精心布置作业,加强针对性,体现灵活性,提倡分层布置作业,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语文忌死抄、死背,注重积累性、应用性作业的布置,数学忌机械、重复性作业,注重实践性、应用性作业,其他各学科也应创造性地布置作业。各年级要扎扎实实抓好写字工作,严格抓好学生的写字质量。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正确,要加强面批的次数。

4、课外辅导要紧紧围绕“提优转差”这一总目标,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分层次进行个别辅导,做到因材施教,辅导的计划要有可操作性,辅导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困生”的辅导务必做到耐心和细致,帮助学生选择和构建适合其本人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努力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5、考试与评价是促进教师、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实行月考制度,以考试促进教与学。教导处要及时反馈月考情况,与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采用开放、多元、多样的评价方式,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评价模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兴趣、习惯、方法、知识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坚持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突出质性评价。

四、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实施校本研训工程

1、校本研训工作纳入常规教学管理,继续教育结硕果。制订校本研训方案,提出校本研训工作的管理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要适时地根据实际需要探索创新性的管理方法。例如:在实施每一次教研活动时,学校教导处要制定具体的活动计划,然后召开会议,布置教研活动内容,再由各科组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科组教研活动计划。学校领导参加每个科组举行的活动,教研组长是科组活动的第一责任人,是科组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研活动做到“四有”,即每次活动要有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全组教师共同探讨,集思广益,有考勤和活动记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难题,新的教学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的学习、实践和推广,必须以开展教研活动为主渠道,通过举办专题研究课,课堂会诊、案例评析、成果展示、问题探讨、共同切磋、经验交流、集思广益等形式予以落实。积极倡导科学精神,营造宽松、求真、务实、严谨、交流合作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积极进行思考,让教师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得到锻炼;让教师在参加科组集体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接受新的教学信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时,每位教师每学期要选定一个研究课题,上好一节专题研究课,提供一份有关研究课的说课材料,写好一篇最佳教案或教学案例,制作一个课件,撰写一篇教学论文。通过实施“六个一”活动,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注重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道德状况展开研究。首先,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校以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形成刻苦学习、锐意进取的读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全的人格。其次,学校立足“全面培养”和“特长培养”,以学生为本,走扎扎实实的素质教育之路。开足课程,保证每周的课外活动,形成张弛有度、动静结合的学习、活动、环境氛围。再次,学校经常对学生重新定位,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收效和提高。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教师则注重“个别辅导、分层推进”切实做到抓两头、促中间,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引导,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成长。

3、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升教科研水平。在培训、教研、实践活动日渐成熟的基础上尝试性地进行课题研究。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意识,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学校对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给予大力支持,在综合考核上有加分体现,在评优评先中有政策倾斜,在外出学习培训上有优先安排,在教学奖励上有一定比例,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工作的热情。

提高有效教学 篇6

一、听课率与课堂教学效果

怎样的课才是优秀课,不同的专家学者会有不同的标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节精彩高效的课,至少是能吸引学生的,学生课堂上的听课率应该是高的,甚至是百分之百的。要提高课堂听课率,教师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水平和能力,对学生学情进行更有效的分析,更有效地做好课前准备、课中落实和课后反思,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此更快捷高效提升课堂效率。

二、听课率产生于课堂,便于教师关注和提升

提升课堂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不过每位教师的课堂效率的提升最终还是依靠教师本人,最有效的方式也是立足于教师自己。而且,对于日常工作琐碎繁忙的一线教师来说,方便、快捷的方式是最受用的。作为教师,无论是上课还是听课,只要认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率,对于每节课的课堂效果,通常是“心中有数”的。学生的听课率高低是教师授课效果高低的最直接显性的表现,教师可以透过听课率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效果,或作为评价一节课的重要依据。每一节课都有听课率,也是教师应关注的教学常规,所以通过提高听课率来促进课堂效果,对于教师来说是基于教学常规,无论是个人或者同伴互助,都是易于操作、可行和高效的。

三、听课率与学情关系密切,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教师可以从多方面了解和掌握学情。通过课堂听课率获得是直接和快捷的一种方法。小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和环节,会自然表现出认真聆听、积极参与的态度,这个时候听课率是高的,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规律,逐步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投其所好”、因材施教,增进与学生的感情和默契度。有了这一基础,教学效率自然提高。又如,通过听课率,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接受的状态。如果太难或太容易,学生会表现出不耐烦、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导致听课率低,此时,教师应该不断调整方式方法,从听课率的起伏中获得最佳策略,更好地落实教学内容。

四、听课率可检验教学效果,推动优化教学设计

一位小学英语教师在为六年级学生授课前,精心预设了关于中西方节日的主题教学内容,为了更清晰展现中西方节日的异同,特意设计了一个对照表,她认为通过一目了然的比对,学生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会更深刻理解。她打算在课堂上逐步呈现出各种节日后,与学生一起归纳。课堂上,学生对教学话题非常感兴趣,能集中注意力,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整节课的听课率很高。接近课堂尾声时,教师呈现出表格,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填表,归纳出各种节日的时间、特点等。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老师很满意,打算“乘胜追击”,马上巩固效果,她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马上把表格内容背下来,并以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是,此时她感觉到学生似乎没能领悟自己的要求,很多学生继续悄悄而兴奋地讨论各种节日的庆祝方式、特点,意犹未尽。她马上调整策略,仍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每个小组表演一个节日,然后请台下的同学猜猜这是什么节日、有什么特点。由于这位老师能密切关注学生的现场反映和听课率,并注意灵活使用教学方法,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适时调整了策略,选择了更优化的形式,所以课堂效果非常好。

五、听课率贯穿教学全程,有助于开展教学反思

教师的课堂反思要基于对课堂实施情况、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回顾和分析。除了自己在课堂上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外,通过同伴互助记录和描述相关情况,例如可以使用针对性的表格记录每个环节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率,会更容易和更有效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信息。笔者设计了观察记录表格,含主要内容及教与学的形式、未认真听课学生状态描述、课堂评价及影响听课率初步归因等内容。当然,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对听课率的认识是有差异的,要避免片面认为热闹的课堂就是学生参与率高、听课率高,课堂效果就好。教师要正确、客观对待听课率,把握内涵,进行归因、分析,为提升课堂效率提供科学、合理的信息数据。

设计有效的提问提高教学有效性 篇7

一、突出针对性,提高提问质量

怎样才能提高提问的质量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感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立足学生实际,设计问题时着重从问题是否能为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服务;能否为推进学生学习进程服务;能否为理解重点、难点服务;能否为知识的巩固提供帮助等方面进行认真考虑。看每个问题是否有必要提出?从哪个角度提出更适合于学生?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表述是难点。备课时,我将目标进行分解: (1) 先从整体观察,提问“小东家厨房墙面图案由哪些图形组成?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后,从横、竖、斜说出了图形排列的特点。 (2) 接着提问学生“你是怎么看的,哪个图形能平移几格?”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不同、方向的不同、图形排列的不同,从部分到整体地观察,多角度思考图形排列的规律。在问题的设计上抓住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做到关键处突破,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然后通过操作、讨论、交流、分析和整理活动,让学生自己观察寻找到规律。

二、面向全体学生,扩大答问层面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中来。因此,问题的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各种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学困生发言,将难题留给好的学生,将容易答的题留给中等偏下的学生,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教学“质数的整除复习”时,我先让学生复习有关概念,然后利用学生的“学号”这一教学资源,使每一个学生都承担角色积极思考问题,作出判断和行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1) 学号是奇数的同学是哪些?请起立。 (2) 学号是偶数的同学是哪些?请起立。 (3) 哪些同学的学号是质数?学号是合数的同学有哪些? (4) 同桌根据自己的学号,说说你们俩的学号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复习巩固互质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下课时,请学号是质数的同学先起来,接着请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起立,最后剩下“1”?我接着提问:为什么“1”没有起来呢?因为“1”既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从而巩固加深了“1”既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的概念。围绕“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概念多、易混淆的特点提出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积极参与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圆满完成对诸多概念的复习、区别和记忆。

三、评价尊重差异,保护学生积极性

课堂提问的评价也十分重要,它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学生回答后立即评判,有可能会使学生的思维趋同,从而失去个性化的思考。听到学生的错误回答马上说:“他讲得不对,谁来帮助他”。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丧失继续回答问题的勇气。因此,课堂提问后,教师对于稍难的题应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这时要走近学生,认真倾听,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汇报,从而既做到了广开言路,同时又保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提问中,还应把学生暂时性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如在一道简单应用题教学中:“今年小明8岁,爸爸32岁。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爸爸比小明大几岁?

生2:小明比爸爸小几岁?

生3:爸爸的岁数是小明的几倍?

生4:到哪一年,小明的岁数是爸爸的一半?

生5:再过几年,小明的年龄与爸爸一样大?

面对生5错误的问题,我未做正面表态,而是进一步引导:你认为这个问题恰当吗?该怎样处理?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学生通过交流,取得一致看法:不管再过多少年,爸爸的年龄总比小明大。问题可以改为: (1) 再过几年,小明的岁数和爸爸今年的岁数一样大? (2) 多少年前,爸爸的岁数和小明现在一样大?面对课堂上生成的“错误”信息,不是以“课后再说”搪塞,也不要急于简单地纠正,而是细心呵护,积极引领,让学生通过交流,切实领悟,从而对学过的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有了更深刻而明确的认识。

四、体验成功乐趣,促使问题延伸

有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有效性,文本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语文教师孜孜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吕叔湘先生曾将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少、慢、差、费”。新课改后语文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试图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但是, 由于对新理念的误解, 或教学中操作失当, 过分突出对教材的“重组”, 有些教学游离于“文本”, 具体表现为不重视对课文文本的解读, 不重视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从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 也不重视落实相应的语文知识。解读文本时粗枝大叶, 而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对文章内容的随意发挥, 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音乐美术欣赏课, 乃至主题班会课。

有鉴于此,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与原因, 对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1. 语文阅读教学对文本关注不够, 忽视、甚至离开文本学语文。

有些老师只把文本作为一个引子, 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写法和语言, 却让学生讨论什么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如讲授《珍珠鸟》一课, 有教师设计这一问题:读了本文, 你觉得写得怎么样?你受到了哪些启迪?同样有人在教《斑羚飞渡》时挖掘出了老斑羚的牺牲精神, 就此大谈特谈, 让学生谈动物, 谈人类, 似乎精神、思想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 有的甚至游离于文本之外, 谈些有失偏颇的话。

2. 语文阅读教学过分注重“人文”, 不管“语言”。

有位教师执教《伟大的悲剧》时, 整节课基本上没有接触课文语言, 只是带领学生概括情节、解读“悲剧”、品味伟大, 还联系一些人类史上的探险活动进行讨论, 学生看起来很有兴趣, 也积极活动, 似乎加深了对悲剧的人文内容的理解。然而很遗憾, 这一节课没有认真品味那特有的深刻而精彩的语言表达, 无法理解斯科特等人的精神, 也就脱离了语文课的主要任务。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误区的原因分析

1. 课标强调,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受各种媒体的误导, 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而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片面地以为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作用。因此, 在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忽视学科特点和实际, 无限度地围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转。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 真正对文本的研读时间不足教学课时的一半甚至更少, 文章没有读懂, 语言没有体会, 就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无意的延伸和拓展上去了。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对策与思考

针对语文阅读教学忽视文本的现状, 怎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就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回归文本, 充分发挥文本效益, 准确到位解读文本, 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文本效益, 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载体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是集中体现以汉语言文字展示人间真善美的的艺术精品, 内容有美的感召力, 而语言一定是千锤百炼后的精粹。既然文本是作为一种载体出现的, 它就承载着多方面功能, 而要充分发挥好它的功能, 就要把它当作资源———语文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因此, 语文阅读教学先要从文本入手, 挖掘、利用它的语言资源, 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和语言训练, 深入体会和品味, 训练语感;挖掘、利用其思想内容,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熏陶和情感陶冶;如《背影》一课的教学应紧扣文本, 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可首先提出两个问题:“找出文中正面表现父爱的语句”、“找出文中表现‘我’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引导学生通读全文, 然后重点研读“车站送别”一节, 推敲父子双方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以及父亲的肖像特征, 深入细致地解读文本和品味语言文字。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回归文本, 既有利于加深学生们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 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积累, 从而更具有“语文意味”, 又能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 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语文的“文道统一”。

参考文献

[1]陆志平, 顾晓白.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J].初中语文,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3]刘墨, 欧阳芬.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开明出版社, 2004.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篇9

那么, 该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呢?下面, 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立足学生的需求。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 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先“钻进去”深入解读文本, 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找出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兴奋点”, 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兴奋点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 也就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从旁观者的角度看, 挖掘了学生的兴奋点也就到了整个课堂的高潮, 课堂显得活泼起来, 热闹起来。比如, 在教学《比本领》的时候, 我在课的开头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太阳和风比本领, 谁会胜呢?全堂课都围绕这一问题展开, 提假设, 找答案, 为自己辩论, 再到文中找答案。课堂气氛热烈,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敏捷地捕捉课堂上学生的生成点。在教学过程中, 一个经常遇到的情况是, 无论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得多么充分, 考虑得多么周到, 在课堂中也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说明, 众多学生的思维比一个教师的思维要丰富得多, 也深刻得多。在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 教师应敏捷地捕捉并判断、重组学生在课堂涌现出来的信息, 适时调控, 充分利用。因着学生的思路顺势而导,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顺势而学, 那么整个教学气氛会非常融洽, 学生也会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 就能够出现精彩不曾预约的有效生成, 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二、有效备课, 备好课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

教学目标简明扼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在多次的听课中, 笔者发现, 很多无效或低效的教学主要原因来源于教师目标设定的不明确。如一位教师教学《画风》的第一课时, 教学伊始以谜语导入, 紧接着是自读课文, 读完后划出文中小朋友怎样画风的句子, 然后是利用大量的教学时间重点感悟划出的文段, 最后是教学生字。这样的教学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文本的感悟, 还想兼顾识字教学语言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一节课下来, 老师教得越来越辛苦, 学生也越学越累, 听者也自觉索然无趣。如上述教学案例, 教师想兼顾的方面实在太多, 而忽视了低年级 (特别是一年级) 应以识字教学为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的读与拓展阅读巩固识字效果, 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规律, 从教学效果来看是低效的。毫无疑问, 只有以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前提, 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找准疑难点、空白点。教师要沉下去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 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 在组织教学之前, 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 也不会因为知识链的隔断而让学生不得要领。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切入简约集中。有效课堂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 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 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 设计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 更好地理解课文。下面的例子就充分体现了教学切入点的简约集中: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全文以“背影”这个特定的形象为叙事线索来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重点部分在描写父亲买桔子的背影。上课时, 我们便以“背影”为切入点, 设以下问题:课文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哪一次写得详细?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各处描写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用意?切入点找到后, 一系列的问题都围绕这个切入点喷涌而出, 解决了这些问题, 学生就能理解《背影》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只要我们多花点心思钻研文章, 找出文章学习的突破口, 设计出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就能做到“由一斑而窥全貌”,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学环节简洁自然。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 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 读、写、说、悟, 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如教学《金色的鱼钩》, 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 引导学生“批注”, 写下各自的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第二个环节交流“批注”;第三个环节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 可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可摘录文中优美词句, 也可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 还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简洁自然的教学环节, 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主动思考、积极感悟。

四、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 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得好坏, 就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如果不能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 会导致师生消耗大, 学生负担重, 教学效果差, 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教会学生预习,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也是课堂成功的前提。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地学习与思考、探究与体验, 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 对所要学的课文有了整体感知, 如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倡圈圈画画, 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 如用“———”画出关键部分, 用“ooo”画出重点, 用“~~”标出难点, 用“?”标出疑难, 在文中加旁注、批语, 写上自己的看法、感受。同时, 对课文的重、难点部分, 关键处给学生予点拨, 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期间, 还以学生讨论为主, 指导为辅, 应是“画龙点睛”式的指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课堂质疑。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自读中的困难时, 就会产生疑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文字、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中结尾等质疑。但由于个体差异, 学生提出的问题, 水平高低各不相同, 而且具有明显的个性倾向。对于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障碍, 让学生提出来, 师生共同疏理, 浅显的可由学生直接回答、相互答疑;一时难以回答的, 由教师作恰当的解释;对有价值且指向教学目标和重点的问题, 可作为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目标。注重“读写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 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而最终的落脚点是书面表达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很好地融合了这一传统的读书方式, 注重对文本学习的批注, 注重把学生的感悟写下来, 从而使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要真正落实这一指导思想, 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勤于用笔写出自己的学习感受, 写出自己的观点与认识, 达到真正的理想效果。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 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以学生为主体,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 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永, 张华.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关键词:和谐关系,学习兴趣,动手操作,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教学的生命, 是我们进行教学研究的永恒话题。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责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也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重担。如果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就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 就如何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建立和谐关系, 提高教学效率

古语说得好: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如果喜欢这个教师, 就会喜欢他所任教的科目, 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如果学生讨厌这个教师, 那么他的课堂又怎么会出现生机呢?所以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如在上“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 我就这样导入新课:“这节课请你们考考我, 我当学生, 你们当老师, 你们可以随便出一个数, 我能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或不能被3整除。”这样的话语马上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在这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中, 学生也就没有拘束, 随心所欲, 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和老师一起探索着“数学王国”的奥秘。因此, 发扬民主的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 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和途径。正如罗杰斯所说:只有在真实、和谐和理解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 才敢于和勇于主动发表见解, 自由想象和创造, 从而愉快、热情地吸取知识, 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

二、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 是点燃智慧的火花, 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也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有兴趣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象柴, 即可点燃, 也可捣毁。”如果运用好恰当的教学方法, 学生对数学课的内容能够产生极大的兴趣时, 他们的思维就会得到拓展, 思想就会活跃, 记忆也会大大的提高。反之, 学习就成了他们的精神负担了, 教学效果也会大大降低。所以,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小猫和小兔要进行跑步比赛, 他们从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 但是最后两人却几乎同时到达了终点。小狗裁判也无法判断谁是冠军, 只好裁定两人并列第一名。但小猫和小兔都不服气, 都认为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 自己才是冠军。这可让小够裁判为难了。同学们, 你能帮帮小狗裁判吗?”“小动物赛跑”的情境富有童趣, 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而小兔和小猫吵架的原因也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 课堂教学也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引导动手操作, 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除了老师的教授, 还要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才能加深体验, 印象深刻。动手操作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 还能够从中理解和感悟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从而获得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手、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要解决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之间的矛盾, 就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课内导学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 要让学生通过进行实验、动手操作、分析思考, 寻找出不同于书本的别的实验方法, 经过4次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不等高不等底、等高等底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 让学生自己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 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并让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空间飞翔, 真正实现自主有效地进行学习。

四、组织实践活动, 提高教学效率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斯腾伯格的一句名言:“我们坚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的思维。”科学课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科学探究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 在关注学生的动手同时, 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 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必须牢固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农村学生缺乏思维锻炼, 学习基础差, 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 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努力改变原有的老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而获取知识的局面, 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激活学生的思维, 这样农村数学课堂教学就充满探究的活力。

在教学实践中, 我往往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和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 在“换钱”这一教学环节时, 我从口袋中拿出在银行中换来的各种人民币, 引导学生把各种钱币进行分类, 并开展“换一换”、“模拟开店”等活动, 这样, 就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兴趣盎然地学到了知识。这种通过学生自己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亲身体验的教学活动, 既让学生巩固了分类知识, 又让他们获取了新的知识。

打造有效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成绩 篇11

关键词:数学课堂 有效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成绩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两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过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那么如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数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时代气息,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作为教师,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统计图》(可设计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生活经验与年龄特点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依据不同年龄特点,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把握教学起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在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3.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有专家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如何为学生创造出“五多”空间,教师要提前准备、精心设计,力保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发挥更大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设计能力、解题能力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不排斥接受学习

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在教师的讲解或指导下通过学习而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引出测量工具“直尺”,可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2)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3)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

寻找有效途径 提高教学效率 篇12

一、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

探究性学习是最有效、最主动、最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获得的效果最佳。例如:在学习“辨认方向”时,就组织学生讨论四座建筑分别在交警岗的什么方向?为什么会说成是这样的方位?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之前,应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交流时就能有的放矢,这样讨论才会深刻,形成的印象才会牢固。例如:在“抛硬币”中,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比赛,摸到黄球最多的组就获胜。每组在边摸的时候就开始讨论:一组,我们的盒子里是不是没有黄球?二组,我们小组里的盒子里是不是全装的是黄球?三组,我们的盒子里是不是既有黄球又有白球?根据学生的大胆猜测,最后把盒子里装的球倒出来进行验证。从中经历了“猜想——实践——探索——验证”的过程,最后集体总结规律。这样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机会,在交流和争辩中获得启迪。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让他们完成了一个人难以完成的学习过程,体会到了集体合作的力量;在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中获得了感性的认识,在交流中领略到更多的思维策略。

二、加强师与生、生与生间的交流合作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互动交流的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进行有效交流合作的信息互动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智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引导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对问题一步步地开展讨论。在完成每一个小问题时,教师就让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发言,阐述小组的看法和解题思路,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学生直到解决问题为止。例如: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题:有10个苹果,若是每盘放3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这时可以让学生拿几个火柴梗来摆放一下,就可以列出算式,得出商3余1。这时就可以问学生,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然后,把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对除数和余数的仔细观察中去,学生在观察后得出表象。经过讨论,学生都得出较一致的结论:当除数是3的时候,余数就是1或2。这时我又接着问:余数有没有可能是3呢?学生一致回答:不可能是3,若是3的话,又可以摆一盘了,这时就没有余数了。经过指导,得出结论:余数总是比除数小。这正是本节课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通过这样的交流合作,学生真正融入到了知识的得出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水平。

三、用合作学习来提高教学效率

合作学习是聚集体之力来研讨学习中的问题,利用师生、生生互动来注入课堂新的活力,也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有效资源。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它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他们的自主学习潜能,又能形成良好的交际气氛。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适度地巧妙运用合作学习方法,如:在新旧知识的结合时、知识复习时、实验操作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能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同学们参与度、增强团队意识等,彰显个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探索计算教学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巧妙运用合作学习方法,设计这样问题:计算67×5。首先引导同学们自主独立思考解答,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这时,有的同学算出是3 035;有的同学算出是335;有的同学算出是355。在充分肯定同学们的成绩后,提出问题,到底谁对呢?同学们能说说自己的想法或看法吗?于是大家争论不休,讨论热烈,有的同学采取方法67+67+67+67+67=335;有的是用竖式计算的。这样下来同学们在交流中,不断暴露出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辨析,从中探寻出正确的解答问题的方法。

四、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和思考

上一篇:中型银行发展改革下一篇:人才培养社会艺术教育